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尘客

星 云 禅 话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8-31 18:59 | 显示全部楼层
48 一橛柴
  住在湖南的石头希迁禅师有一次问一位新来参学的学僧道:
  “你从什么地方来?”
  学僧:“从江西来。”
  希迁:“那你见过马法师(马祖道一禅师)吗?”
  学僧:“见过。”
  希迁随意用手指着一堆木柴问道:
  “马祖禅师像一堆木柴吗?”
  学僧无言以对,因为在石头禅师处,无法契入,就又回到江西见马祖禅师,并述其事,马祖道一禅师听完后,安详的一笑,问学僧道:
  “你看那一堆木柴大约有多少重?”
  学僧:“我没仔细量过。”
  马祖:“你的力量实在太大了。”
  学僧:“为什么呢?”
  马祖:“你从南岳那么远的地方,负了一堆柴来,岂不有力?”
  在唐代,青年学者,不是到江西马祖法师处参学,就是到湖南石头禅师处参学。从江南到湖南,从湖南到江西,此即走“江湖”一语之来源。过去江湖一语,乃指参学忙碌之意,后来江湖一语演变为老练世故之意,甚至卖膏药杂耍不实之意。
  此学僧两边来去,搬是说非,而两法师之道不为动也,反吃当头一棒。观乎今日佛门信徒,从甲寺到乙寺,从乙寺到丙寺,负了一堆木柴来去,不知重也不重?
 楼主| 发表于 2010-8-31 18:59 | 显示全部楼层
49 摩尼珠
  佛陀在灵山会上时,手中拿了一颗随色摩尼珠,问四方天王道:
  “你们看一看这颗摩尼珠是什么颜色?”
  四方天王看后,互说道是青、黄、赤、白等不同的色泽。佛陀就将摩尼珠收回,舒开手掌又问道:
  “我现在手中的这颗摩尼珠是什么颜色?”
  天王不解佛陀心中所指,都不约而同的回答道:“佛陀!您现在手中根本就没有东西,哪里有什么摩尼宝珠呢?”
  佛陀真实的告诉四方天王道:“我将一般世俗的珠子给你们看,你们都会分别它的颜色,但真正的宝珠在你们面前,却视而不见,这是多么颠倒呀!”
  四方天王们听后皆有感悟。
  所谓摩尼宝珠者,乃喻吾人真心佛性也。世间所有人等,营求忙碌,总是希求荣华富贵。其实世间财宝,虚而不实,“富贵如同三更梦,荣华好比九月霜”,真珠玛瑙,金银钻石,人为财死,比比皆是。人若能以追求世间虚而不实财富的精神,而用来开采内心的实藏,则光华不变的摩尼宝珠,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之财富。
 楼主| 发表于 2010-8-31 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50 母亲的信
  惠心禅师,当初还只是个十五岁的沙弥时,因其聪明伶俐,就受到朝廷皇帝的召见,得到不少赏赐。他就将皇上的赏赐送给故乡的母亲,以表孝思,但母亲回给他一封信,表示不同的看法,母亲的信上说:
  “你赠送给我的东西,又是皇上的赏赐,我当然十分欢喜。但我当初送你学道为僧,是希望你做一个有修有证的禅人,并不希望你一生都在名利场中生活。如果只好世间上的虚荣,这是违背我的心愿,希望你收到母亲这封信的时候,要记住什么叫做‘真参实学’,什么叫做‘人天师范’!”
  惠心沙弥,收到这封意想不到的信后,从此立志要做一个真正弘法度众的宗教家,效法《华严经》中的指示,“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而不再汲汲名利上的追求。
  惠心受母亲的感动,托人告诉母亲,明年暑假拟向师父请假,返乡探望母亲一次,不久,母亲又来信告诫道:“我既已送你出家入道,你就已经是佛门所有,一切众生所有,你已不是母亲一个人的。儿子,你从今以后,应该是如来的‘佛子’,孝顺师长,亲近三宝,不可只以母亲一人为念!明年暑假返乡探亲之举,应该打消!”
  惠心经过母亲这两次的教训,精勘学道,发心立愿,终于能成一个真正的僧宝禅者!
