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順心如意

山海经的远古信息中寻找一段失落的文明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7-9 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白蛇传》的故事家喻户晓,其中有一出《盗仙草》,讲的是白娘子为了救许仙,冒险到峨嵋山盗仙药。我们知道,白娘子和小青都是由蛇修炼而成人的,因此白娘子盗仙草的故事渊源可以追溯到蛇与仙药的关系。  读过《山海经》的人,可能还记得《大荒南经》的一段话:“有巫山者,西有黄鸟。帝药,八斋。黄鸟于巫山,司此玄蛇。”袁珂先生注谓,黄鸟负责看守巫山仙药,以防贪婪的玄蛇(青蛇)窃食天帝的神药。也就是说,蛇能够盗取仙药的观念,至少在《大荒南经》时代就已经有了。

  图1104巫山·黄鸟·玄蛇

         201011031288773412546.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9 13:12 | 显示全部楼层
 牛郎织女的故事同样家喻户晓,在很长的时间里,我和大多数人一样一直把它当成是虚构的民间文学故事,根本就不去思考这个故事是否记录着远古的历史信息。  不久前,我应一家出版社之约,刚刚完成为一部全本彩绘山海经撰写文字说明的工作。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又一次深入反复阅读了《山海经》。这时忽然有一个问题出现在脑海里,这就是牛郎织女变成天上的星星后,织女仍然名叫织女星,牛郎却名叫河鼓星。为什么牛郎会有一个“河鼓”的名字呢?


  为此,我撰写了一篇文章《牛郎织女隔河望,炎黄恋战七千年》,并贴到了网上论坛。这篇文章的大意是,所谓河鼓即黄河边上的鼓部落,因为古代黄河的名称就是一个“河”字,河水与渭水、洛水、汾水是相同的词汇结构,后来由于河水泥沙增加变黄才改称为黄河。


  牛郎织女故事见于记载者,《诗·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歧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焕彼牵牛,不以服箱。”《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本《淮南子》(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六注引)称:“乌鹊填河而渡织女。”南朝梁殷芸《小说》(《月令广义·七月令》引)称:“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纫。天帝怒, 责令归河东,但使一年一度相会。”唐朝学者韩鄂《岁华纪丽》卷三引《风俗通》称:“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宋代学者罗愿《尔雅翼》卷十三云:“涉秋七日,(鹊)无故皆髡。相传以为是日河鼓与织女会于汉东,役乌鹊为梁以渡,故毛皆脱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9 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国古代难道真有一个名叫“鼓”的部落?答案是肯定的!《山海经·西山经》西次三经记有:“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钟山,其子曰鼓,其状如人面而龙身,是与钦邳杀葆江于昆仑之阳,帝乃戮之钟山之东曰瑶崖。钦邳化为大鹗,其状如雕而黑文白首,赤喙而虎爪,其音如晨鹄,见则有大兵。鼓亦化为俊鸟,其状如鸱,赤足而直喙,黄文而白首,其音如鹄,见则其邑大旱。”由于昆仑是黄帝族的大本营,因此袁珂认为鼓部落的冤家对手指的就是黄帝,而鼓部落当然也就属于炎帝族,上述战争亦即炎黄逐鹿之战的延续。


  这是一段远古部落战争的故事。钟山之神(烛龙,又名烛阴)有一个人面龙身之子名叫鼓,他与钦邳率领人马进犯黄帝族,黄帝族迎战的首领名叫葆江。葆江战败,鼓与钦邳一直追杀到昆仑丘的南面,并把葆江杀死。此后,黄帝率领大队人马展开反击,很快就把鼓与钦邳赶回到他们的老家钟山地区,然后在钟山东面的一个名叫瑶崖的地方,将鼓与钦邳处死。”


  如果说先夏时期我国确实有一个名叫鼓的部落,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这个鼓部落与织女有何干系?回答同样是肯定的,答案也是在《山海经》这部中华文明宝典中。《山海经·海内经》记有这样一段话:“炎帝之孙伯陵,伯陵同吴权之妻阿女缘妇,缘妇孕三年,是生鼓、延、殳。始为侯,鼓、延是始为钟,为乐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9 13: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图1826甲乙吴权·鼓

