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布施网亿部佛顶尊胜陀罗尼共修活动(5月29日新增回向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19 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师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6 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6-1 09:30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佛顶尊胜陀罗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23 06:48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赞叹请问不会读诵佛顶尊胜陀罗尼咒语,抄写佛顶尊胜陀罗尼咒轮可以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5-27 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20160527念诵21部,共21部愿参加法会的共修者们,及其无量劫一切祖先父母眷属与因缘众生,获得佛顶尊胜陀罗尼一切法益,病苦消除,身体康健,寿命延长,福慧增长,得生极乐,早证金刚三昧。

      回向给上净下慧长老 ,祈愿长老莲登九品,证不退位,乘愿再来,普利众生。

    回向给上心下现大和尚,上仁下修大和尚。

    回向给现在住世以及一切高僧大德、善知识,愿他们法体康健,长久驻世,常转法轮。

    愿法界一切众生病苦消除,福慧增长,发起菩提心,如法修习佛顶尊胜陀罗尼,获得一切法益,得生极乐,早证金刚三昧。

    愿一切法界国土众生,皆离七难,无有任何疾苦;愿一切法界国土,皆如西方极乐世界一样安乐;愿一切法界国土众生,皆修甚深般若,发大菩提心,住如来法身圆觉大寂灭海。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一切功德皆回向念佛禅,皆回向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处,皆回向如来法身圆觉大寂灭海,皆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3 06:4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20160702念诵7部,共28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19 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一些法。
这里面的话,第一类是讲所断的方面,已经断了五盖,断贪欲盖,断嗔恚盖,断掉举盖,断昏沉盖,断疑法盖。这些盖,盖障,五盖都断了。你自吹自擂说你已经断了。或者你说你已经断烦恼障,断所知障,并且断了二障的习气,这样子所说的话。
第二类是说自己修证体性方面的。比方说是自己成就四禅了,成就了离生喜乐地定,定生喜乐地定,离喜妙乐地定和舍念清净地定,这些四禅你都成就了。这个四禅也包括了,有漏的色界的四禅和圣者的无漏的四禅;还有你说自己得到了四无色定,空无边处地定,识无边处地定,无所有处地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地定,这些你都说你得到了;乃至于你说,你已经得到三明六通,得到八解脱,得到八胜处,得到十遍处;乃至于你说,你已经是大乘的菩萨,因位菩萨,果位菩萨;乃至于你说你已经是成就了等觉位的大菩萨,你是大菩萨的化身。这样子的话,所说这样子的话,那这个过失就是极重,是犯根本罪。
还有第三类是功德差别方面的。因为按照印度的习俗,就是那些信众,供养僧宝的时候,会有一些垫子,会有是花色的垫子,也比较庄严的,比较精美的,那个是有果位的圣贤所坐的,其他的是凡夫僧所坐的。
如果是那些信众,他去请那些比丘僧应供的时候,他就邀请你坐到那个阿罗汉的那个,有花色的垫子上去的时候,如果这个凡夫僧的比丘,自己也说我是阿罗汉,然后坐在花色垫子上,那就是犯根本了。如果口里面没有答应,不说话,但是行动上做了,身体坐到那个花色垫子上去了,这样子呢,是犯支分罪。
第四类,乃至于在果位上面,果位方面的。比方说,自己自吹自擂,说自己禅定功夫很好。因为禅定的缘故,以这个为因,所产生的果就是,听到了天人所说的话,看到了天人,这些都是犯了。
以前有一本书,叫做《西方极乐世界游记》,很多人看了,其实那个书,就不是真实的。但是是不是说那个法师打大妄语呢?这一点就不好判断,为什么?有可能那个法师不是为了。。。
那个法师也是一个老比丘了,他福建人来的,他不是有心要欺骗大家。但是他可能入了一种,某一种定之中,自己一个增上慢,以为自己是去了极乐世界,以为看到什么什么,其实他所说的那些就与《无量寿经》所开示的不同,这个凭这个就可以判断,他所说的不是真实的。后面宣化上人,那些也都呵斥,说这个不是的啦。
第五类就是依自己的身体而产生的差别方面。比方说妄称,妄称自己是活佛,是空行,是瑜伽师。这样子的话,就有问题了。
“活佛”,这个拉萨话就是朱古。事实上是一个翻译上不准确了,他本来的意思就是化身,或者是转世尊者。他能够自主转世,并不是说,他就真的是圆证佛果了,不是这个意思了。这里面有佛的化身,有菩萨的化身,也有声闻,缘觉的化身。并不是说,就真的都是修行非常非常高,并不是这个样子的啦。
所以我们就要特别谨慎。如果你要是向其他人,介绍一位新到的一位活佛,然后或者一位上师的功德的时候,你要特别地慎重,你要按照他所表述的那样子去说,就没有过失。但是你事前,你最好也观察一下,你不能够以自己的想像力去编,去编造,兴致一来就随口就说,哎呀,这位活佛,是文殊菩萨化身,是观世音菩萨化身。你有那个本事知道他是什么化身吗?
观世音菩萨,文殊师利菩萨,都是怎么样?都是事实上已经早就圆成佛道了,而是倒驾慈航来度众生的,示现为等觉位的大菩萨。那些等觉位的大菩萨,他们的化身,只有佛陀才能了知。你是佛陀吗?信口开河,乱说一气了,就已经造下了说上人法的支分罪。虽然你是说其他人,不是说你自己,但是也已经造下了一个说上人法的支分罪。
为什么?因为很可能让那些众生,就期望值过高,之后他就会产生一个,一个观过失这么一个心,看过失这么一个心,然后就起疑惑了。那这个疑惑从哪里来的?从你那里得来的。所以这样子的话,就很糟糕。
那么这个是说基,第一个别缘,所缘境和所说义。
那么发心就是想和发心两类。想,就是对于这个基,对于所缘境,所说义,自己都明白无误,并不是自己不知道说什么,而是自己对于自己想说什么,明白无误地知道。
第二个是发心,以欺诳他人,为自己谋利益为目的。明知自己没有那些过人的功德,没有那些超胜的功德,偏偏要妄说。并且你这个发心是从加行一直到究竟,都不间断,从你准备说那些,一直到人家听到了,并且明白了,这个都没有间断。所以这样子的话,发心,以这样子的心,就是容易犯根本。如果是妄说他人,也有犯支分罪。
还有一种是什么?还有一种是增上慢的缘故而说的。戒律上面,戒本上面有说,说一个比丘,他本来不是阿罗汉,但是他只是修行有一点境界了,他以为他成就了,事后才发觉没有成就,他不是为了骗取名闻利养,而是自己一个贡高我慢,一个增上慢心来说的,以这个增上慢来说的,是不犯根本,但是也有过失。
第三类就是加行,加行就是要具备五个条件。
第一个是自己说。
第二个是自己口说。
第三个是与自己相关的语言。打个比方,说,哎呀,这个讲堂里面有阿罗汉,你自己不知道乱说,这个犯支分,犯支分罪了。更进一步,你如果再说一句,你说,这个阿罗汉就是我,那糟糕了,你这个是犯根本罪了。
第四就是无错说。心里面想的,口里面说的是一致的,这个是犯根本罪。你心里面想的,你想来向大家表明,你是阿罗汉,而从你口里面说出来,你说是阿那含,或者是斯陀含,这样子的话,没有完全顺你的心,这样子是犯支分。
第五个是言语明显,有义显了,这个是加行。
第四大类就是说究竟,如果那个五通缘,四别缘都有了。基、发心、加行和究竟都有了,那么你就犯根本。究竟就是说,听你说的那个人,或者那些人,他们明白你在说什么,这样子的话,就犯根本。他人明白自己所说之义,这样子就是犯根本了。我们讲了这么多,我们归纳起来说好了,犯大妄语,犯大妄语戒要具备九个条件,就成为重罪。都是自吹自擂的,都是为了贪图名闻利养,来打大妄语,这样子是非常错误。
犯大妄语戒,结成重罪就是不可悔了。就是波罗夷罪,他胜罪,你为烦恼所胜,最重的,最重的罪了。
第一个条件是对境是人,你要说的对象是人。如果你对天人说,说你的上人法,说上人法,那样子的话,天人他理解了的话,那你就犯中可悔罪;如果天人不理解,就犯下罪可悔。如果向非人,向畜生说大妄语,是下罪可悔,犯的下罪。
第二个条件是众生想。那就是认定对方是人,你明白对方是人。
第三个是境虚。就是所说的内容,是非常虚假的。
第四个是自知境虚。那自己也知道,所说的内容虚假,但是为了贪图名闻利养,这样子来说,这样子成重罪。但是如果内容,它本来是虚假的,但是说的人不是故意的,而是因为无知。他根本上不明白阿罗汉是什么意思,他无知;或者因为增上慢的的缘故,犯中罪可悔。
第五个就是起诳心,起欺骗众生的心。
第六个就是说过人法,说超过常人能力的圣贤法。
第七个就是自言已证入。
第八个是言明瞭,语言表达得很清楚。
第九个是前人解,听你说的那个人他理解了。
这样子呢,就九缘成重罪。这个是比较细地来展开来说的。也有一些是说妄语戒,它是五缘成犯,那个是比较粗略地说。
大妄语戒,一般来说我们是很少犯。只有那些无惭无愧,贡高我慢,并且来说有蓄意地,恶意地去破坏佛法,那样子的人,会犯那个大妄语。凡夫,一般的常人,我们一般的佛弟子,乃至于在家的居士,他容易犯的是什么?是小妄语。这个是很容易犯,小妄语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什么?妄言、两舌、恶口、绮语,这个四类就比较容易犯。
妄言就是说谎的意思,说假话,说谎。知道的说不知道,不知道的说知道,有的说没有,没有的说有。
现在这个社会,基本上很多都是一个唯利是图的一个商业社会了,所以说谎的普遍程度,是令人很震惊啦。很多,大大小小了,说一些谎话。有一些是伤害人的;有一些是不怎么伤害人的。那么各种人都可能会说谎,可能会说谎话,小孩子会说谎话,青少年会说谎话,年青人会说谎话,成年人会说谎话,老年人也会说谎话,什么人都可能说。什么阶层,什么职位的人都可能说谎话。
乃至于《大智度论》上面说了一个故事,说释迦牟尼佛的,释迦牟尼佛没有出家以前的那个儿子罗睺罗,刚刚出家做小沙弥。这个小孩子嘛,很小,几岁,也是喜欢戏弄人家,他不是要害人,他故意要戏弄人家一下,他也是喜欢说谎话。
那罗睺罗小时候,刚刚剃度做个小沙弥,很活泼,很天真可爱,所以大家一开始都很喜欢他。但是他很调皮。因为有些人喜欢他,就摸他一下,或者怎么样他一下,所以他也就故意戏弄人家,就给人家开玩笑。有一些时候,佛陀明明不在了,明明不在精舍,但是那些国王,大臣,那些信众来了,要拜见佛陀,在门口见到罗睺罗了,罗睺罗说,就请问他说:“佛陀在不在呀?”
明明他知道不在,他故意说:“佛陀在呀”。
然后让人家去扑一个空,他在旁边就看笑话,哈哈大笑。
所以后来给佛陀就知道了,佛陀就特意去教化他,就去到罗睺罗修行的那个处所。然后就叫罗睺罗说:“你盛点水来,给佛陀洗脚。”
印度不穿鞋子,天气热,在那个尘土上面走,就所以要洗脚了。说法之前,乃至于吃饭之前,这些都要洗洗脚。罗睺罗就很恭敬,就捧一盆水来给佛陀洗脚。
洗完脚以后呢,佛陀就指着那个洗脚水问他说:“这水可以喝吗?”
罗睺罗说:“哎呀,这个水佛陀刚刚洗完脚,很多尘土,很多灰尘,很污秽,不能喝。”
佛陀就说了:“你看看,你现在呀,就像这个水一样,水本来是很清净的,但是后来被染污了。你呢,本来也是很清净的,你本来是王孙,已经远离了世间的虚假的荣华富贵,来从佛出家,来修行,来出家修行用功。但是你不能够守口慎言,不能够清净自己的身心,所以自己的心相续就染污了,好像这个洗脚水一样。”呵斥他。
然后罗睺罗就很惭愧,低着头,不敢说话。
佛陀就叫他:“你把那个洗脚水倒掉”。
然后把水倒掉了。倒掉以后把盆子拿回来。
佛陀就指着那个盆子问他说,“这个盆子你可以拿来装饭吃吗?”
罗睺罗说:“不可以了,这个盆子是洗脚盆子,怎么可以拿来装饭吃呢?”
佛陀说:“你呀,就像这个洗脚盆子一样,不知道清净自己的身语意业,不知道精进地修戒定慧。所以修行的资粮,大道的资粮,解脱的资粮,不能够装到你的心相续之中。”
所以罗睺罗听了以后,就更惭愧了,头就低得更低了,就恨不得地上有个缝能够钻下去了。然后佛陀说完以后的话呢,就拿脚轻轻地把那个盆子一踢,这个盆子就咕噜咕噜,然后就跑到很远的地方。这罗睺罗就很害怕。
很害怕的话呢,佛陀就问他:“你是怕这个盆子被踢坏吗?”
