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大荷素

印代法师系列讲座———《楞严经》印代法师新注笔录稿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5-31 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印代法师系列讲座———

《楞严经》印代法师新注笔录稿【第028课】

    2012年4月29日星期日

(本稿为法师YY讲座笔录稿,未经法师审核,仅供渴望求法的同修,自己临时参考。由于现场打字时间仓促,错别字在所难免,希望各位同修及时反馈错字、错句和矛盾的语句!请勿转载发表!如转载发表未经法师审核的讲义,如有误导别人,后果自负。阿弥陀佛!)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请合掌请法!(发愿文:)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祗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南无常住十方佛!

南无常住十方法!

南无常住十方僧!

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佛顶首楞严!

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金刚藏菩萨!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家请放掌!请法师慈悲,为我等弟子开示法要!

阿弥陀佛!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晚上好!

我们继续共同学习楞严经。请打开《大佛顶首楞严经背诵手册》第18页,第一行:

经文【阿难言。如来现今征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穷寻逐。即能推者。我将为心。佛言。咄。阿难。此非汝心。阿难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当名何等。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

这一段经文,是佛陀第二次征问阿难什么是心?阿难说“能推寻”的是他的心。佛直接呵斥:“此不是你的真心!”

大家还记得前面七番破处吗?在第五番破处当中,阿难就像在这个地方一样,说过同样的话:【我今思维。即思维体。实我心性。】佛陀已经把他这个推寻思维的心,已经给否认了:不是心性、不是真心。阿难在这个地方,依然还是认为:能推寻思维的便是他的真心。所以说,前面已经破过一次他的虚妄认识了,到这个地方,属于第二番破妄识。到后面说有体,那是第三番破。

经文【阿难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当名何等。】

既然思维推寻的这个思想心不是我的心,他应该叫什么呢?

经文【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

佛对阿难说:“你不必惊慌,这是你对眼前外境所生出的虚幻妄想、虚妄想相。你有推想,便落入了分别眼前外境的妄想相中,这推想心不是你的自性真心,而是分别外境尘影的妄想心。因为它(妄想心)太细致,不明显,不易觉察,所以它迷惑了你的真心自性,使你从无始以来直到今天,错以此幻相不实的心为自己的真实心;这都是你从无始至今,认贼作子,错认分别妄想识心,错认虚妄不实之相,为自己的本性真心,迷失了你原本常住的真心。认妄作真,亦如丧失本有家珍,遂至头出头没,被轮回所转,而不能超出,以至枉受生死轮回之苦。”

经文【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佛宠弟。心爱佛故。令我出家。我心何独供养如来。乃至遍历恒沙国土。承事诸佛。及善知识。发大勇猛。行诸一切难行法事。皆用此心。纵令谤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若此发明不是心者。我乃无心。同诸土木。离此觉知。更无所有。云何如来说此非心。我实惊怖。兼此大众。无不疑惑。惟垂大悲。开示未悟。】

阿难向佛说:“世尊啊,我是佛最宠爱的小弟弟,因为心中敬爱佛陀的缘故,才使我发心出家,现在我的心不只单独供养如来你一人,乃至于象恒河沙一样多的国土上的所有的佛和善知识,我都以广大勇猛无比的决心,去承侍和供养,经受种种严峻的考验,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都是用这个心,纵然是我做出诽谤佛法,永远退失善根之事,也是用这个心(为善做恶,都是此心)。如果您说这不是我的真心,那就等于我没有心,如同草木土石一样了。(这个地方要注意一下啊。)因为我离开这个觉知之心,就什么都没有了,为什么您说这不是我的真心呢?(这个地方阿难有疑问。)我实在是惊恐万分!而且在座的大众,也没有不疑惑的,还是请世尊您老人家大慈大悲,给我们这些没有悟道的人讲一讲这个道理。开示我等未悟的人。”



《楞严经》这个时候讲到关键的地方了!讲的是修行为什么不能够出成绩?错!错在哪里?错就错在不认识真心,老是用妄心。修行要修什么?老是修生生灭灭。什么时候能修到不生不灭呢?佛在这个地方,责备阿难。我告诉你,阿难挨骂,你们也该挨骂,阿难代表的是我们大家不觉悟,他错用了心,还觉得挺委屈呢:“我对佛法一直都是很敬仰的,不但供养你释迦牟尼佛,还供养十方一切诸佛大善知识啊!”( 这是学佛人的通病啊。现在学佛人好多家里都设有佛堂,不但供养释迦牟尼佛,还供养阿弥陀佛,十方一切诸大菩萨啊!)“我已经发了广大无比勇猛的决心:一定要成佛。我已经发了菩提心啊!你能说我不是觉悟的?我觉得我是修行者,在落实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

你觉得你是“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刚才我责备你们的时候,为什么你们心里不舒服呢?还是有不愿意接受啊!还是有贪嗔痴。喜欢听好听的,自己不精进,师父责备还是不乐意接受!这是长辈师父责备你啊,换别人的话,早不干了。你的不能行、不能忍,今天就犯了。师,“师者,父也。”老师就象父亲一样,来教导你,父母对孩子是没有异心的,是一心想让你成长起来,你觉得自己“发过菩提心啊!”你觉得自己“在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都是为善啊。”现在修行人全部都是用的这个心,第六意识和第七识,善恶不出此心啊,取舍不出此意啊。所有的所谓的修行人,都是用的这个妄心,还觉得自己是大修行人,实际上都没有用到修行上去,说白了,都是用的思维分别,都是我执我见,都还是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认识,自己在乱搞盲修瞎练。我跟你说,你那个修行我不承认,那叫盲修瞎练。说到这个真修行,大家用的其实都不是真心,都与像阿难和楞严会上在座的大众一样,用的都是妄心!

大家都认为如果去了这个心,那不就等于没有心了吗?不就如同草木土石一样了吗?所以才请佛陀开示未悟,才请佛陀开示那些未能够悟道的人。

经文【尔时世尊。开示阿难。及诸大众。欲令心入无生法忍。于师子座。摩阿难顶。而告之言。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阿难。若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叶缕结。诘其根元。咸有体性。纵令虚空。亦有名貌。何况清净妙净明心。性一切心。而自无体。若汝执吝。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别有全性。】

这一段呢,佛要说正法了。此处佛陀开示大众,不要惊慌,不要为了找不到自己的真心而惊慌,不要错认去了这个分别的心啊,就没有真心了,不要这样认为。

此处佛陀开示大众,真心自有自体的存在,先安抚那些错认无心之人的惊怖和怀疑,所以先安慰,后开导,欲令大众悟达见性为真心,得入无生法忍,若证此忍,无为法。于三界内六凡法界,三界外四圣法界,不见有少法生,不见有少法灭,于一切法,当体如如,而忍可于心(即不动于心),若证得了无为之心。则不容易向世人说清,什么是无生法忍,什么是无为之心了,因为众生惯用的都是有为之心!

经文【尔时世尊。开示阿难。及诸大众。欲令心入无生法忍。】

这个时候,世尊就开示阿难,及诸大众,希望阿难及在座大众都能悟入真心自性本来就不生不灭的这个真理,而得证入无生法忍。

无生法忍,即无法生,亦无法灭。证得此忍,便能于十法界——四圣六凡——四圣法界是三界之外,六凡法界是三界之内,在无生法忍,便不见有少法生,也不见有少法灭,于一切法本体便是如如不动,便没有生灭,若证得这个法的时候,你看一切万法没有生灭;若证得这个境界的时候,你看一切万法没有生灭。如果其恐慌,便不能忍,有生灭的心,便不是无生法忍。

“无生法忍”,是术语,是佛学名词。[略云无生忍。无生法者,远离生灭之真如实相理体也。真智安住于此理而不动,谓之无生法忍。]真是真心,智是般若智。真心般若智,安住于此理不动。真心般若智慧,安住于远离生灭之真如实相而不动,叫“无生法忍”。

般若智(知)是什么?般若智是知而无知,无知而知。所以说,唯识家和《摄大乘论》学者,他的不同点就在这里。《摄大乘论》学者、佛学大家呢,称无生法忍为第九识。但是《瑜伽师地论》、法相宗这一派的,他们认为是八识。法相宗,唯识宗的兴起,就把《摄大乘论》派给抹煞了,但是呢,印度那边还有九识的说法。咱们中土统一以后,九识归入了八识,认为八识它是染净识,综合起来,也有染污,还有纯净的自性,把第九识纳入了八识了。这些不是我随便说说的,你查查那些藏经,都有九识的说法,“无垢净识”就是第九识。

无生法忍是[于初地或七八九地所得之悟也。] [法忍即慧性。见法无生,心智寂灭,堪受不退,故名无生法忍也。]法忍,是般若智慧,是智慧性能;证到无生法忍的境界呢,就不再退转了,故名无生法忍也。

《智度论》七十三曰:“无生忍者,乃至微细法不可得,何况大。是名无生。得此无生法,不作不起诸业行,是名得无生法忍。得无生法忍菩萨,是名阿鞞跋致。”

《大智度论》第三卷说:“无生法忍者,乃至无一法可得,何况大。是得无生法忍啊,可不是悟得无生法忍了。”

再看下面的经文:

经文【于师子座。摩阿难顶。而告之言。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

佛欲令一切众生,得入无生法忍,于是坐在狮子座上(狮子为百兽之王,佛说法无畏如狮子吼,破一切邪见),摩着阿难的头顶对他说:“我常常说一切诸法所生,一切境界现象的产生,唯真心所现,都不过是自心所显现,一切的因果、一切的世界、甚至是一粒微尘,都是因为心现而形成体相。”

中国古语云:“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识得真心,大地根本无寸土;不识心,才认为地大物博。古德又云:“天地与我同根,万物皆我一体”,也是这个意思。

这个地方就涉及到明心见性和唯识学的关键要害了。佛法的要旨是什么呢?佛法三藏十二部,虽然说是卷帙浩繁,但是他的主要宗旨,却是非常简单,就两个字——真心。 你看多简单啊!最简单最简单的,还是一个字呢,大家知道是什么字吗?说起来不外是个“净”字而已。就这一个“净”字,净个什么呢?就是净化我们的心。我们的心,本来是清净的,只是因为被贪、瞋、痴等烦恼,财色名利等欲望所染污,所以就由清净变成不清净了。我们修行得抓住重点。佛法总纲是什么?大家还记得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就是要这个“净” 。“是诸佛教”:佛教你什么?教你净化。

我们从现在开始学习认识我们的心。我们要生处变熟,以前我们没有认识心,现在我带着你们认识一下,我带着心来跟大家握握手,它不怕你们,但是有时候你怕他,其实它天天都和大家在一起,有时候就是介绍了,碰上面也不认识。一切佛法都是在指导我们如何断烦恼、去私欲,而回复到本来清净的心性,所以,我们学佛而能把握这个“净”字,就是一个善于尊敬佛的人。这个地方又谈到“尊师”了,尊佛,尊佛教导,我们要按照佛教导的去断贪嗔痴,断烦恼,断财色名利欲望污染烦恼,回归我们本来的清净心,这就是尊敬佛,尊敬老师;如果不是按这个原则做的,就不是尊敬佛、尊敬老师。如果不按这个原则去净化自己的贪嗔痴,净化财色名利等欲望污染,他就断不了烦恼,纵然是遍阅三藏,也只能算是入海算砂,说食不饱,究竟没有什么益处!只能在那里计数字,数落宝贝而自己用不上,心不清净,那不是修行。我们修行要修什么?修清净心。

可是在这里,在这当中,我们要专门研究内心,看看佛陀教我们是怎样净化内心的。要说最直接了当,学习这样的一门功课,只有唯识课这一门功课最直接。从“唯识”这两个字就可以看出其中的端倪:“唯”,是唯独,是决定的意思;唯独“识”——心识。心和识分家不分家呢?它不分家,它分开家,就麻烦了。心识就是指我们平时日用的心理活动,就是此地阿难所说的“心”。唯识学上说,世间一切都是这个心识所变现出来的,就是此地佛陀说的【唯心所现】。

【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一整部唯识学啊,我本来想到后面十番显见里面讲的,但是到这个地方呢?不讲不行了,名词出来了,你不讲大家不理解。唯识学特别难学,不是说人人都学得懂的。唯识学里面的名词特别多,唯识学上说:世间的一切,唯独是这个心识所变现出来的,『绝无离心之境』。就是说:【绝无离心之境,定有内识之心】。慢慢地学习,这个地方急不得,我把唯识学深入浅出,最简单扼要地,系统地讲述一下。

心识是万事万物的主宰,内心清净,则国土清净;内心染污,则一切身心世界,也随着染污。所以我们要消除脏乱,净化社会;净化社会就要从根本的心识下手,也就是唯识家所讲的“转识成智”。转识成智怎么转呢?我们要从消除脏乱开始。净化社会,要先净化我们的心识,要想让这个社会好,先从我们个人做起。“真正修道人,世间无有过”。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有自己是凡夫,自己没修好没学好,没把思想转正确。

可是要净心,先要从认识这个心开始!比如磨刀,得先找到刀,了解刀的特性,这样才有下手处啊;比如你想画画,得先用笔和纸,还要你掌握这个纸、笔的柔韧性,没有掌握住柔韧性,就写不出好字来,画不出好画来。那么我们的心是什么样子呢?这在唯识学上,有很详尽的阐述,比如说,众生主要的心识啊,种类有哪些?心识思维的范围如何?这种思维呢,是错误的呢?还是正确的呢?等等,明白了这些之后呢,才能进一步的去克制他、调御他,使他一直往正确的方向去活动,以至于转染成净,了脱生死,而达到学佛的终极目标。所以说,研究唯识学,正是掌握了全部佛法的重心——净心。也抓住了佛法中最根本的泉源——心识。

讲经说法,学习佛法,修证佛法,不懂得唯识学,那简直是乱弹琴,懂得唯识学,这叫通教,不但要懂得唯识学,还要精通禅宗,心外别传,精通心法。心法属于宗门,法相、贤首宗,属于教下;宗门,教下,就是说的禅宗和法相宗。那么我们认识一下,万法的由来,先大体的呢,给大家分一下科目,万法的由来呢——万法唯识。但是,这个识来源于“性”,“性”是什么?“性”是自性,是众生所具备的“能觉能知”的性能。要说起自性来,[法性立言,本不可说],[万法唯识]也就是唯识之教,「唯识之教,即用显体」;即是作用,又是本体,万法皆有自己本有的体性,何况能生万法的自体呢?这都是中心自性的作用而显现的外在事物环境,那么便是[遮无外境],“遮”是什么呢?众生糊涂啊,认为有外境啊,遮住了无外境这个事实状况,没有心你眼睛能看到什么?没有心你耳朵能听到什么?万法唯独是心识的显现啊。没有心哪来的外境啊?没有眼睛你能看到什么?没有耳朵你能听到什么?万法唯心。

在唯识学上有个最重要的宗旨——即“万法唯识”。宇宙万有一切诸法,都只是心识变化显现出的假象。至于这能变现出的心识,详细说起来,虽是无量无边,要说有情众生中,心识作用最显著的,则有八种,称之为“八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宇宙之一切森罗万象,只不过是这八个识所变现出的假象而已。譬如:山河大地乃至青黄赤白等色境,众生认为是外面实有的,其实众生的认识是错误的。当我们以眼识去面对外境时,固然觉得它们是实有,但假若将双眼紧闭,剎那间,则不见一物存在。当我们的眼识去面对外物时,假如把眼睛闭紧了,外面还有东西吗?要是有,我拉你去一个陌生的地方,你说说有什么?你说的“有”,只不过在你印象当中已有的印象,那属于你熟悉的环境,还是你的心识显现出来的。如果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你印象当中没有,环境不熟悉,你也看不见,你就不知道外面有什么了。你的心识没能显现出来,你当然不知道你身外存在什么了?你在熟悉的环境,那是你心识当中已经存有印象了,所以说一切外在的境界你会认为实有,其实都是心显心现,是能见能觉能知能闻,如照像机的摄像一样,由心显现出来的。由此可知,我们平素所见之一切境界,是由眼识之所变现,并不是心外实有的东西。又如外界的声音,用耳识去分辨时,固然可以分辨出是什么声音,但假若将双耳堵塞,顷刻间,势必感到万籁俱寂;由此可知,我们平素所听到的一切音声,是由耳识之所变现出来的,离开耳识并无实在之音声!其余的香、味、触等境界,各由鼻、舌、身等心识之所变现,离开鼻、舌、身识等之外,并无实在的香、味、触等境,大家可比量而知。这个道理唯识家称之为遮无外境。(「遮」是遮蔽,「无」是无有,「遮无」二字,表示「否定」。「遮无外境」即是否定了心以外,境为实有的谬见!)

