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wlxg20130220

蔡礼旭老师大马中心第二届中华传统文化进修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5-23 13:49 | 显示全部楼层
他那个笑是真乐还是假乐?那个笑叫痛苦暂时停止。所以人现在什么是苦、什么是累,搞不清楚,真的是苦中作乐。这么多欲望,忍不住了,突然来个满足,他就「好高兴!」结果接着又继续痛苦,为什么?他又吃不到了,他又满足不了。这个就像吸本帖涉嫌刑事犯罪类广告,见者请第一时间联系管理员举报!一样,吸毒上瘾了,上瘾以后没得吸,他就苦得死去活来的。大家注意吸毒的人,当他拿不到本帖涉嫌刑事犯罪类广告,见者请第一时间联系管理员举报!的时候,他会干出什么?父母都伤害,那个时候他就谁都不认,只认那个欲望。

  其实,人现在何尝不也在吸毒?我们有没有在吸毒?世间的本帖涉嫌刑事犯罪类广告,见者请第一时间联系管理员举报!我们没有吸,欲望就像本帖涉嫌刑事犯罪类广告,见者请第一时间联系管理员举报!一样,你很放纵那个欲望,没有它不行,你就被它控制住了。人都被这些欲望控制住了,那他的人生有什么大的格局?一个男人每天都躺在女人的怀抱里面,你说他能干什么事?诸位女士,你觉得一个男人每天就在你的怀抱当中,他这一生能干什么事?干傻事,他都没有志向了。所以男人没有志向,除了男人要反省以外,女子也要思考思考这个问题了。假如女人都觉得大丈夫才好,男人就往那个方向去努力了;假如女人觉得「每天守着我最好」,那男人就愈来愈没志气了。现在不是那些连续剧都演吗?那些男人都是要被太太使唤来使唤去,还要被骂,骂得还要乖乖的。女人都要这种男人,那文天祥就出不来了,范仲淹也出不来了。那些大丈夫的、以天下为己任的人,一个都出不来。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伟大的女人,他的母亲、他的另一半,都很重要,互相成就彼此的德行,这个重要。所以欲望要懂得节制,慢慢的淡,它有一个过程。不管是吃的欲望,还是世间所有人的欲求,都应该慢慢的让它愈来愈少,这才是一个人生正确的方向。欲望愈来愈重,灵性就往下沉了。所以夫妻结合,很重要的,建立彼此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我们这一生来是要利益家庭、利益社会、利益民族,这一生来是互相成就彼此的智慧、提升彼此的灵性,让另一半因为我们,他的生命更完美、更有意义,这个就对了。

  当然,大家回去之后,不要对你另外一半说,「蔡老师说欲望不好,欲望的人生没有价值,要成就彼此的灵性才有价值,所以从今天开始我不给你煮肉了」。不要这样,我求大家,一定要守住一个原则,不然到时候家里有纷争,我不负责任。有一个原则,循序渐进;有一个原则,严格要求自己,包容别人、宽恕别人、体恤别人,绝不可以用道理要求另一半。再来,一个人的欲望,你不要刻意去每天想那个欲望,愈想愈来。你说,「我很想吃什么,不要想、不要想、不要想」,它愈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那个欲望,你不断提升你的灵性,自自然然对欲望的要求就淡。什么事情的发展,切记,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你愈急着别人赶快,反而欲速不达。不要别人快了,自己赶快最重要。当我们的精神灵性提升愈多,自然带动另一半的精神灵性提升,慢慢的这些欲求就愈来愈淡了,自自然然。成就什么事,都应该让它循序的发展,而且大家都很和气的达到一个更好的境界。OK!Understand?了解我的意思吗?这个很重要,不然这些态度没有建立,很多人学传统文化回去是鸡飞狗跳,真的太多这种状况了。「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要成为我们人生的XY轴。我们都学过数学,X轴叫严以律己,Y轴叫宽以待人,念念不可以忘。

  接下来,其实这个色、财,都是比较显而易见的欲望,睡也是,这个名比较不明显。我们现在讲明显的,比方说睡觉、吃东西,其实人烦恼愈多,能量消耗愈大,他就愈想吃东西。人很烦躁的时候,买很多东西来吃。其实说实在的,他只是想转移注意力,不要再这么烦恼痛苦。可是问题来了,那个都是暂时停止痛苦而已,有没有解决痛苦?吃完了以后,烦恼不是还继续烦恼吗?而且还有新的烦恼,为什么?吃太多零食又发胖,还得去减肥。所以人现在要去从症状解决问题,反而延伸新的问题出来了。包含人很烦了,「好,好好去痛快一下,烦死我了,去买衣服」,刷卡,好痛快。刷完了,痛快多久?那不就要去赚钱,要去还那些信用卡的钱吗?所以这些症状解都解决不了根本问题。颜回「一痛快。刷完了,痛快多久?那不就要去赚钱,要去还那些信用卡的钱吗?所以这些症箪食,一瓢饮」,确确实实是他尝到那个学习的快乐,道义的乐。这些物质他都很随缘,有就好了,一点都不挑。这个食欲还包含吃太多众生的生命。我们到广州去的时候,有一个说法,广州人是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爬的,没有一样不吃。甚至于还吃猴脑,那个猴子没死,就把它敲开,就在那儿吃。我说人怎么欲望到连一个众生在那里苦成这样,他完全视而不见?所以人的欲真的可以把良知整个给盖住。

  真的,细细去思量,坦白讲,吃什么东西,就是吃下去那一下子有感觉,吞下去以后还有什么感觉?什么都一样。就为了这个三寸之舌的一点感觉,杀害这么多生命。我们去想象一下,一头牛被杀的整个过程,大家看过没有?「和谐拯救危机」里面,你看那个血都喷出来,把牠吊起来的时候都还有知觉,放进去煮的时候还有知觉。你看那个刀进去的痛,包含在铁锅里面烹煮那种彻骨之痛,我们光想,不忍心吃那些东西了。伤了自己的厚德,也折了自己的福分。而且说实在的,我们的舌头是被调味料给骗了,都是加那些黑胡椒、辣椒。其实,吃这些东西吃久了,食物的真正原味吃不出来了。大家现在吃得出来玉米原味的香、蔬菜原味的香吗?把这些重口味去掉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尝到食物的香,那个玉蜀黍、土豆的香,红萝卜的香。我曾经去种过红萝卜,种这些东西,不吃农药化肥,那个真的很香。我种那个红萝卜,种了二、三个礼拜,终于种好了,结果他们一拿起来,那个都不是很大,「喀」,就把我给吃完了。所以那个时候我才知道什么叫做「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飧,粒粒皆辛苦」。所以教孩子,体验很重要,你让他在那里背那一句,背了老半天,不如让他去田里耕作,做个三天他就知道了。这个体会、体悟,比说什么效果更好。

  这个是食欲,我们懂得节制。心地愈清净,对食物的欲望跟着下降。再来,人这个睡,除了睡眠很久以外,第一个,他睡的时间不对。太晚睡,一熬夜,肝脏受损,身体受损,你睡很久不一定补得回来。所以都市里面的人,昏睡的人很多,睡得饱的不多。因为他们跟老天爷作对,人家老天爷太阳下去了,就差不多准备该睡觉了;太阳出来了,就赶紧起床了。结果太阳快出来了,他才去睡觉;太阳很大了,他还在那起不来。诸位学长,对的事情就要坚持去做,所以大家回去以后,都要五、六点就起床,否则,「来人啊,好好再教育!」好的习惯要一直保持下去才能真正得利益。大家有没有信心回去继续保持?(听众答:有。)Give me five(击掌约定)。而且你看,人这个睡不只是睡眠的状态,每天这样胡里胡涂、浑浑噩噩,这个都是睡。为什么?不精进、不努力,没有真干,没有好好的往自己人生的目标去迈进。所以人的斗志、奋发,还要突破这个睡,突破这个浑浑噩噩的状态,都有个过程,愈想睡,你就愈要突破它。《三字经》说,「头悬梁,锥刺股」。可以效法古人,拿一只锥子放在桌子上面,一想睡觉了,「呃!」那个锥子不要刺得流血就好了,不然回去之后你们家里人怪罪起来,我就很难交代了。让自己有办法,你已经睡挺久了,这个时候可以告诉旁边的人,「提醒我一下,我假如快睡着了,提醒我一下」。但是你假如昨天没睡好,那你就好好睡,没关系。我们任何事情要通情达理,这个时候你就可以告诉旁边的人,「十分钟以后再叫我」。他有个时间,好好让你没有顾忌的好好睡一下,那个时候投资报酬率最高。

  接着我们看比较无形的,就是名。这个名,我们人假如常常想要人家认同,这个念头就是好名。该做的事赶快去做,哪还有「有什么条件我才做」,那不是义,那还是利!我们一定要所有的人都认同我们,或者是谁认同了我才要怎么做,这个都是细微的名闻利养。而且说实在话,现在弘扬传统文化,你去跟你的亲朋好友讲,认同的人多,还是反对的人多?(听众答:反对的人多。)他为什么反对?他不了解。他不了解,我们要好好的做,让他慢慢了解,绝对不能跟不认同我们的人产生情绪跟对立,那我们就大错特错了。人家不了解,你还跟他生气,那不是愚痴了吗?有一段话对我们是很好的鼓舞跟激励,就是,在这个时代,传统文化算是比较底谷的状况,不要去求人家认同。有举世不知,举世的人都不能了解的,「举世不知而我独知之识见,始能有举世不为我独为之志气;有举世不为我独为之志气,才能有人所不到而我独到之境界;有人所不到而我独到之境界,才能有遁世不见知而不悔的胸襟」,就是举世的人都不理解你,你也无怨无悔的去做,这个才是你的胸襟气度。

  我们看,有人所不知我独知之识见,其实什么识见现在人看不到?现在人急功近利,不知道仁义礼智信重要,不知道「建国君民,教学为先」重要。大家都去做不要紧的事情,根本的事情、最重要的事情都忘记了,真是这样。这个时候,你能很坚定这些认知,然后好好的去做,提升上去了,自然而然人家最后就能明白了。但是我们还没做出来,还要人家认同,耗一大堆时间在那里解释,最后自己也没上去。默默的做、低调的做,等做出来了,自然人家就能理解。这个识见还包含,不只是社会大众不见得能认同你,甚至于弘扬传统文化的人,他可能不认同你。比方说,你现在说格物重要、扎根重要,他不见得能够认同。他可能还继续忙忙碌碌,继续只做推广,没有自己好好的落实跟扎根。这个时候你要不要去跟他争?不要。举世不知我独知之识见,你好好的去把根扎好,他就知道这个重要了。所以人明理了,扎扎实实去做,不要去强求别人认同,这个也是去掉名。再来,人都要人家尊重,这个也是好名。我们想一想,我们来弘扬文化的目的是什么?是「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哪个人来弘扬传统文化是为了人家尊重?都不是。可是这目标走着走着,旁边又有小花小草,一下子就把我们的目光引过去了,自己不知道。

  所以我们要时时提醒自己,保护好自己的修养、修行的功夫,常常要把自己错误的念头要把它斩断,一起来就砍。所以,今天也送给大家一把尚方宝剑,大家好好背在身上,见魔就砍,魔不在外面,心魔。传统文化叫内学,内在的学问、功夫,跟外面的人事物不相干。我们不能把责任推给一切人事物,不能推卸责任给他们。只有一个学生,就是我们自己,其它的统统是老师,都是监考官,来给我们发考卷。这个学习态度重要,只有自己是学生。「古之学者为己」,都是要求自己,反观自照;「今之学者为人」,现在求学问的人都是做给别人看,做个好样子要让人家赞叹,那是虚荣心在修行。所以我们在路上明明白白方向目标,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们身上这把尚方宝剑上面写了六个字,叫「为正法,为众生」,起的念头一定跟这六个字相应,这个就是跟我们的目标一致了。为古圣先贤这些正确的智慧、思想去做,为一切的老百姓、为人民、为世界的人民,六个字,我们所有的念头跟一切言行都是为了促成这个目标。当然,包含你尽心尽力为家庭尽情义、道义也是,为什么?你把情义、道义做出来了,就真正把古圣先贤教育的正法表演出来,这个就是「人能弘道」,给人信心了,这是真正的弘法、实质的弘法,做出来的。

  跟这六个字不相应的念头一起来,赶紧把它伏住。我们想希望别人尊重,跟这六个字相不相应?不相应。那变贪名、贪人家的恭维了,就麻烦了。我们很冷静,这个贪名闻利养一上身,自己的整个身心状况就会变化,正气不够,邪气就上来了。而一个人要人尊重,这个时候阿谀谄媚的人就上来了,讲好听话给你听。你就喜欢那些人,你看人就看不准了,用人也会用错,那弘扬传统文化的事情不就栽在我们手上了?「靡不有初」,都有很好的发心,「鲜克有终」,能保持这样的信念到最后的,少,除非能够守好自己这一颗心。靡不有初,都有很好的发愿,但是很少,这个鲜是少,很少能把这样的信念自始自终保持下去。人希望人家尊重,好这个名,其实他也是傲慢。就是我们高,人家低,那就好为人师了。甚至于要人尊重以后,看到人家尊重其它的人,我们还不高兴。这个贪名延伸出瞋恨、延伸出嫉妒,都从这个贪字又出来了。傲慢、嫉妒、破坏、打压有才有德的人,那弘扬传统文化变成来造孽,那就麻烦了。所以这个名一定要去掉,有了名,很多坏的念头、习气都上来,做不了事。

  楚国有一个令尹,就是宰相,很有德,大家可能也有听过孙叔敖先生的故事。在《文昌帝君阴骘文》里面讲到「埋蛇享宰相之荣」,孙叔敖埋了一条双头蛇。「欲广福田,须凭心地」,一个人要有大福,用心去修,福田心耕。孙叔敖先生他们当时的一个风气就讲到,看到双头蛇的人很快就要死掉,结果被他看到,他就赶紧把这条蛇给埋了。但是他很相信人家说的这个,他就很伤心,哭哭啼啼回家了。他怕又有人看到,又损了生命,他不愿意,把牠埋了。他就跟他妈妈说,「妈」。因为他妈妈看他哭,就问他,他给他妈妈讲,「我看到双头蛇了,过不了多久我就要死了,我就不能奉养妳了」,他是为了不能奉养母亲在流眼泪。他妈妈一听,「孩子,你念念都为人着想,你不只没有祸,你还会有福」。所以才有这一句「埋蛇享宰相之荣」,享宰相的光荣。当然,光荣也不能迷,你迷了那个光彩,常常这样挥手。迷了那个光彩,该做的事有没有做?一恭维了,统统就花在那些时间上面,而不是在我们的职责上面。

  孙叔敖先生要上任楚国的令尹,国家的同事跟人民都来给他祝贺,都来祝贺。今天你坐上了一个很好的位置,所有的人都来给你祝贺,你高不高兴?人家给你祝贺,你还不高兴吗?你们不要太紧张,放松,学传统文化是要很放松的,不要有压力,要把压力变成动力。所有的人都来给他祝贺,结果有一个老人戴着白帽、穿着丧服来了。大家看,孙叔敖先生看到人家都穿得这么漂漂亮亮来给他祝福,就一个穿丧服来了。当下所有的人,「你看,这个人来做什么?触人家的霉头」。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孙叔敖先生马上整一整自己的衣服,恭恭敬敬的走到这个老人家面前,说:「老人家,君上错爱,我这个没能力的人还来做这个工作。」古代人很谦虚。然后说:「老者,您今天来,必定有什么事情要提醒我、要教诲我,请您指教。」人假如有个面子,就把他给轰出去了。接到一个这么重要的工作,这些圣贤人都是战战兢兢,这个态度重要,这才能守得好自己的职位、本分。

  《孝经.诸侯章第三》里面讲到,「在上不骄,高而不危」,一骄傲、傲慢,就完蛋了。「制节谨度」,你有福分不能放纵,「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大家说,「那个是诸侯的事,关我什么事?」你看,人要分别,什么也学不到。他是有实权,他照顾一个地方人民的生活,可是我们今天弘扬文化,我们是要护念一方人对传统文化的正知正见。请问大家,您的工作会比这个诸侯小吗?他照顾是那几年的时间,我们把人家思想观念引导正确了,那他世世代代子孙受益,还有他自己生生世世受益。所以我们做的工作应该比诸侯还更谨慎才对,这一思考,更要谨慎。

  孙叔敖先生很恭恭敬敬的请老人指教,老人就给了他一段话,「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老者讲了这段话,孙叔敖先生更恭敬的对着老者讲,「敬受命」,恭恭敬敬领受老人你这些教诲。所以福在受谏,有大福的人,能恭恭敬敬接受别人的劝谏。而且今天他能接受劝谏,他能有智慧、有德能、有好的经验去治理国家,全国人民都受益,怎么可以不谨慎?「敬受命,愿闻余教」,请接着把教诲告诉我。接着老者讲:「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而且我们看,这个老者是高度智慧,他也爱他的国家,他的时节点抓得很好。就是孙叔敖先生还没当令尹,他就在这个一开始就把最重要的态度提醒他,让他一辈子都不会忘。所以成就人、提醒人,还得要抓好时节因缘。就像《礼记?学记》讲的,「当其可之谓时」。当其可以给他提醒的时候,你马上提醒他,这个叫及时法,及时教育他。人现在不会抓机会点,让人家觉得啰哩叭嗦的,这个就不妥当了。

  当其可,我们注意,一个人升官的时候都是当其可,一个人考上大学是当其可,一个人要去负责哪一件事都是当其可,那个时候一提醒,他都不会忘。可是我们往往忽略了这些很重要的时节因缘,到时候一出状况了,再劝就很难。我们的晚辈要去读大学了,要提醒他,「父母、社会、国家为我们付出了多少栽培我们,好好利用这四年,提升自己的德行学问,才能回馈家庭、回馈社会」。孩子单纯,你给他一讲,他正气就起来。没有这些提醒,去到大学,那个学长跟他讲,「大学就是university,就是由你玩四年」,先入为主,就完了,多少大学生那黄金四年都是挥霍掉的。所以诸位企业家,你们有时间,那个大学刚开学,新生训练,那些孩子还嫩嫩的,你们又是成功的企业家,去给他们讲,「你这四年应该怎么样好好努力,出来了以后一定企业会重用你」,他四年就不挥霍、不糟蹋了。而且现在社会公认企业家是成功人,我们这些穷书生人家还不请,所以企业家在这个时代对社会的影响非常大。以前是士农工商,读书人受尊重;现在是商业时代,成功的企业家排在前面。

  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一个「慎于始」的精神。我们看,身分高贵了而骄傲,老百姓不认同,会舍弃你。我们再回想,我们现在的工作是弘扬传统文化,贵不贵?人家很尊重我们,那个尊重可能比对待世间任何人还高,所以事实上做这个工作,人家是很尊重我们。可是人家愈尊重我们,我们应该要愈做出好榜样,愈尽心尽力去付出。假如这个时候还骄傲,就完蛋了,人家会很不认同,「你们这些人都是只会讲而已,不会做」。我们台上笑得很灿烂,一下来,笑都不会笑。一上去,讲话很温柔;一下去,讲话的时候眼睛都瞪得很大,让人家一下子都接受不了。真的,这个都是我亲身遇到的情况,就是上面讲得底下的人听了,太崇拜他了,他一下来,都主动跑去找他。然后一下子那种热情好像去贴到了一个冰块,那个人的信心可能就毁掉了。大家去想象一下,他崇敬一个人,崇敬到最高点的时候去见他,结果遇到一块冰块,会怎么样?那不就是我们骄傲了,没有真诚,没有一种柔软了吗?讲到这里,我也是满担心,很惭愧。大家见到我有没有像见到冰块?(听众答:没有。)你们真是日行一善,给我鼓励,谢谢。

  所以您看,所有的经句绝对可以跟我们现在的因缘产生很好的相应,只要我们肯用心去领受。我们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为什么?擅自做主,你给整个团体、给领导人添麻烦。所以大家也要注意,我们在一个弘扬传统文化的组织里面,人家来问一些事情,你就为了让人家高兴,「没问题,包在我身上,没问题」,轻易的答应这些学员,结果给组织添麻烦,这样妥不妥当?那叫谄媚,你给学员高兴了,然后自己整个工作团队统统都很难过,都觉得不受你尊重,这样就不妥了。我们怕,怕什么?怕一个弘扬文化的人变成对家里的人很不好,对外面的人很好,会有这个现象,修到最后就是修个样子给人看。真的,我曾经遇到一个同仁,他一接起电话,跟学员温柔到极处,电话一放下,跟旁边的同仁不打招呼。我后来就跟他沟通了,我说,「你换位思考一下,你哥哥、你弟弟跟外面的朋友打电话亲得不得了,然后一放下电话,一张脸摆给你看,你受不受得了?」他说受不了。我说,「对,现在同一个屋檐下的同仁,你都给人脸色看,然后打电话又这么亲切,你说人家在旁边光听你讲电话都『呃……』(恶心),是吗?」所以这些道理真的跟我们的生活、工作都是很相关的。

  禄已厚,你薪水很多很厚了,还不知足,还要贪,那你的灾祸就来了。很多当官的人都是最后就因为贪污,满门抄斩的都有。当然我们不会这样,可是我们面对这么多大众的信任,也会给我们很多金钱跟物质上的支持,但是人这个心假如不警觉,会慢慢变,会变心。一开始人家送来东西,流眼泪,很感激。愈送愈多,多了以后,东西再来,「那个我都吃得不想再吃了,还送」。你看,人在富贵当中堕落了,不知道。要慎终如始,对人的感激,这一辈子都要保持,甚至于有提升没有减少。都要想到,那都是至诚的信任给我们的,记住,「见性不着相」,见人家那种善良、那种信任,而不是用那个东西在衡量,那我们的心就坏掉了。

  孙叔敖听完之后,非常崇敬,希望继续再指教、提醒。「位已高」,位置高容易傲慢,所以要谦虚,「意益下」。「官益大」,你权位很大,你可以决策事情,可是一个决策错了,比贪污造成的伤害还大。贪污,他是怕怕的,偷点钱、偷点钱。可是你决策错了,可能全盘就要重新再来。所以「官益大」,做任何事要仔细思考,小心谨慎去做,集思广益去做,所以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有很好的俸禄了,不能贪财,所以要谨慎,不敢乱取。尤其在一个公益团体里面,那个都是大众捐的东西,我们可不能随自己意思乱去分配,这个都不妥当的。要尊重主事者去安排,不能自己拿在手上就随自己意了,这不妥当的。这个是告诉我们,不只不要求人家尊重,而是战战兢兢的希望把我们这个工作给做好,孙叔敖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

  另外,「八德故事」也有一个很经典的故事。宋朝开国赵匡胤,刚开国立朝,升堂、庆典,庆祝他登基,所有的大臣高高兴兴的赞叹赵匡胤。他的妈妈(太后)坐在那里,嘴角往下,笑都没笑。这些大臣就觉得很奇怪,「母以子贵,妳孩子今天当皇帝了,那妳是最高兴的,太后,妳怎么脸色这么难看呢?」结果这个太后讲了,「今天当皇帝没好好干,就要被人民推翻,到时候你想当个平民百姓都不可能,你全家会遭什么样的难?」你看,这个太后了不起,不简单。人假如有丝毫的虚荣心,她就不会这么理智了,她就笑得合不拢嘴了,「我儿子是皇帝!」所以,今天假如你在一个地方在教学、在负责了,负责推广传统文化,这些同仁到你们家去,「伯父、伯母,你儿子(你女儿)真了不起,太有贡献了,对社会太重要了!」这个时候你爸爸、妈妈说:「那都是他该做的!你们要时时提醒他,做不好了要帮他指出来。」当下你在旁边听到你爸这么说,会怎么样?「哼,人家都给我赞叹,就你给我泼冷水」,那你就完了。这个时候,你真的要打从心里感激你的父亲,有这样的父亲才能保护我们。人家这么样的赞叹,他很冷静,「他一定有不足,你们一定要帮他指出来」。就像宋朝这个太后一样,当下这个时机点,太后这么说,赵匡胤一辈子都不会忘,满朝文武也不会忘了这个景象。你看,这个母亲的格局、智慧,让宋朝奠下了多重要的基础!所以我们护念家人,护念我们自己的团队,也都能从圣贤这些风范当中得到启示。

  早上,这个贪财色名食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5-23 13:53 | 显示全部楼层
就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大马中心第二届中华传统文化进修班—四五OO年前中国的远祖是如何教导他的后裔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九集)  2010/5/12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53-0009

  大家早!我们这几天讨论到的是,学习要主动对治自己的习气,这个才是真实的功夫,修学重实质不重形式。昨天我们谈到对治一些根本的习气,贪、瞋、痴、慢、疑,这是五毒烦恼。昨天谈的主要是针对贪这个部分,今天我们来接着一起探讨瞋。瞋就是脾气大,脾气大的后果很不好,人在盛怒之下做的事情往往是后悔莫及。比方说在历史当中,一怒杀人,一怒发动军队,那个后果都很难收拾。比方唐太宗是很有德行的人,但是他也免不了错杀忠臣。有一次,有一个臣子叫张蕴古,这是很好的一个臣子。但是有人进谗言,唐太宗一时很生气,就把他杀了。最后查出来是被诬告的,唐太宗非常后悔,也来不及了。所以这个怒得要节制,不然我们人生多少的遗憾事都是因为发怒造成的。

  当然这个怒字也提醒我们,这个心已经变成奴隶了,被坏脾气控制住了。人都不愿意做奴隶,更不愿意做坏脾气的奴隶。有一个成语叫「三审定谳」,大家听过没有?(听众答:没有。)这个典故应该是跟唐太宗很有关系的,就是一个案子经过三次的审定之后才确定。不然他第一审就把人给砍死了,之后就没有办法再挽回。现在像在台湾的法律,叫地方法院一审,高等法院二审,最高法院三审,就是这个意思了。因为唐太宗那个时候错杀了忠臣,他非常后悔,说以后面对这些重大案件一定要非常谨慎,不可因一时的意气去处理事情。包含像很多重大的事件,都是因为忍得住怒气,才不至于把事情搞得更糟糕。像汉朝初年,刘邦用的大臣当中有韩信,韩信是个大将军,特别会打仗。结果韩信自己称王,当下刘邦火冒三丈,就快要大发雷霆了。正要发雷霆的时候,旁边张良赶紧踩他的脚。因为韩信武功高强,军事能力很高,假如那个时候刘邦就大发雷霆,可能冲突就开始了,刘邦是没有胜算的。所以张良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赶紧踩刘邦的脚。当然刘邦也不简单,一被踩,怒气就下来了。我们被踩烂了,可能还是很困难的,还是一意孤行,就麻烦了。所以你看,那个怒没有忍住,就没有汉朝了,可能整个中国的历史全部都改写,我们就不叫汉人了。所以成大事者,确实要泰山崩于前,面不改色,要有这种定力,才能成得了大事。尤其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变,不要发怒,不要惶恐,首先要先定得住心来应对。定得下心,最起码不会让事情恶化下去,所以掌握情绪的人才能掌握得了未来。

  汉朝好几个故事,包含吕后,吕后是刘邦的太太。匈奴写了一封信,侮辱吕后、轻慢吕后,吕后非常生气,马上叫樊哙召集十万大军要打匈奴。你看,就因为被一个羞辱,十万人就要出动了,那不知道多少家庭要流离失所。幸好有一个大臣季布劝她要止住怒气,止下来了。止下来以后,还恭敬的对待匈奴来使,本来是要把那个来使当场就要把他杀了,就忍下来了。结果事情过后,匈奴的单于自己觉得不好意思了,还来道歉。所以人能忍得下来,才能化解冲突,甚至于才能赢得别人对你的尊重。我们从这些故事当中感觉得到,伏得住怒气,才能避免严重的后果。所以祖师大德也有提醒,这个瞋,瞋恨、怒气,是「失正法之根本,堕恶道之因缘,法乐之冤家,善心之大贼,种种恶口之所府藏」。人的瞋恨心起来了,我们说的「一念瞋心起,火烧功德林」,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一下子就都报光了。所以我们说修行修得好不好,就要问上一次发脾气是什么时候,假如是今天早上,那就全烧光了,都没有了,失正法之根本。而且你看,人动怒的时候,不只成就不了自己、成就不了别人,很可能变成以身谤法。人家一看,修行的人、学传统文化的人,脾气都这么大,别学了。不只自己失了正法,很可能还造成别人信心丧失,所以这个很重要。

  堕恶道之因缘,法乐之冤家。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们假如常常发脾气,铁定学习不会有乐趣的。善心之大贼,人常常在情绪、忿怒当中,这个善心出不来。种种恶口之所府藏,就是一个人常常会骂人,动不动嘴巴特别厉害,就是因为他常常都有情绪在内心,生闷气、埋怨别人,内心动了瞋恨心,机缘一出现,抓着机会就骂人。这个是种种恶口之所府藏,一直积、一直积,最后就爆发出来。所以一个人常常骂人,也是他心地上常常都在酝酿这些怒气。一个人内心都是心平气和,不容易发脾气的。我们思考一下,一个人为什么会发脾气,他的内心是什么心态不妥当了才会发脾气?诸位学长,我们要解决问题得从根本原因去找。大家觉得我们脾气上来了,主要的原因在哪里?(听众答:不顺自己的意。)那是不是贪?不顺自己意了,这个是人无形当中控制的欲望很强,不顺自己的意就不高兴了。再来,傲慢,他不顺自己意了,也生气。还有没有?(听众答:要求别人做好。)那也是不顺自己意,「他不顺我要求了」,还是控制的念头。(听众答:没有为人着想。)能为别人着想,就把「我」给忘了,气就出不来。气怎么出来的?就是有这个「我」,「你怎么可以不听我的?你怎么可以这样对我?」

