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大荷素

印代法师系列讲座———《楞严经》印代法师新注笔录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7-11 16:55 | 显示全部楼层
6月29日,www.hualics.com海航集团天津航空公司GS7554机组执行新疆和田到乌鲁木齐飞行任务时,遭遇6名歹徒暴力劫机。危急时刻,机组人员在旅客协助下,与歹徒展开殊死搏斗,成功制服歹徒,2名安全员、2名乘务员光荣负伤。飞行人员沉着冷静、妥善应对,驾驶飞机安全返航,将歹徒移交公安机关,避免了一起劫机乃至机毁人亡的重大事件发生。
  7月9日上午,海南省委、省政府在海口举行大会,隆重表彰“6·29”反劫机英雄机组。省委副书记、省长蒋定之,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许俊,省委常委、秘书长孙新阳,副省长李国梁,省长助理、省公安厅厅长李富林,海航集团董事长陈峰等出席表彰大会,奖励机组50万元。     与此同时,海航集团亦重奖英雄机组,授予英雄机组全体成员“海航功勋员工”勋章,并给予安全员杜岳峰、徐洋、乘务长郭佳各现金100万元、房产一套(价值300万元)、奥迪车一辆奖励,给予英雄机组其他成员各现金50万元、房产一套(价值200万元)、奥迪车一辆奖励。海航集团还对天津航空全体干部员工给予奖励。
  7月9日晚,海航集团授予6.29反劫机事件中见义勇为的22名旅客"海航荣誉旅客"称号,并承诺旅客可终生免费乘坐海航航班,以表彰广大乘客临危不惧、挺身而出的英雄壮举。此前,劫机事件中旅客机组成员已获巨额现金和房产轿车奖励。
  7月9日晚8时左右,海航集团决定,给在6.29反劫机事件中见义勇为的22名旅客授予"海航荣誉旅客"称号,并奖励其本人终生免费乘坐海航航班,后续海航会联系每一位旅客告知操作细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5 12:14 | 显示全部楼层
楞严经》印代法师新注笔录稿【第043课】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请合掌请法!(发愿文:)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祗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南无常住十方佛!

南无常住十方法!

南无常住十方僧!

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佛顶首楞严!

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金刚藏菩萨!



恭请法师慈悲,为我等弟子开示法要!

阿弥陀佛!大家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楞严经》是佛教修行上的根本法门,它属于是三根普被,万类同收。《楞严经》是三藏十二部经典浓缩了的根本,不管是大乘教还是小乘教,不管它判教判藏、通、别、圆,《楞严经》统统包括。不管是修唯识,是学禅、学教、学密、学律,《楞严经》的教理完全都有。正法的楞严,古人常说,开悟、开智慧的楞严,不学《楞严经》,你专修哪个法门,都不圆满。

佛学修学层次“信、解、行、证”义理《楞严经》全部含摄无余,信佛,有邪信、有正信;理解,有片面的、有圆满的;行,就是落实,在落实上,《楞严经》二十五菩萨各述圆通,就是二十五种修行方法,二十五种修行方法六十个层次,是六十个层次吗?不是,是无量个层次;四加行,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五十二个菩萨位次。《楞严经》讲你修行有什么样的习气,落什么样的因果。先说鬼类,有什么样的习气堕落什么样的鬼;再说人身,你持什么样的戒律未来能得人身;并且说了十种仙人,按什么方法修才能长生不老,能活几万岁。从地狱、饿鬼到人,到仙人,再到天人,天上到五不还天——阿罗汉的境界,阿罗汉一转念,法身大士,五十二个位次;说完这些,再说修行路上由于心理变化带动生理变化,它会反应出一些境界,色阴十种境界,如果你用好了是进步,用不好成魔障;认识到位了,是进步的境界,认识不到位,就成了魔障,都是在认识上的。色阴十魔、受阴十魔、想阴十魔、行阴十魔、识阴十魔,色、受、想、行、识,总结为十大类分五十种类。这只是修行当中容易出现的情况。

我们讲《楞严经》差不多4个月了,我给大家说过第一卷主要是破识、破妄。如果连妄都认不清,你怎么能够分的清什么是真!佛经是一环扣一环的,耐心的诱导,但是我们学习没有耐心。我给你说,把《楞严经》学好了,你这一辈子没白来,不管你是出家的还是在家的。现在虽然净土很普遍,念佛的人不明理,修不到心法上来,照常下三恶道,在六道轮回。

《楞严经》里面有理论、有方法,有实修层次、有实修反应。好多人不懂得《楞严经》,在佛教里面找层次,说汉地佛法没有藏地佛法有系统性,藏地论师造的论都是为了解释经的,说汉传佛法没有藏地佛法有系统性,曾经掀起过密教热。但是《楞严经》,别管是印度的,还是藏地的,边区四大活佛,包括内地的高僧大德,不懂得《楞严经》他是成不了高僧大德的。不懂得《楞严经》不懂得正法,讲经说法还会谤法,说这个好,提倡单一个法门好,无形当中就把另外所有的法门给否定了。佛法是不分门派的,因为浩瀚无边的佛法,是针对那些不同根基的人所说的。你看《楞严经》里面包括有密、有律、有禅、有净、有教、有别传,二十五位成就了的菩萨,述说二十五种修行的方法,要分门派的话,最少要分二十五门啊!咱们中国八宗啊,分的还少了。

圆人说法,无法不圆啊,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法是圆满的,只不过是适应不同的人去修行,他不说哪一个好,哪一个不好,哪一个都好。二十五位菩萨各述圆通,最后是观音菩萨说了耳根圆通,佛陀让文殊菩萨作总结,文殊菩萨怎么总结的呢?文殊菩萨就把这所有的法门作了一个总结:『反闻闻自性,反观观自性』、『归心』,只要是超出『反闻闻自性,反观观自性』这两个范围,都是心外求法。《楞严经》第一卷主要说的就是心外求法。

《楞严经》第一卷主要讲明了众生没归根本,心外求法,没归到本能上去,而是在所知、所觉上迷了。迷在了所知、所觉上,还认为自己搞的虚妄是真修行呢!不随佛教(jiāo),只搞己意。阿难虽然是小乘的圣人——初果阿罗汉,搞的还是虚妄,没进佛门,在佛门外面,不符合如来教导的真实义境。包括现在听课的所有人,还不如阿难呢,都是在搞已意,搞自我,都是落在分别、执着、妄想、攀缘、执求上,这个追求过去了,又落在另一个追求里面,都是搞的所知、所觉、所想,高兴了我就学,不高兴了我就不学了,属于消遣佛法,没有传承概念。告诉你,我给你讲课,我就是你的亲教师,你别拿着我不当师父,你拿着我不当自己的老师,你不受益!我给你讲课,我就是你的根本上师,用法来给你灌顶。你要有一个明确的概念:“我在这里听课,我就得听这个老师的话,我就要养这个老师的心志。老师是让我们明白,让我们这一生真正的了生脱死的。”这样叫尊师,也是给自己一个认真学习的理由和概念。在课堂里散散漫漫:“有个法师开网络课堂,去听听课。”就没有觉得师父是在教我,没把讲经说法的老师当成自己的根本上师,那个法灌顶你受益浅。我说法给你灌顶,我说一百分你能得十分之一就不错了,甚至十分之一你都得不了。所以上课的时候,不能够专注、专心的听,喝着茶叶水、吃着东西、唱着小曲、听着歌、浏览着网页,还一边听着法师讲《楞严经》,你在那里造业,你小心下辈子在那里变成蛆,粪坑里面的蛆。

不尊法的果报在哪里?果报是一失人身万劫不复,属于是寄生虫一类的。有那么严重吗?我告诉你,听说过没有,庙里面钟声一响,出家人懒,不起来,还躺在被窝里想再睡会懒觉,下辈子变成蛇——爬行动物。见佛法而不精进,讲正法你再不敬心的听,你等于是污染环境的一个寄生虫,你比那个听到钟声不起,转蛇报,转无腿的爬行动物要严重得多。这些你们可能没听说过,但是一句话在教理上疑惑不清而五百世作狐狸的典故听说过吧?五百世做狐身啊!在寺庙里闻钟声卧床不起转无腿的爬行动物,这都是事实。佛教不懂规矩不尊重佛法,是有很大过错的。

不昧因果,如是因如是果,开了悟也不昧因果,有其因,必有其果。别说不落因果,成了佛也不昧因果。释迦牟尼佛成佛了。释迦族遭灭族之难的时候,释迦牟尼佛还头痛三天呢。成佛了应该说没有因果了?前辈子造下的因果,他还是要承受的,当初敲了那个鱼头三下,所以说他要头痛三天啊!但是成佛了“不受”,不落在感受里面是不受,他并不代表不报,业报还是有的。不受是不执著那份感受——头疼的感受,但是头疼还是有的,定业是不可转的,释迦牟尼佛,他该有病的时候还是要有病的。你看佛教故事,佛陀有病,弟子帮他求药,帮他调养,给他找营养品,那时候只有牛奶,有一次阿难托着钵去到人家养奶牛那里去化牛奶,养奶牛的不使好心,出歹心,想让和尚难看,找了一只不让任何人挤奶的烈牛,谁要是给它挤奶,它就又踢又踹,能把人用头给顶死;养奶牛的人不使好心眼,天上的三十三天有三十三个天主,其中有一个天主看到了,赶快变化成放牛人,把阿难的钵给接过去,然后给奶牛施了法术,挤牛奶的时候那个牛在那里纹丝不动,奶牛的主人一看,对佛陀生起敬畏之心:“佛法广大啊! 那么烈的牛,只要给佛陀挤牛奶,牛都不耍烈性子了。”总的来说,你对佛法恭敬你就受益,有你的好处,你没把我当成老师看待,你是随便耍一耍、玩一玩、听一听,消遣消遣时间,一边听着课还一边散玩,你是会有因果报应的,那是蔑视佛法。不尊师不尊教最大的害处是什么?你和正法擦肩而过,该能够受到启发的你没受到启发,因为你没深入进来;你玩弄佛法,只能说经宝山空手而过。以后记住了,听我讲课,我就是你的老师,要恭恭敬敬的来听我来讲,把这部《楞严经》学好了,现在讲《楞严经》的人你找不出几个人来。不管讲的怎么样,能讲《楞严经》的人,国内外你找不出几个人来。

《楞严经》第一卷主要是破妄、破识。我们落在第六意识分别心里面,说是修行的,其实是在搞分别、执著、妄想,攀缘、追求。推求寻逐,从这一个看法落入另一个看法,从这一种认识落入另一种认识,佛陀说:“这都是前尘虚妄相想。”都是虚妄,说白了,都是落在了心外了,落在心外求法上了,心外求法路更差啊!错就错在着相了。有追求走不上无为之路,得不到无生法忍,学佛人如果走不上无为之路,得不到无生法忍,都是白修。最多修点定力,成个仙人,或者成为邪魔外道,修好了能够升天而已。

总结一下,《楞严经》从开始到十番显见这一段,主要是破妄。阿难示现堕落,阿难可不是平常人啊,是佛的侍者,用现在话说,那是佛陀的录音机啊,每场法会,他都能够倒背如流!他能把佛陀的原话一字不差的背诵出来;要说学教、学理,没有他记忆的东西再多的,要说讲教理,没有他再能讲的;人家来询问佛法,谁讲教理都没有他记得清楚,能讲得一字不差:佛陀在法会上怎么说怎么说的……要说论定力,阿难比我们听课的每一个人定力都高,他已证得初果阿罗汉了啊!我们谁证得初果阿罗汉了?佛教里面讲有正定聚、不定聚,什么叫正定?什么叫邪定呢?正定它没有出入,始终都是定;邪定是不定聚,一会定,一会就不定了,有时定有时不定,有入定出定。阿难堕落说明他还是属于是邪定聚、不定聚,界内凡夫都属于邪定聚,他那个定呢,有出有入就不属于正,还是属于邪。就像现在人修啊,一会儿“哎呀,我现在很舒服,这两天感觉很清净。”打个禅七呀、打个佛七呀,觉得清净了,那是“觉得”!一不专修了,看个电视剧,和家里人亲戚朋友一掺和,就不清静了,这样的修行人很多啊。修了一段时间,某个时侯火烧功德林,什么也没有了,在坐的诸位有没有这样的体会啊?那不叫定,那也不叫清静,那叫感受。其实你没定下来,你都没有认识清你搞的是什么?你搞的是分别、执著、妄想。

『不生不灭本三昧,不来不去自如来』什么意思知道吗?有意练功,无意成功,你还是落在“有”里面,在追求一种清净。落在追求里面,你就用意识去观察,达到你追求的目标没有?你觉得和你追求的目标有点符合了,就“觉得”清净,那还有一个“觉得”,那是一份分别的追求意识;如果和自己追求的目标不符合了,于是就反生懊恼、懊悔,你的心不平静啊!你像阿难在这个经里所说的,搞推求、寻逐、攀缘,所以说,做不到心平气和,成不骄,败不馁。得到荣誉,得到成绩,在八风里面不骄傲、不高兴;失败了,发脾气了,知道是错了,你懊悔有什么用?注意、忏悔,忏悔是知道错了,以后注意,不再犯同样的错,那心里不就清静了嘛。落两个极端,落在一个高兴舒服里面,落在一个失败、垂头丧气里面,你那个心不平常,你搞的生灭、有为,搞的追求、攀援。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人到无求品自高。”修行当中做到平常心是无求而求,无修而修,并不是说放下不修了。那个时候是“一切菩萨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是《楞严经》讲的境界,清静的程度不同。我们现在都不是真修行,都是搞分别、执着、攀缘、执求。搞法尘,落在六识里面的文字佛法的义、理、相里面,搞法执。就这样搞一辈子,头发白了,胡子白了,天天还是在那里:“我这两天修的不错,清净了。”挺开心、挺高兴。遇到稍微有点点逆境,无明火起来了,火烧功德林:“唉……白修,白修了!”又懊悔、懊恼了,好像觉得自己是很精进的修行人,觉悟还蛮高的,对自己很不满意。“真修行人”,我告诉你,你的修行不入流,不入修行的流,你是落在虚妄里面。不入修行流啊,落在哪里了?落在法尘,落在分别影事里面,落在了对前尘虚妄相想里面,象阿难一样,还认为自己是真正学佛的呢:“我是真学的啊!”、“我是真正的想成佛的啊!”呵呵,你那个方向不对,你认识不到位,你好好的给我把《楞严经》学完,先认识错误。

阿难学了很多的佛学教理,出口成章,佛所说的法他都能够一字不差地背出来,叙述出来,可以说,他的佛学教理、佛学知识、佛学基础,那是相当有造诣的,在座的诸位哪一个也比不上,何况在修定这方面又得了初果阿罗汉;但是,遇到了因缘怎么样?在那个因缘面前还是摆脱不了干系,他是真正地生了贪爱之心。阿难在教义上可以说掌握的很多,在修行上有一定的定力,但是遇到境界,为什么还会被境界左右呢?原因是他修的那种定是有出入的,不是不动的定。在道理认识上还没认识到根本,只是落在第六识的范围里面,连心的八种作用都没认识清。是他没认识清吗?不是。这都是示现的,他代表那些学佛法,满口佛法而没有真正把佛法的根本认识到家的人,落在分别、执著、妄想,攀援、追求上,落在法尘、落在六尘缘影、落在前尘虚妄相想里面,而不能够契合心法的根本。就连阿难的问话:“十方诸佛是怎么修妙奢摩他、妙三摩地、妙禅那的?”他不懂得楞严大定,他认为奢摩他、三摩地、禅那就是诸佛的境界,其实这都是错误的。于是,佛陀便问他:“你为什么出家呢?”问阿难为什么出家,就是问大家“你学佛法是什么发心?”换过来说,你们在这里听课,我问:“你们为什么来听课啊?”我相信每个人的说法都不一样,大部分人的说法:“我想了解佛法。”、“我想听《楞严经》。”没有一个能回答:“我是为了成佛来听经的。”即使有一个人说是为了成佛来听经的,那也是瞎扯淡,那是学的油嘴滑舌,那是唱高调。真正地说是为了成佛来听经的,我一问问题的时候,我就知道了。你把《楞严经》第一卷破识、破妄能够总结得很好了,什么是识什么是妄都搞得很清楚了,说明你全心全意地往里面深入了。

