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至善佛缘

【中医药典籍类】历代本草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8: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草新编》:牡蛎,味咸,气平、微寒,无毒。左顾者良,火煅末用。入少阴肾经。软积癖,消结核,去胁下硬,泻热消肿,益精,遗尿可禁,敛阴汗如神,摩宿血,消老痰,绝鬼交,收气滞。但止可为佐使。佐之补则补,佐之攻则攻,随药转移,不能自主也。

或疑牡蛎乃涩精之药,先生独削而不谈,何也?曰:盖牡蛎涩精,而精愈遗,虽非牡蛎之故,殊不知牡蛎涩精,而精必利而后可止,非涩精之可止也。

或谓牡蛎非涩药也,使牡蛎为止涩之药,如何仲景张公伤寒书中载大病瘥后,腰以下有水气者,用牡蛎泽漆散之乎?曰:嗟乎。大病之后,水不能下行,原宜用补以消水。但伤寒经汗、吐、下之余,元气不能骤生,单用泽泻未免太泄其水,而元气随水而尽泄。故用牡蛎于利之中以涩之也。利中带涩,则水泄而元气无亏,是泄中有补之道存焉,真善用利耳。谁谓牡蛎非涩药哉。

或疑牡蛎既可于利中用涩,安在止精不可与利水并用耶?曰:不可于利中用涩,而精不可于涩中兼利也。盖精愈涩而愈遗,补精而带涩,则徒补无益,故遗精之病,断不可用牡蛎耳。然亦有用之而效者,乃玉关大开,不得已而用之,以闭精于一时,而终不可恃之为长服之剂也。

《本草分经》:咸,微寒,涩。体用皆阴,入肝肾血分。软坚化痰,收脱敛汗,清热补水,固肠利湿,止渴。

《本草思辨录》:鳖甲、牡蛎之用,其显然有异者,自不致混于所施。惟其清热软坚,人每视为一例,漫无区分。不知此正当明辨而不容忽者。甲介属金,金主攻利,气味咸寒则入阴,此二物之所同,清热软坚之所以并擅。而其理各具,其用亦因而分。鳖有雌无雄,其甲四围有肉裙,以肉裹甲,是为柔中有刚,阴中有阳。蛎有雄无雌,块垒相连如房,房内有肉,是为刚中有柔,阳中有阴。鳖,介属而卵生色青,则入肝而气沉向里。蛎,介属而化生色白,且南生东向,得春木之气,则入肝而气浮向外。向里则下连肾,向外则上连胆。《本经》于鳖甲主心腹癥瘕坚积,于牡蛎主惊恚怒气拘缓。仲圣用鳖甲于鳖甲煎丸,所以破癥瘕。加牡蛎于小柴胡汤,所以除胁满。所谓向里连肾、向外连胆者,正即此可推,其软坚不能无铦钝之差,清热亦大有深浅之别也。由斯以观,凡鳖甲之主阴蚀、痔核、骨蒸者,岂能代以牡蛎。牡蛎之主盗汗、消渴、瘰疬颈核者,岂能代以鳖甲。鳖甲去恶风肉而亦敛溃痈者,以阴既益阳遂和也。牡蛎治惊恚而又止遗泄者,以阳既戢而阴即固也。

《医学衷中参西录》:味咸而涩,性微凉。能软坚化痰,善消瘰疬,止呃逆,固精气,治女子崩带。《神农本草经》谓其主温疟者,因温疟但在足少阳,故不与太阳相并为寒,但与阳明相关为热。牡蛎能入其经而祛其外来之邪。主惊恚怒气者,因惊则由于胆,怒则由于肝,牡蛎咸寒属水,以水滋木,则肝胆自得其养。且其性善收敛有保合之力,则胆得其助而惊恐自除,其质类金石有镇安之力,则肝得其平而恚怒自息矣。至于筋原属肝,肝不病而筋之或拘或缓者自愈,故《神农本草经》又谓其除拘缓也。

牡蛎所消之瘰疬,即《神农本草经》所谓鼠瘘。而其所以能消鼠瘘者,非因其咸能软坚也。盖牡蛎之原质,为炭酸钙化合而成,其中含有沃度(亦名海典),沃度者善消瘤赘瘰疬之药也(医方篇下附有验消瘰丸案可参观)。

