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renren

一日沙门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8-6 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日沙门》 逆缘
------------

  沙弥十戒之一是“不非时食”。法师开示道,要持不非时食戒的话,过了中午,就不能再进餐、吃水果或者饮用带颜色的水了。
  我与明达相互望了一眼。
  我们决定,在这一日一夜中,严持十戒,相互鼓励。
  刚熄了灯,躺下没多久,灯又被人打开了。原来,一位同戒的小师弟耐不住饥饿,跑到其他法师的寮房找来了食物,他一边吃着,一边叫醒每一个睡下的人,邀请大家一起吃。他说:“吃一点吧,别饿着自己。”
  小师弟一边说着,一边把点心往我和明达手里塞。他咀嚼着,说,“真好吃,别提多好了。真的。”
  小师弟十一二岁的样子,天真可爱。一双乌溜溜的大眼睛,那份真诚让人无法拒绝。
  美食在眼前,本来没有饥饿感的肚子,似乎有了感觉。
  我与明达相互看了一眼,无言而笑。对着小师弟摆了摆手,表示拒绝,复又倒下。
  小师弟撅起嘴来,“真是的,我费那么大的力气给你们找来吃的,你们不给面子!”
  明达悄声问我,“明博,这对于修行来说,算不算逆缘?”
  “不算逆缘,这是考验。还好,我们还是选择了坚持本愿。修行就是在愿望的指引下稳健地前进。如果背离了自己最初对自己的承诺,才是逆缘。”
  刚躺下,小师弟又回来了。见无人就范,他有些不甘心。
  他专门和我说:“吃点吧,求你了。”
  已经表明不吃了,他为什么还来烦我?正要和他发脾气,脑海里,忽然冒出《观音菩萨普门品》里的几句诗偈。
  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是故须常念。
  念念勿生疑,观世音净圣,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
  具一切功德,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是故应顶礼。
  我决定以“慈眼”观之,再次轻声婉言谢绝他。
  想一想,其实不是外境在诱惑,而是我们有所贪执的心在攀缘。
 楼主| 发表于 2010-8-6 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日沙门》 红尘
------------

  巍峨的佛殿,崔嵬的钟楼,暮鼓晨钟中,流水一日。
  出家做一天的和尚,在这一日一夜之中,感受到嘈杂生活里体会不到的清凉。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古老的柏树,青葱的新叶,风一吹,轻轻摇动,像年高德劭的长者叮咛付嘱。“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仿佛天地万物,都在无声说法。
  一群可爱的鸽子,落在观音殿前的石板上,任你走过,它们也不受惊掠起;有几只顽皮的,还尾随你,跟着走几步,那是一份信任,让人坚信,众生相依,而成世界。
  从寺院外面飘进来的流行歌曲,那些为爱痴狂的句子,让人进一步明白,使人困者,爱与欲也。爱情也是无常的,所以爱情是也苦的。禅院闻情歌,也觉得充满禅机。
  电光石火间,深味永嘉禅师的禅语“触目皆是菩提,所在即是道场”。
  托钵入尘世,归来洗浮尘。细想,“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赧然一笑,心地光明。
  红尘十万丈,何处是家乡?且定睛看云水楼畔匾额上的四字——“红尘不到”。
  临济禅师说,有的人在路上,却不离家舍;有的人在家舍,却总在路上。人不能像蜗牛,把家背在背上。其实也无须背,因为心安处处是家乡。那么,山门里,山门外,又何处不是家乡?
  72位新戒沙弥,在早斋后,要舍戒还俗。僧缘既了,一躯肉做的身体,还是要回到喧嚣的市井中,在茫茫人海中,头出头没。
  在普光明殿,72位沙弥相向而立,听法师讲如何舍戒。
  得戒难,舍戒易。只须面对一个能够听懂你话的人,说出你自此舍去了沙弥十戒,戒便丢失。即便你面对的是一个孩子。即便此时你依然光头僧装,也再不是僧人。听明白了吗?好的,你们两人一组,相向而立,念诵舍戒文,就还俗了。
  “弟子某甲(舍戒者自称名)一心念,今日舍去沙弥十戒……”
  回味一日一夜来的一幕幕,剃发、披衣、威仪、上殿、过堂、托钵、安眠、逆缘……不到五秒钟,就回到俗世了。
  就这么简单!简单得让人想哭!