  所以大家找出来生气根本的「贼王」在哪里?(听众答:「我」。)擒贼要先擒王。大家记不记得前几天跟大家讲的几个故事?刘宽,刚好乘着牛车,突然有一个同乡的人跑过来,「这一头牛是我的!」刘宽,「好好好,你牵去,牵去」。他生不生气?他没生气。当下,一般我们生不生气?什么生气,揍他,「这是我的,我坐了几年了,还你的!」你看,「我」出现了,「你怎么可以误认我的牛!」人就是,一来,不顺自己的意会生气;或者骂我了,我不高兴;侮辱我了,我不高兴;你让我有损失了,我不高兴,会起这些瞋恨心。你看刘宽没有「我」,「你牵去」。结果没几天,那个人发现他的牛找到了,误认人家的牛了,赶紧恭恭敬敬的把牛送回去,然后很不好意思,「大人,对不起、对不起,我误认了」。假如刘宽那个时候让他牵去之后,心里面还有不舒服,就是藏了情绪,他牛牵回来会怎么样?就骂一通,骂得很凶。所以人心上绝对不要藏任何的情绪,不然迟早会爆发。刘宽当下又是体恤那个人,「这个牛长得很像,太正常,太常见了,谢谢你还把我的牛送回来」,还给人家台阶下。我们刘总昨天强调,要给人台阶下。人家给你台阶了,你就赶快下,不要人家给你脸你不要脸,还在那生闷气,没事都变有事,小事都变大事。能包容、能宽恕、能恒顺,大事就化小。

  这个是刘宽的风范。他为什么脾气这么好,他没有「我」,就是想自己而已,他都是想到别人的处境。包含他的婢女,端着热羹来要给他喝,结果一不小心翻倒了,还打在他的朝服上面。一般我们想到「我」,我的衣服、我待会要上朝,火就来了,都是我、我、我,一个接一个。可是刘宽马上想到的是,「妳的手烫到了没有?」衣服脏了再洗就好了,这么生气干什么?而且他还体恤到这个婢女也是一片心意,端热汤过来。所以人情绪一起来,反而体恤不到人家本来的那一分对我们的善心、付出,只着在他现在把事情搞砸的这个动作上,然后就发脾气,这样会把人家那一分善都给抹杀掉了。

  所以「见人错事,不指责,要协助」。比方孩子看妳回来,他高兴,赶紧去端一杯水,结果端过来走路太快了,不小心,「啪」,打碎了。当场我们假如发脾气了,孩子那个要服务母亲、恭敬母亲的心就被否定掉了。所以当下是能感觉到孩子的心,然后先协助,先不要骂一通,把这个东西都赶紧收拾好,把这个茶杯的碎碎都扫好,以免造成危险。然后对孩子讲:「刚刚你要给妈妈端茶,妈妈很感动,但是做事情要谨慎一点。」妳很和颜悦色的跟孩子讲,他一定记忆非常深刻。人不能伏住脾气,最好的机会教育点就丧失掉了,都是情绪的一种发泄,那整个家庭、团体氛围就很不好了。能止住情绪,当下心平气和应对,孩子就学到了,从这个事情当中学到以后怎么样不再犯同样的情况,而且他还感觉到妈妈修养很好。骂一通以后,留在孩子、留在同仁心中的,就是妈妈、领导脾气很大而已,其它的一句也没记住。所以当下跟孩子讲「宽转弯,勿触棱」,「事勿忙,忙多错」,「执虚器,如执盈」,在这个机会点上,这些句子,孩子就会非常深刻,就不容易忘了。这个是我们止住脾气,才能真正藉由这个机会给予当事人最好的引导。

  所以我们分析出来的,瞋恚主要的还是这个「我」在作祟,不顺自己意了。或者人家这么对我,我不能接受;这么骂我,我不能接受;这么要求我,我不能接受,就生气了,还是看自己看得很重。所以怎么样忍住瞋恚,最重要的还是一个忍字,忍得住脾气。这个忍的功夫有几种。第一是「力忍」,硬是把它压下来。当场脾气快上来了,实在受不了,硬压也压不住了,怎么办?先离开现场。大家不要说历事炼心很重要,结果那个境界已经扛不住了,还硬撑在那里,就不好了。你真的忍不住了,先离开现场为好。当下你就深呼吸一下,然后「对不起,我要上厕所」,赶紧去厕所,先发泄发泄,没有关系,先把这个气先排一排,稍微平和一下再回到现场。这个是硬把它压下来,不过怕到时候压压压,火山爆发就麻烦了。另外再提升,叫「忘忍」。人家恶意对我们,不礼貌,不计较、包容,「算了算了,没事没事,不要计较了」,这是忘忍,不放在心上。有一句俗话叫「公侯顶上堪走马,宰相肚里能撑船」,那就是肚量很大。大家一提到肚量,有没有想到哪一个景象?弥勒菩萨的榜样,人家吐口水了,「涕唾在面上,随它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人能修养到这个境界,就没有人能够让他生气了。诸位学长,希不希望过没有人能让我们生气的日子?(听众答:希望。)什么时候开始过?(听众答:现在。)你们真是自求多福,不自讨苦吃,不自掘坟墓。这个扩宽心量很重要,不要计较。

  再来,「反忍」。人生气有时候就是,刚刚我们陈学长讲的,傲慢。都觉得自己对,那个气焰愈来愈强,「都是他错,理都在我这边」,火就上来了。《朱子治家格言》告诉我们,「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人肯反思,说「这一件事情我还有哪些不对」,一反省,火气就开始下降了。其实俗话里面也提醒我们,「一个巴掌拍不响」,一定是两方都有不妥当的地方,才会发生冲突。所以成语里面又告诉我们,「半斤八两」,你们没听过吗?还有「一般见识」。能够发生冲突,就是水平差不多了,没有什么好去指责别人的。所以你看,以前会教孩子的父母,孩子只要跟人家打架了,都不用问原因,先再打一顿,「你不要给我解释太多,你会跟人家打架,你也好不到哪里去!」所以人能够反思自己还是有不对的地方,心就慢慢平和下来了。我们时时要冷静,不要让情况更恶化,这个很重要。而且一个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学子,我们是孔老夫子的弟子,时时想到给人好榜样看。就像我们读的《孝经》,「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一举一动,人家看了可以效法,「进退可度」。所以我们今天假如常常发脾气,那人家都在看我们。

  我们学习传统文化学多了,道理也懂得比较多,我们容易去看别人,却可能忽略了人家也在看我们。我们都希望家里的人赶快学,家里的人有没有在看我们学得怎么样?有。我们到单位去,希望大家学,可是大家都在看这个人学得怎么样。我记得我父亲,我上次回去的时候还跟我提到,他说有一个人学传统文化,大家都觉得不错,结果有一次在公司里发脾气,发完以后,同事在谈话当中都说,「学传统文化也不怎么样」。所以我爸爸赶紧来提醒我。真的,会把人家的信心都给断送掉。发怒,古代可能会杀了人家的命,现在这种情况少了。可是发怒可能把人家的慧命都给断送掉,把人家学习传统文化的机会给断送掉,严重性不亚于杀了人家的命。因为这个是慧命,他要再有这样的学习机会,可能都要无量劫,很长以后才有机会了。所以我们面对他人学习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就像爱护一个婴儿一样,《大学》里讲的「如保赤子」,你抱着一个襁褓中的孩子,就怕他滑下去。就那一分心,自己去做榜样,去引导别人学习传统文化。有这样的观照,有这样的柔软,很多习气、脾气就容易伏下来了。

  这个反忍,我们在五伦关系当中,尤其夫妻关系,有冲突了,可能对方、另一半有七分错,我们有三分错。但是我们假如咬着他七分错,那他铁定咬我们三分错,然后就不可开交了。这个时候我们只有三分错,我们还承认自己三分错,马上对方的惭愧心就出来了。所以这个反忍很重要,甚至于是完全没有错还反省,那是至诚感人。我们养成一个好习惯,不管人家是不是误会我们了,人家态度、情绪一来,我们第一个反应,「对不起」。包含走路,明明是人家撞我们,我们很习惯、很自然了,「对不起」。养成习惯,自然就提起来。别人撞我们,我们还说对不起,为什么?我假如不站那,他也撞不到,凡事还是跟我们有点关系。我不在那,他不就撞不到了吗?我前辈子不撞他,他不就不撞我了吗?真正把这些道理常常观照,「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就没有怒气了。「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你就没有怒气了。跟自己有关,先反省自己。

  我记得我在念初中的时候,我姐姐念高中。她有一天打电话给我爸爸,「爸,我眼睛不舒服」。我爸很疼孩子的,「好,明天带妳去看医生」。刚好我姐姐那个时候是在补习班,为什么在补习班?因为我姐姐大学联考没考好,我姐姐还说:「我去读专科就好了。」我爸爸给我姐讲:「妳还是去考大学。」因为我爸爸怕我姐姐以后没读大学,心理自卑,父母有时候都考虑得很远。结果去补习。那天打了电话,我爸爸一放下电话就很不安,想「那就现在去」。马上给单位请假,就赶到补习班,要接我姐姐去看眼睛。结果我爸爸一去,才知道我姐姐那天没去上课,当场发现我姐姐(这一件事你不要跟我姐姐讲,我们今天是就事论事)。结果一发现,怎么孩子没有在补习班读书?发现情况了。我爸爸还心平气和问我姐,「女儿,妳是去哪儿了?」我姐姐一看很没面子,恼羞成怒(所以这个怒里面还有一个恼羞成怒,好面子也会生气),马上就跟我爸讲:「我本来就不想补习,偏偏要我考大学!」我爸的一片心意还被她骂。你看,当下「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我爸是设想她以后,她还骂我父亲。结果骂完了,我跟我二姐在那里战战兢兢,今天不知道会不会有什么事情发生?过没多久,我爸把我们两个找去了,我心跳加速,「咚、咚、咚」。突然我爸就对我跟我二姐讲:「你们觉得爸还有哪里做得不好,你们给爸提出来。」那个当下,我跟我姐姐(二姐)两个人互相看一看,心领神会,对父亲无尽的崇敬,觉得父亲的修养太好了。

  因为我们从小都觉得,能被父母生到是最大的福气了。我们家虽然不是很富有,但是父母对我们非常爱护,家里又很和谐。常常同学到我们家里来,「当你爸的孩子真好!」我爸又很好客。所以我们在心理上都已经觉得我们是很幸福的人了。结果父亲当下还觉得,「经过这一件事情,是不是我还有哪些做得不好?」又主动的让我们提出来。所以那一幕一辈子都忘不了。父亲没有任何的错,都能够反观「我是不是还有错?」赢得孩子对他深深的佩服。这个是「反忍」。

  还有「观忍」,这个观,其实就是用宇宙人生的道理来观照自己。比方我们刚刚讲到的,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这个就是观照我之前做了对不起他的事,他才会这样对我。不只是前世如此,很可能今世我们确实是做了一些让他很不舒服的事情,我们自己忽略掉了,他才发脾气。包含我们昨天跟大家讨论到,照见五蕴皆空,物质剎那变化,我们的这些情绪、心理反应也是剎那变化,它不是真的。他发完脾气,待会儿就好了,你不要跟他计较。今天我们看电影,它一秒钟换了二十四张底片,我们分辨得出来它不一样吗?可能就被这个景象给骗住了,「还真的有东西」,其实没有,一秒钟换了二十四张底片。其实我们人是一秒钟换多少张底片?一千二百八十兆底片,统统是剎那之间就不见的东西,你何必当真,何必计较?人能常常这样去观照,「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就不会这么样计较、这么样当真了。所以他说他恨你,假的,别当真,过两天他就好了;他说他爱你,也是假的,别当真,当真你麻烦就大了。有没有道理?他说他爱你,你就在那里陷在里面了,到最后他不如你所愿,你就痛苦万分了。所以人这些爱、情、生气,这些情绪其实都是变化莫测的,你别把它当太真了,懂得放下。当然,「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自己要拿出真心来,别人是不是真心不是最重要的事情,我们自己要是真心才好。

  人真正要有真心去爱人,除非他把这些习气放下,贪瞋痴慢疑,这些习气不放下,真心、真诚的心是起不来的。所以我们要提醒自己,我们有没有真情、真义、真爱?「欲爱人者先自爱」,懂得自爱的人才能爱人。懂得把这些习气去掉叫自爱,去掉以后他的真心自然显现,就能去爱人了。这个是我们怎么忍住脾气的第四个方法,观忍,用道理去观照。

  再来,「喜忍」,欢喜接受考验。考卷来了,他要试试看我的功夫到哪里。或者是他骂我了,好事还是坏事?第一个,他考验我修养到哪里。第二个,他骂我,把我的业障都消掉了,所以是好事。人能想通了,人世间没有一件事是坏事,都是来成就自己的。师长有一句话说,「随逆境,处恶缘,无瞋恚,业障尽消」。很多我们以前对不住人家的地方,现在人家给我们发脾气,我们完全心平气和,这些结、怨就解掉了。这是喜忍。再来是「慈忍」,慈悲的心去对待别人。今天他对我们发脾气了,我们很不忍心他被脾气、被欲望给控制住,这个就是慈悲。念念为对方着想,气就上不来了。我们刚刚讨论的,其实生气都是因为有这个我执、有这个我才会生气。念念为他着想了,看到一个人生气,怕他身体不好,赶紧让他消消气。《弟子规》里面讲到,「父母责,须顺承」,孝子看到父母生气起来了,赶紧恭恭敬敬的,希望父母的气不要再变大了,赶紧让他消消气。都是念念为对方着想的心。

  有一个媳妇,就是她婆婆骂她,有时候还误会她,她先生看到了,心理上还是满为她抱屈的。这一对夫妻很有意思,先生上去了就说:「我这辈子最幸运的就是娶到我太太。」结果那太太上去了就说:「我这辈子最幸运的就是嫁给我先生。」昨天我们刘总讲的时候,大家可不可以感受到这个气氛?互相欣赏、互相感恩。这个先生就讲了,「有时候我母亲误会了我太太,她在被责骂的时候,我都觉得她很委屈」。他太太就讲,她不委屈,因为她觉得婆婆脾气上来了,假如她再回嘴,可能婆婆会更生气,会伤了她的身体,所以她赶紧愈恭顺,甚至于先承认「我错了」,先道歉。慢慢的,婆婆脾气就下来了。而且,假如是误会了,被骂一顿,等事情澄清了,可能婆婆会更加的佩服、感念这个媳妇的德行。但是误会了,我们又回嘴,到时候面子放不下,很多事情可能就变成一个心结了。所以忍得住情绪还是很重要。这个是我们讲到的六个能忍住脾气的方法。

  刚刚跟大家讲的是瞋,接着我们讲的是痴。其实《大学》里面讲:「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明理的人就不愚痴了。能了解事物的本末,事物发展的轻重缓急、先后顺序,这个就是不愚痴了。记得上一次跟大家提到,什么才是根本。之前大家谈到很多「本」的概念,我们再复习一遍。人生什么是根本?孝是根本。再来,德是根本。我们每天读《大学》,「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格物是本。这个「德者本也」,德是本。还有没有?教育,「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还有没有?心是根本,起心动念是根本。还有一个答案没出来,昨天刘总的课你们没注意听,女教是根本。昨天我好像记得一句话,「教好了一个男人就是教好了一个人,教好了一个女人就是教好了一个民族」,所以「闺阃乃圣贤所出之地,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一谈到教育,女教是根本,童蒙养正是根本。「三岁看八十」,所以从小养成好的人格,这个是教育非常重要的一环。还有没有?五伦是根本,父子有亲是根本。从教育来讲,就是善心是根本。我们时时都能从根本去思惟,就不会在枝末打转。包含教育里面,环境教育是根本,一个好的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孔子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你要找到一个很好的环境。所以孟母三迁,她就是搬到一个好的环境去熏陶。

  台湾有整理了一个「青年十二守则」,也是做人处事的根本。我们跟大家交流一下。「孝顺为齐家之本,忠勇为爱国之本」。大家有没有感觉到,我们现在民族文化要复兴,得要有忠勇的气概出来。忠是尽心尽力,勇是勇于承担,还有勇于改过。我们自己好了,才能给人好的影响。所以「知耻近乎勇」,很有味道,知耻就是改过。「仁爱为接物之本,信义为立业之本,和平为处事之本,礼节为治世之本」。我们看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这些都是做人处事最重要的根本所在。我们看,「礼节为治世之本」。今天孩子懂得怎么接待客人,这个都是在形成他做事的能力。所以《孝经》里面才告诉我们,「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他在家里负责工作、负责接待,形成了做人做事的能力,这个能力还可以用到怎么去治理一个地区的人民。尤其以前是大家族,几百口人在一起的,那就更磨炼他应对进退的能力了。

  我背这六条是从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去背的。另外六条,「服从为负责之本,整洁为强身之本,学问为济世之本,有恒为成功之本,助人为快乐之本,勤俭为服务之本」。我们看,其实这一段话、这些教诲都非常重要。比方说,我们现在希望去利益人,首先你要有学问,自己连是非善恶都搞不清楚,怎么去利人?助人为快乐之本,人生的价值,人生以服务为目的,所以助人为快乐之本。可是我们要去助人、要去服务人,又不勤劳、又不节俭,服务不好人。不节俭,你到哪一个团体单位去,都给人家乱花钱,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又不勤劳,人家常常叫你做事,好像要求爷爷告奶奶,那怎么服务人?不给人家添麻烦就很好了。勤奋节俭的人才能真正服务好人,才能真正利益得了团体。所以大家看,那个花钱大手大脚的,那种人不能用。而且,要有恒心去做才能把事情做好,有恒为成功之本。而且在团体里面,首先要懂得服从,有大局观。你到一个团体里面,都要别人顺着你的意思去做,那就添乱了。而且一个人要做好的领导,首先他是一个好的下属。一个好的下属,首先一定懂得服从。大家都有不同的意见,像多头马车一样,那到底往哪里走?所以下属一开始应该要懂得配合、懂得服从,这个很重要。假如领导不对,你可以劝谏。但是不可以在底下,在那里批评领导、批评团体,这个都是大忌。纵使决策不妥当,先服从。你该建议的建议完了,你也不要强求。等事情一印证,确实你讲的话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5-23 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那领导对你的信任跟你的见识慢慢就认同。我们赢得别人的信任也是有一个过程的,不能够强求马上就要听我们的。

  当然,比方说你提的意见确实对,结果如你预期,他们出状况了,这个时候你要不要说,「你看,你们当初就是不听我的,活该」?那这么讲也不行。那领导一定说,「你有什么了不起?你明天不用来了」。所以为什么说要委屈求全,要屈志老成。很多团体里面的事情,不可能事事都如己意,要懂得忍住自己的脾气,有时候还要恒顺一下、服从一下。除非是这件事情会把整个团体给毁掉,那就另当别论了,这个时候就要另外用《弟子规》说的「号泣随,挞无怨」。太严重的时候,你这个时候不得不坚持了,那你就赶紧大哭,坐在地上,「我不管了,我……」一定要把他劝回来。唐太宗有用过。他父亲就决定军队要怎么走,他觉得这一步去,铁定全军覆没,可是看他爸爸又不听他的,他就在军营外哇哇大哭起来。后来他爸爸看他这个样子,就有点调整。那个是属于会全军覆没的时候,这种是迫不得已的时候才用,你们不要每天用,那就麻烦了。这是十二个守则。我们看,一个人没有信义,他的事业是不可能做得长久的。这个都是本。

  再来,我们明理之后,这个痴能够对治。另外还有一个习气,是慢,傲慢。这个傲慢不知不觉就来了,你不跟他say hello(打招呼),它也会来。比方《弟子规》说的,「勿谄富,勿骄贫」。奇怪,有钱了,不知不觉就瞧不起没钱的人;有地位了,不知不觉就瞧不起人家没地位的;长得好看了,双眼皮,不知不觉就瞧不起单眼皮。告诉大家我是内双,不要误会。有时候你觉得人家没有,说不定人家真有,你不要太嚣张。我突然想到一件事,让我特别感动。就是有一次,因为我长得跟我母亲比较像,所以我母亲那时候带我回外婆家,我母亲就给我外婆讲,礼旭比较像我们这边,你看,眼睛什么什么。就说我比较像我妈妈这边,外公外婆这边。我外婆讲了一句话让我很震撼,我外婆说:「哪有,人家鼻子很挺!」就是我的五官里面,只有鼻子像我爸,其它的都像我妈。但是我外婆那时候就马上说,人家鼻子很挺,像他爸。一点都没有傲慢,马上都觉得好像称赞自己诚惶诚恐,「没有没有,人家好,人家好」。

  我从我外婆身上体会到很多人生的态度。包含我在「幸福人生讲座四十集」当中也跟大家说到了,我外婆到我们家是十只手指头数得出来的,都是不好意思,怕给人家亲家添麻烦,特别厚道,都是坐一下就走了,连吃饭都不愿意打扰。每一次我外婆来了,两个老人,跟我奶奶牵着,就开始寒暄谈话。我外婆就给我奶奶讲:「我这个女儿不好,嘴巴不甜、动作慢……」就从进门到坐这个过程当中,一直在说我妈妈哪里不好、哪里不好。我在旁边都觉得怎么这么奇怪,自己在讲自己女儿不好。当她们两个老人坐下来了,我才知道个中的学问。当坐下来的时候,我奶奶就开始说,这个媳妇哪里好、哪里好。所以不好,自己讲,把好留给别人讲。

  这个傲慢很容易起来。大家想一想,还有哪些情况人容易傲慢?学历高容易傲慢,口才好容易傲慢,才能好容易傲慢,经验多容易傲慢,年纪大容易傲慢,钱多……你看,人外在条件好了就容易傲慢。不谨慎,时时都会被这个邪气给干扰。甚至有一个人被关进监狱里面去了,他已经关了五年,突然有一天,有一个新的犯人进来,跟他关同一间。他一看那个人快要进来了,赶紧站起来拍拍身体,趾高气扬,那个人一进来,「我告诉你,我已经关五年了!」你看,他还觉得他资历比较长,其实那是丢脸的事情,甚至都傲慢起来了。现在更扯的是干坏事还傲慢,女朋友交好几个,伤天害理,他还觉得自己了不起。所以这个慢得要对治才好。

  我们比较常犯的之一,就是经验有了,就拿着这个经验去衡量别人、要求别人,这个是比较不容易察觉的。其实我们要了解,给别人建议,不是拿着自己的经验去衡量、去扣在别人的身上。我们要了解,我们所经历的经验跟他一不一样?不可能完全一样,因为条件不同,外在物质条件,包含当事人的年龄、经验都不同。所以人在领受一个经验的时候,是要包含整个客观状况,把它领受起来。而给人建议的时候,必须置身于其中,就好像你是当事人,这样给人家的建议才贴切。所以做事情要常常能够心境上觉得是旁观者,给人建议的时候,自己要是当局者的这种态度。我记得有一次,刚好卢叔叔的两个孩子去办了一个夏令营。办完以后,我们坐在一起检讨,吸收经验。卢叔叔就请其中一位大姐姐,「您对小弟弟、小妹妹这一次办的活动,您给他们一些建议」。那个大姐姐是台湾大学毕业的,又在大公司待过,那个时候还在大公司。结果她就开始一直讲哪里不好、哪里不好,讲了很久。这个小弟弟、小妹妹刚忙完,连点肯定都没有,劈里啪啦就是一顿批评,他们的头整个都垂下去了,抬不起头来。我在旁边也感觉那个气氛不大对劲。

  后来这个大姐姐讲完,卢叔叔就说到,「妳刚刚所有的要求、提的意见,都是妳大公司所具备的条件,所以妳这样给人建议是不客观的。妳不能因为妳那些条件、妳那些经验,就扣在这些年轻人的身上。他们有什么条件?他们那些条件比起妳差太多了。所以他们有现在这些条件,能做成这样,他已经不容易了,妳看到了没有?」所以有时候经验主义,傲慢就上来了,不能体恤别人的难处跟他的难得,这样子我们去给人建议可能就不是很妥当了。我们了解到这个傲慢时时都会出现,就更谨慎,不可放纵自己的慢心。而且我们今天能把什么事情完成,那要靠祖宗的福荫、靠圣贤的智慧、靠众人的付出,多少义工、多少同仁的投入,才能把事做成。我们可不能觉得「是我的功劳」,那就麻烦了。人常常也会自以为有功,去争功,就不对了。

  颜回,为什么孔子说「有颜回者好学」?孔子对他好学的评价,不是说他每天二十四小时看书叫好学,孔子是说他「不迁怒,不贰过」,代表学问是在能放下这些习气才是真好学、真学问。不迁怒,瞋恚心能伏得住。今天觉得发怒了,马上觉得不对,马上转过来,这是不迁怒。今天这个人做不对了,我们起了情绪,绝不会再把这个情绪再带给其它的人。有时候我们在单位里面生气了,那个火药味还拿回家里去,这个都不妥当了。再来,不贰过,就是错不再犯,能记取这个教训。颜回自己也说到,他是「无伐善,无施劳」,这个无施劳就是不邀功的态度,他知道成就一件事情是众缘和合,太多人的付出。而且他觉得那个是他的道义,他心上绝对没有功,甚至于是战战兢兢,「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我最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比方一件事情让我们做,我们应该可以做到八分,可是我们却只有做到四分。我只有做到四分,那我对这件事情有没有功,还是有过?可是自己却很有可能还沾沾自喜,「我做了这四分功」。大家听懂我的意思,这件事情我假如没有这些习气的作用,没有判断错误、没有决策错误,它可以达到八分,这个叫做随缘尽心尽力。可是因为我们自己没有足够的判断力,甚至于贪瞋痴慢还常常起作用,还造成失和,人与人之间不舒服,事情反而只做成了四分。我们常常这么想,就觉得战战兢兢,不敢邀功,就不可能还觉得这四分是我的功劳了。

  孔子对学生也是抓住很多机会教育点。有一次,孔子跟学生到了太庙,鲁国的太庙。刚好在参观的时候看到一个器皿,那个器皿叫「欹器」。孔子学识很渊博,他听到介绍的人说这个是欹器,他就说了,是不是装进的水适中,「中则正」,「虚则欹」,就是斜掉了,「满则覆」,装得太满,它就倒掉了、翻掉了?介绍的人说,对对对,就是这个东西,欹器。孔子就感叹,哪有自满而不倾覆、不失败的?自满一定会这样的,傲慢了。子路马上就问了,夫子,有没有可以一直保持满,不倒掉的?孔子说有,「挹而损之」。这个挹其实就是伏住自己的傲慢,然后懂得谦退,懂得自我嘲讽,或者自我察觉不足。谦退,这样才能不满出来、不倾倒,不自以为是。子路又问(这些贤者他们问问题很有味道,他一定要问到下手处怎么做),既然要损,「损之有道乎?」怎么损?其实就是怎么谦退。孔子马上讲:「高而能下,满而能虚,富而能俭,贵而能卑,智而能愚,勇而能怯,辩而能讷,博而能浅,明而能闇。」地位高,但是常常能下人。道德、财富很满,但是却能够虚怀若谷。富贵能节俭,这样才能保持,不然就要倾覆了。贵而能卑下,不仗势欺人,不然祸就来了。智而能愚,有智慧,能收敛光芒,大智若愚。勇而能怯,勇当中有怯,才不会把事情给莽撞搞砸了。有大勇的人,他是谨慎的,不是鲁莽的,这个勇不是匹夫之勇。

  刚好有一次孔子讲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就是对着颜回讲:「假如有人用我们,我们一定把大道给它推行开来;没有人用我们,我们也自得其乐,不会埋怨、不会抱怨,不会怀才不遇。有这样的心态,颜回,我们两个有这样的心态。」这个话讲完,子路在旁边就说了,可能稍微有点吃醋,子路也很直率,马上跟孔子讲,孔子,子行三军而谁与?夫子,你假如当三军的统帅,你要找哪个学生陪着你一起去?夫子马上抓住机会点,「暴虎冯河」,「吾不与也」,我绝对不带那个赤手打老虎,赤手过很大的河流(因为那个都很危险,那是匹夫之勇),我不带这种人。但是大家要了解,孔子这么直接点他的问题,代表他非常信任子路,不会批评一句话,「哼,不跟你好了」,不是这种弟子。你看师父常常讲,李炳南老师,真想跟李老学的,有打有骂。那个不是真心要学的,都对他很客气,「不错了,很好了」,因为怕骂了以后他就跟你结怨了,不能骂。所以子路跟孔子那个对话,其实是非常高度的信任。

  孔子接着又提醒他,「我会带怎么样的人?『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是有睿智的。面临事情,他很谨慎去考虑周详」,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中庸》里面也一直强调,「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所以勇而能怯。辩而能讷,虽然很有辩才,但是不好为人师,这个孔子都做到了。孔子在乡里面话很少,人家还觉得孔子不大会讲话。可是孔子一到朝廷之上,辩才无碍,只要是为人民谋福祉,都可以把道理讲得非常透彻。可是为什么在家乡里面不是很多话?家乡里有很多是他的邻居,很多是他的长辈,哪有在长辈面前都滔滔不绝的道理?《弟子规》说,「对尊长,勿现能」,这个都是很有道理,而且是自然的,不是刻意做出来的。而且说实在的,真正能让所有人佩服、所有人接受的,并不是口才,而是真正把道理做出来。所以「穷天下之辩」不是你讲得多好,你真正都做出来了,就是为人演说,你演就同时在说了。而这个讷的人就是默默去做,赶紧把事情做好,他不急着要去炫耀。所以辩而能讷。

  再来,博而能浅。学问很广博,但是韬光养晦、厚积薄发,不自满。而且说实在的,真正广博之人,他心理上真的会自己觉得自己太肤浅,为什么?愈学愈觉得自己的不足。这不是装出来的,真的是博之后觉得自己浅薄。这个我们历代有学问的人给我们做榜样。李叔同先生,弘一大师,这么有学问、有能力的人,老人家晚年说他「一事无成人渐老,一钱不值何消说」。学问愈深,愈察自己的不足。印光大师,号「常惭愧僧」。祖师给我们的风范时时提醒我们,绝不可傲慢,要常惭愧、常谦退。明而能闇,很明白,看得很清楚,很有智慧,但是也给别人留余地,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时候,他懂,不太苛刻对人。这个是孔子刚好藉由这个欹器,给弟子们讲到了怎么样懂得不傲慢、谦退的道理。

