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尘客

星 云 禅 话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9-8 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85 粥与茶
  赵州禅师非常注重生活的佛教,他处处都从生活中表现他的禅风。有数字学僧前来问禅,第一位学僧问道:“弟子初入丛林,请求老师开示!”
  赵州禅师不答反问道:“你吃粥了也未?”
  学僧回答道:“吃粥了!”
  赵州禅师指示道:“洗钵盂去!”
  第一位学僧因此开悟,第二位学僧前来问道:“弟子初入丛林,请求老师不吝开示!”
  赵州禅师不答反问道:“来多久了?”
  学僧回答道:“今天刚到!”
  赵州禅师再问道:“吃过茶没有?”
  学僧回答道:“吃过了!”
  赵州禅师指示道:“到客堂报到去!”
  第三位学僧因在赵州禅师住的观音院参学十多年,所以也上前问道:“弟子前来参学,十有余年,不蒙老师开示指导,今日想告假下山,到别处去参学!”
  赵州禅师听后,故作大惊道:“你怎可如此冤枉我?自你来此,你每天拿茶来,我为你喝!你端饭来,我为你吃;你合掌,我低眉;你顶礼,我低头;哪里一处我没有教导你?怎可胡乱冤枉我!”
  学僧听后,用心思想,赵州禅师道:“会就会了,假若用心分别,思惟则离道远矣!”
  学僧似有所悟,但问道:“如何保住呢?”
  赵州禅师指示道:“但尽凡心,别无圣解,若离妄缘,即如如佛。”
  所谓佛法、禅心,都应该不离生活。吃饭吃得合味,禅也,睡觉睡得安然,禅也,离开生活,佛法有何用?今日修道者,只重生死,不重生活,实离道远矣!
 楼主| 发表于 2010-9-8 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86 野狐禅
  百丈怀海禅师是马祖道一禅师的嗣人,“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可见他对禅门的贡献。
  一日,百丈禅师说法圆满,大众皆已退去,独有一老者逗留未去,禅师问道:
  “前面站立的是什么人?”
  老者答道:“我并不是人,实在是一只野狐,过去古佛时,曾在此百丈山修行,后因一位学僧问道:‘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我回答说:‘不落因果!’因此一答语,我五百世堕在狐身,今请禅师代一转语,希望能脱野狐之身!”
  百丈禅师听后,慈悲地说道:“请问!”
  老者合掌问道:“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
  百丈禅师答道:“不昧因果!”
  老者于言下大悟,作礼告辞后,第二天百丈禅师领导寺中大众到后山石岩之下洞内,以杖挑出一野狐死尸,禅师嘱依亡僧之礼火葬。
  这是一则有名的公案,只为了回答学僧说一句“不落因果”,为什么五百世堕入狐身?百丈禅师为其转说一句“不昧因果”为什么能脱去五百世狐身之苦?其间一字之差,实有天壤之别。问:“大修行的人还落因果也无?”答曰:“不落因果。”此即指有修行的人不受因果报应,这种随便胡乱的指点,错矣!差矣!因为任何人都逃不出因果报应之外。百丈禅师的“不昧因果”,实乃至理名言,因为任何修行悟道的人,都要“不昧因果”。故无门禅师曾有颂云:
  “不落不昧,两采一赛;
  不昧不落,千错万错!”
 楼主| 发表于 2010-9-8 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87 狗子佛性
  赵州从谂禅师是一位非常风趣的禅师,有“赵州古佛”的美称。
  有人问他:“什么是赵州?”
  赵州答道:“东门、南门、西门、北门。”
  这是一语双关的回答,意思是若问者是问赵州城,城有四门,这是最佳回答,若问赵州禅师,所谓东南西北门者意指他的道风,活泼而又通达,既有东南西北门,门门皆可进出。
  有一位学僧问赵州禅师道:“狗子有佛性也无?”
  赵州毫不考虑地回答道:“无!”
  学僧听后不满,说道:“上自诸佛,下至蝼蚁,皆有佛性,狗子为什么却无?”
  赵州禅师解释道:“因为牠有‘业识’存在的缘故。”
  又一学僧问赵州禅师道:“狗子还有佛性也无?”
  赵州禅师答道:“有!”
