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随念

[大德开示] 禅修的主要途径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4-6 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七)用心的力量

    接下来谈用心的力量。事实上,这也是很少人提到的。

    刚开始修定的时候,我们对所缘境目标,一定要用强一点的力气,用大一点的力气,全力以赴。要用紧一点心力,水泼不进。

    这有一点像看武侠小说,对面墙头敌兵射箭,武士拿着一把棍子向前冲锋,抡圆圈快速转动,“呼呼”……,箭一支支都射不进来,被挡飞掉了。所以你要是不紧一点,无始以来的妄想习气,串习,它就会干扰,见缝插针,就会插进来了。一插进来,就扰乱了。所以要用大一点、强一点的力量,全力以赴,和你无始以来的串习抗争。比如我们扳手腕,我开始扳不过你,老是被你的习气烦恼压服了。事实上,习气烦恼是最难对治的,而且非常顽固反复。起初老被它扳倒,然后你就不断跟它扳。当作一场战争,而且还是近距离肉博,当成是对练。慢慢力气渐增,能够扳过一点,扳到最后势当力平。所以这个过程叫对治,是一个屡战屡败到屡战屡胜的过程。修数息观就是一种对治,念佛也是一种对治。然后扳到能够压服它一点,再扳,扳到最后,它已经一点力气都没有,完全无力反抗了,服服帖帖的,最终你也不用再费力气了。所以开始,一定要用力。不用心的力量,就难以学会,或完全学不会。
    一个人念佛如只口念心不念,喊破喉咙也没有用。就是这样。很多修净土的行人,都修不上去。为什么?因为他嘴巴在念,没用上心力。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也是说明这个道理。很多人在念经,或者念咒“嗡嘛呢叭咪吽,你好吗?吃饭了没有?嗡嘛呢叭咪吽……”他照样可以这样。念熟了,就变成“熟溜”了,溜掉滑掉了。溜了就没有在心里踏实下来,滑过去了。就像刹车失灵,刹不住,滑掉了,所以这个病很严重。熟溜了,就叫“偷心”。偷心就是暗中把修定应该有的利益和功德偷走了,你还不知道。本来你是要静心的、专注的,最后反而慢慢地滑掉了,变成了一种熟溜病。

    现在很多人上早晚殿做功课,讨厌上殿。本来上殿是让你能够在那里一心一意地、全身心投入地念。念《心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应该整个投入到里面,沉浸在里面。
 楼主| 发表于 2011-4-6 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得我第一年在这里出家的时候,每天想着去上殿,巴不得快点到来。因为我站在大殿里面的时候,我的身心就能稳定、安静下来。但我们现在天天站在那里,就觉得天天都是这样,一点新鲜都没有,一点变化都没有。习惯得象家常便饭,一点也不摄心受用。觉得很痛苦、很勉强,逼迫着你似的。你不愿意,自己不主动,不去做。最后变成被动的,被迫的,心不甘情不愿,站在那里妄想纷飞,烦烦恼恼的。然后念熟了,就溜了,溜了就没有作用。这个一定要检查。我们把这个叫做轻忽养识啊——你没重视,把你的识,你的分别养得肥肥大大的。我们要转识成智才对。所以很多人修了一辈子,没有效用。没有效果,起不了对治散乱的作用,方法自然就失效了,慢慢信心也丧失了。

    你要检验你熟溜不熟溜,很简单。比如你念《心经》,或者念咒,我从中间抓一句,你能不能接下去?如果能接下去,就不是熟溜;接不下去,就是熟溜。因为我们念熟了以后,有一种惯性,它推着你走的,但是你并没有用心。这是一个关键,不管修什么,不能这样。要做就要认认真真把这个事情做好,不能花同样的时间、精力来做一件事情,最后没有达到你的目标,没有效率。那你亏不亏?你的生命就这样浪费吗?很多人修行都出现过这个问题。没有去反思,到底有没有作用?如果没有起到摄心的作用,那你念诵时就放缓慢一点,不要飞快地赶,放慢速度也能纠正过来熟溜病。