佛问阿难为什么要出家,阿难是说羡慕佛的庄严,眼见佛的相貌庄严,心生喜爱,所以跟佛出家修行。既然是这样,佛陀便问他:“什么是心啊?心又在哪里呢?”阿难用自己的分别思维,说出了七点自己的认识:心在内、在外、在根、在明暗、在随所合处、在中间、在无所著处等等,以往大家也都是这样认识的。阿难是代表大家的错误认识,他说出来心在内、在外、在根、在明暗、在随所合处、在中间、在无所著处等等,这个地方要注意了,佛陀只是说他这个说法不能成立,不能说在内、不能说在外、不能说在根里、也不能说在随所合处、也不能说在中间、也不能说在无所著处,不能说在哪一点,只是说阿难你说的这种说法都不能成立,他并没有说没有心、不是心啊!不能成立,就不能够确定在内、外、中间等七处,所以说这个地方很微细,古德就叫“七处微细”。有的人说这个地方由于佛陀征求阿难什么是心,便定为七处征心,不能用七处征心,应该说是“七番破处”。再往后仔细看,说完了七番破处,随着来的两种根本,你落在对心的错误认识里面出不来,你当然不知道轮回的根本是什么,也不知道不受轮回的根本是什么,所以佛才说两种根本。

佛说两种根本,就是因为大家有错误的认识,所以出不了三界,在六道里面轮回,这是说的第一种根本。想出轮回,必须认清不生不灭的真心自性,这是说的第二种根本。说完两种根本才有第二番再征问阿难什么是心?如来举拳示见,阿难说了:“眼见心知。”佛陀紧接着问:“什么是心?”阿难说:“推求寻逐,能推之者是心。”这个时候,佛陀开始给阿难讲八识,呵斥阿难:“错。你那个能推者是前尘虚妄相想,是法尘,是对六尘的分别影事,能推者不是你的心。”于是阿难便问:“那它叫什么呢?”佛陀告诉他:“此是前尘妄想相想,惑汝真性。”你被第六识里面的法尘,你被第八识里面的相分,前六识熏进第八识里面的印象给惑乱了,被第六识给惑乱了,所以佛才在下面讲【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一切所有都有体性,那么自心也有体性,它是能觉能知。能觉能知的清静妙明心,是一切心,是我们具备的佛性——能知能觉的这个性能——本性、自性。是我们的佛性,本性,自性,它的功能是见闻觉知。一切万物皆因能见闻觉知而有,所以说【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唯心所现】。见闻觉知的性能,是一切的中心,所以才说:【性】是【一切心】。把这些讲完以后,怕大家像阿难所说:“那我不落在法尘里面,我不去分别了,我屏蔽一切外缘,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我证阿罗汉。”佛又说【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成阿罗汉还没有漏尽呢,你还没出意识。 所以说,第一卷,主要是讲识、讲妄。你只要是认识清了这个识是虚妄,虚妄在哪里,认清妄才能够找到真。妄都认不清,你想找出真来,就像佛陀在经里说的,想煮砂子成饭,永远不能得。这里面呢,有文字,有学问,有体会,你不能够一心地去专注学习,不用心学,你是体会不到的。上一次WDW到我这里来,他觉得他的境界蛮高了,就问我:阿罗汉有什么意识呢?我就给他说让他体会。那个境界十分的高了,你就看里面还有意识概念没有意识概念?阿罗汉还有意识概念,还没达到法身大士的地步,稍微一转念就很容易了。

《楞严经》第一卷主要是破妄,让你认清错误,错在哪里,你盲修瞎练,动的意识那都是盲修瞎练。错,错在哪个地方?认识不清虚妄,八识的转变认识不清,你就不知道“妄”妄在哪里,你就会拿着意识当真心,还是搞生灭,还是搞出入。第一卷破了妄,破了识,到了第二个环节,就要显真。显真还不能一下子显,通过分析,先是带妄显真,然后再剖妄出真。《楞严经》从十番显见到第四卷半,都是讲真心自性的,如果一下子告诉你真心自性是什么样的,你不认可。十番显见第一番显见,显见是心不是眼,眼只不过是心灵的窗口,五官都是心灵的窗口。带妄显真,通过说眼见,来引导你认识到不是眼能见,是心能见。那么说出来心能见了,我们怎么没体会到我们的心能见呢?佛陀第二番显见,再说真心是不动的,我们的真心虽然不动的,我们从来没认识清过它,存而似失,好像是被遗失了;一步一步地引导着大家去认识心,显示真心无遗似遗,令见如来藏体,真心自性。进一步慢慢地一步步地给你分析,第一步先说你能看见、你能听见,这不是你的眼见,也不是你的耳朵听到,是你的心起的作用,“哎,心起的作用,那么这个心,我怎么没感觉啊?心在哪里?为什么没找到过呢?”那是你遗失了,就是说平时你没细心去认识过它,虽然它时时都在起作用,但是它是不动、不来不去、不生不灭的,但是我们平时不细心,把自己的本能给忽略了,把它遗失了。

十番显见属于带妄显真,到了后面汇通四科、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圆彰七大,皆是本性周遍,这个地方就属于剖妄出真,有你能见,有你能闻,有你所见,有你所闻,“所”的背后有个“能”,那是我们真正所具备的佛性,我们自己所具备的能觉能知的性能,他是一切万事万物的中心。明心见性,明白我们的觉知是一切万事万物的中心,这叫明心;见性,一切万物的中心是我们能觉能知的性能。但是有些同修带着有色眼镜来听课,一提到明心见性就认为是多高的境界,其实它不过是佛学入门的一道门槛,它其实并不玄也不妙,但是在本经来说它是“如来密因”,是别人所想像不到、众生所认识不到、二乘所理解不到、外道而修学不到的,说的简单,其实它还是十分玄、十分妙,十分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你如果对这些理论讲不清楚认识不清楚,照常你还是不会运用。所以说我敲山震虎,要把你们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起来,要你们认真起来,又是骂18号,又是敲19号,这是杀鸡给猴看,为了督促你们,拿她们来鞭策,那是对她们的特别爱护,爱之深,责之切;我拿你们开刀,说不定你们还不如他们呢,别觉得这两个人学得不好、修得不好。说不定我要是给你们点逆境来鞭策一下,你们不知道怎么造我的反呢!八风吹不动,要经常给点逆缘逆风吹一吹,醒悟醒悟。

学习佛法就得磨得你没有脸皮,什么是脸?所谓的脸就是棱角。自尊自爱,真正的自尊自爱是真正的上进,如法,落实好。你自己不给你自己长脸,还让别人包容,师父一说的时候还觉得“多难堪,这么多人面前,你得给我点面子!”。别讲面子,讲面子你怎么不自己给自己长面子呢?你长到脸上去,我还表扬你呢。佛陀为什么表扬迦叶尊者,迦叶尊者那是真正地长脸,自尊自爱。佛陀为什么责备别的弟子呢?那是对那些弟子疼爱有加,让他们赶快的有所成就。我跟你们说,我给你们讲课,你只要在这里面听课,我就是你的老师,我怎么做有我的道理,我看你不顺眼,我就找你烦恼,那不顺眼就是证明你做的不对,就得反省。

时间差不多了,今天总结第一卷,下一课从十番显见重新学起。第一卷上半部分破妄、破识、破迷,下面就是分析根性,直指真心,属于见性的部分。这地方又分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带妄显真,第二个部分是剖妄出真。带妄显真是讲的十番显见,剖妄出真是讲的会通四科、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都是常住本性,圆彰七大,皆是本性周遍。分析出来真心自性,下一步就是讲修了,讲如是因如是果,还有修行路上的层次,还有修行路上的境界。好了,今天就到这里吧。阿弥陀佛!



回向偈
愿以此听经闻法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护法藏菩萨摩诃萨(三称)
南无千百万亿火首金刚护法菩萨摩诃萨

YY ID频道:86537757  YY群:5679092

楞严经专研专修群(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682445237

楞严经专研专修群(新浪微博):http://weibo.com/i/lengyanjing
本频道每周星期一、星期三、星期五, 晚上 8—10 点在线讲《楞严经》,农历每月初一、十五晚上 8 点诵《在家菩萨戒仪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6 13:29 | 显示全部楼层
《楞严经》印代法师新注笔录稿【第044课】

    2012年6月27日星期三

(本稿为法师YY讲座笔录稿,未经法师审核,仅供渴望求法的同修,自己临时参考。由于现场打字时间仓促,错别字在所难免,希望各位同修及时反馈错字、错句和矛盾的语句!请勿转载发表!如转载发表未经法师审核的讲义,如有误导别人,后果自负。阿弥陀佛!)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请合掌请法!(发愿文:)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祗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南无常住十方佛!

南无常住十方法!

南无常住十方僧!

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佛顶首楞严!

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金刚藏菩萨!



恭请法师慈悲,为我等弟子开示法要!

各位法师,各位大德居士,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我们继续学习《楞严经》,请打开《楞严经背诵手册》,二十页上数第三行:

经文【阿难。汝先答我见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云何成拳。汝将谁见。阿难言。由佛全体阎浮檀金。赩如宝山。清净所生。故有光明。我实眼观。五轮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佛告阿难。如来今日实言告汝。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阿难。譬如我拳。若无我手。不成我拳。若无汝眼。不成汝见。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义均不。阿难言。唯然世尊。既无我眼。不成我见。以我眼根。例如来拳。事义相类。】

这个部分是“十番显见”第一番。佛问阿难:“你现在先答复我,你看见我的光明拳,那么这拳的光明,因为什么而有呢?又是怎么成为拳头的?你又是用什么看见的呢?”阿难说:“从佛的全身来看,好像阎浮檀(阎浮檀是梵语,译为胜金,须弥山南面有洲,多此檀树,果汁入水,沙石成金,此金一粒,置常金中,悉皆失色。又将此金方寸,放在暗室,其光照耀如白昼,故喻佛身金色,光如檀树,亦赩如宝山。)佛身清净,非爱欲所生,故有光明。我实在是用眼睛看见的,世尊屈握五轮指给人们看,所以有拳的形相。”

如来追问:“见者是谁?”要阿难悟见法性,见性成佛。『阿难于识,虽知是妄,于见仍认属眼,不知眼根,乃是色法,为眼识所依,为见性所托,故能见并不是眼也。』阿难前面虽然听佛讲了“识”是妄,但是到这个地方呢,他仍然还是用识,就像我们所说的,听的时候道理明白,到用时候不知不觉的就迷,什么原因呢?理,不是听的太少,而是理没站住脚。分别执著妄想的习气太熟了,佛学的真理,听了虽然认可,但是太陌生了。所以说,习气熟,你起心动念就用习气,就用分别执著。

阿难前面听佛讲了“唯心所现、因心成体、性是一切心”,分别执著意识是虚妄的,听了以后也能理解,也能接受;一切的一切,都是心的见闻觉知在起作用,六根只是心灵的窗口。但是到这个地方,阿难的原话又是怎么讲的呢?见是眼见啊!前面已经破眼见了。佛已经告诉他了,死人也有眼,如果见是眼见,死人也应该能见,但是死了的人,他如果能见,还叫死人吗?所以说,理论没站住脚,没能够生处转熟,熟处转生。我们大家也是这样,所以才在第七识处,一再的强调,要生处转熟,熟处转生,我们要学会起心动念都用佛理、用真如。如果我们佛理站不住脚,起心动念都是用我执、所执,这个大家一定要注意。

此地如来,以举拳来检验阿难,毕竟取何为见。因为前面如来告诉大众,要为大家建立大法幢,许给在会的大众,给大众开发出真心道眼,所以在此要看看前面讲的理解得如何,要在见解上,加以检验。于是呢,又连番三问,一问:【汝先答我,见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第二问:【云何成拳?】第三问:【汝将谁见?】问虽有三,但义则在一,主要是要阿难参究“能见者是谁?”这个地方即是所谓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既有宗门的悟,又有教下的教。阿难不能领会“见”是“心见”,虽然前面破过眼识了,但此地阿难还没转过弯来。我们学习和阿难是一样的,听的时候觉得懂了,反过头来再问你,你还是不懂。师父把你领进去了,但是你还是没深入体会,没把这个教义深入搞熟,你用的时候还是照常分别、执著、妄想,法执,我执。

佛问主要是问阿难是谁能见,问的是能见的功能,但是阿难回答的都是所见。就像我们似的,心还是老往外执著,不回归本性。【阿难言:由佛全体阎浮檀金,赩如宝山,】艳如金光亦赩如宝山,这是见的色身啊,佛身金色,犹如一座宝山,是清净所生,不是欲爱所生。如来问:“是谁看见的呢?”阿难回答说: “实我眼见。”实实在在的说,是我眼看见的,又落在了眼根了。如来这一问,阿难又一答,此答【实我眼观】答第三问【汝将谁见】,这正是要阿难悟明“见”是“心”见。阿难虽然知道了分别意识是虚妄,在此处他的回答和他的表现,于见仍认为属眼,不知眼根乃是色法,为眼识所依,见性所托。能见的并不是眼,眼只是见性的一个窗口,见性依靠眼睛,托附在眼根去见东西。这个地方,佛陀的意思主要指明,六根的见闻觉知皆是心,不是六根。但是阿难代表我们转不过这个弯来。于是佛陀从两个方面陈述比喻,令阿难自审。叫阿难自己审查审查,自己说眼见对吗?再看下面的经文:

经文【佛告阿难。如来今日实言告汝。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

佛告诉阿难:“我今天不与你谈玄说妙,但老老实实告诉你,关于法如果不明白的时候,就要用譬喻。尤其对于一切有智慧的人,更需要用譬喻,才能使他得到开悟。”世尊见当机者阿难在这个地方仍然认为见是眼见,所以要用比喻,让他心开悟解。再看下面的经文:

经文【阿难。譬如我拳。若无我手。不成我拳。若无汝眼。不成汝见。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义均不。】

阿难!譬如说我的拳头,如果没有我的手,就不可能有我的拳头,如果没有你的眼睛,你就什么也看不到,以你眼睛的观见,来比喻我的拳头形成的道理,这两种道理含义是不是相同的呢?无有手就没有拳头,没有眼便不会看见,迷者觉得这两个意思相同;真正的心细、觉悟的人,见解是不同的。佛用无手无拳来比喻,无眼便无法看见。故意问阿难,这两个例子,比喻的义理相同吗?此处也正是检查阿难是迷还是悟,此处说眼根,是说的所见,没说能见。比喻无手无拳,是讲的结果,是从根本说的,没有根本的手,就没有拳头的形成。无眼就无见,这个是从表面说的,没有眼怎么形成见啊?无眼无见,落在“所见”上,这里面意义不相同,大家要仔细体会!

经文【阿难言。唯然世尊。既无我眼。不成我见。以我眼根。例如来拳。事义相类。】

看阿难是怎么回答的呢?阿难说:“是这样的,如果没有我的眼睛,就什么也看不到了。用我的眼睛来比喻如来拳头的形成,事实上是同一个道理。” 无手便无拳。阿难虽然在前面听了佛陀很多的开示了,仍然是俗人见解,仍然没有明白认可“见不属眼”这个道理。于是佛陀问了,他便顺水推舟,只是看风使舵,遂即应声回答:【唯然,世尊!】“唯然”是应诺之词。随口应诺说“无我眼不成我见,无我手不成我拳,比喻是一样的。”见解和凡夫是一样的,就是不能够悟解佛理。佛理,见不是属于眼的,它属于心。在此地阿难又是怎么回答的呢?无眼无见,无手无拳,这两个意义是相同,两者相比类似。他忘了无眼也能见,眼睛这个窗口没有了,看不到外面的事物了,但是见性没变,还能看见眼前一片漆黑啊。佛陀从两个方面比喻,让阿难自己审查悟解没能成功:无眼,也有看见。咱们再看:

经文【佛告阿难。汝言相类,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无手人,拳毕竟灭。彼无眼者,非见全无。】

佛对阿难说:“你说无手无拳、无眼无见是同一个道理,其实是完全不同的。为什么呢?比如一个没有手的人,他的拳头毕竟是不会有的,但是那些没有眼睛的人,并不是什么都看不见。”无眼之人,他并不是没有能见的性能,他还是有能见性能的。下面便做了证实,看经文:

经文【所以者何。汝试于途,询问盲人,汝何所见。彼诸盲人,必来答汝,我今眼前,唯见黑暗,更无他瞩。以是义观,前尘自暗,见何亏损。】

这是什么缘故呢?我说无眼之人,他并不是没有能见性能的,他还是有能见性能的,你去实验一下。你到路上去问问那些瞎了眼的盲人:“你看见什么了吗?”那些盲人必定回答你:“在我眼前只见一片黑暗,除了黑暗之外再也看不到其他的东西了。”以这个道理来看,眼前的境界,显然有黑暗的一面,有光明的一面。有眼的人,看到的是光明,在光明下显现诸物。无眼的人,看到的是漆黑一片。看到光明、看到黑暗都是能看见,怎么说无眼就看不见了呢? 虽然盲人眼根坏掉了,但是能见的本性,是没什么亏损的啊!