罗睺罗说:“不是,不是,这个盆子是一个很粗的用品,坏了也不要紧。”
佛陀说,“你呀,不可惜这个盆子,那么正等于大家不爱护你一样。你现在不注重威仪,戏弄妄言,你这个行为的结果呢,是大家都不爱护你了,都不喜欢你了。”所以罗睺罗虽然是小孩子,他也就很惭愧,然后遍身流汗。
从此以后,就一改以往的这个调皮的这个习气了,能够严持戒律。阿罗汉里面,罗睺罗是什么?密行第一。他内心有很深密的修证,密行第一。我们看岐山仁瑞寺,那里有一个阿罗汉,把自己这个胸一拉开,里面有一尊佛。那个阿罗汉是谁?密行第一罗睺罗。罗睺罗心中常持佛念,常有正念,密行第一。外表也好像看不出,他有什么很殊胜的功德,其实内证已经非常高了。为什么?就因为佛陀这一次的呵斥,他从此以后,痛改前非,精进修行了。
这个是小孩子时候说妄言,说谎话。少年时候呢,青少年时候,做学生呢,也有可能很多都会说谎。不小心做错了事情,就会用谎言来逃避惩罚。其实作为父母,就一开始就要教育他们,做错了事情不可怕,怕就怕在没有勇气去承认。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过失,做错了事情,其实不重要,做事是可以错,做人就不要错。做人的基本道德一定要有,一定要诚实,不要说谎,不要妄言,要敢于承当,就能够得到父母师长的原谅。
我们看美国的那个总统,第一任总统华盛顿。他小时候就有这么一个事情,他少年的时候,在那个院子里面玩,拿一把刀,去砍那些树枝来玩。一不小心,就把他父亲最喜爱的一棵小樱桃树砍断了。就很怕父亲回来责备他,心里面就挣扎了很久,最后他还是决定要承当,所以坦然地向父亲就承认错误。他父亲也就原谅他,他就跟他说,永远都要做一个诚实的人。
但是现在呢,现在这些学生,一部分都会说一些谎话,来欺骗家长,来欺骗老师了。那个《光明日报》上面有一个报导说,这个校园里面的撒谎的现象,已经很普遍了,令人咋舌,很普遍了。有一个学生是屡教不改,在班里面很调皮,不听话,屡教不改。那班主任就跟他说,明天你要叫家长来,我要跟家长谈话,不然的话,你就不要来上学了,不要来读书了。
然后第二天,果然这个学生,就带了一个家长过来了,其实这个家长,是这个学生想一个诡计,找来的一个假家长了。老师不知道,没见过家长嘛。
然后这个老师,就请那个家长到办公室,班主任请那个家长到办公室,就跟他谈了很久。说你这个儿子怎么了,怎么了,这样那样,你在家里面要好好地要教育他。然后这个家长就点头:“噢,好好!好好好!”这样子说,其实就不是他的家长。
然后过了一段时间,这个学生的真的家长,他真的父亲来了,到学校里面来找班主任,说要了解我这个儿子,在学校里面表现怎么样啊?。
这个老师很奇怪,因为久了,不记得了,“你以前不是来过了吗?”
他说:“没有,我第一次到学校来,我什么时候来过了?”
然后才知道,原来是怎么回事呢?后面才知道,是那个学生花钱,在那个农贸市场里面,找一个小餐馆的老板,给他20块钱说:“明天你跟我到学校去,假装我的家长,这个钱就是你的啦。”
现在的学生真是的,跟老师,跟家长斗智斗勇,专门想这些歪主意了。虽然是小过失,但是不可以让他这样子搞,将来就很麻烦,他不敢面对,用这个谎言来欺骗。
还有一个学生,老是要请假,其实请假干什么呢?请假跑出去上网,去玩电子游戏,乃至于去溜旱冰。经常请假。请多了吧,老师就不同意了。然后他就故意就说一些什么?说一些家里面有重大的事故来骗老师。
所以老师也觉得很奇怪,就起了一个警觉心,这个班主任就专门拿个本子把它记起来,看到底他请假的事由是什么:“你说你要请假,你事由是什么?”
然后一年之内,就发现他家里面是“连遭不幸”,其实都是说谎话的啦。遭一些什么不幸呢?他就到学校里面去骗老师说,他先后有四个亲人,都是“命丧黄泉”。
这个确实很糟糕。这个小孩子说话,一般学生小小的,这个鬼点子很多的。
他就先说他那个外公过世了,所以要请3天假。隔了一段时间又说,他姨妈过世了,然后又是他姑妈过世了,又说他舅妈过世了。
一年以后,他的父亲,这个学生的父亲,就到学校里面来,来找班主任,了解这个学生的情况。因为班主任觉得很奇怪嘛,把它记下来了,某月某日某生请假,是因为什么事由,因为说家里某某人过世了。然后就问他说:“你这个儿子,他说什么,说他的外公死了,姨妈死了,姑妈死了,舅妈死了,是不是四个人都死了,怎么这么不幸啊?”
这个父亲说:“没有,哪里有那回事,他们四个好好的呢,感冒都很少。”
小孩子说谎话,大人也是说谎话,还更严重,我们不要笑这个小孩子说谎话。
有一个女学生,在报纸上面这么说了,说是那个成绩很差。很差,然后很怕面对父母亲,因为父母亲期望值又很高,回去嘛,没有及格,就要打了,就要骂了,所以就很怕。她后来想个什么办法呢?
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她就跑到小小的一个刻印店,打字店说:“你帮我打一张那个单子,成绩单出来,班里面的50个学生,全部名字通通打上去”某个学生多少分,全部她自己手写上去,自己是90分。
然后这个家长就很高兴,看到成绩单很高兴说:“哦,我这个女儿,以前是四五十分,这一下子跳到九十分,这么厉害,要到学校感谢老师去。”
买一些水果,买一些东西来看老师说:“哎呀…”拉着这个班主任说,“哎呀…千多谢,万感谢。”这样子说了。
搞得那个班主任莫名其妙,说:“你感谢什么?”
“哎呀,你们老师费了心血了,我这个女儿成绩很差的,这个学期进步这么快。”
老师说:“没有啊,她成绩也差不多,也是50多分呢。”
这个家长眼睛都大了,把那个成绩单拿来。“这个不是你们学校里面发的成绩单吗?还是打字的打出来的呢。”
后面才知道学生自己跑去打的,搞得这个家长就哭笑不得了。
所以其实这个父母亲教育子女,这个不妄语戒,也是很重要的啦。青少年阶段,正是一个身心成长的阶段,可塑性也是非常大。所以如果发现他有说谎的话,要及时地导正他。如果他有说谎,父母亲不能够及时地去纠正他的话,放任自流的话,他说谎说多了,他就会怎么样?就会习惯成自然了,遇到什么他都会去说谎了。这样子的话,大家都不相信他,你说他以后在社会上怎么立足呢?然后这个也是一个误入歧途的开端。
我们学习了这个不妄语戒的话,一定要注意,如果教育子女的话,要教育他们,无论成绩怎么样,无论学习怎么样,无论智慧怎么样,能力有大小,但是做人不能做错,一定要有基本的人格,要有基本的品德,要诚实,要敢于担当。做错了的话呢,不怕,无心的错误,承认好了,敢于担当好了。这个是说小孩子说谎。
成年人照样说谎了,那个《青年导报》上面,就有一个报导说那个老师,为了名利的缘故,就教学生说谎。河南有一个小学,他本来这个学期,收的那个学杂费,是说学杂费,电脑费,120块钱一个学期,学费也是120块钱,这个明明就超过了这个规定了,乱收学杂费了。
然后那记者去调查,哪里知道每个学生说话都一致,说“没有,没有。我们每个人交的那个学杂费,电脑费是37块,学费是21块,没有多收,一分都没有多收。”这样子说。
后面才了解到,是这个老师预先在课堂上面,就跟学生打了招呼:“你们都要这样子说,不能够乱说,不能够说真话。”
你看,这个是很糟糕了,老师也叫学生打妄语。老师,你看,在这个名利面前,毫无尊严可言,忘记自己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了。这个妄语应该还算是小的妄语了,小的,很小的说谎话了。
还有一些说得更大的啦!你看,有一些,有一些的高等院校,也是这样子的啦,卖文凭,以前是那个社会上的那些人做假文凭,印一下,那个假文凭。后面教育部就专门搞一个网,人才网,你在什么时候,在哪个学校毕业的,什么学号,什么什么学位,通通都。。你一上网一查就知道了。所以呢,那个漏空就堵住了。
现在有一个什么新的一个漏洞呢?就是说文凭是高校发出来,是真的。但是这些学生没有去读,其实就是一个买卖关系,这个学生交了很多钱给学校里面。那高等院校里面,你看,有一些开什么MBA,工商管理,什么硕士,什么。。。什么的,硕士班,博士班,而且是面向社会公开招收的。
其实呢,其实高校是为了敛财,那这个去读的人,是为了贪名。所以高校就犯什么?犯偷盗戒。那这个去学的人犯什么?犯妄语。一个是要钱,一个是要这个文凭,做个买卖去了,很糟糕了。
有一些什么什么公司的总裁,一出就出十万,十几万,二十万,然后去参加一年的学习。其实他从来就不去,开学典礼去一下,结业典礼去一下,去拿一个文凭,中间从来不去。要么实在要他去了,就派一个秘书去听一下。要去写论文,那就找一个枪手帮他写一写。然后就拿着一个文凭,就完事了。所以这个也是很糟糕了。你卖文凭,那些学生不是有权就是有钱,这个就大多了。
所以什么阶层的人,都有这个犯这个不妄语戒的人,很多了。犯妄语的缘故呢,就造成人与人之间互相就都不信任了,都互相欺骗了,都互相防范了。
你看,这个男女之间,也是这样子的妄语,妄言,虚情假意。因为这个时候,如果没有学习佛法的话,基本上就可以知道,这个社会上面,是一个所谓的物欲横流。佛经上面说是五浊恶世,众生的贪嗔痴比以前更重了。你不要以为物质条件好了,众生的这个贪嗔痴少了。没有少,还是更多了。你不要以为智慧更高明了,其实是鬼点子更多了,造业造得更重了,这个样子很糟糕。乃至于人跟人交往都没有真情,真情都成为一个奢侈品了,男女之间都是各怀鬼胎,互相地打妄语,说假话,花言巧语。
有一些是有家室的这个男子,如果是有外遇,更加就说得更多了。但是也有一些,是那个妻子比较爱慕虚荣,所以就逼她这个丈夫,要有什么名,要有什么利。这样子的话,这个丈夫也是一肚子的真话,就不敢跟她这个妻子去说,这样子也是会有了。这些其实都是个人个人的谎话,这个危险还小一点。
更危险的是什么?是那些有权力的,在高位的人,他要说谎言的话呢,这个就伤害就很大了。我们前面所说的那个希特勒,是吧,一句谎言,说犹太人是低等民族,然后就让几百万人丧失性命。你看,这个危害多大?
