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renren

[说说布施网] 文殊师利所说不思议佛境界经释义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3-5 13:22 | 显示全部楼层
【尔时世尊复语文殊师利菩萨言。童子。若如是者。汝何所得。文殊师利菩萨言。世尊。我得如来平等无自性境界。】



平等者,无有分别无能无所。无能无所,即是无所得,故平等法即是无所得。法无自性,即是无所有,无所有即是无所得。空、无相、无愿、无作、无生无起无为,即是平等无自性境界,如此境界即是无所得。是知无所得是佛法,有所得即外道法。文殊菩萨所谓得如来平等无自性境界者,即无所得也。



【佛言童子。汝得佛境界耶。文殊师利菩萨言。若世尊于佛境界有所得者。我亦得于诸佛境界。】



佛言,汝得佛境界吗?文殊菩萨言,如果世尊于佛境界有所得者,我亦得于佛境界。事实上佛于空无相无愿无作无生无起无为境界,无住为住,住于无住。无得为得,得于无得。无住无得,是实智照真谛。无住为住,无得为得,是权智照俗谛。俗谛是依他起法,法依他起,便无自性,无自性法体即虚妄。凡夫执虚妄为实有,便成遍计执。佛如实知依他起法无自性,空无相无愿无作无生无起无为即无自性,于是依他起当体即是圆成实。故权照俗时,当下即是实照真也。佛证此法,文殊菩萨亦证此法,故菩萨言若世尊于佛境界有所得者,我亦得于诸佛境界。
 楼主| 发表于 2010-3-5 13:22 | 显示全部楼层
【时长老须菩提。问文殊师利菩萨言。大士。如来不得佛境界耶。文殊师利菩萨言。大德。汝为得声闻境界不。须菩提言。大士。圣心解脱无有境界。是故我今无境界可得。文殊师利菩萨言。大德。佛亦如是。其心解脱无有境界。云何而谓有所得乎。】



长老须菩提言,大士!佛不得佛境界吗?大士是菩萨的异名。文殊菩萨以问为答曰,大德!汝得声闻境界否?声闻境界,亦是以无为法而有差别的,不过声闻人于无为法中,沉空滞寂而已。故大般涅盘经,谓声闻人不见佛性。云何圣心解脱无有境界?放下有所得心,即是圣心解脱无有境界也。何以故?因为一切法毕竟空,一切法无相无愿无作无生无起无为,云何可得?当知凡有所得,其心即被法缚矣。故文殊菩萨言,佛亦如是,其心解脱无有境界,云何而谓有所得乎?







【须菩提言。大士。汝今说法。可不将护初学心耶。文殊师利菩萨言。大德。我今问汝。随汝意答。如有良医欲治人病。为将护病人心故。不与辛酸咸苦应病之药。能令其人病得除差至安乐不。答言不也。文殊师利菩萨言。大德。此亦如是。若说法师。为将护初学心故。隐甚深法而不为说。随其意欲演cū同“粗”)浅义。能令学者出生死苦至涅盘乐。无有是处。】




