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wlxg20130220

净公上人1999年太上感应篇讲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4-28 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欢喜布施。不要怕别人讥笑,我们就怀疑了。有一些人不明了这个道理,这种讥笑是属于误会;有一种人是属于嫉妒,有意来障碍的、来破坏的。无论他是什么样的存心,用的是什么心,我们一概不予理会。我们所依据的是经教、是佛陀的教诲,依教奉行,到我们真正有成绩拿出来,这些人自然惭愧。所以绝不怕别人讥笑,动摇了我们的信心,更应当努力的奋发。实在讲,菩提道上最大的障碍是私欲,自私自利,爱欲、嗜好放不下,这才是我们真正的障碍。我们要常常反省,我们这个障碍究竟在什么地方?找到之后要彻底把它放下,要有个勇猛心来对治,我们菩提道上障碍就减轻。

  佛经里面常讲,「人身难得,佛法难闻」,遇到佛法机缘相当不容易。自己一个人不能克服自己的烦恼,所以古大德提倡共修,共修是依众靠众,靠大众来勉励自己,来警策自己,这是个对治的好办法,所以才有大众在一起共修。澳洲布里斯本的净宗学会,下个月七月十八号开始打十个佛七,七十天。这七十天的佛七,我们是日夜不间断,每天二十四小时念佛,这样念七十天。最近他们在积极筹备。佛七当中,除澳洲当地,各个地区有念佛的同修来参加,也有从新加坡去的、从台湾去的,从香港、从美国去的,我们欢迎真正发心,一切放下,好好的用功。

  批注里面有几句话,我在这里念一念大家听听,「不要空为美言而实行不副」,希望我们都能够说到做到,要有恒心,要始终如一。许多的人开头还不错,很象样子,但是时间久了就懈怠、就放逸。我们不避嫌疑,也不避冤枉,不因循,不间断。世出世间法,诸位都要晓得,所谓「好事多磨」。尤其是在现在这个时代,末法时期,我们在经典里面读到,世尊当年在世的时候,魔王波旬就跟佛陀说得很清楚,魔有意要破坏佛法,用什么方法?末法时期,魔王叫他的魔子魔孙都出家,披上袈裟来破坏佛法。世尊听了这个话之后流眼泪,一句话不说。所以我们今天要想真正用功、真正修行,障碍的人很多,包括我们佛门自己的人。自己人是谁?我们晓得,波旬的子孙,他们出家不是为别的,就是为了破坏佛法的,我们心里清楚、心里明白。佛告诉我们,对于这些人要用什么态度?「默摈」,默摈就是不理会。我们自己用我们自己的功,不理会他就好。不因循、不间断,不求名、不求利,老老实实,也不求果报。

  凡是遇到一切利益社会的事,利益众生的事,我们很认真努力去做,有的时候还要委曲婉转去做,避免障碍!近代的大德教导我们低姿态去做。为什么一桩好事,利益社会、利益众生的事情,还要低姿态去做?避免一些嫉妒障碍。我们最近发心帮助澳洲那边一个老人院,这个事情没做成功,什么原因?障碍的人太多。这是我们自己的疏忽,如果当时低姿态来做这种事情,这个事情就做圆满了。这是给我一个很好的教训,也真正证实了好事多磨,我们有很深的体会。细细想一想古圣先贤的教训,真是大学问,真实经验之谈,不能不读,应当依教奉行,要认真的去学习。

  在古代,中国民间都晓得有一个窦燕山,《三字经》上有,「教五子,名俱扬」,窦燕山。这个人是五代时候的人,他在三十岁的时候都还没有儿子,这在古人就生烦恼了,结婚多年没有小孩。有一天他做了个梦,梦到他的祖父告诉他,他说你命里头没有儿子,而且又短命,就教他你要修善、要积德、要累功,要修积功德。他自从在梦中祖父教导之后,他就非常认真努力,命里没有儿子,以后有五个儿子,这是求得的。就像袁了凡先生一样,袁了凡先生命里头没有儿子,以后他有两个好儿子,这证实了有求必应,这才是求得的。所以求要以善心善行、要以真实功德做求的本钱。你没有善心善行,没有功德,你拿什么去求?决定不是在佛菩萨面前天天磕个头、烧几支香、供一点香花水果就求到的,没那么便宜的,一定要认真修行。

