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至善佛缘

【禅茶文化】禅茶一味,饮者解脱(禅茶文化大集会,感恩大家参与补充)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9-8 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莫负眼前茶!且品且珍惜 ! (转)
心心.jpg
身体不适,改喝红茶。红茶是暖的,汤色亮红色的,自然是暖的。暖暖的一杯茶在手,会想些什么呢?
  
先讲一件闲事。某日偶遇一茶,本能的停下来细看了一眼,只一眼有位示茶的小姐微笑着邀请道:“坐下来喝杯茶吧。我们的茶都是明前的。”


逐坐下浅尝一杯,喝完问:“有更好的吗?我只喝一泡?”小姐回答:“有的。”

我说:“那现在就给我泡吧。”示茶的小姐泡上茶。我抬头一看天色已晚,说道:“太晚了我该走。”小姐不语。

接着我又说:“可我得喝完茶再走,不然就浪费了。泡好的茶是不能浪费的!”

示茶小姐忽然笑颜逐开,说:“今天在这里做宣传,来喝茶的不少,有很多人喝了一两口就走了。我心里真可惜啊,多好的茶就这样浪费了。你是第一个在这里遇到的爱惜茶的人。”

我笑而不语,她又说:“交换电话如何?以后去我家喝茶。”“好啊!”我应道。
  

此事于心一颤,静坐思悟:好茶者首先得惜茶。连眼前的茶都可以随意丢弃或者敷衍了事,又怎可口口声声称自己喜欢茶呢?!喝茶之前请先珍惜眼前的这杯茶吧。

莫负眼前茶!且品且珍惜!
全文:
http://bbs.bushinet.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50261&fromuid=22797

点评

好茶当惜,万物亦当惜。惜福,积福,才有福报修行。  发表于 2011-9-13 18:5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9 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9 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9 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莫负眼前茶,且品且珍惜。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1 收起 理由
至善佛缘 + 1 赞一个!欢迎吃茶:)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9 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心清可茶 茶可清心(转)

心清可茶,茶可清心;若要清心,惟有香茗。

在这喧嚣的尘世间,人们最难做到的恐怕就是这“清心”二字。难怪古今圣贤、文人骚客,皆对茶赞之不绝,爱之难舍。


尤其陆羽,更是对茶情有独钟,居然在1200多年前便著就了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被世人尊奉为“茶圣”。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古往今来,芸芸众生,每家每户,概莫如是。有客造访,坐定后第一件事便是上茶。
  

然而,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这功利的世界上,人人都在为生存而奔波,某种程度上对生命的忽视已无法回避。

我们往往容易忽视或淡漠那些生活中原本十分美好的东西,甚至错误地理解快乐与幸福的含义。紧绷的心弦听得见喘息,沉重的日子让骆驼都感到吃力。

人们渴望心静、心安、心清的诉求,好似水中捞月;祈盼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愿景,恰如海市蜃楼。蓦然回首,方才意识到真正值得我们为之追求与向往的东西其实很简单,那便是我们平时极易忽视的健康的身体和自由的精神。于是,茶便成了我等放松心情的最佳载体。  
  

据说当今著名“神探”李昌钰,每每破案前定要喝一杯妻子泡的茶,说明这茶的功效的确非同一般。它不仅能让人神清气爽,更能让人宁静致远。

鉴此,我说茶可滋养人你可能不信,我说茶可清心你不可能不信。

我曾想,茶之所以能够成为泱泱大国的国饮,这恐怕主要因为茶的特殊功用吧。当你感到困惑时,茶可为你解乏提神;当你感到郁闷时,茶可为你祛郁生津;当你感到忧愁时,茶可为你释怀宽心。茶的宁静淡泊,茶的自然清爽,以及茶中的禅悟与品位,更是我等崇尚的境界。

足见“心清可茶,茶可清心”然非谬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9 23:20 | 显示全部楼层
净慧长老说禅行(转)
净慧.jpg

什么是禅行?

实际上在讲禅理的时候禅行即在其中,讲禅行也离不开禅理。因为我在前面就说过禅的见地和功夫,从修禅的人来说,从学佛的人来说都是当下的,不是分裂的,不是分离的,不是两件事而是一件事。为了讲说的方便,才把禅理和禅行、把理论和实践分开来讲,那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禅行是什么呢?

从达摩祖师一直到六祖这一脉相承的六代祖师,都讲了一个法门,就是一行三昧。


一行三昧的意思是什么呢?

六祖大师说:“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

又说:“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

在一切处,在行住坐卧当中,做什么呢?做到两件事:一是纯一直心,二是不动道场。

在四威仪当中三业所体现的是纯一直心、是不动道场。就是说在四威仪当中行住坐卧处处都是道场。这就是我那本小册子的题目所说的“何处青山不道场”。

我们能不能把行住坐卧都变成道场呢?

