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12-12 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九十八】
有人问,一直在读诵您的随缘问答,非常受益;可心也一直悬着,特别是看了如何评价**法师与《苦行头陀墓林僧笔记本》等句义后,非常担心,您不怕有风险吗?做这种两头不讨好的事,值得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一位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众生、无愧于良知的真正弘法人,应站在佛法兴亡一万二千年的过去、现在、未来全过程的历史高度,还应立于佛教的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十方法界的传承广度,还应明了一切佛刹的无尽法藏义理的究竟深度,来参学教义法理,来修行证悟智慧,来认知真伪邪正,来评判事件人物;更应做到心口如一、客观公正、符合事实、适宜因缘、增益善根、大众信伏,以具足如法、如戒、如事项圆融为身心言行应负的大因果,一切功德回向法界,一切罪责独自承受,一切义务尽心竭力,一切众生愿心救济,来入于世间利生,来往于十方行道,来住于清净道场,来去于无业自在。弘法人若不能如此,讲理时瞻前顾后,论义时心存疑虑,遇事时先身安危,除邪时自想好坏,济人时计较得失,护法时在意荣辱,持戒时洁身自好,出离时不度众生等,只能落于声闻乘。
风险,与人生并存,与事业同在,无时处不有;如此相对法则,动静相互交织,安稳无常同住。对于风险,世人谁能跑得开、逃得掉、躲得起,走路有闪腰的,吃饭有掉下巴的,在屋呆着有天降石头的,只能是旦夕祸福,各自随顺因缘吧。风险可成逆助道,佛住世时,提婆达多用山石醉象害佛,佛化金刚力士身,击碎了山石,降伏了醉象,展现了神通力,借此机遇向世人弘传佛法。初祖达摩,先有梁武帝不悦,才有一叶芦苇渡江;又经两次投毒,才有只履奔西方,成就了道业威名。六祖惠能,与猎人为伍隐身,躲过追杀无数次,后有传奇与坛经留世。虚云长老,遭人陷害断肋,艰难不改初衷,无人不敬仰其德。虽然如此,但佛有不冒险游行戒,不入恶国度,不入险难处;故弘法人须遵从佛戒,遵守国法,不可只身冒险、犯险、涉险、猎险。故世间修行有十难;即富贵修道难、贫穷布施难、生值遇佛世难、得睹佛经难、忍色忍欲难、见好不求难、被辱不瞋难、广学博究难、会善知识难、随化度人难。
凡是能坚固其心,弘传大乘佛法义理的人,一定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人。在此世间,能发菩提心的人非常难得,我辈应效仿先贤,坚固行菩萨道之心。佛教公案中记,“昔雀离寺,有一长老比丘得罗汉道,将一沙弥时复来下入城游观,衣钵大重,令沙弥担随从其后。沙弥道中便作是念,人生世间无不受苦,欲免此苦当与何等道?作是思惟,佛常赞叹菩萨为胜,我今当发菩萨心。适作是念,其师即以知他心通照其所念,语沙弥言,持衣钵来。沙弥持衣钵授与其师,师语沙弥,汝在前行。沙弥适在前行,复作是念,菩萨之道甚大勤苦,求头与头求眼与眼,此事极难非我所办,不如早取罗汉疾得离苦。师复知其所念,语沙弥言,汝担衣钵还从我后。如是三反,沙弥怪愕不知何意。前至所止处,叉手白师请问其意。其师答曰:汝于菩萨道三进故,我亦三反推汝在前;汝心三退故推汝在后。所以尔者,发菩萨心,其功德胜满三千世界成就罗汉故也。”而于我身,言行离道甚远,愿发菩提心而未证菩提,愿行菩萨道而未成菩萨,只是一个大凡夫,让人替我担心大可不必,还是保持住平常心、清净心、安稳心,共同参学佛法。
