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至善的爱

妙境长老:金刚经讲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0 18:2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七分 无断无灭分。
  前一段经文是说「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若以色见我,以音声见我,是人
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就是说,「如来者,即诸法如义」,你觉悟诸法如义,即名
之为如来,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以下这段经文表示,佛并非没有庄严的身相,如
果你认为成佛以後没有庄严的身相,就是错误的想法。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
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听了前一段经义後,你若
认为佛只是觉悟诸法如义而名为佛,不是以具足相而成为佛,你若如此想,就错了,
你不应该如此想。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
:如果你这样想,就会有这样的错误,就是认为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会说诸法断灭了
。诸法断灭相,有二个解释,①佛在未成佛时,从初发菩提心开始,他修行六波罗蜜
,教化众生,他修集很多福德智慧,他成佛时,他的福德应该成就他的无量无边相好
庄严。若说成佛时无相好庄严,即是有因无果,果法断灭,是不合道理。或发无上菩
提心的人,若执著诸法毕竟空,不相信因果,不修行种种功德,不度化众生,而说成
佛时无相好庄严、说诸法断灭、无因果,此是邪知邪见的。②阿罗汉没有三十二相,
他也觉悟诸法如义,他能断除烦恼,得有余涅盘,当寿尽後,他弃舍身体(身体死了
),入无余涅盘;若说佛是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麽,佛就与阿罗
汉一样,入无余涅盘後,没有庄严的身相(身相断灭),也没有大悲心去度化众生(
永久休息),诸法断灭(这些事均断灭了),若如此说就不对了!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说断灭相」: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是有
大悲心,他一定以种种方便广度众生,做种种功德,他自己也学习修行,去亲近十方
无量诸佛(无量诸佛也有无量无边功德及庄严身相,去广度众生),自利利他,他成
佛时也一定是福德庄严、智慧庄严,有万德庄严的法身,也有无量功德庄严的化身,
所以,实际上,这些事情是没有断灭的,因此不能说断灭相。
  「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我们凡夫见佛,应观诸法如而去见佛,使令自己清
净,无取相烦恼,也符合佛法深意。若取相见如来,并非符合佛的本意,但也能栽培
善根。因此,「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是深一层的说法。例如,从佛的眉毛拖地很
长来说,这是就钝根人而说,因凡夫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利根人不应如此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0 18:3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八分 不受不贪分。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此段也是较量功德。前
面经文是以善男子、善女人以无量七宝布施的功德来较量,此处则是说菩萨以七宝布
施,有点不同。菩萨,当然是已发无上菩提心。
  「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法,得成於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这又是另
