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1273|回复: 3

[般若正见] 禅宗修行中的几个见解错误辨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16 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0年9月14日佛心海会Q群聊天录)

  一匹马 9:51:23
  老师您好!我没有什么佛学的理论基础,只看过南老师的书和月溪老和尚讲禅修的以及奥修的书。请教一下老师:
  1.常见人说不要断念头,那么念来即觉,觉之即无,这个算不算断念头?
  2.您所批判的“前念已灭,后念未到,中间是”可不可以当做禅修的入口?这个两个念头之间的“间隙”是否就是月溪老和尚所说的“无始无明”?
  3.我平时是这样用功的:眼睛看着,不起分辨;耳朵听着,不去分辨……只有灵灵明明的觉知,举手投足,觉知在……这样对否?
  4.我读《新世界  灵性的觉醒》感觉很受用。他要人们保持“临在”。请教老师,时刻保持灵明觉知,保持“在”,“临在”,“提着”..长此就能破无始无明吗?
  5.月溪老和尚说,见闻觉知是一念无明,那我这灵明觉知是一念无明还是无始无明呢?
 
  [1.常见人说不要断念头,那么念来即觉,觉之即无,这个算不算断念头?]
 
  常超圆智 10:43:04
  答:佛法修行,关键并不是要象外道那样在想与不想、执念或者灭念上取舍把持,而是运用悟空无为的智慧性正念去转变贪嗔取拒的分别性妄念,做到念念不离当下、念念觉于当下,由此远离自心业力所显现的五蕴幻受的迷惑,达成安乐自在。
  要想做到“念念觉于当下”,也就是你说的“念来即觉”,首先必须学会念念行于般若正念,放下贪嗔取拒妄想才行。只有念念不离正念,不断远离颠倒梦想的迷惑,由此证悟空性,并且发露自心清净觉性的功德妙用,然后才有进一步做到“觉之即无”的可能。因为,要想真正做到“觉之即无”,亦即“照见五蕴皆空”,必须要有登地菩萨的清净觉性智慧才行。对于贪嗔分别贼心未死执迷五蕴现象的凡夫而言,要想一下子就能见到空性,这个恐怕不是一般的困难。
 
  [2.您所批判的,”可不可以当做禅修的入口?这个两个念头之间的“间隙”是否就是月溪老和尚所说的“无始无明”?]
 
  常超圆智 11:16:48
  答:不可以。以佛教般若智慧为先导的觉悟解脱法的修行,首先强调的是“心无挂碍”,是“无所住而生其心”。如果谬认“前念已灭,后念未到,中间是”,其结果必然会导致修行人对身心境界的执着把持,由此作茧自缚,与觉悟解脱之道背道而驰。禅宗说自心本来是佛,众生只有远离身心五蕴幻受的迷惑,放下挂碍,歇心自照,才能逐步安住本来的佛位。如果在任何心身幻受境相上有所执迷取舍,有所挂碍,即是迷失本心。
  不管前念后念,有念头就叫做“想”,所谓“前念已灭,后念未到”的“中间”,即是“无想”。在此圆智问你一句,你说这个前念后念、念起念灭、想与无想,又是哪个心知道的呢?《心经》说观自在菩萨行深智慧解脱法时照见五蕴皆空。你说菩萨照见的心与色、受、想、行、识五蕴以及五蕴空相是什么关系?所以,如果错把想与不想当作本心,认为“无想”境界就是佛性,那就叫做认贼作父,迷失本性,其本质与无想外道没有两样。
 
  [3.我平时是这样用功的:眼睛看着,不起分辨;耳朵听着,不去分辨……只有灵灵明明的觉知,举手投足,觉知在……这样对否?]
 
  常超圆智 11:55:35
  答:《六祖坛经》说:“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
  仁者上面所说,虽然与六祖所说的“般若三昧”亦即“无念行”有些貌似,但是六祖所说的“般若三昧”实际上是有一个前提的。这个前提的内容就是:“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所以,行者的“智慧观照”若未做到“内外明彻,识自本心”,亦即在未能“觉空”而只能“觉有”的情况下,此时如果强修此法,则很有可能会落入对自心知觉的把持而流入歧途。
  近代禅宗泰斗虚云老和尚说过:“没有放下,就不可能看破。”圆智以为,对于一般修行人来说,努力学会在生活对境中时时修心,不断放下和远离内心意识的贪嗔取拒和冲动,这个比傻傻地定在某种知觉状态可能更有意义。虚云长老当年最初惑于修定,后来就是因为得到融镜老法师的同样指引而逐渐步入大道的。
 
