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wlxg20130220

[大德开示] 净公上人讲解菩提心集锦卍南无阿弥陀佛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6 15:16 | 显示全部楼层
去看什么?就看受化发心。这次到我们居住了十年这个小城,这小城有十几个宗教,大家发心,我们团结在一起,发了个愿,把这个小城建造成全世界第一个和谐示范城市。你看这不就是受化发心了吗?他们来邀请,我一定要去一趟。去年在一起,我把我这想法告诉大家,我说大家如果真做,真做有成绩报告,成绩报告是每四个月一次,就是一年三次,办这个活动。一次三天到五天,活动办三天到五天,全世界的人都可以来参观,都可以来学习。这是图文巴宗教联欢大会,宗教团结大会,是这么个性质。是宗教将自己修学成绩向...(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四一集)  2012/3/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41 》)


...这个为命题去研究、去发现,这是科学、这是哲学。所以方东美先生说,佛经哲学是全世界哲学的最高峰,这个话说得没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通过六十年的学习,看到最近三十年的科学报告,我们可以肯定,佛法不但是高等哲学,同时它是高等科学。我们学方老师那个话,佛经上讲的科学,是全世界科学的最高峰。今天科学和哲学还没有达到最高峰,佛在最高峰,所以佛是大哲学家、大科学家。佛是大哲学家,被方东美先生肯定了,佛是大科学家,我相信将来一定会有一位科学家他肯定,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们读过前面的经文应当有感受,手中常出无尽之宝,这是科学,最上的利乐。供养一切众生、供养如来,福慧双修,慈悲双运,这是行菩萨道,这是菩提心的具体表现。它的结果,能令无量众生皆发大菩提心,发这个是发心作佛,发心圆满,真实的智慧。如果说中国传统,那就是圆满中国传统古圣先贤所教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达到究竟圆满。那什么世界?不就是极乐世界了吗?所以修净土的人,要把极乐世界搬在我们家里来,把极乐依正庄严不能只看到是极乐世界,那是我们要去的地方,我们现在叫模仿,现在在这里学习。我们从家庭、从自己做起,这是根,根本!
  自己从哪里做起?从格物做起。格物是什么?放下物欲,那个东西是垃圾,那个东西是最肮脏的东西,何必要它?彻底把它放下。格物,司马光解释得好,格是格斗,物是物欲,我们首先要跟物欲去打一仗,要把物欲打败,格物是这个意思。放下欲望,就是放下自...(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四一集)  2012/3/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41 》)


...佛威神的加持,你才能信,才能发愿,才肯念这一句阿弥陀佛。所以《弥陀经》上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你差一点点你就不行,你不相信,到时候你不想念佛了。  
  我初出家的时候,在台北圆山临济寺,临济寺有个念佛会,会长林道棨老居士。这个老居士是个银行家,哪一家银行我不知道,他是银行襄理,学佛非常虔诚。这个念佛会是他带头,每个星期在寺院大殿里面集会一次,就是共修,他唱念、法器都熟,他自己当维那。临终念佛,给大家讲开示,劝大家念佛,自己临终的时候不念佛,怕死。人家念佛助念,不行,改念南无观世音菩萨,求佛菩萨保佑,他要多活几年,他不愿意死。最后还是死了,念观音菩萨,观音菩萨也没有来。所以,菩提心真不容易,觉悟的心真不容易,到死,问题露出来了,不信,害怕了,这就没有办法。这平时什么?不能说他没有研教,不能说他没有听经,他们过去曾经亲近过圆瑛老法师,不能说没有福报。到最后一着的时候问题出来了,就是善根福德有,不够,分数不够。五十分是摇摇晃晃,六十分大概才可以稳住。他不到六十分,临终时候贪恋这个世间,错了,不晓得到哪一道去了。
  当然经典,我们遇到这部经、遇到这部注解,无比殊胜的因缘,为什么?真讲清楚、讲明白了。《无量寿经》五种原译本,我们都印过,诸位打开来看看你细心去比较一下,这个经讲得最透彻、讲得最详细、讲得最究竟。经是会集,注也是会集的,这两代人,师徒二人,我们紧跟上。老...(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四一集)  2012/3/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41 》)


...范围缩小一点就是人类,再缩小一点就是修净土的同修,一定要相亲相爱,像兄弟姐妹、父母子女一样相亲相爱,那叫敦伦。扩大就是《弟子规》上所说的「凡是人,皆须爱」,敦伦要做到这一点,还要爱一切众生。爱一切众生当然就不吃众生肉,这肯定的道理。
  尽分是尽我们自己的本分,这分是什么?我们的本分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就这十二个字。五伦五常、四维八德归纳起来,这十二个字就统圆满了。在佛法里面,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本分。皈依之后,「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学佛人的本分。修学净宗,净宗是大乘,那再加上四句,这四句是净业三福最后一条,讲的是大乘,「发菩提心,深信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读诵大乘就念这部《大乘无量寿经》,其他的放下。唐太宗说来不及了,没有时间了。一部经、一句名号,自己这样学,也劝导别人。这是敦伦尽分。
  闲邪存诚,闲是防止,一切邪恶我们要防止,不能让它伤害我们。有能力辨别什么是是非、什么是邪恶,你有这个能力。这个能力是什么?经读多了就明白,与经上相应的是善法,与经上不相应的是恶法。经典是我们一张挡箭牌,保护自己。存诚,心总要存诚敬。你看,有这样的条件才信愿持名。信愿持名,没有前面这个条件,跟净土结个缘,这一生能不能往生真有大问题,不见得能往生。所以,灾难遇到了,学佛的人去的也很多。千万不要以...(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四三集)  2012/3/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43 》)


...己的心念,教化众生,这就对了。自己心念不端正,怎么能教人?纵然自己心念端正了,说老实话,这是感得佛力加持,佛力要不加持,还是没有能力帮助众生。我们对佛、对菩萨要感恩,了解事实真相一定感恩。感恩的心生不起来,对事实真相了解得不够透彻,透彻,肯定感恩心生起来。感恩的心是性德,是自性里头本有的,生不起来那就有障碍,障碍要除掉了,性德就现前。所以,一定要学法藏比丘以无量心,无量心是真心,真心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叫无量心。从无量心里面发无量愿,无量愿是清净愿、是平等愿,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有分别、有执着是小心量,心量没有拓开。我们现在需要大心量,为什么?大心量才有明显的感应,小心量就没有。发大菩提愿、大菩提心,要帮助一切苦难众生。
  现在地球上众生造的业,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造得太过分了,任何力量都没有办法拯救这个社会。我们能在这个社会保全自己,就很不错了、就很难得了。能够有一些感动的人,这些人必然是过去生中曾经供养无量诸佛如来,不是三、五个,不是几十个,不是几百个,无量诸佛如来。这样的善根加持,对于这个法门才能够相信,能够生欢喜心,能够依教奉行。不是容易事,也不是偶然的事。我们还是一直放不下,这就说明我们自己染污有多深,业障有多重,怎么劝都回不了头来。最后的结果还是随着灾难而去,该去则去,该留则留。
  这些善心人士去了,我们相信,虽然他没有办法往生,他毕竟是个善人,果报一定在...(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四三集)  2012/3/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43 》)


...会学得到!学佛的条件、学佛的祕诀就是在这里,决定不能够玩假的,一定要真实。掺着一点点假,从前李老师给我们讲,说一杯醍醐,举例子,醍醐,是天人最好的饮料。这个饮料能叫你身心健康,能帮助你长寿而不衰老,醍醐。但是这醍醐里头有一滴毒药,那一点点毒药把你这一杯醍醐都破坏了,全都变成毒药。这是什么?真心里头掺一念假心、妄心。为什么学佛这么难?就难在此地。为什么往生这么难?也难在此地。你用真心去念佛个个往生,万修万人去;用妄心念佛,这一生去不成,跟阿弥陀佛结了缘。来生来世,什么时候往生?哪一生哪一世你用真心就往生了,因为你缘已经有了,不能往生就是不用真心。
  记住,这个经上教给我们,往生的条件,「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发菩提心是真心,你没有发菩提心。真心就是老老实实的心,你看乡下阿公阿婆,他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知道,只晓得一句阿弥陀佛。我们再看看谛闲法师那个徒弟锅漏匠,什么都不懂,不认识字,没念过书,老和尚就教他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教他「你就念这一句,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再念」,人家三年成功了。谛老赞叹他,常常赞叹:弘宗研教的大善知识不如你,名山宝剎的方丈住持也不如你。那是什么?就是那一点真心。什么叫真心?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一个杂念都没有,一个妄想都没有,真心。你要问锅漏匠,什么是真心?他不知道,他不懂得什么叫真,什么叫妄。他就那么老实,就那么听话,师父叫他怎样,他就不折不扣。他要打一点折扣就不行了,不折不扣,真干,拼命干,三年...(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四三集)  2012/3/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43 》)


净公上人讲解菩提心集第四八卷





...要你有一点点善根,他就来帮助你,希望你这个善根增长一点。生生世世不舍弃你,帮助你成长,成长到一定的程度,让你接触到净土法门,净土法门真听懂了,你这一生成就了。其他的法门也能帮助你成长,一生不能成就,因为其他的法门没有带业的,只有这一门可以带业。这一门不能算成就,也算是成就,为什么不能算成就?因为你带业,你业障没消掉。但是,到西方极乐世界再不造业,过去这些业在极乐世界慢慢消掉了,每天听阿弥陀佛讲经说法,你的真心会现前,这得阿弥陀佛的加持。得弥陀的加持,就是得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的加持,这个力量太大了!所以在极乐世界,不必要很久的时间,你的烦恼断了,你无始劫来造的业消了,恢复你的清净平等觉,这就是菩提心。这一恢复,你就入实报土。入实报土,无始无明烦恼断尽,就悟入常寂光,你就究竟圆满了。
  念老末后这句话说,「此显思量分别不能解了圆觉」,这原因说明白了。南泉禅师他说,「说作如如,早变了也」。这句话念老把它翻译成白话,「说出个如如,其真实义早已变失了也」。「故云:非言语分别之所能知」,但是又不能离开言语分别,执着言语分别错了,言语分别不能执着。你看,又不能离言说分别,又不能执着言说分别,这就是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里头所说的,「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就行了,原味不变。如果执着这些相,执着言说、名字相,全变了,统统变作佛学、变作知识,不是佛法,佛法的原味你尝不到。在这个里面...(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四三集)  2012/3/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43 》)


...,还是等老太太,等了很久老太太也不出来,再去喊她,没有人答应。到她房间看看,真的,她换了衣服,洗澡了,换了衣服。然后看看,到佛堂,她在佛堂站着,穿着海青,手上拿的念珠,整整齐齐的站在那里,叫她不答应,走到面前仔细一看,她往生了,站着走的。这个一传出去邻居都来看。我有一年在高雄,中山大学校长请我去做一次讲演,我提到这桩事情,很多人都知道。我讲完之后,在休息室有好多人来见我,告诉我是真的,他们亲眼看见的。时间不长,只念了三年,跟锅漏匠有同等的功夫,跟谛闲法师赞叹的一样。
  所以你看看这个地方四桩事,这四法,四法就是一句阿弥陀佛。这是真的,其他的是假的,什么都带不走。这一句阿弥陀佛就具足了无上菩提心,没有菩提心能做到吗?蕅益大师在《要解》里讲得好,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真信切愿就是无上菩提心,跟这个大经里面所说的条件相应,「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他一天到晚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他什么都不想。一切统统要放下。
  今天你们有许多同学看到,中午吃了午饭之后有同学来问我,四面八方送给我的礼物很多(我不知道),他们来问我怎么处理,又怕背因果。我说我们这里不是道场,我们没有道场,所以别人送给我的礼物你们可以自由处分,我统统不要。我也曾经讲过多少次,希望大家不要送礼物给我。这些礼物可以送给我们同参道友,送给我们的邻居,跟大家广结善缘,希望我们居住这个村、居住这个里,人人都能够信愿持名,这个村里就有福报。我不要任何东西,我现在就一心想往生净土。
  我跟大家说这个事情,有同修告诉我,他们在手机上收到了两个短讯,拿...(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四四集)  2012/3/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44 》)


...,像念佛得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最浅的就是功夫成片。我们刚才讲的,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一个妄念都没有,叫功夫成片,这不是一心不乱,这是天台大师讲观行即佛,决定得生,生凡圣同居土。名字即佛不能往生,有名无实,功夫不得力,功夫得力叫观行,功夫不得力,也就是说,我们这个佛号控制不了念头,这叫不得力。功夫得力,佛号绵绵不断,妄念不会起来,不可能有妄念,不可能有杂念,这叫真功夫。所以佛部都是大定,大定是什么?理一心不乱,住正定聚,这是实报土。
  「二、莲华部,此为如来之大悲三昧,能滋荣万善,故喻之而名莲华部」。这是方便有余土,菩萨,这些人有权教菩萨,有回小向大的二乘,就是声闻、缘觉,他发菩提心学大乘法,这莲花部。第三,「金刚部,是为如来之慧之力用,能摧破惑业苦之三障」。惑是迷惑,就是贪瞋痴慢疑;业是十业,十善、十恶;苦是苦报,六道三途是说这个,这叫三障。这是人天,也就是同居土。如来之慧之力用就是金刚般若,如来用这个加持我们,教导我们,所以经不能不听。如来的慧,如来智慧的德用怎么加持我们?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四十九年讲经教学就是加持我们。我们接受释迦牟尼佛经教的薰习,时间长了自然就有悟处,自然就肯放下。印光大师在《文钞》里面告诉我们,佛法无论哪个宗派、无论哪个法门,都必须要从经教入门,就是教下。不必从教下入门的,那佛何必去四十九年讲经教学!
  不从这个门的有,禅宗。所以佛...(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五0集)  2012/3/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50 》)


...十九年没有一天休息,每天讲经不止八个小时,这个诸位一定要懂。八小时之外,多少人去问他问题,多少人去找他,他统统要接见,来者不拒,大慈大悲。所以如来的智慧、如来的力用,帮助大家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有金刚部。金刚有护法的意思在里头。
  底下讲,「金刚界五部,金刚界为始觉上转之法门,转在迷之九识,成五种之果智」。转迷为悟,一般只讲八识,这讲九识,九识阿赖耶再加一个菴摩罗识,阿赖耶是迷,菴摩罗是觉,迷悟不同。换句话说,阿赖耶要是觉悟就不叫阿赖耶,叫菴摩罗识,是一不是二,八跟九是一不是二。不能把它看作两个,那就错了,迷的时候叫阿赖耶,觉的时候叫菴摩罗识,成五种果智。「一、莲华部,众生心中有本有净菩提心清净之理」,这是真的,能大师开悟的时候说出来,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说出来了,一切众生心里头本有清净菩提心。菩提是觉,清净菩提心就是清净的觉心、清净的真心,你有,不是没有,人人都有。人人都有怎么样?现在「在六道生死之泥中」。我们被染污,我们的菩提心没有了,有的是什么心?自私自利、七情五欲、名闻利养、贪瞋痴慢,变成这个东西,这全错了。可是诸佛菩萨看怎么样?我们虽然在六道这个泥中,没有染,「不染不垢」。这就是惠能大师看到,所讲的第一句「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他不是讲别人,讲六道众生。
  那我们现在这个染、垢,垢是脏东西,这个染跟垢到底是什么?是阿赖耶的见分跟相分,不是自己的清净菩提心,不是。可是这样一染,染的时候迷了,我们现在只知道用阿赖耶八识五十一心所,只会用这个东西,这个东西当家,这就搞六道轮回。四圣法界也用这个东西,四圣法界用不染不垢的这部分,所以他叫圣人。我们今天用什么?我们就用染、就用垢。染、垢是什么?刚才说过了,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七情五欲、贪瞋痴慢我们用这个,这就是染,这就是垢,错用了心。怎么回头?净宗这个方法好,就用阿弥陀佛,你要把阿弥陀佛用成习惯,你就回头,自自然然回头,不知不觉的回头,妙!所以古人讲这句名号暗合道妙,就这个意思。你什么都不要管,就一直念下去,用这一句佛号把所有一切杂念打掉,因为杂念断掉那就成佛。断不掉,前念灭后念就生了,我想断,愈想断还...(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五0集)  2012/3/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50 》)


...无量劫又无量劫难逢的因缘,我们遇到了,真不容易,遇到了要一定把它抓住,这个机会不能错过,错过之后又要经过无量劫无量劫。那无量劫受苦、受报,六道里头的报应是苦事,不是乐事。所以一定要把机会抓住。
  下面第三段,「《笺注》」,《笺注》是民国初年丁福保居士注解《无量寿经》,他的注解跟念老这个同具特色,就是不是用自己的意思注,以经注经。《笺注》里头有这么一段,「依真宗之教意(指密宗),则西方之阿弥陀,于胎藏界主证菩提之德,于金刚界主大智慧门。妙观察智之所成也」。这是密宗里头所说的,西方阿弥陀佛在胎藏界,它是表证菩提之德。胎藏界前面我们学过,是对六道众生而说的,对象是六道众生,来演,表法,表菩提,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成无上道,表这个法。在金刚界,金刚界主要是对什么人?对这些护法天神。护法天神里面有许多大权示现,护法里面首领是韦驮菩萨,他现将军身、天神身。经上告诉我们,贤劫千佛最后一位佛陀就是韦驮菩萨,他在这个贤劫最后成佛护持正法,这属于金刚神,于金刚界他表大智慧门。五方如来,西方妙观察智之所成就的就是阿弥陀如来。
  「然则大日如来成道之年劫,不可说,不可思议」,五方佛中央是大日如来,大日如来就是阿弥陀佛。大日如来是五佛里头的中央,四方是四智成就的,阿弥陀佛在西方,西方是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成就的。大日如来成道的年劫,跟前面《法华经》上所说的,遍法界虚空界所有一切物质现象,尽以为尘,一...(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五二集)  2012/3/2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52 》)


...佛法个个都成就了,这个不是假的。希求佛智,闻法无厌,「并皆发愿作佛」,虽然没说,心里有这个念头,要发愿作佛,要跟阿弥陀佛一样。「见贤思齐」,愿我自己的「大愿、大行、大慈、大悲、大智、大力,如是一切,皆能如阿弥陀佛」,希望能修学得跟阿弥陀佛一样。「住真实慧,摄净佛国,普利有情」,这是阿弥陀佛的成就,你看十二个字就讲圆满了。阿弥陀佛住真实智慧,自性本具般若智慧。摄净佛国,这个摄就是四十八愿五劫修行功德的摄受成就了,成就极乐世界。成就极乐世界不是自己享受,是普利有情,普遍清净平等。无论是哪一道的众生,无论是哪个阶层的众生,只要你肯信,真信、真愿意到极乐世界,统统摄受,一个都不漏,普利有情。「是即真发菩提心也」,这是真正菩提心的成就,四十八愿就是菩提心,愿愿都是圆满的菩提心。
  「故我等闻经之人皆应如是」,这句话是黄念老说的,我们今天听到这部经、读到这部经,应该像阿闍王子一样。「信乐礼敬,发无上心」,要跟王子一样,我们信、我们欢喜,对极乐世界礼敬,对阿弥陀佛礼敬,对所有一切往生大众礼敬,我们自己要发心跟进。这些人心里动这个念头,佛就知道了,「佛即知之」,念头才动佛就晓得。这句话我们不能够轻易看过,一定要知道,我们今天动这个念头佛知道。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起心动念,贤首国师《还源观》上说「周遍法界」。我们这个身体是一个发射台,我们起心动念这个波动发出去,一切诸佛都收到、都清楚,你是善念、恶念,什么念头他统统晓得。贤首大师告诉我们依正二报,正报是指念头,依报是...(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五四集)  2012/3/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54 》)


...境。圆明具德,这是讲正报,无论是佛还是往生的菩萨,往生的这些菩萨得到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所以自性里面的智慧德能不是自己修行功德透出来的,是阿弥陀佛威神加持,也把它带出来了。所以圆明具德四个字主伴统有。超逾十方,超过十方一切诸佛剎土,无论是国土、依报正报都没有法子跟极乐世界相比。极乐世界超情离见,这里头说什么?情见,我们一般讲情执,情见就是情执,断干净了。六道众生最难断的就是这个事情。最难断的都断掉了,那其他当然就容易,就不说了。所以不可思议,我们无法想象。
  「于第二十四品,标显本经纲宗」,二十四品是三辈往生,标示、显明本经修行的纲领宗旨,这最重要的一部分。纲领宗旨是什么?十二个字,「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你就决定往生。蕅益大师说得好,念佛能不能往生,「全在信愿之有无」,你是不是真信、是不是真愿?如果真信、真愿,你就决定能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品位高下,那是你持名功夫的浅深;持名功夫浅,品位低,持名的功夫深,品位高,没有说持名多少。所以持名功夫浅深这句重要,真有功夫,一天念个十声佛号就够了。什么叫功夫?功夫是放下,你放下多少。执着有没有放下?分别有没有放下?妄想有没有放下?这功夫就不一样了。放下执着,这个功夫等同阿罗汉;放下分别就等于菩萨,比阿罗汉高;如果能把起心动念都放下,等于法身菩萨,就是实报土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叫功夫的浅深。功夫最浅的,小乘须陀洹、大乘十信位的...(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五四集)  2012/3/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54 》)