至于两头讨好不讨好,本来就没想那么多,只是与大众相互交流知见,远离乖诤法;与见闻者共同增益法利,促四众和合。一切弘法者,包含我本人所议的功过,都将在尘封的历史开化后,迷雾散去才露真容,任由后人评说论定,历史巨人的法眼慧语,会还原每个人的本来面目,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后,人们会用唯一的真理标准,认知评判功过,无记谁人风险与讨好不讨好;故谁若不能尊重历史、不能尊重良知、不能尊重正义,历史会让谁遗臭万年,良知会自我遣责三世,正义会惩罚本有心识。我等应相信,一切修行人,都具有智慧择法眼,会从善如流;不会用俗见的狭隘心,以个人荣辱得失唯最大,而不顾三世因果报应。
二零一三年十二月
智慈记录整理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九十九】
有人问,据您观察,于当下的信众活动中,寺庙内部管理上存在什么弊端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参学过很多寺庙,很少直接交流如此知见;但也间接的见闻一些状况,从总体上讲,大多数寺庙内部管理上,都能依据佛教传统家风,建有完备可用的管理机制,并配有一整套轨制。在共同修行、弘法利生、教化信众活动的过程中,管理者有效的开展了决策、计划、组织、领导、协调、控制等工作,保持了僧团和合,保持了僧众与信众关系的和谐,保证了佛事、法事、僧事的正常开展,保证了人力、物力、财力的合理运用,创造了信众心中的正法道场,树立了僧人善行的清净形像,开展了继往开来的佛教事业,增益了福慧善行的大众法利。越是传统道场,越能体现佛教家风;越是大型寺庙,越能实施合理有效管理;越是轨制完善,越能健康开展信众活动;越是公开透明,越能发挥人的积极作用。但是,在少数新建立的、僧众较少的寺庙内部管理上,也存在着不可忽视、不可回避的弊端,有的甚至相当严重;其主要表现是,有关轨制如同虚设或根本没有,家长制领导唯亲是用而排外,财务收支无帐目一人说了算,眉毛胡子一把抓杂乱无序,顺我者昌不顺意就启单,形成了家庙家风家事业。
寺庙内部管理弊端所产生的主要危害;一是容易引发寺庙财产纠纷;寺庙财产本为十方佛财,为常住僧众共有道场;可由于内部管理混乱,产权人格化,金线私存化,为财产纠纷提供了空间与可能;如媒体爆料,一位十六岁出家的僧人,在拥有一座寺院后,娶妻生子,现欲离婚,却面临寺院财产如何分割的问题;又如一位方丈大师非正常死亡,留下数百万财产;这些钱是其个人财产,还是属于其生前所在寺庙?其家属是否有权利继承?在这起财产纠纷中,这位方丈的家属和寺庙双方均已委托律师,争议财产相持不下。二是家属以居士身参与管理寺庙事务;具足受比丘戒与具足受菩萨戒的僧值职位形同虚设,强势打骂代替民主议事自咨,启单是对老弱、不听话者的管理手段,严重违背了佛陀以“出家内弘,在家外护”为教团纲纪、佛法久住的准则;如经常见闻大众议论,这个寺、那个庙的在家人,参与僧尼之间打架,或将某僧尼赶走等。三是上下失和与是非不断;以道弘人,以自我为中心,形成不同利益的小团体,三三两两你攻他守,离心离德争夺高下,有违伦理有序、各司其职、相辅相成、互助合作的僧团轨制;如有的主持只能维持,连日常斋堂做饭的差使都安排不下去,只能雇工。四是僧众不能依法持戒清净修行;除早晚课外,皆以商业化运作为主,根本没有静坐禅行时间,或诋毁静坐禅行者为外道;如抽签看相、符体看病、叠金元宝、供狐仙堂等。五是功能弱化后信众逐渐远离;僧众不能起到如法如戒如事教化信众的作用,僧众轻视信众,信众不伏僧众,四众相互失和,信众自然远离;如有一寺庙,除旅游者与做法事者外,很少见到信众拥护道场,参访者更是廖廖无几,在信众口碑中是不折不扣的家庙。六是僧众表法所示的佛教形像受损;破戒杂僧堂而皇之,清净梵僧忍辱负重,邪法邪者为上,善法善者受辱,使大众误认僧众也不过如此,信仰佛教者又能怎么着呢?如有的在家信众,皈依佛门后又去信了其他宗教,理由不过如此。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不为说是,只为讲法。非特指某一寺庙,综合所显法相而论;应引起佛教团体警示,引导自改,强化自律,发挥功用,利益大众。
