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随念

[地藏法门]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福田相品第七)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6-27 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令如是的大悲,“普为利乐诸有情故,行爱语摄”。“爱语”,大家都知道了,说让人好听的话,不要说让人家烦恼的话。中国有句格言,“顺情说好话”,顺着人家的情感说好的,人家都欢喜;“恶语讨人嫌”,你跟人家唱反调,人家听到就讨厌你,不接近你,少跟你说话。这个要注意,要使人欢喜,但是你可别违背了三宝意,说的爱语一定要含有出离心。例如说两性的关系,你跟他说好听的,让他欢喜,我帮着你能找到女朋友,我帮你找到男朋友,这样是不行的,你当时就犯戒了。所以淫戒里头包括很多问题的,每个戒条,要是讲起来,你无意中犯的都很多,不过那不是根本,为什么出家学戒要学五年呢?因为不学,你不知道,你随意一举一动都犯戒了。


还有作有利益人的“同事”,“利行同事”,作有利益于别人的事,这样来摄受别人。你帮人做事,人家当然欢喜,你又不求代价,无所得的帮助谁,谁都高兴。但是你随意做,这也是你大悲心的流露,或者别人在行动上不方便,你扶扶人家,或者负重的时候,负不起,你帮助他一下,这都是有的,这都叫做“利行”,要行对别人有利的事。


“随其所应,如上广说,乃至不见无所得行,是菩萨摩诃萨,常以最胜,能调伏心,能寂静心,无数量心,不行一切蕴处界心,所生无动无住大悲大甲胃轮。”这是他的观想,菩萨摩诃萨能调伏他的心,不住声香味触法,不处一切境界相而能生心,这个是生什么心呢?“无着心”,“无动心”,“能寂静心”。没有数量就是不计较的意思。不行一切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心,那就什么都没有了。我们的一切法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这就包括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叫十八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27 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想一想,离开这个还有什么?什么都没有了。这个所生出来的是什么呢?这才叫大悲大甲胃轮,这就是应无所住而生的心。这个大悲心是这样生的,《金刚经》上讲,“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心叫什么心呢?无心。无心道人,是究竟成就的。


“尔时世尊重显此义而说颂曰:甚深微妙法,所成之大悲。”什么是甚深微妙法?就是大悲轮,就是甚深微妙法。怎么样达到甚深境界?没有能施之人,也没有所施之物,也没有受施者,也没有行施之法,一切皆空,这个空就是真空。《占察善恶业报经》的实相,是真如,是这样空,但是不是空了,我就可以不做?菩萨常时这样的行施大悲,常时如是空。“难测类虚空”,这种道理,只用臆测是测度不到的,谁能把虚空测量个边际吗?把虚空量一量,没有办法测量的。“无色无安住”,没有形色可得,也没有安住在什么地方。无处所,无色相,你怎么去测度呢?这是菩萨的大精进。


“具杜多功德”,一切尘垢都除清净了,这个功德“胜智成大悲”,以殊胜的智慧,成就这个大悲轮,“勇健超诸世”。这太勇猛了,为什么呢?空的。勇健也是空的,这上面所说的都是空的,空而不碍有。所以他的妙有而生大悲,这个大悲是不可思议的。“无依怙有情”,没有依怙的有情,没有人照顾的有情,他就照顾他们,在这个“生死苦秽缚”,被生死苦、污秽不净的一切诸业所缠缚的,菩萨就用大悲水沐浴一下,把这个洗干净了,解脱一切诸苦难。


“菩萨行大悲,能竭生死海,非诸声闻众,及独觉所行。”菩萨那个大悲心,能使一切众生的生死海枯竭,那不是声闻跟独觉所能做得到的。“众生贪恚痴”,就是贪瞋痴。“迷谬堕恶趣”,堕到三恶道,“濯以大悲水,脱苦得萧然”,用大悲水这么一洗,他就清净了,这就是大悲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27 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复有能引遍满虚空无量无边广大众具辞无碍解一切佛法诸三摩地诸陀罗尼坚固大忍大甲胃轮。若菩萨摩诃萨成就此轮,从初发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断,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