一个菩萨,这个菩萨知一切法无我,这个菩萨是有般若智慧,能通达一切法。一切法
,可以『能所』来说明,『能』是他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
识,『所』是色声香味触法、也可以把恒河沙世界的七宝包括在内。菩萨通达这一切
因缘生法都是无自性的,无我的。我们执著有我,执著这个我有实体,就是有自性的
我。「知一切法无我,得成於忍」,就是知一切法有功夫,有多少修行、道行。从开
始学习至入圣位有成就,「得成於忍」,忍是有三个程次,①信忍:学习佛法,听到
佛法开示,知道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色受想行识、宇宙间一切万事万物万法,完全
是因缘有,没有一件事非因缘有的,因而知道一切法是无自性、是空的,他经过不断
学习、不断思惟,他肯定承认这件事是对的,对这样的理论能有坚定信心,其他谬论
均不能动摇他的信心,即谓信忍。忍是不动的意思。信忍只是相信这道理,若有寒热
境界出现时,他还不能向道上会,心会向外攀缘。例如:若有人毁辱他,他会说:你
怎麽欺负我?看我老实好欺负!心是在一般境界上分别。信忍者,程度不高,他可能
向道上会,但力量不够,自己的烦恼还不能降伏。②顺忍(柔顺忍):以信忍为基础
,继续不断学习,此处有点差别,必须有禅定善根,就是宿世学习过禅定,今世就有
欢善心、愿意静坐,慢慢地就会有成就,他在禅定中思惟一切法无我的道理,如此思
惟,智慧也就增长,使令我见降伏了,所有贪瞠痴烦恼也被降伏了,此人的心性、性
格就非常柔和,能顺於理,纵有任何伤害自己的事,他的内心均能向於无我的理性上
会,心不在事相上攀缘。例如,有人非理毁辱他,普通凡夫就会打妄想,说是别人不
对,但此修行人不管别人对不对,他能观察:谁是被毁辱者?我不可得,被毁辱的人
不可得!法也不可得!也没有被毁辱者,也没有能毁辱者!他的心从因缘生法的境界
,转到毕竟空的境界、转到无为法的境界。所以,顺,就是顺於理,顺於诸法毕竟空
的理性,不随他人的舌头转。你毁辱他、诽谤他,他也不理会你,他不会说:你怎麽
不讲道理!他把这件事向於佛法第一义谛上理会,他如此一顺,内心的贪瞠痴烦恼就
不活动了,就降伏烦恼了,此谓柔顺忍,虽非大修行人,也算不错了。这里有人写纸
条,提出一个问题:「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请以
日常生活作一开示。这就是刚才所说,何谓「忍辱波罗蜜」,一般是说,他人非理相
加我,我能心不动,就是忍,但实际上,不止於此,受人赞叹时,心中亦应想:谁是
受赞叹者?谁是赞叹者?观察它是毕竟空、无我、无我所,这也叫做忍,道理也是一
样的。如此观察,就无其他虚妄分别心了。又何谓「非忍辱波罗蜜」,我能忍受你的
毁辱,也能忍受你的赞叹,你赞叹我时,我心里不去爱著这件事,不生欢喜心,我是
能忍辱者,这顺逆境界是所忍受者,但若观察它是无我、无我所、毕竟空时,谁是能
忍者?谁是所忍者?谁是能毁辱者?谁是受毁辱者?均是不可得,所以说「非忍辱波
罗蜜」。你能如此观察,即谓「忍辱波罗蜜」。③无生法忍:由柔顺忍再进一步入圣
道,清净的智慧出现了,他得到圣人的智慧,这还是诸法毕竟空、无我、无我所的智
慧,在这智慧中观察一切法是无生无灭,他的清净心中在此处安住下来,已除掉多少
烦恼贼,还有一些烦恼,可以开始谓无生法忍。
  佛法是讲因果,但佛法流传世间的主要目的是什麽?就是断烦恼。我们学习佛法
,但心里不接受断烦恼这件事,还是在一般尘劳境界上注意,初开始学习佛法就是这
样,虽学习佛法但往往不是学习佛法来断烦恼,不论是在家或出家人均是如此,这是
人的问题;但是,佛法本身的道理、佛法的目的,就是断烦恼。断烦恼的好处?是使
令你的内心世界和平,不论外面世界是如何动荡,但内心是和平的,内心无烦恼贼的
扰乱,如此即安住了。神通,是入圣道以後的事,若未入圣道,最好不要有神通。未
得圣道而有神通,可能对有神通者自己有伤害。
  「得成於忍」,刚才说过,有三种,信忍、柔顺忍,这二种还是凡夫,无生法忍
,则是圣人。此段经文所指是何种忍?未言明,但也可通於这三种忍。这位菩萨未以
恒河沙世界的七宝布施,只是学习般若波罗蜜,令自己达到这程度,他的功德就超过
前面以满恒河沙世界七宝布施的功德了。如此显示,前面以恒河沙世界七宝布施者,
也是菩萨,但他未得忍,他完全是以有所得的执著心去做功德,所以,没有这般若之
忍的功德大。这是赞叹财布施没有学习般若得成於忍的功德大。
  「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因为,得成於忍的菩萨不受福德,
所以他的功德大。其他经论也有提到『一切法不受』,这句话说得好!因为凡夫容易
