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尘客

星 云 禅 话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9-1 05:49 | 显示全部楼层
 68 禅的心要
  大诗人白居易有一次请问惟宽禅师道:
  “身口意如何各自修行?”
  惟宽:“无上菩提者,被于身为律,说于口为法,行于心为禅;应用者三,其致一也。如江淮河汉,在处立名,名虽不一,水性无二。律即是法,法不离禅,身口意合一而修,身口意皆名心也。云何于中,妄起分别?”
  白居易:“既无分别,何以修心?”
  惟宽:“心本无损伤,云何要修?要知道无论是垢是净,一切都要不可起念!”
  白居易:“垢,可以拂拭,不可起念;净,能无念可乎?”
  惟宽:“如人眼睛,物不可住,金屑虽珍宝,在眼亦为病,乌云遮蔽天空,白云同样遮蔽天空。”
  白居易:“无修无念又何异凡夫?”
  惟宽:“凡夫长无明,二乘长执者,离此无明和执着的二病,是名真修;真修者,不得动,不得忘,勤者近执着,忘即落无明,此为心要云尔!”
  白居易有悟,后终于成为佛教实践的行者。
  世间一切,有好有坏,有大有小,例如布施,布施多,多功德;布施少,少功德,故一切都有分别。身修则有不杀不盗不邪淫;口修则有不妄语、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意修则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身口意的修行,当然各各有别。若于真心自性上讲,本自清净,本自具足,何假修证?何有勤忘?故惟宽禅师以此为之禅之心要耳。
 楼主| 发表于 2010-9-1 05:49 | 显示全部楼层
69 偷不去
  日本良宽禅师,住在山脚下的一间小茅屋中,过着非常清淡的生活。有一天晚上,有一个小偷竟然光顾他的茅庐,结果发现没有一样值得一偷的东西。
  良宽从外面回来,碰见了这位鼠贼,就对他说道:
  “你也许是不远千里而来,我这里实在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但你总不能空手而回,现在我就把身上的衣服当成礼物送给你吧!”
  小偷感到不知所以,大概因为太穷,拿了衣服就溜。
  良宽身上只穿着内衣裤坐在路边观月,他在心里不断的吟道:“但愿我能把这美丽的月色也送给他就好了!”
  世间上不少人用乞讨或偷窃来生活,但从没有乞者和小偷能够发财;世间上的人用种种方法侵占、聚歛,但人生最后究竟拥有了什么?所谓空空而来,空空而去。其实,果真想要拥有世间的话,世间上的清风明月可以欣赏,大地山河可以周游,何必斤斤计较于那一点点的声色货利呢?
  月亮是偷不去的,自家宝藏的佛性也是偷不去的,大自然的财富都是我们的,何必要偷取一些小利呢?
 楼主| 发表于 2010-9-1 05:49 | 显示全部楼层
70 随他去不管他
  有一则现代的禅案。
  一位美丽的姑娘,决心要参禅悟道,因此向一位老禅师请教说:
  “禅师!我要怎样才能参禅悟道呢?”
  禅师看看她,心想:这么漂亮的女孩子,尘世里的羁绊纷扰一定很多,如何能参禅悟道呢?因此就教她一句诀:“随他去,不管他!”
  当然,禅师过去叫人参禅的方法很多,比如参“念佛是谁?”“父母未生我之前,什么是我的本来面目?”……。如今这一句诀,无非是要她止息心外的纷扰,得以明心见性,证悟佛法。而这位姑娘,不负禅师的指导,紧紧记住这句诀,努力地参究。
  有一天,有人转告她,男友来找她。
  她说:“随他去,不管她!”
  不久,美国大学寄来入学通知书,她也不看,说:“随他去,不管他!”
  一天,母亲打来电话:“你为留学买的爱国奖券,中了特奖。”她还是一句:“随他去,不管他!”
  经过多次的“随他去,不管他!”终于冲破了一道又一道的难关。有一天,无意之中看到她童年时候和老祖母的合照,发黄的相片中那个天真可爱的小女孩,就是自己。她想:“再过几十年,自己不也一样和老祖母要埋骨黄泉吗?”
  一个转念,她冲破了最后一道“生死的关卡”,对她来说,生死不再是那么可怕的事,透过了无常的生死,她悟到不生不灭的究竟安乐。
  她的这一悟,比起世间虚妄的所有,价值又高多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9-1 05:4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71 通身是眼
  有一次,道吾禅师问云岩:“观世音菩萨有千手千眼,请问你,哪里一个眼睛是正眼呢?”