还有一些呢,我们中国历史上很多,你看,刘备借荆州,一借永不还,这个也是打妄语了。赤壁大战以后,周瑜就乘胜追击了,所以就把曹操赶跑了,所以就占领了荆州。占领荆州以后,这个刘备心里面很想得到荆州,但是他没办法,打不过,打不过周瑜了。
所以诸葛亮就明白他的意思,就故意当着刘备的面,向那个鲁肃就说:“我们这个主公,(也就是说刘备了,他称为刘皇叔嘛。)我们这个刘皇叔,本来他就是想攻打四川,但是现在中间就隔了一个荆州,所以如果是要打起来的话,要动干戈的话呢,就伤了孙、刘两家的和气,我们两家刚刚联合抗曹,现在我们马上要打起来的话,就伤和气了,所以也不想打。”这个刘备听了以后,他就马上就哭起来了。
鲁肃见到以后心肠就很软了,一软呢,他就问他:“那这样子的话,我怎么能够帮刘备呢?”这一句话呢,就正中诸葛亮的下怀。
然后诸葛亮就说:“其实我们只是想暂时地借用一下荆州,等到我们以后夺取四川以后,我们一定会归还这个荆州,还给那个东吴了。”
然后当时还写了一个借据,写一些空话,暂借荆州,以后归还,写些空话了。以后其实哪里有还,是不是?我们都知道,没有还,是不是?以后他们打到四川去,占领四川了,荆州一点都没有还。并且刘备还派他最厉害的,武功高强的这个二弟,关羽来据守荆州。据守荆州,关羽也是很厉害,曹操的军队打过来的时候,就水淹曹军。但是最后关羽怎么样?大意失荆州。
所以这个事实上也是属于一种妄言,成年人之间的妄言。刘备那个哭,应该来说呢,也是一种虚情假意的哭了。现在很多人,都有他这一招,遇到什么事情不顺心,要去向人家要求,他就用这个策略。遇到什么难事了,困难的事情了,然后就跑去,跑去人家那里去哭,去闹,然后无病呻吟搞一场,人家心一软呢,就答应他,算了,算了,然后他就可以逢凶化吉,遇难成祥了。这样子呢,其实都是用一种妄言。
还有的话,现在这个因特网,是比较流行,所以这个网上聊天,这些都很多。聊天的时候,互相交往,交朋友,说自己的情况,都是说得天花乱坠,都是乱说的,骗取他人的信任,这个也是妄言。
还有那些生意人,做生意的人,也其实靠说谎来发财致富的,这些人也是有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19 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妄言啦。自己的商品本来有缺陷,然后说它这样好,那样好。这个还是小的,
还有一些是做什么?做那个权钱交易。故意地就邀那些有权的人过来,晚上打打麻将,打打扑克,然后打一点,就是有输赢的,赌钱的。然后就故意邀几个人,故意大家一起输钱给他,然后那个领导,一个晚上下来,就很过瘾了,一下子能够赢个十万、八万的,就很有成就感,以为真的是他真的赢到的。然后也没有留下什么后遗症,人家来查,也没有什么把柄。
这样子的呢,都是属于什么?属于犯偷盗,犯妄语。这个赢钱这个人,其实是盗取了。那个故意输给他的人,事实上也是妄语了。并且来说的话呢,他妄语以后,他又更加能够偷盗,偷盗什么?偷盗国有资产。那个输了钱给这个人,那赢钱的这个领导,就故意就会把那个什么订单给他,把建筑工程给他,然后他一赚,就得到更大的实惠,一赚就能够赚个几十万,一百万,多少多少百万,这个都是在互相的欺骗,互相的利用。都是轻重不同的有犯偷盗,犯妄言,犯妄语。
有一些广告,很多的广告都是言过其实,靠这些言过其实的谎言,来招揽生意,来做那个宣传攻势,这些都是妄言。
还有一些是有职位的人,为了保住自己这个官位,保住权力,也是会犯那个妄言。在那个统计数字上面去作假了,在场面上作秀了,种种,种种都是欺骗,都是妄言。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这样子的,作很多手脚。你看,以前那个什么?放卫星,亩产一万斤。不可能的事情,都是打妄语。
很多,这些妄言很多很多,我们有一个周幽王就是因为怎么样?因为这个妄言就失去了自己的性命了,就差一点亡国了。就是什么?我们应该知道“烽火戏诸侯。”
他有个妃子,很难得笑,他为了博这个妃子一笑,不惜任何手段。那个很名贵的布料呢,就拿来撕,一开始,听到撕的声音,这个妃子会笑一笑,撕多了她也不笑了。
他又想到什么办法呢?周王,因为其他的小诸候,就一定要保卫周王嘛,所以周王有难的时候,就下令人家在烽火台里点一堆火,如果是白天就点一堆烟,那个烟很远看得到嘛,晚上就举火,就烧一大堆火。然后诸候,周边的诸候看到这个周王有难,都来救他。所以有一天,其实他没有难,他就故意的,为了博这个妃子一笑,就故意就点起这个烽火来。这些诸侯看到周王有难,都很急,率领兵马,心急火燎的就赶过来,来到这个城下。
周王故意说:“哎呀,有劳众位卿家,我这里其实没有难,我是跟大家开开玩笑。”然后这个妃子哈哈大笑,然后那些诸侯王呢,那些诸侯给人戏弄了,都怒气冲冲都回到自己的封地去了。下一次呢,等到那个北方的少数民族来进攻的时候,再去点起烽火来,真的有难了,诸侯都不来了,以为又是戏弄他们,又是欺骗他们。
你看这个就是因为打妄语,这个妄言,失去自己的性命。这个周幽王也给这个少数民族俘虏了,这个都是说妄言。虽然是小妄语,不是说自己是证什么圣人果位,没有破正法,但是小妄语呢,有些说这个自性罪也很大。为什么?有时候伤害众生很大。
第二类就是两舌。妄言,两舌,恶口,绮语,这个四类,这个都是凡夫比较容易犯的。
这个两舌就是什么?就挑拨离间,两边说,离间语。有一个故事,真实的故事了。说,战国时候,楚国的楚怀王就很贪爱女色,他就有一个很宠幸的妃子叫做郑袖。郑袖这个人就是比较美貌,但是她嫉妒心很重。后面这个魏王为了讨好楚怀王,就又送了一个女子,送了一个美人过来。然后这个楚怀王,就给这个新到的这个魏国的这个女子就迷住了,就天天跟这个女子在一起,就冷落了郑袖,郑袖就怀恨在心。
但是这个女人就很有心计,她表面上呢,她就一点都不流露出来。她就很嫉妒,她用了一个心计。她就故意趁那个楚怀王不在的时候,就拿一些食品,拿一些东西,去看望那个魏国来的那个女子。口里面很甜蜜,一口一声妹妹,叫得很甜蜜,然后故意跟她套近乎。然后那个女子就很相信她,以为她是真的关心她。
有一天,这个郑袖就有意无意,故意就跟那个女子说:“我们的君王很宠爱你,特别喜欢你。但是就是有一个对你的这个形象,有一个地方不太满意,不太高兴。”
这个女子就很着急了,他马上就很急迫就问:“到底是楚王对我哪个地方不满意呢?”
这个郑袖就说:“楚王认为你鼻子高了一点点。以后你见到楚王,你就把鼻子掩起来,然后君王就一定会很长久地宠幸你了。”
这个女子也没什么脑袋,她就以为这个郑袖,是真的很关心她,对她感激涕零,很高兴,很感谢她,然后就照计行事。下一次楚王来的时候呢,这个女子她就故意手把鼻子掩起来。久了嘛,这个楚王觉得很奇怪,前面以为她要打喷嚏了,后面像没什么事,老是掩着鼻子干什么,很奇怪,他也不明白什么意思。就问这个女子说:“你怎么回事啊?”
这个女子就笑一笑,也不说,她故意、她又不说,这个就给那个郑袖,有个可乘之机。
有一天,刚好是楚怀王跟郑袖在一起,在后花园里面散步的时候。这个楚王就突然想起来,就问这个郑袖说:“这个新人,新到的这个女子,见到我以后呢,经常地用手,把这个鼻子掩起来,不知道她是什么原因,奇怪。”
郑袖她就故意说:“哎呀,我不敢说,我不敢说。”
这个就更加激起那个楚怀王的这个好奇心了,更加要她一定要说。然后郑袖就说:“如果大王可以赦免我不死之罪呢,我就照直而说。”
这个楚王就说:“我决定免你死罪,我决定不会责怪你,你说好了,你照直说,原原本本地照她的话来说。”
这个郑袖就编故事了,瞎编,两舌嘛,挑拨离间。她就说:“哎呀,我去看过她了,那个人就心头很高傲了,虽然她已经是楚王的人了,但是她觉得很不喜欢君王你那个口臭,所以见到你,就把鼻子掩起来了。”这个楚王就气死了。
然后这个郑袖,她就故意就吩咐,私下故意叫一个宫女:“马上去叫那个魏国来的那个女子过来,说楚王要见你。”
其实没有了,故意就叫她来。然后那个女子听说楚王要召见她呢,以为有什么好事了。马上就跑过来,哪里知道呢,不看还好,楚怀王刚刚听到那个郑袖的蛊惑嘛,一看到这个女子,就火冒三丈,不由分说就吩咐那个武士,把她拖下去,鼻子割掉。所以你看看这个郑袖居心叵测,非常险恶,以两舌伤人,一句话就让人家身体就被伤害了。
唐朝时候的白居易呢,他就有一首诗,来说这个人心险恶,这个诗说,天可度,地可量,唯有人心不可防。这个人的心如果险恶起来,你是防不胜防。他又用两舌,很容易害你的啦,挑拨离间。但见丹城赤如血,谁知伪言巧似簧。有一些人花言巧语,巧舌如簧。劝君掩鼻君莫掩,使君夫妻为参商。参和商,这个古人很喜欢用这个两个字了。就是说天上的星宿,一个是参星,一个是商星,它们出现的时间,出现在天空的时间,是刚刚相反的,也是不相同的,不能同时出现,也就是比喻不能见面。
那个曹植有一篇文章就说,“面有逸景之速,别有参商之阔。”我们分别很久了,一直没有见面,这意思就是这样说。
所以这个人世间,这些人的劣根性,就是这样子。真话,实话实说,就少人听,谣言反而多人信。所谓的什么?好事不出门,丑事传千里。这些这个劣根性,就是这样子的。喜欢听这些乱七八糟的,人家的那些八卦消息,小道消息,这个是人性的弱点。很多的政治家,很多的生意人,都是用这个弱点来使用离间计了。然后轻就使人损失财产,重就使人败家亡国。所以你不要小看这个犯两舌,你看,这个郑袖一句两舌,就让那个女子把鼻子失去了。
那个项羽也是这样子,很多,你看中国历朝一代的历史,那些使用离间计,使用计谋,很多都是犯什么?犯妄言,两舌,都是犯这些。项羽这个人,本来他个人来说,他是很英雄的啦,力能扛鼎啊,号为西楚霸王。当时他的实力最强,但是呢,他有勇无谋,最终就给刘邦就打败了。
我们看《史记》,看那个《项羽本纪》就可以知道,项羽他这个有勇无谋,就听信那些流言,就不重视当时一个谋士,叫做陈平。陈平这个人是很擅长于谋略的啦,他本来呢,他是帮项羽的,在项羽这一边,但是项羽不重视他,所以他就跑掉了。项羽很可惜,你看,韩信本来也是他这一边的,给他做卫士,给他看那个帐篷的门的,他也不重视他,让他白白跑掉,跑到刘邦那边去了。陈平也是如此,后面陈平跑到刘邦那边,就很为刘邦所重用,他就给刘邦献了一个反间计,来离间,来瓦解项羽的力量。
因为为什么呢?项羽他最重要的一个谋士叫做范增,他称为亚父,好像叔父一样,好像父亲一样来尊重他。这个范增年纪也比较大了,很尊重他。所以陈平就用了个反间计,来离间他们,然后就让这个范增,不被项羽所信任了,范增一怒之下就跑了,气走了。所以项羽身边越来越没有智囊了,所以最后就被逼在乌江边自杀了。
你看,他自杀以前说:“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个人就是什么?有勇无谋,这个很糟糕。你看,他要临死了,失败了,他不知道去想东山再起,还是想什么?还是在感叹。也没有想江山,也没有想社稷,什么都没想,也没有想江东的父老。他就想什么?就想:哎呀,我时候不利,我时运不济,我很倒霉。但是我的宝马又不肯离开我,宝马不肯离开我都算了,这个虞妃(虞姬),她也不肯离开,所以我拿你怎么办呢?这个意思就是这样子。
然后这个项王唱的时候,这个虞姬就舞剑,然后泪下千行,然后虞姬就自己自杀了。我们看那个什么那些剧,剧本,那个可以知道,什么霸王别姬那些。然后这个项羽就把自己的宝马,就赠送给那个乌江亭长。本来那个亭长劝他渡过,因为整个江上,乌江上面只有他一艘船,如果项羽坐他的船过去的话,他可以东山再起。但是项羽这个人,他就心力已经衰弱了,已经没有心力了,内心已经……
他只能胜利,不能失败。败一次他就经受不起了,心里承受能力很弱了,所以心力已经跨了。跨了以后的话呢,就说无颜见江东父老,说:“八千江东子弟随我起兵,现在所剩无几了,我无颜见江东父老。”然后他就不肯渡。这个其实很愚蠢了,然后他就把那个宝马送出去了,自己步行,拿着刀剑,都还非常勇敢,最后就身亡了。
其实这个只能怪什么?只能怪项羽这个人有勇无谋,中了人家的离间计,很多次都中了人家的离间计。所以才能够使刘邦在短短的八年之内,能够夺取天下,得到成功,八年之内他就成功了。我们看那个《史记》,那就很清晰。
你看,那个宋朝时候,这个李清照,有一个诗,绝句,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渡江东。”她这个是站一个欣赏和一个赞叹的一个角度,也可怜了,他这个是个英雄,然后失败了,这样子的一种心,普通凡夫都是这个心。其实项羽这个人,也是确实怎么说,有勇无谋,祸由自取,咎由自取。
相比较而言呢,曹操也曾经中过离间计,也因为人家的这个两舌,离间计,他也中计了。但是他比项羽要幸运一点,他没有失去生命,但是他丧失了一统天下的良机。
在东汉汉献帝建安13年,也就是公元208年的时候,曹操已经统一北方了。那时候他力量最强,所以他就率领83万大军南下,号称为100万,就攻打东吴的这个孙权。孙权没有什么力量, ,他就联合这个刘, 备,组成那个孙刘联军来抵抗曹操。曹操因为他的那个军队是北方人,马上作战就很厉害,水上就不习惯,一上船就头晕。所以他就找了两个降将,打到荆州以后的两个降将,一个叫蔡瑁,一个叫张允,这两个人就很熟悉水战,让他来训练这个水兵。那周瑜看到曹操的这些军队在水上训练很有章法,就大惊,就很害怕打不过了,就使了一个离间计。刚好就有一个机会,什么机会呢?