  这一节课讲这个慢,就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大马中心第二届中华传统文化进修班—四五OO年前中国的远祖是如何教导他的后裔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十集)  2010/5/13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53-0010

  大家早安!我们这几天一直在谈对治我们的习气,大家可能会想,怎么对治习气跟弘扬中华文化有什么关系,这些这么重要吗?经典彰显了人生的道理、真相,我们肯接受、肯奉行,慢慢就能理解到这些教诲背后的深意,它看得深远。就像《大学》开篇告诉我们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还有贪瞋痴慢,这个心就没办法正,身也没办法修,家就更不可能齐,国就不可能治。

  在现在这个企业、商业时代,这个治国,自己的企业就是一个王国了,小则几十人,多的话上万人都有。「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把家做好。为什么刘总麾下的这些姑娘们结婚之后都挺好的?因为她们还没结婚以前就开始学习了。刘总调教她们,更重要的是刘总他们夫妻给她们的榜样。齐家才能治国,修身才能齐家,这个一点侥幸不得。我们应该都还记忆犹新,刘总那天晚上一个半小时给我们的分享。诸位学长们,你们现在脑海里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句,还是哪一段?哪个学长跟大家讲一下,让你触动最大的。你们怎么无辜的看着我?假如现在脑中一片空白,就是那一个多小时都没用心听,还是用脑子听,硬要把它记下来,还是记不住。用心,一辈子都不会忘。大家还记不记得,「人家给你台阶就赶紧下了」。刚闹了点别扭,先生说,「吃饭去吧」,「好好好,吃饭去」,就没事了。这个时候还在「哼,不理你了」,那叫没事找事,叫愚痴。不贪、不瞋、不痴,不愚痴的人事事想着如何把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绝不可能无事生事,把事情弄得更糟,那个就是随顺愚昧、随顺自己的坏脾气了。所以没有这些不贪、不瞋、不痴、不慢的功夫,人与人能相处得好吗?不可能。

  我们回想一下那天晚上整个课程,大家回到两天前的晚上没有?首先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高中毕业的女孩,下乡去教了两年书,记不记得?教得很用心,当地的人都留她,希望她能在乡下「干革命」,能做一个乡村教师。后来还是回到都市,一干就是二十年,都没有换过工作。但是,虽然没有当上教师,但人这一生该干什么,跑都跑不掉,三十多年之后还得干。所以大家看破了没有?该吃的苦赶紧吃,该干的活赶紧干,你愈晚干愈累人。我是挺认命的,因为我属牛,就要顺着这个牛性。闽南话说,「做牛得拖,做人得磨」,就是做牛就要耕,做人就要接受磨炼,我又是人、又属牛,就更要磨炼。大家看,刘总在一个公司做了二十年,大家看到没有?她的忠诚,她没有想到「我自己能力多好,我应该获得多少利」,心中都想的是「这个单位对我的爱护、给我的方便」,从没有为自己想过,大家整个一个多小时的过程当中,大家有没有听到哪一句刘总为自己想过?不贪,没有为自己想。不为自己想好不好?「那我不是吃亏了吗?」所以一个人的人生要有好日子过,要有幸福的家庭,首先要学吃亏,不要计较。愈不计较,人家愈感她的这分至爱、至敬,「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讲到这里就想到刘总那一天讲的,「要有付出的心、不求回报的心,要无怨无悔的去做,也别啰嗦」。这些话都很深刻,都是二十八年结婚的心得,跟家里人相处深刻的感受。而且刘总还说:「身边的人,我们就应该好好去疼。」心是柔软的,心是细腻的。内行人看门道,外行人看热闹。我们好不容易几千里请我们刘总来给我们讲一堂课,我们可不能看热闹,看完了,「来来来,跟刘总拍张照」,回去了还可以,「你看,我跟刘总拍照」。不只没收获,还贪名闻利养。所以时时要观照这个念头,时时学习要从根本,就是学到人家的存心。「慕贤当慕其心」,效法她的存心,那一切言语行为就能够跟上了。

  当然我刚刚讲的跟刘总拍照,没有其它的意思。你们这几天刚好有拍的,我不是说你们。我这个人,你们要trust me(要相信我),我绝对不会指桑骂槐。我假如会指桑骂槐,那我就常常把人家的不是记在心上了,那我就是师父讲的「最傻的人」了,把人家的不是、垃圾都装在纯净纯善的心中。师父老人家讲完这段话,我就不想再干傻事了。假如刚好讲到一些情境,那是巧合,OK?真的,不然很多人冤枉我。我每次讲完课下来,「怎么都说我?」好像是我意有所指,不是这个样子。说坦白话,我们不就是贪瞋痴慢作祟吗?把贪瞋痴慢都放下,就没事了。我们讲的也就是不贪、不瞋、不痴、不慢,我们的问题、病根不就在这里吗?所以不管怎么讲都会讲到我们自己。所以,假如好像讲的就是在讲我们自己,第一个,可能是祖宗保佑,让前面讲课的人提醒到我们。再来,就是诸位学长的心态非常好,统统觉得对照自己、要求自己。所以一堂课听下来,每个人的体悟、收获不同,不是讲课的人决定,而是我们听的人自己决定的。所以学习的心态,「只有我一个人是学生,都是对我一个人讲的」,这个心态非常重要。不然,有时候台上的人在讲,我们在底下听,「老师在讲那个人」,还怕他不知道,还瞄他两下,「讲你!」这么听一点收获都没有,甚至于还会堕落,都见别人过,还控制别人,「赶紧听,赶紧听」,给人压力了。

  所以我们每天日行一善,行善不能等。而且要每天能看到每个人的善,「见人善,即思齐」,人有这样的态度不得了,每天一定「德日进,过日少」。而且刘总的课听下来,不只我们向刘总学习,包含她的先生、她的父亲、她的母亲、她的公公婆婆、她的孩子、她的媳妇。你看,人家媳妇不简单,婆婆讲一次,从此以后都是规规矩矩的把头发盘好。跟她抢着做饭,坚持一定要她做,不让刘总做。那都是很细腻的体恤,知道刘总这一阵子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太累了,看她再干,很不忍心,她的家里很自然的都把这些活给承担起来了。

  大家有没有想到一个景象,刘总要出嫁了,她的父亲给她讲了三句话。哪三句?第一,「该干活了」。有责任心、有承担,替整个家庭设想,就是把贪心放下,不要再想自己了,一心一意为这个家庭付出。人假如还想自己,「怎么都我干,他不干?」又计较了,这个家就失和了。所以老父亲的叮咛背后都还是心地的功夫,该替别人设想,不要计较,能做多少做多少,能做是福气。第二,「别给人添麻烦」。处处替人设想,不要让人难堪,不要让人难受。人时时想着不要给人添麻烦,心地柔软、设身处地。假如还有脾气,哪有不给人添麻烦的?还有愚昧、还有傲慢,铁定给人添麻烦。所以真的要不贪、不瞋、不痴、不慢才能修身齐家,不然办不到。很多人都想要家庭美满,可是为什么渐行渐远、背道而驰?没从根本的格物下手。老父亲第三个叮咛,「别给人笑话了」。人的羞耻心被激发起来,有羞耻心的就不干愚昧的事情了。

  刘总也提到,二十六岁,她先生二十六岁的时候,孩子出生了。当下大家脑海里有没有浮现她先生在抽烟的样子?在那里,这个时候我们起一个念头,「还说全包了,一个礼拜就受不了(音瞭)了」,你看会怎么样?铁定夫妻就闹别扭了。所以无我很重要,不要只想到自己,要想到先生,一个大男人,你每天叫他在那里洗尿布。还是要看这个男人的一种特性。她的先生就是那种冲锋陷阵,就是要创大事业那种格局的。妳能体谅到他,妳能随喜,让他去做发挥,妳愈能理解他、愈能支持他,回应回来的也是他支持妳,妳支持他是因,他支持妳是果。所以刘总支持他先生的事业是因,二十多年后她先生支持她的事业又是果。人生都是因果不断相续,你种好因,你就结好的果。今天假如我们不支持先生,常常扯他的后腿,改天我们做什么事,人家也扯我们的后腿。所以为什么我们学传统文化,家里的人都扯后腿?奇怪了,怎么刘总学,家里的人全支持,不扯后腿?这个就是重点。任何事情都没有偶然的。我们可不能说,「刘总运气好」,这种话不能讲,叫愚痴。任何人生的境界、福分都是修来的,自求多福,不要羡慕别人,要学到别人的善心、学到别人的德行,这个才重要。

  我们很羡慕,好像别人回到家里都很顺,都不会反对。有些朋友学了之后很激动,回去就给她先生倒了一杯茶,结婚十几年了没有倒过。结果她倒过来,她先生就说:「妳今天吃错药吗?妳今天不正常。」诸位学长,假如我们的家里人,我们恭恭敬敬的给他一杯茶,他反而觉得我们不正常,当下心里好不好受?不好受。为什么不好受?「我都这么做了,你还这样」。所以烦恼的根在哪儿?「我」,我贪、我瞋、我慢。擒贼要擒王,我们一定要把它给抓住,然后把尚方宝剑抽出来,直断其根,这棵毒树从根上就把它给砍断,从此你就没烦恼了。你们怎么了?好像只有我抽出来了,你们好像表情都不是抽出来的样子,重来。我们说要随文入观,这个道理一下子就进去,你的脸色就不一样了。大家有没有跟亲戚朋友谈话,谈着谈着,他本来揪着一张脸,突然听懂了,执着一放下,脸色开始红润。有没有这个经验?(听众答:有。)所以大家听这些道理,真的把它听下去,待会儿脸上就放光了,现在就有些人都放光了。所以放下才能真正轻松、真正自在。

  今天我们做好,人家还不认同,原因不在对方,在我们自己。因为我们十几年态度不好,一下子变好,人家不能适应,甚至于还想,「其中不知道有没有诈?今天是怎么搞的,对我这么好,到底要提什么要求了?」这个都代表我们以前没有无求的付出,一付出了,让人家觉得浑身不自在。所以「行有不得,反求诸已」是很有道理的。有一个太太确确实实很恭敬给她先生倒茶,她先生说,「妳今天很不正常」。我们很能理解别人为什么这么说,这个太太就跟她先生讲:「我今天很正常,我以前不正常,我以后都会很正常!」大家感受感受,她先生听到她这么样笃定的三句话,我看也会很佩服她。当然,说了以后还要真干,真做了,人家真的佩服,每一句言语都是从我们真实心当中流露出来的。

  刘总看到先生这样,知道男儿志在四方,赶紧说:「我身体都挺好的,你赶紧去工作。」先生就高高兴兴的开始去创事业了。从此刘总就把孩子、把家里这些责任都扛上肩上来了,而且把先生也照顾得很好,可能是想到父母给她讲的,「男人在街上走,就看到女人的……」妳们女同胞怎么都没什么反应?(男学员答:一双手。)我觉得很有意思,都是男人记得,女人不记得,可能是男人都说,「说妳们的、说妳们的,记住!」女人都说,「我偏不听,我偏不听!」那麻烦了。所以勇于承担这些教诲,很好。当然我们听了之后不能去要求女人,不然我们也堕落了,听的时候都「我太太这一条没做到、那一条没做到,回去好好说说她」,那就麻烦了。这么样回去,五十步笑百步,我们自己都没改,就开始要求别人了。太太边听边说:「你也没好到哪里去,还敢讲我!」所以「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所有的道理都是来要求自己的。今天男人在路上、街上走,见到女人的那双手。女人在街上走,她假如笑得很灿烂,也看到了她男人的修养。你让自己的太太脸揪得跟什么似的,脸上眉头深锁,还能把苍蝇给夹住,这个男人就真的是太不体谅、太不疼惜自己的太太了。所以举一要反三。

  我们看,今天刘总对先生的体恤,假如她顾及到自己很多,她就不会做得这么彻底了。她希望先生晚回来的时候,热水、热汤,马上端给他喝。那个暖的不是胃,是心,「夫妻一条心,黄土变成金」。而且我们感受感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5-23 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有一个这么体恤自己的另一半在家里等,男人一把事办完了,赶紧回家,就不会在外面流连忘返了。假如这个男人想着,回家又得看脸色了,那他就能拖多晚就拖多晚。所以家庭是需要经营的,用我们那颗时时为对方设想的心,就把整家人的心都凝聚在一起了。包含刘总也提到了,她先生有抽烟,虽然不是好习惯,但是没有要求,尊重、包容,慢慢的对方体恤到那一分尊重、包容,自己时节因缘成熟,不好意思了,就戒掉了。所以刘总讲到,互相尊重,相信彼此的关系会愈变愈好。反过来,互相指责,关系会愈变愈不好了。所以夫妻相处,大家从整个演讲当中可以体会到,要设身处地、要为对方想、要尊重、要包容,还要善巧方便,用对方可以接受的方式提醒他,不要很急、不要很冲,不要忽略了他的面子。严以律己,我们不要面子,但宽以待人,要给别人留面子。

  刘总有讲到,她先生急的时候,她就对着他笑,然后自己就很自然变得慢,慢慢的先生就感觉到了,自己也慢慢调慢下来。有时候可能情绪上来了,拉拉他的衣服、踩踩他的脚,当然不要踩太大力,给他一个示意。或者摸摸他的手腕,传递一下那一分温柔,传递一下那一分提醒,先生情绪就下来了。所以家人相处,有时候肢体语言可以起很大的作用,当然那是用柔软的心的一个体恤、提醒。再来也有提到,先生面临事业上的一些状况的时候,适当的劝告。刘总的一段话也给我们人生很好的启示,「别把钱看得太重!钱能解决的事都是小事,这人生别被钱给绊倒了」。诸位学长,我现在讲一遍,我就不会忘记了,以后刘总这些非常宝贵的人生经验,我们也能够去供养给大众。所以人每天见贤思齐,都把人家的好记住了,每天都有很好的感悟、提升跟积累。这个是刘总跟先生之间的相处。

  包含跟孩子的相处,教育孩子。事实上,所有能把孩子教育好、家庭经营好的人,他们做的其实都跟经典是相应的。虽然他可能没有读过经典,可是我们会好奇,没有读过经典怎么懂?大家想,古代很多女子没有读过书,可是为什么她都知道这些大节大义?这里就突显了我们整个民族最重要的力量在家庭、家族,这些家族的长辈都给下一代一个好的榜样,每个人成长都在潜移默化当中学到了这些做人的态度。我们说「父慈子孝」,父母长辈的慈爱在哪里表现出来?在念念都要给孩子做好榜样的这个存心表现出来。我们说「我多爱孩子」,那个是口头上的。念念能给孩子好榜样,那是真情真爱,是理智的。我自己在马来西亚遇到一位孔子的后代,一位女士,应该都是七十几代。她前几个月才读《弟子规》,可是她打开《弟子规》读的时候,她非常的感动、非常的熟悉,她觉得她每读一句,小时候家里的情景就浮现在她的脑海里。她读到「父母呼,应勿缓」,她的叔叔伯伯、父亲一看到爷爷奶奶叫,赶紧「爸、妈,有什么事吗?」「父母命,行勿懒」,父母交待的事,这些长辈都赶紧去做。「冬则温,夏则凊」,他们这些长辈给爷爷奶奶铺床,关心体恤生活需要,都浮现出来了。家里面整整齐齐,「置冠服,有定位」。兄弟之间几十年从来没有红过脸,「兄弟睦,孝在中」,「言语忍,忿自泯」。看到家里有事,兄弟不分彼此,赶紧拿钱出来解决、支持,「财物轻,怨何生」。

  诸位学长,请问这位女士(孔女士)学过《弟子规》没有?我们说学习重实质不重形式,实质是身教,是整个环境每天都在教育她。所以这个家道都是在潜移默化当中自然承传下来了。「教儿婴孩」,孩子在胎中,三岁以前就是教他的黄金时段。所以刘总那一天讲,六岁以前,孩子都一直看着大人,做好榜样给他看。六岁以后,孩子的能力、行为动作比较灵活了,领着他做。教孩子都要陪伴,都要引导、教导的。十二岁到十八岁,跟他商量。十八岁以后,分享给他听,让孩子很自然的从父母长辈的人生当中得到启发。其实人与人相处非常微妙在哪里?你愈想要求、愈想控制,他就偏不听你的;你愈尊重他,愈没有控制的念头,只是很真诚的跟他商量,他反而很愿意听我们讲。我在自己成长的过程当中,体会最深的就是父母对我们没有丝毫占有、丝毫控制的念头。我们无形当中也受到这样的影响,所以处事,我们对人也不要求,也不想去控制。人家愿意听,我们就尽力讲;人家不愿意听,我们也不要生气,也不要要求。我们没压力,对方也没有压力。所以我很喜欢听我爸爸讲话,有什么要重大决定了,「爸,你帮我看看,哪些可能是要提醒注意的」。

  当然,更好的是我们提升自己的智慧,到孩子非常佩服我们,那你不用找他,他自己来找你。就像刘总的先生庞总,他的孩子说的,「大方向、战略布置,一定要请教老爸」。这个就是孩子很佩服自己的父母,为什么?有德有智慧。卢叔叔也做到了,他的孩子有什么人生重大的问题,都要来请教。而且他儿子来请教他,还得要排时间,他会跟他儿子说:「对不起,这些大哥哥、大姐姐跟我排了时间,你要下礼拜再来。」他儿子可不可怜?不可怜,学到他父亲胸怀天下。再来,更珍惜可以跟父亲请教的机会。父母能做到让孩子这么佩服,那是做得非常好。有一次父亲节,很多这些晚辈都来给卢叔叔、卢妈妈祝福,他孩子看了,有点酸溜溜的,「这是我爸」,好像都被分走了。刘总谈的这个教育孩子的过程,我们也从中记住这些重要的原则,从小给孩子立规矩,从小孩子懂得做事要计划、时间观念。两岁就开始教了,却是他一生受用的习惯。所以爱孩子还要看得很深远,防微杜渐、深谋远虑。可能当时候在要求,孩子还是有一点难受,但必须突破。你也不能因为孩子难受了,你就不严格要求他。你不严格,他习惯没养成,一辈子都被坏习惯拖着走,就麻烦了。

  还有很重要的,一定要让孩子觉得我们时时都陪伴着他。所以刘总都陪孩子学习,等养成学习习惯了,他就可以独立学习,你还不用花很多补习费了。还有家庭会议,最重要的就是形成家里的一个氛围,都是先检讨自己。谁来带头?父母带头,长辈带头。而且还有一点,反省自己之外,家庭会议就是家里人能常常说说心里话,有沟通。不沟通,慢慢的就疏远,甚至会有误会、隔阂。所以这个家庭会议不可少,互相彼此了解目前的状况、心里的想法,充分交流一下。甚至于是遇到好的事情,体会到好的道理,这一分喜悦,跟家里的人共同分享,这叫「意和同悦」。我们成长了,家里的人也成长。孩子大了,跟他沟通,有时候要懂得柔软、幽默一点。我们有时候劝人太直接,人家很难接受。刘总跟她儿子提醒,「逆反期过了没有?」她孩子说,「还没有!」但是有没有作用?很有作用,因为他感觉到妈妈很柔软、很尊重他,并没有指责他。但是他一句一句记住了,「逆反期、逆反期,对,不能给妈妈添麻烦,不能乱发脾气了」。这个都是善巧方便。

  这个游戏机风波就提醒我们,为人父母、长辈,只要是要求孩子不要做的,自己首先不要做。你要孩子不看电视,自己一定不能看电视,不然孩子心里不服,「都你大人能做,我们都不能做」。其实让孩子对父母不服,那是孩子最痛苦的事情。孩子的天性,尊重、爱他的父母。我们能有好的德行,让他这一分天性终身保持,那孩子是天底下最幸福的。假如我们父母都是言行不一致,孩子的内心一直在受到煎熬,因为他尊重的人怎么是这个样子?扭曲了他的人格。所以我们看到孩子不尊重父母,我不只没有责怪他的心,我还觉得这个孩子一生苦不堪言,他不可能有真正的快乐。能够让孩子跟父母之间的那分亲爱终身保持,那是给予他人生最大的幸福了。这里我们也回想到刘总的母亲,当她拿钱给母亲的时候,母亲还提醒她,「有没有给婆婆?」这样的丈人、丈母娘太不简单了,时时提醒自己的女儿,一定要视自己的公公婆婆像自己的父母一样。

  从刘总这些家庭的相处,确实是不贪、不瞋、不痴、不慢、不疑。最后刘总也跟大家交流女子四个字送给大家,哪四个字?礼、敬、柔、顺。当然,男子也要礼敬柔顺。当身边的人刚好情绪上来,比较硬了,我们要怎么样?得柔,不能硬碰硬,就冲突起来了。有时候对方很坚持,我们再跟着坚持,可能就要伤和气了,这个时候也懂得先顺一下,没有关系。要懂得疏导,不要硬防堵。有一对夫妻,结婚六十多年了,老先生都九十岁了。六十多年来夫妻相处,从来没有言语的冲突,没有红过脸。这个晚辈很懂事,赶紧挖宝请教,「老爷爷,你们夫妻是怎么相处的,给我们承传宝贵经验」。这个老爷爷就跟他们这些年轻人说了,「我们结婚的时候有约法三章,就是在孩子面前绝对不能够生气。只要另一半情绪上来了,另外一半赶紧出去走一走,一个巴掌就拍不响了」。接着这个老先生笑着说:「我告诉你,这六十多年来,都是我先出去的。」我们感受一下他们夫妻相处的情景,比方说,太太有点上火了,先生一感觉到,头低下来,赶紧出去散步。太太站在那里,当下有什么感受?太太心里想,「怎么又是我?都是我先动气的」。所以每经历这样的情境,对她的先生更加佩服。「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太太心里想,「还是我不对,先生修养好」。

  先生出去散步了,也不可以走太久,因为现在听说吵架跳水的很多,所以十五分钟赶快回来,不要让太太操心。处处时时体恤对方的心,设身处地,赶紧回来。这个时候太太不好意思了,女子都是比较含蓄、比较难为情,赶紧倒杯茶,过来的时候,不好意思看,还要这样(避开目光)放着。她愈不看你,你要愈体恤她那种婉约的美,人要懂得欣赏。当太太这么难为情把茶放下来了,我们当先生的应该怎么做?人家已经这么难堪了,应该怎么做?这个时候假如先生都不体恤她,还说,「妳看,又是妳先发脾气了,还是我修养好」。他太太说,「你有什么了不起?」唰!(把茶泼过来。)这个叫自取其辱。我们会受到侮辱,往往可能是自己的态度招感别人侮辱来的。这个时候就不近人情了,给人难堪,招来这样的冲突了。这个时候应该是设身处地,人家难堪了,要赶紧给人家台阶下。当下赶紧转移话题,「太太,刚好今天下午有空,好久没回去看我岳父岳母了,下午买点水果,我们回去看看老人」。不只不计较,马上又想到她的父母。大家想想,太太感不感动?诸位男士,你们怎么一点反应都没有?太太感不感动?(听众答:感动。)感动多久?你们也都没反应,这辈子还没遇到这样的礼遇,夫妻是要互相疼的、互相感动的。感动一辈子,「夫妻一条心,黄土变成金」,能够时时都这样体恤,那个力量不可思议。

  所以调伏得了情绪,才能让家庭愈来愈好。最后的这个礼敬柔顺,我们好好记在心上,也不辜负刘总跑这么远来给我们传经送宝,这个叫知缘、惜缘、造缘。不然人什么时候堕落?福气愈大,愈堕落。不珍惜,「我来这儿,刘总我都见过了,王教授我也见过了,我都跟他们喝茶」,缘分好了、多了,反而变成不珍惜,就浪费掉了。可能还比不上没见过的,在电视上看刘总讲「生为女人」,人家恭恭敬敬听,那个收获比我们大多了。所以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

  最后,贪、瞋、痴、慢,还有一个疑。一个人在修学的路上,这个疑也是很大的障碍。比方怀疑自己,其实人再大的挑战都不能够击败他,只要他百折不挠,「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怕就怕他不信任自己,自己退缩,否定自己,那就麻烦了,谁也帮不上忙。所以去这个怀疑,首先不能怀疑自己、不能怀疑经典、不能怀疑他人,不然所有人的不好统统瘀积在你的心里面。你说:「可是他确实做得不对。」不对是「苟不教,性乃迁」,他被习气拉着走。可是他「人之初,性本善」时时都在,这个时候不只不怀疑他,想方法怎么做一个好榜样,把他的善给激发出来才对。就更不是去怀疑他,去指责,甚至去跟他对立,那就错了,方向错了。所以我们不怀疑自己,我们了解自己,我们把握好自己,我们这一生要成就自己的智慧、慧命。成就了自己,才能去成就别人。「欲爱人者先自爱,欲助人者先自助,欲救人者先自救」,我们自己都泥菩萨过江,每天都闷闷不乐了,怎么去让人快乐?你看人在谈感情的时候,「我一定让你幸福!」自己就一张苦瓜脸,怎么让人家幸福?所以我都会问他们一个问题,一加一等于多少?这些年轻的男女有时候跟我们在交流什么时候适合结婚,我会出这一题给他做。

  一加一等于多少?(听众答:大于二。)这个对的。两个人相处的过程当中,都能激发对方的潜能、信心,这个是相得益彰、互相成就,大于二。一加一假如小于二,甚至于小于零,有没有可能?有,现在超过一半都是这个。一谈恋爱,两个人智商都下降,互相摧残、互相伤害,有没有?出人命的都有。那哪叫爱?那叫欲望、那叫控制、那叫使坏。随顺习气在做事情,哪是爱对方?一加一要大于二才可以结婚,不然就别添麻烦,给自己添麻烦,还给社会添麻烦。还有没有?一加一等于多少?可是你一加一要大于二,你得要有智慧去引领他,这叫「领妻成道,助夫成德」,才会大于二。还有没有?一,这个很好,夫妻是一体,不可分,不分彼此,同甘共苦,一加一就等于一了。还有没有?无限大。这个是有听懂了学贵立志,立什么志?结婚都要立志,「我夫妻可以把恩义、情义、道义演出来,给社会带个好风气!」有志气。

  所以诸位学长,你们结婚都不要白结,现在结婚也要彰显婚姻的意义。你们以后结婚,一定要把这个婚义展现在所有来参加婚礼的人,不要去瞎闹一场,这根本就是浪费别人的时间。让他们可以看到喝交杯酒,拜父母、感激父母,让所有参与婚礼的人不只肚子吃饱了,还吃到很好的精神食粮。OK?你说:「蔡老师,我都结婚了,讲这个没有用。」你还有孩子,你还有朋友,都可以劝他们做有意义的婚礼。我们再找个时间播一下我们董老师跟肖老师结婚的给你们看一下,这个以后可以好好的推展,才有意义。不然现在的婚礼,去都是乱成一团,还有请那个小姐,穿得很少,在上面跳舞,搞什么?乱来,社会风气都搞坏了。一加一等于无限大。还有没有?培养出圣人来,这个还一加一等于三。因为国内是计划生育,所以一加一等于三,后面就要守法。我们看德育故事里面,很多夫妻相处都成为千古美谈。汉朝的宋弘,皇帝的姐姐看上他了,他说「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我怎么可以抛弃我的糟糠、原配?你看这一句话,传诵了几千年,依然还在震撼着人的心灵。所以真的,一加一可以是无限大,「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个不疑,我们就要从不怀疑自己做起。我以前很没有信心的,大家看得出来吗?我长这个样子还能有信心吗?从小又没有什么才能,什么参加比赛,我记忆当中几乎没有我的份。姐姐又是常常全校第一名,一遇到颁奖,我的头就是这样(低下来),因为我姐姐又上去了。同学知道了,「你姐又上去了」,言下之意就是我差太多了。写文章,刚好我的国文老师又知道我姐姐是谁,又把我姐姐的文章拿来做模板,发给我们大家,我们老师拿着,「蔡蓉青。同一个家庭教出来的孩子,语文能力为什么差这么多?」大家有没有回到二十多年前,我还是很可爱的小男孩的时候?我的心在滴血。人心里有障碍,信心都出不来了。不过后来我还真的有参加比赛过,什么比赛?辩论比赛。跟大家讲过没有?我参加辩论比赛,为什么是我去参加?因为学长找不到人了(反正我的机会就是找不到人,才会轮到我),结果我就去了。那个辩论,讲话都要很凶,我又学不来。讲讲讲,要讲十五分钟,我讲七、八分钟就没词了。可是规定不能下台,得站到时间,「锵」(敲钟),才可以下来。我就站在上面,就这样傻笑,就是二十多年前开始练的,就这么笑过来了。所以什么事都不是坏事,对自己都是一种历炼。很糗的时候,也是练自己面子要放下来,都是好事。后来去念师范学院了,参加八百公尺接力,得了第三名,因为只有三队参加。我拿着那个奖牌,不知道是要高兴还是要难过。

  所以在目前的这个社会状况,一个人没什么才华,长得又不怎么样,说要很有信心,我觉得挺难。所以常常还要问人家,「你觉得我这个人怎么样?」朋友说:「你要听真的,还是要听假的?」听真的,又期待,又怕受伤害。人家在传心理测验,赶紧做心理测验,看看我的个性是什么状况。结果做出来,你得四十分,你的个性很象老虎型的;或者你得五十分,你的个性很像无尾熊型的、很像孔雀型的。拿着那个做出来的试验给朋友,「我很像孔雀」,「我很像无尾熊」。你说人活到什么分上去了?很像畜生还高兴半天,人的信心跌到什么程度了!古代几千年来说「我要效法尧舜」,从没有哪个时代说「我像孔雀」很高兴的。大家从这里体会到什么?「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人不读经,堕落到什么程度了还沾沾自喜。甚至于我们教科书里面编的那些理论,我念教育学分的时候,拿狗做实验、拿猫做实验、拿老鼠做实验,实验出来的结果拿来教人,这个就是目前有一些教育理论是这么教的。大家想一想,拿狗、拿猫、拿老鼠的实验来教人,会把人教成什么?教成狗、猫算不错了,为什么?我们的目标是狗跟猫,一不小心他变什么?猫狗不如。你目标是狗跟猫的行为,那他当然是猫狗不如。

