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尘客

星 云 禅 话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8 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63 我往西方走

南宋的道悦禅师曾任镇江金山江天寺的住持,他是宋朝名将岳武穆王岳飞所最崇敬的高僧。
  当岳飞被秦桧以十二道金牌从朱仙镇招回时,途经金山江天寺,道悦劝他出家,不要回京,但是岳飞秉持耿耿忠心,明知此行不利,他还是坚持南归。
  临别时,岳飞请求开示,道悦禅师告诉他道:“岁底不足,谨防天哭;奉下两点,将人害毒。”
  岳飞当时不知其意,直到被诬下狱,含冤遭毒的时候,方才悟解。那年的十二月是小月,只有二十九日,当天晚上又下起雨来,听到室外雨声,岳飞预知大难已经临头,这正好应了道悦禅师的偈语:“岁底不足,谨防天哭。”
  “奉下两点”是“秦”字,意指奸相秦桧。“将人害毒”,果然就在这天被秦桧害死在风波亭上。
  秦桧害死岳飞后,查问刽子手,岳飞临终时有说什么话吗?刽子手说:“他只说了一句:悔不听金山道悦禅师之言。”
  秦桧得知此事,马上派遣亲信何立带兵前往金山提拿道悦禅师。但在何立到达江天寺的前一日,道悦禅师聚众说法,最后说了四句偈语:
  “何立自南来,我往西方走;
  不是法力大,几乎落他手。”
  语毕,即时坐化。当时大众不明究里,悲戚而又莫名其妙。等到次日何立率兵而来,大家这才恍然明白。
  道悦禅师知道岳飞的生死,当然也会知道自己的生死,但为什么不珍惜生死?逃避生死?盖因生死业力不可逃避。岳飞逃不过命中的定业,道悦禅师当然也逃不过生死的业力。悟道的禅师虽不免业报牵引,但禅者悟道后,已无惧于生死,生固很好,死亦很美也。
 楼主| 发表于 2010-10-8 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64 快活烈汉

 性空禅师,汉州人。出家后,自号妙普庵主,结庐于青龙山野,日常除了修习禅定外,常以吹笛自娱。建元初年,徐明举兵反叛,经过乌镇,纵兵劫掠,滥肆杀戮,百姓逃亡一空,性空禅师慨然:“我不能不救。”
  因而策杖独往贼营。贼首见他貌伟而庄,以为他有诡异之谋,便大声喝道:“你是什么人?到什么地方去?”
  “我是出家人,要到你们贼窝去!”
  贼首大怒,喝令斩首!
  性空禅师毫无惧色,对贼首道:“要头就砍去,不必发怒。不过我还没有吃饭,总不能让我做饿鬼吧!请给我一顿饭,作为我的送终饭如何?”
  贼首叫人拿来猪肉饭菜给他。他也不管是什么,首先一本正经的念起供养咒来,然后和在寺内一样用食如仪。贼众看了,都在一旁发笑。
  性空禅师念好供养咒后,又对贼首道:“今天我死,什么人为我写祭文呢?”
  贼首被他这种奇怪的举动,弄得好笑起来。
  性空禅师望着贼众又说:“既然没有人替我作祭文,请拿纸笔来,我就自己写吧!”
  贼众拿来纸笔,他便从容不迫地大书起来,写了一篇文情并茂的祭文,他还大摇大摆,煞有其事地朗诵一遍。读完,拿起筷子又再大啖肉饭,贼众看了反而哄然大笑。
  吃过饭后,性空禅师对贼首说偈道:
  “劫数既遭离乱,我是快活烈汉;
  如今正好乘时,便请一刀两段。”
  于是大呼:“斩!斩!斩!”
  贼首见他如此慷慨豪勇,不禁骇异动容,不仅不杀他,反而向他合掌谢罪,护送他回山。乌镇一地因此得免于难,远近道俗对他越加敬重!
  禅,表现在慧解上容易,表现在慈悲上不容易,像性空禅师语多禅机,而行又义勇慈悲。他能以般若慈悲,折贼刀剑,故禅者真妙用无穷也。
 楼主| 发表于 2010-10-8 22:48 | 显示全部楼层