曹操那边有一个谋士,叫做蒋干。这个人小时候跟周瑜两个是同窗同学,所以他就自告奋勇,去周瑜那边去劝降。因为孙、刘加起来,军队都很少了,所以就去劝那个周瑜投降。曹操也就很爱惜周瑜的才华,所以也就派他去了。
周瑜一看到蒋干,他就想起一个反间计来,他就故意呢,马上很热情地款待蒋干。并且跟他说:“我们老同学见面了,我们今天只谈友情,不谈公事。”不准他说公事,然后邀请很多的部下,那些将领都过来劝酒,炫耀他的武力。
然后就是把他灌醉。灌醉以后呢,就故意跟他说:“今天晚上,我们老同学见面了,好多年没见面了,我们还是一起睡吧。”就睡在同一个床上,其实就是想利用他了。
然后睡到半夜呢,这个周瑜就假装睡得很熟了,就打呼噜。蒋干哪里睡得着呢?马上就悄悄爬起来,以为周瑜睡着了,就悄悄爬起来,看到周瑜书案上面有一封信,就偷偷地把它拿起来一看,一看呢,(其实就是伪造的啦),一看就是蔡瑁和张允写过来,邀请周瑜联合来打曹操的一封信,故意在信上,故意就写着说:我们两个也是假意地投降曹操,所以请周瑜,请周都督能够联合我们,我们一起来里应外合来打败曹操。
哎呀,这个蒋干看了以后就大惊,马上就把这个信,就自己私藏起来了。周瑜当然没有睡着了,故意睡了嘛,然后他就故意说梦话,然后翻一个身。吓得这个蒋干马上就爬上床上,又去装睡了。
隔了一阵以后的话,又有一个部下来叫那个周瑜,说有事商量,周瑜又假装醒来了,然后又假装起床开门见那个部下,两个要谈话。然后故意叫他先不要说,回头看一看蒋干睡着没有,蒋干也就装作熟睡了的样子。然后他们两个,周瑜跟那个部下,故意就假装小声地商量事情,声音很小,其他的都听不到,就听到两个在说,什么什么蔡瑁,张允,什么什么事情,就听到这一点,蒋干就更加深信不疑了。
马上第二天一早上,他就告辞回到曹操那一边,他就把这个信,把他所看到,所听到的全部就告诉曹操。曹操本来还有一点聪明,但是这一下呢,他也是怒气冲冲就中计了,就杀掉这个蔡瑁和张允了。杀掉以后才后悔,中了离间计了。所以之后他的军队不熟悉水战嘛,所以赤壁之战就大败而逃。
所以可见呢,你看世间的人,如果他有一定的能力,有一定的地位,他有一定的影响力的话,他要造一个什么两舌的话,是很容易伤害人的。另外的话,如果人有劣根性,相信人家的两舌的话的话呢,也是很容易中这个离间计的啦。
第三类就是恶口。这也是凡夫容易犯的,就是说很粗鲁的话,粗恶的话,说话很粗鲁。这样子呢,有一些是。。。 这个恶口的业,也有好几种。
细分来说,一种是恨铁不成钢式的恶口。你比方说,这个父母亲看到儿女学习成绩不好,也很调皮,很不求上进,就很生气。很生气就当着儿女的面说:“哎呀,你这个逆子,我真是不知道上辈子造了什么孽,生下你这个死冤家,死对头。”这样子地来骂这个小孩子。
如果是大事也骂,小事也骂,这个小孩子慢慢就缺少自信心了,慢慢地他就缺乏自信了,就给这个小孩子内心深处,这个心灵里面,就留下一个阴影,留下一个伤痕。以后他面对大众的时候,都没有什么自信心,都老是担心人家责备他,这样子呢,就很糟糕。
所以教育子女的方法,一定要怎么样?一定要记得佛陀的开示:给人关心,给人关怀,给人希望,以关心代替批评。以希望,以期望来代替指责。这样子的话,就是比较好的教育子女的方法。
我们禅宗里面,有一些禅师就用这个方法,有一个仙崖禅师,听说过,这个禅师带了一百多个徒弟,有那么几个徒弟就很调皮,晚上就翻墙出去,到外面去玩,玩到深更半夜,再又翻墙回来,到房里睡觉。然后睡得很晚,所以早上又不起来上殿,不做早课。然后仙崖禅师有次在巡寮,他就发现了。在围墙边,那个围墙很高,要踩一个凳子才能翻出去,就围墙边发现一个凳子,仙崖禅师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他就怎么办呢?他也没有批评这个徒弟。
第二天晚上他又去看,又放了一个凳子在那里面,然后他把那个凳子,就悄悄地就拿走了。然后仙崖禅师就站在那里面,一直等到半夜的时候,露水已经很重了。然后那个徒弟 外面也是玩够了,就翻墙一进来想踩这个凳子,又没有月亮,很天黑,就看不清楚,按照自己的一个习惯性,这个脚就探下来,想踩在凳子上,觉得这个凳子不对,软绵绵的呐。其实怎么样?其实他踩他师父的肩膀上。然后一跳下来呢,就发现是他的师父。哎呀,吓死掉了。
这个仙崖禅师也没有骂他,也没有批评他,也没有指责他,然后就只是说了一句话,说:“夜深露重,小心身体,不要着凉了,赶快回去,回到寮房去加一件衣服。”然后就走了。然后这个弟子就很惭愧,以后就不敢再出去了,整个寺院100多个学生,也都不敢再乱来,不敢再出去了。当然这个是对那些根基比较好的,比较有惭愧心的人。
还有一类呢,是无心为恶而造的恶口。这一类也是比较容易犯的,比方说给人家去取外号,有些什么什么,哎呀,矮冬瓜了,母夜叉了,小猴子了,乃至于说什么什么罗锅了,这一类。这一些的话呢,其实都是无心为恶造的恶口业。
还有一类是生气的时候,所犯的恶口,要气起来,什么话都骂得出来,这个就很糟糕。造恶业,好像那个泼妇骂街一样的啦。所以“利刃伤皮肉,恶言伤人心。”一把刀只能伤害人的皮肉,说恶言伤害人的心。恶口伤害人的心。“皮肉伤易愈,心伤记一生。”所以一定要不要恶口,不要恶口伤人,要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九夏寒,所以不要犯恶口。
第四类就是造谣惑众,丑化他人式的恶口。你比方说《大智度论》上面说了一个故事,那个《圣众因缘集》上面也说到了。说呢,提婆达多有个弟子叫做俱伽离。这个俱伽离,他就是喜欢寻那些圣者的过失,老是挑那些圣者的过失。
那么有一天,那个舍利弗和目犍连尊者,他们到外面教化众生。到晚上已经很晚了,就看到路边有一个陶师的茅草棚,做陶器的一个陶师,那个茅草棚子很大。他们两个就想到里面去住一夜吧,就进去了。因为天很黑的缘故呢,他们两个就不知道,最早先里面已经有一个女人了,有一个妇女,已经在里面,最里面已经先住下来了。他们两位大阿罗汉呢,因为阿罗汉要知道的话,要入禅定才能知道。平时他没有入禅定,跟我们一样,也是不太知道了,所以他们也就一直不知道。然后一早起来又走了。走了以后的话呢,一清早起来走的时候,那个俱伽离就看到了,看到了以后,俱伽离他又在旁边观察。等一下晚一点呢,又看到那个女人,又从那个茅棚里面钻出来了。
他就到处诽谤说:“你看看,这个舍利弗和目犍连,说是说他们是大阿罗汉了,其实还与那些女人有不净行呢。”这样子说,到处诽谤。
然后佛陀就告诫俱伽离说:“你不要乱说了,他们是已经成就圣果的大阿罗汉,是很清净的啦,你不要到处乱说了。”还是不听,然后死入莲花地狱。
所以佛陀就感叹说:“夫士之生,斧在口中,所以斩身,由其恶言。”
如果你要是说,你很生气的时候,你要骂人,你要想一想,你这个舌头,就好像一把锋利的斧子一样,斧头一样。一把斧头要杀害你呢,你还只是失去此生此世的性命,但是如果是你的口造恶业,那你可能是比这个更厉害,会伤害众生。并且来说的话,如果是造恶业很重的话,还要堕到三恶道中间去了。这一类是我们说恶口。
我们看妄言,两舌,恶口,第四就是绮语了。
绮语就是花言巧语,言不及义。说笑,搭讪,言不及义,说一些无聊的废话。或者是说一些蛊惑人心,让人家心动的一些轻佻的话,或者是一些戏弄的话,这些都是不太好的,犯绮语。现在的人,这个心都很浮躁,所以也喜欢看这些东西。我看那些什么电视,电视剧,有一些出家人,他都经常会开电视去看,有什么好看呢?放一些什么《戏笑乾隆》,《大话西游》,全部都是什么?都是犯绮语,乱说一气。把那个乾隆皇帝,编得一踏糊涂,乱七八糟,又不是根据历史来,乱说,所以犯这些绮语业。
所以妄语我们要知道它的根源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子去造妄语呢?根源是六个方面。
一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自己的名闻利养,贪求这个。
第二个是为了亲族和朋友的利益,帮助他们故意去吹捧。
第三是为了使怨敌受害,故意来造恶口,故意来两舌,使怨敌呢,使自己的仇人受到伤害,受到大家的攻击,故意来造谣生事。
第四个是为了使自己避免受到惩罚,做了错事还不知悔改,还想逃避。
第五个是为了讨好某一些人。
第六个是为了掩饰自己的过失。
那这个结果,都是使自己,或者自己的亲友得到利益,然后让别人受到损害,或者让别人生起大烦恼,这样子的造妄语业。
但是我们也要知道,现在的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很多人,老老小小,成年人,男人,女人,什么人都有可能去造一些大大小小的妄语。但是也不要怕,你只要好好地受持如来所说的这个戒,戒法,以后不造妄语就可以了。
还一个方面的话,有一些情况下面,主要是看你的动机,你不是想伤害人,这样子的话,你动机是帮助他,这样子的话,确实也帮助到了,这样子的话,是属于方便妄语。以方便妄语,如果你以菩提心来摄持的话,是没有什么过失了。
佛陀是五语者,我们经上说,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那我们为佛弟子呢,就要能够向佛学习,要能够好像《妙法莲华经》上所说的,世尊说话是怎么样?“世间好语佛说尽。”言辞柔软,悦可众心。这样子地来说话就比较好。而且更重要是看自己的动机,如果你的动机,是为了止息他人的悲伤,忧愁,让他相信佛法,这样子的话,就是方便妄语。这样子的话,与一般的妄语有本质上的不同,这一类的方便妄语,是为了救度众生的话,是没有什么大的过失,也是有六种。
第一种是善良的方便妄语。中国人有一句俗话,叫做会说话的两头瞒,不会说话的两头传。就是说会说话的,有说话艺术的人,知道不会去传话,不会去你说什么,我传给他,他说什么我传给你。不会这样子去传,而是什么?两头瞒,两头都隐瞒,两头都隐恶扬善。这样子的话,是比较贤良的,是比较正确的。打个比方,这个张三和李四,两个人本来就有矛盾,两个人又在同一个单位,大家都有一点误会有矛盾。这个张三就去问王五说:“李四,他是不是在你面前讲我的坏话呀?”这个时候,就算是说了,你也不能够照实去说。你应该怎么呢?王五他应该是方便地说:“没有了,他从来没有说你的坏话了,他只是说,你有你的难处了。”这样子呢,赞叹一番,美言一番。然后慢慢地两个人,这个张三跟李四的矛盾就缓和了。如果你要两头传话,就越传呢,两个人就越火冒三丈,矛盾就越来越深了,所以一定要有善巧方便。如果是这个善良的动机,是比较可以的啦。第二类是无伤大雅的小妄语。

第八讲
请大家合掌跟我念——
铭记教诲,以戒为师。
恭敬学处,如护心目。
正知正念,受持弘扬。
绍隆三宝,佛子天职。
戒为无上菩提本,
应当具足持净戒,
若能坚持于净戒,
是则如来所赞叹。
诸位善知识,首先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为自他一切如母众生,今生今世,能够清净受持五戒,乃至于具足戒、菩萨戒,福慧增上,当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我们来共同学习《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
上午我们已经讲到了不妄语戒它的几种情况。一种是犯了这个大妄语的逆罪,乃至于大妄语的重罪,乃至于大妄语的轻罪,这些对于佛法,对于众生的慧命,都破坏很大。
然后我们也讲到,一般常人所容易犯的小妄语,就是妄言、两舌、恶口、绮语。我们也讲了妄语的六种根源,然后也讲到了方便妄语和本戒的时空适应。时空适应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19 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说在任何时间、任何空间,任何时空底下,佛陀所说的这个五戒,都有它的适应性,都能够指导众生转迷成悟。
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我们为佛弟子呢,当然要向佛学习,要言辞柔软,悦可众心。
而且我们对于这个戒要能够灵活地、圆融地守持,要看自己的发心和动机。如果是为了帮助众生,为了止息他的悲伤、忧愁和痛苦,为了让他能够深信佛法的话,有一些方便的妄语,是可以开许的。
比方说,我们说到了六种,第一种是善良的方便妄语。是希望让他们,有矛盾的双方,能够和谐,能够团结,所以我们听到一些是非,我们说没听到,然后在中间去圆融他们。