这是形容大忍大甲胃轮,但是上面又加了这么多的涵义,那个意思是很深的,这个只是着举个名词而已。这都是十地菩萨以上所修行的,他能够由这种的大忍引伸出来,遍满虚空。虚空是无穷无尽无量无边,广大众具,尽虚空遍法界,都是你成佛的工具。


“广大众具”,什么具?成佛的因,这个道理你一定要承认,承认就是“忍”,这个不是讲忍辱,这个“忍”是认可,承认了。所有的一切言词,语言文字,这只是说辞,辞当中就包括了辞无碍解。那么,有这种意思能够宣扬一切佛法,对一切佛法没有障碍,产生无上的妙慧,这样才能承认。住三摩地就是一切的静虑,一切的三昧,诸陀罗尼就是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这种成就的大忍大甲胃轮,这种甲胃轮一切的声闻独觉,超过他们,他们不知道也不求。


所以声闻独觉一听到佛道那么长远,他心里头会产生怯退。他看度众生太苦,他是把众生看成实有的,把一切诸法看成实有的,他观照自己是无我的,自成空的,但是他不能知道众生跟他一样,一切都是空的,所以大悲也没有,大忍也没有。因此,菩萨一发心,他就能够超胜声闻缘觉,能给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27 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27 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云何菩萨摩诃萨能引遍满虚空无量无边广大众具辞无碍解一切佛法诸三摩地诸陀罗尼坚固大忍大甲胄轮?谓诸菩萨于一切法,审谛照察,如明月光遍满虚空,其心平等,无依无相,无住无染,普于一切三摩地门陀罗尼门心无行动,于诸眼色眼识眼触,离意染着,心无行动。于眼触缘生内三受,或乐或苦,或非苦乐,心常寂定,无所取着。于诸耳声耳识耳触,于诸鼻香鼻识鼻触,于诸舌味舌识舌触,于诸身触身识身触,于诸意法意识意触,广说亦尔。普于一切心意识中,心常寂定,无所取着,于心意识所生三受,或乐或苦,或非苦乐,心常寂定,无所取着,普于三世诸蕴界处一切品类,皆无取着,心无行动。普于一切三界、三行、三触、三受、三根、三乘、三律仪、三解脱,一切品类,其心寂静,无住无相,无所取着,平等而住。普于一切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心无行动,寂静而住,如是普于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心无行动,寂静而住。普于一切九次第定,心无行动,寂静而住。又于三行无障法智道支道体所引作用,皆无取着,心无行动,于阿赖耶非阿赖耶,有取无取,有漏无漏,此岸彼岸,小大无量,作与不作,善恶无记,诸品类中,心无行动,寂静而住。普于一切大慈大悲善巧方便成熟有情,乃至十地三不护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不共佛法,一切品类,皆无取着,心无行动,寂静而住。


“谓诸菩萨于一切法,审谛照察。”审思根据真实的谛理,观照一下,察是察看一下。这个照是智慧照,智慧照完了,要审实的思惟。占察就是你占卜完了,得审察对号不对号,占察轮也是这样讲。对号就是相应不相应,审谛照察,这样来成就那个大甲胃轮。


谛审观察像什么样子呢?就像明月的光明一样,像八月十五的月亮,没有云彩的时候遍满虚空,月亮的光是平等的,没有说那个地方照,我那个地方不照,没有这种分别。像这个灯光,他有什么分别吗?它会只照我、照你,不照他?它没有这个想法。人开了智慧,就像这个灯光一样。这是用喻来显法的道理,菩萨这个心,他是平等平等的。无依,依着什么产生的呢?没有,产生了之后有什么样子呢?没有。