  现在年轻人干出猫狗不如的事太多了,你能怪他吗?我们到底拿了什么教他们?狗跟猫不就是欲望,给它点东西吃,它口水就流下来,你拿那个去教孩子。真的,那实验就是这么来的,那你都是往欲望跟畜生的需求去教孩子。孩子长那么大,二十来岁了,没读过《三字经》,「三才者,天地人」,这么大的格局,你拿那种试验结果来教他,把他糟蹋了。「人之初,性本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人才能真正了解自己有明德、有本善,他不糟蹋他自己,他信任他自己。我没有信心,后来读了祖宗的经典,我信心就恢复了,为什么?因为我坚信一点,哪有我们的祖宗会骗我们的道理?打死我都不相信。哪有可能孔子、孟子、圣贤人会骗人?占人家一点便宜都不愿意了,怎么可能欺骗人?坚信他们的教诲,慢慢的,随着我们自己把习气放下,自己的明德、智慧、德能慢慢在提升,真实不虚的教诲。

  我们以前都看错自己,也看错别人了。我们常说,不能戴着有色的眼镜看别人。有时候跟朋友谈话,「那个人我知道,他就是怎样怎样」,「他就是脾气不好,我对他太了解了,他就是傲慢」。请问,我们看他看对了吗?看到的都是他染上的尘埃、污垢,不是他本来的样子。他本来的样子是本善、是明德,我们对这一点要明白,不能怀疑别人。所以首先我们得把我们有色的眼镜拿下来,信任自己、信任别人。只要人能把贪瞋痴慢这些习性给去掉,他本来那种赤子之心、天真的模样就展现出来了。当然,首先还是要求自己。我们现在把有色的眼镜拿掉,不要用执着去看别人,不要用分别去看别人。这个道具做很久了,还是用一下好。你看我们戴着有色的眼镜看人,看成什么样子?看不清楚,看扭曲了。当我们把执着拿掉,这个人就可爱多了。当我们把分别再拿掉,这个人挺好看的,我看大家都挺好看的。再把妄想给拿掉,本来面目就看到了,看到了自己的本来面目,也看到了别人的本来面目。所以,真正要放下的是怀疑,要放下的是分别跟执着,这个是真正的功夫。所以信任自己。

  再来,信任家人、信任朋友,哪怕他有做不对的地方,我们还是相信他能改,就对了。别人相不相信我,我不罣碍,我们一定相信别人「人之初,性本善」。孔子曾经七天在陈蔡绝粮,没有饭吃。刚好子贡很厉害,冲出去找到了粮食回来,就请颜回煮粥。大家七天没饭吃了,颜回赶紧在那儿煮粥。结果煮煮煮,水蒸汽冒上去了,那个土房子湿润,刚好一个土块就掉到粥里面去了。说时迟、那时快,颜回怕这一个土块把整个粥都给搞砸了,赶紧把它舀起来。一舀起来,心里想,「扔掉太可惜了」,可是给别的师兄弟吃,他又不忍心,自己就给吃下去了。刚好要吃下去的时候,子贡进来检查,看到了动作。大家注意,「见未真,勿轻言」,你亲眼看到都不一定是真相,为什么?你没有看到对方是什么心境。所以我们有时候要克服一个态度,随便马上就下判断。太武断了,这个会形成很多不必要的误会。子贡一看,就出去了,就去跟孔子讲:「夫子,仁人廉士遇到很困穷的时候,会不会改变他的节义?」孔子说:「会改变的就不叫仁人廉士了,所以一定是不会改变的。」接着子贡又问第二个问题,「那颜回是不是仁人廉士?」孔子说:「我观察他很久了,一定是!」子贡说:「老师,我刚刚看到他偷粥吃。」当下孔子说:「虽然你看到了,我想另有原因。」

  孔子这个回答,人情练达。假如孔子马上说,「一定是你看错了,不可能是颜回偷吃」,可能子贡就说:「老师,你只相信他,不相信我。」那麻烦了,就伤了这个学生的心。这个就是人情练达,你不能喜欢一个人就得罪另外一个人,那就不理智了,还是保持一个信任的态度。「我想另有原因」,这么讲了,人家子贡也不会说什么。把颜回找过来,问话也很有技巧。「颜回,你有没有偷粥吃?」那一头雾水。夫子很了解颜回处世的态度,非常恭敬祖先。所以颜回一进来,夫子说:「我梦见我的祖先了,可能是祖先要来帮助我们突破重围。你那个粥煮好了,先拿来祭祀祖先。」颜回马上说:「老师,土已经掉下来了,不能给祖先吃,不能祭祀了。」一问,真相大白。「原来如此,原来如此」,大家都明白了,子贡也觉得不好意思。这个时候能不能走过去说「子贡,你看你看」?那子贡就无地自容了。所以你看这个应对当中,都是一种柔软,跟给人台阶下的修养。这个是朋友、兄弟、师兄弟之间真的要很好的互相信任。

  这一节课先到这里,谢谢大家。     
   
   

大马中心第二届中华传统文化进修班—四五OO年前中国的远祖是如何教导他的后裔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十一集)  2010/5/17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53-0011

  大家早安!我们这几天谈如何学习,我们把前面谈的内容再过一遍。

  第一,要解行相应。我们这一段时间理解的道理,有没有存在我们心中,有没有已经付诸实践,这样我们体会到的道理就用上了,解行相应。而且,心境能够砥砺自己学一句就做一句。第二个,要不自欺。先是学贵力行吗?当人家说一定是这样,你就恒顺一下,反正这个不是那么关键的事,就不要争得面红耳赤,没有那个必要,有智慧的人要抓大方向。当然应该还是第二个是学贵力行,不然我这么讲完,今天李老师晚上睡不着觉了,「我对了,怎么还这么说?」所以随时都要把执着放下,什么都好,只要意思对了、方向对了。还有我们这几天一直在探讨的,主动对治自己的习气。学问就在放下这些习气,重实质的功夫,不是只有形式上。所以这个实质,其实说穿了还是修这一颗心,我们常常说历事炼心。就像我们礼拜六谈到的,有一个读书人看起来很孝顺他的父母,可是功名都考不上。因为他是看起来很孝顺,事实上他的内心对父母是不耐烦、是有怨的,叫做「腹诽」。表面恭敬,内心不悦,内心是情绪,甚至于怨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5-23 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这个就是在心地上折自己的福了。这个是我们修学一定不自欺,从实质的心地下手。所以「古之学者为己」,古代的读书人很清楚,学问是内学,往内对治自己的习气。「今之学者」,为了给人看起来好像自己学得不错,自己是个君子,那都是做形式给人看的。所以事实上这些理,不自欺、力行、重实质不重形式、对治习气,它在心境上都是相通的。

  我们刚刚讲的经历事情,我们在事奉父母,我们的心是不是恭敬,是不是至诚?这个就不能欺骗自己了。我们在对待一切人事物,我们是不是保持在真诚、清净、平等、觉悟、慈悲的心?心能时时保持,那就是在这个事情当中炼自己的心,提升自己的境界。对待人事物,真诚,不应付、不虚伪;清净,不染着、不贪着;平等,恭敬、不傲慢;觉悟,不迷惑;慈悲,设身处地,不自私自利。这个样子去观照自己,就是历事炼心了。我们常常会觉得,为什么我常常会有烦恼。我们之前也跟大家提到了,烦恼的根源是因为有一个「我」。「我想怎么样怎么样」,「他怎么可以这样子对我?」「我比他高」,都是这个「我」才产生烦恼,产生贪瞋痴慢。有一位高僧大德讲到,「烦恼起于爱憎」,这爱憎就是喜欢、不喜欢。这个人我喜欢,烦恼来了,为什么?你喜欢他,他不喜欢你,你烦恼就来了。所以不是他让你烦恼的,是你自己的喜欢产生爱憎让你烦恼的,我们不要把责任都给推出去了。想当年我们年轻的时候,你要是欣赏一个人,觉得他很好,那些优点我们要学习,结果动了一个念头,「我要追求她」,烦恼就来了,为什么?追不到。然后说「都是他让我痛苦的」,这叫愚痴,不明事理。自己的爱憎、贪爱造成烦恼,还把责任推给别人。

  在历史当中,汉朝,东汉宋弘,他非常有德行,又有才干,很得皇帝的喜爱。刚好皇帝的姐姐湖阳公主的先生去世了,这个皇帝很想帮自己的姐姐再找一个对象,就问姐姐,套套姐姐的意思,「在文武百官当中,您有没有非常欣赏的?」他姐姐就说,「宋弘气宇非凡,最令人佩服」。汉光武帝就去问宋弘,汉光武帝就讲:「我听说人一有钱就会换太太,现在有一些风气是这个样子。」以前的读书人很有智慧,好像听了人家的话就知道啥意思了,而且这个湖阳公主就在皇帝的帷幕之后等着听消息。结果宋弘就给皇帝讲:「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读书人讲话是从心性当中讲出来的,这个话里面往往都包含人情事理在里面,我们假如懂得去体会,个中的道理就了解了。皇帝的意思是问问他愿不愿意娶他的姐姐,你一下说「我才不要」,感觉上好像有点冲。所以先用第一句提起皇帝的正气,「贫贱之交不可忘」。光武帝一听这句,「应该是这样」。这个时候下一句就不会觉得很唐突,好像很直接拒绝人。下一句,「糟糠之妻不下堂」。我再重复一遍,「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第一句提起正气了,第二句委婉的说出来,不要让皇帝觉得很难堪。

  这个湖阳公主在后面听到了,假如你是湖阳公主,当下是什么感受?「怎么可以拒绝我?」你看,「我」让自己哭的。假如湖阳公主没有这个贪着,她应该很高兴,她说,「我真是有眼可识泰山,我终于看对人了」,这样才对。从这里我们就可以深刻的去感觉到,我们的烦恼其实都来自于自己的喜欢、不喜欢。对人如此,对事、对物统统是这样。所以人能把喜欢、不喜欢放下,都好,什么人都好,都是来成就我的,心就平了,烦恼就消了。

  接着下面讲到,「爱憎起于分别」。因为你分别了这个人好、不好,之后就有喜欢、不喜欢,所以分别还在爱憎之前。你看我们男人,分别这个是女人、那个是男人,我们看到女人就很有感觉,看到男人就没感觉。不过这个时代听说有些男人看到男人也很有感觉,那是他的分别、执着造成的。从这里我们就看到分别在哪里。假如我们都觉得每个人都有明德、每个人都有本善,我们都同样恭敬去对待他们。常常观想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一般人说的坏事,就是不顺己意是坏事,可是我们感觉到这个事就是来考验我、就是来提醒我,我还有什么修养不够。你感谢这个事情。我们在那个电梯上面写的那段话,「感谢伤害我们的人,因为他磨炼了我们的心志;感谢欺骗我们的人,因为他增进了我们的见识」,每件事情对自己都有提升。「感谢遗弃我们的人,因为他教导了我们应该自立」,人有这种心境,不贪着了;人有这种心境,随时欢欢喜喜安住当下。面对每一个人、面对每一件事物,他就能够在所有的人事物当中得到觉悟、得到启发。人很难不依赖,顺的时候就贪,逆的时候就生气。

  在古代有一个君王,魏文侯。有一天,他跟他的臣子孤卷子在对话,魏文侯就问这个臣子,「父亲很优秀,可不可以依赖?」孤卷子说:「不行。」而且古代的人很有意思,他们博古通今,对历史很了解,马上举一个例子,「尧帝这么有德行,他的儿子丹朱也不成气候,所以父亲好也不能依赖」。「儿子好能不能依赖?」孤卷子又讲了,「儿子好,没有比大舜更贤德的,但是他的爸爸跟继母也不好」。魏文侯又问,「那哥哥优秀可不可以依赖?」「不行,哥哥优秀,也没有比大舜优秀的,可是他弟弟象也很傲慢」。魏文侯快问不下去了,「那弟弟优秀可不可以依赖?」他接着说,「弟弟优秀,没有比周公还优秀的,可是管叔、蔡叔还是作乱」。「那臣子优秀可不可以依赖?」他自己是君王,没问。「臣子优秀可不可以依赖?」「臣子优秀,没有比商汤、文王更优秀的,可是夏桀、商纣还是扶不起」。商汤、文王做臣都是做到极处,商汤带着伊尹要去辅佐夏桀,好像历史上是写五次进谏夏桀,尽心尽力帮他的君王。最后君王还是这么暴虐无道,没办法,要救民于水火了,诏告天地,很惭愧,才发动革命。大家要体会这一点,商汤是做臣做到极处,没有办法了,为人民着想,才革命,不是为了「我要享荣华富贵」,就陷人民于战乱之中。而且商汤对待夏桀,「他一日是我的君王,不管怎么样,我对他的恭敬还是没有减少」。这是人可贵的地方。

  今天,我曾经在这家公司,他当过我的主管,哪怕以后我是一个大企业的老板,对待以前曾经是我们的主管,那态度没有丝毫的改变,这才是人厚道之处,这才是人真诚之处。没有因为自己的财富、地位增加了,而染着了自己的恭敬心。而且这些以前的主管、同仁很可能在我们能力不足的时候,给我们很多的指导跟帮助,饮水应该思源。商汤推翻夏桀之后,还把夏桀安置在一个地方,让他生活,把他的后代都安排好,你看多厚道。很遗憾的是,夏桀被安排走的时候,心里还在想,「早知道我就早一点把他杀了」,就是到这种地步了,一点反省都没有,难怪扶不了。文王、武王也都是尽力辅佐商纣王,自己还是改不了习气,最后商纣王是自焚而死,不是武王杀他的。我们从这些历史当中,要看到这些圣贤人在面对这些因缘的时候,他是厚道存心的。魏文侯问到这里,有点火气上来了,「那到底什么可以依赖?」问了老半天,都不能依赖。孤卷子(我感觉这些大臣,可能他们都有他心通,君王一问话,他就感觉到这个领导、这个君王的心偏了,就藉这个机会要提醒他,叫「望人者不至,恃人者不久。君欲治,从身始,人而可恃乎?」

  我们只是一直希望别人能怎么样,希望往往可能会落空。依靠人,不可能长久,我们想一想,孩子一直依靠父母,他以后能成才吗?人要有独立思考、独立承担的态度才好,一个人成长最快的时候就是他勇于承担的时候。常常都要靠、靠,靠到最后,能力出不来,反而形成贪着、贪心,智慧打不开。所以他提醒他的领导,「君欲治」,您希望国家大治,一定要从你自己修身开始,怎么可以想着要去依靠谁?所以他看到君王已经动了念头要依靠人,他马上破他的执着,不要靠别人,靠自己。抓住每一个能够提醒君王正念的机会,不简单。

  有一次,晏子跟齐景公在一起谈话。刚好那一天齐景公出去打猎,刚好走到河边的时候,看到一只蛟龙,走到山上的山洞里又看到老虎。他回来就觉得,「我今天好像很触霉头,是不是有什么不吉祥?」他就问晏子,「我今天看到蛟龙,又看到老虎,是不是我有什么不祥的预兆?」结果晏子又抓住这个机会跟他讲,「君王,你到山上去看到老虎,因为牠本来就住在那里;你到河边去看到蛟龙,那是牠的家,这不是不吉祥。国君的不吉祥,有三个不吉祥」,你看顺势而为,抓住这个机会把最重要的治国道理跟他讲。「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能用,二不祥;用而不能任,三不祥」,有贤德的人,不知道,一不祥;知道了,不能好好大用他,二不祥;用的时候又不能任,就是最适合他发挥的职位,就三不祥。还有另外一个说法是五不祥。「任而不能信」,你把他摆到很适合他的位置了,可是你还怀疑他,「任而不能信」,四不祥。我们说用人不疑,你已经观察好这个人可以了,你就不要常常怀疑他。「任而不能信,四不祥;信而又使小人掺之,五不祥」,你已经信任他了,结果还派一大堆人去给他捣乱,让他放不开手做,这个也是不祥。这个五不祥是另外一个情况,就是孔子的学生宓子贱辅佐鲁君治理一个地方,结果鲁君还派人去看着他,让他放不开手做,所以才讲到这个五不祥。这个是臣子都抓住每一个机会,帮助君王提起正念,这个叫「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

  这一段话我们重新再来感受一下,「烦恼起于爱憎,爱憎起于分别,故《信心铭》云: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人要达到所谓明德的境界、很高的学问境界,并不是很困难,至道无难。最重要的,要把这个嫌弃、拣择放下,就是挑东挑西的,挑境界、挑人,不顺自己的意了,「这个人我不喜欢」,烦恼丛生。所以人真的要安住当下,不挑境界。「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拣择就是执着,不去拣择它,都好,分别也放下了,执着、分别都放下了,自性的智慧自然就透出来。所以真正会历事炼心的人,在每个境界当中,把喜欢、不喜欢放下,把讨厌放下,都是真诚、平等的去面对一切人事物就对了。刚刚我们跟大家讲到的,今天要想要国家团体好,最重要的还是要从自己修身做起。真正有德了,自然能感来志同道合的人。我们自己不提升,感不来这些人,甚至于觉得身边这些人很好,你硬把他拉住了,也拉不了多久。因为我们自己无德,留不住真正德才兼备的人,还是要从根本下手,「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今天我们没有虚怀若谷,没有有容乃大,再好的人才在我们身边,迟早就离开了。一个人真明白这些道理了,最重要的就是提升自己的德行跟境界。这个是跟大家讲到重实质不重形式,最重要是炼这一颗心,历事炼心。

  再来,学习,第六个,要老实,学习孔老夫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其实我们面对经典,面对古圣先贤教诲,受益的程度是取决于我们的态度老不老实、听不听话。有一句话讲到了,「老实者,精诚之快捷方式;狐疑者,精诚之大敌」,我们老实恭敬,修学起来是最直截了当的,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可是对经典的教诲常常怀疑,刚好跟精诚是背道而驰了,边听还边怀疑这些教诲,就很难得利益了。孔子是我们的很好榜样。孔子学习的态度,这八个字,他了解古圣先贤的教诲都是从性德流露出来的,不是他们自己的意思。我们每个人真正力行格物,习气去掉,我们的明德起作用了,我们处事待人接物就像《论语》、四书这些教诲一样了。所以他「述而不作」,不骄傲;「信而好古」,他不怀疑。心地上还是不慢、不疑,不傲慢、不怀疑。这个是老实的重要。在我们学习的过程当中,听到师长的教诲,我们不怀疑。而且都有一个态度,听了这个道理,只想着如何做到,从没想做不到,宁为成功找方法,都是想着如何去做到。你想做不到,第一个,对师父的教诲打折扣了;第二个,对自己的信心又打折扣了。

  再来,学习一定要有恒心。若要功夫深,铁杵磨成绣花针。这个恒心的重要,在《论语》里面也有讲到,孔子说,「譬如为山」,就好像一个人在堆一座山,「未成一篑」,这座山,眼看着再堆一抔土就成山了,可是最后那个土他就不愿意再迭上去了。有一句成语叫「功亏一篑」,就是《论语》这句话来的。我们今天的路程是一百里,我们走走走,走到九十九里就停下来,那还是我们自己放弃了,不够有恒心。「譬如平地」,孔子讲,譬如我们今天把一个坑洞要把它填满,虽然只填了一筐土,可是只要我们恒心坚定的去做,迟早还是可以把它填平的。其实这个恒心强调的就是「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因为人恒心不够,很容易不耐烦,很容易急躁,所以《弟子规》提醒我们,「宽为限,紧用功,功夫到,滞塞通」。再来,我们之前也有讲到,不画地自限,要信任自己。我们也举到了冉求跟夫子的对话,冉求就说了,「我不是不崇敬夫子的学问,我的力量达不到」,「力不足也」。孔子说:「你不是力量不够,你是自己先预设立场。」你都还没开始就害怕了,这是预设立场。所以不要画地自限。就像那天,好像是我们许学长,怕自己对自己没信心,结果我给他派了一个作业,「圣与贤,可驯致」念五十遍。念完了吗?交作业了。另外一句,常常提醒自己,「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有这种决心,「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弱必强」。

  再来,要非常欢喜的去学习。因为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道的人比不上喜好的人,喜好的人比不上乐此不疲的人。当然,人能够学到这么乐,最主要还是他肯依教奉行,因为他烦恼轻、智慧长,尝到学习的乐趣、法味了。人真的知道放下烦恼习气的快乐轻松,再让他去沾染世间这些欲望,他不肯了。我们今天学习,还没有这种法喜,还很贪恋世间很多东西,事实上是我们还没有真正去依教奉行。精神一提升,欲望自然就下降。所以感觉这些欲望都没有减少,那真的我们是在玩弄这些学问、这些经典。而且这个乐,我感觉很重要的动力还是在助人为乐。我们今天把这些古圣先贤的教诲告诉这个人,让他减去痛苦,让他家庭能幸福美满,我们比他更欣慰、更高兴。这个就是有慈悲心、有爱心。有慈悲心、有爱心了,就怕自己虚度光阴,「我赶紧提升,我早一天提升,我的学生得利,我的亲戚朋友得利」,他有这样的心境,他学习非常积极。所以叫「慈悲为本」,慈悲博爱的心是学习最重要的根本动力。

  最后跟大家再提一个,学习在历事炼心的时候,常常提醒自己用心如镜。镜子表的就是清净心,清净心才能生智慧,生智慧才能解决问题,烦恼只是增加问题而已。我们感受感受,学镜子什么?镜子,这个人还没出现在它面前,它清清净净,不染着;这个人出现了,它照得明明白白。其实这个就表示,当有缘的人来到我们面前,我们全心全意真诚的对待他。等到这个人离开了,镜子怎么样?还是清清净净。有没有哪个镜子,这个人照完了一离开,那个样子还印在它(这个镜子)上面,下一个人来,「照的怎么不是我?」不会这样。但是我们人麻烦就麻烦在这里,人已经走了,这个境已经离开了,还一直在那烦恼他的情况。另外一个人来找我们谈话了,表面上在跟他讲话,「嗯嗯」,脑子里在想另外那个人。然后人家跟我们讲话,「你还好吗?」这叫魂不守舍,用心就不像镜子了。我们去推他的发展,当人都没有办法全心全意面对当下的这些人事物,他处理事情就会愈来愈多的问题,处理不好,愈来愈困扰。能真诚去面对,很多问题当下都化解掉了。这个就恶性循环,不能活在当下,前面的事烦恼,现在的事又处理不好,后面又要去解决,所以恶性循环很累人。

  大家有没有感觉到小孩功夫很好?刚刚还在那里哭得稀里哗啦的,过三秒钟开始笑了,他不落印象,镜子一样,就转境界了,所以他一天能笑一百七十次。我们经历过这么多事,全放心上,在那里折腾、在那里痛苦,所以一天笑不到七次。今天是个美好的日子,大家今天早上笑七次了没有?(听众答:笑了。)恭喜恭喜,你今天破记录了,超过平均值。用心如镜,有一句提醒特别好,叫「过去勿留滞,未来勿将迎」。人的烦恼,很多来自于懊恼过去的事、贪恋过去的事,烦恼还没发生的事、担心还没发生的事,一天二十四小时大部分都在烦恼里面。所以要用心如镜,就不会这样了。过去的事情,不只不要罣碍,还要提升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每个发生的事情当中,得到宝贵的经验跟教训,提醒自己后不再造,不能犯同样的错。我们发现到,其实一个人也好,或者一个团队也好,往往同样的错一而再、再而三在犯,这个是很浪费每个人的人生,也很浪费整个团体的精神跟资源。所以经历过事情,一定要让我们每个参与的人带着明白,知道问题在哪儿,他下一步再跨出去就不会再犯之前的错误了。虽然不能罣碍,不能懊恼过去,要带着明白走向未来。

  未来勿将迎,就是还没发生的事,你不要在那里干著急。因为明白人都知道,未来跟现在分不分得开?分不开,农民都知道,要怎么收获,就要怎么耕耘,欲知将来结果,只问现在功夫。所以未来会成怎样,其实都跟我们当下每一点一滴的努力息息相关。有一句话叫「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这种人生态度特别简单、轻松、明白。打一个比喻,就是你常常去储蓄存款,你还怕你以后领不出钱来吗,怕不怕?不怕。人生有两本账本,一本是银行的账本,另外一本是我们积的福分、积的阴德的账本。但是大家要注意,钱买不到生命,钱化解不了灾祸。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很多财产几亿、几十亿的人,三、四十岁命就没了。钱能买这些世间的东西,化解不了灾难,化解不了自己的凶祸,但是积的阴德化解得了,逢凶化吉。所以看得到的账目要积,看不到的阴德账目也要好好积。

  古代有一个人叫王志仁,这个仁兄三十多岁,三、四十岁都还没有孩子。他刚好就遇到一个算命的,算得还挺准的。你们有没有去算过命?(听众答:有算过。)准不准?你假如去给人算命,学了传统文化,你还觉得他算得很准,你真的白学了。学了老半天,连命都转不了,这都是玩弄学问。大家可以去算命,是要提醒自己,「我到底命改了没有?」还不能改,痛哭流涕,很惭愧。命要让人算不到才厉害,你下一次去算命的时候,你不要说是你的八字拿给他看,他一看,「这个人已经不在了」,你就可以偷笑一下,把命给转过来了。这个王志仁先生,他算是中壮年,三、四十岁,没有孩子,对祖先都有一分责任,所以他就去请教。算命的说:「你在这半年左右大难临头,可能活不了。」他就心里想,那得要把一些做生意的账收回来,让自己的妻子也有保障。他就赶紧去收账。在收账的过程当中,有一天在一条河边看到一个女子要跳水自杀。跳下去之后,他赶紧要过去救,还让船只去救她,还给那个船夫钱。然后就问这个女的,「生命这么可贵,妳干嘛要自杀?」她说:「因为我今天把我们家养的猪去卖了,结果卖了一个不错的价钱,回来的路上才发现,他拿给我的银子是假的。这个猪养了这么久才养好,正准备要去还债,结果是假银子。假如我先生回来知道这个事,铁定把我给打死。所以我实在是觉得没有意义了。」她就跳水了。王志仁听到这里,就问她,「那妳的猪到底卖了多少钱?」她给他讲了之后,就把钱给她,「妳安心回去,不要想不开了」。

  这个女子回去以后,就给她先生一五一十讲了这个过程。她先生就非常惊讶,在这个世间还有这么好的人,「你带我去找找他」,就去找这个年轻人了,他刚好住在当地的客栈。王志仁刚好那一天晚上比较早入睡,这个女子跟她先生就找到那个客栈,就问清楚他住在哪里,就去敲他的门。王志仁,「谁?」「就是你今天救的那个女子」。这个当下,王志仁提起的是,孤男寡女,现在是晚上,「这位女士,我们不能够见面,会让人家误会,这对妳的名节也不好」。你看读书人处处为人想,很谨慎。「妳还是赶快回去了」,她先生听到这里,更感动了,真是正人君子,马上发话了,「王先生,你不要担心,我跟我太太一起来了,就是来谢谢你的」。这个时候王志仁才把门打开。这个故事很提醒我们诸位男士,你不要女生晚上给你敲门,一打开来,记者马上卡嚓卡嚓(拍照),你就麻烦了。尤其你们都是老板,有些人要找机会要毁谤你们的,这个时候一举一动都要谨慎。结果一开门,才谈了几句话,突然间,王志仁躺的那个床旁边的墙整个就垮掉了,压在他床上,把他的床整个压垮了。就是说,假如他们没有来找他,那王志仁就一命呜呼了。他就逃过这一劫了。后来他回去以后,连生十个儿子,活到九十六岁。当然,他一定之后也是不断行善。人不要怕命不好,「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心好命又好,富贵直到老」,我们常常念念这首心命诗,更提醒自己早点行善。

  我们谈完学习的态度,接着我们来谈学习的内容,是五伦大道。五伦当中,它的核心点是「父子有亲」,就是一个人爱的原点,让他这一生终身保持对父母的亲爱,这个是人生最幸福的人了。父子有亲就是父慈子孝,再把这个亲爱能够延伸到对家族亲人、对邻里乡党、对社会大众,达到「凡是人,皆须爱」。这是我们教育的两个目的。刚好礼拜六跟大家都是谈到孩子怎么孝顺父母,其中还有两篇「绪余」请大家背,背得怎么样?有没有在梦中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假如你是在梦中都在背《孝经》,不简单,过不了多久曾子就来了,然后会摸摸你的头,「真乖,真乖」。或梦往圣先贤垂手提携,这就是好梦。子孝绝对也离不开父母的慈爱,尤其是父母的教诲,所谓「人不学,不知道;人不学,不知义」。所以父母的慈爱就表现在真正能念念给孩子做好榜样,成就孩子健康的人格。在教育孩子、慈爱孩子当中,第一个,首先要对自己有信心,要对孩子有信心。不管孩子现在的情况如何,我们还是坚信他性本善,还是坚信他以后会有出息。你不相信自己的孩子,都是带着有色的眼光看自己的孩子,那孩子的信心可能都会被我们的态度给摧毁掉了。

  有一则故事叫做「妈妈,只有妳会欣赏我」,大家看过这篇文章没有?这也应该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个孩子去上幼儿园,上了幼儿园,去参加家长会,老师就跟他妈妈讲,「妳的孩子连三分钟都坐不稳,可能有多动症。妳还是赶紧带他去看医生」。这个妈妈家长会开完了,带着孩子走,孩子知道妈妈去见老师了,就很关心的问妈妈,「妈妈,今天老师说什么?」刚听完老师说「妳赶紧带孩子去看医生」,心里其实满难受的,但这个妈妈忍住内心的伤心,对孩子讲:「孩子,你们老师说你进步很多,本来一分钟都坐不下,现在可以坐到三分钟了。」结果这个小孩那一天回家,本来吃饭都要人家催的,那天都不用,还自己吃两碗。后来去念小学,又开家长会了。刚好也是发成绩,五十个孩子,他的孩子考四十几名,所以老师又找他妈妈谈话了,说:「妳的孩子可能智商有问题,要好好注意他。」这个妈妈回到家里,她的孩子等着他妈妈了,因为他自己考不好,自己也很难过,脸色也比较沮丧,等妈妈回来,就问,「妈,我们老师怎么讲?」他妈妈又忍住难过对他讲,「你们老师觉得对你很有信心,你假如再用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5-23 14: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定可以赶过你旁边的同学!」这个孩子本来已经很沮丧了,妈妈这么一讲,马上眼睛就发亮了。他妈妈说,那一天她觉得她儿子特别懂事,儿子特别温柔,被他妈妈一鼓励,做什么事都很主动。