       201011031288773433984.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9 13:1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所谓“伯陵同吴权之妻”云云,“同”即“通淫”,意思是说炎帝族的伯陵部落与吴权部落的阿女缘妇,彼此发生了在当时被认为是不合法的婚姻关系。有趣的是,缘妇所生的子女(在古史传说里实际上是指后裔)中就有一个名叫“鼓”的人(在古史传说里,“人”通常也可指氏族或家族)。  需要说明的是,在远古时代,每一个部落或每一个氏族都有着与之相对固定的通婚部落或通婚氏族。也就是说,如果伯陵的通婚对象是阿女缘妇氏族,那么鼓的通婚对象也可以继续是缘妇氏族。那么“缘妇”之名的含义是什么呢?我们知道,先夏时期经常用工作状态来命名一个人或一个氏族。因此“缘妇”当指某种工作状态,而“缘”的本义是指衣服的镶边,据此可知“缘妇”即织花边的女人,也就是“织女”。《诗经·小雅》所谓织女“终日七襄”、“不成报章”,说的正是织女每天都要织七色花边彩带,但是由于心绪不宁,总也织不出完整的花样;因为河那边的心上人帅哥牛郎“不以服箱”(即没有办法驾着牛车来相会)。


  前面说到炎帝族与黄帝族曾以黄河为界,那么究竟是以那一段黄河为界呢?根据古史记载,炎黄古战场位于太行山山脉的南北,北抵涿鹿,南过黄河(今河南省新郑县)。其中,炎帝族的女娃部落居住在太行山地区(发鸠山,根据《帝禹山河图》约在今河北省与山西省交界的漳水流域)。炎帝族的蚩尤部落则世代居住在黄河壶口瀑布以东的地方,当地人至今仍然祭祀蚩尤。


  具体到鼓部落,根据《帝禹山河图》所绘《山海经·五藏山经》26条山脉447座山的方位,可知其所在的钟山位于今日黄河河套北面的阴山山脉上,而当时的黄帝大本营昆仑丘则位于河套以南的鄂尔多斯高原上。也就是说,牛郎织女隔河相望的地方,大体在今日托克托(黄河前套,古为湖泊)至潼关段的黄河两岸,亦即山西省与陕西省和内蒙古的分界线,而最有可能的地方则在河套地区。


  事实上,河套正是中华民族的文明摇篮之一,这里是细石器文化发源地,周边有丰富的阴山岩画、桌子山岩画、贺兰山岩画等远古人类文化活动遗迹。因此,有必要开展河套学的研究。《人类文明编年纪事·政治卷》公元前2205年:“相传大禹在中国陕西南部黄河河套地区战胜洪水,建立夏朝。”这是一种很有趣的观点。


  总之,牛郎织女的故事,表明在远古时期,炎帝与黄帝两个大部落之间,不仅仅有战争,还有爱情,不仅仅有悲剧,还有喜剧,并最终相互融合成为统一的中华民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9 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3 、现在我来介绍第三部分内容,《山海经》的人文地理艺术复原图


  《山海经》原本有图,通常称其为《山海图》。关于山海经的绘图,一种说法是主张先有图后有文字,文字是对图的解释。另一种说法是先有文字后有图,或者图与文字是同时有的。我推测,《五藏山经》是以文字和图并重的,《海外四经》、《大荒四经》、《海内五经》则是以图为主、以文字为辅;前者的图含有山川地貌内容,后者的图则是一幅幅可以相对独立的插图。对比之下,绘制插图要容易许多,而绘制山川地貌图则相当的困难。


  相传山海经的图最早被铸在九鼎上,可惜九鼎在战国后期失踪了。此外,也有学者认为山海经的图或山海经的内容曾经被绘制在楚国先王庙的壁画上,以及汉代的宫室壁画上。不过,司马迁没有提及是否有山海经图,刘秀(刘歆)的《上山海经表》也没有提及图。


  郭璞曾写有《山海经图赞》,表明他的书应当配有插图,陶渊明(365或376-427年)就可能看过郭璞的书,并写下“流观山海图”的诗句,他看到的图也是插图性质。


  张僧繇,南朝梁代吴中人(519年去世,苏州人),在金陵安乐寺画龙点睛,他曾画有山海经图十卷,已失传。宋代画家舒雅也绘过山海经图十卷,同样失传。张僧繇和舒雅画的山海经图,其内容性质不详,估计也可能是插图。不过,宋代学者欧阳修在《读山海经图》一诗中,描述的好象是具有山川地貌内容的山海经图。