龙骨、牡蛎,若专取其收涩可以煅用。若用以滋阴,用以敛火,或取其收敛,兼取其开通者(二药皆敛而能开),皆不可煅。

若作丸散,亦可煅用,因煅之则其质稍软,与脾胃相宜也。然宜存性,不可过煅,若入汤剂仍以不煅为佳。今用者一概煅之,殊非所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8:36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牡蛎具有抑制脊髓灰质炎病毒作用。

2.  牡蛎有促吞噬作用。还能增强动物对肺炎杆菌感染的抵抗力,且与腹腔给药的剂量有关。

3.  牡蛎有增强体液免疫作用。

4.  牡蛎有抗溃疡作用。

5.  牡蛎有增强消化力作用。

6.  牡蛎有放射增敏作用,有强化γ-射线杀灭癌细胞的作用,增敏率达34.5%~52.6%,但放疗前给药无增敏作用。

7.  牡蛎有滋阴润燥、保肝益肾作用。

8.  提取的牡蛎多糖具有降血脂、抗凝血、抗血栓、促进机体免疫机能和抗白细胞下降作用等。

9.  牡蛎能抑制神经肌肉的兴奋性,还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8:36 | 显示全部楼层
珍    珠(《海药本草》)

珍珠为珍珠贝科动物马氏珍珠贝、蚌科动物三角虮蚌或褶纹冠蚌等双壳类动物受刺激形成的珍珠。养殖或野生,主产于广东、台湾、黑龙江、安徽等地。原动物喜生活于较为平静的海湾中,以及泥沙、岩礁较多的海底;蚌生活在江河海边池沼小溪等泥质、砂质、或石砾之中。味甘、咸,性寒。归心、肝经。功效镇心定惊、明目退翳、解毒生肌。临床用名有珍珠、珍珠粉。

【本草汇言】

《本草拾遗》:主妇人劳损,下血,明目,除湿,止消渴。老蚌含珠,壳堪为粉,烂壳为粉,饮下,主反胃,心胃间痰饮。

《海药本草》:主明目,面馯,止泄。合知母疗烦热消渴,以左缠根治儿子麸豆疮入眼。

《日华子本草》:冷,无毒。明目,止消渴,除烦,解热毒,补妇人虚劳,主下血并痔瘘,血崩带下,压丹石药毒。以黄连末内之,取汁,点赤眼并暗。良。烂壳粉,饮下治反胃、痰饮。

《本草纲目》:蚌粉与海蛤粉同功,皆水产也。治病之要,只在清热利湿而已。

解热燥湿,化痰消积,止白浊带下痢疾,除湿肿水嗽,明目,搽阴疮湿疮痱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8:3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现代药理研究】

1.  珍珠有明目作用。

2.  珍珠有保肝作用。

3.  珍珠有抗溃疡作用。

4.  珍珠有抗过敏作用。

5.  珍珠能降低血清过氧化脂质,有一定的抗衰老作用。

6.  珍珠有镇静作用。

7.  珍珠层粉硫酸水解产物能使蟾蜍离体心脏跳动幅度增大。

8.  珍珠贝壳粉对小鼠肉瘤S180有抑制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代  赭  石(《本经》)

赭石为三方晶系矿物赤铁矿,主含三氧化二铁。主产于山西、河北、广东等地。原矿物赤铁矿形成于各种地质作用中,以热液作用、沉积作用或区域变质作用为主。药用代赭石是沉积作用的产物。味苦,性寒。归肝、心经。功效平肝潜阳、降逆平喘、凉血止血。临床用名有赭石、醋赭石。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苦,寒。主治鬼疰,贼风,蛊毒,杀精物恶鬼,腹中毒邪气,女子赤沃漏下。

《药性论》:使,干姜为使,味甘,平。主治女子崩中,淋沥不止,疗生子不落。

《日华子本草》:畏附子。止吐血鼻衄,伤风痔瘘,月经不止,小儿惊痫疳疾,反胃,止泻痢,脱精,尿血,遗溺,金疮长肉,安胎健脾,久治夜多小便。

《开宝本草》:味甘,寒,无毒。带下百病,产难,胞衣不出,堕胎。养血气,除五脏血脉中热、血痹、血瘀,大人小儿惊气入腹及阴痿不起。

《汤液本草》:气寒,味苦甘,无毒。

入手少阴经、足厥阴经。

《本草》云:主鬼疰,贼风蛊毒,杀精物恶鬼,腹中毒邪气,女子赤沃漏下。带下百病,产难,胞衣不出,堕胎,养血,除五脏血脉中热,血痹血瘀,大人小儿惊气入腹,及阴痿不起。