须菩提言,大士!你宣说如此高深的法,难道不将护初学之心吗?我们要知道,将护初学心者,绝不可顺其邪念心而歪曲正法。而是要以正法化导,对治其邪念心。文殊菩萨举譬喻言,譬如医师医病,不能只为将护病人之心,而不与辛酸咸苦之药。度化初学亦复如是,若说法师只为将护初学之心,隐甚深正法而不为说,只随初学之意欲说些粗浅义,是不能令学者出生死苦至涅盘乐的。
 楼主| 发表于 2010-3-5 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说是法时。众中有五百比丘僧。诸漏永尽心得解脱。八百诸天子。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复有七百诸天子。闻其辩才深生信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文殊师利说是法时,五百比丘诸漏永尽心得解脱。诸漏者,系欲漏有漏无明漏。欲漏者,欲界之烦恼。有漏者,色界无色界之烦恼。无明漏者,三界内之无明。此三种漏,总在三界内。此五百比丘,见思惑已断,三漏永尽。心得解脱,是断尽烦恼障。若以五住地烦恼言,四住地烦恼断,则心得解脱。四住地烦恼者,即见一处住地(见惑)、欲爱住地(欲界思惑)、色爱住地(色界思惑)、有爱住地(无色界思惑)。所以四住地烦恼即见思惑,四住烦恼断,名断烦恼障。若无明住地断,则五住全断成佛。四住烦恼断,见思惑断,烦恼障断,心得解脱,则出三界得涅盘。无明住地烦恼断,名慧解脱,断所知障则证菩提。佛五住齐断,则证无上菩提,究竟涅盘。此五百比丘诸漏已尽,见思烦恼已断,心得解脱,已出三界,已证无漏,已得涅盘。此是四果阿罗汉也。八百诸天子,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初果人于四住烦恼中,见一处住地顿破,见惑顿除。永离三途恶障,不失人天之报,故曰远尘离垢。见一切法清净,故曰法眼净。此人已证初果,最多七番生死,即可永离欲界。七百诸天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此是大乘根机,发无上菩提心修无上佛道。论其位次,应在初住,以登初住名发心住。







【尔时须菩提复白文殊师利菩萨言。大士。汝颇亦于声闻乘。而生信解。又以此乘法度众生不。文殊师利菩萨言。大德。我于一切乘皆生信解。大德。我信解声闻乘。亦信解辟支佛乘。亦信解三藐三佛陀乘。】







须菩提复白文殊菩萨言,汝于声闻乘亦生信解吗?亦以声闻乘法度众生否?文殊菩萨答言,我于一切乘皆生信解。我信解声闻乘,亦信解辟支佛乘,亦信解三藐三佛陀乘。三藐三佛陀,亦作三藐三菩提。译作正遍知或等正觉。不过三藐三佛陀是约人言,三藐三菩提是约法言。三藐三佛陀乘者,一佛乘也。文殊菩萨是一乘人,何故言信解一切乘呢?因为一乘者,一切乘皆归一乘。非是于一切乘外,另有一乘。此法只是一出一入而已。若论其出,则一乘出一切乘。若论其入,则一切乘皆入一乘。一真法界,法尔如是。如果一乘外有一切乘,一切乘外另有一乘,何得谓一真法界?当知于一真法界中,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诸法实相,实相诸法。法本不二,所谓一乘,或一切乘者,唯是心造耳。一即一切,无分别而分别,一生万法也。一切即一,分别而无分别,万法归一也。是故文殊菩萨言,我于一切乘皆生信解。
 楼主| 发表于 2010-3-5 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须菩提言。大士。汝为是声闻。为是辟支佛。为是三藐三佛陀耶。文殊师利菩萨言。大德。我虽是声闻。然不从他闻。虽是辟支佛。而不舍大悲及无所畏。虽已成正等觉。而于一切所应作事未尝休息。】







须菩提问言,汝是声闻?是辟支佛?抑是佛?经云若有定法,即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此问,即落入定法矣,是声闻乘见也。我们说过,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是无分别而分别,无分别而分别是理不碍事。一切即一是分别而无分别,分别而无分别是事不碍理。如是互摄互入,圆融无碍,重重无尽,则是事事无碍。这种圆融无碍重重无尽,便是一真法界。虽是声闻,然是自性所显,故曰不从他闻,此是事不碍理也。虽是辟支佛,而不舍大悲度化众生,入生死而无所畏,是理不碍事也。虽成正等觉,而于一切所应作事,未尝休息,是事事无碍,互摄互入重重无尽也。







