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尘客

星 云 禅 话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8 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53 第一课

有一位学僧大年非常醉心于佛像的雕刻,但由于缺乏专家的指导,所雕塑出来的佛像总不尽满意,故下定决心出外参学,他专程去拜访无德禅师,希望能传授他有关这一方面的知识与技巧。
  每天大年到法堂时,无德禅师便放一块宝石在他手中,命他捏紧,然后天南地北的跟他闲聊,除了雕刻方面的事外,其它一切都谈,约一个小时后,无德禅师拿回宝石,命大年回禅堂用功。
  就这样连续过了三个月,无德禅师既未谈到雕刻的技术,甚至都未谈到为什么放一块宝石在他手中,终于,大年有点不耐烦,但也不敢询问无德禅师,一天,无德禅师仍照往常一样,又拿一块宝石放在他手里,准备谈天。
  大年一接触那块宝石,便觉得不对劲,立刻脱口而出说道:“老师!您今天给我的,不是宝石。”
  无德禅师问道:“那是什么呢?”
  大年看也不看,就说道:“那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块而已。”
  无德禅师欣悦地笑着说:“对了,雕刻是要靠心手一致的功夫,现在你的第一课算是及格了。”
  世间一般人学习技能,总希望速成,甚至学佛的人,也希望当生成就,立地成佛,孰不知“不经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罗马不是一天造成的,千年古松不是一日长大的。”“要得工夫深,铁杵磨成绣花针。”悟,虽只一刻,但要能历经长期的修持,修道者要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凡事耐烦,这才是学者应修的第一课。
 楼主| 发表于 2010-10-8 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54 十事开示

有学僧问寂室禅师道:“请问老师!在禅门中,应该具备些什么条件,才能进入禅道?”
  寂室禅师回答道:“狮子窟中无异兽,象王行处绝狐踪。”
  学僧又问道:“参禅不参禅有什么不同?”
  寂室禅师道:“生死路头君自看,活人全在死人中。”
  学僧再问道:“学禅究有何益?”
  寂室禅师道:“勿嫌冷淡无滋味,一饱能消万劫灾。”
  学僧听后,对参禅生大信心,一日领学者数十人,跪求寂室禅师开示大众参禅法要,禅师因见大众心诚,故即以十事开示大众道:
  “学禅者应注意如下十事:
  一者、须知生死事大,无常迅速,须臾不可忘失正念。
  二者、须于行住坐卧,检束身心,任何时刻不犯律仪。
  三者、须能不执空见,不夸自我,精进勇敢勿堕邪战。
  四者、须摄六根正念,语默动静,远离妄想抛开烦恼。
  五者、须有求道热忱,灵明不昧,魔外窟中施于教化。
  六者、须能废寝忘食,壁立万仞,竖起脊梁勇往向前。
  七者、须究西来佛意,念佛是谁,哪里个是我本来面目。
  八者、须参话头禅心,工夫绵密,不求速成任重道远。
  九者、须要宁不发明,虽经万劫,不生二念绍隆如来。
  十者、须能不退大心,洞然菩提,兴隆佛法续佛慧命。
  以上十事,诸仁者不知能会也?”
  众学僧听后,欢喜踊跃,无不誓愿奉行。
  寂室禅师的十事开示,岂止参禅者的座右铭,即任何修行均当如此。
 楼主| 发表于 2010-10-8 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55 悟与不悟

有一学僧,非常恭敬地请问慧林慈受禅师道:“禅者悟道时,对于悟道的境界和感受,说得出来吗?”
  慈受:“既是悟的道,说不出来。”
  学僧:“说不出来的时候,像什么呢?”
  慈受:“像哑巴吃蜜!”
  学僧:“当一个禅者没有悟道时,他善于言词,他说的能够算禅悟吗?”
  慈受:“既未悟道,说出的怎能算做禅悟呢?”
  学僧:“因为他讲得头头是道,如果不算作禅悟,那他像什么呢?”
  慈受:“他像鹦鹉学话!”
  学僧:“哑巴吃蜜与鹦鹉学话,有什么不同呢?”
  慈受:“哑巴吃蜜,是知,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鹦鹉学话,是不知,如小儿学话,不解其义。”
  学僧:“然则,未悟的禅者,如何说法度生呢?”
  慈受:“自己知道的给他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不要给他知道。”
  学僧:“老师现在是知抑是不知!”
  慈受:“我是如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也如鹦鹉学讲话,讲得非常像。你说我是知呢?还是不知呢?”
  学僧于言下有省。
  禅悟的境界是怎么样?这实在是无法说明的,历代祖师用打用骂,硬是不肯说话,佛陀甚至讲,我所说法,皆非佛法,这不是笑话,因为不用言说的佛法,才是佛法。佛法、禅心,是自证的境界,是从无分别的平等性智而了知的,这不是黄莲,应该是甜蜜;这不是鹦鹉,应该是菩萨。
 楼主| 发表于 2010-10-8 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56 存财于信徒