...上卷是因」,第二卷我们学过的,第二卷讲因,「本卷是果」,这部分是讲西方极乐世界的果报,依正庄严。「佛国超逾十方」,超过十方一切诸佛剎土,「唯因佛愿宏深」,提出这个字,阿弥陀佛的愿力,宏是大,广大,不但广大而且深。这两个字就是中国古人所说的,「其大无外」这宏,「其小无内」这深,深是没有内。「恩德无极」,这个恩德是普度十法界一切众生。
  古德讲得好,普度一切众生是以六道众生为主,六道以外的,声闻、缘觉、菩萨乃至到等觉,都是附带的,主要是对六道众生。讲绝了,没有比这个更殊胜了。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知道,是知恩才晓得感恩,知恩、感恩才知道报恩。如何报答阿弥陀佛的恩德?「三辈往生」当中教我们,「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那就是报佛恩,真听话、真干。菩提心就是真信、真正发愿求生、真正念佛,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心里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都要放下。世出世间一切人事物可以随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6 15: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能放在心上,心上只放阿弥陀佛。那我还能办事吗?能,肯定事情办得更好。为什么?阿弥陀佛在你心中,替你做主,你还能办不好吗?心里没有阿弥陀佛,只有自己,这事情未必能办好。我们能这样想、能这样做、能这样修,现前必定得佛力加持,这个要有信心。所以我们看到这里八个字,佛愿宏深,恩德无极,这真话,一点都不错。
  「第二十九品末」,有这么一段经文,「无量寿佛恩德布施八方上下」,八方加上下就是十方,「无穷无极,深大无量」,这深大是讲恩,无量恩德,「不可胜言」,我们说不出的,不但说不...(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五五集)  2012/3/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55 》)


...《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多看,《沙弥律仪》多看,把它当作早晚功课,一天至少要看一遍。好在文字都不长,《弟子规》只有一千零八十个字,《感应篇》大概一千五、六百个字,不耽误很长的时间。《十善业道》稍微长一点,我有个节录的本子,不到六百字,五百多字,那就可以了,便利我们每天去读诵,奠定基础。《沙弥律仪》,莲池大师有节录的本子,那文字就大幅量的减少了,便利我们朝暮课诵。每天至少,或是早晨、或是晚上,至少要看一遍,养成习惯。常常生忏悔心,许多都没做到。
  鼓励年轻人真干,希望他们将来的成就超过自己,一定要有这个心量,否则的话一代不如一代,佛法就灭亡了。后人都能超过前人,佛法会兴旺。这个心是菩提心,这个念头是大功德,希望别人超过自己。如果这个里头有嫉妒障碍,那罪过无量,将来果报肯定在三途。不希望别人超过自己,这叫灭佛法;希望后人超过自己,这是复兴佛法。这个念头重要,善法、不善法从这里分别。我从小就希望,我在这个世界是最低级的标准,人人都超过我。这个想法好不好?好!别人造福,我来享福,怎么不好?人人超过我。如果我都超过别人,我天天累死了,我造的时候别人享福;人人都超过我,他们造福我享福,好!我这一生没有嫉妒心,我对于比我强的人我赞叹、我欢喜。
  讥嫌名,举两个例子,一个女人、一个根缺。这是在过去的社会,现在没有了,过去社会有。为什么?过去社会,男主外,女主内,所以女子出家的少,...(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五九集)  2012/3/2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59 》)


...是什么?这在末法时期,佛法往上兴的现象,这是往上兴。我们在这个时候遇到了,真难得,真不容易。早年慧明法师说,梅光羲居士也说,这是当年在家、出家的大德,他们说这部经,这个会集本。佛在经中所说的,将来佛法灭了,到最后,这个世间只有一部经留在世间,还留一百年,这个经就是《无量寿经》。这两位大德告诉我们,留下来的,最后留下,一百年留下来的《无量寿经》就是这个会集本,不是别的本子,别的本子都看不到了,还多留一百年。一百年之后,这个本子没有了,只有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还再留一百年,能听到这声佛号都能得度。从这个地方让我们体会到,这部经、这个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我们一定要真正把它抓住,要真正发心修行。
  菩提心是真心,古大德在经论里面给我们讲解菩提心,讲得很多、很深、很广,蕅益大师告诉我们非常简单。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里面告诉我们,你真正相信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你真正发愿求生净土,亲近阿弥陀佛,这个念头就是真正无上菩提心。讲得好!印光大师赞叹,自古以来没人这样说过,这才说得透彻,让那些乡下阿公阿婆念佛往生瑞相稀有得到了证明。为什么?他们真的发菩提心,自己不知道。你问他什么叫菩提心,他不晓得。可是他真相信,真想求生净土,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蕅益大师说出来了。要不然这些乡下阿公阿婆,他也不认识字,也没有念过经、也没有听过佛法,教他念佛他就真肯念,老老实实念。一天到晚这串念珠就是念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他什么念头也没有,往生瑞相稀有,预知时至。这样的人我们看见过、我们遇到过,这是为我们做证明的。他真的他什么都不知道,他就知道一句阿弥陀佛,往生的时候预知时至,有站着走的、坐着走的,没有生病。
  早年倓虚法师在香港,晚年是一直住在香港,香港像我们这一辈的这些法师几乎都是他的学生,畅怀法师、圣怀法师、大光法师,我们认识这同辈分的全是他的学生。他讲经、讲开示常常提出谛闲法师那个锅漏匠的徒弟,没念过书,不认识字,出家之后什么都不会。...(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六一集)  2012/3/3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61 》)


...了,这么出家的。出家供养又不要纳税,生活比一般人都好,还有很多人伺候,这样发心的出家人我看得很多。所以佛教会衰微,甚至于会毁灭,不是没有原因。出家人把出家的本意丧失掉了,为了贪瞋痴慢出家。出家了,贪瞋痴慢增长,不是戒定慧增长,是贪瞋痴慢增长,这问题当然就来了。
  我当年出家是章嘉大师教我的,教我学释迦牟尼佛。第一本,这是出家人叫我看的书,是《释迦谱》、《释迦方志》,这两种书就是释迦牟尼佛的传记,在《大藏经》里头有。那个时候这两种书没有,找不到,我们只有找到《大藏经》去抄,好在不太长,《释迦方志》只有一卷,《释迦谱》四卷,比较长一点。知道释迦牟尼佛一生所从事的是教育工作,这才搞清楚。十九岁发菩提心,看到这个世间众生的苦难,他要发心帮助他,怎样叫人民离苦得乐,是这么一个动机。看到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看到这些东西,想帮助大家解决这个问题,出去学道。印度是宗教之国,也是哲学之国,他学了十二年。我们相信这个人年轻、聪明、好学,印度所有宗教他一定都学过,所有的学派也学过。印度无论是宗教跟学派都重视禅定,所以禅定在印度那个时候几乎是必修课程。佛经上讲的四禅八定,四禅八定是出自婆罗门,在印度最大的宗教是婆罗门教。那我们相信世尊这个四禅八定到家了,一定学得非常好。四禅八定,在定中空间维次没有了。所以定中有境界,定中不是什么都没有,定中他能够看到二十八层天,每一层天的状况都清楚,这往...(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六二集)  2012/3/3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62 》)


...名乘者,乘即运载之义,如世车乘」,现在讲车辆,它能够运输,取这个意思。修行之人依这十个方法修学,就「能运出生死苦海」。就好像这个工具,这个车,它能够把你运出六道轮回,生死苦海就是六道轮回,到达涅槃彼岸。「数至十者」,从一到十,「由修观之人,上中下根不等」。天台教人修行的方法是讲原则、是讲原理,我们依这个方法修行的人我们的根性不齐,有上根人、有中根人、有下根人。「上根者,唯观初不思议境」,这种人根性利,有智慧,十种里面他只要修一种就行了,第一种,他就能够断惑、就能证真,根性利的人。「其次者」,不是上根人,「于初种观法修之不入」,第一个观不思议境界自己不能契入,得不到利益,那你再用「第二发心」,发菩提心,「乃至第七」,就是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对治助开,方能破惑显理」,显理就是见性。
  「故《止观大意》云:上根唯一法,中根二或七,下根」,下根十个都要具足,十种都要具足。「又为知妙境为九乘之本,称本修九,方堪入于初住」。这什么人修的?我们就知道了,十地菩萨所修的。修成功了他就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就是初住菩萨。《法华》是圆教,跟《华严》一样,圆教初住就超越十法界。可见得十乘理观,我们不修它,但是我们要知道它。我们所修的比这个还要高明,虽然高明它简单,我们就是信、愿、持名,它这里头全部都包了。我们看看天台大师所说的,对我们自己念佛会有帮助,我们信愿持名主修,这个可以做助修,...(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六三集)  2012/3/3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63 》)


...就把这尊佛像送给我,我们就供这个像。瓷的,怕打破,台湾地震很多。好在它里面是空的,所以我们这个佛像座子是个很重的木头做的,很重,是个好的木材。当中做一根棍子,佛像坐在那里,怎么样都不会倒下来。那我们常常旅行,怎么办?所以我就佛像照照片,照片携带方便,无论到哪里都可以带。永远就是供这一尊像,看这一尊像,这个像就深刻了。阿弥陀佛要给我现身,无论现什么样的身,化身一定是这个像。报身的像那就像《观经》上所说的,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身高大,跟半边天一样,那现的是报身,无比的庄严。我们心里很清楚,这是阿弥陀佛的报身。后面说,「上根之人,唯用一法」,这一法就是这初观。
  我们再看下面第二,「发真正菩提心。梵语菩提,华言道。初起大志,造趣所期,名之为发。不依偏权之教,而依圆实中道妙境,名曰真正」。这个注解里头有,「偏权圆实,谓藏通别三教为偏」。天台讲四教藏通别圆,藏教、通教、别教这都叫偏、都叫权,权是方便法;圆教这是圆,圆满,这是真实。我们依什么?要依圆教。藏是小乘,通是大乘开头,藏是在阿含,通、别是方等,圆教这是大乘,《般若》、《华严》、《法华》。一定要依圆教,天台是依《法华经》,这叫真正。「菩提即所期之果」,我们希望得的果报,「妙境即所行之路,心即能行能趣之心」,这里头最重要的,一个心、一个境,境是修行的心,心所现的。菩提是正觉,我们希望到达的果,妙境是所行的路,这个境界有声闻的境界...(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六五集)  2012/4/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65 》)


净公上人讲解菩提心集第四九卷





...成知识,不起作用,自己了生死出三界没分,这个怎么办?念佛都不能往生。念佛往生的,要得念佛三昧,得念佛三昧他有定共戒,为什么?他心是定的,定不会犯戒。譬如说他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念兹在兹,一天二十四小时只有阿弥陀佛,没有别的杂念,他什么戒都具足了,这叫定共戒。他开悟之后,一切明白了,叫道共戒,道里面一切戒具足,不犯,定中也是如此。如果说他没有得定,又没有开悟,光学这些经教,学得不错,讲得头头是道,全是佛教知识,这个没用,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也不能往生。实在说不如一个老太婆,什么都不懂,一天二十四小时佛号不中断,那个能往生。她没受过戒,她有定共戒,这个道理我们要懂!
  纵发小志的人很多,迷菩提心的人很多,菩提是觉悟,觉悟才众生无边誓愿度。为什么?众生跟我一体,积极要求帮助众生,先积极成就自己。后面三愿是成就自己的,先要断烦恼。断烦恼,这个十乘观就是教给我们断烦恼的方法。首先要了解宇宙人生真相,真相大白,你不再分别、不再执着、不再起心动念,烦恼就断了,真断了。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还有分别、还有执着,人家赞叹我,欢喜,一毁谤我,生气,这不行,这禁不起考验。境界一现前,烦恼现前,不生智慧。真有智慧的人,境界现前如如不动,清清楚楚、明明了了,清楚的是什么?一心造,是我自性变现的。极乐世界是心现的,没有识变,现前的环境是心现加上识变。我不用识,我在境界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那现...(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六五集)  2012/4/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65 》)


...圣同居土的上辈往生。五品位,这是凡!
  圣,圣就是十住以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生实报庄严土,叫做圣,生方便有余土,这叫贤,叫圣贤。换句话说,这五品我们可以修,五品里头当然也有高低。随喜,恒顺众生,随喜功德。随喜需要什么样的心态?要无我、要无边见、要无成见,你就能随喜,欢欢喜喜的跟一切大众相处。无我,《金刚经》上说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真能随喜。也就是说跟一切人相处、一切境界相处不再计较了,心平等、心清净,没有计较、没有好恶,没有喜欢这个、讨厌那个,没有了,这个念头没有,这是我们必须要学习的。这真功夫,而且是初级的功夫、基础的功夫,这种功夫没有,会产生障碍。这是什么?真发菩提心。五品,菩提心还没有到真正的位子,发菩提心,菩提心不圆满。菩提心圆满了证圣位。所以初住,初住叫发心住,就是发菩提心,发菩提心人就住在那个地方,实报庄严土。
  真心,一定现真的境界,不会现妄的,所以这十种理观对我们真有帮助。什么叫功夫?这叫真功夫,处事待人接物没有自己;没有对立,边见就是对立;没有成见。跟任何一个人都欢欢喜喜、圆圆满满,他的造作,造善、造恶于我不相干。我很清楚,造善三善道,造恶三恶道,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自己?我们自己是求往生极乐世界、成佛之道,这叫发真正菩提心。我们这十种观法,我们学过这一遍,我们自己的修行方法,信、愿、持名,它这十种观法全在其中,一法不漏。就是净宗高、妙,一法具足一切法,一门具足一切门,真正不可思议。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六六集)  2012/4/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66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着看「十乘理观」。我们前面学到第二「发真正菩提心」,现在从第三看起:
  「三、善巧安心,善巧安心者,善以法性自安其心也。以法性为所安,以寂照为能安。寂即是止,照即是观」,换句话说,止观是能安,法性是所安。这个意思是说,「若信此心但是法性,则起是法性...(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六五集)  2012/4/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65 》)


...,边见就是对立;没有成见。跟任何一个人都欢欢喜喜、圆圆满满,他的造作,造善、造恶于我不相干。我很清楚,造善三善道,造恶三恶道,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自己?我们自己是求往生极乐世界、成佛之道,这叫发真正菩提心。我们这十种观法,我们学过这一遍,我们自己的修行方法,信、愿、持名,它这十种观法全在其中,一法不漏。就是净宗高、妙,一法具足一切法,一门具足一切门,真正不可思议。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六六集)  2012/4/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66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着看「十乘理观」。我们前面学到第二「发真正菩提心」,现在从第三看起:
  「三、善巧安心,善巧安心者,善以法性自安其心也。以法性为所安,以寂照为能安。寂即是止,照即是观」,换句话说,止观是能安,法性是所安。这个意思是说,「若信此心但是法性,则起是法性起,灭是法性灭;了其实不起灭,妄谓起灭,如是体达功成,法界俱寂,是名为止」,我们先看这一段。这里头最重要的一句话说,若信此心但是法性,这句话很重要,这是六道众生所迷之处。他迷在哪里?不知道这个心是法性。心性是一不是二,觉悟的时候我们就叫它性,见性;迷了的时候,就叫它做妄心。什么是妄心?第一个,它是生灭的现象,它不是常住的。我们的念头,细心一观照就很清楚,世间人常讲回光返照,也就是仔细去想...(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六六集)  2012/4/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66 》)


...念,行,他全照顾,一点障碍都没有,这个难得!所以他们缺乏经费,这是私人办的,基督教办的,我每个月送给它一万块钱,也是一年十二万。这是无畏布施,每年二十四万。不生病,健康,还有体力跟大家在此地分享。这些都是六十年前章嘉大师教给我的,我相信,我就接受了,依教奉行。所以我接受四众同修的供养,只做三桩事情,第一个是法布施,做弘法利生的事业,印送经典、光盘,做这些事情,第二个放生,第三个照顾病人,我就做三桩事情。这是跟印光大师学的,印光大师一生十方供养就做这三样事。我说好,真太好了,祖师留下的榜样,我们依教奉行。
  所以「由上发心不悟」,这就第一个,观不思议境界,不能开悟,我们才用第二、第三。第二发菩提心,第三个善巧安心,用这个方法把心能够安住。那安不住?再用下面第四个方法。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六七集)  2012/4/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67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我们学到「十乘之理观」,十条学过前面三条,今天从第四看起:
  「四、破法遍。破法遍者,谓以三观能破之法,遍破诸惑也。」这是说前面第一条「观不思议境」,这一观成就了,就成佛了,也就是禅宗所说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上根人。在这一观里面,我们没有办法观不思议境,在这得不到受用,那就得用第二个「发菩提心」,用第三个「善巧安心」。要把心安在什么地方?要安在法性上,也就是心要住在法性上,这也不是个容易事情。心要真正能安住在法性,也是初住菩萨,明心见性的菩萨。我们念佛的人是在一个相似的境界当中,但是这个相似会入真实,也是不思议境。我们的安住是安住在阿弥陀佛名号上,一心安住,念念不离阿弥陀佛这六字洪名。十乘观法不容易,把心安住在佛号上,这一生当中念佛往生,不退成佛。这是万修万人去,只要真干,没有一个不成功。所以净宗也是不思议境界,这个境界善巧方便、简单容易。
  十乘观法前面三种得不到效果,再看第四种,试试看,破法遍。用天台家的三观,空假中三观,这个方法能破。破什么?「遍破诸惑」,就是无明、尘沙、...(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六六集)  2012/4/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66 》)


...有一个不成功。所以净宗也是不思议境界,这个境界善巧方便、简单容易。
  十乘观法前面三种得不到效果,再看第四种,试试看,破法遍。用天台家的三观,空假中三观,这个方法能破。破什么?「遍破诸惑」,就是无明、尘沙、见思,用三观能破。「藏通二教但用空观」,小乘阿罗汉他用空观,万法皆空,他用这个方法破见思烦恼。为什么身见、边见、见取、戒取、邪见,思惑里头贪瞋痴慢疑,合起来是十种,空观能破,我们为什么不能破?我们这个空观观不成,没有办法入三观的境界。也就是天台的三止三观我们纵然学了,学到它的一些常识,对我们不起作用,原因是我们的习气太深。克实而论,我们没有前面观不思议境的基础,对于事实真相了解不够透彻,菩提心发不起来。
  我们通常讲菩提心,用十个字讲,大家很容易明白。真诚,真诚心发不出来,还是用虚妄的心,这个念头;清净心发不出来,心不清净,依旧被染污;不平等,迷而不觉;没有慈悲心,对人对事对物。这个没效,所以这个心也就无法安住。安住在哪里?安住在烦恼、安住在习气当中。所以我们这一回想,通身的毛病。安住在七情五欲,这是搞轮回,轮回心干什么都是轮回业,轮回心念佛还是轮回业,念佛不能往生,依旧是随业受报。不过无论你在哪一道受报,你这一生念佛,在受报的时候会恶的报减轻一些,善报会增长一些,得到的好处就是这些,不能脱离六道轮回。脱离六道轮回,要真正发勇猛心,才能成就,不是真正发勇猛心不行,这个不能不知道。
  所以,藏通二教虽然是小乘...(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六七集)  2012/4/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67 》)


...功夫去考证,这个没有什么意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不要紧。要紧的无论是照中国算法、外国算法,统统是末法,这是没有问题的。末法时期净土成就,这是佛为我们选择的。可是在末法时期,不知道选净土的人很多,也许佛这个经文没见过,没听说过,在《大集经》上讲的,留下来的经典很多。现在的印刷术很方便,经书很容易得到,虽是佛门弟子,修其他法门的人依然是不少。
  修净土,现在真正学净土的人也不多,净土是个特别法门,三十七道品在净土是叫助道法,就是帮助我们修行的,净土正修就是真信,真正发愿求生,老实念佛。本经教给我们修行方法八个字,「三辈往生」这品里面说的,无论是上辈,就是上根、中根、下根方法相同,无不皆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什么叫发菩提心?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讲得很简单,讲得很扼要、很清楚,只要真信有西方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真正想往生,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他说得好!
  印光大师读《弥陀经要解》,佩服到极处。蕅益大师这样的说法,才让我们许许多多的迷惑都解除了。因为我们看到很多乡下的阿公阿婆,不认识字,一生没有听过经,有人劝他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他真相信,他就真想去。每天从早到晚,就这一串念珠一句佛号,他念得能不间断,念个三年五载他真往生,而且绝大多数预知时至,往生的瑞相稀有。他没听过经,不认识字,他怎么发菩提心?蕅益大师这一解释,我们这个疑团破了,真信、真想往生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好,讲得太好了,为什么?生到极乐世界,你每天亲近阿弥陀佛,你这一生决定成佛,这个太难得了。所以净土法门称之为易行道,我们从这个地方就明白,真的是易行道。易行道,我们修了这么多年连消息都没有,这什么原因?我们修得不如法,也就是我们没发菩提心,我们对净宗半信半疑,不是真信,想去,但是这个世界又留恋,又舍不得走。不是佛讲的话不灵,不是的,是我们错会了意思,我们没有真干。我们跟阿公阿婆比差很远,他们真干,我们不是真干。真干,没有一个不成就,我们这一生当中见过,不是假的,真干真有成就。
  「择觉分」里面,现在讲《无量寿经》这...(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七0集)  2012/4/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70 》)


...才让我们许许多多的迷惑都解除了。因为我们看到很多乡下的阿公阿婆,不认识字,一生没有听过经,有人劝他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他真相信,他就真想去。每天从早到晚,就这一串念珠一句佛号,他念得能不间断,念个三年五载他真往生,而且绝大多数预知时至,往生的瑞相稀有。他没听过经,不认识字,他怎么发菩提心?蕅益大师这一解释,我们这个疑团破了,真信、真想往生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好,讲得太好了,为什么?生到极乐世界,你每天亲近阿弥陀佛,你这一生决定成佛,这个太难得了。所以净土法门称之为易行道,我们从这个地方就明白,真的是易行道。易行道,我们修了这么多年连消息都没有,这什么原因?我们修得不如法,也就是我们没发菩提心,我们对净宗半信半疑,不是真信,想去,但是这个世界又留恋,又舍不得走。不是佛讲的话不灵,不是的,是我们错会了意思,我们没有真干。我们跟阿公阿婆比差很远,他们真干,我们不是真干。真干,没有一个不成就,我们这一生当中见过,不是假的,真干真有成就。
  「择觉分」里面,现在讲《无量寿经》这本经书,《无量寿经》在中国有十二次的翻译;换句话说,有十二种不同的版本。经过这么多年代,宋之前印刷术没发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6 15:17 | 显示全部楼层
经本都是手抄的,所以分量很少,很容易失传。我们十二种本子居然有七种失传,现在保存下来只有五种,在《大藏经》里面。这五种经文里面,确实有很多不同,有的说得详细,有的说得简略。所以古人看到这个本子判断,一...(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七0集)  2012/4/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70 》)


