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至善佛缘

【禅茶文化】禅茶一味,饮者解脱(禅茶文化大集会,感恩大家参与补充)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禅茶一味(转)

佛教于公元前6——前5世纪间创立于古印度,月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经魏晋南北朝的传播与发展,到随唐时达到鼎盛时期。

而茶是兴于唐、盛于宋。创立中国茶道的茶圣陆羽,自由曾被智积禅师收养,在竟陵龙盖寺学文识字、习颂佛经,其后又于唐代诗僧皎燃和尚结为“生相知,死相随”的缁素忘年之交。

在陆羽的《自传》和《茶经》中都有对佛教的颂扬及对僧人嗜茶的记载。

自古以来僧人多爱茶、嗜茶,并以茶为修身静虑之侣。为了满足僧众的日常饮用和待客之需,寺庙多有自己的茶园,同时,在古代也只有寺庙最有条件研究并发展制茶技术和茶文化。

我国有“自古名寺出名茶”的说法。唐代《国史补》记载,福州“方山露芽”,剑南“蒙顶石花”,岳州“悒湖含膏”、洪州“西山白露”等名茶均出产于寺庙。僧人对茶的需要从客观上推动了茶叶生产的发展,为茶道提供了物质基础。

佛教为茶道提供了“梵我一如”的哲学思想及“戒、定、慧”三学的修习理念,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内涵,使茶道更有神韵。特别是“梵我一如”的世界观于道教的“天人和一”的哲学思想相辅相成,形成了中国茶道美学对“物我玄会”境界的追求。
   
可以说,中国茶道从一开始萌芽,就于佛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僧俗两方面都津津乐道,并广为人知的便是——禅茶一味。
   
茶于佛教的最初关系是茶为僧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饮料,而僧人与寺院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进而,在茶事实践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
   
其一曰“苦”
   
佛理博大无限,但以“四谛”为总纲。
   
释迦牟尼成道后,第一次在鹿野苑说法时,谈的就是“四谛”之理。而“苦、集、灭、道”四第以苦为首。人生有多少苦呢?佛以为,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等等,总而言之,凡是构成人类存在的所有物质以及人类生存过程中精神因素都可以给人带来“苦恼”,佛法求的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参禅即是要看破生死观、达到大彻大悟,求得对“苦”的解脱。
   
茶性也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载:“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情则上清矣”从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佛家可以产生多种联想,帮助修习佛法的人在品茗时,品味人生,参破“苦谛。
   
其二曰“静”
   
茶道讲究“和静怡真”,把“静”作为达到心斋座忘,涤除玄鉴、澄怀味道的必由之路。佛教也主静。佛教坐禅时的无调(调心、调身、调食、调息、调睡眠)以及佛学中的“戒、定、慧”三学也都是以静为基础。佛教禅宗便是从“静”中创出来的。可以说,静坐静虑是历代禅师们参悟佛理的重要课程。在静坐静虑中,人难免疲劳发困,这时候,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茶便成了禅者最好的“朋友”。
   
其三曰“凡”
   
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曾说过:“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次话一语中的。茶道的本质确实是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琐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禅也是要求人们通过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其四曰“放”
   
人的苦恼,归根结底是因为“放不下”,所以,佛教修行特别强调“放下”。近代高僧虚云法师说:“修行须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则徒劳无益。”放下一切是放什么呢?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这十八界都要放下,总之,身心世界都要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轻松无比,看世界天蓝海碧,山清水秀,日丽风和,月明星朗。品茶也强调“放”,放下手头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闲,放松一下自己紧绷的神经,放松一下自己被囚禁的行性。演仁居士有诗最妙:

放下亦放下,何处来牵挂?
作个无事人,笑谈星月大。
   
愿大家都作个放得下,无牵挂的茶人。

禅茶一味
http://bbs.bushinet.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9951&fromuid=22797

点评

愿法界一切众生内心皆充满无私的爱!感恩一切。愿无私的爱永远传播下去! 愿法界一切众生皆以感恩的心,将甚深般若的光明和佛陀的慈悲传遍世界每一个角落!  发表于 2011-9-8 08:5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7 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俺也吃茶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1 收起 理由
至善佛缘 + 1 可以清心也:)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心无住 禅者之茶 (转)

