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不思议

[禅修] 上座部佛教修學入門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0 22:58 | 显示全部楼层
身隨觀  入出息部分
那麼,諸比庫,比庫又如何於身隨觀身而住呢?
諸比庫,於此,比庫前往林野,前往樹下,或前往空閒處,結跏趺而坐,保持其身正直,置念於面前。他只念於入息,只念於出息。
入息長時,了知:‘我入息長。’
出息長時,了知:‘我出息長。’
入息短時,了知:‘我入息短。’
出息短時,了知:‘我出息短。’
他學:‘我將覺知全身而入息。’
他學:‘我將覺知全身而出息。’
他學:‘我將平靜身行而入息。’
他學:‘我將平靜身行而出息。’
諸比庫,猶如熟練的轆轤匠或轆轤匠的學徒,在長轉時了知:‘我在長轉。’在短轉時了知:‘我在短轉。’
諸比庫,同樣地,比庫入息長時,了知:‘我入息長。’出息長時,了知:‘我出息長。’入息短時,了知:‘我入息短。’出息短時,了知:‘我出息短。’他學:‘我將覺知全身而入息。’他學:‘我將覺知全身而出息。’他學:‘我將平靜身行而入息。’他學:‘我將平靜身行而出息。’[1]


[1] 如是,此比库依照“入息长时,了知:‘我入息长。’……平静身行而出息。’”的修习,而于入出息相(似相)次第生起四种禅那,他从禅那出定之后,把取入出息或禅相。
  义注把以入出息禅那为基础而修习观业处者分为两类,即入出息行者与禅那行者:
  1、入出息行者思维:“此入出息依止什么?”“依止依处。业生身称为依处,而四大与所造色称为业生身。”他如此而把取色。然后于彼所缘中观照触、受、想、思、识五种为名。他如此把取名色后再寻找它们的因,见到无明等缘起法:“这些只是缘与缘生法而已,此外并没有有情或人。”从而超越疑惑。他观照名色法及其因的无常、苦、无我三相,令其观智次第增长,乃至到达阿拉汉。这就是一位入出息行者证悟阿拉汉的出离之门。
  2、禅那行者亦思维:“这些禅支依止什么?”“依止依处。业生身称为依处,禅支称为名,业生身为色。”他如此差别名色后再寻找它们的因,见到无明等缘相:“这些只是缘与缘生法而已,此外并没有有情或人。”从而超越疑惑。他观照名色法及其因的三相而令其观智次第增长,乃至到达阿拉汉。这就是一位禅那行者证悟阿拉汉的出离之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0 22:59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此,或於內身隨觀身而住,或於外身隨觀身而住,或於內外身隨觀身而住[1]。或於身隨觀生起之法而住,或於身隨觀壞滅之法而住,或於身隨觀生起、壞滅之法而住[2]。他現起‘有身’之念[3],只是為了智與憶念的程度[4]。他無所依而住[5],亦不執取世間的一切[6]
  諸比庫,比庫乃如此於身隨觀身而住。[7]
——入出息部分結束——


[1] 如此,或于内身:他如此或对自己的入出息身随观身而住。
或于外身:或对他人的入出息身。
或于内外身:或有时对自己、有时对他人的入出息身随观身而住。以这种熟练的业处一个接一个地观照乃是对于集会时而言的,在独处时这种双观法是不能修的。

[2] 或随观生起之法:犹如以铁匠的皮囊、导风管以及适当的努力为缘,才有风的不断吹动。同样的,以比库的业所生身、鼻孔以及心为缘,才有入出息身的不断进出。身等是[入出息身]法的生起之法,他如此观照则称为“或于身随观生起之法而住”。
或随观坏灭之法:犹如去除了皮囊、导风管破裂以及没有适当的努力,风则不可能产生。同样的,当身体毁坏、鼻孔损伤和心识停止,入出息身则不可能产生。由于身等的灭而入出息灭,他如此观照则称为“或于身随观坏灭之法而住”。
有时随观生起、有时坏灭为“或随观生起、坏灭之法”。

[3] 他现起‘有身’之念:“只有身,而没有有情,没有人,没有女人,没有男人,没有自我,没有我的自我,没有我,没有我的,没有谁人,也没有谁的。”他现起如此之念。

[4] Yàvadeva ¤àõamattàya pañissatimattàya,直译为:“只是为了智的程度与忆念的程度”。义注中说:他现起正念并不是为了其他原因,而只是为了程度愈来愈超越的智和正念,意即为了增长念与正知。