...寿经》,决定是多次宣讲,不是一次。我们知道佛一生讲经,没有重复讲两遍的,都是讲一遍,没重复讲的。只有《无量寿经》重复多遍,这是什么意思?肯定这个法门重要,要不然不必多次讲。现在五个本子里头,我们不看别的,看愿,因为什么?这最重要的。五个本子里头,两种是四十八愿,有两种是二十四愿,有一种是三十六愿。翻译如果说一个版本,翻译不同,不可能愿文有这么大差别。所以这个判断至少世尊讲过三遍,流传到中国来是三种不同的版本,才会有这个现象,要不然不可能。《金刚经》有六种原译本,你去看大同小异,原本是一个本子,多次翻译。
  世尊对这个法门重视,一而再,再而三,劝导我们要真信,要发心求生净土,要认真念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一个方向、一个目标我们这一生决定成就。不能学多、不能学杂。现在这五种原译本,五种本子都读很困难,太多了,分量太多。读一种意思不完整,因为还有很多重要的经文,这个本子上没有,那个本子上有,于是就有会集的必要。第一次会集宋朝王龙舒居士,他会集他看到四种版本,唐朝的翻译本他没有看到。唐本里面有许多重要的经文,他那个会集本里头就没有,所以会集就不完全,只是四种本子,不是五种本子。会集得好,《大正藏》里头收了,《龙藏》里头也收了。收入《藏经》,就是古来这些祖师大德肯定这个经没有错误,入藏流通,这被肯定的。因为它不完全,所以清朝咸丰年间魏默深居士第二次会集,这个会集是五种本子。这个本子...(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七0集)  2012/4/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70 》)


...心浮气躁,佛法讲掉举,浮掉,心里七上八下,定不下来;另外一种现象,昏沉,精神提不起来,这个是最常发生的事情,特别是在共修的时候。大家在一起念佛,一个心乱,他佛念不好;一个打瞌睡了,甚至于绕佛的时候都打瞌睡。你听听他,他不是在念佛,他打呼。我们真见过,真有本事,绕佛还打呼,这就是昏沉。昏沉,这是「愚痴迷惑」,要用什么方法?要用六波罗蜜的智慧,智慧破昏沉的。
  所以「前之六种观法,皆名正行;六度等法」,这就是助道,帮助你解决问题。「《涅槃经》云:众生烦恼非一种,佛说无量对治门」,就这个意思。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佛有八万四千法门,法门是什么?是对治烦恼的。我们这一宗,净宗的正门,就是经上所讲「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莲池、蕅益大师教给我们的,深信切愿、执持名号、求生净土,净宗的正门!对治懈怠,拜佛是最好的办法,无论他是掉举,或者是昏沉,这一个办法统统都有效。叫他拜佛,心里头念佛,不要出声,出声伤气,拜佛出声伤气,默念,好办法!
  再看下面一段,第八,「知位次」。这个也很重要。「位即行行所历之地位,次即次第。谓所历之位,高下浅深不相混杂也」。大乘佛法,总共是五十二个位次,前面五十一叫因位,都在修因,最后一个位次是果位,《华严经》上所说的,最后一个位次叫妙觉,那是果位。前面五十一个是因位,五十一个,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这五十一个,这五十一个都是菩萨,最后妙觉那是佛,...(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七二集)  2012/4/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72 》)


...写出来的东西,都不离这四句,这十六个字是老人的传心法要。敦伦,在中国一般讲就是五伦,父子、夫妇、兄弟、君臣、朋友。这什么意思?敦伦什么意思?伦就是这五伦,敦是和睦相处,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六和敬。六和敬是敦伦尽分最具体的落实,用六和敬对待一切人,这些关系的人。这句话要扩大了,遍法界虚空界跟我们都是同伦,那就是说我们要和谐宇宙、和睦万法。敦伦就扩大了,扩大到遍法界虚空界,我们都应该谦虚、都应该礼敬、都应该赞叹、都应该供养。尽分,尽自己的本分,不要勉强,不要超越,也不能不及,这就是真诚的流露。闲邪存诚,这个闲是防御,对于负面的,我们心里头要知道防范,不接触,不受影响,这是闲邪;存诚,心地永远存着真诚。菩提心、真心,两句话讲尽了。
  遇到佛法,佛法决定成就,而且圆满的成就、究竟的成就是什么?就是净土。他在藏经楼三十年阅藏,得出一个总结,那就是净土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就证得究竟圆满。老和尚通宗通教,显密圆融,但是一生专念佛,其他什么都不搞,这是什么?这就是安忍。他不是不知道,不是没有能力,但是任何一门没有念佛这么圆满。一句阿弥陀佛,把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诸佛所说之法全都包括尽了,没有能超越的。你们想想,无量觉你能超越吗?阿弥陀佛意思是无量觉;换句话说,这是一切诸佛如来所说一切法的总纲领、总原则,最精华的,你掌握到这个。学佛的人,必须把自己身心性命全都托付给阿弥陀佛,听话,佛教我们怎么做,老...(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七三集)  2012/4/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73 》)


...事情。这是什么?这就叫开缘,杀生开缘,不是伤害众生,是利益众生。
  我昨天看你们的故事,给我的是一个养熊的人,一个大熊把小熊杀掉了,那是爱牠。因为挤熊胆那太可怜了,取熊胆,一只熊牠的胆汁可以取十年,那要受十年罪、二十年罪。老熊看小熊不忍心,牠自己受的苦受太多了,不忍心让牠受,把牠杀了。这个都是慈悲,都是真的爱,一定要懂这些道理。所以戒律活的不是死的,每一条戒律都是活活泼泼。你学戒律一定要懂得开遮持犯,在什么状况之下这戒是怎么样守的,它不是死呆板的。
  修行全是在生活上修,离开生活,天天读经不是修行,天天念佛,为的是自己,自私自利,不能往生。所以这个经里头教给我们念佛的方法,第一句是「发菩提心」,第二句才是「一向专念」。现在很多人一向专念没有菩提心,为什么?全是自私自利,这不能往生。蕅益大师讲得最好,真的透彻、圆满,「能不能往生全在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在念佛功夫的浅深」。所以真正发菩提心,求生净土就行了,往生条件就达到了。念佛的功夫,功夫在哪里?我这句佛号能降伏一切烦恼,这叫功夫;我这个佛号能断除一切杂念,这是功夫。我不念佛,杂念就来了,我念佛,杂念就没有了,这叫功夫。一面念佛,还一面生烦恼,还一面起杂念,这没有功夫,这不能不懂。
  所以让我们想到,乡下的阿公阿婆,他们那个念佛是真有功夫,那真的增高品位。他什么都不懂,你问他什么菩提心他不知道,但他真相信,他真想往生。原来那个心就是菩提心,无上菩提心,这是蕅益大师在《要解》里头说的。印光大师看到了,佩服得五体投地,讲得太好了。过去祖师从来没有说出来的,蕅益大师说出来了,把我们这个疑惑解开了。因为我们从前总是疑惑,老太婆、老阿公不认识字,没有听过讲经,他没发菩提心,他怎么会往生?蕅益大师这一解释,明白了。真信是菩提心,真愿意往生就是菩提心,他不是假的。所以他那个佛号是真念,念佛的时候决定没有妄想,决定没有杂念。你看他历事鍊心,真功夫,他也很随缘,到处也可以去逛逛。虽然六根接触外头六尘境界,他心里头只有一句佛号,其他的都没进来。看得清清楚楚,慧,听得清清楚楚是智慧,心里头一句...(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七三集)  2012/4/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73 》)


...第二句才是「一向专念」。现在很多人一向专念没有菩提心,为什么?全是自私自利,这不能往生。蕅益大师讲得最好,真的透彻、圆满,「能不能往生全在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在念佛功夫的浅深」。所以真正发菩提心,求生净土就行了,往生条件就达到了。念佛的功夫,功夫在哪里?我这句佛号能降伏一切烦恼,这叫功夫;我这个佛号能断除一切杂念,这是功夫。我不念佛,杂念就来了,我念佛,杂念就没有了,这叫功夫。一面念佛,还一面生烦恼,还一面起杂念,这没有功夫,这不能不懂。
  所以让我们想到,乡下的阿公阿婆,他们那个念佛是真有功夫,那真的增高品位。他什么都不懂,你问他什么菩提心他不知道,但他真相信,他真想往生。原来那个心就是菩提心,无上菩提心,这是蕅益大师在《要解》里头说的。印光大师看到了,佩服得五体投地,讲得太好了。过去祖师从来没有说出来的,蕅益大师说出来了,把我们这个疑惑解开了。因为我们从前总是疑惑,老太婆、老阿公不认识字,没有听过讲经,他没发菩提心,他怎么会往生?蕅益大师这一解释,明白了。真信是菩提心,真愿意往生就是菩提心,他不是假的。所以他那个佛号是真念,念佛的时候决定没有妄想,决定没有杂念。你看他历事鍊心,真功夫,他也很随缘,到处也可以去逛逛。虽然六根接触外头六尘境界,他心里头只有一句佛号,其他的都没进来。看得清清楚楚,慧,听得清清楚楚是智慧,心里头一句阿弥陀佛,这是禅定,这念佛三昧,真功夫!
  明白这个道理了,修行要不要去找个地方闭关?不需要了。找个地方闭关那是什么?那是自己烦恼业障太重了,真没办法了,摆脱外面的环境。这是什么?这是修行第一步,就像我们教小朋友,幼儿园的教学法。要随着你的年龄,随着你的学业往上提升,逐渐放宽,到大学完全开放了。为什么?你能够自理,不需要再管理。你有能力辨别真妄、辨别是...(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七三集)  2012/4/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73 》)


...「一心用观,令道行成就。为是须观魔事境也。」所以对魔障不能不知道,知道了,魔就像夏老的话,「魔多反使道心坚」。魔来考你、来给你为难,你关关通过,你没有受到他干扰,你的道心马上就提升。在考试的时候失败了,你堕落,成功了你就提升。魔对我们有没有好处?有好处,我们禁得起考验,每通过一关,你就提升一级。没有这些关,你怎么提升?你提升很难。魔愈多愈好,你才自己真正看到自己的提升,确实智慧增长,烦恼轻,业障也轻,消业障,魔的考也消业障,全面都提升。所以对魔怎么样?感恩的心,我们修行念佛功德回向给他。天魔就是第六他化自在天王波旬,我们的佛堂供他的牌位,我也邀请他来听经,一起共修。我们看他也是一尊佛,希望他发菩提心求生净土,同成佛道,第六天也不究竟。
  下面第六,「禅定境,禅,梵语具云禅那,华言静虑。谓魔事已过」,魔障碍这个事情通过了,「而且真明未显」。魔是通过了,我们是全面提升,但是没有明心见性,真明没显。「以修观故,发过去习,诸禅纷现,当置魔事,用观观之,良以禅乐美妙,喜生耽味,虽免魔害,更为定缚」。这个不能不知道。魔的那一关你通过了,说明什么?说明你有定,你不会被外面境界所转,也不会被这些境界动心,这是禅定。禅定发过去习,过去习有个注解,就是过去生中的习气,阿赖耶里面的种子会现行,在定中会现行。诸禅,诸禅是讲四禅,四种禅里头都有,这是讲境界,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禅定当中,过去生中你都...(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七五集)  2012/4/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75 》)


净公上人讲解菩提心集第五〇卷





...味。海味不随彼改也」,陆地上江河的水流到大海,流到大海都变成咸味,江河水是淡的,流到海里不会把海水变淡。那就是什么?它不改、不变,取这个意思。
  「今于天」,这个天就是天时,我们中国讲天时地利,今于天时,「则无四时等异」,没有春夏秋冬。「于地」,天时地利,于地,「则无江海山谷之相」,极乐世界是平地、是大地,没有江、没有海、没有山谷,没有这些东西。「唯是宽广平正,黄金色地」。我们知道极乐世界的大地都是众宝所成,不是像我们这个地方有泥沙、有土壤,没有;有石块,没有,全是众宝,这是性功德的成就。「于人,诸往生者,无不净色,无不净心,毕竟皆得清净平等无为法身」。天时、地利、人和,十方世界众生都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生到极乐世界。所以到极乐世界没有一个不是跟阿弥陀佛同心同志,没有不是净色,净色是讲身相,清净没有染污;无不净心,没有一个不是清净心,都是清净心、清净色。所以毕竟皆得,统统得到,没有一个不得,清净平等无为法身。「此正显性地平等,法海一味之密意。是为庄严性功德成就」。性功德成就在极乐世界,在天时看到,在地利看到,在人和看到。
  所以修行其他的法门真难!修行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总而言之,不出止观,法门再多离不开这个原则。止观是什么?我初学佛的时候,头一天章嘉大师告诉我,他没有说止观,说止观我不懂,解释很费事。他把止观改成两个,「看破、放下」,止就是放下,观就是看破,他这样说...(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七六集)  2012/4/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76 》)


...知道这些大菩萨,我们心里头非常羡慕的文殊、普贤、观音、弥勒,这些大菩萨是我们崇拜的人,在《华严》、在《法华》、在《楞严》看到他们都是念佛求生净土的,我这才相信。但是信心是起来了,还是有疑惑,什么个道理念佛就能成佛?虽然经上讲得很明白、很透彻,我们没有那种智慧,没看出来。直到最近这几年来,我们看到量子力学家的报告,恍然大悟,那个疑根才断掉。我讲净土讲了不少年,《无量寿经》以前讲过十遍,净土五经统统讲过,《弥陀经》也讲了不少遍,疑根在。你们听我从前讲的,跟我现在讲的,完全不一样。以前也讲这些,味道讲不出来。譬如说净土的理论,「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大家都知道,这净土宗的道理;净土宗修行的宗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都讲过。为什么滋味出不出来?是自己没有透,自己透了,味道就出来了。
  看到量子力学家的报告,读到《菩萨处胎经》,释迦牟尼佛跟弥勒菩萨的对话,那是高等科学。他们对话讲什么?探讨什么东西?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起源,我从哪里来的?讨论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千百年来,科学家、哲学家到现在还没有搞清楚,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就搞清楚了,我们看不懂,没这个智慧。看到科学报告,这两个一合,我们懂得了,完全明白了,才知道经上讲的这个东西是真实义。什么叫一念不觉?为什么会有一念不觉?为什么会有无明?为什么会有妄心?妄心的演变,变些什么?带给我们多少灾难?都搞清楚了,迷就有,悟就没有,全在迷悟不同。...(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七八集)  2012/4/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78 》)


...。科学家给我们一个数据,有一百个人转过来可以保持多大的都市?一百万人的都市,一百万人的都市只要有一百个人转过来,它就有这么大的能量。我们现在怀疑,一百万人造业,一百个人能救他?到后来终于我们想出古人有一句话说「邪不胜正」,这个应该有道理。一百万人邪,邪知邪见,这一百个人正知正见,邪不胜正,就有这么大的能量。所以念佛同学要发心,他们不改,我们改,我们这个小小念佛堂,如果有一百个人改、二百个人改过来,这个一百万居民的都市,应该就是灾难纵然转不过来,也大幅度的减轻,不至于很严重,这个可以做得到,一定要从本身干起。这个都属于什么?定力,定就是集中不散乱,我们的念头要集中。净宗《无量寿经》教给我们,「发菩提心」,菩提心就是善心,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对治贪瞋痴慢疑。再一个方向,一心求生净土,一心想见阿弥陀佛,专念阿弥陀佛,其他的念头统统放下。
  要把我们心里清理得干干净净,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所有念头都清除出去,都把它打扫干净,这就起大作用。灾难这么多、信息这么多都可以不要去理会它,为什么?这些灾难的信息也把它清除掉,不要放在心上。放在心上不是好东西,那就是灾难,何必把它放在心上?放在心上的就是阿弥陀佛,愈专力量愈大。伦理道德放在这好不好?好,不纯,功夫里头有掺杂着不纯。我们要真、要纯,那一句阿弥陀佛已经有伦理道德在里头,所有一切世出世间善法都在阿弥陀佛里头,阿弥陀佛是大圆满,...(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八0集)  2012/4/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80 》)


...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八一集)  2012/4/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81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六百二十三页最后的一行,这是这一段的总结。
  【其国众生。功德善力。住行业地。及佛神力。故能尔耳。】
  前面所说的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不可思议,这段经文总结,为什么不可思议,为我们说出来了。这是佛力,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五劫修行功德之所成就;第二个是众生,十方世界往生到极乐世界,跟阿弥陀佛同心、同愿、同德、同行,这个共业所成的。我们看念老的注解,『其国众生,功德善力』。「其国指极乐世界」。这些往生的人,「发菩提心一向专念,种种正行、助行、定善、散善,求生净土。持万德圆具之名,入一乘大愿之海」,这个功德太殊胜了。万德圆具之名,就是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功德真正不可思议,不但一般人不知道,即使是念佛求生净土的人也未必知道。这什么原因?缺少宣传,讲的人太少了,真正依教修行的人更少。
  没有人讲,有真修的人,可是真修的人我们看不出来,往往还轻视他们,这都造罪业。哪些人真修?我们一般所说的下愚之人。所谓上智与下愚不移,上智之人在我们这一代没看到,要举个代表,大概只有印光大师,这是上智。可是下愚的人不少,有时候会遇到。我常常说的乡村里面这些阿公阿婆,他们的本事就是老实、听话、真干,他真做到了。遇到善友...(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八一集)  2012/4/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81 》)


...光明,没有黑暗,那就是说他没有无明,无明破了。无明习气虽然在,不障碍,习气大概只障碍两样东西,一个障碍光明的圆满,作用的圆满,另外一个,障碍不能够契入常寂光。就这两桩事情,除这两桩事情之外,它一点障碍都没有。这个地方值得去,应该要去。
  净影说,常照不绝,名不断光。「憬兴曰:佛之常光,恒为照益,故不断。」这是讲诸佛如来的常光,永远不断的。阿弥陀佛久远劫就成佛了,弥陀的常光当然不例外,一定也是恒为照益,故不断。「昙师赞曰:光明一切时普照,故佛又号不断光。」「一切时普照」就是不迷,一切时、一切处决定没有迷惑颠倒,「正是常照之义」。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当中学常照光?那就是经上教给我们修学的方法,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我们就能够接收佛的常照光。发菩提心,最简单的说法就是真心用事,生活用真心、工作用真心、待人接物用真心,真心随缘妙用。妙在哪里?妙在不迷,起作用里头就不会有过失。不迷,记住,不起心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就妙了。一切众生都有,只是众生迷失了自性,他在起作用的时候,他分别、他执著,这样就把自己变成六道凡夫了。要知道,分别执著就是造轮回业,我们就离不开轮回。我六根在六尘上起作用,眼能看、耳能听、鼻能嗅、舌能尝,起一切作用,学不分别、不执著,你就超越六道。为什么?不造轮回因。要练,不在事上练,你怎么个练法?修行离不开事相。
  佛跟众生差别就在此地,众生分别、执著,就是着相,佛的本事,不分别、不执著,为什么?佛知道所有一切相是假相,不...(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八七集)  2012/4/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87 》)


...难。我说那怎么办?他说四十九天七个七,他要求一百个七。一百个七就是七百天,这个时间很长,从来没有搞过这个活动。我就找方丈和尚满成法师,把这桩事情告诉他,征求他的意见。他同意了,就在实际禅寺做。我就叫悟道法师,你来主持这次的法会,七百天。七百天的系念法事就是这样子起来的,这是缘起。
  可是学佛如果不得经教,法会就变成迷信,这就变成宗教的佛事,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这个东西附带的可以,希望灾难过后,我们能恢复到正常。正常是上课、是教学,是在生活当中、工作当中、待人接物,把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这些习气,叫烦恼习气,把它磨掉。真正忏悔,把自己的业障忏除,提升自己的境界,真修行!净宗的修行,特别要求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叫你要存真心,不能用妄心生活,不能用妄心待人接物。为什么?用妄心不能往生,依旧搞六道轮回,你一定要用真诚心。很多同修告诉我,真诚心想生,生不起来。你拜佛吧,一天拜三千拜,拜个三年,真诚心出来了。为什么?拜佛是降伏傲慢,以我们最尊贵的头,礼对方的足,叫接足礼。可是目标要正确,消业障、断烦恼、求智慧,那就对了。
  所以清净,无论修学哪个法门,宗门教下、显教密教,都把清净摆在第一。净影大师说,「离垢称净」,垢是染污。憬兴大师说,「从佛无贪善根而现」,这句话重要!无贪是个代表,贪瞋痴慢疑,五毒,这五个都要离开。不贪、不瞋、不痴、不傲慢、不怀疑,这叫五善根,清净心是从这个善根出现的。心里头还有是非人...(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八七集)  2012/4/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87 》)


...念,这个灾难可以化解,不但能化解,还会把地球带上更好的走向。那我们就晓得,这些话跟《感应篇》讲的、跟佛法讲的完全相同,做人应该要这样的!
  佛法讲断恶修善,标准是十善业道。这些年来我们提倡的,应该有十年了,提倡儒释道的三个根,扎根教育。儒家的《弟子规》、道家的《感应篇》、佛家的《十善业道》,分量都不多,熟读、深思、依教奉行,灾难就化解了。尤其是念佛的人,这一句佛号功德不可思议。我们在这部经里头,这部经虽然没有讲完,大概才讲一半,名号功德我们已经很清楚、很明白了。一般人虽然学净土,念阿弥陀佛,名号功德不知道!不知道,效果要打对折,甚至于还不止。知道的时候,你念这句佛号,功德是圆满的。所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听到这些信息的人,心里有不安,一定要告诉他,念佛心就安了,念佛,问题就能解决。要真念,真正断恶修善,改邪归正,一心念佛,求生净土,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所以,弥陀佛光遍照,这个光是从三善根生起来,能「除众生贪浊之心,故清净」。初学,单单念效果不大,所以能够一心拜佛,身礼佛、心里面想佛、口里头念佛,三业恭敬。但是拜佛的时候、睡觉的时候,口念佛不要出声音,出声音伤气。坐着念可以出声,站着念可以出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6 15:1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走着念可以出声,拜佛的时候不要出声。这样念佛,能把你的妄念、杂念断掉,你的功夫就成就了,念佛真正功德利益你就得到了。心永远是平静,绝对不受外面干扰,这叫真功夫!今...(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八七集)  2012/4/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87 》)