众生都糊涂,不能承认这个道理,为了说明「决无离心之境,定有内识之心」的论点,唯识家经常说的两则例子:一则是「如人见有粪秽处,傍生见为净妙饮食。」人的粪便,人看见就觉得是污秽,旁生啊,觉得是美食,苍蝇小狗所见,就是好东西;如人所见净妙饮食,诸天见为臭秽不净。此即所谓「随福见异,垢净唯心,业自差殊,实无粗细」。我们人呢,觉得是美好的食物,天上的人呢,觉得是臭秽不堪的东西。仔细想想呢,我们的肉类食品,腥酸垢臭,熟肉它会酸的,变酸后还会变得发臭,还会生出虫子来。所以说,随着这个福报的不同,人见粪便属于污秽,天人见肉食也是属于污秽。垢净唯是业报差别的悬殊,心的认识不同。实在说:境缘无好丑,好丑在于心。一切事物并无差别,差别就在我们的心里认识上,这都是心识的问题。

再一则呢?就是「天见宝严地,人见为清水,鱼见为窟宅,鬼见为猛火」。同是江河中的流水,何以所见各异呢?因为这四类有情,能变之心识,各各不同,致使所变的境界,亦各不同。若外境是实,则不应随着各类有情能变心识的不同,而有所改变!天上的神仙呢,看水是宝相庄严之地,人看到水呢,就是水,鱼看到水,就是它的家啊,鬼看到水,就是猛火,因为这四类有情众生的心识是不同的,所以所变的境界也是不同的,所以是互相违背,不一致的。如果认为外境是真实的,那一切众生所见都应当是一样的。真实是永远不会变化的,只有不真实,才是有变化的,所以说,不应该随着各类有情心识能变的不同,而有所改变,那个外境啊,他毕竟还不属于真实的,他还是有改变的。同样是水,为什么鱼、鬼、人、天见到的不一样呢?那鱼、鬼、人、天是不是见到的有出入、有变化呢?因为那鱼、鬼、人、天的心识不同,所以显现的不同,这证明了,外境是不实的。由以上二例,更说明了「遮无外境」、「唯心所现」、『因心成体』确实是千古不易之真理!唯有识而无外境,外境是心识的产物,这确实是千古不变的真理。

今天就到这里,在下个时间我们继续学习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请请合掌回向:

愿此听经闻法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护法藏菩萨摩诃萨!

南无千百万亿火首金刚护法菩萨摩诃萨!

大家请放掌!恭送法师!

师父:阿弥陀佛!大家再见!晚安!

楞严经专研专修园4群: 128169221

YY ID频道:86537757  YY群:5679092

楞严经专研专修群(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682445237

楞严经专研专修群(新浪微博):http://weibo.com/i/lengyanjing
本频道每周星期一、星期三、星期五, 晚上 8—10 点在线讲《楞严经》,农历每月初一、十五晚上 8 点诵《在家菩萨戒仪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 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大荷素 于 2012-6-1 22:07 编辑

印代法师系列讲座———
《楞严经》印代法师新注笔录稿【第029课】
   2012年4月30日星期一
(本稿为法师YY讲座笔录稿,未经法师审核,仅供渴望求法的同修,自己临时参考。由于现场打字时间仓促,错别字在所难免,希望各位同修及时反馈错字、错句和矛盾的语句!请勿转载发表!如转载发表未经法师审核的讲义,如有误导别人,后果自负。阿弥陀佛!)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请合掌请法!(发愿文:)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祗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南无常住十方佛!
南无常住十方法!
南无常住十方僧!
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佛顶首楞严!
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金刚藏菩萨!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家请放掌!请法师慈悲,为我等弟子开示法要!
阿弥陀佛!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晚上好!
我们共同学习楞严经,讲到了关键的地方——明心,如来为了让大众明心,入无生法忍,而告之大众说:
经文【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阿难,若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叶缕结。诘其根元。咸有体性。纵令虚空。亦有名貌。何况清净妙净明心。性一切心。而自无体。
【何况清净妙净明心,性一切心,而自无体】自性是什么?自性是“一切心”。“而无自体?”是反问,就是说它当然也有它自己的体性,怎么可以说离了分别执着这个意识心就没有心了呢?这个地方佛陀先安慰阿难和大众,然后再开示指导。
这一段是整部的唯识学,如果对唯识学不能够明了,经讲到这个地方,就不容易明白。所以要把这一段讲清楚,必须得利用唯识学,往后关于唯识学方面的学问,用得就特别多了。
我们上一课共同学习《楞严经》时,涉及到了唯识学。说万法的来由时,学习了『唯心所现』、『因心成体』、『唯识所变』,大家回顾一下上一课,就很清楚了。因为这些课程牵扯到累积的知识,有些人说:“师父你讲的这样简明扼要,深入浅出。我还是不明白。”那是你学的时间毕竟太短,佛教的很多名词根本都没有接触过。
唯识学主要是讲“心”, 此地佛陀在《楞严经》上很明确地告诉我们:万法唯心。一切因果,不离自性,万法唯独是心识变化所现的,唯识学是讲『万法唯独是心识变化所现的』这个宗旨,万法是所变,心识是能变,再进一步研究,此能变之识是从何而来的,答案就是“识缘于性”。此能变识,是由本性而来,“本性”在众生叫“佛性”,在万法就“法性”,法性、佛性都是本性之别名,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是说一切众生的“本性”原来都是清净元明,与十方诸佛无二无别的,只因一切众生自无始来,被妄想、执着所覆盖的缘故,所以不能证到这个元本清净的本性,因而永远在昏暗长夜迷惑中生活,在迷惑颠倒中过日子,这个蒙上重重无明烦恼的本性,就叫做“识”
当本性从真起妄,由觉转迷的最初之相,称为本识,就是第八识。无始无明生我情,你问什么时候迷的?没有个开始。问什么时候悟的?也没有个开始。你也别问什么时候不觉的,我问你什么时候睡着的?几点几分睡着的?谁能给我报出来?而前五识、第六识、第七识,都是由第八识——“本识”所转生的,因此前七识,也叫做“七转识”。第八识它是来源于自性,第七识来源于第八识,第六识来源于第七识,这个在唯识学里面叫“三变”。所以,唯识学的要旨,主要是讲“转变”,三变七转,本性迷了,最初变为本识,再由本识转变为前七转识。在古大德讲“自性”也叫“本性”,在眼名见,在耳名闻,在鼻名嗅,在舌为尝,在手为提捉,在身为运奔;你看看前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这五识来源于哪里啊?来源于阿赖耶识。为什么呢?阿赖耶识是“根本识”,它是根本能识;眼能识,来源于阿赖耶识的转变,耳能闻——耳识,也是阿赖耶识的转变,“识”的性能是阿赖耶。前七识都是阿赖耶识生起的,转变出来的名相,转变怎么转?转向变化,它这个识啊,在眼的时候就叫“识”,它就不叫阿赖耶识,叫眼识;在耳朵,阿赖耶识一转变叫耳识。因为根本的能识是阿赖耶识,落在分别上,阿赖耶识就转成分别了(第六识)。落在执着较劲上,阿赖耶识就是末那识了(第七识)。
47号学员说老是想不明白第六识和独觉意识,我这样一说你明白了没有?第六识没有离开阿赖耶识,独觉意识离开没离开阿赖耶啊?那本身就是阿赖耶识的变化,他并不是说有个第六识再有个阿赖耶识,然后怎么怎么的……一些学人,学佛越学越呆,你给他说过一,他就执着一,你给他说过二,他就执着二;“二”是建立在“一”的基础上的,“三”是建立在“二”的基础上的,它是累加的。没有爸爸妈妈就没有孩子,有孩子必须先有父母。阿赖耶识,它是本识,有根本才能生起,生起什么?才能生起知觉,那么前七识是什么?前七识是他(阿赖耶识)的转变,都是阿赖耶识的变化,所以唯识学的主要要旨是讲“转变”。本性迷了,主要变为本识,再由本识转变、变化形成前七识。合,还是此八识。八识的功能合到一处,变现出正报、依报宇宙万法了。
八识功能合到一处,叫什么知道吗?叫“性一切心”,一切心都是自性。宗通、教通、融汇贯通,宗不通、教不通,你融汇不了,也贯通不了。这种“识变”万法的情形,唯识学家认为这能变的第八识,可分为三种次第来说明,即「三能变」初能变,指第八识;二能变,指第七识;三能变指前六识。最初能变是自性变成第八识,第八识再迷一步是什么?第七识,第七识再迷呢?第六识啊。这是三变。越迷越不纯洁嘛,越迷分别执着越复杂呀。三能变的意义是说:一切法都要经过这三种「能变识」合作之力,才能生起与存在。一切法怎么来的?都是通过这三种识综合起来变现出来的。分别、执著,还有以前的种子,追根种子印象都是在第八识里面贮存的,用到执着那是第七识,用到分别那是第六识,它这个转变,一个概念在第七识,再一个概念就到第六识去了,比孙悟空变化要快得多。孙悟空变化得就够快了,它比孙悟空变化要快多了, 他那个换位频率真不好测量,一念是第八识,一念是第七识,一念是第六识。本性一念不觉转变为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有三变:一变、二变、三变,阿赖耶识名初能变,“初能变”变末那识名第二能变;末那识变前六识名第三能变。你要说:“喔,阿赖耶识变成执着识了,那就没有阿赖耶识了。”没有阿赖耶识哪来的它呀?你别着在单方面,你要综合灵活看问题。我给你说,这个唯识课,我这样讲,我可以说既空前又绝后,没有一个人这样讲的。你翻翻这些大师们的讲义, 文字用得很生涩,法相名词很难懂,学东西要把他学活了,用活了。
【阿赖耶识】阿赖耶,是梵语之音译。为八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等识)之一,九识(八识及阿摩罗识)之一。又作阿罗耶识、阿黎耶识、阿剌耶识、阿梨耶识。略称赖耶、梨耶。旧译作“无没mo识”,新译作“藏识”;或作第八识、本识、宅识。无没识:意思是执持诸法而不迷失去心性的意思;都是心性在起作用。第八识为诸法之根本,所以也称为“根本识”;因为他是八个识作用之最强者,也称为“识主”、“心王”。
第八识为宇宙万有之本,含藏万有,使之存而不失,故称“藏识”。又因其能含藏、发生、生长万有之种子,所以也叫“种子识”。第八识译为“藏识”,藏,为“含藏”的意思,宇宙万有种子尽纳入此识,因此而得名。“藏”有能藏、所藏、执藏等三义。能藏,是能含藏发生诸法潜在生发变化势力的种子;也是所藏为种子,能藏为第八识现行的贮存作用。所藏,是第七识熏入的诸法的种子,所以又以受熏义立名第八识为“所藏”;以有“受熏”这个意思存在而立名所藏,能熏为第七识的现行作用。执藏,是被第七末那识执着为实法、实我,而依所执持之义立名第八识为“执藏”; 我告诉你,这一大堆名相要弄清楚都很费力,这里面在唯识课里面常用的一个词,叫“现行”, 谁说说“现行”是什么意思?我看这个“现行”的意思,你们想都想不到,这个东西必须要专业,如果对唯识课不专业,敢讲《楞严经》,那简直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啊!《楞严经》“十番显见”里面,完全离不开唯识啊,讲错法,那是要担很大很大的因果的。
现行,“现”是显现,“行”是流变;“现行”,就唯识学来讲,显现流变;我们心里显现,其实都是在流变的,说当下的时候,已经没有当下了;说刹那的时候,已经不是刹那了。这叫什么,这叫“显现”。到饭店里去,看到当下小孩在吃面条,你看到他的时候,他在吃面条,你看这当中啊,有多大的流动变化,这个“现行”是动的,动态的,有空你到饭店里看人家吃饭,那是比较现行的。用现在话讲,当下在做的,就叫做“现行”,但是当下在做的这个“现行”,还没我说的“现行”包括得全,我说的“现行”,“现”是心显现,“行”是流变;不但包括当下所做的,还包括刹那刹那的变化,这东西很细啊。现行都是变化的啊,动态的,唯识学里面常用的一个词,就是“现行”。
此外,阿赖耶识也称“初刹那识”、“初能变”、“第一识”,因宇宙万物生成之最初一刹那,唯有此第八识而已,所以称为“初刹那识”。混沌开基,由宇宙万物之形成最初一刹那,就是阿赖耶识;我告诉你啊,谁要是聪明的话,这个地方就能开悟。而此识也为能变现一切境界之心识,所以也称为“初能变”;因他是本性所转变的第一识,所以又叫“第一识”。由于有阿赖耶识才能变现万有,所以唯识学主张一切万有皆缘起于阿赖耶识,此亦为唯心论之一种。阿赖耶识含清净之真识,也含染污之妄识,乃是佛学界所说的染净综合识,以后我再给你们讲原因。[据《摄大乘论本》卷上所引《增一阿含经》之说,及《俱舍论》卷十六所引《契经》(或即指《杂阿含经》)之说,可知阿赖耶思想之萌芽,源于原始佛教时代。为什么有阿赖耶识这个说法呢?起源于原始佛教时代,小乘佛教啊。据《转识论》、《摄大乘论本》卷上、《佛本行集经》卷三十三、《俱舍论》卷十六、《大毗婆沙论》卷一四五等所说.](我是能给你找出根据来的。)
根据部派佛教时代之诸师皆依爱欲缘起说,将阿赖耶解释为“爱着”、“贪爱”,或为“爱”、“乐”、“欣”、“喜”等,这是部派时期的学说。这里有个新名词:“部派佛教”,这部派佛教,牵扯到佛教史。在佛陀逝世的100年后,佛教内部由于对戒律和教义看法的不同,开始分裂,先后形成了许多部派;最初分为大众部和上座部,这被称为根本二部;以后又从两个根本部中分裂为十八部或二十部,称为枝末部派。(这是最原始的。)佛陀他老人家刚圆寂一百年后,部派佛教争论的主要问题,诃梨跋摩在《成实论》中曾概括为“十论”,它主要争执的教义在“十论”上,即“二世有无?一切有无?中阴(轮回的主体)有无?中阴,轮回的主体,顿悟、渐悟,罗汉是否有退?”等等,他们争论的主要是这些东西。见没见过中阴身啊?中阴是第七识的相分,没见过你就不知道。他们争论“成了罗汉还倒退不倒退?成了阿罗汉还退回众生、凡夫吗?”你看当时,这就是没有大乘的原因。“随眠与心是否相应?”随眠就是烦恼,这个烦恼与心相应不相应?这是他们搞不清楚的,也是争论的焦点。还有“未受的那些根业是否存在?佛是否在僧数?”还没受的那些根业,到底存在不存在?要去受不要去受了?释迦牟尼佛在僧团里面他到底算不算在这“千二百五十人俱”里面?那个时候就有很大的争执。
在“无人我(灵魂)”等方面,对于这些问题各个部派都有不同的回答。那个时候都有禅定功夫,灵魂啊,第八识所产生的这个第七识执著的相分,就是灵魂,能在体外活动,他们认为有灵魂。既然有灵魂,那我们这个肉身,到底算什么?“无人我”嘛,在无人我(灵魂)这方面争执“无人我”这个问题,你说“无有人我”,肉身也有啊,灵魂也有啊,怎么能说“无人我”呢?佛刚涅槃一百年,就有这样的争执,对于这些问题,各个部落都有不同的回答。上座部认为佛教徒修行的最高境界应该是阿罗汉果,灵魂晋升为阿罗汉,这是上座部的认识,阿罗汉果与佛果的果位他们说是相同的;现在还有一部分人还在讲这个“相同”的,阿罗汉即是佛果位。你象上座部为代表的,还是这样讲,他们把一切现实存在分为色法(物质存在形式)和心法等,色法有“四大种”:地、水、火、风四元素,那个时候教理上是这样分的,及所造色:长、短、大、小、方、圆等形象和青、黄、赤、白等显色以及其他感官对象,色法,这就是讲的色法。心法有八十九种,并作了详细的分析,这八十九种我就不做更多的介绍了,介绍的话时间太长了。
上座部后来又分为“根本上座部”和“说一切有部”,前者流传于雪山即喜马拉雅山麓那一片区域,后者流传于克什米尔地区。“说一切有部”后来分出“犊子部”,“犊子部”又分出“正量等四部”,继又分出“化地部”、“经量部”等共十一部;(这是西域佛教史,印度佛教史。)“说一切有部”的基本特征是重视三藏中的论藏,说一切有部主要以论藏为主,也就是着重对佛教理论问题的阐述。在一世纪贵霜王朝迦腻色迦统治时,曾举行大规模的结集,编纂了《大毗婆沙论》、《发智论》和《六足论》等庞大的论书,主张“法有我无”、“三世实有”和“法体恒有”。“经量部”约成立于三世纪末,是最后从“说一切有部”分出来的,主张“过去、未来无本,现在实有。”讲的是现实。
佛陀以“蕴、处、界”概括一切法,但未区别“实有”和“假有”。他们虽然主张有,但是没有区分开实有和假有,到后来,实有和假有都是到大乘部才有的。说一切有部主张“蕴、处、界”都是实有,经量部则主张“蕴、处”是假有,“界”是实有,这意思是说外界一切的事物或主客观的存在形式(蕴)以及人们的认识器官和对象(处)都是一种虚假或唯名的实在,它们不过是人们认识中的感觉材料,这就接近唯识了;到后来演变成这样的说法了:只有人们的认识的根源(界)才是真实的存在(实有)。大众部崇信超越的、神化的佛陀,特别提倡“一心相续说”和“心性本净说”。部派到后来,有部派慢慢的消落了,说有一切部就慢慢的衰落了。部派佛教后来向大乘发展;从大众部向中观派(空宗)发展;从上座部向经量部发展,进而向瑜伽行派(有宗)发展,最终就是发展成了法相宗。这是简单的说一下印度佛教史,要是细说的话,具体年限啊、佛出世时间啊,这些都是专门的印度佛教史。然至大乘佛教时代,则先后有马鸣造《大乘起信论》以论解释阿赖耶识之义(依论解释大乘之义),到大乘派弥勒菩萨、无著菩萨、世亲菩萨等亦分别造论阐述唯识缘起说,因以一切万有皆缘起于阿赖耶识,遂成立唯识哲学之思想系统;其中,无著菩萨依《阿毗达磨大乘经》、《解深密经》等解说第八根本识(阿赖耶识),阿赖耶识为有情总报之果体,并于其所著《显扬圣教论》卷十七中,举出八种理由以论证阿赖耶识之存在。这些都是佛教常识。无著菩萨于其另一著作《摄大乘论本》卷上,将阿赖耶识分为“自相”、“因相”、“果相”三种,并提出迷、悟二种境界;无著菩萨于其另一著作《摄大乘论》皆由熏习于阿赖耶识中之种子所生起,此即“种子熏习说”,阿赖耶识是什么?是熏习的种子。他主张阿赖耶识为真妄和合之说,即阿赖耶识有真心也有妄心,所以说以前翻译有九识:它(第八识)既然不纯,就有个纯的自性啊。又世亲菩萨著之《唯识三十颂》,至唯识分流时代,有二十八家之注释。这个时候到唯识了,直接起名“唯识”,以前还是论,这个时候呢,直接提唯识,而较闻名者则为护法大师、安慧大师等十大论师之注释;玄奘大师即以护法大师之注释为主,结合其余诸师之说,编译出《成唯识论》十卷,对我国、日本、韩国之唯识思想影响甚深。玄奘大师的传承是护法大师的传承,据《成唯识论》卷二所说:阿赖耶识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三义。这是玄奘大师的著作了——《成唯识论》。
阿赖耶识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三义。即:
(一)能藏:是第八识善于自体中含藏一切万法之种子,即能藏;
(二)所藏:指所藏有诸识所熏种子之义,即所藏;
能藏和所藏,能藏是什么?是八识善于在自体中含藏一切万法的种子。它善于含藏种子。所藏是什么呢?是指在八识中所藏有诸识(前七识)所熏的种子,也就是说此识为前七转识熏习诸法种子的场所。
(三)执藏:是第八识恒被第七末那识妄执为实我、实法,故又称我爱执藏。
能藏它善于能藏,所藏包含有以前的印象,万法的种子,也是说此识为前七转识熏习诸法种子的场所,这个第八识是前七转识熏习诸法种子的场所。执藏是说第七识常常认为有个能藏所藏的自我。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呢,下一时间再会。
(弟子:)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请请合掌回向:
愿此听经闻法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护法藏菩萨摩诃萨!
南无千百万亿火首金刚护法菩萨摩诃萨!
大家请放掌!恭送法师!
师父:阿弥陀佛!大家再见!晚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 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印代法师系列讲座———