65 一切皆禅

有一位云水僧听人传说无相禅师禅道高妙,想和其辩论禅法,适逢禅师外出,侍者沙弥出来接待,道:“禅师不在,有事我可以代劳。”
  云水僧道:“你年纪太小不行。”
  侍者沙弥道:“年龄虽小,智能不小喔!”
  云水僧一听,觉得还不错,便用手指比了个小圈圈,向前一指。侍者摊开双手,画了个大圆圈,云水僧伸出一根指头,侍者伸出五根指头。云水僧再伸出三根手指,侍者用手在眼睛上比了一下。
  云水僧诚惶诚恐地跪了下来,顶礼三拜,掉头就走。云水僧心里想:我用手比了个小圈圈,向前一指,是想问他,你胸量有多大?他摊开双手,画了个大圈,说有大海那么大。我又伸出一指问他自身如何?他伸出五指说受持五戒。我再伸出三指问他三界如何?他指指眼睛说三界就在眼里。一个侍者尚且这么高明,不知无相禅师的修行有多深,想想还是走为上策。
  后来,无相禅师回来,侍者就报告了上述的经过,道:“报告师父!不知为什么,那位云水僧知道我俗家是卖饼的,他用手比个小圈圈说,你家的饼只这么一点大。我即摊开双手说,有这么大呢!他伸出一指说,一个一文钱吗?我伸出五指说,五文钱才能买一个。他又伸出三指说,三文钱可以吗?我想太没良心了。便比了眼睛,怪他不认识货,不想,他却吓得逃走了!”
  无相禅师听后,说道:“一切皆法,一切皆禅!侍者,你会吗?”
  侍者茫然,不知为对。
  佛法讲究机缘,禅,就是机缘,你懂得,无时不禅,无处不禅,无人不禅,无事不禅。不懂,即使说得天花乱坠,也与禅无关。禅史中有赵州茶、云门饼之说,此皆禅也。俗语云:“讲者无心,听者有意。”故无相禅师曰一切皆法,一切皆禅。
 楼主| 发表于 2010-10-8 22:4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66 雪霁便行

宋朝德普禅师性情天赋豪纵,幼年随富乐山静禅师出家,十八岁受具戒后,就大开讲席弘道。两川缁素无人敢于辩难,又因其为人急公好义,时人誉称他为义虎。
  宋哲宗元佑五年十月十五日,德普禅师对弟子们说:“诸方尊宿死时,丛林必祭,我以为这是徒然虚设,因为人死之后,是否吃到,谁能知晓。我若是死,你们应当在我死之前先祭。从现在起,你们可以办祭了。”
  大众以为他说戏语,因而便也戏问道:“禅师几时迁化呢?”
  德普禅师回答:“等你们依序祭完,我就决定去了。”
  从这天起,真的煞有介事地假戏真做起来。帏帐寝堂设好,禅师坐于其中,弟子们致祭如仪,上香、上食、诵读祭文,禅师也一一领受飨餮自如。
  门人弟子们祭毕,各方信徒排定日期依次悼祭,并上供养,直到元佑六年正月初一日,经过四十多天,大家这才祭完。
  于是德普禅师对大家说:“明日雪霁便行。”
  此时,天上正在飘着鹅毛般的雪花。到了次日清晨,雪飘忽然停止,德普禅师焚香盘坐,怡然化去。
  悟道的禅师,有一些言行生活,给人一种游戏人间的感觉,其实,禅者岂单游戏人间,连生死之间都在游戏。
  在禅者眼中,生固未可喜,死亦不必悲,生和死,不是两回事,生死乃一如也;因为既然有生,怎能无死?要紧的是超越生死,不受生死轮回,如德普禅师,不但预知生死,而且在生死中,留下这一段美谈,其不勘破生死而何?
 楼主| 发表于 2010-10-8 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67 葬 礼

