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1023|回复: 2

[大德开示] 善恶 ?垢净----圆持法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1 16: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善恶”属于伦理道德范畴的核心问题,佛教经典中论述内心善恶的内容很多,在此从三个方面予以介绍。

1、佛教认为人类一切善恶问题的产生,都是以内心为根源并作为决定因素的。《正法念处经》卷六十一中提出:“一切善不善法,心为根本。”《分别功德论》卷第三中提出:“夫善恶之本,皆心所为。”

2、善心。《十住毗婆沙论》卷一对善心的界定是:“无诸恶,故名为善心。”善恶是相对立的两个概念,善心的形成必须以恶心的彻底消除为基础。《增一阿含经》卷五提出:“善念诸善本。”阐明了善的心念是一切善的根本基础。 佛教经典中对善心问题的揭示并非只是原则性的,而是有非常细腻的阐释。如《大般若经》卷三百二十四中提出了对待众生所应有的二十二种善心。第一种心是“平等心”,具体解释说:“当于一切有情住平等心,不应住不平等心;当于一切有情起平等心,不应起不平等心;当于一切有情以平等心与语,不应以不平等心与语。”“住”在此义为保持。第六种心是“恭敬心”,具体阐释说:“当于一切有情起恭敬心,不应起骄慢心;当于一切有情以恭敬心与语,不应以骄慢心与语。”第九种心是“利益心”,具体阐释说:“当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心,不应起不利益心;当于一切有情以利益心与语,不应以不利益心与语。”佛教认为,善恶的产生是通过对人类乃至自然界其它生命的“损益”而形成的,所以在善心的问题上是直接面对他们的。

3、恶心。与善心相对应,在佛教经典中对“恶心”也作了很全面透彻的阐释,这方面的有关思想可首先概括为四个方面。

(一)向人们指出了恶心的危害,认为恶心是使人们自我残害和走向衰败的根源。如《罗云忍辱经》中提出:“夫恶心之兴,兴己之衰。”《佛说孛经抄》中提出:“恶从心生反以自贼,如铁生垢消毁其形。”

(二)认为只要人们内心不起恶念即不会产生各种过失,如《诸法集要经》卷五中提出:“若心不造恶,过失则不起。”

(三)佛教将恶心归纳为九种并劝诫人们不应产生,在《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二十一中提出:“不生杂染心;不生疑惑心;不生憎嫉心;不生悭吝心;不生破戒心;不生嗔恼心;不生懈怠心;不生散乱心;不生愚痴心。”在此九种恶心中,“愚痴心”表面看来比“嗔恼”等心危害要小,其实它是导致一切恶的根源,所以于《那先比丘经》卷一中说:“人皆以智慧成其道德。”

(四)佛教向人们提出了憎弃恶心的根本方法,于《月灯三昧经》卷十提出:“云何名憎弃恶心?所谓知愚痴法,弃之不与共俱故。”所谓“愚痴法”,除了前面所提及的九种恶心外,泛指“贪、嗔、杀、盗”等一切恶心。


垢净由心生                                                                                                     
    佛教经典还从“垢净”的角度对人心问题作了分析,这一思想内涵与我们今天提倡的“心灵环保”的表述更为贴近,在此可概括为两个方面。

1、污染以心为本。佛教认为,人不论是污垢还是清净都是以相应的内心作为决定因素的。如《本事经》卷五中提出:“心杂染故有情杂染,心清净故有情清净。是故杂染、清净二法皆依止心,从心所起。”,《成实论》卷三中则更直接地提出:“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因人们不明白这一道理,在内心污垢的情况下欲通过法律或科技等各种外在的力量或手段去净化人生和社会,甚至避免对环境的污染,决定不会获得成功的。 佛教将人心的污垢作了较全面的总结,如《舍利弗阿毗昙论》卷二十中提出:“何谓二十一心垢?希望是心垢,嗔恚、睡眠、掉悔、疑、恼害、常念怨嫌、怀恨、焦热、嫉妒、悭惜、诡诈、奸欺、无惭、无愧、矜高、争讼、自高、放逸、慢、增上慢,是名二十一心垢。”这些心垢是人心灵污染的主要问题,也正是当今人类道德困境的主要原因。其一“希望是心垢”并非是要求人内心不产生希望,而是特指人的恶欲。

2、清净以心为本。人生和社会的清净同样也是以心为本,除了上面提出的“心净故众生净”的观点外,《维摩诘所说经》卷一中提出:“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佛土”泛指佛教所教化的国土或社会。内心获得清净有其根本原因,《维摩诘所说经》卷一中进一步提出:“随智慧净则其心净。”之所以作如是说,是因为佛教认为人只有在明辨善恶是非的清净智慧基础上,内心才能相应地获得清净。所以,人内心的垢净或善恶是由其智愚所决定的。就心净的意义而言,《维摩诘所说经》卷一中还提出:“随其心净则一切功德净。”佛教认为作为初发心立志信奉佛教的人应首先具备两种心,如《菩萨地持经》卷一中提出:“初发心坚固有二事于诸众生起真净心,一者安隐心,二者快乐心。安隐心者,为诸众生除不善处,安置善处;快乐心者,贫乏众生无所依怙,能以摄法等心饶益。”如此看来,佛教所说的“真净心”并非仅仅是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更是包含了积极有益地去对待他人的健康行为。“摄法”义指能益于他人的“四摄法”。
                                                                                                              摘自《丛林》2009年第3期

[ 本帖最后由 淡如水 于 2010-9-1 16:12 编辑 ]
发表于 2010-9-2 08:23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恩师兄布施
发表于 2010-9-3 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无事忙中老 空里有哭笑 本来没有我 生死皆可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8 21:32 , Processed in 0.174380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