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不思议

[禅修] 上座部佛教修學入門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1 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色于世間……聲於世間……香於世間……味於世間……觸於世間……法於世間是喜色、悅色,其愛即於此處生起而生起,於此處止住。
眼識於世間……耳識於世間……鼻識於世間……舌識於世間……身識於世間……意識於世間是喜色、悅色,其愛即於此處生起而生起,於此處止住而止住。
眼觸於世間……耳觸於世間……鼻觸於世間……舌觸於世間……身觸於世間……意觸於世間是喜色、悅色,其愛即於此處生起而生起,於此處止住而止住。
眼觸生受於世間……耳觸生受於世間……鼻觸生受於世間……舌觸生受於世間……身觸生受於世間……意觸生受於世間是喜色、悅色,其愛即於此處生起而生起,於此處止住而止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1 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色想於世間……聲想於世間……香想於世間……味想於世間……觸想於世間……法想於世間是喜色、悅色,其愛即於此處生起而生起,於此處止住而止住。
  色思於世間……聲思於世間……香思於世間……味思於世間……觸思於世間……法思於世間是喜色、悅色,其愛即於此處生起而生起,於此處止住而止住。
  色愛於世間……聲愛於世間……香愛於世間……味愛於世間……觸愛於世間……法愛於世間是喜色、悅色,其愛即於此處生起而生起,於此處止住而止住。
  色尋於世間……聲尋於世間……香尋於世間……味尋於世間……觸尋於世間……法尋於世間是喜色、悅色,其愛即於此處生起而生起,於此處止住而止住。
  色伺於世間……聲伺於世間……香伺於世間……味伺於世間……觸伺於世間……法伺於世間是喜色、悅色,其愛即於此處生起而生起,於此處止住而止住。諸比庫,這稱苦集聖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1 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廣說滅諦
諸比庫,何謂苦滅聖諦?即是那種愛的無餘離貪、滅、捨棄、舍離、解脫、無執著。[1]
然而,諸比庫,此愛於何處舍斷舍斷,於何處滅除滅除呢?凡世間有喜色、悅色者,其愛即於此處舍斷而舍斷,於此處滅除而滅除。
  什麼是世間喜色、悅色呢?眼於世間是喜色、悅色,其愛即於此處舍斷而舍斷,於此處滅除而滅除。耳于世間……鼻於世間……舌於世間……身於世間……意於世間是喜色、悅色,其愛即於此處舍斷而舍斷,於此處滅除而滅除。


[1] 无余离贪、灭等:这一切皆是涅槃的同义词。到达涅槃即是诸爱的无余离染、灭,因此说其为“即是那种爱的无余离贪、灭。”到达涅槃又是诸爱的舍弃、舍遣、解脱、无执着,因此说涅槃为“舍弃、舍离、解脱、无执着。”
虽然涅槃只有一种,但却可以通过一切有为法的反义词,而得种种名称,如:无余离贪、无余灭、舍弃、舍离、解脱、无执着、贪尽、瞋尽、痴尽、爱尽、无取、无转起、无相、无愿、不存续、不结生、无生、无趣、不生、不老、不病、不死、无愁、无悲、无恼、无杂染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1 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色于世間……聲於世間……香於世間……味於世間……觸於世間……法於世間是喜色、悅色,其愛即於此處舍斷而舍斷,於此處滅除。
眼識於世間……耳識於世間……鼻識於世間……舌識於世間……身識於世間……意識於世間是喜色、悅色,其愛即於此處舍斷而舍斷,於此處滅除而滅除。
眼觸於世間……耳觸於世間……鼻觸於世間……舌觸於世間……身觸於世間……意觸於世間是喜色、悅色,其愛即於此處舍斷而舍斷,於此處滅除而滅除。
眼觸生受於世間……耳觸生受於世間……鼻觸生受於世間……舌觸生受於世間……身觸生受於世間……意觸生受於世間是喜色、悅色,其愛即於此處舍斷而舍斷,於此處滅除而滅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1 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本帖最后由 不思议 于 2011-10-21 21:57 编辑