佛光禅师为了推动佛教的发展,创办了许多佛教的事业,弟子们为了达成禅师的理想,很努力地向信徒劝募,鼓励信徒布施做功德。
  有一次佛光禅师出外弘化回来,弟子们竞相来向禅师报告个人劝募功德的成绩,弟子普道很得意地说:“师父!今天有一位大施主,布施了一百两银子,他说,作为我们兴建大雄宝殿的基金。”
  弟子普德听了,也报告说道:“师父!城内的陈居士来拜望您,我带他巡礼各处的殿堂,他奉献给我们全年的道粮!”
  寺中的香灯师、知客师等都向佛光禅师说明信徒的喜舍发心,只见佛光禅师皱起眉头,制止大家发言,并开示弟子们说道:“你们大家都辛苦了,可惜化缘太多,没有功德!”
  大家不解,问道:“为什么化缘多反而不好呢?”
  佛光禅师道:“把钱财储存于信徒,让信徒富有起来,佛教才能富有!不可经常要信徒捐献这个功德,赞助那项佛事,杀鸡取卵,何其愚痴!等到有一天信徒们不胜负担,佛教还有什么护法长城呢?”
  佛光禅师这一番语重心长的言语,实在值得大家玩味与深思!佛教所云布施,要在“不自苦,不自恼”的原则下进行,而且布施者应该细水长流,不可硬性募化。
  学佛之人,如果有禅,不但为自己想,更为别人想,哪里能说禅者只重悟道,不重慈悲呢?
 楼主| 发表于 2010-10-8 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57 一坐四十年

 佛窟惟则禅师,宋朝长安人,少年出家后,在浙江天台山翠屏岩的佛窟庵修行。
  他用落叶铺盖屋顶,结成草庵,以清水滋润咽喉,每天只在中午采摘山中野果以充腹饥。
  一天,一个樵夫路过庵边,见到一个修道老僧,好奇地向前问道:“你在此住多久了?”
  佛窟禅师回答道:“大概已易四十寒暑。”
  樵夫好奇地再问道:“你一个人在此修行吗?”
  佛窟禅师点头道:“丛林深山,一个人在此都已嫌多,还要多人何为?”
  樵夫再问道:“你没有朋友吗?”
  佛窟禅师以拍掌作声,好多虎豹由庵后而出,樵夫大惊,佛窟禅师速说莫怕,示意虎豹仍退庵后,禅师道:“朋友很多,大地山河,树木花草,虫蛇野兽,都是法侣。”
  樵夫非常感动,自愿皈依作为弟子。佛窟对樵夫扼要的指示佛法的心要道:“汝今虽是凡夫,但非凡夫;虽非凡夫,但不坏凡夫法。”
  樵夫于言下契入,从此慕道者纷纷而来,翠屏岩上白云飘空,草木迎人,虎往鹿行,鸟飞虫鸣,成为佛窟学的禅派。
  一坐四十年,用普通的常识看,四十年是漫长的岁月,但证悟无限时间,进入永恒生命的圣者,已融入大化之中的惟则禅师,这只不过一瞬之间而已。在禅者的心中,一瞬间和四十年,并没有什么差距。
  禅者的悟道中,他所悟的是没有时空的差距,没有人我的分别,没有动静的不同,没有生佛的观念(众生与佛)。
  “虽是凡夫,但非凡夫之流”,因为人人有佛性,真理之中绝生佛之假名,哪里有是凡夫非凡夫的分别?“虽非凡夫,但不坏凡夫法”,禅者悟道,不破坏另有建立,不坏万法,而已超越万法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10-8 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58 十后悔