  有人轻轻啜泣。我一时也泪满双睛。
  上午,离开柏林禅寺的时候,出太阳了。
  走出红色的山门,来到大街上,在拥挤的人群中侧身走过。溽热潮湿的空气,马上将人包裹得严严实实。汗水粘渍在身上,衣服贴在身上,却捕捉不到一丝凉风。
  太阳下的事情,风或可以吹散。有一些,却在吹拂中显露出来,像风吹走沙子,露出海边的礁石。
  一日沙门,这72个随喜做沙弥的人,或许已经从浪起浪灭间,找到了生命的路标。
  比如,定、慧、慈悲、爱、承担、勇气……
 楼主| 发表于 2010-8-6 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日沙门》 饮茶的滋味
------------

  据说禅文化的具体体现,在于茶,就是“禅茶一味”。又有禅语说:茶具有人生三昧。于是乎,家居不可或缺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中的普通一员,就与无比深奥的禅理、衣食住行的现实人生紧密结合在一起,并独具了超然的味道。
  明朝文人陆树声在《茶寮记》中,讲饮茶的理想环境,列为“凉台、静室、明窗、曲江、僧寮、道院、松风、竹月、晏坐、行吟、清谈、把卷”。凡此种种,茶未饮而意趣盎然。可是细想一下,又会发现,如果为饮茶,对环境这般寻寻觅觅,就多少有些喧宾夺主、蚌外寻珠之意了。
  我觉得饮茶的环境,对于饮茶人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事。这就好像饮茶的关键,在于饮者的心情,而心情的好恶,与所饮之茶是否名贵,干系不大。
  生活如是说:夏饮绿茶可以消暑,冬饮红茶可以驱寒,大口喝茶可以解渴,小口品茶可以知味。人未改,茶是茶,不同的时节、不同的心情、不同的饮法,也就有了不同的滋味、不同的感悟。因而对于真正的饮者来说,饮茶自有饮茶的乐趣在。
  “冷水泡茶慢慢浓”,这是一句值得人们细细品味的饮茶人的妙语。
  人生或者浓酽或者清淡,这当中,每个人都要亲自承受:或苦尽甜来,或五味杂陈,或说得出口,或说不出口,如何体会,一颗心最清楚。道德文章,多是三五个素心人,居鄙间陋处,嚼着菜根做的饭食;叫嚣尘上的,不过是戏台上人物的唱词,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耐得住冷,耐得住清淡,从来是成就大业的道路。所以冷水也罢,慢慢浓起来的,终是茶了。
  饮茶人总想说出茶的滋味,却不知道饮茶的滋味,就在饮茶的过程中。如同人生在世,总计较成败得失,殊不知成败得失,都是人生的滋味。
  饮茶时,要从中体会“所饮的是什么味道”及人生滋味,将一份“如何品味”的心思塞在心里,恐怕就会把真正的滋味放过。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饮茶的过程中,全部心思都放在了“寻味的念头”上,而把“主角”放过了。好比人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天天设想着未至的将来,却不做脚踏实地的事,最后将眼前的现实丢掉,一无所得。
  参禅的人都知道“赵州茶”。古时候的赵州禅师,对于那些东参西访来请教佛法大意的学人,无论来过与否,总是苦口婆心地借茶说法,让学生自己“吃茶去”,学人往往于这句话上生迷。殊不知,饮茶的滋味,口说不出,耳听不得,好像鞋子合不合脚,要弄明白,只有你的脚去实地体会,才会清楚一样。佛法大意亦是如此。禅的真谛亦是如此。
  羁旅禅林时,我有幸亲近当代禅德净慧大师,请教赵州茶的滋味。大师承接赵州禅师慈悲度化的本怀,开示道:赵州茶是什么滋味,我个人虽然喝了这么多年,也说不出来。所以只好请你自己喝,自己品味。
  原来如此,要体会茶的滋味、人生的滋味,必须要自己去亲自体验,亲自经历,方可有所省悟;体验者只有不当茶而迷,才能清楚所得是何滋味。在人生中,经历世事变幻、成败得失,都不过是人生的滋味,对于自在无碍的心来说,是没有成败得失可言的。