色想於世間……聲想於世間……香想於世間……味想於世間……觸想於世間……法想於世間是喜色、悅色,其愛即於此處舍斷而舍斷,於此處滅除而滅除。
  色思於世間……聲思於世間……香思於世間……味思於世間……觸思於世間……法思於世間是喜色、悅色,其愛即於此處舍斷而舍斷,於此處滅除而滅除。
  色愛於世間……聲愛於世間……香愛於世間……味愛於世間……觸愛於世間……法愛於世間是喜色、悅色,其愛即於此處舍斷而舍斷,於此處滅除而滅除。
  色尋於世間……聲尋於世間……香尋於世間……味尋於世間……觸尋於世間……法尋於世間是喜色、悅色,其愛即於此處舍斷而舍斷,於此處滅除而滅除。
  色伺於世間……聲伺於世間……香伺於世間……味伺於世間……觸伺於世間……法伺於世間是喜色、悅色,其愛即於此處舍斷而舍斷,於此處滅除而滅除。諸比庫,這稱苦滅聖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1 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廣說道諦
諸比庫,何謂導至苦滅之道聖諦?此即八支聖道,這就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諸比庫,什麼是正見呢?諸比庫,苦之智、苦集之智、苦滅之智、導至苦滅之道之智。諸比庫,這稱為正見。
  諸比庫,什麼是正思惟呢?出離思惟、無恚思惟、無害思惟。諸比庫,這稱為正思惟。
  諸比庫,什是正語呢?離虛妄語、離離間舌、離粗惡口、離雜穢語。諸比庫,這稱為正語。
  諸比庫,什麼是正業呢?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諸比庫,這稱為正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1 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諸比庫,什麼是正命呢?諸比庫,於此,聖弟子舍離邪命,以正命而營生。諸比庫,這稱為正命。
  諸比庫,什麼是正精進呢?諸比庫,於此,比庫為了未生之惡、不善法的不生起,生起意欲、努力、激發精進、策勵心、精勤;為了已生之惡、不善法的斷除,生起意欲、努力、激發精進、策勵心、精勤;為了未生之善法的生起,生起意欲、努力、激發精進、策勵心、精勤;為了已生之善法的住立、不忘、增長、廣大、修習、圓滿,生起意欲、努力、激發精進、策勵心、精勤。諸比庫,這稱為正精進。
  諸比庫,什麼是正念呢?諸比庫,於此,比庫於身隨觀身而住,熱誠,正知,具念,調伏世間的貪、憂;於受隨觀受而住,熱誠,正知,具念,調伏世間的貪、憂;於心隨觀心而住,熱誠,正知,具念,調伏世間的貪、憂;於法隨觀法而住,熱誠,正知,具念,調伏世間的貪、憂。諸比庫,這稱為正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1 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諸比庫,什麼是正定呢?諸比庫,於此,比庫已離諸欲,離諸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成就並住于初禪;尋伺寂止,內潔淨,心專一性,無尋、無伺,定生喜、樂,成就並住於第二禪;離喜,住於舍,念與正知,以身受樂,正如聖者們所說的:‘舍、具念、樂住。’成就並住於第三禪;舍斷樂與舍斷苦,先前的喜、憂已滅沒,不苦不樂,舍念清淨,成就並住於第四禪。諸比庫,這稱為正定。
  諸比庫,這稱為導至苦滅之道聖諦。

如此,或於內法隨觀法而住,或於外法隨觀法而住,或於內外法隨觀法而住。或於法隨觀生起之法而住,或於法隨觀壞滅之法而住,或於法隨觀生起、壞滅之法而住。他現起‘有法’之念,只是為了智與憶念的程度。他無所依而住,亦不執取世間的一切。
  諸比庫,比庫乃如此對四聖諦而於法隨觀法而住。
——諦部分結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1 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不思议 于 2011-10-21 22:05 编辑