  另一学僧也不满这个答案,所以就抗辩道:“既有佛性,为什么要撞入这个臭皮囊的袋子里?”
  赵州禅师解释道:“因为牠明知故犯!”
  这上面有名的公案,两个学僧问的是同一个问题,而赵州禅师两种迥然不同的答案,时而说无,时而道有,在禅师的有无,其实只是一义,有无只是一而二,二而一,千万不可把有无分开,不可把有无分作两种解释,《心经》云:“以无所得故。”即是此义。
  是“有无”,但不可作有无会,此中道理,正如哑巴做梦,只许自知,无法向人道说,如吞了热铁丸,吐又吐不出,吞又吞不下,荡尽凡情,才能有个转身时。
  世人对有无二字,总用二分法去了解,认为世间总是有与无的对峙,是与非的不同,善与恶的分别,此实世人不能认识回家找到本来面目的根本原因。
  狗子有没有佛性?“佛性”本来就不可用有无二字说的,赵州禅师不得已,说有说无,不知大家能体会出有无之中道义否!
 楼主| 发表于 2010-9-8 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88 没时间老
  佛光禅师门下弟子大智,出外参学二十年后归来,正在法堂里向佛光禅师述说此次在外参学的见闻种种,佛光禅师总以慰勉的笑容倾听着,最后大智问道:
  “老师!这二十年来,您老一个人还好?”
  佛光禅师道:“很好!很好!讲学、说法、著作、写经,每天在法海里泛游,世上没有比这种更欣悦的生活,每天,我忙得好快乐。”
  大智关心似地说道:“老师!应该多一些时间休息!”
  夜深了,佛光禅师对大智说道:“你休息吧!有话我们以后慢慢谈。”
  清晨在睡梦中,大智隐隐中就听到佛光禅师禅房传出阵阵诵经的木鱼声,白天佛光禅师总不厌其烦地对一批批来礼佛的信众开示,讲说佛法,一回禅堂不是批阅学僧心得报告,便是拟定信徒的教材,每天总有忙不完的事。
  好不容易看到佛光禅师刚与信徒谈话告一段落,大智争取这一空档,抢着问佛光禅师道:“老师!分别这二十年来,您每天的生活仍然这么忙碌,怎么都不觉得您老了呢?”
  佛光禅师道:“我没有时间觉得老呀!”
  “没有时间老”,这句话后来一直在大智的耳边响着。
  世人,有的还很年轻,但心力衰退,他就觉得老了,有的年已高寿,但心力旺盛,仍感到精神饱满,老当益壮。
  “没有时间老”,其实就是心中没有老的观念,等于孔子说:“其为人也,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禅者人生观,也是如此。
  曾有一位老翁白发苍苍,有人问他高寿,他答四岁,大家惊讶,他说:“过去七十年,都为自己,自私自利地生活,毫无意义,这四年来才懂得为shehui大众服务,觉得非常有意义,所以才说活了四岁。”
  没有时间老,很好,不能的话,做个四岁的老翁,也很有意义。
 楼主| 发表于 2010-9-8 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89 谁知道你
  有一位比丘尼请教龙潭禅师:“要如何修持,下一辈子才能转为大丈夫相?”
  龙潭:“你出家为尼已经多久了?”
  比丘尼:“过去出家有多久,这与未来有什么关系?我问的只是想知道将来是否有转为男相的一天!”
  龙潭:“那你现在是什么?”
  比丘尼:“我是女众,难道禅师看不出来?”
  龙潭:“你是女众,谁看得出你是女众?”
  比丘尼于言下有省。
  男女只是假相,在吾人平等的本性上,哪里有男女的假相呢?因为被男女相所迷,所以吾人不能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本来面目不是看的,是从内心修证才能体会的。
 楼主| 发表于 2010-9-8 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90 找不回来
  有一位朱慈目居士是对净土法门非常有修持的信徒,一天特地去拜访佛光禅师道:“禅师!我念佛拜佛已经二十多年了,最近在持佛号时,好像不太一样。”
  佛光禅师问道:“有什么不一样呢?”