《圣济经》云:怯则气浮,重则所以镇之。怯者亦惊也。

《本草发挥》:成聊摄云:怯则气浮,重剂所以镇之。代赭之重,以镇虚逆。

《本草纲目》:代赭乃肝与包络二经血分药也,故所主治皆二经血分之病。昔有小儿泻后眼上,三日不乳,目黄如金,气将绝。有名医曰:此慢惊风也,宜治肝。用水飞代赭石,每服半钱,冬瓜煎汤末调下,果愈。

《本草经疏》:代赭石禀土中之阴气以生。《本经》味苦气寒,《别录》加甘,无毒。气薄味厚,阴也,降也。入手少阴、足厥阴经。少阴为君主之官,虚则气怯而百邪易入,或鬼疰邪气,或精物恶鬼,或惊气入腹所自来矣。得镇重之性,则心君泰定而幽暗破,邪无从着矣。其主五脏血脉中热,血痹,血瘀,贼风,及女子赤沃漏下,带下百病皆肝心二经血热所致。甘寒能凉血,故主如上诸证也。甘寒又能解毒,故主蛊毒,腹中毒也。经曰:壮火食气,少火生气。火气太盛则阴痿反不能起,苦寒泄有余之火,所以能起阴痿也,重而下坠,故又主产难胞不出及堕胎也。
简误:下部虚寒者不宜用,阳虚阴痿者忌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草蒙筌》:味苦、气寒。一云:味甘,气平。无毒。惟作散调,勿煎汤服。畏雄附,天雄、附子。使干姜。入少阳三焦,及厥阴肝脏。治女人赤沃崩漏带下,暨难产胎衣不来;疗小儿疳疾泻痢惊痫,并尿血遗溺不禁。却贼风蛊毒,杀鬼疰鬼精。阴痿不起能扶,惊气入腹可愈。《圣济经》曰:怯者惊也。怯则气浮,重剂以镇之。代赭之重,以镇虚逆也。孕妇忌服,恐堕胎元。

《本草乘雅》:灵枢称卫气为帅气。隐居称大赭为血帅,则大赭当为营气之司命矣。经云:命曰营气,以奉生身,莫贵乎此。鬼疰三证,大为生气之害,然必钛匿阴血中,乃肆毒恶。赭色丹青,承宣君相火,为血帅保任,仍令就规矩,会尺,以合五十营,奉身生气如尝,营血安堵如故矣。

《景岳全书》:味微甘,性凉而降,血分药也,能下气降痰清火,除胸腹邪毒,杀鬼物精气,止反胃吐血衄血,血痹血痢,血中邪热,大人小儿惊痫,狂热入脏,肠风痔漏,脱精遗尿,及妇人赤白带下,难产胞衣不出,月经不止,俱可为散调服。亦治金疮,生肌长肉。

《本草备要》:重,镇虚逆,养阴血。

寒苦。养血气,平血热。入肝与心包,专治二经血分之病,吐衄崩带,胎动产难,小儿慢惊,赭石半钱,冬瓜仁汤调服,金疮长肉。仲景治伤寒,汗吐下后,心不痞硬噫气,用代赭旋覆汤。取其重以镇虚逆,赤以养阴血也。今人用治膈噎甚效。干姜为使,畏雄、附。

《本经逢原》:《本经》名须丸,苦甘平,无毒。

赭石之重以镇逆气,入肝与心包络二经血分。《本经》治贼风蛊毒,赤沃漏下,取其能收敛血气也。仲景治伤寒吐下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旋覆代赭石汤,取重以降逆气,涂痰涎也。观《本经》所治,皆属实邪。即赤沃漏下,亦是肝、心二经瘀滞之患。其治难产胞衣不下,及大人小儿惊气入腹,取重以镇之也。阳虚阴痿,下部虚寒忌之,以其沉降而乏生发之功也。