...树的量。
  【又其道场。有菩提树。高四百万里。其本周围五千由旬。枝叶四布二十万里。】
  我们看注解,这段经文初学佛的人读到免不了有怀疑,注解里面都有解释。这是一个不思议的境界,我们无法用我们的常识来衡量、来解释。『道场』,有五义,五种说法。第一个指释迦牟尼佛当年在印度菩提树下成道,这个地方就称为道场,释迦牟尼佛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这个处所。第二种,「指得道之行法」,也就是开悟了、见性了,他用什么方法修成的,这个方法也称为道场。「如《维摩经》曰:直心是道场」。直心,《维摩经》上说,《大乘起信论》也说,也讲直心。世尊在《观无量寿佛经》跟我们讲叫至诚心,真诚到极处,就是直心。直心就是真诚心,菩提心之体,也就是真心,也就是真如,也就是自性,它的名称很多,都是说这桩事情。一桩事情说很多名相,用意是叫我们不要执著,名相是假的,要知道实质,这个很重要。第三个是「供佛之处,称为道场」,像现在的寺院庵堂,只要有供佛的地方都可以称为道场。第四个,「学道之处,《维摩经肇注》」,僧肇大师的注解,「闲宴修道之处,谓之道场」。这个道场就是修行、养道、学道的地方,那就是学校。古时候寺院丛林确确实实是学校,寺院庵堂没有一天不讲经、不教学的。
  中国的寺院庵堂放弃了讲经教学,改为经忏法事法会,历史不长,大概是两百多年;换句话说,两百多年之前寺院庵堂都讲经。一般人说,慈禧太后之后,她执政之后,因为她不重视...(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九六集)  2012/4/1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96 》)


...祈祷,想上帝带他到天堂去。他就这么一个念头,其他念头没有了,不想身体,也不想病,只想上帝带他到天堂去。过了二、三个月,没什么大毛病,再去检查,没有了。这就是什么?念头把它治好的。
  所以有病,不要想身体,不要想病好,也不要想病不好,完全不理它,就能恢复正常。把那个念头转向另外一个对象。像这个念佛的人,你把你的心完全想阿弥陀佛,不想身体,也不想病跟不病,都不想,只想阿弥陀佛。如果你还有寿命,你的病一定会好;如果你寿命刚刚到了,那就没法子。那延长寿命有没有可能?有可能,那不是这个方法,这个方法里头还要加个方法,为众生服务,能延长你的寿命。我的寿命是到了,我还借这个身体为一切众生来服务,这要发大菩提心,正法久住,弘法利生,这个感应太快了。
  李老师当年教导我们,他知道这个事情,但是没讲清楚,不能像科学家讲得这么清楚。他看到学生当中命很薄的,这看得出来,寿命很短的,不是长寿的相,鼓励这些人出来学讲经,不一定要出家。发心讲经弘法,这个在修福是第一大福报,传播佛法做法布施,这个功德最大。自己学讲经,必须要用功努力学经教,这是自己得受用,你讲给别人听别人得受用,自利利他,替佛传法利生,寿命会延长。我没有求寿命延长,那自然延长。年轻时,很多人给我算命,我的寿命四十五岁。我记得我好像是四十九岁那一年,第一次跟道安法师去访问日本,我们是一个访问团。就在那一年,那个时候护持的是韩馆长,韩鍈,她跟...(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0六集)  2012/4/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06 》)


...留下重要的这部分,特别是善恶报应,这些我们真的要知道。
  现在附体这个事情全世界都有,我在日本讲经,问日本有没有附体?有。美国那边也有,到处都有,愈来愈多。所透的信息我们要用智慧去辨别,因为肯定有假的。假的,传递是假的信息,我们不能去接受它。所以这一点要用智慧,处理问题一定要用经典智慧,不能听他们的。像唐太宗有个结论,只有念佛,这个可以,跟经典上讲的一样的。他要提出另外的方法,我们就不用他的。我们修净土宗,依照这个经上,这句佛号功德无比殊胜,李世民他肯定。这个全显本心这一句非常重要。
  「举足下足,咸作佛事」,举足下足是形容,意思是步步都是帮助我们断烦恼、消业障,增长善根,成就永远不退菩提心这桩大事。「故于无上菩提之心,永无退转,纯是增上因缘」,这种增上因缘,在其他诸佛刹土里头有,没有这么多,没有这么圆满,一切境缘当中有间断。极乐世界没有间断,所以极乐世界人成就得快。这闻法得益,全部都是介绍西方极乐世界。
  底下一段给我们说明往生的胜乐,殊胜快乐。这有两段,第一段,「体质同佛」。
  【十方世界诸往生者。皆于七宝池莲华中。自然化生。悉受清虚之身。无极之体。】
  生到极乐世界不是肉身,跟我们现在这个身体完全不相同。我们的身是阿赖耶的境界相,这个身从哪来的?阿赖耶的境界相。我们今天的念头是阿赖耶的转相,这个转就是转凡成圣、转圣成凡。转是什么?一个是分别,一个是执著,也...(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一一集)  2012/4/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11 》)


...他,让他能够脱离贫困,过一个正常的生活。这统统叫无畏布施,果报健康长寿,我们可以做得到,应该要做,要认真努力去做。
  记住佛的话跟现代科学家的话,以心控物,身体是物质现象,心好身体就好。心不想自己,常常想着一切苦难众生,寿命自然延长。为什么?众生需要你,不是我自己要长寿,众生需要你,这个健康长寿是众生的福报。诸佛菩萨示现在世间健康长寿,他要工作,他不为自己,为自己那早就求往生了,不为自己,一切为苦难众生,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无一不是为苦难众生。长寿,身体要健康才能服务,身体不健康就不能为大家工作了。寿命不必要求,健康也不必要求,只求一个心,像毛主席所说的,全心全力为众生服务,这是菩萨。既然发菩提心,干的是菩萨的事业,自自然然有诸佛护念,龙天善神帮助。你能够恒顺众生,随喜功德,顺境善缘没有贪恋,逆境恶缘没有怨恨,真正能做到普贤菩萨所说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就得大自在。
  我们看底下这几句话,「一切事物有名有相,耳可闻谓之名。眼可见谓之相。闻物体之名,便心浮现其相」。这就是第六意识,第六意识讲的缘长境,就是心里头有这个现象出来。「宝树说法,不离名句,以名能令人开悟,故称为妙」。这是听经,听经离不开名相,名词术语,你听久了,你会得三昧、会得定,定久了就会开悟。所以闻法,最好是能守住《起信论》里面所说的原则。自己看经,看古大德的注疏,听讲,这听教,不执著言说相,看经不执著文字...(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一八集)  2012/5/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18 》)


...同。「往生之人,皆入正定之聚,决定成佛,极显弥陀大愿,不可思议」。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弥陀四十八大愿帮助我们成就的,所以念佛,声声佛号当中要有感恩的心。
  「本品会集魏唐宋三译」,这三种原译本。「文曰:若已生,若当生」,若当生见唐宋二译,有若当生,「皆悉住于正定之聚」。所以这个会集的文都是原译本的原文,「弥显弥陀大愿之深广。是则不但已生极乐者,住正定聚,必证菩提」。乃至现在往生的,「当来」是将来往生的,这一切众生,「将生极乐之人」,他们将要往生极乐世界。「但能发菩提心」,这个发心很重要,经与注解里头,这句话提了几十次。这部经一遍看下来之后,其他的印象不深,这两句话印象最深,为什么?遍数最多,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菩提心是什么?简单的说,真信、真愿往生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心发了之后,一向专念,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万缘放下,一心专念阿弥陀佛。
  「能与弥陀本誓相应者,虽居秽土,仍是具缚凡夫」,这个缚是烦恼,我们现前这个身心没有离开烦恼,没有离开业障,这叫具缚凡夫。「但亦已住于正定之聚,决证菩提」,虽然烦恼没断,业障没消,可是现在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只有西方极乐世界,念兹在兹,这就是已经住正定之聚。能存这样的心行,在任何境界里面,顺境逆境、善缘恶缘都不会改变,这个人就是已住正定之聚,他在这一生当中决定往生净土,生到极乐世界决定一生成佛。「是诚超情离见,不可思议,绝待圆融,究竟方便」,这是赞叹这个法门,这个法门超情离见。
  情见,是十法界的众生,我们通常讲...(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二二集)  2012/5/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22 》)


...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遇到困难了,这个困难是知识造成的,这大家看得很清楚。怎么挽救?知识救不了,要靠智慧。真的还很幸运,这一批年轻的量子力学家找到一条出路,这个出路就是心理,心理是智慧,但是他们的智慧不是究竟圆满的智慧,它是智慧。比物理大幅度的向上提升了一步,知道心理跟物理是一不是二,是不能分的,知道心理可以影响物理,意念可以控制物质,发现这么一桩事。
  所以只要把念头导归到正直,断恶修善,改邪归正,端正心念,你就能身心健康,你就能改变居住环境。中国人讲风水,自己用意念把风水改变好,不好的能改好,用意念就把它改好了。这个念头主要是不贪、不瞋、不痴、不傲慢、不怀疑,这是最浅显的;往深处,那就是发大菩提心,舍己为众生。这种意念的能量不可思议,太大了!可以改变整个地球,可以改变太空的星系。佛经上所说的,掌心可以承载大千世界,这个话现在我们相信了。为什么?整个大千世界可以在一粒微尘里头,可以在一毛端里头,那掌心承载大千世界还有什么问题!世界没有缩小,掌心也没有扩大,因为在自性里面,没有大小、没有先后、没有时间、没有空间,这是法性身、法性土,普贤菩萨有能力入这个境界。我们就知道,这个境界重重无尽,不可思议。因为微尘世界里头还有微尘,那个微尘里头又有世界,世界里头又有微尘,没底!古人讲的两句话,「大而无外,小而无内」,这个话只有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诸佛如来才说得出来,凡夫说不出来,科学家也说不出来...(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二二集)  2012/5/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22 》)


...很快乐的地方,你去了,去之后发现不对劲,但你出不来了。所以,境界是自己变幻的,它诱惑你,你误会了。这些事佛在经典上讲得很详细,讲得很明白,真正有智慧聪明人不干这些傻事。如果学佛,比天道还要高,学佛什么?学佛要断烦恼,这个又很难了。
  这桩事情法藏比丘,这是阿弥陀佛在因地时候出家,一个出家人,他搞清楚、搞明白了。所以,要建立一个新的道场,无比殊胜的道场,十方世界所没有的。让这些迷惑颠倒的众生,只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个真相信,对净土没有怀疑,真信,信有西方极乐世界,信有阿弥陀佛,那真信。第二个条件,真正愿意去,真想去。第三个条件,专念阿弥陀佛。这经上教给我们,底下一品就念到了,「三辈往生」,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菩提心是什么?蕅益大师告诉我们的,就是真信、真愿,真信、真愿就是无上菩提心。真行,一向专念,一个方向西方极乐世界,一个目标亲近阿弥陀佛,就行了,你就决定得生。你看这个法门,真的,男女老少、贫富贵贱人人都可以修,人人都能修得成功,就怕你不肯干。善导大师告诉我们,「万修万人去」,一个都不会漏掉的,善导唐朝时候人,距离我们一千四百多年。
  一千四百多年的现在,修净土的人很多,往生的人很少。早年我在台中,李老师常说,他不说别人,说我们自己莲社的莲友,台中莲社。他常讲,莲社莲友一万个念佛的人,真正能往生的只有三、五个。跟善导大师那个时代不成比例,善导大师是万修万人去,一千四百年前。现在为什么一万个人只有三、五个去?问题出在哪里?问题出在没有诚敬心,对净宗,你不能说他不信,...(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二五集)  2012/5/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25 》)


...弥陀佛,全是极乐世界,这就对了。
  称、敬,称是念佛,念佛要有诚敬的心去念。印光大师说的,一分诚敬你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你得十分利益,没有诚敬心,虽然口念佛不得受用。古人有句话说得很好,「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得不到利益。这就叫功夫的浅深,念佛念得再多,没有功夫,没有诚敬心。具足诚敬,百分之百的诚敬,万分之万的诚敬,那个一念都能往生。蕅益大师说,往生品位高下,全在念佛功夫的浅深,没有说念多少,真诚恭敬心去念比什么都要紧。念熟了之后,对人对事对物统统是真诚恭敬心。不至于我只对念佛真诚恭敬,对他都没有了,那你这个心是假的,不是真的。真的,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是真诚恭敬。这个在菩提心里头叫深心,深心是自利,自受用;他受用是大慈大悲,爱心,能爱一切众生。
  底下看,「《疏钞》云」,《疏钞》莲池大师的,「往生净土,要须有信,千信即千生」,一千个人相信一千个人往生,「万信即万生。信佛名字,诸佛即救,诸佛即护」。你相信佛的名字,阿弥陀佛的名字是自性性德,念阿弥陀佛就是念自性、真心,所以诸佛就帮助你。念佛名字就是感,诸佛即救、即护就是应,跟诸佛菩萨感应道交。我们念佛,有没有得到诸佛的救护?诸佛是真的救护,你自己不知不觉,你自己没有感觉。为什么?你的烦恼太重,业障太深,把阿弥陀佛的应障碍住了。不是佛不来,不是佛不应,是自己有障碍;果然能把障碍放下,感应立刻现前。
  所以...(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二五集)  2012/5/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25 》)


净公上人讲解菩提心集第五一卷





...的问题解决了,吃饭问题解决了,不要吃饭了,衣食住行解决了。行,不需要交通工具,念头想到哪里,身体它就到了,神通广大,不再为这些事情操心。这个一定要懂得,我们才会真发心。禅宗六祖惠能说得好,「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自性在哪里?自性就在那一点,就是那一念。那一念起波动的现象,那就是妄心,不起心、不起波动就是真心,真妄差别就在这一念之间。「复称为金刚真心,皆能开人心目」,这下头就不多说了。金刚真心,真实到极处,它有作用,作用帮助我们开智慧,帮助我们开道眼,成就道业。
  下面解释,『至心回向,愿生彼国』,主要解释「至心」、「愿生」,把这两句合成一句,四个字,至心愿生。「至心即《观经》中之至诚心」,菩提心的本体。菩提心是我们的真心,人人都有,只是现在迷了,真诚心不见了。不是不见了,它还在,还在怎样?你没用它,你完全用的是虚伪,你没用它;你不用虚伪,它就出现了。这个事情不能不知道,真就在面前,从来没有离开你,但是你从来没有觉察到。佛用这个心,法身菩萨用这个心,权教菩萨还是用阿赖耶。我们应该要明了,把真心找回来,把妄心丢掉。
  「《四帖疏》」,是善导大师的,他说至者真也,至诚就是真诚,诚者实,「至者真,诚者实」,就是真实,「欲明一切众生身口意业,所修解行,必须真实心中作」。这是善导大师教我们的,我们净土宗第二代祖师,唐朝时候人。如果我们要明了一切众生他的身口意,他所修的解跟行,解是经教,行是真正放下,必须真...(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二七集)  2012/5/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27 》)


...我们自己造的这些业变现出来的,它不是真的,就像作梦一样。这些道理,佛在经典里面讲得非常清楚、非常透彻,不能不知道。佛对众生的恩德就在此地,佛不能够保佑人,佛菩萨只能把他自己怎么断烦恼的,怎么消业障的,怎么证得菩提的,把这些经验告诉我们,道理告诉我们,方法告诉我们,我们自己学会了要真干,我们就能跟佛菩萨一样,成佛、成菩萨。知道了,不肯干,没用,等于不知道。这个事实、道理不能不知道。
  这个文字里面,「以自身一切所修之善根,向于众生」,这回向给众生,「又向于佛道」,回向给佛道,佛道就是菩提、实际。「下云愿生彼国者,乃回自身之信行而趣向往生也。亦即《观经》三心中之回向发愿心」。《观经》三心是说的菩提心。本经下面这一品第二十四品,就是「三辈往生」,教给我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方法。第二十四、二十五这两品专门讲方法,方法里头最重要的两句话,「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最重要的两句话。《观经》上的三心就是菩提心,这个地方节录了,「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那我们要问,我们有没有这三个心?有这三心,你决定往生极乐世界。
  第一个是至诚心,至诚心要从不妄语开始,要说真实语,从这入门,不从这入门,你决定得不到。这我们得干真的,不能干假的。要有智慧,要有大无畏的精神,不怕别人欺骗我们,如果怕别人欺骗,出离六道就难了。天下人都骗我、都障碍我、都陷害我,我还以真心对天下人。我不欺骗他们,我不会毁谤他们,我不会陷害他们,他们对我一切我都接受。接受过来怎么样?接受过来统统回归到阿弥陀佛,心里面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也没有,心安理得。那些人他还喜欢六道轮回,他不肯离开...(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二八集)  2012/5/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28 》)


...三年来,一个月比一个月严重。
  佛陀在此地教导我们,我们救社会救不了,救地球救不了,至少要知道救自己,救自己这一家,救我们居住这个地区,这个可以。人人能回头,人人能向善,人人能改过自新,确确实实,我们居住这个地区灾难减少。完全化解,我们没有这么大的能力,但是把这个地区灾难减轻,这个可以做得到。那这三心就重要了,这三心善。至诚心,真诚到极处,至诚心出的言语就是诚实言。第二是深心,深心是好善好德。从我们这个经题里面讲,这个深心就是清净心、平等心、觉悟的心,清净平等觉就是深心。第三回向发愿心,回向发愿心就是大慈大悲心。悲拔众生苦,看到众生苦,有怜悯心帮助他离苦,慈是与乐,拔苦与乐这叫慈悲心。这是菩提心,真诚是菩提心的体,深心是菩提心的自受用,慈悲是菩提心的他受用。用什么心待人?真诚慈悲。用什么心对自己?真诚清净。用真诚清净心对待自己,用真诚慈悲心对待别人,所以能把自己所修一切善行功德回向给一切大众,这是菩萨心。
  「如回自因行,趣向来果,是为自力」,这是完全靠自己。我们自己断恶修善,一生断恶修善行好事,这是趣向来果,来生的果报。这一生修得好,来生果报一定超过这一生,这是好事,这是你自力。如果这一生我们只重视享福,享福就要造业,单单就杀生饮食这个就不得了,其他的就不谈了,单单这一样。佛在经上说「人死为羊,羊死为人」。这个人杀羊,吃它肉的,羊死了它投胎投人胎;吃羊肉的人死了来生就变成羊,又被他杀,又被他吃。所以冤冤相报,吃它半斤,还它八两。
...(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二八集)  2012/5/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28 》)


...话还是蕅益大师讲的,「若无信愿」,没有信、没有愿,你天天念阿弥陀佛,「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我们看黄念老居士,临终之前这半年,每天十四万声佛号,那就是如铜墙铁壁相似,真是持到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念到这个程度。他有信,他有愿,所以他表演这个成功的样子给我们看。如果不相信,信心不足、愿心不足,你就像他那样的念法,一天也十四万声,他能往生,你不能往生。这个道理要懂。如果有坚固的信愿,一声、十声都能往生。
  蕅益大师这个注解得到印祖给他印证,印光大师给他印证,说诸佛再来给《弥陀经》做个注解,也不能超过其上。蕅益大师讲的真话,我们要真相信,真相信那就是得真发菩提心。菩提心就是真心,要用真心去念佛。用真心念佛,也得用真心去生活,用真心工作,用真心待人接物。不能说我念佛用真心,我跟人往来还是一样用假心,那你念佛那个心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一真一切真,一假一切都假。真心待人接物不吃亏吗?人家都骗我。吃这一点亏不算什么,你占大便宜,你到极乐世界去作佛去了,这个便宜可太大了!这世间吃一点小亏算什么?这个小亏不肯吃,极乐世界去不成。这个帐你有没有去算算?这个世间再大的亏我都要吃,我只要能到极乐世界就行了。所以,处事待人接物一味真心。
  真心从哪里学起?前几次讲过,从说真实语做起,不说假话,真实语,从这做起。不接受外面环境干扰,我们心才能够清净。我也讲过,不接受外界干...(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二九集)  2012/5/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29 》)


...的,《疏钞》里头也说,「但有愿者,无一不生。方知愿力,如是广大,焉可不信,焉可不愿」。莲池大师这几句话说得也非常中肯,告诉我们,愿力不可思议,真正愿意生净土的,没有一个不生。愿力有这么大,不能不信,不能不发愿。愿决定要坚定,来生哪里都不去。如果有人去,来生你还到人间来,你做皇上,你要不要干?听说这个好,这真难得,极乐世界就丢掉了,你那个愿是假的,不是真的。别说做皇上,到天上去做天王也不干。天王里头最大的,福报最大的,摩酰首罗天王,第四禅的天主,大梵天王是初禅天的天主。如果有人叫你去干这个,你上当了,不能干。机会遇到的非常非常难得,这次遇到这个机会一定要把握住,决定不动摇。「修净业者,于本经之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与《小本》」,小本是《阿弥陀经》,小本所说的「信愿持名,实应刻骨铭心,不可暂忽」。这三句话,「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信愿持名」,一个意思,信愿就是发菩提心,持名就是一向专念,应该刻骨铭心,不能暂忘。暂是什么?一念忘掉了。念念都不可以忘掉,保证你往生。
  我们再看底下一段。「又《无量寿经起信论》」,这是清朝乾隆年间彭际清居士的著作,这里头也说,「亦明一念与至心回向之旨」,也说到这桩事情,这都把它抄在一起。「论曰」,《无量寿经起信论》上讲的,「一念至心回向,即得往生。行者诚能一念信入,何须更论种种功勋。一切众生流浪生死,惟此一念,更无二念。乃至发真归元,成等正觉,唯此一念,亦无二念」。这后面的文全是《起信论》的,说得长,说得很详细。行人,就是修净土的这个人,行者。诚是当真讲,真能够一念信入,真有这样坚定不动的信心。他说何须更论种种功勋,这意思...(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二九集)  2012/5/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29 》)