第二种是无伤大雅的一些小妄语。但是对于那个听者来说,对他有很大的帮助,能够树立他的自信心。比方说,对于一个一点都没有自信心的人,他又很注重你对他的看法。这个时候,你给他称赞一句,你说:哎呀,你今天好漂亮。这样子随便说一句,实际上你心里面不会这么认为。但是如果他能够从这一句话里面,能够树立起自信心,能够获得自信心的话,就远胜于做十次的美容手术,所以这样子的话呢,就是无伤大雅的。
第三是游戏的妄言,小妄语,不会造成伤害。
然后第四个是慈悲的妄言。经典上面说,佛陀住世的时候,有一个寡妇,她那个小孩子呢,突然生重病、急病就死掉了。然后她一下子就接受不了这个现实,就去求佛陀,求佛陀一定要让她这个小孩子死而复生。佛陀说,佛陀就方便安慰她说,“哦,这个不难,你去找一户人家,从来没有死过人的,这么一户人家,从他家里面,要一粒芥菜种子回来给我的话,我就能够让你儿子死而复生。”
然后她就一家一家去找,但是呢,肯定的啦,任何一家,都曾经有人过世了。所以她找了很久,走了很远都没找到,没有能够得到一粒芥菜种子。
后来她就悟到了,她就明白了,哦,原来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规律,是不可避免的,无论是年纪大,或者是年纪小,任何人都肯定要一天一天地走向死亡。所以她就接受了她儿子突然死亡这一个残酷的事实。这个是一种慈悲的,一种妄言,动机是为了启发对方。
第五个是方便救众生的妄语。比方说,遇到猎人,要追寻猎物的时候,我们明明看到了,也不能够告诉他,那个追寻的正确方向。还有,比方说,有人有亲友,他有重病,医院里面查出来,比方说是癌症,或者其他的病,然后他自己还不知道。然后他问你的时候,你明明知道,也是要方便善巧安慰他,不要直接说。
为什么呢?这个肿瘤病人,现在基本上犯的机率很多,而且来说呢,很少是有真正是病死的,很多都是饿死的、吓死的和毒死的。有一些是因为说,完全没有胃气了,一点胃口都没有了,然后活活就饿死掉了。虽然有很多的丰盛食物,但是他没有办法吃得下去。还有一些是心理负担很重,自己吓死掉了。也有一些是不停地去做化疗、放疗,然后毒死掉了。所以这种状况,他很恐惧的时候,要能够做施无畏者,要能够方便善巧。
第六个是方便教化的妄语。比方说,《妙法莲华经》里面,那个著名的三界火宅喻,一个比喻说,一个古老的山庄,突然就失火了。这个主人有一些小孩子,年纪都很小,这些无知的小孩子呢,第一次看到这个熊熊火焰,都跑去那个火堆里面,把一些东西扔在里面,然后看它燃烧,就不肯离开。
这个主人,这个庄主想了很多方法,叫他们走,他们都不肯走。然后没有办法了,这个庄主就权巧方便,就想了一个法子,来引诱这些小孩子,自愿地离开,自愿地出离这个火宅。他就说呢,噢,孩子们,你们快点到门外来看看呢,门外有各种众宝装饰的,羊拉的车子、鹿拉的车子、牛拉的车子,乃至于大白牛拉的车子。这些小孩子呢,就真的都跟着跑出来看,然后就很高兴,很欢喜,就出离这个火宅。
事实上这是一个比方,比方说什么?说呢,佛陀为了教化众生,因为众生,痴迷于三界,沉迷于三界。你看,我们这个世界,这个人呐,有多少人真正愿意出离三界?听说是人生是苦,他觉得还蛮好,我没有觉得苦,我现在又不忧食,又不忧衣,我一切都如意,我觉得还蛮快乐,有什么苦?他一点都没有出离心,一点都没有知道这个生死轮回的痛苦,死亡没有到眼前的时候,他还觉得还蛮快乐。死亡一旦来临,死神一旦降临的时候,他因为丝毫没有思想准备,这个时候呢,嚎啕大哭,捶胸痛哭,这样子呢,手忙脚乱,悔之已晚了。所以众生,就是这样子的愚痴。
佛陀就善巧方便就说,开示什么?开示声闻乘,开示缘觉乘,开示菩萨乘。那羊车就代表声闻乘,羊的力量很小,拉一点点东西,那比喻声闻乘,他只求自己得解脱;鹿车是比喻缘觉乘;牛车是比喻菩萨乘;最后是大白牛车,就是一佛乘,引导众生究竟成佛。前面的说声闻乘、缘觉乘,那其实归根结蒂,是为了让一切众生,皆能成佛,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这个是佛出世的本怀,所以佛陀在《法华》上说,“唯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这样子呢,是善巧方便的教化众生。
如何受持不妄语戒
好了,那我们应该如何来受持不妄语戒呢?
第一个是以正语对治谎言。任何时候,都说正语,不要说谎。
第二个是以直心对治两舌。直心,直心是道场,出言很谨慎,只是讲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者自己真正透彻明白的,不会一知半解地去瞎说。
第三个是以爱语来对治恶口。一个人在这个世间,无论你怎么做,总是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的。
那个《伊索寓言》上面就讲了一个笑话,说,父子两个,就到城里面去,准备去卖一头驴子。然后父子两个,牵着这个驴子呢,就一路进城去。一路上就有人笑话他们了,说,“哎呀,你看,那个父子两个好笨,有驴子都不知道骑,两个人都走路呢。”然后这个父亲一听,啊,有道理,父亲他就骑上去。就再走。
另外的人看到又说了,“你看看,那个父亲,哎呀,一点慈悲心都没有,你看,那儿子那么小,让他走路,他自己就骑个驴子。”好了,父亲又下来了,然后让儿子骑上去。
又遇到人家说了,“你看看,这个儿子多不孝顺,他老父亲在前面走,他骑在驴子上面,洋洋得意的。”
好了,这样子的话呢,这个父亲也没什么主见,他说,“这样子,那我们父子两个都坐上去。”
还是有人说,说,“你看看,这个父子两个好残忍哪,那这个小驴子呢,他们两个人都跨在上面去了。”那然后怎么办呢?这个父亲,这个父子,都没有什么智慧,然后他听说好残忍对这个驴子,父子两个又都下来。
然后没有办法了,两个人抬着这个驴子进城去了。
还是给人家说,“你看看,这个两个笨蛋,你看看,有驴子不知道骑,抬着驴子走路。”
其实人生在世,就跟这对父子进城的样子差不多,无论你怎么做,无论你怎么去委曲求全,无论你怎么想做得圆满呢,总会有人批评的。你不要想着,所有人都满意,不可能的事情。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都有人诽谤。
你看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都有一个女子,一个外道女子,受了那个外道的蛊惑呢,故意在衣服里面,就捆一个小木盆子。跑到佛陀讲经的会场去,指着佛陀说,“沙门,你不要在这里装模作样了,我肚子里面怀的,就是你小孩子。”这个很糟糕,这个帝释天气愤不过了,变作一个小白老鼠,钻进去,把绑那个木盆子的那个绳子咬断了,哦,当当一下,这个木盆子掉下来,大家就哄堂大笑了。
你看,佛陀住世呢,都示现有这些受诽谤,何况是我们呢?所以事实上,这个也就是讲,我们一定要以爱语来对治恶口,无论人家怎么批评我们。
第一个,我们自己要有主见。
第二个,我们不要起嗔怒心。无论人家怎么批评我们,我们不要起嗔怒心。
第三个,我们还要以一个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去教化对方。不要以嗔恨对治嗔恨,不要自己跟着他转,他造恶口,我们不造恶口,这样子的话,是真正的佛弟子。所以更加要警觉,我们受持了这个五戒的话呢,要知道,一定要言辞柔软,不要说很刺激人家的话,不要说很过份的话,这样子呢,就是比较如法了。
要知道,这个世俗的家庭来说,你一句责备的话,如果说得很重的话,可能他就会刺激儿女,离家出走;也就可能引起呢,夫妻反目。在单位上面也可能呢,引起同事成仇。
所以佛陀说,不会说话的人,这个舌头好像一把斧子一样,让他处处都会不知不觉,就制造很多障碍了,然后演变出很多可怕的悲剧了,所以这个是我们应该要知道的。我们受持此戒以后呢,应该要按照佛陀教导去如法地做。
佛陀住世的时候,尚且遭人诽谤和咒骂。有一次,有一个婆罗门,他就跑到佛陀的那个住的精舍来,在佛陀面前,大声地咒骂。佛陀不说话,默然,在那里静坐。哎呀,这个人终于骂累了。
然后佛陀这时候开始说话了,说,“如果你去送一件礼物给人家,那个人不在家的话,那个礼物归于谁?”
那个人就回答,“礼物肯定归于送礼的人,那主人不在家嘛。”
佛陀跟着就说了,“今子骂我,我今不纳,子自持祸,归子身已。”也就是说你现在呢,你骂了那么久,我没有接受,我也没有动心。然后呢,所以你只好把你那些骂人的话,全部留给你自己享用了,成为你累生累世,累劫的业障的一部分了。
所以这个是佛陀,善巧方便开示我们,无论人家怎样子地用恶口来刺激我们,我们都要如如不动,我们都不要跟随他的语言去转,都不要起嗔怒心,要保持慈悲心,要怜悯他,要修忍辱波罗蜜。
第四个方面,是以禁语来对治绮语。禁语就是不说话,少说话。那些没有意义的,无聊的废话,人家在谈论的时候,我们就不要说了,不要去搭口了,人平不语,水平不流。人的心很平静,是很少有废话的。一个不停地嘀嘀咕咕,嘀嘀咕咕的人,他的心一定是不平,不平静,所以也才会说沉默是金。这样子来对治。
并且我们要能够知道,要能够觉悟,妄语的危害。言为心声,一个人说话,就能够体现,就能够流露他的性格、他的修养、他的学识、他的动机、他的心态、他的见识,一切都可以透过他的语言表露出来。所以不要随意妄说。
在《佛说出家缘经》上面说,若犯妄语,则有为人轻毁,不起恭肃,虽言有实,人不奉用等等,十恶报。一个是口,如果你老是犯这些妄语的话,一个是口常臭烂。第二是善神背叛。第三是实言流世,人所不信。你说真话,人家也不相信你了。第四个是俗为重事,不在言议。第五个是未有实事,恶名远闻。恶的名声,说你这个人说假话。第六个是为人轻毁,不起肃恭。没有什么威信,人家不恭敬你。第七是虽言有实,人不奉用。就算你说真话,人家也不接受,也不听你的。第八是多怀怨怖,种诽谤业。第九是身死命终,生地狱中。第十是设得为人,常被诽谤。
《大智度论》上面,有一个问题说,“若妄语有如是罪,人何以故妄语?”既然妄语有这样子多的过失,为什么那些人还喜欢去造妄语业呢?同时也给了一个回答,就说,“有人愚痴少智,遭事苦厄,妄语求脱,不知事发,今世得罪,不知后世有大罪报。”也就是说,有些人,太愚痴,没什么智慧,遇到一些苦厄的时候,自己做了错事的时候,不敢面对现实,不肯承当,所以以妄语希望能够脱免,能够侥幸的脱免这个痛苦。其实他搞错掉了,他没有了解因果,不知道现在这个苦报呢,是因为过去的业因,现在今生受罪苦。也不知道,他如果现在逃避掉了,将来的苦报会越重。为什么?因为罪业没有受报,它还会在日日增长。“复有人虽知妄语罪,悭贪,嗔恚,愚痴多故,而作妄语。”这样子造种种的妄语业。
所以祖师说,经常打妄语的人,你不要看他花言巧语,其实是没有智慧。为什么?因为淫障根本智,妄障后得智。这个两句很重要了,你要想开智慧的话,一定要注意持好这个两条戒了。淫欲习气很重的人,根本智很难发挥,很难显发出来,淫障根本智。妄障后得智,妄语很多,后得智也难以显发出来。
如所有智,尽所有智。如所有智是诸法的本体智慧,是根本智。尽所有智呢,是诸法了知一切森罗万象的这些智慧,全知的智慧。但是因为妄语的缘故,都会被蒙蔽。所以我们要能够,认识到守持不妄语戒的功德利益。在《十善业道经》上面有说到,有分别的来解说,我们如果守持不妄言,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它有种种的功德利益。经上说呢,不妄言有八种天所赞法。
第一,是口常清净,优钵花香。是口呢,如果是守持不妄言的话,口常清净,口里面经常散发出白莲花香,是人中的希有难得的白莲花。
第二,是为诸世间,之所信伏。一切世间人,自然都相信他。
第三,是发言成证,人天敬爱。所说的话,以后事实都能证明,所以人道的众生和天人,都很尊敬和爱护他。
第四,常以爱语安众生。
第五,是得胜意乐,三业清净。心地里面很快乐,因为他怎么样?他没有妄言。所以一个人,说了一句谎话呢,为了掩饰它,就要说一百句谎话,所以就越说就越多了。然后能够直心是道场,能够不妄言的人,他的心自然没有负担,自然的就得胜意乐,然后身语意三业清净。
第六,言无误失,心常欢喜。语言很少有失误的,心里面经常很欢喜,快乐无忧。
第七,是发言尊重,人天奉行。每说一句话呢,都很有号召力,人和天都愿意去依教奉行。
第八,是智慧殊胜,无能制伏。智慧殊胜。因为怎么样?因为他能够不妄言,所以智慧能够显发出来。
如果能够守持不两舌戒的话,可以获得五种不坏法,称为五不坏法。