《本草崇原》:赭石,铁之精也,其色青赤,气味苦寒,禀水石之精,而得木火之化。主治鬼疰贼风蛊毒者,色赤属火,得少阳火热之气,则鬼疰自消也。石性镇重,色青属木,木得厥阴风木之气,故治贼风蛊毒也。杀精物恶鬼,所以治鬼疰也。腹中毒,所以治蛊毒也。邪气,所以治贼风也。赭石,一名血师,能治冲任之血,故治女子赤沃漏下。

《本草求真》:[批]入心,肝二经,凉血解热,镇惊。

代赭石专入心、肝。味苦而甘,气寒无毒。凡因血分属热,崩带泻痢,胎动产难,噎膈痞硬,惊痫金疮等症,治之即能有效。仲景治伤寒汗吐下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用旋覆花三两,代赭石一两,人参三两,生姜五两,甘草三两,半夏半升,大枣十二枚,水一斗,煮六升,去渣再煎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噎膈病亦用此。以其体有镇怯之能,甘有和血之力,寒有胜热之义,专入心肝二经血分,凉血解热,镇怯祛毒。色赤入血。但小儿慢惊,虚症甚多。及阳虚阴痿,下部虚寒者忌之,以其沉降而乏生发之功耳。书载能治慢惊,其说似非。实症不得谓慢,虚症当从温理,不可不辨。

《得配本草》:干姜为之使。畏天雄、附子。

苦,寒。入手足厥阴经血分。镇包络之气,除血脉之热。杀鬼魅,疗崩带,止反胃吐衄。治惊痫疳疾。

得生地汁,治吐血衄血下血;得冬瓜仁,汤调下,治慢惊风。泻后不乳,目黄如金。佐半夏,蠲痰饮。

气不足、津液燥者,禁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8: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草经解》:代赭石气寒,禀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少阴肾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味俱降,阴也。

天地者,阴阳之体;水火者,阴阳之用也。肾为坎水,代赭石气寒益肾,则肾固而一阳上升;心为离火,代赭石味苦益心,则心中一阴下降,水升火降,阴阳五藏其宅,而天地位位矣,故鬼疰邪气,精魅恶鬼贼风毒邪,不能相干,即或有邪,亦必祛逐也;寒可清热,苦可泄邪,所以又主蛊毒,及腹中邪毒也。

肾主二便,心主血,血热则赤沃漏下,苦寒清心,心肾相交,所以主女子赤沃漏下也。

《神农本草经读》:代赭石味苦益心,则心中一阴下降,水升火降,阴阳互藏其宅,而天地位矣,故鬼疰贼风精魅恶风,以及蛊毒腹中邪毒,皆可主之。

肾主二便,心主血,血热则赤沃漏下,苦寒清心,心肾相交,所以主女子赤沃漏下。

仲景代赭旋复花汤,用之极少,后人昧其理而重用之,且赖之以镇纳诸气,皆荒经之过也。

《本经疏证》:代赭石体重质坚而色赤,确是金从火化。金从火化,非血而谁?僧赞密曰:代赭煮以酒醋,插针钉于内,扇之能成汁,此其证矣。夫血者流行经络,卧则归肝,于以分布五脏,洒陈六府,而中焦金火之交媾,则其化源也。设金火交媾之际,乃有热焉,斯受气不清,迨归肝而日遗其热,积铢累寸,不至为腹中毒邪气不止。在女子则因是冲任不固,恶露绵绵,如沃泉之悬出而下漏。代赭石之质之色正贴切其化源,而味苦气寒,能去其热,源清则流自洁,斯其所以为主治欤。夫肝为风木之藏而藏魂,其病惊骇,其经入毛际,绕少腹,环阴器。贼风者肝热盛而生,鬼疰精物恶鬼则肝热而魂不安,幻为种种形象耳。即别录所谓带下百病,产难胞衣不出,阴痿不起诸候,莫不在肝部分。血痹血瘀,又莫非肝之运量不灵,而其最要是除五脏血脉中热一语。是语者,实代赭石彻始彻终功能也。仲景用代赭石二方,其一旋覆花代赭石汤,是邪在未入血脉已前;其一滑石代赭汤,是邪入血脉已久。盖同为下后痞硬于心下,则热虽在化血之所而未入脉,若入脉则其气散漫不能上为噫矣。惟其不见聚热之所而辗转不适焉,斯所以为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玩百脉一宗悉致其病,核之除五脏血脉中热,可不谓若合符节也哉?

