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812|回复: 3

[大德开示] 学习《丛林要则》(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9 16: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咱们同修提议再学习学习百丈禅师的《丛林要则》,咱们就简单的过一过。为什么我们要学这个呢?因为佛法在印度的时候,不是这个样子的,印度那里天热,一般不是丛林。佛法传到中国以后,经过六祖慧能大师进行革命性的改造,一直传到百丈禅师。百丈禅师是六祖下面的弟子,对佛教也做了改革。因为到了中国,像北方很冷,你要往树下一坐,一下雪,这就没法弄了,情况不同了。所以要适应当时中国的农耕制度,要建庙,要耕种,是这个样子。实际上,这跟我们一家一家的过家家是一样的。建个庙,建个庭院,里边有休息、住宿、做佛事、修行、参禅的地方。有劳动过去叫农禅,有农业又修禅,修行并重。我们现在慢慢也是这样,这个道场是大家的,不是某个人的,我们大家一起劳动,一起修行,一起维护它、运转它,最终目的是我们修行成功以后,让大家受益。我们既不为名也不为利,就为我们自己。这里边有很多的理念。

做道场不容易。你看我们现在到很多道场,一去,没人,好大的庙,好多的殿,没人。一做法会,人来了,一、二百号人。法会一结束,散了,没人了。一烧香,吃个斋饭,走人了。现在社会,虽然说寺院还是过去丛林的样子,但是跟过去有很大不同,已经有很大的变化了。现代社会的这个市场经济,跟过去的农耕经济已经完全不同,所以我们现在这个佛法,进入到这一步,其实也是面临到形式上要改革的问题。这对于今后佛教的兴盛发达,是一个新课题。有赖于大家共同努力,维护建设,使之逐渐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大家都知道,一说佛法,现象太多了,烧香啊,磕头啊。一说有啥问题了,找师傅、做法会、做法事,弄个什么消灾延寿啊,还有什么普佛啊,都这些。一说念经、念佛,好像很少,找不着,把这个本原的东西丢掉了。所以,我们现在要学习百丈禅师的《丛林要则》,它的精神永远不倒,无论到什么时代,它都能指导,指导我们道场怎样来建设、道场的义工怎样来维护。《丛林要则》,实际上是百丈禅师对佛法通达、对历史沿革非常清晰、对当时社会制度和人民情况非常了解的情况下,最终产生出的一个实践的结晶。它指导中国佛教一直到现在,只不过我们很多人不了解,所以我们学习学习。将来我们的道场也要这样,用百丈禅师的思想来指导,我们遵从这个原则。

丛林以无事为兴盛。修行以念佛为稳当。精进以持戒为第一。疾病以减食为汤药。烦恼以忍辱为菩提。是非以不辩为解脱。留众以老成为真情。执事以尽心为有功。语言以减少为直截。长幼以慈和为进德。学问以勤习为入门。因果以明白为无过。老死以无常为警策。佛事以精严为切实。待客以至诚为供养。山门以耆旧为庄严。凡事以预立为不劳。处众以谦恭为有礼。

这个就是指导丛林、指导道场的要则。这里第一句话我觉得最重要。我记得到长春的时候,去了这个般若寺,里边立了个石柱,四面都写了这句话:“丛林以无事为兴盛”。咱们在道场挺热闹啊,又包饺子,又学做饭,又拜忏,热闹死了,干了无数事,怎么叫无事呢?因为我们设立这个道场的平台,大家修行也好,遇事炼心也好,通通为的什么?为的是让我们本心清净,本心光明,回到本原去,彻底的大解脱。所以我们在道场,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都是修行、磨砺自己,最终让自己解脱。在道场,虽然我们每天忙忙呼呼做了那么多事,但以无事为目标。如果大家在道场,不以修行为目的,不以自己心念上的消除、找自己的问题、解决自己的问题为目的,你就会烦恼,你就会找人的问题,就会心里不快乐,就会打起来,这个道场就乱了,跟电影院一样,那么这个道场就长不了。所以我们修行,这“无事”两个字,把修行的理论一下就道清楚了,讲明白了。在道场的原则,也说清楚了,说明白了。我们在道场修的什么呢?修的是空,修的是无,修的是解脱。不是修的没完没了的折腾事、没完没了的找别人毛病、没完没了的惹事生非,把自我的个性、习气,充分的暴露,不是这样。在道场,通过这些事,把我们自己的个性消磨掉,最后没有自我,没有个性。只有共性,只有空,只有无我。这是寺院、道场最吸引人的地方。

