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学佛无坏事

[说说布施网] 广论(五)作业(转)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4、思维大慈悲心之利益

  一、直接踏上深广的大乘道  
  如《摄波罗蜜多论》云:“无力引发世间2利,毕竟弃舍此二乘,一味利他为性者,应趣佛乘由悲说。”
  “大悲”,可理解为内的大悲阿阇黎及外的大悲佛陀。譬如:两人同去拉萨朝拜觉沃佛,其中一人曾到过拉萨,非常熟悉通往拉萨的道路,而另一人则一无所知。当行至岔路需要抉择时,熟悉道路的人会指示该走的路、遮止不该走的路。同样,已圆满走完菩提道的佛陀,由大悲教诫大乘种性者,应当径直趣入大乘妙道,莫入小乘道。或者解释为,在抉择该走大、小乘哪条道路的关键时刻,内在的大悲阿阇黎会遮止大乘种性者趣入小乘道,而令其直接踏上深广的大乘道。

  二、迅速积聚福德两资粮,迅速圆成佛道。
  又云:“知乐非乐等如梦,见痴过逼诸众生,弃舍利他殊胜业,此于自利何精勤?”
  在论上所说,这个大乘种性的人用智慧观察一切快乐与不快乐的所有万法,都是平等平等,一切都如梦幻泡影,了无自性。另外一个方面呢用智慧来观察见到这些众生往昔时候愚痴的原因,今天那些愚痴的种子结了果了,正在受种种痛苦的折磨,心中油然生起一种大悲性。
  在这里一个方面要空,我们要超出一种苦与乐的对待,管你是苦也好乐也好都能转化为智慧资粮。另外一个方面从平等性当中见到众生虚妄的不平等。在因上虚妄造作,在事相上千差万别,三界六道、二十五有,种种的众生现境无非就是见不了空性,在因上虚妄造作,而形成了一种差别之相。而这一些差别之相本来是可以回归到平等性的,是可以回归到空性的,可是因为众生偏偏因为愚痴,回不到这种空性的故乡,回不到这种真实性的故乡。故从内心里面油然生起悲性。
  可众生都有佛性,你有佛性我也有佛性,我们在佛性的角度来尊重众生,从佛性的角度来怜悯众生。身为菩萨把这种大悲性生起来以后,由这种大悲性,能够迅速地让自己趋入于大乘佛法,由这种大悲性,能够迅速积聚和圆满福德智慧资粮,在究竟成佛的道上这条路上最迅速的。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1、如何于大乘佛法生稀有想?

  往昔时候我们为什么要造成业呢?那就是因为不明白无我的道理,对自我有一个错误的执着,从自我出发,以自我为核心,生起贪心,嗔心,愚痴心去损伤众生,这些恶业导致了我们现在遭受众多的苦果。

  那么我们今天要想改变这些苦果,那就是要改变我们以自我为核心的观念,改变自我执着的观念,把这种自我执着转变为利益一切众生,为利益众生为核心。那么这一个态度改变了,整个善恶也改变过来了,苦果呢也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大乘佛法就是让我们彻底改变这种以自我为核心的错误观念,发起利益一切众生的心愿,是开启一切善根的源泉,是救苦救难的根本的方法。所以对大乘佛法要生起希有想,生起难遭难遇想,生起殊胜想,要时时在心里串习思惟大乘佛法的功德利益,生起决定的胜解,认知上正确了,学习大乘佛法就有动力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2、解释下面一段话的意义:
     “是故能生自他一切利乐的本源,能除一切衰恼妙药,一切智士所行大路,见闻念角悉能长益一切众生,由行利他兼成自利,无所缺少,具足广大善权方便,有此大乘可趣入者,当思希哉,我今所得诚为善得,当尽所有士夫能力,趣此大乘。”


