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智慧包含五种,分别是”实相般若”,”境界般若”,”文字般若”,”方便般若”,”眷属般若”. 1.实相般若.就是形而上的道体.不可思议.是属于般若中最根本的. 这第一层实相般若,我就已经搞晕了,因为我所有的智慧就仅仅是世间的那些,既然是不可思议的,那我究竟怎么见实相呢?如何修行,如何证呢? 2.境界般若.没有修道的人,也有境界,就是一切众生所有的苦恼境界.如古人诗中所讲,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与众不同的胸襟气派境界,是从实相般若而来. 境界般若从实相中来,看来我离境界还非常远.那种”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的,我也只能在那揣测了… 3.文字般若. 有的人出语成章,话一讲出来就是文章,每一句话都很优美,很漂亮,因为他有文学的境界,有文字般若。 4.方便般若. 譬如说看佛经,他能够用特殊的一种方法,把难懂的立刻就懂进去,最难表达的东西,他用一种方式表达出来,别人一听就懂了,这就属于方便般若。 5.眷属般若. 眷属般若是跟著悟道的智慧而来的,佛学名辞叫行愿,用我们现在的观念来说,是属于行为方面的。般若的眷属又是什么呢?我们都晓得佛学讲的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这边我理解,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是和悟道相辅相成的,想要悟道,应是需要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而一旦悟道,到了那个境界.那就更加发自内心地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了.悟道前和悟道后,同样是布施,然而这境界应是完全不同吧.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意思是:能断一切法,能破一切烦恼,能成就佛道的般若大智慧,脱离苦海而登彼岸成就的经典。波罗密的意思是到彼岸.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鉢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鉢洗足已敷座而坐】 「一时」这两个字,倒是一个大问题,没有一本佛经记载时间、年龄;佛经都是「一时」这两个字。拿白话文来解释,「一时」就是「那个时侯」。那个时侯就是那个时侯,那个时侯也就是这个时侯,所以这个「一时」很妙。 「一时」意思非常好,真正悟了道,就没有时间观念。金刚经告诉我们,「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时间是相对的,真正的时间,万年一念,一念万年,没有古今,没有去来. 世尊,是佛的另外一个代号,佛经里所称世尊,是指世界上最值得尊敬的人。不过我们要注意,所谓这个世界,不是只讲这个人世间;佛学里所谓世间,有三世间与四世间两种概念。所谓三世间是:器世间、国土世间、有情世间。 所谓四世间,除了前三种之外,另外第四种就是圣贤世间,也就是得道的圣贤所成就的另外一个范围。拿佛教来讲,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就是有道之士所居住的圣贤世界。其它宗教所讲的天堂,是另外一种圣贤、善人所居住的世间。 关于这个吃饭的问题,世界上各个地区不同,习惯不同。有的民族注重早餐,有些注重午餐或注重晚餐,每个人不同,叫做段食。除了吃饭外,还有思食,是指精神食粮。当一个人苦闷到极点,灰心到极点时,如没有精神食粮也会死掉。另外还有触食,触食就是感受,譬如我们在房间里,衣服穿得不对,闷得非常难过;或者被埋在土里,感觉气不通了,就是感觉没有气可吃了。更有识食,阿赖耶识的功能,支持生命的存在。所以段食、触食、思食、识食,也可说都是人的食粮。 所以我说这一本经是最平实的经典,佛像普通印度人一样,光脚走路,踩了泥巴还要洗脚,非常平凡,也非常平淡,老老实实的就是一个人。 看了金刚经,佛原来同我们一样的平常,虽是太子出家,但是他过的生活同平民一样。当时印度的阶级森严,他却指定一个最低贫民出身的弟子优波离尊者,执法管纪律,任何人犯了法都一样处理。所以在现实的生活里,在最平凡中,建立了一个非凡神圣的境界,也就是佛的境界。 在最平凡中,建立非凡境界.这句话对我感触很大.像我学佛,经常容易把自己搞得神经兮兮,这样看来是非常错误的.其实就是在平凡的生活中,点点滴滴地去关注,让心转境,而不是心随着境转.可是这个确实不易,真正遇到情况的时候,又特别容易一下子被境转了心境.我之前寒假放假在家,每天有充分时间独处,持咒诵经静坐,这段时间确实心境好了很多.今天第一天回学校,一回学校,便感觉心境较以往能静下很多,完全不同的一种感受,但时常还是容易把这心境忘记了,被外境所转了.所以我就在考虑,如何在上学的环境下,依然能保持这样一种心境?一上学,就见了同学老师,有各种各样的活动.而且热闹起来了.如何在这平实的学习生活中,建立起自己的这个境界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