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wlxg20130220

蔡礼旭老师大马中心第二届中华传统文化进修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5-23 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恶有恶报,善有善报」。「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上帝开口了,上天开口了,就是所有没有尽到本分的人,都已经没有做到他当人的本分、责任了。我们看所有的动物生下牠的孩子,尤其哺乳类,一般讲高等动物,都是尽心尽力把牠的孩子养育到有能力去生活了,才会让牠离开,这是一种责任。我们教育孩子,有没有把他一生应有的做人做事态度都扎好了根,我们才觉得我们有尽了父母这个责任?所以这几节课我们跟大家一直在探讨「父慈子孝」。

  我好像还想再讲点,老祖宗讲的这个别是很有道理的,别不是分别、不是高下,这个别是分工,互相感激、互相尊重、互相扶持、互相成就。师长其实讲得很清楚了,一个家庭最重要的两个任务,一个是经济,一个是教育孩子。其实还不止包含教育孩子,包含整个家人的生活、照顾,这个责任远远大过于经济的责任,它影响得非常深远。男子阳刚气,他很适合出去闯荡,担负起经济的责任。而女子因为她又加上怀胎十月,这种同体的感受,我相信怀过孕的女子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诸位妈妈是不是这样?这个我就说不上来了,我没有发言权,我是想象的。这种同体的感受,一定是尽心尽力希望把这个孩子给教好。所以母亲生育孩子之后,很自然的去照顾好她的孩子,因为他还没有行为能力。三岁以前,动作,包含是非善恶的判断都还没有建立起来、没有培养起来,母亲每天这么细心的照料、呵护、陪伴,所以养育孩子的重任落在女子的身上。

  诸位女同胞,女有归就是女子的情感是很丰富的,她找到一个可以信任的男人跟家庭,她的心比较安下来,是不是这个样子?(听众:没什么反应)诸位男士,女子没什么反应,大家知不知道原因在哪里?掌声鼓励,你看我们男学长们都是觉悟的人。就是很自然的,女子情感比较丰富,所以她假如有一个值得信任的男人,她的心会很安,女有归。为什么女子都没什么反应?因为找不到可以信任的男人,这个叫恶性循环。怪谁?别怪了,「闺阃乃圣贤所出之地,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男人没有责任心,跟女人也脱离不了关系。假如母亲很会教育孩子,从小都是顶天立地。我们看范仲淹的母亲教育她的孩子,长大之后,肩膀是扛起天下、扛起整个家族的兴衰,不简单。谁教的?母亲教的。当然,诸位学长,我在讲这一段的时候,指的是一般世间的人。李炳南老师说的,「不劝人吃素」,那个不劝人不是说你不讲这些道理,大家要会听。那个不劝人就是,你不要指着人家,「你吃素、吃素,不吃素你完蛋了」,不是这个样子的。你当然讲道理,讲讲讲,人家能接受的人接受,不能接受,你也不要给人家压力,是这个意思。

  这个都是对缘分要看得清楚,缘分是强求不得的,得水到渠成。你现在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人家工作好好的,「来跟我们做,辞掉工作」。结果人家一辞,父母睡不着觉,家里的人每天在那里担心,最后来找你,你怎么办?这个都包含在「人皆好为人师」,这都没有设身处地考虑整个客观的状况。

  我怎么讲这来了?我刚刚是讲到什么?就是讲到这个归字。女子的整个特质,有一个值得信任的男子,有一个家庭,她反而很能安心的去尽心尽力付出,为这个家,为这个家族。其实当她为家、为家族的时候,就是为社会贡献。每个家的孩子都好了,这个社会哪有不安定的道理?「正家则天下定矣」,每个家都好了,天下就安定了。前天有一位长者就说,「孔子怎么骂女人?」不是这么讲,「孔子怎么好像不喜欢女人?」这么讲好像也很奇怪。大家知道是哪一句吗?那个抽签怎么没有了?你们都答得很快,「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我们现在抽一个人出来,人家问你,孔子怎么不喜欢女人?你怎么回答?Hello(你好),这是刚好有一个典故,《论语》里面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大家知道《孟子》讲的,「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所以还没抽以前,大家紧不紧张?紧张,那就要赶快把这个心调整一下。有没有人心里想,「赶快抽到我,不要抽到别人,我有牺牲奉献的精神」,有没有人是这么想的?那就不简单,功夫很好。当然,我也不能让大家做君子,我自己做小人。有没有人要跟大家说一说?叶学长。因为好像变成我抽你们,变我小人。

  叶学长:老师、各位学长好,事实上我也不知道,但是我想举手也满好的,给自己一个机会我就会记得。女子是不是讲女仆,小人是不是指男仆?因为他们没有受教育,相对没有受教育,所以这样的人我们相处要更谨慎,就难跟他相处。是不是另外一个解释是说,女子与小人泛指就是没有道德学问的人?

  蔡老师:这个时代讲这些问题特别不容易,刚刚叶学长讲到的,女子与小人有一个讲法,女子是指女仆,小人是指男仆。为难养也,可能意思是说,这些仆人懂的人生道理比较少。换另外一个角度讲,他懂的比较少,我们当领导的人、当主人的人,也要有责任把他们教育好,这个也是积阴德。有一个长者,他请了几个保姆,这些保姆都是十几岁就到他们家里来帮忙,他都把这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好好的教育她们,最后年龄适婚了,出嫁都嫁到很好的人家。因为在他们家懂事了,嫁出去。我们心里想,「嫁出去,少个工作的人了」,这个就是私心。嫁出去了,很好,她有个好人家了,这个就是能够有公心来付出。他们家保姆好几个,都是他们调教完之后出嫁的,这个就是积阴德了。「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这个慈里面也就包含了爱心,教育她们。这是一个说法。

  其实这一段话讲到这里,应该再把后面那一段话要接着念出来会比较妥当。我们有时候引经据典不能断章取义,得要整个讲下来,下一句叫「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我刚刚说这些道理不好讲,是因为现在我们这个时代的人自我比较强,好恶很重。只要我们是男人,讲男人不好,心里就难受。只要我们是女人,讲女人不好,心里就过不去。好恶很严重。应该是说,我们是男人,讲我们男人哪里不好,我们赶紧好好来改过,提升男人,而不是起了好恶跟瞋恚心,那就没办法长学问了。心有所好乐,不得其正;有所忿懥,不得其正。

  大家看,这个是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可是孔子又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方刚,戒之在色」。请问这一句是讲男人还是讲女人?讲男人,男人要反省;讲女人,女人要反省,这样才对。圣人、夫子不就是要让我们进步的吗?怎么挑这一句出来,看孔夫子不顺眼?这个就太不理智了。人要进步,最重要的是,要知过、改过,才能进步。「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这是讲男子特别容易犯的问题。当然,「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男女都一样。少之时,血气未定,应该比较是指男子这个现象。

  我们看女子与小人,我们在解每一句经句的时候,「依义不依语」,依它的意义,不是依言语跟文字。我们不要锁在「这个字就是指我」,不要执着在文字上面。比方说,我们看《德育故事》里面,郑濂他们家一千口人,皇帝颁给他「天下第一家」,然后顺便拿了两颗水梨,让郑濂拿回家族去,看看他怎么分这两颗水梨给一千个人吃。他很公平,两颗水梨打碎,让汁渗透到那个大水缸,每个人舀一碗吃,他的修养不简单。可是皇帝问他怎么把一千个人治好,他说「不听妇言」。诸位女同胞,你们还相信郑濂的话吗?人要提升道德学问,好恶心不放下,很难。但是妇言,文字是「妇女的话」,这是表面的文字。更深的义理在哪里?更深的义理就是自私自利,只有私心,不能为大局着想的人的话,这个就是道理。我们男人假如心胸都很狭隘,只想自己,那「不听妇言」就是指我们了。以前男人强调的是要大丈夫有大的格局,不能小家子气。假如女子没有受到很好的教育,她很难大局为重,所以养女儿比养儿子还困难。我们客观来讲,您觉得男人肚量大还是女人肚量大?(女学员答:男人。)女子讲的,那我们比较没那么大压力。那不就对了吗?这是讲一个客观状况,不是对谁有意见。既然是一个客观状况,我们当然要去改善、去突破。

  女人难养、难教育,为什么?第一个,你要把她的小心眼转过来。第二个,她以后是妈妈,以后是太太,对这个社会影响太大了,你不能不把她教好。所以这个「难养」里面还包含「太重要了,太不容易了」,要把她养好。假如是转变习性,那就不容易了。那个小心眼在哪里体现出来?孔子举了这个状况,跟她很亲密了,近,关系很熟了,她恭敬的态度就没了,「讨厌!」她的尊重度就愈来愈低,就比较没有那个庄严了,就有时候不知规矩,发号施令,可能就乱了。可是这个时候你一警觉到,还是保持距离好,你一不理她,她就埋怨你了,私底下就骂,「当初对我这样,现在还变成这个样子」,就开始埋怨了。这个是在叙述女子心胸狭窄会出现的情况。

  我们诸位男士现在对照一下,我们有没有跟领导,还是跟朋友熟了以后就不恭敬了?就这样很随便,讲话都挖苦别人了?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人家觉得我们会惹事,跟我们保持距离了,我们又在那里骂,「想当年,不是因为我,怎么样怎么样,现在还不理我!」这个是远之则怨。我再考虑一下讲得够不够圆融,不然可能待会下台来很多人都不理我了。所以对圣人的这些提醒、教诲我们要好好珍惜,不然我们还在那误会,还在那曲解,还在那批评,那真的是「圣人伏匿,愚者擅权,天下之不祥」。这句话跟大家讲过了吗?五不祥。有人说没有,正常,因为还没讲二十一次。我们话又说回来了,从这里刚刚跟大家探讨的就可以了解到,这个词是教育孩子、教育子女,教育男孩、女孩,而且教女孩比男孩还难,还重要。诸位学长,您是生女儿的请举手,请放下。恭喜你们,天下的安危就交给你们了,「女人家操之大半」,而且要从小扎好基础。大家要相信,出一个范仲淹,那一个地区就安定下来了,那个功德无量。而范仲淹是女子教出来的,是妈妈教出来的。

  之前跟大家沟通到父慈子孝这个教育,慈表现在对孩子要有信心。再来,恩威并施、恩威并济、悲智双运。悲智双运当中第一个重点,我们说「君子务本」,教育的本在长善救失,长这个善心。「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没长他的善,他就增恶,没有说人这一天没进步也没退步,不可能,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而且先入为主,你不把对的教给他,他可能就学到错的。对小孩的教育,很强调仁爱心的培养,节俭态度的培养。假如父母不做出仁爱的行为,孩子每天看电视,可能学到的都是负面的。有一个孩子,一、二岁的时候看电影,看到杀戮的场面,流眼泪;过了二、三年,父亲又不经意看了一下,孩子看到杀戮了,还是有点不敢看;可是再过一、二年,孩子再看杀戮的,是边看边喊「杀、杀、杀」。孩子的心每天都在变化,我们是把他引到哪里去?所以长善,同时也在救他的失。我们有明白到这颗善心才是教育的核心点的时候,就会有敏感度。比方说,我们现在做这个动作对孩子是什么影响?我们说这一句话又给孩子什么影响?我们能有这个敏感度,就能掌握好很多教育的机会点。

  比方我们是当父母的,今天孩子考了一百分,拿考卷回来,是不是教育他的机会?是,他考一百分,我们会怎么跟他讲?「真了不起!能考一百分」,那他就觉得考一百分很了不得,他长的是傲慢。所以大家有没有留心到,成绩好的人大部分都傲慢?他就是在无形当中那个氛围,他就觉得考成绩好,就是我比较高,人家比较低了。他什么时候形成这个态度?就是在父母跟老师应该引导他对的态度的时候没引导,他就长错误的。所以现在的现象是成绩好傲慢,学历高傲慢,长得漂亮也傲慢,身高高也傲慢。我也是在这个社会成长,挺不容易的,小时候我又长得不高,初一的时候还一百五十几公分,还挺矮的,每天在那里给我妈妈说:「妈,我怎么这么矮?」因为我妈妈也不高。你看不懂事,还让妈妈觉得有压力了。我们有没有关注到,孩子的心灵是形成一个正确的人生态度还是错误的?我们当父母、老师的要有这个敏感度。今天当老师的,考卷发下去,成绩大家都看到了,这个老师讲,「同学们,不是考试结束了,考试才刚开始,随时都有考试。今天你假如考了一百分,你就觉得『都是我自己的功劳』,你已经考不及格了,你已经长傲慢心了。我们要了解,考一百分,那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是很多人的帮助,是你那一科老师辛勤的付出,你要感激他们!」所以他成绩好,他是觉得这个光荣要感激所有对他有恩德的人,他长的是感恩的心,而不是长傲慢的心。

  他有能力了,我们引导他是「己有能,勿自私」,「我们有这些好的知识、好的能力了,应该主动的去帮助同学,他们有需要」。这个时候他不只没有傲慢,他还能够体恤成绩不好的人,扩宽他的心量,很可能他就懂得好好照顾他隔壁的同学,而不是瞧不起,「他分数比我低」。包含引导孩子自我检讨,「今天你成绩不好,你能够真正把成绩不好的原因找出来。是不是粗心了?是不是临时抱佛脚了?是不是没有主动去问老师,问这些懂的同学?是不是没有去好好学习人家读书的态度?『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他就能够在这一次考试当中,找到他可以提升的部分。「过能改,归于无」,你下一次考试不能再重复同样的错误了。假如我们是用这样的态度去面对自己的成绩,那我们的成绩一定可以不断的进步,因为犯的错误下一次不会再犯。这个心态会成就孩子一生对事的态度,成绩只是他一次的表现而已,不见得能够影响他的一辈子。这个都是在这些机会点当中去长善、去救失,我们长辈都有这个敏感度,就能掌握好每一个机缘。这个是跟大家讲的务本,长这个善心。

  第二个,教育孩子的时候很谨慎,「慎于始」。因为习惯成自然,坏习惯养成就不好改了。第一次出现状况能够纠正、能够警惕,可能他一辈子就不会犯同样的错误。我们曾经听一个企业家讲到,他的女儿常常看电视看到不吃饭。夫妻一看,不能让她这个坏习惯养成,继续这个样子,所以夫妻两个就商量,「今天我们一起吃饭,把东西都吃完,不要留给她了。她每一次拖拖拉拉的,看完电视才来吃饭,都有得吃,她就继续放任下去了」。所以夫妻两个先讨论好,今天都吃完,冰箱也不放东西,让她也没东西可以吃了。讨论好了,就真的叫了一下女儿,女儿没有回应,两个人就全部把它吃光。结果等看完电视,女儿过来,一看桌子上干干净净的,又去开冰箱,也没东西可以吃,然后就看着她妈妈,叫了几声「妈……」,是撒娇的声音。她妈妈看看先生,这个时候先生要以非常坚定的眼神告诉自己的太太,小不忍则乱大谋。这个时候忍不住,就前功尽弃了。教训孩子的时候,有时候该忍下心来还是得忍。这个妈妈看完先生,先生很坚定,接着就跟他女儿讲:「明天早上就有饭吃了。」晚餐没有来吃,明天早上就有饭吃了。