  朱慈目道:“我过去在持佛号时,心中一直有佛性,就算口中不念,而心中仍然觉得佛声绵绵不断,就是不想持,但那声音仍像泉源,会自动流露出来。”
  佛光禅师道:“这很好呀!表示你念佛已念到净念相继,与佛相应,找到自我的真心了。”
  朱慈目道:“谢谢禅师的赞歎,但我现在不行了,我现在很苦恼,因为我的真心不见了。”
  佛光禅师道:“真心怎么会不见呢?”
  朱慈目道:“因为我与佛相应的心没有了,心中佛声绵绵不断的净念相继没有了,要找也找不回来了。禅师!我为此好苦恼,请您告诉我,我到哪里里去找我的真心呢?”
  佛光禅师指示道:“寻找你的真心,你应该知道,真心并不在任何地方,你的真心就在你自己的身中。”
  朱慈目道:“我为什么不知道呢?”
  佛光禅师道:“因为你一念不觉和妄心打交道,真心就离开你了。”
  信徒朱慈目听后,似有所悟。
  真心没有了,这就好像说失落了自己,找不到自己的家门。人为什么会迷惑?总是因为虚妄盖覆了真心,永嘉da师说:“君不见,绝学无为闲daoren。不除妄想不求真,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即此义。
 楼主| 发表于 2010-9-8 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91 拂尘说法
  洞山良价禅师在沩山灵佑禅师处参学时,曾请示沩山禅师道:“老师!南阳慧忠国师的‘无情说法’公案,我不明白,有情说法,这是公认的,但无情怎么会说法呢?例如桌、椅、板凳怎么会说法呢?老师!能否请您方便指示一下?”
  沩山禅师竖起拂尘说道:“这个你明白吗?”
  洞山禅师诚实答道:“不明白!请老师慈悲指示!”
  沩山禅师道:“我这张父母所生的嘴,绝对不会告诉你有关个中的秘密!”
  洞山禅师不以为然,说道:“佛法也有秘密吗?”
  沩山禅师再把拂尘竖起道:“这就是秘密!”
  洞山禅师道:“你如不肯告诉我此中的秘密,那我可以请问老师的同参道友!”
  沩山禅师道:“在澧陵的攸县,一连串的石窟中,有一位云岩daoren,假如你能找到,他一定会告诉你!”
  洞山禅师追问道:“不知道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沩山禅师道:“这个人曾在我门下参学。”
  洞山即刻问道:“他向您参学些什么?”
  沩山禅师道:“他问我必须怎样断除烦恼才有效果?”
  洞山道:“你怎样回答他呢?”
  沩山禅师道:“我告诉他,你要能顺应老师的心意才行。”
  洞山禅师道:“他有顺从你的意思吗?”
  沩山道:“他非常顺从我的意思,他懂得无情怎样说法,你看!拂尘在说法了!”
  洞山禅师终于言下大悟!
  “拂尘说法”,这真是一点不假,有人看到拂尘竖起,这表示人格的尊严,有人看到拂尘垂下,表示一切应从基础做起。
  “无情说法,有情点头。”这如花开生起繁荣茂盛之思,看到花落,顿然兴起无常苦空之感。“有情说法,无情点头。”历史有名的生公说法,顽石点头,可说就是最好的明证。
  法,是真理;说法,真理哪里能说得清楚!你说,真理未增一分,不说,真理亦未减少分毫,即使你说得天花乱坠,于真理又有何干?所以《金刚经》云:“知我说法,为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楼主| 发表于 2010-9-8 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92 要眼珠
  云岩禅师正在编织草鞋的时候,洞山禅师从他身边经过,一见面就说道:
  “老师!我可以跟您要一样东西吗?”
  云岩禅师回答道:“你说说看!”
  洞山不客气地说道:“我想要你的眼珠。”
  云岩禅师很平静地道:“要眼珠?那你自己的眼珠呢?”
  洞山道:“我没有眼珠!”
  云岩禅师淡淡一笑,说:“要是你有眼珠,如何安置?”
  洞山无言以对。
  云岩禅师此时才非常严肃地说道:“我想你要的眼珠,应该不是我的眼珠,而是你自己的眼珠吧?”
  洞山禅师又改变口气道:“事实上我要的不是眼珠。”
  云岩禅师终于忍不住这种前后矛盾的说法,便对洞山禅师大喝一声道:“你给我出去!”