  后来孩子上初中了,妈妈又去参加家长会。坐在那里,因为他妈妈已经习惯了,每一次都要被老师叫去谈话。结果念初中,所有这些比较差的孩子,都没点到她儿子。家长会就结束了,她还有点不习惯,「今天怎么没有我?」自己心里没底,还跑去问老师,「我儿子情况怎么样?」他老师说,「妳儿子的情况,要考上重点中学太困难、太危险了」。她就回去了。回去,儿子又在家里等她,「妈,我们老师怎么讲?」他妈妈又说了,「你们老师说,只要你肯努力,必定可以考上重点中学!」孩子也很欣慰。后来高中毕业了,考大学。考了大学以后,等着拿通知。她儿子就自己到学校去拿通知,结果拿回来,是清华大学的通知书。她儿子就把这个交给他妈妈,然后自己就跑进房间去了。当下她儿子就放声大哭了,他说,「妈,我知道我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可是只有妳会欣赏我!」当下他妈妈也忍不住泪水,也在那里流眼泪了。所以真的,一个父母全心全意信任他的孩子,这个时候能把孩子的潜力不断开发出来。

  我们回想,父母在孩子学走路的时候,孩子第一步能跨得稳,前面不知道跌了多少次。可是父母绝不会因为孩子跌倒而不信任他,在孩子前面引导孩子跨出稳健的第一步,那个眼神是全然的信任。你看,当第一步走稳了,父母好像中了什么大奖一样的高兴。大家回想起来那一幕没有?你们怎么,有孩子的怎么都忘了吗?我们现在对孩子的爱有没有像那个时候那么纯,甚至于更纯、更爱?那就不简单了。所以往往不是世界变了、不是孩子变了,很可能是我们这一颗心变了。有一句教诲,「依报随着正报转」,这个依报是我们所遇到的一切人事物,正报就是我们这一颗心。我们的信任完全没有变,孩子内心里感受到那种完全的付出跟信任,孩子会觉得「我不能对不起我的父母」。我的成绩从小学都不是很理想,可是我父亲,每一次我自己很内疚,考得不好,一听到爸爸的摩托车声,我就负荆请罪,等在那里,等我爸爸进来了,低着头,「爸,我考得不好」。我永远都忘不了我爸那时候笑得很开心,「加油加油!」当然,除了这种鼓励以外,父亲也都是把好学表演给我们看,他每天吃完饭休息一下就去读书了。所以我们自自然然就养成一个读书的习惯。所以心变了,慢慢的我们一切家庭状况、工作状况也会不断的好转。而这个信心当中,我们除了信任孩子、信任他人,还要有耐心的去陪伴他、去利益他、去教导他,这个都要用耐性。我们谈到的这个「教」字,就是以身作则的身教。两个叉,第一个是父母、长辈、老师画的,第二个是孩子效法、模仿的。右边,手拿着一支树枝,耳提面命,不厌其烦。而且这个耐性还包含不能急躁、不能发脾气,才耐得住性子。

  这节课先跟大家谈到这里,谢谢。     
   
   

大马中心第二届中华传统文化进修班—四五OO年前中国的远祖是如何教导他的后裔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十二集)  2010/5/18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53-0012

  大家早上好!昨天有一位我们单位的年轻义工跟我谈到,因为他现在还在读大学,他到中心来做义工,他的同学就说了,「你到这里来做义工,不如出去外面赚钱,做个一、二个月,说不定就有一些收入了」。再来,他们又说到,「你现在在文化中心里做义工,不食人间烟火,不会上厕所,所以应该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到底是怎么样」。诸位学长,他的同学讲的有没有道理?有道理。现在每个人都有他一套道理,而且都很喜欢把自己的道理、想法要说服别人。其实我们在跟别人谈的时候,第一个,我们的道理正不正确,跟经典相不相应?一般的人不会这样思考。第二个,跟他谈的时候,是不是最适合他的方法、适合他的方式,这个得要设身处地,而不是「我想要他做什么」,「我希望他接受我什么意见」,不是这个逻辑。是怎么样最适合他,能够让他很好的学习、很好的成长,这个才对。所以为什么孟夫子说「人皆好为人师」,我们觉得这样做才对,就要去说服别人这样做。

  我们思考一下,一个年轻人在读大学的时候,心里就一直想着「我赶紧赚钱」,那钱就变成他人生的目标了。而人生的目的在哪里,价值在哪里?五千年来,有没有哪句经典说人生的目的在赚钱?这些年轻人赚了钱以后,他拿去做什么?假如他拿了钱马上都交给父母、奉养父母,还拿去公益团体捐一些钱,那我们就很肯定这个孩子是以服务、是以道义为人生目标。但是假如他赚了钱以后,开始买好吃的、买好穿的,非常注重生活的享受,那他整个人生方向就是一种享乐的态度、纵欲的态度。我们看礼拜五、礼拜六晚上那个pub(酒吧),通宵年轻人都在那儿happy(快乐一下),在那跳跳。假如赚了钱都是拿到那些地方去花,那他的人生以后会出种种状况。而且他们了不了解人生的财富是要靠心去耕耘的?福田靠心耕。假如一个大学生心里都是只有想到自己了,他这样的心性,他的人生会有福吗?很难讲。恩田、悲田、敬田,这些态度、观念没有深植在他们的心中。而且欲似深渊,赚了钱以后开始去享受,他的欲望会愈来愈大。现在整个社会风气,急功近利,就要赶紧拿到钱,所以年轻人也无形当中受这个社会风气的影响,没有学传统文化,他不会从心地、不会从德行,不会从「我这一生要有成就,应该培养的做人做事的态度跟能力」着手。所以看一个人的人生,得看得很深远,他得打好基础。

  同学又给他建议,「你必须出去看看花花世界,你才知道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有没有道理?好像有道理。但是大家想一想,我们的同学去看完花花世界,几个人又回到家里来了?我记得遇到一位深圳的企业家,他说跟他同时间来深圳发展的朋友,一群人一起来的,要不就是挥霍,死了,要不就是关到监狱里面去了,只剩他一个人还没发生状况。大家想一想,这些人是不是都来看花花世界的?可是看了以后会怎么样,他有没有把握?社会摆在我们眼前是一个大染缸,我们有学经典的人、有警觉性的人,都觉得在这个环境当中都在往后退了,更何况是没有基础的人?所以应该先有是非善恶的判断能力,你说再出去花花世界考验一下,见见世面。你都没有免疫力就出去,都不能分辨,全部被影响了,那什么时候还能回到比较清净、比较纯善的状态?所以我们得先打好是非善恶的判断能力,有机会再出去历炼历炼。而且说坦白话,出去历炼的时候还得要父母扶着、好朋友提醒,不然「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以前有大家庭提醒,这么多长辈的照顾,问题不大。现在污染加剧了,又没有人陪年轻人分辨是非。所以现在年轻人想要健康的成长,难度是比较高的,要有了判断力再出去历炼。

  再来,善学的人可以从很多别人的经验当中得到教训。有没有人说,一定要摔个跟头才知道痛,是不是这样?可是情歌都是这样写的,你没有痛到死去活来,你就是白活了,要痛一次才知道。那个叫吃饱撑的,自讨苦吃。我们可以从社会的现象当中看到为什么他的家庭、他的人生会变成这样,我们一对照经典就知道原因出在哪儿,自己就看明白了,哪要自己撞得头破血流才叫人生?为什么我们中国人注重历史?从历史当中得到教训,鉴往知来。人生哪有那么多岁月可以让我们一错再错的?而且明白道理之后,你一看到这些现象,马上知道是夫妻问题,马上知道是缺乏了道德的根本,缺乏了教育,一看就明白问题出在哪儿。有一句话叫「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它是有道理的。觉者畏因,迷者畏果,迷惑,看到了社会种种现象,干著急,「怎么会变成这样?」可是觉悟的人一看,从这个结果可以把原因找出来,从原因上才能解决问题。

  所以很多的说法、想法我们得要冷静去思考,不然人云亦云,又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到底什么才是正确的思想观念?我们为人父母者,是引导孩子的思想价值观,这些问题我们不能不想明白。思想决定了行为,行为决定了习惯,形成他的性格,之后决定他的命运。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了他的命运,父母的思想决定了一个家庭的命运,一个企业团体的老总决定了他这个团队的命运,这个一点都不假。我们曾经认识一位单位的领导,公务员。他还没到这个单位之前,这个单位的离婚率非常高。我都很惊讶,因为我在高中以前,我还不知道夫妻会离婚。我念高中的时候,因为我念国中,看到同学爸爸妈妈送饭来,都觉得家庭和乐。结果上了高中,一个很好的朋友说,「我爸跟我妈离婚了」,吓了我一大跳。因为我们整个家族都没有这种现象,而且我母亲还对我们讲,「你们蔡家的男人是不欺负女人的」。这个从太太嘴里讲出来,不错,但是假如男人自己说「我不欺负女人」,这个叫傲慢。好的要让别人说出来才客观,不要自己邀功。我刚刚说的「蔡家的男人」,是指我的前辈,我上一代人,不包括我这一代,我这一代还要经过历史的考验才行。所以看到我那同学,他们的家庭状况就给我很大的一个震撼。我到大陆之后,更让我吃惊。我们一个好朋友说,「我们那个单位只剩我们夫妻还没离婚」。我说,「那是什么情况?」而且还是公家机关,大家想想,公务员离婚率都这么高,到底给整个社会带什么风气?

  所以这一位领导者去到这个单位之后,常常给他们的同仁讲夫妻的道义,他们夫妻是怎么相处的。他的太太很贤慧,常常会煮些好吃的到单位去给同仁吃,好像一家人的一种氛围,很照顾他们,就演绎出人家夫妻的那种情义、道义给同仁看。所以他去了之后,再也没有人离婚了。大家想一想,他们夫妻对他整个单位同仁的人生启发大不大?很大。在经典当中说,君子就像人民的福祉,见到他,福就到了。为什么?思想观念正确了,祸患才能解除掉。大家想一想,这个单位主管积了多少阴德?本来可能会离婚的不离婚了,这个积的阴德很厚。我们从这里看到,其实人都是有本善的、有道义的,只是没人提醒,正气提不起来。只要有人可以耳提面命,谁不愿意活在道义之中?从这个例子我们就感觉得到,一个领导者对他整个团体的影响非常的大。所以一个领导者的思想可能决定了他整个团队人的命运,一个国家领导者就决定了这个国家的命运,一个民族的思想就决定了这个民族的命运,整个世界的命运也决定在地球人的思想。地球人口最多的是华人,十几亿华人。十几亿华人想对了一件事,就是地球的大福了。现在全球华人都在想什么?「弘扬中华文化,「共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大家都这么想,那个力量不可思议。所以思想很重要。

  刚刚一开始跟大家谈,这个年轻人做义工,同学们都觉得他很傻,应该先赚钱、多赚钱。假如是我,我会再问他一个问题,你的同学里面有哪个人说做义工好?告诉大家,这个朋友你一定要好好交,这个人讲情义、讲道义,为社会有服务的精神。这样的朋友你有三、五个,那你人生道德学问就能很有增长,朋友可以辅助我们的修养。

  我们昨天跟大家谈到的是父慈子孝,接着刚刚讲到的,父母的思想决定了这个家庭的命运,父母的慈爱要表现在用正确的思想来引导他孩子一生的幸福、一生的价值。我们看思想价值观,我们觉得人生应该怎么经营才有价值?其实人没有经典的指导,很难抓对人生的方向。我们看《大学》开篇就在谈人生的价值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以人生的价值就在成就自己的道德、智慧,又能尽力的亲民,就是去利益人民,也去成就人民的智慧跟道德。然后自己的智慧、道德跟人民的智慧、道德都能达到圆满,叫止于至善。你看,他人生的价值很清楚。自立,成就自己,也成就别人,这个就是孔子讲的「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个是价值。我以前读过几句话,我感觉很受用。「生活的目的在增进人类全体之生活」,人生以服务为目的;「生命的意义在创造宇宙继起之生命」,生命的意义要想到下一代、想到后代子孙,让他们能比我们更好,创造宇宙继起之生命。承先启后,都当作人生应该尽的本分。我们这几代缺乏传统文化的教育,所以人生经营得有很多的状况,可是我们假如提起这一分使命感,就不会让下一代再走我们的弯路了。

  我们冷静观察一下,现在的社会风气,他觉得什么追求才是人生的价值?我的成功、我拥有了多少财富、我拥有了多少财物、我的银行存折是多少钱、多少人知道我这个人。其实这些思想、这些追求,说穿了就是两个字,「名利」而已。但是大家了解一下,请问他没钱的时候,他突然没钱了,他有没有价值?他突然不做董事长了,他的价值能不能延续?他假如没有名、没有利,他就没有影响了。那是他在位的时候也没有真实的影响,为什么?他假如是有智慧、有正确的思想,他没有名、没有利了,人家同样尊重他,他同样有影响力,这个才是真正活在人们的心中。今天他没有地位、没有财富,所有的人都不找他了,以前那些关系基本上统统是阿谀、谄媚、奉承,不是真实的。所以老祖宗有一句话讲到,「以利交者,利尽而交疏;以势交者,势倾而交绝;以色交者,花落而爱渝;以道交者,天荒而地老」。我们看,因为利而存在的交情,这个利没有,交情就非常疏远了。我们很冷静去看现在的商业时代,做销售的人员,他一卖完东西了,还没卖给你之前,一天几通短讯?卖出去以后,一天几通短讯?以他这种心态来经营事业,能赚多久的钱?都只有利字当头,那些关怀、热忱,他的动力还是利。

  所以整个商业,其实现在问题出在急功近利,没有真正回到根本。根本就是服务,就是真正利益了我们的客户。其实很难回到这一点,为什么?社会都是急功近利,看到别人赚到钱,心里受不了,就被这个风气整个都带过去了。只想着自己要赶快拿到利益,那个利益是非常短暂的。时时想到道义、要照顾好客户的,他的整个事业是长长久久。其实大家有没有从刘芳总裁的分享当中感觉到,她的事业成功的原因在哪里?尽心尽力照顾好客户。她有没有打广告?没有。而且她开的分店,谁帮她找地方?(听众答:客户。)大家感受到没有?她这个是真正稳定发展,用口碑去发展。

  现在的社会风气就是打广告,其实广告跟我们实际的产品跟服务差距非常大。真正这些客户信任我们了,用了我们的产品,最后又没有得到很好的服务,慢慢社会信用就开始下降。然后都去开发新的客户,最后还是没服务好,走了三年、五年,社会信用就垮掉了。所以要细水长流,要回到本质,没有根本事业都做不长久,「利自义生,财自道生」才对。大家有没有感觉刘芳总裁一直强调的要缓,不要那么急,不要急于求成,不要短视近利,都是回到服务的根本。而人尽心尽力服务的过程当中,他的整个能力,服务人的能力也在向上提升。我上次听到一位企业家,他反思到这一点,非常可贵,他说他卖出这么多产品,可能不到两成的客户用他的产品,因为拿回去之后又不知道怎么用,服务系统又没有启动,去跟监、去追踪到底客户真正受用了没有,就一直在开发、一直在开发。他觉得,「我应该回到服务的本质来」。

  以势交者,势倾而交绝。今天因为有地位,人家才跟我们交往,但是没有地位了,没有人再来找我们。我们看,有钱叫富,有地位叫贵,这是一般人表相的看法。真正的富贵应该是「知足者富,人敬者贵」,这个才是富贵的真义。我们看到《弟子规》当中讲的,「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你把道理做出来,你跟人家都用道理去沟通,人家才能真正尊敬、佩服我们。《弟子规》又讲,「待婢仆,身贵端」,这个也可以转成现在「待员工,身贵端」。怎么才能显出一个人的高贵?「慈而宽」,肚量大,而且很慈爱去教导他们、去引导他们。当我们是慈而宽的态度,员工的人生因我们的帮助跟引导而改变,他一辈子都把你放在他的心上,人敬。真富贵,新加坡许哲女士是最好的代表。她很知足,她说:「我不用照顾我自己,老天爷会照顾我。」大家觉得她富不富有?因为她后台老板是老天爷,老天爷吃不垮的。「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这个是老子给我们的教诲。她很知足,而且她穿的衣服都是从垃圾堆里捡出来的,她说那个都没有破,只是退流行了,就被扔掉,太可惜了,她把它捡起来。大家想一想,她这么惜福、这么节俭,她的福就愈大。节俭的人一定有福,所以「福生于清俭」,清廉、节俭的人愈来愈有福。

  有一句话,我们当父母的人要很清楚,叫「禄尽人亡」。一个人这一生有的富贵,他假如用得很凶,用完了,命就没了。所以有一句话讲,一个人还没老,就先用老的福,他也老不了;一个人还没有富贵,就先用富贵的福,他也终究富贵不了,就花光了。所以我们注意去看,现在很多人英年早逝,有很大的比例都跟这个有关,他花得太凶了。我曾经去一个地方叫做凯旋门,在法国。大家去过没有?(听众答;没有。)那一条街卖的都是全世界最贵的东西。我难得去到法国,应该去长长见识。结果我去的时候发现,那个最贵的东西都卖给谁最多?卖给中国人最多。中国人可能穷怕了,觉得买这些贵的东西显出他的身分。其实真的显了身分吗?反而人家更不尊重,觉得我们太奢侈了。我进去的时候发现,那个服务人员很亲切、很亲切,你走进去,就感觉你进入皇宫,你是国王,走路都有风。放的音乐,就是不断的催眠你,「赶快买,赶快买」。所以人没有定功,不要去那种地方,真的,你就在那个氛围之下就买了。当你踏出那个大门之后,后悔了,已经来不及了。所以,假如是这么去花钱,他的福一定很快就花完。这一句话,再用另外一个角度去谈,假如他的福禄,他都很节俭,那福花不完,他就死不了,他就会很长寿,细水长流。大家看许哲女士这么节俭,又念念为天下人着想,她今年一百一十二岁了,身体还很健康。所以我们了解到富贵的真正意义,我们才有正确的思想去引导孩子做个真富贵的人。

  所有的人见到她,都是打从内心恭敬她,我相信连新加坡的总统见到她都打从内心佩服她。大家想一想,是总统比较高贵,还是她比较高贵?总统下来了,可能就没有她高贵了。除非这个总统、总理在任的时候,得到人民高度的爱戴。他下来了,人民对他的尊重没有减少,这个总理、总统也不简单。但是那绝对不是因为他有那个位置,而是因为他有德行,他有那种真正奉献人民的精神在。反过来,什么人贫穷,什么人下贱?富的反面是贫,贵的反面是贱。不知足的人,时时都是贫穷的。做的事情没有办法让人尊重,还让人气得牙痒痒的,这个人是最下贱的。你看为富不仁,都不好好爱护下面的员工,下面的员工怨声载道,这个是下贱的人。虽然他出去的时候都是穿着名牌,都是开着跑车,他还是下贱的人。他只是活在他的虚荣当中而已,他没活在真实的面对自己、面对他身边的人。

  我们再看,以色交者,花落而爱渝。现在我们学文言文,对于一些字我们要了解。这个渝字就是变,有一句成语叫「至死不渝」,就是至死都不改变。用色来交,美貌没有了,爱也不存在了。现在很多男人、女人都想用美貌去找到一个好的对象,容不容易?不容易。以前的人,以前的女子,出去的时候都穿得很简单朴素,回来的时候反而妆扮得比较庄严。就是好要留给先生看,不要到处去给别人看,这个逻辑很对。现在这个逻辑倒了,大家注意,颠倒在处处都看得到。现在是化得这么浓的妆,给别人看;回来之后全不打扮,给先生看。请问,先生要去哪里看?看到自己的太太都这么邋遢,「烦死了」。假如女子在家都很端庄,他看了心旷神怡,对太太肃然起敬。所以现在倒了,打扮得花枝招展去给别人看,你说这个社会能安定吗?大家要了解,英雄难过什么?美人关。这句话没有在经典里面出现过。这句话是谁讲的,大家知不知道?我知道,就是那个明明过不了美人关,又要逞英雄的人说的,这个叫「倘掩饰,增一辜」的人说的。真正的英雄绝对过得了美人关,才叫大英雄。所以很多现在的态度、做法其实都是不恰当的,参考古圣先贤这些经教就知道,这样才对。

  而且你看,女同事假如都装扮得很妖艳,男同事在那里坐都坐不稳,那个香水又一阵一阵扑过来,怎么受得了?所以现在要当君子真的不容易,为什么?做君子,看也不能看,「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所以整个工作磁场,女子的打扮庄重非常重要。天下兴亡,每个人都有责任,包含我们怎么穿衣服、怎么打扮,都在影响社会风气,我们要有这个敏感度。所以,现在我们对于孩子的思想引导,也要让他把爱跟欲要能分辨清楚。现在很多社会现象都说男女相爱,可是爱到最后为什么变成男女相互伤害?所以那个绝对不是爱。爱是设身处地,怎么会去伤害对方?现在那些情歌都不是爱,都糟蹋了爱的神圣意义,都是占有欲,有了那个欲望,不能满足,就不择手段了。「我得不到,我就把她毁了」,那个都是欲,不是爱。我们先不去谈任何的人,我们自己是一个真正懂得如何去爱人的人吗?自己都不懂得怎么爱人,还要去谈感情,那是不妥当的,很难不伤害人。

  孔子有一句话也提醒我们观照自己,「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爱他的时候,他什么都好,什么都想着他,什么优点都欣赏,爱之欲其生。讨厌他的时候,每天咒他,「怎么不赶快死了算了?」同样一个人,为什么喜欢他的时候他什么都好,不喜欢他的时候他什么都不好,是他的问题吗?是我们自己的问题,这个爱就不是真正的爱了,这个爱字是爱欲。真爱、真爱,真的东西不会变,才叫真。就好像父母对孩子,不管孩子的行为再怎么样的偏颇,父母的态度只是想着如何帮孩子,一辈子都不会变,这个叫真爱。只要我们对这个人的态度会变、感觉会变,这个都不是真爱,这个还是在好恶、在欲的部分。他顺着我们了,我们就喜欢他;他不顺我们了,我们就讨厌他。心有所好乐,不得其正,心都不正了,怎么会有真爱?我们那时候也一起唱了「爱的真谛」,后面讲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爱是永不止息」,永不止息就是不会变的,才叫真爱。

  我们现在思考一下,以前跟我们很好的人,现在我们很讨厌他,那我们就要反省了,我们就不厚道了。《弟子规》说「恩欲报,怨欲忘」才对,很好的朋友关系变了,就是记恨、记怨才会造成。有真爱的人,懂得设身处地为人着想,也懂得感激别人的付出、感激别人的恩德,一辈子都不忘。所以我们观照自己,爱给人的感觉应该是温暖的,让人如沐春风,爱的感觉是温暖的。爱的心地是无私的,爱的言语不是谄媚的,是真诚、正直的,不是为了追上这个女孩子都甜言蜜语,那都不是爱了,那都是欲的动力。爱的行为是成全他,而不是占有他。我们身为父母、长者,对于这个爱欲要分清楚,为什么?一定要跟孩子、跟年轻人讲清楚,不然现在男女关系非常的混乱。大家想一想,一个女孩子不懂得这些道理,又不知道拿捏分寸。我们居然遇过一个女孩子,才三十多岁,她说她堕胎已经二十多次了。而且她讲这个话的时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5-23 14:09 | 显示全部楼层
她还觉得她很有本事。你说人的羞耻心都不知道落到什么程度去了。所以女子自重,男人就懂得尊重女子;女子不自爱了,男人本身又比较容易冲动,所以整个男女关系就很混乱。

  我们看下上一代的女子,特别端庄,重视名节,反而她那种气质会让男人肃然起敬。现在女子误会了,好像能吸引男人才显出自己的魅力,你说这些想法对不对?都不是很妥当。那个魅力一起来,不是苍蝇、蚂蚁、蟑螂全来了吗?所以女子有一个误区,就是觉得好像这个男人亲近我了,跟我发生关系了,才代表他爱我。这个认知是不妥当的,为什么?今天他假如爱妳、尊重妳,第一个他会考虑到,他跟妳谈感情,缘分不一定具足。他时时想着妳,不是只想着他的欲望,他是无私的,他要成全妳。人生的缘分很难讲,他跟妳谈感情,不代表他以后跟妳结婚,这很难讲的。所以人不能都是很冲动,都是一时的激情,这不妥当的。既然缘分很难保证,他还没有确定要娶妳以前,他应该尊重妳,为什么?他没有娶妳,以后妳还要嫁人,他为妳的以后打算。假如他跟妳没有结婚,后来妳交往了另外一个,可是妳之前都跟他同居了,人家是好男人,亲戚朋友一调查,那个女的以前都跟谁住在一起了,可能妳的婚姻、良缘就没有了。甚至于是嫁了,那个先生一了解,妳以前还跟那个男人住在一起,请问这个先生会打从心底尊重妳吗?不可能。在男女夫妻关系当中,是不能容许这些沙子进去的,男人、女人都一样。男人都说没关系、没关系,那是口头上说没关系,真正有什么情况出现,挑出来讲,就麻烦了。

  而且女人自己上门来,以后怎么哭、怎么闹,那个男人说,「是妳自己找上门来,哭什么!」妳就一点筹码都没有了。妳自找的,妳还哭什么?又没人逼你。所以这些要给女子讲清楚,第一个,他假如为妳的未来着想,他不会这么轻浮、这么轻率面对彼此的关系。现在女人不懂这些了,都被社会风气给搞乱了,「都交往这么久了,他怎么还不碰我?」这些观念都是错误的。再来,发生关系会怀孕的,不小心怀孕了,那个男子说,堕胎就好了。他爱不爱惜她的身体?再来,堕胎是把自己的孩子给结束他的生命,这样的人面对堕胎都这么轻率,他懂爱吗,他有责任心吗?这些分析不给女孩讲,先讲好,她想不到那里去的,所谓在劫难逃。真正你不赶快建立好她这些思想观念,等遇到的时候,兵败如山倒。所以教育里面说要「慎于始」,早一点提醒这些观念,她面对这些境界才有分寸去应对。所以这个爱欲,为人父母者一定要把它搞清楚才行。

  我们都在谈人生追求幸福快乐,什么是苦、什么是乐,这个要分清楚。我们先回到刚刚最后讲的,「以道交者,天荒而地老」,其实前面三个都是以利欲为人生的追求。所以其实这个价值观不复杂,就是,我们是利欲的人生价值,还是道义的人生经营?道义就是为家、为社会、为民族、为世界的心。从小就培养他善良的心地,他从小懂得孝养父母,懂得为别人着想,他的心念念在积他的福。有这样的思想态度,他一出社会就懂得造福,他的人生愈晚愈有福报,愈晚愈有智慧,他享受人生。在家庭,孩子孝养他、感激他;在社会,很多年轻人向他请教,很多年轻人爱戴他,因为他真正为社会,为他人着想、造福。最后是享福。这个是道义的人生经营。事实上,人在小时候都是念念为人着想,其实他从小就在造福了。我感觉很多思想,在近代都觉得,二十岁以前不能贡献社会,五、六十岁以后没有能力奉献社会,这个说法对不对?这个说法无形当中把人当什么?当工具。旧了不能用,太小了还不够。所以整个功利主义社会里面,好像就是那种工厂的思考。反正你就是给我工作,你就是给我做好那个事情。人是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你得关注到他心灵的发展。不是他来了,做做做,做到累得不行了,就把他甩到旁边去,再换一个进来做。那就只有想着我的业绩、我的钱,有没有关心到自己的员工、同仁,他的健康、他的家庭?这个才是人性。所以整个功利主义好像老板的脑袋里只有报表、只有业绩,其它东西不见了。

  好像是在河南,曾经有一个孩子才六岁,有一天坐公交车,刚好有个老太太上来了。他本来坐在位子当中,看到老奶奶上来了,他马上从位置上起来,「老奶奶,这里让您坐」。全车的人都看到了这个孩子对老人的恭敬。这个老奶奶很高兴,过来坐下来,「小朋友,怎么这么乖」,可能接着会问,「谁教你的?」那小朋友说,「我在学校学《弟子规》了」。这个老奶奶回去就开始「《弟子规》好,很好!」对人心的影响,它是动态的,我们要能感觉得到。而且那个孩子让座以后,这台公交车往后只要有老人上来了,马上就有人让座,为什么?不让坐,比不上一个六岁的孩子了。人的恭敬心、惭愧心都被这个孩子给唤醒了。而且这一车上看到这一幕的人,这一幕他可能会记一辈子。以后他坐在公交车上,一看到老人,那个小孩就浮现出来,「还不让座?」跳起来了。所以大家看,这个孩子给了社会这么好的影响,请问他有没有在造福?所以孩子从小接受圣贤教育,念念为家庭、为他人着想,恭敬他人,他已经从小就在造福,在给家庭好的影响,在给社会好的影响。您现在孩子生出来,您就好好教他,结果他开口第一句话就是「弟子规,圣人训」,你这个孩子会给社会大众很大的信心,那也在造福,好榜样。所以有善心的人从小就在利益家庭跟社会,不是说他二十岁以后才有能力,这个逻辑不客观。