如何完善少数寺庙内部管理上的疏漏与不足,既在当下刻不容缓,又是任重应常抓不懈。首先,应解决认知上的误区;佛教法藏律仪都在那里明摆着,还有寺庙内部管理轨制,人人自觉遵守就可以了,为什么还须弥补疏漏与不足呢?其实出家人也是人,在未修证悟道果之前,仍为凡夫境界,仍以感官知觉评判事项,法藏律仪与管理轨制的约束力,对身心言行有限,尚未达到一切平等;况且各寺主持的管理方法又多有不同,僧众的因缘善根也不同,刚出家时对僧众生活不了解,期望值过高与实际形成强烈反差,故须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耐心关怀,相互理解。然后,应主动遵守管理轨制;管理轨制对寺庙内部是约束机制,人人明确责任义务;对广大信众是规范教化,展示寺庙传统正规;对机制运转是有序保证,维护道场安稳祥和;杜绝有制不遵、有令不行的现象发生。其次,对身心修行应合理安排时间;经常组织僧众诵持经典,邀请法师开示,使其明教义知法理,自觉化解顺逆因缘所生障碍。还有,对所受戒律应坚持诵戒;半月诵戒时举戒自咨,各依受戒而民主平等,使戒益化入言行中,自觉改正过失。还有,对财务收支应公开透明;定期公布帐目,控制合理支出,人人是常住主人,调动其做好寺务的积极性。还有,对寺内事项应平等公正;防止一切暗箱操作,同人同事须平等,僧与僧相待公正。当然,提高管理水平的方法还很多,不能一一例举。
各地寺庙在内部管理上,有很多经验值得学习借鉴,可参访交流,相互促进,保持整个轨制的完整性、规范性、一致性、操作性,使管理功用再上一个新台阶;不至于因内部管理不善背负因果,以至断送自他慧命。如此话头,值得探索;如此讲解,仅供参考。
二零一三年十二月
智慈记录整理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一百】
有人问,我见闻过一些寺庙只喜欢青壮僧尼,而将个别老弱病者启单,他们在无处可去的状况下,有的进了托老所(有养老保险金),有的回了子女家,有的还俗成了家等。如此行作虽有因缘,但一定有因果;这样的因果由谁来承担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你说的这些事,我于二十几年前就见闻过了,有一位老僧出了一辈子家,不愿离开伽蓝,且无处可去;却被几位出家人与在家人,打的鼻青脸肿、身体带伤,赶出寺外,用品也被扔出;老僧爬起后带上用品,怏怏而离不知去向。还有,几年前与一位住持交流佛法时,我问他说,您这么大年纪了,生命无常,生死事大,怎么不将寺务交给壮年僧人去做,您好腾出手来,有时间专心修行。他回答说,“这事万万不行啊!除了福慧不具足,让人不放心外,还有难言之隐。我师兄如你所说,将住持位置交给了大徒弟;结果没过几年,大徒弟翅膀硬了,嫌其碍事,将其赶了出来,没有人收留,现在我这里。我的一位同修,也是如此,现在回到了女儿家,虽未还俗,但也不方便修行啦!故在我圆寂前,让大徒弟作事可以,可住持位置不能让。”这种现象,虽属个别,不是普遍,却影响颇大、甚远、极坏。谁也不愿自扬家丑,但为止恶扬善,减少或避免此类现象继续发生与蔓延,“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只好直心而论。
如此行作的恶劣影响;其一,不利于大多数僧人修行;人人有老的那一天,见闻如此现象,今天此僧的下场,就是明天彼等的未来,身心不能安稳行道;如一中年僧人为人看风水、占卜吉凶等,信众都有不同供养;当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回答说,“明知不如法,但也没办法,若手里没钱,又无儿无女的,一旦被启单如何生活呀,也无法继续修行啦。”其二,一些僧尼离寺另辟蹊径;有的在居士开办的佛教用品商店,为佛像、菩萨像、财神像等,装藏、开光、升座,取得不同供养;有的行走于在家人之中,举办各种法事,直接取得供养;有的干脆买了民房,广收弟子,大办道场,收取财物等。其三,阻碍了一些人的出家之路;部分在家人想出家修行,当见闻如此现象后,不敢再出家,怕将来回不了家;如一位在家人带发修行一段时间后,本来决心非常大,可亲见一位老尼被启单后,第二天便离寺回家了。其四,降低了僧人在大众心中的地位;俗人皆知尊老敬老、养老孝老,僧人怎么驱赶老弱病者呢?如一寺庙前几位摊主议论说,“被打骂赶走的老僧太可怜了,在世间也少见这种事;他们的心怎么这样狠,不知佛教的慈悲心都跑到哪里去了。”也有的说,“出家的人,东山一个,西山一个,个性都强,谁是谁的亲近人,出这种事也就见怪不怪了。”