从古到今,无论是帝王,无论是多有学问的人,慢慢经历了世间的沧桑,往往最后要找一个心灵的寄托,都希望到这个道场,找一个安歇之处,心灵的安处。为什么道场能够安歇呢?因为道场无事,就是这一条。如果道场跟菜市场一样,你会失望,会离开。道场有“道”,它才兴旺。什么“道”呢?是无事的“道”。如果从表面看,我们的道场很热闹,有无数事,但本质和核心是无事的。过去《道德经》讲“为学日增,为道日损”,你要想学习知识,那你就到社会上去学。要想求道、得道,那你就到寺院,到道场。到寺院到道场不是去这个地儿,而是学什么呢?学佛教的理念,学这个精神。让我们干什么呢?日损。损什么呢?损掉我们的贪嗔痴,损掉我们的杀盗淫妄,损掉我们的分别执着,是损这些东西。损之又损,损到极点就无事了,这个寺院就兴旺了。为什么呢?一看,哎哟,有得道高僧,那人呼呼就去了。你看,一说本焕老法师,那是多少人都得去啊,都得看啊。一说宣化上人,多少人都奔去了。前阵净空法师一讲经啊,多少人都得去。为什么?他不是求这个人,不是去这个地,追求的是什么呢?是这个“道”。这个“道”教我们什么呢?教我们无事。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一条。

我们学佛了,在道场也好,在家里也好,在社会也好,你要记住这一条——无事。你要在哪里都热闹,折腾这,折腾那,你又开始生死轮回,又开始造业了,以后的结果就不好。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条,是个纲领,把佛的一切原理,一句话就说清楚了。所以我们在道场,大家干什么呢?消磨个性,找自己的问题,精进修行,做功课,努力为大家服务。把自己的心,逐渐落实到菩提里面去,这就会无事。所有人都这样,这个道场就一定兴旺,人会越来越多,因为什么呢?道场有“道”。来到这里学道、求道,就可以受益。自己学到佛法,用佛法和自己结合,改变自己,让自己受益,让自己沿着佛的这条路,一步一步,归向成就。所以我们在道场做义工,过去就说了,只容许你看自己的问题,不容许看别人的问题,为什么呢?你一看别人的问题就有事,看自己的问题就无事。但这也是没办法,其实应该是互相帮助的。所以义工七有一条叫“以人为鉴”,这个很好!慢慢义工结成对子,互相提一提,因为自己往往看不清楚自己的毛病,总以为自己做得很好、很对。其实啊,早就偏了。我们义工七,要实行这个方法,互相做个镜子,互相照一照,这样大家就会突飞猛进。我们把这个方法约束在一定的范围、自愿的范围。不自愿就不行,就会打起来,就会烦恼了。所以这一条太重要了。

佛法到了末法,为什么最后会衰败呢?因为寺院开始有事了,所以就开始衰败了。寺院如果能够永远无事,那佛法会永远长住,不会衰败的。寺院开始有事,要不就追名,要不就逐利,这寺院就没人去了。既然要追名逐利,何必要到寺院,到哪不行呢?衰败就衰败在这啊!所以在寺院,在道场,我们要记住,就是修道,在道场不干别的。你要干别的,回家去干。我们在道场既不追名、又不逐利,我们就是老老实实修行,就是修心,把自己的分别执着放下,让心安静下来,清净下来。整个修行过程,其实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就是戒定慧。道场就是做这事的,你做了这个事,这个道场就无事。你不做这个事,道场就开始热闹了。你只有做了这个事——无事的事,道场才会兴旺,那些有事的事、有事的人,就占领不了你的场所。过去虚云老和尚,到六祖那个南华寺去,那里破烂的一塌糊涂,前面全是集市,卖肉的、卖啥的都有。虚云老和尚慢慢整顿,把他们全赶跑了,修道,慢慢修道的人来了,南华禅寺就是这样恢复的。没有修行的人,没有真修行的人,这个寺院就会被不修行的人占领,被世间的那些东西占领。所以将来我们也有这个重任,我们每一位同修,每一位义工,都要建立这种无事心、和谐的心,对所有人要有菩提心,自己修行,对别人都是付出、奉献、忍让。这样的话,慢慢慢慢,我们这个方法就会进入寺院、影响寺院。天天都是朗朗的念佛声、诵经声,把正法重新传回到寺院,让寺院真正兴盛起来,这其实也是大家的责任。

修行以念佛为稳当。你不念佛,不听佛的话,那你听谁的?现在各种情况都有,听谁的都有,就是不听佛的。《地藏经》说的很清楚了,让大家好好的学、好好的念,结果好多人都说了,半夜不能念,晚上不能念,念多了有经魔,什么乱七八糟的都有。反正佛的话是不听,别人的话是猛听。

精进以持戒为第一。你精进了半天不持戒,不行。我们要提倡以戒为师,尤其是五戒十善,这是最重要的。

疾病以减食为汤药。咱们生病了,减减食。

烦恼以忍辱为菩提。烦恼了,咱们在道场烦恼了,针锋相对了,打起来了,怎么办呢?就不行,要忍辱。

是非以不辨为解脱。你看佛法就这个特点,有是非吗?这世间有是非吗?没什么是非。都是梦中的场景,都是假的,有什么是非可言呢?所以,遇到是非,不辩就好,不争论。我们这个方法也是提倡大家不争论、不议论、不评论,别人的事我们不管,自己修自己的行就好了。