  洞山禅师并不讶异,仍非常诚恳地说道:“出去可以,只是我没有眼珠,看不清前途的道路。”
  云岩禅师用手摸一摸自己的心,说道:“这不早就给你了吗?还说什么看不到!”
  洞山禅师终于言下省悟。
  洞山禅师向别人要眼珠,这是很怪异的事,就算高明如云岩禅师,起初也只能告诉他眼睛长在自己额头上,为什么向别人要呢?最后知道洞山要的不是“肉眼”,云岩禅师提示出“心眼”的妙道,洞山才有所契悟。
  肉眼,是观看世间万象长短方圆、青红赤白,这种观看只是表面的、生灭的、现象的,而心眼才能观察宇宙万有的本体,这种观察是普遍的,里外一如的,难怪洞山虽有肉眼,仍看不清前途的道路,此道路即自己的本来面目,即成佛作祖的目标,当云岩告诉他心眼的妙用,洞山就有省悟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9-8 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93 不在别处
  洞山良价禅师有一次对云岩禅师问道:“老师!如果您老百年以后,有人问我,您的相貌风姿长得如何?我该怎么回答?”
  云岩禅师答道:“我不在别处!”
  对此回答,洞山禅师沉思不已。
  云岩禅师道:“良价上座,对这种事情,你以此种态度处理,可要加倍慎重小心?”
  洞山良价禅师仍满怀疑惑,不解云岩禅师为何如此提示他?难道这种问题犯了什么忌讳?
  后来,有次洞山禅师在过河时,看见了自己映在水中的影子,才醒悟到以前云岩禅师对他说的话,于是便作了一首偈:
  “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
  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
  洞山禅师回到云岩住的地方,说道:“老师!不管什么时候,就算无量阿僧只劫以后,您的风姿道貌我已经知道了。”
  云岩禅师道:“我不在那时!”
  洞山连忙说道:“不在别处,不在那时!”
  一个修行者的道貌风姿,百年后,我们怎么来形容他的样子,假如这个样子可以形容,可以说明的话,这一定是假相假貌了,因为道貌风姿是无常假相,怎可认假为真呢?修道者的真假,不从他觅,不假形容,不在别处,不在那时,超一切时间,超一切空间,法身无相,而无所不相,那就是云岩禅师的真正道貌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9-8 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94  刹那不离
  洞山禅师披袍搭衣,正式向云岩禅师辞行他去时,云岩禅师问道:‘你要去哪里?’
  洞山禅师回答道:‘我只想换个地方去参学,一榊千家饭,孤僧万里游,至于目标地点到现在我自己也不知道。’
  云岩禅师故意提示道:‘你是否计画去湖南?’
  洞山禅师毫不犹豫地答道:‘不是!’
  云岩禅师问:‘那么是回家啰?’
  洞山禅师答:‘也不是!’
  云岩禅师问不出一个所以然,只得换个话题道:‘你打算什么时候回来此地呢?’
  洞山禅师道:‘等我找到可以落脚的地方,我会马上回来!’
  云岩禅师感到洞山禅师心中已有主宰,如果仍在去回的问题上议论,反而给人觉得在知见上仍停滞在对待的上面,所以就揭开人生的底牌感慨似地道:‘你离开此地,法界宽广,若要再相见那实在是不容易的一件事!’
  洞山禅师合掌答道:‘尽是相对,其实刹那不对,亿劫相别,其实刹那不离。’
  洞山说后,头也不回就走了,云岩禅师默默看着他的背影,消失在无尽之中。
  弟子告假,要换地方参学,这是很平常的事,但是没有目标就想游方,这就不该。但洞山良价在云岩禅师处一待就数十年,他的参学是寻找一个落脚的地方,这个落脚的地方是永恒归宿的寂灭境界,所以云岩禅师要说今后相见不易,但洞山不辜负老师的苦心,他最后的结论是:‘就是每天大家相聚在一起,心灵不交流,思想不沟通,精神不相依,也等于没有一刻相处相聚,但如心连心接在一起,就算亿万劫不相聚,也是一刻没有离开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5 12:36 , Processed in 0.127080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