    开始要抓住所缘境,等到所缘境目标已经不丢失了,能够保持稳定了,没有流散了,你就要减弱,要放松,不要抓死了。前提是要在保持所缘境不失的情况下。所以开始做的时候,要用力,用大用强用紧,最后就要慢慢松。就像抓一个东西,开始抓紧了,怕掉下去,会紧张抓得紧些。慢慢掌握习惯了,知道力度了,就会慢慢放松,松……到最后我几乎不太用力了,所缘境也没有丢掉,还能保持。这个过程也是很多人没有讲到。实际上,哪能一个东西长时间抓那么紧?我们开始抓紧,是为了不散乱而已。当你能保持的时候,怎么会散乱?而且是一种明净。明就是正知;净就是能稳定不散动。所以要松掉。我们的用心过程,是从不会用心,到开始学会怎么用心。等到你会用心了,开始学会不用心。听懂这句话了吗?这句话是精华。这是你们将来去修行,要讲明的。很多人没有告诉你怎么放松。你开始不会用心,要学会用心;到你会用心了,你要学会不用心。所以我们的用心过程是:学会用心到不用心的过程;学用力气到最后不用力气任运的过程;学会紧到最后松的过程。但是松,有时候不能全松掉。有时要有一丝力气撑在那里,不然就容易落入细昏沉去了。你观察你的内心,不用力,就很容易昏沉。所以有时候,要有一丝丝的力气撑提在那里。一点点,微微地提一点点,你就会保持特别的明净状态。这也是一种经验之谈,不太有人提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4-6 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学了很多年教理,经过有一阵子。发现我要再不修行,如果我在35岁之前,不能找到有效方法,修起来……实际上,最能用功的,开始走向修行的,很多是在30岁到40岁之间,这阶段是精力最旺盛,也是人生最要跨越的阶段。如果这时候再走不上去,到40以上,很多习气毛病很难改了。而且时间、精力、体力都跟不上了。当然也不是绝对的,但大部分都是这样。所以我在这方面进行摸索。老和尚也没有传给我们什么,我们这一代人很可怜的。佛法真的是太高妙了!太好了。但是文革以后,青黄不接,老和尚很多忙着建庙。建完后,使命也完成了。我们变成无依无靠的,没有人手把手、一点一滴讲这些传承、经验。这就是我们很担心的问题。在我们这一代再不建立起来,你们下一代将更麻烦了。说实在话,如没有人讲这些细节,会失传的。再过一百年,找不到人问了,没有人知道佛法怎么修行的。教导人修行这是我们的使命和责任。
 楼主| 发表于 2011-4-6 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八)禅修的次第

    现在再和你们讲一下禅修的次第。

    很多人以为禅定没有次第。实际上,次第非常明显。

    第一个是断绝对过去妄念的攀缘。

    第二个是对未来开放。

    第三个是安住当下。

    这是我们修行心态里面的一个次第。

    一跟二是对三的引导,三是结果。关键是在第一和第二。

第一个是断绝对过去的妄念,这话听起来怪得很。我来问一下大家:谁的脑子能打过去的妄念?打不到的!实际上妄念就是现在的,不是过去的。现在的妄念都是对过去的妄念继续攀缘而成的。就是对过去的掉举,过去了再举起来的。并不是回到过去了。目前的还是你现在的意识流在作用。所谓的相似相续,从过去相续到现在而来的。断除就是我们不要攀下去,就是止,就是不随。

    第二个是对未来妄想的开放。怎么开放?这话听起来也怪得很。这话真正说的是别停在止上,别死攀在所缘境上,那也是妄想。人能打将来的妄想吗?是打不到,也不可能,所以也不用断。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不止。

    所以开始是不随。没有不随,谈不到不止。先止,然后不止。不止,你的心才能开放。开放,心才能灵活起来。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大德谈“妄念起的时候要不止不随”。实际上,这是前后颠倒的。是不随在前,不止在后。没有不随,你是妄想流注的。先不随后,才是不止;要不止,先得学不随。能够不随了,才能学不止。所以止是一定要学的。在修行的过程中,真能够不随不止了,就能够安住在当下。当下也是个假名,并不是真有个当下可以安住。实际上不随不止了,就是了,没有个当下去安住。或者安住在什么念头上,什么妄想上,这些都是废话。因为你已经不随了。不随了,就没有什么妄想了嘛,掉举都已经排除了。若有昏沉就违反了第二。第二是向未来开放的。
 楼主| 发表于 2011-4-6 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保持好了第一、第二,就是第三。

    那么可能有人会问“在第三的话,如何破现在心?”

    这种问,是没修道的人乱问。因为做到了一、二,就没有过去和未来。大家读《金刚经》:“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是怎么回事?很多人也没有去仔细分析这句话,到底怎么修的。如果真做到了一、二,就没有了过去、未来,还有什么现在呢?就没有了!

    或许还问“此法未排除昏沉?”