  “能生自他一切利乐本源”:大乘是利乐之源泉,能够源源不断出生一切自他增上生的利益和决定胜的安乐。

  “能除一切衰恼妙药”:大乘是能遣除一切器情衰败苦恼的妙药。“衰恼”,包括轮回的烦恼、有漏业、分段生死、六道诸苦,小乘的无明习气地、无漏业、变异生死等。通过修习大乘,一切粗细的衰恼都能消除。

  “一切智士所行大路”:一切有智之士均从这条大道走向菩提。

  “见、闻、念、触悉能长益一切众生”:凡是对大乘见闻、忆念、接触或者受持、读诵、思惟、演说,悉能饶益一切众生。若能值遇大乘,苏醒大乘种性,则以强大的大乘善根力,未来生生世世都会修持大乘,饶益无边有情。或者,任何众生只要接触大乘法,就能在相续中播下大乘的善根种子,终有一天会开花结果,对他作无限量、无止境的大饶益。

  “由行利他兼成自利”:在行利他之同时,也顺带成办了自利。《入行论》中说:“何需更繁叙?凡愚求自利,牟尼唯利他,且观此二别。”佛往昔行菩萨道,并未争取自利,只是一味地利他,结果早已成就了自利究竟的法身。

  “无所缺少具足广大善权方便”:所谓“善权方便”,即能轻松地成就广大义利的善巧方便。大乘无余具足广大的善巧方便,譬如:大乘有无分别智,是圆满十地、波罗蜜多、三十七菩提分等道法以及十力、四无畏、一切智智等果法的方便;大乘有四摄法,是能成熟一切有情的方便;大乘有陀罗尼、三摩地二门,是成就事业的方便;大乘有忏悔、随喜、祈祷、回向,是速获神通和正等觉的方便;大乘有成办无住涅槃之道——智慧和大悲,是令利生事业相续不断的方便。这些方便决非世间道与声缘道之方便可比,依靠大乘的善巧方便,就能顺利成办自他一切利益。

  有此大乘可趣入者,当思希哉,我今所得诚为善得,当尽所有士夫能力,趣此大乘:有如此殊胜的大乘可以趣入,应当思惟稀有:我如今所获得的,确实是善得,我要尽最大的努力趣入大乘。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3、“由种种门观大乘德”,除了论中所说之外,还能由那些方面观大乘的功德?(至少举出三门)


  在“称赞大乘功德经”云:闻大乘法即能随喜深生净信,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又云:此大乘名所目诸义。此乘综摄。笼驾弘远无所遗漏。故曰大乘。此乘功德甚深微妙过诸数量。故曰大乘。此乘坚固虚妄分别不能倾动。故曰大乘。此乘真实穷未来际无有断尽。故曰大乘。此乘寥廓该罗法界邈无边际。故曰大乘。此乘如海吞纳蕴积功德宝聚。故曰大乘。此乘如山作镇区域邪徒不扰。故曰大乘。此乘如空包含一切情非情类。故曰大乘。此乘如地普能生长世出世善。故曰大乘。此乘如水等润一切令无枯槁。故曰大乘。此乘如火焚灭诸障令无余习。故曰大乘。此乘如风扫除一切生死云雾。故曰大乘。此乘如日开照群品成熟一切。故曰大乘。此乘如月能除热恼破诸邪暗。故曰大乘。此乘尊贵。天龙八部咸所敬奉。故曰大乘。此乘恒为诸健达缚歌咏赞美。故曰大乘。此乘恒为四王梵释礼敬尊重。故曰大乘。此乘恒为诸龙神等敬事防守。故曰大乘。此乘恒为一切菩萨精勤修学。故曰大乘。此乘任持诸佛圣种展转增盛。故曰大乘。此乘圆满具大威德映夺一切。故曰大乘。此乘周给一切有情令无匮乏。故曰大乘。此乘威力犹如药树救疗众病。故曰大乘。此乘能害一切有情诸烦恼贼。故曰大乘。此乘能转无上法轮饶益一切。故曰大乘。此乘微妙甚深秘密不可宣说。故曰大乘。此乘神用绍三宝种能使不绝。故曰大乘。此乘能显世俗胜义理趣究竟。故曰大乘。此乘能显诸菩萨行无不具足。故曰大乘。此乘能显佛地功德无不备悉。故曰大乘。此乘利乐一切有情尽未来际。故曰大乘。此乘至功能建大义妙用无尽。故曰大乘。此乘幽玄下劣意乐不能信受。故曰大乘。此乘平等增上意乐方能信受。故曰大乘。此乘广大下愚不测而为轻笑。故曰大乘。此乘尊高上智能达常所宝玩。故曰大乘。此乘超过独觉乘等最上无比。故曰大乘。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4、一开始多方面观大乘功德,有什么必要?不观可以吗?