  当天就去睡觉了。结果这个妈妈其实也不怎么睡得着,在心里想「女儿还在饿肚子」,在那里翻来翻去。突然女儿敲门了,走进他们的房间,露出很可怜的样子,她说,「妈,我快饿死了」。结果她妈妈一听到,有一个冲动,要爬起来煮饭、煮东西了。突然要爬起来的时候,她先生的手握着他太太的手,在棉被里面抓住她,hold on(坚持住),意思就是,面对敌人的时候绝不能手软。谁是敌人?女儿的坏习惯是敌人。这个时候你不狠下心来,问题不能解决。尤其坏习惯就好像人身体长病一样,愈早处理,对身体的危害愈小;愈晚处理,危害愈大,难度愈高。所以慎于始,及早教育很重要。她先生也是事前做好沟通,做了很多心理建设,手给她拉下来,她太太就没有起来了,然后太太就跟女儿讲,「明天很快就到了」。孩子看没反应,就出去了。结果凌晨差不多三、四点左右,这个妈妈也睡不着觉了,就先走出来,想先准备早餐给她吃了。要进厨房,还没开灯,恍惚感觉厨房里面好像有人在那儿晃、在那儿动。仔细一瞧,是她女儿,她女儿饿得睡不着觉,已经拿着锅铲在厨房里面等她妈妈了。可能这个女儿心里想,「这一餐不能再放过了」。她警觉到了,以后就不会再这么放肆了。这个是慎于始。

  慎于始其实包含孩子第一次说谎、第一次偷东西、第一次没带作业、第一次迟到,这些种种不好呈现出来了,我们有没有抓住机会点,让他得到教训,以后不会再犯?这个都是慎于始,很重要的。包含之前也跟大家讲的,不只对孩子是慎于始。赵匡胤当皇帝的时候,他的母亲杜太后抓住了这个最好的机会点,不只教育了赵匡胤,也教育了所有宋朝往后的皇帝。谁不知道杜太后当着儿子登基的时候,给他非常严肃的教诲,你好好做还好,你做不好,比平民百姓还不如,还要被人民推翻掉!那孩子就记一辈子了。尤其那个时间点,当皇帝登基,高兴得不得了,得意忘形怎么办?这个都是很有睿智的。包含陶侃的母亲,儿子当官,拿了一些鱼罐头回来,这个母亲马上就把它退回去了说,你当官的人,还拿着这些公家的东西来送给母亲,这是不妥当的,哪怕你是用钱买的,应该都要避嫌。

  早上先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大马中心第二届中华传统文化进修班—四五OO年前中国的远祖是如何教导他的后裔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十六集)  2010/6/1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53-0016

  大家早上好!我们之前跟大家谈到父母慈爱孩子,应该如何把孩子教育好。一开始我们有提到,首先父母要有正确的思想、正确的价值观。其实父母也好,当老师的也好,当领导的以至于是长辈的身分,面对晚辈、面对学生,都应该有相同的心境,照顾好孩子,教育好下一代。所以君、亲、师事实上是相通的,这三个内在的精神,事实上是一个领导者应该把角色扮演好,要尽他的本分,不止要做到君,还要做到亲,有像爱护家人一样爱护下属的存心。也要做到师,能适时的给予下属一些思想上,以至于是生活、家庭、处事上的这些重要的引导。

  我们之前讲到,父母教育子女,首先自己要有正确的思想、正确的价值观。我们从另外的角色,我们假如从事教育工作,我们自己有没有正确的思想价值观?不然我们给孩子误导了,就像故事讲的,要掉到十九层地狱去。相同的,我们当领导,我们自己有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因为成年以后,在公司工作的时间会很长,所以下属受领导的影响也会很大。以前在古代,一般都是官员来领导老百姓,所以官员都叫父母官。假如这一方的人民思想出了问题,社会风气不好,这个领导者是有责任的。就像在离我们不远,应该是在清朝的时候,有一个地方发生孩子杀父亲。我看清朝可能就是这一起了,震惊全国。那个地方的地方官撤职查办,总督、巡抚记过处分,都要负连带责任。甚至于是那一座城墙去掉一个角,让他整个县的人都要记住这个耻辱,这个县居然出了一个大逆不道的人。从这个处理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当官的人是确确实实要做到父母的责任,去教育好老百姓。所以在经典当中有提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哀矜勿喜」。现在社会大众偏离伦理道德了,领导者有责任,官员有责任,没有教好。尤其最直接的教育部门也要负更大的责任,你在教育人民。上失其道,上梁不正,下梁当然会歪了。

  这个其实用在家庭里面,上失其道,我们当父母的没有教好,所以现在的孩子情况比较多。在企业里面,假如领导者的思想观念行为偏颇,也会上失其道,底下的人会学歪、学错。所以为什么现在都说社会是一个大染缸,谁带头染?领导者的影响还是比较大。为什么我们几千年来把君、亲、师摆在这么重要的位置?在一般的祠堂立的牌子叫「天、地、君、亲、师」。这三个角色跟天地并列,代表期许这三个角色要能真正做出天地的无私,去爱人,去尽他的道义、本分。所以我们虽然现在是在谈父子关系,事实上它可以延伸到君臣的关系、师生的关系。因为孔老夫子说「举一」要怎么样?你假如学一样就只会固着在这个角度上,不会「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么学就好像学知识一样,就学呆了。要用心去体会,要提升我们自己的悟性。我们就观照我们在扮演君、亲、师三个角色,我们是不是有正确的思想,是不是现在有一些人来问我们一些问题,我们还似是而非答不出来?假如有答不出来的,那要赶紧去搞清楚。怎么知道什么时候孩子来问你这些观念,学生来问你这些观念?人能够很勇猛的、很精进不懈的提升自己,他是真正把责任放在心上,他是真正提起了慈悲的心。一个人学习提升自己还得要别人催、别人推,根源还是慈悲心不够,我们那个慈悲心叫露水道心,有没有?有,可是时间很短。露水出来多久?很短的时间它就蒸发掉了。为什么会很短?习气一上来,慈悲心就不见了。所以总得要清楚明白我们自己的不足在哪,不可自欺。

  第二个,当父母的要有很正确的心态。首先,要有责任心。对家庭,对上,要敬老、尊老;对中,要和家族;对下,要养育好儿女。这是我们的责任,所谓恩义、情义、道义的态度,这是责任心。而且,孩子不单是属于家庭的,他也是属于整个社会,甚至于是我们整个民族。夫妻的结合,为什么要一拜天地、二拜高堂?这很有道理。一拜天地就是代表夫妻的结合,养育好下一代是对社会、对民族的责任,这个心境我们也要能体会到。孩子是社会的、是民族的,假如您的心境更大一点,是宇宙的。心境不同,教育孩子的格局就不同。今天假如是换作当老师的人,他也要有这样的责任心。这个孩子以后在家庭当中能不能过着幸福的日子,扮演好他的本分?这是我们当老师要思考的。假如当老师的人心态只是「他下一次考试考好就好了」,他不会去思考这些问题。但是你不能怪这些老师,为什么?这些思考、这些心态,他们在师范学院有教、有强调吗?在这个时代,传统文化断了二、三代了,假如要把责任一直追溯上去,可能没完没了。儿子说:「爸,你怎么没教我?」爸爸说:「找你爷爷去。」去找爷爷,「爷爷,你怎么没有教我们?」爷爷说:「找曾祖父去。」然后就三个人站在坟前。怎么办?你现在「老师怎么没学好?」老师说:「师范学院没教。」去找师范学院,「师范学院你为什么不教?」「教材没有编」。再上去,「教育部你干什么?」「我从小也没学」。找他爸爸去吗?算了,在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不要让这个悲剧继续下去才重要。

  所以当老师的心态,有没有想到孩子未来一生的幸福?我们应该教他什么?有没有想到孩子是社会、是民族未来的栋梁?一般像我们在台湾,小学的老师吃整个国家的俸禄,假如我们没有尽心尽力,那对不起所有的百姓。为什么?领的是老百姓捐的税,你得为这个地方的人负责任。所以公务员要注意,不认真,欠债欠多少人?在台湾还好一点,二千三百万人,在大陆就很惨,十几亿人,这个做牛做马都不知道要做多久才还得了。人明白因果就不会干这种傻事了。他就不懂,还觉得「贪了点钱,我可真聪明」,这个叫小人冤枉作小人。社会大众信任我们这些公务员,我们就应该要对得起才对。这个是一个当老师的心态。当领导的,有没有这样的心态?不只是把员工当作帮我生产赚钱的机器,他是个人,他是我的亲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5-23 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要给他幸福。那心态完全不同了。资本主义不知不觉思考就是赚到钱,就是生产模式。那个思惟模式就把人当作你生产当中的一个东西,这个东西不能用了,换一个再来,继续生产。但人是不是生产当中的一个东西?不是这个逻辑。

  按照整个古圣先贤的教诲,人是透过工作来提升他的灵性,来服务大众,人生以服务为目的,助人为快乐之本。所以我们看到古代这些读书人去当官,他是要立身行道,不断提升自己的,愈老愈有智慧,对社会的贡献愈大。可是在资本系统的思考里面就是,这个人五十五岁、六十岁,不行了,退下来。这些概念不是很妥当,有一句话叫,你要把人当人看,你不能把人当物品去使用。今天假如把人就当作生产的一个工具,那能不有劳资冲突,能不有劳资对立吗?根源上还得要回到君、亲、师三种角色的心态上,才能解决问题。调那些制度,次要的,人的修养、人的存心才是根本点。之前跟大家讲到富士康已经十一个员工跳楼了,假如这个领导者想到「我的员工还有家庭,我的员工还有父母」,一个、二个他都觉得很不安。好像是第十一个员工跳楼了他才出来讲话,我就不知道前面七、八个员工跳楼的时候他是怎么看这个事情的。我们人生福气愈大,往往对社会的责任也是跟着大。我们不能享那个福,不尽那个本分、义务、道义。所谓名副其实,这么多人信任我们,这么多人在我们的公司里面工作,我们好好照顾他,是对他们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

  我印象当中有一位企业家,他的话让我非常感动。他说,难道我们做企业的人,缴了那些税就是对国家的贡献吗?假如这些年轻的员工到我们公司来,变得会赌博,变得会纵欲,变得会拿回扣,变得都不关心家里、不孝顺,变得乱搞男女关系,变成一个废人了,那我们叫做对国家有贡献吗?这个就是有没有把社会、国家放在心上,还是只有想着我能赚多少钱,至于这些人变成怎么样,反正还有人来工作,我管他干什么?这些心态都不对了。这企业家更难得在哪里?他说,国家现在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一大堆,这是国家很大很大的担忧。企业家发动,「我来办传统文化讲座,让这些大学生首先建立正确的思想、正确的心态」。他思想心态好了,他的福气就来了,「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可是这些大学生一毕业,他又没有很正确的思想观念引导,又找不到工作,就开始怨天尤人,甚至于犯法什么的,社会就动乱。他们这么一带动,好多企业家都免费给这些毕业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帮助,给他们好的教育,还教他们技能。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他这样无私的去照顾这些大学生,大学生感觉到他的这一分无私的爱,好几个就留在他的公司做事,不到二、三年都成为他重要的骨干。他本来没有想要把这些人留下来,只是为了不要让他们人生整个迷茫掉。反而他用道义面对这些孩子,这些年轻人也是深深记得他的恩德,记得他公司给他的帮助。我们从君、亲、师这三个角色来体会这些道理,都能给我们得到很多的启示。

  刚刚这一句说,「如得其情,哀矜勿喜」,就是现在孩子出状况、学生出状况、员工出状况了,我们一了解,都是没有人教的关系、缺乏爱的问题。如得其情,哀矜勿喜,哪有说找到他们的毛病了,反而觉得自己很厉害,甚至是拿他们来批判,去骂,一点意义都没有。没有这个行为,反而是很怜悯这些人。除了父母在教育孩子当中有责任心,还要常常有反省的心。为什么要反省?父母就像大树的根,孩子就像果实一样。果实酸了,一定是根出了问题,不能说果实不好,它总有源头。当父母的人,孩子一出状况了,都能这样去反思,那很多家庭出现的一些状况,就能够很好的去化解,不会愈来愈严重。所谓化危机为转机,根源还在父母的心态。反省,「各自责,天清地宁」。可是假如不反省,是指责,那就麻烦了。可能孩子出了点状况,夫妻就吵个没完,都是责怪对方的问题,甚至还怪孩子,甚至于说不认他这个孩子,那就麻烦了,就都没有反省的态度了。所以果子酸了,一定要反省是根本出了问题,是我们当父母的人首先要负责。父母有这种深刻反省的心,反省、惭愧是性德,才能感人。

  有一个父亲,他明白这些做人的道理、传统文化,他就对他两个儿子说到:「以前爸爸哪里不对,做得不好,没有把你们教育好,是爸爸的错。」非常真诚的给他的孩子讲,他的孩子那个时候行为都已经比较偏颇,都二十几岁了。讲完了,他说:「爸爸重新来学,重新来改。」后来他爸爸确实是学得很认真,自己转变得也很大。一家人血浓于水,就感觉到了,后来他两个儿子的行为也转过来了。其实说实在,人都不愿意活得没意义,人也不想糟蹋自己,只要父母长辈带动,这个家庭氛围风气就能转。这个父亲,我是亲自见到他,他在跟我谈这个事的时候,他两个二十几岁的儿子统统在「幸福人生讲座」里面在当义工。我们吃的那些有机的馒头、色拉,都是他儿子做的。他儿子心境转变出来,就去学这些技能。所以反省自己,第一个,我们在心性上有没有什么不妥当。第二,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方法有没有不恰当。这都要去反省。第三,当父母的,教儿教女先教己,正己才能化人。都要有这些正确的心态。而且懂得正己,谨慎的态度就出来了,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给孩子做好榜样,这个是心态。

  再来,我们就谈到整个教育的部分了,家庭最重要的,「至要莫如教子」。刚刚这个反省、正己,其实当老师、当领导的亦如此。我们教书,今天孩子不能教好,马上就骂他、骂他的父母,这个都不妥当,都是指责别人了。我们自己的心性对不对,我们的方法对不对?其实一个老师有爱心,那个一般人觉得无可救药的孩子,往住到他面前就像绵羊一样,为什么?那个孩子也渴望人家的信任、渴望人家的爱,终于有一个人真的能相信他了,他的善就会在这个人的面前显露出来。当然,我们当领导、当老师,要时时提醒自己正己化人。