留众以老成为真情。有经验、慢慢真发心、真为众生服务的义工,就留下来了,安静下来了。个性十足的、天天闹毛病的,慢慢慢慢就觉得这儿不舒服了,自然就走了。

执事以尽心为有功。我们义工也是。我们在道场的目的是什么呢?修心,修菩提,成就自我。你不为了自己修心成就,那你在道场呆着干嘛,有啥意思呢?还不如到社会上去磨练磨练。所以在道场做事,要承担责任,要尽心,要把众生放在我们心上,让人家得到好处,让人家方便,让人家真正受益,那你就有功了。你不尽心,敷衍了事,效果就很差。

语言以减少为直截。这说的多好。包括我们打七主持人,她们的特点是什么呢? 都是身教大于言教,说的少,做的多,每次打七都在前边跪着,每次拜忏都在前边领着,自己先做到。至于说呢,话说清楚就得了,哪有那么多可说的。最近我们要把主持人稿定下来,如果学主持人,把稿子背会说清楚就完了,最主要是去做,在前边做去、表演去。说了半天不做,那有啥意思?效果就差。包括我们在道场也是,很多时候不辨、不说最好,这事就过去了,就没事了。话多,辩论多,事就出来了。在社会上也是一样。“是非以不辨为解脱,语言以减少为直截”。道场的事多吗?我看也不多。实际就是吃喝拉撒睡这些事,做饭、打扫卫生、服务大家这些事。没有很高级的,弄的什么科研项目,没什么大的事。打七主持人,我们也没那么多要求,没有要求把所有经典都背会了。把我们这点理念说清楚,在前边跟大家一起做就好。所以有啥可说呢?在道场老老实实修行、悟道多好!


长幼以慈和为进德。这个是佛教的特点。无论男女老幼,都是师兄,这也是慈和的一部分。我们没有分别,大家都平等,一起修行,一起爱护,一起帮助,一起进步,最后咱们一起到西方坐莲花。都要慈和,不要互相斗争。

学问以勤习为入门。这也说了,你得勤习。咱们每天拜忏、诵经、念佛,得勤习啊!一天弄完了,以后再不弄了,那不行。

因果以明白为无过。因果是佛教最基础的东西,明白了因果,一切事你都能搞明白了,都不会出问题。为啥无过呢?一开始就用因果去对治这个事,去看看是不是符合五戒十善,符合我们就做,不符合就不做,这样你就不会有过失。五戒十善,就是佛依据因果原理来制定的,我们同样要用因果去对治万事万物。不要犯过,犯了过,将来就有恶果。

老死以无常为警策。对生老病死,对生命,我们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知道是无常,我们要警策自己赶快修行,所以这一条跟刚才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里讲的是一样的。

佛事以精严为切实。咱们修行了,拜忏、诵经、念佛就是我们的佛事,忏悔业障就是我们的佛事。要精严,要精进,要切实做到。

待客以至诚为供养。咱们打七了,同修来了,他们有各种的业障,有各种的问题,如果我们不至诚的对待人家,不用热情去迎接人家,人家就会受不了。本来人家有问题,咱们梆、梆、梆、就直接顶回去了,人家一看,算了吧,不来了,或者提前走了吧,你就把人家的佛门堵住了,所以要至诚,待客要至诚,这是最大的供养。

山门以耆旧为庄严。寺院如果没有一些有经验的人,那就乱套了。我们打义工七,要有经验、有能力、各方面成熟成就的人,由他们来带动我们新的一批义工。所以山门必须以耆旧为主。

凡事以预立为不劳。做事情不要现抓,这个不行弄那个,现抓那就累死了。像我们地藏七也是,冥冥中就好像有条线串着。一开始我们也没想做这事,后来因缘而起,拍的纪录片都是大家来说法,四十位同修来说法。打七以后呢,也是大家带领大家,先进带动后进,每个人都在写日记,大家来说法,大家来修行,大家再引导更多的人,一开始就选择了一条巧妙的路子。所以到后边越做越大,越做影响越广。但是并不费劲,每走一步,它就会产生出新的方法、新的路子来。像我们最初打普通七,到后来提倡在家修行,再后来提倡共修,还有精进七,那么到了现在,我们自自然然就进步升华到义工七、发大心了。我想我们将来,一步一步的,慢慢还会有更多的东西来引导大家。所以任何事情都是“凡事以预立为不劳”。佛法里的预先想好,跟我们人中还有点不太一样。人中啊,得琢磨半天。佛法呢,佛菩萨给安排好了,有它的奥秘。

处众以谦恭为有礼。大家在一起,要谦虚、恭敬,这个作为我们最主要的一项。你不谦恭,牛气哄哄的,那就可能把自己暴露出来了。因为大家都谦恭,只有你一人谦恭不起来,你就暴露出来了,最后就与众不同了,呆不下去了。

前一段时间,我们地藏七也做了一个“义工管理规定”,其实就是依据百丈禅师《丛林要则》的这个原理。我们也提倡大家老实修行、精进修行、为大家付出。

今天时间不早了,咱们就学到这吧。
发表于 2010-11-9 18:09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恩师兄布施!
发表于 2010-11-10 13:01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恩布施
发表于 2010-11-10 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2-1 18:57 , Processed in 0.127161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