  有求必应,这个道理是因果的道理,所谓是种善因一定得善果,造恶因一定有恶报,因缘果报丝毫不爽,所以有求必应是这么一个道理。佛法也不能违背这个道理,所以佛教导我们求都是教我们发心,发菩提心,教导我们去做利益一切众生的事业,不要去做利益自己的事情,这样才是真正的断恶修善。为自己利益是恶边事,为社会、为众生那些利益那才是善边事,那断恶修善的意义我们才能体会。能够损己利人这是大善,果报不需要求,自然现前,善因善果。如果我们所作所为,对社会、对众生是不利的、是有害的,对自己是有利益的,眼前你虽然得到一点小利益,大灾难就在后面。最大的灾难是死后三途的苦报,决定不能够避免。这些道理现在人懂得的愈来愈少,这些事实真相佛在经论里面虽然说出来,现代人展开经卷看看,笑笑,这是迷信,他不能接受。等到自己死了以后堕落三途,那个时候后悔来不及了。所以「积德累功」,世出世间的圣贤都是这样教导我们,我们应当相信,相信的人、奉行的人有福。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太上感应篇  (第三十集)  1999/6/17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012-0030

  各位同学,大家好。前面讲到:

  【积德累功。】

  在《汇编》解释里面,引用了《了凡四训》里面「积善」的一段话。这个一大段过去虽然讲过很多遍,还是要常常讲,为什么?虽然讲过,我们没有做到。为什么做不到?我们要多想一想,要把做不到的原因找出来,把做不到的原因消除掉,我们才有救。否则的话,眼看着我们前途一片黑暗,就要走向三途,要走向地狱。这些都是事实,而我们往往把它疏忽掉,我们没有走菩提道,我们是走三恶道。所以这一番开示就非常重要。它节录的文很长,我们只采取辨别善恶的几条,跟大家再一次的来研究。《了凡四训》里面讲,「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这个端就是端正的行为,曲就是不端正的行为。「有阴有阳」,阳是你行善大家都知道,受社会大众的赞叹;阴是你做的善事没有人知道,天地鬼神对你的报答非常丰厚。「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他说了这么多帮助我们辨别。善恶两个字看起来好像很容易,实际上很难辨别,所感得的果报,吉凶祸福,非常微妙!前面我们读过,正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一个人一生、生生世世就是一个因果报应,一个家庭、一个团体、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今天我们讲到这个地球、这个世界,诸位细细去思惟、观察,又何尝不是因缘果报?

  所以佛家用因果两个字概括了世出世间一切法,不但世间法是因缘果报,出世间法也不例外,经论里面常讲「佛法因缘生」。透彻因缘果报的道理与事实真相,这个人就是佛、就是菩萨;对于这个事实真相迷而不觉,这个人就叫凡夫。了凡先生就他自己一生修学的心得,写了这十条提供我们做参考,我们必须要细读深思,奠定学佛、做人的根基,善莫大焉。他有几句话说得很好,「为善而不穷理,则自谓行持,岂知造业,枉费苦心,无益也」,这几句话说得好,这是真实的教诲,是他自己一生真实的心得。你想断恶修善,你对于断恶修善的道理不够透彻、不能明了,往往自己以为是做了好事,其实是造业。这种现象,古今中外时时可以见到,尤其是近代,近代人不读古书。我们要晓得,古书上的记载是历史的经验,几千年代代相传的经验,它的差误不大,可信度很高。如果我们凭借自己一生的经验,你一生也不过是几十年的经验而已,比起人家几千年的经验,差远了。往往是自以为是、自以为善,造作感召来的灾祸自己不承认,「这是天然灾害」,一下就把这个责任推出去,好像与自己不相干,自己是个大善人,不知道自己造孽。

  我在讲席当中也常说,世间吉凶祸福谁造的?觉悟的人晓得是自己造的,迷惑的人把这个责任推给别人,与我不相干。觉悟的人知道是自己造的,自己没有做好,自己疏忽了。尤其是在今天,我们自己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足为世人做好榜样,这就是自己造孽,我们做得不够好。诸佛菩萨示现在这个世间,也是这么感叹,自己做得还不够好,不能感化世人。佛菩萨将责任归自己,成就自己的大德。为什么佛菩萨不能度世人?佛家常讲,末法时期法弱魔强。魔也做种种示现,魔以种种诱惑,这个世间人烦恼业习深重,迷惑颠倒,认假不认真,魔投其所好,魔教人什么?教人贪瞋痴,教人自私自利。佛的教法恰好跟这个相反,世间人难接受,这是我们现前的事实真相。佛家也常说,「佛不度无缘之人」,众生不能回头,佛没有能力帮助他;真正肯回头,佛才能帮助他。不肯回头,佛还是做种种示现,依旧是苦心的启发,希望他回头。这是佛家的大慈大悲,所谓「佛氏门中,不舍一人」。

  他在真假里面举了一个例子,说过去有些念书人去看中峰和尚,中峰和尚是元朝时候人,以前读书人多多少少都会涉猎佛家的经典。他们向中峰禅师请教,佛家讲「善恶报应,如影随形」,他说现在看到有人行善,可是家道很衰;而有人作恶,那个家业非常兴旺。他说看到这些现象,佛家讲善恶报应,假的不是真的。中峰禅师回答的几句话很好,他说凡夫,你的情识没有断干净,烦恼习气你都还在,智慧没开,道眼未开,把善当作恶,把恶当作善,这种颠倒是非往往有之。而自己不知道反省,不晓得回头,反而怨天尤人,说老天爷不公平,没有报应,这个错了!中峰禅师这个说法正确。善恶两个字好像我们大家都认识,其实不认识,几个人真正懂得善恶?真正懂得善恶的人才会断恶修善。今天他没有办法做到断恶修善,这两个字不认识。这两个字的意思深广无际,你能懂得多少?