  平淡的水,添入几片茶叶,就成为茶;似水流年,平常的生活,若是有了一颗自觉觉他的心,就会充满欢喜。这像宋人杜小山的诗句:“寒夜客来茶当酒,竹枋汤沸火正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人生如茶,初饮时也许会感觉苦涩;待到回味时,却会让人体会到茶的甘甜。这是不意而得的收获,也是情理之中的自然事。然而对于饮者,只有口渴时,饮茶才有意义。如果只为体会饮茶的滋味,或浓或淡,拼命来喝,最终不过是灌个大肚,那般的受苦受累,绝非智慧解脱,如是因、如是果,尚应全部自家承受,哪个也代你不得。当然,这样的人生,也是不足取的。
 楼主| 发表于 2010-8-6 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一日沙门》 赵州普茶记
------------

  天不知不觉地黑了。从各个房间闪射出的灯光,无论高低明暗,都一下子熠熠闪烁。参加生活禅夏令营的营员们齐聚在观音殿前,暗红色的矮几上,已经摆好了茶盏。灰衣短衲的出家僧人走来走去,有的提壶,有的沏茶,有的洗盏,有的继续摆放茶盏。
  风从柏树梢上掠过,昨天一场清凉的好雨,洗去了溽暑带给人的黏糊糊的感觉。一下子,连殿角的铁马的响声也轻快起来。夜幕中,灯光里,古老挺拔的赵州塔,像一位沉静的老人,他注视着在寺院里往来的营员们,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学人们。
  陆续到来的营员依次坐在铺好的绿色地毯上。两条腿,交叉盘起,静对脸前的小茶盏。
  茶盏很浅,壁显得有些厚,白色,瓷质,圆圆的口,约两指左右高。把玩在手,忽然发现,浅浅的茶盏,圆圆的口,大大的肚子,竟然有些像笑口常开、大肚能容的弥勒佛。
  想到这儿就笑了。灯影里,这笑容在脸上,不容易让人看出来。
  “普茶”二字,或许让人费解。“普”这个字,是普遍、全面;“茶”是名词动用,放在一起,就是大家一起喝茶。说到“普”字,不能不提一下《妙法莲花经》中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普门”二字,也让人费解,当然,“普”依然是普遍、全面,“门”是进入建筑物、车船内部的入口,二字放在一起,就是为众生进入佛道而普设的门。这是题外话,我们接着说普茶。
  七点钟,大和尚净慧法师与柏林寺众多法师一起入座,普茶开始。
  净慧大和尚提倡“生活禅”,其“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的教法及实践,可谓声播环宇,无论是在佛教界内部,还是外部,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近几年的生活禅夏令营,都有许多来自国外的青年人,不远万里,来到赵州,亲近中国当代大禅师净慧法师。
  净慧法师一团和气,满脸微笑。他首先跟大家说起了“赵州茶”。
  赵州位于华北平原之上,这里的自然条件,无法产茶。那为什么要在这里喝“赵州茶”呢?
  能够在著名的佛教禅宗寺院、赵州古佛的道场、柏林禅寺饮茶,可说是非同寻常的因缘。在唐朝,赵州从谂禅师是禅宗史上无法忽略的高峰。他的教法、他的公案,像“庭前柏树子”、“吃茶去”、“洗钵去”、“无门关”等,至今依然熠熠生辉,泽被后人。
  了解禅宗的人,一提“云门饼”,就会想到“赵州茶”。这是一个非常有名的佛教禅宗典故。当年,一些僧人为了真理的求知,不远万里来到赵州,参访赵州和尚,请教佛法大意、禅宗嫡旨。赵州问:“你来过吗?”一人答:“来过。”赵州说他:“吃茶去。”有人答:“没来过。”赵州说他:“吃茶去。”这时,同在一寺、生活在赵州和尚身边的一位僧人感到奇怪,问赵州:“怎么来过的与没有来过的你都让他吃茶去呢?”赵州对他说:“你也吃茶去。”
  这就是著名公案“吃茶去”。
  听到这里,这赵州和尚的一句“吃茶去”,让人好生疑惑。不解也罢,面前就是一盏茶,不管什么公案了,且来吃茶。
  净慧法师说,现在摆在大家面前的,就是“赵州茶”。这茶到底是什么滋味,还要大家各自体会。
  营员们纷纷举杯,细细品味这禅意盎然的“赵州茶”。
  那时,我念头里有一个吃茶的人,正在想着应该如何品味这茶,那个吃茶的要通过这一盏茶,仔细地探求其中的滋味。结果,像吃人参果的二师兄猪悟能一样,吃下这一颗果,却没有尝出味道来。于是,要急着向神通广大的猴哥再讨一颗。