《楞严经》印代法师新注笔录稿【第030课】

    2012年5月2日星期三

(本稿为法师YY讲座笔录稿,未经法师审核,仅供渴望求法的同修,自己临时参考。由于现场打字时间仓促,错别字在所难免,希望各位同修及时反馈错字、错句和矛盾的语句!请勿转载发表!如转载发表未经法师审核的讲义,如有误导别人,后果自负。阿弥陀佛!)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请合掌请法!(发愿文:)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祗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南无常住十方佛!

南无常住十方法!

南无常住十方僧!

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佛顶首楞严!

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金刚藏菩萨!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家请放掌!请法师慈悲,为我等弟子开示法要!

阿弥陀佛!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晚上好!

咱们今天还是共同学习《楞严经》。《楞严经》里面【唯心所现】、【因心成体】,这都是讲“心”的理论。

一牵扯到对真心的认识,大家老是觉得迷茫,特别是这个地方,需要有比较专业的唯识基础,才能够理得清“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虽然前面我把“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因心成体”都给大家介绍得十分清楚了,但是有些人还是觉得不是十分清楚,说白了,还是用心不够;没能够深入进讲义,怎么能够明白呢?经念千遍,其义自见;熟得不能再熟了,意思才出来。

《楞严经》第一卷全部都是破妄心、破识,我们现在讲到关键的地方——说自性有体无体;这属于第三番破识,这一段经文相当重要。

经文【尔时世尊。开示阿难。及诸大众。欲令心入无生法忍。于狮子座。摩阿难顶。而告之言。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阿难。若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叶缕结。诘其根元。咸有体性。纵令虚空。亦有名貌。何况清净妙净明心。性一切心。而自无体。若汝执吝。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别有全性。】

大家不是说修行都是用心吗?就是要使你的“心”进入“无生法忍”。【于狮子座。摩阿难顶。而告之言。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如来常说的什么呢?【诸法所生,唯心所现。】“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很多人看这两句话不管怎么看就是看不明白,山河大地依旧,怎么会没有寸土呢?原来是被自己的意识心所蒙蔽了,没有回归到真心自性上来。一切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真心自性所显现出来的,我们的本性是能知能觉,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能知能觉所显现出来的境相,离开了能知能觉的心,眼看不到任何外物,耳朵也听不到任何声音,是没有什么外境可以显现的;所以说大地无寸土,都是心中所显现出来的东西。一切宇宙万法,皆是心性的显现,都是心的产物,没有“心”就不能知道万事万物(万法)的存在。上一课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因为大部分人都认为心外有物,但是没有“心”显现,怎么能知道心外有物呢?比如看到桌上的书本了,闭上眼睛,还有书本存在吗?睁开眼睛,书本又显现在桌上了。同样一个道理,蒙上你的眼睛,把你带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问你周围有什么?你会说:“不知道。” 睁开眼睛,发现、觉察到了,那不是外境实有,那是你的心现出来的外境,没有心知心觉的显现、就没有外境。

【“因为鱼、鬼、人、天的心识不同,所以显现的不同。这证明了,外境也是不实的。由以上二例,更说明了『遮无外境』、『唯心所现』、『因心成体』、『唯识所变』确实是千古不易之真理!唯有识而无外境,外境只是心识显现出的产物;”这一段是第28课的内容,这才算是唯识第一课。】

“【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这也是第28课的内容。你要是细心的话,从【唯心所现】、【因心成体】这里就完全可以明白心外无法,万法皆是心的产物。你要是不细心,我怎么讲你都不懂。

【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是进一步解释“唯心所现”。我在上一课跟大家说过“万法皆是心性的产物”,还打过比喻:闭上眼睛,还有吗?闭上眼睛,外界的东西就见不到了,不复存在了;外界的东西都是心显现产生的。

【若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叶缕结,诘其根元,咸有体性】就是说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自体和体性。下面佛陀进一步开示【纵令虚空,亦有名貌】,就是虚空,也有它自己的名字和相貌,【何况/ 清净/ 妙净/ 明心,性/ 一切心/ 而自无体。】

咱们现在主要认识【性一切心】的这个“心”有没有自体。【而自无体?】是个反问句,后面是个问号,这意思是说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自体和自己的体性,何况这个清净的妙净的明而不昧的心呢?这个清净的妙净明心即是本性、自性,也是一切心。“清净妙净明心”以后再详细解释,咱们今天主要是学习【性一切心】。

【性一切心】怎么会没有自己的自体和体性呢?于是这个地方便产生出了几个关键名词:

第一个是【唯心所现】(诸法所生,唯心所现);

第二个是【因心成体】(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

这两个在前面第28课已经讲过了,在这里不再重复。

第三个是【咸有体性】(若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叶缕结,诘其根元,咸有体性),认识到事物都有体性。

第四个是 【性一切心】(纵令虚空,亦有名貌,何况清净妙净明心,性一切心)。

这几个名词【唯心所现】【因心成体】【咸有体性】【性一切心】牵扯到了唯识学的八识心法,这几个名词必须要用唯识学当中的八识心法来解释,才能解释得清。佛陀所说的这一段,就是一整部唯识学。

那么我们再学习一下“八识”学说。唯识学说到“一切万法”的来由时,讲的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用“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说明了万法唯独是“心识变化所现出”的这个宗旨。“万法”是所变,“心识”是能变。再进一步研究:「此能变之识从何而来?」答案是:「识原于性」。由于本性一念不觉而变成“识”,八个识的本身是本性。

识原是本性,“本性”是什么?本性是众生本来具有的性能。那么众生本具的性能是什么呢?众生本具的性能就是能见、能闻、能觉、能知。大家把这个前提都要记住了,往往学人,不是断章取义,就是执字昧义。学东西既不能断章取义,也不能够执字昧义。

此能变之识,原本是本性,由于本性一念不觉,而变成“识”。这个“本性”,在众生叫“佛性”,在万法叫“法性”;法性、佛性都是本性的别名。佛讲经有时候说佛性,有时候说法性,都是一回事。但是用在不同的地方就有不同的含义。

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是说一切众生的本性,原来都是清净元明,与十方诸佛无二无别的;只因一切众生,自无始来,被妄想、执着所覆盖的缘故,所以不能证到这个元本清净的本性,因而永远在昏暗长夜中生活,在迷惑颠倒中过日子!这个蒙上重重无明烦恼的本性,就叫做“识”。“识”具备什么功能?为什么叫“识”?当本性从真起妄,由觉转迷的最初之相,称为“本识”,即第八识(也称根本识,阿赖耶识)。而前五识、第六识、第七识,都是由第八识——本识所转变的,因此前七识也叫做“七转识”。我会把这个脉路——它是怎么转的,会给你们说清楚的。

前七识都是由第八识所转生的,这是说前七识无自体。前七识的自体是第八识,前七个识都是第八识转变的。

前七识都是阿赖耶这个根本识所转变的。这个地方要特别的注意,要特别的细心。往往学人,你跟他说东,他便执着东;你跟他说西,他便执着西;你跟他说前五识,他就执着前五识。比如说前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他便执著在前五识那里:“喔,眼能见、耳能听、鼻能嗅、舌能尝、身体能触、能感!”前五识是起到觉察、发现、采集的作用,第六识是分别的作用,第七识是执着的作用,第八识是贮存的作用。你不跟他说还好一点,你越跟他说,他越迷。前七个识都是第八识转变生出来的,那第八识只是能藏、所藏、执藏吗?第八识既然能转变成前七识,那么前七识的功能都是第八识具备的性能。说前五识,于是就执着前五识上:“各是各的性能……”这是断章取义,见字昧义,学习不能死在某一个点上。身识能触、能感;身识和外界接触,既能感受外界对自身的接触,还能感受身内的反应,这都在“触”的范围以内,认识不到就死在一个点上了。

我们接着说第六识。第六识是意识,它主要有分别、辨别、区分的功能。前五识有什么功能呢?有觉察识别、采集的功能!发现、识别、写象的性能,前五识的功用是第八识的性能,印象当然就落到第八识里面了。我一说到前五识有觉察识别、采集的功能!起到发现、识别、写象的性能。于是有些人就执著在前五识的这些功能上,你别忘了,前五识是谁转变的?母体是第八识,根本还是第八识;前五识就是第八识,不能只认为前五识具备这些功能,是第八识具备发现、识别、写象觉察这些功能。你要死在只有前五识具备这些功能,那你就把佛法学死了。你把佛法学死了,那叫法执,那还是执着。我们学佛啊,不能学死(执着)。提到前五识都死在前五识上,这样你什么时候都明不了心,归不到根本上去。前五识的根本是第八识,前五识的性能也是第八识本来具备的功用,第八识本来具备发现、识别、写象、觉察的这些功能。怎么可以死在“见是眼见,闻是耳闻,嗅是鼻嗅,尝是舌尝,触是身触”面呢?你死在“根”上面,你还是在执着“点”,你没把这个性能归到染净综合的第八识这个中心来啊。

心是什么?心是中心啊。学佛法,不是学学问,要处处导归心性,要处处破迷开悟。你看《楞严经》里面,阿难回答佛“见是眼见”,所以佛责备他。好多人把佛法学死了,六根、六识、外六境、十八界,他就是死执着在字面上,其实十八界不出一心啊!真正的心是谁?真正的心是第八识。历代佛学家都把第八识定为“心王”,为什么是心王?“王”是根本,“王”是根本识,你老是执着在六根门头:“前五识:在眼能见是眼识,在耳能听是耳识……”在那里玩口头禅,我告诉你,“在眼能见”是心王第八识的能见分,“在耳能听”是心王第八识的能闻分,不能落在六根门头。学东西落在六根门头,不回归自性,那只能增加狂妄。眼识在眼能见,是八识心王的功能;耳识在耳能听,也是八识心王的功能。

我们再接着说第六识。第六识是“意识”,它主要有分别、辨别、区分的功能。第七识称“末那识”,“末那”是执着的意思。那么回过头来再看分别和执着,它也分为能分别和所分别、能执着和所执着。

能分别和所分别、能执着和所执着,必须都要有一个依据,不然按照什么标准去分别和执着?所以第六识就依第七识所执着定义的“理、名、相分”去分别,第七识所执着定义的“理、名、相分”就是第六识分别事物的一个定义标准,这个“理”是道理,“名”是名称,“相”是物相。第七识它已经给道理、名称、物相定义定位了,第六识要依赖第七识执着定义的“道理、名称、物相”去做标准,这就有了分别的标准了。

物体是什么形象?叫什么名称?事情是什么样的情况?给他一个怎么样的命名和称谓?它这个分别,每一个标准,每一个定义,那都是依第七识的执着而定义的。“分别”必须要有个标准去依凭,没有定义的名字,依什么标准去分别和执着?“分别”是依赖第七识的执着分,看到有形物体的形象,那要由第七识的“认执”标准来认定。有形物体,都有个名字;无形的事体,是要根据现行的发展,每一个阶段,也都有一个名称,所以说第六识是依第七识的“执着分”而形成分别的。第六识的分别,是依赖第七识认执事物的名称、道理、物相来做标准的。

第七识是“意”,『第七识“认执”才是“意”』,“认”是认识,“执”是执着。第六识分别这个识叫“意识”,因为他是依第七识来的,第六识的识别,是依据第七识的认执为根本的。换句话说:第六识的分别是建立在第七识“意”的基础上的,是由第七识进化来的,这个进化就叫“变”,第六识是由第七识演化而来的。

今天时间太晚了,只说了前五识和第六识,第六识是由第七识进化而来形成的。虽然讲的内容不多,但是十分重要。特别是说到前五识的时候,那都是大家意识不到的问题,前五识不能只认为是前五识,不能落在五根门头,前五识是心,是第八识染净识的功用,是心的作用,怎么可以落在“见是眼见,听是耳闻……”这种错误认识上呢?我们下一时间再学习第七识是怎么形成的。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请请合掌回向:

愿此听经闻法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护法藏菩萨摩诃萨!

南无千百万亿火首金刚护法菩萨摩诃萨!

大家请放掌!恭送法师!

师父:阿弥陀佛!大家再见!晚安!

楞严经专研专修园4群: 128169221

YY ID频道:86537757  YY群:5679092

楞严经专研专修群(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682445237

楞严经专研专修群(新浪微博):http://weibo.com/i/lengyanjing
本频道每周星期一、星期三、星期五, 晚上 8—10 点在线讲《楞严经》,农历每月初一、十五晚上 8 点诵《在家菩萨戒仪轨》。

原帖来自  印代法师佛学园地3http://1277595347.qzone.qq.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3 13:2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印代法师系列讲座———

《楞严经》印代法师新注笔录稿【第031课】

    2012年5月3日星期四

(本稿为法师YY讲座笔录稿,未经法师审核,仅供渴望求法的同修,自己临时参考。由于现场打字时间仓促,错别字在所难免,希望各位同修及时反馈错字、错句和矛盾的语句!请勿转载发表!如转载发表未经法师审核的讲义,如有误导别人,后果自负。阿弥陀佛!)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请合掌请法!(发愿文:)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祗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南无常住十方佛!

南无常住十方法!

南无常住十方僧!

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佛顶首楞严!

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金刚藏菩萨!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家请放掌!请法师慈悲,为我等弟子开示法要!

阿弥陀佛!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晚上好!