[5] 他无所依而住:他并不依靠贪依止、邪见依止而住。

[6] 亦不执取世间的一切:他不执取世间任何的色、受、想、行、识为“这是我的我”或“这是我的自我”。

[7] 其中,摄取入出息之念为苦谛,令彼生起的过去渴爱为集谛,二者的不转起为灭谛,能够遍知苦、舍断集、取灭为所缘的圣道为道谛。如此通过四圣谛努力而到达寂灭。这就是一位修习入出息念的比库乃至证悟阿拉汉的出离之门。
同样的,对于以下诸部分的解释亦以此类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0 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身隨觀  威儀路部分
再者,諸比庫,比庫在行走時,了知:‘我行走。’[1]或站立時,了知:‘我站立。’或坐著時,了知:‘我坐著。’或躺臥時,了知:‘我躺臥。’無論身體所處如何,只是如實地了知。
如此,或於內身隨觀身而住,或於外身隨觀身而住,或於內外身隨觀身而住[2]。或於身隨觀生起之法而住,或於身隨觀壞滅之法而住,或於身隨觀生起、壞滅之法而住[3]。他現起‘有身’之念,只是為了智與憶念的程度。他無所依而住,亦不執取世間的一切。
  諸比庫,比庫乃如此於身隨觀身而住。
——威儀路部分結束——


[1] 义注中说:对于狗、胡狼、猫等在走路时,它们也能知道:“我们在行走”。但是这里所说的并非关于如此的了知。像如此的了知并不能舍断有情的妄见,不能除去我想,也不是在修习业处或念处。然而,此比库的了知能够舍断有情的妄见,除去我想,既是在修习业处又是在修习念处。对此,“谁在行走呢?是谁的行走呢?行走是如何产生的呢?”这些问题乃涉及到他对如此的正知的理解。
对于“谁在行走呢?”并没有任何的有情或人在行走。“是谁的走呢?”并没有任何有情的或人的行走。“行走是如何产生的呢?”由于心生风界的扩散而有行走。因此他如此了知:产生“我行走”的心使风界产生,风界使表色产生,由于心生风界的扩散,引发了全身的向前移动而称为行走。这是对这些问题的理解。
对于站立、坐着和躺卧也是以同样的方法来理解。
以这样如此了知后,所谓的“有情行走”、“有情站立”,实际上并没有任何的有情或人在行走后站立。就好象说“车在走”、“车在停”一样,并没有任何可称为车的东西在走或停,只是由于善巧的车夫把车套在牡牛上而驾着,才有在世俗言语上的“车在走”、“车在停”。同样的,身体好比是无意识的车,心生风界好比是牛,车夫好比是心。当“我行走”、“我站立”的心产生时,风界即产生了身表,由于心生风界的扩散而转起了行走等动作,然后才产生了“有情行走”、“有情站立”、“我行走”、“我站立”等一类的世俗言语。

[2] 如此,或于内身:他如此或通过把取自己的四威仪路而于身随观身而住。或于外身:或通过把取他人的四威仪路。或于内外身:或有时通过把取自己的、有时通过把取他人的四威仪路而于身随观身而住。
同样的,对于以下诸部分的解释亦以此类推。

[3] 或随观生起之法等:应当以“由于无明生起故色生起”等方法而以五种行相(即:无明、爱、业、食物、色)观照色蕴的生起或坏灭。这就是于此所说的“或随观生起之法”等。
同样的,对于以下诸部分的解释亦以此类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0 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身隨觀  正知部分
再者,諸比庫,比庫在前進、返回時保持正知[1],向前看、向旁看時保持正知,屈、伸[手足]時保持正知,持桑喀帝、缽與衣時保持正知,食、飲、嚼、嘗時保持正知,大、小便利時保持正知,行走、站立、坐著、睡眠、覺醒、說話、沉默時保持正知。
如此,或于內……諸比庫,比庫乃如此於身隨觀身而住。
——正知部分結束——