第一个是得不坏身,无能坏故。不会去两舌,不会去两头去挑拨是非,所以自身也能够得到五不坏法,不坏身,无能坏故。
二、得不坏眷属,无能破故,眷属不坏。眷属不会给人家去离间。
三、得不坏信,顺本业故。
四、得不坏法行,所修坚固。
五、得不坏善知识,不诳惑故。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后成佛时得正眷属,诸魔外道,不能诅坏。以这个回向无上正等正觉的话,成佛的时候,就能够得到正眷属。这些眷属,对于佛陀很有信心,一切的诸魔外道,不能去离间,不能乘虚而入。
若离恶口,即得成就八种净业。
一、言不乖度。能够不恶口呢,说话就很有分寸,很恰如其分。
二、言皆利益。
三、言必契理。都能够契理契机,上契十方诸佛所证之妙理,下契一切众生得度的机宜。四、是言词美妙。因为不恶口,所以言词很有文采,人家听起来很欢喜。
五、言可承领。
六、言则信用。
七、言无可讥。说话这个表达的艺术水准很高,滴水不漏,没有值得人家去讥讽的。
八、是言尽爱乐,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自成佛时具足如来梵音声相。
我们知道如来这一切的三十二相从哪里来吗?从持戒得来。乃至于能够不恶口,将来成佛,就能够得到如来的梵音声相。
若离绮语,即得成就三种决定。
一、定为智人所爱。
二、定能以智如实答问。
三、于人天威德最胜,无有虚妄,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即得如来诸所授记,皆不唐捐。因为不绮语的缘故,因为言词都有实义,所以如来所授记的,通通都会成就,都不会唐捐。
所以我们一定要能够守持这个不妄语戒,不要去以那个虚妄心,生灭心,虚情假意,故意讨好人家去,为了其实是得自己的私利,这样子的话,去说一些没有意义的话,这样子的话,就不太好了。
我们中国有一本叫做《笑林广记》,《笑林广记》上面,就说一个笑话,说,有一个秀才,死掉了,给那个小鬼就带着去见阎罗王。阎罗王刚刚就下风,刚刚就是放一个屁,下风。这个秀才就很会拍马屁,马上当场就作一篇文章,屁赋,来拍这个阎罗王的马屁,就说,大王之气,如琴瑟之音,味如麝兰之馨。好像那个麝的香,和兰花的那种馨香,绕梁三日,荡气回肠。写一大篇文章,这个阎罗王就很大悦,很高兴,就忘记给他怎么判了。然后就回头,这个牛头鬼带他去的,他又回头来,拍一拍这个牛头鬼的这个马屁,说,“哎呀,牛大哥,你真的好英俊,你看,你那个牛角弯弯的,好像月牙一样。”这样子地吹棒一通,这个牛头鬼就一开心,也就马上就领他去吃一顿草,然后把他送到那个母牛的肚子里面去了。
事实上就是说,不要去说那些没有什么意义的话,也不要故意地去为了讨好人家,事实上是怀着自己的私心。这样子呢,是没有什么价值,也不是佛弟子所当为的。
所以为佛弟子,如何做呢?应该是有四个方面:
一个方面是作为父母,对于子女不要轻易的承诺,不要轻易的许愿,但是如果你承诺了的话,你就一定要兑现。不要让小孩子觉得,哎呀,做父母亲,都是老是说假话,答应我的东西又做不到了。要希望教育子女诚信,自己首先就要做到。
第二个就是配偶之间,互相就不要妄语,要能够忠贞不二。
第三个就是子女,对于父母要讲真话,也要讲真话。
第四个就是为佛弟子,应该不单单是消极地受持这个不妄语戒,并且同时呢,我们要积极地去以我们的语言去帮助众生,走向解脱。那我们尽己所能,去弘扬佛法,你知道多少呢,都可以跟大家说。但是你不懂的呢,就不要瞎说,不要自以为是去乱说。你真正明白了,你知多少,说多少,这样子呢,功德是非常大了。释迦牟尼佛曾经告诫我们说,闭关修行九年,不如转一次*轮的功德大。同样的,我们哪怕是以片言之语,去能够引导众生,产生对于佛法的信心,然后我们自己也以身作则,以身教,这样子的话,让大家对于三宝起信心的话,这样子是积极地受持不妄语戒。
接下来,我们应该要说那个酒戒第五了。请大家翻到经本的27页,最后的两行。
[佛在支提国,跋陀罗婆提邑。]
这一长段呢,这个酒戒它特殊。它就是一长段,都是讲这个制戒的因缘,就是说这个酒戒,是怎么制定的。讲这个制戒因缘,是因为什么?是因为周利槃陀伽,他以前很有神通,后来就误喝了酒,就一点力量都没有了,所以佛陀,因此而制酒戒。佛陀在这个支提国的时候,
[是处有恶龙。]这个地方有一条恶龙,
[名庵婆罗提陀。凶暴恶害。无人得到其处。]
这个毒龙很厉害,并且很凶残,没有人敢去它那个所住的附近。
[象马牛羊,驴骡骆驼,无能近者。]
大象也好,马也好,牛也好,羊也好,乃至于一切的驴子,骡子,骆驼,一切动物都不敢靠近。
[乃至诸鸟不得过上。]
乃至于这个飞鸟,不敢飞过去。为什么?这个恶龙很嗔毒,会伤害众生。.
[秋谷熟时破灭诸谷。]
秋天稻谷熟了,这个农民辛辛苦苦种,这个龙王都会来破坏。
[长老莎伽陀。]
莎伽陀是指谁?就是指周利槃陀伽。这个有一些翻译,就译他作莎伽陀,有一些就是写槃陀伽,其实就是指同一个人。译为中文就是小路边生,在小路边出生的。他以前曾经是三藏法师,但是就因为吝啬法,不愿意跟大家说,人家请法,他不说,自己知道,他不肯说,这样子的缘故呢,感得此生此世就很愚痴,很愚钝。
他随他的哥哥一起,他哥哥出家以后,就带他来出家。然后因为他记忆力很差,三个月连一个偈子都背诵不了,所以他哥哥就呵斥他,就让他还俗。他就很悲痛,想自杀,佛陀以神通力知道,就来教化他。然后就教他扫地,然后同时要调息,修这个安那般那,修安般法门,来调呼吸,然后他就成就了,他就开悟了。突然他就明白了呢,扫地扫地扫心地,心地不扫空扫地。然后那个业消智朗,障尽福隆,智慧显发出来了,然后证得阿罗汉道了。
这个莎伽陀,周利槃陀伽尊者,证阿罗汉道以后呢,他就有神通。但是他宿世的那种习气的影响还在,就是他宿世曾经喜欢饮酒。
[游行支提国。]
周利槃陀伽也是游历教化,到了支提国了。
[渐到跋陀罗婆提。]
就前面那个地名,这个经本不太完善,断句也断错很多,印字也印错很多了。
[过是夜已。晨朝著衣持钵。入村乞食。乞食时闻此邑有恶龙。名庵婆罗提陀。凶暴恶害。人民鸟兽。不得到其住处。秋谷熟时。破灭诸谷。闻已乞食讫。到庵婆罗提陀龙住处。泉边树下。]
前面你看诸鸟都不得过上,那里会有鸟呢?这是个边字,泉边,一个泉水边,龙王住的泉水边,一棵树下去打坐,来降伏这个龙。然后敷卧具,把卧具铺在地上。
[大坐]
然后腿子盘起来,修禅定。
[龙闻衣气。即发嗔恚。]
这个恶龙,闻到人的衣服的气味呢,马上就生起嗔恨心来。哎,谁敢跑到它的地盘来,所以就生起嗔恚心来了。
[从身出烟。]
从身上冒出烟来,毒烟想毒害他。
[长老莎伽陀。即入三昧。以神通力。身亦出烟。龙倍嗔恚。身上出火。莎伽陀复入火光三昧。身亦出火。]
这个周利槃陀伽,他神通广大,他也不怕这个恶龙,恶龙身上出火,莎伽陀也就入火光三昧,通身都是火,来降伏这个龙。
[龙复雨雹。]
龙就降下冰雹来。
[莎伽陀即变雨雹作释俱饼。髓饼。波波罗饼。]
龙王下冰雹呢,周利槃陀伽就把这个冰雹,以神通力通通变成美味的饼。
[龙复放霹雳。莎伽陀变作种种欢喜丸饼。]
龙王更嗔恨了,就放雷电霹雳来伤害他,莎伽陀以神通力,也就是周利槃陀伽,以神通力将它们通通变成作种种的欢喜丸饼。
[龙复雨弓箭刀矟。]
这个长矛。这个雨字要注意,做动词的时候,会念yù。《弥陀经》上面说,也是应该念
yù,雨种种宝花,雨杂色宝花,做动词会念yù。龙王它就像下雨一样的,降下很多的武器,兵器来伤害他。有弓,有箭,有刀,有长矛。周利槃伽陀呢,即变作种种的莲花。
[莎伽陀即变作优钵罗华。]
这个优钵罗花是青莲花。
[波头摩华。]
是红莲花。
[拘牟陀华。]
是黄莲花。把它通通变为莲花了,因为他能够入慈心三昧,以慈悲心,把这些嗔恨所现的兵器,通通化为柔软的,香洁的莲花。
[时龙复雨毒蛇蜈蚣土虺]
土虺是一个毒蛇的一种。
[蚰蜒]
是一种跟蜈蚣一类的啦,多足的动物。
[莎伽陀即变作优钵罗花璎珞]
他把这些什么毒蛇,蜈蚣,这些种种呢,通通都变过来了。把这些以嗔恨心所变现的这些毒虫呢,通通都变成璎珞了。以慈悲心的缘故,以神通力的力量,变成青莲花璎珞。
[瞻卜华璎珞]
就是黄花璎珞。
[婆师华璎珞]
婆师花就是雨花,是雨后才生的花。
[阿提目多伽华璎珞]
阿提目多伽就是龙甜。译为龙王的龙,甜美的甜。龙甜花璎珞。
[如是等龙所有势力。尽现向莎伽陀。如是现德已。不能胜故。即失威力光明。]
它斗不过了,他神通力量比不上我们这个长老周利槃陀伽的神通了,所以他就垂头丧气了,所有的威力光明,都失去了,都收敛了。
[长老莎伽陀。知龙力势已尽。不能复动。即变作细身。从龙两耳入。从两眼出。两眼出已。从鼻入。从口中出。在龙头上。往来经行。不伤龙身。]
现大神通,变得很小,变一个小身,从龙的两个耳朵里面进去,两个眼睛里面出来。然后又从它的鼻子里面进去,从口里面出来。然后在龙的头上面往来经行,这龙王就很惊怖了。
[尔时龙见如是事。心即大惊。怖畏毛竖。合掌向长老莎伽陀言。我归依汝。]
它这次呢,心服口服了。说,我皈依,我归依您老人家。
[莎伽陀答言。汝莫皈依我。当归依我师。]
你要皈依我师父,要归依三宝,要皈依佛。
[龙言。我从今归三宝。知我尽形作佛优婆塞。]
就是说我归依三宝以后,我尽形寿,我都成为佛弟子,都是作为居士,作佛优婆塞。
[是龙受三自归]
三自归,自归依佛,自归依法,自归依僧。
[作佛弟子已。更不复作如先凶恶事。]
以后再不去残害众生了。
[诸人及鸟兽。皆得到其所。秋谷熟时。不复伤破。如是名声流布诸国。]
这个长老周利槃陀伽,就名声远扬,说他能够降龙。
[长老莎伽陀。能降恶龙。折伏令善。]
能够折伏它,摄受它,让它改恶从善,回心转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19 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皈依三宝。
[诸人及鸟兽。得到龙宫。秋谷熟时。不复破伤。因长老莎伽陀名声流布。诸人皆作食传请之。]
因为他这个名气越来越大,大家都很赞叹他,所以大家都请他去,轮流请他去应供。然后应供,有一次,就出了一个问题了,就上当了,误喝了一碗酒。
[是中有一贫女人。信敬请长老莎伽陀。]
一个贫女人她因为信心的缘故,就很恭敬地来迎请长老周利槃陀伽。
[莎伽陀默然受已]
莎伽陀就默然,就默许,答应了。
[是女人为办名酥乳糜。受而食之。女人思惟。]
这个女人是个好心,但是她就搞错了。说这些乳糜都是很冷的东西,喝下去,喝那么多呢,会不会发冷,要给它综合一下,就给他一点酒喝了,一点酒给他,他就当水喝下去了,受而食之。
[是沙门啖是名酥乳糜。或当冷发。便取似水色酒持与。是莎伽陀不看饮。]
看都不看,一口就喝下去了。
[饮已为说法便去。]
喝完以后呢,给她说了法了,然后就走了。但是走到寺院,差不多到的时候,这个酒性就发作了。
[过向寺中。]
他就回到释迦佛所住的寺院。
[尔时间酒势便发。近寺门边倒地。僧伽黎衣等。]
那些戒衣,以及一切的比丘的用具,通通就散满了一地了。
[漉水囊。钵。杖。油囊。]
[革屣]鞋子
[针筒各在一处。]
各个就散在一处,意思就是说,遍地洒得都是,因为他醉酒了。
[身在一处。]
身子在另一边。
[醉无所觉。尔时佛与阿难游行到是处。]
一边经行,就来到这个地方了。
[佛见是比丘。知而故问。]
知道是长老莎伽陀,他就故意来问阿难,这是谁。
[阿难。此是何人。答言。世尊。此是长老莎伽陀。]
这个是长老周利槃陀伽。
[佛即语阿难。是处为我敷座床。办水集僧]
佛陀就对阿难说,你就在这个地方,为我敷一个座床,然后来办水集僧。准备水,会集僧众。
[阿难受教。即敷座床。办水集僧已。往白佛言。世尊。我已敷床办水集僧。佛自知时。]
我已经做好了,佛陀自己肯定知道什么时机对众生说法最好。
[佛即洗足坐。]
用那个水洗足已,敷坐而坐。
[问诸比丘。曾见闻有龙名庵婆罗提陀。凶暴恶害。先无有人。到其住处。象马牛羊。驴骡骆驼。无能到者。乃至诸鸟无敢过上。秋谷熟时。破灭诸谷。]
意思就是说呢,你们有没有见过,或者有没有听过,以前有一条恶龙,它很厉害,伤害众生,一切人都不敢到它那个,它住的那个地方去。
[善男子。莎伽陀能折伏令善。今诸人及鸟兽得到泉上。]
那么莎伽陀呢,周利槃陀伽能够折伏它,让它改邪归正,所以现在人和鸟兽都可以去了。都可以去到那个龙住的泉水边了。
[是时众中。有见者言见。世尊。]
有一些当时见过的说,我见到了,世尊。闻者呢,曾经虽然没有现场见到,但是听说过,他们也都说。
[闻者言闻。世尊。]
我们也听说过,世尊。回答佛陀。
[佛语比丘。]
佛陀就开示比丘说了。
[於汝意云何。]
你们意思怎么样呢?