茶乃禅者之必需,在古时,僧人们坐禅时,通常会放一壶茶在身边,以对治昏沉。到今天,“禅茶”已经成了可以与“道”相契合的一种境界,成了高品位的文化人一种高雅气质的体现。而现在的僧人也还保留着喝茶的习惯。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茶才配得上这“禅茶”之名呢?有人说是龙井,有人云是毛尖,有的猜是碧螺春,有的则断言是铁观音……

其实,禅者无分别,其所饮之茶,我称之为清净无染之“心茶”!

真正的禅者每时每刻都生活在禅的境界中,都在品味心中之清茗,黄檗希运禅师云:“终日吃饭,未曾嚼得一粒米;整日行,未曾踏得一片地。”禅者只观自心,不问外境,古德云“饥来吃饭,困来即眠”,不破一法,而又不为境所缚。禅者饮茶亦复如是,其意不在茶,而在乎自性清净之心也!

世间之茶,可以色、味分别其优劣,“禅茶”看的却是禅者的境界。

高者如赵州老僧,可以以茶为剑,斩断学人之妄想。《五灯会元》卷四记载:师(赵州从谂禅师)问新到∶“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喏。师曰∶“吃茶去。”赵州禅师语带禅机,“到此间”即可以指所住之寺院,也可指修行之境界,僧答“曾到”,如果是说曾来过此寺院,那根本未入禅门,也只能到门外喝口清茶了,如果是自认已到了禅者的境界,则“吃茶去”则是让其安心修道,照顾自己的“心茶”,院主以分别心,不明赵州之意,则“赵州茶”即是“德山棒”,痛打院主之妄想心,如目连之开山救母,赵州古德可谓是敲碎凡尘救心出,可惜院主根机未熟,不会师意。赵州以茶度人,可谓禅茶之最高境界也!

后来之禅师,虽少有赵州之境界,但亦重心不重茶,此心无所住,无来亦无去,随处都是“和、敬、清、寂”,非是以茶清心,而是以心清茶。二者冥契,顿入禅境。而凡俗之人,但求茶之外相,观其色、嗅其香、品其味,一念心起,早堕凡尘,去禅远矣!

禅者之茶,但可用心品,不可以相求。

此心无住 禅者之茶
http://bbs.bushinet.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9954&fromuid=2279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何谓茶禅?禅茶何味?

“茶禅一味”、“禅茶一味”的字样随处可见,可是何谓茶禅?禅茶何味?

禅茶是指通过对茶的体认和感悟进行禅修的一种法门,也是依照禅理佛法来演绎的一种茶道。

茶是参禅悟佛之机、显道表法之具,禅是以茶净心之理、正清和雅之道。

可见二者互为表里,互为因缘,互为体用,互为能所。

可以茶喻禅,以茶行禅,以茶悟禅,以茶参禅;也可以禅释茶,以禅施茶,以禅品茶,以禅释茶。

茶是佛的化身

大乘佛法普施“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精神,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为了度化众生,佛化身千百亿。因此,一切事物都可以被视为佛的化身。

茶自然也是佛的千百亿化身之一,为众生解毒、解渴、净心养性,最终让众生觉悟成佛。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片树叶能承载起无穷的自然之道,人通过喝茶取得与自然界的沟通,获悉宇宙的真理,最终可悟得佛性。

从茶道中也能感悟人生,一泡好茶要经过诸多任务序的磨难,经开水冲泡,才酿成茶汤,历练出清香。人生也是如此,需经历磨难方可成长,历经修行终可成佛。

试看,那些信佛的国度,茶事兴旺;那些饮茶的民族,佛法昌隆。佛法从印度传入中国,泽被茶叶故国;茶叶从中国传到印度,惠及佛法故乡。

佛法和茶叶使得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互通有无,使得茶叶故乡成佛法最盛的国度,佛法故乡变成茶业最兴的国家,进而带动邻国茶佛两旺。