——法隨觀結束——

諸比庫,無論是誰,若能夠如此修習此四念處七年者,他於二果之中可期望[獲得]一果:即於現法中證知,或尚有餘[則證]不來位![1]
諸比庫,且放置七年。諸比庫,無論是誰,若能夠如此修習此四念處六年者……五年……四年……三年……兩年……一年……諸比庫,且放置一年。諸比庫,無論是誰,若能夠如此修習此四念處七個月者,他於二果之中可期望[獲得]一果:即於現法中證知,或尚有餘[則證]不來位!
諸比庫,且放置七個月。諸比庫,無論是誰,若能夠如此修習此四念處六個月者……五個月……四個月……三個月……兩個月……一個月……半個月……諸比庫,且放置半個月。諸比庫,無論是誰,若能夠如此修習此四念處七天者,他於二果之中可期望[獲得]一果:即於現法中證知,或尚有餘[則證]不來位!
正如所說的:‘諸比庫,此一行道,能清淨有情,超越愁、悲,滅除苦、憂,得達如理,現證涅盤,此即是四念處。’乃因此而說。”
世尊如此說。那些比庫滿意與歡喜世尊之所說。



[1] 即于现法中证知:意即在今生证悟阿拉汉果。
或尚有余则证不来位:意即或者还有剩余的执取(烦恼)尚未完全断尽,则能证悟不来(阿那含)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1 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若希望經[1]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在沙瓦提城揭答林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稱呼比庫們:“諸比庫。”那些比庫回答世尊:“尊者。”世尊如此說:
“諸比庫,應當具足戒與具足巴帝摩卡[2]而住!應以巴帝摩卡律儀防護而住,具足正行與行處,對微細的罪過也見到危險。受持學習于諸學處!
諸比庫,假如比庫希望:‘願同梵行者們喜歡、滿意、尊重和尊敬我。’他應完全持戒[3],致力內心之止[4],不輕忽禪那[5],具足於觀[6],增加空閒處[7]


[1] 若希望经 (âkaïkheyyasuttaü):《中部》第6经。世尊在该经中说:若有比库希望实现从世间直到出世间的十七个愿望,他应完全地持守戒律、修习戒定慧三学。

[2] 巴帝摩卡巴利语pàtimokkha的音译, 有上首、极殊胜、护解脱等义。
《清净道论》中说:“若他看护(pàti)、保护此者,能使他解脱(mokkheti)、脱离恶趣等苦,所以称为‘巴帝摩卡’。”
汉传佛教依梵语pràtimokùa音译为波罗提木叉,意为别解脱

[3] 完全持戒 (sãlesvevassa paripårakàrã):他完全地持守四种遍净戒:巴帝摩卡律仪戒、根律仪戒、活命遍净戒和资具依止戒。即是说应通过无缺失、完全地持守诸戒来成为一名戒具足者。

[4] 致力内心之止 (ajjhattaü cetosamathamanuyutto):致力于自己内心的平静。在此,“内”和“自己的”是同义词。

[5] 不轻忽禅那 (aniràkatajjhàno):不排斥禅那或不退失禅那。以排斥、退失之义为轻忽。当知舍弃了这种顽劣后他致力于谦逊等。

[6] 具足于观 (vipassanàya samannàgato):致力于七种随观,即无常随观、苦随观、无我随观、厌离随观、离欲随观、灭随观和舍遣随观。

[7] 增加空闲处:巴利语bråhetà su¤¤àgàrànaü直译。意为增加前往空闲处的次数,频繁地去空闲处。于此,当知在把取了止观业处之后,日夜进入空闲处禅坐的比库为“增加空闲处“。
 “应完全持戒”乃是说增上戒,“致力内心之止,不轻忽禅那”乃是说增上心,“具足于观”乃是说增上慧学。“增加空闲处”对修止者来说,频繁地去空闲处为增上心学,对修观者来说则是增上慧学,这是包摄了两种学而说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8-20 01:38 , Processed in 1.591497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