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名词:【前尘自暗】,“前”是相对的意思;一般来说我们眼前的环境有明与暗,白天阳光充足,是明境;如果晚上有灯光,有月亮,那也属于是明境。如果晚上既没有灯光,也没有月亮,再加上阴天,伸手不见五指,就属于暗境。这都是眼前之尘境,明、暗属于二尘,也就是说二种环境。盲人他眼前属于是暗境,能见到暗境,难道不是见吗?好多人都有这种错误,认为见暗不是见,其实见暗,看到黑暗也是见。

你走进黑暗的房子,或者走进没有灯的山洞,你看见眼前一片漆黑就认为什么也看不到,这是错误的,因为你能见到黑暗。虽然能看到光明与能看到黑暗,两种环境不同,但是都属于是能见。盲人没有眼睛,他看到的是漆黑的境界,怎么说不是看见呢?见性无有增减。这个地方说明了,无眼照常还是有见性的,大家错误就错在见到黑暗,认为不是看见。下面就是辨明见暗成见。

经文【阿难言。诸盲眼前。唯睹黑暗。云何成见。】

阿难说:“那些盲人眼前,只看见一片黑暗, 除黑暗之外再也一无所见,只是见暗境,那怎么说是能看见呢。”阿难在这里帮助大家,在跟佛陀狡辩。世人有误区,认为见到黑暗不是看见,大家仔细想一想,见到黑暗也是看见。当机者阿难在这里代表迷了的众生,代表大家的错误认识。认为在这个辩驳盲人面前唯睹黑暗,不能算是看见。于是佛陀便分析,见暗也是看见。看经文:

经文【佛告阿难。诸盲无眼。唯观黑暗。与有眼人。处于暗室。二黑有别。为无有别。】

佛告诉阿难,世人皆知道,见明就是能见,见暗只是黑暗,不能叫做能见。所以佛再问阿难:“那些盲人没有眼睛,只能够看见黑暗,与有眼人在暗室中所见的黑暗,两种黑暗境界是相同还是不相同呢?”这两种黑暗环境是否不一样呢?盲人看到眼前漆黑,和那个有眼的人在暗室中见到的黑暗,两种黑暗是不是相同的呢?上面,阿难认为见到光明和事物是大家都认可的,看见黑暗,就认为看不见。如果看到黑暗也认为是看见,这些世间人是不承认的,所以看到黑暗就是不能算是看见。所以佛陀为了证实看到黑暗也是看见,才让阿难自己来分析,盲人无眼,只见黑暗,和有眼人处于暗室,所见的黑暗相同不相同?如果相同,见到黑暗也是看见呀。看看阿难是怎么回答的。

经文【如是世尊。此暗中人。与彼群盲。二黑校量。曾无有异。】

通过比量,经过一番对比,阿难答:“是的,世尊,这些处在黑暗中的人,虽有眼睛,亦只能看见黑暗,和那些没有眼睛的盲人所见的黑暗,这两种黑暗是一样的,没有差别的。”照这种道理来推测,大家要明白,明白什么呢?见性显然自有离尘之体,见性跟环境不是一个东西,它是脱离的,是相对的。尘是环境,我们能见的见性和环境是相对的,它和万事万物不是一体的。我们的见性完全不是因尘而见,不是因为有光明就看见了,不是因为有黑暗就看不见了,不是的。光明和黑暗是两种不同的相对的尘境,但是我们的见性,不管是明是暗都是能见的。我们能闻的闻性,发出的声音是动相,没有声音的时候是静相,动相静相我们都是能听到的,动的时候听到的是声音,静的时候听到的是安静。好多人认为“没有声音了。”没有声音你听到的是安静,那是一种静相,大家糊涂就糊涂在这里。

大家应该注意,我们的见性、闻性,见闻觉知的性能不因为外境而有。

外境是什么?外境是和我们的见闻觉知相对的。不管哪种境缘出来,我们都能够见闻觉知到,应该是明来知明,暗来知暗,动来知动,静来知静。见闻觉知,你仔细看看,比如鼻子嗅味,到一个环境下:“好香!”到另一个环境下:“好臭。”环境有香臭,有消失,但是你见闻觉知的性能有消失吗?没有。不要认为讲空,就什么都空了,你的自性是不空的。佛家讲的空是“有”,我们空掉分别执著妄想,意思是说要活在当下。你在哪个环境下,你必须要融入到那个环境下,不然的话这个事情做不了。你不要有排斥,你也不要喜欢,你喜欢那个工作,该调走你还是调走你。你排斥那个工作,该让你在那工作,你还是要在那里工作。说“空”是空的分别、执著;说有,事实情况都摆在那里,你的见闻觉知要你要正确的对待。比如掏大粪的工人,清垃圾的工人。说空,是空掉你的分别执著。你拿这些钱,这份活,你好好给我干,你别分别、执着、排斥,别排斥大粪和垃圾的味道。你知道它难闻,怎么办呢?适应。不是社会来适应你,而是你要适应社会。不是要人群来适应你,而是你要适应人群。佛家讲空是这个道理,不是什么都没有。佛家讲的空,是有。

比如在单位上班,调到一个新的单位,“我不喜欢这份工作。”你先别分别、执着,你先上岗再说,不然的话就没有工资拿,你要先适应这个不喜欢。不喜欢也要工作,要空,知道不喜欢也要把这个事情做好,做不好你往别的单位调,那别的单位也不要你。你喜欢这份工作?我告诉你。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说不定不知哪一天就把你调走了,调走你的时候你也老老实实的走。你说:“我不愿走。”不愿走也由不得你。所以说你要空,空掉你的我执,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个能知的性能它是不变的。我们要随缘,随什么缘?随社会的缘,随人群的缘,随当下的缘,这叫不变随缘,随缘又不变。不变的是什么呢?不变的是我们的能觉能知,时刻是觉而不迷的。

佛教讲的什么呢?讲的空掉分别执著,我执和所执。别老是以自己的见解为中心,以你自己的见解为中心呀,你永远都是错误的。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你老是“我我我”,我来我去,你的业障就越重。业是什么?业是分别、执着,造成行为的错误。消业怎么消啊?不是说念念经拜拜忏就消了,而是你要达到我前面所说的,不要依着你自己,要随着社会的缘,要随人群的缘,不以你自己的见解为中心,你就处处活得快乐,活得开心,潇洒自在。如果老是有自己的分别、执着、贪嗔痴、我执、所执,那你这个人就活的很苦了。

境界、外境、外六尘各不相同,但是呢?我们的见性是无阻碍的,就看你站在哪个点上了。你站错队了,我执、我见,你不随缘,你没认透真心,所谓的消业——拜忏、磕头,你怎么都消不了业。你只能够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象我上面说的,无棱角了,适应社会,适应人群,做什么都无怨无悔的去适应,觉得这个事情我不喜欢,不喜欢也得做好,做好了再想办法去解决。你看现在的人哪有这样的?他都是挑着环境来适应他,要顺自己的心,顺自己的意,配合自己的贪嗔痴,如果顺境太多了,那贪嗔痴就更多了,堕落得更深了。富贵不修道,官高位显造恶多,做错了一件事牵扯到好多人的利益呀。

这个地方直接说出了我们错误的认识,错误在自己意识。自己意识不到的别否认。象看见黑暗,错认为不是看见,不认为应该适应社会,适应人群,不以自己为中心,而是更好地做到了以自己为中心,为什么不以自己为中心,而又做好自己是以自己为中心呢?你做好了以后,你的环境会随着你的改变而改变,你的人缘,你的生活,你的为人处事会更好。你老是要人适应你,适应你的我执、我见,这样的话呢?在见性上就有障碍了。

记住了,我们有“离尘之见闻觉知之性体”,完全不是因为六尘而有见闻觉知,外面的六尘,我们永远是得不到的。“万事万物,来也空去也空,两手空空走西东,官也空贵也空,功名富贵不终生,父母妻儿皆是空,死后不能同道生。”虽然父母妻儿都是你最亲近的人,我告诉你,他们所造的业力不同,死后不一定生到同一个地方去,说不定有的做人,有的做天神,有的下地狱,有的做畜生,这都是你最亲最近的人呀,六尘都皆不可得呀。

这个地方,正所谓:“青山本不动,白云任去来。若随白云动,青山置何地。”青山本来是不动的,白云动来动去,但是青山跟着白云动了,问问青山你在哪里呢?青山本不动,白云任来去!本性本来是不动的呀,身外的六尘环境象白云一样,幻而不实,动来动去,只是我们的本性被这个云晃得晕头转脑,不知道自己本来是不动的。这个地方是讲什么?这个地方讲二元,尘是尘,性是性。有人说:“师父,你讲课不符合祖意。《心经》明明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是一元的。”你二元还没搞懂呢,搞清楚了二元你再搞一元。烦恼即是自性,自性即是烦恼,那你天天搞烦恼去吧,那就别想得到安静了。你首先要知道烦恼是自性生出来的,烦恼毕竟是烦恼,但烦恼不离自性,既然不离自性,是自性所生,你一转就得清净了,你落在自我执着就烦了,你如果落在另一个焦点上:“我为什么要烦呢?”就象现在的糊涂人,别人错了,他便生烦恼。别人错了,你应该帮助他,他不可理喻不能理解的时候,你应该对他怜悯,觉得可惜,你生烦恼有什么用?“他就不应该怎么怎么……”他不应该,并且又惹得你生气了,你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你自己,你就更不应该去错,你就更不应该拿他的错来折磨自己。首先要分清二元,然后才能够归一元。

后面接下来便直接辨明眼见是心见,不是眼见。首先说明,大家认为见是眼见,是一种错误,再总结说明,心见才是根本。请看经文:

经文【阿难。若无眼人。全见前黑。忽得眼光。还于前尘见种种色。名眼见者。彼暗中人。全见前黑。忽获灯光。亦于前尘见种种色。应名灯见。】

阿难,若是一个盲人看见全是一片黑暗,忽然恢复了视觉,又看见了眼前种种的事物,一般人都认为这叫做眼见。那处于暗室中的人看到前面全是漆黑,忽然得到了灯光,也看到了种种事物,应该给他起个什么名字呢?应该叫灯见,因为灯看见的啊;盲人视觉恢复了是因为眼看见的,在黑暗房子里的人,忽然开了灯,看见了,那叫做灯见,行不行啊?再看下面,佛陀又怎么说的:

经文【若灯见者。灯能有见。自不名灯。又则灯观。何关汝事。】

假如叫做灯见,灯能够有见,就不能叫做灯了,既叫作灯,自然不能看见。再说既然是灯在看见事物,与你阿难又有什么关系呢?再说,灯能看见和人有什么关系呢?和眼睛又有什么关系呢?这个地方要特别注意!注意什么呢?盲眼人恢复了视觉能看见,他能看见物体了,和那个看到黑暗是不是相同啊?我在这里问一下,看见黑暗和看见物体是不是相同啊?(学员:所见不同,能见相同。)对,所见的境界不同,没恢复视力所见的是黑暗,恢复视力后,所见的是物体,但是这个能见是没什么两样啊!见到黑暗是能见,见到物体也是能见,这就说明了,能看见的不是眼,这个能见是我们本有的见性。眼睛没有障碍了,就像在黑房子里面开了灯一样,它是一个见到物体的助缘。眼睛恢复视力了,恢复视觉了,没有障碍了,就像黑房子里开了灯一样,它是一个见到物体的助缘,是性能发挥的一个窗口,它不是根本。这个窗口封闭了,性能有没有啊?性能有,性能见到的是黑暗。窗口打开了,就像黑房子开了灯一样,见到的是有形物体,能见是什么?能见是我们的中心性能。能见是心,不是眼啊。要是眼能见的话,跟心就没有关系了。

就像前面的比喻,我们在黑暗的房子里开了灯能看见了,认为是灯见的话,跟人就没有关系了。在黑暗的房间里看不见东西,开了灯,能看见东西,还是人能见,不是灯能见。盲人恢复了视觉,能看见物体了,和开灯是一个道理。把窗口打开了,把助缘、通道打通了;封闭通道的时候,是黑暗的,开开通道是光明的,眼只是一个窗口。能见是心,不是眼。在这个地方呢,圆瑛老法师是这样说的:[结申心见正义];“结”是总结,“申”是申明,申明“见是心见”才是正确,就是正义。

经文【是故当知。灯能显色。如是见者。是眼非灯。眼能显色。如是见性。是心非眼。】

因此你应当知道这是借灯光来显示事物,所以在光明中能够看见东西的,是眼睛不是灯,但眼睛只能照显色相,并不具有能见能分别的知觉功能。那个能见的本性是心性自体的功能,并不是眼睛的本质,所以能见是心,不是眼睛。如来十番显见,现在是第一番显见,证明我们的见性功能是在心不是在眼。以后说话要注意了,不能再说,我眼见,你认为是眼睛能见,这是错误的。时间到了,回向,下课。



回向偈
愿以此听经闻法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护法藏菩萨摩诃萨(三称)
南无千百万亿火首金刚护法菩萨摩诃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7 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顶礼印代法师!
感恩师兄法布施!随喜师兄的功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8 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楞严经》印代法师新注笔录稿【第045课】

    2012年6月29日星期五

(本稿为法师YY讲座笔录稿,未经法师审核,仅供渴望求法的同修,自己临时参考。由于现场打字时间仓促,错别字在所难免,希望各位同修及时反馈错字、错句和矛盾的语句!请勿转载发表!如转载发表未经法师审核的讲义,如有误导别人,后果自负。阿弥陀佛!)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请合掌请法!(发愿文:)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祗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南无常住十方佛!

南无常住十方法!

南无常住十方僧!

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佛顶首楞严!

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金刚藏菩萨!



恭请法师慈悲,为我等弟子开示法要!

阿弥陀佛!大家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我们学佛主要是要理解如来真实义。大家请放掌!各位法师,各位大德居士、同修,请打开《楞严经背诵手册》第21页,上数第8行。

经文【尔时世尊。舒兜罗绵网相光手。开五轮指。诲敕阿难。及诸大众。我初成道。于鹿园中。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众言。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汝等当时。因何开悟。今成圣果。

时憍陈那。起立白佛。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又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佛言如是。

即时如来。于大众中。屈五轮指。屈已复开。开已又屈。谓阿难言。汝今何见。阿难言。我见如来百宝轮掌。众中开合。佛告阿难。汝见我手。众中开合。为是我手。有开有合。为复汝见。有开有合。阿难言。世尊宝手。众中开合。我见如来手自开合。非我见性有开有合。佛言。谁动谁静。阿难言。佛手不住。而我见性。尚无有静。谁为无住。佛言如是。

如来于是从轮掌中。飞一宝光。在阿难右。即时阿难。回首右盼。又放一光。在阿难左。阿难又则回首左盼。佛告阿难。汝头今日何因摇动。阿难言。我见如来出妙宝光。来我左右。故左右观。头自摇动。阿难。汝盼佛光。左右动头。为汝头动。为复见动。世尊。我头自动。而我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佛言如是。

于是如来。普告大众。若复众生。以摇动者名之为尘。以不住者。名之为客。汝观阿难头自动摇。见无所动。又汝观我手自开合。见无舒卷。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从始洎终。念念生灭。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性心失真。认物为己。轮回是中。自取流转。】

这一大段是『十番显见』当中的第二段,分析说明见性是不动的。

我们昨天学习的是『十番显见』当中的第一段“显见是心”,分析说明我们的“看见”不是“眼见”,而是“心见”。那么佛陀为什么首先说明“见是心见”呢?佛用见性,当然是有很深的用意,我们真心是有八个功能,这八个功能组合在一起,它的作用是见闻觉知。佛在前面所说的【唯心所现】、【性一切心】、【觉了能知之心】等,唯心所现首先是见到,没有见到就没有后来的。从本能上来说,见是首位,最能代表整个心性的功能;退一步来讲,见解是妄心,但是它也没脱离真心;再退一步来讲,别管是迷了,还是悟了,我们所执着的成见,也是迷的根本,所以佛陀便用见性,让我们开悟。我们能见、所见、执见,都是由我们自性真心的见性所发,这里“见性”代表本性。

《楞严经》开篇第一卷主要是纠正错误,先是说分别、妄想是妄,然后再带妄显真。我们看见事物,认为是眼见,就寻绕着这个眼见去辩论,眼见的境界分为两种:一种是黑暗,一种是明亮。在明亮的环境下认为是看见,在黑暗的情况下,大家往往都落在错误的“不见”范畴里面,你见到的是黑暗,也是和你的“能见”是相对的。佛陀在前面“七番破处”里面的第四处里已经说得很明白了,【开眼见明,名为见外;闭眼见暗,名为见内。】这一段主要说明能见与所见必须是相对的,如果不相对便形成不了见。前面都是为后面打基础的,七番破处你学不好,到这地方在理解上就有问题。黑暗,你看见黑暗,那已经和你的能见是相对的了,不和你的见性相对,怎么知道它是黑暗呢?所以说这地方是带妄显真,这里讲相对论。通过这个相对论来说明自性是独立的,见闻觉知是独立的,一切都与见闻觉知相对,只有相对才形成能见。那么第二番就是讲自性的不动了。请看经文:

经文【尔时世尊。舒兜罗绵网相光手。开五轮指。诲敕阿难。及诸大众。我初成道。于鹿园中。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众言。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汝等当时。因何开悟。今成圣果。】

这时世尊伸出他柔软如绵、金光如网的手,张开五轮指,教诲并指示阿难和在座的大众说:“我当初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开悟证果之后,即往鹿野苑。在鹿园中,为阿若多(即憍陈那,又译为憍陈如,为最早听闻佛法的弟子之一)等五个比丘以及你们四众弟子说,一切众生,不能成就无上的菩提正觉或者阿罗汉果位,都是因为客尘烦恼所误,谁能说一说,你们当时是因为什么而开悟,才成就今天的圣果的呢?”