关于《楞严经》讲到了【唯心所现】,一切万法【因心成体】。这就是特别专业的唯识课。

唯识——《百法明门论》,是把所有的法归纳为一百条,“明门”,就是要大家在这100条法里面认识清一条解脱之路,就是在百法里找出一条解脱的门径来。我相信,百法的歌诀是学过的:“色法十一,心法八,五十一位心所法,不相应法二十四,六种无为成百法。”百法的歌诀学过了,但好多人都背不出来了。这里面最主要的就是八种心法,让大家明白什么是心。以前大家学《百法明门论》都没明白什么是心,别说明白什么是心了,就连八识为什么是心王都没搞清楚。

说到前五识,第六、七、八识,他们还是分开来认为的,根本不能够把八个识整体去认识,告诉大家,怎么分八个识它还是一个中心,心是中心,只不过是把这一个中心的作用,分为了八个方面来向大家介绍,也就是八个类型,在认识八种心法时,不能够融会贯通。认为眼识能见;耳,耳识能闻;鼻,鼻识能嗅;舌,舌识能尝;身,身识能触;意识能分别。;第七识能执着;第八识能贮藏。于是呢,就认为他们各是各的功能。

前五识,昨天给大家介绍了,前五识都是有色根,前五识是依附通过有色根而发挥作用。有色根是什么?是心灵的门窗,它没有见闻觉知的性能。有色根只是心灵发挥作用的一个依附工具,如果你觉得前五识能够见闻觉知的话,就像本经里所说的,见是眼见,闻是耳闻,就像本经里说的,那么人死了,眼耳鼻舌身还都在啊,为什么不能见闻觉知了?这就说明了前五根,没有作用,作用,还在根本识上。根本识依附有色根,才能有见闻觉知这些功用,所以本经里面,佛陀多次破识,破大家的错误认识,见不是眼见,闻不是耳闻。。。。。。是心见、心闻、心觉、心知。

明心是什么?明心就是让大家认识清楚,见不是眼见,闻不是耳闻,嗅不是鼻嗅,尝不是舌尝,触也不是身触。分别也不是第六意识在分别,执著也不是第七识在执著,都是第八意识这个根本识在起作用,心是中心,中心是哪里?中心是根本识。你如果把第八识—根本识不当作中心那你学《百法明门论》学唯识课都是门外汉,学完百法明门论了,唯识课,唯识二十颂,唯识三十颂,瑜伽师地论,摄大乘论,成唯识论,这些都会背。如果有人问唯识讲的什么?那你再一句一句在那里背书歌子?引经据典,那就太荒唐了。这些都是讲的明心见性,所有的经典都是讲的明心见性,所有的经论都不出一心。

那么唯识学,百法明门论,它的门径更是万法归一。万法都归到第八识这个根本的中心上来,那么第八识它包括所有的法,就八种心法,那是分开说心有八种功能,把它给分了类,它是八种功能你能不能把它单拆开啊?不能。它是拆不开的,它都是一个本识,那么学了这些东西,把中心找出来了,明白了,明白了一切万法,唯独是阿赖耶识,这就明白什么是心了!什么是中心?见性是怎么回事?你明白八识了,也就知道真心具备什么样的性能了。你的本性就具备本识的八项性能,每个众生自己具备的佛性,都是本识的八项性能,能见,能闻,能嗅,能尝,能触,能分别,能认执,还有能贮藏无量生死以来所有的信息,古人用种子,现在人用信息。这个信息包括的类太广了。

万法的中心,综合来说就是能够见闻觉知的第八识,你要说用种子的话,有人会不懂,用信息就明白了,印象是不是信息?名相是不是信息?道理是不是信息?都是!讲来讲去第八识还是个染净识,它有第七识无量劫来,熏进来的所执信息。所执信息就属于污染,别管是我执,还是法执。所执信息属于污染分阿。别管是我执,还是法执,别管是身见。边见,见取见,还是邪见,五不正见熏进来的,都不是解脱信息,属于污染。第八识属于染净识,双面性的,那你说了一大堆,心法,色法,相应法、不相应法,心所有法。那么这个解脱的门路在哪里呢?

我在唯识课的开篇就把唯识学,百法明门论里面的门径说清楚了,用两个字说,是修“净化”,用一个字说,是“净”,真心清静,道为宗,如果,修学离开了这一个“净”字,那就违背了真心自性的根本原则了,道是道理,所以说,清静妙静明心,后面我再仔细讲,这个地方要解释的是:「唯心所现,因心成体,性一切心」。性是一切心:万事万物都有它自己的自体自性,一切心,是自性。清静妙静明心它有没有自己的体性呢?当然也有自己的体性。所以说我们在此地才学习八识心法,为了帮助大家明心见性。明是明白,我们常说的心,这里什么是心?在百法里面,八种心法。在《百法明门论》!里面是八种心法,不是八个心!是说我们自性具备八项性能,八项性能是一个中心,一个轴心,这个轴心是阿赖耶,所以才定为第八识是心王,阿赖耶,再进一步得到净化即是本性,本性是什么?就是前面所说的八种性能。能见,能闻,能嗅,能尝,能触,能分别,能认知,能贮藏。这个地方,净化以后就不能用认执了,是能认知,到自性份,无垢净识它就是知道的知了,因为转八识成四智了,即是无垢净识了。别管怎么翻译,还是第九识。这个究竟啊,和前面那个类型还不一样,八识都没有离自性。所以说,论八识也好,论九识也罢,论八识论得复杂,论九识分得分明。总体来说,这个八识,要用辩证法来说,就是没有九识,论次第来说,就有九识,八识是用辩证法来说的。咱们再继续认识第七识。

上一课,咱们说了,第六识含有能分别、所分别,两层意思。第六识的能分别,要去分别事物,必须它要有一个分别的标准,这个标准来源于第七识,这个标准来源于第七识的定义所执分。用现在话来说这个标准来源于第七识的定义了的道理,事、相,信息;

第六识是以第七识的所执分生起,是不是第七识的能执分啊?不是。所执还属于和第七识相对的,属于第七识以外的东西。能执,是属于第七识。所执是与第七识相对的,身外的。所以说第六识所依的根本,是虚妄。生起第六识的缘由,根本属于虚妄。在三种实相里面,它属于是无相实相。你说它没有相,它有相。比如我们的思想,看不见摸不着,一想到房子的时候,在你的思想里有房子的形象;一想到冰箱的时候,就有冰箱的形象。一想到汽车火车的时候,在思想里就有汽车火车的形象。一回忆过去后就有那个过去的事相。用现在的说法是信息。但是,思想、意识当中存在的这些信息,你能不能够抓得着,看得见啊? 抓不着,看不见它就属于虚妄。是虚的,是摸不着的妄相。

第六识所依的根本,即发起第六识的源头,是第七识的所执分,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虚相,你说这第六识能实在得了吗?能找得着它的自体吗?第六识是没有自体的,它只是以第七识的所执信息分。(分:是意思多。)以第七识所执的信息分,发起分别,生起分别,叫依他起性。唯识宗,还有藏传佛教,一切论藏里面所说的依他起性。依他起性,就是有个依赖而发起的性能。要细解释的话,就又很复杂了。

第六识是依他起性,发起来的性能是第八识的性能,是自性里面能了别的那个本能。所以第六识一转就转成了妙观察智了。妙就妙在不分别了, 成能了别了。它就变成智慧了。八个识都有了别性,一些人就不理解了,第六识分别就是了别的性能,第七识执著也是了别的性能,第八识所藏能藏的,也是了别的性能,认识不清怎么能贮藏啊? 不只是前五识有识别的性能,八识都有识别了别的性能。识别就含了别义, 只不过是说法不一样,不要死在字眼上。第六识是依第七识执着定义了的信息分,而发起的依他起性。那么第七识呢?咱们再看看第七识。

那么咱们再看看第七识这个执着。第七识执着,第六识分别,都有能所关系。第七识执着有能执着、所执着;第六识分别有能分别、所分别。第六识所分别来源于能分别,即去分别就要有一个依赖的标准去分别,这个依赖的标准就是第七识所执着的名、理。相分,即是名称、道理、物相分。这一段是对以上的总结,第七识又分能所,法相宗唯识课里面处处讲缘:能缘、所缘、所缘缘。第六识所分别,能分别。它的源头找出来了。第六识是由第七识进化,演变来的。上面咱们也说了,第六识没有自体,它是依第七识所执的理、名、相分为根本、进化、转变、延伸所形成的。那第六识属于什么呢? 第六识属于推求攀缘心,攀缘是追求的意思。它也是取舍心, 修行如果老是用推寻,追求,取取舍舍,丢了这个认识,又落入了另一个认识。所以说,此是生灭妄心,不可取用依赖,阿难在这个地方挨骂。讲到这里我就要明确地说出来,为什么不要用这个心?修行人的大忌!不是取感受,就是取感触。你看看,我今天感觉舒服,我昨天有什么感受,打坐的,我今天有什么感受了,昨天有什么感受了。。。那不是清静的根本,是盲修瞎练,修行人最关键的第一个是净化,第二个是认清真心,不被色受想行识所左右。我看大家日志都没出第六识,不是感受就是感触,都落在追求上。攀缘心,攀是求啊,缘是什么?缘是色受想行识的表现啊。攀缘是追求色受想行识。攀缘是追求色受想行识的感受感触啊, 感受感触属于落在五蕴里面。

你想修行,要先把楞严经弄清楚,什么是心,怎样修。第六识没有自体,它是依第七识所执的理名相分为根本,进化演变所形成的。第七识的所执分,是第六识的根本所依。第六识是第七识的所执分而产生的,分别性。叫依他起性。第六识的体是第七识的所执分,当然第六识就没有自己的自体了。前面给大家作了详细的介绍总结了。并且稍微地又把第六识说了一下。第六识是攀缘心。是取舍心,是推求心,是追求心。取舍就是分别,舍此求彼。我看第七识今晚也讲不完了。第七识下一时间再讲吧。记住啊,现在还没细说八识,这只是在说三变七转。这三变七转只说了第三变,第六识是怎么变来的?第六识是由第七识延伸变来的。还没说第七识是怎么变化形成的?只说了第六识是怎么变化形成的。没细说那些别的名词。关于第六识包括哪些?包括得可多了。五俱意识、不俱意识、五后起意识、独觉意识、明了意识,在此不详述。咱们主要的是要明心,不是细讲唯识课的时候,今天讲的课有不明白的地方吗?谁不明白上麦。五后起意识、独觉意识又分散位独觉、梦境独觉,还有定境独觉。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请请合掌回向:

愿此听经闻法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护法藏菩萨摩诃萨!

南无千百万亿火首金刚护法菩萨摩诃萨!

大家请放掌!恭送法师!

师父:阿弥陀佛!大家再见!晚安!

楞严经专研专修园4群: 128169221

YY ID频道:86537757  YY群:5679092

楞严经专研专修群(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682445237

楞严经专研专修群(新浪微博):http://weibo.com/i/lengyanjing
本频道每周星期一、星期三、星期五, 晚上 8—10 点在线讲《楞严经》,农历每月初一、十五晚上 8 点诵《在家菩萨戒仪轨》。

原帖来自  印代法师佛学园地3http://1277595347.qzone.qq.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3 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4 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印代法师系列讲座———

《楞严经》印代法师新注笔录稿【第032课】

    2012年5月5日星期六

(本稿为法师YY讲座笔录稿,未经法师审核,仅供渴望求法的同修,自己临时参考。由于现场打字时间仓促,错别字在所难免,希望各位同修及时反馈错字、错句和矛盾的语句!请勿转载发表!如转载发表未经法师审核的讲义,如有误导别人,后果自负。阿弥陀佛!)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请合掌请法!(发愿文:)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祗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南无常住十方佛!

南无常住十方法!

南无常住十方僧!

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佛顶首楞严!

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金刚藏菩萨!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家请放掌!请法师慈悲,为我等弟子开示法要!

阿弥陀佛!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晚上好!

今天本来是诵戒,没有课,但是我觉得楞严经讲到第三番破识,关于如何修奢摩他这个问题,大家还是不太明白。

【奢摩他】华译为止,即止息一切杂念的意思。楞严经,是一部明理实修的重要宝典。从阿难示堕,发起问如何修行才能证得无上菩提,于是说了奢摩他。那么,修行的正因是楞严大定奢摩他,奢摩他是止息一切杂念的意思。特别是前面佛陀和阿难的问答当中,但是阿难的意思呢,是知道奢摩他,便知道怎么修行了。但是佛陀呢,回答是要用楞严大定真心,不修奢摩他。众生本来是佛,真心本来是不动的。认清真心便找到佛的根本了。所以,才有征问阿难什么是心。阿难说了七处,都被佛陀一一给呵斥,“非是真心”于是追根究底,佛陀便说出了两种根本。两种根本,接下来又说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一切万法,因心成体。来给大家分析,阿难所用的攀缘心。寻求心。思维推求心,不是真心。才有佛说:性一切心,一切心都是自己的本性,本性是真心,但是一般人不知道真心。其实心显万法,万事、万法、万物,都离不开心。也可以说一切万事、万法、万物都是自心。(以后会细讲到的)

关于心,在佛教唯识宗里面把它分为心王心所有。心王是心的主体,心所有:是心理活动,与心相对的外境;

在心的主体的这一块,唯识宗把它分为有八种,这八种就是:跟眼睛有关系的就是眼识;跟耳朵有关系的就是耳识;跟鼻子有关系的就是鼻识;跟舌头有关系的就是舌识;还有跟身体有关系的叫身识。这个前五种在认识它是很单纯的感知,称前五识。

还有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在我们精神世界里它是最活跃的。它基本上是决定我们命运和所作所为的,那就是第六意识的作用。小乘佛教,还有世间上的哲学,心理学,都把第六意识,当作了心。但是呢,它属于意识范围。也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意识到的,属于是前六识。属于浅层六识。

那么除了前六识以外,还有更深层的第七识、第八识。第七识叫做末那识,第八识叫做阿赖耶识。这两种识是我们意识不到的,能意识到的是第六识,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把它称为潜意识。前六识属于浅层六识。那么,第七识其实它是我们凡夫人格形成的基础。我们之所以是凡夫,其实这个是跟第七识有关系的。因为在我们的心灵世界里边,构成我们凡夫的一种潜在力量,就是不共无明。这个不共无明它从无始以来,一直都在起作用,与不共无明相应的心理是末那识。所以,末那识是凡夫人格形成的基础,成为我执。不共无明是说大家的认识不一样,是不同的,各有各的无明。唯识学上的很多名词不好理解。

那还有一种就是第八阿赖耶识。我们之所以是有情而不是无情,原因就是因为我们具有阿赖耶识,如果我们没有阿赖耶识了,那就是尸体了,那就是无情了。所以有这样的八种识。阿赖耶识一离开,人死了,就是尸体了。

这八种识,每种识活动时还有相应的心理,第八识是心王。在唯识宗里作了一个比喻:心王就像国王一样,就像主人一样。那么国王出动他肯定有一些辅助的臣子,所以心所有就是配合心王活动的各种心理活动。心所有法,是合八识配合的。色法十一、心法八、五十一位心所法。心所有法就是配合八个识的。这个心所有法配合八个识、来帮助完成一种心理过程。那么心所有法其实是无量的。唯识家一共归类有五十一种心所有法。

这个五十一心所有法大体把它归纳为几种类型:

第一类遍行是普通心理。基本上是属于普遍存在的心理,普通心理是心理学都会讲到的这样的一类心理。

第二类是伦理类的心理,比如说一个人的道德的产生,它的心理基础是什么?还有就是罪恶的产生,犯罪的现象的产生,它的心理基础是什么?因为佛法讲心理,毕竟还是要为修行服务,所以它比较重视伦理的心理基础。前面是遍行心所,普遍性存在的心理活动。伦理性不是普遍性存在,是偶尔存在的,是有时有有时无的。

第三类就是止观实践的心理,这是佛教讲心理学里边非常重要的一类。就是在修习止观的过程中,有哪一些是阻碍禅修心理的,有哪一些是你在禅修的过程中必须要培养以及能够产生的一些心理过程的。

这些心所有、心理活动就是我们拥有的这些心,一切心,一切心就是一个个观念,一个个心态。能够代表你个人的是什么,大家知道吗?能够代表个人的实际上就是观念和心态,也就是你拥有什么样的心理,你拥有什么样的心态,那你就代表着什么。佛菩萨为什么称为佛菩萨,就是因为他们具有佛菩萨的心理。我们为什么是凡夫啊?原因是我们具有凡夫的心理,我们存在是凡夫心理。特别是现在某些人学佛。“念佛吧,别的法门咱们不够资格,自己不是上上根,也明不了心,也见不了性……”那是自甘堕落的人,一句佛号你也念不清静!你还是要认识透什么是妄想,要认识透自己的本性,那样心才会清静,才会正确地把握住修行。再说凡夫,坏人因为有一颗很坏的心,有一颗损人害人的心。你说好人,好人他善良,为什么善良呢,他就是具有一颗善良的心嘛。坏人,他有损人害人的心,有一颗很坏的心。说某一个人很能干,他为什么能干?就是他存有一颗积极向上、能干的心。事实上呢,就是他心里面培养了这种积极向上、上进能干的能力,所以他很能干。我们说修行人吧,修行得很好,其实也是一种心理。我们说这个人很懈怠、放逸、懒惰,懒惰就是一种懒惰的心理。大家想想是不是啊?我们为什么没能修行好呢?就是因为我们懈怠、放逸、懒惰。你就看看大家修行,牌子打的是修行人,一点精进积极性都没有。

