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随念

[地藏法门] 【梦参老和尚专辑】《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善业道品第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3 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菩萨摩诃萨成就此轮故,于声闻乘得无误失,于声闻乘补特伽罗得无误失,于独觉乘得无误失,于独觉乘补特伽罗得无误失,于其大乘得无误失,于其大乘补特伽罗得无误失,常能炽然三宝种性。于诸如来出家弟子,若是法器若非法器,下至一切被片袈裟剃须发者,得无误失。于大乘法常得升进无有退转,利慧胜福常得增长。于一切定诸陀罗尼诸忍诸地速得自在无有退转,常得值遇诸善知识随顺而行,常得不离见一切佛及诸菩萨声闻弟子,不离闻法,不离亲近供养众僧。于诸善根常精进求心无厌足,常于菩提种种行愿心无厌足,所得果报广说如前。”


  这段经文全是重复的,把前面那些话,又重复一遍。这要多作思考,这不只是语言文字,而是要我们去做。你害病找医生看,没有用处,只要不杀,停止杀业;乃至反过来放生,不但不杀,而且救众生。我们说是吃点肉没有什么关系,有关系!你虽然没有杀,你随顺杀,赞叹杀。如果要说杀生没有什么关系,吃肉没有关系,说那动物就是给我吃的,鱼鳖虾蟹就是给人吃的!我说,你这个人还是给狗熊给老虎、给豹子、给狼吃的!能这样说吗?那只是遇到因缘了,你可以被它吃,没有因缘,你吃不到它的,莫造业,就是讲十轮之中第一轮不杀。


  这个十善轮,大家可能看了一遍。总的说一下子,从不杀,乃至于到最后不痴,这十善是对着十恶的说,为什么这样重复说呢?大家看到全文是一样的,只是那个不杀、不盗、不邪淫、不绮语、不妄语,文字变更一点点,其它的都是一样的。佛的用意,就是让众生多注意,让我们多作观想,多思惟,说一遍不行,说十遍该可以!涵义就是这样子。这就是他重复的原因。


  讲这部经,不能一个一个去讲,这样太重复了,太重复了,就会有厌烦感。我们听《金刚经》就比较直接了当的,愿意听。像这类的经,有些名词,是这部经独特的,大家懂得意思就行了,我们还是讲第一遍,以后十轮,就不一个一个详细的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3 19:08 | 显示全部楼层
复次善男子,若菩萨摩诃萨能尽形寿离不与取,即是施与一切众生无惊无怖,无有热恼,亦无扰动,于自所得如法财利喜足而住,终不希求非法财利。由此善根速得成熟,所有前际轮转五趣没生死河,因不与取,造身语意诸恶业障,诸烦恼障,诸有情障,一切法障,诸财宝障,自作教他,见闻随喜,由此远离不与取轮,皆悉辗坏,摧灭无余,不受果报。于现身中,诸人天等皆共亲爱,无所猜虑,身心安乐,财宝具足。将命终时,身心不为忧苦逼切,所爱妻子眷属围绕,临命终时,不见可怖剡魔王使,唯见可意成调善法具戒富德真实福田为善知识,身心欢悦,深生敬信。”


  这是十善业道的第二个,不偷盗。不与取就是没有给你,你却拿了,这就是盗。你要是能够从闻法了之后,尽形寿不偷盗,形就是你这个身体,寿命是无形的,形体是有形的,就是到了你命尽的时候,一直到死亡,从不犯这个不与取戒,也就是不犯偷盗。我们受五戒的时候,只要不偷盗就是了,不犯这个戒,就是清净的。所得的功德,就是不被人家偷盗,乃至于在这个戒上,你不犯错误。



  但是另外的深切涵义,因为这是菩萨摩诃萨所具足的十轮,不是众生的不偷,他的意思就不同了。一个法,所含的义,从小到大,从凡夫一直到佛,他的涵义不同,名词是一样的;但是我们不杀,就绝对不能杀。如果杀就犯戒,而且是指杀人说。