受。何谓『受』?例如:你赞叹我,我欢喜这句话,也欢喜这个人,这叫做受。又如
:你杀害我,诽谤我,种种不利於我,令我不欢喜,我不喜欢这句话,也不欢喜这个
人,你说不受,其实,按佛法道理说,这也是受。何谓『不受』?『不受福德』?菩
萨所做福德,不应贪著,不认为有福德可得,不执著福德是真实有的,不贪为己有,
不认为这福德是我的,这就是不受福德,因为,菩萨认为一切法是种种因缘生起的,
例如,这个讲经法会是由种种因缘条件成就的,不是说我是讲经者,你们是听经者。
例如:有一位学禅的法师向一位大禅师请问,『如何是大安乐人?』,大禅师就回答
,『不见有一法』(不见有一法者,就是大安乐人)。不见有一法,就是不受,不受
,就是无所得,以无所得的智慧去做功德,功德就是很大,较之以有所得者所做功德
还大。有所得,是执著,执著这功德是我的,一执著我,它就有限度了。你若无所得
时,心就是无限量,法也是无限量,所以功德大。
  这段经文是较量功德,前面经文也有较量功德,但前面均是较量受持读诵金刚经
的功德,这段经文则换一句话,是较量「知一切法无我,得成於忍」的功德,从表面
上看,此段经文是深刻一点,而受持读诵金刚经文似乎是浅一点,其实是一样的,必
须知一切法得成於忍。若只是念一念经文,但心中还常发脾气,不能向道上会,功德
还是不太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0 18:3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九分 威仪寂静分。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前面经
文说到「若以色见我,以音声见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是说化身佛来人间
教化众生。此处经文则是说行住坐卧的四威仪,何谓如来?若有人说:能来的那个人
是如来、或能去的那个人是如来、或能坐的那个人是如来、或能卧的那个人就是如来
,那麽,这个人是尚未明白我所说的道理。能来、能去、能坐、能卧的人是谁?例如
,念佛的人是谁?如何是我的本来面目?这样问,从那几句话来看这段文,我现在能
走路的是谁?能坐、能卧的是谁?这段文就是这个意思。当时,印度外道也有「如来
」这个名词,外道认为有一个「我」,「我」是常住不变,所以叫做「如」,它是来
往三界,六道轮回,来来去去,但这个「我」是不变,譬如一个人从这房子到那个房
子,房子不同,但我还是不变,叫做「如来」,外道有如此的解释。简单地解释一下
:「来去」,佛至舍卫城又回来,佛有时到王舍城,到各地来来去去,有此来去情形
;「坐」,佛有时坐在那儿说法;「卧」,『阿含经』、『阿毗昙论』提及佛也有卧
的时候,於天快亮时,佛为调身,先到外面经行,然後回来卧一会儿,但并非睡觉,
佛很少睡觉,但也不是不睡觉。有个外道曾经问佛「你睡觉不?」,佛回答说「我睡
觉」,外道又说「睡觉是愚痴相,那麽,佛是愚痴相」,佛又回答「你不懂何谓愚痴
,有贪瞠痴才是愚痴,不是说睡觉是愚痴」。佛何时才睡觉?『阿毗昙论』有说,在
夏季最热的那几天,佛为调身而休息一会儿。另外有一种解释:「来」是指佛由法身
变为化身而来到人间,「去」是指佛入涅盘,「坐」是佛在世间说法,「卧」是佛有
时会卧。以上二种解释均是不明白佛所说的道理。
  「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佛没有来也没有去。佛
本来也像人一样,有来有去,有坐有卧,为何说佛没有来去坐卧?此处有二个解释,
①以灯光作比喻,前一刹那的光,到了第二刹那的光,是否仍是前一刹那的光?到了
第二刹那时侯,前一刹那的光已灭,第二刹那的光已非前一刹那的光,前一刹那的光
不能来到第二、第三刹那;我们人也是来来去去,前一刹那的人,不能来到第二刹那
,到了第二刹那就变了。『才生寂灭,无动移故』,指无动转,没有一个常住不变的
实体东西,从前一刹那来到第二刹那、第三刹那,所以说,没有来去,在来去上说是
不来去。这个解释就是否定有个我,我不可得,而不是说我从那个地方来到这个地方
,其实早已不是了。②观察都是自性空,「如来者,即诸法如义」,一切法都是自性
空、毕竟空,那有来去呢?所以,有二个不可得,来去者不可得,来去法也不可得,
亦就是我不可得,法也不可得,就是诸法如义,你觉悟诸法如义,故名如来。我说过
,金刚经有很多注解,端看你如何解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0 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三十分 一合理相分。