...悟,善人是善人,没开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6 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帮助他开悟;已经开悟了,他还没证果,那就要转凡成圣,这三个层次。所以,「恶人既已成善,岂不贤圣同科」。往生之前他是恶人,临命终时他忏悔、他改过,他已经变成善人,阿弥陀佛来接引,他是善男子、善女人。所以「三辈九品,正相配合,又何疑焉」,这是莲池大师的话,他说这还有什么疑问?
  「上之会通,甚契法要」,这两句是黄念祖老居士的评论,莲池大师这个会通,契合净宗的法要,说得好。「盖天台等主张两经相配」,完全相同,「乃着眼于往生后之阶位」,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品位,没有说他往生之前的行因、行持,没说这个。「灵芝诸师指为异者,乃专就因地行持」,没有往生之前的行持。所以「乃就曾否早发菩提心与平日之善恶而言」,他说这个。临命终之前,那一口气还没断,发菩提心还来得及。所以第十八愿讲临终一念、十念必定往生,五逆十恶都可以往生。看出弥陀无尽的慈悲,只要你回头,只要你改过,没有一个不得度,没有一个不成佛。「则《观经》之下三品,不能齐于本经之下辈矣」,这是灵芝、孤山他们的看法。
  「莲师」,就是莲池大师,「末后曰:始恶不妨终善」,一生作恶,临命终时悔改,他就是善人。这句话「深契圣心」,这个圣是阿弥陀佛,应该是跟阿弥陀佛的心相应。「恶人临终如能忏悔发心,至心念佛,则恶人已成善人」,这个是可以承认的,「故亦蒙佛摄受,随愿往生」,五逆十恶。可是愿文里头还有一句,毁谤佛法的人,除了毁谤佛法,这种人不能往生。善导大师说,毁谤佛法,为什么愿文上加这一句?因为五逆...(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三一集)  2012/5/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31 》)


...数,粗举大凡,故云凡有三辈。《观经》就此大凡,略开为九,而又极其优降,以括无量行因之不齐。此论极好」。《报恩论》里头说的。这是说明,这三辈往生里面,包括无量行因,这个无量行因,有善因、有恶因,统统包括在里头,只要临终忏悔,断恶为善,没有一个不往生的。
  「《观经》中,上上品往生者,弹指往生,见佛闻法,即悟无生法忍,须臾历事诸佛,次第受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是乃三辈中极优者也」。这是什么人?一般说这是法身菩萨去往生的。法身菩萨,《华严》圆教从初住到等觉,四十一个位次。这四十一个位次的菩萨,如果在他方世界修行,必须一阶一阶向上提升,时间很长,在极乐世界能把时间缩短。为什么?发真诚大菩提心,就能把修行的时间缩短,地位很快向上超升。上上品往生,这一弹指,就是很短的时间,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花开见佛悟无生,就证得无生法忍。无生法忍是七地以上证得的,七地菩萨下品无生忍,八地中品,九地上品,七八九地,九地上品。再向上去叫寂灭忍,这最高的。寂灭忍也有上中下品,下品寂灭忍是十地菩萨,中品是等觉,上品是妙觉如来。所以,为什么这些大菩萨们愿意到极乐世界?他距离妙觉如来的时间愈来愈短。
  见佛闻法,他悟无生法忍,须臾间历事诸佛,须臾也是极短的时间。在极乐世界他能够分身,能分无量无边身,到十方世界去供养佛。供佛是修福,听佛讲经说法是修慧,福慧双修,这一下就修圆满了。得佛受记,你看,还至本国...(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三一集)  2012/5/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31 》)


...阿罗汉。菩萨、阿罗汉也有去往生的,那不是阿弥陀佛主要的用意,阿弥陀佛主要用意,目标是对准六道里头的善恶凡夫。大小是什么意思?大小是发心,心量大叫大凡夫,心量小叫小凡夫,从这上说的。这里头有句话非常重要,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也就是说我们遇缘不同,所以才有三辈九品的差别。
  我们看下面经文,下品三人是遇恶凡夫。「以恶业故,临终藉善」,这个藉就是依靠的意思,临命终时忏悔,忏除恶业,这个忏悔的力量就是善。「乘佛愿力,乃得往生」,因为佛有愿,五逆十恶临终忏悔,佛统统接引。这个人造五逆十恶的业,临终忏悔,求往生净土,阿弥陀佛也来接引他,乘佛的愿力,他能往生。「到彼华开,方始发心」,这个发心是发菩提心,什么时候发心?花开就发心。「何得言是始学大乘人也」,古大德人认为,下辈是大乘始学凡夫,刚刚开始学习的凡夫。「若作此见,自失误他,为害兹甚」,这个说法错了,错会了佛的意思,善导大师给我们详细的说明。「疏中复引《观经》十则,以证其说,兹不具录。大师直示」,直接的指示我们,「极乐九品莲台,均是浊世凡夫往生之位」。这句话非常重要,这就说明《观无量寿经》讲的九品,九品就是此地讲的三辈,全是五浊恶世凡夫往生的阶位;换句话说,与菩萨不相干。「唯因世间遇缘有大乘小乘之差异,故往生后有上辈中辈之不同」。我们遇到的是大乘,南传佛教遇到的是小乘,这个有差别,所以往生到极乐世界有上辈、中辈不一样。
  「净...(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三一集)  2012/5/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31 》)


...干。「唯因世间遇缘有大乘小乘之差异,故往生后有上辈中辈之不同」。我们遇到的是大乘,南传佛教遇到的是小乘,这个有差别,所以往生到极乐世界有上辈、中辈不一样。
  「净宗乃最极圆顿之教,大根大器之凡夫,若能信受,圆解圆修,则与常人日劫相倍」。日劫相倍,底下有括号,「圆人修一日,等于常人修一劫」。「故能一生功圆,迳登上品」,这句话给我们最大的鼓励。我们现在遇到这个法门,这个法门是最极圆顿之教,我们能不能够真信、真的接受,圆解圆修?什么叫做圆?信心没有一丝毫怀疑,这圆信。对于净土三经一论能够理解,能够真信,依教奉行,那就是圆解圆修。尤其修行就在这两品,这两品经里面告诉我们,修行的总纲领、总原则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菩提心有没有发?菩提心,印光大师教我们采取《弥陀要解》蕅益大师所说的,我们容易懂。蕅益大师说,真相信,真想往生,不想在这个世界多待一天,恨不得现在就去,这样恳切的心、恳切的愿望,就是圆满的菩提心。一向专念,心里面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什么也没有,这叫圆修。念阿弥陀佛,还有杂念进去,就不圆了,不是圆修。不是圆修能不能去?能去,品位下一点,如果是圆修的话品位高。
  于是乎我深深体会到,有些阿公阿婆,你看他一天到晚拿个念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痴痴呆呆。你跟他讲什么话,他对你笑,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也不知道他听见没听见。这种人往往人家一般人瞧不起他,那个人是圆解圆修,他没有一点怀疑,他一天到晚就是一句佛号,他没有一个杂念。这种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上辈上生,我们比不上他,我们有杂念,他没有杂念,这个道理一定要懂。我们往往看不起的这个人,到极乐世界他上上品往生,我们跟他相距很大。这是我们有...(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三一集)  2012/5/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31 》)


...没有声音,仔细一看,走了,站着走的。你看,她不说话,怕说话,家里人又要来长短,你不能走,多住些年,那就麻烦了。她不说话,她走了。
  将军乡这个老太太往生,这个往生度很多人,说明什么?念佛是真的不是假的。时间不长,三年,人家就站着走了。这是什么?都是此地讲的圆解、圆修、圆证。她要不要了解?不需要。我真相信,真喜欢阿弥陀佛,真相信极乐世界。这些全都是真的不是假的,都在我们眼前,别的事情能作假,这个事情做不了假。所以,《往生传》上所写的我们相信,《净土圣贤录》里面所记载的我们也相信,都是真的。就怕你三心二意,就怕你杂念妄想太多,纵然你能往生,你品位不高,要想高品位必须万缘放下。经上这两句话,「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你把这八个字做圆满了,你就圆修圆证。世间什么都是假的,佛法也是假的,只有这桩事情是真的。大经大论是不错,但是你没有办法修,你没有办法证得。只有这个方法,连乡下不识字的老太婆都能够上上品往生。所以,念老在末后说了这一句,故能一生功圆,功是功夫,圆满,迳登上品,人人有分。
  我过去在新加坡,这亲眼看见,居士林的老林长陈光别念佛往生,品位不低!他是生病,在家里养病,躺在床上,就想到居士林讲经,那个时候有录像带,把录像带请回家去听经,每天听八个小时。听了两年,他的功德就圆满了,告诉李木源居士,他想往生。李木源居士跟他讲,不行,你现在不能走,居士林里头人事不稳定,只要你在,就能够...(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三一集)  2012/5/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31 》)


...托阿弥陀佛的福,到达极乐世界就有这个能力。这是说菩萨应远离居家,因为他没有开悟之前他要参学。「故知出家为净土正因,以远离不净故。」这个出家,身出,远离不净这是心出,身心都出,这才能成就。
  「唐海东元晓师」,海东,海东是韩国,现在的韩国。元晓师是现在的韩国人,唐朝时候他在中国留学,亲近善导大师,善导的学生。他有部书叫《游心安乐道》,是解释《无量寿经》的,这里头说,「无量寿经,说三辈因,上辈之中说有五句」,第一个「舍家离欲而作沙门,此显发起正因方便」。这是他的注解,为什么要舍家?为什么要离欲?为什么要出家为僧?这是修净土的正因,修净土的方便,方是方法,便是最适当的方法、最适宜的方法。「二者发菩提心,是明正因。三者专念彼佛,是明修观」。善导大师注解《十六观经》,就是《观无量寿佛经》,他的注解叫《四帖疏》。《观经》给我们讲西方极乐世界的理论,「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这是理。因为这个理论,所以凡夫真正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就能成佛。因为你本来是佛,是心是佛,再发心作佛,当然成佛。发菩提心,蕅益大师讲得最好,什么叫菩提心?真信净土,真愿往生,这就是无上菩提心。所以蕅益大师讲信、愿、持名。下面专念彼佛就是持名,执持名号。
  我们在今天,尤其是现在,各方面的信息非常多,我是不用电脑、不看电视,一般媒体统统都放弃掉了,有五十年了。我知道的事情不多,知道的事情都是同修们他们提供我的信息,已经够多了。各方面的信息都讲到灾难,我们用什么态度来对它?不论这个东西是有是无,我们不关心这个,我们觉得这些信息来勉励我们,提高我们的警觉,让我们加紧用功,这是好事情。我们希望灾难来临的时候,我们有本事念佛往生净土。宋朝莹珂法师给我们做了个好榜样。莹珂,出家人,破戒的比丘,不守清规,他自己知道他将来一定会堕地狱。我觉得这就是他的善根,他知道地狱苦,他害怕,求助于同参道...(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三三集)  2012/5/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33 》)


...佛。这个我们应该要清楚、要明了,绝不在出家在家之分,这个一定要知道,在家学佛要努力。我有一次在北京访问,念老有一次很慎重的告诉我,他说在古时候,学佛成就的,人数成就的,出家男众最多,出家女众第二,在家男众第三,在家女众第四。可是他说在现在这个时代,完全颠倒了,真正修行说念佛往生有成就的,在家女众最多,排第一,在家男众第二,出家女众第三,出家男众摆在最后。现在整个颠倒了,黄念祖老居士告诉我的,我们细心去观察,事实真的如是。
  真正念佛的,我常讲这些阿公阿婆他们真念佛,我细心观察,他们确实念到一心不乱。他没有杂念,他没有妄想,一天到晚佛号不间断,信、愿、持名这三个条件他具足了。真信真愿就是无上菩提心,他一点都不怀疑,一般人做不到。他真看破了,意念完全集中在一点,这就是佛说的「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他们能把心集中在一点,只有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一个方向,西方;一个目标,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这样的人,用我们这一段经跟这些注解,经论跟祖师大德的注疏来印证,他们决定是上品上生。可是这样的人往往一般人瞧不起,没有看在眼,对他们一点都不尊重。我们明白这个道理,看到这些人我们要跟他行礼、要称赞,行礼、称赞也就属于供养。要向他们学习,他们叫真念佛人,真正准备往生的。
  「本经谓上辈生者,出家弃欲。《观经》上品不言出家。韦提希夫人是在家女人,得上品生,五百侍女亦上品生。两经并不相违」。为什么?「韦...(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三三集)  2012/5/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33 》)


...家弃欲,应着重于心出家,则此两经,并无二旨。」这是真的,出家要重在心出家,不是身出家。今天我们看修行人,台中李炳南老居士,我跟他十年,他是在家居士,看他日常生活是个道道地地的出家人。他日中一食,九十五岁以前没有人照顾,饮食起居自己照料,这很难得,说明什么?身体好,可以照顾自己。九十五岁那年,才接受两个学生,姐弟两个人发心照顾老人家,替他烧饭,替他洗衣服,清洁环境。他居住的地方很小,台湾叫十五坪,一坪三十六英尺,所以他的房子不大。合香港这边说的,香港算英尺,四、五百尺,不到五百尺,很容易清理,房子小。小房子分为三间,一个卧室,一个客厅,一个佛堂。
  我们再看第二段,「发心专念」。
  【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前面这一段,「舍家弃欲」,这是上辈的因行,这个第二段,「发心专念」。『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此为全经之纲宗」,纲是纲领,宗是宗旨,也就是说全经最重要的修行指导原则,能不能往生全在这一句。这个意思,念老在前面概论里头,明宗这一章里头就讲得很清楚,因为这是真正修净土求往生最高指导原则,一定要发心。而且发菩提心蕅益大师讲得最好,你看第一句就引用,「《弥陀要解》以信愿持名为《小本》之宗」。小本是《阿弥陀经》,《阿弥陀经》修行最高的宗旨、最高的指导原则就这四个字。你要真信,你要真愿,对于净土法门一丝毫怀疑都没有,死心塌地相信佛陀的教诲。
  真正明了,我自己的根性,修八万四千法门里头任何一门都有困难。这个困难很明显,自己可以想想,这五种见惑能不能断掉?五种见惑断掉,这才能入门;五种见惑断不掉,你决定还要继续搞六道轮回。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比起这个法门,这个法门容易多了,我真信,我真愿往生,我真的来念佛,你看就这么简单。看你真到什么程度,万分真诚,你就上上品往生,不在念佛多少,完全是真诚心,就是信心跟...(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三三集)  2012/5/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33 》)


净公上人讲解菩提心集第五二卷





...这么简单。看你真到什么程度,万分真诚,你就上上品往生,不在念佛多少,完全是真诚心,就是信心跟愿心。半信半疑,也真肯念,也能往生,生到边地,后头边地疑城。信心不足,抱着什么心?实验一下,试试看,反正有那我就去了,没有不就算了吗?抱这种心,你看佛还是摄受,生边地,真正是慈悲到极处。我们这一生遇到了,决定要珍惜,决定不能空过。
  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三四集)  2012/5/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34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七百三十七页从第三行看起,科题,「发心专念」。请看经文:
  【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这一科经文,一个废字都没有,十二个字,这十二个字我们看注解。『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此为全经之纲宗」。纲是纲领、纲要,宗是宗旨,也就是修行最高的指导原则。我们要修净土,怎么样才能够往生,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品位,就在这三句。「《弥陀要解》以信愿持名为《小本》之宗」,《小本》是《佛说阿弥陀经》。小本《阿弥陀经》怎样修行?蕅益大师告诉我们,信愿持名,信愿就是发菩提心,持名就是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在现前这个社会,全球都不安定,灾难的信息几乎每天都有。我们非常幸运能遇到佛法,能遇到这个法门,遇到这部经典、集注,对极乐世界没有怀疑了,真信切愿。我们只有一个目标、一个方向,求生净土。我们的信心坚定,不会动摇、不会退转、不会改变,这叫真信。一心一意只求往生净土亲近阿弥陀佛,没有杂念,这就是真实无上菩提心。将来往生净土决定是上辈往生,不敢说上品上生,我们敢说是上辈,上辈就是上三品,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这个成就无比的殊胜,真正不可思议,决定不能够疏忽。
  「本注」,这是念老的注解,「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这是大小本的宗旨相同。信愿就是《观经》当中的...(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三四集)  2012/5/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34 》)


...宗」。纲是纲领、纲要,宗是宗旨,也就是修行最高的指导原则。我们要修净土,怎么样才能够往生,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品位,就在这三句。「《弥陀要解》以信愿持名为《小本》之宗」,《小本》是《佛说阿弥陀经》。小本《阿弥陀经》怎样修行?蕅益大师告诉我们,信愿持名,信愿就是发菩提心,持名就是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在现前这个社会,全球都不安定,灾难的信息几乎每天都有。我们非常幸运能遇到佛法,能遇到这个法门,遇到这部经典、集注,对极乐世界没有怀疑了,真信切愿。我们只有一个目标、一个方向,求生净土。我们的信心坚定,不会动摇、不会退转、不会改变,这叫真信。一心一意只求往生净土亲近阿弥陀佛,没有杂念,这就是真实无上菩提心。将来往生净土决定是上辈往生,不敢说上品上生,我们敢说是上辈,上辈就是上三品,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这个成就无比的殊胜,真正不可思议,决定不能够疏忽。
  「本注」,这是念老的注解,「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这是大小本的宗旨相同。信愿就是《观经》当中的三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我们从今天开始,早晚课诵拜佛,是拜「南无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拜佛加这一句,念的时候不必加,拜的时候可以加。「南无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拜下去,拜下去起来是「南无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拜下去。这一句名号一拜,非常踏实,我念佛、拜佛不为别的,只为求生净土。用的心是真诚心、深心(深心就是求生净土的心)、回向发愿的心。佛在经论上常常告诉我们回向三处,不为自己。回向菩提,菩提是智慧,我学佛求智慧,第二回向众生,第三回向实际。我为一切苦难众生,不为自己,这回向众生。回向众生的心,里头一定要帮助众生离苦得乐、破迷...(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三四集)  2012/5/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34 》)


...头做生死轮回,没有出离的缘。头一个要相信自己,这是真的,不是假的。第二,决定深信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对这桩事情不怀疑,没有顾虑,真诚信受。「乘彼愿力,定得往生」,我们顺从佛的愿力,信愿持名,决定往生净土。第三个回向,「回向发愿心者,从真实深信心中,以所修一切善根回向,愿生彼国」。我们心里面希求的智慧、福德,普度一切众生,为一切众生做增上缘,都要依靠阿弥陀佛,没有阿弥陀佛的加持,我们的愿是空的,是不能实现的。往生到极乐世界,我们的愿就是真的,我们有能力兑现,我们统统能做到,所以一定要愿生彼国。
  「由上可见《要解》所谓之信愿」,就是《观经》上讲的三心,三心就是菩提心,「《观经》之三心,即本经中菩提心。故知今经之发菩提心」,就是《要解》里面所说的信愿。「又一向专念即持名」,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专念阿弥陀佛。「由于阿弥陀经大小二本」,就是《佛说阿弥陀经》跟《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是大本,《阿弥陀经》是小本,完全相同,一部经细说、略说,略说是《弥陀经》,细说是《无量寿经》,所以这两部经同一个宗旨。这个地方也说得很好,「两者之宗,实应一旨」,同一个宗旨,这个宗旨就是信愿持名,在本经上说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是一个意思。
  「发菩提心已详述于明宗章中,兹不多赘」,前面在概要里头把发菩提心讲得很详细,这里就不再多说了。「谨再从《安乐集》中论菩提心部分录取数则,以便参会」,参是参考,会是合会、会通的意思。「《安乐集》一度佚失」,佚失就是失传,「乃道绰大师所撰。所论甚为精要。下节录原文,并稍注释,浅申其意」。
  「道绰大师于发菩提心有四番议论」,讲得非常精彩。「第一,显菩提心之功用」。为什么要强调发心?四十八愿第十八愿是十念必生,可是第十九愿就说发菩提心,这是往生必须具备的条件。没有菩提心,念佛不能往生;有菩提心,不念佛也不能往生,这两个缺一个都不行。「《大经》云」,这里所举的大经就是《无量寿经》,大本,「凡欲往生净土,要须发菩提心为源」,源是根源、源头,须是必须,必须要发菩提心。「云何」,这两个字就是现在所说的为什么,这是个问号,为...(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三四集)  2012/5/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34 》)


...就是《佛说阿弥陀经》跟《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是大本,《阿弥陀经》是小本,完全相同,一部经细说、略说,略说是《弥陀经》,细说是《无量寿经》,所以这两部经同一个宗旨。这个地方也说得很好,「两者之宗,实应一旨」,同一个宗旨,这个宗旨就是信愿持名,在本经上说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是一个意思。
  「发菩提心已详述于明宗章中,兹不多赘」,前面在概要里头把发菩提心讲得很详细,这里就不再多说了。「谨再从《安乐集》中论菩提心部分录取数则,以便参会」,参是参考,会是合会、会通的意思。「《安乐集》一度佚失」,佚失就是失传,「乃道绰大师所撰。所论甚为精要。下节录原文,并稍注释,浅申其意」。
  「道绰大师于发菩提心有四番议论」,讲得非常精彩。「第一,显菩提心之功用」。为什么要强调发心?四十八愿第十八愿是十念必生,可是第十九愿就说发菩提心,这是往生必须具备的条件。没有菩提心,念佛不能往生;有菩提心,不念佛也不能往生,这两个缺一个都不行。「《大经》云」,这里所举的大经就是《无量寿经》,大本,「凡欲往生净土,要须发菩提心为源」,源是根源、源头,须是必须,必须要发菩提心。「云何」,这两个字就是现在所说的为什么,这是个问号,为什么一定要发菩提心?「菩提者,乃是无上佛道之名」,无上正等正觉,这叫菩提。「若欲发心作佛」,你现在想作佛,这个作佛的心就是菩提心,「此心广大,周遍法界」。所以发菩提心是把心量拓开。我们今天起心动念只想到自己,心胸太狭窄、太小了,这种小心量实在讲,救自己都救不了。为什么?你造的业很广、很大、很深,小心量救不了自己。那我发大心量行吗?行。为什么?大心量是你本来的心量,只是你自己现在迷失了。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每个人心量都是心包太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6 15:20 | 显示全部楼层
量周沙界。这不是佛的专利,一切众生皆有。你为什么变成这么小的心量?这个事情要怪自己,不能怪别人。你本来的心量大,你要恢复,菩提是拓开心量,所以这个心周遍法界。
  我们看贤首大师《妄尽还源观》就知道了,宇宙、万物、生命、我从哪里来的,《还源观》上讲得非常清楚。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情?佛说,最初一念不觉。一念不觉没有原因,一念不觉没有...(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三四集)  2012/5/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34 》)