  于是这些学生们就问中峰禅师,那你的看法,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中峰禅师就问他,他说打人、骂人是恶,赞叹人、礼敬人是善,你说对不对?他们都点头,是,对!中峰禅师说,错了,你只是看在相上,现相上,你没有仔细观察。如果这个人是真心爱护他,打他、骂他,是叫他回头,那打他、骂他是善;赞叹他、礼敬他,如果是巴结他、有求于他、贿赂他,那是恶不是善。单单从外表形式上你看不出来,你要深一层的去观察,你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贪财、妄取这是恶,廉洁、有操守这是善」,这从表面上看。中峰禅师的答复,摇头,「未必然也」。善恶有个标准,不算是很高的标准,是个普通的标准,我们要晓得。凡是有益于人的,有益于社会的,有益于众生的,就叫善,只要是有益的,打他、骂他也是善;凡是有益于自己的就是恶,巴结人、谄媚人那一种礼敬是恶,为什么?求自己的名闻利养,是为私,不是为公。

  所以世间人往往只看表面,没有看到用心。世出世间圣贤都教给我们怎样用心,如何能存好心,这个心是利益众生、利益社会、利益别人,念念要存这种心,你的行就善;如果念念为自己,这个心就是恶,自私自利。自私自利做种种好事还是恶,谚语所谓是「沽名钓誉」,不是真善,死了之后还是要入三途,人天都没有分。这个道理我们不能不知。人天要是没有分的话,诸位想想,你还能生极乐世界吗?生西方极乐世界要大善,经上给我们讲得很清楚,那个地方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我们只要心真意诚,放心大胆做去,不要有顾忌,「我好心做这桩事情,那个钱被别人乱用了」,事情没做成功,那是他的事情,那不是我的事情,各人有各人的果报。

  前一个时期,我从澳洲回来,李会长告诉我,福建有一个寺庙,和尚为了贪财,老和尚身上有钱,把老和尚杀了,盗取老和尚人民币三十万逃走,逃到北方去,可是没有多久这个人被抓回来了,抓回来之后当然是死刑。这个寺庙这些钱财是我们这边谈禅老法师布施的,是给他建寺用的。谈禅法师知道这个事情,点头,罪有应得,各人是各人的果报。谈禅法师发心建寺,纯善,没有一点恶意、恶心。你们见财起意杀人窃盗,那是你们的罪行,决定不是谈禅法师有意陷害人。这里头一些善恶果报我们要清楚!何况谈禅法师送这些钱的时候就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布施给你是我的因果,你们自己的造作,将来所受的果报,是你们的因果。」这个话讲得这么清楚、讲得这么明白,各人有各人的因果报应,谁也代替不了谁。

  所以念念为利益众生,这个心是善心、是好心,决定没有私欲在其中,绝不求报答,这是真善。而且行善没有条件,无条件是真善,有条件的是假善不是真善。今天我们看到许多人做一点好事,都附带很多条件,所以果报不好。凡是无条件的布施,无条件的供养,自己心地清净,无为而为,果报厚,福报大。这些理,佛经里面讲得多,儒家、道家讲得也不少;这些事,古今中外,如果我们冷静一点、客观一点,在现实环境里面,你就看得很清楚、很明白。真正要想行善要在心地上做功夫,《无量寿经》的经题好,「清净平等觉」,起心动念与这五个字相应,言语造作与这五个字相应,是真善;如果与这五个字相违背,善就不真、就不纯。如何能与这五个字相应,这是我们要明了、要学习的,不仅是在菩提道上奠定了根基,在做人的道理上这也是根本。所以这两个字我们不能不多用一点时间来讨论。我们依了凡居士这个纲领做一番研究的功夫,以这个为基础再推而广之,断恶修善,『积德累功』,可能会收到一点效果。要不细参深究,恐怕我们把善恶两个字搞颠倒了,造一身的罪业,自己还以为在修善,那就大错特错了。
太上感应篇  (第三十一集)  1999/6/18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012-0031

