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796|回复: 8

禅茶一抿千山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2-22 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禅茶一抿千山绿 (转)


禅茶.jpg




我总觉得:在好茶的原产地品茶,是一种享受。不是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说法吗?那一方好山好水,也培育了一方的好茶。用这养了好茶树的水来沏茶,再看着这里的青山绿水,体会这里的风土人情,自是别有一番情调。最近,在湖北省黄梅县,我又一次加深了这种体会。



黄梅县在哪里?我过去知之甚少,原以为在安徽,因为黄梅戏在安徽!中国的戏剧,往往是以发源地冠名的,像河北梆子、秦腔、粤剧……



这次去了黄梅县,才知道湖北有黄梅。地处鄂赣皖三省交界的黄梅县,官方的命名称谓已有一千五六百年了。



尽管历史上府省管辖有过变迁,这个踞于大别山余脉和长江之畔的县城,久有“吴头楚尾,荆扬咽喉”的美誉。



渐入鄂皖的大别山,丘陵地势多了,山泉水好,地势高,雾气重,种出的云雾茶自然是上品,元明时就是供品。在茶山劳作的姑娘们,喜欢以民歌小调伴随劳作,发展成黄梅调。随着流民唱到山下,形成小戏,当地人称之为“采茶戏”,外地人因为这戏是黄梅人唱的,便称这为“黄梅戏”。后来,黄梅的邢绣娘及其弟子们把这个戏唱到安徽去了。安徽人也同样称之为“黄梅戏”。



黄梅有好茶,挪园青峰就是出名的好茶。黄梅还讲究喝禅茶。“自古名寺出名茶”,黄梅古寺多,茶也好。



我国历来有“无僧不茶”的说法,陆羽的《茶经》中就有记载;刘禹锡还做了“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的美句。



禅茶成为茶道的一种,听说有一十八道茶艺,每道的命名都以禅佛取意,雅得很。我对佛事知道得更少,却一直认为,两千多年流传至今的宗教,是应当尊重的。但“禅”应做何解释,却不得要领。



记得一次在西南的名刹中,向高僧请教,大师说得极为简约,就四个字:“虚灵宁静”,又补充一句:“其实,就是‘悟’,按施主自己的理解,求得‘真善美’吧!”这次对主人安排有品禅茶一项,我和朋友们都抱有很大兴趣。



身在黄梅,才知道这里是中国禅宗的起源之处。达摩祖师“一苇渡江”,是中国禅宗初祖。而禅宗在中国转折发展,是四世祖道信和五世祖弘忍时期。两位大师就是在与庐山一江之隔的黄梅县建寺院传禅宗的。



对黄梅不熟悉,对佛教不了解的人们,大多也知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著名偈语吧?这条偈语就是写在黄梅东山五祖寺的法门壁上的,后来被人称为慧能的“得法偈”,是1300年前与神秀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同时同地产生的“呈师偈”。



我们一行人去老祖寺品禅茶。进寺之前,先到山里看古人修行的“听泉洞”,看摩崖石刻。尽管已是十月下旬,北京早已秋风扫叶,霜降百草了。可黄梅毕竟地处华中,要晚一个节气,回到正在修缮的老祖寺时,那弯弯的山路竟走得我们微微出汗了。



法师请我们到一间空旷些的大殿,进殿就清爽爽的。僧人来进茶,茶汤淡淡的;抿了一口,也是清清淡淡的。我问了一声:“是禅茶吗?”僧人一笑,轻轻应了一个“是”字,又细声说:“禅茶无定式,请施主自悟。”随后眼光转向大殿门外,我也随着放眼看去。外面衬托着庙宇的,是起伏连绵的五莲山丘陵。漫山遍野郁郁葱葱的草木,间或有一片片不大的茶田,深秋的茶树比寻常草木要绿得多,像块块润玉镶嵌在绿毯之上。文友们要做诗撰联献给主人。本不善诗词的我,斗胆拟出上联:“禅茶一抿千山绿”思绪翩翩,想象那春到黄梅时,山山岭岭的泉水溪流,如同天公倾灌;丘陵湖畔的梅树,开满黄花,该是何等壮观?于是自对了一个下联:“碧水百倾万树梅”我也知为求工整,上联还是“青茶”为好,但取禅茶之意,也就不拘这许多了。也许这就是“悟无定式”吧?