  而眼前,只有空空的杯子。
  不要急,吃了这盏,马上有灰衣僧人和营员中的义工,依着茶案排好的顺序,提壶走了过来。只有杯子空掉,才能倒入新茶。
  这时,月亮爬到了头顶上。面前的小茶盏里,多出来一个小小的圆圆的月亮。
  赵州和尚法筵未散,灵鹫峰下佛法传闻。松风,朗月,良辰,胜会。一时,众多景象,会聚于正在普茶的赵州柏林禅寺。
  真正的饮茶,就在人与茶相触的一瞬,你分不清哪个是茶,哪个是吃茶者的感受,此时,无须“闻香”,无须“回甘”,无须联想,无须用心体味,人与茶,在一瞬间,分不清谁到底又是谁了。
  净慧法师说,“吃茶去”的公案,其含义有人这样理解,有人那样理解。我的理解是,佛法说不出,说再多也代替不了修行和亲身的体验。说得出来的不是真正的佛法,真正的佛法只有通过修行去体悟。就如喝茶一样,只有自己去吃,才可品尝茶味。所以赵州和尚对初来的、来过的、住下的都让他们亲自去体验。
  我的另一种理解是:叫你全身心地投入。否则,说得再好也白搭。不用问这个那个、西来意、佛,就是吃茶去。全部投入,自会明了。这就体现了茶与禅一体性的参禅学道的方法。当然,别人也许还有别的体验。
  这是一杯名副其实的“赵州茶”。
  茶会结束,大家一起收拾案几、茶壶、茶盏,该洗的洗,该放的放,该搬的搬。陆陆续续散去,观音殿前只剩下白亮亮的一片月光。
  过了没多久,晚钟响过,除了外面照明的灯,楼房各处的灯光都歇去了。
  睡不着,我悄悄地爬起来,在寺院的廊庑间踟蹰徘徊。天如水,一轮圆月当头。
  此时,想什么呢?
  茶树的叶数不尽,世间的水无法计。偏偏在此时此地,一时因缘际会。
  这茶,穿越万水千山,沾着晨露,染着朝曦,带着天上的星光、大地的呼唤,来到眼前,在小小的盏中,快乐地舒展。这水,前天为冰,昨天为云,明天为雨,且不说杯中水来自何处,在此时此地,它与茶叶融会的同时,也把天地万物的光风霁月,收在眼前这一杯中。
  忽然觉得,自我的生活,仿佛在一把小小的茶壶里展开,外面才是广大的世界。偶一抬头,看天高月小,一壶天地小如瓜。谁又在里面,谁又在外面呢?
 楼主| 发表于 2010-8-6 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一日沙门》 茶之六度
------------

  朋友从天台山归来,给我一份礼品。古来有言:宝剑赠义士,红粉赠佳人。对于我这样的茶痴,还有什么礼物能比得上眼前这一盒新绿的“罗汉云蘖”呢。
  我迫不及待地打开包装,拈起三五枝,放到口里,用舌尖与牙齿细细地研磨,体会那淡淡的清香、若有若无的苦涩。
  的确是今春的新绿。清明之前,我在南方,听茶农说,由于春寒,茶树刚发芽,采不得明前茶。回到北京,却发现城里茶肆的招牌上,都写满了“明前茶”的字样。你说奇怪不奇怪?什么缘故呢?还是笑而不语吧。
  纤细的茶,深凝的碧绿,找来玻璃杯,放少许新茶进去,冲入热热的开水。一时间,透明的杯子里,那些新叶上下翻滚,浮沉,水定了,茶叶都站了起来,齐刷刷地,像养了一杯子的小树苗。
  水,让这些拧团的叶子舒展了,如同重新回到低矮的山丘上,回到一丛丛的茶枝上,回到沾满露水的清晨,回到若有若无的薄雾里。
  茶是安静的,杯子是安静的。新绿香浸一杯春。我暂且放下手中的莲友冬至送我的《茶与禅》一书,和朋友对饮新茶。苏轼说,从来佳茗似佳人。对面坐的,不是佳人,却是挚友,对知交如晤茶心。
  他拿起我放下的书翻起来,忽然,他说:“茶禅一味。果然茶禅一味。你看明海禅师在序中所说的,茶‘遇水舍己,而成茶饮,是为布施;叶蕴茶香,犹如戒香,是为持戒;忍蒸炒酵,受挤压揉,是为忍辱;除懒去惰,醒神益思,是为精进;和敬清寂,茶味一如,是为禅定;行方便法,济人无数,是为智慧’,这样的句子,真是发人深省。”
  难怪禅师眼里的茶,会和佛教里的菩萨一样,在世间做着“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的事业。
  当茶叶被放入壶中,当滚烫的热流冲沏它时,它没有喊苦,也没叫屈,它选择了毫无保留地释放自己的清香,为了满足他人,奉献自己,犹如菩萨广行布施。
  茶叶坚守着自己的绿,不为外界所变,蕴涵着淡淡的香,犹如菩萨严谨持戒。