  再来,一个人真正念念为人着想,他会提升他的智慧,他会积累他的经验,所以是年纪愈大愈有价值才对,怎么会说五、六十岁以后不能用了?这是错误的。我们看师长,八十四岁了,假如在他们的逻辑,应该是怎么样?可是老人家积累了这么高度的智慧,走到哪里,国家的元首、社会大众都非常需要他的教诲。这个才是我们应该带领我们的孩子走的一条人生有价值、有道义的路。假如把人生的幸福定位在享乐,这时候,小时候是「天堂」。小孩,让他高兴就好了,他要什么都给他。可是小时候什么都顺着他,他的欲望就形成了。中年的时候,因为小时候享乐,所以由奢入俭难,已经奢侈习惯了,要再节俭不容易了,可是又花了那么多钱,得赚。赚钱,我要赶快赚很多钱,就跟人竞争,跟人斗争都有了。自己为了要能够升迁,嫉妒有能力的、有德行的人,说他的坏话,毁谤他,这个都是把整个团体、把整个社会都带动了这种竞争、斗争的风气了。我们现在看,确确实实,大学生还没有走上社会,还没有赚钱,他就已经花钱花得很凶了。大家有机会可以到大学去做抽样调查,你就问,「这位同学,请问你有几张信用卡?」信用卡刷刷,年轻人还没赚钱,知不知道钱难赚?不知道。不知道难赚,刷得都很轻松,赚得可不容易,可是他吃、穿就奢侈了。

  所以现在年轻人有好几个族群出现了,叫「月光女神」,每个月都花光光。不只花光光,哪有算这么准的?前面就花得快没钱了,后面吃泡面、吃生力面,熬、熬,熬到最后还是熬不下去,回去对他爸说,「爸,我没钱了」。他爸说,「气死我了,我给你讲多少次了,都不听话!要多少钱?」这个叫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养成孩子这种奢侈的习惯。另外还有叫「啃老族」,啃父母老本、退休金,啃老族。还有叫「白领一族」,白白领父母的薪水。这个都是人奢侈、放逸了,他干什么事业能干得成?花了很多钱,又得还贷款,「战争」,中年的时候,停不下来,为什么?一停下来,贷款付不了,车子被收回去怎么办?房子被收回去怎么办?高度紧张的状态。最后老了,年轻的时候为人父母,统统花在赚钱当中,忽略了下一代的教育。晚年孩子不孝,就痛苦了。而且大家想,享乐,天堂,就是以自我为中心。所以这个战场不只跟同事是战场,连跟另外一半也是战场,计较。最后就是很多人晚年,孩子没教好,常常要烦恼,在老人院里面。那哪是人生的幸福?住在老人院,名字都不见了,人家都不叫名字,因为人太多了,记不起来,所以都变成「二十一号」、「三十五号」。你说人老了,最后变成一个号码,很不舒服。而老人却用了一生奉献家庭跟社会,最后是这个结果。所以人老了要幸福,最重要的是能享天伦之乐。

  在西方曾经就有一个真实的例子,可以让我们感觉,人生的幸福跟孩子孝不孝顺很有关系。西方的一位老太太,她要去世以前写了一个遗嘱,就是她死后能把她的骨灰,倒在她们家对面的超级市场屋顶。人家就觉得很奇怪了,当然,超级市场的老板一定不肯的。为什么她要这么做?因为她有四个孩子,常常都到超级市场买东西,就是不愿意到对面去看看老母亲。那是生不如死,每一次看到自己孩子的身影,就在那儿走来走去的,就不愿意进来,那是一种折磨、一种挣扎。你看晚年,「坟墓」。这个是我们人生价值不同的两个方向,我们当父母的要很清楚。人生的苦乐,现在一般大众的乐,其实是暂时把苦忘掉了,叫做苦中作乐。诸位学长,大家想一想,现在所谓的去快乐一下、去放松一下,回来之后,烦恼在不在?甚至去快乐一下,又造了一些孽,烦恼更多。只要是放纵了,最后问题都会再出来的。所以我们要引导孩子明白真正的乐在哪里。

  我们想一想,什么是人生的快乐?知足常乐、助人为乐、为善最乐,还有没有?孟子有三乐,我们一起背一下,「父母俱存,兄弟无故」,天伦之乐。「得天下英才而教之」,这个是胸怀天下的人,他看到有人才起来,可以为团体、为国家服务了,他高兴。卢明新叔叔真正做到了,全心全意提携我们这些晚辈。所以不是当老师的才有这个乐,君、亲、师,它精神是完全相通的。为人父母者教出一个范仲淹来,那真是人生痛快的事情。为人领导,你真正教出一个在企业界的顶梁之才,能够把伦理道德完全表演出来,是你栽培出来的员工、后生,那你真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对社会贡献非常大。所以这一句,其实君亲师都能够做得到的。第三乐,「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俯仰无愧。每天躺下去,五分钟就睡着了,为什么?都尽力了,无愧于天地,这是快乐。人只要违背良心,他再有钱、再有地位,可能还得吃安眠药睡觉,很难是真正的痛快、快乐。这个是我们对苦、乐要清楚。

  再来,什么是福,什么是祸?祸福相倚。一般人觉得是祸,你把他当作人生的挑战、历炼、提升自己的机会,祸就变福了。可是福气来了,非常的放纵贪欲,那福中祸就也跟着来了。所以我们父母对什么是福要清楚,能付出是福,能读圣贤书是人生真正的大福。这个福跟祸当中,我们当父母的要很冷静。有一句话讲到,「勿以嗜欲杀身,勿以财货杀子孙」。我们看,一个人能放纵他的欲望,铁定他是有钱的人才行。一般社会上有讲,男人没钱的时候还挺好,有钱了反而会染上很多坏习惯。所以人在福中要有德行的基础,不然这个福也是祸。不要放纵这些欲望,伤害了自己的身体;不要留财物,这些宝,这些很昂贵的货物,反而杀子孙,就是让子孙去争这些财产,染上很多的欲望,这就杀子孙了。

  司马光先生讲的,以金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以书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于冥冥中积阴德,以为子孙长久之计。而且积阴德不只有福,还把牺牲奉献的道义深植在孩子的心中,这才是真正长久的福。为什么?福田心耕。范仲淹先生的子孙里面都有一个人生态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请问大家,范仲淹这一个榜样给他后代子孙积了多少福?算都算不清。有一句格言讲的,「善为玉宝一生用,心作良田百世耕」。后面这一句,自己的榜样、存心让后世子子孙孙效法,来耕耘,这个就真的是这一生没空过,「留取丹心照汗青」,后世子孙都以他为榜样。这个是跟大家谈的,我们长辈对福祸、苦乐、富贵、贫贱、爱欲,是利欲的人生还是道义的人生,这些思想观念我们都要很清楚,《中庸》里面讲的要慎思、要明辨,很重要。

  这节课先跟大家谈到这里。谢谢。     
   
   

大马中心第二届中华传统文化进修班—四五OO年前中国的远祖是如何教导他的后裔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十三集)  2010/5/19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53-0013

  Selamat Pagi(马来语:早上好)!话要多讲才不会忘,歌要多唱才会熟,经要常读才能领纳于心中。今天大家很多看着我都面带微笑,不知道我今天到底出了啥事情,今天穿的不是唐装。因为穿衣服庄重很重要,也不要好像变成世间的人都觉得我们除了唐装以外,也没什么衣服可以穿。所以学习不要有执着,不要太分别,尤其要时时能融入人群,融入当下的场合。比方说人家找你去爬山,你还穿个唐装去爬山,那不是穿着都变执着了?我们中国的服饰,以至于各个民族的服饰,尤其是在庆典的时候,在正式场合的时候,都非常的庄重。我们看在奥运会的时候,五十六个民族扛着国旗走出来,看每个民族的服装都非常的庄严。任何重要的场合我们要穿出一种国家的格局出来。

  记得有一次在韩国举行了一次国际的会议,所有的国家民族都穿着他国家的服饰出来,结果反而中国代表穿的是西服,穿西装出来了,当场所有的人都觉得很奇怪、很尴尬。所以我们常常穿唐装也不是执着,我今天就证明给大家看,我们还是可以穿其它服装的。但是衣冠文物都可以带动文化的氛围,改善社会的风气。我们看,服装怎么穿,都可以反映当下的人心跟社会风气。服装穿得很暴露了,代表现在的人有错误的观念,他觉得暴露是美、性感是美,这个就是偏颇掉了。什么是美?是让人家听了我们的话、看了我们的装扮,内心生起心灵的美跟尊重,这个才是美的东西。哪有看了以后会起邪思叫做美?那真的不知道是哪门子的逻辑出现了。近代西方东进,功利的氛围还有情色的氛围特别重。我们还觉得那个是高尚的,我们失去了一种判断的能力。

  我自己曾经在法国去参观一些博物馆,都是历史很悠久的博物馆。我进去之后,差不多有一半的画都是女人的身体。我讲得比较含蓄,大家听懂我的意思,好像有些人听不懂,女人的裸体,这样叫美。五千年来,我们的文化当中没有这种东西,可是西方怎么会这么强调这个?大家再冷静去看看西方的电影,绝大部分都在强调爱情。我们冷静看看,爱的原点是什么?假如一个民族的文化不强调孝道,它的爱情是什么?很明显的是欲。为什么一个这么强调爱情的民族或者是地区,却是离婚率最高的地方?我们用结果来说话,不要讲得堂而皇之的,可能八成的电影都在强调爱情,可是离婚率是愈来愈高,显然那个不是真正的爱,那个是欲。欲望似深渊,靠不住的,变化太快了。

  我们昨天跟大家讲到,我们为人父母长辈的人有没有能力去分辨什么是爱、什么是欲,什么是苦、什么是乐,什么是富、什么是贵,什么是福、什么是祸?这些我们都很清楚了,我们才能真正引领我们的孩子有正确的思想去成就他的家庭、成就他的命运。所以第一个,我们要很清楚自己的思想观念是正确的。父母对于家庭,他很有责任心,再怎么苦、再怎么累,都觉得是他的本分,应该做的。所以走向婚姻成为父母,其实在走入婚姻的时候就有非常正确的心境、态度了,就是「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这个责任心对家来讲,其实就是我们常讲的承先启后、尊老爱幼的责任。家庭当中,很重要的是家道的承传,承先,能够启发后代子孙。

  所以我们时时要把自己祖上的风范、爷爷奶奶的风范,要常常给孩子们说到,让他们承传这些祖上的好德风,然后启发后代。很大的忌讳,是不只没有讲自己爷爷奶奶祖上的好处、祖上的付出恩德,反而还讲自己爸爸妈妈的不是,那我们孩子的心地就坏掉了。所以常常讲自己父母,也就是爷爷奶奶的好,人才能存着一个饮水思源、知恩报恩的态度。这个家道的承传,我们常说「忠孝为传家之本,谨慎为保家之本」,我们常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一个人很可能有一个好的开始,但是能守住、保持初心就不容易了。所以要守住家道,很可能比创业还要困难。创业的时候能吃苦,能禁得起逆境,可是真正富贵了,反而容易贪着、容易奢华。这个要有高度的警觉,才能够把家道承传得非常的好。

  很多格言也提醒我们谨慎的态度,「一失足成千古恨」、「立名于一生,失之只顷刻」。比方说以男士来讲,可能他一辈子都非常的洁身自爱,到了五十几岁,刚好名节受损,他立名于一生,一不小心,失之只顷刻之间。面对哪些境界要很谨慎、很克制?我们在前面讲到的,面对财、色、名、食、睡都要非常的谨慎。我们再复习一下,假如遇到女色的时候,要想到什么?想到毒蛇,很好,这个警觉性就会比较高了。而且我们刚好上个礼拜讲到孝道。孝子的心中,时时想着不能以身羞辱父母,不能让父母感到羞耻,所以他一举手一投足不敢伤了身体,让父母担心,不敢伤了名节,让父母痛苦一生。

  人时时想到了「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他战战兢兢,一言一行都谨慎。而且这个「德有伤,贻亲羞」还不只包含父母,包含我们所有的亲人。比方说我们名节有损了、犯法了,连我们的妻儿很可能都抬不起头来。所以身体也好,名节也好,不单是自己的,还是所有爱我们的人、所有亲人的,这都是相关的。我们身体受损了,真正操劳的、真正担忧的,我们的父母胜过我们,我们的亲人胜过我们。很多人说,「我的身体我自己负责」,大家说这句话对不对?一个人真正病得很重了,他负什么责?他就负责「哎哟,哎哟」,这叫负责吗?那个时候累的都是最亲的人。所以为什么说孝道的落实要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个谨慎的态度,就从爱护自己的身体开始。

  在《论语?孟武伯问孝》里面,孔子说:「父母唯其疾之忧。」这个很有味道。大家感受一下,这句话的关键词在哪儿,哪个字是关键词?这个唯字。父母因为孩子的疾而忧,那当然,我们生病了,父母哪有不担忧的?为什么有个唯字?人吃五谷杂粮,不大可能说连病都没生过,为什么父母只在我们生病的时候担忧?那就代表儿子的德行让他不操心,唯有刚好生病的时候父母才担心,其它的事都不用挂心,这才是一个为人子的标准。我自己深刻感觉我父亲那一辈真正做到了。我整个成长过程,从小爷爷奶奶都跟我们同住在一起。我的感觉记忆当中,我的爷爷奶奶从没为我父亲操过一次心。这个真的是有责任,时时不愿意做出来的事还让父母担忧受怕的。这个是为人子的标准。

  这个疾有生病的意思,还有什么?不是很好的习惯。但是这个习惯又不是吃喝嫖赌,不是的。吃喝嫖赌,那整个家族都抬不起头来了,不是那个有伤名节的疾。这个疾就是夫妻之间太过纵欲,这个时候父母也会担心这一点。因为父母是过来人,可是这个又不好说。因为现在西方东进,这个概念,欲望要节制,不可太放纵,我们受到这些西方东进的影响,很不懂这个道理。所以现在人能够寿终正寝的愈来愈少,因为太过纵欲的时候,身体都会受到很大的损伤,叫「寡欲精神爽,思多血气衰」。人要学放纵,很快,一次就会了,一次的经验,人家把他带坏,他可能就学会了,可是要学习节制就不容易了。所以「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由节制到放纵很容易,由放纵到节制却不容易。

  有一个读书人进京赶考,那个时候都要走很久的路。结果他走到一半,太想他太太,就不考,就回来了。诸位女士,妳的先生太想妳了,连考试都不考,回来了,妳感不感动?妳们怎么没回答,这一题这么难吗?有点感动,感觉逻辑好像又不大对,人往往在情感跟理智当中,有时候会分不清楚。结果还不只他回来,因为他起了想太太的念头,一念遍虚空法界,就干扰了旁边没有定性的人。他的一个朋友说,「我也很想我太太」,两个人就一起回来了。想太太那个心都发慌,连走带跑,两个人赶回来了。结果回到家,因为同一个地区,住在同一个地方,他爸爸一看他回来,非常的生气,打了他一顿,把他捆在树上。以前父亲有威严,父亲打他,他不敢怨,把他捆起来了。就这样,到隔天早上都没把他放掉。隔天看他也比较冷静下来,就把他放了。突然传来一个消息,他那个同学暴毙死了。后来才了解到他父亲的苦心,一个人连夜赶了这么多天的路途回来,身体属于极虚弱的状况,这个时候夫妻还行房,会非常的危险。他那个同学就不懂得这些道理,他爸爸也没把他绑起来。

  真的很多人不懂这些道理,所以告诉大家,《寿康宝鉴》还是要看,不然女子不知道怎么去关心爱护她的先生。以前的女子这些都要教的,都懂的。现在不只没学,还看「西雅图夜未眠」,还看「第六感生死恋」,都看这些东西,概念都模糊了。所以夫妻之间不只是都要互相疼惜的,这都有一些禁忌。比方说生病,生病的时候男女再行房,那个都会有非常大的伤害。所以到底是爱护他、体恤他,还是都是欲望?这个我们得真正冷静下来,观照自己才是。所以为什么说要「窒欲」,节制、有分寸,这个都是值得我们要了解的。所以这个「唯其疾之忧」都含有很深刻的义理在其中。这个是跟大家讲到的「谨慎为保家之本」。

  有一个官员,好像这个事件也很震动全国,就是湛江走私案,牵连的人非常非常多。其中有一个官员没有贪污,刚好我们的老师跟他认识,就跟他谈到这个事情。他说当时看到大家一窝蜂都在贪,他也动了心。他还在那里衡量,「反正我偷了以后,进去关个几年,我孩子的大学费用都有了」。正准备这么做,突然脑子里闪出来他父亲的影像。因为他的父亲是小学老师,视名节比生命还要重要,所以当想起自己的父亲时,他想到,「假如我真的贪污被关起来,那我父亲过的日子生不如死」。这一念让他打消了去贪污的动机。结果过不了多久,东窗事发,他的同仁都被关起来。他讲到这里就非常感叹的说,「就是这一念孝心救了我,也救了我的家庭。我现在在中秋节、在新年,都能跟我所有的家族亲人团聚在一起」。

  我们很冷静的来看,确实是「君子乐得作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今天假如真的贪污,请问,他的孩子真的读大学就没问题了吗?算盘不是这么打的。第一个,他被关起来了,他的妻儿都抬不起头。我们要了解,贪的那些钱是谁的钱?是老百姓的钱。「尔奉尔禄,民脂民膏」,那都是老百姓的血汗钱,你拿得下手,伤了多少的阴德,折了多少的福分。这个叫「取非义之财」,横祸很快就来了,算盘不是只有看到眼前的数字而已。人都被欲望冲昏了头,都把天地之间的道理给忽视掉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犯了法,不只要关起来,福报要整个折损掉,不是你关完就没事了,妻子儿女都要遭这些横祸的。所以福田靠心耕,自己真肯报恩,真肯爱人、敬人,往后自然后福无穷。这个都是告诉我们「谨慎为保家之本」。我们的名节、我们的身体都属于爱我们的人,所以我们这一生活得有意义、活得有价值,所有的亲人都受到好的榜样影响,都觉得光荣。

  「勤俭为持家之本」,为人父母的人奢侈,这个家就很难持得好。所谓大富由天,小富由勤、由俭,我们两代人其实就可以很冷静看到这个真相。上一代的人,孩子生得不少,只有父亲赚钱,省吃俭用,这个家庭熬过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5-23 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甚至于还没有贷款买了房子都有。现在夫妻一起赚,只有一个孩子、两个孩子,结果还贷了一大堆款,有时候还为贷款着急,还不起。差异就在有没有这个勤俭持家的态度。勤俭有什么好处,不勤俭有什么坏处?我们下一节课来看几个故事。《德育古鉴》大家有在手上吗?(听众答:有。)我们下一节课来看几个故事。

  「和顺为齐家之本」,家庭要充满祥和之气,家和万事才会兴。我们常说男子要阳刚、刚正,女子是柔和、柔顺。刚柔之礼。请问刚跟柔一不一样?我们想,一个男子的刚在哪?刚在「无欲则刚」。无欲的人不会被境界所转,不会因境界而发怒,不会因境界而起贪心,这个才是刚。所以这个刚的精神事实上还是修养,不随着习气,随着正气,这个叫刚,这个叫道义之身,才显出他男子汉大丈夫的气概。甚至于不只是不动气,人家侮辱他、骂他,他如如不动,不跟人计较、不回嘴,这个才是刚。而这个柔,柔也是不动气,绝不跟人家计较,逆来顺受。大家觉得这个刚跟柔一不一样?在心性上都是修养,只是男女特质展现出来不大一样,可是它的本质都还在心性的修养上,不动习性,能随顺德行。真正的男人刚中有柔,真正好的女人柔中有刚。所以男人很刚强,柔起来的时候也很温柔;女人很温柔,等她遇到一些境界的时候,她比铁石还坚。大家有没有看德育故事?你看面对国家危难的时候,儿子回来了,「妈,我最不放心的就是妳了」。「为国效忠,你流什么泪?赶紧去杀敌!」然后自己带着媳妇冲上城墙去,抵御敌人到最后一刻,还不能让敌人羞辱了自己死去的身体,放火烧了自己。你说那个刚,可能男人都不一定做得到。所以真刚有真柔,真柔有真刚。这个正,正直,处事待人,甚至起心动念都是顺着道理,有正气。这个和其实也都是懂得顺着道理、顺着情理。所以有柔为体,和为用,有这样的修养做出来了,就是非常公正无私,就是非常的和顺。这个是「和顺为齐家之本」。

  「调剂人情,发明事理」,这八个字也很重要。其实这八个字也是在提醒我们,「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事情的先后顺序不可颠倒。比方《论语》里面讲,「君子信而后谏」,就是亲戚朋友之间取得足够的信任才好劝谏他。「未信」,还没达到信任你就劝他,「则以为谤己也」。他不舒服了,「你是不是要毁谤我?」「你是不是看我不顺眼?」信任够了,你劝他,他觉得你爱惜他。这就是人情,要体恤得到。所谓「交浅不言深」,就是信任要够才好。我们有时候信任还没建立,一讲起话来连珠炮,一个接一个,「哒哒哒」,结果人家很不高兴,不接受了,我们还在那里「狗咬吕洞宾,这个人没善根,算了」,「我这个人讲话就是很正直」。你看,自己不通人情,还要把自己抬得很高,「我这个人就是正直」。所以人有时候自己在「倘掩饰,增一辜」,自己都不知道。这个就是人情事理,感觉得到,就知道什么先要做,什么后面才能够顺势而为。所以调剂人情,彼此的关系、信任就够,之后才能借一些机会善巧的把一些道理供养他、提醒他。假如没有调剂人情,就是长篇大论的道理,一般都不能接受。

  不知道有没有学长有讲过「少娣感嫂」?这个故事确实是很有智慧。有没有哪个学长是挑这个故事?没有,我就讲;有,就你们讲。崔少娣要嫁到苏家,苏家有五个兄弟,她未来的夫君是老五,所以她还没过去以前有四个大嫂。她们五个妯娌之间怎么相处?当她要嫁过去以前,因为她四个嫂嫂常常吵架,有时候吵得不过瘾,抄家伙,木棍什么都拿出来了。所以她的亲戚就叹气了,说,「妳还要嫁过去,妳嫁过去不是很危险吗?凶多吉少」,都不看好。但是少娣对于人性本善有坚定的信心,「我们只要诚心,都能够改善」,她就嫁过去了。嫁过去以后,她非常懂得礼让、懂得忍让、懂得谦让。比方回娘家拿回好东西,先让她的大嫂、先让她的侄儿来享受,先人后己,侄儿都吃了才让她的孩子来吃。婆婆分配工作谁去做,假如看到嫂嫂面有难色,她调剂人情,马上过去,「婆婆,我是最后来的,我年轻,这个我来就好了」,又把工作给揽过去。家里一起吃饭的时候,嫂嫂没上桌,她绝不上桌。等嫂嫂坐下来,她才坐下来。

  这一点一滴对她们的一种尊重、关心,哪有不感动人的?人的心都是什么做的?肉做的,都是有感觉的、有感情的。甚至于有一些情况,比方说她抱着侄儿,侄儿都还小,还在襁褓当中,抱着,「好可爱,好可爱」,而且她衣服也穿的是非常正式的服装、庄严的服装。突然这个侄儿撒泡尿,就撒在她的衣服上面。诸位学长,刚好你今天穿了一件很昂贵的衣服,然后「咻」撒在你的身上,你第一个念头是什么?「我这件多少钱!怎么办?」可能是这个反应。可是崔少娣,因为嫂子看到这个情景,人家也不好意思,马上「抱歉抱歉」,就要把孩子给抱过去。崔少娣当下的反应,「嫂子别紧张,别吓着孩子。衣服洗就好了,一点关系都没有」。你看人家,当场大嫂是什么感觉?「在这种情况,都念念还是想到我的孩子!」你一心一意为她的孩子着想,感来的,人的心化掉之后,也是一心一意为你着想。因为这四个嫂嫂之间以前都是常常吵、骂,很多是是非非也是存在的。这个嫂子就会来讲另外一个嫂嫂怎么不好怎么不好,就来讲给她听了。我们应该怎么反应?对嫂嫂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是不是这样?那个嫂嫂,「妳给我记住,这么不给我面子!」这个就不是调剂人情了,不要拿道理压人。所以当她的嫂嫂来给她讲其它人的不是时,有一个本事要学,叫傻笑,「呵呵,呵呵」,没有任何的回应,她就讲不下去了,不好意思就走了。

  所以人与人相处,就是你若有响应,他就愈来愈起劲。比方说他骂你,你一回嘴,他就愈骂愈起劲。他骂你二、三句,你没反应,他就觉得骂不下去了;他打你,你都不还手;他推你,你躺在那儿,他也不知道接着要该怎么办,他下不了台。所以一个巴掌拍不响,人家是非人我了,你都不回应,他也讲不下去了。他慢慢的看你都不谈这些,你的德行就感动他,「还是你有修养」。她的仆人也跑来给她说三道四,她斥责她的仆人,然后把她的仆人带去给她的大嫂道歉。大家觉得这么做好不好?好像太凶了。大家要注意,不要看眼前她舒不舒服、难不难过,要看这个仆人、这个姑娘以后是要当人家的媳妇,她假如不在其中得到教训,她以后吃不完兜着走。所以这个严格是对她的疼爱。所以崔少娣这个调剂人情,自己都把榜样给做出来了。一年左右,她四个大嫂说到,「五婶大贤」都被她的德行感动了。我们这些人跟她比起来真的不算人,「我等非人」。有没有批评人?没有,正己化人。

  这个故事也启发我们,「三争三让,天下无贪人矣;三怒三笑,天下无凶人矣」。人冲突都是争一时的意气,能不争、能让、能微笑面对了,这些冲突就化掉了。我们看,三争三让,为什么?因为人都有良心,他在这些小利当中一贪,你每一次都不贪,他说,「就你君子,我小人」,他的惭愧心就起来了。汉朝那时候很重视五经的学问,所以皇帝设了五经博士。刚好五经博士聚会,皇上下旨,每个人送一只羊。结果散会了,所有这些五经博士就围在那里,「哪一只羊比较肥?这样看不准,去拿秤来称比较准」。就在那里争,要拿那个最重的。其中一个五经博士叫甄宇,看到大家在那里争,觉得很难受。大家要了解,他们是什么身分?五经博士。那真是丢脸丢透了,都是讲经,结果蝇头小利都在争,那是有口无心、记问之学了。所以甄宇觉得很惭愧、很丢脸。马上一看那只最瘦的,牵着就走了。结果他羊一牵走,所有的人互相看一看,都不好意思。只要有人做出不贪,贪的人也会惭愧心起来。

  后来皇帝知道这件事情了,皇帝很聪明,借这个机会教育天下人,所以就封甄宇叫「瘦羊博士」。除了五经博士以外,叫瘦羊博士,这个是天下的楷模。所以汉朝的皇帝,我感觉很不简单,难怪我们叫汉人。大家看,汉文帝为母亲亲侍汤药三年,不简单。而且汉朝的皇帝全部都加一个号,汉孝文帝、汉孝景帝,以孝治天下。而且大家看《弟子规》里面讲的,「冬则温,夏则凊」,这是东汉黄香的风范。皇帝一发觉这个榜样了,马上诏告天下,可能还亲笔御笔赞叹,写「东汉黄香,举世无双」,那天下人不都学孝道吗?皇帝做了,又把天下的榜样立起来,所以这整个朝代都是重视孝道、德行。东汉光武帝复兴汉室之后,因为随他打仗有很多将军,后来平定天下了,这些将军就在那里说「我的功劳最大」,另外一个说,「你算什么?我比较大!」就开始争了。有一位将军叫做冯异大将军,他的功劳应该算是最大的,可是他看到大家在那里争,他就觉得很难过。他觉得,「我们为国效忠是应该的,而不是争功」,他就自己默默的走出去了。要默默的,你不要「无耻!」然后人家说,「你有什么了不起!」那就不能够感动人了,还给自己埋下很多对立、冲突。他就默默的走出去,就坐在一棵大树下沉思。后来皇帝知道这一件事了,就封他叫「大树将军」,天下的人都不去争功了。所以领导者能把善立起来,对整个团体的风气非常重要。这是三争三让,天下无贪人矣。

  三怒三笑,天下无凶人矣。人家恶意对我们,给我们乱发脾气,我们都不计较,还是对他很好,慢慢的他就觉得不应该了。这个是调剂了人情,道理人家很容易就接受。甚至于可能她的嫂嫂在那里批评谁怎么样怎么样不好,崔少娣还讲,「她上一次还为了妳什么很付出,妳不要只看到她不好,她对妳很好的!」她还从中把每一个人的好提醒对方,让他不要只记他的不好,这个就能化解家庭里面很多的不愉快了。这个是和顺为齐家之本。有和顺之心,总想着如何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如何让家庭更团结,就是她讲话最中心的一个态度。

  最后,诗书为起家之本。人读圣贤书,才能懂得分辨是非、邪正、善恶。《朱子治家格言》里面有一句很重要的教诲,「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总要培养孩子饮水思源的态度;「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所以为人父母者,一来正确思想,二来正确心态,当中有责任心,还要把教育孩子摆在一个重要的位置。我们第三点就跟大家谈教育孩子的问题。一是责任心,我们传承家道,刚刚跟大家讲到几个比较重要的家道承传。当然整个《弟子规》落实在家庭,就是家道的承传。我们把刚刚的「忠孝为传家之本,勤俭为持家之本,谨慎为保家之本,和顺为齐家之本,诗书为起家之本」,你把它落实在生活上,落实在人与人上,其实也离不开《弟子规》那些规矩。因为《弟子规》是行经,所有的道理都要力行出来。行经,怎么在生活工作落实,它都写出来了,叫行经。有些是比较强调道理,属于解的经,《弟子规》是属于行经。

  第二,我们为人父母要有反省的心态。家庭里面不可能说没有一些状况出现。比方说孩子不听话了,我们为人父母者要想到,一棵树,果子酸、果子不甜了,吃起来酸溜溜的,问题出在哪儿?出在根坏了,根没有吸收很好的养分。孩子是果子,父母是根。这个时候要回过头来反省,孩子德行不好,是不是我的孝道做得不扎实,是不是我的心性、德行没有掌握好?这是第一个要反省的。第二个,我心性也不错,是不是我的方法不得当?总要从自己的心态跟方法去反思。其实我们那天也跟大家分享到了,人生就好像照镜子一样,我们笑,镜子也笑,重要的是我们先笑。镜子就好像我们所面对的人事环境一样,你笑了,响应回来的也是笑;我们哭,回应回来的也是哭;我们反省,回应回来的是反省;我们指责,回应回来的就是指责。