我们学习唯识学,就是要了解我们的心,认识清我们的心。我们的世界是建立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理基础上的,我们的世界最核心的内容是我们的心,我们拥有什么样的心,决定了我们拥有什么样的世界。这是我们须要了解的。这就是我们要了解的内容,性一切心。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里都会藏着很多种的心理,每一种心理产生活动,必须要有一个平台。也就是说从潜意识到意识,从我们意识不到的状态进入到我们意识到的状态,进入我们心灵平台也就是进入我们能够意识的这个时候,它是要有因缘的。那个因缘就是能所关系。往往这个因缘也可以说是内因,也可以说是外因,这些种种不定,咱们在这里不细讲。《百法明门论》,只不过是知道就可以了,种种的心理活动就是一切心。一切心都发起于本性。

我们讲三变七转,这个三变七转,第七识的所执分,是第六识的所依根本,第六识形成的原因,根本在于第七识;

根本识——阿赖耶识里面的能藏所藏分,是第七识所依的根本,第七识形成的原因,在于第八识。第八识是带有污染的本性。我们再翻过来,这个路子就很清楚了。第八识的能藏所藏分,是生起第七识的依据。第七识,是依据第八识的能藏所藏分产生的。那么,第七识它也分能与所的关系,分能执着,所执着。第七识能执着是对第八识里面能藏所藏分里面的信息产生执着(比量)。

执着是比量,比量是对比。现量,是现前的。这个三量里面有现量,比量,非量。非量就是错误的觉知与推论。现量即感觉,还没有加入心理概念活动,毫无分别思惟、筹度推求等作用,仅以直觉去量知色等外境诸法之自相。比量是分别心。分别的意思。这是唯识里面的三量。

第七识,执着第八识能藏所藏里面的信息,进行比量。便产生执着。第七识的来源是第八识,第六识的来源是第七识。第七识是依第八识生起来的执着。第六识是依第七识里面的所执分,生起来的分别。第六识心理活动特别活跃。

唯识家分八识为三能变,而以末那识为第二能变,并致力解说。其旨趣见于《成唯识论》卷四、《成唯识论述记》卷四(末)、《成唯识论枢要》卷下(本)、《成唯识论了义灯》卷四(末)、《成唯识论演秘》卷四(本)等。兹略述其意如次。

这都是论第七识的,你要想弄清第七识,就到成唯识论里去找,你就到关于成唯识论这些注解当中去找。你要想弄清第七识,就把成唯识论里面的这些解释,就把成唯识论这些书,好好地看一遍。

就第七识的义而言, “末那”是梵语,此处翻作“意”,恒审思虑之义。此识,别名末那,恒审思量就是这个识。意思是说,第七识的特质,在于恒审思虑;第八识,但任运接纳明了的贮存万法现量无分别。第八识不是恒审思虑;第六识活跃,它广遍三世,缘一切事理七分别,但是它有间断。第七识恒审思虑我执,不间断。见到什么,首先有个我相,我看见的,我知道的。看到一个东西,你问他,他说“我看见的,我听到的什么……”常执着。这个第七识思虑,故名意,也是识。第七识的性质,主要是思虑,所以给它起名叫意,也是识。第六识是依第七识而现出分别的作用。为了区分开第六识里面也有“所执”之意。第六识是依意之识,叫做意识。第七识呢,也是心,它时常能思虑。第六识也是心。三心二意里面有两个意。一个是本意,常思虑故,常有我相,永不间断,这个我相它是永不间断的。第六识,常分别故,所以都没离开意。第八识,第七识,第六识都是心。为什么这三个都是心,一会儿总结完你就明白了。

护法大师以缘第八之见分为我。第八识有能见,能见是我。《成唯识论》,以护法之说,为一家之正义。玄奘大师就继承护法论师传承的说法。第八识里熏进的印象信息都在五蕴范围的。最后确定第八识之见分为我,是内缘相续、极微细之执。能见分能藏分分不开,所藏分就是所见分。于是,第七识建立在第八识的能藏分所藏分上产生的执着。它不能藏怎么所藏呢? 道理虽然说执着所藏分。它还有一个现行的能见分。这个现行当下的能见分,不是熏进去的,第七识也得取它那个相分,形成第七识的是第八识里的能藏分所藏分,论第七识之相应︰即我执、我见、我慢、我爱四烦恼,第七识包括哪些?就包括这些,在遍行中的心理作用中有作意,触,受,想、思,在心所有法里面普遍存在的心理作用当中有作意、触、受、想、思这几个范围,这属于是第七识的范围以内。五十一个心所有法里面,是这里面所摄的。那么别境之慧呢?别境之慧;与大随惑中的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跟这些相应。前面那个《百法明门论》我已经详细讲过了,这里就简单讲一下,相信不相信都属于第七识。

第七识称转识。对佛法可以相信,可以不相信,对任何事情可以相信不相信,懈怠、放逸不用说了吧?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这都属于第七识范围。咱们现在是分析【性一切心】这里面呢,心所有法里面,第七识就占十八种。五十一种心所有法,它就占十八种。这十八种,有随顺烦恼,还有别境慧。要论第七识三性中哪一性?这个三性呢,唯识宗说法,有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

这个三性唯识宗说法。有遍计所执性,起他起性,还有圆成实性,

(1)遍计所执性:见到什么就执着什么,叫遍计所执性。

(2)依他起性:此性有染分依他起性与净分依他起性之别。染分指有漏的一切法,是污染法;净分指无漏的一切法。有时候这个第七识它依有漏有污染的去执着,比如我们说的懈怠,懒惰,放逸,我们这个所执性,有时候依着这几个起作用的时候。就产生:我累啊,我烦啊……说白了,那都是自甘堕落的理由。现在修行人在这方面找理由的人很多:“我忙阿,我很累,时间很紧,哪有时间学习,” 他有空他想偷懒一下,听听音乐,玩玩游戏,娱乐娱乐。了脱生死不是多么重要;听佛学课他想听一遍就成,没时间听啊。到底什么主要阿?你现实生活中有烦恼阿,有空他想偷懒一会儿,,搞搞我执。了脱生死不重要,听课想一遍成。你有烦恼你想解脱,你就必须别找那些烦和累的理由,你想寻求解脱之路,你就别依分别心,你就别依漏染起分别性。依净,依佛讲的道理,起精进。第七识是转识,就从这里转,依他起性。他依染净的道理能起了执着性。转识成智从此处转。

(3)圆成实性又作第一义相。真实相,是依他起性和遍计所执性的真实之体,也就是本性。不生不灭的了知性能,圆成实性是见一切相离一切相的,因为一切相的本体皆属真实,故为真空妙有。真空妙有就是圆成实性,就是本性。用“八不”来说,即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一不异。这个是一相一切相的真实性。

第七识,属于所执分,要论它的性质,属于不定性。第七识一转就是平等性智,能为善能为恶,能使你迷也能使你悟。转,起到中转的作用。这个阿罗汉位,三乘无学果位的时候,此位依染识就断灭了,它如果依圆成实就成分证佛了。就转入菩萨境界了,这里面的境界很细。要论它的行为。它有三个行为,也就是说论它具体的行相,有三位差别:

(1)与补特伽罗我见相应之位,“补特伽罗”,是学论藏时经常出现的一个词,它是取数趣我见的意思。也是说,有生死的凡夫见,也叫我见。有生死,有身体的凡夫见,六道里的五类众生,都有我见。这个第七识与凡夫相见应,有时候执着我见,执着在我见,五不正见上,这是它的第一个行为,它能和我见产生相应的行为。

(2)与法我见相应之位,第二与法我见相应之位,法我见就是与佛法所说的人我法我见相应。第一个是它能够和凡夫见相应,第二是和佛法所说的人我法我这个道理相应。

(3)与平等性智相应,它的行为还和平等见相应。咱们细说这些也没有多大的用。只知道这个第七识,它能转。依着众生凡夫见就转向增加习气;如果它执着佛法正确的解脱见,它就增加转凡成圣的效果。所以说我们修行,要利用好第七识。

是不是我们需要懈怠、放逸、不正念,我们需不需要这些啊?我们的第七识不要和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这些结合在一块!需要与佛法结合在一块精进啊!佛教里打七就打它,从七上转,由不净转为清净。由心散乱转为止止观,止住,看着它,不让它散乱,让它打起精神了,不让那个散位意识独起作用,

我们要认透从哪里下手阿。《百法明门论》从哪里入手阿,从百法找出一条解脱的道路来。从百法里面找出解脱的门径出来,从第七识下手。用第六识就天天是搞生灭了。要从百法里找出解脱的路径来。这个解脱的路径,从第七识下手。阿难用的是第六识,所以楞严会上,佛呵斥阿难:此不是真心。不单没认透真心,他还没找到下手的地方,如果要是认透真心的话,真心本来不动,也不用从第七识下手了,就从根本上修,觉知清明,不随妄心所转,从第七识下手阿,是不得已的不得已,从第七识下手阿,是顿法中的渐法,从明心见性当中渐渐修去习气。明白那个心管什么用啊。从第七识下手,(自己意识还是不清静)就是祖师大德所说的理可顿悟,事需渐修。认识清八识、认清五十一类心所有法了。

真心是清净的,不需要修的。是不动的。但是自己觉得一下子还把握不住,怎么办呢?从第七识下手。从止念,止那些胡思乱想,从“净”字下手,净化习气。修止,修净。选择修密啊,参禅啊,念咒啊,念佛啊,都为了止住狂乱的观心猿意马。修行人人落在第六识里面搞追求,那都是错误的。

唯识主要是讲:净,心净佛土净。清净心是本性,它的妙,妙在哪里。妙在什么都清楚,什么都明了,没有分别,妙在本来都明了,叫妙净明心。你如果没有这个体会的话,就不知道什么叫做无分别的知,无知而知,知而无知。这个妙字你就体会不出来。听经要听面授课,现在条件不允许,你如果没有这个体会的话,就不知道什么叫做无分别的知,无知而知,知而无知,这个妙字,明心两个字,你也体会不出来。
所以说听经要面授课,现在条件不允许。以后再开面授课!

今天咱们说了一下第七识,把这个资料整出来。听经不能说只听一遍,听一遍就会了。你不是天才,多看几遍还看不会呢,还说一遍呢。转识成智,从第七识转,把以前所有的错误污染的认识,转成清静心。转成觉而不迷,知而无知,无知而知。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请请合掌回向:

愿此听经闻法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护法藏菩萨摩诃萨!

南无千百万亿火首金刚护法菩萨摩诃萨!

大家请放掌!恭送法师!

师父:阿弥陀佛!大家再见!晚安!

楞严经专研专修园4群: 128169221

YY ID频道:86537757  YY群:5679092

楞严经专研专修群(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682445237

楞严经专研专修群(新浪微博):http://weibo.com/i/lengyanjing
本频道每周星期一、星期三、星期五, 晚上 8—10 点在线讲《楞严经》,农历每月初一、十五晚上 8 点诵《在家菩萨戒仪轨》。

原帖来自  印代法师佛学园地3http://1277595347.qzone.qq.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4 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印代法师系列讲座———

《楞严经》印代法师新注笔录稿【第033课】

    2012年5月6日星期日

(本稿为法师YY讲座笔录稿,未经法师审核,仅供渴望求法的同修,自己临时参考。由于现场打字时间仓促,错别字在所难免,希望各位同修及时反馈错字、错句和矛盾的语句!请勿转载发表!如转载发表未经法师审核的讲义,如有误导别人,后果自负。阿弥陀佛!)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请合掌请法!(发愿文:)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祗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南无常住十方佛!

南无常住十方法!

南无常住十方僧!

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佛顶首楞严!

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金刚藏菩萨!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家请放掌!请法师慈悲,为我等弟子开示法要!

阿弥陀佛!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晚上好!

我们共同学习《楞严经》。此处,佛陀所讲:【唯心所现】、【因心成体】、【性一切心】,牵扯到唯识课的根本。

【唯心所现】是讲的八识唯识无境。唯识宗思想体系的基本命题是“万法唯识”、“唯识无境”。从哲学角度考察,此“识”既是认识的主体,又是万物得以存在的本体依据。正因为除了“识”的“分别”功能及“变现”过程之外,并无真实的、“外境”存在;因此,“唯识无境”方可以成立。那么,这一妄识本体又是如何变现出现象世界的呢?从唯识学的总体加以把握,大致有两种密切相关的理路,即“识变说”和“种子熏习说”。此两种理路目标均指向“唯识无境”如何可能成立。仔细辨析,“识变说”较偏重于论证本体与现象的关系,“种子说”则兼顾染净诸法的生起与还灭。而中土的玄奘、窥基则在此基础上补充了“三类境”说给予深化。【理路:即理论的脉路。】

唯识主要是讲一切心皆是自性,一切心皆是根本识,这个一切心呢?它也叫万法。在唯识学里面有比较详细的归纳,把万法归纳成百法,把一切法分为了五类共一百种。这个五类也就是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和无为法。心法共分为八种,心所有法分为了五十一种,色法分为了十一种,心不相应行法分为了二十四种,然后无为法又分为六种。这样呢就是五位百法,宇宙万法不外乎这样的五类,心、心所有,物质,不相应行法、无为法。这样呢,就是五类共计一百种法。这个就是佛法帮助我们去认识这个世界,正确地认识世界,以及这个世界的关系。从对这个世界的差别到这个世界的关系,到这个世界,比如精神和物质的关系,凡夫的世界和圣贤的世界的关系,心和心理活动的关系,在这个百法里边都说得很清楚。所以叫《百法明门论》。

《百法明门论》,就是说的万事万物万法,通过这一百条来总结性的说明。也是本经所提到的“性一切心”,一切心皆是自性。既然叫《百法明门论》,通过这五类百法,说明了一个什么样的门径呢?《百法明门论》是通过百法说明了唯心,这个心就是第八识(根本识),它既有明了的自性,无垢净分,也有所熏的染分。别管是净分还是染分,都是心,都是讲的唯心所现,都是讲的一切法因心成体。最后经过推理分析和哲学的辨证,得出了自性本净,也就是真心的无垢净分,说百法是为了理出一个解脱的根本门径。不管是什么样的见闻觉知生起的心理活动,都属于是心所有,心所有不是心,属于是心外的东西。心所有属于心外所有的,不是真心本体。真心本体是清净的,所以说我们不要再迷茫,我们修行要抓住“净”这个主体。这就是《百法明门论》的一个主要宗旨,这是天亲菩萨让我们认清本性的一个重要理论指导。

这部论,主要讲一切法无我,刚才已经和大家说了,一切法属于什么?属于心的所见所闻所觉所知,都属于心所有,它不是根本的自我。这是为了让我们认透自我的根本,而依本起修,这个法门叫悟后起修。(修行有先修后悟,有先悟后修。)这个法门是让我们认识什么是心,什么是性,帮助我们明心见性,依性起修。《百法明门论》,就是讲的这么一个解脱的途径,也叫门径。这里面五类当中第一类就是心法,心法也就是八个识。唯识宗所言的八个识是指众生之心,这个众生的心依照它的功能差别而有三类之别,称为三心。第八识称作心,它是积集诸法的种子,能生起诸法,这是八个识的中心。第二呢?就是第七识名意,缘藏识等,恒审思量为我故。它依赖第八识,恒审思量,常计较我执我见。余下的六识,也都叫心。其实识别最活跃的就是第六识,第六识是依第七识所生起分别心。第八识是本识,即识的本体。其余七种皆是由第八识转生的,故称七转识。

唯识三能变是什么回事?初能变的是阿赖耶识,二能变变成什么呢?摇身一转变成第七识,转识,这个转识既转送又转变,它转送前六识的见闻觉知和分别,又能把前六识的见闻觉知和分别转化,第七识是意。第三能变只是变成了第六识吗?第三能转变成了前六识。

一百法内,第一个是“心法”,称之为“八大心王”。前六大心王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第七心王即末那识,第八心王即阿赖耶识。都是王,又都是本心。因为都是本识、本性,你说哪一个离开心王了?都有心王的成分存在!它只不过是在名称上有了转变而已,七转的意思就在这里。眼识——缘色境——即视觉作用;耳识——缘声境——即听觉作用;鼻识——缘香境——即嗅觉作用;舌识——缘味境——即味觉作用;身识——缘触境——即触觉作用,这五种属于感觉器官的感官作用。

那反过来再看一下,眼识缘色境,能视作用,它是根本识——第八识,也就是自性的能见作用。它这里面有两个外在缘,前五识都有两个外在缘,这两个外在缘是什么?前五识都有两个外缘,一个是所对境;一个是根尘境,也叫所附的根。所依附的那个根,实际是依附在那里?还是通过那里呢?比如说眼:是心的觉知功能,通过眼这个心灵窗口,这个才是最确切的。它是形成的眼识和物质是相对境。物质是和视觉相对的。

以前讲所附根,我讲唯识课的时候,我用所通根,不用所附根,因为前五根都是心灵的门窗,通过它。大家仔细的想一想,是所通对?还是所附对?附是定在一个点上。通是通过它,要通过它、给它一个名份。是定为所附根?还是所通根? 前五识、识别的性能,也是本性能觉的性能。通过人身上的眼、耳、鼻、舌、身,而能够接触到外界,应叫所通根。

注:(附在根上发生作用。就叫所附根。如果用所附根,能见就是眼的功能了,能听是耳的功能,能嗅是鼻的功能。前五根识别的性能,是本性能觉的性能,通过人身上的眼耳鼻舌身,而能够接触到外界,这应该叫所通根。如果是觉得心的觉知性能,附在眼耳鼻舌身,这样如果就应叫所附根,能见是眼的功能,能听是耳的功能,能嗅是鼻的功能。这个功能就落在根尘上了,如果它是所通根,性能就不在根尘上面,是通过它。大家想一想用所通根对?还是用所附根对呢?)