  教育方面我们有提到,第一个,信心。当然,对自己要有信心,也要信任所有的孩子、学生、员工,「人之初,性本善」,而且我们要很有耐心。人有信心之后,就不偏心,相信每一人都可以。偏心,就是只对哪些人好,另外的都不信任他们,排斥他们。一偏心,这个家庭败相就露了。心一偏,人心就不平,可能兄弟姐妹、孩子之间就有对立、就有隔阂了。都比较疼弟弟,妈妈一不在了,哥哥马上报仇。告诉大家,我两个姐姐从来没有偷捏我,我感觉兄弟姐妹那种情感真的是太可贵了。我随时一想都会想到一幕,就是我基本上从小就这么瘦,小时候又长不高,我是高中的时候才算长上去了。念初中的时候,我们那些女同学动不动就走过来跟我比身高。不能怪她们,她们不知道这对我是很大的压力,信心的打击。所以小时候长得又矮又瘦,那些年龄比我长的男生有时候就要欺负我,围过来。当我姐姐发现的时候,不管是大姐还是二姐,就冲过来。不管他有三个人还是五个人,她一个人就单枪匹马,像赵子龙救阿斗,怒发冲冠,真的,过来之后,那些男的都被她吓跑了。她那个时候哪想打不打得过人家,就是没有其它的念头,就只是不能欺负我。我的父母没有偏心,所以我们兄弟姐妹之间情感非常好。红包都一样,这些都一样,父母、爷爷奶奶都是这种公平,才不会造成这个被宠爱的人人格有问题。不只被宠的人有问题,被冷落的人心理也会有问题。所以为什么说要修身齐家,首先要诚意正心,这心不能不平。不只父母是这样,当老师的也是这样。不公平了,孩子马上很难受,学生很难受。包含领导也要公平,公平才能让人家佩服、服气。这是第一个,有信心。

  信心还伴随着耐心,不疲不厌帮助孩子,帮助学生、晚辈、员工。再来,不偏心。有一些老板讲:「我这么尽心尽力教他,之后他又离开了,那我多吃亏。」人生首先第一课要学吃亏,福气不是握在你手中叫福气,福气不是他都定在你的公司不走叫福气,福气是来自于你的爱心,来自于「福田心耕」。你念念为他好,你的福气就愈来愈大了,这个不关他以后留不留在你的公司。而且说实在的,人都想得太短浅了,为什么?自我太重了。私心放不下,人哪可能会有多大的福?刘总尽心尽力照顾很多人,她的员工也有离开的。可是她说,好奇怪,最近这一年左右,她也是太辛苦了,到处奔波,给人家讲女德的课,怎么最近进来公司的都是很优秀的一些孩子,进来做她的助手。这一点都不奇怪。我们每天念《大学》,「有德此有人」,有没有说「有钱此有人」?没有。所以整个企业界的思惟没抓到这个自然轨迹,他觉得「我高薪可以找到好人」。「方以类聚,物以群分」,高薪都找到什么人?都找到要钱的人。

  很多企业界的老板都说奇怪了,好像是松下幸之助,他有一次好像是想要静一静,就到佛寺去。结果他发现,到佛寺里的人工作又没领薪水,干得比有领薪水的还努力,他就觉得很纳闷。什么是他努力的动力?这个要找到,他是义工,可是他觉得他做的那件事有意义,他在这个佛寺尽心尽力了,让每个人闻正法,都能真正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他觉得在这里服务、付出有价值,快乐,哪怕没钱他都高兴。松下幸之助得到这个启发,他回去之后就规画了一个他公司的愿景,好像是二百五十年还是多久的愿景,他的员工是为了让人类得到生活的便利、幸福而努力。这个目标很远大,都是为了人民。你看他的员工都想着为人民,他的企业做得怎么样?愈做愈好,来的人跟他是磁场相应,都是为了这个理念而来的。所以人不要怕吃亏,吃亏是福。施比受更有福,不只心里高兴,而且福报更大,财布施当然得财富。其实整个宇宙就像一个圆一样,你今天付出,不管你对哪个员工付出,他也是宇宙的一部分,他会像一个圆一样又回到我们自身,「出乎尔者,反乎尔者」。出尔反尔的意思,事实上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大学》里面也都是讲到这个,「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你用不法的手段,迟早要吐出来的,因为那不是你的。

  有一句俗话叫,打人就是打自己,骂人就是骂自己。这个是很符合逻辑的。你今天揍他一拳,「他没打我,他不敢打我」。可是还有下一句话等着我们,「君子报仇,三年不晚」。他三年以后打你,保证加利息。假如我们还不了解,又愤怒,又打他,那叫冤冤相报,没完没了。所以你打人,看起来这一拳不见了,那个影响,你造的业,随时在等待机会再回到自己身上,叫「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打一拳是这样,给人家一个鼓励也是这样,给人家爱心、给人家帮忙,终究会回到自己的身上。以前的徽商都明白这个道理,当别人很落难的时候,他们不会落井下石,是帮人。「援人以手,必得他人相援助」,这个都是商道里面讲的。所以其实人生假如明白这些道理,就变得思想很单纯,不复杂了,不耍小聪明了。「欲知将来结果,只问现在功夫」,「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人为什么能活得自在?他明白道理,他明白因果,他明白种瓜得瓜了,他对人生不会患得患失,不会忧虑以后,他就很自在了。这个是我们讲到信心、耐心。

  再来,我们讲到的恩威并济。第三,悲智双运。用智慧来教育孩子。恩威并济,恩是无私的付出、无条件的付出。一个人很会跟人计较,往往是他父母、兄弟的相处就是功利。假如一个人的家里人相处统统是没有条件的关爱付出,这个人的人格非常重道义,跟人相处从来不是利害关系,不谈条件的。你叫他谈条件,他浑身不自在,真的,那个人格特质就从小的家庭环境形成的。大家可以从你们自己身边的朋友去观察,你觉得这个朋友真是太讲义气了,你可以改天到他们家去做客,他的父母一定也是这样的态度。我是很感激父母给我的人格影响,父母对我们的付出完全是没有条件的,以至于我们三个孩子赚钱了,父母都说「我们有退休金,你们不一定要给」。给不给?给还是要给,但是父母这一分心我们怎么报都报答不了。为什么?它不是有量的,它是无量的,它是无条件的,就不是世间的东西能够去跟它衡量的。所以我很感激形成这种人格,很欢喜,跟人相处,从来没想到要从人家身上拿什么,哪有什么烦恼?烦恼不就来自「求不得」吗?于人无争,于世无求了,哪来的烦恼?这个恩我们要体会到付出、无私。

  威,道德的威信,以身作则的威信。还有,威还是要讲究原则,不能放纵孩子,都包含在这个威字里面。这个字,我们也提到「君子务本」,教育孩子的务本是「长善」。其实我们要很冷静,父母教育孩子要长他的善,请问我们现在当老师的、当领导的有没有顾及到孩子这颗善心的发展?不容易。老板可能只盯着他每个月的报表,「我要看到成绩」。引导员工是不是正确的心态,这个都要负因果责任的。我听说有应征会计人员,好像出的题目就是一加一等于多少。他学会计的,几亿什么的他都做过了,一加一等于多少?听说那个没写答案的说:「老板,你要我写多少我就写多少。」这样的人可能会录取。你看,他有没有在长善?他不是毁了这个孩子的人格吗?这是染缸,各个行业的领导人也有责任。当老师的假如很重视成绩,「成绩不好,我多丢脸,影响我的收入」。小朋友考试考到一半,上去上厕所,老师还跑过去给他讲答案,你说这个孩子的心会怎么样?有时候还告诉他,「你同学前面坐谁」。还交代那个同学,「给后面的人看一下」。那不是都毁了吗?包含我们这些老师,上面要来检查东西了,统统赶紧临时抱佛脚,全部赶出来。教学的时候,要上一堂课,学生都要套招套半天,都是在应付。我们学生的心感受到什么?他学到什么,学到真诚、学到真实吗?我们都说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会应付?孩子会应付是结果,原因是什么?原因是大人的行为都在应付,他怎么会不应付?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思考。

  大家想,拿着不义之财来养自己的孩子,孩子会成气候吗?成不了气候。今天公务员没有尽心尽力,拿来的钱都是不义之财。不义,你没尽到忠义,你还混水摸鱼,那是不义之财,甚至于还拿公家的这些物品回来,不廉洁。难怪现在的下一代愈来愈糟糕。还包含在公司上班,不可以拿公司的电话来办自己的私事,那个叫偷盗。哪有说你偷盗了,你的孩子还会好?再来,还逃税,那是欠全国人民。以前的人都是「能为国家多做些什么事」,代代出贤人。现在这个时代,这些心境、这些观念都没有了,甚至于觉得能偷税的是厉害,真聪明。颠倒是非,「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所以整个下一代垮得非常严重。现在很多人在做传销,请问他什么时间在做传销?假如他上班时间还拿着公司电话做传销,这都是偷盗。所以这个观念也要告诉社会大众,不然他们再怎么努力,统统都是肮脏的钱,不义之财。努力有结果,不会有好结果。

  我们看,确实君、亲、师的心境都是相通的。以前当官的对这一点非常清楚,他知道「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老百姓的人心才是福祸的根源,叫「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我们现在面对灾难那么多,明理的人都清楚赶紧教化最重要。在春秋时代,孔子有一个学生叫宓子贱,他去治理单县。有一次齐国军队入侵鲁国,刚好那个时候麦子熟了,底下的人就通报,「是不是赶紧通知老百姓去割麦?割完了才不会被齐军给拿走」,通报了几次。宓子贱那个时候是县长,他都没有做。结果后来齐军入侵,真的把麦子都割掉,割回去了。这个消息就传到季大夫那里,季大夫很生气,就来找他,「底下都通报了,你还不割麦,损失了,还让齐军给拿走了!」宓子贱就跟季大夫讲:「这个时候,我们想一想,麦子被割走了,再种就有了」。可是在这种兵荒马乱之际,假如通知人民去割,一定会很混乱,一定有人会趁这个机会去割别人的麦子,贪这个便宜,这个叫趁火打劫,一定会造成这个现象。让老百姓贪图便宜,这个风气一起来,就不见得是一代人能够把它改善的了,可能要几代的人才能再把这个人心、风气转过来」。

  你看,读书人看得深不深远?很深远。现在当父母、当老师、当领导的有没有这样的见地?人们都想,「我管那么多,现在可以就好了」。大家应该读过外国历史,路易十六上了断头台,他的父亲路易十五就干了很多荒唐事。人家说,「以后你的王权就完蛋了!」他说,「我管以后什么洪水滔天,不关我的事了!」你看,有这样的爸爸,就有上了断头台的儿子。宓子贱从老百姓的人心角度分析给季大夫听,可贵在哪?以前的人懂,他纵使做不到,你一讲,他觉得「对对对,有见地!」所以季大夫说:「假如现在可以挖一个洞,我真的想跳进去,我实在愧对宓子贱大夫。」这也是启发我们,长善重要。第二,我们上一次也提到慎于始。再来,防微杜渐。有些俚语,像我们有一句闽南话,跟大家分享一下。因为闽南话应该是唐朝的国语,唐诗用闽南话可以念出来,用北京话念不出来,因为它有押韵,叫「平、上、去、入」。所以现在可以念唐诗的,客家话、闽南话,可以念唐诗的最起码都是几千年了。这句俚语叫「小的时候偷葫芦瓜,大的时候偷牵牛」,翻作一般讲叫「小时偷针,大时偷金」。闽南话,小时候去摘人家的葫芦瓜,你长大了就偷牵人家的牛。这个都是防微杜渐的态度。

  有个孩子有一天偷摘人家的水果,刚好被他爸爸看到了。父亲可能看孩子年龄也不小了,马上给他教训,旁边还有人,他很难堪,就没当场指责他。回到家,拿了一本书,《华盛顿传》,就把华盛顿砍断父亲的樱桃树那一页翻出来,放在孩子的床边,希望孩子自己看,自己来认错。结果当天吃完晚饭,他儿子没有任何动静。这个父亲一看,他好像不承认他的错,又写了一张纸条,「孩子,你今天有做什么错事吗?」放在床头边,还是没动静。隔天看他没反应,当然教育孩子还要抓住时机,这个父亲就过来跟这个大男孩谈话了,因为他的父亲也是当老师的。他说:「儿子,今天有一个老师跟我讲,说他看到有孩子爬墙过去摘人家的水果吃。」他的儿子就很紧张,说:「那个老师有没有看清楚是谁?」他说:「好像看得不是很清楚。」他看他儿子就松了一口气。他接着说:「该不会是你?」他儿子就矢口否认:「不是我!」他父亲接了一句话说:「他们都说是你,我就说不是你,我看我的看法没有错。」先不给他难堪。接着父亲讲:「儿子,这个爬上去偷人家果子的孩子的父亲假如知道了这一件事情,这个父亲会非常非常的担忧跟后悔。」孩子就问,「他担忧什么?」「因为他爬墙不小心摔下来,身体会受严重的伤害,他父亲会很担忧。而且他的父亲会担忧,小时候就偷拿人家的水果了,以后怎么办?他以后又犯更大的错就麻烦了。所以这个父亲会既担忧又后悔,后悔没有买苹果给孩子吃。假如我是那个孩子的父亲,我会买一箱苹果给孩子,让他不要去偷人家的东西」。父亲一讲完,就去把他准备好的一箱苹果拿来,就放在儿子的前面,他就出去了。

  这个是属于年龄大的孩子,他要面子,你给他难堪了,反而形成情绪的对立,反效果。你跟他分析清楚,让孩子能够去体会他父亲的心,这才能达到父子之间有真正交心,不是指责,不是情绪冲突了。后来这个儿子还很有出息、很有成就,他在他那一天的日记就写到,他说本来他还瞧不起他爸爸,因为他爸爸是个教书的,又赚不了多少钱,可是经过这件事,他爸爸是这么样的用心良苦去引导他,他很感激他爸爸。人佩服父母,他就有一个动力,「我不能给我父母丢脸」。这个父亲抓住了慎于始、防微杜渐,来引导他的孩子。他有没有用教训的,有没有用道理压下去?没有,「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用《礼记.学记》来讲,他父亲教的方法,「当其可之谓时」,刚好发生这一件事,及时教育他的孩子。而且他父亲是循循善诱,「道而弗牵」,引导他,并不是填压他,就能让孩子比较容易接受。防微杜渐,其实我们在《弟子规》当中就可以深刻体会到,「斗闹场,绝勿近」,「非圣书,屏勿视」。包含其实每一句都是防微杜渐,「父母呼,应勿缓」,他不可以长傲慢,不可以长不耐烦;「置冠服,有定位」,不长他随便、散漫,要有整洁,甚至于对物品要恭敬。你不教他好的,他就学坏的,叫「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今天「已有能,勿自私」,你不教他,他就不帮别人,甚至于他还觉得「我考得高,我比他厉害」,长傲慢、长冷漠。我们有没有防微杜渐到他心性的发展?