  偷盗,是不偷一切人的物质,不偷有主物。这个物品,有主的,就犯盗戒。无主的物,很难得说。要是山林,我们认为是无主的,其实那是有主的,那是国家的。这个国界里头的,就是这个国家的,都算有主之物。在马路上走,人家掉的东西,我不是偷的,是他掉的。我是看见东西,或者钱,或者什么,你捡起来了,这个在我们受戒时,五戒,或者别的都不算犯盗戒,但是在比丘、比丘尼戒,不行,因为不持金银财宝,不持钱,拿了也是犯戒的。菩萨就不行,这个世界没有无主的,说那个众生掉的,我捡到的,菩萨也犯不与取戒。


  同时菩萨必须得观想,自己不偷盗,也愿意一切众生不偷盗,我不杀生,就把这个不杀的禁戒持到了,我把他作布施了,布施给众生,这个我们绝对想不到。不偷盗,我不但不偷,还要布施给众生,布施什么呢?布施使他不要害怕,不要恐怖,不要热恼。我们要是偷了他的东西,或者拿了,他丢失了,他一定会热恼。或者这个东西跟他生命有关系的,他就生起恐怖感。好比说,偷别人的公文,或者偷人家的地契,偷人家的报账单,在你是无所谓,在他可就损失大了;不但心不安,身也不安。他丢了之后,就到处找;偷有几种,打劫别人的东西,这叫抢,也包括盗,偷盗,这叫盗,强盗。或者巧设种种的方法去骗,诈骗也属于盗戒。如果讲盗,那就很多,或者用语言,很巧妙的方式,不是我偷你的,是你给我的,但是你这算盗,因为那是欺骗,诈骗,或者借了不还,也算盗。那个盗更重,讲盗戒的时候,戒相非常的详细,微细得多,但是在这个经义上没有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3 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讲的是菩萨摩诃萨尽形寿,不能去偷盗,人家没有给的,不能拿。反过来,我不偷盗的,还要布施给众生,布施什么?使他没有惊恐,没有热恼,也不受扰动。于你自己所得的如法财利,合法的,像我们打工赚的,或者不管怎样的,我们应得的。得到了,应当欢喜满足而住,不要贪求而住,不住的意思就是还去追求。另外,凡是非法的财利,不该我得的,不去谋求它,也不去希求它。不但身不去做,心也不去想,口里更不要说了。有些财物是从口里骗来的,这个情况是有的。因为这样子不偷盗,善根很快就成熟了,因为不偷盗的缘故,无有偷心。


  那么过去所造的业,前际后际,中际就是现在的,过去的前际的,你偷盗的罪恶,应该到五趣,五趣就是地狱、饿鬼、畜生,人天,阿修罗。因为偷盗的关系,在这生死轮转,生死就像长河似的,永远沉没在这个里头,出不去。“没生死河”,淹没在生死河里头。


  因为不与取,造的身业语业意业,诸恶业障,“诸烦恼障,诸有情障,一切法障,诸财宝障,自作教他,见闻随喜。”这些是你过去所造的业,这个业就是因为偷盗而造的身语意,诸恶业障,就是我抢的,用身体去抢劫,或者用口去骗取,或用意念去打主意。身语意所造的恶业,都属于偷盗的。凡是属于这个条文都是偷盗的,因为这样子,你自己的烦恼,惹起别人的烦恼,就障住你修道的道业。


  如果我们做生意不顺利,或者财源不顺利,资生的工具不充足,你不怨天不尤人,就怨你自己,过去造了这些业,所以你有些障碍。对一切法,你都不能入,障住了。财宝,你也没有具足。因此就产生了这种障碍,不但自己偷,或者教人家偷,自作就自己去做,教他就是教他去偷,教他去做,乃至于看别人偷盗了,你高兴欢喜,见闻随喜,这个随喜不是善业,而是随喜恶业。