  前面说是现化身相,此段以下是说处大千界(佛来到三千大千世界教化众生,说
这三千大千世界的情形)。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於意云何,是微尘众,
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此处不是以 子把大千世界砸碎,是说,此人
静坐时,心中观想,作如是观,以心去分析大千世界,变成一一微尘,此是佛教徒的
一个修行的方法。因为你要观察它没有,但是,很明白的一大块物体如何说是没有呢
?若你把它变成微尘了,心情就不同,称为『析空观』。
  「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这是第二个修行方法,就
是观察它是毕竟空。若这一大堆微尘是有真实性、有自性,佛就不说这是因缘有,但
佛说这些微尘众是因缘有的,此二者是相冲突的,若有自性就不是因缘有,若是因缘
有就不是自性有,因此,若它是有真实性,佛就不能说这些微尘众是因缘有的。「所
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佛是经过无量劫的修行,成就高
深清净的智慧,说这些微尘众是因缘有的,「即非微尘众」,它是自性空的,在自性
空里,微尘众是不可得。「是名微尘众」,但是允许微尘众还是存在。我们做善事、
恶事,也都是因缘有、毕竟空的,但毕竟空并妨碍有善恶果报。若你相信善恶因果,
而又进一步观察是毕竟空、无我、无我所,当然不会做恶事;若做了恶事,对你的毕
竟空、无我、无我所之正念就有障碍。一切法、每一法都有它自己的个性,每一法的
作用是不一样:你做善法,也是因缘有、毕竟空,但它对你修戒定慧是相顺,有资助
的力量;你做恶事,恶事也是因缘有、毕竟空,但它对你的修行就有障碍。观三千大
千世界①是微尘,②是毕竟空,这是二种观。
  「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以下是观三千大千世
界。佛说此三千大千世界也是因缘有的,因缘有即是自性空,自性空里没有世界可得
,故谓「即非世界」,但「是名世界」,道理与前面一样。
  「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
相」:此处详细说,三千大千世界是何因缘而有的?是三千大千世界之众生业力(共
业)所造。假若说此三千大千世界不是众生业力所造,而是世界本身有真实性,那麽
,它的体性就不可破坏了,是不可破坏的一合相,三千大千世界是合而为一,这个「
一」就是有自性、不可破坏,不相信佛教的人,就会有此执著。但是,佛以智慧来观
察,认为此一合相,「即非一合相」,这只是凡夫的虚妄执著,并没有真实的一合相
,因为凡夫执著是一合相,故假名为一合相,「是名一合相」。三千大千世界是有变
化的,明显可见者,例如:地震,可知道这世界并不是很坚固,这是一个证明。另外
,若有长寿的人,例如:色界天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之人,是有多少大劫的寿命
,他就会看见这世界的变化,若此时期的人心善良,则此世界情形会好转,若此时期
的人心坏了,做很多五逆十恶之事,则世界情形也会变坏。这世界有变化,足见这世
界是没有真实性。
  「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众生执著是有一合
相,但是,一合相不可说是有真实性。无明烦恼特别重的人,不相信佛法,他执著这
是有自性的,他贪著这自性,结果是令自己苦恼。就如贪瞠痴烦恼一样,执著这世界
是有自性的,也就会执著我有自性,若执著我有自性,则遇见寒热境界时,就会常烦
恼;若通达无我时,所有寒热境界均与我无关系,都没有我,变成一个大安乐人,能
『不受一切法』。若执著有自性,你就会受。你说「我不受」,这个「不受」也就是
受了。你若通达无我的道理,慢慢地就会转成圣人,能得无生法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0 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第三十二分 应化非真分。
  有一个故事,佛在世时,舍卫国的国王波斯匿王,他有个女儿,印度话叫做赖皮
,相貌丑陋,共有十八丑,因此迟未嫁人,国王乃派人去寻找富贵人家之末落贫穷後
代,终於找到一位男子,这人到了王宫後,国王询问是否能接受他丑陋的女儿为妻,
这人回答:连狗都愿意接受,何况王女。国王就为女儿及这人建造房舍,使令其等结