  有一个故事大家不知道熟不熟悉?有两个姐妹,姐姐今天在学校有同学问她问题,回来之后她就跟她妹妹讲:「今天我同学问我一题数学,我不告诉她。」可能这个姐姐还觉得好像这么做了,心里怪怪的,问问她妹妹的意见。结果她妹妹说:「姐姐,假如是我,我会告诉她,我会把错的告诉她。」现在孩子真的心胸狭窄会这么干,我以前读高中的时候,这种情况就发生了。我们班那些前几名的人,到学校都说「我都没念书」,就一直玩,我们就跟着他玩。结果一考出来,他成绩都比我们好很多。不过告诉大家,这样的同学,相貌都很没有福报,脸都是凹下去的。

  「修小礼,行小义,饰小廉,谨小耻,禁微邪」(这是《管子?权修》治国的一段教诲),此是劝民之道,「治之本也」。我们看到这一段,治理家庭、治理社会,跟中医一样,不治已病治未病,要禁于未发,防微杜渐,深谋远虑。我们看,小礼,任何一个小的动作不符合恭敬的态度,父母马上要导正。哪怕只是跟长辈打一个招呼,都不能够是随随便便。现在家长都讲,「连起来都没起来,就是头『嗯』,这样笑一下,又回来」。大人觉得很好玩,他慢慢的恭敬就不见了。我们这个时代,长辈来,都不起来打招呼了,只是转个头笑一笑,请问下一代是什么,再下一代会怎么样?再下一代就是长辈要过来,「小朋友好,吃饱没有?」就倒过来了。

  行小义,人的道义就是从很多细微之处,他有没有一种本分,有没有一种承担?为什么长子都特别有担当?小时候在很多细节处,爸爸妈妈就「你当大哥的人要怎样怎样,当大姐的人要怎样怎样」,他(她)就从这很多的生活细节提起一种道义了。甚至包含我们对自己的小区有没有道义?小区脏乱了,我们有没有责任?你说一个人在自己住的小区里面,底下的垃圾从来视而不见,你说这个人会有道义吗?打死我都不相信。行小义,甚至于带着孩子坐公交车,让座给老人,这不是一件很大的事,生活的细节,都在长孩子的义。今天坐在车上,就让六、七十岁的老人站在孩子前面,他有道义吗?他怎么培养?饰小廉,这个饰其实就是懂得在很多细节之处避嫌。哪怕是一张纸,公家的东西都不可以拿。师长曾经讲到,周邦道老先生非常廉洁,公家的电话都不用,私事不用公家电话,自己出去公共电话打。只要是公家的车,自己私人的事情,不坐,搭公交车。我们光听这个故事就非常感动,我们今天真正遇到了周老,真的他那种德风就感染我们了。包含俭以养廉,要让孩子以后是廉洁的,首先他一定要是很知足、很俭朴。甚至于我们没有贪污,没有这种行为,可是这个动作还会造成人家误会,都要避嫌,这个就是饰小廉。就好像陶侃,他当一个渔业的官员,他哪怕是自己买的鱼罐头寄回家里去,他妈妈可能都会叫他不要这么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5-23 14:20 | 显示全部楼层
避嫌。不知道李老师讲《常礼举要》有没有讲到「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这个都是很多细节处就懂得去避嫌。

  最后,谨小耻。一个动作不妥当了,都会觉得耻辱,这样人就不会放纵了,很注重自己的形象,很注重自己的德行。就好像「德育故事」里面,比方说女子,于妇德、妇言、妇功、妇容,做得不妥了,都觉得是耻辱。不孝、不悌、不忠、不信,无礼、无义、无廉,都觉得是耻辱。甚至于做出来的动作都觉得会给父母丢脸,这个人就谨小耻了。比方说这个孩子到国际机场,在那里吵吵闹闹的,多丢脸,把华人的脸都丢光了。我们出来就是代表父母、代表单位,甚至代表学习传统文化,所以举止都要妥当。比方说打呵欠的时候,手要捂一下,不然我们打呵欠、挖鼻孔,都如入无人之境。我们学到最后,这些细节都关注不到,全部都是记问之学,真的。为什么?读书贵在变化气质。假如学了老半天,几年了,这些细节统统根本就观照不到,那全部是纸上谈兵的东西。变化气质,心性一转,言行自自然然就变了。

  禁微邪,这些一开始的、很细微的都懂得要去调整、去对治,去引导孩子改过来。劝民之道,治理家庭,治理国家、社会,应该从这些地方下手,防微杜渐,从人心不要起邪念下手。再来,一切时都是教育,有智慧就有这个敏感度。其实父母、老师、领导给下属的影响,往往都是他没有注意到的地方,反而给他深远的影响,为什么?那个是很自然的流露。

  我就回想到很多自己成长过程的情境。比方有一次我跟母亲回外婆家,那一次是坐出租车,刚好那个出租车不小心开到水沟里面去,排气管坏了。结果到了我外婆家,我母亲把车费给了他,额外又给了他五百块钱台币。那应该是三十年左右的时间,那个时候五百块也不少了。我母亲根本没有注意到我在身边看到什么,她就是很自然的,她觉得这个开出租车的是劳工阶级,赚钱也不容易,他还有孩子,还柴米油盐,还有整个学费,种种这些,他假如还要修这个,可能那一个月负担就会很大。我母亲都不知道我在看,可是我刚刚分析的这一段话,就是在我母亲很自然拿给他这五百块的时候,我的脑海里自然浮现的想法。所以我那个时候就很佩服我母亲,很仁慈。这个印象是后来我跟大家交流《弟子规》,觉得父母对孩子影响很大,我才又想起这件事情来。结果回去问我妈妈,我妈妈说,「有这个事吗?」根本不记得了。一切时都是给孩子很深的影响,尤其是我们很真诚的流露,这是好的。不好的,脾气、计较、怨恨,也会印得很深。所以为什么找太太要先看丈母娘?丈母娘假如脾气大,大嗓门,就像昨天仉老师说的,「女人嘴大舌长,男人败家身亡」,还有押韵。

  我的父亲是学管理的,他在银行上班。我的印象当中,我爸爸常常坐着就「唰唰唰」,算钱(但都不是自己的),很熟练,整理东西特别整齐。所以那个印象就印得很深,真的是随时随地都在教育孩子。包含我爸爸开车,旁边开得很快,我爸爸就说,「快也没快那五分钟」,常常听我爸爸这么讲。等我十八岁了,握着方向盘,看人家开过去了,我脑子里不知不觉就冒出这一句话,「快也不快那五分钟」,其实十次车祸九次快。很奇怪,我爸爸从来不按喇叭的,所以我开车以后也不会按喇叭。有时候你一按喇叭,会觉得怎么这么吵?不习惯。再来,还有一次,刚好我跟我父母出去,小时候去一个风景区,结果那时候闹脾气。我爸爸很有原则,「闹脾气,回家!」没办法了,爸爸一声令下,就没有转还的余地,哪有跟爸爸讲条件的?恼怒父亲了,摸着鼻子、低着头,回家了。结果就上车了,开没多久,刚好遇到一个桥,路很窄,可能两排车要会车,很不容易。我爸爸马上,其实应该是我爸爸可以先开上去,我父亲开得比较近了,可是他却先让对方,很早的就停在旁边,等对方慢慢开过来。对方很欢喜,「应该是你先的,还让我」,给他招招手。我爸爸也给他招招手。给我印象深在哪?我爸爸才给我凶过而已,对人还是很有礼貌,不会迁怒于人。所以那个当下我就觉得,我爸爸修养挺好的。这些一幕一幕都印在脑海里,现在讲起来就很多了。帮奶奶在那里按摩的那些情境,半夜奶奶身体不舒服,在那张罗,这些影像就浮现在我们脑海里了。

  好的会影响,不好的也会影响到。应该大家比较熟悉的,我在课程当中都跟大众有交流到,一个七岁的孩子看古装戏,看到夫妻相处,那个孩子说:「妈,他们不是夫妻。」你们没听过吗?(听众答:没有。)你们真是最好的配合者,听过几十次的,看起来都像第一次一样新鲜,真是日行一善。你看,那个孩子对于夫妻、对于人生的一种认知,什么时候在建立?就在随时随地当中在建立。

  最后,就是高瞻远瞩的一种思惟。思考建立什么样做人做事的态度,能成就孩子幸福的一生,要有这种着眼,为孩子的一生着想的远见。这个就从每个人的人生经验,以至于看整个几千年历史,能成功的人,他具备了哪些做人的心态、做事的态度?之前有跟大家分享过「青年十二守则」,这个就是很好的,抓根本教育孩子。「服从为负责之本」,一个人连对父母的交代都不服从,他以后还能够当领导吗?他连当下属都当不好了,怎么当领导?「助人为快乐之本」,他假如在各个行业都不以助人为快乐之本,他每天就想着薪水而已,他对人不会有真诚,他也不会乐在工作。现在有一个逻辑就是「休闲」,工作五天、工作五天半,太累了,去休息。休闲的概念是西方传过来的。请问,那五天半觉得很痛苦、很累,每次要礼拜一的时候是怎么样?礼拜一症候群,「真痛苦,又要上班了」。但是假如我们觉得,这份工作我是乐在其中,展现我人生的价值,我对社会的一个付出、贡献,就乐在工作了。「助人为快乐之本」,人生以服务为目的。这里还有我自己写的一些,包含树立他正确的里程碑,他做人做事的里程碑。其实这个跟父母很有关系,父母很勤劳、勤俭,(勤俭,我们这个礼拜的古文课会好好的透过文章来分析),勤俭就不会懒惰、不会奢侈,仁孝就不自私。人都是道义,他就不会利欲熏心了;他有定力,就不会放纵;他有恭敬,就不会傲慢(其实这个还是回归到格物,不贪、不瞋、不痴、不慢);他好学,就不放逸了。

  其实每一个道理,我们要把它实际落实,就是《弟子规》的经句了。所以《弟子规》是行经,力行的一本经典。这个是跟大家讲到的整个悲智双运,要用智慧来教育孩子,要这么去思考事情。

  第四点,教育是合力。第四个大点,家里人的合力,父母、亲师的配合,父母、老师配合。所以要让孩子能扎下德行的根,还得跟家长沟通、交流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观念,教育是合力。甚至于社会大众都要配合,整个小区慢慢要形成这个共识,都是教育的合力。

  最后,教育是言教、身教、境教三位一体很好的配合。而且这些观念不只是父母教育孩子,我们当领导的其实都是一样,要掌握这些原理原则。你不能只有董事长在做,你得要底下的主要高级领导都要配合,教育是合力。不然他们都不做,底下的人一定不服气。甚至于你的教育合力还能推演到跟你合作的这些企业,就更好了。上游下游相关企业,大家形成一个共识磁场。最后,这个言教、身教、境教。言教就是及时的引导,机会点;身教,我们随时做榜样;境教,把每一句《弟子规》变成家庭的生活,变成家庭的情境,孩子在这个环境就潜移默化。看起来好像没有直接学,他每天这样看就学会了。以前的人没有读过《弟子规》,他懂,因为他的家庭、他的长辈就是这么做的。所以待会儿我们请这位熊学长给我们分享,他们是怎么把《弟子规》、传统文化这些道理落在企业、工厂的管理细目上。这个就是境教,他每天就是这么做的,就学会了。

  早上先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     
   
   

大马中心第二届中华传统文化进修班—四五OO年前中国的远祖是如何教导他的后裔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十七集)  2010/6/2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53-0017

  诸位学长,大家上午好!我刚刚发现我拿的笔记本拿错了,这个叫「事勿忙,忙多错」。我是要拿那本五伦的,拿成《建立理智的人生观》这个书了。所以处处都是道场,心一急躁了,眼前可以看到的东西都忘了。

  我记得有一次在澳洲,刚好有一位老师,他也是要跟大家分享,结果他上台去的时候也是拿错数据。我那个时候是做讲师的侍者,我看到他表情有点尴尬,我就知道他的意思,我赶紧跑到他的寝室,帮他拿过来。那时候看人都觉得很轻松,「他怎么这么不小心?」其实自己也常犯。昨天还跟大家讲到,「工于论人者,察己必疏」,这个道理都是向外看,都看别人有没有慌张,没有看自己有没有慌张。不过人生都会有变化球,当拿的本子不同的时候,你最好能装着没事,因为我们今天是自家人,我就跟大家坦白从宽。但是你假如是跟社会大众,人家第一次见你,可不能这么干。

  这几天跟大家谈的是「父慈子孝」,这是五伦关系,我们常说五伦关系从父子有亲这个原点,推展到对一切亲人的亲爱,到对一切家族、邻里乡党,以至于社会大众,推演到「凡是人,皆须爱」。孩子这个天性能够终身保持,一定跟他的家庭教育很有关系。我们说父母是孩子第一任的老师,非常重要。以前为人父母者都有一个态度,在孩子面前一定要给孩子做最好的影响。我们思考,父母是孩子最亲爱的人,也是影响最深远的人,假如父母都不和谐,他能相信人与人能够和谐吗?这是一个我们很值得思考的问题。假如他的父母之间彼此都没有安全感,我们想一想,这个孩子能学到安全感,能学到恩义、道义吗?所以现在很多人都很难相信别人,在人格上有一些缺憾,有一些负面的态度、情绪,都跟他父母的夫妻相处有一定的关系。

  所以真正爱护孩子,绝对要把夫妻的和谐带给孩子,给他好的人与人相处的影响。那天我们听仉红梅老师提到说,她结婚这么多年,对她的先生是完全的信任,对王贵清老师没有丝毫的怀疑。大家想一想,孩子能不能感觉到?可以。我的母亲对我父亲也是这样的态度,没有丝毫的怀疑。有一次,刚好有一封信,那个信里面就是写,「你到哪个旅社,跟某某女子的情况都被我们拍下来了,你得要付多少钱,我才把这个录像还给你」。大家有没有拿过这种信?没听过吗?(听众答:有听过。)我还接了好几次了。还有一次接起来的时候,是我爸爸接的,我爸爸一接,他说,「爸,我出车祸了!」然后就讲半天,讲了好几句话。我爸就看着我说,「我儿子在家」。

  现在社会当中欺诈的事情太多了,但是,欺诈的根本问题在哪里,怎么化解?我们现在要看家庭问题、要看社会问题,每个人都可以看到很多,但是我们懂不懂得怎么去化解,而且是从根本解决?所以为什么不能不读经,经典才能找到根本问题。《管子》讲到:「国侈则用费,用费则民贫,民贫则奸智生,奸智生则邪巧作。故奸邪之所生,生于匮不足;匮不足之所生,生于侈;侈之所生,生于毋度。故曰:审度量,节衣服,俭财用,禁侈泰,为国之急也」。其实我们看这个国字,治国跟治家的原理一样,也跟治天下一样。所以我们只要看到「国」、「家」,都可以推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相通的。我们看国侈,一个国家奢侈的风气起来了,大家消耗就很大,消耗大了就贫穷,贫穷又想奢侈,又想要虚荣,他怎么办?动歪脑筋,不老实。想要挥霍,又想要不劳而获,就开始民贫。贫穷又想要享受,他就开始设计骗人,奸智生、邪巧作。奸巧之所生,生于什么?他觉得他不足,他虚荣心一直没有办法下来。大家有没有发现,很多人根本就没有什么赚钱能力,都想要开跑车、住大房子,那个虚荣心没有办法掌控。所以匮不足之所生,生于侈。侈之所生,生于从小就大手大脚的花钱,没有去管父母、家里的状况。所以奢侈、挥霍无度,才是整个社会奸巧的根源所在。