  论云:“由种种门观大乘德,牵引其意起大恭敬,而当趣入。”一开始从多方面观大乘的功德,反反复复地思惟,真正能够理解了,真正能够深入了,认同了,你这个内心才会欢喜起来,善法欲才能够开启得起来,来引动我们的心,对大乘佛法产生一种难遭难遇的想,对大乘佛法起大恭敬心,这是趣入大乘佛法的一个途径。不观功德难以生起信心和恭敬心。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请从显密经论之教证说明发菩提心是入大乘之根本。

  引显教的经论证明,能入波罗蜜多大乘之门是发菩提心 :   

  如《入行论》云:“发菩提心刹那后,诸囚系缚生死狱,然应称为善逝子。”
      
  《入行论》说:当发起菩提心一刹那之后,发心者立即发生了名义上的转变。虽然他还只是被系缚在生死牢狱中的囚徒,但应称他为佛陀之子。
     
  又云:“今日生佛族,今为诸佛子。”此说发心无间,即为佛子。
      
  论中又说:今天诞生在佛陀的家族中,今天已是诸佛之子。
      
  《圣弥勒解脱经》云:“善男子,譬如破碎金刚宝石,然能映蔽一切胜妙金庄严具,亦不弃舍金刚宝名,亦能遣除一切贫穷。”
      
  佛说:善男子,譬如,破碎的金刚宝石虽不完整,但其性质却能映蔽一切胜妙的黄金等庄严资具,而且不失金刚宝的名称,以其昂贵的价值也能遣除一切贫穷。
      
  又云:善男子,如是发起一切智心金刚宝石,纵离修习,然能映蔽声闻、独觉一切功德金庄严具,亦不弃舍菩萨之名,能除一切生死贫穷。”
      
  善男子,同样,只要发起了如金刚宝般的菩提心,纵然未修六度等菩萨行,也能映蔽声闻、独觉一切如金庄严具般的功德,而且不失去菩萨的名称,还能遣除一切生死中的贫穷。与破碎的金刚宝相似,即使只有菩提心而不具其它修行,也不舍菩萨名称、能遣生死贫穷、能够胜伏声缘之功德。
      
  此说虽未学习胜行,然有此心,便名菩萨。
      
  这也说到:只要具有菩提心,即使未修学殊胜菩萨行,也叫菩萨。
      
  龙猛菩萨云:“自与此世间,欲证无上觉,其本菩提心,坚固如山王。”
     
  龙猛菩萨在《宝鬘论》中说:“自己与世间一切有情,若想证得无上菩提,其根本的菩提心应如须弥山王般坚固。”其中说到菩提心是成就大菩提之根本。
      
  以下引密续证明,能入密咒大乘之门是菩提心:
     
  《金刚手灌顶续》云:“诸大菩萨,此极广大、此最甚深、难可测量、秘密之中最为秘密陀罗尼咒大曼陀罗,不应开示诸恶有情。金刚手,汝说此为最极希有,昔未闻此,此当对何有情宣说?”
      