用所通根,绝对不违背玄奘法师和窥基法师的本意。你查一查所有的解释唯识的,说前五识是所依通根,如果用所通根,五识性能就归向心了,见不是眼见、闻不是耳闻。五识的性能就归根本的自性了,归到根本的本性本能上去了。见不是眼见闻不是耳闻了。所见所闻,也都是心的性能生起来的功用。这就符合唯识所变,唯心所现。

唯识学这些理论啊,很细,稍微一不注意啊,你就搞不明白。这前面五感,是器官能感觉呀?还是心能感觉呀?对前面的五感,它属于感官,还不是器官,能感能知。器官死人也有,为什么不起作用了?第八识这个心的总功能离开了身体。五官器官,它只是一个工具。它只是一个通道,是和外接触的交流的一个通道。怎么可以说“见是眼见,听是耳听”呢?这里面有净色根、扶尘根,不说那么多,越多越麻烦,净色根是神经,五管器官是心性功能的所通根。这就说明了前五识,全是心性。是心的性能,这个识是什么?识是了别啊,识别、了别啊。

前五识是心的识别、了别的作用。也叫觉知、觉察、。它只过是依所通根立名字,凡夫若没有这个所通过的根,就不能识别到外境了。所以说依所通根命名,在眼叫眼识,在耳叫耳识,在鼻叫鼻识,在舌叫舌识,在身叫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这五识的根本是第八识,为什么叫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它只不过是把阿赖耶识依所通根的名字作了一个转变。转成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其实还是阿赖耶识的觉知性能啊,能识别、了别,还是阿赖耶能识别、能了别。性能出于哪里?还出于根本识;

大家还记得我以前说过,前五识、六识、七识都只是有其名,无其实,没有本体,只是一个虚名而已,知道什么原因了吗?所以佛陀说阿难,寻求推逐攀缘的心是虚妄。

凡夫认为第六识是心,眼见认为是眼见,耳听认为是耳听。不明白,见闻觉知都是从根本识自性中来的,找不着中心。所以说认不透心就叫作迷惑,迷在哪里?迷在认不清心性,心是中心,性是性能。老是还有种我执,心是中心,性是性能,老是我执不断,这个课就很难理解,戴着有色眼镜听课,带着以前的成见,我说过了,听我的课就听我讲的,别老是‘这个法师这样讲的,那个法师那样讲的,’那样很难理解。我告诉你,心是中心,你去找中心就可以了。性是性能,你就听我解释,性能是怎么回事,这样就对了。你学的,理解的很快就能到位,以前不懂的东西很快就能懂。

意识——缘法境——是我人心理活动的综合中心。意识最活跃,它的对象是万事万物万法,这个“万”是多啊,“万”代表很多的意思,好多好多的事物、道理,称万法。在百法里面有五十一位心所有法、色法、不相应法和无为法,这都是万法。种种的心理活动,“心所有法”是指心的作用、功能,心所有是一切心。在这个地方不能太罗嗦,我要是分析百法明门论的话,色法、心所有法、心不相应法,这些法分析清啊,十课八课都讲不完。我问心所有是不是一切心啊?一切心,所有法,心所有也就是所有的一切心,所有的一切心称心所有法,是指心的作用、功能。也就是本性的功能,佛陀在此地说,【性一切心】,后来简称为心所,意义就变了。心所有跟心所不是一回事,心所那是与心相对的,心所有包括心所,还有心的功能在里面。它是两层意思,也就是能所两层意思。如果只是用心所,那就是只是与心相对,反应出来的事物,只有一层意思。中国人的学问,有时候喜欢省略,这不行。该省略的省略,不该省略的不能省略,关于一切心,心所有法,它是“恒依心起”、“与心相应”、“系属于心” ,都没离开第八识染净识这个中心,染净识它属于自性的功能,所以说性一切心。并且,心法永远为主,心所有法只是附属品。“恒依心起”及“系属于心”是说“心所有法”永远依托“心法”而生起,并且“心法”永远为“主”, 在心法里面,心所有法里面又分遍行、不遍行(别境),还分三性,善性、恶性、无记性,根本烦恼,随顺烦恼等等,咱们这里就不再细说了。

第八识有三相,即三条主要特征:“自相”、“果相”、“因相”。“自相”指阿赖耶的“自体”之相,是第八识的核心。阿赖耶,意译为藏识,“藏”有三义:能藏、所藏、执藏。这个一会儿念藏zang,一会儿念藏cang,因为它是多性能的。这个自相是自体之相,因为所有万法的种子心执藏在第八识当中,名为能藏,能藏、所藏、执藏不再讲了,“第八识摄藏诸法,是种子识,名阿赖耶, 种子即信息,第八识摄藏一切法的信息,所以叫阿赖耶,又名异熟识,阿赖耶识里面有无量万法的种子信息。刚才说了自相,自相是什么?自相是能藏、所藏、执藏,异熟是第八识的果相,异熟是它的结果,《成唯识论》说:“此是能引诸界趣,生善、不善业异熟果故,说名异熟。”

第八识能引起诸界、诸趣,各种界限内各类众生,能使他们生起善,使他们生起不善业,第八识是根本。这些众生能生善业,能生不善业,第八识是根本,因为第七识从第八识里面采取信息,去落实善、不善。执着就变成落实了,都依第八识里面的种子、信息,来提供去为善、为恶的,它称为异熟识,“异”者不同,“熟”是成熟。此义旧译为“果报”,指第八识所藏之“业识”可因不同时、不同类而成熟不同果报。此中之“异熟”有三种情况:由因至果时间不同,称“异时而熟”; 由因至果必有变易,称“变异而熟”;由因至果性质不同,称“异类而熟”。 由原因到结果,那个类型也不同了,称为异类而熟。窥基释之说:“真异熟具三义:一、业果,二,不断,三、遍三界.异熟识是遍三界的,业果不相同,它还是不断的,从因上得果,从果上起因,因因果果不断的循环,你以为成了阿罗汉就是最高果了吗?阿罗汉了脱了三界的生死,他还没了脱变易的生死,菩萨五十二个位次都是变易生死。你了解一下,到几地菩萨才能够断异熟啊?到妙觉才能到断异熟,等觉菩萨还有一分无明啊。不能细讲,细讲不懂等于白讲。

“业果”是前世造业,今世感果,或今世造业,来世感果,略近于“异时而熟”。“不断”是轮回不息,直至成佛,与“变异而熟”相同;“遍三界”意为所感果报遍通欲界、色界、无色界,此略近于“异类而熟”。 不过,在现象世界中,果报之相状非常复杂,仅仅以上述三类单独分析是不够的。唯识学者之所以如此言之,无非是为了以“时”、“变”和“类”三类范畴的组合来说明因果报应的遍在性和涵摄性。

一切种,是第八识的“因相”,因为此识“能执持诸法种子,令不失故”,所以“名一切种”。依此种子能生起一切诸法现行结果故,因此第八识是诸法现行之起因. 也就是诸法所依之根本。故名 “因相”。此“三相”中,“因相”和“果相”最终融摄统一于“自相”之中,到最后还是回归自性。第八识之“自相” 是“因相”和“果相”的总体。因为因相、果相都依自相的本体生起而有。初能变的原因就在这里,能变的根本在能藏。因相、果相,因相是第八识能藏所藏的信息种子,果相是第八识所执藏的信息的信息。

第七识译为意,第七识为末那识,意,意为“意识”。与第六识意识同名,但涵义不同。为了区别二者,特用音译。《成唯识论》卷四说:“此名何异第六意识?就说第七识和第六识这个名字上有什么不同?不容易区分得开,此持业释,如藏识名,识即意故,彼依主释,如眼识等,识异意故。” “此持业释”,因为第七识执着第八识里面以前所熏进的种子信息。此识,执着于无量生死以来,熏进第八识里面的无量万法信息。所以解释这个识叫此持业识。如藏识,就象如来藏识的名字一样,如来藏识与第八识阿赖耶识,命名是一样的,都有自己的专属性。彼依主释,为什么叫意,因为它主要的功能、性能,是依它主要的性质,比如眼识呀,用眼识来区分开、这个识的名字和其他识不一样,各表自己的专属的性能。

第六识是依第七识能执所执分,才产生的,所以第六识也叫意识。那前五识就不用再说了,是随所通根得名,前六识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此六识是随根得名,前六识是有所依的哟,第六识是依意,第七识是依第八识,第六识第七识都没自性,前五识也没自性。那么它们相对的是什么?分别缘取色、声、香、味、触、法六境,随境取名,分别称为色识、声识、香识、味识、触识、法识。这个随境取名,也有道理。随所通根取名啊也有道理。这就说明了,第八识是前七识的所依,从上面分析中可以看出第八识的关键地位,藏识即是第七识的所依,当然可以看作众生的心体,藏识即是其余七识的所依,这是所有心的中心。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明显看出第八识的关键地位。藏识既然是其余七识的“所依”,当然也就是众生的心体。明白什么是心了吗?心的性能,见到自己的自性了吗?自性:自性就是自已的性能,老是在这个弯上都不转,哪一辈子能够明心见性?还是以前的我执我见。

自性是什么,自性是佛性,但是佛性不只是一种性能,是八种综合性能,不只是一种性能而已。自己具备的能见、能闻、能嗅、能品尝、能触感、能分别。能执著。能贮藏所见印象种子信息。八种综合性能!

老是执着自性是佛性,佛性是每个众生自己所具备的见闻觉知的性能。佛性不是单一的性能。是见闻觉知的八种综合性能。佛性的的全体是八个识,八个识的中心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的中心是如来藏性,即无垢净识。讲到八识这个地方,就是直指心性了,讲八识心法,在这个地方就是明心见性的直指了,『直指心性了』。如果还认识不到自心本性,那这个佛法再学还有什么意思呢?那还是任由执着、分别,再去六道轮回吧。性一切心到此就解释完了。

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一切万事万物因心成体,一切心都是自性,自性是一切心,前七识无自体,不可依赖,修行人如果老是用第六识生灭心,是盲修瞎练。前七识只有其名,并无其实,前七识都是有名字,没有实体,实体是第八识,第八识是阿赖耶识,是异熟识,是无垢净识。这里面有三能变。

三能变怎么变的?总结一下。唯识宗所言之“八识”,可分为三能变。《唯识三十颂》说:“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彼依识所变。此能变唯三,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异熟”是初能变,即第八阿赖耶识,异熟是什么?是种子识,异熟识就是第八识能藏所藏的万法种子信息分。它是第一能变。因为所藏的这些信息各不相同,得出的结果也不同,那就看第七识取哪一个种子用了。第七识取善种子得善果,取恶种子得恶果,取佛法正知正见的种子,得佛果。阿赖耶的异熟分是七识所依。

“思量”是二能变,即第七末那识;第二变思量,昨天我把第七识也和大家共同哦年学习过了,除了思量的意思,还包括哪些?它主要是思量,它恒审思量第八识能藏所藏的种子分,然后起现行,生出来分别。它恒审思量,遇到什么缘,它采取第八识信息种子,和缘对上号,取善的种子得善果,取恶的种子就堕落。第七识也叫转识,第七识是一个角度转变的一个中心,它不但是转送,把前六识的信息转送到第八识(熏进第八识),它还从第八识里面执取信息,转变我们的现行,这是二能变。

“了别境识”是三能变,即前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再一变就变成前六识了,它这一变名字可就转了,不叫阿赖耶识了。三能变中,第八识是本识,即是识体。其余七种皆由第八识转生,故称七转识。三能变中,第八识是本识,其余七种皆由第八识转生。这七识当然就没有本体了,如来这个地方说本体,对上号了吧?自性有没有自体呀?有啊,没有自体怎么能见闻觉知呢?



唯识宗认为,世间万物和一切作为都是虚假不实的存在,众生觉得世间万事万物的存在,那是由自己的识性所变现出来的。如果没有心的觉察见闻觉知也没有万物的存在,有万物的存在,那是心的见闻觉知所反应出来的,所显现出来的。没有识就没有世间万法存在。如果没有这个能发现,能显现,能反应的功能,那外界还存在吗?那就不复存在了,外物存在完全是这个心能觉察、能发现、能识别了别反应显现出来的,才有外界的万事万物,这就是唯心所现,唯 识所变,万事万物不离心体,一切所见所闻和心理的活动,是一切心。一切心皆不离自性,皆是自性,所以叫性一切心。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请请合掌回向:

愿此听经闻法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护法藏菩萨摩诃萨!

南无千百万亿火首金刚护法菩萨摩诃萨!

大家请放掌!恭送法师!

师父:阿弥陀佛!大家再见!晚安!

楞严经专研专修园4群: 128169221

YY ID频道:86537757  YY群:5679092

楞严经专研专修群(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682445237

楞严经专研专修群(新浪微博):http://weibo.com/i/lengyanjing
本频道每周星期一、星期三、星期五, 晚上 8—10 点在线讲《楞严经》,农历每月初一、十五晚上 8 点诵《在家菩萨戒仪轨》。

原帖来自  印代法师佛学园地3http://1277595347.qzone.qq.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5 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印代法师系列讲座———

《楞严经》印代法师新注笔录稿【第034课】

    2012年5月10日星期四

(本稿为法师YY讲座笔录稿,未经法师审核,仅供渴望求法的同修,自己临时参考。由于现场打字时间仓促,错别字在所难免,希望各位同修及时反馈错字、错句和矛盾的语句!请勿转载发表!如转载发表未经法师审核的讲义,如有误导别人,后果自负。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大家晚上好!

《楞严经》是佛陀指导大家修正觉菩提的一部根本经,这部经分为十卷,这十卷的中心内容是讲修心迷悟之关键,即佛陀开示正修之关键。正修里面包括明理部分、实修部分,还有实修当中容易出现的偏差部分;明理部分,又分为明心见性与纠错等部分。

《楞严经》第一卷主要是破识,从“阿难示堕”至第一卷终,主要都是讲纠错、破识。阿难示堕,是代表众生的习气,众生按照自己的见解去修行,一般都是用识,不用真心自性,用意识。就是因为修行人大多是落在意识里面,才有三界六道之说,修好了升天界,修不好,堕落的更惨。

《楞严经》第一卷,阿难已经证得了初果阿罗汉,但是境界现前还是会被境界所转,于是请问佛陀十方诸佛是怎么成就的。阿难不懂得楞严大定,于是请问佛陀:“十方诸佛是如何修妙奢摩他、妙三摩地、妙禅定的?”这个奢摩他、三摩地,还有禅定,其实都不是楞严大定,他只能代表楞严定、自性定当中的一小层意思,就是楞严大定当中的一小部分意思。

(“奢摩他”是止念一处,心念不动的意思。)

于是阿难急着想知道,如何修诸佛的“心念不动”,也就是佛经中常说的“心一境性”。就像现在求学的人一样:“我时间紧,赶快给我个方法,我依照这个方法修行就好了。”

阿难急着想知道什么是诸佛所修的奢摩他——心念不动,佛陀问他什么是心?因为真心自性,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毫不动摇、不来不去的,自性本来清净,本来是一念不动,不是修来的。本性坚固的楞严大定,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动不摇,它不是修来的,它本来就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动不摇。但是众生认识不透,老是觉得要这样修、那样修,其实佛法说到根本修,是无修而修、无证而证的,要入无为法。修到无修而修、无证而证,其实天天都在修,不能有修的概念,天天都在证一分法身,去一分无明,而没有证得的概念,即《心经》里面的“无智亦无得”。 但是在众生就觉得要这样修、那样修,那就落在有为法里面了,有为法是生灭法,用的是生生灭灭心,是第六意识。用生生灭灭心,修不生不灭,如何才能够契入呢?所以佛陀说,【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终不可得】!