  大家想一想,三十年前有这些事吗?都没有。你说一个人的无度从哪里开始的?还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社会的安定,绝对跟家教息息相关。我们从这里就感觉到「家人卦」里面提到的,「正家而天下定矣」。为什么夫妻结合要拜天地?也有道理,攸关天下的安危。所以一个家也好,一个国也好,一定要开始什么?量入为出。这个是我们几千年来不变的道理,「勤俭为持家之本」。不知道这几十年什么时候开始变化的,先享受,后付款(贷款)。在五十年前,一个人没钱,还买好的车子、好的房子,人家会怎么样?「无耻,没钱就没钱了,还借钱」,「这么没志气,还享受」。但是问题来了,等他享受之后,欲似深渊,他想更好。所以反而是那个真的很有钱的都穿得不怎么样,没钱的都要装阔。这个也是我爸爸见到的,他一辈子都在银行,他说那个跑车开愈好的,常常都是赶在银行要关门前冲过来。在台湾的银行是三点半关门,他假如跳票,他信用就没了,台湾的说法叫「赶三点半」,就是那些冲去银行付钱的人,看起来很风光,事实上欠一大笔债。而且我们看,现在这个毋度都是谁在毋度?没赚钱的人在毋度。你说这个社会再不扭转回来勤俭的正道,这个社会没有未来了。你说信用卡,大学生一个人拿几张?好几张。他怎么能节制?所以审度量,量入为出。从这里,真正懂的父母,要藏富教子,再有钱都不能给孩子知道,不然他就觉得「我们家有钱,花!」「富二代」,这是大陆的名词,很有钱的企业家的第二代叫富二代,他们的概念里面都觉得,「我爸爸妈妈的钱就应该是我的钱」。

  我这次回去听到一个故事,说有一个节目就找了富二代,帮他们找女朋友(我说这个节目也真是够无聊的,有钱人你就帮他找女朋友)。那个节目当中,四个男孩,差不多二十岁上下,就叫他们用头去撞西瓜,这个都是去当小丑。前面两个就真的把它撞破了,第三个说:「我今天不是为了要撞给那个女孩子看,我是要证明我的头是可以把它撞破的。」这个还有点志气,不谄媚。第四个年轻人上去了,没有撞,直接从口袋里拿出一万块钱放在桌上:「各位观众,谁上来把这个西瓜撞破,这一万块就是他的。」那个当下,底下有一个四十岁左右的女子,受不了,就在台下骂他了,她说:「现在云南在旱灾,南部在水灾,多少人连吃饭都没有了,你还拿一万块钱在这里耍,你不去救济最贫困的人!」这社会还是有公义的。有个三十几岁的男人跑上来就要揍他,他那个气焰实在是受不了了。但是说实在的,谁教过他?不都是宠坏了吗?这些现象,很多社会现象都是息息相关的。之前跟大家讲到,现在很多幼儿园、小学前面,每一所学校都有警察巡逻。因为去伤害孩子的情况,短短几天好几起。

  孔子在《论语》里面讲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怕大家都没钱。三、五十年前的社会,大家都没什么钱,互相帮忙,很有人情味。现在贫富差距太大了,人心不平,有钱的人太傲慢、狂妄。所以教育太重要了。子贡问:「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大家记不记得,看「孔子传」,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说,这样已经算不错的人了,可以再更好,「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他虽然贫穷,他精神生活很充实,他良心都过得去,每天尽他的本分,他吃、睡很安稳。富而好礼,有钱的人对人恭敬,对人有爱心,去帮助别人,乐善好施。要贫而乐,富而好礼,一定要透过教化。确确实实,这些勤俭的道理没有教化,没有宣扬开来,很多社会的、家庭的乱象就出来了。但是教育就像治病一样,要禁于未发,真正发生了,要再来调整,真的不是那么容易了。但不容易我们也得做,所谓「亡羊补牢,犹未晚矣」。所以节衣服、俭财用、禁侈泰(泰就是摆阔,打肿脸充胖子的态度),为治国最要紧的事情。现在一旦金融出问题了,就又拿着几百亿、几千亿、几兆又投下去,能填平吗?假如不从勤俭去真正解决,填不平的。现在的思惟都是症状解,不是从根本去解决。

  夫妻的人生态度,包含互相信任、互相感恩、治家勤俭,这些应该夫妻都要有这个共识才行。我们常说「缘分成熟」,夫妻的结合攸关家庭、家族以及未来社会的安定,这个是大事,要很谨慎。所谓「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这是从女子的角度讲。从男子的角度,娶一个好媳妇可以旺三代,娶一个不好的媳妇,会败几代?不是三代,是一败涂地,败下去就拉不起来了。所以择偶是重要的。而且,在祭祀祖宗的时候,「参差荇菜」,荇菜就是祭祖用的一种植物,都是媳妇去摘,媳妇去祭祀。很有味道,因为一个好的媳妇去祭祀祖先,祖先很高兴,「娶到这么贤德的女子,我的家道要兴旺起来了」。所以您看祭祀里面,谁去做这个动作,都有深远的意义。所以择偶,是人生的大事。人生最难的不是奋斗,而是抉择。以前择偶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现在是自由恋爱。

  当然,我们传统文化还得要与时俱进,「教人以善勿过高」,你现在叫年轻人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他肯不肯?这个也不只是子女的问题,父母也有问题。以前的父母有智慧去判断人,现在传统文化断了好几代,有的父母也很爱钱,他考虑也没那么深远。所以教化太重要了,要当父母的人也都要明理才行。但是以客观来讲,父母毕竟已经在这个世间所见所闻都四、五十年了,一定比孩子有更多的人生经验来做判断。所以,以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没有离婚的,为人夫、为人妻,他的脑海里就没有离婚两个字,就是怎么样去克服、怎么样去突破。现在的状况,好像觉得离婚很正常,这个时候,人一遇到事情,他很容易就退缩,很容易就指责,就比较容易离婚了。

  我们「德育故事」里面也好几个例子都说到「轻合」,很轻率的结合,很容易就分离。所以夫妻的结合也要「慎于始」,都要谨慎的态度。要慎于始,首先要判断的是,你找的对象能不能跟你终生扶持、互相成就、互相信任、互相感恩,得要看清楚这点,就是两个人的价值观是相合的。假如两个人的思想价值观差异很大,要能走一辈子相当不容易。我曾经也问过一个女士,「这个人不孝顺,妳要不要嫁给他?」她说,「要!」我说,「妳为什么嫁给他?」她说,「我要救他」。她也不容易,不知道她是不是有听过「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我们要理解,人生,人与人之间,我们想去改变别人,也要对方愿意接受,你才能给他好的引导;他不愿意接受,你也勉强不来。今天我们说「我要去救他」,你首先要具备一个条件,什么条件?他这辈子都不愿意改,妳都不生气,妳可以救。我们要去接一个缘,总要看看自己的功夫够不够,不然「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假如不行,那我们还是找整个思想价值观相合的对象,这个叫「门当户对」。这个门当户对绝对不是现在的,在那比财富有多少,这个都已经比较偏掉了。最重要的还是两边的思想观念跟家风。以前的父母都是这么找的。

  现在自己找,那得要有判断力。现在男女交往的过程,相识、相知、相惜、相爱、结婚。最后相爱、结婚,代表结了婚之后要终生爱对方。真爱是不会变的,是没有条件的,才是真爱,不然叫利害。我们都一起唱过一首歌,「爱的真谛」,最后说「爱是永不止息」,不会变的,很有耐性。我们看到现在很多男女恋爱,一段时间之后就互相折磨,有的还互相伤害,那个叫欲,不是爱了。孔子给我们很重要的判断,「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喜欢他的时候什么都好,对他有看法了,他就什么都不好。我们以这样的态度面对人生,是迷惑颠倒的人,那都是好恶、自私自利的人。不只对另外一半应该是那种耐心真诚不变,对五伦关系都是这样。假如我们对领导、对朋友,看他哪里不好,我们就看不到他的优点,不能欣赏他,不能感激他的付出了,全部都是落在「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当然没那么重,说咒他死,可是那个嫌弃、对立、指责、批判,一下就上来了,记不得他的好,记不得他的付出了。《大学》里这句话是很深刻的,心有所好乐,不得其正;心有所忿懥,不得其正。心不正,就不是真心真爱了。所以我们今天要爱人,首先要自爱,人要自爱,不能随着自己的习气去生活,去处事。

  真爱,我们看这个爱字,是用心去感受,是个爱字,用心去感受对方的心情,用心去感受对方的需要。没有「我一定要怎么样」,那个就是控制了;没有「我讨厌、我不舒服」,那个是我瞋;没有「我看不顺眼」,没有「我觉得他很差劲」,那个是我慢。我们自己做了贪瞋痴慢的奴隶,怎么自爱,又怎么去爱人?爱的感觉应该是温暖的,因为为人想,他一感觉到了,觉得很贴心,很被理解、很被信任,爱的感觉是温暖的。我们要能判断。爱的言语是正直的,这个正直当中还包含规劝,不是尽讲好听话。男女之间相处如此,包含君臣关系也是这样。下属从头至尾都只给你讲好听的,这个也有问题。因为他是下属,他在第一线,很自然会看到一些情况,怎么没有给我们反映?那就是投其所好了。很可能没有到谄媚的情况,但是在心态上也不够正直,也有患得患失之心。为什么?无欲则刚,只讲好听的,问题都不敢讲,那我们当臣子的在心态上就有不妥当的地方。尤其我们弘扬传统文化,我们是为老百姓负责任,我们是为整个民族文化承传负责任,我们不是要给谁听了高兴、欢喜。所以这个无欲则刚很重要。

  在南京有一位企业家,李慕松总裁,他在用重要的经理、干部的时候,他问的一个问题我们非常感佩。他培养出来现在接他班的,好像是一个四十多岁的年轻人,年纪不大,好像大我几岁而已,顾建党总裁。应该是跟我一样大,惭愧惭愧,人家同龄,就扛起整个菲尼克斯这个大家庭,才三十八岁,实岁是三十七岁(我再计较一岁回来)。能够培养一个三十七岁的年轻人(我再年轻一下),扛起一个这么大的企业,在他们那个行业是全球NO.1(第一)。而且还是负责亚太地区,那算是它整个营业最好的地方,那不简单。李总不简单,在顾总升主管的时候,问他一句话,「在公司这一段期间,你曾经向我提出我有哪些要改进的地方?」请这个下属讲,假如一条都没有,那就不妥当了,怎么可能这么多年来,领导连一个地方都不需要提醒?不可能。所以爱的言语是正直的。

  爱的心地是无私的。今天他假如只爱你,其它的人他都不爱,这个爱是有问题的,是有目的的,是有欲求的,才是这个样子。比方说女朋友要回去看爸爸妈妈,这个男朋友就说:「妳不要离开我,妳今天就陪我了,妳走了我都吃不下饭。」我太久没讲这个主题了。刚好有一次跟大学生讲这个主题,「和谐的两性关系」,讲了三个小时。所以爱的心地是无私的,要观察他对家人、对朋友是不是都是很关心、很爱护的。现在的人为什么婚姻都判断不了好的对象?因为现在的方式就是错误的。男女一认识,都是两个人出去约会,连个观察的机会都没有。真正聪明的女孩子,什么事情要成就,要记住,低姿态、不动声色,这样才看得清楚。一有爱慕之情,人都是爱慕之情起来了,就把最好的表现出来,缺点就看不到了。反而先不动声色,默默的观察,容易看得出来一个人处事待人接物是不是厚道、是不是有爱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5-23 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才容易看得出来。这个是可以观察爱的心地是无私的。

  爱的行为是成全的。对方有什么好的想法、好的理念,尽心尽力去成全他、去协助他。有一位丈夫就跟他太太讲,「我的妹妹在夏威夷生活非常困难(他们夫妻住在深圳),能不能把我们这两年的积蓄寄过去帮助妹妹?」两年的积蓄容不容易?也是不容易的,尤其夫妻都年轻,一开始创业,积攒财富也是不容易才积了两年。结果太太听到先生对妹妹的这一分爱护,马上就跟她先生讲:「这么做太好了!妈妈也会很高兴。」接着他太太说:「我去帮你汇给妹妹。」大家想想,当下她的先生是什么感受?可能一开始问的时候还有点忐忑不安,不知道太太会不会反对。太太不只没有反对,而且支持,还主动的亲自去汇给妹妹。我相信她先生那个感动会感动多久?一辈子都不会忘。把太太这一分成全时时记在心上,那夫妻就连心了,夫妻一条心,黄土就变成金,哪有他们的整个家庭、事业不愈来愈好的道理?所以这个太太去做,真的是体恤到对方的心情。假如说「好吧」,这一句「好吧」跟「我去汇」一不一样?包含你太太说,「今天买点水果回去看我爸爸妈妈」。你说「好」,跟「我去买,我来拿!」亲手拿给岳父岳母,一不一样?不一样,不只你太太的感受不一样,你岳父岳母也不一样。到家里了,你这个当女婿的人跟太太一进门,两手空空,都是你太太提在那里。然后你一句招呼也没打,坐在椅子那边看。太太把那个礼物敬上,「爸,妈」,你岳父岳母还得看看你的脸色怎么样。所以心地柔软、体恤,可能每天都有很多的感动都在这里。包含夫妻回家看公公婆婆,那个东西就媳妇拿,老人家更高兴。所以叫「儿子孝不如媳妇孝」,儿子孝,媳妇冷淡,父母心上还是有颗石头。有一次在医院里面,一位女子带着她的公公去看病,公公的情况她就非常仔细的,还拿着一本在记,问了医生很多问题,边问边记。这个医生就很感动,「老爷爷,你真有福气,有这么好的女儿」。这个老爷爷就笑得很开心,「她是我媳妇」。儿子孝不如媳妇孝,从这里可以感觉得出来。

  所以爱的行为是成全的,时时成全对方的善良、对方的德行,成全对方的孝心,成全对方的家庭。但是那颗心是无求的去成全,假如这个协助、这个付出记在心上了,那人就傲慢起来了。「我那小舅子要不是我帮他,他哪有今天?」这种话出来,亲人彼此之间气氛就不一样了,就不和畅了。这样子,接受我们帮助的亲人有负担,甚至于是他的父母也都有负担,好像变成欠我们一个人情。所以施恩不求报。当家里人说,「都是因为你帮我们」,「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不能再讲,你再讲我生气了!」你看这种话,听起来让人家觉得挺舒服,不分彼此。我们的心不柔软,我们一有钱、一有地位,学历一高了,无形当中那个傲慢会压到身边的人,自己还不知道。有一个企业家,他学了传统文化之后就反思,他说:「我是我们兄弟姐妹当中钱赚最多的,所以父母亲都夸我,我也觉得听了挺自然的。我又是拿最多钱回家里去的。」所以当父母在夸他的时候,他也笑一笑,也没任何其它的响应。但是他没有发现,当父母在夸他的时候,其它的兄弟姐妹头都是低下去的。人有「我很厉害」、「我傲慢」,就体恤不到别人的感受了。