【及汝四众言】:和你们四众弟子说。(四众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众生不能成圣果菩提及证阿罗汉果,都是因为客尘粗细烦恼所误。”什么是客尘?客就不是主人,形容本来是没有的,只是暂时的,也是我们的妄想;见惑、思惑也是客尘,烦恼即无明,不明白便生烦恼。 “因客尘粗细烦恼所障误,所以不能成正果,但你们当时,究竟因何开悟,而得成圣果,可一一向我及大众,说出原因。”

这个地方,佛要讲明心见性了,他不直接讲,而是要阿罗汉来证明一下,这代表信——证信。为什么要用这个证信呢?原因是为了提高说服力,阿罗汉烦恼已断:“我是怎么断的烦恼?”这个有说服力。阿罗汉去的是什么?阿罗汉主要是去掉了执着,他的妄想、分别还存有;菩萨是修去分别,执着完全没有,少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我们凡夫分别、执着、妄想样样都有,其中“执着”特别严重。你看学佛都不怎么好好的学,你要说谁怎么怎么样呀,就象新闻似的,他们很关注;跟师父学佛经不好好学,有人对师父有什么样的说法,往外一传,他们倒很容易记得住,于是便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师父。这叫什么?严重的执着邪知邪见。正见他不执着,邪知邪见他倒很执着。《楞严经》第一卷佛祖说什么呢?说阿难用的分别、执着都是妄想,【此想不真】所以才受轮回。你们老是搞这些七七八八的、是是非非的我执、我见,你们都是搞的法尘、分别影事,到第二番显见,就是为了证明这个事情的,你再用那些分别、执着、法尘等虚妄不实的东西,你是成就不了的。下面是憍陈如的回答:

经文【时憍陈那,起立白佛。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

这地方,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这时憍陈那起立对佛说:“弟子现在在大众中,算是年纪最老、经验最多(年高德重)的人,并且在大众中我独自得到了‘解悟第一’的称号。”解悟第一名叫“最初解”,即是最初解悟的人,也叫“解本际”,明白本性的意思。“我是听世尊说‘客、尘’二字,是因为悟到了‘客、尘’二字而开悟证果成就果位的。”

这地方把憍陈如解悟第一放在这里,代表什么?代表学佛解悟的重要性,如果佛理你认识不到位,你是成就不了的!学佛必须把佛理认识到位。这里面含有“什么是虚妄”要认识到位,“什么是真实”要认识到位,如果认识不到位,是不能够成就的。这里面有个“客尘”, 客尘是虚妄。

经文【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毕。俶(chù)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

这是什么意思呢?“世尊!譬如旅客,投宿到旅店中,或是饮食,或是住宿,等到食宿完毕后,又要整顿行装继续前行,并不安住在旅店中,若真是这里的主人,自然不会离开。”主人比喻常住真心,旅客比喻客尘妄想,及无明、见思二惑,见解上的错误、思想上的错误和无明尘沙惑。我们本来没有客尘,就如我们本来很干净的,但到外边,被风一吹,满身的灰尘,回来后如果觉察,用手一拍,尘即消灭,还我清净,这叫做“破尘”。我们用的分别、执着、妄想,用的推求、寻逐、攀缘,知道这都叫什么吗?这都比喻“客”,都是在自性里面能见、能闻、能觉、能知里面生起来的过往客人,为什么叫它“客”呢?因为它不是长久的,它是有生灭的。进一步的解释:

经文【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

“因为这些东西都是生生灭灭的,所以称为它客,我们的思维妄想、分别、执着、攀缘、推求、寻逐不能够永久的存在。”这是憍陈如的经验呀。“变动不住的是客人,所以叫它客;本性是永久常住不去的,所以叫做主。因此明白生灭不住是客尘的义理。”这个地方,大家想一想还是破妄呀!也可以说我们的身体如旅店,自性是主人,旅店是暂时的,主人即自性是永恒的;既知道身体是旅店,是暂时的,就不应该执著。我们这个身体也是过往的客,我们在六道里轮回,如上文所指,【譬如行客。投寄旅亭】等,【如是思维】,以见惑分别不住名“客”,以法性常住名“主”,说明了当我们开悟的时候,认透了自性——见闻觉知是常住不动的,这些所觉、所知都是生灭不定的,所以我们的分别、执着、妄想、推求、寻逐、思维和攀缘,这都是客,都属于是虚妄。

经文【又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

“又如雨后初晴的时候,灿烂的阳光在天空照耀,阳光射入门户的空隙中,在透过门隙的光线当中,可以看到空中尘埃飞扬的景象。尘质是轻而浮动,尘在空中飞扬飘摇,可是虚空依然是始终寂然不动的。”我们的见、思二惑有如尘质飞动,微细不能觉察,需心光照射才能够觉察到。我们需要用心去觉察、去观察,我们的思想是生生灭灭的,我们的分别、执着、推寻、攀求都是生生灭灭的,我们用心去观察才能观察得到、体会得到,比如光从门隙射入。所以分别、执着要不得,阿罗汉去了执着,断掉了执着才证阿罗汉呀!我希望你们每个人都能把烦恼投入汪洋大海,不要把它当作好东西,不要视作亲人常随左右。就是我们把烦恼,把分别、执着这些东西当作了亲人,常随左右,其实烦恼是魔鬼,有时候你们故意找魔鬼,烦恼就是魔鬼,它把你弄得颠颠倒倒,不明真理。讲经就要你们明白,除去无明烦恼,不要越听越糊涂,时不时的要给你们点警策、刺激,你别以为逆耳不是好事,逆耳能帮你醒悟。我跟你说,我这个人根本不想说人讲人的,和我见过面的人都知道,我并没有那么凶,但是教徒弟必须该提醒的要提醒。

经文【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

“我就这样思惟,澄净寂然的名为虚空,飞扬飘动的名为尘埃,“尘”含飞扬飘动的意思。”

那么憍陈如尊者是怎么做的呢?用智慧光照破无明烦恼,他悟知自性是不生不灭的,生生灭灭那些分别、执着、妄想都是客尘。那么佛怎么说的呢?【佛言如是】。“对,就是这样的。”你证果了,你知道那些思想、那些见解,我执、我见都是不清静的生灭、污染,客尘是污染的意思。就是因为大家老是落在污染里面,所以才不得清静,常生烦恼;老是执着那些错误的东西。昨天我也给大家说了,有的说“别人错了,他为什么……”拿着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那就是执着。佛说:“憍陈如,你所讲的道理是对的,正是如此!”眼的能见性是不动的,只是身境和能缘识心摇动而已。眼的能见性是不动的,这代表自性是不动的,只是身处的环境和所处的环境产生的认识不同。通过憍陈如这样一说,怕大家还不能理解,于是为了正显自性不动,为了让大家真实的认识到自性是不动的,佛又做了教导。先是对外境,让大家认识一下“心不动”:

经文【即时如来。于大众中。屈五轮指。屈已复开。开已又屈。谓阿难言。汝今何见。阿难言。我见如来百宝轮掌。众中开合。】

佛恐怕在会的大众还不能完全了解真性不动,所以就屈他的五轮指,屈后又开,开后又屈,问阿难说:“你现在看见什么?”阿难说:“我见如来,百宝轮掌,在大众前,合后再开,开后再合。”(佛手掌中,有千幅轮相,故称轮掌。)先说外境动,自性不动。

大家自己伸开自己的手掌看着,然后再握拳、伸开、握拳,来回做上三次。做完了没有?你伸开手掌的时候,你见到你的手掌伸开了吗?见到了。你握上拳头的时候,你见到你的拳头握上了吧?见到了。你再伸开、再握拳、再伸开、再握拳两三次,外面的伸掌、握拳是不是有动啊?但是一般的人会认为:“哦,你伸开手了。”、“你握上拳了。” 落在分别上的话,就跟着这个生灭相落在哪个地方?落在伸开和握拳上。伸掌和握拳是动相,那自性呢?握拳你能见到握拳,伸掌你能见到伸掌,自性能见的性能没有伸曲。如果你能够体会到掌有伸曲,而见性不动,你就回归自性了!好好体会呀。这个地方是显示外境动,自性不动。外境是动的,你要是着在外境上,那肯定啊:“你伸掌了,你握拳了。”是会落在这上面的,但是你那个能见是不动的,你伸掌见到伸掌,你握拳见到握拳,你见性毫无动摇。再看下面,佛开示了:

经文【佛告阿难。汝见我手。众中开合。为是我手。有开有合。为复汝见。有开有合。阿难言。世尊宝手。众中开合。我见如来手自开合。非我见性有开有合。】

这个地方,阿难很聪明,佛对阿难说:你看见我的手在众中一开一合,到底是我的手有开有合,还是你的能见之性有开有合呢?这个地方佛又问阿难,佛问什么呢?佛问是我的手有开合,还是你的见性有开合?阿难说:世尊的宝手在大众中一开一合,我看见如来的手自己开合,不是我的能见之性有开有合(佛手在阿难见性之中,不住如客,而阿难见性,无有开合)。接着佛又问阿难:

经文【佛言。谁动谁静。阿难言。佛手不住。而我见性。尚无有静。谁为无住。】

“谁动谁静?”在这个地方,我又要提问了。佛手有开有合,阿难的见性没有开合对吧?哪个是动?哪个是静呀?佛问阿难:“我的手有动,你的见性没动,这里面谁动谁静?”这就看对自性参透参不透的问题了。阿难是怎么回答的呢?“佛手不住,而我见性尚无有静,谁为无住。”关键是在这里,阿难体会到了自性,你们还没认透。“佛的手变化,我时刻知道。”这算是动吗?这得算是动。这就说明了自性这个了别的能力不是静态的,但是,不是静态的,它又没动什么思想,所以也不是动态的。所以阿难在这个地方说:“我这个见性没有开合。”他不说动与静的问题,见性没有开合,哪个是动哪个是静呀?你掌伸开的时候,我知道伸开了,你握拳的时候,我知道你合上了,自性是动还是静呀?它没有动静,它是灵知,它时刻反应是那么灵敏。大家搞清楚这一点了没有?自性是灵敏的,它叫灵性,它的性质非常的灵敏,一动一静它都知,它这个“知”没有动静,只是灵敏的反应,你要说它“静”,静止了,不反应了,那是错误的;你要说它动,嗯,它是怎么个动法呢?它始终都是这样的,它没有生灭来去,它怎么个动法呢?

佛恐阿难还没真正明白,便再追问:“谁动谁静?”阿难答:“佛手不停的开合,而我自己的见性,尚且连静相也不可得,又哪里会有动相存在呢?”它时刻在灵敏的反应,连一个静相也没有得,但是它没有生灭,哪里有什么动相呢?时刻灵敏的觉察得到,它没有生灭。没有生灭,就不是动,所以说自性非动非静。不可把它看成死的,有些人理解自性时说:“自性是不动的。”那就把它看死了;有些人说:“自性也是有动的。”那就把它看歪了。那只手呢?手无住就是动,因静由动来,若没有动,根本就没有静,这都是相对的,但是自性不是相对的。这一点搞明白了吗?有生灭的,它就属于动;它本来就没有生灭,怎么说它是动是静呢?动和静是相对的,自性根本就没有相对,是灵知灵觉,这是说的外境,这是说的相对,下一个例子说明自性在自身不动。

佛又举了一个例子,显示见性在自身不动:

经文【如来于是从轮掌中。飞一宝光。在阿难右。即时阿难。回首右盼。又放一光。在阿难左。阿难又则回首左盼。佛告阿难。汝头今日何因摇动。阿难言。我见如来出妙宝光。来我左右。故左右观。头自摇动。】

前面说的是见外面的境界不动,这个地方说佛性在自身见性它也是不动的,这个地方你要仔细呀,佛为了让阿难能够在自己的身中见到不动之体。

于是如来从百宝轮掌中,发一道宝光在阿难右边,阿难就扭头向右边看;再放一道宝光在阿难左边,阿难又扭头左边看。

佛问阿难:“你的头今日为何左右摇动呢?”

阿难说:“如来放出宝光在我的左右,我左右观看,所以头就跟着左右摇动。”这是说的身动性不动。

上一个例子说外面的境界动,见性不动,自己能见的性能不动。这个地方呢?发生在自身上,自身动,但是见性是不动。

再看下面阿难和佛的对话:

经文【阿难。汝盼佛光。左右动头。为汝头动。为复见动。世尊。我头自动。而我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

佛问:“阿难,你看见佛光,左右摇动头的时候,究竟是你的头来回摇动?还是你的见性来回摇动?”阿难回答:“世尊,是我的头自己摇动,而我的见性,尚且没有静止的相状可说,哪里有动呢?”我自己的见性尚且连静相也不可得,哪里会有动相存在呢?这个地方和前面上一个例子遥相呼应。

尚且没有静止的状况说法,哪里会有摇动呢?阿难此时,已能于摇动身境之中,分出不动之见性,也初步明白了见性是离外缘而独立的。这是什么意思呢?佛在阿难的右边放了一道光,阿难扭头向右看,又在左边放一道光,阿难扭头向左看。左边放光见到了是见到,右边放光也是见到,这个“见”没有生灭、没有动呀,但是动的是什么?动的是我们的身体。左顾右盼,都是能见所驱使。能见所驱使,这个能见没静止。前面说没动,这里说没静止。没静止,但是左边放光,看到了,右边放光又见到了,这个“见”有没有生灭的动相呀?没有。见没有生灭的动相。“见”时刻是能见。能动的是什么?能动的是我们的身体。所以阿难回答世尊说:“我的见性没有停下来。”但是见性没有生灭,不是说,这边能见,那边就不能见了,而是哪边有动相发生,它都能够见,这个见始终没有生灭,这样阿难就初步明白了,见性是独立的。



回向偈
愿以此听经闻法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护法藏菩萨摩诃萨(三称)
南无千百万亿火首金刚护法菩萨摩诃萨

原帖来源网址    印代法师佛学园地http://1277595347.qzone.qq.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10 18:29 | 显示全部楼层
印代法师系列讲座———
《楞严经》印代法师新注笔录稿【第046课】
    2012年7月23日星期一

(本稿为法师YY讲座笔录稿,未经法师审核,仅供渴望求法的同修,自己临时参考。由于现场打字时间仓促,错别字在所难免,希望各位同修及时反馈错字、错句和矛盾的语句!请勿转载发表!如转载发表未经法师审核的讲义,如有误导别人,后果自负。阿弥陀佛!)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请合掌请法!(发愿文:)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祗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南无常住十方佛!
南无常住十方法!
南无常住十方僧!
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佛顶首楞严!
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金刚藏菩萨!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家请放掌!请法师慈悲,为我等弟子开示法要!
阿弥陀佛!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晚上好!
我们停课差不多快一个月了,我们今天继续共同学习《大佛顶首楞严经》[十番显见之二显见不动]。
经文【尔时世尊。舒兜罗绵网相光手。开五轮指。诲敕阿难。及诸大众。我初成道。于鹿园中。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众言。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汝等当时。因何开悟。今成圣果?
时憍(jiāo)陈那起立白佛。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食宿事毕。俶(chù)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yōu)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又如新霁(jì)。清旸(yáng)升天。光入隙(xì)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如是思惟。澄(chéng)寂名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佛言。如是。
即时如来。于大众中。屈五轮指。屈已复开。开已又屈。谓阿难言。汝今何见。阿难言。我见如来百宝轮掌。众中开合。佛告阿难。汝见我手众中开合。为是我手。有开有合。为复汝见。有开有合。阿难言。世尊宝手。众中开合。我见如来。手自开合。非我见性。有开有合。佛言。谁动谁静。阿难言。佛手不住。而我见性。尚无有静。谁为无住。佛言。如是。如来于是从轮掌中飞一宝光。在阿难右。即时阿难回首右盼(pàn看)。又放一光。在阿难左。阿难又则回首左盼。佛告阿难。汝头今日。何因摇动。阿难言。我见如来出妙宝光。来我左右。故左右观。头自摇动。阿难。汝盼佛光。左右动头。为汝头动。为复见动。世尊。我头自动。而我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佛言。如是。
于是如来普告大众。若复众生。以摇动者。名之为尘。以不住者。名之为客。汝观阿难。头自动摇。见无所动。又汝观我。手自开合。见无舒卷。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从始洎(jì)终。念念生灭。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性心失真。认物为己。轮回是中。自取流转。】