  目前流行的《山海经》图均为插图,主要出自清代吴任臣的《山海经广注》和汪绂所《山海经存》。此外,明末清初的画家萧云从(1569-1673年)的《离骚图》,也被袁珂先生收入《山海经校注》一书的插图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9 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有迹象表明,我国绘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炎黄时期。明代学者陈耀文在《天中记》卷七引《元命苞》称:“神农氏,怪义生白阜,图地形脉道。”注曰:“怪义,白阜母名。白阜为神农图画地形,通水道之脉,使不壅塞也。”如果记载是可靠的,那么在神农时代已设有国家测绘局局长一职,并归水利部管辖。 


 《古三坟·地皇轩辕氏政典》曰:“太常,北正。尔居田制,民事尔训。尔均百工,惟良。山川尔图,尔惟勤恭哉。”也就是说,轩辕黄帝时代的太常一职,不仅要绘制自然地理图,而且还要绘制人文地理图(包括丈量划分田地,以及调整手工业生产布局,当时有可能已经考虑到环境污染问题,例如风向与气味、烟尘的关系)。


  特别有意思的是,《轩辕本纪》还记有神兽白泽的故事:“(黄)帝巡狩,东至海,登桓山,于海滨得白泽神兽,能言,达于万物之情。因问天下鬼神之事。自古精气为物、游魂为变者凡万一千五百二十种,白泽言之;帝令以图写之,以示天下。”从今天的角度来看,白泽图相当于民族或部落分布图(包括动物分布图),显然也是有其实用价值的。不用说别的,威虎山的坐山雕,还都知道联络图的价值呢!


  事实上,我国远古文明中非常神秘的文化集成载体――河图和洛书,原本正是黄河地形图和洛水地形图(它们亦具有天文图和数阵性质)。《尸子》:“禹理水,观于河,见白面长人鱼身出,曰:‘吾河精也。’授禹河图,而还于渊中。”河精即河伯,亦即黄河之神;或者说他实际上是黄河两岸居民的部落酋长,为了支持大禹治水而献出了当地的水系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9 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拾遗记》则记有大禹治水凿龙门时来到一个山洞之中:“又见一神,蛇身人面,禹因与语;神乃探玉简授禹,长一尺二寸,使度量天地,禹即执此简以平水土。蛇身之神,即羲皇也。”这个长一尺二寸的玉简,实际上是测量长度的标准尺,所谓神授云云则是一种复杂的巫术宗教仪式以凸显标准尺的神圣。有趣的是,在古代的伏羲和女娲像中,伏羲和女娲分别手持规和矩,那正是测量绘图的工具或仪器(女娲用绳甩黄土造人的传说,可能与用绳丈量土地有关;古埃及人亦称丈量土地的人为持绳者)。


  此外,《中国地方风物传说选(二)·大禹取<水经>》记有大禹在太湖地区治水时,在林屋洞里获得名为《水经》的书三卷,一卷为河道图,一卷为山脉图,一卷悉为弯曲难识之古文。今日安徽怀远县涂山南5里有一个名叫“禹会村”的村庄,传说大禹曾在这里召集各地首领开会计议如何治水,原有禹帝行祠,苏东坡《濠州七绝·涂山》诗称“樵苏已入黄熊庙,乌鹊犹朝禹会村”。涂山上古有禹王宫(又称禹王庙、涂山祠),登临其上,涡水、淮水,尽收眼底。上述来自远古的信息,当然也值得我们今天认真去解读。


  根据上述记载,我们有理由说,绘制地貌图和部落分布图,是我国的一项非常悠久的文化传统。因此,《山海经》原本有相应的山川地形图和部落分布图的说法,应当是可信的。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古老的绘图都失传了。而且,明末清初所绘制的山海经插图,也不尽如人意,一是有些内容理解错了,图也跟着画错了;二是山海经的许多重要内容,由于当时的学者未能认识其价值,因此也就没有画出相应的配图。更重要的是,这些明清时期的山海经图都是插图,而能够表现《山海经》真谛的应当是山川地貌图。