[1] 在前进、返回时保持正知:以正知而做一切事情,或只是保持正知。他对前进等都能够保持正知,而非有些地方没有正知。有四种正知:
1.有益正知(sàtthakasampaja¤¤a),在想要前进的心生起后,先考虑是否有益,选择有益的而行。
2.适宜正知(sappàyasampaja¤¤a),在行走时先考虑是否适宜,选择适宜的而行。
3.行处正知(gocarasampaja¤¤a),选择有益及适合的之后,在三十八种业处中,把取自己心所喜爱的业处作为行处,在前往托钵时把它带着行走。
4.无痴正知(asammohasampaja¤¤a),在前进等时不迷惑。
同时,义注中对于“向前看、向旁看”等亦以此四种正知作了详细的解释,于此从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0 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身隨觀  厭惡作意部分
再者,諸比庫,比庫對此從腳底以上、從發頂以下、為皮膚所包的身體,觀察充滿種種之不淨:‘於此身中有頭髮、身毛、指甲、牙齒、皮膚,肌肉、筋腱、骨、骨髓、腎,心、肝、肋膜、脾、肺,腸、腸間膜、胃中物、糞便,膽汁、痰、膿、血、汗、脂肪,淚、油膏、唾液、鼻涕、關節滑液、尿。’
諸比庫,猶如兩端開口之袋,裝滿了各種穀類,比如稻米、米、綠豆、豆、芝麻、米粒。有眼之人打開之後,即能觀察:‘這是稻米,這是米,這是綠豆,這是豆,這是芝麻,這是米粒。’
同樣地,諸比庫,比庫對此從腳底以上、從發頂以下、為皮膚所包的身體,觀察充滿種種之不淨:‘於此身中有頭髮、身毛、指甲、牙齒、皮膚,肌肉、筋腱、骨、骨髓、腎,心、肝、肋膜、脾、肺,腸、腸間膜、胃中物、糞便,膽汁、痰、膿、血、汗、脂肪,淚、油膏、唾液、鼻涕、關節滑液、尿。’
如此,或于內……諸比庫,比庫乃如此於身隨觀身而住。
——厭惡作意部分結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0 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身隨觀 界作意部分
再者,諸比庫,比庫如其住立如其所處,以界觀察此身:‘於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風界。’
諸比庫,猶如熟練的屠牛者或屠牛者的學徒,殺了牛並切成肉片之後,坐在四衢大道。同樣地,諸比庫,比庫如其住立,如其所處,以界觀察此身:‘於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風界。’
如此,或於內身隨觀身而住……諸比庫,比庫乃如此於身隨觀身而住。
——界作意部分結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0 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身隨觀 九墓地部分
再者,諸比庫,如同比庫見到被丟棄在墓地裏的屍體,死後經一日,經兩日或三日,已經腫脹、青瘀、膿爛。他比較於此身:‘此身也有如是之法,如是之性,無法避免如此。’
如此,或于內……諸比庫,比庫乃如此於身隨觀身而住。
再者,諸比庫,如同比庫見到被丟棄在墓地裏的屍體,正被烏鴉、兀鷹、鷲、蒼鷺、狗、老虎、豹、豺狼或各種蟲所噉食。他比較於此身:‘此身也有如是之法,如是之性,無法避免如此。’
如此,或于內……諸比庫,比庫乃如此於身隨觀身而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0 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不思议 于 2011-10-20 23:03 编辑

再者,諸比庫,如同比庫見到被丟棄在墓地裏的屍體,骨鎖尚有肉有血,由筋腱連結著……骨鎖已無肉,為血所汙,由筋腱連結著……骨鎖已無血、肉,由筋腱連結著……已無連結的骨頭散落各處:一處為手骨,另一處為腳骨,另一處為踝骨,另一處為脛骨,另一處為股骨,另一處為髖骨,另一處為肋骨,另一處為脊椎骨,另一處為肩胛骨,另一處為頸椎骨,另一處為顎骨,另一處為齒骨,另一處為頭骨。他比較於此身:‘此身也有如是之法,如是之性,無法避免如此。’
如此,或於內……而住。
再者,諸比庫,如同比庫見到被丟棄在墓地裏的屍體,骨頭白如螺貝之色……骨頭堆積經過三四年……骨頭腐朽成為粉末。他比較於此身:‘此身也有如是之法,如是之性,無法避免如此。’
如此,或於內身隨觀身而住,或於外身隨觀身而住,或於內外身隨觀身而住。或於身隨觀生起之法而住,或於身隨觀壞滅之法而住,或於身隨觀生起、壞滅之法而住。他現起‘有身’之念,只是了智與憶念的程度。他無所依而住,亦不執取世間的一切。
  諸比庫,比庫乃如此於身隨觀身而住。
——九墓地部分結束——
——十四種身隨觀結束——[1]


