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首届佛教禅意书画展”开幕式上的讲话 纯 一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朋友们: 大雪片片,银装素裹,好一片江南风光,丰年在望,怎不让人欢喜!一诚禅师的诗偈说得好:大雪纷纷落,寒梅处处开,变为银世界,个个是如来。这是多么好的寓意和期许啊!实现人间净土,个个成佛,是我们终极的关怀。此时此刻,诸位领导和诸上善人、各位艺术家以及社会贤达之士云集一处,隆重举行“江西首届佛教禅意书画展”,可谓人天赞叹,意义深远!值此开幕式隆重举行之际,请允许我代表主办方和承办方,对在这寒冷的周末,抽出宝贵的时光,莅临展览的各位领导、各位艺术家、各位居士、朋友们,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中国佛教文化博大精深,渊源流长,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和不可分割、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异质文明,佛教传入中国后,以其独特的思想和视觉、无限广阔的宇宙论和本体论,给我国本土文化园地带来了新鲜的血液,影响了哲学、文学、艺术、音乐、武术、乃至政治、经济、民俗和出版、语言文字等诸多领域。仅就艺术而言,雕塑、造像、绘画、书法受佛教的影响也是相当的深远的,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明。其中,佛教和受佛教影响的书画艺术,是佛教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文明智慧的结晶! 在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传统书画艺术,深深根植于佛教文化土壤,佛教传入中国,又为书画艺术的创作,带来了无限丰富的题材,和不可思议的灵感。大乘佛教经典经常告诫我们,书写佛经、彩绘佛像,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如《金刚经》、《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等。因此,佛教传入中国后,涌现了一批又一批的写经僧,甚至有的高僧还刺血写经,他们实际上是用自己的心和生命在书写着真理,书写着甚至比生命还有重要的追求,书写着永恒…。一些士大夫和社会贤达之士以及书画家们,也以抄写佛经为心灵与艺术旨归。目前,我们所能够看到的许多佛经抄本,名流千古,都是他们智慧和定力的结晶,是佛教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如王羲之所书《佛遗教经》、张旭所书《心经》等。王羲之七世孙智永禅师,闭关多年,以惊人的毅力,和原创性贡献,书写“千字文”八百余本,为世人推崇。他甚至还将王羲之作为传家至宝的《兰陵序》,带到云门寺保存,当时,云门寺有书阁,智永禅师住楼阁上临书20载。智永和张旭在继承传统书法精神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自汉末以来400年间的草书艺术,充分地展示了草书的艺术魅力,后世以“颠张狂素”来形容他们臻于化境的草书艺术,并敬称为“草圣”。近代律宗高僧弘一大师在弘扬南山律的同时,总是不忘以书法抄录佛教格言为墨宝,广结善缘,醒悟世人的。已故的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和常务理事、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都是当代书法界的泰山北斗,还有中国佛教协会前任会长一诚大和尚和现任会长传印大和尚,他们也都是经常以书法结缘,以书法化俗的大德,他们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佛教对于中国绘画,有很大的影响,以唐代为最深。鲁迅先生对于唐代的佛画,在“论旧形式的采用”中有两句卓见,他说:“在唐,可取佛画的灿烂,线画的空实和明快”。这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唐代佛画的色彩与线条,有着很好的帮助。这一宝贵的遗产,是值得我们佛教界和研究中国美术史的学者深入研究的。从更深层的角度来说,佛画的绘制不是一种单纯的技巧与工艺,它是一种修炼和一种境界。一个没有信仰的画匠,绘制的只能是一张艺术作品,而佛画的真谛却在于,画家要用自已的心灵去描绘庄严、神圣的世界,信仰永远凌驾于技巧之上。实践证明,只有赋予精神内涵的作品才是真正具有价值和永久不衰的艺术真品。