回京以后,朋友来访,我取来黄梅的“挪园青峰”茶一同品赏。看那条形紧、细色泽青绿、白毫显量的青峰绿茶,到底是大别山的魂魄和禅宗古寺的灵气共同养育的上品;给他讲了黄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得到共鸣。相约来年春光好时,同去龙感湖畔,破额山麓,共赏那儿灿烂的黄梅花海,再伴着花海品禅茶,应当是又一种难得的享受吧。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1 收起 理由
曙后孤星 +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1-2-22 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生活禅:会心当下一杯茶  


净慧法师在第17届生活禅夏令营闭营式上作了题为《会心当下即是——生活禅的不二法门》的讲话,他说生活禅的不二法门,叫做“会心当下即是”。有会于心,当下即是。所谓“即事而真”。即事而真,就是在生活中检验自己的心态。
 
 

净慧法师的《生活禅开题》,一语道破生活的禅机,犹如黑暗中给人带来了光亮。



他说:“从自然现象来说,满目青山是禅,茫茫大地是禅;浩浩长江是禅,潺潺流水是禅;青青翠竹是禅,郁郁黄花是禅;满天星斗是禅,皓月当空是禅;骄阳似火是禅,好风徐来是禅;皑皑白雪是禅,细雨无声是禅。



从社会生活来说,信任是禅,关怀是禅,平衡是禅,适度是禅。从心理状态来说,安详是禅,睿智是禅,无求是禅,无伪是禅。



从做人来说,善意的微笑是禅,热情的帮助是禅,无私的奉献是禅,诚实的劳动是禅,正确的进取是禅,正当的追求是禅。从审美意识来说,空灵是禅,含蓄是禅,淡雅是禅,向上是禅,向善是禅,超越是禅。……”
 
 

禅无处不在,老和尚的话,点燃了我们心里的一盏灯!



只是为什么我们在生活里体验不到禅呢?在生活中体验禅的关键所在是要保持一颗平常的心,所谓“平常心是道”。只有拥有了平常心,才能会心当下,专注于自己要做的事。
  


明海法师作过一堂名为《如果我们会吃饭,我们就能成佛》的讲座。



《赵州禅师语录》记载——


有个僧人问赵州禅师:“老师,你还有几颗牙齿啊?”
  

禅师答:“只有一颗了。”
  

“那你怎么吃饭呢?”
  

“下下咬着。”
 
 

赵州禅师虽然只有一颗牙齿了,每咬一下都不会空过,都能下下咬着。



禅者就是这样,在吃饭的时候,专注,明了,他的心总是专注于他当下所做的事情。
  


同理,如果我们会喝茶,我们也就能成佛。



出处:http://hk.plm.org.cn/gnews/2010830/2010830204802.html

[ 本帖最后由 至善佛缘 于 2011-2-22 22:21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1-2-22 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觉悟:无念 无相 无住  (转)


2011年01月27日 10:12

来源:《生活禅钥》 作者:净慧

http://fo.ifeng.com/dushulz/bianjituijian/detail_2011_01/27/4471290_0.shtml




祖慧能大师是中国禅宗的实际创立者。在中国禅宗史乃至于中国佛教史上,六祖慧能都可以说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如果没有他,中国佛教史将会是另外一个面貌。正因为有了六祖慧能这样一位大师级的人物,中国佛教的慧命、佛法的慧命,才能延续到今天。



在介绍六祖慧能禅法之前,我想先说两个问题。



第一,中国佛教史上三位里程碑式的人物。



任何一个宗教或者文化,从一个地区传到另外一个地区,必然要经历一个本土化的过程。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也不是一切照搬到中国来。如果说是一切照搬到中国来的话,佛教就不可能在中国生存发展下来。中国佛教史上有很多的高僧大德,他们审时度势,很巧妙地对佛教进行本土化改革,使得佛教得以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上生根开花结果。如今,举世公认,中国是佛教的第二故乡。相反在印度,佛教在一千年以前就不存在了。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近年来,虽然听说印度也重新有了佛教,但是佛教在那里并不占重要的位置。印度也有几所寺院,但那都是其他国家的人在印度主持修复的。印度的一些佛教团体,是在其他国家佛教界的支持下,才得以生存发展的,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相反,在印度以外的地区,佛教却得到了蓬勃发展。