松云禅师出家学禅后,因为挂念年老的母亲无人照顾,就自己建了一座禅舍,带着母亲同住。
  松云每天除了参禅打坐以外,帮人抄写佛经,藉此赚些生活费用。有时上街为母亲买些鱼肉,街法师总指着他说:“你们看那个酒肉和尚!”
  松云不去解释,因为他不介意别人的闲言闲语,但他母亲放不下别人的批评,因此也跟着出家素食。
  一天,一位美丽的小jie在路上遇到他,为其庄严的仪表感动,请他到家中说法,松云没有推辞,以为说法是好事,但事后别人传言,说有人亲眼见到松云到妓院去嫖妓。
  乡人捣毁他的禅舍,赶他离开。松云不得已,只好把母亲寄人代养,自己出外云游参访。
  事经年余,母亲因思儿成病,未几病重过世,乡人不知松云何去,只得草草收殓,等松云回来再奉行安葬。
  不久,松云回来,在母亲灵棺前站了许久,然后用手杖敲打棺木说道:“慈爱的母亲!孩儿回来了!”
  说完,他又学母亲的口气道:“松云!看你完成禅道回来,母亲很高兴!”
  “是的!母亲!”松云又自语道:“孩儿以此禅道,回向您上生佛国,不要再来人间受苦受气,我也和您一样高兴!”
  松云禅师说后,接着对众人道:“丧礼已毕,可以安葬!”这一年母亲六十八岁,松云三十岁。
  松云禅师五十六岁的时候预知时至,他召集弟子辞别,并在母亲遗像前上香,写下一首偈语:“人间逆旅,五十六年;雨过天青,一轮月圆。”写后,安详而逝。
  世间,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与好坏,就有光明与黑暗,说好的未必好,说坏的未必坏。松云禅师的冤屈,助长他的禅道,母亲的病逝,回报她的佛国安养。
  只要有禅,就没有悲苦,就没有怨恨,禅是幸福安乐的泉源。
 楼主| 发表于 2010-10-8 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68 我是侍者

南阳慧忠国师感念侍者为他服务了三十年,想有所报答他,助他开悟,一天呼唤道:“侍者!”
  侍者一听国师叫他,立刻回答他道:“国师!做什么?”
  国师无可奈何地道:“不做什么!”
  过了一会,国师又叫道:“侍者!”
  侍者立刻回答道:“国师!做什么?”
  国师又无可奈何地道:“不做什么!”
  如是多次,国师对侍者改口叫道:“佛祖!佛祖!”
  侍者茫然不解地反问道:“国师!您叫谁呀?”
  国师不得已,就明白地开示道:“我在叫你!”
  侍者不明所以道:“国师!我是侍者,不是佛祖呀!”
  慧忠国师此时只有对侍者慨叹道:“你将来可不要怪我辜负你,其实是你辜负我啊!”
  侍者仍强辩道:“国师!不管如何,我都不会辜负你,你也不会辜负我呀!”
  慧忠国师道:“事实上,你已经辜负我了。”
  慧忠国师与侍者谁负了谁,这不去论他,但侍者只承认自己是侍者,不敢承担佛祖的称谓,这是非常遗憾的事,禅门讲究“直下承担”,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而众生只承认自己是众生,不承认自己是佛祖,沉沦生死,无法回家良可悲也。无门禅师说:“铁枷无孔要人担,累及儿孙不等闲,欲得撑门并拄户,更须赤脚上刀山。”老国师年高心孤,对侍者用按牛头吃草的方法,使其觉悟,无如侍者只是侍者,不是佛祖。
 楼主| 发表于 2010-10-8 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69 国师是宝

慧忠国师是浙江人,俗姓冉,号光宅,是六祖惠能da师的弟子,二十六岁时入河南党子谷,修行四十年,敕住南阳龙兴寺,玄宗、肃宗、代宗皆曾召请进入宫内说法。
  有一天,代宗召见一人,该人自号太白山人,不言真实姓名年龄乡里,代宗就告诉慧忠国师道:“此人自认是一代奇人,颇有见解,敬请国师考验。”
  慧忠国师先看看太白山人,然后问道:“陛下说你是一异士,请问你有什么特长?”
  太白山人道:“我会识山、识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作文认字,无一不精,并长于算命。”
  慧忠国师道:“请问山人,你所住的太白山是雄山呢?还是雌山呢?”
  此问一出,太白山人茫然不知所对,慧忠国师又指着地问道:“请问这是什么地呢?”
  山人道:“算一算便可知道。”
  慧忠国师又在地上写了“一”字问道:“这是什么字?”
  山人答道:“一字!”
  慧忠国师不以为然,纠正他的话道:“土上加一应说是‘王’字,为什么会是一字呢?现在,我再请问你,那三七共是多少数字?”
  山人回答道:“三七是二十一,谁人不知?”
  慧忠国师道:“三和七合起来是十,怎么一定会是二十一呢?”
  在旁的代宗非常欣悦地说道:“朕有国位,不足为宝,朕有国师,国师是宝!”
  一些江湖之士,或通天文,或通地理,或能卜卦,或能相命,自以为神奇异士,但在佛法正道之前,他们就成为旁门左道了。因其道从外境上去了解,故又称“外道”;禅师内修内证,故佛法又称为“内学”。慧忠国师考验太白山人之话,虽非佛法,但从禅慧中流出之名言,岂是外道以分别意识所能应对!
 楼主| 发表于 2010-10-8 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70 国师与皇帝