“无依无相”,那么住在什么地方呢?有没有处所?没有,无住就是无着的意思,一切不着,一切不着才无染。我们看见光,那就是太阳光,大家戴个太阳镜,你戴什么眼镜,你看见外头就是什么颜色,那个光没有颜色的,是自己的分别心,你为什么分呢?眼对境,眼是根,完了对着外头的色,中间产生一个识来分别,这叫十八界。那不叫陀罗尼,懂得这个意思吧!心性平等,无依无相,无住无染,普于一切三摩地陀罗尼门,心无行动。住了寂静地,这就是如如,如如就是不动的意思,所以我们称佛的十号,有一个就叫如来,如者就是不动,来就是利益众生,利益众生并没有动他的本体,也没有利益众生相。那就是如如,来即如,去亦如,来去亦如,没有没有来去相,就是这个涵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27 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就详细的说。“于诸眼色眼识眼触”,我们这个色,眼睛一定要对色,色就是外头的境界相,眼识就是分别,触就是接触,每一根都是如是。在接触的时候,那识并没有分别。举个例子,像有时候眼对尘,这个识没有注意的时候,也就是我们心专注一境,念佛是叫你专注一境,其它境界现相的时候,你都没有感觉了,没有生起意念了,就专注在这个境上。


如果我们的心,用这个世间话语,就是高度集中了。当你思想高度集中,专注集中,别人看着你在这儿坐着眼睛瞪挺大,人家进入你的屋子,你都没有看见,进屋走一圈,到你那儿拿东西走了,你都没有看见,因为你专注了,见而不见,视而不见,就是这个涵义。专注一境的时候就让我们念到一心不乱,就是到那个一切的尘境不能扰乱,你专注一境,就系上了,系住那一境之上。眼如是,耳鼻身都如是。


下面是重复,这就是心无所动,但是眼一接触就是外面的缘产生了受,要内受、外受、具受,三种受。受的时候,或者是苦,或者是乐,或者非苦非乐,就是这三种。受所接触的,就这三种。为什么呢?他的心常寂定,他在定中。不起这种念头,没有这种分别,好的他不取着,坏的他也不着。他就没有好坏了,好坏是我们的分别心。


“于诸耳声耳识耳触,于诸鼻香鼻识鼻触”,鼻闻香臭,乃至于舌,“舌味舌识舌触”,乃至“于诸身触身识身触,于诸意法意识意触,广说亦尔。”这样说起来共十八种,在〈大智度论〉上,他是一个一个说的,都是重复的。为什么要这样重复呢?希望你注意,第一遍你没有听清楚,第二遍没有听清楚,第三遍六根、六识、六尘十八界,说了十八遍,你该记得吧!就是这个涵义。拿着六根作比配,说完了,又拿着六尘来作比配,又说完了,又拿六识作比配,十八界说十八遍。完了又给你说十二处,眼入于色,耳入于声,又重复一下。


你明白意思就行了,这样是为了达到无分别,让你入三昧,让你谛审入三摩地,要你审察了之后,得到陀罗尼,先是分别,分别完了,到了不分别,于这些境界无所取无所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27 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无所取着,于心意识所生三受,或乐或苦,或非苦乐。”心常寂定,不为境所转动,心能转境,他指的是定,这个还是未能转,《楞严经》还得转过来,就是外头一切境界相,都转成了自心,无一法而不是心生的。乃至于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乃至于眼识耳识鼻识,如是一念心而已,就是我们现前一念心,尽管外相的尘境有许多纷扰,内心里起种种念头,就是一个,就是心念。


“心常寂定,无所取着,普于三世诸蕴界处一切品类皆无取着。”不但现生的、过去的、未来的,都无取着,染法无取着,净法也无取着,乃至于佛菩萨在印度一切的弘法,根本没有,不去取着,皆无取着。因为有净就有染,有好一定对着坏说的,有大就一定有小的,有长就有短,大小长短,方圆都如是,一切诸法都如是。


“普于一切三界、三行、三触、三受、三根、三乘、三律仪、三解脱,一切品类,其心寂静。”了了分明,而不起分别,不起执着,不是胡里胡涂的,要是瞌睡了,什么都不知道了。那个是不同的,了了分明而不执着,也没有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圣道,什么是凡夫道,什么是六道,心无所着,无住着无无相。