有一学僧问云居禅师道:“弟子每做一事,事后总不胜懊悔,请问老师,为什么我有那么多的懊悔呢?”
  云居禅师道:“你且先听我的十后悔:
  一、逢师不学去后悔;
  二、遇贤不交别后悔;
  三、事亲不孝丧后悔;
  四、对主不忠退后悔;
  五、见义不为过后悔;
  六、见危不救陷后悔;
  七、有财不施失后悔;
  八、爱国不贞亡后悔;
  九、因果不信报后悔;
  十、佛道不修死后悔;
  这以上十种后悔,你是哪里种后悔?”
  学僧摸摸头脑,无可奈何地说道:“老师!看起来这些后悔,都是我的毛病!”
  云居禅师道:“你知道既是毛病,就要火速治疗呀!”
  学僧问道:“我就是因为不懂得治疗,所以恳请老师慈悲开示!”
  云居禅师开示道:“你只要把十后悔中的‘不’字改为‘要’字就可以了,例如:‘逢师要学,遇贤要交,事亲要孝,对主要忠,见义要为,见危要救,得财要施,爱国要贞,因果要信,佛道要修。’这一字的药,你好好服用!”
  人的恶习,往往不到黄河不死心,不见棺材不掉泪,假如能慎于始,就不会事后懊悔了。经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众生总是果报现前时才会后悔,如能够事先予以肯定,即不后悔了。
  对好事,太多的否定,当然就会后悔;假如对好事肯定,对坏事否定,那就不会后悔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10-8 22:43 | 显示全部楼层

59 心净国土净

有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每天都从自家的花园里,采撷鲜花到寺院供佛,一天,当她正送花到佛殿时,碰巧遇到无德禅师从法堂出来,无德禅师非常欣喜地说道:“你每天都这么虔诚的以香花供佛,依经典的记载,常以香花供佛者,来世当得庄严相貌的福报。”
  信徒非常欢喜地回答道:“这是应该的,我每次来寺礼佛时,自觉心灵就像洗涤过似地清凉,但回到家中,心就烦乱了,作为一个家庭主妇,如何在烦嚣的尘市中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呢?”
  无德禅师反问道:“你以鲜花献佛,相信你对花草总有一些常识,我现在问你,你如何保持花朵的新鲜呢?”
  信徒答道:“保持花朵新鲜的方法,莫过于每天换水,并且于换水时把花梗剪去一截,因花梗的一端在水里容易腐烂,腐烂之后水分不易吸收,就容易凋谢!”
  无德禅师道:“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其道理也是一样,我们生活环境像瓶里的水,我们就是花,唯有不停净化我们的身心,变化我们的气质,并且不断的忏悔、检讨、改进陋习、缺点,才能不断吸收到大自然的食粮。”
  信徒听后,欢喜作礼感谢说道:“谢谢禅师的开示,希望以后有机会亲近禅师,过一段寺院中禅者的生活,享受晨钟暮鼓,菩提梵唱的宁静。”
  无德禅师道:“你的呼吸便是梵唱,脉搏跳动就是钟鼓,身体便是寺宇,两耳就是菩提,无处不是宁静,又何必等机会到寺院中生活呢?”
  古德说:“热闹场中作道场。”宁静,只要自己息下妄缘,抛开杂念,哪里里不可宁静呢!深山古寺,如果自己妄想不除,就算住在深山古寺,一样无法修持,禅者重视“当下”,何必明天呢?“参禅何须山水地,灭却心头火亦凉。”即此之谓。
 楼主| 发表于 2010-10-8 22:43 | 显示全部楼层