  如果你现在远离这些罪障了,不与取了,不偷盗了,距离他很远了,远离就是不再造作的意思。“皆悉辗坏”,由现在这个轮,现在什么轮呢?就是远离不与取这个轮。过去在迷糊当中,在业障之下,所做的事情;现在要从此发愿,不偷盗,也确实不偷了,就是我们现在不造,就把过去的业也都消失了;摧灭无余,不受果报。这就是要忏悔,忏悔完了,以后不再做了。


  “于现身中,诸人天等皆共亲爱,无所猜虑”,别人对你不顾虑,丢了东西也不会想到是你拿的,就是这样的意思。不猜虑,他掉东西绝对怀疑不到你的身上,不会怀疑是你偷了。不然,我们这屋里有几个人,某某人东西丢了,这个怀疑了,这个屋就这几个人,不是张三,就是李四,但是由于你没有这个业,他不会怀疑到你身上,就是这样。


  还有盗鬼神物。鬼,我们还能偷得了他的东西?神,我们也偷不了。不是的,凡是那个庙,土地庙任何东西、钱财,你不要拿,那是犯鬼神的。凡是庙上的东西,师父给你,你可以拿,那是他的私人物。但是他要拿三宝物送礼,拿十方常住物送礼,他犯,你不犯。


  你上佛堂,师父给你的,你不犯他也不犯的。他说都是他的,他不是十方常住,为什么他要住精舍,不住大庙?这是有原因的,他就怕犯罪。到了庙里头,你随便一举一动,都得照顾,这是三宝的,错吃一口都不可以。因为这样子,人家不猜虑你,身心安乐,你不偷盗,不会受穷的。你感这个果,财宝具足,到了你临命终的时候,身心不为忧苦逼切,感觉很轻松很自在,这十轮随在哪一轮得到成就了。其它的就是次要的,强者把弱者都压下去了。十轮成就,一轮都可以,临命终的时候,你也看不见剡魔王使。


  上面有一句“所爱妻子眷属围绕”,这就是寿终正寝,什么叫正寝?死在自己的家里头,死在正堂上,你的尸体就停到堂屋,这叫寿终正寝。死到外头,尸首运回来,那不算是寿终正寝。过去的古人说,你造很多业,造很多坏事,你死到外边,就不算寿终正寝。死到家里都很不容易,这在过去很多,现在寿终正寝的很少,因为在医院里寿终,占大多数。临命终的时候,阎罗王你看不见,他也不会派人来勾你魂,不会的。只会看见你所满意的,或者见光,闻香,或者你是信佛的,见圣像,你不信佛的,不偷盗的人,他得善神的护法,他见着善神。凡是合意的,那么成调你的善法,就是善法具足,具戒富德。


  善法调成都是随顺善法,“具戒富德”,持清净戒,具有威德的。还是有真实的福田,福田僧,或者是福田的居士,或者福田的优婆塞,优婆夷,给你作善知识,临终的时候能见到他,你见着“身心欢悦,深生敬信”,因为这种心情而死的,那么“还生人中”,或生天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3 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既命终已,还生人中,诸根圆满,肢体具足,随所生处,具大财宝,端正聪明,安隐快乐,不与五家共诸财宝。复遇可意成调善法具戒富德真实福田为善知识,依彼修学离不与取,能断一切恶不善法,能成一切殊胜善法,能求一切大乘法义,能修一切菩萨愿行,渐次趣入深广智海,乃至证得无上菩提。所居佛土,众宝庄严,宝树宝池宝台殿等,无不充备,离我我所,无所摄受,一切具足严饰有情来生其国,如来自身寿命无量,为诸有情如应说法,般涅槃后,正法久住,利益安乐无量有情。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二远离不与取轮。”


  “诸根圆满,肢体具足,随所生处,具大财宝,端正聪明,安隐快乐”,这跟前文是一样的,只是中间的盗,或者是杀不同,其它都是相同的。再到人中,六根具全四肢也具足,所生的地方,具诸财宝。当然你的家族也很富有,就生到好人家,端正聪明,相貌很好的,谁看了都喜欢,聪明伶俐,安隐快乐。