这一段是相当的主要,佛在此地讲得很明白:【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这是重点中的重点!为什么众生不能成菩提及阿罗汉?皆因为认识不清“客”、“尘”烦恼、分不开主次。众生心【趣外奔逸】,以动为已,以境为己,老是去执着动相,老是执着客、尘,所以说【念念生灭】、【颠倒行事】。换句话说,众生只是执着客、尘外境而把根本给忽略了,所以叫做【颠倒行事】。
这一段[十番显见之二见性不动]。如来教我们认识清主要根本,认识清客、尘外境,也就是生灭之相。要识得根本主人翁方能够证得菩提,或者成为阿罗汉,或者成为不同等次的菩萨,如果认不清根本主人翁,那就会在客、尘外境上攀援执着,就永远不能够证得菩提,不能成为罗汉菩萨。这个地方是相当的主要!这个地方佛陀为了让大家相信,用一个成阿罗汉的弟子来做证明——憍陈那长老(即憍陈如)作了汇报。为什么这一段憍陈那【起立白佛】做汇报呢?其中有很深的含义,因为学佛,第一要[信、解、行、证],这四字当中,每一个字都不可以缺少;信佛、学佛,必须要理解佛义,如果不明白佛义,学也是白学。
咱们每次学习佛经前都要念诵四句话:[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关键是我们理解的是不是如来真实义?在此处,憍陈那尊者便给我们作了修行体会报告,他在众弟子当中是第一个成阿罗汉的,他怎么成的阿罗汉的呢?认识清如来的真实义。【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对于佛所说的佛法是第一个理解到位的,理解不到位就是因地歪曲,因地不正,果地不真。所以有些人邪知邪见:“我修了好久了也没有成绩、也没有效果,听《楞严经》好多地方也听不太懂,算了,不要执着,我们要放下我执,放下法执,我们听《楞严经》也是我执。”这简直是妖魔鬼怪啊!学习正知正见变成了我执、法执那就错了!你没有正见,起不了正行!认识清楚了、明白了才能放得下,说放下容易,你理上不通你就放不下。所以说八正道当中“正见”最为主要!正见是什么?正见就是对如来真实义的正确认识。
那么这一段当中,憍陈那尊者他理解了什么呢?【因悟客尘二字成果】而成就了阿罗汉,他悟透了什么是“客”、“尘”,并且打了比喻:“比如旅行的人,投宿在旅亭,【或宿或食,食宿事毕】,他还要出发。而主人呢?则是不动的,不随客流。【如是思惟】,我再举个例子,比如邻居到我们家来串门,这个邻居他有来有去,我们自己是这个家里的主人,性质和邻居一样吗?【自无攸往】,因为主人是常【住】的,【不住者】那当然是客。借这个例子,佛又作了比喻,比喻我们真心自性。我们的“真心自性”是能觉能知,即佛前面讲过的【觉了能知之心】,“真”者不假,“心”是中心,“自”是自己,“性”是性能,真实的中心,就是自己所具备的能觉能知的性能。自己具备的性能是万事万物的中心,它是真实不变的,在上一段我们讲【唯心所现】、【因心成体】的时候,给大家都作了说明了,在这里不再多说。
那么既然有能知能觉,便有相对的所知所觉。佛为了让大家明白:【屈五轮指,屈已复开,开已又屈】合了再伸开,伸开再合拳,问阿难:“【汝见我手,众中开合,为是我手,有开有合?为复汝见,有开有合?】”是我的手有开合还是你的看见有开合? 咱们看阿难是怎么回答的呢:“【世尊宝手,众中开合。我见如来,手自开合,非我见性,有开有合。】”阿难回答很清楚了,是我阿难看到佛手有开有合,不是我能见的这个见性有开有合。你手指伸开我看见了,你屈指成拳我也看见了,是你的手有屈有伸、有开有合,我的见性能见你手指伸开,同样能见你屈指成拳。变化的是什么?变化的是佛手的伸、屈。不变的是什么呢?不变的是能见的性能。那么变的是动,不变的当然是不动。佛祖又怕大家把自性理解错了,理解成自性是不动的,怕大家把自性看成死的了,看成静止、死的了,于是再问阿难:“【谁动谁静?】”阿难回答:“【佛手不住,】”佛手是伸拳变化的,“【而我见性,尚无有静,】”见性虽然不动,但是也不是静止的,也不是死的,它是动来知动,静来知静。佛性也叫灵性啊,这个地方就体现出了它“灵”在哪个地方,“灵”是灵觉灵知,虽然自性没有动相,但是你伸掌它知道,你屈指它也知道,这就说明了自性非动非静,自性根本没有“静止”这一说。后面当然反问一句【谁为无住】啊?自性本来不动,它非静非动,怎么形成【无住】?这个地方主要是让大家认识清自性非静,不是静止,不是死在一处、静止的,它是灵知的,虽然没有动相,但是它不是静止的。再看下面:
经文【如来于是从轮掌中飞一宝光,在阿难右,即时阿难回首右盼。又放一光,在阿难左,阿难又则回首左盼】
如来于是从轮掌中飞一宝光在阿难右,即时阿难回首右看,又放一光在阿难左,阿难又则回首左看。佛问阿难:“你的头今天为什么摇动?”阿难回答:“我见如来发出的妙宝光,来我左右,所以我左右观看。”左右观看,头自然摇动。佛问阿难:“你看宝光,左右动头,是你的头动啊,还是你的能见在动?”问的是你的见性在动还是头在动? 阿难回答:“我的头动,而我的见性啊,没有停止。”这个地方,前面通过佛让阿难看拳的伸屈、看外境,见到的外境都是变化无常的、生灭的,伸开掌的时候,拳相没了,握成拳的时候,掌相没了,这是不是变化生灭呢?同时我们看着电脑的屏幕,往旁边看看,电脑屏幕没有了,旁边的物体现前了,再转回头来看电脑屏幕,电脑屏幕又现前了,那你刚才所见的事物消失了;再同样转回头去,屏幕不见了,你刚才所见的事物又现前了,和佛陀比喻的伸拳合掌是一个道理。你看到屏幕,转脸去看别的时候,屏幕消失了,看到另外的事物了,你的这个能见的性能,它没有停止。所以说【尚无有静】,你看着屏幕,然后你再向左扭头,“屏幕”的现象消失了,能见没有消失、没有静止,还在工作,只不过又见到了另外的事物,所以【谁为无住】,它根本就没静止,怎么【无住】啊?怎么【住】啊?见性一时一刻都没停止过,它一直都是能见。这个地方说静,恰恰无有休止,见性其实它没有休止。后面佛放光,引导阿难左观右看,用词是见性【尚无有止】,其实说的是自性不动。
大家可以看看,做个试验,你注意力现在看电脑屏幕,然后大家往左转头,能看见吧?看见的当然不同。你注意力再回到屏幕上来,然后再向右转头,还是能看见吧?这个能见没有停止啊,没有停止就没有生灭啊!生灭的是什么呢?生灭的是我们扭头左边所看到的外境,和转头向右边所看到的外境,环境有变化,但是我们的能见——能见的见性、能觉的觉性时刻既无休止、又无生灭。有生有灭的当然是客,是和能觉能知能见是相对的,我们的见性时刻保持任运的发挥着它的作用,它是主人。【以动摇者名之为尘,以不住者,名之为客】,憍陈那尊者认识透了这一点,所以成了阿罗汉,他不在外境客尘上再去执着纠结。但是我们一些人,不悟的时候,没有开悟的时候,老是在客尘上执著纠结,老是执着在是是非非、对对错错上。“某某说我……了。”他说他的,你是你,你错了就改,你没错的时候,就心里有数,何必被八风所动呢?千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你老是执著那些自性以外的东西,自性是什么呢?自性是能觉能知,它是智慧的,好赖都是有个标准的。
“物”皆有道,孔子讲要学会格物。格物是什么大家知道吗?格物就是任何事、任何物都有它的轨则和标准,要认清。认清了它的轨则和标准,任何事、任何人、任何物,我们怎么样面对、怎么样处理、怎么样对待全凭自己的智慧。刚才我说了,人说你好你就好了?人说你坏你就坏了?“他说我不好我就烦。”那你就被八风所转,你对你自己都没有明确认识吗?你不用执着他人对你评价如何,你该做什么,你做好你自己的就行了,你说好话、做好事、用好心——三好,别人说你不好,“噢,那就不好!”别人说你好,“哦,我做的还不够。”要谦虚;遇到好事,我要学习,遇到坏事,我要警策。比如说,特别喜欢一样东西,特别喜欢一样东西那就错了,没有特别喜欢——万般带不去,也没有特别讨厌——唯有自己造的业、唯有自己犯的错误自己会永远带着。所以说不贪、不嗔、不愚痴啊,没有“特别”,只有正确对待,在不同的场合,需要自己尽什么样的力?怎么做?对待不同的事物,需要处理得恰当,把握好分寸,无得无失,无失亦无得,新债旧业担当者,心中无烦自极乐。想生极乐,哪里是极乐?心中无烦自极乐,不要太执着,与人无争啊!
告诉你,道理不明白,你心里清净不了,想往生,没那么简单,这需要思想认识和修为的问题。一些人老是在搞分别、执著、妄想、是是非非,你这辈子修不好,把自己耽搁了。为什么呢?你只落在事相上去了,把真正的自己给忽略了,[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但是一切众生为什么不能够证得菩提,成就阿罗汉?原因是都执着、攀缘,都落在所知所觉上了,对于能知能觉没有明确的认识,错位啦!颠倒行事了!抓住自性以外的境缘死死不放,而不把自己清净智慧的能知能觉找出来,老是你对我错、是是非非、念念生灭,【遗失真性,颠倒行事】啊。遗失了没有?没有。那个分别、执著也是由能知能觉产生的能分别、能执着,虽然还是自性心,但是失去了真正的意义了,叫做【性心失真】,落在“所”上,没回归到本能上来。认外面的财、色、名、利为己,所以【轮回是中】。轮回在哪里?轮回在财、色、名、利上,落在贪、嗔、痴、慢六根本烦恼和五不正见上,老是追求名、追求利、追求财色。你重名,执着名,想得个好名,恰恰相反;你重财,光想得财,不作布施,那你也是恰恰相反。不求名有名,不求财有财,你越不求什么越有什么,自己要把这些让给别人,我们要做布施,把财色名利布施给别人;有饭吃,有衣穿,有房子睡觉就行了,别的布施给别人。成人之美,代人之劳,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你把财、色、名、利自己不贪,布施给别人,告诉你,你就把贪、嗔、痴布施掉了。不贪财色名利、名闻利养,你过的清闲、安逸啊!但是不要搞悲剧哦,该工作的工作,该做事的做事,不要搞成了人间悲剧:人死了钱没花了(liǎo);更不能搞人间的惨剧:人还没死,没有钱花了(lǎ)。所以说,我们一天不死要吃饭,一天不死要穿衣啊,业报还没了(liǎo),这个穿衣吃饭还是相当重要的。工作做事,不争名、不夺利、不贪名闻利养,而是要做一份子,一个贡献者,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虽然没有太大的力量来改变这个社会,但是我要在为人处事、工作方面,”要什么样?“要尽职尽责,服务社会。”要作贡献,不可以消极逃避,更不可以说“我要修行”而不愿意去做事,不愿意去工作,那都是错误的。其实我们没认识清真正的自我,老是在外相上执着、攀缘,所以【自取流转】。如果认清了什么是外相、什么是真正自我,那个时候你的生活就充满了乐趣了。万般带不去,只有做点贡献,利益点社会,出自己一份绵薄之力;当然了,你真正的去付出,社会肯定也会给你一份报酬,你可以补贴你的日常开支,生活所需,以后谁再说工作烦、累,那都是邪知邪见,拿钱不想干活。尽自己最大努力,换一种心态,你就不烦也不累。
今天第二番显见,我们就算是学习完了。主要是认清客、尘,认清真正的自我。希望大家好好的回顾学习。


回向偈


愿以此听经闻法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护法藏菩萨摩诃萨(三称)
南无千百万亿火首金刚护法菩萨摩诃萨

原帖来源网址    印代法师佛学园地http://1277595347.qzone.qq.com
YY ID频道:86537757  YY群:5679092

楞严经专研专修群(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682445237

楞严经专研专修群(新浪微博):http://weibo.com/i/lengyanjing
本频道每周星期一、星期三、星期五, 晚上 8—10 点在线讲《楞严经》,农历每月初一、十五晚上 8 点诵《在家菩萨戒仪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13 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楞严经》印代法师新注笔录稿【第047课】

    2012年7月25日星期三

(本稿为法师YY讲座笔录稿,未经法师审核,仅供渴望求法的同修,自己临时参考。由于现场打字时间仓促,错别字在所难免,希望各位同修及时反馈错字、错句和矛盾的语句!请勿转载发表!如转载发表未经法师审核的讲义,如有误导别人,后果自负。阿弥陀佛!)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请合掌请法!(发愿文:)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祗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南无常住十方佛!

南无常住十方法!

南无常住十方僧!

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佛顶首楞严!

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金刚藏菩萨!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家请放掌!请法师慈悲,为我等弟子开示法要!

阿弥陀佛!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晚上好!我们再共同学习《楞严经》。

我们上一课学习的是[十番显见]当中的第二番。在十番显见当中,第二番也是十分地重要,它是一个由分别往真如过度的一个点,课堂上有同修反应,说第二番显见不太明白,今天我们再回顾一下。

经文【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

我想问问大家:【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关键的问题在哪里?为什么佛在此地讲【皆由客尘烦恼所误】?

首先,在第二番显见当中佛陀明确地告诉大家:“一切众生不能够证得菩提,不能够成就阿罗汉,皆因为被客尘烦恼所误。”并且众生认识不到这一点,于是佛陀便问第一个成就阿罗汉的人:“你是怎么证得阿罗汉的?”这是最有效的验证。第一个证得阿罗汉的人便是憍陈如尊者,在此经里面翻译为憍陈那尊者,他汇报说:“我首先在理解上,认清了客尘。”并且憍陈那尊者作了比喻:“生灭、迁流、变化不住的是【客】,那么不生灭、不迁流、不变化的当然也就是【主】。”在此地来说,是讲的“能”与“所”的关系,是讲“能觉”与“所觉”的关系;如果认识不清这一点,认识不清“能觉”与“所觉”,这一辈子是绝对不能够证得菩提,成就阿罗汉的。因为众生老是被外境所扰,随外境去分别、执着、攀逐,而没有真正地认识清自我,今天做畜牲、明天饿鬼道,玉帝面前过几番、阎罗面前过几遭。什么原因呢?被客尘所转、为外境所动。六道轮转是何因?不识原来旧主人,皆因为不认识自己。为什么不得清净呢?为什么修行没有成绩呢?皆因为老是落在所知所觉里面,去分别那些所知所觉——对、错、好、赖、是、非。真正的主人是谁呢?是能知能觉,不是所知所觉,他本来知道对错、好赖、是非,能够正确面对就可以了。但是众生往往都是被外境所转,从来没认清过真正的自己。

十番显见第二番看似简单,其实十分地重要。从这个地方开始,就是要让大家认清真正的自我是能觉、能知、能见、能闻……如果分不清“能”与“所”的关系,你就会着在“所”上,也就是找不清真正的自我,而是落在相对的境界上,所以说你不得清静。打个比喻来说:有人莫名其妙地找上门来骂你,你就会感觉很生气:“他为什么骂我呢?”要理论一番;但是不理论还好,越理论对方口气越大,百口莫辩,这个时候自己不理智,就会产生极端的行为;如果理智的话呢?就不会走极端:“我给你解释清了,听不听由你。”骂我,不还口;打我,让你打不着——躲,事情自有明白的那一天。如果走了极端,那两个人的仇恨就会升级,并且自己也会对对方的行为很生气。这都属于是被外境所转,一个理智,一个不理智。大家看看这个偈子:[老朽穿棉袄,淡饭腹中饱。]