  各位同学,大家好。昨天讲到《了凡四训》里面所说的「善有真假」,我们介绍过了。第二个「善有端曲」,端是端正,曲是委曲。什么叫做端正?实在说,一个觉悟的人、明白人,他的善恶标准跟我们世间人不一样。而实在讲善恶标准差别很多,从佛法里面来说,四教差别就不相同。在大乘,菩萨五十一个阶级;换句话说,就有五十一种不同的标准。世出世间圣人给我们讲的,多半是讲原理原则,这些话里面意思很深、很广,要细心的去体会,要在生活里面去实践,从实践当中你会有更深的观察。然后才晓得,古圣先贤典籍之中字字句句含无量义,才能够体会佛所讲的一切法博大精深。说到端曲,这里面说了几个原则非常重要,你的心正,你的行就正;心不正,做出那个样子怎么做也不正,也是弯曲的。所以根源在心地。

  了凡先生给我们提了三个原则,第一个「纯是济世之心」,我们有没有?决定没有自私自利的念头,念念为众生,特别是为苦难的众生。现在世间灾难一天比一天多,一天比一天严重,灾难是怎么形成的?固然说共业所感,共业又是怎么形成的?我们中国古圣先贤所谓的「失教」,失去了教育,没有人教他。没有人教他当然他就随顺烦恼、随顺私欲,这就造无量无边的罪业。念念都是自私自利,从来没有想到过别人,这个业造得重!我昨天在此地报纸上,我很少看报纸,偶尔看了一个标题,是台湾堕胎今年有四十万次,去年是三十二万次,增长八万次,这个不得了!堕胎,在佛法里面,佛所讲的,决定堕地狱,杀人罪。你就晓得一年杀四十万人,去年杀三十二万人,这些冤魂、冤家债主在社会上扰乱,你的社会怎么会太平?怎么可能安定?鬼神在作乱,太可怕了。这确实我们没有尽到教学的责任。

  古时候,家里面有父母教诲,在学校里面老师教导。古时候的教育跟现在教育不一样,现在的教育是传授技术能力,是传授这些,是技术工艺。古时候的教育是教你怎么做人,教你怎么处世,教你如何过一个幸福美满的生活。不但这一生享福,来生还享福,生生世世不失福报,这是古人的教育。我们看看现代教育是教些什么?只图眼前一点点小利,不要说来生,来年的利益都不知道,都没有顾到。这样的人生,诸位想想,有什么意思?每天造作极重的罪业,将来的前途是在三恶道。恶道的状况,诸位经典念得很多,经典上决定没有欺骗人的话。《金刚经》上说得好,「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句句真实。我们有没有觉察到地狱的可怕、恶道的恐怖?眼前得一点便宜算什么,眼前吃一点亏又算什么,要多想一想前途。所以圣人教导我们「积德累功」,积德就是存好心,累功就是说好话、行好事,好就是善。念念要存一个利益社会、利益众生、利益别人的心,如果有一念为自己就不善,这讲端曲,那就是曲不是端,要存这个心,要做这些事情。

  第二,念念要有一个真正爱护别人的心,像慈母爱护他的子女。特别是在童子二、三岁的时候,父母爱护、父母照顾,能不能将这种爱心扩大到爱护一切众生。说实在的话,现在做父母的爱护儿女的心比不上过去。因为现在父母多半自己都有职业、都有工作,往往将子女委托给家里雇的佣人去照顾。诸位想想,有没有爱心?谈不上爱心。将来儿女长大有没有亲情?亲情要打很大的折扣。印光大师在《文钞》里面极力的主张,妇女她最伟大的事业,她对于一切众生、对于国家社会、对于民族最大的贡献,就是照顾子女,全心全力照顾、培养他,你的子女贤慧,你的子女明达,就是国家社会的栋梁。怎么培育的?母亲培育的。所以印祖说现在妇女,最伟大的事业她不去做,她放弃了,她在社会上找个小工作,这叫颠倒。所以圣贤人是非的标准跟我们世间人确实不一样,他看得远、看得深。母爱、亲情是从小培养的,儿童感化,在一个人一生过程当中,是最深刻的一个阶段。

  千万不要以为小孩子无知,你就错了,你这个想法、看法完全错了。他虽然小,一岁、二岁,甚至于还不会讲话,他看在眼里,听在耳里,所谓少成若天性。现在社会夫妻离异的太多,没有儿女那还罢了,有儿女,这对于儿女是最大的伤害,产生最不好的印象。他不晓得离婚果报之可怕,他没有对社会、没有对世界安全负责任。古时候我们有听说结婚的,从来没有听说过离婚,没听说过。所以那个社会安定,长治久安,道理在哪里?道理在美满的家庭,所以才有安定繁荣的社会,才有富强的国家。现在没有人教了,没人懂这些道理!偶尔看看古书,说这个东西过去了,不合时宜,应该淘汰。这些东西淘汰,那我们现在受的是什么?天灾人祸,世间有许多人说世界末日,舍弃圣贤的教诲,世界末日就现前。所以有真正爱护别人的心,真正照顾别人的心。