  “不与五家共诸财宝”,世间上一切财宝是五家共的,你不偷盗,就是你自己作得了主。五家不共,哪五家呢?国家没收,或者征调,或者盗贼抢你,抢你防不了,或者偷者偷你,就是两家。水淹,大水给你冲走了,火烧,这就四家。最厉害的是家贼难防,不孝的子孙,你是没有办法的。一切世间的财是五家共的。你能够安隐快乐,这个财宝不与这五家共的,只有你的福报,你的果所感的,没收谁的也不会收你的。水不淹你,火也烧不到你这儿来,因为你是善人,你的子孙都是善良的,不会背逆的,不会出那忤逆的子孙。


  “复遇可意成调善法具戒富德真实福田为善知识”,那么依着他修学,跟他修行,跟他学道,远离不与取,持这个清净戒,再不偷盗,说一切恶不善法,你都能够断。虽然只是持这一戒,其它的九善,你也能够具足,有一个突出了,其它也能具足。


  “能成一切殊胜善法,能求一切大乘法义,能修一切菩萨愿行,渐次趣入深广智海,乃至证得无上菩提,所居佛土,众宝庄严,宝树宝池宝台殿等,无不充备。”这好像西方极乐世界,大家念《阿弥陀经》都知道,生到哪个世界都是一样,生那个国土,生天上也是这样。你去那个佛国土的那个佛,世尊如来,自身的寿命无量,为一切有情如应说法,你去了就可以闻法。佛灭度后,你那个世界“正法久住,利益安乐”,无量的有情。“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二远离不与取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3 19:1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菩萨摩诃萨成就此轮故,于声闻乘得无误失,于声闻乘补特伽罗得无误失,于独觉乘得无误失,于独觉乘补特伽罗得无误失,于其大乘得无误失,于其大乘补特伽罗得无误失,常能炽然三宝种性。于诸如来出家弟子,若是法器若非法器,下至一切被片袈裟剃须发者,得无误失。于大乘法常得升进无有退转,利慧胜福常得增长。于一切定诸陀罗尼诸忍诸地速得自在无有退转,常得值遇诸善知识随顺而行,常得不离见一切佛及诸菩萨声闻弟子,不离闻法,不离亲近供养众僧。于诸善根常精进求,心无厌足,常于菩提种种行愿心无厌足,所得果报广说如前。”


  三乘人,补特伽罗就是人,就是有情,声闻乘,独觉乘,大乘。受持三乘法的这三种人,你对他们说法,对他们教导,都不会有误失,他们不会犯错误。就如法说,这些是菩萨摩诃萨,他问的是菩萨摩诃萨怎么样能成就他的大菩萨道?怎么样化度众生?佛就跟他说了,有十轮,这个十轮讲完了,后面还有十甲冑轮。十轮讲到这里就讲完了,那十轮也是菩萨所做的。所以你看这十轮是重复,《大集十轮经》,专讲十轮。


  同于大乘法,渐渐的升进,一直到成佛,从此不再退转。“利慧胜福常得增长”,那个锋利的智能,像金刚那样的智能,殊胜的福德,永远是增长的,同时也能够得到戒定慧。这个本身远离偷盗,远离不与取,就是戒。你修定的时候,一切诸三昧,都能得到,乃至于成佛的时候,要经过十忍十地,也能够得到自在,无有退转,常得值遇诸善知识随顺而行,经常遇到名师指点你,教导你。你照着他所说的,他怎么做,你也怎么做,随顺而行,不背逆。


  常得不离见一切佛,常得不离见一切诸菩萨,常得不离见一切声闻,常得不离诸佛菩萨,声闻弟子,常得不离闻法。你所在处,常时有说法的盛会,经常能够闻到法,还能够亲近供养众僧,这就是佛法僧三宝,你常时不离开,常得亲近。