  所以人要礼让、忍让、谦让,尤其兄弟、家人相处要谦让。人一谦虚、谦让,就能给别人留余地。我们之前有没有跟大家谈过人与人相处,礼让、忍让、谦让?礼让,因为礼是人与人之间最优美的距离。就像前两天仉老师讲到的,夫妻相处也要礼敬、要恭敬。对先生不恭敬,甚至于还在孩子面前骂先生,那就麻烦了。礼让,人与人之间最优美的距离。包含问候,在公司加班比较晚回来,赶紧打个电话,不要让太太在那里等半天。体恤她,「妳煮饭辛苦了,我什么时候才能到,妳先吃」,这都是礼。帮忙拿鞋子,这些礼敬的态度,是人与人之间最优美的距离。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我们礼敬他人了,人家也礼敬我们。忍让,就是能忍住脾气,忍让就是化干戈、怒气于无形。

  我们看很多家族的亲人之间都有好几年不说话的,甚至于是自己亲姐姐、亲兄弟姐妹都有可能,这就是不能忍住脾气。能忍住了,化干戈、怒气于无形。因为今天一个人发怒了,他无理,我们也忍不住了,就冲突起来。假如他不对,他发脾气了,我们能忍下来,事情过了,大家一冷静,他会生惭愧心,这差别很大。「忍一时风平浪静」,不能忍,整个关系可能就破坏掉了。所以,忍让保持了彼此的关系、交情。而且保持好彼此的亲人关系,甚至朋友关系。不只是彼此的关系,为什么?亲人之间牵动的是整个家族。我们跟亲人冲突了,那个事件可能就变成我们父母心上的石头压着,整个家族的人什么时候讲话,还得要顾及到不要讲到那个禁忌、那个敏感。你说一个人的情绪搞得整个家族都在那里罣碍这个事情,甚至还得要避讳这个事情,那整个家庭怎么和畅?所以要想着不要乱发脾气,形成彼此的冲突、对立之后,影响的人会非常多。

  再来是谦让,谦让是给别人留余地。人一傲慢起来,好像就是我们高人家低、我们尊人家卑,就给人很不舒服了。谦让的人给人留余地,成为受欢迎的人,成为会设身处地的人。其实傲慢这个东西是很微妙的,人傲慢一起来了,就只想着「我多好」,「我给了人什么」,别人曾经给我们的付出都忘记了。所以傲慢会让自己无限的膨胀,就把别人缩小,把别人的恩都记不得了。有一个企业家,他学传统文化,觉得孝悌很重要。孝悌「为仁之本与」,孝悌没有真正发出来,说爱人,可能都不是很真实。他自己就想到,他弟弟赚的钱都没有他多,可是他就反思,「我到底有没有真正去爱护我的弟弟?」他想到这里,觉得不足了。因为他弟弟给他借钱,他都记得很清楚,「给我借了多少钱,还没还我」。可是他自己常常捐款,几万、几十万捐出去给公益团体,可是对他的弟弟却是锱铢必较。他发觉这个心态不对了,无形当中好像觉得,「我很有钱,你们没出息,应该还我的」。所以人傲慢的时候,真的有时候体恤不到这些部分。他突然想到的是,他这几年能够没有后顾之忧,出来打拼,创立这些事业,都是他的弟弟尽心尽力照顾他的爸爸妈妈,他忽略了这个部分。

  所以后来听完课,他回去之后就去找他弟弟了。他说,「弟,那些钱你就不用还我了。这几年多亏了你照顾爸爸妈妈,让我都没有后顾之忧,真是很感谢你!」他发自真诚给他弟弟讲,他弟弟当场就哭出来,流眼泪了。你说兄弟之间,内心里面有没有一些疙瘩跟情绪在?那不是弟弟的问题,是我们的心境已经有高下、已经有傲慢了,又看不到对方的付出,又没有给对方肯定、鼓励,眼神当中可能都是挑剔。所以他一真诚,他弟弟内心那些情绪就整个释放出来了。他进一步,看他弟弟还缺一些钱买房子,他还帮他去张罗这些事情,最后他母亲是最欣慰的、最安慰的。父母最高兴的事情就是兄弟姐妹一条心。所以我们常常去体恤身边人的心。

  另外一个企业家,他的小舅子到他的公司去上班。他每次回到岳父岳母那里,岳父岳母就给他讲:「我这个女婿真能干,我这个儿子真没出息,还给你添麻烦。」他说他以前听这一段的时候,心里都想,「对对,给我添了不少麻烦」。其实我们想一想,岳父岳母在讲这个话的时候好不好受?他旁边的小舅子怎么样?更难受。爱的行为是成全的,而不是一种要求,不是一种标榜,「你看我都做这么多了」。所以他心境一转,再回去,他的岳父一跟他讲「你很能干,我这个儿子不成才」,他转成跟他岳父讲,他说,「爸爸,是我不好,我没有好好把小舅子带好,是我的责任,我不对」。他的岳父听到他这么讲,都愣住了,接着表情就放松多了。我们想一想,他这样的言语传到他小舅子那里,他小舅子是什么感觉?本来都是听着父亲批评他自己,他是愈来愈没自信。愈来愈没自信还好,假如生起来「有什么了不起」,就埋怨他的姐夫了。但是姐夫这么一讲,并没有说「都是我给你机会,都是我给你钱」,不是摆这种态势,反而是觉得「这些做的都是应该的,我还有太多没做好」。这种反省,很可能就让他的小舅子良心发现了,「都帮了我这么多忙,姐夫还这么自责,我不能糟蹋他对我的用心」。人羞耻心一起来,他潜力就出来了,奋发向上。

  所以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改变,最重要的还是我们自己心境的转变。境界不能变,不能怪境界,是我们的心没有变。我们跟大家比喻到,人生就像照镜子一样,镜子照出来,就好像是我们遇到的境界、景象。境界是笑,对我们是笑脸,因为我们是笑的;境界是对我们吼,因为我们是对着镜子吼的。所以现在遇到的种种障碍,我们反求诸己,「是不是我的心态造成了这个对立,造成了这个冲突?」

  刚刚跟大家交流到的,怎么去判断是不是真爱。爱的感觉是温暖的,而不是痛苦的,言语正直,心地无私,行为是成全的。而且都是要经过很自然的轨迹,从相识、相知、相惜、相爱到结婚。在这个相知、相惜、相爱的过程当中很重要的,就是彼此真正了解价值观相不相同。价值观不相同,你结合在一起,一个要向东,一个要向西,就痛苦了。所以价值观不同,不用做夫妻,可以做朋友,何必要强求?结合之后,夫妻有共识,「至要莫若教子」。夫妻的共识,这一生最重要的,上,孝顺父母;中,和谐整个家族,比方妯娌关系、亲人之间的关系;下,教育好下一代。彼此都有这个共识,当然心地无私,丈夫不只孝顺自己的父母,也要孝顺岳父岳母。所以女婿有另外一个称法,叫做「半子」。我们爽快一点,当个「全子」,全部的全,尽心尽力去做。其实这个也是深明夫妻一体的精神。

  但是现在,教育孩子没有摆在重要的位置,往往都是没有建立好共识。没有把孩子教育好,夫妻到了中年以后,光是担忧孩子,真的是白发苍苍,担忧害怕的事太多了。现在孩子很多教育现况,夫妻都没有照顾孩子,都「忙、盲、茫」,孩子可能一下课又到安亲班去,所以现在是代理父母、补习班、保姆、电视、计算机、手机,这个就没有把最重要的教子建立好共识。台湾现在的情况,保姆好像有印度尼西亚的、有泰国的、有菲律宾的,看起来是有钱可以请保姆,事实上这些保姆连国语都讲不清楚,那孩子的语言基础怎么会好?再来,保姆照顾孩子,是以什么状态照顾孩子?侍候主子、侍候皇帝,怎么样都要顺着他,这个孩子就骄宠了,反而下一代教不好。

  所以夫妻结合了,价值观沟通好。有一点很重要,「夫妇有别」,分工合作,不分彼此,是互相感激、互相疼惜,不计较。但是工作还是要分工的,「别」,男主外、女主内。当然现在夫妻都工作的情况是比较多的,当然最理想的状况,太太能够全心照顾家庭。其实要把老人照顾好,把家安顿好,又把孩子教育好,说实在的,时间够不够?我自己住在海口的时候,光是打扫,把这个家弄得干净一点,我都觉得要相当的功夫。所以自己干了以后才知道当妈妈真不容易,这叫习劳才知感恩。我记得我在海口的时候,在那里拖地、洗衣服,最常想起的一首歌,叫「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

  所以照顾家庭,真的女子柔软,能够和乐一个家。纵使太太有工作,绝对不要忙到连照顾家里都没有,那下一代、整个家庭的身心健康就不能保证了。当然,假如太太已经有工作,又得照顾家庭,当先生的一定要体恤太太的辛苦,能分担多少就要多分担多少。而且,真的先生主动分担家里的很多工作,能体恤太太,太太的心情就会很安慰、很愉快。而且夫妻一起帮忙,一起收拾家里的工作,互相支持,做起来就比较不累。今天假如太太也上班,先生也上班,先生一回家,那个态势就是,「我是太上皇」,就在那看,啥也不管,妳做妳累归妳累,吃的饭、喝的茶都觉得理所当然。甚至于茶端过来,「放那就好了」,还这种态势,那太太干起活来一定是很不舒服的。我们能时时看到付出,能肯定、能珍惜,又能够去协助,就不会感觉累了。所以夫妻之间互相体恤,总想着「我能多做些什么?」而不去计较。

  有一个先生刚好听我们讲座里面讲,「好话一句,做牛做马都愿意」。他听了以后就回去跟他太太讲:「太太,妳辛苦了!」他太太正在煮饭,看到他在门口这么讲,接着就说:「知道辛苦还不进来帮忙!」结果这个先生就愣在那里,他说:「蔡老师没有这么讲。」所以我们说心态是根本,心态不对了,《弟子规》也没用。当老师的拿个《弟子规》回到学校去变警察,在那里站哨,「步从容,立端正!事勿忙,忙多错!」孩子看到他都紧张。他要先从自己做起,以身作则。好话一句,那是发自内心感激太太的付出,才讲得出那种话。既然是这种心境了,当听到太太说「来帮忙」,欢欢喜喜就来帮忙了。所以是想要好吃懒做,什么都不干,才讲那句话,那叫自私。夫妇共同承担起一个家庭的责任,经济、教育孩子的分工,男主外、女主内的这些原理原则,我们视每个家庭不同的情况。但是只要夫妻彼此真正是一体,不分、不计较、多付出,一定可以把家治理得好。

  夫妻相处当中,德行是重要的。「德者本也」,所以夫妇有别里面强调夫义妇顺、夫义妇德。夫义里面,男子怎么样才能展现一种恩义、情义、道义的态度?首先,男子的定位,男子是一家的天,男为天、女为地,夫为天、妻为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所以男人就是要有那种自强不息、泰山崩于前不改于色的气概。真的,我整个成长过程当中,到懂事,好像没看过爸爸那种皱着眉头,在那里唉声叹气,一次都没有看过。现在长大了才知道,其实都有很多事,但父亲承担、不埋怨、不退缩、不消极。孩子会有这些退缩、消极,跟父亲很有关系。一家的天、栋梁,家里的栋梁。所以男人要说话算话,而且说了就要做到。假如你当父亲的人,说了话都没做到,家庭的威信就没有了。不只对太太,对孩子都是这样。现在的孩子,有一个调查很有意思,对父母的感受,小朋友频率最高的第一个答案就是「说话不算话」。那麻烦了,连对父母都觉得说的话不算数,他以后怎么相信别人?所以男人一定要有这个气概,说话要算话,要做到。

  再来,要定位自己是丈夫,是可以依靠的。一般现在丈夫有三种状况,王善人提到,暴夫、懦夫,还有丈夫,这三种。暴夫就是脾气非常暴躁,骂人、打人,这个家就被他搞得乌烟瘴气、乱七八糟。懦夫就是没有担当,躲女人后面去,扛不起这个天。我们是要做丈夫,可以依靠,而且还要领妻成道,当妻子的表率,这样才是丈夫的样子,重视恩义、情义、道义。男子的特质,我们之前也跟大家提过的,刚正。这个刚,无欲则刚,任何事不能诱惑他,任何事不会让他生气,很有修养,这个才是刚。而且人家误会他了,他都不反驳。遇到家里有什么,孩子有什么错了,他不指责,还反省他自己,这个才是刚的态度。女子的定位、女子的角色,国之母、家之妇、人之妻。我们常讲,天下的安危,女人家操之一大半,国家的下一代都是靠母亲,国之母、家之妇、人之妻。妻子,期许自己上孝公婆,中和妯娌、中和家人,下能够教育好下一代,这个都是很重要的定位,怎么对上,怎么对平辈,怎么对下一代。而且,对丈夫是要助夫成德的态度。助夫成德,首先当然自己的德行要很好,我们仉老师这几节课一直强调的,妇德、妇言、妇功、妇容。这是夫义妇德,夫妻彼此对自己的自我期许。

  当然,这些其实都可以经由我们自己对于人生很多宝贵的体会,都可以再把它整理,成为自己往后跟大众交流的纲领、资料。当然也从我们自己在看书当中又有好的领会,都可以再加进来,这样供养给大众。

  早上这节课先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     
   
   

大马中心第二届中华传统文化进修班—四五OO年前中国的远祖是如何教导他的后裔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十八集)  2010/6/3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53-0018

  大家早安!今天没有拿错本,所谓「经一事,长一智」。长一智就是,假如是好事,就要把它的精神,或者是值得我们效法的人的风范、德行,我们深深把它记在心上,这是长一智。假如是错事,就要提醒自己,「事勿忙,忙多错」,而且要提醒自己后不再造,对自己往后的人生,就会因为这一件事有很大的利益,因为每一件事都在提升我们的心境。心只要能不急躁,慢慢的定力就出来了,定又能开慧。所以我们不要小看《弟子规》这一句「事勿忙,忙多错」,真正去力行,能够把心不慌张,能从容,都能得很大的受用。

  我们的一生,每件事都能给我们启发、提醒、提升。不只我们的人生如此,我们这个民族特别重视历史,所以不只从自己的人生得到教训,还从几千年的古圣先贤,还有历代宗亲当中得到经验。唐太宗先生不简单,因为那时候魏征去世了,他说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古」就是历史,每一个朝代的兴,原因在哪里?衰,问题在哪里?他都很清楚,那就很有见识了。从每一个朝代的兴衰当中启发自己的人生,用在齐家、用在修身、用在治国、用在平天下。所以唐太宗真正不只治了国,还平了天下。我们看到,韩国、日本为什么接受汉化能够这么深刻?绝对离不开唐太宗的胸怀,还有他的修养。我们看到,像日本现在都还有朱雀街,那是唐朝时候提供给他们的留学生,甚至于他们那时候不止有留学生,还有出家人,都是来到东土、来到神州大地学习,唐太宗没有德行是做不到的。而且其它的国家还封唐太宗是「天可汗」,就是天下的共主,没有用武力去打,就用德行。

