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闲人

[佛学百科] 佛学百科楼(连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9 16:5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知识,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9 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天顶楼,以是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9 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闲人 于 2011-12-9 18:00 编辑

   学佛先从哪里下手?

      为什么学佛要先从做人下手?太虚大师说,学佛先学做人,把人做好了,才能成佛。佛陀,梵文音译,意译是“觉悟的人”,并不是神,也不是天生的。我们大家是“没有觉悟的佛“,我们是迷着的,但是我们的本性没有迷。佛揭示了这个奥秘:众生都有佛性,都能成佛,这就是真理。凡夫与佛本性没有区别,迷了就是凡夫,觉了就是佛。所以我们学佛的过程,就是由迷到觉的过程。

      学佛就是向佛学习,学习佛陀的思想、言论、行动,以佛陀为师,向佛陀看齐。学佛的目的最后就是要成佛。这一点是佛教与其它宗教不同的地方。佛教是希望众生都成佛,本来“是心是佛“嘛,就看自己能不能认识到这点,敢不敢承当。

      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愿愿都要度一切众生往生净土,希望一切众生都成佛。这就很明白了,往生的目的是度众生,成佛的目的也是度众生,不是别的。    

       那么,怎样才能把人做好?必须遵循做人的准则,佛教提出两条,叫“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是《七佛通戒偈》提出来的。过去一切佛教化众生就是这两条,可以说这就是我们做人的基本准则,修行的纲领,成佛的基础。唐代白居易,对佛学很有研究。他在杭州做太守时,去拜访鸟巢禅师,他问佛法的精要是什么?禅师告诉他:“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他一听,却说:“你这个太简单了,三岁儿童都懂得”。禅师说:“八十岁的老翁行不得”。这是说,这两句话看起来简单,做一辈子也不见得做得圆满。佛教对善恶的标准,要求很高,利人才是善,利已就是恶,损人更是恶。

       一般人常说,自私自利,损人利已。而从因果上来看,损人决定不会利已,只会得恶报;自私决定不会自利。自私,是从小我出发,加强了我执,出不了六道轮回;而且,自私是贪嗔痴的根源,还会使人堕入三恶道。所以自私、利已就是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9 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本帖最后由 闲人 于 2011-12-9 18:01 编辑


      刚才说,利人才是善,也符合因果规律。自、他是一不是二,利人,是种了善因,自然会得善报。如果从利已出发而去利人,这不是种的善因。是善是恶,关键是发心问题。还有《易经》说:“积善之家,必有庆余”。这是贯通三世的因果规律所决定的。

      中国历史上的范仲俺,是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也是个虔诚的佛教居士。他做宰相时,把工资收入,除留很少部分作生活费用外,其余全部都拿来救济人。他在苏州办了一个“范氏义庄”养活了三百家人,这个不简单,三百家人啊!他当宰相时,家里开支非常节约,他三个儿子只有一件礼服,因此不能同时出街。他去世后,连安埋费都没有着落;但是,他得到很大的善报。他的儿子范纯仁又当宰相,而且子孙后代,代代都出人才,一直发展到现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登了一则消息:“来自世界各地的范氏家族在台北市举行一个隆重的集会,将近两百人,纪念范文正公一千年诞辰。这说明种善因,自然就会得到善报。还有,能够损已利人,这更了不得了。损已,现在说吃亏了,但受到了别人的尊敬,而且你这种行为就感化了别人,你不求福报,自然会得到更大的福报。

      清代末年的林则徐,也是一个很虔诚的佛教徒。他当大官时每次出巡,还把《阿弥陀经》等随身携带,至今还留下亲写的《行舆日课》。他撰联:“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困祸福趋避之。““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可以看出的心愿。他焚毁鸦片烟的时候,没有考虑个人,只考虑国家民族的利益。他完全清楚,做了这件事,立刻会丢官,甚至会被杀头,他是作好思想准备的。这个就是损人利人,这就是修菩萨行。他为了要利人,不惜这样做。果然,他把鸦片烟一烧,便被免去两广总督职位,充军到新疆。他这种人真正具有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菩萨精神。他到新疆以后,规划新疆的水利工程,把个人的荣辱得失放在一边。他这样做当时看起来是了亏,但是却受到了大家的尊崇,感化了很多人。现在,英国伦敦的蜡像馆,对于清代历史人物就选塑林则徐的像,这说明历史是自有公论的。他的子孙后代也非常发达兴盛。根据上海《新民晚报》和《四川政协报》提供的材料,现在世界各地居住的林则徐后代,有联系的竟达三百多家人。