  “于诸善根常精进求,心无厌足”,这是培植福德,培植善根,精进不懈的,没有满足的。对善没有满足,对于恶,一念不生,这就是一念成了佛。


  “常于菩提种种行愿心无厌足”,发菩提心,行菩提行,发菩提愿,没有满足的,所得的果报,广如前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3 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复次善男子,若菩萨摩诃萨能尽形寿离欲邪行,即是施与欲流所漂,一切众生无惊无怖,无嫉无害,无有热恼,亦无扰动,于己妻室喜足而住,终不希求非法色欲。由此善根速得成熟,所有前际轮转五趣没生死河,因欲邪行,造身语意诸恶业障,诸烦恼障,诸有情障,一切法障,诸室家障,自作教他,见闻随喜,由此远离欲邪行轮,皆悉辗坏,摧灭无余,不受果报。于现身中诸人天等皆共亲爱无所猜虑,身心安乐,妻室贞良。将命终时,身心不为忧苦逼切,所爱妻子眷属围绕。临命终时,不见可怖剡魔王使,唯见可意成调善法具戒富德真实福田为善知识,身心欢悦,深生敬信。既命终已,还生人中,诸根圆满,肢体具足,随所生处,具诸眷属,端正聪明,安隐快乐,复遇可意成调善法,具戒富德,真实福田,为善知识,依彼修学离欲邪行,能断一切恶不善法,能成一切殊胜善法,能求一切大乘法义,能修一切菩萨愿行,渐次趣入深广智海,乃至证得无上菩提。所居佛土,无诸女人,离诸淫欲,具足第一梵行有情来生其国,一切有情皆受化生,不处胞胎臭秽不净,如来自身寿命无量,为诸有情如应说法,般涅槃后,正法久住,利益安乐,无量有情。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三远离欲邪行轮。”


  邪淫,“即是施与欲流所漂,一切众生无惊无怖”,跟盗戒一样的,这也是布施给众生。所有沉溺欲流的,贪着淫欲的,那一类众生浮沉于三恶涂的。漂流一切众生,给他们布施,给他们安慰,使他们不要惊恐,不要恐怖,跟前面一样的。“无嫉无害,无有热恼”,也无有扰动。“于己妻室喜足而住”,夫妇关系是人间的正道,所以受五戒的,不会防碍人间的正道,受菩萨戒的也不会防碍人间的正道。要是受比丘菩萨戒的,就不行了。有信位的菩萨,要断一切欲。我们感觉到夫妇生儿育女,传宗接代,这是人间的正常,但这个是对吗?不对的。


  就像我在北京中南海里面的正觉寺,有位大学教授到北海公园去逛,他到那儿看见这间庙,他一进去,公园里有间庙,他感觉很奇怪,可能他是第一次进去。北海公园的庙,是满清帝王修的,以前并没有开放。所以,那个庙是专门给喇嘛住的,不是给和尚住的,那个时候的皇帝都皈依喇嘛,拉拢蒙古,拉拢西藏,扶掖边疆。


  那位教授到那儿去,看见我们和尚,他对佛像也不恭敬,也不礼拜,他以教训我的口吻说:“要是都像你这样的人,我们这个人间就没有了,就断种了。”他跟我谈了很多,我只举今天所说的这个问题。我当时跟他说:“都像我们是不错,都断了欲,是绝种了。都像我是不可以,但是我可以说几个地方,像极乐世界没有女人,他没有绝种,十方世界人都到那儿去。”



  我说:“大梵天没有绝种,那个没有女人相,也没有女人,只有六欲天;他没绝,十方世界都往那儿生,不会绝种的。”他说:“这个我没有看见,我不相信,我只相信眼前见到的。有事实我才相信,这个不是事实,是你们佛教虚编的。”



  我说:“那我说点事实。都像我是不可以,都像你老教授,可以吗?”