自汉以来,擅长绘制佛画的画家逐渐多起来。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有著名的画家曹不兴及西晋的张墨等,曹不兴被誉为画“佛像之祖”,他的佛画艺术对佛教东渐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其画风被卫协所继承,后又传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等人,绵延不绝,风行百代。卫协生于西晋,当时有画圣之称,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卫协组七佛图,人物不敢点眼睛。可以想见,其画面的微妙与神圣。其中,东晋最著名的画家顾恺之,也是一位画佛像的高手。《历代名画记》中记载说:“顾恺之曾于瓦棺寺北小殿画维摩诘,画毕,将欲点眸子。乃谓寺僧曰:第一日覌者,请施十万,第二日可五万。第三日可任例责施。及开户,光照一寺。施者填咽,俄而得百万钱。”北齐的画师曹仲达,佛画颇享盛名。曹氏来自中亚地区,带有很强的域外风情,其特点是衣服紧窄,大约为印度式样,自创“曹家样”,后为唐代盛行的四种佛画风格之一,与当时吴道子结合中国传统风格,而创立的“吴家样”并称齐名。所谓“曹衣出水,吴带当风”,就是后人对他们的评价。近代大画家张大千,曾经出家为僧,从其名便可见一斑。他画的观音和其他佛画也不在少数,至今都是无价之宝。弘一大师的弟子丰子恺先生也常以画佛教放生故事而闻名于世。
有鉴于此,今天,我们举办佛教书画展,就显得十分必要。为什么我们要提出“禅意书画”的理念呢?因为,江西是中华禅宗的重要发源和发祥地,禅宗一花五叶七宗,就有三叶五宗发端于江西。为了落实省委统战部、省民族宗教事务局对江西佛教的期望,把江西佛教打造成为“禅净圣地,僧才摇篮,丛林样板,和谐典范”的奋斗目标,我会提出了振兴江西佛教的十大课题,其中最核心的部分是要振兴禅宗和禅宗文化,包括禅宗祖庭的修复、禅堂规矩的整理和运用、禅师和禅人的培养,禅宗思想的发掘与整理,禅诗、禅画、禅茶、禅乐等文化的发掘与弘扬。所以,作为禅文化资源大省的江西,我们有充分和必要的理由,把具有空灵不羁,行云流水,触类即真,心包太虚,“一超直入如来地”的禅宗境界带入书画作品中,成为陶冶情操的艺术珍品,进而发展成为一种文化产业。正如王维、书东坡以禅入诗、入画一样,“书圣”王羲之,喜与高僧交游,深受佛教思想影响,作品驰思造化。书法高僧怀素,笔下充满空灵超然、直抒胸臆的“禅韵”。虞世南提倡“心悟说”,黄庭坚笃信佛教,董其昌深好禅理。所以,他们的作品都带有禅的意蕴和悟境…,作为诗人画家的王维被后人确认为写意大师,正是他运用佛经譬喻故事入画作“雪中芭蕉”来暗寓佛理,才开创了“文人画”中的通过画面转入到对画面外意境的联想,使画面成为某种事理的象征,在客观上促使中国山水画对境界的追求更深入一层。中国绘画史发展到元以后,其精粹在于“文人画”,面”文人画“的精粹之处就在于高着一眼,尤为注重这“一超直入如来地”的终极追求——论画不在形似,笔墨旨在洒脱飘逸,境界贵在萧条淡泊,虚实相映,似有还无之间。所以,董其昌借佛教禅宗的南北宗之分,而倡文人画南北宗之说,可见,以禅理喻画理的思维方式的确在客观上极大地推动了文人画风格的提升。明清以降,无论八大山人、石溪、渐江、石涛四僧还是近人虚谷和尚,他们的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具备的鲜明个人风格,且都成为绘画史的典范,其禅学修养是内在支撑。正所谓:诗为禅家添锦绣,禅是诗家切玉刀。推广来说,书画为禅添锦绣,禅为书画切玉刀。在历史的天空,佛教的教义和书画的精神交相辉映,光耀千秋!
中国佛教的时代特色是“爱国爱教,团结进步,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弘扬佛教文化,有利于构建社会和谐,促进世界和平。国家兴则佛教兴、艺术兴。欣逢盛世,政通人和。江西佛教书画艺术充分吸收了马祖道一禅师“洪州禅”等禅师思想中活泼、洒脱、豪迈空灵的养分,愿未来,能够为“江西画派”注入新鲜因子,为人文赣鄱贡献心力。目前,我省已有一批虔诚的佛教书画爱好者,修身养性,倾情翰墨,矢志不渝,此次参展的二百余幅作品,主题鲜明,形式多样,风格迥异,呈现出多元的江西佛教文化特色和较强的时代风貌,展示了作者们的创新精神和高雅情趣。展览得到了江西省省委统战部、省民族宗教事务局等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得到了社会各界和书画界同仁的鼎力相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最后,预祝展览取得圆满成功!
祝大家新年快乐,心想事成,阖家幸福,大吉大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