  第三是讲诚敬,纯是真诚、恭敬心,这是端,你所行一切善业与圣贤相同。如果与这个相反、相违背,没有诚意,没有敬意,没有爱心,没有一个真正济世帮助别人的心,所修一切善法都不端。这些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难在什么地方?难在我们根本没有受过这个教育,从来没有听人讲过,已经被习俗感染了,积非为是,今天听了这个说法,觉得很奇怪。你过去世有善根福德,听到这个觉得没错,可是依旧做不到,做不到什么?看看社会大众不是这个做法,我要这样做,那我不就吃亏了!一点亏都不肯吃。为什么不肯吃亏?自私自利的念头太强,念念是把自己利益放在第一位。诸佛菩萨、世间贤圣是把众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跟我们恰恰相反。人家把社会利益放在第一位,自己愿意吃亏,愿意牺牲奉献,这是佛菩萨,这个做法不吃亏,后福无穷。你今天占别人一点便宜,眼前好像得一点利益,后面祸患无穷,必堕三途。堕三途容易,离开三途可不容易,你长劫轮回,长劫受苦。

  第三讲「善有阴阳」,阴阳好懂,你行善,别人都知道,这是叫阳善;你作恶,把恶事隐瞒,尽量掩饰,不让人知道,这个恶叫阴恶。我们要是干一些阳善阴恶的事情那不得了,三途里面最苦的地狱果报,干地狱事。所以圣人教我们要扬恶隐善,要积阴德,做一切善事不必让人知道,这个善才积得厚,果报殊胜。造的恶事应当要让人知道,佛教给我们发露忏悔,一丝毫都不隐瞒,完全说出来,受社会大众的指责,指责就是果报,报掉了!你看恶报掉了,善藏在里面,这个福多厚。可是世间人恰恰跟这个相反,做的坏事隐瞒,好事恨不得大家统统知道,各个赞叹他,一报就完了。所以善积不住,恶积得非常坚牢,他将来要受什么果报,这不必说就知道了。佛教我们忏悔,孔老夫子教我们改过,宗教里面也教给我们忏悔告解,我们对于这些教诲,里头真正的意思不懂。如果你懂得,就像我们在《华严经》上所说的,你真正了知你就会依教奉行。你还做不到,这个道理与事实真相你不了解、不明白,依旧还做胡涂事,别人给你指出你还不服,你还要狡辩。

  所以佛法也顾到人情面子,接受别人批评,佛指定了一个日子,夏安居圆满的时候,自恣法会,在这个会上可以接受任何一个人指责你的过失。但是在平时都是叫你自己忏悔,没有别人说你的。其实别人说我们好,帮助我们求忏悔,那是真正的善知识。可是有几个人愿意接受别人说自己过失?不但收不到正面效果,反而结了冤仇。所以这世间人互相见面,只有赞叹,没有说过的。从前说过,谁?父母、老师,他有责任教导你,看到你有过失他跟你说。同学当中都很少说过失的,何况外人,不愿意跟人家结怨。佛法里面只有自恣这一天,一年当中只有这一天。所以我们要明了、要知道,善要怎么积,功要怎么样去累,如何断恶修善,成就自己真正的福德身,你的生活就幸福、就自在。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这里。
太上感应篇  (第三十二集)  1999/6/19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012-0032

  诸位同学,大家好。

  【积德累功。】

  这一句,《汇编》里面引用《了凡四训》所讲的「积善之方」。一个修行人,修行人就是立志要做一个好人,把不好的行为修正过来,要真正达到这个目标,首先对于善恶要有能力辨别清楚。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阴有阳,接着下面讲还有是、还有非,还有偏正、还有半满,你要认识不清楚,把恶当作善,把善当作恶,这种事常常有,很可能就发生在自己的身上。自己一生希求的是断恶修善,而实际上所做的是断善修恶,恰恰相反。这是佛在经论里,我们常常看到,世尊很感慨的说「可怜悯者」,这些人真正可怜,连个是非、善恶都辨别不清楚。李老师过去说得更令人深省的,不但是邪正是非你没有能力,利害摆在眼前你都不认识,所以造业,受极苦的报应。宇宙人生、天地之间的事,不但佛法说得清楚、说得透彻,世间善人、世间的圣贤也说得不少。他们说的这些是不是真话?自古至今,在我们这个世界上,中国的历史是相当完整的,从夏商周三代一直到现代,都有详实的记载,我们称之为信史,可以采信的,尤其是对于因果报应的记载更是详实。从这些事实我们也证明,佛菩萨、古圣先贤的教诲真实不虚。