如果认不清主次,被客尘所转,想出轮回,永无出期。在这个地方,如来对外境和自身,举了两个例子,第一个【即时如来,于大众中,屈五轮指,屈已复开,开已又屈。】佛问阿难:“见到了什么?”阿难回答:“见到了佛手自己开合。”佛便问阿难:“是我手有开合,还是你的见性有开合?”阿难回答:“佛手有开合,不是见性有开合。”不是我看见的这个性能有开有合,是佛的手有开有合。这一个例子说明了什么?这个例子是说外境是有变化的、是有生灭的。佛手的开合是一切外境的代表,佛手的开合和白天、夜晚是一样,和我们白天在街上看见车来车往、人来人往是一样,和我们在生活当中听见那些声音,比如人说话:发生、结束都是一样。虽然这些外境有来往、有生灭、有变化,比如说:早晨、中午、晚上;昨天、今天、明天;去年、今年、明年……相对的来说,对、错、明、暗、饥、饱、冷、热……这些是不是相对的啊?这些名词、这些境界实际都和我们的“能觉”是相对的,是能觉所觉察到的、显示出来的。所以说修行不是参禅打坐、念句阿弥陀佛就可以解决问题的啊!生活当中处处是道,你要是认识清了能、所的关系,就不会被所见、所闻、所觉、所知所左右,是自己能够当家作主的。

在这部经典当中佛陀伸掌、握拳,用手掌的伸屈、开合来代表外面多变的万事万物,多变当中有不变,就像四大天王中的广目天王,一只手拿着一条蛇或是龙,另一只手拿着一颗珠子——摩尼宝珠,从经验当中来说那是要“多看”,从自性当中来说那就代表“能、所”;“多看”就是代表“见”——能见,多看这些多变当中有不变,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大阿罗汉游戏世间;大阿罗汉住在世间是作表演的,他也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他是根据什么样的情况随缘而表现,其实他自己并没有喜怒哀乐思七情六欲。但是我们就是被外境所转,真正地起喜怒哀乐思七情六欲,小人冤枉为小人,君子不愧为君子啊!小人见识浅薄,损人害己,君子心胸宽广,不以已欲、不以私欲而为乐,首先考虑到的是利人。

我们学佛关键要分清主次,“能”是主,“所”是次,往往我们被“所”——所知、所觉、所见、所闻而转走。大家还记得《六祖坛经》里面,六祖到了光孝寺,看到两个小和尚在那里争论“风动?”、“幡动?”六祖上前便说:“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一个说是风吹幡动,是风在动;一个是说幡在动。大家在这上面有所明白吗?说风动、幡动,那不是着相了吗?落在所觉上了。落在所觉上,他才各有各的道理;如果落在能觉上,知道幡动,它是被风吹的还是什么原因,是能知啊!因为被境界拐跑了,离开能知了,所以才在那里争论。宗印大法师,必定是老参啊,一听六祖说这种话,就知道六祖是了不起的觉悟者。

祖意、佛意,都关键在你这个“能知”上,不懂佛法的人就落在所知上去争、去论,所以才有佛陀问阿难:【谁动谁静?】阿难回答:【佛手不住,而我见性,尚无有静,谁为无住?】【佛言:如是。】“对。”佛手伸屈没有停止,外面的境界也是在生灭、流变,变化,不管你的手是伸还是屈,你伸我知道伸,你屈我知道屈,我的见性不是死的!不是静止的!打个比方,比如我讲话还是不讲话,你们都清楚,每一句讲的是什么你们也清楚,你们的闻性——我讲话讲的是什么你们知道、我不讲归到了静相你们也知道,自性能觉、能闻、能见、能知,有间断吗?有生灭吗?没有!它连个静止的相都没有,【谁为无住(zhuo)】啊?是“谁”去【无住(zhuo)】啊?你说着相,哪里着相了?伸的时候知道伸,屈的时候知道屈,这个知是着在伸相上还是着屈相上了?所以说【谁为无住(zhuo)】啊。你说:“【无住(zhuo)】,不着静相。”佛性是灵知的,哪有【无住】这回事呢?你不要被【无住】这个概念给左右了;【无住】——不可执着,“不可执着”那是一种执着,我们的灵性是灵知的,你伸掌试试,伸知道伸,屈知道屈,怎么【无住】啊?都是明明白白的知道啊,怎么【无住】?所以,佛给他印证:“对,是这样的。”不要听说个【无住】就把清楚明白给丢了,把觉知清明丢了是不行的,觉知清明是没有静相的,它是动来知动、静来知静、黑来知黑、白来知白、对来知对、错来知错、冷来知冷、热来知热、饥来知饥、饱来知饱……不要落在一种错误的执着里面。《金刚经》里面讲:【应无所住】就是此地讲的“觉知清明”如果住在一个点上,执着一字一句、一点一意,就把当下的觉知清明给丢了,这是说的自性对外境。那么,下面又说自性对自身:

佛陀在阿难的左右放光,阿难左顾右看,自性在自身啊。阿难左顾右看,佛问阿难:“今日头为何摇动?”阿难回答:“因为如来在我的左右放光,所以我左顾右看。”于是如来问他:“你的头左右摇动,那是你的头动啊?还是你的见性在动?”是头摇动还是见性在摇动?于是阿难回答说:“我的头摇动,而我的见性【尚无有止】。”从字面上来说【尚无有止】是动,其实这个地方是说的不动。能见、能闻、能觉、能知这四项功能,此地用“能见”来作代表,佛在左边放光,阿难转头向左边看,见到佛光,这是能见的作用见到;佛又向阿难的右边放光,阿难便往右边转头,看到右边的佛光,这个“能见性”没有间断,没有间断便是不动。我们的能见、能觉、能知、能闻也和阿难是一样的,我们往左边看的时候,知道左边的境界是什么,往前面看的时候知道前面的境界是什么,往右面看的时候知道右面的境界是什么。但是左、前、右这些方向的境界有变化,能见的性能有没有变化?它时刻是能见,没有变化。所以,如来下面总结:

【若复众生,以摇动者,名之为尘;以不住者,名之为客。】动者,是尘、是客。【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从始洎(jì)终,念念生灭,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性心失真,认物为己,轮回是中,自取流转。】这是责备阿难,也是在责备大家:“你们被外面的境界所转,认识不清根本的自我是怎么回事。”反而被外境所转,认识不清能、所,认识不清“我”与“我的”。“所以失去了真性的本来意义,【颠倒行事,性心失真。】反而在事物上错用心机,没有回头认识真正的自我,所以才有轮回,才自取流转。”不是别人让你在六道当中轮转。这一篇,是从凡夫转入返璞归真的第一个点,相当地主要。学佛要想了脱生死,必须要找到真正的自我。众生痴迷,被“所觉”所转,被外六境所转,所以啊,众生永远是众生。今天的课,就复习到这里。



回向偈



愿以此听经闻法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护法藏菩萨摩诃萨(三称)

南无千百万亿火首金刚护法菩萨摩诃萨

原帖来源网址    印代法师佛学园地http://1277595347.qzone.qq.com
YY ID频道:86537757  YY群:5679092

楞严经专研专修群(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682445237

楞严经专研专修群(新浪微博):http://weibo.com/i/lengyanjing
本频道每周星期一、星期三、星期五, 晚上 8—10 点在线讲《楞严经》,农历每月初一、十五晚上 8 点诵《在家菩萨戒仪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15 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楞严经》印代法师新注笔录稿【第048课】
    2012年7月30日星期一

(本稿为法师YY讲座笔录稿,未经法师审核,仅供渴望求法的同修,自己临时参考。由于现场打字时间仓促,错别字在所难免,希望各位同修及时反馈错字、错句和矛盾的语句!请勿转载发表!如转载发表未经法师审核的讲义,如有误导别人,后果自负。阿弥陀佛!)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请合掌请法!(发愿文:)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祗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南无常住十方佛!
南无常住十方法!
南无常住十方僧!
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佛顶首楞严!
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金刚藏菩萨!


大家请放掌!请法师慈悲,为我等弟子开示法要!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晚上好!我们先熟悉一下[十番显见之三 显见不灭]的原经文:
经文【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身心泰然。念无始来。失却本心。妄认缘尘分别影事。今日开悟。如失乳儿。忽遇慈母。合掌礼佛。愿闻如来。显出身心真妄虚实。现前生灭与不生灭。二发明性。时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诸佛诲敕。见迦旃(zhān)延。毗罗胝(zhī)子。咸言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槃。我虽值佛。今犹狐疑。云何发挥。证知此心不生灭地。今此大众。诸有漏者。咸皆愿闻。佛告大王。汝身现在。今复问汝。汝此肉身。为同金刚常住不朽。为复变坏。世尊。我今此身。终从变灭。佛言。大王。汝未曾灭。云何知灭。世尊。我此无常变坏之身。虽未曾灭。我观现前。念念迁谢。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渐渐销殒。殒亡不息。决知此身。当从灭尽。佛言。如是。大王。汝今生龄。已从衰老。颜貌何如童子之时。世尊。我昔孩孺。肤腠润泽。年至长成。血气充满。而今颓龄。迫于衰耄(mào)。形色枯悴。精神昏昧。发白面皱。逮(dǎi)将不久。如何见比充盛之时。佛言。大王。汝之形容。应不顿朽。王言。世尊。变化密移。我诚不觉。寒暑迁流。渐至于此,何以故。我年二十。虽号年少。颜貌已老初十岁时。三十之年。又衰二十。于今六十又过于二。观五十时。宛然强壮。世尊。我见密移,虽此殂(cú死亡)落。其间流易。且限十年。若复令我微细思惟。其变宁唯一纪二纪(十二年)。实为年变。岂唯年变。亦兼月化。何直月化。兼又日迁。沉思谛观。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终从变灭。佛告大王。汝见变化。迁改不停。悟知汝灭。亦于灭时。汝知身中有不灭耶。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实不知。佛言。我今示汝不生灭性。大王。汝年几时。见恒河水。王言。我生三岁。慈母携我谒(yè拜见)耆(qí)婆天。经过此流。尔时即知是恒河水。佛言。大王。如汝所说。二十之时。衰于十岁。乃至六十。日月岁时。念念迁变。则汝三岁。见此河时。至年十三。其水云何。王言。如三岁时。宛然无异。乃至于今。年六十二。亦无有异。
佛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而犹引彼末伽黎等。都言此身死后全灭。王闻是言。信知身后。舍生趣生。与诸大众。踊跃欢喜。得未曾有。】
上面这段经文是[十番显见]中的第三番[显见不灭],这一段分四个部分:一、法会大众皆有意请佛说出【身心】二者当中的【生灭与不生灭】;二、波斯匿王代众请法;三、如来征问波斯匿王,显出生灭的肉身当中有不生不灭的心性;四、波斯匿王和在会大众都庆幸欢喜佛能明确讲出在生灭的妄身当中有不生不灭的自性。看经文:
经文【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身心泰然。念无始来。失却本心。妄认缘尘分别影事。今日开悟。如失乳儿。忽遇慈母。合掌礼佛。愿闻如来。显出身心真妄虚实。现前生灭与不生灭。二发明性。】
这一段文字,在【合掌礼佛】之前是译经家的叙述,【愿闻如来】之后是在会大众有意请佛开示,这里面有前后贯穿的意思。
【闻佛示诲。身心泰然】这是说在会大众之前都认为【推穷寻逐】、【能推者】是心。闻听佛说:“【以心推穷寻逐】,认为【能推者】是心,这是错误的。”大众【攫然惊怖】,后面紧接着又闻佛讲:“【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但汝于心。微细揣摩。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尘非常住。若变灭时。此心则同龟毛兔角。】”大众【默然自失】,身心皆不自在。今者又闻佛开示,讲到见闻是心,佛用“盲人睹暗”的比喻来说明见性是心,分析客尘、主、空和见性,并且明确的教诲在会大众“见性是主,是不动的”。于是在会大众了知“见不属眼”,真性原本不动,和妄识之无体完全不同,所以在会大众才得以【身心泰然】、安舒自得,这下子才放下心来:“哦,原来是这么一回事!”通过佛陀和阿难的对话,一直到现在才分清楚了“妄识”是怎么一回事:真心是主,所见、所闻、所知、所觉皆是客尘。因为大家对于客尘、主、空、见性不动有了明确的认识,所以身心才得以安泰。
在会大众【念无始来】乃至今日,追念由于最初一念无始无明妄动以来(“追念”是“反思”的意思。),反转如来藏而为识藏。虽然每人都具备【识精元明】,但是里面有个【缘所遗者】,【缘所遗者】是说非失似失,没有失去好像失去了,【识精元明】虽终日运行而不自觉,所以佛祖才说大家【失却本心】。既然已经迷失了本有的真心,那势必认妄为真,找不到自己本有的本知本觉,当然就会落在所知所觉上去分别执著。于是【性心失真】、【颠倒行事】,于是内摇外奔(【聚缘内摇】、【趣外奔逸】),自性动摇往外奔驰,向外驰求。向外所求,当然【颠倒行事】、【昏扰扰相,以为心性】,昏头昏脑的,被“相”与外境所困扰,被外相所左右,大家着了外相还认为是真心呢!一些人把思想认为是真心:“我心是这么想的。” “思”和“想”都是心外之物,真正的“能思”、“能想”才是真心。由于被外相所左右,分别、执著外相,把分别、执著外相当成了真心,这叫【妄认缘尘分别影事】;“妄”是错误,错误的认为外面的缘尘为心,把这些【分别影事】当成了心,把所缘的尘境,随念计较得失,不能够正确处理,理智面对,起两种分别性:
第一种、随尘起念。随着事物起贪嗔痴,起见惑、思惑。随尘起念是见惑。
第二种、思惑。如尘之影,比如我们看到一个物体,特别是你喜欢的,在你的意识里留下了印象,这就是“尘之影”。随尘之影而起妄想,这叫【分别影事】。【分别影事】属于思惑。见惑、思惑都属于第六意识。
【今日开悟】,今日悟到的是什么呢?悟到了“能推之心离尘无体”为影事。推求寻逐、攀缘的心,它是离尘无体的,有外缘才有分别,见到的事物都是由前七识熏进第八识里面的印象。在会大众听了佛前面两番显见的开示,在此刻开悟了,悟到了真心是独立的,每个人的真心自性都是独立的,和任何的色声香味触法都是相对的。这就是《中观论》里面“八不”中的“不一”: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一、不异,“不一”后面是“不异”。今天开悟,悟到了真心是独立的,当今能见之性,离根脱尘是真心。
到此地“真、妄”分明,“真、妄”已经很明确了,前者是认妄为真,犹如失乳的小儿,身命将绝,是何等的可悲啊!今日明白了见性是真正的自己,如遇慈母,慧命可以延续,是何尝的庆幸!所以大众【合掌礼佛】,先谢后请,先是感谢佛祖让大家明白了真正的自我,也认识到了什么是虚妄。再看下面的经文:
经文【愿闻如来。显出身心真妄虚实。现前生灭与不生灭。二发明性。】
这是在会的大众请佛再讲一讲【身心真妄虚实】在现前的身心当中的【生灭与不生灭】。前面大众已经明白了头动,见性不动;虽然明白了真性,还需要如来印可,如来也给予印可了,为何还要求佛再讲一讲现前【身心真妄虚实】呢?因为佛谴责大家【性心失真】、【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既然真性是不动的,为何佛还说我们的真性遗失呢?于是请教如来进一步说明在我们身心之中,何者是虚妄?虚妄当前有生灭。何者是真实?真实当前不生灭。
【二发明性】,“二”者是“身”、“心”二者。以不动见性之真心,不离生灭四大之色身,不动的见性真心,它离不开生灭的四大色身。在身、心二者当中,一动、一不动,一真、一妄,一虚、一实,一生灭、一不生不灭,大家请佛于“身、心”二者当中,一一说明谁是生灭无常的,谁是真实不生不灭、常住性的,好令大家明白。这是在会大众请佛开示【二发明性】的主要原因,下面是波斯匿王出言请法:
经文【时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诸佛诲敕。见迦旃(zhān)延。毗罗胝(zhī)子。咸言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槃。我虽值佛。今犹狐疑。云何发挥。证知此心不生灭地。今此大众。诸有漏者。咸皆愿闻。】
这一段是说波斯匿王自己讲了对于“断灭”讲法的怀疑,求佛陀开示真常正理。所以对佛说:“昔日未曾学佛,不知佛理。与迦旃延、毗罗胝(zhī)子有来往,他们是讲【断灭】,无有后世(再没有来生来世了)【名为涅槃】。”(涅槃有很多种翻译,但是以不生不灭为最根本。)说【断灭】身死自性也灭,这是邪说,波斯匿王先受此说法的诱惑,今天又听佛讲“自性真我是真空,见性是不动的。”随即起了疑心,所以才有【今犹狐疑】,我现在虽然遇到了佛来讲经说法,但是我还有【狐疑】。(狐性多疑,人有疑者和狐相似,故称狐疑。)【云何发挥,证知此心不生灭地?】这是别请,【证知】者,是求佛举事和例子发挥讲明,以便当下令大家证知明白。
佛随即就拿波斯匿王做例子,举出波斯匿王生灭的身中,有不皱、不变、不动之见性;【证知此心】不生不灭,是向波斯匿王自心发挥,令他自己验证而知。这里又应了在会大众的意请,现前大众身中,当然也有虚妄、生灭和不生不灭。何者是真实不生不灭的本性?何者是生灭的无常性?这真是一点水墨,两处成龙;在会的大众当中,让有漏者断除粗的疑惑,让二乘的有学认识清见性真常,让那些未明见性的皆能够明白。
再下面就到了如来征求波斯匿王[显见不灭]。这里面又分了二部分:第一部分是直接显示“身有迁变”;第二部分指出“见性无生灭”。在这当中首先说色身年龄的变灭:
【佛告大王。汝身现在。今复问汝。汝此肉身。为同金刚常住不朽。为复变坏。世尊。我今此身。终从变灭。佛言:大王!汝未曾灭,云何知灭?】此处佛为了开示虚妄生灭无常身中有个真实不生灭常住的心性,所以应阿难和波斯匿王之请,先让大家认识生灭性,于是便问波斯匿王:“现在你的肉身是同于金刚坚固常住世间不朽不坏呢?还是会变坏?”此处佛问了两个问题让波斯匿王自己斟酌回答,这里面有两层意思:
一、波斯匿王从年轻变老,很容易就显示出年龄、色身的迁变。
二、由于显示出了波斯匿王色身的迁变,说明了肉身是无常的,生老病死王者也不能免。
看波斯匿王是怎么回答的:【世尊!我今此身,终从变灭。】这个地方波斯匿王回答佛时,尊称【世尊】是对佛的尊敬,佛称【大王】也是对波斯匿王的尊敬,彼此互相恭敬,这就说明了佛法要从恭敬中得,如果没有恭敬的心是永远不能受益的。波斯匿王回答:“【我今此身】虽然存在,总属无常,终究要变灭。”【佛言:大王!汝未曾灭,云何知灭?】世间人的身体,往往[但知年往,不觉形迁],只知道一年一年过去了,但是没觉察到自己的容貌一直在改变,好多人在这方面都不够细心,波斯匿王超出了常情,他知道这个身体终归变灭。再看下面:
经文【世尊。我此无常变坏之身。虽未曾灭。我观现前。念念迁谢。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渐渐销殒。殒亡不息。决知此身。当从灭尽。】
这里举出了变相,知道此身必定变灭。【我此无常变坏之身】就标定了此身属于无常,不能够常住世间,虽然未灭,但是已经知道未来当灭。这个地方波斯匿王虽然以前不学佛,但是现在所有的回答全是佛法。再看下面所有的句子都是在五阴当中的行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都属这个范畴,讲的行阴。【我观现前,念念迁谢,新新不住】即是观察无常身中,念念迁谢,即是后念生,前念在迁流。“迁谢”是灭的意思。我们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后念生前念灭,第三个念头生起来,第二个念头没有了,第四个念头生起来,第三个念头便没有了,这就叫【念念迁谢】。【新新不住】,前念是旧的,后念是新起来的,再后边的念起来,这个后念又变成旧的念头了。还是那个老话,一个念头生起来,第二个念头再生起来的时候,第二个念头是新的,第一个念头变成了旧的废物已灭掉了;那么第三个念头生起来,第三个念头是新起的念头,第二个念头又变成旧的废物给灭掉了;第四个念头生起来,第四个念头是新的,第三个念头便是废物消失了,这就是【新新不住】。然后是新而又新,不得停住,这是说明了刹那的生灭行阴之相,念起念落便在刹那之间。于是又作了一个比喻,比如烧香,香火成灰,灰落火新,稍刻,火复成灰,灰落而火又新,片刻,火复成灰,灰落而火又新……渐渐消磨陨灭,从【新新不住】至【殒亡不息】止,这一柱香一定会灭尽。
【我此无常变坏之身。虽未曾灭。我观现前。念念迁谢。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渐渐销殒。殒亡不息。决知此身。当从灭尽。】这里面,前面五句是法,中间三句是比喻,后面两句是以法来符合比喻,确定了此身是变灭无常之身,总归灭尽。这里面具有三比量:宗,因,比喻。第一个,这个是身体是有为法,无常为宗,无常是根本。【念念迁谢,新新不住】是无常的因,比喻如香火、如金刚,这两种都是比喻,这里面的中心点是说无常。【佛言:如是!】因为波斯匿王说无常是事理真实,佛认可,说“如是”。波斯匿王观察无常,竟观到刹那生灭这种境界,这是凡夫所不知,足以证明波斯匿王是四地菩萨,为助佛弘法而来,虽然以前不学佛,而此时却能够把行阴微细之相说的十分详细。这里面主要是讲行阴,念念迁流不住。  