于是佛陀和阿难作问答,在第一卷才有七番破处,才有佛陀说出两种根本;最后佛陀为了破识,又说出了【唯心所现】、【因心成体】、【性一切心】,本性,当然有它的自体,这些都是破识心的。世间法,一般不了义的经典呢,都会落在什么福慧双修、性命双修、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还有什么三脉七轮,一般都是落在这里面;甚至修练灵魂以神游天界,神游天界也没出三界,还有个我相,那还是第七识;修世间禅定呢,有出有入,甚至修无想定,入无想寂灭,这都不究竟。

佛陀在《楞严经》里讲的很清楚,《楞严经》好多人都看过,真正对《楞严经》通达的人,其实并不多。就《楞严经》第一卷你让他给你讲出个所以然来,一讲便是“七处征心”,谁七处征心啊?谁征谁的心啊?其实是阿难自己对心的七处计较、七处执著;佛破阿难执著之处,不是佛从七处向阿难征求心在何处,此处应是佛七番破处。佛讲这部《楞严经》,是讲修证的经。佛陀讲的很清楚,由于认识不透真心,欲升反堕,不单成就不了菩提正觉,甚至还会成为天魔外道,堕入三恶道中,这样的人不在少数。末法时期,有些人稍微有点清净心啊,有点小灵通啊,认为自己了不起了,傲性十足了,谁要说他修行不入正路,嗔恨心特强,那都是种的贪嗔痴慢的种子。真正的证得菩提、得了六神通了,那是清净的,绝对没有傲慢,没有贪嗔痴。真正得了三明六通,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了不起,并不觉得自己有修行。修行这个路上的境界,后面会仔细讲的。从堕落的因,人道、三恶道、天道,再到声闻、缘觉道、菩萨道,这些又是怎么一个原因?并且说到十种仙人是怎么修成的。但是让你自己看,你都看不出门道来。你想要证得真正的正果,想成佛,得到菩提,必须要认识对方向。如果是用识,那就不是修菩提的正因,是修的三界以内的生生灭灭,你证得小乘阿罗汉,那就是最高境界了;甚至连小乘阿罗汉都得不到。我看大家的日志啊,都是在搞生灭,今天得到什么境界了,明天得到什么好的感受……哎哟,阿弥陀佛!

修行菩提正觉之路,必须要认透两种根本。认透两种根本是佛陀第二番破识,怕大家不懂,才有第三番破识。第一番破识是七番破处;第二番破识讲两种根本;第三番破识——自性有体无体。为什么要讲自性有体无体?因为佛陀第二次征求阿难什么是心?阿难是怎么回答的呢?

我们看一下经文:

【阿难。汝今欲知奢摩他路。愿出生死。】愿出生死,欲知奢摩他路,必须要明白以下经文所说的义意。

【今复问汝。即时如来举金色臂。屈五轮指。语阿难言。汝今见不。阿难言见。佛言。汝何所见。阿难言。我见如来举臂屈指。为光明拳。耀我心目。佛言。汝将谁见。阿难言。我与大众。同将眼见。】

【佛告阿难。汝今答我。如来屈指为光明拳。耀汝心目。汝目可见。以何为心。当我拳耀。阿难言。如来现今征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穷寻逐。即能推者。我将为心。佛言。咄!阿难。此非汝心。阿难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当名何等。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此处说第六识妄心,是前尘虚妄相想。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佛宠弟。心爱佛故。令我出家。我心何独供养如来。乃至遍历恒沙国土。承事诸佛。及善知识。发大勇猛。行诸一切难行法事。皆用此心。纵令谤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若此发明不是心者。我乃无心同诸土木。离此觉知。更无所有。云何如来说此非心。我实惊怖。兼此大众。无不疑惑。惟垂大悲。开示未悟。】

【尔时世尊。开示阿难及诸大众。欲令心入无生法忍。】这个地方“开示大众”,是为了让大家入无生法忍,为了让大家入无为法,起修无为法才是正修。

【于师子座摩阿难顶。而告之言。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阿难。若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叶缕结。诘其根元。咸有体性。纵令虚空。亦有名貌。何况清净妙净明心。性一切心。而自无体。】

只是【而自无体】啊!这段讲了多长时间?好多人还是迷迷糊糊的。就我今天读的这段经文,大家想一想是怎么回事呢?修行必须得认清真妄,你如果认不清真心和妄心,你会说会背“真心自性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那都是打妄语!

开悟的楞严,《楞严经》是佛指导我们认透真心,见到本性,依自己的本性而去修行的,有些人连妄心都没认识透,还在那里谈般若,那真是痴人说梦话。痴人说梦话的人还觉得自己懂,自己会,自己了不起,还看不起别人,就连师父讲经啊,他都不服!这样的人,佛在面前也度不了他,你要问他:怎样修啊?“修心啊!”修心是什么?“不起心、不动念啊!”这简直是胡闹!他不明白心分真妄。这部经我是要把他讲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让后人去学习去评价。

心分真妄,首先不认得妄心,你就认识不透真心。妄心有八个,就是《百法明门论》里面的八种心法。

第一个,佛陀在经里为什么用“见性”?因为第一个就是“见”。大家晚上睡觉睡醒的时候,睁开眼睛——所见,在家里所见,出了家门的所见,到了大街上的所见,到了工作单位的所见,一切时、一切处的所见,归根结底,归根到哪里去?都归到眼识的“能见”, “能见”是中心,心“能见的性能”是中心!

第二个是“闻”。所听到的声音,所听到的一切声音,都围绕哪个中心?能闻,能听见。一切所见——心能见,一切所闻——心能闻;你怎么说“能见”不是心呢?“能闻”不是心呢?你不要光执著那个字眼“八识”,“识”是识别的意思,“八识”是八心。能见是识别心,能听也是识别心;没有识别哪里能知啊?鼻子所嗅到的种种气味,什么是中心啊?能嗅,能嗅是中心;品尝到的各种味道,能尝是中心。所以才有:

眼识——缘色境——即视觉作用;眼识缘所见境产生视觉的功能。

耳识——缘声境——即听觉作用;耳识缘声境产生听觉的功能。

鼻识——缘香境——即嗅觉作用;鼻识缘气味境产生嗅觉的功能。

舌识——缘味境——即味觉作用;舌识缘五味境产生味觉的功能。

身识——缘触境——即触觉作用;身识缘触境产生触觉的功能。

意识——缘外五境,产生分别觉知的性能。第六识缘前五识,产生分别觉知的性能。第七识缘前六识,产生思虑、执著的分别执著性能,产生我执,没有能觉,能有我执吗?这八种你不能够死在那个“识”上,是八种心,个个没离开“觉”,因为我们的心有“觉了能知”这个功能。我们的真心是觉了能知,你查一查佛陀在《楞严经》里面说“觉了能知之心”说了多少次?这些都离不开“觉”啊!别说前五识,第六识,第八识,都没有离开“觉”字,这说明了什么?前面说了,八识不离一个“觉”字,为什么?八识是“觉”的分功能啊!有“能”觉,才有“所”觉、“所”分别、“所”执着。能觉又分为几种呢?能觉又分为八种。第八识是根本能觉,前七识同样也都是同一个根本能觉,一念不觉转变成识,一念不觉生成的八个识;第八识的能藏所藏是本性本觉的根本功能,第八识它一转,转成前七识,分成了七种功能,如果细分的话,分的功能就更多了,无量种了。这个八识,也就是八种心,都是由能觉所转,前面的能见、能闻、能嗅、能尝、能触感、能分别、能执着、能藏、所藏,都是什么?是万事万物的八种中心。

我一开始就给大家介绍了,所见的中心是能见;所闻的中心是能闻;所嗅的中心是能嗅;所尝的中心是能尝;所触的中心是能触……这八种心应该怎样给他命名呢?这几个都叫做“妄心”,分别识。他们是有分别的,都属于妄心,有分别就有虚妄,就有能与所,它不纯,没有能与所的时候,能所双亡,那时候才是纯正的真心。这个《楞严经》,不能够深入进去就分不清真妄,本觉由一念迷而产生的第八识,第八识又转生前七识,八识的中心是本觉,本觉含有迷的成分在里面就叫做“识”,识有相对,属于妄;无能无所、能所双亡,超越了相对才是真。识不是全真,识是真中含妄,如果全真了,就不用叫“识” 这个名字了,而是叫“照见”了,“识”是有分别。《心经》里面的开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为什么不说是“识见五蕴皆空”呢?“识”是有分别的成分。观世音菩萨用的是“照见”,我们迷了以后呢?用的是“识别”。识别万物,前五识是见、闻、嗅、尝、触,第六识是分别,第七识是执著,第八识是能藏所藏。八识属妄,但是这八识都是自性的性能,他们真正的中心是什么?真正的中心是本性,所以是“性一切心”。

为什么“性”是一切心呢?八识是本性的什么?八识是本性的性能。它为什么叫心呢?因为八识是识别万事万物的中心,它才能够知道万事万物的;就是这八个识别万事万物的中心,心显、心现,才有见闻觉知。我给大家说了,八个识的八种功能是见闻觉知!见闻觉知是中心。见闻觉知是自性的八种功能,所以说就叫做“心法”。

万事万物,所见的中心是“见性”,迷了的时候叫“眼识”;如果要恢复他的本名就叫——“视觉”,这就和自性就联系起来了。见闻觉知是万法的中心,恢复眼识的本名叫“视觉”,在耳识叫“听觉”。视觉是能见,听觉是能听,看到的是所见,听到的是所听,都没离开“觉”,这就恢复本性了,本性是能觉。这个搞清楚了吗?“性”一切心!

性一切心说的是八种识。八种识原本是自性,自性原本就具备八种识的性能,只不过一念不觉就产生了非量,非量就是相对计较,非量是错误的计较。现量是自性,没有分别,觉知清明,现前没有分别的境界,什么都清楚,什么都明了,没有要知的概念。

八识用表解,要分类的话,分两大类,八识含有纯净的无垢净识,还有异熟识;无垢净识是纯净无染的本性,异熟识属于污染分,染分属于前七识熏进第八识的异熟种子。八识分前五识、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本性,异熟识,八识。八识包括无垢净识,即纯净无染的本性。)

本性转成第八识包括异熟识与无垢净识。识虽然是有了分别执著了,但是还没脱离本性。

我们再看看五位百法这个图,第一位是心法,心法上面呢,是五位百法,应该填上“本性”,本性包括五位百法,本性里面第一位分出来的是心法,第二位分出来是心所有法,第三位分出来的是色法,第四位分出来的是心不相应法,第五位是无为法。再有八种心法里面呢,第八识阿赖耶识,包括异熟识无垢净识,就是本识;还有第七识末那识,是思量识;还有前六识,这里面它含有思、想、恶作和睡眠,这是心理的活动;那个心所有法呢,它又包括不定四种烦恼、六种根本烦恼、五种遍行法、五种别境法、十一种善法和二十种随顺烦恼,你看这表就画的很清楚了,这个色法十一种,心不相应法二十四种,无为法六种。

再把这个表归成两类,包括心法、心所有。

百法里面除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这些心法外,其它都是心所有法。万事万法,都是心显现、心所有的。

心法和心所有,心法是能知能觉,心所有是所觉所知。这个百法里面分两种,分能知能觉和所知所觉。心法是八种能知能觉的性能,也叫八心;万法是所知所觉,是能知能觉所觉察出来的,这就清楚了,万法唯心所现,万法唯“心”。“因心成体”它这个过程,是能知能觉,觉察到所知所觉,通过八识里面的识别过程,知道了每个物体啊,是什么形象的,叫什么名字,这叫“因心成体”。没有心,也不知道这个物体是什么样子的,所以叫“因心成体”。好多同修解释“因心成体”的时候,解释得不太透彻。

心有没有自体呢?有。他的自体是能知能觉,作用是自体。“唯心所现”、“因心成体”大家明白怎么回事了吧。这里面075号学员形容的特别好,她说:“八识,在万法里面分主动和被动,主动的就是八识心王,它能显能现,它属于主动;万事万物万法属于被动。”这一点是一般人想不到的,心不是死的,而是活的,它主动识别显现万事万物,用“主动”两个字呢,就把心写的活灵活现了,如果只用“识”啊、“心”啊,显得它没有生命活力,用“主动”就显得有活力。这个五位百法图,大家留好了,到讲唯识课的时候还会用上的。

佛祖在这个地方讲这些干什么呢?讲“性一切心”、“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一切万物因心成体”,讲这些干什么呢?他是为正修扫清障碍,为奔修行正路的人扫清障碍;修楞严大定必须得明白这些道理,因为自性是八识的根本,八识是万物的中心,自性是八识的中心。

万事万物的轴心是八个识,八个识是觉知万事万物的中心,八个识的中心是自性。一般说心,有时候说的是八识心,有时候说的是自性根本心,你要看用在什么时候,这个心出现在哪个地方。佛祖在这个关键地方说,修行成佛的正路,你既然说“修”,要“修心”,要修哪个心呢?要依那个心呢?所以在这个地方把八种识,各个心都分析出来,让大家知道,性一切心,要修自性这个中心。你要认不清八识是怎么回事,你就不能够明白什么是本性真心;你就不能够明白佛为什么呵斥阿难,呵斥所有修行人,那个推究寻求的心不是真心。为什么不是真心呢?因为前七识是第八识变生出来的识,第八识变生出来的识没自体,只有第八识有自体。

第六识为什么佛说是六尘缘影呢?【如来现今征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穷寻逐。即能推者。我将为心。佛言。咄!阿难。此非汝心。阿难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当名何等?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此处说第六识妄心,是前尘虚妄相想。

第八识分能藏分、所藏分;第八识的所藏分是第八识见到外六境所留下的印象,见到外六境所留下的印象是能觉产生的前尘虚妄的六尘缘影,属于虚幻。第七识执著第八识见到外六境所留下的前尘虚妄印象,也就是第七识的执着分是执着第八识所藏的前尘虚妄的六尘缘影,第七识的所执分也就是第八识的前尘虚妄的印象——六尘缘影。(第七识能执分执着第八识的六尘缘影,第七识的所执分当然也是第八识所藏的六尘缘影。)生起第六识的根本,是第七识的所执分,第六识依第七识的所执分而产生分别;因为第六识分别依第七识的所执分,那么第六识的分别当然依旧还是分别第八识的前尘虚妄印象——六尘缘影!如果用这个推求寻逐的第八识的前尘虚妄印象——六尘缘影的心,只能落在所知所觉、生生灭灭上,永远证不到不生不灭的本能。所以第六识的分别属于虚妄,是前尘虚妄印象——六尘缘影,没有自体。

修行啊,如果不明八识当中的这些道理,就会用第六识修行,用第六识分别六尘缘影修行,分别感受,执着好赖境界、分别好赖境界,还都出不了色、受、想、行、识的范围。你修多生多劫也成不了正果,因为你修行用的不是真心。既然《楞严经》第一卷全部破识,到底怎么回事?为什么要破?是为了扫清修证路上的错误,修行落在错误上还不知道,还是用第六识,【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终不能得】!【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的缘故。

性一切心,到这个地方我说完了。            

《楞严经》第一卷主要是要大家认清识心,认清为什么说佛陀呵斥阿难用这个思虑心和分别心不对,到下面的十番显见,就直接说本性真心了。从带着妄一步一步向真处分析,前四卷半都是讲明心见性的。明心是什么?明白你到底有多少颗心!有多少个中心!中心的中心是什么?哪颗心才是真心?见性是什么?见性是让你知道一切心都是自性,再接着下面十番显见,就直接说本性真心了。《楞严经》前面主要是讲明心见性,你只有明白了这八种妄心,八个识是一念不觉而转生的,第一识阿赖耶所变生的,识没有自体。识没有自体当然就不可依赖,识的根本自体是本性。识转生虚妄,你依虚妄修虚妄,你什么时候修出真心来?

好些不懂装懂的,你让他讲讲什么是心?他给你分析不出来。《楞严经》是讲修的,既然讲正修,就必须要认清楚真心妄心二种根本。(本性一念不觉转变成第八识)对八识的三变七转脉路不清楚,就不知道一切心为什么是自性,也不知道佛为什么呵斥阿难第六识是虚妄的。【阿难。此非汝心】。【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修行当中要明白真妄二种根本才不会存有错误见解。好多修行者,都是依第六识虚妄分别心来修行的。【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终不能得】!

这个大家弄明白了吗?弄不明白多看讲义,仔细斟酌。今天我们通过分析这一段,把《楞严经》第一卷都连接起来给大家分析了,很多修行人,他根本就不知道用识心是以妄修妄,所以是修不成菩提正果的。佛陀为什么严厉的喝斥阿难:“咄,这不是你的真心。”这就说明了,这是原则性的问题,你光听以前那些人引经据典,也会说一些佛法,对八识的“变”“转”脉路不清晰,没明白到根本,对心性的认识还有距离,对心性的认识有距离,是走不上这修行正路的。

阿弥陀佛!大家再见!



楞严经专研专修园4群: 128169221

YY ID频道:86537757  YY群:5679092

楞严经专研专修群(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682445237

楞严经专研专修群(新浪微博):http://weibo.com/i/lengyanjing

本频道每周星期一、星期三、星期五, 晚上 8—10 点在线讲《楞严经》,农历每月初一、十五晚上 8 点诵《在家菩萨戒仪轨》。

原帖来自  印代法师佛学园地3http://1277595347.qzone.qq.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7 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印代法师系列讲座———

《楞严经》印代法师新注笔录稿【第035课】

    2012年5月13日星期日

    (本稿为法师YY讲座笔录稿,未经法师审核,仅供渴望求法的同修,自己临时参考。由于现场打字时间仓促,错别字在所难免,希望各位同修及时反馈错字、错句和矛盾的语句!请勿转载发表!如转载发表未经法师审核的讲义,如有误导别人,后果自负。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大家晚上好!

现在开始上课,《楞严经》讲到关键的地方,如果关键的知识还没能够掌握,再往下讲这个经文就很难理解。关于“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性”是“一切心”,为什么阿难所说的“能推求寻逐的心”,佛呵斥它是六尘缘影?