...变质了,真心里面有智慧,把智慧变成烦恼,它会把它变质,把德能变成分别、执著;把相好,原来的相好是实报庄严土,是一真法界,把相好变成六道轮回,变成十法界。所以心能现,识它能变,如果没有识就不变,那就永远显现出来的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里头没有识的作用,所以它永远没有变化,一切万物都是永恒的,也就是像我们所说的没有四季。四季有变化,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它有变化。极乐世界是法性土,没有变化,跟我们这个世界完全不同。也就是极乐世界的人,没有人再用心意识,就是没有用妄心,全是用真心。真心是法性身,真土是法性土,是清净的,是决定没有染污的;是平等的,决定没有高下。一切万物微妙殊胜,我们无法想象。
  菩提心是往生净土的根源、根本。「故知,若不发此心,纵然勤修,亦似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终不能往生也」。你没有发心,没有信愿,佛号念得再好不能往生。为什么?没有源头的水,没有本的树木,它怎么能生长?长江、黄河它有源头,没有那个源,怎么可能有江河?念佛不能往生,多半都是没有发大心,不能放下,原因在此地;真发大心,就能放下。「云何以下,申明其义」,把这个意思说清楚、说明白。「盖菩提者」,什么叫菩提?菩提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觉悟的意思,就是「觉也,无上觉即佛也,是故菩提即无上佛道之名」。这是把名词术语讲清楚、讲明白。不发菩提心,怎么能成无上道!「发心作佛,即发起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心」。这真重要!是心是佛,意思就是你本来是佛,现在你发菩提心就是发心作佛。本来是佛,现在又发心作佛,当然能够满愿。
  我们把这段文念下去,「盖能发如是心者,本来是佛。此作佛之心,即本来是佛之心」。故下面接着说,「此心广大,竖穷三际,横遍十虚」。十虚,虚是虚空,就是十方的意思。「究竟,究极真际,穷尽法源」。无论是世间法,无论是佛法,这法从哪来的?法到底是怎么回事情?世出世间法的根源是什么?就是心。所以,天台智者大师所说的十乘观法,那是天台宗修行最高的指导原则,十种修法。第一种,「观不思议境」,境是境界。不思议境界是什么?就是佛法跟世间法...(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三四集)  2012/5/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34 》)


...知,若不发此心,纵然勤修,亦似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终不能往生也」。你没有发心,没有信愿,佛号念得再好不能往生。为什么?没有源头的水,没有本的树木,它怎么能生长?长江、黄河它有源头,没有那个源,怎么可能有江河?念佛不能往生,多半都是没有发大心,不能放下,原因在此地;真发大心,就能放下。「云何以下,申明其义」,把这个意思说清楚、说明白。「盖菩提者」,什么叫菩提?菩提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觉悟的意思,就是「觉也,无上觉即佛也,是故菩提即无上佛道之名」。这是把名词术语讲清楚、讲明白。不发菩提心,怎么能成无上道!「发心作佛,即发起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心」。这真重要!是心是佛,意思就是你本来是佛,现在你发菩提心就是发心作佛。本来是佛,现在又发心作佛,当然能够满愿。
  我们把这段文念下去,「盖能发如是心者,本来是佛。此作佛之心,即本来是佛之心」。故下面接着说,「此心广大,竖穷三际,横遍十虚」。十虚,虚是虚空,就是十方的意思。「究竟,究极真际,穷尽法源」。无论是世间法,无论是佛法,这法从哪来的?法到底是怎么回事情?世出世间法的根源是什么?就是心。所以,天台智者大师所说的十乘观法,那是天台宗修行最高的指导原则,十种修法。第一种,「观不思议境」,境是境界。不思议境界是什么?就是佛法跟世间法,佛法不可思议,世间法也不可思议。不思议境界,无论是佛法、是世法,把它归纳起来,因为法无量无边、无尽无数,归纳...(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三四集)  2012/5/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34 》)


...要离一切相,这离相很难;净宗是指方立相。它有相,它不是没有相,不是离相,它是建立一个相,你看它有极乐世界,它有阿弥陀佛,这都是相,这就容易多了!「永离生灭」,生灭的现象完全没有了。生灭是阿赖耶。这个意思就是说,自自然然转八识成四智,是你不知不觉的转过来。一切大乘菩萨,他们是有为有作把它转过来,净宗靠这一句佛号,无为无作也转出来、也转过来了。所以名号功德不可思议,让你不知不觉烦恼断了、业障消了。前五识转成成所作智,阿赖耶转成大圆镜智,第七识转成平等性智,第六识转成妙观察智,都在不知不觉当中完成的,这是净土法门的微妙之处。
  只要我们真信切愿,一向专念,就成功了,这八个字要时时刻刻放在心上。发菩提心就是真信真愿,果然真信真愿,一向专念,给诸位说灾难就没有了;众生有灾难,你没有灾难。为什么?你到极乐世界去了,这个灾难与你不相干。如果有很多人在一起,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集体的意识,这个力量就非常之大,集体意识可以令这个地区灾难减轻,那就不但帮助自己,帮助许多苦难众生。一个人的力量不够,集体。所以灾难现前的时候,有信息传递、提供给我们,让我们在灾难来临的时候大家聚集在一起,在一起念佛,在一起诵经,这个能量非常大。最好是念佛,古大德所说的,「念经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佛号最简单,最容易摄心。经不容易摄心,不如咒,咒短;但是咒也很长,比起佛号,佛号是更短,四个字,阿弥陀佛,非常容易摄心。
  「普备,具足一切,无欠无余也」,普备就是圆满的意思。「如是之心,功德不可思议。若能一发此心,便能倾尽无始以来生死与诸有沉沦」。这个心一发,倾尽无始以来,这从...(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三四集)  2012/5/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34 》)


...陀佛,非常容易摄心。
  「普备,具足一切,无欠无余也」,普备就是圆满的意思。「如是之心,功德不可思议。若能一发此心,便能倾尽无始以来生死与诸有沉沦」。这个心一发,倾尽无始以来,这从时间上说。无始以来我们造的生死,这是果报,诸有这是业因。我们造作六道轮回这些业因果报,统统都能够断尽。倾是很快,一时就能把它断尽,无始劫到现在。这个功德真的不可思议!「更以功德回向菩提,定能上证佛果。所有功德,决不唐捐」。唐捐是我们现在人讲的白费了,是假的不是真的;决不唐捐,这就是说这功德是真实的,不是虚假的。「无有损失与消灭」,念佛这个功德消尽业障,断尽烦恼,功德没有消失,功德绝不消灭。「道绰大师此语,直截道出菩提心之功用,超出情见,微妙难思」,这是真的,不是假的。道绰能说得出这样的话来,这么肯定,斩钉截铁,我们深深相信,这是极乐世界上上品的大德。极乐世界上上品是十地菩萨,是等觉菩萨,不是普通人。
  「兹引密宗《菩提心论》以为佐证」,道绰大师这个开示,密宗《菩提心论》里头有,也有这个说法。「论曰: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菩萨功德故。若修证出现,则为一切导师。若归本,则是密严国土。不起于座,能成一切佛事」,菩提心有这么大的作用。菩提心是真心,我们不知道,我们迷了。知道菩提心有这么大的作用,为什么不用真心?这个时候我们要反求诸己。菩提心人人皆有,个个不无,菩萨都用上了,为什么我们不会用?我们要用虚情假意待人接物,为什么不能用真实心?那现在我们知道,现在知道不迟,永远都不迟,只要一口气没断,那个时候知道了也不迟。为什么?真发菩提心,圆满的菩提心,一念、十念必定往生。生什么品位?上上品往生。为什么?你这一句名号从真实心中出来的。证明了「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这种成就比禅宗还高,真正不可思议。
  无上无等、最极深妙的法门,我们今天遇到了,所以这个三品经,「十方佛赞」、「三辈往生」、「往生正因」,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这三品,我们读了无比的欢喜,可以把它定个简单的名称,「上品上生我有分」。你真搞清楚、真搞明...(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三四集)  2012/5/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34 》)


...世界上上品的大德。极乐世界上上品是十地菩萨,是等觉菩萨,不是普通人。
  「兹引密宗《菩提心论》以为佐证」,道绰大师这个开示,密宗《菩提心论》里头有,也有这个说法。「论曰: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菩萨功德故。若修证出现,则为一切导师。若归本,则是密严国土。不起于座,能成一切佛事」,菩提心有这么大的作用。菩提心是真心,我们不知道,我们迷了。知道菩提心有这么大的作用,为什么不用真心?这个时候我们要反求诸己。菩提心人人皆有,个个不无,菩萨都用上了,为什么我们不会用?我们要用虚情假意待人接物,为什么不能用真实心?那现在我们知道,现在知道不迟,永远都不迟,只要一口气没断,那个时候知道了也不迟。为什么?真发菩提心,圆满的菩提心,一念、十念必定往生。生什么品位?上上品往生。为什么?你这一句名号从真实心中出来的。证明了「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这种成就比禅宗还高,真正不可思议。
  无上无等、最极深妙的法门,我们今天遇到了,所以这个三品经,「十方佛赞」、「三辈往生」、「往生正因」,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这三品,我们读了无比的欢喜,可以把它定个简单的名称,「上品上生我有分」。你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了,从现在起我就是真实心,生活、工作、待人接物我就用真实心、用深心、用回向发愿心。怎么个用法?就依照蕅益大师的教诲,我真信,我真愿,我真念佛。我活在这个世间,活一天我是为往生极乐世界而活的,我的工作是为往生极...(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三四集)  2012/5/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34 》)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这种成就比禅宗还高,真正不可思议。
  无上无等、最极深妙的法门,我们今天遇到了,所以这个三品经,「十方佛赞」、「三辈往生」、「往生正因」,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这三品,我们读了无比的欢喜,可以把它定个简单的名称,「上品上生我有分」。你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了,从现在起我就是真实心,生活、工作、待人接物我就用真实心、用深心、用回向发愿心。怎么个用法?就依照蕅益大师的教诲,我真信,我真愿,我真念佛。我活在这个世间,活一天我是为往生极乐世界而活的,我的工作是为往生极乐世界,我对一切人事物都是为了到极乐世界,不为别的,哪有不能去的道理!所以说,若修证出现,菩提心真出来了,真用真的,不用假的,则为一切导师,不但自己成就,可以教别人。导师,指导别人正确的方向,成佛的方向、成佛的道路,这个人叫导师,不再走弯路,不再走冤枉路了。若归本,归本就是回归极乐世界,密宗的密严国土,就是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不起于座,能成一切佛事,这一句是形容你得大自在。一切佛事,佛事是觉悟众生的事业,叫做佛事;帮助一切众生断疑生信是佛事,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是佛事,帮助一切众生往生净土,这都是佛事。「菩提心之功用,焉可思议」,焉可思议就是不可思议的事。
  我们再看第二段。「第二,出菩提名体者」,这要跟我们细说,菩提的名、菩提的体是什么。「然菩提有三种:一者,法身菩提。二者,报身菩提。三者,化身菩提」。那再给我们细说,「言法身菩提者,所谓真如、实相、第一义空。自性清净,体无秽染。理出天真,不假修成,名为法身。佛体道本,名曰菩提」,这是先给我们说法身菩提。法身菩提,大乘经上常说的真如,真如就是法身菩提;说实相,实相也是法身菩提;说第一义空,第一义空还是法身菩提。自性清净,自性没有秽染,用现在的话说没有染污,所以它是清净的。六祖惠能大师开悟的时候第一句话就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他开悟了,开...(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三四集)  2012/5/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34 》)


...,它的作用、它的效果等于不起心不动念,有这种功德。我们也是明白这个道理,努力认真来学习,我们才真正有把握这一生当中决定上上品往生。这不是假的,有理论根据,也有事实证明。所以这个不假修成。
  佛体道本,佛之体是自性清净心,道的根本就是诸法实相、真相,名曰菩提。菩提是一个总名,真如是菩提,法身是菩提,实相是菩提,这里头所说的每一句都是菩提,叫法身菩提,从理上讲的,从体上讲的,从根源上讲的。再看,「报身菩提者,备修万行,能感报佛之果。以果酬因,名曰报身。圆通无碍,名曰菩提」。前面一个佛体道本,名曰菩提;在报身,这是圆通无碍,这叫菩提。菩提有这三个名字,佛体道本、圆通无碍,后面还有个益物圆通。说发菩提心,这三个意思统统具足,有体、有相、有用,佛体道本是讲的体,圆通无碍是讲的相,益是利益,物是十法界众生,利益十法界众生没有障碍,这是作用,你看菩提,体、相、作用。
  报身,这是有修,备修万行。大乘教常讲六度万行,六度展开是八万四千行门,十善展开也是八万四千法门,归纳起来就是六度十善。我们用真诚心、用恭敬心,怎样把六度十善展开为八万四千法门、为无量法门、为无尽的法门?用真心就展开了。为什么?真心没有边际;真心,其大无外,其小无内,那叫圆满的菩提心。《华严经》告诉我们,「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法就是一切法。修布施一法,圆修一切法,修持戒一法也是圆修一切法,为什么?一里头有一切,一切里头有一。四十八愿,一愿里头有其他四十七愿,一愿都不少,愿愿圆满具足。由此可知,我们只要用一法,所有一切法都圆满含摄其中,这一法就是阿弥陀佛,这个道理要晓得。
  隋唐时代,中外祖师大德;外国,这周边的韩国、日本、琉球、南洋,这些国家聪明俊杰都到中国来留学,回国之后都是祖师大德。这些人真的个个都了不得,他们共同在一起讨论一个问题,世尊当年在世,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哪一部经能够代表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讨论到最后结果,大家共同肯定、认可《大方广佛华严经》,...(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三四集)  2012/5/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34 》)


...只要你把这些东西统统放下,不要去理会,不要放在心上,你就圆满了。
  这些灾难的信息,我们要不要知道?不需要,没灾难。一切法从心想生,心里想灾难,灾难就来了,心里不想它,灾难就没有了,一切法从心想生。近代量子力学家都懂得,念力的能量不可思议,跟佛经上讲的一样。但是佛得受用,科学家不得受用,什么原因?科学家知道,是知识,他没做到;他要做到,他就成佛了,就差这一点,他有解没有行。佛菩萨解行相应,解在行中,行在解中。只要明心见性,就叫丈夫,就叫天人师,就叫佛,佛是老师,佛是觉悟的人。
  惠能大师当时没剃度,「只是庙中一苦工」,八个月干苦事,舂米、破柴。「一发此心」,你看「顿登祖位」,这什么?发菩提心,菩提心就是真诚,真诚到极处就通了。儒讲真诚,但是那种纯度比不上大乘。不但比不上大乘,小乘他也比不上阿罗汉,说老实话,四果他都比不上。为什么?初果,虽然有些大儒他们好像超过小乘,可是小乘八十八品见惑断尽了,儒家圣人没断,没断虽有智慧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小乘须陀洹虽然智慧比不上你,但是他见惑断尽了,虽然在六道,决定不堕三恶道,这就真正高明。而且在六道里头他有期,就是他有时间,天上人间七次往来,他就超越六道轮回。没有在断烦恼上下功夫,永远出不了六道轮回。所以放下就太重要了!特别是大乘教里。所以我们终身感激章嘉大师,头一天毫无保留,把这个秘诀就传给我们。我们做的功夫不够,真正依教奉行,那我们也做祖师,...(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三五集)  2012/5/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35 》)


净公上人讲解菩提心集第五三卷





...期,就是他有时间,天上人间七次往来,他就超越六道轮回。没有在断烦恼上下功夫,永远出不了六道轮回。所以放下就太重要了!特别是大乘教里。所以我们终身感激章嘉大师,头一天毫无保留,把这个秘诀就传给我们。我们做的功夫不够,真正依教奉行,那我们也做祖师,也不在惠能之下。所以一定要放。现在年岁大了更要放,为什么?我能放下,我念佛才能上辈往生,我要不能放下,我念佛大概凡圣同居土下辈往生。这摆在面前,自己要知道选择,身心世界、佛法、世法统统放下。《金刚经》上佛这句话我做到了,「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我要把它做到,我自己才能得真实利益,这个真实利益就是上三品往生。
  惠能大师这个故事,佛法叫公案,「正可为《菩提心论》中,若修证出现,则为一切导师,不起于座,能成一切佛事,之事证」。惠能大师可以做证明,大乘小乘、显教密教、宗门教下是一不是二,只是方法、善巧方便不一样,原理一样,方法是一样,方法统统是放下。所以你看这一桩做到,惠能大师样样都通了,显教通了密也通,宗通了教也通,出世间法通了,世间法也通,没有一样不通。密宗上所谓的大成就者、大觉悟者,不是研究很多经,不是的,只是把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放下而已。特别举惠能大师做例子,没有念过书,不认识字,他样样精通。
  在曹溪,晚年在曹溪,法达禅师去参礼,这个人专攻《法华经》,念《法华经》三千多部。《法华》很长,一天只能念一部,三千多部那差不多是十年,一门...(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三五集)  2012/5/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35 》)


...前面读过,净宗初祖慧远大师往生,莲社里面比他早往生的人有好几个,都跟着阿弥陀佛来,一起来接引他。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要深信不疑。印光大师对于经教非常重视,修学任何一个法门,它的根本就是经教。经教如果不熟你依什么修行?我们修行的理论,现在人讲理念,智慧、方法、经验都在经典里头。离开经典你到哪里去学?经典深入秘诀就在放下,一般讲依教奉行,只要做到依教奉行你就能够深入,为什么?我所学知道的,我做到了,不折不扣我真做到,这能深入。你的境界一年比一年好,一个月比一个月好,学习才有乐趣,叫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对于经教、对于修持欲罢不能,真得受用,起心动念生智慧,不生烦恼。
  我们再看下面注解,「菩提心,迥出凡情」,它不是凡情,它是真实智慧,「功用难思」,真实智慧能解决问题。烦恼,烦恼就是起心动念、分别执著,不能解决问题。今天整个世界社会是乱世的现象,历史上过去没有见过的。为什么会变成这样的?我们可以说一句,有智慧的人没有了,有知识的人很多。现在学校,从幼儿园到研究所都是求知识,没有求智慧。知识解决问题有局限性,有后遗症,不圆满。智慧不一样,智慧能解决一切问题,没有后遗症。智慧是什么?智慧就是菩提,不一样。菩提是真心,真心无我,真心知道一切法相有体空,事有理空。所以在一切现象可以受用,决定没有占有的念头,没有控制的念头。他心清净,受用是清净心在受用,他没有染污。知识不行,知识一样有占有...(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三五集)  2012/5/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35 》)


...是应化身,实报庄严土才是报身。但是极乐世界有特殊,极乐世界方便土、同居土里面的应身跟报身完全相同,这是弥陀本愿加持的。因为同居土的众生、方便土的众生,往生去的众生,皆作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菩萨就是报身菩萨。所以每个人都是报身,佛现的也是报身,这是极乐世界无比殊胜之处。
  我们再看第三段,先看本文,「第三,显发心有异者,今谓行者,修因发心具其三种」,发心不同,缘不一样。第一,「要须识达有无,从本以来自性清净」。这种发心,应当惠能大师是这个发心,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是这个发心,上上根人。他认识、通达有无,就是性有相无,理有事无,对这个事情通达明了。从本以来自性清净,这个快,这是无上菩提心。第二种,「缘修万行,八万四千诸波罗蜜门等」,是从修行慢慢发起菩提心的。我们今天讲从十善、从六度、从普贤十愿慢慢修,慢慢体会,菩提心会现前。第三种,「大慈悲为本,恒拟运度为怀」。真正慈悲,念念怜悯一切苦难众生,希望自己有智慧、有能力帮助这些众生离苦得乐。这个心跟性德相应,所以菩提心容易生起来。「此之三因,能与大菩提相应,故名发菩提心」。
  从这段让我们更深层的体会一桩事情,世间人讲的爱心,真诚的爱心,不是假的。佛法里面讲慈悲讲四种,慈悲就是爱心,佛说第一种,「爱缘慈悲」。我喜欢你,对你很慈悲,我不喜欢你,对你就没有慈悲心。这是一切凡夫共同的,叫爱缘慈悲。第二种,「众生缘慈悲」,这就不多见了,就是《弟子规》里头所说的「凡是人,皆须爱」。他这个爱心,从爱自己的父母、亲人扩大到能爱一切众生。大概世间人的慈悲心就到这个地方,这是世间的圣贤。这个爱心愈大,他的能量也愈大,福德也愈大,中国人所谓的「量大福大」,你福有多大,看你量有多大。这个人心量能包容全世界所有一切有情众生,会得到全世界人的景仰,全世界人的爱戴。为什么?你爱别人...(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三五集)  2012/5/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35 》)