佛教盛行的斯里兰卡是世界上人均产茶最多的国家;茶道风行的日本、韩国,佛法兴盛。第一个种茶的人是僧人,第一本茶书写于寺庙,最好的茶也都产自寺庙(如龙井茶出于龙井寺、大红袍源自天心寺、云雾茶产于庐山东林寺……)这些都是“茶佛一家”最真实的写照。

何谓茶禅?禅茶何味?
全文http://bbs.bushinet.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9956&fromuid=22797

点评

此文清妙,推荐阅读:)  发表于 2011-9-8 21:5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23:0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珍惜每一片茶叶(转)
茶叶.jpg
抓一把茶叶丢进壶里,从壶口流出了金黄色的液体,喝茶的时候我突然想到:这杯茶的每一滴水,是刚刚那一把茶叶中的每一片所释放出来的。我们喝茶的人,从来不会去分辨每一片茶叶,因此常常忘记一壶茶是由一片一片的茶叶所组成。
   
在一壶茶里,每一片茶叶都不重要,因为少了一片,仍然是一壶茶。但是,每一片茶叶也都非常重要,因为每一滴茶叶的生命本质就是布施。

布施不是如此吗?
   

布施,犹如加一片茶叶到一大壶茶里,少了我的这一片,看似不影响茶的味道;其实不然,丢进我的这一片,一壶茶都有了我的芳香。虽然我布施得很小,也会充满每一滴水。布施,我们应以茶叶为师,最上好的茶叶,五六斤茶青才能制成一斤茶,而每一片茶都是泡在壶里能还原。能温润,才有作为茶叶的生命意义;我们也是一样,要经过许多岁月的涮洗才能锻炼出我们的芳香,而且只有在奉献时,我们才有了人的温润,有生命的意义。

一片茶叶丢到壶里就被遗忘了,喝的人在欢喜一壶茶时并不会赞叹单独的一片茶叶。一片茶叶是不求世间名誉的,这就是以清净的心布施,不求功德,不求福报,只是尽心尽意贡献自己的芳香。
   

一壶好茶,是每一片茶叶共同创造的净土。
   

正如《维摩经》说:“布施,是菩萨净土。”
   

欲行布施,先学习在社会这壶茶里,做一片茶叶!说珍惜世界,先珍惜每一片茶叶!
   

这样想时,喝茶的时候就特别能品味其中的清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23:11 | 显示全部楼层
茶之魂(转)

【一】

茶,多么熟悉的名字,就像黄河、长江一样的悠久和亲近。

斗转星移,岁月悠悠,茶陪伴人类走过了五千年历程。云南的“孔明树”,记载了茶的沧桑;法门寺唐代茶器,昭示了茶的辉煌。紫砂壶里、玻璃杯中,茶演绎着温馨和品位;黄山之颠、印度河畔,茶播撒着绿色、活力与希望。

啊,茶秉山河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默默地和中医、武术、京剧一起,成为中国对世界的四大贡献,与四大发明相得益彰;碧螺春天然本色、传承文明,铁观音潇洒“喉韵”、缔造时尚;茶叶特色平台上,赫然写着六个大字:愉悦、和谐、健康。
  

【二】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品茗如同品人生:先苦后甜,常品常新,韵味无穷。茶叶四季常青,柔而不弱,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茶叶清新、耐泡,有着健全的性格:小桥流水般细腻、温柔,大江东去般奔放、恢弘;茶叶犹如一面明镜,折射出陆羽《茶经》的智慧、古今茶诗的理趣、中外茶人的博大心胸。

世纪之交,茶又启迪人们,新世纪,新格局,需要整体创新:逆向思维——“冷水沏茶慢慢香”;人格魅力——淡妆浓抹总相宜;继往开来,从茶叶到茶业——赢得理性竞争。

【三】

谁不想延年益寿?谁不想事业生活双丰收?那么,请多喝茶吧!不吃饭活不了,不喝茶活不好;茶是人类知心的、永久的朋友。健康、愉悦、和谐,历史与现实接轨、经济与文化融合、东方与西方交流——茶之魂与人类文明同在,茶之魂与人类同享不朽!