【须菩提又问言。大士。汝云何是声闻。答曰。我恒为一切众生说未闻法。是故我为声闻。】







须菩提问,汝云何是声闻?所谓声闻者,师以音声说法,弟信受听闻。师弟缘合,无乖于法,谓之声闻。故文殊菩萨言,我恒为一切众生说未闻法,是故我为声闻。







【又问言。汝云何是辟支佛。答曰。我能了知一切诸法皆从缘起。是故我为辟支佛。】
   








须菩提问,汝云何是辟支佛?辟支佛者,重于义理。一切诸法皆从缘起,其理性皆空。不过辟支佛会理沉空而菩萨行空不证,如此差别而已。以菩萨亦行空理故,所以文殊菩萨言,我为辟支佛。
 楼主| 发表于 2010-3-5 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又问言。汝云何是三藐三佛陀。答曰。我常恒觉一切诸法体相平等。是故我为三藐三佛陀。】




须菩提又问,汝云何是三藐三佛陀?文殊菩萨答言,我常恒觉知一切诸法,体性和事相平等一切诸法,性不碍相,相不碍性,性相圆融,曰性相平等;一切诸法,无决定体相,曰性相平等;一切诸法,无所有不可得,曰性相平等;一切诸法,相即无相,如万波之同一水,曰性相平等;一切诸法,互摄互入无有障碍,曰性相平等;一切诸法,空、无相、无愿、无作、无生无起无为,曰性相平等;一切诸法,无有高下,曰性相平等;一切诸法,一法界故,无增无减,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曰性相平等。如是平等,有佛无佛,性相常住。文殊菩萨言,我常 恒觉知一切诸法,如此体相平等,同佛知见,故我为三藐三佛陀。




【尔时须菩提又问言。大士。汝决定住于何地。为住声闻地。为住辟支佛地为住佛地耶。文殊师利菩萨言。大德。汝应知我决定住于一切诸地。】




尔时须菩提复问言,汝决定住于何地?文殊菩萨言,我决定住于一切诸地。因为一切法无非佛法,佛地随缘现一切地,一切地无性同一佛地。佛地是一,众生以惑业因缘,现有一切地。一切地虚妄现而无自性,故同一佛地。以如是故,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当成佛。众生未成佛时本是佛,已成佛后还是佛。既然众生本来是佛,何故成为众生?以惑业因缘,迷失本来,妄为众生耳。以如是因缘,文殊菩萨言,我决定住于一切诸地。
 楼主| 发表于 2010-3-5 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须菩提言。大士。汝可亦决定住凡夫地耶。答曰如是。何以故。一切诸 法及以众生。其性即是决定正位。我常住此正位。是故我言决定住于凡夫地也。】




须菩提问言,汝既住于一切诸地,难道汝亦住于凡夫地吗?文殊菩萨答言如是!因为凡夫地其性即是决定正位故。



一切法及以众生,皆是缘起无性,体本虚妄。虚妄无性,即是决定正性。何以故?因为无性即是空无相无愿无作无生无起无为,而空无相无愿等,即是诸法正性。故文殊菩萨言,一切诸法及以众生,其性即是决定正位,我常住此正位,是故我言住于凡夫地也。




【须菩提。又问言。若一切法及以众生。即是决定正位者。云何建立诸地差别。而言此是凡夫地。此是声闻地。此是辟支佛地。此是佛地耶。文殊师利菩萨言。大德。譬如世间以言说故。于虚空中建立十方。所谓此是东方。此是南方。乃至此是上方。此是下方。虽虚空无差别。而诸方有如是。如是种种差别。此亦如是。如来于一切()法决定正位中。以善方便立于诸地。所谓此是凡夫地。此是声闻地。此是辟支佛地。此是菩萨地。此是佛地。虽正位无差别。而诸地有别耳。】




