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隨觀 入出息部分 那麼,諸比庫,比庫又如何於身隨觀身而住呢? 諸比庫,於此,比庫前往林野,前往樹下,或前往空閒處,結跏趺而坐,保持其身正直,置念於面前。他只念於入息,只念於出息。 入息長時,了知:‘我入息長。’ 出息長時,了知:‘我出息長。’ 入息短時,了知:‘我入息短。’ 出息短時,了知:‘我出息短。’ 他學:‘我將覺知全身而入息。’ 他學:‘我將覺知全身而出息。’ 他學:‘我將平靜身行而入息。’ 他學:‘我將平靜身行而出息。’ 諸比庫,猶如熟練的轆轤匠或轆轤匠的學徒,在長轉時了知:‘我在長轉。’在短轉時了知:‘我在短轉。’ 諸比庫,同樣地,比庫入息長時,了知:‘我入息長。’出息長時,了知:‘我出息長。’入息短時,了知:‘我入息短。’出息短時,了知:‘我出息短。’他學:‘我將覺知全身而入息。’他學:‘我將覺知全身而出息。’他學:‘我將平靜身行而入息。’他學:‘我將平靜身行而出息。’[1]
[1] 如是,此比库依照“入息长时,了知:‘我入息长。’……平静身行而出息。’”的修习,而于入出息相(似相)次第生起四种禅那,他从禅那出定之后,把取入出息或禅相。 义注把以入出息禅那为基础而修习观业处者分为两类,即入出息行者与禅那行者: 1、入出息行者思维:“此入出息依止什么?”“依止依处。业生身称为依处,而四大与所造色称为业生身。”他如此而把取色。然后于彼所缘中观照触、受、想、思、识五种为名。他如此把取名色后再寻找它们的因,见到无明等缘起法:“这些只是缘与缘生法而已,此外并没有有情或人。”从而超越疑惑。他观照名色法及其因的无常、苦、无我三相,令其观智次第增长,乃至到达阿拉汉。这就是一位入出息行者证悟阿拉汉的出离之门。 2、禅那行者亦思维:“这些禅支依止什么?”“依止依处。业生身称为依处,禅支称为名,业生身为色。”他如此差别名色后再寻找它们的因,见到无明等缘相:“这些只是缘与缘生法而已,此外并没有有情或人。”从而超越疑惑。他观照名色法及其因的三相而令其观智次第增长,乃至到达阿拉汉。这就是一位禅那行者证悟阿拉汉的出离之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