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大荷素 于 2012-6-1 22:07 编辑
印代法师系列讲座——— 《楞严经》印代法师新注笔录稿【第029课】 2012年4月30日星期一 (本稿为法师YY讲座笔录稿,未经法师审核,仅供渴望求法的同修,自己临时参考。由于现场打字时间仓促,错别字在所难免,希望各位同修及时反馈错字、错句和矛盾的语句!请勿转载发表!如转载发表未经法师审核的讲义,如有误导别人,后果自负。阿弥陀佛!)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请合掌请法!(发愿文:)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祗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南无常住十方佛! 南无常住十方法! 南无常住十方僧! 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佛顶首楞严! 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金刚藏菩萨!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家请放掌!请法师慈悲,为我等弟子开示法要! 阿弥陀佛!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晚上好! 我们共同学习楞严经,讲到了关键的地方——明心,如来为了让大众明心,入无生法忍,而告之大众说: 经文【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阿难,若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叶缕结。诘其根元。咸有体性。纵令虚空。亦有名貌。何况清净妙净明心。性一切心。而自无体。】 【何况清净妙净明心,性一切心,而自无体】自性是什么?自性是“一切心”。“而无自体?”是反问,就是说它当然也有它自己的体性,怎么可以说离了分别执着这个意识心就没有心了呢?这个地方佛陀先安慰阿难和大众,然后再开示指导。 这一段是整部的唯识学,如果对唯识学不能够明了,经讲到这个地方,就不容易明白。所以要把这一段讲清楚,必须得利用唯识学,往后关于唯识学方面的学问,用得就特别多了。 我们上一课共同学习《楞严经》时,涉及到了唯识学。说万法的来由时,学习了『唯心所现』、『因心成体』、『唯识所变』,大家回顾一下上一课,就很清楚了。因为这些课程牵扯到累积的知识,有些人说:“师父你讲的这样简明扼要,深入浅出。我还是不明白。”那是你学的时间毕竟太短,佛教的很多名词根本都没有接触过。 唯识学主要是讲“心”, 此地佛陀在《楞严经》上很明确地告诉我们:万法唯心。一切因果,不离自性,万法唯独是心识变化所现的,唯识学是讲『万法唯独是心识变化所现的』这个宗旨,万法是所变,心识是能变,再进一步研究,此能变之识是从何而来的,答案就是“识缘于性”。此能变识,是由本性而来,“本性”在众生叫“佛性”,在万法就“法性”,法性、佛性都是本性之别名,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是说一切众生的“本性”原来都是清净元明,与十方诸佛无二无别的,只因一切众生自无始来,被妄想、执着所覆盖的缘故,所以不能证到这个元本清净的本性,因而永远在昏暗长夜迷惑中生活,在迷惑颠倒中过日子,这个蒙上重重无明烦恼的本性,就叫做“识”。 当本性从真起妄,由觉转迷的最初之相,称为本识,就是第八识。无始无明生我情,你问什么时候迷的?没有个开始。问什么时候悟的?也没有个开始。你也别问什么时候不觉的,我问你什么时候睡着的?几点几分睡着的?谁能给我报出来?而前五识、第六识、第七识,都是由第八识——“本识”所转生的,因此前七识,也叫做“七转识”。第八识它是来源于自性,第七识来源于第八识,第六识来源于第七识,这个在唯识学里面叫“三变”。所以,唯识学的要旨,主要是讲“转变”,三变七转,本性迷了,最初变为本识,再由本识转变为前七转识。