  云岩:“如同你晚上睡觉,枕头掉到地下去时,你没睁开眼睛,手往地下一抓就抓起来了,继续睡觉,请问你,你是用什么眼去抓的?”
  道吾禅师听了之后,说,“喔!师兄,我懂了!”
  “你懂什么?”
  “遍身是眼。”
  云岩禅师一笑,说:“你只懂了八成!”
  道吾疑惑的问:“那应该怎么说呢?”
  “通身是眼!”
  “遍身是眼”,这是从分别意识去认知的;“通身是眼”这是从心性上无分别智能上显现的。我们有一个通身是眼的真心,为什么不用他彻天彻地的观照一切呢?
 楼主| 发表于 2010-9-1 05:4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72 石头路滑
  隐峰禅师向马祖道一禅师告辞他去。
  马祖:“向什么地方去?”
  隐峰:“南岳石头希迁禅师那里去。”
  马祖:“石头路滑。”
  隐峰:“竿木随身,逢场作戏。”
  马祖允准了隐峰的辞别,隐峰从江西到了湖南专程去拜会石头禅师。
  隐峰绕禅床一圈,振动锡杖,问:“是什么宗旨?”
  石头禅师不理睬,过了许久,只说了一句:“苍天、苍天。”
  隐峰不知所以,不能应对。
  不得已,隐峰又回到马祖道一禅师那边,把和会见石头希迁的情形说了一遍。
  马祖道一禅师指示道:“你再去,听到石头禅师说苍天苍天,你便嘘他。”
  隐峰再到南岳,一依前问:“是何宗旨?”
  石头希迁禅师毫不犹豫,立即从口中发出:“嘘!嘘!”隐峰不知所以,又再黯然归来,向马祖报告一切。
  马祖不得已,安慰似的说道:“向汝道石头路滑!”
  禅,不是依样画葫芦可以学的,禅,完全是“用己心去接师心”的。石头禅师叫苍天苍天,就已说明禅的宗旨不可言说也,隐峰再问,石头禅师嘘嘘仍是不可说也。禅,要在不可说处下手,才是平坦大道也。
 楼主| 发表于 2010-9-1 05:50 | 显示全部楼层
73 怎可动心
  仰山禅师有一位比丘尼弟子,名叫妙信,因寺中知客师解职,仰山就命她负责寺中接待事宜,寺中大众,也认为非常适合,因为妙信能干、发心,有相当魄力。
  一日,从四川来了十七名行脚僧挂单寺中,预备亲近仰山,向其问道。晚餐后,行脚僧们无事,开始讨论佛法,当内容涉及“风动幡动”的问题,互相不能解决,争执吵闹的声音,闻于妙信,妙信也就大声呵斥道:“十七个门外汉,明天走的时候要把房钱饭钱算清楚。”
  妙信的威严,一点也不像女人,行脚僧一起默然相对,不知如何是好。妙信命令道:“不要争执,到我面前来,我告诉你们!”
  十七个人不自觉的走到妙信的面前,妙信说道:
  “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怎可以心动?”
  行脚僧们一听,顿然眼前一亮,心开意解。
  大家商量,不再等到仰山禅师开法堂的时候闻法请示了,第二天全体告别妙信而去。
  当初六祖da师为了二僧争论风幡谁动,六祖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二位仁者的心动耳。”今妙信禅尼曰:“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怎可以心动”的举唱,又更进一步。六祖主张把客体主体融和在一起的妙境,今妙信禅尼超越融和,不立主客,所谓动念即乖,此乃更有深义焉。
 楼主| 发表于 2010-9-1 05:50 | 显示全部楼层
74 生死自如
  普化禅师在临济禅师座下,有一天,他在街上向人乞求法衣的布施,信者用上好的袈裟给他,但他又不接受人们供养的法衣。
  有人把此事报告临济禅师,临济就买了一口棺材送他,普化非常欢喜的说道:“我的衣服买回来了。”
  普化立刻扛起了棺材,跑到街上大声叫着说道:“临济为我做了一件法衣,我可以穿它去死了,明天上午,我要死在东门。”第二天,普化准时扛着棺材到了东门,一看,人山人海,都想来看此一怪事,普化对大家说:“今天看热闹的人太多,不好死,明天去南门死。”如此经过三天之后,由南门而西门,由西门而北门,再也无人相信普化禅师的话,大家说:“我们都给普化骗了,一个好端端的人,哪里有说死就死?再也不要上他的当了。”
  到了第四天,普化扛了棺材至北门,一看,没有几个看热闹的人,就非常欢喜的说道:“你们非常有耐心,东南西北,都不怕辛苦,我现在可以死给你们看了。”说罢,普化进入棺材,自己盖好,就无声息了。
  生之可喜,死之可悲,这是一般人的常态,而禅师以生死作为玩笑,说生就生,说死就死,所谓生死一如,即是超越生死,如普化禅师者,即此之人乎?