时尚吃茶去,传杯世纪楼。
壶中天地大,谁个写春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23:26 | 显示全部楼层
法门寺茶会随想(转)
茶水.jpg
二十年的岁月蹉跎,在弹指一挥间即逝,但会给人们留下历史的印迹,让人们产生无穷无尽的遐思,尤其是文物古迹方面,法门寺历史文化正是这样。

1987年4月3日,法门寺宝塔地宫中发掘出土了一大批稀世珍宝,其中之一就有一整套唐代皇室奉纳品茗的金银茶器,引起了海内外茶文化界的高度关注,以至于围绕此宝物争论的话题更加广泛,学术研究的课题不停的在拓展,愈辩愈新,从未停止过……


2008年11月8日至9日,法门寺博物馆隆重举行了“法门寺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暨法门寺博物馆建馆20周年纪念”大会,自然又刮起了一阵研讨旋风。
   

让我们再次剥去历史的尘埃,把当时在地宫后室的坛场中心供奉着的一套以金银质为主的系列茶具,曾是以唐僖宗皇帝小名“五哥”为标记的茶具实物为主题加以论说,这是陆羽茶经中都从未记载过的事件,也是我国20世纪及世界考古史上和茶文化考古研究中的最重要、最重大、最有意义的发现,从而也揭开了唐代茶文化研究的新一页,从根本上揭示出了中国茶叶及茶文化与日本等诸国的渊源关系。
法门.jpg
据地宫出土《衣物账》碑记载,地宫安奉唐懿、僖宗皇帝供奉的茶具为:“笼子一枚,重十六两半。龟一枚,重二十两。盐台一幅,重十三两。结条笼子一枚,重八两三分。茶槽子、碾子、茶罗匙子副七事,共八十两……琉璃钵子一枚,琉璃茶碗托子一副”等。

另外,还有长柄银勺、银则、菱弧形银方盒、盘圆座银盐台,无疑都属于茶器。还有,秘色瓷器中的小碟、琉璃器中的盘子,都可视为唐代宫廷饮茶过程中的器具……


正如唐朝陆羽所说:“茶之为饮于国朝(唐)”。从这一件件实物中就可以看出,皇宫里头的饮茶在唐朝时期堪称绝顶之峰,最为豪华奢侈、最为讲究、最为精细、最为纳贡,好像成为国家的一件大事。

当时唐朝湖州刺史张文规留有《湖州贡焙新茶》就是例证:“凤辇寻春半醉回,仙娥进水御帘开。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湖州紫笋来。”这首诗就是真实描写了当年浙江长兴顾渚山紫笋茶是如何进贡朝廷的情景。

还有唐朝诗人李郢在《茶山贡焙歌》诗中写道:“驿骑鞭声宕流电。半夜驱夫谁复见?十日王程路四千,到时须及清明宴。”

从江南著名茶乡,再到大唐长安城里的皇室,一年一度的清明茶宴红极一时,也让皇帝快乐一生,最后他们将欲饮茶珍惜器皿都送封到皇家的寺院——法门寺,陪奉礼献佛祖释迦牟尼的指骨舍利,把茶禅一味的涵义尽情的释放,无不让后人感慨万千。

法门寺茶会随想
全文http://bbs.bushinet.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9965&fromuid=22797

点评

以最佳器皿,供养佛菩萨。另后世佛子得以瞻视,感恩一切。  发表于 2011-9-13 18:51
千年法门禅茶之约。一滴清泪当年诺,亘古茶香谁能味?  发表于 2011-9-8 21:5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8 08:56 | 显示全部楼层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1 收起 理由
至善佛缘 + 1 感恩鼓励支持心医版:)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8 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至善佛缘师兄辛苦了~随喜赞叹转这么多精彩的贴子与大家分享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1 收起 理由
至善佛缘 + 1 感恩鼓励,吃茶哦。仍需努力呢:)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8 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弘亮 于 2011-9-8 14:17 编辑









禅茶.jpg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1 收起 理由
至善佛缘 + 1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5 16:20 , Processed in 1.088372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