如此行作的因果极重;佛赞出家清净,在家修行有多恶因缘缠绕。而于少数寺庙中,真实存在这种事例,其影响可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自然产生因果,为今世所种恶因;其一,损佛形像;佛怜悯救度一切众生,而如此弟子却不能怜悯救度个别老弱病者,使佛法教义在大众心里产生疑惑,信佛怎么样?不信佛又怎么样?知道的出家人如此,不知道的还不知是怎么回事呢!看来佛教也不过如此,还是好好过日子吧!其二,污法污僧;在被启单的老弱病者中,除个别毁法破戒的人外,据我观察有乘愿再来的菩萨,也有声闻一至四果的阿罗汉,也有清净梵行的比丘僧、或凡夫僧;但在清净梵行的僧尼中,身心为法体,慧命为真僧,毁辱为污法,打骂为污僧。其三,毁破戒律;佛戒为孝,戒名止恶,孝名为善;佛有救赎戒、看病戒;佛弟子以戒为师,应为遵戒守戒的楷模;而不分善恶、不分凡圣、不分状况,只想甩包袱、图安逸、求顺心,随时可以启单,还是理直气壮,毁戒于不知,破戒后不觉。其四,断人慧命;古德有云,宁杀千人生命,不断一人慧命;特别是被启单后,无奈还俗成家的人,身心无法清净修行,乃至不再信佛;虽有前世逆缘,但今世若遇顺缘,可继续增长慧命;如有母女二位僧尼,母亲被启单后,女儿随其还俗成家,丈夫家无有信仰;若母亲不被启单,后边的事就不会发生。故随意对个别老弱病僧尼启单者,今生难以成就道业,后世将堕无间地狱,因果报应后再善生人天。因果由决策者及参与者共同来承担,决策者承担主要因果。
当见闻如此事例时,我的心在流泪;为一切弱者的悲惨遭遇而伤感。当回答如此请法时,我的心在流血;为一切强者的不计因果而哀痛。不知诸位住持与常住,见闻如此问答后,身心有何感想。大众应知,举其事例,知其根源,才能革除其弊。还应相信,佛教信众有智慧,一定能共同营造出人间清净道场,为世人继承优良传统起到示范的榜样作用。
二零一三年十二月
智慈记录整理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一百零一】
有人问,我不太懂佛法,但知世人倡导大公无私、先公后私、先人后己、奉献人生等价值观,而信佛人却倡导自利利他的人生理念;怎么听着信佛人还不如世人的观念进步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世人与信佛人观念的内含不同,在义理上存在着本质差别;故不能仅凭表面字义,来认知观念的进步与落后;只能是义理各有所表,道德功用相通,身心境界存异。世人倡导大公无私、先公后私、先人后己、奉献人生等价值观,为世法中社会公德的展现,为世风中大众善行的愿望,是针对身心中自私自利观念的转化,是针对身心中贪婪执著欲望的改变。如此价值观,是身心修养的追求目标,是精神境界的崇高理想,是人生环境的优良标准,是道德文明的具体体现。信佛人倡导自利利他的人生理念,是在世法世智的基础上,依佛戒律停止身心中一切恶念、恶言、恶行,生起身心中一切善念、善言、善行;依佛传承法门修行而破除身根障碍,净化五蕴识心的无明烦恼;再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出离世间又入世间,救度众生一起离苦得乐;以出世间法为究竟,又不离世间法;以广修福德慧德为自利,又以福德慧德济度众生为利他。