 楼主| 发表于 2010-9-1 05:50 | 显示全部楼层
75 默然无语
  黄龙禅师住在净戒寺的时候,有一次,在那里与洞山圆禅师相见,黄龙默然无语,两人只是焚香对坐而已。从下午一直坐到深夜,洞山圆禅师起来说道:
  “夜深了,妨碍你的休息。”
  说完,就走了出去。
  第二天两人各自回去,黄龙一回到自住的禅院时,首先迫不及待的向永首座问道:
  “你当初住在庐山的时候,认识洞山圆长老吗?”
  “不认识,只听过他的名字。”
  停了一会,永首座问道:
  “老师这次见到他,看他是什么样的人?”
  黄龙答道:
  “奇人!”
  首座退下以后,询问侍者:
  “你跟老师见到洞山的时候,他们夜间谈话,谈些什么?”
  侍者把实际情形,如两人对坐,默然无语的话告诉首座,首座深深呼吸后,喟然大叫一声:
  “疑杀天下人!”
  人与人之间,要用语言文字才能交换思想意见,有时语言文字,把理路越说越混淆不清。禅,不立语言文字,禅师传道,有时扬眉瞬目,有时棒喝笑骂,都是直截了当的教育。如黄龙、洞山二老,虽然无言,岂不已心心相印耶?老首座又何必多疑?不过,由疑亦能入禅也。
 楼主| 发表于 2010-9-1 05:50 | 显示全部楼层
76 谁在井中
  有一年轻学僧问性空禅师:“什么是祖师西来意?”
  性空禅师回答道:“假如有人落在千尺之深的井中,你能不假寸绳把他救出来,我就告诉你。”
  学僧说:“近日湖南畅禅师去世,也是像你一样,讲的话不合乎常识。”
  性空禅师就叫仰山慧寂禅师把年轻的学僧赶了出去。
  仰山后来问耽源禅师说:“依你看,怎样才能救出那井中的人呢?”
  耽源反问道:“痴汉,谁在井中?”
  仰山无法回答,后来又问沩山禅师道:“老师!依你看,怎样才能救出井中之人?”
  沩山出其不意的大声叫道:“慧寂!”(仰山的名字)
  仰山应诺。
  沩山禅师说:“从井里出来了也。”
  以后仰山慧寂曾举这些话告诉众人说:“我在耽源禅师处得命,沩山处得地。”
  禅者讲话,不合乎常识,是的确不错的。禅,本来就是超越常识的。一般人思想观念总在事相上解释来、解释去,殊不知这都是妄心上的知见,不是禅心上的体悟。
  堕落在万千尺的坑井中,要假他人的绳索才能救得起来,这从事相上去做是多麻烦的事,如果能直下承当,从理上去会,自己跌倒自己爬起来,那真实的世界不是又为自己所有了吗?
 楼主| 发表于 2010-9-1 05:50 | 显示全部楼层
77 待客之道
  赵州城的赵王特地去拜访赵州从谂禅师,这时赵州从谂禅师正在床上休息,他躺着对来访者说道:
  “大王!我现在已老迈;虽然你专程来看我,但我实在无力下床接待你,请别见怪。”
  赵王非但不见怪,反而对赵州更加尊重。第二天赵王派遣一位将军送礼品给他,赵州一听却马上下床到门外相迎。事后弟子们不解,就问赵州禅师道:
  “前天赵王来时,你不下床;这次赵王的部下来时,你为什么反而下床到门外相迎呢?”
  赵州禅师解释道:“你们有所不知,我的待客之道有上中下三等分别,第一的上等人来时,我在床上用本来面目接待他;第二等的中等人来时,我下床到客堂里用礼貌接待他;第三等人来时,我用世俗的应酬到前门去迎接他。”
  有人用“茶、泡茶、泡好茶;坐、请坐、请上坐”的话嘲讽寺院知客的势利,其实并非势利,实则此乃正常人情之礼。世间法中,本来就是在平等法中示有差别。若赵州禅师的待客之道,从禅心中示观不同于世俗的知见,就是高人一等了。吾人做人处世,俗谛乎?真谛乎?真俗双融乎?望有心者一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9 02:07 , Processed in 0.220930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