  《金刚手灌顶续》中,文殊菩萨提问:诸大菩萨,这极其广大、最为甚深、难以衡量、秘密之中最为秘密的陀罗尼咒大曼陀罗,不应为恶劣有情开示。金刚手,您说这最极稀有、前所未闻的密法应对哪种有情宣说?
      
  “金刚手答曰:曼殊室利,若有正行修菩提心,若时此等成就菩提心。曼殊室利,尔时此诸菩萨行菩萨行、行密咒行,当令入此大智灌顶、陀罗尼咒、大曼陀罗。”
      
  金刚手回答说:曼殊室利!若有真正修习菩提心,如果他们成就了菩提心。曼殊室利,那时这些菩萨行持菩萨行、行持密咒行,应让他们入大智慧灌顶、陀罗尼咒、大坛城。
     
  “若菩提心未圆满者,此不当入,亦不使彼见曼陀罗,亦不于彼显示印咒。”
      
  若菩提心尚未圆满,则此人不应进入密乘,也不应让他见到坛城,也不应对他显示手印和明咒。
      
  以上引经论、密续证明了进入显密大乘之门,唯一是发菩提心。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2、请说明生菩提心入于大乘之共因与不共因。

  论云:如《华严经》云:“善男子,菩提心者,犹如一切佛法种子。”
      
  又云:如是无上菩提之心,佛芽因中犹如种子,是不共因。解空之慧,如水、粪等,是三菩提共同之因。

  所谓不共因:唯一是此种果的因,不是与它种果共同的因。其特征有二:唯一成就此种果,不成就彼种果;和它配合的一切因素,也都成为产生此种果的因素。      
      
  所谓共因:此因素与此类种子配合,可以成就此种果,与彼类种子配合,可以成就彼种果,是多种果共同的因素。
      
  “菩提心者,犹如一切佛法种子”就是说菩提心只成就佛果,不成就声闻、缘觉或人天的果报;菩提心引生后,凡是与它配合的善行,小到布施一口饭、供一盏灯都成为成佛的善根。      

  龙猛菩萨云:“诸佛辟支佛,诸声闻定依,解脱道惟汝,决定更无余。”这是赞叹般若波罗蜜多,声闻、独觉也必须依靠她,因此说,般若波罗蜜多为母,是大、小乘二子共同的母亲,是三乘道的共因。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3、解释以下比喻所对应的意义:
   
  善男子,譬如破碎金刚宝石,然能映蔽一切胜妙金庄严具,亦不弃舍金刚宝名,亦能遣除一切贫穷。

  《圣弥勒解脱经》云:“善男子,譬如破碎金刚宝石,然能映蔽一切胜妙金庄严具,亦不弃舍金刚宝名,亦能遣除一切贫穷。”

  在所有物质当中,金刚钻石是最坚固的物质,其品质可以保持数亿年不变。因此即使破碎了,也不会失去金刚钻石之名。其它物品一旦破碎了,就会失去价值,譬如瓷瓶摔碎了,便一文不值;然而,钻石破碎了,却依然价值昂贵,超胜其它黄金等庄严具。所以,破碎的金刚宝具有不舍名称、遣除贫穷、映蔽它物等三种功德相。

  “善男子,如是发起一切智心金刚宝石,纵离修习,然能映蔽声闻、独觉一切功德金庄严具,亦不弃舍菩萨之名,能除一切生死贫穷。”
      
  善男子,同样,只要发起了如金刚宝般的菩提心,纵然未修六度等菩萨行,也能映蔽声闻、独觉一切如金庄严具般的功德,而且不失去菩萨的名称,还能遣除一切生死中的贫穷。与破碎的金刚宝相似,即使只有菩提心而不具其它修行,也不舍菩萨名称、能遣生死贫穷、能够胜伏声缘之功德。
      
  此说虽未学习胜行,然有此心,便名菩萨。
      
  这也说到:只要具有菩提心,即使未修学殊胜菩萨行,也叫菩萨。

  因此在生死道上不发菩提心是最贫穷的,也许我们身体上不具备菩萨的神通,不具备菩萨的那种智慧,但是我们可以向菩萨一样具备菩萨的发心,只要你能发心,这一样根本,这一个力所能及的我们就能够做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4、为什么说“法虽是大乘之法,不为满足”?