信佛人自利利他的理念,不在于语言文字上,而在于身心行作上;是建立在自觉、自愿、自律的基础上,次第修证道果所形成的功德。若无大因缘、大善根的功德自利,无法利他,也不可能利他。这里的自利,是获得佛性藏中的戒利法益,是明自心、见自性中的功德利益,非世间法中的名闻利益,也非身心中的私欲利益。这里的利他,除慈悲众生,喜舍一切七宝外财外,还喜舍一切头目骨髓、皮肤血肉等内财;而且不求回报,功德回向法界众生,超出世人想象,为难行能行的利他。佛教公案中记,“昔有一国王深识罪福信有果报,常好布施不逆人意,名流四远无不闻知。时邻境起兵以袭其国,王自思惟,若我出战必伤害,宁自丧身不抂百姓。彼军已至从城东门入,王便从西门出,单独一身逃奔林野。时有一婆罗门从远方来,路由林间遇值此王,即时二人对相问讯,王问婆罗门,汝从何来欲何所往?婆罗门曰,我闻某甲国王,志好布施不逆人意,故从远来欲有所求。王即答言,君所言者,我身是也。婆罗门闻之惊怪,即问王曰,王今如此,其故何耶?时王具以事情向婆罗门说。婆罗门闻之躄地绝死良久,王即扶起以水洒之然后乃苏。王问之曰,何故若是?婆罗门言,我自昔贫穷乏无财,故从远来欲乞财宝,如何今日值王如此?故懊恼不自堪胜。王即慰喻婆罗门,汝莫愁忧,我当令汝大得财宝。彼异王者虽得我国未获我身,宣令遐裔赠募甚重,汝便可缚我身送诣王门,彼王欢喜必重赏汝。于是婆罗门即如其言,以草索绳缚其两手,送诣王门。门人见之速入白王,王闻惊喜,即命令前门士即将所摄王身及婆罗门诣王坐前。王问婆罗门,汝有何术能致此人?婆罗门答,我无他术,此人本为王时志好布施,故从远来欲有所乞。于林树间遇值相见,彼问我言,欲何所至?时我答言,欲至某甲国王所。彼答我言,某国王者我身也。我闻是语即时绝死了不自觉,彼扶我起以水洒之,复问我言,汝何故至此?我答言,宿世不施生世贫穷,故从远来欲乞财宝,本愿不遂故自懊恼耳。彼劳我言,勿生勒念,吾当以身给汝所须。便语我言,汝可持绳缚我两臂送诣王门,彼王自当赏赐汝也。时王闻婆罗门语,即便泪出避席下坐语本王言,汝真人王,我为贼也。于是摄其所领还归本国,前王复位令行如故。此明菩萨本为凡人,所行至德其事如是,若有书持经卷至心如是,天及恶人终不得便也。”
自利利他的人生理念,人人可说;可在实践中,事事难行。特别是在当下,受到市场经济负面的影响,冷酷残忍无情的竞争,身心被贪婪所占据,私欲恶性膨胀,一味索取,一切向钱看,人性中丧失了道德善良,追求声色犬马的奢侈生活,满足于自我生理感官需求的享乐,以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的现实利益,只利用传统文化与优秀文化的外在形式而缺乏营养吸收;已经对世人倡导的价值观,形成了严峻的挑战;由此衍生出部分寺庙商业化与僧尼职业化,其深远影响也对伽蓝净地形成了垢染的冲击。故应大力倡导弘扬传统文化,学习优秀文化,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民族文化,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树立统一意志的人生信念;再加以自利利他的菩提愿心与佛教文化,化腐朽为神奇,化阴暗为光明,用进步改变落后,用正面转化负面,造福人间,回归心灵家园。
二零一三年十二月
智慈记录整理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一百零二】
有人问,前几天有二人,手拿两本书来到我家说,“释迦牟尼佛讲的法不灵了,要学新法;古代的教法不适合现代人了,要改革,把基本的戒律都改掉,废除吃素,合理杀生,夫妻勿戒,发展经济。这两本书就是‘新的佛经’,赠给你诵持。”我翻看了一下,不是佛说,也不是阿难结集;而是一位学者,借用佛名编写。便对他们说,这不是佛经是伪经,这不是佛说是魔说,这不是正法是邪法。这二人听后气愤的说,“你不许诬蔑陷害老师,否则请律师告你侵害个人名誉权,要你承担全部法律责任。”我对他们说,你二人快走,我也不讨论什么新法,你们也用不着告我侵权。我弄不明白“新的佛经”是怎么回事;还有他们怎么说佛经都可以,而依佛法说“新的佛经”几句,怎么还犯法了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据我所知,有的在家人手拿此类书籍,向出家法师请法,印证其真伪时,出家法师皆告知请法者,“快将此类书籍烧掉,以免与其结缘,感召今生后世因果。”