  《论语》里面就讲到,「远人不服」,远方的人不佩服我们,对我们有意见,甚至还要侵犯我们,「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用文德去感化。「既来之,则安之」,「安之」是照顾他、利益他。确实,我们看到唐朝贞观时代这么多的外国留学生,这么多的异邦都来到我们这一片土地上,尽心尽力照顾他。而且还有一些国家民族是重译,就是说翻译要经过二、三个翻译的人,从第一个讲话,要透过三、五个人翻、翻,翻到最后才翻成中文,可见得来的国家有多少。

  唐太宗确实是饱读诗书,他能够体会到「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能够接受,就像以唐太宗为例,他能接受大臣的谏言,甚至是老百姓的谏言,还有他身边包含他自己夫人的谏言。所以福在受谏,能接受劝谏。像孔明在《出师表》当中也是提到一个兴衰的关键,「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兴隆是兴盛。但是假如倒过来,「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之所以倾颓也」。这是一个朝代,汉朝,先汉指的西汉,后汉指的是东汉末年。桓颓,那个时候整个朝政就垮下来了,就是因为亲小人、远贤臣,听不到宝贵的劝谏了。而且它不只可能是一个朝代的现象,它还可能是同一个皇帝的现象。

  魏征先生讲得非常好,「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很多时候都有很好的开始,但是很少人能够慎终。所以又有一句话提醒我们,叫「晚节不保」。为什么会晚节不保?志不可满,人一觉得自己很不错了,其实觉得自己很不错的时候就上不去了,就开始下来了。在经典里面一直提醒,「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绝对不能自满,只要志得意满,败相就出来了。唐太宗这样的人这么不简单,假如没有魏征这样的贤臣在旁边提醒,都还是会头晕,就更何况是我们。唐太宗都要主动纳谏,更何况是我们?人家要给我们提意见,我们还躲,就很难看到自己的不足了。

  唐玄宗就是一个例子,唐玄宗一开始叫做「开元之治」,能治理得这么好,但是他到后期变成「安史之乱」。同一个人,亲贤臣、远小人,唐玄宗一开始,韩休、张九龄,都是非常贤德的臣子、大臣。唐玄宗也是不简单,能够开元之治。诸位学长,现在把天下交给你治理,你敢不敢?人家还可以治出个开元之治,他也不简单,而且他还为《孝经》写批注,学问也很好。可是学问很好,还是有致命伤。唐玄宗的致命伤在哪里?在女色上。所以一个人以后要成功立业,首先要从致命伤下手。我们跟大家共勉的,「先难」,先从最难克服的地方下功夫,为什么?你不从这里下功夫,等我们做出些事来了,考验一来,兵败如山倒,不只前功尽弃,还造成负作用。所以「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太有道理了。之前跟大家举到我们台湾一个作者,畅销书排行榜绝对在前五名。我还买了他好几本书,我还记得还有买一整套的。后来他外遇了,女同胞全部在广场里把他的书给烧了。你说那负作用大不大?不只前功尽弃了,还造成负作用。我们从这里就可以感觉得到,为什么老祖宗经典里面一直强调战战兢兢,一直强调慎独、慎言、慎行。曾子有「三省」,君子有「九思」,都是彰显谨慎、冷静、反思的重要性。不然自己习气现前,随顺烦恼了,可能自己都没有警觉到。

  唐玄宗在前期,他还是能接受别人劝谏,张九龄、韩休都挺严格的,所以这个皇帝有时候心理上还是挺怕这些大臣。有一天在那里偷偷玩,他就问旁边的人,「韩休知不知道?」结果这么一讲,过没多久就「报,韩休的奏折来了」。皇帝一看就害怕了,一打开来就批评他,「不可以这样、不可以这样……」唐玄宗有这样的大臣辅佐,就特别谨慎。后来张九龄老了,韩休去世了,那时候的人就感叹,「九龄已老韩休死,明朝无复谏书来」。没有人劝谏,人就容易怠惰、随顺习气,所以亲贤臣相当相当重要。后来亲近安禄山、亲近杨贵妃,就出状况了,差点就把国家给败掉,幸好是有祖上的福荫。

  有一段话就很提醒我们,能不能在自己的一生当中得到教训,能不能在五千年的历史当中得到借鉴而后不再造,写到,「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我们后面读历史的人觉得这些朝代很悲哀,它败下来的一些情况,我们觉得很惋惜、悲伤、悲哀,可是却没有把他们衰败的原因真的引以为借镜。我们在看夏桀、在看商纣,「那都是夏桀,那都是商纣,不是我」。所以读历史,听经、读经,谁是当机者,谁是学生?就是我们自己,就是讲给我们听的,才能受益,不然读着读着都看别人了,更麻烦。所以,假如没有能够引以为鉴,就同样的悲剧一再重复,后人又哀后人,再来,以后的人又继续是这个样子。

  一个朝代确实不容易,能够维持八百年,已经是太厉害了,就是周朝。主要还是他的家道算是非常不简单,圣贤人最多,榜样最多。为什么朝代不容易?因为权力、福报太大,这种顺境不容易考。所以我们很佩服清朝的皇帝,他知道,在这种这么高的财富跟权力之下想要不堕落,谈何容易?所以清朝的皇帝治国很辛苦的,早上三点多都要起床读书。诸位学长听到这里,可能会说:「那是治天下,不关我的事」。大家要注意,他是治一时的天下,我们是要复兴长长久久的文化,民族文化,那我们的努力能不能比皇帝还少?以影响的深远来讲,应该不差于他,我们现在做的事业比王永庆先生,比起他如何?影响应该是比他深远,那我们的努力也不能亚于他。常常这么较量,振奋一下精神。

  一般在这么大的福报跟权力、恭维之下,人不堕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5-23 14:2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确实不容易。其实我们现在所受的福报、权力、恭维也不小,所以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好像有个《尚书》的说法,就是脚踏着老虎的尾巴,那种战战兢兢的状态。家族能绵延两千多年不衰的,有。我们就不得不佩服孔子的后代,不得不佩服范仲淹的后代,他们是怎么治家的?刚好上个礼拜跟这个礼拜的古文,我们最主要讲「慈教类」,这个礼拜还会举一些例子跟大家做一个探讨,他们是怎么教育他的下一代。现在出现的另外一个状况是什么?连承传几百年、几千年的圣贤后代,现在都出现危机,为什么?他的子孙都不见得读圣贤书了。在大陆,文化大革命的损害是好几代人的影响,很多人从小对这些圣贤的经典是否定的,现在要重新拾起来,都有一个过程。我们遇过很多圣贤的后代,他们看到这些在各地推广传统文化的人,他们都是非常的尊重,他们觉得这个太重要了。我已经听到一些圣贤的后代甚至于都出现在监狱里面了,这些圣贤人还有他的家族其实都是非常担忧的。所以面对这个大时代,我们真的要群策群力、万众一心,来复兴文化。我们这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读了「德育故事」很多篇,都是最好的榜样,我们效法,我们引以为戒。

  昨天跟大家谈到夫妇之道,夫义妇德、夫义妇顺。夫妻结合,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承先启后,夫妻就扮演很重要的家庭角色。在《易经》当中,六十四卦有一卦叫「家人卦」,叫「风火家人」。风火是它的卦相,家人是它的卦名。八卦有一个背法,叫「干三连,坤六断,兑上缺,巽下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这个是八卦。干三连、坤六断,干表天,坤表地;兑上缺、巽下断,巽表风,兑表泽;震仰盂,仰盂就好像一个碗,底下是有底的,中间空的,震表雷;艮覆碗,艮表山;离中虚、坎中满,离表火,坎表水。我们看离中虚、坎中满,这样记会比较好记。家人卦就是风火,就是巽离,风火家人。不用硬背,常常念一念,慢慢就念熟了。家人卦里面的卦辞就讲到,「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我们从整个卦相来讲,每一句话都很有味道的。家庭里面很重要的三个关系,父子、兄弟、夫妇,而每一个家又是整个社会国家的细胞、基础,每个细胞好,天下就安定了。而且以前的家是指家族,都是几百人,一个小社会。这里讲到「有严君焉」,就是父母在家里面也像严格的领导人,要有威严、要有原则才好。所以夫妻在教育孩子,一定要重视威严。

  《易经》里面又提到「风自火出」,上面是风,火在下面。风自火出,火在烧,风在上面吹,这个意思在《易经》里面讲到,君子言有物、行有恒。用白话来讲,君子讲出来的话(风)。火表什么?火表心,就是都是从真诚心流露出来的言语。你看人说,「给人家很温暖,这个人心地很好」。包含这个火是心,一切的言行都是从这颗真心、诚心流露出来的,所以讲话都是很有东西的,不会乱开玩笑、随便。行为也是从德行当中流露的,这个恒,很有恒心、很有规矩。当然父母的整个生活也是孩子最好的榜样,所以「居有常,业无变」。你整个生活作息常常都混乱,人在这样的一种家庭氛围成长是不可能好的,因为身安才能道隆。我们刚好上个礼拜一起学习了诸葛亮「诫子文」,提到的「宁静以致远」,「学须静也」。人在不能安下心来的状况,想要提升学问,不容易。你说,「有真功夫的都可以在动中修定」。问题是还没真功夫,我们得实事求是,不能理论太高,那就变成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这个都是相同的意境,行动的矮子。所以以前修行的地方,常常都是找连牛的叫声都听不到的地方,让人比较不容易受干扰。慢慢他真的有功夫了,这个时候他可以到菜市场、百货公司去练定功,那个没问题了。

  我们在整个力行、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当中,前期叫做推广期。大家都没有接触到,也是一分热忱,赶紧让大家知道老祖宗有这么好的东西,能够启发、利益他的个人跟家庭。紧接着下一步很重要,叫扎根期,每个人包含带头推展的人,都要自己要立住,立住了做标杆。假如我们不立住,不把根扎好,还晃,还每天忙得晕头转向的,那我们怎么深入经典,怎么真正提升自己的德行修养?身安,道才能隆。这里行有恒,你整个生活不能够没有规律。现在也出现一些情况,就是一些讲课的老师也成为「空中飞人」,然后过年打点滴。这是要很冷静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这几十年来,好像因为受到战争的影响,敢死队特别多,都是打游击战,不知道该是打正规战的时候,要调整军队的组织,是要打正规战,不是打游击战。这就值得我们各地带头的这些志士仁人想一想,怎么样带能走得长远?不同的地方互相支持是好的,但是(这个「但是」要讲得比较突显一点),但是要注意度,假如这个分寸、这个度没掌握好,就「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些讲课的人、服务的人东奔西跑,连他太太、连他儿子都看不到他,最后他就身体受不了。身心受不了,「为国捐躯」。所以互相支持的度要掌握好。

  其实事物都有好几个面,今天一个地方的推展,假如都靠外面的人来支持,请问他能够支持多久,他能够出多少人才?好像孙中山先生有讲过,「因地制宜」。这是有道理的,还是得要当地的人去历炼、去承担,慢慢他的人才会出来。假如都是明星效应,都是别人来,来了又走,他们又长不大,那怎么长远?凡事那个度掌握好,才能够让当地的人受益,支持的人也不会累垮。这个分寸适中,中道很重要。中道来自于哪里?来自于看得长远,来自于体恤他人,就知道那个度了。从这个家人卦给我们治家很好的启示,家有家庭,有我们的团体,以至于有我们推广的一个团队,都是如此。包含企业界里面,今天假如员工的心都安不住,说事业能做得多长远,不大可能。之前给大家举的,富士康的员工,昨天的消息,已经好像是十三个人自杀了,而且已经不敢再报导了,怕人心惶惶。我们就体会到,很多事情「发然后禁」,已经形成了,再来补救都不容易。当然这个有他公司领导的问题,也有现在这些青年人的价值观,还有他忍受挫折,种种问题。甚至包含,我感觉还有男女相处的问题,都是纵欲,都是没有情义,始乱终弃,就很麻烦,就是人遇到这些挫折就受不了。而且我们昨天也说,一个人善的意念会感染,消极、悲观的意念也会互相感染。

  企业家真的是一个诸侯国、诸侯家。这个时代,企业家负起复兴文化、安定社会的使命。我们几个企业家都笑得挺开心的,真有担当。你看这个企怎么写的,企业,这个企就是「人」要「止」于至善,才是企业家。你看老祖宗就看到几千年后,企业家是重要人,创字的时候就已经等着诸位企业家了,止于至善是目标。业,要做世间最好的影响,业就是影响,行业要做出善业,更要做出净业。净是什么?心清净,为社会做了很多却不邀功,心地清净,道义之身,净业。很多人做好事都怕人家不知道,那个名片一张前后还印不够,他恨不得整个列出来,那就不是净业,都有染着了,名利心还是太重。

  夫妇的关系我们分析一下,也是经典当中提到的,有夫妇而后有父子,而后有兄弟。紧接着从家庭延伸到社会,而后有君臣,而后有朋友。社会能不能安定,就看家庭教育。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西方一些科学家就很好奇,为什么全世界其它的古文明,它的历史文化都断层了,怎么唯有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还承传,原因在哪?他们经过调查说,「可能是中国人重视家庭教育」,分析得很准确。我们看,我们这几十年家庭教育、伦理道德没传下去,现在我们华人的子弟,骄奢淫逸的状况不亚于其它民族了。文化的价值、文化的重要性,在我们这二、三代人,真的看得清清楚楚,现在我看挥霍最厉害的可能是我们华人的子弟了。这很值得借鉴,家道一定要传。

  我们看到,夫妇是好的榜样,教育了好的孩子,给了兄弟姐妹最好的影响。夫妇是关键,要拜天地,就是这样。而且夫妇随时都在影响孩子,都在教育孩子。记得在汤池的时候,有去访问一个好媳妇。其实她那个时候年纪也不小了,她已经是人家的婆婆了,但是她以前对她婆婆非常好。我们在访问她的时候,她的三个儿子还有两个媳妇都在,她的小儿子还没有娶妻。聊的过程当中,她的小儿子就说:「我的爸爸妈妈非常恩爱。」他说到他小时候,刚好有一天晚上全家十口人吃饭,那时候贫穷,那一天特别,有九颗鸡蛋。上菜之后,妈妈很自然的就把九颗鸡蛋都分下去了。谁的碗里没有鸡蛋?母亲没有。母亲对孩子、对家庭的爱都表现在这些生活的细节,表现什么?完全没有自己,无我的付出。我们成长的记忆当中,妈妈都是最晚上桌、最早吃完的,最晚睡觉、最早起床的。我们确确实实从这些生活细节去感悟,就可以知道母亲的爱太伟大了。这个小儿子就提到,当下他的父亲看到自己妻子的碗里都没有鸡蛋,丈夫就夹起鸡蛋给他的太太,「太太,妳太辛苦了,这么瘦,这个应该给妳吃」。他太太又夹回去,「丈夫,你在外面工作耗费很多劳力,你应该补一补」。夫妻两个人就互相让,夹来夹去,结果这个鸡蛋就掉下去了。他的儿子提到那个蛋掉下去,眼睛泛着泪水。我们就可以体会到,他父母这种相处的情境给他内心很深的感动。