[此善男子莎伽陀。今能折伏蛤蟆不。]
也就是说,你看那个周利槃陀伽,以前那么有神通,那么厉害,能够降伏龙,他现在喝醉酒了,你看他的力量,能够去降伏一只癞蛤蟆吗?降伏不了。醉酒的人,一点力量都没有了。
[答言。不能。世尊。佛言。圣人饮酒。尚如是失。]
你看,证得阿罗汉道的那些圣贤位的,那些大德,喝酒以后醉酒了,都有这样子的过失,那些神通威势,通通都失去掉了。
[何况俗凡夫。如是过罪。若过是罪。皆由饮酒故。从今日。]何况是那些凡夫呢?所以从今以后,凡属要说我是佛弟子的呢,一定不得饮酒。从今日
[若言我是佛弟子者。不得饮酒。乃至小草头一滴。亦不得饮。]
这个制得是比较严,乃至于怎么样?很小的草叶子上面,叶尖上面的一滴酒呢,都不得喝。
[佛种种诃责饮酒过失已。告诸比丘。]
呵斥了饮酒的种种过失。这个有很多过失了。你看那个《圣欢喜经》,佛陀对圣欢喜比丘说,饮酒有35种过失。在另外的一些经典上面的话呢,比方说《善恶所起经》上面就说到,喝酒有36种过失。还有有一些经典上面,说是11种过失。种种的开合不同,有些说得略,有些说得详,说种种的过失。佛陀种种的呵责,饮酒的过失已。“告诸比丘”,告诫这些比丘了,你们教化居士的时候,要告诉他们。
[优婆塞。不得饮酒者。有二种。]
他们不准喝的洒有两种,事实上就说一切酒不得喝了。
[谷酒木酒。]
稻谷,粮食所做的酒,这个不用解释了。木酒就是说,用根,茎,叶,花,果来酿造的酒。
[木酒者。或用根茎叶华果。]
这些都可以酿酒。
[用种种子。]
用种种的那些种子。
[诸药草杂作酒。]
把这些药草混合起来,来酿酒。
[酒色酒香酒味。饮能醉人。是名为酒]
不管你是粮食做的,是那些花果,乃至于叶子所做的,反正一切的酒,只要是它能够饮,能够醉人,它有酒色,有酒香,有酒味,喝下去能够醉人的话,都是称为酒,都不得喝。
[若优婆塞尝咽者。]
尝一点,咽下去了。
[亦名为饮犯罪。若饮谷酒。咽咽犯罪。]
那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你随咽一下,你吞到你咽喉里面去,你吞一小口,就结一个罪,吞一小口,就结一个罪,咽多次就结多罪,这样子称为咽咽犯罪。
[若饮酢酒。随咽咽犯。]就是酸酒的意思,酢酒。
[若饮甜酒。随咽咽犯。]都是随咽咽犯,都是不管你饮酸酒也好,饮甜酒也好,反正你喝下去一口呢,你就犯一个遮罪。我们要知道前面的四戒,名为性罪。这里面是遮罪,也就是说,这个酒本身不是罪,但是喝酒能乱性,能够让人没有智慧,醉酒以后没有力气,损害身体,也损伤智慧。所以佛陀的教化是智慧的教化,所以佛陀就制戒,遮止佛弟子,不得饮酒,所以称为遮戒。若啖麹,这个麹就是那个酒引子,那个酒药,酒母。能够酿酒的那个药引子,酒药引子,就是酒母了。我们说什么什么大麹,其实正确的字,就应该是这个字。后来的人越写,就越写错了,写一个弯曲的曲,什么什么大曲,其实这个麹应该是这个麹字。
[若啖麹能醉者。随咽咽犯]你如果吃那个酒母呢,也能够醉的话,那也是犯。
[若啖滴糟。随咽咽犯。]滴糟是什么?就是烧酒。
[若饮酒淀。随咽咽犯。]乃至于你喝那个酒渣,渣滓,酒渣呢能醉的话,也是随咽咽犯。
[若饮似酒。]似酒就是相似的酒,就是那些果子,那些果子的汁呢,果酱呢,它放久了,它也能够醉人,你喝下去也能醉人,所以似酒。
[酒色酒香酒味。能令人醉者。随咽咽犯。若但作酒色。无酒香无酒味。不能醉人及余饮皆不犯。]
那个第四戒不妄语戒,是佛陀告诫我们在家的佛弟子,如何跟人交往,也就是说,人际交往的方法,人际交往观和语言的艺术。
那么这个饮酒呢,不饮酒这个戒呢,是遮戒。他开示我们的,不单单是不能喝酒,而是说一切麻醉,麻醉人的,不利于身体健康的,让人损伤智慧,越来越迟钝的,这些都是有毒的,都是有损害的,都是在这个酒戒之中,都是不得去用的。
所以这个酒戒呢,它是遮罪,是为了防止饮酒以后醉酒了,失去理智了,去造造种种的过失。是三缘成犯:
一个是酒,饮之能够醉人的,都称为酒。
第二个是酒想,你知道是酒,或者是酒所和合的,所调合的。
第三入口咽咽结可悔罪。每咽一口都是结一个可悔罪。
但是也有一些开缘,开缘是什么呢?开缘就是说有五个方面:
第一个是食中不知有酒而误饮。食物里面放了一点点酒,不知道,然后吃了。
第二个是或酒煮物,已失酒性。也就是说用一些料酒,要做菜的时候,放一点点料酒,已经失去酒性了,不能醉人了,只是调美味,这样子是开缘,不能醉人。
第三,病时,病的时候一定要用酒,它有一个条件,就是说你吃了很多的药,都治疗都治不好了,一定只有这个酒,才能治得好,然后以酒为药,这样子是不犯的啦。
第四是以酒涂疮。你看,现在那个皮肤受伤了,为了消毒,用一点酒精,药用酒精去擦一擦。这个是有开缘的。
第五个是狂乱坏心,因为狂乱坏心的缘故呢,喝了酒,这个是无犯的。所以这个经上最后说,如果是不能醉人,有酒色,无酒香,无酒味,这些不犯的。
在那个有一本经,有一本《比丘功德经》上面就有说到,就说了前面这个故事,这个制戒的因缘。“时国人民及四众弟子”。也就是说,我们刚刚这个支提国,这个支提国里面,就看到这个周利槃陀伽醉酒了,就都有疑问了。“中有疑言”,都怀疑了,都来问了,“娑伽陀比丘”,周利槃陀伽。“已得阿罗汉果,何以复醉卧?”既然他是阿罗汉了,怎么会喝醉酒呢?怎么会醉得不省人事呢?