于出家人中,尚未发现有信受如此新法者,皆自觉加以抵制。于在家人中,正式受过三皈五戒、广修十善法的人,大多数人也不信受如此新法,怕结魔缘,怕造恶业,怕召因果,见闻此类书籍者,也都拒之门外。有人向我介绍说,“在网络媒体上,也有多种质疑声;如‘胡编乱造,假借佛教的旗号反对佛教,自称是普贤菩萨,其实就是敛财的邪教性质的大魔头。’还有‘魔子魔孙断佛慧命不择手段,破佛戒律,当下无间地狱。’还有‘改革是假,叛教,篡改,敛财是真。’还有‘假借佛教改革恶意攻击信教群众,无耻的篡改了佛教基本教义和五戒。用自己庸俗的想法诋毁戒律,提倡杀生、淫欲,干那些不干净的男欢女爱的快乐修行。本质恶劣,三宝弟子坚决反对。’还有‘警惕邪书之四大天王法门,什么佛魂宏图,又佛又魂的!这些书批判佛陀戒律,鼓吹不吃素可吃肉、不苦修可乐修、可杀生、可邪淫等,这正是《楞严经》里面所讲的附佛外道,所以学佛弟子,特别是居士,不可不慎,把自己辛苦挣来的钱来印这些邪书,不但没有功德,反而是助长了这些附佛外道的嚣张气焰呀!阿弥陀佛!自重!’还有依佛法戒律十问作者等。”
此类书籍,多在不信仰佛教及初学不明教义法理、不能守持戒律的人中流传。于这类人中,根本不知真正的佛教,也根本不懂佛法义理,也根本不明佛戒律仪;只略知一些佛教常识与文化,以此来填补一下心灵的空虚,抵消一些畏惧因果报应的心理,追赶时髦而装饰一点门面,满足一把精神愿望的需求。此类书籍,虽借用佛教各种名称,却无真正佛法义理之实,完全以世俗观念、世俗理论、世俗知识来创造新法,只能算作一种四不相读物,以所谓的新法思想混淆佛法义理,故只能用世法来吓阻与维护个人名誉权。真正的佛教,对佛法义理可自由辩法,有时法师也常受诋毁辱骂,或常被戴上外道邪师的帽子,可无人以世法吓阻与维护个人名誉权,只以因果法各自承担业报。
对此类书籍之所以讲为四不相读物,可以拭目见其宗旨;即纲要,为“传承、改革、和谐、发展。”佛光普照,“为众生化解灾难、增运、祛病、强身、延寿等。”创建佛净土,为“建成规模、样式、功能等完全与西方极乐世界相同的东方极乐世界。”法宝佛光卡,为“化解灾难、诉讼、外遇、婚灾、恶瘾等;增运子女、学业、事业、仕途、福寿等。”新立四相,为“废除吃素,合理杀生,夫妻勿戒,发展经济。”功德无量,为“培育门生,福国利民。”普度众生,为“为构建道德社会、和谐社会做不懈的努力”等;佛教不像佛教,道教不像道教,儒教不像儒教,文学不像文学。至于是不是伪经、魔说、邪法,我等暂且不急于下结论,还是留给大众去认知评判;让四众在择法中,提高对真伪佛经、正法邪法的辨别智力。此类书籍的出现,有其众生业习因缘,清净与垢染相比较而存在,正法与邪法相混淆而发展,于存在与发展中才突显佛教正法的真与贵。
至于“他们怎么说佛经都可以,而依佛法说“新的佛经”几句,怎么还犯法了呢?” 请先不用情绪化思维此事,可用理智校量因缘;即济度人时须观机逗教,若选对机缘可事半功倍;否则费力反遭殃;如一人遭遇车祸,肇事者逃逸,多人见之避而不救;而一人见义勇为,送往医院救活生命,并通知家属告之实情;可家属反诬见义勇为者为肇事者,便向遭遇车祸者求证,遭遇车祸者说,“当时我昏迷不醒,清醒时只见此人在场。”见义勇为者的清白,只有等待肇事者归案才能证明;在未得到证明前,应承担肇事者的责任。故而应知,度人难、讲法难、讲正法更难,非大勇无畏者而不可为之。其实,应相信四众的智慧,真伪正邪一见便知;其因缘则是清者自清、浊者自浊。若无智慧者,误入也是因缘。佛教公案中记,“有二种贼,一者手力贼。二者方便贼。手力贼手自凿壁,或作师子头或作莲花形,入舍取物不尽持去要少多留,欲令主人得生活也,欲使人称此是好贼。还自变服与诸人俱至失物家看,时彼众人见贼凿壁处,皆言此是巧贼。时有一方便贼微梵志服,亦在其中便作是言,此非巧贼,用力多而得物少,云何为巧?要不用力而得物多尔乃为巧。时手力贼密着心中,待众人去随而问之,云何为方便贼?答言,汝欲知者但随我行,一月余日当使汝见。于是方便贼便方便微梵志服,造一大富长者家,告长者言,我须少物,能与我者不亦佳乎?时长者谓索一衣直,便即答言,当相给与。未得之间续后重往言,君前许我者意定可得不?长者答言,当令必得。如是至三已,便作文书诣官言之言,某甲长者负我十万两金不欲还我。贼便取长者怨家以为时人,时官录其时人并长者身,问时人言,实尔不?时人答言,实尔也。官遂令长者输金与此梵志。”此喻可正解为随喜功德,也可反解为愚人上当受骗。