    不!如果做到了二,就没法昏沉。因为你向未来开放了嘛,你不用力气了,无功用了,不用心了,怎么会昏沉?如昏沉就违反了二。

    如果一、二都做了点,又没有做好,会是怎么样呢?按照这个做法,人还有妄念吗?好像应该是没了。

    不!还有。

    人的妄想分两种。

    一种是密近的相似相续,比较靠近的前后顺流。人的思维都有逻辑,有一种黏着性。有一种流——意识流,细微地、繁密地在那里流动。不随如果做好的话,这个妄想就排除掉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4-6 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但还有一种妄想,虽然在里面相续,但是并不是密近。比方说突起的念头、想法等,这叫“孤起”念头。人没有这类妄想,就没有创造力。所以你不用担心没有创造力,突然会冒出来的,就是创造力,也可以起作用的。如果观察细微,就会看到这个心念是突起的,当下就消融了。这个妄想起来以后,如果要用力对治,反而变粗了。你不用力,来了就来了,去了就让它去了。就像虚空中,云舒云卷一样。来无所从来,去无所从去。你根本不用为这个妄念,再起一个心念去排除它,起念又是念了。这种突如其来的念对你干扰不大,也不会牵扯你。很多人也没有办法理解到这一层。消融掉,不随它,这叫“蛇结自解”。什么叫“蛇结”?蛇绞成一团,自动慢慢松动散开了,就是解,不用再去用力排除。

    既然谈到蛇结自解,也顺道完整介绍一下其他二个。

    一个叫识妄即止。识妄即止就是你不随了。识就是我们的意识;妄就是我们的妄念,马上就能停止、不随,在禅宗叫截断众流。

    第二个叫蛇结自解。上面谈过,这时候要转变用心的方向。开始用力,最后不用力。你要再用力,心就变粗了。只要你动念,就粗了。这时候不动念,妄念来了,就像蛇结自解,融化掉了,你不要用心再去对治它。要么就是转为发菩提心,培养一种心态——时时刻刻准备着要去利益众生的心态,把这个心发起来。利用这种细微的念头,不用对治,把它变成一种应激反应,第一反应就是利益他人的,就行了。发了这个心,马上要付诸行动。事实上,你发了这个心的时候,里面已经动了,这个动会推动你的身体。很多人发了这个心,有好的想法不愿意讲出来,自认为是谦虚。实际上,只要能利益人,你大但去讲,去做,不怕别人说。这就叫变毒草为肥料,这也叫正用它。
 楼主| 发表于 2011-4-6 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底下还有,不过不便于细说了。

    第三个叫贼入空室。一个贼跑到四壁空空的房里,什么也没有,没东西可偷。假设有妄念飘动,也不用害怕,这并不能够干扰到,也污染不到空性本觉智,一般叫无生。

    这是给你们分析什么叫没有过去、未来,当然也没什么现在当下可言。

    (九)心的层次

    现在来分析一下心的层次。

    我们经常把心比作蛋糕,分成三层。比如这个桌子上放了蛋糕,蛋糕里面有两层。第一层是粗乱的,比较强的能所。第二层是细心行,比较弱的能所。第三层是桌子,本觉大海。
粗重的叫我相、人相。我相和人相就是强能所,是可以表达的,是意识心。可以用逻辑讲,能讲清楚的。第二层弱能所,比较不容易讲清楚,属于不具体的模糊状态。

寿者相仍然是我,细微的我,弱能。这个要能表达的话,必须要上升到我相。寿者相粗了、强了,就转成了我相。寿者相是仍然还觉得有一种细微的存在感,像命根一样难断。粗我是没有了,但仍然有一种隐隐约约“我”的存在感,这实际上就是寿者相,很难破。

众生相就是弱的所,众生相怎么讲呢?众生相是觉得什么都没有了,所有的相好像都不存在了,认为就是空了。实际上,这仍然还是众生相。说到这,顺提一下,有的人在座上的时候,好像身体没了,感觉不存在了,就认为这是空性了。其实这只是身执松了,更细微的感觉不到,更不是什么空性,空性不是感觉出来的。

    所以对《金刚经》所讲的四相,我们花了很长时间,一直疑惑四相是怎么分出来的?最后才明白,原来我们的心可以分成强弱两对能所。弱的能所是有点模糊不具体,要表达就要上升到粗强的我能人相上来,才可以表达清楚。在下面那层是表达不清楚。

    比如划三条线,最上面一层是强的能所,第二层就是弱能所,最底下就是本觉大海了。第二层间于强能所和本觉大海间,这一层也可以称为无明,很难完全表述清楚。

    你感觉什么都不存在了,事实上就是众生相。如果仍然有一点隐隐约约的存在感,就是寿者相,这是最难破的。到了这个地方,很多人认为悟道了,实际上还不是,下面才是本觉大海。所以这个蛋糕,撕掉一层,进入第二层,第二层再撕掉,最后就回归到本觉大海。
 楼主| 发表于 2011-4-6 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的一切活动,不管心里的还是外在的,事实上是离不开空性本觉大海。只不过被你扭曲了。就像是海中的波浪,浪打得高一点或者低一点,终究是离不开大海的。实际上,浪的下面,还有一层弱的在那里动,你看不到而已。据说大海深处,在40米以下是不动。这种明晰、本觉智,是在底下的,支撑着上面的。但上面的是离不开下面的,中间并没有什么界线,可以割裂开来。