  “那有什么不可以?我可以教人。”我说:“你吃饭不?你穿服不?你这衣服,这衣服从那儿来的呀?是教授做的吗?是学者做的吗?你吃的粮食,你们教授种地去吗?都像我不可以,都像你也不可以,要是都像你,这个世界也没有了,都饿死了,你也不要穿衣服,也不要吃饭了,你还要到这旅游,不可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3 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假使说这个世界都像佛了,这是办不到的事情,只能说是佛果。都像佛,这个世界就没有了,全清净了,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这犯一个根本错误,不论你举那一法,要都是那一法,什么都没有了,只有一个证得空性,人人都具足空性,人人都证不到。证到的很少,所以才成佛。物以稀为贵,在人中的,有一个断烦恼证菩提的阿罗汉,他就尊贵到不得了,就是这个涵义。


  这位菩萨到尽形寿都能离开了,因为菩萨有在家菩萨,有出家菩萨,所以他是离欲邪行,要全是菩萨了,就是离欲的正行邪行都不可以。但是你没有欲念,对于一切的众生就是供养他们,布施他们,无惊无恐,无嫉无害。邪欲就是嫉妒,奸淫出杀害;这一个戒破了,杀戒也破了,也能破酒戒,也能偷盗了。杀盗淫妄只要破一个,会有连带的关系,也许就会破五戒,所以不能嫉妒。“无有热恼,亦无扰动,于己妻室喜足而住”,应当满足,欲望是无止境的。


  “终不希求非法色欲”,不贪求非法的色欲。不合法的,未经过手续的,这叫非法色欲。现在没有办法,每天看报纸,非法的色欲看太多了,如果菩萨能够尽形寿远离了,由于这个善根一定能成熟,所有前际的轮转五趣没生死河。因欲的邪行,造身语意诸恶业障,诸烦恼障,诸有情障,一切法障,诸室家障。有室有家就是障碍,大家看“家”字,上头有个宝盖字,关到圈里似的,无法出脱,等什么呢?等着捱杀,关到家里是等死,现在真的死在家里头,还是正寝;要是死在外边,就漂流了。


  “自作教他,见闻随喜,由此远离欲邪行轮”,看电视的时候,你看见这种镜头,要发愿,愿一切众生断邪欲,一定要发愿,你看看那个,再看看动物的世界,你说人跟动物区别有好多?都是为了找食,互相残杀。


  我这几天看电视才发现狗熊吃鱼,北极狗熊就靠鱼生活,什么都没有,冰天雪地,它会逮鱼,这叫互相残杀。命债互相的代,看到这些事,千万不要随喜。你说人跟人之间、畜生之间,有什么区别?中国古代俚语上讲,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很少;人讲理,五欲境界,我们是适可而止,不让他太过份。淫是三点水,淫就是过份,雨下太久了,简直不停,久雨就生淫,淫就是过份的意思;愈过份,转的动物愈小。


  你可以观察,鸽子、麻雀、老鼠,它们的欲念是无止境的,这些应当知道。“远离欲邪行轮”,就是“皆悉辗坏,摧灭无余,不受果报,于现身中诸人天等皆共亲爱无所猜虑。”人天对你无所猜虑,你离开欲念,女性对你没有防犯,绝对不会发生强暴的事情。男性的,你也可以认为自己离欲了,一切的女性也不会对你生起贪爱心,因为你的精神所放出的电光,所放出去的磁场,跟她不相应,不起作用。




  这个问题很大。十善业道,浅显说是我们人天乘,大了,声闻乘也做不到,只能做到一部份,乃至菩萨摩诃萨也只能做到一部份。唯佛与佛,十善业道轮才能究竟成就,每一法都是这样。所得来的果报,于现身中人天等皆共亲爱,对你没有猜虑,自己的身心也安乐。“妻室贞良”,按照佛经上面所说的,好像大男人主义很重,妻室贞良,好像不管丈夫,丈夫可以随便吗?男女都是这样子,不可以!一般的都说妻室贞良,男人也应当这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3 19:13 | 显示全部楼层
过去在战国的时候,鲁国柳下惠的哥哥,身不二色。古来人就提倡,只有妻室,男的不能跟其它的女人,女的不能跟其它的男人,有的时候,终身清净,一生不娶的,古来人很多这种情形。有的人在评判的时候,认为这种人愚痴,没有智能;食色者性也,说他连食色都不懂,这是愚痴,只有圣人才做得到。像柳下惠,坐怀不乱,鲁男子是鲁国的一个男人,他身不二色,一生守清净戒,这是不容易的事情,要懂得这种道理。