  善恶里面论是非,古人有个标准,他说「不论现行,而论流弊」,这个眼光就看得深、就看得远,到底是善是恶不是看表面,不是看现前。流弊,用现在的话来说,它对于社会,对于空间跟时间的影响力,要从这个地方来观察。现前是善事、是好事,可是影响不好,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王龙舒居士会集《无量寿经》,好事情,多少人赞叹。魏默深也会集《无量寿经》。王居士的会集本收在《龙藏》里面,古时候的著书能够入藏,那是大家公认的善本。为什么印光大师对他有严厉的批评?批评里面讲,他将原译本的字改动了,他改动的,改得好,这是善,印光大师说他是恶,恶在哪里?印光大师看的是流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28 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它的影响。王龙舒可以改经,我也可以改经,你也可以改经,每一个人都把经典的字,不合自己意思都把它改一改,这个经流传到后代就面目全非。印光大师的反对,不是反对他不能会集,会集绝对不会反对的,不能改动经上的字。经上这个字虽然用得不好,但是不能改,改的时候怕影响到未来。龙舒改没有问题,人家有学问、有修持,确实改得好。我们后人看到他能改,我也能改,我念这个句子念不通,是我程度不够,把这个难的改成容易的,随自己的意思来改,那还得了吗?所以不能随自己的意思,随自己的意思错了!就是像龙舒、魏源这样的大贤,印光大师还责备他们。但是他们对于净宗,确实是有贡献,功不可没。

  正因为如此,夏莲居老居士才有第三个会集本出来。这个会集本避免前面的过失,有前面会集的长处,没有前面会集的缺点,所以大家称它这善本,《无量寿经》的善本。这个善本有没有好处?好处很多。最近这十几年当中,全世界的学佛的同修念佛的风气带起来了,怎么带起来的?夏老居士会集本带起来的。许多人念这个本子,往生瑞相稀有,我们亲眼见到的,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地区,亲耳所闻的太多了。我们要从这个地方去看是非,这是举一桩事情。以此类推,在日常生活当中所作所为,一定要细心观察对于周边的影响,对社会的影响,对后代的影响,这个一般讲对历史的影响,我们要懂得。

  再远一点看,我们看孔老夫子那个时代,许多诸侯他们施政的表现并不能尽如人意,夫子周游列国,希望有诸侯能认识他、能重用他,他可以帮助诸侯治国平天下。他有智慧,他也有这个本事,可是诸侯接见他,对他都赞叹,没有一个人用他,他只好回到老家去教书。我们要问一问,他为什么不搞个革命?为什么不把那个旧政权推翻,取而代之?夫子不干这个事情,不是他没有能力。你看看他的学生当中,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我们今天展开《论语》看看,各种人才都有。夫子是可以做,而且是一个好事情,但是流弊不好,会造成历史负面的影响。对于一个政权不满意,就要起来把它推翻,你要晓得,多少人的生命财产在你这一念之间消失掉了,这个罪过多重。满足你一个人的欲望,让多少人遭难,这个事情做不得。他施政虽然是不能尽如人意,还没有到应当被推翻的时候,没有到。汤武革命那是不得已,殷纣王实在太不象话了,不把百姓当作人看待,这是应该的。一个执政的人没有到这个时候!所以诸佛菩萨、大圣大贤,都希求社会安定,世界和平,不善的设施慢慢的改。这都是懂得善恶,明白是非,人家看得远、看得深,这是圣人。孔子虽然是一介平民,他的成就是教学,他的影响一直到今天,二千五百多年了,而且广及世界。在今天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地区,提到孔老夫子,人都知道,都能生起尊敬之心。我们要想想,人家是怎么看事情,是怎样处理事情。所以似是而非,很不容易辨别,似善而恶,也有似恶而善,表面上看到不善,影响善。可见得圣贤人对于是非、善恶跟我们标准不一样,我们要留意。

  什么叫偏正?它这里面也举的有故事,举的吕文懿公,当时的宰相,退休了。退休回家的时候,乡里当然对他都尊敬,乡下有个人喝酒喝醉了,对吕相爷很没有礼貌,言语粗鲁,侮辱宰相。这个宰相度量大,不计较他,算了,不要跟他计较,原谅他。过了一年之后听说这个人犯罪判了死刑,关到监牢狱里去。吕公这个时候感觉得很难过,他说当时他侮辱我,我要把他送到官里面去治他的罪,他就不至于有今天,造这么大的恶。当时只是一念仁厚之心,原谅他、饶恕他,不知道他以后做的是更大的过失。像这些地方,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也常常见到,小过失不惩治,慢慢就养成他大恶,而且这个影响不好,养成人人敢作恶,这个社会怎么能够安定?