  一匹马 12:41:49
  哎呀谢谢老师,我得好好琢磨琢磨。
  常超圆智 13:14:48
  4.5.两问下午有空再做回复。
  一匹马 16:06:56
  好的谢谢!老师这么耐心真是感谢!
  常超圆智 19:34:55
  不客气!仁者的问题很有代表性,圆智顺便做点法供施也是应该的,呵呵……
 
  [4.我读《新世界  灵性的觉醒》感觉很受用。他要人们保持“临在”。请教老师,时刻保持  灵明觉知,保持“在”,“临在”,“提着”……长此就能破无始无明吗?]
 
  常超圆智 19:36:34
  答:能够用意识行为加以“保持”的“觉知”,实际上仍在意识把持下的错觉范畴。因为凡夫意识的觉知,通常分为两种模式:一为“逐相流浪的动态意识觉知”;二是“执心不动的静态意识觉知”。这两种觉知的结果,其本质都是自心意识把持力的显现。
  某些外道禅法的学人,常常将“执心不动的静态意识知觉”混同于佛教所说的“清净平等正觉”,这种认识其实是错误的。因为“执心不动的静态意识知觉”,实际上并未真正超越思想意识的把持作用,其观察力并未超越心身业力的系缚与迷惑,其观察认识也并未超越六道轮回现象的范围。如果不能有效止息自心意识把持的作用,这种知觉是很难超越心身事物现象的迷惑而深入洞彻空性实相的。
  所谓“贼心不死,道心不成”。佛教所说的“清净平等正觉”,只有完全止息思想意识的分别把持作用之后才能真正发露。一般修行人的思想意识习气未得调伏之前,是很难发露这种自心的本来智慧功用而直接透脱心身烦恼迷惑的。
 
  [5.月溪老和尚说,见闻觉知是一念无明,那我这灵明觉知是一念无明还是无始无明呢?]
 
  常超圆智 20:03:22
  答:佛教“十二因缘”指出: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所谓“见闻觉知”,其内容不外名色、六入,其由无明妄行所造,因此月溪老法师说“见闻觉知”是“一念无明”显现,当然这种观点是从“见闻觉知”对“名色、六入”等现象而言的。如果从“见闻觉知”的本性而言,《首楞严经》说:“当知了别见闻觉知,圆满湛然,性非从所,兼彼虚空地水火风,均名七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这就与佛性无异了。

 
  一匹马 20:39:19
  感谢老师的指点,我会用心体会。

  日期:2010/9/15
  常超圆智 0:51:37
  晚上被佛友拉出喝茶去了,刚刚回来,不好意思。
 
  常超圆智 2010/9/15 0:52:31
  [问题5补充]
黄檗禅师《传心法要》说:“此本源清净心。常自圆明徧照。世人不悟。只认见闻觉知为心。为见闻觉知所覆。所以不睹精明本体。但直下无心。本体自现。如大日轮。升於虚空。徧照十方。更无障碍。故学道人。唯认见闻觉知施为动作。空却见闻觉知。即心路绝无入处。但於见闻觉知处认本心。然本心不属见闻觉知。亦不离见闻觉知。但莫於见闻觉知上起见解。亦莫於见闻觉知上动念。亦莫离见闻觉知觅心。亦莫舍见闻觉知取法。不即不离。不住不著。纵横自在。无非道场。”
  所以,如果执迷见闻觉知的幻受妄加分别取舍,见闻觉知即同无明显现。如果不为见闻觉知的幻受所惑,于见闻觉知中如如不动,歇心自照,便可证知见闻觉知不离自性,不异真心。
发表于 2010-9-18 06:12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恩师兄布施
发表于 2010-9-19 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恩师兄布施!
发表于 2010-9-20 00:4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此本源清净心。常自圆明徧照。世人不悟。只认见闻觉知为心。为见闻觉知所覆。所以不睹精明本体。但直下无心。本体自现。如大日轮。升於虚空。徧照十方。更无障碍。故学道人。唯认见闻觉知施为动作。空却见闻觉知。即心路绝无入处。但於见闻觉知处认本心。然本心不属见闻觉知。亦不离见闻觉知。但莫於见闻觉知上起见解。亦莫於见闻觉知上动念。亦莫离见闻觉知觅心。亦莫舍见闻觉知取法。不即不离。不住不著。纵横自在。无非道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2-1 14:28 , Processed in 0.188295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