...无缘慈悲」。无缘是没有条件,前面三个都有条件,这没有条件,没有条件完全是一体,同一个自性,这是真正爱心达到了极处。
  所有宗教里头可以说以这个字为核心,你看宗教里,「神爱世人,上帝爱世人」,伊斯兰教,「真主确实是仁慈的」,仁慈就是爱世人。连日本江本博士做水实验,几十万次的实验,发现爱这个意念、言语、文字,在水结晶实验里头最美的,其次就是感恩、感谢,这个实验是最美的。他问我,爱是不是宇宙的核心?我告诉他,你的体会是正确的,没错误,确实是自性的核心,自性的核心就是爱。这个爱是真心、是真爱,对于万事万物是平等的,清净的爱,平等的爱,没有任何分别的爱。这是大菩提心。所以慈悲为本,这三种因都能够与大菩提心相应。大菩提心是菩提心的本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6 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深心是菩提心的自受用,慈悲是菩提心的他受用。菩提心对自己就是清净平等觉,对别人一片慈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三六集)  2012/5/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36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七百四十页倒数第三行,我们从这个地方念起:
  「第三,显发心有异者,今谓行者,修因发心具其三种:一者,要须识达有无。从本以来自性清净。二者,缘修万行,八万四千诸波罗蜜门等。三者,大慈悲为本。恒拟运度为怀。此之三因,能与大菩提相应,故名发菩提心」。前面我们学到这个地方,现在我们接着看。「又据《净土论》(即《往生论》)」,《往生论》上说,「今发菩提心者,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者,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者,即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心。今既愿生净土,故先须发菩提心也」。《往生论》上这一段话说得很好,也说明为什么念佛人求生净土要发菩提心。今发菩提心者,是说本经,本经三辈往生,都说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是求生净土,亲近弥陀,一生成就的最高修学指导原则,就是这两句话。
  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告诉我们,修净宗,如果没有信愿,就是没有真信、真愿求生,佛号念得再好、念得再多,都不能往生。所以他肯定的告诉我们,能不能往生净土全靠信愿之有无,有信、...(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三五集)  2012/5/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35 》)


...对自己就是清净平等觉,对别人一片慈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三六集)  2012/5/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36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七百四十页倒数第三行,我们从这个地方念起:
  「第三,显发心有异者,今谓行者,修因发心具其三种:一者,要须识达有无。从本以来自性清净。二者,缘修万行,八万四千诸波罗蜜门等。三者,大慈悲为本。恒拟运度为怀。此之三因,能与大菩提相应,故名发菩提心」。前面我们学到这个地方,现在我们接着看。「又据《净土论》(即《往生论》)」,《往生论》上说,「今发菩提心者,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者,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者,即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心。今既愿生净土,故先须发菩提心也」。《往生论》上这一段话说得很好,也说明为什么念佛人求生净土要发菩提心。今发菩提心者,是说本经,本经三辈往生,都说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是求生净土,亲近弥陀,一生成就的最高修学指导原则,就是这两句话。
  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告诉我们,修净宗,如果没有信愿,就是没有真信、真愿求生,佛号念得再好、念得再多,都不能往生。所以他肯定的告诉我们,能不能往生净土全靠信愿之有无,有信、有愿就决定得生;生到极乐世界,四土三辈九品,品位高下完全在念佛功夫的浅深,不是多少。那什么叫功夫浅深?完全讲你的心念。你的心念有几分真诚、有几分恭敬,从这个地方说。如果你的心念是万分真诚、万分恭敬,你一念就能够生到实报土上上品往生,这叫顿悟、顿修、顿证,一念当中就能完成。这个道理佛在《华严经》上讲得很清楚,现代量子力学家也给我们做了证明,这...(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三六集)  2012/5/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36 》)


...不变,这是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家的,只有中国有。你懂文言文,孔子距离我们二千五百年前,他写的东西,你读他的就像面对面谈话一样,你完全能理解,不会产生误会。这个工具这么好,真正智慧的创造。中国的文字,智慧的符号,你看它写法,你不会念,但是你能够体会到里头的意思。它是智慧的符号,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家!我们鼓励外国人学习,为什么?他们需要智慧,他需要理念、他需要方法、他需要经验,你需要这些东西,学文言文你全都得到了。我们全心全力做这桩好事,我们能做的,就是把这些东西大量的印出来,向全世界流通。
  我们接着看下面文,「是以此之三种发心,正《起信论》之三心,此之三因能与大菩提相应,故知发如是之心,即是发大菩提心也」。第一个真心,第二个好善好德,第三个能发慈悲心,救苦救难,这就是成佛、成圣本心,他有根本了。再看下一段,「次者引《净土论》,谓菩提心,即愿成佛度生,摄取众生往生净土之心。此心初看似较前心易于发起」,乍看好像比前面容易,「实亦不然」,实在说也不容易。「盖以净土往生法门,实为难信之法」,这真的不是假的。我学佛六十年,前面三十年对净土没信心。最初的五年对净土不相信,认为净土是释迦牟尼佛善巧方便,对那些没有知识的人,教他们的,安慰安慰他们,不是真的。我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我跟他学经教,他要我去读《印光大师文钞》,这个书是他老人家送给我的,正续二编,一共四册,我记得台中瑞成书局印的。我从头到尾念过一遍,看到印光大师的学问、道德,肃然起敬,把对净土那种轻慢的心改过来了。对净土尊重,对净土也佩服,但是没有发心去学它。自己的兴趣在《华严...(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三七集)  2012/5/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37 》)


...学的道场,这就是我学习的环境,我要在这个道场、这个环境里头去修,修什么?修清净心、修平等心、修觉而不迷。用什么方法修?信愿持名,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要紧的,一切时、一切处所提起这句佛号,放下万缘,要晓得,什么事情在我这一生是最重要的,什么事情不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往生到极乐世界,这个事情最重要,其他都不是重要的,都是小事,不必去理会。报佛恩、报众生恩、报国土恩,报众生恩就是学习《无量寿经》集注,每天跟大家分享。我现在还有这个能力,每天讲四个小时,比什么都快乐,这是报恩!这是从释迦如来那里学来的,除这个方法之外不能报佛恩。
  「信心未生,何能发心」。你对于净土没有生起真正的信心、愿心,你的菩提心怎么能发得起来!所以首先要有信心。我学佛六十年,没中断,讲经五十四年也没有中断,天天都在讲。虽然没有智慧,这六十年学习的常识有那么一点,用这一点功德给大家做证信,我回到净土了,我经过六十年的时间圆满回归。「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我做到了,全部舍掉,一心念佛,求生净土,给大家做一个好样子。如果没有过去几十年的修学,我今天来做你们不相信,你们心地不踏实。我通过六十年的修学,最后选择这一门,晚年给诸位表演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所以信难,发心更难。
  「如《阿弥陀经》云:十方诸佛,称赞本师,于五浊世,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这个本师是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讲《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讲...(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三七集)  2012/5/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37 》)


...带来安定和平。这是全世界的人都要的,都想要的,迫切需要的,找不到,我们知道。真具足对世界有这样影响的这种会议,我一定要把它介绍出去,这是重要的,其他的议题我都不参加。
  所以这个法门难中之难,我们要认真学习。我这一生只有一个义务、一个使命,把这部经,就是黄念老居士这个集注,讲清楚、讲透彻,让大家都能相信,我就没有白来这一趟。过去讲的经论,大概也有几十种,那几十种都是佛教的常识,真实利益我们得不到。为什么?我们做不到。这个经我们可以做到。「是明能信净土,实是一切世间难中之难。于此难信能信,斯即大智」。这样难信之法,你居然能信,能够接受,那就是大智慧。「顺此信心,发成佛度生同登净土之愿,即是发菩提心也」,这把菩提心名、体都显示出来了。菩提是印度话,意思是觉悟,真正觉悟了。真正觉悟,一定是成佛。成佛是什么意思?成就圆满的智慧,成就圆满的德能,这就叫成佛。只有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才能帮助一切苦难众生。
  要让众生真正有成就,决定要帮助众生有一个最好学习环境的地方,不学习不行。所以佛教,我们首先要认识它,它是教育。释迦牟尼佛觉悟之后,他三十岁觉悟就开始教学,七十九岁过世,一生教学四十九年,一天不中断。所以你跟着他会有成就,你的智慧、你的德行天天上升。现在在这个世间最好的修学场所,无过于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实际上讲它是个道场,它是个学校,这个里头有初级班、有中级班、有高级班。凡圣同居土是初级班,方便有余...(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三八集)  2012/5/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38 》)


...优点,我们这个世界,中国人讲的伦理、道德、因果,这好东西,这他统采取,这么来的。取人之长,舍人之短,集美好之大成,没有私心,没有偏见,没有个人的爱好,大公无私。自在王如来也非常高明,教他这个方法,他真做到了。这个世界成就了,接引一切众生,条件非常简单,只要你用真心,真诚心,你真的相信,真的想去,真肯念佛,条件这么简单。不要断烦恼,不要消业障,到极乐世界去,你烦恼生不起来,业障自自然然就消除、就化解掉了,这是高明到极处。所以说慈悲心切。
  「但能真实信受」,重要的就是这两个字,真实,真就不假,实则不虚,你相信,你接受,「自然能发如上之心」。只要真诚相信,接受经典里面的教诲,自然能发前面所说的菩提心。「是又为净宗之殊胜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宜,方便两个字合起来就是最巧妙的方法、最恰当的方法、最合适的方法,这叫方便。方便上加个殊胜,八万四千法门都是方便门,这是方便当中最方便,所以加个殊胜方便。「如《弥陀要解》云: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这句话非常重要!印光大师对这句话佩服得五体投地,说什么?古来祖师大德没有说过。因为讲菩提心,菩提心讲得很深,深一般人听不懂,他这个讲得这么简单。深信,对于净土法门相信,相信有阿弥陀佛,相信有极乐世界;发愿就是我发心,我真想去,我真愿意往生极乐世界,这就是无上菩提心。这样简单明白,跟佛的意思、跟祖师大德的意思一点不违背,这是真实智慧。这么深的东西,用这么浅显的言语,说得这么清楚,让人家容易懂。
  「是以念佛之人,必宜早生信愿」。念佛人如果没有信愿,就是没有菩提心,念得再好不能往生;有信有愿,念得不好也能往生。念得不多,念的时间不长,四十八愿里头阿弥陀佛说得很清楚,甚至于临终时候一念、十念都能往生。平常从来没念过佛的,临终的时候一念、十念就能成功。我在美国见到一个,也是华府佛教会,遇到这么一个人,周广大居士,还不能称居士,他不相信宗教。在那边开了个面包店,人很老实忠厚,真正是个好人,规规矩矩做生意,生意做得不错。那一年得了癌症,癌症末期,癌细胞扩散了,...(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三八集)  2012/5/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38 》)


...方法,这叫方便。方便上加个殊胜,八万四千法门都是方便门,这是方便当中最方便,所以加个殊胜方便。「如《弥陀要解》云: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这句话非常重要!印光大师对这句话佩服得五体投地,说什么?古来祖师大德没有说过。因为讲菩提心,菩提心讲得很深,深一般人听不懂,他这个讲得这么简单。深信,对于净土法门相信,相信有阿弥陀佛,相信有极乐世界;发愿就是我发心,我真想去,我真愿意往生极乐世界,这就是无上菩提心。这样简单明白,跟佛的意思、跟祖师大德的意思一点不违背,这是真实智慧。这么深的东西,用这么浅显的言语,说得这么清楚,让人家容易懂。
  「是以念佛之人,必宜早生信愿」。念佛人如果没有信愿,就是没有菩提心,念得再好不能往生;有信有愿,念得不好也能往生。念得不多,念的时间不长,四十八愿里头阿弥陀佛说得很清楚,甚至于临终时候一念、十念都能往生。平常从来没念过佛的,临终的时候一念、十念就能成功。我在美国见到一个,也是华府佛教会,遇到这么一个人,周广大居士,还不能称居士,他不相信宗教。在那边开了个面包店,人很老实忠厚,真正是个好人,规规矩矩做生意,生意做得不错。那一年得了癌症,癌症末期,癌细胞扩散了,医院给他宣布,存活的时间大概只有一个月,没有法子再治了,让他回家。回家之后,家里的人这才到处去求神拜佛,希望有奇迹出现。这是逼不得已的,一生一家人没有宗教信仰。
  正好我们的佛教会成立不到两年,...(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三八集)  2012/5/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38 》)


...佛对这桩事情讲了几十个名相,为什么说这么多?用意教我们不要着相。不要著名字相,名字是假的,不是真的,着相就错了;不着相,了解名词里头的意思,这就对了。佛说这些名相,最重要的意思是让我们了解这个名相的含义,不执著名相。名相随便怎么说都可以,理不变、性不变。所以名是假名,性则是真实。
  「是故《大智度论》云:若人见般若,是则为被缚。」《大智度论》里头说的这个话,如果有个人他见到般若,般若没有相,他怎么会见到?他说他见到了,见到是烦恼,这个缚是烦恼的代名词,他就生烦恼了。「若不见般若」也是被缚,为什么?见,起心动念了;不见,也起心动念了,所以全都错了,与般若不相应。般若就是智慧,般若就是此地讲的菩提心。菩提是梵语,意思是觉悟,菩提心就是觉悟的心。觉悟的反面是迷惑,起心动念是迷惑,分别是迷惑,执著是迷惑。所以我们把起心动念、分别执著统统放下,菩提就现前,般若就现前了。虽现前,清清楚楚,不着相,一着相又错了,就迷了,不能着相。在哪里?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在穿衣吃饭之处,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其中,就是迷惑而不认识。佛菩萨他们比我们厉害的就是他们认得很清楚,他们决定不起心不动念,无论是顺境逆境、善缘恶缘他都不起心不动念,都没有分别执著。这是什么境界?这就是实报庄严土的境界,诸佛菩萨一真法界的境界。
  「龙树菩萨释曰」,他解释的说,龙树菩萨这也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人,他说,「是中不离四句者为缚」。这四句是什么?第一句是有,第二句...(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三九集)  2012/5/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39 》)


...,完全明白了诸佛如来作而无作。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在我们这个世间,为我们表演八相成道八十年。他老人家八十岁走的,中国人算虚岁八十,外国人讲实足年龄七十九岁。那个八十年表演,无作而作,作而无作。无作而作是他,作而无作是让我们感到,我们从作而无作里头契入。看久了,慢慢看出来了,叫妙契中道。不定在什么时候,不定在什么事情当中,突然之间开悟了,明白过来,「故能相感而相契也」。这个就是佛菩萨教学的善巧方便。
  「次者,《安乐集》依《净土论》指出,凡欲发心会无上菩提者,先须远离三种与菩提门相违法」,这个意思也说得非常好。《安乐集》依《净土论》,这个《净土论》就是《往生论》。《往生论》里面说,凡是想发无上菩提心,必须先远离三种与菩提门相违背的,这个要远离。第一个,「依智慧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着自身故」,这个念头要没有。不能有贪图享受的念头,贪图享受的念头与般若、与菩提相违背。于是乎我们就明白了,诸佛菩萨在常寂光当中,法界虚空界里头一切有缘众生,跟他都起感应道交;换句话说,我们起心动念,无论在什么时候,有意无意,佛菩萨全知道。这桩事情,前些年我们学过贤首国师的《妄尽还源观》,那是一篇论文。这篇论文分六大段,前面三段跟我们讲宇宙的源起,万物的由来,生命的形成,我从哪里来的,讲得很清楚,比我们现在的哲学、科学讲得清楚,哲学、科学没讲清楚。
  哲学里面假设有个本体,就是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从这个体...(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三九集)  2012/5/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39 》)


...度多少人!一直到现在,我们想起这桩事情,都增长我们的信心。这个法门真不难!只要真信,真愿意去往生,真愿意去,真肯念佛,这就成功了,锅漏匠他做到了。
  所以这第一句,要把烦恼习气放下,远离就是放下,这个东西是假的。一切顺心的事情,你知道是假的,你就不贪了;一切怨恨,冤亲债主现前,这怨恨,知道是假的也不恨了,你的心就平了。心平气和,这是真正智慧。第二,「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这第二个,依慈悲门,头一个依智慧,第二个依慈悲。念念要救众生苦,远离叫一切众生身心不安的,这个念头不能有,这个事情不能干。总是要想到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不能给众生带来苦难;给众生带来的苦难,这种心不是菩提心,你的菩提心发不出来,这个很重要。对于一切野兽,甚至于蚊虫蚂蚁、树木花草,都要有爱心、有善心,不能伤害它。佛家的戒律,「清净比丘不踏生草」。草很活泼长在那个地方,你从上面走过,对它都有伤害,不可以。除非没有路,一定要通过,这个可以;如果有路的话,不可以随便踏草。这什么?爱惜,慈悲心。所以,无安众生的心要放下,必须要令一切众生欢喜。
  第三,「依方便门,怜愍一切众生心,远离恭敬供养自身心故」。一个出家人,绝不要求别人恭敬,绝不要求别人供养。供养身是物质,供养心是赞叹,不求,也就是不求名闻利养。名闻利养跟菩提心相违背,好名好利,贪求利养,这个人没有菩提心。没有菩提心,我们就晓得,纵然念佛,不能往生。所以《往生论》上这个三条很重要,「是名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这三样与菩提相违背。这是很容易犯的,不能没有高度的警觉心。这下面有个简单解释,「三种相违之法,即文中」,第一个,「我心贪着自身」,这个不可以,第二个,「无安众生心」,第三个,「恭敬供养自身心」,这三种「必须远离」。这三种心要是都有,不能远离、不能放下,那出家就造罪业。不但不能往生,他的去处不好,他入恶道,严重是地狱,轻一点饿鬼、畜生,这个不能不记住。
  《安乐集》还有一段文,「续云:菩萨远离如是三种菩提门相违法」,这个能够远离,「即得三种随顺菩提门法。何等为三」,哪三种与菩提心相应?前面这三种...(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三九集)  2012/5/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39 》)


净公上人讲解菩提心集第五四卷





...界不是阿弥陀佛自己想出来的,是实地上去考察、参观得来的经验,这样造成的,这个给我们很大的启示。所以我们学净土,我们的生活可以学阿弥陀佛,我们怎么工作,学阿弥陀佛,怎样处事待人接物,怎样帮助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不同的这些众生,都应当向阿弥陀佛学习,方方面面都是十方世界的好榜样。
  所以,若不作心,拔一切众生离生死苦,这就违背了菩提。要常常放在心上,帮助众生离苦得乐。帮助的方法就是教学,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最好榜样,每天跟大家上课、讲经,四十九年没有一天中断过。是故拔一切众生苦,是顺菩提门。
  「三者,乐清净心」,这个字念去声,乐是爱好,爱好清净心,「欲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故」。我们自己发菩提心,也希望帮助一切众生统统都能够发菩提心。「摄取众生,生彼国土」,摄受一切众生往生净土。「菩提是毕竟常乐处」,极乐世界把这个理念、这个理想完全兑现了,所以世界称为极乐。极乐从哪里来的?极乐是从阿弥陀佛教学来的,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的教学没有中断,众生天天在跟阿弥陀佛学习。极乐世界这些众生,这些往生去的人,只要到了极乐世界,就得到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他虽然是凡夫,不是自己修行有什么成就,他得到阿弥陀佛的帮助,阿弥陀佛的神通、道力、智慧加持给他,他都能起作用。所以学习的情绪非常高,再深的东西他能理解,这得佛力加持。神通广大,能像阿弥陀佛一样,分无量无边身,到十方世界去参访、去供佛,供佛是修福,听经闻法是修慧。所以极乐世界修行一天所得到的...(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三九集)  2012/5/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39 》)


...菩提也」。所以帮助众生一心专至。这是早年,五十年前,李老师常常教导我们,换心。我们现在的心是垃圾桶,无论什么众生,这些是是非非、肮脏的东西全装在里头,垃圾桶。把这个垃圾清理、打扫干净,统统清除出去,好的也清除出去,不好的当然更要清除出去,让这个心恢复到干干净净,清净心。把阿弥陀佛请进来,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没有,这就叫一心专至。起心动念想佛、念佛、称佛名,这真修行人、大修行人、大成就者风范。世出世法统统放下,一句佛号念到底。「愿生彼国,欲使早会」,会是契入,圆融契入无上菩提,这就是证得究竟佛果。
  「以上所论违菩提门与随顺菩提门,正显发心违顺之异」,违顺不一样。「凡已发菩提心修习净业者」,这是已经发心,正在修行,「应常体究」,应该常常体会、参究,「切莫自违菩提门」,这是警告我们,千千万万不要违背了菩提门,一违背,失去本愿,「自障往生」,你就不能往生了。这句话很重要!所以,对于这个世间法决定不能沾染,贪瞋痴慢疑一定要远离,那不是好东西,五欲六尘都是断慧命,引导我们、牵引我们到三途、到地狱。现在人喜欢这些东西,我们看得很清楚,那些都是诱惑你到恶道去的。佛菩萨引导我们到极乐世界,我们要相信。咬紧牙根把五欲六尘放下,一心念佛,决定生净土。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四0集)  2012/5/1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三九集)  2012/5/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39 》)


...)  2012/5/1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40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七百四十五页第一行看起:
  『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弥陀要解》云:于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圆顿者,莫若念佛,求生净土。又于一切念佛法门之中,求其至简易,至稳当者,莫若信愿专持名号」。这几句文,是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里面为我们说的。《要解》这一部书,印光大师赞叹到极处,印祖说「即使是古佛再来,给《弥陀经》做一个注解,也不能超过其上」。这个话赞叹到顶点,没有办法再比它更好的、更高的,它到了极处。确实《要解》里面很多重要的开示,过去祖师大德没有说出来。譬如发菩提心,古人对于发菩提心讲法都是根据经论,讲得很多、讲得很长,很难听懂。净宗经典里面,《观经》上讲什么叫菩提心?菩提心的体是至诚心,菩提心的作用对自己是深心,对别人是回向发愿心,都不好懂。《大乘起信论》上说的,「直心、深心、大悲心」,也不好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6 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经论合起来看意思就比较清楚。
  可是蕅益大师讲的既简单,又扼要、又容易懂,我们还真容易学习。古人没说出来的,他说什么是无上菩提心?你真正相信有极乐世界,真正相信有阿弥陀佛,真正想到极乐世界去亲近阿弥陀佛,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这么简单。我们想想,对,到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你能说他没有菩提心吗?所以印光大师赞叹《弥陀要解》的说法第一,说得真好,让我们完全明白。你看农村里头阿公阿婆,不认识字,没有文化,什么也不懂,有人劝他念佛,他就老实念,说西方极乐世界好,他就真想去,就真念,你问他什么叫菩提心,他不懂。其实真信、真愿就是菩提心,这蕅益大师说的。让我们真正了解那些阿公阿婆真了不起,大修行人、大成就者,没有人能跟他相比。我们在这一生看到的很多,而且成就的多半都是在家居士,出家人不多,在家人多。
  四十年前我在佛光山教书,佛光山的隔壁是将军乡,将军乡有个老太太,念佛三年站着往生,感动台湾南部整个地区。这个老太太人非常好,仁慈有爱心,对人好,但是不懂佛法。我去的时候,有人告诉我,她三...(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四0集)  2012/5/1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40 》)