再多讲一句,学佛人学的不是乖巧华丽的言辞与美妙动听的哲理,而是修行身心证悟的真实智慧,才能解决自我生死大事。
二零一三年十二月
智慈记录整理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一百零三】
有人问,依佛法修证中的观知,与世人中的预言家有什么区别吗?若有区别,区别在哪里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佛依功德力,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十八不共法;菩萨依佛功德力,有十种自在;既入世间又出世间,既可纵观三世又可广博十方,既为周流遍至法界又为圆通自在无碍;既能安立不同世界又能化度无量众生。依佛法修行证悟智慧的人,仗佛威神,以三昧定力,慧眼可以观知世与出世因缘、六道众生三世因果。世人中的预言家,可主要归纳为四类;一是天人直接转世;二是智人观星推测;三是利用周易测知;四是各类灵识附体。只能分别略讲,不能详尽其义。
依佛法修证中的观知,定无所思,心无所念,观无所虑,察无方所;即定观之人,无主观意识,只随顺因缘;无私欲可想,只清净无为;无任何挂碍,只依止般若;无特定所指,只离诸相有。随顺因缘,可缘未起时先观知,知后遇因缘,顺而不喜,逆而不悲,一切坦然面对,藏于心中,明了而不显露。清净无为,是身心清净离垢染,无欲漏无作为而为,心无杂念所起,唯净识念而无念念佛。依止般若,为身心智慧生起,无一丝私利私想,见此世界灾祸无动于心,见诸天妙乐如光影心无所记,见地狱惨烈苦受众生不惊不怖,见十方诸佛国土不来不去。离诸相有,为不觉有身又以身相心观,不见心识存在又真实存在,不以一人一事一地一域为执又未离事项。不以观之为能,一切无欲无求,缘起缘落无常,不沦为世俗世论,有可说有不可说,点到为止又多隐语,知众生根基有不同,仅为方便弘法利生;如《六祖坛经》云,“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佛教公案颇多,无须再加引证。
天人直接转世知因缘者,通常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直接见佛闻法,种植善根德本,又于佛前忏悔,愿改前世业习;二是未经地狱轮回,直接转世为人,所具天眼功用未能尽失,五蕴识中心境转入意识。佛教公案中记,“昔佛往到第二忉利天上。为母说经。时有一天寿命垂尽。有七事为应。一者项中光灭。二者头上傅饰华萎。三者面色变。四者衣上有尘。五者腋下汗出。六者身形瘦。七者离本坐。即自思惟。寿终之后当弃天座七宝殿馆浴池园果自然饮食众伎女乐。更当下生于拘夷那竭国疥癞母猪腹中作子。甚预愁忧不知当作。何等方便得免此罪。有天语言。今佛在此为母说经。佛为三世一切之救。唯佛能脱卿之罪耳。即到佛所稽首作礼。未及发问。佛告天子。一切万物皆归无常。汝素所知何为忧愁。天白佛言。虽知天福不可得久。恨离此座当为疥癞母猪作豚。以是为毒。趣受他身不敢为恐也。佛言。欲离豚身。当三自归言南无佛南无法南无比丘僧。归命佛归命法归命比丘僧。如是日三。天从佛教晨夜自归。却后七日天即寿尽。来下生于维耶离国。作长者子。在母胞胎日三自归。始生堕地亦跪自归。其母娩娠又无恶露。母旁侍婢怖而弃走。母亦深怪。儿堕地语。谓之荧惑。意欲杀之。退自念言。我少子怪。若杀此儿父必罪我。徐白长者。杀之不晚。母即收儿。往白长者言。产生一男。甫初堕地长跪叉手自归三尊。阖门怪之谓为荧惑。父言。止止。此儿非凡。人生在世行年百岁。或八九十。每尚不晓自归三尊。况儿堕地能称南无佛。好养视之慎无轻慢。儿遂长大年向七岁。与其辈类于道边戏。时佛弟子舍利弗摩诃目揵连适过儿旁。儿前礼足言。和南舍利弗摩诃目揵连。舍利弗摩目揵连惊怪。小儿能礼比丘。儿言。道人不识我耶。佛于天上为母说经。我时为天当下作猪。从佛之教自归得人。”但知因缘者,所观边界与时间有限量,多以欲界为主,一世至多世不定,缘尽功用自消。