  世上的树叶有千百种,唯有茶叶可做香茗;阳光下的新叶,在自己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慷然允许采茶人折断自己,然后默默地承受晾、晒、炒、揉、捻、烘、焙、烤、酵、挤、压、烫、泡等,就像菩萨默默忍辱。
  不预计开花,不奢谈结果,即便成长、伸展,在枝头上挺立,也从不放逸,从不倦怠。从在这世间探出头的那一瞬,至被人采摘,它几乎保持着同一个姿势。当生发愿,当生成就,就像菩萨勇猛精进。
  除懒去惰,醒神益思,和敬清寂,茶味一如,好似菩萨修习禅定。
  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品饮者是好是坏,只要他有所需要,茶就有所奉献;无论热水泡茶即冲即饮,还是冷水泡茶慢慢变浓,茶香依然,如同菩萨普度众生!
  许多品茶人说茶中有人生三昧——初饮苦涩,再饮回甘,饮后余香。我们一直在享用茶,谁又曾想到,新绿香浸一杯春的背后,是茶与菩萨一样无私奉献的精神?
 楼主| 发表于 2010-8-6 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日沙门》 银碗盛雪,闲来煎茶
------------

  一
  “不喝茶还能成为中国人?”
  梁实秋在《雅舍怀旧·忆故知》中这样写道。
  他在问谁?
  二
  闲来读书,发现,古人以为煎茶得茶之正味。
  有唐诗为证。
  “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
  “文火香偏胜,寒泉味转嘉。投铛涌作沫,著碗聚生花。”(僧皎然《对陆迅饮天目山茶因寄元居士晟》)
  “白瓷瓯甚洁,红炉炭方炽。沫下曲尘香,花浮鱼眼沸。”(白居易《睡后茶兴忆杨同州》)
  “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曲尘。”(白居易《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
  三
  水初沸,如鱼目,微有声。
  火势炽然,涌泉连珠,水二沸了。
  此时,舀出一瓢水备用。随后用“竹■”环搅水中心,用“茶则”量茶末,从水中心投下。当有劲风助阵,腾波鼓浪,水已三沸。不消片刻,水的波涛溅出沫子,趁势倒入先前舀出的水,止其沸腾,使其生成“茶花”。
  花似枣花、青萍、浮云、青苔、菊花、积雪。
  茶汤如沸,分去浮沫;酌茶到碗,趁热轻啜。
  此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好茶,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
  从一碗茶,得半日之闲,的确抵得过世上十年尘梦。
  四
  中国的饮茶法有二大类、四小类,二大类是煮茶法和泡茶法。汉唐饮茶以煮茶法为主,自五代至清饮茶以泡茶法为主。四小类是从煮茶法中分解出煎茶法,从泡茶法中分解出点茶法。煮、煎、点、泡四类饮茶法各擅风流,汉魏六朝尚煮茶法,隋唐尚煎茶法,五代宋尚点茶法,元明清延续至今尚泡茶法。
  明朝时,中国制茶技术发生大变化,特别是明太祖朱元璋罢贡团茶,遂使散茶(指今天普遍饮用的叶茶)独盛。
  散茶的出现,必然要求煎茶法有所改变,于是“冲瀹”之法应运而生。
  “冲瀹”俗称“冲泡”,是将散茶直接放入茶器中以沸水冲泡。此法简便易行,也得茶之真香、真味。
  五
  爱茶人饮茶的过程,既是体会“茶的味道”,也是体会人生滋味的过程。
  如果将全部心思都放在“寻味的念头”上,便把“真正的主角”——饮茶人自己给忽略了。
  真正的爱茶人,饮茶是拥抱生活的一种态度,是与恬淡心境悠然相会的一次邂逅,是体认自然的一条道路,也是提升自我的一种方法。
  在众多饮品的包围中,中国茶,魅力依然。她的存在,已经超越了其作为植物的自身物质属性,开启了人契入、走进宁静美好的精神之域的门扉。
  六
  这些爱茶人过着令人神往的生活。他们从紧张繁忙的生活中,能够找出时间,让身与心远离尘劳,沏上一壶清茗,在茶香袅袅间,纯净心灵,安顿身心,享受生活。
  中国茶品种丰富,各种名茶更是受到人们的青睐。
  世上无文字,茶味怎流传?