...作用对自己是深心,对别人是回向发愿心,都不好懂。《大乘起信论》上说的,「直心、深心、大悲心」,也不好懂,经论合起来看意思就比较清楚。
  可是蕅益大师讲的既简单,又扼要、又容易懂,我们还真容易学习。古人没说出来的,他说什么是无上菩提心?你真正相信有极乐世界,真正相信有阿弥陀佛,真正想到极乐世界去亲近阿弥陀佛,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这么简单。我们想想,对,到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你能说他没有菩提心吗?所以印光大师赞叹《弥陀要解》的说法第一,说得真好,让我们完全明白。你看农村里头阿公阿婆,不认识字,没有文化,什么也不懂,有人劝他念佛,他就老实念,说西方极乐世界好,他就真想去,就真念,你问他什么叫菩提心,他不懂。其实真信、真愿就是菩提心,这蕅益大师说的。让我们真正了解那些阿公阿婆真了不起,大修行人、大成就者,没有人能跟他相比。我们在这一生看到的很多,而且成就的多半都是在家居士,出家人不多,在家人多。
  四十年前我在佛光山教书,佛光山的隔壁是将军乡,将军乡有个老太太,念佛三年站着往生,感动台湾南部整个地区。这个老太太人非常好,仁慈有爱心,对人好,但是不懂佛法。我去的时候,有人告诉我,她三年前娶了个媳妇,媳妇懂得佛法,劝她不要去乱拜。她是什么神都拜,劝她不要拜这些神,家里设个佛堂,在家里专念阿弥陀佛。这个老太太善根很厚,媳妇给她一说她就真听,听进去,真干,这三年不出门,在家里拜佛、念经、念佛,没有想到三年她预知时至,站着走。...(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四0集)  2012/5/1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40 》)


...种。在《要解》里面告诉我们,于一切方便中,方是方法,便是便宜,方便两个字合起来,就是最恰当的方法,最合适的方法,最容易学习的方法,这叫方便。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是到极处,走直路,不走弯路,至直捷;至圆顿,圆是圆满,顿是立刻就能达到。在大乘佛教里头,这样的法门那莫若念佛,求生净土,再找不到第二个法门能跟它相比,只有这个法门直捷、稳当、圆满、顿超。又于一切念佛法门之中,求其至简易,至稳当,莫若信愿专持名号。念佛法门也有很多种,有观想念佛、有实相念佛、有观像念佛、有持名念佛。这么多念佛方法里面最简单、最容易、最稳当,没有能像信愿、专持名号这个法门。《阿弥陀经》、《无量寿经》都提倡这个修行方法,「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名号就是阿弥陀佛。
  「又云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阿弥陀佛这个名号会念的人很多,懂得里头意思的人很少。如果不明了这一句名号的意思,就念不下去,念了会中断,念了会忘掉。真正晓得这一句名号的意思,那你会把它当宝抓住,你一刻都不会放松。为什么?法界虚空界无量无边的德行,都在这一句名号。这一句名号是真如、是自性的名号,念这一句名号就是念真如,直心正念真如,禅宗所修的,这个用一句阿弥陀佛代替了,那个直心正念真如摸不到边,很不容易。这一句话人都会讲,几个人能入这个境界?它太抽象了,哪有阿弥陀佛这四个字这么踏实!这四个字,确实就是直心正念真如,没有两样。把直心正念真如具体化,...(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四0集)  2012/5/1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40 》)


...恋德是什么?感恩,感谢善知识教我这些;礼辞是什么意思?礼拜,感恩,辞是不学这个法门,还是老实念佛,没有改变自己主修的。正修的、主修的没有改变,不受影响,这可以。他助修的目的何在?目的是广度一切众生。先以善巧方便让他生欢喜心,慢慢再提醒他,再劝他学念佛法门,用意在此地。学无量法门不是为自己,是为众生;为自己,一句弥陀念到底,这为自己。所以,为自己、为别人很清楚,为自己是正,为别人是助。这个道理懂得了,只须主助分明,念佛绵密,自己平常一空下来,一句佛号念到底,皆不违于一向专念。
  「《无量寿起信论》更彰此旨」,彰是说明白、说清楚,彰显这个宗旨。「论曰:行者」,行者是念佛人,修学净土的人,「既发菩提心,当修菩萨行」,发了菩提心,那就是菩萨,菩萨自行化他。「于世出世间,所有一毫之善,乃至无边功德,悉以深心至诚心,回向极乐。亦得名为一向专念」。这个讲得很清楚。菩萨于世间法、出世间法,所有一毫之善,这是讲小善,一点点小善都不舍弃;乃至无边功德,这是大善。小善、大善,遇到缘都应该要做,没有缘不要去找,随缘不攀缘,这个就对了。
  度众生这个事情是长远的,不能够急躁,缘不成熟,你想帮忙帮不上。为什么?他不接受。所以,佛法是师道,师道是只闻来学、未闻往教。但是菩萨慈悲,菩萨真的是往教,看到众生缘快要熟了,还没有熟,他想方法把它促成,促成之后主动去找他。所以菩萨作众生不请之友,众生没请,菩萨就来了。佛不会做这个事情,佛是一定要...(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四一集)  2012/5/1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41 》)


...,回来帮助苦难众生。不必改!一定要知道,所有圣贤、所有的神圣,全是自性变现的,自性弥陀、自性观音、自性基督、自性梵天,统统是!所以,任何一个行门,只要心是求生极乐世界,目的是亲近阿弥陀佛,跟阿弥陀佛学智慧,跟阿弥陀佛修福德,没有一个不成就。阿弥陀佛心量很大,不是说你不念我的名我就不来接你,不是。蕅益大师说得好,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只要有信有愿,修什么功德都可以往生,有信有愿;你功夫深浅,是往生之后品位高下不一样。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明白。
  从这个地方看,净土真正不可思议,不但统摄一切诸佛的佛法,统摄所有宗教,乃至于一切圣贤之法都在其中。我们修孝悌忠信能不能往生?能。为什么?都能发菩提心,它跟菩提心相应,菩提心,至诚心、深心、大悲心,相应。以真诚心来帮助苦难众生,做这些好事、善事,把这些功德回向求生净土,跟阿弥陀佛的缘就结上了。如果求人天福报,那就不相应。不求人天福报,只求往生净土,亲近弥陀。这是一种说法。那为什么佛劝我们念佛?正因为这一句名号,具足一切诸佛遍法界虚空界所有功德的大圆满,这个是没有法子相比的。不知道这个事实真相可以修别的,真正透彻明了,他不会修别的。像莲池大师一样,我以念佛为正修,还以念佛为助修。这是什么?这是完全透彻明了了,一切功德里头取最殊胜、最圆满的、最究竟的,无过于阿弥陀佛的名号。这个下面还有说,但是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四二集)  ...(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四一集)  2012/5/1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41 》)


...亲近弥陀。这是一种说法。那为什么佛劝我们念佛?正因为这一句名号,具足一切诸佛遍法界虚空界所有功德的大圆满,这个是没有法子相比的。不知道这个事实真相可以修别的,真正透彻明了,他不会修别的。像莲池大师一样,我以念佛为正修,还以念佛为助修。这是什么?这是完全透彻明了了,一切功德里头取最殊胜、最圆满的、最究竟的,无过于阿弥陀佛的名号。这个下面还有说,但是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四二集)  2012/5/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42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七百四十九页第三行,从第二句看起:
  「由是可知发菩提心,持佛名号,虽兼修余法,亦得名为一向专念,亦得往生。但多门兼修,总未若一门深入。一心专至,称念弥陀,则易使熟处变生,生处变熟。盖爱染贪着,是众生之熟处。菩提正念,是众生之生处。生处转熟,方有可能于临终苦迫之际,提得起这一句佛号,感佛接引,而得往生也」。这一段话说得非常之好,无论从理、从事,幽溪大师跟我们表演的,他也属于一向专念。但是他一生喜欢拜忏,法华忏、大悲忏、光明忏、弥陀忏、楞严忏,都是他经常修行的。他的目标,求生西方净土,亲近阿弥陀佛,临命终之前,预知时至。所以说由此可知,发菩提心,持佛名号,像幽溪大师这样的人,虽然兼修余法,他修的法很多,也能够称为一向专念,他也得往生。这是说广义的一心专念。
  但是后面念老在此地提醒我们,一心专至。前面还有一句,但多门兼修,总未若一门深入,这句话我们换两个字就更好懂,总不如一门深入。为什么?一门深入,他心专注。所以一心专至,称念弥陀,则容易使熟处变生,生处变熟,这两句话古来祖师大德们常说的。什么是众生熟处?很熟,不必要作意,随时你会想起来,那是什么?爱染贪着,这是众生的熟处。爱名爱利、贪财贪色,那是熟处,不必要人教的,自然这个念头就起来。念佛是生处,不熟,常常把念佛忘掉,紧要的关头提不起来,生处!如果把它颠倒一下,熟处变成生处,...(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四二集)  2012/5/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42 》)


...得往生,带业凡夫,顿齐补处」,这个顿是快速,一念之间,他就跟补处菩萨平等,这是说什么?上品上生的。「是为至圆」,这个法门圆极了、妙极了、稳当极了、快极了。持名妙法既然是至简易,这个至是讲到极处,简单容易到极处,稳当到极处,又是最极圆满、最极快速,顿是快速。「是故十方如来同赞」,没有一尊佛不赞叹,这个法子太好了。「千经万论共指」,佛说一切经常常提到极乐世界,为什么?一切经里所说的法门难,断烦恼、消业障不容易,这个法门容易修,稳稳当当成就,所以佛是常常提起。经教里头,佛随着讲经提到极乐世界,劝大家往生,这种经论将近两百多种,千经万论共指。「世之行人」,这是讲我们这个世间修行人,实实在在应该赶快发大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应该干的。
  「本经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宗就是修行最高指导原则,这称之为宗。净土法门修行最高指导原则就是这个地方八个字,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因上二者,不可分割」,发菩提心跟一向专念是一体,不能分开,为什么?「发菩提心,信也,愿也」。你要不信,你要不愿意到极乐世界去,这菩提心就没有了。念佛念到一心不乱也不能往生,为什么?不想去。功夫再好、条件再好,不愿意去,这不能往生。「一向专念,行也」。你看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信、愿、行这三个条件统统具足,这是往生净土三个主要的条件,缺一个都不行,这是我们要记住。
  我们今天有没有信?不能说没有信,也不能说你这个信就是真信。行要一向专念,那信也要一向专信,愿也要一向专愿,那才管用。我这个信除信阿弥陀佛之外,还信得不少。你的信心不专,你的信心不纯,里面夹杂着很多东西,这些东西对于你将来往生都可能产生障碍。也许这个障碍就让你去不了,到那个时候,不是佛不灵,不是经不灵,是自己做错了,没有依教奉行。愿也不是一心专愿,你还有很多愿望,对出世间的愿望,有许多法门、有许多经论喜欢,放不下;对于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也有很多愿望,也没有放下。这就是念佛的人多,往生...(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四二集)  2012/5/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42 》)


...人一个一个救上来。这个就是要有自知之明,我们才能选择。
  佛菩萨度众生没有情执,现在我们慈悲心里有情在里头,这不是大慈悲,这在佛法里面叫爱缘慈悲、众生缘慈悲,我们只到这两个阶段。菩萨法缘慈悲就比我们高,他不是感情的,他是理智的。佛更高,佛是无缘慈悲,就是说无条件的,那不是一般人都做得到的,菩萨都做不到。无缘慈悲到法身菩萨才能做到,也就是像禅宗上所说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无缘的慈悲出现了。没有见性的菩萨是法缘慈悲,那个慈悲、那种大爱是理智,不带感情的。
  「《弥陀要解》云: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由此执持名号,乃为正行」。这蕅益大师讲的几句话,意思是「无上菩提心,乃修净土者之指南针」。航海就靠指南针定方向,不至于迷了路。「欲出生死苦海,直登极乐彼岸者」,那就要靠菩提心,「以为导引。故知发菩提心者,修净业者,必不可少」。没有信、没有愿,佛念得再好不能往生,为什么?你不知道极乐世界在哪里,没有人给你带路,没有人引导你,去不了。有信有愿,就能往生。念佛功夫深,所谓功夫深,就是说你念这句佛号没有疑惑、没有妄想、没有夹杂,这就是功夫。功夫愈深的品位愈高,不在乎念多少,临终一念十念,前面说了,都可以证得等觉的果位,最高的。等觉是后补佛,跟我们常常见闻的文殊、普贤、观音、势至、弥勒菩萨,跟他们的地位平等,确实是不可思议的法门。故知发菩提心者,修净业者,必不可少也。
  「又由此菩提心,而持名号,乃为正行」。净宗的正行,有愿有信,有愿有行,这叫正行。如果没有菩提心,「虽持名号」,他不是正行,里头缺了信、缺了愿。「如《弥陀要解》云」,这蕅益大师的话,「若无信愿」,对西方净土、对阿弥陀佛没有信心,没有一种恳切希求往生的愿望,「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他不能往生。名号持得再好,纵然念到一心不乱,也不能往生,什么原因?没有想去。一切法从心想生,他不想去,那就没法子。这个愿多重要!愿从哪里来的?愿从信心来的,不信,所以他就没有愿。这个愿心有多深,看你的信心有多深,它跟信心一定成正比例,一分信心就一...(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四二集)  2012/5/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42 》)


...南针」。航海就靠指南针定方向,不至于迷了路。「欲出生死苦海,直登极乐彼岸者」,那就要靠菩提心,「以为导引。故知发菩提心者,修净业者,必不可少」。没有信、没有愿,佛念得再好不能往生,为什么?你不知道极乐世界在哪里,没有人给你带路,没有人引导你,去不了。有信有愿,就能往生。念佛功夫深,所谓功夫深,就是说你念这句佛号没有疑惑、没有妄想、没有夹杂,这就是功夫。功夫愈深的品位愈高,不在乎念多少,临终一念十念,前面说了,都可以证得等觉的果位,最高的。等觉是后补佛,跟我们常常见闻的文殊、普贤、观音、势至、弥勒菩萨,跟他们的地位平等,确实是不可思议的法门。故知发菩提心者,修净业者,必不可少也。
  「又由此菩提心,而持名号,乃为正行」。净宗的正行,有愿有信,有愿有行,这叫正行。如果没有菩提心,「虽持名号」,他不是正行,里头缺了信、缺了愿。「如《弥陀要解》云」,这蕅益大师的话,「若无信愿」,对西方净土、对阿弥陀佛没有信心,没有一种恳切希求往生的愿望,「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他不能往生。名号持得再好,纵然念到一心不乱,也不能往生,什么原因?没有想去。一切法从心想生,他不想去,那就没法子。这个愿多重要!愿从哪里来的?愿从信心来的,不信,所以他就没有愿。这个愿心有多深,看你的信心有多深,它跟信心一定成正比例,一分信心就一分愿心,十分信心,一定就十分愿心。「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求生净土的人,不能不知道这个道理,不能不了解这个事实真相。
  ...(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四二集)  2012/5/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42 》)


...行,里头缺了信、缺了愿。「如《弥陀要解》云」,这蕅益大师的话,「若无信愿」,对西方净土、对阿弥陀佛没有信心,没有一种恳切希求往生的愿望,「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他不能往生。名号持得再好,纵然念到一心不乱,也不能往生,什么原因?没有想去。一切法从心想生,他不想去,那就没法子。这个愿多重要!愿从哪里来的?愿从信心来的,不信,所以他就没有愿。这个愿心有多深,看你的信心有多深,它跟信心一定成正比例,一分信心就一分愿心,十分信心,一定就十分愿心。「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求生净土的人,不能不知道这个道理,不能不了解这个事实真相。
  「反之」,反过来看,「虽发菩提心,但无求生净土之愿行,另修他门,则非净土之机,亦不得往生」。这个人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怎么样?他不是修净土。八万四千法门,每一个法门都要发菩提心,不发菩提心不是大乘,不是大乘,出不了十法界;只有发菩提心,修大乘者,能出十法界。那个不求生净土,发菩提心修一切法门,真正能够将无明、尘沙、见思烦恼断尽,他能出十法界。如果只断尘沙、见思,没有断无明,他就出不了十法界。净宗不一样,大不相同。净宗,你看看六道众生,无明、尘沙、见思一品也没断,他就凭着我真相信、我真愿意往生极乐世界、我真肯念这句佛号,真诚到极处,他生到极乐世界上上品往生,超过一般明心见性的人太多了!明心见性的人,这个地位不齐,有四十一个位次,也得慢慢从下面往上升。念佛人不必,生到极乐世界就是上上品,就是第四十一品,四十一品是等觉。这叫难信之法,许多菩萨不敢相信,世间哪有这样便宜的事情?认为这个不合理,不相信、不敢接受。
  所以能信能愿是什么人?大乘经教里面佛告诉我们,那些人都是过...(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四二集)  2012/5/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42 》)


净公上人讲解菩提心集第五五卷





...,上面有夜摩天王、有兜率天王、有化乐天王、有他化天天王,一个比一个高,一个比一个殊胜。但是即使摩酰首罗天王,也比不上一个信愿持名往生的人,纵然这个人生到极乐世界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那个福报也超过摩酰首罗天王。这佛在经上常说,我们要记住,不能疏忽。我们把这个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了,你能不念佛吗?你能不想求生净土吗?你还想住在这个世间吗?不会了。这是你真正觉悟了,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对这个世间不再留恋,一心一意往生净土。这个世间事随缘,一切随它去吧!都好,好的也好,不好的也好,全好。我们方向、道路确定了,决定生西,一切万缘统统放下,不再放在心上。
  「是故经中,三辈往生,俱云」,就是都说,「发菩提心,一向专念,盖此实为三辈往生必备之正因」。三辈是讲全体,只要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统统在这里头。往生修行最高的原则,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发菩提心是真信真愿,一向专念,专念阿弥陀佛,其他的都不念了。只要方向目标确定,虽然修其他的也行,也不妨碍,但是总不如专念的好,还是劝我们不要夹杂。下面这一段,「修德愿生」。经文:
  【修诸功德。愿生彼国。】
  我们看念老的注解,『修诸功德』。「见弥陀第十九闻名发心愿」,这第十九愿。十八愿,十念必生。第十九愿里面讲到发菩提心,「闻我名号,发菩提心。奉行六波罗蜜。又《汉译》(《吴译》同之)曰:其最上第一辈者…就无为道。当作菩萨道。奉行六波罗蜜经者。作沙门不当亏失经戒。…至精愿欲生无量清净佛国,当念至心不断绝者」。这是说到了修诸功德,这个功德是指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念佛人在日常生活当中要修行六度,六度是度自己,先度自己再帮助别人。自己没度去度别人,佛经上常说「无有是处」,无有是处就是没有这个道理。
  六度先度自己。布施,度自己的悭贪,布施波罗蜜圆满。什么叫圆满?我贪心断了,悭吝的心断了。吝啬,自己有的舍不得给别人;贪心,自己没有的希望得到,这种悭贪心真正断掉了,布施波罗蜜圆满。所以六度的圆满不是对外,对外永...(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四二集)  2012/5/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42 》)


...没度去度别人,佛经上常说「无有是处」,无有是处就是没有这个道理。
  六度先度自己。布施,度自己的悭贪,布施波罗蜜圆满。什么叫圆满?我贪心断了,悭吝的心断了。吝啬,自己有的舍不得给别人;贪心,自己没有的希望得到,这种悭贪心真正断掉了,布施波罗蜜圆满。所以六度的圆满不是对外,对外永远不能圆满,是对内的。对内就有圆满的时候,悭贪的念头断掉了,所以它是度自己的,清净心现前了。持戒波罗蜜是度恶业的,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生活、工作、待人接物没有恶念,没有恶言,没有恶的行为,持戒圆满,戒律目标就在此地,圆满了。忍辱,顺境善缘没有贪恋的心,逆境恶缘没有瞋恚心,忍辱波罗蜜圆满。精进,那我们这里讲了很多,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什么都不夹杂,我心里头起心动念想阿弥陀佛,口里头就念阿弥陀佛,身体恭敬阿弥陀佛、礼拜阿弥陀佛,这叫精进波罗蜜,圆满了。禅定波罗蜜,我的心就定在阿弥陀佛上,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念头都没有,这叫禅定。有禅定自然生智慧,智慧现前,般若波罗蜜圆满。自己清净心能生智慧,又得到阿弥陀佛威神的加持,真的世出世间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先成就自己,然后可以像诸佛如来一样教化众生。你教化众生,众生欢喜你,众生愿意听你的话,接受你的教诲,为什么?因为你全做到了。你自己没有做到想教人,人家不相信,不愿意跟你学;自己统统做到,才有这个感应,才有摄受的能力,像磁铁能吸铁,它有这种力量。自己没有做到就没有这...(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四二集)  2012/5/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42 》)


...念,什么都不夹杂,我心里头起心动念想阿弥陀佛,口里头就念阿弥陀佛,身体恭敬阿弥陀佛、礼拜阿弥陀佛,这叫精进波罗蜜,圆满了。禅定波罗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30 23:16 , Processed in 0.228600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