须菩提复问言,若一切法及以众生,即是决定正位,于此决定正位中,云何建立诸地差别呢?当知诸法无性即是正位,而无性能随缘,随缘而有诸地差别也。譬如虚空是一而无分别,然世间人以心量言说,建立十方虚空。谓此是东方虚空,此是南西北方四维上下方虚空。虽立十方虚空,而不碍虚空是一。虽然虚空是一,而不碍立十方虚空。一不碍多,是理借事显。多不碍一,是事因理成。理事圆融,一切无碍。佛以无碍智,于一说无量,于无量说一。于一说无量,是实智出方便智。于无量说一,是方便智合于实智。所以佛于一切法决定正位中,以善权方便故,立诸地差别。谓此凡夫地,声闻地,辟支佛地,菩萨地,乃至佛地。这种道理,即是性空缘起,缘起性空,无分别而分别,分别而无分别也。
 楼主| 发表于 2010-3-5 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尔时须菩提。复白文殊师利菩萨言。大士。汝已入正位耶。文殊师利菩萨言。大德。我虽已入亦复非入。】




须菩提复白文殊菩萨言,大士!汝已入正位了吗?文殊菩萨答言,我虽已入正位,亦复非入。菩萨与声闻不同,声闻乘人,既入无漏,急取涅盘,不敢再入生死。菩萨行空不证,虽入无漏,而不取涅盘。大悲心切,为度众生故,还入生死。犹如船师,虽登彼岸,为渡人故,还来此岸,往返不停,无有休息。




【须菩提言。大士。云何已入而非入乎。文殊师利菩萨言。大德应知。此是菩萨智慧善巧。我今为汝说一譬喻。诸有智人以譬喻得解。大德。如有射师其艺超绝。惟有一子特钟心爱。其人复有极重怨雠。耳不欲闻眼不欲睹。或时其子出外游行。在于远处路侧而立。父遥见之。谓是其怨执弓持箭控弦而射。箭既发已方知是子。其人巧捷疾走追箭。箭未至间还复收得。言射师者喻菩萨也。一子者喻众生也。怨家者喻烦恼也。言箭者。此则喻于圣智慧也。大德当知。菩萨摩诃萨。以般若波罗蜜观一切法。无生正位大悲善巧故。故不于实际作证。而住声闻辟支佛地。誓将化度一切众生至佛地矣。】




须菩提言,大士!云何已入而非入呢?文殊菩萨言,此是菩萨智慧善巧,非是声闻人所能知者。接着举譬喻说明。譬如射师,射师者,譬如菩萨。唯有一子,一子者众生也。菩萨视众生,爱如独子,悲心至切。复有极重怨仇,菩萨视烦恼贼如怨家也。耳不欲闻,目不欲见者,六根远离烦恼不染烦恼也。或时其子出外游行,在于远处路侧而立者,六道生死为佛法边外,故曰出外。生死路遥曰远处。不行八正道曰路侧。身心不得安隐,譬如立而无座。其父遥见谓是怨仇者,众生染于烦恼,以染烦恼故,名为众生。声闻乘人,畏于生死烦恼,而舍众生。菩萨不尔,愍念众生而欲救拔之。执弓持箭控弦而射者,譬喻菩萨具般若智慧,般若智慧犹若金刚,能破烦恼贼也。箭既发已,是譬喻烦恼障已破。方知是子,譬喻愍念众生,大悲心切,欲救众生而不舍也。箭未至间,还复收得者,菩萨为愍念众生故,不断烦恼障也。入生死救拔也。



此是菩萨与声闻乘不同之处,声闻乘人,断烦恼障后,厌苦情深,舍众生而不顾,急取涅盘。不来三界,不入生死,此是小乘。菩萨不尔,菩萨大悲心切愍念众生,思欲度脱。故不断烦恼障,所谓留惑润生。留惑润生者,于烦恼中,留爱之一念,润生三界。若不如此,菩萨当与二乘无异也。待至金刚喻定以后,所知障与烦恼障,一时顿断。二障断,二我空,二死了,法身圆显。再由法起报,由报起化,倒驾慈航,化现十方,普度一切。此是菩萨智慧善巧,二乘所不能也。