  诸位学长,他儿子会感动多久?请问以后还要教他儿子怎么夫妻相处吗?什么时候在教?随时随地,父母有这样的认知,慈爱就表现出来了,念念为孩子着想。所以夫妻教育孩子,常常都会沟通,要怎么配合教孩子。有一个老爷爷九十岁了,结婚六十多年,从来没有红过脸、吵过架。刚好那一天他们结婚纪念日,就有晚辈向他们讨教了,「老爷爷,你们夫妻是怎么相处的,怎么可以这么和乐?」当下这个老爷爷就给这些年轻人讲,「我们夫妻结婚当天约法三章,绝对不在孩子面前有不愉快、有对立、有发脾气。假如有一方情绪稍微激动起来了,另外一方赶紧出去外面走一走。因为一个巴掌拍不响,一个动火了,另外一个跟上,就吵起来了;一个人不动气,就吵不起来。」这个年轻人一听,「真是用心良苦,结婚当天就这么约定」。接着这个老爷爷笑得很开心说了,「我告诉你们,这六十多年来都是我先出去的」。大家可以感受一下他的整个家庭的情境。你说一年、二年不发脾气,已经有点功夫了,六十多年来都是这颗初心,不忘当初的约定,而且都是为孩子着想。所以当太太有点情绪上来,先生马上低着头就出去了,当下这个太太是什么感受?这个故事我没跟大家讲过吗?(听众答:讲过了。)你们真是最好的观众。但是入心了没有?(听众答:入了。)诸位学长,已经结婚有家庭的,这一个月来打电话回去,有没有感觉太和之气?(听众答:有。)很好。

  人,「闻教便行,奚待更劝」,一个人闻到经典的教育,学一句就去做一句。一个人学了马上去做,他就不用再等待任何人劝他了,他每天「德日进,过日少」,就不用人家再劝你了。这个其实谁做到了?大舜做到了。我们提到舜,他还没闻到圣贤人的经典,他也是像山上打猎的人一样,每天走路的时候旁边还「野猪好」,跟这些野猪、鹿走在一起,有什么差别,差在什么?「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那个力行的力量,就好像黄河溃堤的力量,谁也挡不住他断恶修善。我们是怎么样?谁都能挡得住我们断恶修善。差就差在这里,人家讲两句,我们信心就没了。所以很不简单,很多同仁说马上打电话回去给太太、给先生,都是太和之气。我们现在抽签,看谁起来把这个故事讲一遍,学了印在心上就讲得出来。点到为止,不要逼人逼到死地,大家今天回去,每个寝室抽一个人来讲,看能不能讲得顺,不然学一学,像听故事一样了。讲的过程是不是从我们自心深处流露出来?最好是讲到同仁都流眼泪,感动自己,也感动别人。这个是夫妻在教育孩子上的一个默契。所以教育孩子要「见和同解」,夫妻见解要相同。首先,我们之前讲到的父慈子孝,教育孩子当中恩威并济。你不能统统都是恩、都是爱,都没有威严、没有原则,孩子就非常的嚣张、造次。但是都太严格了,又显得伤亲情,孩子看到我们都发抖,这又太过了。

  我们刚刚在《易经》里面说,「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母本身也是严君。从父亲来讲,有威严,但是父亲威严当中,还是有他的慈爱。母亲虽然慈爱,有时候也有她的原则跟威严。这是以个人来讲,都有恩威。以分开的角色来讲,这个恩主要表现在妈妈,威严表现在爸爸。所以称呼我们的爸爸叫「家严」,称妈妈叫「家慈」,这很有味道,一个家要有黑脸、白脸配合。所以夫妻的搭配就很重要,要有默契。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纵使另一半的方法不妥当,都不应该当场去制止。当场去制止,甚至于还口角,孩子就对这个教训他的人不顺承,以后就不听他的话,他的威信就没有了。甚至于以后都是躲到那个会袒护他的长辈后面去,他就只是逃避责任,不会面对他的过错了。方法有不妥,私底下好好的沟通、调整,因为夫妻有一个共识,就是为孩子好,只要我们能把道理分析清楚了,慢慢都能够调整过来。这是教子方面,我们之前在「父慈子孝」也谈得比较多。

  我们接下来跟大家谈的,夫妻相处的经营。我们昨天讲到的,相爱之后结婚,结婚以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是要用心去经营。不是结了婚,什么事都没有了。婚姻的经营有一句真言,能够白头偕老的真言,「只看对方的优点,不看对方的缺点」。其实就是懂得欣赏、成就对方。我记得我有一次在珠海,刚好讲到这一句「白头偕老」的真言,当我讲「只看对方的优点,不看对方的缺点」,一讲完,底下有一个妇女就很激动,举手,她说「没有优点!」我就走下台去,对她肃然起敬。我说,「这位女士,妳的先生没有优点,妳还敢嫁给他,我真是太佩服妳了,妳真是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应该列为现代《列女传》」。人其实很容易偏颇、偏激,尤其是把家里人的不好、过失一直放在心上,他就开始扩大,一直扩大、一直扩大,扩大到没有优点。所以人要冷静、要理智,你到底要往哪里走?是往愈来愈冲突、对立,还是要去化解?还是要能够让他的优点愈来愈多、缺点愈来愈少的方向去努力才对。

  其实不只是夫妻不能看对方的缺点,还一直记在心上,人与人相处都是这样。一看到对方这里不好了,一直在念着他的这个不好,他以前的什么优点,以前的什么付出,我们连想都想不起来,就是看他不顺眼。《弟子规》里面讲,「恩欲报,怨欲忘」。这个经典很可爱,很有人情味,怨欲忘,慢慢要忘,没有说「怨马上忘」,知道我们还有一个过程,鼓舞我们慢慢要放下。其实人把怨、把苛刻、把看别人不好的态度一放下,谁最轻松自在?自己最轻松自在。人其实说坦白话,叫自讨苦吃,自找罪受。所以第一个是要欣赏对方。我们之前讲到有一个孩子素质很不好,可是他的妈妈都从欣赏他的角度去鼓励他,最后这个孩子也很有成就。不只是父子关系如此,其它的关系亦如此。夫妻相处、家庭氛围的经营,要懂得欣赏对方,还要感恩的心。而家庭要有太和之气,我们要懂得掌握情绪,才能掌握未来。这个掌握情绪,其实就是不要都看对方的不好,能反省自己的不足,不要去计较。之前有跟大家谈过那一对夫妻的相处,各自责,天清地宁;各相责,天翻地覆、天崩地裂,都可以。

  感恩对方,我是刚好有一次跟回教的一位长老,他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丈夫觉得他的太太很凶,让他觉得常常被太太压,很难受,希望能找一个先知教导他如何驯服他妻子。他就打听到有一个先知住的地方,赶紧去找他请教。当他到先知家的门口,发现了一个情况,就是先知的太太比他太太还凶,正在骂他。他本来要去请教的,站在门口外面说,「他比我还惨」。当这个战争结束之后,他抓个比较适当的时机就进去了,然后对着那个先知,那个眼神对他非常的怜悯,「兄弟,你比我还惨」。这个先知就跟他讲:「其实我太太有时候脾气一来,对我很凶,我也是想把她凶回去。可是我心里一想,这个女子这么信任我,把终身都付托给我了,那是要有多大的勇气对我信任。她又怀胎十月,帮我生了这么多孩子,那是太辛苦了,临产的时候这么痛,又把这么多的孩子都一把屎一把尿拉拔长大。我的爸爸妈妈都是她在孝敬,家里的事都是她在张罗,让我的事业都没有后顾之忧。这么多年走下来了,我一想到这些付出,我的气就没了。」

  所以常常想着对方的这些付出、这些信任、这些恩德。说实在的,脾气是真的还是假的?诸位学长都看过「达摩祖师传」,脾气是真的假的?心不安,达摩祖师说,「拿来我帮你安」。脾气拿来,Let me see(让我看看),假的,剎那虚妄的东西,不要把它当真,你愈当真,它就愈来黏你,就好像你的意念把邪气自己招感来了。你正念现前,邪念就污染不上你了,「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一觉悟,邪念就污染不上了。以后我们彼此都有默契,你们家假如都一起学习传统文化就很有默契,你就告诉身边的人,「以后我要发脾气的时候,你们赶紧把手伸出来,『拿来拿来,我帮你安』」,马上想到达摩祖师,脾气就吞进去了。这个是可以共通的语言。再来,当然家里人之间也要,就像我们几位老师,像仉老师他们谈夫妻相处,要互相恭敬、互相信任,在很多生活细节当中都表现出那一分关怀的心。哪怕是穿上衣服了,帮他检查检查。这些很细微,其实都是展现对另一半很细腻的关怀,包含给他拿个鞋子,给他这些方便。

  夫妻相处很重要的是,四摄法。「布施」,其实就是付出。而且这个付出不止是对另一半,还能够爱屋及乌,对他的父母、对他的家人,尽心尽力去帮忙。这一点我从我父亲身上体会得很深。我的一些表哥表姐家里情况比较困难,我父亲没等我母亲开口,都是主动的去安排这些事情。我可以想象我母亲是非常感动的,不分彼此,「她的父母就是我的父母,她的家人就是我的家人」。所以在称呼当中都要注意,你不能讲「你爸」、「你妈」,分这么清楚,听起来特别不舒服。「咱爸」,是东北话。其它地方怎么称呼?「俺爸」,大家各地就照各地的情况,就是不分彼此。亲人不分、财物不分,甚至于是智慧、喜悦不分,互相共享。

  「爱语」,常常是鼓励的话、商量的话。商量,不能命令,夫妻之间讲话像命令也是很难受。关怀的话、尊重的话、感恩的话,这个都是爱语。甚至于是劝谏的话,真正爱护对方,善巧方便提醒他的问题。而且先生一进门,看看气色不对,这个就是一个时机点。先端杯热茶,端点点心,让他感觉家庭的温暖了,稍微放松一下,再让他把事情讲出来,然后协助对方提起正念,「算了,不要跟人家计较了」,「可能我们也有不妥当的地方」。当然,言语上还是柔软的,妳不能「就是你不对」,可能对方听了又不舒服了。这是爱语,包含有时候还幽默一下、轻松一下,但不是轻慢,是豁达、诙谐的这种态度。

  「利行」,就是做一些对他的事业、对他的学问有帮助的事情。比方,可以感觉到他可能需要哪些资料,妳赶紧主动帮他找,他一看到就觉得很欢喜。或者事业,他出门了,妳常常都记得帮他看看哪个东西有没有带。他突然有一天要出门了,「别急」,「什么事?」一回头,最重要的忘了,先生都会觉得很安慰。这时候是在生活、工作当中,设身处地去想他的需要。我们常常说「否极泰来」,「泰卦」叫做地天卦。否极泰来,「否卦」是天地卦,天地相交,万物才能生长。天表丈夫,地表妻子,假如这个天(丈夫)就「我就是我,妳别管我,妳怎么不替我想,我为什么要替妳想?」天只站在天,地只站在地,都没办法交流了,都是冷战,这个家会怎么样?否卦,愈来愈糟糕了。所以夫妻常常冷战,家里面很容易得癌症;夫妻常常吵架,容易得心脏病。憋着就容易得癌症,发脾气,血压都会很高,心脏会有问题。这个泰卦就是,天本来在上,这一卦就是天站在地的位置想一想,地站在天的位置想一想,设身处地就泰了。丈夫想想妻子的不容易,妻子想想丈夫的难得,就化掉了,这是泰卦,设身处地为他着想。

  再来,「同事」。这个同事,从家庭里面,孝顺彼此的父母,或者是整理家庭的事务,或者是一起教育孩子,这都是同事。同事当中建立共识,包含,比方说招待亲戚朋友,在家里也好,或者出去外面馆子吃饭,丈夫在那里招呼大家,妻子就张罗一些容易忽略的事情,甚至于是人情上比较没顾及的。吃得差不多时间了,太太很自然的就去付钱,都去张罗好,两个人都能够搭配得很好。假如太太都不能观察到整个因缘,怎么两个人去搭配,就让先生跑来跑去的,太太就坐在那里如如不动,就显得很奇怪了。所以同事里面还要识大体,能了解那些状况应该怎么去配合。这是跟大家谈到的夫妇关系。

  另外,家庭当中还有兄弟关系。林则徐先生讲到,「父母不孝,奉神无益;兄弟不和,交友无益」。一个人连兄弟姐妹都提不起道义、情义了,他说他能够跟人、朋友交心,那是没有基础的,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今天要交一个好的朋友,首先看他有没有孝悌的德行。以前老人都懂,都去观察,这个人对父母不孝顺、对兄弟不友爱,这样的朋友不要交。很多人说,「这样的朋友不要交,我们是不是分别心太重了?」有没有道理?听起来有道理,不过得客观。今天假如你的德行已经不会被人家影响,那没问题,可是我们还没到那个功夫,会受影响。孔子就说,「我走了以后,子张会愈来愈进步,子贡会愈来愈退步」。因为子张都去结交那些德行比他好的人,子贡都喜欢去跟那些比他学问不好的人,去给他们讲道理。常常都是接触这些比自己差的,慢慢自己水平也下去了。孔子观察得很细微。

  兄弟相处是我们处世当中相当重要的一个伦常。法昭禅师有一段对兄弟情的偈子,也是把兄弟情感表露得无遗。这段我们一起把它念一遍,要背起来,这么好的东西要主动背。诸位学长,你们背了多少东西?你们怎么突然好像很有压力的样子。「同气连枝各自荣,些些言语莫伤情。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兄弟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争端。眼前生子又兄弟,留与儿孙作样看」。你看,每一句都很有情感。

  我们下一节课再跟大家来谈这个兄弟关系。谢谢大家。     
   
   

大马中心第二届中华传统文化进修班—四五OO年前中国的远祖是如何教导他的后裔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十九集)  2010/6/7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53-0019

  大家早!我们俗话常说,「父慈子孝双亲乐,兄友弟恭满堂春」,「三兄四弟一条心,门前泥土化黄金」,兄弟和睦、兄弟团结是一个家庭相当大的福分。我们上一节课跟大家谈到法昭禅师的这一首偈说到的,「同气连枝各自荣,些些言语莫伤情。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弟兄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争端。眼前生子又兄弟,留与儿孙做样看」。

  古代留下来的这些教诲,都是从他们真性情当中流露的。所以学习古圣先贤教诲最重要的,是用心感受所谓真感情好文章。我们看,从这一首偈当中,每一句的心境我们把它体会到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2 20:22 , Processed in 0.134959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