60 不像个人

坦山禅师和云升禅师,同师学道参禅,但两人性格迥异,师兄坦山放浪不拘小节,甚至烟酒不戒,为人所耻,而师弟云升为人庄重,不苟言笑,弘法利生,甚受信徒的尊敬。一天,坦山正在渴酒,云升从坦山的房门前经过,坦山叫他道:“师弟!请来喝一杯酒如何?”
  云升禅师不屑地讥嘲道:“没有出息,烟酒不戒,还能修道吗?”
  坦山仍微笑道:“不管那许多,来一杯如何?”
  云升边走边道:“我不会喝酒!”
  坦山不高兴地道:“连酒都不会喝,真不像一个人!”
  云升听后,停下脚步,大怒道:“你敢骂人!”
  坦山不解似地问道:“我何时骂人?”
  云升道:“你说不会喝酒,就不像人,这不是明明骂我吗?”
  坦山:“你的确不像人!”
  云升:“我怎么不像人?你说!”
  坦山:“我说你不像人,就是不像人!”
  云升:“好!你骂!我不像人像什么?你说!你说!”
  坦山:“你像佛!”
  云升听后,哑然不知如何。
  禅门之中,很多奇僧异士,实在不能用一般眼光看他们。例如金山妙善禅师,众皆认为他疯疯颠颠,但他大智大行:宋朝道济,大家都知道他酒肉不改,不守清规,但他是得道神僧。佛教史上有罗什吞针的美谈,《维摩经》里有金粟酒肆的举示,禅者,在乾屎橛中都能表示禅机,其它又怎说不能?
  如坦山禅师者和师弟云升禅师风格不同,但其修道证悟境界,就不能用一般常情论断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10-8 22:43 | 显示全部楼层

 61 大小不二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问智常禅师道:“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过分不懂常识,是在骗人吧?”
  智常禅师闻言而笑,问道:“人家说你‘读书破万卷’,可有这回事?”
  “当然!当然!我岂止读书万卷?”李渤一派得意洋洋的样子。
  “那么你读过的万卷书如今何在?”
  李渤抬手指着头脑说:“都在这里了!”
  智常禅师道:“奇怪,我看你的头颅只有一粒椰子那么大,怎么可能装得下万卷书?莫非你也骗人吗?”
  李渤听后,脑中轰然一声,当下恍然大悟。
  一切诸法,有时从事上去说,有时从理上去解,要知宇宙世间,事上有理,理中有事,须弥藏芥子是事,芥子纳须弥是理,若能明白理事无碍,此即圆融诸法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10-8 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62 威德与折福

南北朝时的僧稠禅师住在嵩山的时候,寺中有僧众百人,每天靠着一个自然涌出的泉水饮用,有一天忽然有一个妇女穿着一件既髒又污秽的衣服,两腿夹住一只扫帚坐在喷泉的石阶上,听僧众们诵经,众人当她是疯子,齐力要驱逐她出去。这位妇女看到这种情形,心里非常生气,就用脚踢着泉水,泉水立刻枯竭,她也随着不见了。
  当时在旁的僧众非常惶恐,大家知道闯祸,便将此事一五一十地告诉僧稠禅师,禅师面露笑容,从寺里慢慢地走出寺外,口里三呼叫着:“优婆夷!优婆夷!优婆夷!(在家学佛的妇女)”
  话犹未完,刚才那位衣衫褴褛的妇女应声出现,禅师对她说道:“众僧正在行道,你应善加护持,不可搔扰!”
  优婆夷于是便用脚轻轻地撩动枯竭的喷泉一下,水就又冒上来。这时大家都很感激僧稠禅师的威德与神异。
  后来齐文宣帝每逢办完了国事,便带着卫士到寺里参谒问道,但是每次僧稠禅师随任文宣帝来来往往,却从不曾迎送过一次,事情经常如此,弟子们有的看不过去,便劝谏老师说道:“禅师!陛下每次降临礼佛,对佛法弘传,大有帮助,而禅师却从不迎送,恐怕会遭受非议吧!”
  僧稠禅师不以为然地说道:“从前宾头卢有一次迎王七步,致使国王蒙难七年,我的道德虽比不上别人,但我不能使皇上折福。”
  论一般世俗的看法,齐文宣帝是国王,但在真理的王国中说,僧稠禅师是当时的fa wang,国王与fa wang,究竟谁为最尊?在僧稠禅师前不久,东晋慧远da师正在倡导“沙门不敬王者”,他有名的高论是“袈裟非朝廷之服, 盂岂庙堂之器?”僧稠禅师不迎王者,大概就是这个意义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5 08:27 , Processed in 0.131751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