  有两对夫妻住对门,住在同一栋大楼上,但是有一对是「小吵天天有,大吵三六九」。大家知不知道为什么大吵三六九?因为发一次大的脾气,得要调养两天,元气才会恢复过来,暴怒伤肝,得要调养。但是另外一对夫妻非常的和睦、和乐,相亲相敬。人都有希求幸福的愿望,所以那一对常吵架的夫妻,那太太有一天就到对面去请教另外那个太太说:「你们夫妻到底是怎么相处的,怎么能这么和善?」另外一个太太就跟她讲:「我们家都是坏人,你们家都是好人。」这个太太听完就想,「我们家都是好人,每天吵架;你们家都是坏人,互相疼惜」。她愈想愈不对劲,是不是妳在讽刺我?人家有时候给我们讲实话,我们还觉得人家在挖苦我们。

  她一看这位太太的表情,好像不是很理解她的意思。诸位学长,当别人的表情不大了解你意思的时候,怎么办?你讲的道理人家不好了解的时候怎么办?譬喻、讲个故事,比较容易理解,尤其举生活上的例子,她一听就懂。这个太太马上说,「比方说,我给我先生倒一杯水、倒一杯茶,我先生走过去,不小心把它给撞倒了,我一看到,赶紧拿着抹布过去,『先生对不起对不起,我茶没有放好,害你给撞倒了』,边说边赶紧把桌子擦干净。先生在旁边一看,『太太,是我不对,我不小心撞倒了,把妳的好意都糟蹋掉了,来,我来擦才对』」。两个夫妻在那里抢抹布抢着要擦。诸位学长,你们有没有经验,夫妻为了抢抹布擦桌子,把抹布给抢破了?破得好,保证旺旺来。所以当下,请问大家,这一杯茶撞倒了,好事还是坏事?夫妻之间有德行,没有一件事是坏事。今天孩子出现了一些状况,太太马上,「先生,是我教得不好,我没有用心」。当孩子出状况,太太马上讲:「先生,我没有教育好,我失职。」先生马上讲,「我有责任,妳已经那么用心了,是我不够付出」。当夫妻第一个反应都是「我做得不够」,彼此都会非常感动,然后一起携手来协助孩子跨过这一个难关。也从当中,相信孩子的心也会感觉到,父母对待事情都是先反省自己,他也会生惭愧。

  当事情发生,先生马上讲,「妳搞什么东西?孩子教成这样!」太太也说:「你又有负了什么责任?」那不就杠起来了?所以好事、坏事,决定还在人的心态跟修养上。一对夫妻互相反省,就很和乐了。而且当下太太说,「今天很难得,我赶紧去泡一壶冻顶乌龙茶,我们今天好好聊一聊」。大家想一想,当下那个气氛有没有比五星级饭店还要好?有,五星级饭店没那种气氛,而且又不花什么钱,在家里气氛最好。这个是一对夫妻的状况。老祖宗告诉我们,「各自责,天清地宁」。可是在你们家可能就不一样了,同样妳先生走过去,把茶给撞倒了,妳在旁边一看到,马上很生气说:「你走路不长眼睛吗?要喝自己去泡!」妳先生听妳这么一说,火气也上来了,「妳这个女人,放杯茶都不会放,妳还能做什么?」大家想一想,这一杯茶撞倒了,两个人一吵会吵多久?烽火连三月,就一直吵下去了,甚至有可能吵到不可开交,跑去离婚。有一对年轻夫妻吵到要去离婚,到了那个办事的地方,办事人员一看,这么年轻,怎么吵着要离婚?就问他们,「你们是为什么要离婚?」两个夫妻互相看一看,「上个月我们为什么事吵架的?」为什么小事吵架已经想不起来,就是在那个当下,整个意气用事,「反正我就是跟你拼到底」,就不理智了。这个时候就想不起彼此的承诺,想不起双方父母的担忧,也想不起自己的下一代了。

  所以掌握情绪的人才能掌握未来,不只掌握好自己的未来,也掌握自己下一代、自己家庭的未来。掌握不了情绪可能就毁了自己,也毁了这个家。所以圣贤人教我们修养要从「惩忿」,把这个愤怒要能够调伏得好。这一对夫妻就变成「各相责」,小事变大,就「天翻地覆」。不过好像在大陆,现在天翻地覆是好的名词,那也得入境随俗,我们把它改一下。不是都说,「这个城市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意思是说,用都市叫好的,用人叫不好的,是这个逻辑吗?都好,反正我改这个也没关系,我改「天崩地裂」、「日月无光」可以吗?因为很多词语有时候会因时代有点不一样,这个时候你还得随顺,但是义理不能变,所以我们这里用天崩地裂。

  比方有一句成语叫「既来之,则安之」,还有「出尔反尔」。大家知道它原来的意思吗?《论语》里面讲:「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是从这儿来的,是说远方的民族不服气我们,我们好好修养德行,敦亲睦邻,让他感动,而且感动到他要来归顺,他要来跟我们生活在一起。我们好好帮助他,安顿好他、照顾好他。「既来之,则安之」会变,现在人传成「算了,既来之,则安之,到时候再说了」。再来,出尔反尔,是说「出乎尔者,反乎尔者」,就是我们今天骂人的话出去了,迟早它又会回到我们身上。《大学》里面讲,「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就是这个意思。出尔反尔就告诉我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虽然这个道理,这两对夫妻的道理是在夫妻相处上,说实在的,孔夫子说,举一要反三。这个三不是「一二三」的意思,我们整个中华文化的习惯,三、六、九都是表多的意思、大的意思。就是人能从一个道理、一个事件当中去体悟,再把这个体悟用在所有处事待人接物当中,这个就是善于学习。各自责的态度其实都可以用在五伦关系当中。从夫妻,我们直接举,比方君臣关系,同事、朋友关系,都是这样。今天一个团队、一个公司开会,第一个人上去,「这一次的活动,哪个部门做得很好,哪个同仁付出特别多。我做得不好,我们这个部门还有很多要检讨」,各自责,还赞叹别人的付出。下一个部门、下一个同仁一上去,「你们做得不错,你们付出了哪一些,我们也有不足」。那一场会开下来,气氛好不好?都是「见人善,即思齐」,都是先自我反省。这种会开下来,愈开愈有智慧,都能很理智的、很冷静的总结不足,然后效法别人的好。可是假如第一个人上去了,「这一次都是他害的,都是他那个部门不配合」,各相责。下一个人上去,「你好不到哪里去,你看这些也是你乱搞的」。这个会会开成什么会?愈开愈误会,就变成批斗大会了。所以整个团体的氛围绝对离不开人的修养,修养好了,就是太和之气;修养不好了,一触即发的冲突都有。「故君子先慎乎德」,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德行。「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大家最近念《大学》,真的很有《大学》的气质,「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这个是跟大家谈到反省。

  还有「正己化人」。不要一味的要求孩子、要求家人,首先从自己做起。我们一直在强调的,「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为什么人家会怨我们?自己做得不好,还硬要求别人,人家表面上吞下去了,内心不服,「你又好到哪里去了?五十步还笑我百步」。真能正己,那个化叫「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是刻意的,自自然然就感化别人。正己这个心态非常重要,一定先好好做好自己,不然我们的精神都是耗在看别人不对,或者是担忧别人、指责别人,这精神统统耗在这里了。不如好好把自己做好,带动家庭的德风。所以时间一定要用在对的方向、有意义的事情上面。这个是第二个心态。

  第三,我们说「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教孩子是家庭的大事。之前我们跟大家交流到,第一个,我们对孩子要有信心,不管他现在什么情况,我们坚信「人之初,性本善」。而且还要用真诚的爱心跟耐心来带领孩子。第二,恩威并施。其实在这些道理当中,我们都可以感觉得到,我们为什么叫中华民族,这个中字就时时提醒我们,做事不可太过,不可不及,要适当。只有恩、只有疼,没有原则、没有威严,这孩子爬到你的头上去了。只有威严,都没有亲情的爱护,那孩子看到你吓得半死,都想着赶紧离开这个家。那又太过了。包含我们第三要跟大家谈的,悲智双运。你不能只有慈悲,你还要有智慧,不然慈母多败子。你很爱他,都没有智慧去教导他,反而孩子恃宠而骄,就错了。要悲智双运。这个恩威并济当中,我们看这个恩,就是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对他的爱、对他的关怀。像我父亲,很威严,不怎么笑的。结果我发现,我爸爸等我们都成人了,他当外公的时候,笑容变很多,都在那里含饴弄孙。我在那个时候,真的我很感动,感动什么?原来我爸爸不笑,是为了我们不笑。一个家里面得有人当白脸、有人当黑脸,才能镇得住孩子不造次、有规矩。等孩子都成人了,教育也告一段落,这个时候就比较可以笑一笑了。父亲这二十多年来就为了孩子,成就孩子,他不敢放松。这是威。

  这个威,绝对不要误会,好像是很凶叫威,错了。好像我们之前有写过,「道德之威、暴察之威、狂妄之威」,是我们哪一位老师讲课的时候有讲到?肖陈颖老师有讲到。这个道德之威是以身作则,有这个威。我们就感觉父亲的德行在我们心目当中是非常崇高的,我到现在都觉得我爸的优点我还差得远,都没学好,这个崇敬自然就提起来了。这个恩也是在很多生活细节当中,父亲非常的体贴入微。上次跟大家讲我爸爸汇钱给我,大家记不记得?一心一意,这么细腻的心,都是为了不让我难受。而且我爸爸还跟我讲:「在爸爸可以承受的范围,你好好去历炼。」我爸的意思就是说,「只要我还撑得了,你要白白花掉我多少钱,我还是会咬着牙度过去」。可是你看,父亲愈是这样的心,我们就愈谨慎,不能再让父亲添麻烦了。

  告诉大家,我只要过那一次钱而已,你们不要觉得我以前常跟我爸要钱。而且小时候,我的记忆当中,虽然男人很有威严,但是我爸隔一段时间就会,「来,带你出去走走」。我很高兴,表情还不能表现出来。一上摩托车,坐在我爸爸后面就偷笑,很高兴,抱着我爸爸的肚子,感觉到爸爸的体温,很欢喜。这个就是有恩,有那种亲情。有时候就到朋友家,有时候到亲戚家,我爸爸就会说,「这是我儿子!」我感觉当下无限的光荣,抬头挺胸。而且你当下会有一种责任感,你出去就是代表你爸,你可不能给你爸丢脸。这个是跟大家交流恩威并施很重要。这个威里面除了德行的风范,还包含父母一定要讲求原则,不然孩子予取予求,他就愈来愈放纵。他予取予求,宠坏了,父母就节节败退,不知道怎么去应对了。

  至于怎么讲原则,我们明天再跟大家交流。谢谢大家。     
   
   

大马中心第二届中华传统文化进修班—四五OO年前中国的远祖是如何教导他的后裔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十四集)  2010/5/20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53-0014

  大家早安!我们昨天谈到「父子有亲」这个部分。我们复习一下,为人父母者首先要思考到,自己的思想价值观能否带给孩子正确的人生方向,活出人生的价值。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我们为人父母对于整个家庭的心态。第一个,要有责任心。对上要知恩报恩,对下承先启后,要教育好下一代。昨天有一位学长问到,道义跟情义一不一样?大家觉得一不一样?从义上来讲,道义这个义字是一样的,这个义就是应该的。「义者,宜也」,应该这么做。义也是不分彼此,这个是义。甚至于是先人后己,这个是义,没有私心的。

  在春秋战国时代,刚好有一次齐国的军队要打鲁国,进入了鲁国的领土。刚好这个军队在行军的过程当中,看到前面有一个鲁国的妇女。当然,老百姓看到齐国的军队来了,赶紧跑,齐国军队也追。这个妇女手上抱着两个孩子,跑跑跑,这个妇女觉得一定会被追上,所以她就把一个孩子放下。她觉得放下一个可能还逃得掉,带着两个,自己的速度逃不掉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5-23 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放下了一个孩子,接着继续跑。还是被这个军队追上了,军队就问她,「这两个孩子是妳的啥?」她说,「一个是我的儿子,一个是我大哥的儿子」。军队的人马上就说,「妳把那个丢下来的一定是妳大哥的儿子」。结果这位妇女讲,「不是,那是我自己的儿子」。当下那个军队的将军很惊讶,「妳为什么把自己的孩子丢掉,带着自己哥哥的孩子?」她说,「我哥哥就剩这个孩子了,而自己的孩子是私情,我哥哥的孩子是我应尽的道义,所以我放下自己的孩子,带哥哥的孩子走」。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人心把这个义摆在什么样的位置。当下这个军队将军听完她的话,就说:「鲁国的妇女都有这样的心境、处事的态度,这个国家不能欺负」,军队就退回去了。以前的人发兵都强调道义之师、师出有门,不能给人家乱侵略的。人家的老百姓都这么有道义,他还去侵略,天下人都会耻笑他。他们就退回去了。结果后来这个消息,鲁国的国君了解到了,就封这个女子叫「义姑」,称她叫鲁义姑,鲁国给她封上去了。这个就是她觉得人生应该做的事情,哪怕是放下了自己的私情,哪怕是捐出了自己的生命,都在所不辞,因为她觉得那是她人生应该做的事情。这个就是义。

  义另外一种讲法,合情、合理、合法,全面去考虑,这个也是义。情义、道义,其实假如要细分,一般夫妻之间用情义,由感情生起了一种道义,一种义的心境,应该要成就对方,应该要照顾他一辈子,由情产生了这分道义。对父母,我们一般直接想到的是恩,不能忘了父母的恩,恩义。孩子我们生下来了,我们就有责任好好的把他教育长大,这是我们应该的。对孩子,我们称道义。但是一般讲没有分那么细,我们一般都讲,「你这个人怎么这么没道义?」这个都是属于朋友之间这一分义。

  昨天我们听到高学长讲的张邵跟范式的相处,那完全都是道义,没有利害关系的,都是尽心尽力、不分彼此,这个就是义。我们对上有恩义,对另一半有情义,对下一代有道义,这个都是责任心。再来,我们父母带领家庭,在很多事情当中,要时时有反省自己的心。不能得父母欢心,我们要反省。孝顺孝顺,顺字还有懂得体恤亲心。不过在这个时代,孝顺父母还得要用理智去孝顺,因为可能父母也没有接受中华传统文化这些价值观的熏习,所以有可能父母的价值观还是比较偏向于功利的一个方向,这个不能怪父母。因为在这种社会氛围,很难不往这个方向去追求。父母在追求名利的方向,其实他也是不了解,他觉得这样子才可以过上好日子。这个时候得要用耐性,好好跟父母善巧方便的沟通。这个时候不能用道理去压,也不能忤逆,是用柔软的心加上智慧,去引导父母不妥当的价值观。

  孩子有不好的行为出现了,这时候我们要懂得反省。所谓果子酸了,一定是根出问题,根没有很好的吸收营养,才会出现这个状况。所以教儿教女,得要先教自己,自己正了,孩子自然正,所谓水到渠成。假如上梁不正,下梁没有不歪的。这是反省。所以我们时时为一个家庭的榜样,夫妻都如此,要正己化人,这个是在心态当中。再来,我们了解到,一个朝代,皇帝登基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立太子,他才能把这一个朝代传承下去。他下一代不好,那他前面的努力化为乌有了,他就对不起列祖列宗。一个朝代如此,一个家族亦如此,一定要把教育好下一代摆在最重要的位置。现在的社会是政党的状况,政党也一定要把培养骨干人才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从汉朝之后,选拔人才是举孝廉,孝则有德行的根本,廉则不贪污,这是做事很重要的根本。一个朝代,举孝廉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选才标准,事实上企业界、团体也要承传这个亘古不变的道理,也是要「举孝廉」。从底下这些干部、员工,观察他们有没有孝心,处事有没有公正、廉洁,这个非常重要。教育孩子对家庭很重要,也是父母的责任。父母是子女第一任的老师。讲到第一任,我们就想起先入为主,所以父母对孩子的影响,绝对大过于往后的老师跟他所遇到的人。因为习惯成自然,少成若天性。

  《易经》六十四卦里面有蒙卦,里面提到「蒙以养正」,就是这个童蒙,让他形成正确的思想、正确的习惯,他一辈子就立住了人格、立住了好的行为。养正,养他的正气、养他的正心,这个是非常神圣的功劳、功业。把一个人的人格树立起来,他一定在往后的家庭、社会做出非常大的贡献。假如一个女子照顾好她的孩子,以后成为范仲淹,请问这个妈妈的功德怎么算?可能计算机都算不清楚了,因为这个风范能顶立天地间而不摇。所以父母既是孩子第一任的老师,那我们就要很用心的去教育我们的孩子。现在很多家长没认知到这一点,把孩子送到学校去,没教好,就怪老师,这个是不妥当的。

  我们在台湾认识一位法师,这个法师专门照顾监狱里面的少年犯。那些少年犯都是不满十八岁,都是杀人、抢劫,行为太严重了。虽然不是成年,还是得要把他关起来管束。这个法师就跟这些监狱说好,「你们把他服刑放在我的寺院,我来照顾他们,我来负责。他们假如跑走了,那他就放弃这个机会,你再把他抓回去」。故事开始了,大家进入状况没有?你现在假如是这位法师,你现在旁边都是杀人放火的,不是一个,是一群,你睡不睡得着觉?你敢不敢干?有时候听故事都挺轻松的,你真正身临其境去看看。

  这个法师答应之后,真的,监狱就把这些少年犯载过来了。刚载过来,不同的监狱载了两团孩子过来,结果一下车就在争地盘,就要打起来了。赶紧通知这位法师,这个老和尚拿着拐杖,身体也不是很好,赶紧赶到现场。然后就对着这些孩子,他就把自己的拐杖拿起来往地上一摔,所有的孩子被这个动作震撼住了,全部看着他。然后他就对这些青少年讲:「我不管你们以前是干什么的,到我的地盘就要听我的!」孩子们听完,马上就双手抱拳说,「是!」所以跟这些孩子们沟通,还得用他们的言语,他们听起来比较亲切一点。后来,(这些孩子都有很多不好的习惯,)过了一个礼拜,有一个妈妈就来看她孩子,结果来的时候发现她的孩子在吸烟。这个妈妈就很生气,就找这个老和尚,「我孩子怎么还在吸烟!」就很凶,质疑这个老和尚。这个老和尚就笑着跟她讲:「妳的孩子教了十几年,烟都没戒掉,来我这儿一个礼拜,妳就要我把他戒掉,我又不是神通广大。」

  你看,人都没看到自己的责任,对别人都要求赶快给我做好。所以我们在处事当中,真的很难做到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我们当父母的人,假如觉得「我的责任比较大」,当孩子发现问题的时候,我们不只没有指责老师,还先说「是我教得不好」,当下孩子的老师是什么感受?当下这个老师觉得,「这个父母很有修养」。他会对你的孩子更加关心。假如出现状况了,你马上「你老师怎么当的?」这个老师心里想,「你也好不到哪里去,给我记住!」等你走之后就捏你的儿子,出一下气。这个都是意气在处事,就不妥当了。所以,其实人在每个境界当中能反思、反省,都是一种性德的流露,能感染在这个因缘当中的人。

  有一次,我们一个朋友的孩子在学校里面,老师说他几句,脾气就上来了,结果就冲出校园,又跑得很快,腿特别长,老师都追不上。孩子跑不见,老师就紧张了,赶紧打一通电话先告知家长,一起来找孩子。老师战战兢兢打电话(他父亲接了),「你的孩子刚好跑出去了,是这个情况」。当下他父亲就说:「是我教得不好,老师,很抱歉。」老师平常遇到很多,现在的父母,什么鸡毛蒜皮就找来质问。老师打这个电话前还觉得挺紧张的,结果居然这个父亲是这样子来反应,给他的印象非常深刻。后来也没怎么样,就找到孩子了。这个老师就常跟这个父亲、这一对夫妻多沟通,后来了解这个父母有学《弟子规》,后来这个老师到了庐江去参加五天的「幸福人生讲座」,我也见了这个老师。大家想,这个老师接触传统文化的缘分从哪里接上的?从这个有修养的父母。而且大家要了解,这个老师接上以后,他深入了,谁会得利益?他以后几百个学生都会得利益。所以为人演说、表演,太重要了,这是给我们孔老夫子、圣贤人脸上贴金,感到光荣,帮他们招生,学习《论语》、学习《弟子规》的都很有修养。所以我们当父母的是孩子第一任责人,发生任何问题,不要责怪老师,也不要责怪他人,首先反省我们自己带孩子的不足。

  教育孩子,第一个,我们对孩子要有百分之百的信心,不能怀疑孩子。不管他现在是什么状况,我们都要鼓励他,都要信任他。那一天跟大家讲到「妈妈,只有妳会欣赏我」,那个孩子素质不是很好,但是慢慢的,藉由这一分信任,他的信心提起来,他的潜力发挥出来了。再来,我们说要恩威并施、恩威并济,恩是爱护,威是德行、道德之威,是讲原则的。其实这个恩就是很自然的流露父母对孩子的关心。我记得,我的姐姐一个大我三岁,一个大我两岁,所以其实年龄差不多,都是一起读书。有时候父亲怕我们读饿了,常常出去给我们买好吃的,都可以很深刻的感觉父母那种无微不至的关怀。包含妈妈怕我们读晚了,累了,每次时间比较晚了,我妈妈就上楼梯(我们家住的是三楼),赶紧叫我们去睡觉了。每天都是这样,常常我母亲的脚步声听到了,人还没到,我姐姐就学我妈妈讲话,「去睡觉了,去睡觉了」,我们全家人就笑成一团。

  好像这几天也有讨论到,就是不要长孩子的贪心。你今天去买芒果、去买水果,就买父母吃的,就在孩子面前吃给他看,让他不要长贪心。大家想到那个情景没有?就是父母在那儿吃,对孩子就「不给你吃,不给你吃」。请问诸位父母,你做得出来吗?所以大家要了解,很多都是很自然的人情,你不要做得很僵硬。父母在的时候,爷爷奶奶在的时候,首先一定想到爷爷奶奶,自己都没得吃了,还是给爷爷奶奶吃,这个就把孝完全体现出来。今天假如爷爷奶奶有,我们的生活算宽裕,那当然都吃到好了。我自己的感觉,就是我们成长的过程当中,父母让我们感觉没有匮乏,但是节俭,这一点很重要。没有匮乏,让我们时时都感觉父母对我们的关怀,可是没有让我们养成奢侈的习惯。我记得,饭粒掉下去,我父亲都是把它捡起来吃掉,碗里面是绝对不留其它东西的,都是干干净净的。节俭的风范还是要演出来。所以有这个经济能力了,常常也能够表达对孩子的这一分关心,然后说,「孩子你在长身体,多注意营养,多吃点」。都感觉到是爱,而不是去增长他的欲求。你说都已经三餐吃好了,他要吃这个、要吃那个,就是欲望的增长,就不妥当了。我是跟大家交流到,不要为了不长孩子的贪心,做出让人感觉好像比较苛刻的行为出来了,那也没有必要。一切都很自然的,一种真情的流露,就对了。

  这个威,我们昨天讲到的是「道德之威成乎安强,暴察之威成乎微弱,狂妄之威成乎灭亡」。稍微再补充一下,比方说妈妈买东西回来了,一定先给爷爷奶奶,还有先给先生吃,就是让孩子养成,只要有食物了,一定是长辈先吃的态度,这个很重要。你什么东西拿来都先给孩子,就不妥当了。我们看,因为自己有德行,感动孩子、感动学生、感动员工,这个是道德之威。在这个家庭里面成长的孩子,他会觉得很安定、很安乐,这个家会愈来愈强盛。每天都濡沐在父母的德行之中,哪有长不好的道理?

  大陆有一位导演,翟俊杰翟导演,他六十几岁的人说到,他觉得他人生最幸福的就是,一个六十几岁的人走进门还能喊一声「娘」,他觉得是他的幸福。而且他讲,他对他儿子讲:「你今天推门可以喊一声『奶奶』,是你的造化!」因为他奶奶已经九十多岁了。这个翟导演非常的孝顺,虽然这么大年纪了,母亲剪脚指甲都是他亲手剪的。我们那时候看到一张照片,一个六十几岁的人在给九十几岁的老太太剪脚指甲,而且他还戴着老花眼镜,那个神情非常的专注,很美。大家去感受感受,看到这个景象,让人感动、动容。所以他的儿子就说了,每次看到他爸爸给他奶奶剪脚指甲,他就感动得说不出话来。后来这个儿子就主动对他父亲讲:「父亲,这个工作让儿子来做就好,你就别做了。」儿子被他的德行感动,就把这个工作接过来了,而且还青出于蓝胜于蓝。

  我们山东电视台「天下父母」栏目每年举办的「演艺圈十大孝子」这个活动很有意义,因为演艺圈的人对青少年、孩子的影响特别大。这些孝子都能尽孝,就给这些孩子、给社会做一个很好的带动。所以这个节目很值得参与,以后大家也可以随喜功德,可以到现场去参加一下(假如有机会)。而他是第一届就当选,他的儿子这一届当选。而且他的奶奶说:「我这个孙子,在我整个肠胃不适、没有办法排泄的时候,每次都是他亲自帮我抠出来的,都是非常认认真真,很体贴我、照顾我」。真的,他父亲的榜样,他更是效法学习。所以我们说教育的教字,确确实实是上行下效。这个是成乎安强,他整个家族孝道、德行就振兴起来了。

  而且我感觉翟导演真是用心良苦,他把他太太哺育孩子的乳汁把它封起来,结果过了应该是一、二十年之后,那个白色的乳汁变成红色的血水。当下他体会很深,真的,母亲都是用她的血来哺育孩子。从怀孕到三岁这一段时间,哺育我们的乳汁重量超过一千公斤!所以为什么女子的骨头会比较黑,她很多的、大量的钙质、营养都贡献给了孩子。我们也可以感觉到,翟导演的人生态度,知恩报恩,他非常的重视,所以不只把孝养父母做得彻底,他也时时提醒自己的孩子,「你们可不能忘了你母亲的恩德!」这一瓶乳汁,就成为了他女儿出嫁的最重要的嫁妆。走上家庭了,为人妻、为人母,总要记得饮水思源,知恩报恩。这个是我们看到父母的德行成就了家庭下一代的未来。

  再来,暴察之威。暴就是常常发脾气,察就是刻薄,要求得很苛刻,常常像警察一样在那里盯、在那里要求。大家感受一下,假如父母是这种暴察的态度,这个家庭氛围一定很压抑。而且,假如父母本身德行也不好,那孩子在父母面前不敢做坏事,可是只要父母不在了,他们一定跟在父母面前的行为不一样,阳奉阴违。为什么?内心里不佩服父母,甚至还怨父母,「自己都做不到,还这么严格要求我们」。这个是暴察,其实只会让这个家道愈来愈式微,家道会愈来愈衰。其实我们看到这种暴察的态度出来,这个家跟团体其实危险了,而且也不可能旺,因为没有人和了。这个暴字是我们要特别警戒的,就是父母教育孩子,只要脾气上来了,不管你讲的话再有道理,孩子就记得你脾气很大,孩子就想,「今天真衰,被骂一顿、被打一顿,一笔勾消了」,其它的道理记不起来。其实不只对小孩,对员工、对学生甚至对朋友,只要我们跟他沟通带有情绪,让他感觉不舒服,你苦口婆心讲了一个半小时,可能都没听进去。因为他的不舒服就鲠在那里,只记得你的情绪,你发脾气了。当我们听到他们是这个响应,心里觉不觉得冤枉,觉不觉得无奈?「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不能怪他,还是我们的修养不够,造成人家没有办法把这些好的劝告听进去。

  老祖宗有一句话,「心平气和则能言」,不能达到心平气和,不要讲话。所谓「盛怒中勿答人书」,生气的时候不要写信,也不要写完后马上冲动,「痛快!」你以后就麻烦了。「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你给人家骂得痛快,送出去了,这一辈子这个冤结就很难化了。盛怒中勿答人书,是有道理的。所以发脾气的时候绝对不要教孩子,要教孩子的时候就别发脾气,这个原则很重要。我自己的印象,我母亲没发过脾气,我父亲教训我的时候,也不是那种气急败坏,从来没有。我父亲教训我的时候,很平静,义正辞严给我分析清楚。尤其印象最深的,就是常常劝解我,一个人要懂得自爱,不要糟蹋自己。因为我母亲,刚好我们聊到小的时候,我妈妈就说了,「那个时候你爸爸在教训你,我都在想,你年纪这么小,听懂不懂?」而我妈妈做得很好是什么?只要我爸爸教训我,我妈妈从来没有插过一句话,从来没有去袒护我。这个是女子很重要的一个态度,不只女子要注意这一点,公公婆婆、爷爷奶奶,这一点也要注意。父母在教孩子,你不要去袒护孩子,不然就不好教了,为什么?你一去袒护,孩子心里想,以后犯错,找谁?就找那个会保护他的人,他就没有去安住、面对自己的错,接受教训。所以一个家要教育好孩子,还真是要有合力,合在一起,大家都懂这些教育的原则才行。

  我记得我犯错的时候,都是我爷爷第一个喊打的,要处罚我了,我爷爷说,「活该,该教训」,然后就把我奶奶带上去。因为我爷爷知道我奶奶会受不了,一定会忍不住,所以带上去了。这样就把我的援军断掉了,把我的粮草都断了,我就没戏唱了,就全神贯注接受父亲的教训。我也给我母亲讲:「爸爸的话我全听进去了。」为什么我这么确定?因为我父母都说到:「我们两个人口才都不好,话都很少,怎么生个儿子这么会吹牛?」我说:「爸,这个你就有所不知了,虽然你平常话很少,可是你骂我的时候辩才无碍。」我是在那个时候偷偷学起来的。真的,我父亲在骂我的时候,我感觉真的太顺了,那个道理一句接一句,但确实都是心平气和。这个是不能情绪化、不能生气,暴察,这样不好。