  所以儒佛是师道,今天我们极力提倡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八个字是北京师范大学提出来的。我看到了非常好,要把这八个字发扬光大,不限于北京城,我们要把它流通到全世界。我们天天在讲,同学们天天也都在听,有没有这个意识?如果有这个意识那你就是积德,真实的德行你心里头有了,你能把这个意识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你就是积功,积德累功是这样成就的。我们起心动念、所作所为,能不能给社会做一个好样子?要存这个心,要这样行事,你就对了。所以一定要想,我这个做法对社会有什么影响?对于将来一些学人有些什么影响?要常常想到这个地方。所以要知道,往往善行后面是恶事,不能不警觉。有一些是恶行后面后果很好,善事,这个所谓是偏中有正;善行后来影响不善,是正中有偏。眼前做的事不好,可是它的影响是好的,那就是偏中有正。

  这些事情,如果没有相当深的涵养,你怎么能觉察得出来?而且这些事情一接触就要明了,不是事情过后才想到,那个来不及了。遇到事情就明白,能够当机立断,这是学问,这是真实的功夫。平时存养不够深厚,临事就免不了有过失,许多过失是无法弥补的。尤其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这个时代没有人讲道了,也没有人讲理了,乱世。乱世当中,我们立志要想做好人、做圣贤谈何容易?这正是佛在经上常讲,如果没有深厚的善根福德因缘,我们做不到,希求是一桩事情,能不能满愿又是一桩事情。可是真正发愿的人,无论在什么环境里面都会有成就,只要不退心,好善好德的念不会退转,这是因。缘是好学,真正肯好学,那是佛法里常说「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你就会得到佛菩萨的照顾。你有好的愿,你不好学,不会成就;你好学,没有大愿,也不能成就。行愿相资这才能成就,这个道理佛经里面讲得太多。古今这大圣大贤,我们从表面看,没有一个不好学,诸佛菩萨是好学人的好榜样,我们应当要学习。
太上感应篇  (第三十三集)  1999/6/20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012-0033

  诸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接着再谈谈了凡先生所说的善有半、满,满是圆满,凡是不能圆满的,达不到圆满的标准,就叫做半。他举《易经》上两句话说,「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这两句话是至理名言,修行人一定要牢牢的记住。总而言之,不积就不能满,就达不到圆满,所以教我们要积德累功。德行必须是念念不忘,时时刻刻存一个利人、利益社会、利益众生的心,必须把自利舍弃。一般人不是不懂这个道理,不是没有读过圣贤书,许多读圣贤书的人,明白这个道理的人,但是他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私欲没能放下来。由此可知,自私自利,种种爱欲,不但是修行的大障碍,世间福报也被它障碍住了。众生为什么会堕三途?这里面的因素我们不难理解。佛经上对于三途地狱说得很清楚、很明白,我们读了、听了依旧不能够提起警觉,这正所谓的是麻木不仁,只重视眼前的小利,不知道未来有大害。所以善恶利害、事实真理,几个人能够认识得清楚?几个人能够圆满的做到?现代人他们做不到,说实在的话也不能责备他们,也不能怪他们,为什么?没人教他。

  这些大道理必须从小教起,所谓「少成若天性」,这很有道理。到中年、到老年,在这个社会染缸里面已经被严重染污了,虽然听到觉得是有理,也会点点头,但是境缘现前依旧是迷惑颠倒,依旧放不下。原因就是认知不够透彻,才会有这个现象发生。由此可知,教学多么重要。中国在古代,把教学真的看作人生第一桩大事,无论是家庭、无论是国家,所以这个民族能够绵延几千年到今天,它不会灭亡。我们再看西方过去新兴的帝国,时间都不能维持长久就衰了,我们有没有认真去观察兴衰的因素是什么?它是什么道理兴旺的?什么道理又衰退?中国是衰了一阵子,又何以能够再复兴?这个原因是文化的根很深。虽然在近代,大家看到西方人,所谓洋枪大炮,屈服在武力之下,丧失了民族的自信心。可是中国毕竟还有一些老人,他们心里明白、心里清楚,维系着民族文化的命脉,等待机缘发扬光大。什么叫机缘?大家省悟过来,能够再接受,这就是机缘成熟。在中国这个大环境里,几千年的熏陶,说实在话容易觉悟,觉醒过来,这是中国人的福报。中国人有福,世界人就有福。古圣先贤的教诲跟西方人的观念确实不相同,中国自古以来就讲「天下为公」,就讲「仁民爱物,推己及人」,这个胸襟多么广大,成就圆满的功德。所以纵然一时迷惑,短时间有灾难,毕竟能够恢复。