 楼主| 发表于 2010-9-1 05:4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51 卖生姜
  宝寿禅师在五祖寺库房担任司库,那时的住持和尚戒公,偶而因病服药,需用生姜为引,侍者就到库房取用,宝寿便叱之使去,戒公知道以后,令拿钱去买些生姜,宝寿才付给他。
  后来洞山寺院缺人住持,郡守来信,托戒公介绍住持,戒公便说:“那个卖生姜的汉子可以去得。”宝寿便去做洞山的住持,所以禅门有“宝寿生姜辣万年”的佳话。
  宝寿爱护公家物品,不拿公物作私人感情;住持戒公推介宝寿,不以私利作名器取舍,一个公事公办不徇私,一个维护贤能,重视公德。千载而下,吾人实三公多之也。
 楼主| 发表于 2010-9-1 05:4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52 着境见地
  有学僧问西山禅师:“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西山禅师举“拂子”(拂尘)表示回答,但是学僧不以为然,就去亲近雪峰禅师。
  雪峰:“从什么地方来?”
  学僧:“此夏从苏州西山来。”
  雪峰:“西山禅师好吗?”
  学僧:“我来的时候一切安好。”
  雪峰:“为什么你不随侍亲近他呢?”
  学僧:“他是个不明祖师禅的人。”
  雪峰:“何以见得?”
  学僧:“我请示如何是祖师西来意?他只举拂子示意,一句话也回答不出。”
  雪峰:“你见过苏州的男女吗?”
  学僧:“见过!”
  雪峰:“你在路上见过花草树木吗?”
  学僧:“见过!”
  雪峰:“那就对了!你所见男女,你就知道男女有别,你所见花草树木,你就知道各有名称,各有功用,山河大地,树木花草都未对你说法,而你能明其意,对吗?”
  学僧:“对!”
  雪峰:“那么,西山禅师举拂示答,其中佛法,你为什么不懂呢?”
  学僧闻言,顿有所悟,连忙礼谢,并愧然的说:
  “学人发言不慎,乞求禅师慈悲,我要回西山忏悔。”
  雪峰:“尽乾坤是个眼,汝向什么地方蹲着!”
  学僧到了此时,没有地方蹲着,但拥有了宇宙;肉眼不识拂子,但有慧眼认识了乾坤。一心所悟,一念忏悔,尽乾坤大地都是佛法,所谓拂子举示,终于解也。
 楼主| 发表于 2010-9-1 05:45 | 显示全部楼层
53 真假妄语
  道光禅师有一次问大珠慧海禅师道:
  “禅师!您平常用功,是用何心修道?”
  大珠:“老僧无心可用,无道可修。”
  道光:“既然无心可用,无道可修,为什么每天要聚众劝人参禅修道?”
  大珠:“老僧我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哪里有什么地方可以聚众?”
  道光:“事实上你每天聚众论道,难道这不是说法度众?”
  大珠:“请你不要冤枉我,我连话都不会说,如何论道?我连一个人也没有看到,你怎可说我度众呢?”
  道光:“禅师,您这可打妄语了。”
  大珠:“老僧连舌头都没有,如何妄语?”
  道光:“难道器世间,有情世间,你和我的存在,还有参禅说法的事实,都是假的吗?”
  大珠:“都是真的!”
  道光:“既是真的,你为什么都要否定呢?”
  大珠:“假的,要否定;真的也要否定!”
  道光终于言下大悟。
  说到道理,有时要从肯定上去认识的,但有时也可从否定上去认识的。如《般若心经》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就是从肯定中认识人生和世间的;《般若心经》又云:“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这就是从否定中认识人生和世间的。大珠慧海禅师否定一切名句文身,不是妄语,因为否定一切,才是肯定一切。
 楼主| 发表于 2010-9-1 05:45 | 显示全部楼层
54 心与性
  有一学僧至南阳慧忠国师处参学,请示道:
  “禅,是心的别名,而‘心’是在佛不增,在凡不减的真如实性,禅宗祖师们将此‘心’易名为‘性’,请问禅师,心与性之差别如何?”
  慧忠毫不隐藏的回答道:“迷时则有差别,悟时则无差别。”
  学僧又再进一步的问道:“经上说:佛性是常,心是无常,为什么你会说无差别呢?”
  慧忠国师耐烦的举喻说明道:“你只依语而不依义,譬如寒时结水成冰,暖时融冰成水;迷时结性成心,悟时融心成性,心性本同,依迷悟而有所差别。”
  学僧终于契会于心。
  在佛教里,心性的别名很多,如“本来面目”,“如来藏”、“法身”、“实相”、“自性”、“真如”、“本体”、“真心”、“般若”、“禅”等等。这无非是用种种方法要吾人认识自己。迷悟虽有差,本性则无异。如黄金是一,但可制耳环、戒指、手镯等各种不同之金器,故金器虽异,实一黄金耳。明乎此,心与性名虽不同,实则皆吾人之本体也。
 楼主| 发表于 2010-9-1 05:45 | 显示全部楼层
55 是什么?