打开《大佛顶首楞严经背诵手册》第十七页,倒数第六行:

【阿难。汝今欲知奢摩他路。愿出生死。】这是前提,佛告诉阿难,你今天想知道奢摩他路,愿意出离生死。

【今复问汝】既然愿意出离生死,现在我再问你:

【即时如来举金色臂。屈五轮指。语阿难言。汝今见不。阿难言。见。佛言。汝何所见。阿难言。我见如来举臂屈指。为光明拳。耀我心目。佛告阿难。汝今答我。如来屈指为光明拳。耀汝心目。汝目可见。以何为心。当我拳耀。】这是《楞严经》里面,佛陀第二次向阿难征问:“什么是心?”那么阿难是怎么回答的呢?大家看一看:

【阿难言。如来现今征心所在。】如来你现在征问我“心何所在?”

【而我以心推穷寻逐,即能推者,我将为心。】这个地方阿难回答得很清楚了:“而我以心推穷寻逐,即能推者”我认为是心。这个时候咱们再看佛陀:

【佛言。咄。】咄:喝斥、责备。这是佛陀呵斥、责备阿难。

【推求寻逐】能推者不是你的(真)心。

【此非汝心】这不是你的心。

我们大家都有和阿难一样的认识。阿难所说的心——“推穷寻逐、能推者”是心,佛告诉他“推穷寻逐、能推者”不是你的心,“推穷寻逐、能推者”是分别,分别不是心。

【阿难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当名何等。】这不是我的心,它又是什么呢?

【佛告阿难】佛接着告诉阿难。

【此是前尘虚妄相想】前尘虚妄相想是六尘缘影。

【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于是才有阿难请法!请问佛陀:“什么是心?”请佛陀给予开示。咱们看看请法的经文: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佛宠弟。心爱佛故。令我出家。我心何独供养如来。乃至遍历恒沙国土。承事诸佛。及善知识。发大勇猛。行诸一切难行法事。皆用此心。纵令谤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若此发明不是心者。我乃无心同诸土木。离此觉知。更无所有。云何如来说此非心。我实惊怖。兼此大众。无不疑惑。惟垂大悲。开示未悟。】

阿难由于佛陀的呵斥和责备,便发起疑问。上面这一段经文咱们看过了,总结一下就行了。这一段经文意思是作善、作恶我都是用这个心;发起勇猛修行的心,也是同一个心;纵然是退失善根,诽谤佛法,还是用的这个心。(用的是“推穷寻逐,即能推者”这个心。)作善、作恶,包括修行,乃至退失善根,都是用的“能推穷寻逐”的这个心,这个“能推”的心。在这个地方,阿难说:“佛陀你说这不是心,那我就如同土木一样没有心了。”所以说【如来说此非心】,阿难【云何如来说此非心。我实惊怖。兼此大众。无不疑惑。惟垂大悲,开示未悟】,请佛陀给我们开示,这最终是一个什么道理?所以才有下面:

【尔时世尊。开示阿难。及诸大众。欲令心入无生法忍。于狮子座。摩阿难顶。而告之言。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阿难。若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叶缕结。诘其根元。咸有体性。纵令虚空。亦有名貌。何况清净妙净明心。性一切心。而自无体。】

这一段是对上面阿难所提的疑问做出的回答和说明,也就是说这一段是回答阿难为什么“推求寻逐、能推者”不是心。为什么“推求寻逐、能推者”是“前尘虚妄相想”。

这几天我们都在讲这一段经文,“唯心所现”、“因心成体”、“性一切心”,自性是有自体的。那么我们现在该做一个总结了,我们这几天都在学习这一段经文,我今天就要提问,为什么“推求寻逐、能推者”是“前尘虚妄相想”?不是真心?我看谁能回答,如果回答不出来,那这个课你们都白听了。

学问这个东西来不得半点虚假,识心为什么还有分别,这个分别在哪里?它是怎么形成的,这个来龙去脉你理不清,还是不行的,佛陀为什么在第一卷讲破识?这就是让大家认清楚,为什么识心不是真心。因为知道识心为什么不是真心,所以才明白识心为什么不可依赖,这是为修行正路扫清障碍的,你理不清一个详细的脉路来,你修行还是有障碍。《楞严经》是修经,是讲修心迷悟之关键的经,明理的经。《楞严经》第一卷佛陀主要指导大家明白本性是心,本性是万法的中心;接下来第二卷讲性,讲性是佛陀开示大众认清自己所具备的性能。

这一段时间的唯识课,你们不细心打好基础,再往下讲,好多东西你们还是不能理解的。不能理解也只能说我尽最大努力了,那不是说老师教得不细,我教得已经够细的了,你们不懂我也没办法,我为了让你们没有一点佛学基础的人都听得懂,我搞得我天天都是昏头转向,一遍遍的修改讲义,已经把讲义修改得最浅显最易懂了。

(033号学员:为什么外境是假相?)

为什么外境是假相?它假,假在哪个地方呢?外境是心变现出来的,心见、心觉、心知、心闻所反应出来的。它既然是反应出来的,那反应出来的都是事与物的印象,这个印象是不是真正的事与物呢?

(033号学员:是的。)

你的影子是不是你真正的33号真人呢?

(033号学员:不是的。)

这不就很明白了吗?外界的事物是由心显心现,心的见闻觉知所反应出来的印象,也叫六尘缘影。这个六尘缘影就不是真正的六尘,所以它假,它不真。这个地方又有很多人还会更糊涂。这是说“心”,这个万事万物的中心,觉知万事万物的八个中心,八个能觉中心,也就是八个识的作用。这个八个识的前五识觉知到了外在的(见到、听到、嗅到、尝到、触到)然后留在第八识所藏分里的是什么呢?是印象。你知道的已经是影相了,不是真物了。没有这个影相,你也不能知道真物,因为有这个影相,有这个印象,你才能够接触到实物——外六尘(外六境);它这一连串都是相互的,心显心现都是熏在第八识能藏分里面的印象种子。都是熏在第八识里面的印象种子,这个种子是实的还是虚的?当然是假的,不是真的,是虚妄的。阿难用的是推求寻逐,他推求寻逐的是见闻觉知所熏进第八识里面的印象种子!他推的也是第八识里面的印象种子。

(033号学员:我把印象等同于外边的真实实物了,所以在此心有疑惑。)

第八识分能藏分、所藏分,第八识的所藏分是第八识见到外六境所留下的印象,第八识的所藏分是前七识熏到第八识的印象种子,第八识的“见到”是哪里见的呀?是前七识熏进来的。前五识见到,采集、发现,熏到八识里面,第七识转送过来。见到外六境所留下的印象是能觉产生的前尘虚妄的六尘缘影,属于虚妄。那么第七识执著第八识见到外六境所留下的前尘虚妄印象,也是第八识所藏的前尘虚妄、六尘缘影。生起第六识的根本,是第七识的所执分。第七识能执第八识见到外六境所留下的前尘虚妄印象,也是执着第八识所藏的前尘虚妄、六尘缘影。第六识分别第七识的所执分,第七识的执着分是虚妄印象——六尘缘影。

第七识的执着分是执着第八识所藏的前尘虚妄的六尘缘影。第七识的所执分也是第八识的前尘虚妄印象——六尘缘影。

第七识能执分执着第八识的六尘缘影,第七识的所执分当然也是第八识所藏的六尘缘影。因为第六识分别第七识的所执分,那么第六识的分别当然还是分别第八识的前尘虚妄印象,即六尘缘影!

这个地方,六尘缘影属于外境所留下的印象,不是永远存在的。那么依托外尘境相而起的这个分别心,依赖六尘缘影所起的这个分别心,它属于是依他起性,依六尘缘影而起分别。有外境缘在,分别心就在,外境缘消失,分别心也消失。

“推求寻逐”,有了因缘你才能去推求,你这个推求寻逐的心性就存在,没有了因缘可以让你去推求寻逐了,那你怎么还有推求寻逐呢?这就说明分别心是要靠条件、靠因缘才能形成的,一旦没有了条件、因缘,分别心也没有了,这就说明分别心是有生有灭的,有生有灭就不属于永恒;真心是不生不灭的,属于永恒。所以说,大家都认为,这个第六识生灭心便是真心,其实它是依附前尘的虚妄相想而发起的分别,它的生起是有条件的,一旦条件不具备了,这个心就会没有;一旦条件具备了,它这个分别的心又生起来了。

第六识是个生灭心,不是真心,所以【惑汝真性】,(“惑”是迷惑;)大家迷惑认识不清,都认为这个生灭心是永恒的真心。把这个心当成了真心,那是大家迷惑,分析得不够细致;不知道这个分别,是依前尘虚妄的相想而生起、而灭掉,不知道这个生灭心是无常的,不是永恒的,于是把它当作了真心。用无常去修,用生灭去修,什么时候能够修到不生不灭呢?所以错认真心的人,从【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便从来没认识透过真心,因此【失汝元常】,才枉受轮回。

因为错认心而不自知,现在很多修行人都还在用这个第六意识心去了别。今天舒服了,明天不舒服了;今天有境界了,明天没境界了;一上坐就追求这些舒服啊、感受啊、神通啊,这些都在哪里呢?这些都在五蕴里面。到后面越讲越细。初生牛犊不怕虎:“都是真心,都是不生不灭的。”它不生不灭在哪里呀?“找着一个觉知清明就行了。”这些道理你不懂,你不知不觉就落在生灭里面了;你找着一个觉知清明就行了?你把握不住觉知清明,让你细分析的时候,你是在清明觉知里面?还是在分别里面?把握不了,对这些认识不透彻,你落在分别里面而不自知,修行就不能成就。我讲这个经,讲得很累很累的,就是因为大家都喜欢简单,不肯细心地去钻研,去研究这里面当中的细节道理。有些人甚至修行不得力,还生退堕的心。(退堕有两个原因:第一是遇不到明师;第二个是自己粗心大意,根本不想学。)

明白佛陀为什么呵斥阿难“推求寻逐、能推者”不是心,也不是大家的心,道理在哪里呀?今天我讲完了,大家都感觉在理解上一个是时间紧,第二个对于复习不够清晰。大家白天的时候可以在YY里面探讨,我把这个课程调整一下,每周三节课,不是每周四节课了,上一天休一天,星期一讲完课星期二复习,星期三讲完课星期四复习,星期五讲完课星期六日复习,这样的话,大家压力减轻了;如果师父想加课的时候,就在星期天加一节课,这样我也有备课的时间了,大家都轻松。因为很多人都反应消化不动,你光是学了新课,不消化不行啊,不消化不吸收等于是没学。正课:每周一、三、五,副课每周二、四、六大家在YY里面互相学习,不懂的探讨,副课是自己愿意参加就参加,副课是复习所讲的新内容。

那么【性一切心】我来问问大家是怎么回事,大家能够贯穿起来了吗?“性一切心、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因心成体”这里面有三变七转,希望大家能够详细地写一份学习报告、学习心得。以前写的,我看有些人根本就没入路。

谁能把“性一切心,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说一下,先说“性一切心、唯心所现”,明天讲正课了不复习了。

唯心所现意思是说一切万事万物是我们的见闻觉知所反应出来的,这就叫唯心所现。

“因心成体”呢?谁来回答一下?因心成体,因为万事万物是我们自心的见闻觉知所反应出来的,因为我们见闻觉知反应出来事物的状况和形体了,那自然这个形体是什么样的?是因为我们这个心才知道的,这就叫“因心成体”。

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唯识所变”我看看你们到底有几种讲法,请大家回答“唯识所变”你们是怎么认识的?这牵扯到“假有”了。

唯识所变分两层意思。一、万事万物都是心所变现出来,这叫“变”,你看看我们由见闻觉知反应出来的万事万物,这是心识变化所产生的,这是根本意;二、再往下分层,不同的业报它有不同的认识,这叫“异变”;业报不同,认识不同,就象咱们前面所讲的,同是水,鱼、天、人这个业报不同,他对于物相的认识也不同;这些大家基本上都有说到,再好好的复习复习讲义,佛陀为什么呵斥阿难,第六识为什么不是心,希望大家下点功夫。

还有关于业报的问题,我再说一下。佛法讲业报,讲因果,“如是因,如是果”。有些人学佛法是学的知因修果,佛法里面有两句话是这样的说的:众生怕果,菩萨畏因。众生怕结果,果报现前的时候,众生害怕,特别是不好的果报现前;菩萨畏因,要把这个不良的因要杜绝,一旦这个因作下了根,那不良的后果是必然要产生的。比如人喜欢吃冰糕,喜欢喝冰镇凉酒,刚开始很舒服,过上几年得痛风,不良的因,当下舒服,但是在经络里面种下了寒风之气,日久根深,侵袭经络、脏腑,免疫抵抗力差,这个痛风是很难治疗的。这个时候有些人抱怨:“我学佛了,为什么还会有这样的业报。”我告诉你,幸亏你学佛了,你不学佛那业报比这还要重!佛菩萨不是不慈悲,不是不加持你,在家打了人,出门必定遭人打的,他不打你,也得数落你,骂你;重罪轻报还不知道,还怨这怨那的。其实我们在修行当中认识不到的还很多。

你的修行,认为自己学佛了,好象什么业障都可以没有了,但是别忘了,你今生是来受报的。你只要有这个色身,就有前世业因,今生是前世业因的结果,有些定业是不可转的。你说:“我学佛了。”你学佛是学佛了,你今生做的完全没错误了吗?如果完全没错误了,就感动了那些冤亲债主不找你讨债了,有些冤亲债主他看你还有方方面面的错误习气,他还要找你讨债的。你说:“我不学了。”你不学你走了,不要紧啊,那些冤亲债主见没有护法神在旁边保护你、监督你了,你本来学佛有持戒的一些念头,还有护法神帮助你、加持你,有些业障还现前不了,但是由于觉得“我学佛了,我怎么还有业障?”你老人家是佛陀吗?你老人家还不是佛陀,你还有很多的错误。你那些以前的冤亲债主它还会找你。即使佛陀在世还有很多逆缘,还有提婆达多处处给他设障碍呢!

因为你由于想了脱生死,想持一些佛教的戒律,还有护法神还保护你。你如果觉得学佛都没好报应,你放弃了,护法神也放弃你了,你一点点的保护都没有,你就更惨了。有些人学了佛,重罪轻报了还在抱怨,这个事情没得治了,众生迷惑,怎么办呢?哎,他学佛,他觉得厄运不摊在他头上才对。迷惑者认为学佛了,就应该是一顺百顺,无任何的逆缘和不好的业报,为了顺顺当当升官发财才学佛。我告诉你,你别说你,你就看看菩萨再来,佛祖再来,他都有麻烦,因为他与众生有前世的因,佛菩萨不昧因果。只要有这个色身,它就有因果成熟的时候,是好缘是坏缘无缘不聚,是讨债是还债无债不来。只要有因就有果,我们还是要明理修行,来尽量的感化冤亲债主,用一个追求成佛的因,忏悔自己以前对冤亲债主和自己的一些无知的错误行为。自己以前的错误行为造造成了自己的疾病,有了病慢慢看,有了事慢慢处理,你把什么都怨到学佛上,学了佛能让你当国家主席吗?你干得了吗?想一步登天,你没种下那个因,你没种下为众生服务的因,你当不了国家主席。

人人都是有灾难的,人人都是有厄运的,不要认为学了佛了就顺顺当当的。你学佛的路上,遇到一些事情有护法神保护你,重罪轻报。有些人学着学着就想退,那你退啊,退你就一点保护伞都没有了;如果学佛了还想成就,有持斋的想法,都是重罪轻报的,总比那些不想学好,不想持一点点戒的,那样的人要好得多。你运气不好,是你前世的因没种好,是你今生的修行没发度众生成佛的大愿,修行不精进,没感动冤亲债主,没感动护法神来帮你调解;其实我告诉你,你持了什么样的戒,你改了哪些习气,已经有护法神在帮你了,已经在保护你了,已经重罪轻报了。有些时候定业不可转,不要认为学了佛了,学了佛你还是要有生死,你只不过是学得好了就上升得快些,学得差了就堕三恶道,全部要靠自修。好了我今天就说这些,任何时候都不能说,我把这个信仰丢了,把这个信仰丢了,你只能越来越不顺,你不顺你就要好好检讨自己,好好的改过,好好的发愿,好好的持戒,这才是你最好的出路。到最后,就算最后一口气,也要这样做,不然下辈子更惨。你要是改好的话,这辈子这一辈子就能转。

大家晚安!



楞严经专研专修园4群: 128169221

YY ID频道:86537757  YY群:5679092

楞严经专研专修群(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682445237

楞严经专研专修群(新浪微博):http://weibo.com/i/lengyanjing

本频道每周星期一、星期三、星期五, 晚上 8—10 点在线讲《楞严经》,农历每月初一、十五晚上 8 点诵《在家菩萨戒仪轨》。

原帖来自  印代法师佛学园地3http://1277595347.qzone.qq.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7 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大佛顶首楞严经!顶礼印代法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5 02:27 , Processed in 0.142942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