婚,但国王命令这个人必须将房舍的门锁住,勿使人进出见著王女。因为这个人常参
加朋友聚会,他都不携带妻出去,朋友均感到好奇,某日,朋友趁机将这个人灌醉,
窃取他的钥匙,潜入他家,竟见到他的妻子特别美丽犹如天女,因而作罢返回,将钥
匙返还这个人。这个人返家後,看到妻子变美了, 异而问。妻子就说:你以前告诉
我说,你出门时都无法带我出去,这话使令我心里感到难过,因为,我往昔听过佛有
大慈大悲,所以,多日以来,我诚恳念佛,就见到佛冒出来,我心里感觉踊跃欢喜而
礼拜佛,此时,我的身相就完全改变。这个人迅速带妻去报告国王,又去见佛,问以
何因缘?佛就说,久远前,有一位辟支佛到大富长者家乞食,大富长者令其女儿拿饮
食去供养辟支佛,女儿看到辟支佛的相貌丑陋,就骂辟支佛,所以,她今日感得丑陋
身相就是赖皮,因为,她今日惭愧思佛,始脱离丑陋。这故事可见,人是不决定的,
无真实性的,人是可好可坏,好也是自己思想活动,坏也是自己的思想活动,所以,
人的生命并不是上帝给的,而是自己创造的。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劫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
菩提心者,持於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佛在此处开
示如何学习般若波罗蜜经,又鼓励劝导我们学习般若波罗蜜经。发菩提心(藏经本是
译为发菩萨心),发菩萨心就是发菩提心。为得更大福德,故应学习般若波罗蜜经。
  「云何为人演说,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如何为人演说?金刚经的要义,就是
不取於相,不论做何功德,均须不取相。演说此经所得的功德如此殊胜,若你欢喜为
人演说,就不能说空话,必须学习不取相,如如不动,要如此修行,心中不取著一切
法相,观察它是毕竟空的,心安住在毕竟空上,不起一切虚妄分别,这是不取於相,
如如不动。何谓「如如不动」?第一个如,是能观察的智慧,是毕竟空,是不可得;
第二个如,是所观察的境界,也是毕竟空,不可得,如此安住就无一切虚妄分别执著
。天台智者大师说,这是『从假入空观』,观察一切法是因缘所生,从因缘所生,观
察一切法是毕竟空。如如不动,就是从假入空观而不动,是修止。
  「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是『从空
出假观』,是修假观。(前面「如如不动」是修止,是「从假入空观」,所以,前後
共有二个观。或说,「如如不动」是修止,後面偈颂是修观)。如何修假观?有为法
,实在是因缘所生的,有生住异灭,称为有为法,凡夫是在有为法上起烦恼,造了很
多罪业,也招感很多苦恼果报,『惑、业、苦』,就是这样的生活,在三界六道中轮
回,就是有为法。若相信佛法,觉悟了,想要转凡成圣,就必须修止观,修止观时,
不能直接去观察无为法,你不能离开有为法而直接观察无为,这是做不到的,必须以
有为法作所缘境,从此处深入观察到无为法的境界。无为法是一切有为法的毕竟空性
,毕竟空性是无生无灭,所缘境界一定是一切有为法,你不能超越它。「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共有六个譬喻,①梦:睡眠时,前五识均不动,只有第六意识在活
动。通常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有时是无量劫前的事,也会在梦中出现,但自己却不
知,也有可能是无量劫後的事,会在梦中先出现,但我们也不知。梦有几种,有时是
四大有病,会做相关的梦,或是鬼神、天神与你是好朋友,会预先给你通报吉祥或苦
恼的事,若是冤家则是来苦恼你。此处以梦譬喻,是因做梦时不知,醒来才知是虚妄
不真实的。②幻:是一种幻术、巫术,例如,以木石等物变出另种东西,以毛巾变成
兔子,都是假的。③泡:下雨滴在水上,形成泡,一下子就不见了。④影:光被遮住
而成影,这也是假的。⑤露:地面上的水蒸气,遇冷而在草叶上结成水露,阳光出现
就不见。⑥电:闪电,即生即灭,也是无常。泡、露、电,表示世间一切法都是无常
的,不能长期存在。梦、幻、影,表示一切法都是虚妄不真实的,看似有,实际不实
。六个譬喻合起来说,一切有为法是无常的、是不真实的。无常的,当然也就是不真
实,不真实的,当然也就是无常的。初学者,可从此处开始,静坐时修观,可修如梦
观,「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这样观,观察它都是无常的、不真实的。本来一
切法都是虚妄不真实的,但有的事物不易明白,例如说房子是虚妄不真实的,就不易