能不能把家庭和寺院、念经和做杂务、打坐和你们老太婆带孩子都看成是道场呢?恐怕大多数人做不到,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在家里带孩子,都愿意到佛堂来打坐。

这是什么心呀?在修行上来讲这就是分别心,有道场和非道场的分别,有俗事和佛事的分别,没有把俗事也当作佛事来做。你说那修行怎么修哇?一天有多少时间来修哇?很少很少。修行的要求是什么呢?就是时时刻刻要以一颗纯直的心,又纯又直纯一直心,所以直心是道场。直者不弯不屈,到处一样,有这一颗直心哪里不是道场,那一件事不是佛事呀?如果说有一件事不是佛事,你就在那件事上解脱不了。有一个地方解脱不了,你就不能够真正成为“三觉圆满”的佛陀。因为,你还有障碍没有破除。

成佛是要把像尘沙一样多的烦恼和迷惑都破除干净,那样才能成佛。那就是说所有的障碍都要扫荡干净,就像一股智慧的狂飙,要把天空中的乌云一扫而空,真正显现大光明、大自在,那才是成佛的境界。

带孩子就不是佛事,那完了。那佛法就有局限性,佛法就不能在带孩子的这件事上去落实,这个很现实。你们要好好的体会。不好好的体会,佛法在这个社会、在这个时代,就会被排除到社会生活之外,因为,你信仰的佛教在社会生活当中不能落实,佛教的作用不大。

所以说,修一行三昧,就要在行住坐卧当中去修,在行住坐卧当中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这就是一行三昧。

在这里顺便考你们一下,什么叫做“三昧”?懂得的不要说,不懂的才说。什么叫做三昧呀?懂得的不说,不懂得的也不说。这才叫无说而说,三昧就是正定,距离着石家庄十几公里,正定。正定在我们这里成了一个地名,在佛法上是一种大修行、大成就,大定。所以我们学佛、听法,听完了以后要想一想,今天讲的是什么?我懂得了什么?要温故而知新,这样就会天天有所收获,对修行就会有利。

修行就是要修一行三昧。还有一个“一相三昧”。“一相三昧”是什么呢?

六祖说:“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淡泊,此名一相三昧”。

也就是世间的一切相,人我是非,历害得失,这些都是相。这些相,都是阻碍我们开发智慧的执著和障碍。

我们的智慧要怎么样得到开发呢?

一定要破除二执、二障,然后显露出来的认识能力、判断能力,那才是智慧。所以,真正的无漏慧是二空所显。二空就是人空、法空,就是人我执、法我执都破除干净。所谓断一分执著,显一分无漏的智慧。所说的无漏智慧就是证得无住涅槃的大智慧,不是世智辩聪。所谓的禅行,六祖大师说,就是要修这二种三昧。

修二种三昧的目的是什么呢?

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使我们这颗心能够安定下来,禅宗就是一种安心的法门。一相三昧、一行三昧都是要实现安心的目的。

四祖大师有一篇《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也是提倡一行三昧和一相三昧。

四祖大师是把一行三昧作为安心的方法,把一相三昧作为安心的处所。我们的心怎样才能安,要修一行三昧来安心;我们的心安在什么地方?安在一相上。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的心只有安住在平等一相上,才能破执显理。只要是我们的心有分裂,心就不得安;只有心无分别,心无人我、是非、凡圣、善恶之相,此心才能得安。所以,禅宗是安心法门。

二祖见初祖就是从安心而其入了禅的境界。无心可安,是名安心;如果说有一个心可安,那还是二元的,还是有对立的。只有无念、无相、无住,心才能安得了;有念、有相、有住,这颗心永远是分裂的,永远不得平静,永远不得安宁。

一相三昧,在我们具体的修行当中怎么去落实呢?

四祖大师告诉我们一个方法叫做“守一不移”,那就是一行三昧。修一行三昧,不在乎你用什么方法,只要你专心常不动就可以了,只要你坚住不移就可以了。

不要今天修修这个法门,明天又修修那个法门,今天诵诵经、明天念念佛,那就不是一行三昧。要专一,要守一不移。

天台宗说修止观要守一不散。

智者大师在《释禅般罗密》中讲,修禅定的基本方法是守一不散。四祖大师教我们守一不移;达磨祖师说坚住不移,都是一个道理,意思就是要一门深入才能得定。做不到一门深入就定不下来。不管修哪个法门,都要一门深入。