“佛为说其功德云:阿罗汉不复饥渴。”阿罗汉,事实上他是不复饥渴了。“为三事故,现醉卧。”因为三个事的缘故,来显现醉卧。“一者佛欲开化菩萨。二者不欲逆布施家意”,不想违背那个布施的人那个意思。“三者恐诸弟子未得道者,饮酒多失故。”为了教化弟子,帮助弟子,他们那些没有得道的弟子,如果喝酒的话,一定会失去理智,会产生很多的过失。所以,“以此制戒检之,婆伽陀比丘,虽饮酒是为不醉。”还是显现,为了让佛陀能够制定这个戒,更好的教化众生,所以我们要能够受持酒戒。
但是中国呢,中国是一个酒文化很源远流长的一个国土,举世公认的。那举国不管遇到什么事情,婚丧喜庆、会见朋友、乃至于高兴、欢喜、忧愁、不管什么时候,都要喝一点酒的。你看中国的那些诗词,很多都是写了饮酒。你看,李白是不用讲了,号为酒中仙。你看那些喝很多酒。还有苏轼,那些都是喝酒的啦。
中国人高兴的时候,要来一杯,来一杯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那离别的时候,也是要饮酒,你看王维那个送别,“渭城朝雨浥轻尘,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都是劝人家喝酒的;如果他心里面,有个心结的时候,他也会要饮酒。你看那个苏轼,中秋赏月也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都是说喝酒;对人生觉得迷茫的时候,也是要喝酒,曹操那个《短歌行》,就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一天天老了,寿命很短暂,所以及时行乐;这样子的呢,中国人都是这样子。还有是忧愁的时候,也是喝酒,“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些都是这样说;乃至于祭祀的时候,也是要喝酒了,“玉樽迎桂酒,何伯献神鱼;”乃至于呢,你看,李白那个月下独酌,都说喝酒。这是中国人,他是根深蒂固的一种习惯。
但是事实上,对于身体,对于后代都没有好处。你看那个李白,他因为很喜欢饮酒的缘故,他生下来的儿子,就很愚蠢。那个陶渊明也是这样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在家里面,辞官归隐以后,作《归去来兮》辞。归隐以后呢,也是天天喝酒,所以他生下来的小孩子,也是很愚蠢。这些都是说,对于人自身,对于后代都是不利了。饮酒呢,所以《善恶所起经》上面就说,饮酒有36种过失。并且容易让他所生的后代子孙,都很愚钝。好像李白,好像陶渊明,都是因为好饮酒,所以他的子孙,都没有成就,都不成器。
这个酒戒是轻重各有不同。五戒呢,这个里面的话,我们看这个五戒的条文,是什么?随咽咽犯,随咽咽犯。但是对于我们在家居士来说,怎么样?要了解佛陀制戒的精神,也就是说呢,不能喝醉酒,不能酒后乱性。对于比丘就要求非常严格,乃至于一点点,一点点,都是不可以的。对于菩萨呢,就要求很高,你看那个菩萨戒,那个《优婆塞戒经》,乃至于《梵网经》,都有什么?都有不得酤酒戒,你自己喝酒是轻戒,你卖酒给人家喝,还是重戒。为什么?菩萨是无我利他了,不可以让众生去醉酒了,所以不能卖酒。居士菩萨戒,如果你卖酒与人,是犯重戒,是犯波罗夷罪,他胜罪,为烦恼所胜。
事实上呢,佛陀制戒的本怀,我们可以明白,也就是说,一切迷人心智的东西都属于,如果你迷恋了,去沉迷在其中了,都属于犯酒戒。你比方说抽烟,尤其是佛弟子,那些男众,如果不戒烟的话,这过失是很大了。比方说吸毒了,比方说赌博了,比方说很沉迷于去玩股票,去上网了,迷恋那些网络了,很沉迷在里面了,这些很沉迷,都属于犯酒戒。
吸烟,在那些经典里面,尤其是藏传佛教的经典里面,有很多的呵斥。上面有说到这个烟草的来历,就说呢,释迦牟尼佛有一次,在海底的龙宫胜王处入甚深禅定。这时候呢,他化自在天,就有两个魔女,就由天来降到龙宫,来狐媚佛陀。佛陀当然是早已成就的,圆满成就的大圣者,所以如如不动。然后一弹指间,让这个两个魔女,现种种妖态的魔女,马上就变成两个老态龙钟的老太太。
这个两个魔女,就恼羞成怒,一个魔女就把她的便溺就甩出去,并且发一个恶的誓愿,说呢:“愿它能够生出东西来,能够乱众生的性,能够入魔,能够修一切佛法,功德都不能成就。”还有一个的话,还有一个魔女,就以她的那个经血,就也抛出去,也说呢:“愿它所生出来的东西呢,能够干扰一切众生,让一切众生,乃至于种种修行,都不生一丝一毫的功德。”在佛面前发了这个毒誓,发了这个恶愿以后,就跑了。有个魔女是抛的是那些便溺,生出来的是什么?大蒜。抛出来的是经血那些,生出来的也就是烟草。
我们看那个人类文明史上,最早抽烟的是墨西哥人。后面哥伦布,就航海全球环游嘛,他也就把这个烟草带回欧洲,这样子传遍全世界了。都是能够迷惑人的啦,所以它是这样子来的。所以吸烟,它有种种的害处。在经续上面讲到呢,吸烟有三种大害。
第一个,吸烟者,虽有念佛诵经咒,纵经百劫,不生微若芥子许之效果。噢!你看,这个男众一定要改了,要抽烟的话,你看,你要念很多佛号,诵很多经,诵很多咒,持很多咒,哪怕你经过一百劫的时间,它都不会生一点的效果都不会生,哪怕是芥菜子那么小的,那些效果都不会生起来了。
二,吸烟者,平时吸烟,为烟气所熏,所以就把他这个顶门就封住了,顶圣眼生天。你老是抽烟,这个顶门就封住了,到时候你出不去。“临终顶门闭塞,不能往生,”障碍你往生,“反随烟气堕于地狱。”这个是这个魔女在佛前发了毒誓。
三是烟蒜二者一入口中,众生即当堕落。为什么?因为它是那个魔女发反愿,发毒愿所生的啦。并且在佛前所发的,所以它的这个力量,比其他的一切力量,都要大很多了。
所以龙树菩萨就有一段开示说:“清晨吸烟,阻断动脉流行。”动脉就阻断它流行。“临命终时,不容或现光明。”中午吸烟,“午间吸烟,阻断静脉流行,于中阴时,不容或现报身。昏暮吸烟,阻断中脉上端,于投生时,不容或现化身。”
那么也就是说怎么样?你将来很难解脱,你要吸烟的话,很难解脱。因为本来我们有很多方法,可以在死有,差不多临死的时候,成就法身佛。在刚死那个中阴身阶段,成就报身佛。乃至于将要去投胎,都能够有方法可以转为化身。但是如果你吸烟的话,通通都变为不可能了。
你早上吸烟的话,那么你临终时,这些本有的,自性的本觉的母光明,本觉光明显不出来了,所以就难以子母光明会合了。在你中阴身阶段的时候,本来可以有五方佛现,那你可以成就报身,但是因为你吸烟的缘故呢,也不能显现。黄昏吸烟,晚上吸烟呢,阻断中脉的上端,所以将来投生的时候,也不能转为化身。所以过失很大。
并且来说呢,念佛持咒的人,如果有这个抽烟的坏习惯,坏毛病,因为这个烟气,是魔女的秽物所生,所以一切的天神和护法神,都很厌恶,闻到你这个气味,就远离你了,不为呵护,不会保护你了。
并且来说呢,人间如果抽烟的人很多,烟气炽盛,就旱魃为虐。那些产生旱灾的那些鬼,就很肆虐了,雨量不调,灾害并至。
所以阿底峡尊者就有一段开示说,“谁人倘若依烟草,五毒烦恼盛似火。”抽烟的人容易生烦恼。“今生受谤及讥毁,死后恒时转恶趣,纵投生人成疯子。”这是阿底峡尊者的开示了。
喀巴大师也有个说,乃至于药里面也要用烟,都是不可以的。宗喀巴大师说,“以邪愿魔之恶物”,是发了邪愿的魔女的秽物,恶毒物。所以不必说是直接用,甚至于药中配烟草,七日服用,你七天吃了那种药的话呢,那么病人和医生,两个人都会在七劫之中堕地狱,不能解脱出来。所以这个吸烟的这种恶报是很大。
并且今生今世危害也就很大。第一个是对于下一代的危害了。这个女众吸烟危害就更大。
一个是吸烟很容易导致一个不孕症,与这个不孕症有很大的关系。为什么?香烟里面有一种尼古丁,它有一个让血管收缩的作用,所以吸烟多的女子,她这个吸烟,然后就会让她子宫里面那个血管收缩,所以就不利于精子着床,所以就很难怀孕。
就算是她有怀孕的话,有身孕了以后呢,如果有吸烟的产妇,那么她婴儿的体重,比那些不吸烟的产妇所生出来的婴儿,都会要轻100克到300克,这是他们那些医学机构的研究。
并且容易增加种种的障碍,比方说产前出血了。比方说,让这个婴儿的死亡率会增加30%了。并且母亲在怀孕的期间,如果再有吸烟的话,这个香烟它燃烧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毒素,叫做苯丙蒽昆,苯丙蒽昆这种毒素呢,就会导致那个细胞,发生突变,发生异变,发生异变以后,就会影响这个胎儿的脑部的正常发育。那么你生下来,就很有可能这个胎儿,他生下来的时候,这个畸形,有先天性的畸形的机率会提高。或者生下来以后呢,会智力很迟钝。
并且有可能是会提高那个小儿,那个婴儿,在几岁的时候,会得那个儿童的那些癌症,或者是呼吸道的疾病,这些都会产生,所以应该是不要吸烟。
对于身体的伤害,也是非常大,烟草有一个统计数字就说,烟草每一年,就导致全球,全世界有400万人死亡。全世界每一年有400万人,都是因为吸烟引起的毛病死亡掉了。也就是说,摊算开来就是平均每一天有11000人,都是死于由于吸烟,而引致的疾病。
并且来说呢,这个女众吸烟,对身体的破坏更大,它容易导致产生那个骨骼疏松症,容易导致比较容易烦燥,比较容易情绪不稳定,也容易导致这个女众,会提前两年闭经,种种的问题都会出现。
中国,有个统计数字,就是中国目前,每一年都有100万人死于,因为吸烟而产生的疾病。你看,中国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0%,但是消耗的烟草,是全世界的30%。有个统计数字说,这个成年人,三个人里面,有两个人就吸烟。这个就糟糕。
所以受五戒以后呢,不要吸烟。你不要以为佛陀没有制戒,佛陀说不吸烟,没有这个规定。你要知道,一切麻醉人的东西,都是在酒戒里面,吸烟照样是犯这个戒。
并且来说,那个医学机构有个研究数字,就是说,一支点燃的烟草,它会释放出4000多种有害的化学物质。并且这个中间呢,是有号称为烟草的三种杀手,三大杀手,那就是尼古丁,焦油和一氧化碳。对于身体的影响最大,所以称为香烟三大杀手。吸烟还会增加一些,比方说心律不齐,皮肤病,或者肺癌,或者膀胱癌,大肠癌,这些种种的癌病的发病率。
并且来说呢,如果家里面有人吸烟,在客厅里面吸呢,要知道,那个不吸烟的人,他就被迫地吸下这个烟,那就叫吸第二手烟了。它的危害性,比那个吸烟的人,破坏还更大,所以不单单是害自己,还是害周围的人了,害家里面的人,所以最好就是不要吸烟。无论是今生此世,还是来生后世,吸烟都有无穷的过患,所以一定要不吸烟。
对于修行人来说更是如此,如果出家的男众,有这么一个坏的习气的话,更加要忏除。否则的话呢,你看,你自己修行都没有一点功德,你还去做什么佛事,你还怎么去帮人家,去忏罪积福啊?所以一定要励力地忏除这种陋习。
还有就是,比方说那个其他的,吸毒,这些呢,也是犯这个酒戒。比方说,你要沉迷于网络,破坏身心的健康,都是属于犯了这个酒戒。
回头来说,这个酗酒,喝醉酒,并且沉迷于酒里面的话,他也会导致疾病。有一个研究就说,那个酗酒的人,喝一次酒,这个肝脏的细胞,就会损伤很多,很难恢复过来。所以抽烟很多的人,往往容易有哪一方面的毛病?肺,肺炎,肺癌,乃至于支气管炎,都容易诱发。
喝酒喝得很多的人呢,容易产生什么毛病?肝的毛病。因为这个酒精的分解和排毒,都是要依靠肝,所以你老是酗酒的话,对这个肝的损害就很大,造成这个肝脏的额外的负担。
并且来说呢,你这个抽烟抽得很多的人,它这个尼古丁进入到这个脑里面的话,这个脑一开始不能接受,不能接受这个尼古丁进来,影响到平衡嘛。后来没有办法,就产生一种对应的物质,然后就去平和,去综合它。之后呢,反而就形成一种依赖了,那种物质形成以后呢,就形成一种依赖了,要老是要想抽烟,那个就是烟瘾就产生了,所以最好就不要抽烟。
然后这个酒的话,要喝得很多以后,就会伤害到肝脏,那你就可能会有急性酒精性的肝炎,或者是脂肪肝,或者是也容易犯上肝硬化,肝腹水,肝炎,肝癌,什么毛病都冒出来了。
并且来说呢,饮酒很多的话,也容易让这个血压不稳定,产生高血压,也容易提高这个中风的机率。
并且饮酒很多的人,也容易罹患那种老年性的痴呆症,经常这个大脑,就给这个酒精麻醉了,所以他到老年的时候,会有这个酒精性的失忆症,酒精性的痴呆症,种种毛病都产生了。
所以在《圣欢喜经》里面,佛陀对圣欢喜比丘就说饮酒有35种过失,我们就不要一一说了,略说一下。
第一种是资财散失。第二种是众病之门,你看看,要花钱,还要为自己买病,买罪来受。第三是生起斗诤。乃至于第三十二是常行放逸。第三十五是作疯子之行。饮醉酒了,行为,言行举止很乖张,好像疯子一样。
《本生经》上面就指出了饮酒的11种过失:一个是身体衰败,意识不清。饮醉酒了,人一点力量都没有,所以也就没有什么精神去做事。所以这个社会怎么能够繁荣呢?所以说一个家庭,它的主要的主人,主要的家族,如果是酗酒的话呢,这个家庭就不能兴旺。一个团体,如果大家都酗酒呢,这个团体也不能兴旺。一个国家普遍酗酒,这个国家就很难兴盛了。乃至于第11种,是一切发心行为,都已颠倒,业际颠倒。在《分别善恶经》上说:“今生饮酒醉,地狱饮烊铜。”今生你每天喝得醉熏熏的,到地狱里面去,你也有得喝了,那个烧热的那个铜水,铜汁,就从你口里面灌进去了。
这个犯缘,一个是基,基呢,就是以粮食、米、麦子、或者是玉米,乃至于以花,果来酿造的。比方说葡萄酿造的,能够醉人的,通通都称为酒。
第二个是发心。如果你是酒作非酒想的话,仍然获得相应罪。如果是非酒作酒想呢,就获得支分罪。
第三是加行,手里面拿起这个酒来,拿起这个酒瓶子,酒杯子来,往那个口里面灌,一咽就犯一个中可悔罪。
第四就是究竟,酒入咽喉,一咽一可悔罪。
并且我们还要知道,能够断除饮酒的功德。在《佛说五戒功德经》里面就说到呢,不饮酒的人,获得36种功德。比方说:马上能知所有法,不作疯狂行为,不放逸,有惭有愧,转生人天等等,种种的无量功德。如果自己喜欢详细知道的话,就可以看这个《五戒功德经》,这些都有很详细地列出来。
好了,我们应该要知道,这个破小乘戒的过患,我们作一个总结就是了。破小乘戒,他有很多的过患,佛陀在《律本事》上面就宣说了十种破根本戒的过患。第一个是被导师,佛陀所呵斥,种种。
四分律上面就说到破戒有五过:一、自害,毁戒之人身语意业,悉皆不净,常受贫穷,善神远离,自己害自己。
二者为智者所呵,有智慧的人呵斥你,呵斥这个破戒的愚人。
三、恶名流布。
四、临终生悔。临命终时,那些恶道的相现出来了,自己很后悔。
五呢,死堕恶道。毁戒之人,既毁梵行,全无善因,福尽苦至,即堕恶道。
那我们怎么忏悔呢?我们已经学了这个《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2 18:05 , Processed in 2.480491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