在古大德讲“自性”也叫“本性”,在眼名见,在耳名闻,在鼻名嗅,在舌为尝,在手为提捉,在身为运奔;你看看前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这五识来源于哪里啊?来源于阿赖耶识。为什么呢?阿赖耶识是“根本识”,它是根本能识;眼能识,来源于阿赖耶识的转变,耳能闻——耳识,也是阿赖耶识的转变,“识”的性能是阿赖耶。前七识都是阿赖耶识生起的,转变出来的名相,转变怎么转?转向变化,它这个识啊,在眼的时候就叫“识”,它就不叫阿赖耶识,叫眼识;在耳朵,阿赖耶识一转变叫耳识。因为根本的能识是阿赖耶识,落在分别上,阿赖耶识就转成分别了(第六识)。落在执着较劲上,阿赖耶识就是末那识了(第七识)。 47号学员说老是想不明白第六识和独觉意识,我这样一说你明白了没有?第六识没有离开阿赖耶识,独觉意识离开没离开阿赖耶啊?那本身就是阿赖耶识的变化,他并不是说有个第六识再有个阿赖耶识,然后怎么怎么的……一些学人,学佛越学越呆,你给他说过一,他就执着一,你给他说过二,他就执着二;“二”是建立在“一”的基础上的,“三”是建立在“二”的基础上的,它是累加的。没有爸爸妈妈就没有孩子,有孩子必须先有父母。阿赖耶识,它是本识,有根本才能生起,生起什么?才能生起知觉,那么前七识是什么?前七识是他(阿赖耶识)的转变,都是阿赖耶识的变化,所以唯识学的主要要旨是讲“转变”。本性迷了,主要变为本识,再由本识转变、变化形成前七识。合,还是此八识。八识的功能合到一处,变现出正报、依报宇宙万法了。 八识功能合到一处,叫什么知道吗?叫“性一切心”,一切心都是自性。宗通、教通、融汇贯通,宗不通、教不通,你融汇不了,也贯通不了。这种“识变”万法的情形,唯识学家认为这能变的第八识,可分为三种次第来说明,即「三能变」;初能变,指第八识;二能变,指第七识;三能变指前六识。最初能变是自性变成第八识,第八识再迷一步是什么?第七识,第七识再迷呢?第六识啊。这是三变。越迷越不纯洁嘛,越迷分别执着越复杂呀。三能变的意义是说:一切法都要经过这三种「能变识」合作之力,才能生起与存在。一切法怎么来的?都是通过这三种识综合起来变现出来的。分别、执著,还有以前的种子,追根种子印象都是在第八识里面贮存的,用到执着那是第七识,用到分别那是第六识,它这个转变,一个概念在第七识,再一个概念就到第六识去了,比孙悟空变化要快得多。孙悟空变化得就够快了,它比孙悟空变化要快多了, 他那个换位频率真不好测量,一念是第八识,一念是第七识,一念是第六识。本性一念不觉转变为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有三变:一变、二变、三变,阿赖耶识名初能变,“初能变”变末那识名第二能变;末那识变前六识名第三能变。你要说:“喔,阿赖耶识变成执着识了,那就没有阿赖耶识了。”没有阿赖耶识哪来的它呀?你别着在单方面,你要综合灵活看问题。我给你说,这个唯识课,我这样讲,我可以说既空前又绝后,没有一个人这样讲的。你翻翻这些大师们的讲义, 文字用得很生涩,法相名词很难懂,学东西要把他学活了,用活了。 【阿赖耶识】阿赖耶,是梵语之音译。为八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等识)之一,九识(八识及阿摩罗识)之一。又作阿罗耶识、阿黎耶识、阿剌耶识、阿梨耶识。略称赖耶、梨耶。旧译作“无没mo识”,新译作“藏识”;或作第八识、本识、宅识。无没识:意思是执持诸法而不迷失去心性的意思;都是心性在起作用。第八识为诸法之根本,所以也称为“根本识”;因为他是八个识作用之最强者,也称为“识主”、“心王”。 第八识为宇宙万有之本,含藏万有,使之存而不失,故称“藏识”。又因其能含藏、发生、生长万有之种子,所以也叫“种子识”。第八识译为“藏识”,藏,为“含藏”的意思,宇宙万有种子尽纳入此识,因此而得名。“藏”有能藏、所藏、执藏等三义。能藏,是能含藏发生诸法潜在生发变化势力的种子;也是所藏为种子,能藏为第八识现行的贮存作用。所藏,是第七识熏入的诸法的种子,所以又以受熏义立名第八识为“所藏”;以有“受熏”这个意思存在而立名所藏,能熏为第七识的现行作用。执藏,是被第七末那识执着为实法、实我,而依所执持之义立名第八识为“执藏”; 我告诉你,这一大堆名相要弄清楚都很费力,这里面在唯识课里面常用的一个词,叫“现行”, 谁说说“现行”是什么意思?我看这个“现行”的意思,你们想都想不到,这个东西必须要专业,如果对唯识课不专业,敢讲《楞严经》,那简直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啊!