  故法虽是大乘之法,不为满足,最要是彼补特伽罗入大乘数。
      
  所以,是否是大乘人,并非以所学经论或所修法门来决定,唯一是以心来决定。换言之,心中没有发起菩提心,即使念的是大乘经、修的是大乘法,也不算是大乘人。因此释迦牟尼佛传下来的大乘佛法,你能不能够让他发挥应用的价值,那就看你的发心相不相应,净土法门非常殊胜,但是要看你念佛的人发没有发菩提心,发没有发救度众生的心,如果没有发大乘菩提心的话,大乘法门被我们自己玷污 ,殊胜的法在我们这里显不出一种殊胜性, 这是非常非常可惜。   
  
  又大乘人依菩提心,假若此心仅有解了,大乘亦尔。
      
  进一步说,大乘人是依菩提心安立的。如果对菩提心只是文字上的了解或者只是口头上的宣讲,则所谓的大乘也只是文字上的了解或口头上的宣讲。譬如,一位学者虽然会讲菩提心,但内心并未发起菩提心,所以不算是大乘人。我们学佛的人与他们区别在于他是作为一种知识来宣讲,我们是作为一种信仰来实践的,你的信心他不一定有信心。 佛法大海唯信而入,你有信心就能进入。 所以今天你与大乘佛法相不相应唯一看你信不信,实不实践。从而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要求,你也不要学世间上的学者,把菩提心挂在口上,要从内心上来检查我们自己 是否发了菩提心了,没有菩提心到头来还是为他人作嫁衣,自己没有一份利益。   
  
  若有此心德相圆满,则其大乘亦成真净,故当勤学。
      
  相反,相续中若真正具有体相圆满的无伪菩提心,则大乘也成为真实清净的大乘。因此,应当精进修学菩提心。既然大乘人是依菩提心而定,那么是否是大乘,大乘的程度如何,大乘的纯度、深广度等,也均观待菩提心。换言之,菩提心的品质如何,心中的大乘也是这种品质;菩提心的深广度如何,心中的大乘也是这种深广度。
      
  在《现观庄严论》、《大乘庄严经论》中,讲述了二十二种菩提心的比喻,对应从胜解行地到十地之间种种菩提心的境界,圆满含摄了所有大乘道的关要。因此,从初发心辗转到成佛之间,菩提心有一层深过一层的境界。仅就初发心来看,也有相似发心、真实发心、微弱发心、强烈发心、不稳固发心、稳固发心等等众多差别。所以,我们心中的大乘如何,完全观待发心的状态。要想真正深入大乘,必须勤修菩提心。不论修学禅宗、净土、天台或者密宗,菩提心都是首要之法,否则便无法进入大乘之门。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5、对“菩提心犹如一切佛法种子”之义获得定解,有什么重要性?

  领会“菩提心者,犹如一切佛法种子”的深刻涵义,对此产生定解之后,便会明白三殊胜之中,加行发心殊胜、结行回向殊胜的原因。
  
  因为你发心不同,回向不同,你修的法力量就不一样,你正修行的法,对向于什么地方,你发的愿心很重要,你回向的地方很重要。
  
  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的讲经说法,都在讲这个菩提心,要让所有的众生都悟入佛的境界,证得究竟圆满的菩提心。一个菩提心能把三乘佛法圆满地贯穿起来,这个关键你掌握了,根本上你就具足了。
  
  所以我们要把这菩提心听懂学好,这样才能抓住学佛的关键,在力所能及的基础上,逐渐深入进去。物有本未,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7-20 20:27 , Processed in 0.221549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