      上述两个例子说明了一个道理,行善就是利人。利人实际上就是利已。佛教的观点是自他不二,但是有些同修以为,我要关着门作功课、念佛,其它的事情少管,先把自己度了再度人。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印光大师说:“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是则唯欲利人者,正完成其自利;而唯欲自利者,乃适所以自害也。”(印光法师:《药师如来本愿经重刻跋》)这段开示说得明白,你只想利已,实际上就是害自己,因为你把自己和别人对立起来看,归根到底就是自私自利。我们对待这个问题应该遵循祖师教导,端正自己的看法。有些人虽然在学佛,却做些损人的事情。比如诽谤别人,别人受了害,受了冤枉,你自己绝对得不到任何好处,害人终究是害自己。事情恳定会揭穿,别人不相信你那一套,大家就把你看白了。不仅你现在犯了诽谤罪,而且,自己将来肯定要受恶报。因为你是出于嫉妒心,报复心,嗔恨心, 这是种的堕恶道的因呀!这些人应该悬崖勒马,忏悔罪业,老实做人。还有一种,是损人来利已,比如把别人财产侵占了,别人受了损失,自己目前好像得到利益,其实,你现在的恶名就流传出地去了,会受到舆论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未来肯定受贫穷困苦的恶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9 17:0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本帖最后由 闲人 于 2011-12-9 18:02 编辑


      纵然你今生逃脱了法律,但绝对逃不了因果。佛教关于善恶果报的道理,指导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待人接物很有受用。我们学佛必须按照这个来做人、来待人接物。在个基础上修行才会相应。如果天天在念佛,却没有按佛的教导去做人,这是错误的。我们一定要做到诸恶莫作,起码要严守五戒;把五戒守好,众善奉行就不难了。

      五戒,实际上就是五大布施。我们能够认真持戒,就是对众生布施了无畏。比如我们持杀戒,不仅是人,就是一切畜牲都晓得我们不会害它的生命。我们认真持盗戒,别人不会担心我们侵犯他的财产,这就是对众生的布施,对自己就是种大福田。社会上犯罪的人造罪恶,搞得社会不安宁,可以说都是犯了五戒的。那些斗殴、杀人的都是犯了杀戒;那抢劫、贪污都是犯了盗戒;那些强奸、卖淫、嫖娼、重婚、乱搞男女关系等等,都是犯了邪淫戒;那些诽谤、诈骗、商品的假冒伪劣等等,都是犯了妄语戒;那些酒后肇事、吸毒、贩毒等,都是犯了饮酒戒。

      所以人人能受持五戒,必然家庭和谐,社会安宁。我们守好五戒,起码后世保得信住人身。五戒都不守,下一世人身都保不住。五戒条文不多,分量却很重。五戒里头,有四条都是根本戒。我们能认真把这五戒守好,有很大的好处。守好一条戒,就有五位护戒善神暗中保护你,五戒都守好了,就有二十五位善神保护你。什么灾难,什么危险都给你消除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9 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恩师兄!非常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9 22:5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创意,好布施。随喜赞叹感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0 08:3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众位师兄赞言,感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0 08:4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智文殊菩萨

      文殊,梵名Man~jus/ri^ ,音译作文殊师利、曼殊室利、满祖室哩,意译为妙德、妙吉祥、妙乐、法王子。又称文殊师利童真、孺童文殊菩萨。为我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般若经典关系甚深。或谓其为已成之佛,如首楞严三昧经卷下载,过去久远劫有龙种上如来,于南方平等世界成无上正等觉,寿四百四十万岁而入涅槃,彼佛即今之文殊师利法王子。或谓其为实在人物,如文殊师利般涅槃经谓,此菩萨生于舍卫国多罗聚落梵德婆罗门家,生时屋宅化如莲花,由其母之右胁出生,后至释迦牟尼佛所出家学道。此外,亦有说文殊菩萨为诸佛菩萨之父母者。一般称文殊师利菩萨,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佛之胁侍,分别表示佛智、佛慧之别德。所乘之狮子,象征其威猛。