《本草新编》:味苦而甘,气寒,无毒。入少阳三焦及厥阴肝脏。治女人赤白崩漏带下,暨难产胎衣不下,疗小儿疳疾泻痢惊痫,并尿血遗溺凉风,入腹可愈。经曰:怯者,惊也。怯则气浮,重剂以镇之,代赭之重,以镇虚逆也。孕妇忌服,恐堕胎元。此物有旋转乾坤之力,药笼中以备急用,断难轻置。

代赭石虽能旋转逆气,然非旋覆花助之,亦不能成功,二味必并用为佳。

或问代赭石体重以定逆,何以能转逆耶?曰:代赭石非能转逆也,旋覆花实能转逆耳。然则转逆用旋覆花足矣,何以又用代赭石乎?不知旋覆花虽能止逆,而不能定逆。用旋覆花以转其逆,复用代赭石以定之,则所转之气,不至再变为逆也。

《本草分经》:苦,寒。入肝与心包血分。除血热,养血,镇虚逆。

《医学衷中参西录》:色赤,性微凉。能生血兼能凉血,而其质重坠,又善镇逆气,降痰涎,止呕吐,通燥结,用之得当,能建奇效。其原质为铁养化合而成,其结体虽坚而层层如铁锈(铁锈亦铁养化合),生研服之不伤肠胃,即服其稍粗之末亦与肠胃无损。且生服则养气愉,大能养血,故《神农本草经》谓其治赤沃漏下;《日华诸家本草》谓其治月经不止也。若煅用之即无斯效,煅之复以醋淬之,尤非所宜。且性甚和平,虽降逆气而不伤正气,通燥结而毫无开破,原无需乎煅也。其形为薄片,迭迭而成,一面点点作凸形,一面点点作凹形者,方堪入药。

赭石为铁养化合,性同铁锈,原不宜煅。徐灵胎谓若煅之复用醋淬,即能伤肺。此书诸方中有赭石者,皆宜将生赭石轧细用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8:46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代赭石内服能收敛胃肠壁,保护粘膜面,有一定的抗溃疡作用;注射可促进肠蠕动。

2.  代赭石富含Fe2O3,对缺铁性贫血具有一定作用。

3.  大剂量代赭石对离体蛙心呈抑制作用。

4.  代赭石有镇静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8:57 | 显示全部楼层
天    麻(《本经》)

天麻为兰科植物天麻的干燥块茎。野生或栽培。主产于四川、贵州、湖北、陕西等地。原植物喜生于海拔1200~1800米的林下湿地、腐殖质较厚的地方。喜凉爽、湿润环境、怕冻、怕高温、怕积水,以土层石斛、疏松肥沃、土壤微酸性、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最宜生长。味甘、辛,性平。归肝经。功效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临床用名有天麻、酒天麻。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辛,温。主杀鬼精物,蛊毒,恶气。久服益气力,长阴肥健。