  在这种情况下,1995年,我和我的夫人孙晓琴萌生了为《山海经》重新绘图的想法。首先我们创作绘制出山海经神异造型图350幅,并配写了文字说明,撰写出《山海经点注》(我在1983年参加全国第一届山海经学术讨论会时提交的论文即《山海经试注选》,被收入会议论文集《山海经新探》一书),上述内容合辑成《新绘神异全图山海经》一书,已由解放军文艺(昆仑)出版社于1996年出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9 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绘制山海经山川地貌图的难点,在于如何艺术地再现《山海经》记述的地理景观,这就首先要求对山海经的地理方位有着尽可能多的准确的认识。熟悉山海经研究情况的人都知道,我国学者在对待《山海经》地理记载上,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部分学者认为山海经的地理内容全部都是虚构的,不值得当回事地认真研究,即使进行研究也是为了指出其荒诞不稽。显然,这种观点实际上是在研究前就已经放弃了研究。对比之下,以色列的学者对待《圣经》里的内容,则是不遗余力地进行研究和考证,不放过任何可能存在的真实信息。或许是咱们中国的文化历史资源太多了,家大业大,扔掉点没啥关系。 


 另一部分专家学者则认为山海经的地理记载有着客观的依据,在这些学者中又有许多不同的见解,大体可以分成世界派,即相信山海经记录着其世界的地理情况;亚洲派,即相信山海经记载的地理范围包括整个亚洲;华夏派,即山海经记述的地理区域与华夏文明圈范围相当;局部派,即认为山海经记述的地理是今日中国的某个地区,例如云南省;不确定派,这些学者相信山海经是真实的地理记录,但是认为时间过得太长了,我们今天已经不可能再将其重新复原了。


  我属于华夏派,因为古人记录自己的活动范围和势力范围的地理情况,这种可能性要更大一些。有一些学者相信山海经记录有美洲的地形地貌,这种观点如果能够成立,需要有人去过美洲,并且从美洲安全地回来,再把美洲的地理情况告诉撰写《山海经》的人;显然,对于古代来说,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然,也不是完全不可能,据《人类文明编年纪事·经济卷》称约在公元前1110年,“埃及使者到中国(很可能对埃及文化产生了影响)。”


  具体来说,解读山海经的地理方位,首先要辨别出昆仑山的位置,昆仑山在山海经里原本称之为昆仑丘,而在我们祖先的记忆里昆仑的位置又与黄河的发源地在一起。因此,包括司马迁在内的许多学者都想当然地认为昆仑应当在今日的黄河源头(司马迁时代已经知道在星宿海)。其实,这是一种思维的误区,因为撰写山海经时代的人们,他们所认识的黄河源头并不在青藏高原上,而是在河套地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9 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1987年的《民间文学论坛》杂志第5期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昆仑山地望探索》,首次指出古昆仑位于黄河河套以南的鄂尔多斯高原,而当时的黄河河套还是湖泊。我的观点受益于徐旭生先生的《中国古史的产生时代》一书,他在该书中引用古人类学家杨钟健的研究,并指出河套古为湖泊,所谓黄河“潜入”的地方,不是大漠中的罗布泊,而是河套古湖泽。 


 事实上,《山海经·西次三经》记有:“不周山,北望诸比之山,临彼岳崇之山,东望黝泽,河水所潜也,其原浑浑泡泡。”《北次一经》记有敦薨山所出的敦薨水“西流注于黝泽,出于昆仑之东北隅,实惟河源。”有趣的是,黄河的专用字“河”,就是一幅地图,我国古代许多表示地名的字,往往具有地图性质,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地学卷》里已经注意到这个现象。河的三点水偏旁表示水系,口字符表示人类居住在这里,而一横一竖的笔画则表示黄河的水道,即从前套向南一泄千里,到潼关忽然直角折向东,这正是那个时代人们所认识的黄河,至于河套以上的黄河河道,由于河套地区湖泊水系众多而被淹没不见,因此当时的人才会认为黄河发源于河套湖泊中。


  不周山是一种非常鲜明的地貌景观,即环形而有缺口的地质结构,这种地貌多半是火山口遗迹或陨石坑遗迹。我国山西省大同地区古代曾有活跃的火山活动,今日留存的诸多火山口里,就有在北面存在缺口的环形结构。不过,根据共工撞倒不周山的传说,不周山更有可能是一处巨型陨石坑,类似美国亚利桑那州的陨石坑(形成于数万年前,直径1200米)。


  《大荒西经》记有:“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负子,有两黄兽守之。有水曰寒暑之水。水西有湿山,水东有幕山。有禹攻共工国山。”据此,古人曾经把不周山当成一座圣山,要在这里举行巫术活动。而且,不周山的附近还有温泉和冷泉,凡此种种都为我们今天寻找不周山提供了线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30 10:35 , Processed in 0.169720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