今天咱们就学习到这里吧,咱们下一课继续研究。
回向偈
愿以此听经闻法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护法藏菩萨摩诃萨(三称)
南无千百万亿火首金刚护法菩萨摩诃萨
原帖来源网址    印代法师佛学园地http://1277595347.qzone.qq.com
YY ID频道:86537757  YY群:5679092

楞严经专研专修群(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682445237

楞严经专研专修群(新浪微博):http://weibo.com/i/lengyanjing
本频道每周星期一、星期三、星期五, 晚上 8—10 点在线讲《楞严经》,农历每月初一、十五晚上 8 点诵《在家菩萨戒仪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16 19:22 | 显示全部楼层
《楞严经》印代法师新注笔录稿【第049课】
    2012年8月1日星期三

(本稿为法师YY讲座笔录稿,未经法师审核,仅供渴望求法的同修,自己临时参考。由于现场打字时间仓促,错别字在所难免,希望各位同修及时反馈错字、错句和矛盾的语句!请勿转载发表!如转载发表未经法师审核的讲义,如有误导别人,后果自负。阿弥陀佛!)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请合掌请法!(发愿文:)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祗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南无常住十方佛!
南无常住十方法!
南无常住十方僧!
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佛顶首楞严!
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金刚藏菩萨!


大家请放掌!请法师慈悲,为我等弟子开示法要!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大家晚上好!我们今天再共同学习 [十番显见之三 显见不灭],请看经文:
经文【大王。汝今生龄。已从衰老。颜貌何如童子之时。世尊。我昔孩孺。肤腠润泽。年至长成。血气充满。而今颓龄。迫于衰耄(mào)。形色枯悴。精神昏昧。发白面皱。逮(dǎi)将不久。如何见比充盛之时。佛言。大王。汝之形容。应不顿朽。王言。世尊。变化密移。我诚不觉。寒暑迁流。渐至于此,何以故。我年二十。虽号年少。颜貌已老初十岁时。三十之年。又衰二十。于今六十又过于二。观五十时。宛然强壮。世尊。我见密移,虽此殂(cú)落。其间流易。且限十年。若复令我微细思惟。其变宁唯一纪二纪(十二年)。实为年变。岂唯年变。亦兼月化。何直月化。兼又日迁。沉思谛观。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终从变灭。】
这一大段是详细的叙述变灭相。这里面分三个部分:
第一、比量计较年老、年少;
第二、详细叙述变化的状况;
第三、总结肉身终归变灭。
大家看经文:【大王!汝今生龄,已从衰老,颜貌何如童子之时?】这是年龄“老”与“少”的对比。“大王!你今已到了衰老的年龄,已经六十有二,容貌、身体各方面的状况,都比不上十五六岁的童子之身。”
再看下面【世尊!我昔孩孺,肤腠润泽;年至长成,血气充满。而今颓龄,迫于衰耄(mào),形色枯悴,精神昏昧,发白面皱,逮(dǎi)将不久,如何见比充盛之时?】这个地方佛问波斯匿王年少、年长的问题。从年少叙述而起,波斯匿王叙述自己:“孩孺之时,皮肤润泽,长成二、三十岁,长大成人,精神充沛,身体健壮,血气充满;而今,现时六十二岁,乃属于颓败的年龄,形容颜色,枯耗焦瘁,神采、气色皆不如二、三十岁时。如今【发白面皱,逮(dǎi)将不久】如日落西山,将不久于人世,怎么能够比的上壮年血气充盛。”这是年老与年少时的对比,这里面有变灭,提醒大家生死无常,岁月不留人,也就是经典里面所说的:[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再看下面,详细的叙述变化的状况。
【佛言:大王!汝之形容,应不顿朽?】佛对波斯匿王说:“你的形貌容颜应当不是很快就到头的,但是你要知道生死无常。”这个地方是说,你的容颜变化,生命不是马上就到了尽头,但是你要知道生死无常。【何以故?】下面波斯匿王仔细的说了:【我年二十,虽号年少,颜貌已老初十岁时】“二十岁已经比十岁的时候显得老了。”【三十之年,又衰二十】“三十岁和二十岁比又老了。”二十岁的时候,十岁的容貌没有了,变灭了;三十岁的时候,二十岁的容貌又没有了,变灭了,这都是讲的变灭。【今六十又过于二,观五十时,宛然强壮。】“现在已经六十二岁了,反观五十岁的时候,还非常强壮。”今年六十二岁,又老于五十岁时,五十岁时的强壮已经变灭了。此处主要是讲“变灭”。
【世尊!我见密移,虽此殂(cú)落,其间流易,且限十年。若复令我微细思惟,其变宁唯一纪二纪(十二年)?实为年变;岂唯年变?亦兼月化;何直月化?兼又日迁。沈思谛观,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得停住。】这个地方有个【一纪二纪】,在中国来说一纪就是十二年,但是在印度一纪就代表十年。波斯匿王对佛说:“我见这个身体和年龄的变化是潜移默化的,期间的迁流变异,且限十年,二十已经老于十岁了,三十又衰于二十;我微细的观察思维了一下,这期间的潜移默变,不是说十年一个变化的,实在是年年有变化,月月有变化,日日有变化,时时是刹那刹那都在变灭、变化。”波斯匿王是四地菩萨啊,他已经把观察细微到了刹那。其实我们现在科学也是讲刹那,新陈代谢在于刹那间。这个“刹那”在《仁王经》里有[一念中有九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灭],刹那的生灭不是智慧者是觉察不到的;古人为了形容刹那:[如一睫毛,置人掌中不觉,若置眼睛上便成大害。]就是眼睛上的睫毛,落在你手里面没事,要是落在你的眼睛里面,事情就大了;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我们的心不够细,其实我们的身体状况和年龄都是刹那刹那的在变灭。
下面是总结变灭【故知我身,终从变灭】,因为上面说了,刹那变化念念不得停住,所以知道我这个身体终究要归变灭,总属无常,这主要是讲身体有变灭。你到了十岁,十岁以前的年龄已经变灭了,找不回来了,十岁前的容颜也找不回来了;到了二十,二十以前的年龄容貌也变灭了;到了三十,三十岁以前的年龄容颜也变灭了,也成为过去了;到了六十,五十岁的年龄、容貌也变灭了,此地讲循序变灭。
记住了,这一篇主要是讲“见性不灭”,前面是讲“变灭”,再看后面佛陀开示,让大家见到变灭当中的“不生不灭”。在变灭当中指出不生不灭,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佛陀征求、询问大家在这个变灭当中能不能够认识到“不生不灭”的本体;
第二部分:佛陀直接说出了“所见的见性不变”;
第三部分:佛陀说出了“能见不灭”。
【佛告大王:汝见变化,迁改不停,悟知汝灭;亦于灭时,汝知身中有不灭耶?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实不知。佛言:我今示汝不生灭性。】佛见波斯匿王详细地叙述了身体的行阴变化,觉察得十分微细,身体迁变不停,悟知将来必定归于变灭。佛告诉波斯匿王:“我们的这个色身,念念之间,刹那刹那都在变灭,在这当中,有一个不生不灭的,有‘真实’的不生灭,你可知道?”波斯匿王回答说:“我实在不知。”佛就告诉波斯匿王:“我今天就告诉你,在变灭当中的不生不灭。”这是第一部分,再看下面就到了第二部分,佛告诉波斯匿王“所见的见性不变”。
【大王!汝年几时,见恒河水?我生三岁,慈母携我谒(yè)耆(qí)婆天,经过此流,尔时即知是恒河水。】佛问波斯匿王:“你多大的时候,见到的恒河水?”波斯匿王回答:“我三岁的时候,跟着我的母亲去拜耆(qí)婆天。”耆婆天也叫长寿天,拜耆婆天是求长寿。“经过恒河,就是那个时候见到的恒河水。”
【佛言:大王!如汝所说,二十之时,衰于十岁,乃至六十,日月岁时,念念迁变。则汝三岁,见此河时,至年十三,其水云何?王言:如三岁时,宛然无异。乃至于今,年六十二,亦无有异。】佛对波斯匿王说:“大王,如你前面所说,二十岁的时候,已经衰于十岁。”二十岁的时候,十岁的年龄和容貌已经变灭了。“那么到了六十岁。”六十岁以前的年龄和容貌也已经变灭了。“日月迁流,念念迁变。”都是后者生,前者灭。“但是,大王!在这个【念念迁变】,刹那变灭的当中,你三岁时见此河水和十三岁见此河水,你的‘所见’有变化吗?”波斯匿王回答佛说:“我三岁时,见恒河水是恒河水。十三岁乃至今年我六十二岁见恒河水还是恒河水,没有什么变化。”此处主要突出所见是水,它的所见的见性不变。三岁时见水是水,十三岁见水还是水,六十二岁见水还是水啊,从“所见的是水不变”来显示本性的“能见不变”。
再看第三环节显示“能见不变”。【佛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这个地方,直接显示出“能见之性”不变。首先,以变来显不变,佛言:“大王,你现在自己伤感,头发白了,面也皱了。六十几岁不如少年童孺之时。”这是说的变灭。【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虽然你的年龄、你的容颜时刻在变灭,由过去到未来。但是“你今天见到的恒河水是水,和你童孺时所见的恒河水是水,它有年少、年老之不同吗?”大王直接回答:“没有不同!同样都是水”这就直接显出了——所见的见性不变,也就明确了——能见不灭。少年时候见水是水,年老时候见水是水,通过所见是水不变,来显示自性的能见不变,这个“能见”它没有过去、未来,它没有变灭。
    【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佛接着又告诉波斯匿王:“你的面上虽然有了皱纹,但这个见精的自性它未曾生皱。”见精说的是什么呢?说的是第八识的“识精元明”,这个“性”也就是说的是元明之性。在眼名“见精”,在耳名“闻精”。此见精之性也就是我们的本性,它没有皱折的变化。再看下面的经文:
【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而犹引彼末伽黎等,都言此身死后全灭。】这个地方以变灭来显出不灭。因为波斯匿王的身体有衰变,时时在变灭,所以知道我们的肉身将来必定会变灭。但是在这个刹那变幻、刹那变灭的当中,见性是不变不灭的。从这个地方可以推理,多变的身体死后,这个能见的见性它必定不灭,因为波斯匿王在年龄、容颜变化当中,所见的见性没有变化。变化的归无常,不变的是不生不灭。见性本来不生不灭,通过波斯匿王这个列子,就说明了自性无变灭。于是佛便责备波斯匿王:“此身终归变灭,真性常存不灭,为什么你偏信那些断见外道的邪说、谬论。”到此时波斯匿王灭掉了狐疑。
咱们再看看“能见不灭”之文,此中“面皱,见性不皱”,这个身心真妄很明显地判断出来了。面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自性没有皱,有变化必定要变灭,无变化它就无生无灭;自性真心本来不生、本来不灭,所以明确的指出此身属妄,终归变灭。生灭身中含有不生不灭性,通过前面在波斯匿王身上观察分析,已经很明确的说出了真、妄。
【王闻是言,信知身后,舍生趣生,与诸大众,踊跃欢喜,得未曾有。】这个地方波斯匿王和法会大众十分庆幸、欢喜,因为知道了“色身是变灭的而本性是不灭性”的。一切的凡夫、外道大多数都执着断见,人死“死了”一了百了,人死如灯灭。通过今天佛陀和波斯匿王的对话,大家明白了生灭身中,含有不生灭的本性。对于真心自性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所以大家非常的庆幸和欢喜,到此处,第三番显见我们就学习完了,谁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可以提问。

回向偈
愿以此听经闻法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护法藏菩萨摩诃萨(三称)
南无千百万亿火首金刚护法菩萨摩诃萨

原帖来源网址    印代法师佛学园地http://1277595347.qzone.qq.com
YY ID频道:86537757  YY群:5679092

楞严经专研专修群(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682445237

楞严经专研专修群(新浪微博):http://weibo.com/i/lengyanjing
本频道每周星期一、星期三、星期五, 晚上 8—10 点在线讲《楞严经》,农历每月初一、十五晚上 8 点诵《在家菩萨戒仪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17 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楞严经》印代法师新注笔录稿【第050课】
    2012年8月6日星期一

(本稿为法师YY讲座笔录稿,未经法师审核,仅供渴望求法的同修,自己临时参考。由于现场打字时间仓促,错别字在所难免,希望各位同修及时反馈错字、错句和矛盾的语句!请勿转载发表!如转载发表未经法师审核的讲义,如有误导别人,后果自负。阿弥陀佛!)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请合掌请法!(发愿文:)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祗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南无常住十方佛!
南无常住十方法!
南无常住十方僧!
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佛顶首楞严!
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金刚藏菩萨!


