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1193|回复: 1

[禅修] 生活禅修的方法 第七讲:冲突对立的消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14 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七讲:冲突对立的消解


【冲突的种类】

  冲突对立在人生的情境中是经常出现,甚至可说人生本就是冲突矛盾的集合体,人从母体呱呱坠地后,第一个反应就是“哭”。因为它在母胎内太舒服了,什么都不必做就能得到养份的供给,也不必思考和行动,只是这样地活著就得以成长,但是当它出生后要呼吸,无可避免的须接受冷热的考验和风吹雨打,这一切都要靠它自己,脐带一旦剪断就要自己去活存和成长,当被孤立出来后冲突于是产生,那种冲突不可说不大。其次是死亡,也是一种冲突,因为既然辛苦的活下来了就不想死,人生虽然不怎么美好,但总比死了以后什么都没有要来得好,因为死后美丽的夕阳看不见了,美食也无福消受了,优美的风景也无法欣赏了,一切的一切都取消了,所以死亡也是个大的冲突,至于生与死之间的冲突更是不胜枚举。

  冲突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外在的一是内在的。外在的如: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党派之间的政治斗争、商业的竞争、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这样的冲突其解决方法是世间法,有一套处理的方式,是属专业领域,而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是内在的冲突,所有的外在都源自于内在,人们如果没有那么强烈的渴望要“得到”、“占有”、“支配”,则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冲突,就不会发生,所以最难克服的是我们内在的冲突。



【内在冲突的表现形式】

内在的冲突所表现出来的,大约可分为“贪”、“嗔”、“疑”三大类。“贪”是欲望、需求、拥有、占有。“嗔”是当“贪”无法完成时所产生的挫折、报复、反击、嫉妒、怨恨等形形色色的负面情绪,都是“嗔”。“疑”是观念思想上的矛盾冲突,佛法有一名词为“见诤”,是当人与人之间的观念产生冲突时,在见解上的诤辩。即使同样都是信佛的,因宗派不一样也会“诤”,更甚者在学“原始佛教”者之间,因修持的方法不同也会“诤”,这些都是观念所引起的争执。所以贪、嗔、疑是三大内在冲突的来源,可衍生出千百种的烦恼。



【冲突的本质】

冲突的本质为何?这一切都是因有“我”“要”如何而来!因外在的情境与所希望的不同而引发。所以当有一个“我”在认知时就是“无明”,认为有一个可以占有的事物时就是“无明”。想要占有是“贪”,想要而得不到于是产生抗拒、报复是“嗔”。所以最根源的部分是从“无明”而来,因迷惑而不知诸法的真实面目,这才是真正冲突最根本的来源,而这根本的来源一直深入到潜意识里,一出生这种本质就一直跟著我们,它表现成许多种形式。首先是“本能”,人会本能的维护自我,“我”生下来就是要维护自我的存在,也就是求生的本能,不但是求生而且是求快乐的本能,所以即使有人说“我没有分别心”“我不要有思想概念,这样我就没有烦恼”,但这不是口头上说说就可以做得到的。我们看看动物的肉弱强食,动物行为的动机是没有逻辑性的思考,而是以本能来进行,人类有时何尝不是如此,所以要克服这种本能上的冲突等于是挑战大自然。

  大自然的灾难如:大地震、星球的碰撞等,都是大冲突,但是这些冲突,对一个已经觉醒的人而言,已经不再是冲突了。外在是如此地动汤不安,但内在是寂静的,这种的奥妙佛陀发觉了。佛陀在出家前所遭遇的内在、外在冲突比一般人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生、老、病、死及人与人的斗争、国与国的战争等,佛陀对这些现象是非常的不满,不希望人生是如此的过下去,不希望世界是这个样子,他要追寻宇宙的真理,所以他是要消解这些冲突,但是当他开悟以后,这世界仍是这样并没有改变,到底改变的是什么?“改变的是我们的心”。所以,今天我们的重点不是在“治国平天下”,而是“净化人心”。让我们的心平静和谐下来,就有智慧去消解冲突。要从根本下手,从存在的本质下手,打破“我存在的感觉是那么的实在”,如此我们才有真正的平静。