文殊菩萨言,大德当知,菩萨摩诃萨,以般若波罗蜜妙智慧观一切,虽入无生正位,然以大悲善巧故,不于涅盘作证。实际者,涅盘也。而示现声闻辟支佛身,誓将化度一切众生成佛也。
 楼主| 发表于 2010-3-5 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尔时须菩提。又问文殊师利菩萨言。大士。何等菩萨能行此行。文殊师利菩萨言。大德。若菩萨。示行于世而不为世法所染。现同世间不于诸法起见。虽为断一切众生烦恼。勤行精进而入于法界不见尽相。虽不住有为亦不得无为虽处生死如游园观。本愿未满故。不求速证无上涅盘。虽深知无我而恒化众生。虽观诸法自性。犹如虚空。而勤修功德净佛国土。虽入于法界见法平等。而为庄严佛身口意业故不舍精进。若诸菩萨。具如是行乃能行耳。】




须菩提又问,何等菩萨能行此行?当知得无生法忍菩萨方能行此行也,得无生法忍菩萨,智慧圆明,权实无碍。于一切法无性能随缘,随缘不失性,虽证寂灭而不住涅盘,虽入生死而不滞生死。菩萨示行于世,是无性随缘,示现行于世间也。不为世法所染,是随缘不失性 也。无性(即无生)随缘现同世间,然不于世间诸法起执着见。此是随缘而不染也。虽为断一切众生烦恼勤行精进入于法界,而不见尽相。菩萨心无所住度尽一切众生而无众生相也。四无量心云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总说即无性能随缘,随缘不失性也。虽不住有为,亦不得无为。无为非是有法,若有无为可得,则此无为应是有为。只为对有为法,假立无为名而已。今有为既是虚妄,则无为何有?当知无性能随缘,则离无为,随缘不失性,则离有为。故菩萨不住有为,亦不得无为。虽处生死,如游园观。菩萨如实知生死如幻,故虽处生死如游园观。其本愿誓度一切众生,故本愿未满,不求速证无上菩提。当知众生者,佛之法身也。何以故?所谓众生者,五阴也。鸠摩罗什大师,译五阴为五众。心经云五阴皆空,五阴空则不生不灭,故五阴空即佛法身也。虽深知无我,是达无性也。而恒化众生,是遍随缘也。菩萨以此起波罗蜜行,不变随缘,随缘不变。随缘不变,深知无我也。不变随缘,恒化众生也。




虽观诸法自性犹如虚空,而勤修功德净佛国土。诸法自性无性,故犹如虚空。而随缘勤修功德,净佛国土。自不为粗业谓之功,教他不为粗业谓之德。自不为粗业,复令他不为粗业,谓之净佛国土。




虽入于法界,见法平等,而为庄严佛身口意业故,不舍精进。法界有十,为佛法界,及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鬼、畜生、地狱。除佛法界,大菩萨入九法界度众生,而如实知九法界同是一真法界。虽如实知一真法界,为度众生故,不舍精进。庄严佛身口意业,即是度众生也。佛以相好光明度众生,是庄严身业。佛说法度众生,是庄严口业。佛以神通变化度众生,是庄严意业。若诸菩萨具如是行,乃能行耳。
 楼主| 发表于 2010-3-5 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尔时须菩提复白文殊师利菩萨言。大士。汝今说此菩萨所行。非诸世间所能信受。文殊师利菩萨言。大德我今为欲令诸众生永出世间。说诸菩萨了达世法出离之行。】




须菩提言,大士!汝今说菩萨所行,系得无生法忍菩萨所行,非是其余一般世间所能信受者。须菩提的意思是说,一切世间只能信受世间法,无法信受波罗蜜法。文殊菩萨答言,我本不欲令诸世间,信受世间法。而是令诸世间出离世间,修波罗蜜行。故为说诸菩萨了达世间无常法,而令众生出离虚妄生死,登究竟彼岸也。