  幸有这些爱茶人,以笔墨传茶香,以文字抒胸臆,或浓酽,或淡然,写下一段段不断逸出茶香的珠玑文字。
  七
  银碗盛雪,闲来煎茶。
  无论是凉台、静室、明窗、曲江、僧院、松风、竹月、晏坐、行吟、清谈、把卷,只要有茶,就有了清香四逸的时光,就多了几分自在和几分惬意。
  独乐乐,与人乐,孰乐?
  有茶皆乐,因为茶可独品,也可共饮。
  茶意在字里行间,古今人物,启人心智;茶境在眼前一盏,天地山川,灿烂星河。
  紧张繁忙的生活中,抽出时间,与三五素心知己,饮几杯佳茗,品一段妙文。
  这样的茶境,这样的文字,爱茶人又如何愿意错过?
  凝神眼前茶事,不知不觉,手中就多了《清香四溢的柔软时光》这本“爱茶人的私房书”。
 楼主| 发表于 2010-8-6 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日沙门》 听壶
------------

  去拜访冬至之前,我从书架上取下一把宜兴紫砂壶,准备送给她做礼物。这壶是我出差无锡时,专程赶到宜兴买的。
  壶通体暗红,壶身很薄,她小心翼翼地拿起来。左看右看,她细细品玩,手不忍释。注视着壶,她目光里充满了喜悦。
  我看得满心欢喜。朋友之间,凡有所赠,应投其所好。送他的,必将要成为他的心爱之物,才值得一送。这样做,才不至于唐突一件佳物,而是得其所哉。
  良久,她说:我请你听壶吧。说着,她取下壶盖,用壶盖轻击壶身。清泠的叮叮声,如空山幽谷中松枝间的露水,透亮地滴落在石头上。微微的风,将这如水的声音慢慢地向四周扩散。
  这就是听壶吗?原来壶也可以“听”。
  是啊,佛教中有菩萨名观音。既然“音”可以“观”,“壶”用来“听”,有什么奇怪吗?
  壶果然能听吗?要听什么呢?这些问号对我来说,只是些问号而己。此刻,我要说的是当时听到这个词时的异样的感受。
  这里的壶,就是一片湖啊。平静、澄澈、深沉,有所思,又无所思。偶尔波光云影,树风摇晃,水面起伏,又是另外一番天地。
  把壶想象成湖吧。在炉上,澌澌沸沸,水声细小,似春天深处的鸟鸣,伴着花香与初春的静与凉。
  或者,这壶与水,正像雪窦禅师的偈子,“三界无法,何处安心,白云为盖,流水作琴,一曲二曲无人会,雨过夜塘秋水深”。
  壶的深浅,杯子最清楚。杯子虽小,但是细啜之下,什么样的渴也会消得。而杯子也从来不计量壶的深浅。它们是两相自在。
  听,一个平常的字;壶,一个平常的字;这两个字,本来是不会相遇的,然而一旦放到一起,就有了一种迥异的感觉——怪怪的,有些匪夷所思;恍若无物,又逼真在心里。
  这时,她轻声说:“谢谢你送我一把好壶,这是一把西施壶。”
  我正掉进自己的想象里,闻听人语,立刻脱身。然而,又是一个愣怔。
  壶以西施为名,分明说此壶是女人。看来,壶也分男女长幼。怪不得有些供春壶,类老树枯藤,仿佛阅年久远的老人;有些壶温润如肌肤,即之可温;有些壶细腻如脂,若美人顾盼。
  我的想法如乱云飞渡,又似月光泻地,无法收敛,无法捡拾。
  此刻,她款款起身,打开音响,放入一张碟片。
  迎面一阵清风,慢慢地拂开淡淡的薄雾,勾勒出层层叠叠的远山翠色;四处都是光,却不知道这润雅的光来自何处,这里一片大光明;远处露出一角的茅屋,是隐者所居吗?此时,宁静安详的琴曲悠悠而起;如果眼前是一片绿草地,我真想双臂围交枕肩而卧;流水潺潺,鸟鸣啾啾,翠松青青,竹叶沙沙;湛蓝的天空,悠闲的白云,微风起处,白云曼妙……
  曲终,二三人良久无语。
  我打破这静寂,“这是什么曲子?”