  有关文殊菩萨之净土,于经典记载说法不一。据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卷下、大宝积经卷六十文殊师利授记会载,此菩萨自往昔那由他阿僧祇劫以来,发十八种大愿,严净佛国,当来成佛,称为普现如来,其佛土在南方,号离尘垢心世界、无垢世界、清净无垢宝置世界。悲华经卷三诸菩萨本授记品、法华经卷四提婆达多品等亦有相同之说法。又据新华严经卷十二如来名号品载,过东方十佛刹微尘数之世界有一‘金色世界’,其佛号为不动智,此世界之菩萨,即称文殊师利。华严宗称东方清凉山为其住所,而以我国山西
五台山(清凉寺)为其道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0 08: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闲人 于 2011-12-10 08:47 编辑


    众所周知,印度佛教传入中土以后,在文化融合的本土化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了以菩萨信仰为主体的中国佛教信仰结构。四大菩萨信仰构成中国佛教菩萨信仰最基本的外在表现形态,悲智双运则构成中国佛教菩萨信仰最核心的内蕴元素。其中,文殊主智,是大智的化身;普贤主行,是大行的模范;观音主悲,是大悲的象征;地藏主愿,是大愿的典型。


    五台山是汉藏佛教徒共同确认的文殊菩萨道场,文殊智慧构成了五台山佛学的核心价值与最鲜明的人文标识。但长期以来,对于文殊智慧本身所蕴藏的内涵及其对现代人的价值和意义,多数人不胜了了,浅尝辄止,只闻智慧文殊之名,而昧于文殊智慧之实;游览佛教圣地五台山,也往往是慕名而去,匆匆而返;登山进庙,观像见僧;浮光掠影,走马观花,仅睹五台山之“形”,而未得五台山之“神”。有鉴于此,近年来,肖黎民及其团队开始围绕着“文殊智慧的佛学内涵及其现代转型”这个核心论域进行“攻坚克难”。2005年8月,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了肖黎民、秦亚红的佛学专著《文殊智慧哲学精义》,目前除在全国各地新华书店发行外,已行销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并被“中国宗教网”、“凤凰网”、“中国佛教在线”、“佛学研究网”、《山西日报》、《山西新闻联播》等数十家媒体报道、介绍和评论。其突破及创新之处正如新加坡佛教中文月刊所言:“有别于传统关于文殊身世和信仰的著作,本书从哲学的层面上研究文殊智慧。作者运用了先进文化理念和多种研究方法,对文殊智慧进行了系统性梳理、体系化重构、创造性阐释和现代性转换,是文殊智慧现代转型研究方面的开山奠基之作”;或者如《山西日报》等评论所言:“该书填补了五台山佛教文化研究方面的空白,为现代文明的重构提供了独特的价值参照,为五台山文殊智慧文化的重建奠定了坚实的义理基础”。与此同时,肖黎民撰写的论文《五台山文化的现代意义》在《光明日报学术版》发表,获山西省社科联“百部(篇)工程”一等奖;《文殊智慧中的人文精神》、《文殊智慧的现代价值和永恒启示》等论文发表后,被《新华文摘》两次选摘;论文《文殊智慧的和谐原理》获2006年“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征文“精进”奖,并被收入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和谐世界从心开始》一书;另外,肖黎民还应邀参加了多次国际与国内的佛学论坛与研讨会。其论文《文殊智慧中的禅学意蕴》与《晋阳佛教的历史亮点与现代重构》、《文殊智慧的现代价值》分别在“菩提达摩与禅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佛教本土化与晋阳文化嬗变全国学术研讨会”与“佛教与和谐社会国际研讨会”上宣读、交流;除此之外,还有20余篇相关论文陆续发表,其中若干篇目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索引、转载,有的被国立台湾大学数位图书馆暨博物馆收藏。同时,肖黎民还应邀到五台山佛教协会组织的“夏令营”以及清华大学总裁班团聚会、忻州市电视台培训班、忻州市电台“地方风情”栏目、忻州市戏曲研究所等处举办文殊智慧学术讲座,在《五台山》文化月刊杂志开办了每月一期的《黎民讲文殊智慧》专栏。在此带动和影响下,五台山的所在地忻州市在可行性论证的基础上,还将“开发和创新现代文殊智慧文化”列入当地文化建设的重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5 01:02 , Processed in 0.193248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