明白,但是说「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就容易明白是虚妄无常的。以容易明白
无常、不真实的事物,来譬喻难理解无常、不真实的事物,以易解空去譬喻难解空,
难解空也会变成易解空。初学者,应从容易者入手,就可慢慢进步,任何事都是不决
定的,只要肯努力学习,它就会变,因此,若有人说「我不行的、我那能修止观」,
你若说不能,就真的不能了,你若肯努力慢慢地学习,就会有进步,佛告诉我们的修
行方法,已完全具足,只是我们若不学习就不会知道。你若不肯努力思惟亦是不行的
,你若慢慢思惟「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贪瞠痴心就会慢慢地控
制、减轻了,烦恼也会没有了。由此假观,再修「不取於相,如如不动」的空观,可
以周而复始地如此观察,常常练习训练,慢慢地就会真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了
,你也就变成圣人了。以上就是佛告诉讲解金刚经的人,要如此修行止观,不要向别
人说空话,自己必须如此做。
  「佛说此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
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此是流通分。金刚经是佛与须菩提的问答
,此处再标出其名字及佛的四众弟子(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以及天人阿修
罗。他们听佛说此经,法喜充满,表示他们感觉佛法的重要,他们可能当时就证果得
圣道(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或得到无生法忍,所以,当然「皆大欢喜」。「信
受奉行」,虽然他们得圣道,但尚未成佛,功德尚未圆满,又有些人尚未得圣道者,
也是法喜充满,所以仍要信受奉行。因为当时的佛教徒信受奉行,所以将此经辗转流
传下来,现在我们才能受持读诵讲说。
  我们在家的佛教徒、出家的佛教徒,能集会在一起学习佛法,这是非常吉祥的事
情,也要多谢世界佛教会的主持人(分会长),有如此好的地方,使我们能在此处学
习佛法,也多谢北美佛教讲经堂的邀请,也多谢各位法师、居士陪著我学习这部经,
若是你们不肯这样陪著我,我自己读这部经,可能不会这样用心,因为我读的时候想
到问题,就要尽量去找到那本书来读,我必须认真准备才来这里讲,我这样讲还是不
及格的,但是,我愿意继续学习。我刚才说到,要多谢各位,但是,我们还要多谢佛
菩萨的加被,使我们法会有始有终的圆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0 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人问:钝根的凡夫发菩提心,应具何条件?               
    师答:『瑜伽师地论』对於发菩提心的因缘说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不可能完全具
备,其中有人见到佛的大神通而发菩提心,我们是难具足此事的,我们未能见佛。另
外,有人感觉到佛法是一切众生灭除大苦的唯一因缘条件,但是佛法快灭亡,所以,
我们要发菩提心弘扬佛法,这个条件,我们有可能具足,但要再加上一把利剑,我们
现在要努力,拿出一些时间精神去深入学习佛法,你才能认识这句话是真实不虚的,
佛法是真实能灭除大苦的唯一方法,其他方法均无效,若你真实认识此件事,你就会
发菩提心了,这个条件可能会具足。例如,你在中学时发愿要做医生,你以後在大学
时就是读这门课,慢慢的学习,你就会成为医生。发无上菩提心要做菩萨,与未发心
的人是有很大不同,你最初必须降伏自己的烦恼,「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要
时时照顾自己的念头,要时时发慈悲心去救护众生,看见别人有困难时,要真实去帮
助而不是袖手旁观,这是由慈悲心发出来。自己要时常学习佛法,且如理作意,就有
可能发菩提心。例如,你见到一个很苦恼愚痴的人,你认为我不要睬他,这就不是发
菩提心者之行为,你必须觉得此人是很可哀悯,你要想办法如何度他,这就是发菩提
心,至於你能否度他是另外一回事,但是,你的心要发出来,那麽,你就是菩萨。因
此,要具足什麽条件?①要如理作意,②要拿出时间精神来深入学习佛法,否则还有
困难。
  
  有人问:菩提心是否就是四弘誓愿?                   