《楞严经》“十番显见”里面,完全离不开唯识啊,讲错法,那是要担很大很大的因果的。 现行,“现”是显现,“行”是流变;“现行”,就唯识学来讲,显现流变;我们心里显现,其实都是在流变的,说当下的时候,已经没有当下了;说刹那的时候,已经不是刹那了。这叫什么,这叫“显现”。到饭店里去,看到当下小孩在吃面条,你看到他的时候,他在吃面条,你看这当中啊,有多大的流动变化,这个“现行”是动的,动态的,有空你到饭店里看人家吃饭,那是比较现行的。用现在话讲,当下在做的,就叫做“现行”,但是当下在做的这个“现行”,还没我说的“现行”包括得全,我说的“现行”,“现”是心显现,“行”是流变;不但包括当下所做的,还包括刹那刹那的变化,这东西很细啊。现行都是变化的啊,动态的,唯识学里面常用的一个词,就是“现行”。 此外,阿赖耶识也称“初刹那识”、“初能变”、“第一识”,因宇宙万物生成之最初一刹那,唯有此第八识而已,所以称为“初刹那识”。混沌开基,由宇宙万物之形成最初一刹那,就是阿赖耶识;我告诉你啊,谁要是聪明的话,这个地方就能开悟。而此识也为能变现一切境界之心识,所以也称为“初能变”;因他是本性所转变的第一识,所以又叫“第一识”。由于有阿赖耶识才能变现万有,所以唯识学主张一切万有皆缘起于阿赖耶识,此亦为唯心论之一种。阿赖耶识含清净之真识,也含染污之妄识,乃是佛学界所说的染净综合识,以后我再给你们讲原因。[据《摄大乘论本》卷上所引《增一阿含经》之说,及《俱舍论》卷十六所引《契经》(或即指《杂阿含经》)之说,可知阿赖耶思想之萌芽,源于原始佛教时代。为什么有阿赖耶识这个说法呢?起源于原始佛教时代,小乘佛教啊。据《转识论》、《摄大乘论本》卷上、《佛本行集经》卷三十三、《俱舍论》卷十六、《大毗婆沙论》卷一四五等所说.](我是能给你找出根据来的。) 根据部派佛教时代之诸师皆依爱欲缘起说,将阿赖耶解释为“爱着”、“贪爱”,或为“爱”、“乐”、“欣”、“喜”等,这是部派时期的学说。这里有个新名词:“部派佛教”,这部派佛教,牵扯到佛教史。在佛陀逝世的100年后,佛教内部由于对戒律和教义看法的不同,开始分裂,先后形成了许多部派;最初分为大众部和上座部,这被称为根本二部;以后又从两个根本部中分裂为十八部或二十部,称为枝末部派。(这是最原始的。)佛陀他老人家刚圆寂一百年后,部派佛教争论的主要问题,诃梨跋摩在《成实论》中曾概括为“十论”,它主要争执的教义在“十论”上,即“二世有无?一切有无?中阴(轮回的主体)有无?中阴,轮回的主体,顿悟、渐悟,罗汉是否有退?”等等,他们争论的主要是这些东西。见没见过中阴身啊?中阴是第七识的相分,没见过你就不知道。他们争论“成了罗汉还倒退不倒退?成了阿罗汉还退回众生、凡夫吗?”你看当时,这就是没有大乘的原因。“随眠与心是否相应?”随眠就是烦恼,这个烦恼与心相应不相应?这是他们搞不清楚的,也是争论的焦点。还有“未受的那些根业是否存在?佛是否在僧数?”还没受的那些根业,到底存在不存在?要去受不要去受了?释迦牟尼佛在僧团里面他到底算不算在这“千二百五十人俱”里面?那个时候就有很大的争执。 在“无人我(灵魂)”等方面,对于这些问题各个部派都有不同的回答。那个时候都有禅定功夫,灵魂啊,第八识所产生的这个第七识执著的相分,就是灵魂,能在体外活动,他们认为有灵魂。既然有灵魂,那我们这个肉身,到底算什么?“无人我”嘛,在无人我(灵魂)这方面争执“无人我”这个问题,你说“无有人我”,肉身也有啊,灵魂也有啊,怎么能说“无人我”呢?佛刚涅槃一百年,就有这样的争执,对于这些问题,各个部落都有不同的回答。上座部认为佛教徒修行的最高境界应该是阿罗汉果,灵魂晋升为阿罗汉,这是上座部的认识,阿罗汉果与佛果的果位他们说是相同的;现在还有一部分人还在讲这个“相同”的,阿罗汉即是佛果位。你象上座部为代表的,还是这样讲,他们把一切现实存在分为色法(物质存在形式)和心法等,色法有“四大种”:地、水、火、风四元素,那个时候教理上是这样分的,及所造色:长、短、大、小、方、圆等形象和青、黄、赤、白等显色以及其他感官对象,色法,这就是讲的色法。心法有八十九种,并作了详细的分析,这八十九种我就不做更多的介绍了,介绍的话时间太长了。 上座部后来又分为“根本上座部”和“说一切有部”,前者流传于雪山即喜马拉雅山麓那一片区域,后者流传于克什米尔地区。