    我们的表达有两种:一种是明行系统,一种是无明系统。明行系统是已经契入空性,不再为其能所假相所迷惑了。已经有了智慧,能够归于本觉大海。这时候,已经入于圆教,随拈一法都离不开整个法界。但是我们凡夫没办法,执少部分因缘法为我,执局部为我。这就局限了自己,因此需要觉破,回归到大海里去。

    所以佛法里面真的不太讲潜意识,只不过心有粗细之分而已。有些人能观察得到,有的人观察不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4-6 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心的层次,从结构来讲的话,我们再把它分成四层。

    第一层是我们能意识到的。有逻辑,有思想,用语言表达的清清楚楚,这是第一层。如果有人第一层都讲不清楚,那么是他表达有问题,或者他的思维逻辑有问题。

    第二层是我想要做某件事,已经有了想法,但我还没组织成语言。比如我明天想要到云门禅寺去礼拜云门禅师,我要去我是明白了,但如何去?乘什么车去,什么时候去,跟什么人去,走哪条路比较近等等。这些我都还没想好,没有组成有逻辑来的语言来表达清楚。所以很多人说“我已经有想法了,但具体如何,我还要再想想。”然后你慢慢组织成语言,把它变成有逻辑,这已经上升到第一层了。所以在这一层,我明确知道要做什么事情,但还不知道具体该如何进行去做。

    第三层又分两个小层。我想去做的想法、行为或者冲动,有部分是可以观察得到的,有一部分是观察不到的。能观察到的,有时候是一种直觉。就是知道我想去做什么,但是模模糊糊的样子,说不清楚为什么这样做的原因。这就是一般人习惯所称的直觉。第二部分是连观察也观察不到,但你总有一种本能的冲动。你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去做,但总倾向于这么样去做。有一种倾向,一种势能。“哎呀,这么讨厌?我为什么要这么去做呢?”我也不知道,无意识的。这是你观察不到的。你们观察一下自己有没有这种情形?我自己觉得我就有这种体会。

    再往下一层,是什么样呢?轻微的将要动的那种倾向。那个动,是将动还没有动起来,这种动轻微的,快速的。一般没有深厚的禅定到达不了第四层,更谈不到观察了。

    这第四层讲的就是行。就是将要作业,还没有作业,没有具体动起来的时候。冲动有了,方向有了,但到底要做什么呢?不明确。比如你挨了一脚,要还手,将要打还未打出去的时候,这就是行。你挨完后,想动,还没有动,起码有种聚起来的倾向,那就是行的部分。

    行有内在的行为和外在的行为。内在是指细心行。行,也是一切业力的基础。行就是意志决定。在五蕴里——色、受、想、行、识,行是决定、抉择。我下定决心,做什么事情。行的过程,就构成了造业。

    上面简单的分析了心的层次。有助于我们对心的了解与修定的逐渐深入。
 楼主| 发表于 2011-4-6 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十)禅修中的觉受

    修定的对象、在过程中要排除昏沉掉举、用心的力量、包括次第、心的层次都分析了。接着我们着手去修行,就会有觉受。这如你吃饭会饱,你去跑步会流汗一样的平常。

    佛法把将获得初禅定的人,其身上所发生的八种感触,叫八触。这也只是一个概括。实际上我们具体去修行,不止只有八触发生,是有无量诸触发生。只不过我们用语言表达,本身有局限性,不可能把所有的觉受都列出来。只能高度概括为八触,其实也就是包括了无量诸触。我自己在禅修经历觉受时,有时候竟然在八触里面找不到对应的触,感到相当疑惑。幸亏我一位资深的老师告诉我,八触只是简略概括,实际上觉受有很多,这时候才明白放心。

    第一种就是动。很多人打坐的时候,会动得摇摆,甚至会跳起来。这是因为打坐的时候,气机发动,会冲刺很多疲软的、损伤的、扁掉了的气脉。有点像水龙头,如果水流太湍急了,水龙头一拧开,就会不断颤动。我们的身体也一样,当气冲动的时候,有时控不住。有些人会摇来摇去,摆来摆去。有些人还会蹦的跳起来,这些现象都有。我带过的人当中,都出现过这些现象。因此,对于那些初学打坐的人,我不太主张他们坐在禅凳上。因为有时候气机发动,没人护持,万一控制不住,摔了下去,摔坏了怎么办呀?甚至有些人动也动不了,会哭啊!各种可能都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2-4 07:49 , Processed in 0.204724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