《本草拾遗》:寒。主热毒痈肿,捣茎叶傅之。亦取子作饮,去热气。

《药性论》:又名定风草。味甘,平。能治冷气疹痹,瘫缓不遂,语多恍惚,多惊失志。

《日华子本草》:味甘,暖,助阳气,补五劳七伤,鬼疰,蛊毒,通血脉,开窍,服无忌。

《开宝本草》:味辛,平,无毒。主诸风湿痹,四肢拘挛,小儿风痫惊气,利腰膝,强筋力。

《本草衍义》:用根,须别药相佐使,然后见其功,仍须加而用之。

《药类法象》:治头风,风痰眩运头痛。诸风湿痹,四肢拘挛,小儿风痫惊气。利腰膝,强筋骨。

《药性赋》:味辛,平,无毒。降也,阳也。其用有四:疗大人风热头眩,治小儿风痫惊悸;祛诸风麻痹不仁,主瘫痪语言不遂。

《汤液本草》:气平,味苦,无毒。

《象》云:治头风。

《本草》云:主诸风湿痹,四肢拘挛,小儿风痫惊气,利腰膝,强筋力。其苗名定风草。

《本草衍义补遗》:气平和,味苦。一名定风草,即此是也。其苗名赤箭。主诸风湿痹、四肢拘挛,小儿痫惊及诸虚眩晕,非此不能除也。

《本草发挥》:洁古云:治风痰眩运头痛。

《本草纲目》:天麻,乃肝经气分之药。《素问》:诸风掉眩,皆属风木。故天麻入厥阴之经而治诸病。罗天益云:眼黑头旋,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治。天麻乃定风草,故为治风之神药。今有久服之遍身发出红丹者,是其祛风之验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8: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草经疏》:天麻得土之辛味,兼感天之阳气以生,故其味辛气平无毒。大明云:暖。浮而升,阳也。入足厥阴经。厥阴为风木之脏,诸风湿痹,四肢拘挛,小儿风痫惊气,皆肝脏为邪气所客致病。天麻入肝,味辛气暖,能逐风湿外邪,则肝气平和,前证自瘳矣。肝主筋,位居于下,故能利腰膝,强筋力也。风湿缠注则身重气乏,能除风湿则身自轻,气自益也。凡头风眩晕,与夫痰热上壅,以致头痛及眩,或四肢湿痹麻木,小儿风痫惊悸等证,所必须之药。

简误:风药多燥,风能胜湿故也。凡病人觉津液衰少,口干舌燥,咽干作痛,及南方似中风,皆禁用之。

《本草蒙筌》:味辛、苦,气平。无毒。治小儿风疳惊悸,疗大人风热头眩。驱湿痹拘挛,主瘫痪蹇滞。通血脉开窍,利腰膝强筋。诸毒痈疽,并堪调愈。再考赤箭,原号定风。益气力强阴,下支满除疝。杀鬼精虫毒,消恶气肿痈。

谟按:《别说》云:天麻言根,用之有自内达外之理;赤箭言苗,用之有自表入里之功。盖根则抽苗径直而上,岂非自内达外乎?苗则结子,成熟而落,反从干中而下,至土而生,又非自表而入里乎?以此而观,粗可识其内外主治之理也。

《药性解》:味辛,性平,无毒,入肝、膀胱二经。疗大人风热眩晕,治小儿惊悸风痫,祛诸风麻痹不仁,主瘫痪语言不遂,利腰膝,强筋力,活血脉,通九窍,利周身,疗痈肿。无畏忌。苗名赤箭,主用略同。

按:天麻去风,故入厥阴;去湿,故入膀胱。真有风湿,功效若神。痈肿之症,湿生热也,宜亦治之。赤箭用苗,有自表入里之功;天麻用根,有自内达外之理。不宜同剂,反致无功。

《药鉴》:气平,味苦辛,无毒。治小风痫惊悸,疗大人风热头眩。驱湿痹拘挛,主瘫痪蹇滞。通血脉开窍,利腰膝强筋。痘毒可解,痈疽堪愈。何者?盖痘毒痈疽,俱自脏腑而达之表也,此剂有自内而达外之理,苦以制热,固矣。然热从何处出也?又有辛以散毛窍,使风热之毒悉从毛窍中出也。

《景岳全书》:味辛,平,阴中有阳。治风虚眩晕头旋,眼黑头痛,诸风湿痹,四肢拘挛,利腰膝,强筋骨,安神志,通血脉,止惊恐恍惚,杀鬼精虫毒及小儿风痫惊气。然性懦力缓,用须加倍,或以别药相佐,然后见功。

《本草备要》:宣,祛风。

辛温,入肝经气分。益气强阴,通血脉,强筋力,疏痰气。治诸风眩掉,头旋眼黑,语言不遂,风湿顽痹,小儿惊痫。诸风眩掉,皆属肝木。肝病不能荣筋,故见前证,天麻入厥阴而治诸疾,肝气和平,诸疾自瘳。血液衰少及类中风者忌用,风药能燥血故也。昂按:风药中须兼养血药,制其燥也;养血药或兼搜风药,宣其滞也。古云: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根类黄瓜,茎名赤箭。有风不动,无风反摇,一名定风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7-22 05:18 , Processed in 0.673552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