“无所取着,平等而住”,平等平等,什么平等呢?心平等故,那么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修定、般若、修静虑,就是禅波罗蜜,这就是六度万行。


对于这些全无所动,寂静而住。乃至于“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心无行动,寂静而住”,这就是善恶俱泯,心行俱断,乃至于九次第定。


“心无行动,寂静而住。又于三行无障法智道支道体所引作用,皆无取着。”不但染法,连这些净法,心里都不取不着。


“于阿赖耶非阿赖耶,有取无取”,都没有了。“有漏无漏,此岸彼岸,小大无量,作与不作,善恶无记。”就是三性。“诸品类中,心无行动,寂静而住,普于一切大慈大悲善巧方便成熟有情。”这种寂静而住,不像二乘人,入了涅槃,就不动了。他要生起大慈大悲的善巧方便,而成熟有情的。上面所说的这些染法净法,他都不执着,不执着了,是不是不行大慈大悲?不同于二乘的,他是心常在定。佛菩萨利益众生的时候,我们知道观世音菩萨在这世界现身太多了,没有一处是观世音菩萨不到的,观世音菩萨也从来没有来过,没有到这个世界来,他的体还在极乐世界,不动本寂而遍于一切处,利益众生。虽然利益一切众生而不动本寂,释迦牟尼佛根本没有来,天人的答复就是这样。


但是我们看见的是事实,假使我们的心情是这样,我们聚的时候,所喜欢的人,所爱乐的人,经常在一起,心里总是高兴的;一分别,或者短离,或者长离,一死,你哭的不得了。心里一天思惟想,什么都执着,你不能够解脱的,晓得一切法就如是。这个要多修修观。一切行无入于心,这样成熟有情,成为十地菩萨了。“三不护”就是佛对于身口意不再护了,都没有了,不会有一点点恶。“一切品类,皆无取着,心无行动,寂静而住。”这是菩萨的忍轮。

[ 本帖最后由 随念 于 2011-6-27 19:5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27 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27 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菩萨摩诃萨由此轮故,能永息除三受过失,能永寂灭一切分别,能永远离一切法相,复能安住能引一切虚空眼顶诸三摩地诸陀罗尼,善巧方便大甲胄轮,菩萨安住如是轮故,一切过去所引未尽恶不善业,无暇恶趣,诸有诸趣,死生诸业,皆能除灭,令尽无余,不受果报。


这个忍轮,“能永息除三受过失”。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都没有了,这种过失永远不会有了。我们前面讲“十三过”,比这种过失还多,都寂静了,能永远寂灭了;一切的分别妄念通通不起了。“能永远离一切法相”,我们生起的都是法相,都是名词。名词,根本没有,名词是假名安立。我们说是“五蕴”,“空解脱门”。空是什么样子?“空相”,空没有相。“无作”,根本没作,还有什么相呢?所以叫“三解脱门”,“无愿”,什么愿都没有,什么都不求,愿是求。我们现在什么都不求,你办不到,我们还是要求,求顺着那个圣境的,消灭我们那个恶境的。但是我们知道要达到究竟处,那就得无愿无求。


“复能安住能引一切虚空眼顶诸三摩地诸陀罗尼善巧方便大甲胃轮。”这个大甲胃轮是安住于善巧方便,利益众生的,这个名词“虚空眼顶”,虚空了还有什么顶?虚空还有眼吗?还有眼睛看吗?这是形容词,形容法的,说一切诸三摩地诸陀罗尼,乃至善巧方便,让一切众生都能成就。


如果“菩萨安住如是轮故”,一切过去所引的未尽的恶、不善业,我们不是要忏悔吗?要这样忏悔。一切过去恶不善业,还未净的,现在全净了。“无暇”,就是你修行的时候,那个暇满身得不到。无暇就是受苦无暇,修行的时候,没有这个时间让你修。现在大家信佛之后,感觉时间不够用,怎么会不够用呢?因为世间法把你的时间占住了,因为你的心,就在那上面奔驰了。放不下,当然是不够用。玩起来,昼夜都去玩。打麻将可以打几天几夜,他不会感觉到辛苦;旅游的时候,他可以到处参观访问,那是我们的颠倒,这就叫颠倒众生。但是等你的恶趣来了,都尽无余。