清朝顺治皇帝有一天特召迎玉琳国师入宫,请示佛法,顺治问道:“《楞严经》中,有所谓七处征心,问心在哪里里?现在请问心在七处?不在七处?”
  玉琳国师回答道:“觅心了不可得。”
  顺治皇帝:“悟道的人,还有喜怒哀乐否?”
  玉琳国师:“什么叫做喜怒哀乐?”
  顺治皇帝:“山河大地从妄念生,妄念若息,山河大地还有也无?”
  玉琳国师:“如人梦中醒,梦中之事,是有是无?”
  顺治皇帝:“如何用功?”
  玉琳国师:“端拱无为。”
  顺治皇帝:“如何是大?”
  玉琳国师:“光被四表,格于上下。”
  顺治皇帝:“本来面目如何参?”
  玉琳国师:“如六祖所言: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如何是本来面目?”
  后来顺治皇帝逢人便道:“与玉琳国师一席话,真是相见恨晚。”
  顺治皇帝是一位佛法素养很高的皇帝,从他的赞僧诗中说的“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方是我,合眼矇胧又是谁?不如不来又不去,来时欢喜去时悲。悲欢离合多劳虑,何日清闲谁得知?”就可以知道他的思想非常契合佛法。
  顺治皇帝是一国君主,甚至他羡慕出家为僧的生活,他说:“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黄袍换得紫袈裟,只为当年一念差;我本西方一衲子,为何生在帝王家?”他对玉琳国师的恭敬,可想而知。
  玉琳国师是一位美风仪的高僧,平时喜静,不爱说话,即使是皇帝问佛法,他也简明扼要,不愿多言,使人感到禅门一言,不易求也。
 楼主| 发表于 2010-10-8 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71 虚空眨眼

在一次法会上,唐肃宗向南阳慧忠国师请示了很多问题,但禅师却不看他一眼,肃宗很生气地说:“我是大唐天子,你居然不看我一眼?”
  慧忠国师不正面回答,反而问唐肃宗道:“君王可曾看到虚空?”
  “看到!”
  “那么请问虚空可曾对你眨过眼?”
  肃宗无话可对。
  吾人生活中,所最注意关心的皆是人情上事,谁对我好,谁对我坏,每日患得患失,不是计较金钱,就是计较感情,钱关、情关之外,还有恭敬关,终日要人赞美,要人行礼,要人看我一眼,比之虚空,虚空不要吾人眨眼,吾人又何必要虚空眨眼?法身真理,犹若虚空,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弥纶八极,包括两仪,随缘赴感,靡不周遍。肃宗不解,难怪南阳国师要问虚空可曾对你眨眼?
 楼主| 发表于 2010-10-8 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72 用会作么?

景岑禅师有偈云:
  “百尺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
  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有一学僧问道:“学僧该向什么处去?”
  景岑禅师以偈答道:“不识金刚体,却唤作缘生,十方真寂灭,谁在复谁行?”
  学僧又问道:“百尺竿头,如何进步?”
  景岑禅师回答道:“朗州山, 洲水。”
  学僧:“弟子不会。”
  景岑:“四海五湖王化里。”
  学僧:“如何是学人心?”
  景岑:“十方世界是汝心。”
  学僧:“恁么,则学人无着身处。”
  景岑:“处着身处才是汝着身处。”
  学僧:“如何是能着身处?”
  景岑:“大海水,深又深。”
  学僧:“不会。”
  景岑:“鱼龙出入任升沉。”
  学僧:“承老师言,尽十方世界是一颗明珠,学人如何会得?”
  景岑:“用会作么?”
  景岑禅师和学僧的问答,可以看出老师的慈悲开示,一直明明白白的指导,“百尺竿头,如何进步”、“朗州山,沣洲水”,普天之下,哪里一处不可给你跨前一步?你如果懂得,五湖四海内何处不能遨游呢?你如果懂得,十方世界都在心中,怎能说身无着落处呢?
  学僧问如何会得?景岑禅师反问用会作什么?禅不是会不会,禅是悟,世界都是你的,何用更进一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5 08:29 , Processed in 0.155074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