  将命终时,身心不为忧苦逼切,所爱的妻子眷属围绕。临命终时,“不见可怖剡罗王使,唯见可意成调善法,具戒富德,真实福田,为善知识。”这跟前文一样的。那么,“依彼修学离欲邪行”,这句经文不同了。前面那段经文是离不与取,这个是离欲,其它都一样的。前面第一段是离不杀,“能断一切恶不善法,能成一切殊胜善法,能求一切大乘法义,能修一切菩萨愿行,渐次趣入深广智海。”渐次的能成佛,“乃至证得无上菩提”,“所居佛土,无诸女人”,你生到那个佛土,持五戒不邪淫,你生到的佛土,没有女人。


  “离诸淫欲,具足第一梵行”,第一梵行就是清净行。到了这个佛国土的人,都是具足清净梵行的,都是离诸淫欲的。极乐世界就是这样,东方药师琉璃光如来世界、上方的不动如来世界也是这样。凡是净佛国土都是这样子,那么就不再受生;受生都是化生,梵天都是化生,极乐世界是莲花化生。那么,处在母胎的,胞胎的臭秽不净,这种情况没有了,这个世界的佛,如来寿命无量。“为诸有情如应说法,般涅槃后”,“正法久住,利益安乐,无量有情”,前面所说这些意思就结束了。这就是“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三远离欲邪行轮”,这是第三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3 19:13 | 显示全部楼层
菩萨摩诃萨成就此轮故,于声闻乘得无误失,于声闻乘补特伽罗得无误失,于独觉乘得无误失,于独觉乘补特伽罗得无误失,于其大乘得无误失,于其大乘补特伽罗得无误失,常能炽然三宝种性。于诸如来出家弟子,若是法器若非法器,下至一切被片袈裟剃须发者,得无误失。于大乘法常得升进无有退转,利慧胜福常得增长。于一切定诸陀罗尼,诸忍诸地,速得自在无有退转,常得值遇诸善知识随顺而行,常得不离见一切佛及诸菩萨声闻弟子,不离闻法,不离亲近供养众僧。于诸善根常精进求心无厌足,常于菩提种种行愿心无厌足,所得果报广说如前。”


  菩萨摩诃萨要成就这个轮,金刚藏菩萨问佛,于声闻乘怎么样才得无误失?于声闻乘补特伽罗如何才能得无误失?“于独觉乘得无误失”,“于独觉乘补特伽罗得无误失”,“于其大乘得无误失”,“于其大乘补特伽罗得无误失”,也常能使三宝炽盛,三宝的种性常能住。要是能够成就远离欲邪行轮,就能成就不杀轮,也能成就远离不与取,这都是相同的。这样于三乘法,于三乘人,能够没有错误。大菩萨在说法的时候,依法而为众生启示的时候,对声闻乘,给他说声闻乘法,不会错乱的给他说大乘法,大乘人也不会给他说声闻法。这就是对三乘应机说法,都没有误失,这样子是正法久住。