  “《听壶》。”
  眼前,依然是二三人围茶桌而坐。
 楼主| 发表于 2010-8-6 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日沙门》 壶裂
------------

  如果壶会说话,她一定会责怪我的粗心。
  这是一把祥陶仿古结晶釉侧把壶。手摸壶身,质感润腻。米黄色调,古朴柔和,星星点点的窑变色块,映衬着这把朴素大方、深沉含蓄的壶。
  读陆羽《茶经》,我突发奇想,用古法煎茶喝。我便开始用这把壶煮普洱茶喝。
  享受一杯好茶,要从洗净双手、洗净茶具开始。
  煮茶之前,要先将洗壶时所留下的水分烤干。用茶刀从茶饼上撬下些许茶后,把茶投入壶中。手执壶柄,转动壶身,以使壶均匀受热,同时,不停地晃动壶身,也可避免茶块焦煳。待茶块水分烘干,逼出茶香之时,即可往壶中注入开水洗茶。
  洗茶的水倒出来,可用于温杯。
  再放水煎茶,水在壶中,稍稍过半。煎茶要看火势,火势不宜太大,太大则会把壶底烘出黑烟;火势也不宜太小,太小则煎茶时间延长,头道茶过酽。
  煎茶的过程,是等待的过程。人生是需要等待的。此时,静下心来,等待头道茶汤,如同等待约会的爱人。
  好了,壶的出气孔有茶汽溢出来了。头道茶马上就可以品饮了。
  手执壶柄,离开茶炉,到茶海前,出头道茶汤。
  透明的茶海中,茶烟升腾,茶汤荡漾,那份通透的褐红,凝聚了茶人们馋意的目光。
  茶海很小,为什么它叫做海呢?
  茶会上,壶中的茶会不停地注入其中,它也会不停地把同滋味的茶,分给在座的每一个人。所以,虽然小,也可以称为海。
  煮出来的茶,头两泡,味道醇厚绵软,往后,茶汤渐淡,茶香渐浓。
  分享过茶的滋味,茶人们热烈地品评时,壶不声不响,在一旁静默。
  我看她时,目光里充满了欢喜。她是我的私爱。
  妻子也喜欢她,尽管她分去了我部分的爱,妻子从不记怪她,甚至以她为伴。
  有旧友来,对坐品茗而谈。烤茶时,我手一懒,忘记了转动壶身,直接把她放到火焰上。
  我的大意纵容了火焰,它迅速地让壶升温,处于激情澎湃之中。如果有水注入,她能够平静下来,但是,水没有出现。于是,热烈的激情让她难以忍耐,发出“啵”一声脆响。
  轻轻地,一声脆响。我更愿意认为是茶叶受热不均,爆了。
  妻子纠正了我的错误,她惋惜地指出壶身上的裂痕。
  壶裂了。
  她能够忍受冷落,却无法接受过度的热情。
  她以这一声绝望的叫喊和我告别。
  就这样,我失去了一把心爱的壶。她只是一件茶器,但是在烤茶、煮茶的繁琐的过程中,她让我感觉到很多的快乐。
  此时,我为自己的大意感到难过。
  坐在茶桌对面的朋友一直在关注我脸上神情的变化,他讲了一个故事。
  一休的师父有一只稀世茶碗。一天,一休擦拭灰尘时,不慎失手把它打破。就在这时,传来师父的脚步声,一休忙把打破的茶碗藏在背后。
  师父来到面前,一休问:“人为什么一定要死呢?”
  “这是自然之事,”师父说,“世间的一切,有生就有死,都在无常之中。”
  这时,一休拿出打破的茶碗,对师父说:“今天,你的茶碗无常了!”
  朋友说:“今天,不过是你的茶壶无常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9 09:29 , Processed in 0.221642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