【“概念化”是一开始就错】

我们虽然知道这些冲突要放下,但真正遇上时又毫无招架之力,还是一样苦恼,这所有原因都归结在对事物的认知是“一开始就错”。有了“概念化”后,接下来的消解就无法彻底。如果能不用思想而是“直接的”观照时,所观照到的就不仅止是表象的六尘,而是背后更丰富的世界。观照时不但是看念头的升起及行为的过程,更要看念头未生起前的一段。我们的习惯都是将“没有念头”到“有念头”的这一段忽略了,也因此我们的观照是不完整的,所有的问题都出在我们没有看见“一念不生”到“念头升起”这一段过程。所有概念化的形成过程我们都没有看见。语言文字的内在里有一认知的结构是在没有语言文字前就已存在的,即使是婴儿或动物,“我”存在的意识都还在。我们的修行须追溯到那一层次才可能消解冲突。我们平常的修行偶尔会体验到未概念化前的平静,但是当外界会对我们造成伤害时,虽然没有概念化,但是那“我”已经本能的出现了,例如:地震引发“我”而有本能的恐惧,表面上是没有念头,但是潜伏在我们认知结构内早就已有这样的模式,都已经是极细微地隐藏著。



【各种层次的“模式化”】

  较粗浅的模式是我们对问题的“反应”,中层的模式是我们的念头思想是“怎样的被引发”的,深层的模式是即使我们什么念头都没有升起,但认知的模式就“早已存在”。一般我们所探讨的各种模式都只是表层或中层的模式,也就是在语言概念上来探讨研修,这样是没办法解决根本的问题。至于这最底层模式的消解,是无法用语言文字或任何形式来表达的,因为一旦表达出来,一个未觉醒的接收讯息者,所接收到的一定是一种“模式化的”“语言文字概念化的”,因为未觉悟者都是向外索求问题的解答,而不是看问题的本质。世间法可由向外追寻而求得答案,但要用世间法来解决烦恼的根本,是行不通的,也就是说深层模式化的消解之体验是超出语言文字的范围。

  有些问题是能回答的,而有些问题是无法回答的。例如:杯子的水是冷是热,这是可以回答的,只要插支温度计就可知。但是要回答我们的苦恼有多深有多不安,因为无法“量化”,也就无法回答了。有些问题是很容易解决的,例如:杯子的水没了,那就去添加,不须去观察动机,但是有些问题非看内在不可,这在语言文字的层次是无法得到解答的。例如:“什么是无明?”“什么是觉醒?”“什么是真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是必须回头来看自己的问题,回到念头未升起前存在的本质。



【何谓“看清自己”“看清真相”?】

  “看清自己”的重点不单是不透过思考,还有一很重要的重点是“看”,有些打坐也是没有思想,但是并没有“看”,只注意他的呼吸或只观想某一特定的对象。“看”是看清事事物物的真正面目,亦即不带任何的架构来看事情,这样就能松开而不黏著。我们的冲突都源自一种形态,包括身体、理念的维护,这维护需要力量,当维护的对象开始颓败时,我们就又费更大的力气来加以维持,但当败坏到无维持时内心就开始挣扎、冲突、矛盾,这些个维护的认知就是冲突的来源,生命本身就是一种冲突,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觉醒的生命”才没有冲突,如:阿罗汉、佛,否则冲突是一直存在。

  所谓放下并不是以“我”为中心,不是“我”放下其他的“我”再放下我这个“我”。“放下”是自然发生的,没有“我”“要”“放下”“我的”“快乐”、“我的”“痛苦”,是真理显现它自己,是缘起显现的中道,不是“我”抓住这真理。佛显现“悲智”不是他抓住“悲智”,是“悲智”自己在佛身上显发,佛陀并没有一个“我”要抓住慈悲心、智慧、禅定,他不抓任何事物,他的戒、定、慧是自然发生的,当真理看见真理时,一切就回到本来真实状态。当我们“迷”的时候是缘起在运作,当我们“觉醒”时仍是缘起在运作。从来我们就不可能抓住任何一件事物,但是我们以为我们能,以为“我”可以把“我的”烦恼去除。“我”不是要把它拿掉的东西,而是看清它是“没有”,要不然就会像拔河忽前忽后,没完没了,我们唯一可以做的事情就只是“看”。
发表于 2010-8-14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2-1 13:12 , Processed in 0.135808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