以下就说恶法,说世间相,说这些令尽无余了。你还受什么果报?果报没有了,空的,无因无果。到了这个时候,就修这个观,但是这个观是从有因果来的。所以在学《占察善恶业报经》的时候,上半卷讲的是占察轮相,下半卷讲的就完全不同了。两种观念,两种感受,绝对不同。这个也如是,前面十恶轮,十善轮,现在说是菩萨的十轮,这是究竟成佛的菩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27 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又善男子,譬如世界火灾将起五日出时,一切世间小池大池,小河大河,小海大海,水皆枯竭,灭尽无余,如是菩萨成就能引遍满虚空无量无边广大众具辞无碍解一切佛法诸三摩地诸陀罗尼坚固大忍大甲胄轮。复能安住能引一切虚空眼顶诸三摩地诸陀罗尼善巧方便大甲胄轮,一切过去所引未尽恶不善业,无暇恶趣,诸有诸趣,死生诸业,皆能除灭,令尽无余不受果报。又善男子,譬如世界水灾起时,于此三千大千世界,诸小世界,各四大洲,八万小渚,妙高山王,及诸山等,皆为灾水浸润消尽,令无有余。如是菩萨成就能引遍满虚空无量无边广大众具辞无碍解一切佛法诸三摩地诸陀罗尼坚固大忍大甲胄轮。复能安住能引一切虚空眼顶诸三摩地诸陀罗尼善巧方便大甲胄轮,一切过去所引未尽恶不善业无暇恶趣,诸有诸趣死生诸业,皆能除灭,令尽无余,不受果报。


譬如这个世界,还没有达到世界坏尽的时候,火灾要是起了,这个世界开始坏了。五日出时,空中出现五个太阳,到了这个时候,“小河大河,小海大海,”大海,就是洋。“水皆枯竭”,枯干,灭尽无余,一点滴水都没有了。


佛举这个世界坏的时候,会出现五个太阳,所以世界一切的小池大池,一切水都干涸了,菩萨成就虚空广大、具辞无碍的大忍大甲胃轮的时候,他也能够把众生过去一切的恶、不善业的,还没有完全消失的;或者死此生彼、死彼生此的这些业障,都能除灭;而且不再受果报了。就像五个太阳出现的时候,世界都要坏了,一点一滴水都没有了。


我们讲须弥山、七金山,坚固得不得了,水灾是连金子也泡化了,你相信吗?那是业,泡久了,自然都化了,火灾也如是。火一烧就没有了,大三灾的时候,风一吹就还归于虚空了,一切的种种安立都在虚空当中。虚空上才是水轮,水轮上才持着所谓的地球。大家看看《华严经》的〈世界成就品〉,世界是怎么样成就的?在空中成就的。


现在科学证明了,在空中那个星云,成就个球;完了渐渐又有人,就是这样,完了又坏,坏了又成,成了又坏,坏了又成。无穷无尽,如是循环相续不断。大三灾是先火烧,后来是水淹。那个火都把它烧酥了,水一淹就泡了,泡了就泡得很酥软,风灾一起就吹到空中去了,什么都没有了。


譬如世界水灾起的时候,这个“三千大千世界,诸小世界,各四大洲,八万小渚,妙高山王。”我们的须弥山,及诸山等,皆为灾水浸润消尽,水一泡,泡消了。我们看见石头是坚硬的,那石头让水浸湿,那石头渐渐的就化了,我们看不见了。


房檐滴水的时候,那水是很软的。在下雨的时候,滴几滴,滴久了,你的房檐底下会有个小坑坑,滴水檐前软能克硬,这叫软磨硬。你不要发脾气,软磨比硬碰好的多,想想这个道理,就能够理解到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2-25 15:35 , Processed in 0.216834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