“说一切有部”后来分出“犊子部”,“犊子部”又分出“正量等四部”,继又分出“化地部”、“经量部”等共十一部;(这是西域佛教史,印度佛教史。)“说一切有部”的基本特征是重视三藏中的论藏,说一切有部主要以论藏为主,也就是着重对佛教理论问题的阐述。在一世纪贵霜王朝迦腻色迦统治时,曾举行大规模的结集,编纂了《大毗婆沙论》、《发智论》和《六足论》等庞大的论书,主张“法有我无”、“三世实有”和“法体恒有”。“经量部”约成立于三世纪末,是最后从“说一切有部”分出来的,主张“过去、未来无本,现在实有。”讲的是现实。 佛陀以“蕴、处、界”概括一切法,但未区别“实有”和“假有”。他们虽然主张有,但是没有区分开实有和假有,到后来,实有和假有都是到大乘部才有的。说一切有部主张“蕴、处、界”都是实有,经量部则主张“蕴、处”是假有,“界”是实有,这意思是说外界一切的事物或主客观的存在形式(蕴)以及人们的认识器官和对象(处)都是一种虚假或唯名的实在,它们不过是人们认识中的感觉材料,这就接近唯识了;到后来演变成这样的说法了:只有人们的认识的根源(界)才是真实的存在(实有)。大众部崇信超越的、神化的佛陀,特别提倡“一心相续说”和“心性本净说”。部派到后来,有部派慢慢的消落了,说有一切部就慢慢的衰落了。部派佛教后来向大乘发展;从大众部向中观派(空宗)发展;从上座部向经量部发展,进而向瑜伽行派(有宗)发展,最终就是发展成了法相宗。这是简单的说一下印度佛教史,要是细说的话,具体年限啊、佛出世时间啊,这些都是专门的印度佛教史。然至大乘佛教时代,则先后有马鸣造《大乘起信论》以论解释阿赖耶识之义(依论解释大乘之义),到大乘派弥勒菩萨、无著菩萨、世亲菩萨等亦分别造论阐述唯识缘起说,因以一切万有皆缘起于阿赖耶识,遂成立唯识哲学之思想系统;其中,无著菩萨依《阿毗达磨大乘经》、《解深密经》等解说第八根本识(阿赖耶识),阿赖耶识为有情总报之果体,并于其所著《显扬圣教论》卷十七中,举出八种理由以论证阿赖耶识之存在。这些都是佛教常识。无著菩萨于其另一著作《摄大乘论本》卷上,将阿赖耶识分为“自相”、“因相”、“果相”三种,并提出迷、悟二种境界;无著菩萨于其另一著作《摄大乘论》皆由熏习于阿赖耶识中之种子所生起,此即“种子熏习说”,阿赖耶识是什么?是熏习的种子。他主张阿赖耶识为真妄和合之说,即阿赖耶识有真心也有妄心,所以说以前翻译有九识:它(第八识)既然不纯,就有个纯的自性啊。又世亲菩萨著之《唯识三十颂》,至唯识分流时代,有二十八家之注释。这个时候到唯识了,直接起名“唯识”,以前还是论,这个时候呢,直接提唯识,而较闻名者则为护法大师、安慧大师等十大论师之注释;玄奘大师即以护法大师之注释为主,结合其余诸师之说,编译出《成唯识论》十卷,对我国、日本、韩国之唯识思想影响甚深。玄奘大师的传承是护法大师的传承,据《成唯识论》卷二所说:阿赖耶识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三义。这是玄奘大师的著作了——《成唯识论》。 阿赖耶识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三义。即: (一)能藏:是第八识善于自体中含藏一切万法之种子,即能藏; (二)所藏:指所藏有诸识所熏种子之义,即所藏; 能藏和所藏,能藏是什么?是八识善于在自体中含藏一切万法的种子。它善于含藏种子。所藏是什么呢?是指在八识中所藏有诸识(前七识)所熏的种子,也就是说此识为前七转识熏习诸法种子的场所。 (三)执藏:是第八识恒被第七末那识妄执为实我、实法,故又称我爱执藏。 能藏它善于能藏,所藏包含有以前的印象,万法的种子,也是说此识为前七转识熏习诸法种子的场所,这个第八识是前七转识熏习诸法种子的场所。执藏是说第七识常常认为有个能藏所藏的自我。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呢,下一时间再会。 (弟子:)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居士请请合掌回向: 愿此听经闻法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护法藏菩萨摩诃萨! 南无千百万亿火首金刚护法菩萨摩诃萨! 大家请放掌!恭送法师! 师父:阿弥陀佛!大家再见!晚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