佛教传到中国来,一开始非常艰难,发展很缓慢。当时,有一个人讲经,或翻译了一本薄薄的经典,这个人就在历史上被大书特书地记载下来了。由此可见,开始的时候,一切事情都是很困难的,与我们今天的形势简直不可同日而语。为什么这样说呢?佛教初传时,还不能被中国本土的人完全认同。用现在学者的话来说,佛教作为一个异质文化来到中国,要为中国的老百姓乃至士大夫所接受,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因为佛教的观念和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不是一码事。要使佛教在中国发扬光大,或者说,要让佛教能在中国站住脚,必须有一个艰难的本土化过程。用现在的话来说,佛教是印度的,要在中国生存下去,就必须要有中国特色才行。



佛教中国化,首先要从理论上为适应中国的儒道文化做某些调整。如果不调整的话,中国人不能接受。比如说戒律,其中有一条,儿子出了家,不再来拜祭祖先和父母。离开了家庭以后,对家的关系、义务也就没有了,对祖宗也不拜了。也就是说,出了家以后或者说信了佛以后,不局限于今生今世的父母,而是要去孝敬多生多世的一切众生,即“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这种泛孝的观念,使得具体的孝道观念,反而显得淡漠了。这一点,我们中国人接受不了。所以,后来在翻译佛经乃至对佛教教义的发扬上,在这一点上有了很多的改变。《梵网经》就强调孝就是戒,“孝名为戒”,这种观念至少不犯上作难。一个不孝的人肯定就是犯上作难的。中国人的观念是选忠臣于孝子之门。你要是一个忠臣,必须是一个孝子;你不是孝子,就不可能做忠臣;一个国家没有忠臣就不能稳定。在这一点上,佛教教义做出了很大调整,也逐渐能为中国人所接受。



其次是在生活上,佛教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佛教初传到中国来,开始也是化缘吃饭,但是化饭吃没有人给;开始也是打赤脚,但是中国冬天太冷;开始也想在树下宿,没办法,在树下宿不安全,气候又寒冷。像这些都要调整,不调整就没法生存,所以一定要盖房子,一定要有一点田产,一定要有几间房子住。只有这样,才可以生存。



当然,还有一些礼仪上的问题。



可以说,佛教传入中国最初的三四百年,是最艰难的。



到了东晋道安法师的时候,佛教传入中国已有将近四五百年的时间。道安法师是一位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造诣高深的人,同时又是一位对佛教了解比较全面、研究比较深入的法师。在佛教如何适应本土文化方面,道安法师和他的弟子们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从整体来讲,佛教分为两部分:一是教理,一是教制。道安法师对这两部分都做了很大调整,使佛教能够适应中国的风土人情。当然,道安法师还创立了最初的僧伽制度、讲经制度、共住制度。正是道安法师在教理、教制、生活上的一些改革措施,才使得佛教在中国得以生存和发展起来。



应该说,道安法师是中国佛教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个人。他总结了在他之前佛教在中国传播的经验,也开创了从他之后佛教在中国继续发扬光大的局面。道安法师算是佛教在中国的第一个里程碑,佛教中国化的第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



第二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就是六祖慧能。



六祖慧能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使佛教进一步中国化的呢?六祖当时的佛教,各宗各派基本上都相继成立,义理极大发展,可以说佛教义理的条分缕析达到相当繁琐的程度。在修持上,当时南方重义学,北方重定学,各有所侧重。在六祖慧能看来,当时的人在研究佛学方面、在修行佛法方面,没有真正找到最直截了当、最能够把握人的生命的顿悟顿了的法门。



当时,有一位永嘉禅师,他是一位有很深造诣的天台宗的学者,已经颇有成就。他为了要找到一个最终的直截了当的方法以求得开悟,不远万里从浙江到广东参拜六祖慧能。



参拜六祖以后,他自己叹息说:“吾早年来积学问,亦曾讨疏寻经论。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却被如来苦呵责,数他珍宝有何益。”



他早年来只注重教义上的研究,整天就在名相概念里边兜圈子,好像到海里数一粒粒沙子一样。你说海里的沙子有多少?我们根本没办法计算它,不要说海里面的沙子,你抓一把沙子来数一数,也得数几天。遇到六祖以后,他自己感觉到,他早年的学习并没有真正把握佛教里关键的东西,并没有真正找到一个直截了当开悟的法门。



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六祖慧能从黄梅五祖弘忍得法后,在南方建立了顿教法门。





六祖慧能的顿教法门,就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一切繁琐的教义、繁琐的教规,在他那里都被简化了。一切以修行为主,一切以开悟为主,一切以把握我们的生命为主。他留给我们的就是一本《坛经》。