  上面所说的每一尊佛,般涅槃后,正法久住,就是这个涵义。于诸出家的弟子,“若是法器若非法器,下至一切被片袈裟剃须发者,无有误失”,不但对三乘人无误失,只要是他被着一片袈裟,你要知道他为什么能被到这片袈裟,这叫知根无误,绝对没有错误的。这样于大乘法常得升进,再不会退转了。“利慧胜福”,那么的“常得增长,于一切定诸陀罗尼,诸忍诸地,速得自在无有退转,常得值遇诸善知识,随顺而行。”这跟前文都是一样的,“常得不离见一切佛及诸菩萨声闻弟子,不离闻法,不离亲近供养众僧”,对佛法僧三宝常得亲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3 19:14 | 显示全部楼层
复次善男子,若菩萨摩诃萨能尽形寿离虚诳语,一切众生常共爱敬,所出言词皆成谛量,闻悉敬奉,无所猜疑。由此善根速得成熟,所有前际轮转五趣,没生死河,因虚诳语,造身语意诸恶业障,诸烦恼障,诸有情障,一切法障,诸信言障,自作教他,见闻随喜,由此远离虚诳语轮,皆悉辗坏,摧灭无余,不受果报。于现身中,诸人天等皆共亲爱,无所猜虑,身心安乐,所出言词,他皆信奉。将命终时,身心不为忧苦逼切,所爱妻子眷属围绕,临命终时,不见可怖剡魔王使,唯见可意成调善法具戒富德真实福田为善知识,身心欢悦,深生敬信。既命终已,还生人中,诸根圆满,肢体具足,随所生处,所言诚谛,端正聪明,安隐快乐。复遇可意成调善法,具戒富德,真实福田,为善知识,依彼修学离虚诳语,能断一切恶不善法,能成一切殊胜善法,能求一切大乘法义,能修一切菩萨愿行,渐次趣入深广智海,乃至证得无上菩提。所居佛土,一切真实,离诸虚伪,妙香洁物之所庄严,无谄无诳,心行正直,希求纯净善法有情来生其国,香洁妙服,宝饰庄严,如来自身寿命无量,为诸有情如应说法,般涅槃后,正法久住,利益安乐无量有情。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第四远离虚诳语轮。”


  虚是虚假的话,诳是骗人家的话,要离开。“一切众生常共爱敬,所有言词皆成谛量”,量是如理的意思,谛是理,量是如理。一切的语言,都是真实的,这个真实的是合乎法性的。我们所说的话都是不真实的,没有如理,不是谛,含有诳惑的成份。虚诳语包括很多,像我们,只要不是为名利,不是为自己有利,就可以了。菩萨就不行了,菩萨的要求很严格,菩萨是许可打妄语的,要行菩萨道。


  例如佛在因地当中,有一只布谷让打鸟的猎人打伤了,那布谷就飞到佛这儿,佛就把它藏到怀里,那打鸟的人过来看着,有这么一个人,就问:“我刚才打了一只鸟,你看到没有?”“我没看过。”这不叫打妄语。这只布谷都藏到他怀里了,还说没有看到。这个不犯戒,他是为了利益众生,是佛的方便善巧,佛所说的法都是方便的。所以在《金刚经》上,佛说跟须菩提说,“知我说法,如筏谕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那就是方便,因为方便善巧度众生故,才如是说。其实没有一切法,一切法都不成立,那就不叫虚诳妄语。因利益众生故,杀戒,盗戒,跟淫欲戒,都如是。我们供养的提篮观音,提篮观音就示现女人,跟人结婚去了。她犯戒不?犯戒。她是为了利益那个众生,但是她结婚的那一天,就死了。结完婚了,行完婚礼了,那天晚上她就死了,她就让人念〈普门品〉,或者是念几品,或者后来还要念背诵《法华经》。那个姓马的,一天到晚就是背《法华经》,她就嫁给他,可是到了晚上她就死了。那个姓马的一看,人生这么无常,这么漂亮干什么,这么就死了,他也就出家了,那是度他的。


  大菩萨是行逆行,逆行就是不顺行;跟这个佛的戒律是逆,虽然是逆行,他是真正的顺,真顺。他如理,懂得这个道理就行了,不然还有很多的迷惑。像这些众生,人家都恭敬他,他离开了,不欺骗,说话都是真实的。那么人家对他所说的话,没有可猜疑的地方,不怀疑,有了这个善根,成熟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7-19 10:16 , Processed in 0.235982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