一门深入当中一定要记住六祖的教导:纯一直心。要以直心去做,心不要弯曲,不要有分别,纯一直心。在行住坐卧四威仪当中去落实修行的理念。

修净土宗的人要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是什么呢?就是一行三昧。修什么法门,用什么具体的功夫,因人而异。

一定要把目标搞清楚。搞清楚什么呢?就是说修行的目标就是要见性成佛。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能够明心见性,能够当下开悟,不但是说西方极乐世界能够撒手归去,十方净土都可以任你选择,都可以去。

到了你真正开了悟的时候,可能你想到西方、想到东方的这个念头都没有了。因为你想到西方、想到东方还是在分别。

开了悟是什么境界呢?就是六祖大师说的“不动道场,真成净土。

禅行的基本方法就是一行三昧、一相三昧。一行三昧为安心之法、一相三昧为安心之处。初步下手功夫,还是有所选择。从有选择到没有选择,从止恶行善到最后无恶可除,也无善可修,因为你已经是纯一直心了。没有分别,做一切事都是合规合矩,都是佛法,都是佛的境界的体现。

净慧长老说禅行(转)
http://bbs.bushinet.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50496&fromuid=22797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1 收起 理由
弘亮 +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9 23: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生清福,尽在碗盏茗烟(转)

茶.jpg
危崖青条上,初春采时忙。

素手轻轻炒,芳心细细尝。


似归春山谷,如沐晓兰香。

红尘从此弃,日暮不回乡。

当沸腾的水流如柱,在杯底溅起旋转的浪花,不知为什么,那些翻滚着的叶片总会一次次打动我,于是就想那是几经烤炙而出的茶叶吗?

抑或是茶树不死的灵魂,以它优美的姿态翩跹起舞着、旋转着,并且全部朝向一个方向,仿佛心有所归。

我仿佛看到一棵郁绿的树,在人世的尘原上枝繁叶茂,像一浪绿波,更像一片瑞云。

时光漠漠,人生苦短,曾经得到或失去的,何止是一份牵挂,身在旅途,又为多少追求所累,千回百折,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喝完茶,我们再度走向人间,带着春茶的清气,爱也清了,心也清了。
  
喝完茶,我们再度走入风尘,带着云水的轻松,步履也轻了,行囊也轻了。

一生清福,尽在碗盏茗烟
全文:
http://bbs.bushinet.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50508&fromuid=22797

点评

真清福也,美文尽览,感恩楼主布施  发表于 2011-9-13 18:5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10 07:31 | 显示全部楼层
赏月 喝茶 吃月饼
中秋快乐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1 收起 理由
至善佛缘 + 1 中秋吉祥:)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0 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赵朴初:惮味欣欣茶味俱(转)
禅茶.jpg
酪乾熟嚼即醍醐,惮味欣欣茶味俱。

想见雪山初下日,一瓯功胜造浮图。


一个人这样品茶有什么味?

“惮味欣欣茶味俱”,茶味、禅味,茶禅一味,这只能心领神会。

想到这里我浓浓地泡了一碗苦茗。体会着苦茗的滋味,想进入茶文化的境界。清冽的白水,浓郁的苦苕,平静的心态,这是一种极微妙的滋味。

茶叶本是没经雕饰的自然的树叶,用白水泡开,散发出本色的清香,多么清爽,多么平常!这种妙味唯有心无杂念时饮茶人自己去体会。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里的苦中之甘也只有自己明白。知道这一因缘才能离苦。

喝茶是平常事,喝茶要有平常心,平常的生活平常的心,苦中甘甜心内知,随遇而安的文化境界真能使人心平气和摆脱烦恼。

赵朴老用苦茗送乾(干)酪时的感觉,我想可以归结到醍醐二字。

醍醐是最精纯的酥酪,是最上的美味,故佛教经典中常以醍醐比喻涅槃。醍醐灌顶就是比喻以智慧输入人,消灭无明烦恼,得到清凉。一个人在饮食的时候,能从中悟出某种真谛,这多有意思呀!

当年佛祖初下雪山时,牧女一瓯乳酪使他体力增加,精力恢复,为在菩提树下悟出大道打下基础。

所谓法轮未转食轮先转,这样的饮食可不是为食而食啊!

赵朴初:惮味欣欣茶味俱
全文:http://bbs.bushinet.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50822&fromuid=2279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10 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秋节人家送了一盒  泰山女儿茶
不知味道如何?
有谁喝过?

点评

原生态、最初始的的“泰山女儿茶”其实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茶叶 牠生长于泰山青桐涧内,这个山涧之所以得名,就是因为一种叫“青桐”的树木,这个“青桐芽”被称为“泰山女儿茶” 登泰山,过了中天门,快活三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1-9-10 20:4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5 16:27 , Processed in 0.709858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