  师答:是的。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发四弘誓愿,依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要自己诚恳跪在亲教师
、大德前,磕三个头发愿。若无法遇见这因缘,就在佛前发愿,非只是在佛像前发愿
,要如佛真实在面前,跪在佛前磕头,向佛真实表达自己的意愿,你天天早晨如此做
,长时期下来,菩提心就会发出来。
  
  有人问:发菩提心,是否应无四相?
  师答:是的,应该无四相。你说你是菩萨,但若无四相,有人来毁辱你时,你能
受得了吗?若你能无四相,就能受得了。
  
  有人问:佛说三心不可得,此是理,应通於凡圣,则凡夫之发心亦是刹那不留?
  师答:三心不可得,分为二方面说,①是一种理论,不论你是否承认,佛法理论
说三心不可得,过去心的自性不可得,现在心的自性不可得,未来心的自性不可得。
这是理,应通於凡圣,所以,凡夫的发心亦是刹那不留,是的,心是刹那变异。
 
  有人问:如何使菩提心长远?
    师答:发菩提心而不间断,是不容易的。自己发菩提心,也劝朋友发菩提心,自
己的菩提心也就能长远些。

    问:在烦恼的凡夫境界,佛菩萨之加被是否为他力?            
  答:是的。我有个感觉,若人有诚心初来到佛教中学习者,多数会感觉到佛菩萨
的加被。佛菩萨是平等加被一切人,但是,若不信佛者或信佛而不用功者,就难以感
觉到。你愈精进勇猛修行者,就愈会感觉到佛菩萨的加被。若你不信,你可以试一试
,当你精进用功一段时期,就会感觉到,若一旦懈怠,就差一点,佛菩萨也可能警告
你一下,你也会感觉到。佛菩萨有时是顺你意思、赞叹你一下,有时会诃斥你一下。

  问:何谓见思惑?何谓尘沙惑?何谓无明惑?
  答:这是天台宗的话。①见惑:主要是「我见」,执著有我,认为这个臭皮囊里
面有一个常恒住不变异、有主宰性的我。另外,尚有「常见」、「断见」。为何称为
见惑?见指见道,若见到诸法毕竟空、无我、无我所,我见就灭了。②思惑:主要是
「爱烦恼」。为何称为思惑?思是指修道时,你见道时就是圣人了,但还是继续思惟
诸法毕竟空、无我、无我所,就把爱灭掉了,所以叫思惑。见思惑,是三界以内,欲
界、色界、无色界,不论有无禅定者,均有此见思惑。③尘沙惑:尘沙表示数量很多
。断了见思惑就是阿罗汉,但仍有很多事是不明白,无量无边的佛法还不能完全通达
,这是尘沙惑。例如,凡夫度化众生时,他只是讲佛法,完全不管听讲者之根性。但
菩萨就不如此,菩萨知道这个众生是何根性,是贪烦恼重而爱烦恼轻、或其他烦恼的
轻重、善根的厚薄,然後才对他说佛法。断了见思惑的阿罗汉,还不能完全知道,称
为尘沙惑。断了见思惑,就能通达一切法毕竟空、无我、无我所。断了尘沙惑,就在
如幻如化的境界中,知道如何度众生。但是,你在毕竟空或在无量无边的法门中,你
还有些微细的执著,就称为「无明惑」,必须继续修行,究竟清净,才能得无上菩提
。三种烦恼,以我们现在来看,是见思惑在活动,其他的就不明显。

(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20 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是我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20 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1 15:45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3 12:22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2-1 08:02 , Processed in 0.140832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