  再来,「狂妄之威,成乎灭亡」。比方说当父亲的人,「你爸是天底下最厉害的人!」这种话绝对不能讲。「满招损,谦受益」,真的,人到狂妄的时候,他的大灾难就要来了。在夏桀那个时候,其实身边有很多很有德行的大臣,都劝他「你要赶快体恤人民,不能再这样暴虐了」。夏桀听了以后不以为然,大臣说:「你假如再不听,你就要灭亡了!」夏桀说:「太阳哪有灭亡的?」他把自己比喻是每天出来的太阳,怎么会灭亡?结果这个话传到老百姓的耳里了,老百姓说:「太阳什么时候灭?我跟他拼了!」「我与汝偕亡」,我跟他拼了。你说人狂妄到底下的人气得牙痒痒的,那个也就快灭亡了。这个是我们讲到的威,是要用德行去建立威严。

  《论语》里面说到,「君子不重则不威」。这个重除了稳重之外,这里还有一点,看重自己,要成就自己。这个重就是《大学》开篇说的,「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为人父母者,能以这样的价值观为人生的方向,「我这一生就是要成圣成贤、希圣希贤」,这个父母叫做自重。他举手投足就会战战兢兢,要求自己,他表现出来就有威严。所以这个威还在自重,还在期许自己要向圣贤学习,这一生要做圣贤。有这样心境的父母,在孩子心目当中一定有威严。假如当父母的得过且过,放纵习气,威严绝对不存在,甚至还可能让孩子瞧不起,那就麻烦了。孩子假如瞧不起父母,他的人格也会很有障碍,他也很难瞧得起谁。这个威还有要讲原则,无规矩不成方圆。父母讲规则,孩子就会循着这个家规去遵守,他就不会为所欲为,放纵自己。我们看,在机场上常常看到一些孩子,想大叫就大叫,想去搞破坏就搞破坏,父母在旁边都不觉得怎么样,不懂得在这些地方教育孩子。

  我在家,在我们这一代,我是独子,又是长孙,而且还是长曾孙,等于是说在家族的地位还不错、还可以,我是很有条件做败家子的。可是为什么没做?我现在想起来,感激太多人。第一个感激中华文化,慎终追远,我们就有对家族的使命。因为我年纪很小,三、四岁的时候去扫墓,曾祖父、曾祖母的墓去扫,结果跪下去,头一抬起来,看到我的名字在第一个位置,我突然深呼吸,觉得走路的姿势(pose)都要不一样,为什么?你排在第一个,你要有样子。我虽然在家是弟弟,可是我后面有五个堂弟,所以我从小也是被叫「哥」。为什么说长子、长孙看重?因为他在整个家庭的氛围就要有责任。再来是我的爷爷奶奶不宠我,还有我母亲不宠我。都是要有这些条件,不然我们就很困难不养成这些坏的习惯。

  我记得有一次,我想要买一个东西,其实那东西不一定需要,小朋友买玩具,玩几下又要买新的,就在那里给我妈妈吵。吵吵吵,我妈什么反应都没有,继续看她的书,连看我都不看我。可能是我母亲以前看过《三国演义》,关公看《春秋》,动都不动。结果我看我在那吵都没用,这个时候不使出一些绝招不行了,我就开始在地上滚了,在那哭,滚滚滚。结果滚了十几分钟,我妈妈连动都没有动,继续看她的书,那个要有定力的。十几分钟之后,我突然开悟了,冬天的地还是挺凉的,再来,其实打滚也满累的,还是起来休息一下。一爬起来,我妈妈还是不动,继续看她的书。你不要孩子站起来了,你还看他一下,「怎么样,就是不答应你!」你还给他回这句话,这个孩子心里想,「下次再见分晓,我再去想办法跟妳拼!」母亲一点都不回应,让我们这个当儿子的觉得自讨没趣。既然这么累都没有用,那就乖乖的,该怎么干还怎么干好了。人又不是吃饱撑着,每天在那儿没事干,在那儿翻来覆去的。

  所以,只要是错误的,原则绝对守住,孩子以后就不会造次,不会乱胡闹了。他不会用胡闹的方式去威胁父母,他以后也不会这样去对待别人。女孩子假如对待先生胡搅蛮缠,一哭二闹三上吊,根源在哪?可能根源就是小时候就用这种手段在跟父母威胁的。现在很多爸爸妈妈,「这个女儿脾气这么大,赶快把她嫁掉」,这么做是很没有职业道德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把女儿教好之后再把她嫁出去,不然会伤阴德。所以现在不是急着要结婚,没有好的德行,不要再去伤害任何的人。现在不是急着要找、要娶太太,要嫁先生,首先把德行培养好。要先学《弟子规》,尤其女孩子,学了《弟子规》,还可以用《弟子规》找到好的对象。不然,现在看人不容易,你光听他讲话,现在人口才都很好。我讲得心里有点发虚,告诉大家,我是在台上的时候有祖宗保佑,口才好一点,我下了台,口才是不好的。

  我记得我那时候在学校教书,刚好代课的时候,我教十班,对面是十一班,也是代课的老师,是一位女老师。我跟她开玩笑,我说我们俩是双响炮,为什么?我这边骂完学生,换她那边,「砰砰砰」,挺有默契的。我看她年龄比我小,也不是当过正式老师,经验也比较不足,面对六年级的大男生,都比她高一个头,我就觉得她压力挺大的,我就常常过去鼓励她。你们不要担心,她已经有男朋友了,我都是先观察好这个客观条件,人不要做没有把握的事情。我都是先跟她的男朋友有一个认识、互动,不要恼害众生,不然你无形当中不知道多少人很痛苦,自己不知道。我常去跟她鼓励,把一些经验跟她交流。后来,学期结束了,因为我带那个班只有四个多月,这个班又有「四大天王」,都是在学校挺有名气的。我是紧迫盯人,不敢松懈,这么短的时间得要好好守住这个孩子,跟他们的这段缘分。所以我基本上连办公室都没有去,都在教室里面。连上其它科任课,我都得站在那里,怕这个小孩子翻了天不行。

  后来去吃饭,因为孩子已经毕业,送出去了,我们整个年级的老师一起吃饭。旁边刚好有一个老师,他知道我是跟师长学习的,他就对我讲:「礼旭,你话很少,真的有把你师长的话听进去。」大家觉得我话很少。他这句话才讲完,旁边我那个女同事马上说:「他话可多了!」这个时候大家就要考验,「人不知而不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5-23 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亦君子乎」。我们常常过去鼓励她,结果她回来是说我话很多。这句「人不知而不愠」,什么时候才叫到家了?就是你全心全意为他着想,他还不感谢,甚至于他还骂你,他还毁谤你,他还侮辱你,你还能一如往常一样真心去照顾他、关心他,这个才是真正的爱心。所以我们假如觉得有委屈,好好的再把这一句提起来念一念。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不知而愠,不亦小人乎。君子跟小人在一念之间而已。刚刚跟大家讲到的就是己所不欲,应该先把自己的德行提升,能够去造福他人,能够去把一个家庭经营好,首先还是德。

  女子现在观察、找对象,用经典去交往特别好,妳就赶紧把《弟子规》介绍给他,他一看,「都什么时代了,看这个干什么?」那妳就马上逃过一劫。连圣人的经典都不学的人,绝对没有智慧。假如他说,「这个书太好了,人就是要有德」,这样妳跟不跟他交往?还要再观察,现在讲表面话的人太多了,这个时候还得观察。等到他说,「你看这些经典,处事待人接物都能够提醒到我」,那就可以进一步了解到,这个人学的东西是会落实在他的生活工作的。这样子还不够保险,最好到他们家去打听一下,叫「娶妻要看丈母娘,买牛要买尾巴长」,这都是经验。娶妻要看丈母娘,就是看他家教怎么样。妳要找对象、要嫁先生的时候,妳要去看看他的家教如何。以前的人都懂,现在的人太冲动了。以前不是看父母,祖宗八代的数据要调出来,孔子的外公不就是这样吗?他祖上的资料都调出来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除了恩威并施之外,第三,我们要「悲智双运」。这个悲字当中,其实对孩子,父母很自然的都有一种亲情的爱,但缺乏一种理智。这个时候爱他,不遵循理智、不遵循道理,很可能变成害他。亲情之间没有用智慧,不只害了孩子,有可能还害了身边这些亲人。

  比方说夫妻恩爱,要表现在成就彼此的德行上。不能夫妻恩爱变成她很挂心、很贪着这种情感,最后愈来愈执着,执着到一刻都不能离开你。请问这是不是很好的去爱对方?不是,让对方愈来愈执着了,这不是爱。要让对方愈来愈有德行,愈来愈有智慧,这个才是爱。在台湾曾经发生一件事情,就是一对夫妻很好,一般人看很好,你侬我侬(情意缠绵)。结果先生意外去世了,过没有多久,这个太太因为没有办法忍受没有先生的日子,最后自杀死了。请问大家,她的先生爱不爱她?爱。但是没有智慧,先生对她的爱造成太太坚固的情执。

  大家要了解,人生有一个真相,叫人生是无常的。请问大家,人的寿命有多长?平均寿命七十几岁,可是问题是那叫平均寿命,不是每个人的命。生命应该是在呼吸之间,我们明白到生命是随时会有无常出现的时候,那人与人会珍惜每一刻、每一天,去利益、去成就对方。比方说当父母的人,我们不知道我们生命会不会无常到来,所以我们要尽心尽力让孩子早一天不用依赖我们,他可以独立思考、独立生活。这样的心境去教自己孩子,很小就懂事,就有担当。可是很多妈妈很喜欢听一句话,比方说出去三、五天没有回来,一进门,这些孩子,「妈,没有妳我都活不了(音瞭)了!」妈妈听了高不高兴?真高兴,赶快再去做好吃的。那妈妈这个爱不就形成孩子的依赖了吗?所以真的看得远,爱是考虑到没有我的时候,他也能过得很好,这个时候我应该怎么样去爱他,怎么样去跟他互动?要这么去思考。不然像刚刚那对夫妻,先生对她的那种情爱造成了她往后自杀的根源。为什么?以前的乐变成什么?变成苦,求不得就变苦了。

  悲智双运当中,首先我们要抓到教育的根本。教育的根本是「长善救失」。长善当中,善最重要就是善心,就是这颗心,救他的过失。长善心就让我们了解到,成就孩子的这颗善心才是教育最重要的根本目的。因为父母、老师假如没有认知到这一点,可能会觉得孩子身体长大了,孩子成绩不错了,都是看到表面而已,没有看到他心地的发展如何。我们挑几个社会现象来思考。比方,请问大家,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跳楼自杀的,成绩好不好?大家有没有听过哪个放牛班的孩子因为成绩跳楼自杀?一个都没有。甚至于一些研究生、博士生跳楼自杀以后,听到这个消息,他的父母还搞不清楚,「怎么会是我儿子,怎么会是我女儿?」请问大家,一个人要做这样的行为以前,有没有征兆?有。为什么最亲的父母、身边的人看不到?这个很值得我们思考。什么障住了我们本有的母子连心的天性?小的时候,孩子一有什么状况,父母马上可以感觉得到。

  有一个故事讲到,一个小偷光天化日之下到一个大家族去偷金子,他也挺有天分的,好像能够感觉到金子放在哪,真的去给人家偷。拿到金子很高兴,就要走了。可他是在光天化日之下,那个大家族这么多口人,当场就把他抓住了,然后把他拉到衙门去。县太爷就很不能理解,他说:「这大白天,你去偷人家的金子,你难道没有看到旁边有很多人吗?」结果这个小偷说:「有吗?有人吗?我只看到金子而已」。这是一个寓言故事,大家细细去感受,「欲令智迷,利令智昏」。人汲汲于名利,汲汲于某种追求的时候,他整个精神统统被它给控制住了,其它的感受能力会愈来愈弱。所以这个欲很厉害。

  比方说虚荣心上来了,只希望孩子成绩给我好,给我得奖,到底孩子痛不痛苦,顾不上了。真的,我们不能体恤到身边人的心,一定是我们的虚荣心愈来愈重。因为柔软的心、感同身受的心是本有的,怎么现在不能用出来?它有障碍。包含夫妻相处也是这样。今天我们虚荣心起来了,常常「妳穿这衣服,让我很没面子」。先生可能就开始拿着太太去跟人家比来比去的,也感受不到太太在这种情况也是很难过的。你说,「妳看人家身材这么苗条,妳赶快去减肥」,「妳看人家都是双眼皮,妳赶快去割双眼皮」。不断的去要求另一半,虚荣心在作祟,那太太就很累了。假如太太常常拿先生去跟人家比,「人家都赚多少钱了,你才赚这一点点」,「人家都买房了」。真的就有一个大学的教授,而且他是那个领域顶尖的,但顶尖的不代表赚很多钱。太太就每天在那里唠叨,「你看人家又赚多少了,你还在这里干吗?」结果她的先生最后受不了,跳楼自杀。太太有没有感觉先生这么痛苦?感觉不到,为什么?被虚荣心障住了,这个东西害死人。今天我们能够保持那一分耐心跟爱心,迟早人的潜力会发挥出来的。不要去比较,为什么?每个人的整个成长、发展是不同的。要坚信「人之初,性本善」,这个态度非常的重要。

  刚刚跟大家举到的,不能只看到一个人的成绩愈来愈好,成绩很稳定,还要看到他的内心是什么样的状态。为什么这么分析?假如一个人从小的成绩统统都是名列前茅,其实这样的人很可能得失心是非常重,他输不起。所以父母、老师面对孩子的学习成绩,都要去引导他的心态。成绩好了,不能对人骄傲;成绩不好了,不要自暴自弃,不要气馁,要「见人善,即思齐」。成绩好了,不要嫉妒别人,也不要觉得自己高、别人低,要懂得去付出、去帮人,「己有能,勿自私」。假如老师、家长没有这些心理的引导,在这种重视成绩的社会风气,坦白讲,所有的孩子全病了,成绩好的傲慢,成绩不好的自甘堕落。全部都生病了,在成绩当中患得患失,太严重了。我们教育的目标是,让孩子是健康的人格,而不是只有看到成绩。请问大家,哪个成功人士说「我今天成功,就是因为小学三年级我的数学考了九十八分」,有没有?人生,什么是根本,孰轻孰重?是这个健康的人格最重要。他在成绩当中都懂得自我反省,懂得学人之长,他一定有出息的,不用担心。一直逼,逼到最后一定是「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什么是小利?眼前的分数就是小利。没有顾及到孩子的心灵是不是健康、正确的成长。

  我常常看到,大学联考考完了,高中毕业生从三楼、从四楼就把书包、课本「唰」丢下来,「砰」。记者也没学《弟子规》,尽照这些镜头,这些镜头不要照了。可是我们当老师的比较敏感,每个动作的背后,我们在想孩子是什么心理状况?他对读书厌恶成那个样子,请问他考上大学了,人生一帆风顺了吗?考上大学正是他最需要学习的时候,结果他已经对学习这么样的厌恶了,那他以后能学到什么东西?所以这么多大学生去读大学,这四年都是玩。他们有一个说法叫university,由你玩四年。他的心坏了,那些曾经拿到的奖状、奖杯又有多大的意义?而且我们还要想到,孩子不是拿个大学毕业生的证书而已,请问他的人格能不能事业有成,他的心灵能不能组织一个健康、美满的家庭?悲智双运,这个智慧是要看根本,要看得很深远。

  我们冷静去观察一个现象,这一代的孩子读书要逼、逼,上一代的孩子不用逼。上一代的孩子不只读书不用逼,以后他工作,以后他组织家庭,不用让父母操心。而现在的状况是读书操心到工作,工作操心到以后组织家庭,都提心吊胆。我们忽略了最根本的,就是这一颗责任心、这一颗孝心、这一颗善心,这个才是根本,它是学习的根本动力,它也是一个人努力生活、努力工作的根本动力。有责任心了,他的工作跟家庭你也不用担心。我们从这里感觉到,经典「学记」讲的「长善救失」,有很高的智慧,一句话就把教育的根找到,教育孩子、教育学生还有教育我们的员工,都要从这个根本开始。

  今天早上先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     
   
   

大马中心第二届中华传统文化进修班—四五OO年前中国的远祖是如何教导他的后裔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十五集)  2010/5/27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53-0015

  大家早上好!刚刚大家一起唱「礼运大同」,早上唱歌挺好,振奋精神。唱错了,别人唱错了没关系,自己唱错了有关系。别人唱错了没关系,叫宽以待人,自己唱错了有关系,叫那个时候唱不够专心、不够精准。所以时时我们守住这个人生的XY轴坐标,叫「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一个人能扛大任,他的胸襟、他做事的能力,从什么时候开始培养?可能是很小就开始培养,甚至于是从小处就开始培养。人在大事上谨慎,在小事上不谨慎,有没有这个逻辑?没有这个逻辑。「青天白日的节义,自暗室屋漏中培来;旋乾转坤的经纶,自临深履薄处得力」,一个人的修养,一个人谨慎的态度,往往是没人在的时候培养出来的,不然他学的学问都是做给别人看的表面功夫了。有一位企业的领导者就讲:「上班下班一个样,白天晚上一个样,领导在与领导不在一个样。」这个言语很朴实,讲得很到位,都是时时刻刻「诚于中,形于外」。我们言语都是非常严谨、谨慎,就不容易讲错话。有时候在很重要的场合讲错一句话,可能以前的努力都前功尽弃。所以人的修养处往往都在细处下手,都在人不注意的地方,我们能够谨慎注意到,才能够真正像「四千五百年」讲的「言忠信,行笃敬」,行为都非常的笃实、诚恳。

  昨天我们听王赠诒教授给我们分享到女德的部分,还有王教授在新疆推展传统文化,他们宝贵的经验。在整个王教授分享的过程当中,我就想到,有一篇我们中国的教育哲学《礼记.学记》,里面有一段话说到,「善歌者使人继其声」,会唱歌的人唱着歌曲,人家就不由自主的跟着他唱,他的歌声可以感染人;「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善于教学的人,他的整个风范会吸引人,希望能效法学习他,也从事于教育的工作。因为我接触一些小学的老师,他们很用心在教育学生,发现有爱心的老师教出来的小孩,以后当小学老师的比例挺高的。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观察到这一点?你们都没观察到,这么凄惨吗?因为老师的爱心会感动这些学生以他为榜样,所以说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这样的老师,「其言也」,他的言语,「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这一段就提到,善于教学的人在引导学生的时候,他是言语很简约,不会很啰嗦,就能把道理讲清楚,这个达就是讲明白,约而达。因为我们假如讲得很冗长、很啰嗦,又讲不明白,一般人听了会没耐性,听不下去,约而达。我们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当中,人家不耐烦,首先不能指责别人没有善根,首先反思自己有没有掌握讲话的一个态度、一个方式,这个很重要,约而达。微而臧,这个微就是很能深入道理,这个臧就是能够把道理彰显得很好。「罕譬而喻」,罕譬就是用很少的譬喻就能把道理给大家体会得到,这个喻就是明白。

  大家不知道有没有留心,昨天我们王教授提了很多譬喻,其实那分存心就是让大家能够体会到这个道理。比方说「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王教授举了一个例子,在他们新疆,比方要到一个观光区,坐车可能要坐很久,几十个小时有没有可能?有可能,有可能沿路上还是一些沙漠,什么人都没有。这个时候你不好好听这个司机的,到时候你就回不了家。所以要听这个司机的,并不是说他的人格比你高、他的地位比你高,不是这个意思,是他要为所有的乘客负责任,这个就彰显了司机是有责任的。相同的,也彰显了为人父母是有责任的,为人丈夫是有责任的,为人子女是有责任的。所以在家从父就是父母有责任把女儿教好。出嫁从夫就代表夫妻在一起,夫妻同体了。但总不能两个人唱的调不一样,一个要往东,一个要往西,请问这个家会怎么样?就无所适从。两个人意见不同,小孩也不知道要听谁的,这个就不妥当了。就是在团体、在家庭当中,一定要有人说了算。团体当中有君臣关系,领导者发号决策,假如每个人都能发号决策,那团体到底会走向哪里去?家如是,团体皆如是。所以家庭当中要「主伴圆融」,主要的决策谁下决定,这个是主,其它的是伴。伴就是可以给予充分的意见,但是总要有人下决定。下决定不是很过瘾,下决定是要负责任的。一个人从小就被引导教育成一个非常有道义的人生态度,有道义的人生态度,他得要对自己所下的决定负完全的责任。他又对自己的妻子、对自己的孩子都有道义,他是战战兢兢去带领这一个家庭,而不是说「我说了算,挺痛快的」。

  我们得从这几千年来人们的心境去领会。有道义的人,他是很怕人家相信他的,人家相信他了,他不愿意对不起别人对他的信任。为人丈夫如此,为人领导亦如此。这个时代,我们常说「事非经过不知难」。没有当过领导的人,要批评领导很轻松,真正自己当过,可能就不会这么批评了。没有结过婚的人,要批评结婚的人很容易,真正自己结婚了,柴米油盐酱醋茶来的时候,他自己还有没有那种耐性、还有没有那种承担都很难讲。诸位学长,你们喜不喜欢你说了算?(一听众答:喜欢。)我们高学长昨天听懂了王教授一句话,叫做「牺牲享受,享受牺牲」,高学长喜欢承担责任,无私无我,乐在其中。承担责任事实上是不轻松的。我从我自己父亲几十年来对家的付出可以深深感觉到,男人,一个家庭扛在他肩上,他是非常不容易的。诸位女同胞,妳们家妳说了算好不好?而且男女的特质确实不同,为什么说「男有分,女有归」?男人,你每天叫他刺绣,每天叫他煮饭,他那个男子气概好像不容易出得来。他的属性,这种阳刚,怎么样让他这种阳刚之气能够充分去发挥,这叫道法自然。女子现在在政治上、在事业上要跟男人比个高下,说实在话,您见过哪个女强人非常happy(快乐)的?诸位学长,您见过哪个在商场上叱咤风云、呼风唤雨的说「我实在是人世间最快乐的」,有吗?没有,我们这个时代,谁都是白老鼠,很多思想很混乱,我们也不知道他讲的对不对,就听了,然后就去做了。听了那些道理不是很妥当的,我们做下去以后也会痛苦,因为它不见得能够道法自然。

  女有归,这个归字也显露出女子的特质当中,她的情感还是比较需要有个依靠。可能我讲到这里,底下有女子不大同意了,「我可以不用靠!」谁不用靠?你生出来不用靠父母吗?假如您觉得您不用靠男人了,很好,那您这辈子就可以一心一意完全为整个民族、社会,很好,我也随喜功德。为什么?就好像我认识一位女老师,她今年教书四十多年了。教学生是要非常用心专注。今天要教这么多孩子,还要照顾家庭,容不容易?太困难了。所以这一位女老师是真正全心全意教孩子,没时间结婚,这是她的选择。可是不能选择结了婚之后又去工作,家里又照顾不了,这个就有负面影响出来了。而且家里照顾不好,它的负面影响是这个时代的人类下一代毁了,谁能负这个责任?这是很严肃的问题,不是开玩笑的。有人就说话了,「我工作很稳,我的孩子也教得不错」,那是妳,不是其它的人。整个世界不能只看妳一个人的感受来决定该怎么做。摆在面前的是什么?是下一代现在乱七八糟,不是只有妳儿子好,妳要看到全局。以前的人懂,随时都顾及整个家族、整个社会民族,以前的人都有这个概念。现在的人自我太重了,只考虑自己的感受。

  曾经有一次,刚好我们在谈孝道,谈到要引导、启发孩子的孝心,要让他们能够懂得知恩报恩,父母老的时候,一定要照顾、孝敬自己的父母。结果有一个女士举手了,她说:「我不用孩子照顾,我有养老金,我有退休金。」诸位学长,她讲的有没有道理?(听众答:有。)你们还点头,有道理,谁家的道理?经典里面哪一句写到这个道理?感觉人就只想「我好不好」,她有没有去想过整个社会风气的影响?「我有退休金」,请问其它的老人有没有退休金?但是大家再去细细想想,有退休金叫社会福利,请问大家,现在社会福利最好的国家出现什么情况?冰岛倒闭,这个国家破产了,希腊、西班牙、意大利现在都岌岌可危,这些都是社会福利最好的地方。福利真能解决问题吗?人的福报根源在这一颗心地,一个人觉得「奉养父母也不是我的事,是国家的事」的时候,这个国家的人还会有福报吗?连父母都不会感恩的人,就想着国家有这么好的福利了,他还会有福报吗?所以有时候我们不从心地上、不从根本上去看事情,反而都觉得「挺好的,都有钱可以花,又不用担心,没问题」。你看国家破产了,拿谁的钱来花?下一代子孙,下两代子孙,甚至花到第三代的都有。谁带头的?American(美国)要负的因果很大,整个饮食文化,整个人的思想观念,他们误导得太严重了。包含好莱坞电影,今天认识,今天晚上就发生关系了。年轻人不懂,看了,好美,那个叫以人行畜生的事情,还美吗?我们懂不懂得判断?

  第一个,社会福利也是从老百姓的钱出来的,接受福利的人有没有感恩,还是视为理所当然?一个人觉得,得到的福是理所当然,他已经快没福了,福就耗得很快。而且我们再细细去分析,今天我们叫孩子不用养我们了,我们自己有退休金,那是让孩子不用来尽这一分孝道了,这不是在让孝道不能传承下去吗?谁来负这个因果责任?诸位学长,我们有没有去跟人家讲过,「以后老了也不要指望孩子养,靠自己就好了」,我们有没有跟别人讲过这样的话?这个话不能乱讲,你在鼓励不要孝顺。所以「一言兴邦,一言丧邦」,言语不谨慎,不考虑到流弊,每天在造业我们自己不知道。再来,这一位女士讲,「社会福利,我有退休金就好了,不用孩子照顾」。请问退休金是谁的钱?不就是纳税人缴的钱吗?现在这些孩子不教他孝顺,不教他尊重老人,以后他长大了,他要纳税,他要决定国家这些钱花到哪里去。而我们都没教他孝顺,没教他尊重老人,请问这些社会福利以后会不会减少,会不会被砍掉?会被谁砍掉?会被没受教知恩报恩、没受教孝道的下一代人砍掉。所以「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

  老祖宗讲的五伦关系是自然的法则,不是谁发明的。这都是纵观整个人的特质,还有整个社会的影响,总结下来几千年不变的真相。今天我们选择了家庭,我们就要把家庭照顾好,不然就不要结婚。结了婚之后,家庭没有照顾好,然后说「我底下员工几百人,我还是对社会很有贡献的」。第一个,流弊太大。女人都不把孩子养育好、家庭照顾好,这个社会一定乱。当社会乱的时候,请问我们几百个员工、几千个员工有什么意义,那还是光彩吗?其实我们现在人类所面临的就是要走向灭亡了,假如再不醒过来,当三十年后、五十年后是灭亡,我们现在所谓的那些光荣又有什么意义?下一代毁了,世界一定是完蛋的。而且,事实上假如我们的家庭没有照顾好,我们的事业看起来很不错,绝对是福报,而不是我们的智慧跟能力,这是绝对真实的状况。为什么?「其家不能教,而能教人者,无之」。她的孩子都教不好,而能够去教好别人的孩子、教好员工,不可能。孩子从小跟着她,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受她影响,都不能给予好的影响,还要给别人好的影响,太困难了。事实上我们很冷静看,现在所谓的事业很成功,很大比例都是自己的福报还有祖先的福报。这个企业团体,跟在他身边的这些主管都是十年、十五年、二十年的,那这个领导者不简单,他是真正能凝聚人心。但是假如他事业做得很大,可是他的员工流动率非常大,那代表他根本就没有办法凝聚人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是为什么他事业还是很大?那就是他的福报,不是他的智慧跟能力。其实我们现在这个社会的状况,能真正看清自己相当不容易。

  我们心里想想,今天假如你是老板,有一个员工自杀了,是因为你的关系而自杀,你还想不想当老板?我心里想想,五千万、一亿,多少钱我都不要了,不要因为我的关系让一个人死掉。假如我们经营的一个环境反而造成很多在这里工作的人想不开自杀,这种钱我不赚了。为什么?生命不是用钱可以换回来的,这些员工离乡背井到了我们公司里面来,我们要把他照顾好。就好像当一个大学生、当一个研究生从楼上跳下来自杀死了,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难道不反思吗?我们当父母的人难道还不痛定思痛孩子出了什么问题吗?可是这些大学生自杀的时候,我们是怎么去回应的?我们麻木了,我们被物欲给麻木了,只看眼前,只看虚荣。有一个官员当场反应,「我们的大学生自杀率又还没有超过美国」。这什么话,这是一个父母官的话吗?这是有把子民放在心上吗?这不是一个数字的概念,不是有没有超过平均值的概念,是一个人跳下来之后,他的家庭、他的父母、关心爱他的人从此见不到光明。我们是用这个心境去应对,我们处理事情绝对会把根源问题找出来。可是我们现在好像反应很慢,一个现象出来了,吓了大家,「怎么会这样?太伤心了」,保证一个月之后又没了。人之所以麻木,就在于我们现在摆在前面都是功利、以追求物质的享受,而不是道义。

  我们说,出来服务社会是爱这个社会人民,我们可以放下自己的孩子,不全心全意教导他,然后去爱人民,这根本就不可能是成立的逻辑。《孝经》里面讲的,「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今天我们的亲生骨肉需要我们,我们都能抛得下,我们的爱心已经不存在了,欲望已经驱使我们往功利的人生方向在走了。话说到这里,我怎么觉得我今天讲话好像有点激动,大家多多包涵,可能也没有顾及到大家的面子跟感受。为什么?我感觉这些问题再不痛定思痛,人类已经没法活下去了。人都不像人的时候,上天就要开口了。上天开口很厉害,就会让所有的人了解一个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5 15:03 , Processed in 0.148250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