  云居禅师在洞山良介禅师处结一草庵,独自专修,有一次连着十天都没有至斋堂用餐,洞山禅师非常关心,也非常奇怪,就特地召见他问道:
  “这些天你怎么没有赴斋?”
  云居禅师非常喜悦自得的说道:
  “每天都有天神为我送食!”
  洞山听后,很不以为然的说道:
  “我以为你是个修行的禅人,原来只是个执着世间福德的庸俗之辈!明天再见吧!”
  到了第二天,云居禅师依言拜见洞天禅师,洞山大声的呼唤云居的名字,他恭谨地回应。洞山突然问道:
  “福德为最呢?证悟福德性为最呢?”
  云居听后,哑然无语,他知道福德是有修有证的,福德性是无修无证的,原来他的修行已堕入到有法中去了,他怀着满腹的疑团返回草庵。
  在庵中寂静地思惟着,他沈浸于寂静时,一连三天,天神再也不到庵中为他送食,但他获得了“禅悦为食”的无为法的境界。
  修行的人,报感人天,虽然是可羡慕的,但福报一完,五衰相现(天人福尽有五衰:一、头上花委、二、腋下出汗、三、身上有臭、四、不乐本座、五、衣裳垢腻),仍不免生死轮回,故禅者不以世间荣辱为准,不以世间善恶为是,在荣辱善恶之外,能会禅心吗?

[ 本帖最后由 尘客 于 2010-9-1 05:46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0-9-1 05:47 | 显示全部楼层
56 无一法可得
  有一次仰山慧寂禅师问双峰禅师道:
  “师弟近日可有什么见地?”
  双峰:“据我所知,实无一法可得!”
  慧寂:“你这样仍然停滞在尘境之上啊!”
  双峰:“我无一法可得,怎可又说我停滞在尘境上呢?”
  慧寂:“以为无法可得,其实就已有一法可得。”
  双峰:“我只能做到这样!根不随尘,心不在境,师兄你认为应该怎么样?”
  慧寂:“你为什么不去追究那无一法可得的?”
  做老师的沩山灵佑禅师在旁边听了这句话,不禁欢喜地赞歎道:
  “慧寂呀!你这一句话,可要疑煞天下人啦!”
  双峰仍然不解,他以为既然无一法可得,又怎么去追究呢?
  灵佑禅师知道双峰的心意,故对他说:“你就是一个天下人啊!”
  禅者的修行,就是要修那无修的行门,就是要证那无证的果位,因为无修才是真修,无证才是真证,故所谓无一法可得,才得真得。因为“行到山穷水尽处,自然得个转身时”,就是此意。《维摩经》云:“启建水月道场,大作空华佛事,降伏镜里魔军,证悟梦中佛果。”真正的禅者,即应作如是观。
 楼主| 发表于 2010-9-1 05:47 | 显示全部楼层
57、听到了?
  杜鸿渐宰相有一次与无住禅师在寺院后论道,刚好庭前树上,有只乌鸦拉高了嗓子在啼叫,无住禅师问杜相国是否听到乌鸦的啼声?杜相国回答道:
  ‘听到了!’
  紧接着乌鸦飞走了,无住禅师再问杜相国是否还听到乌鸦的啼声?杜相国照实回答道:
  ‘听不到了!’
  无住禅师却非常认真的说道:
  ‘我现在还听到乌鸦的啼声!’
  杜相国听后,惊奇不已,问道:
  ‘乌鸦已经飞走,早就没有啼声,为什么你说还听到乌鸦的啼声呢?’
  无住禅师解释道:‘有闻无闻,非关闻性,本来不生,何曾有灭?有声之时,是声尘自生,无声之时,是声尘自灭,而此闻性,不随声生,不随声灭;悟此闻性,则免声尘之所转,当知声是无常、闻无生灭,故乌鸦有去来,而吾人闻性则无去来。’
  杜相国终于契入。
  世间诸法,皆为对待之法,如来去、上下、有无、生灭、大小、内外、善恶、好坏等,吾人妄心,终日即在此对待法上起种种分别,时而这样,时而那般。乌鸦啼声有‘来去’,有‘有无’,吾人不悟,故终日亦在此六尘境上是非执着,若能心不随意转,则‘只手之声’,皆美妙无比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9 02:10 , Processed in 0.184288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