[1] 入出息念、威仪路、四正知、厌恶作意、界作意以及九墓地观一共为十四种身随观业处。其中,入出息念和厌恶作意这两种乃是安止业处,修习入出息念可以达到第四禅,修习厌恶作意(三十二身分)可以达到初禅。由于墓地观在此作为过患随观,因此其余的十二种只是近行业处,只能达到近行定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0 23:03 | 显示全部楼层
受隨觀
那麼,諸比庫,比庫又如何於受隨觀受而住呢?
諸比庫,於此,比庫感到樂受時,了知:‘我感到樂受。’感到苦受時,了知:‘我感到苦受。’感到不苦不樂受時,了知:‘我感到不苦不樂受。’感受到有物染的樂受時,了知:‘我感受到有物染的樂受。’感受到無物染的樂受時,了知:‘我感受到無物染的樂受。’感受到有物染的苦受時,了知:‘我感受到有物染的苦受。’感受到無物染的苦受時,了知:‘我感受到無物染的苦受。’感受到有物染的不苦不樂受時,了知:‘我感受到有物染的不苦不樂受。’感受到無物染的不苦不樂受時,了知:‘我感受到無物染的不苦不樂受。’[1]
如此,或於內受隨觀受而住,或於外受隨觀受而住,或於內外受隨觀受而住。或於受隨觀生起之法而住,或於受隨觀壞滅之法而住,或於受隨觀生起、壞滅之法而住。他現起‘有受’之念,只是為了智與憶念的程度。他無所依而住,亦不執取世間的一切。
  諸比庫,比庫乃如此於受隨觀受而住。
——受隨觀結束——


[1] 义注中说:“有物染的乐受”是指依止于享受五欲功德的六种俗家依止的愉悦感受;“无物染的乐受”是指六种出离依止的愉悦感受。
有物染的苦受”是指六种俗家依止的忧受;“无物染的苦受”是指六种出离依止的忧受。
有物染的不苦不乐受”是指六种俗家依止的舍受;“无物染的不苦不乐受”是指六种出离依止的舍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0 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心隨觀
麼,諸比庫,比庫又如何於心隨觀心而住呢?
諸比庫,於此,比庫於有貪心,了知:‘有貪心’;離貪心,了知:‘離貪心’。有瞋心,了知:‘有瞋心’;離瞋心,了知:‘離瞋心’。有癡心,了知:‘有癡心’;離癡心,了知:‘離癡心’。昏昧心,了知:‘昏昧心’;散亂心,了知:‘散亂心’。廣大心,了知:‘廣大心’;不廣大心,了知:‘不廣大心’。有上心,了知:‘有上心’;無上心,了知:‘無上心’。得定心,了知:‘得定心’;無定心,了知:‘無定心’。解脫心,了知:‘解脫心’;未解脫心,了知:‘未解脫心’。[1]


[1] 心随观即是取心为所缘的修观业处。因为观智乃是观照一切世间法的本质为无常、苦、无我,而出世间心并非观智的所缘,所以此八对十六种心皆是世间心的不同分类。
义注中说:这里的“有贪心”是指八种与贪俱的心;“离贪心”是指世间的善及无记心。因为此思维并非诸法的总合,所以这一句并不包括出世间心在内。剩下的四种不善心(瞋2+痴2)则既不包括前句(有贪心),也不包括后句(离贪心)。
有瞋心”是指两种忧俱心。“离瞋心”是指世间的善及无记心。剩下的十种不善心(贪8+痴2)则既不包括前句(有瞋心),也不包括后句(离瞋心)。
有痴心”是指与疑俱及掉举俱的两种心;因为痴心所出现于一切的不善心中,所以其余的[不善心]也适合于此,亦即这两种遍摄了十二种不善心。“离痴心”是指世间的善及无记心。
  昏昧心”是指陷入惛沈、睡眠的心;“散乱心”是指与掉举俱的心。
   广大心”是指色界、无色界心;“不广大心”是指欲界心。
   有上心”是指欲界心;“无上心”是指色界、无色界心;于此“有上心”也可以指色界心,而“无上心”则指无色界心。
   得定心”是指安止定,或也指近行定;“无定心”是指没有证得此两种定的心。
   解脱心”是指证得彼分解脱与镇伏解脱之心;“未解脱心”是指未证得这两种解脱的心。于此并不包括正断解脱、安息解脱和远离解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8-20 01:37 , Processed in 0.285425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