【须菩提言。大士。何者是世法。云何名出离。文殊师利菩萨言。大德。世间法者所谓五蕴。其五者何。谓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如是诸蕴。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阳焰。行如芭蕉。识如幻化。】




须菩提问言,何者是世间法?云何为出离?文殊菩萨答言,世间法者,所谓五蕴。文殊菩萨先说明何为五蕴,然后再说云何出离。有三种世间,所谓众生世间,国土世间,五蕴世间。众生是世间正报相,国土是世间依报相,五蕴是世间依正二报的根本。故说五蕴,即是说一切世间法。五蕴者,色受想行识也。蕴是蕴聚义,谓此五法皆系多缘蕴聚所成。质碍名色,领纳称受,取相名想,造作名行,了别名识。此五法既是众缘和合而有,故体即虚妄。以虚妄故,现无常相。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阳焰,行如芭蕉,识如幻化,皆无常相也。




【是故此中无有世间,亦无诸蕴及以如是言说名字。若得是解心则不散。心若不散则不染世法。若不染世法即是出离世间法也。复次大德。五蕴诸法。其性本空。性空则无二。无二则无我我所。无我我所则无所取着。无所取著者即是出离世间法也。】




以下说明云何出离。既然五蕴虚妄,于虚妄中无有世间,亦无诸蕴,其名字皆假立。若了解世间本空,无所有不可得,则心绝攀缘。心绝攀缘则不散驰,心不散驰,则不染世法。不染世法,名为出离世法也。再者,五蕴本空,性空则无二无分别,无二无分别则无我及我所,无我我所,则不以我取着我所。无所取着,即是出离世间法也。
 楼主| 发表于 2010-3-5 13:25 | 显示全部楼层
【复次大德。五蕴法者。以因缘有。因缘有故则无有力。无力则无主。无主则无我我所。无我我所则无受取。无受取则无执竞。无执竞则无诤论。无诤论者是沙门法。沙门法者知一切法。如空中响。若能了知一切诸法如空中响。即是出离世间法也。】




再者,五蕴系因缘有,因缘有则无有力──无力者无自性也──无自性则无主,无主则无我我所,无我我所则无受者,无受者则无执着争竞,无执竞则无诤论,无诤论是沙门法。沙门法者,如空中响。空中响犹登山高呼,则有回响,此响虚妄不实。若知一切法虚妄不实如空中响者,即是出离世间法也。




【复次大德。此五蕴法同于法界。法界者则是非界。非界中。无眼界无色界无眼识界。无耳界无声界无耳识界。无鼻界无香界无鼻识界。无舌界无味界无舌识界。无身界无触界无身识界。无意界无法界无意识界。此中亦无地界水界火界风界虚空界识界。亦无欲界色界无色界。亦无有为界无为界。我人众生寿者等。如是一切皆无所有。定不可得。若能入是平等深义。与无所入而共相应。即是出离世间法也。】




五蕴法同于法界,而法界非界。非界者,无界也。大般若经五七四,曼殊师利分云,一切法空,说为法界,即此法界,说为菩提。法界菩提,俱离性相,由斯故说一切法空。五蕴皆空,空无有界,故曰无界。兹举例说明,犹东方虚空,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同一虚空,而虚空无分四方四维上下,故曰法界者则是非界。五蕴性空,亦复如是。




五蕴法同于法界者,诸法无相也,以法界无界故。犹万波同于一水。诸法无相者,诸法实相也。以无相法不生不灭,不生不灭即是实相。于实相中,诸法无界无分别,犹万波一水,水无分别也。是故无眼界色界眼识界,乃至无意界无法界无意识界;无地水火风空识界;无欲界无色界无无色界;无有为界与无为界;无我人众生寿者界等。如是一切界皆无所有不可得,是为平等义。能入是平等义者,即无所入,故曰与无所入而共相应。这便是出离世间法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7-21 01:00 , Processed in 0.232068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