智人观星推测,也称占星术,古今中外有之。以天体星座变化,引发磁力变化而影响地球;又以天体星座所主神职变化、运动方所,与地球区域相互效应,推测人间祸福;如在中国各朝代,皆有观星台与观星官等,向君主谏言,预测国运吉凶;再如国外的诺查丹玛斯,有很多留世预言等。智人观星推测,一是有地域不同而有误差;二是后世因缘变化无法测知;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当遇大善大恶因缘,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有的提前与延后,有的轻微与严重等,故世人认为,预测有时不准,不可不信,不可全信。
利用周易测知,在中国有多种占卜看相、六爻异术、预测吉凶等;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与书籍,有伏羲氏的《阴阳八卦》、姜子牙的《太极图》、铁冠道人的《透天机》、袁天罡、李淳风的《推背图》、刘伯温的《烧饼歌》,还有明末清初《冬明历》等,都是利用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的原理,配合天干地支,加以运算推测,透出万事万物运转变化的玄机哲理,变化中有不变,不变中有变化;如民间流传较广的李自成的大顺朝十八年,由于君臣腐化天天过年,仅为十八天(无法印证预言的真伪,这里仅作为一种比喻);再如一人被测知,某年某月某日必死,而被测者第二天皈依佛门,礼佛供养、举办放生法会、忏悔业障、念佛善行等,平安度过预测期而没有死,预测者见之惊呀,并说“你一定遇上高人又做大善事了,过了这道坎寿命又能活几十年呢。”
各类灵识附体的人,也称为巫医、巫术、神汉。虽被世人称为迷信、鬼神、作祟,佛教信众称为外道、邪法、邪众等,但如此现象,于世间真实存在,且流传广泛,民众信者颇多。各类灵识,有的通过身心修炼,有的不须通过身心修炼,皆具有报通,且身心能量场超过普通人体,并能很容易侵入体中,影响普通人的情绪;尤其对极少数体能弱的人,能控制其思维意识,利用人口说话,表达所知事物,或预测过去、现在、未来之事与吉凶祸福。国家有禁止可禁而不止,道术有降伏可伏而不尽,佛法有驱离可离而不灭。这道众生存在,是业力感召;被附体者又与其有缘,报恩报仇者皆有。可是,各类灵识的报通有限,多限于忉利天以下(不含忉利天),主要预测人间之事;又限于被附体人一世。有知其然时不能掌控变化,故有时准时不准等。事例不须我讲,民间一人可富五车。
观知与预言,二者既有相通之处,又有不同差别。相通之处,在于对事物发展变化的运与势及特征特性的观知与预言。运为过程,过程有轨迹。势为趋向,趋向有兴衰。特征特性为人物与事件,人物与事件有代表性。但也各有差別,根本差别在于漏尽;有漏者的测知力有效有限,无漏者的智慧力有应无尽。一般差别在于内含上,佛法中的运,为佛法住世的全过程;佛法中的势,为佛法住世兴衰的状态;佛法中的特征特性,为正法、像法、末法,各有不同人物与事项所生现象。世人中的运,为人类历史的过程;世人中的势,为朝代更迭的兴衰状态;世人中的特征特性,为不同历史时期,各有人物与事件为代表。观知可明了预言中的运与势及特征特性,但隐而不显,无为而修行。预言却不能预测观知人世与出世的智慧境界,也不能预测佛法中的运与势及特征特性。依佛法义理,一切有为不究竟,皆为外道邪法,唯证悟岀世间智慧,方为了义。应知一切预言,只能预言灾难,不能转化灾难,若说破此灾难加以防范时,又加重彼灾难,徒增困惑烦恼,又无能为力;唯佛法可增益人天福报,转化灾难为无形不起,降福增寿、物富粮丰于有形常态,只凭人心善恶,众志成城。
二零一三年十二月
智慈记录整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