大家请放掌!请法师慈悲,为我等弟子开示法要!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十番显见之四 显见不失]:
经文【阿难即从座起。礼佛合掌。长跪白佛。世尊。若此见闻。必不生灭。云何世尊名我等辈。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愿兴慈悲。洗我尘垢。
即时如来垂金色臂。轮手下指。示阿难言。汝今见我母陀罗手。为正为倒。阿难言。世间众生。以此为倒。而我不知谁正谁倒。佛告阿难。若世间人。以此为倒。即世间人。将何为正。阿难言。如来竖臂。兜罗绵手上指于空。则名为正。佛即竖臂。告阿难言。若此颠倒。首尾相换。诸世间人。一倍瞻视。则知汝身。与诸如来清净法身。比类发明。如来之身。名正遍知。汝等之身。号性颠倒。随汝谛观。汝身佛身。称颠倒者。名字何处。号为颠倒。于时阿难与诸大众。瞪瞢(méng)瞻佛。目睛不瞬。不知身心颠倒所在。佛兴慈悲。哀愍(mǐn)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遍告同会。诸善男子。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认悟中迷。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òu)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差别。如来说为可怜愍者。】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大家晚上好!我们学习《楞严经》[十番显见],上次我们学习的是[显见不灭],在[显见不灭]这个内容环节当中主要突出的是色身、年龄都是有变灭的,有过去、有现在、还有未来,这是一个退化的过程,但是“见性”是没有变灭的。用“所见的见性”来反应出“能见”是不灭的,有些同修脑子特别好用,反应得特别灵敏,说到波斯匿王见恒河水是水:“三岁时见恒河水是水,十岁见恒河水还是水,到今年六十二岁见恒河水还是水。”这是说的“所见”的“见性”不变。好多人就产生了一连串的分别、执著、妄想:“十岁见到恒河水的时候,三岁时见到的恒河水早已经不知道流到哪里去了。今年波斯匿王六十二岁见到恒河水的时候,那十岁时所见到的恒河水早找不到踪迹了。”、“那水是化学成分,看第一眼是水,第二眼、第三眼它已经起了质的变化了。”告诉你们,不要在外物上执着,你要这样执着,这课就没法讲了,你们去执着去吧。因为佛陀在两千多年前,科学还没这么发达,很多人还不知道“刹那刹那”的变化,但是波斯匿王已经知道了,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在刹那刹那的变化,他那个时候说见的是水。
在五行来说,你小时候见水它是水,三岁见水是水,十岁见水还是水,三十岁、五十岁见水还是水,到老死见水都是水,水是变不成火的,水它永远都是水。你小的时候刚懂事,三岁时见到火是火,十岁、二十岁,到了三十岁、五十岁,以至到老死见火都是火,火也变不成水。那你非要说你见到的有变化,那变化就多了,刹那都有变化。再打个比喻,我们小时候见人是人,人里面又分男人、女人、老人、小孩,不管他是什么样的人,都是人。我们学习的重点是“见性不灭”,我们不是讲刹那生灭的问题,通过所见是水,来证明“所见的见性是不灭”的。如果非要讲刹那变化,主次就错位了!哪是主要?哪是次要的?我们主次要分明,通过波斯匿王年龄的变灭,来证明能见的见性是没有变灭的。你要说所见的没有变化,那所见的刹那刹那都在变化,但是水什么时候都是水、火什么时候都是火,人什么时候都是人,不管男人、女人、老人、小孩、瞎子、瘸子他都是人,你小时候见他是人,你到老死见他还是人,他变不成其他的动物。所以说我希望你们那些分别、执著、妄想用到正经该用的地方去,要直奔主题,别在末叉枝节上去用功夫。我们的主题是说的“见性不灭”,从种种方面来显现见性是没有生灭的,这样你才会学习。
我们现在共同学习[十番显见之见性不失],为什么要说[见性不失]?是为了解释第二番[显见不动]的最后一段话:【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性心失真。认物为己。轮回是中。自取流转。】第四番[显见不失]主要是解释这一段的。
第四番[显见不失],如来说明自性从未丢失,只是大家【颠倒行事,性心失真】。这里面分两个部分:一、通过手臂的倒正来比喻手臂倒置,臂无曾失。第二、是以心颠倒无失来吻合手臂倒置也未曾失。
通过手臂倒置来比喻臂无曾失,拿这个来做比喻,又分三个部分:第一、确定手臂之倒相;第二、确定手臂之正相;第三、明确颠倒,似失非失。我们大家看经文:
【即时如来垂金色臂。轮手下指。示阿难言。汝今见我母陀罗手(此云印手)。为正为倒。阿难言。世间众生。以此为倒。而我不知谁正谁倒。佛告阿难。若世间人。以此为倒。即世间人。将何为正。】这一段,此处是用手臂之正倒来说明自性不失。诸佛和众生真性平等,佛性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在凡连减都未曾减,怎么能说失去呢?只因众生颠倒,非失似失;没有失去过,但是又没有认清过它,所以说它是“非失似失”。因为众生不知道自己心已颠倒——【性心失真】,所以佛借手臂的正、倒做一个比喻来说明我们的真心从未有失,佛这样做是令大家起到一个触类旁通的效果。
佛垂金色臂,以千辐轮手下指于地给阿难看,并且问阿难:“你现在看我的手,是正还是倒?”阿难在这个地方不敢以自己的意思回答,而是引用【世间众生】,把责任推给别人,于是回答:“【世间众生。以此为倒。而我不知谁正谁倒。】”其实在这里已经确定了垂手五指指地,这是倒相。
再看下面,世间众生定手臂的正相:【佛告阿难。若世间人。以此为倒。即世间人。将何为正。阿难言。如来竖臂。兜罗绵手上指于空。则名为正。】通过以上阿难的回答,佛紧接着追问:“世间人认为手指指地为倒,那么世间人又将以什么为正呢?”阿难回答:“如来竖臂以兜罗绵手手指上指于空,这样是正。”这样就确定了手臂的倒正。
再看下面的经文,下面就进一步的说明众生颠倒,说明了我们自性非失。【佛即竖臂。告阿难言。若此颠倒。首尾相换。诸世间人。一倍瞻视】手臂本无倒正之相,但是阿难随顺世间,说如来竖臂手指指天名为正,而如来垂手手指指地名为倒,这个地方只不过是手臂首尾相换了一下而已,但是手臂首尾相换了一下,这个手臂有没有失去?没有。这个地方众生有迷,迷在哪里呢?迷在外相上,不往根本上下功夫,而是在外表相上去计较。竖起来指天、垂下去指地,这都是手臂!都没离开手臂,只不过是首尾相换了一下角度而已。调换了一下角度,于是只在这个角度上述名、立字,把根本的手臂给忽略了。他不管是垂是竖还都是手臂,所以说众生颠倒就颠倒在这里,你要是离开了手臂还有倒正之说吗?但是他非要在倒正上下功夫,不归根本的手臂。
再下面就要开始吻合【性心失真】是说明心颠倒。【则知汝身。与诸如来清净法身。比类发明。如来之身。名正遍知。汝等之身。号性颠倒。随汝谛观。汝身佛身。称颠倒者。名字何处。号为颠倒。】这个地方,身——无有正确颠倒,但是在众生就是性颠倒,在如来就是清净法身。通过上面的手臂这个例子来说,性心常明,众生呢?执着于枝节,不在根本上去认识,而是在变化的枝节上去下功夫、分别计较。众生认为手臂上竖为正,下垂为倒,无论倒与正,皆不离于手臂。如来虽然证得了清净法身,但是还有色身,阿难和在会的大众也未离此肉身,但是众生自性是颠倒的,通过这个比喻来说明如来之身正遍知,心包太虚,量周法界。心包万法是正遍知,万法唯心。众生也有此肉身,但是执着心在身内、心在身外等等我执、法执,其实这些执见都是心的产物,属于心外法,所以叫做“性颠倒”。就像前面阿难说众生认为手下垂为倒,手臂上竖为正,这样来争论倒正,其实这都是心外法,往心外去计较,没有去认识真正的心它是能够明白手臂是上竖还是下垂,只在上竖和下垂上计较:“这是正,那是倒。”等等。用这个比喻,比喻世间的人只取枝节表相,不归根本真心,不去认识真正的根本真心,这就叫做【性心失真】。
我们应当知道真心本来没有迷悟,因为众生迷昧所依,迷的时候是往外分别、执著、计较,悟的时候悟的是无所得。悟的时候是正遍知,正确的知道,迷的时候是性颠倒,性颠倒——没用到正确的方向。不管是迷还是悟,佛性从来都没有失去过。就像上面所说的比喻,不管手臂是正还是倒,但是手臂都是正倒的所依;不管我们是迷还是悟,我们的佛性本性都是迷悟的所依根本,这个大家一定要明确。
再看下面的经文,我们这个色身没有迷与悟,也没有正与倒:【随汝谛观。汝身佛身。称颠倒者。名字何处。号为颠倒。于时阿难。与诸大众。瞪瞢瞻佛。目睛不瞬。不知身心。颠倒所在】这个地方,佛明知道身无倒正之相,故意问阿难,让阿难自己观察,让阿难自己去领悟,以上面的比喻,手臂之颠倒大家容易知道,心的颠倒众人大多数都不理解,都没有明确的认识,若能够通过比喻恍然自悟,大家对于自性会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佛教的教学高明,关键是抛砖引玉,所以这个地方如来说【随汝谛观】,“你仔细观察观察。”佛教阿难仔细观察自己的这个色身,与佛的法身比较一下,你是一个迷惑颠倒者,而我是一个觉悟者,既有名字,当然也有一个形象状况,阿难是一个迷惑的众生,这个地方,如来有意让迷惑的阿难用自己的色身和如来的法身做一个比较。刚才我在讲第四番显见之前就说过了,色身都是人的形象,不管是男人、女人、老人、小孩,都是一个人的形象。阿难的色身是一个男人的形象,佛陀的色身也是一个男人的形象,都是人的形象,佛陀成了佛以后也没有变成三头六臂,也没有变成神话里描述的那个老神仙的形象,他与普通人的形象、外观是一样的,都是人的形象。话又说回来,同样是人,但是我释迦牟尼是觉悟的,众生都是迷惑的,这就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心态、认识不同。外表,人的概观形象没有什么不同,明白人和糊涂人都是人,但是他们的内心世界是不一样的。“既然我们都是人,那么“颠倒”颠倒在哪里呢?”问的大家目瞪口呆,懵了!不知道怎么回答,于是目不转睛的看着如来,听如来开示身心颠倒在哪里?
再看下面,如来开始向大家分析,正倒皆从心(正倒皆是从心生)。这里面又分三点:第一点、如来慈悲开示大众;第二点、利用往昔的教学来明确正相;第三点、责备大家不但【遗失真心】,反而【趣外奔逸】,把失真的性心——妄心认为是真心。
请看第一点:【佛兴慈悲。哀愍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遍告同会。】这是佛兴慈悲,开示大众,拔去众生的颠倒苦因。这是第一点,正倒从心的第一点。
再看第二点:【诸善男子。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佛引用以往的教学来说明心的迷悟,开示开悟的正相,佛引用前面常说之教,这是大乘正宗了义。这和前面【尔时世尊。开示阿难及诸大众。欲令心入无生法忍。于师子座摩阿难顶。而告之言。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阿难。若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叶缕结。诘其根元。咸有体性。纵令虚空。亦有名貌。何况清净妙净明心。性一切心。而自无体。】这一段是遥相呼应的,这个地方是讲一切唯心造——万法唯心,一切唯心。
佛常讲的一切唯心造,众生随类解。众生随类解,凡夫、小乘认为一切唯心造的是业,造善业得善报,造恶得恶报,认为是造作的问题;权教菩萨,他理解认为是识造,是第六识意识的问题,认为是认识的问题;以圆顿的根基,直接归到了唯心所现、因心成体。所以说佛以一音声,众生随类解。这就是佛所说的:【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再进一步的解释【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四句,明确了万法唯心所现,这里面有心法、有色法、有心所有法,这就归到了五位百法,讲到唯心所现,就是整整的一部《百法明门论》。『色法十一心法八,五十一位心所法,二十四种不相应法,六种无为成百法。』要论起这些来,万法唯心主要是色法和心法,细讲的话一个星期两个礼拜都讲不完。五十一个心所,都是讲的【色心诸缘】,这五十一位心所法,都是对心的使用,叫【心所使】。五十一个心所有法,都是心所使,心所使就是对心的使用,这里面有遍行五法、别境五法、善法十一、根本烦恼六种、随顺烦恼二十种、不定四种,加起来是五十一种,这里面就说明了善、恶、烦恼,众生颠倒就着在善、恶和烦恼上面,但是这个善、恶和烦恼,这都是对真心的使用,没离开真心。大家只执着在所用上:“我烦了。”、“我开心了。”但是没认清这个心是能烦恼、能开心,只不过是所站的角度不同。
比如说“行菩萨道”,行菩萨道不一定到寺院,行菩萨道在家就可以,你在家把你的本分做好,你是一位家庭主妇,就应该照顾好老人、带好孩子、打扫家里的卫生,洗衣、做饭、买菜等,操持家务都做的尽善尽美、无怨无悔,这就是行菩萨道。但是有些人,她是家庭主妇,照顾老人抱怨、带孩子抱怨,搞家里卫生、洗衣、做饭、买菜等操持家务,她觉得都是负担,这就是迷。菩萨是觉悟,众生是迷,迷了就是以自我为中心;悟了,应该按社会的常规——物皆有道而去运行,不是以自己为中心,这个大家一定要注意,对心的使用,你站的角度对不对?如果以自己享受、舒服、懒惰为中心,你这个人就会有很多的牢骚、抱怨和不公平,你内心里时常会生烦恼,不但生烦恼,还常生贪嗔痴,这是愚痴啊。“作为家庭主妇,照顾老人、带小孩、买菜、做饭、搞家务,这是我份内应该做的事情,做这些事情是我应该做的,做好了是我的义务。”如果这样想,就会任劳任怨,并且累也累得舒心、快乐、开心。现在很多人在工厂里面打工,又想清闲又想多拿工资,最好是不用干活,老板或者领班一分派任务,他心里就不舒服,老想着:“怎么还不下班啊。”、“怎么又给任务了。”这都属于迷,迷了就会有烦恼。拿人钱财,为人消灾,拿人的钱就要给人干活,上一天班就要负一天的责任,如果这样想的话,他就没有那么多的牢骚、烦恼了。迷悟在哪里?同样是人,为何有人过得快活有人过得烦恼啊?因为大家对心的使用不当。佛是觉悟的人,名正遍知,他的认识正确。众生迷,迷在看问题不正确,所以会产生很多的以自我享受、懒惰为中心的烦恼,这个地方,是说“心所有”不同。如果你想明确的了解唯心所现,回过头去看前面的课程,我在前面讲过唯心所现,因心成体。
再看下面的经文:【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此处明确万法皆心生,万法皆在心中。此处【汝身】指阿难的肉身,【汝心】指阿难的识心——第六意识心,其余诸法都是包括在【汝心】当中的,此处如来直指阿难现前的身心,是为了明确诸法所依的本体、明确万法所依的本体。自性寂照不二,亘古至今皆用【妙明】、【真精】来形容,【妙明】是说我们的本性是独立存在没有虚妄、没有污染的,纯净不杂。这个【真精】说的是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不可思议,如果思议就落在意识当中了,前面的课都有详细的解说。《楞严经》是一环扣一环的,如果前面的课听不好,到这个地方你就听天书了。【妙心】是妙在哪个地方呢?是妙在能现。一切万法、一切见闻觉知皆是心所现,包括阿难的身心,说阿难的身心——身是肉身、心是意识心,皆是妙明心中所现之物。大家说“我”离不开肉身,一提到“我”的时候,都有一种“我”的主观概念,把自己的形象概念给加上了,这是我们心中所现的形象。你心里有什么想法,一说心的时候就落在思想当中了,这个思想,是心的作用产生的,所以说这些身心都是真心中所现之物。今天赶不完了,我们下一课继续学习。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晚安下课回向。


回向偈
愿以此听经闻法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护法藏菩萨摩诃萨(三称)
南无千百万亿火首金刚护法菩萨摩诃萨

原帖来源网址    印代法师佛学园地http://1277595347.qzone.qq.com
YY ID频道:86537757  YY群:5679092

楞严经专研专修群(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682445237

楞严经专研专修群(新浪微博):http://weibo.com/i/lengyanjing
本频道每周星期一、星期三、星期五, 晚上 8—10 点在线讲《楞严经》,农历每月初一、十五晚上 8 点诵《在家菩萨戒仪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5 01:38 , Processed in 0.230124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