这本《坛经》可以说是一个大宝藏,历来受到教内教外的重视,受到有学问的人和普通僧人的重视,甚至于受到领袖的重视。像毛泽东主席,他生前走到哪里都要带很多的书,其中有两本佛教的书,一本是《金刚经》,一本是《六祖坛经》。这两本经是他随身携带之物。随身带着做什么?从一个马列主义者的角度来看,他老人家认为这两本书充满着辩证法,充满着哲学的智慧。



六祖慧能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宽广的道路。由此禅宗正式产生,禅宗正式建立。禅宗以其简洁明快的修行方法、以其简单朴素的生活方式、以其不作不食的劳动态度、以其潇洒自在的僧人风范而风行天下。当时,几乎所有的寺院都改成了某某禅寺。这一股力量,这一股清风,一下子化腐朽为神奇,使当时中国佛教义学勃兴的风气突然发生了改变,在义学比较繁琐的情况下吹起了一股清新的风,使得中国佛教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楼主| 发表于 2011-2-22 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安心:管人管事有奥秘


2011年02月17日 09:43  来源:《与祖师同行》 作者:明一法师

http://fo.ifeng.com/dushulz/bianjituijian/detail_2011_02/17/4716952_0.shtml



生活中有一个奥秘,常常被忽略,那就是如果需要一个人一定要做点事情的话,那么内向的人宁愿管事,外向的人偏好管人。一般来说,内向的人好静,外向的人好动。内向的人,给人以似乎比较多地向内心找原因的错觉,其实不管是内向的人,还是外向的人,其散乱的心是一样的。



外向的人,给人的感觉是很活泼,话会说个没完,好表现自己,当然也会表现为喜欢帮助他人。这在佛教的修行里面,是散乱心强的表现。内向的人则相反,他们宁愿面对机器,也不愿意面对他人,给人的印象好像很沉默很宁静,好像其散乱心小些似的。



其实,内向的人并非散乱心小,这是从自己的经历中体验出来的。自己以前是一个很内向的人,一般在生人面前是不说话的,宁愿面对机器,在没有事情可做的时候,是很可怕的。因为散乱心的作用,很容易胡思乱想,这也是最痛苦的时候,因为,我们人类最可怕的事情,莫过于对未来的无知。



所以,自己以前是拼命工作,或者找事情做,这样才能使自己充实,最少地被散乱心困扰。现在经过六年多的禅修,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心,或者说基本上可以做自己心的主人。不再受寂寞或者叫孤独的威胁,是因为自己知道了如何把散乱的心收住,不让它胡思乱想。



不管是外向的人,还是内向的人,其散乱的心是一样的;他们都会受到散乱心的威胁,面对寂寞和孤独的困惑。在没有学习禅修之前,不知道如何去面对这颗散乱的心而各自想方设法“外向的人找人聊天,内向的人找事情做”来解决问题,而禅修是彻底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



这就是佛教要解决我们的问题之一——如何安心:如何把自己的散乱心安住在当下,安住在生活中的任何时刻。因为我们的心被时间“过去、现在、未来”和空间“四维上下”所分割,我们不是在想过去某个时候的事情,就在想将来某个时候的事情,从而分别不断、痛苦不断。



这就是二祖要求达摩祖师给他安心的原因,甚至不惜立雪断臂的代价;这就是只有12岁的四祖向三祖要求得解脱的原因;这也就是历代祖师们辛辛苦苦要开悟、要觉悟的原因。因为我们被自己的散乱心害惨了,因为我们迷失了自己的真心,因为我们遗失了自己的觉悟。



觉悟后的四祖说: “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



我们只要收拾好自己的散乱心;只要管理好自己的散乱心;只要控制住自己的散乱心;只要能做自己心的主人,那么一切的问题都能得到解决。难吗?三大阿僧祇劫才能解决。容易吗?百草头边就是祖师意。



所以,不管内向还是外向的人,每一个人都会面对这个散乱心的困扰。只有觉悟了自己或者说修行了自己的人,才能把这散乱的心收回来;才能不跟着散乱心跑;才能控制住自己的心;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心;才能完整自己的心;才能真正做自己心的主人。

 楼主| 发表于 2011-3-5 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消受一杯碧螺春 (转)

发表于 2006-9-20 18:18

感恩本文发布者:偶然

布施论坛原帖全文:http://bbs.bushinet.com/viewthre ... page%3D61#pid935226
发表于 2011-3-6 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1-8-3 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1-8-5 02:49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5 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3 20:38 , Processed in 0.197667 second(s), 20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