  讲到半满,实在讲都是在存心,这个批注里面举了一个例子,说有一个信徒上庙里面去烧香,供养两文钱。两文,现在人不懂了,什么叫两文?在清朝末年,十文钱才是一分,十分才是一角,你就晓得,两文钱是很少的。这是一个我们能够想象得到,家境非常清寒,但是她布施供养的心真诚,所以寺院里面住持老和尚亲自给她消灾。到后来这个女施主发达了,再到寺庙里面来烧香还愿,这一次是供养千金,带来很大的供养,老和尚只派了一个出家人给她消灾。佛事做完之后,她就问老和尚,她说,「我过去布施两文钱,你老人家亲自替我消灾;现在我供养这么多,你为什么随便派个出家人,好像来敷衍我?」老和尚就说,「过去妳布施的虽然少,妳的心真诚,我不亲自给妳消灾,对不起妳。今天妳布施供养虽然多,妳心地的诚敬不如往年,这随便一个出家人给妳消灾就够了。」半满,我们在这里看到,不在供养钱多少,不在这个,在心地的真诚。这个说法好,不是有钱、有力量的就能修大功德,修圆满功德,贫贱人就没有机会修。明白这个道理,贫贱人往往能修圆满的功德,而富贵人往往修积的只是一半的功德。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就通达事实真相,富贵人不会生生世世都富贵,贫贱人也不会生生世世都贫贱,贫贱人来生得富贵,富贵人来生转贫贱。你问问,这是什么个道理?这一段所说的就是。在一个平常现象里面,富贵人多骄慢,贫贱人多半谦虚恭敬,哪里晓得谦敬是德,骄慢把福折了。所以怎么修也只是一半,得不到圆满。

  他还举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吕洞宾的故事,也值得我们深深反省的。这是道教的,八仙之一,吕洞宾在早年遇到锺离,那也是八仙之一。锺离教吕洞宾一个法术,点铁成金,你要布施救济一些穷苦人,你有这本事就方便了。吕洞宾就问锺离先生,他说,「我点铁成金,这金会不会再变成铁?」锺离告诉他,「五百年之后它才会变成铁。」吕洞宾一想,我这样岂不是害了五百年之后的那些人吗?「这个法术不要,我不学了。」锺离赞叹他,他说,「修仙要积三千功德,你这一念心,这是好心,你三千功德就圆满了。」我想现代人没有这个心,别说五百年后的人害他,他不负责任,眼前的人他都害。从这个故事里面我们体会到一桩事情,诸佛菩萨、神仙都是以爱心对人,千百年之后的众生,都决定没有一个伤害的念头,何况现前!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

  末后有个结论说得很好,要紧的是真诚心、清净心、慈悲心,布施一分钱可以消千劫之罪。由此可知,不在施舍的多少,在心念,真诚心。如果心地不真诚,虽然黄金万镒,这是讲多,我们今天讲,亿万的财富拿去布施供养,福只有一半,不圆满。这个道理佛法讲得清楚,真诚、清净、慈悲,不着相,正是佛法里头所说的「境随心转」,他的心量大,他心里面没有障碍,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念念与虚空法界相应,这个功德就圆满。如果心里面没有舍弃妄想分别执着,心量窄小,所以说布施亿万金银财宝,没有办法突破他的心量,所以他的福报不圆满,道理在这个地方。我们要细细的去思惟,细细的去观察。所以诸佛菩萨教化众生,无论财施、法施,一切施为都随着心量周遍十方法界,成就的是大圆满,念念大圆满,事事大圆满。我们如果连这个道理都不懂,怎么个修法?所以学佛不能不明理,修福也不能不明理。

  下面讲善有大小,都在一念至诚之间来分辨。一念利益社会、利益众生,这个行就大;一念为自私自利,做再多的好事,这个善福也是小。《汇编》里面引用了一个公案,宋朝的卫仲达,这一条公案我们在许多典籍、古人笔记里面见到,可见得卫仲达这个事情知道的人很多。这个人官也做得很大,这是遇到这么一个因缘,他被小鬼抓去见阎王,阎王叫判官把他的档案搬出来,档案分作两部分,一部分是恶,一部分是善。恶的那一部分分量太多,善只有一点点,善的档案里面只有一卷。阎王看到这个样子就很不高兴,吩咐判官拿秤来秤秤。结果他恶的档案虽然多,真是太多太多,善的档案只有一张纸,它那一张纸比它那个恶重。阎罗王看到这个现象,马上笑容就露出来,他说,「你不错。」

  他就问判官,他说,「我现在还不满四十岁,我怎么会造这么多恶?」判官告诉他,「恶不一定是造的事,动一个恶念,阴曹地府里头都有记录。」他说,「我那个善是什么事情?」他说,「这个善是朝廷要兴建一个工程,这个工程劳民伤财,你写了一个奏章,劝勉皇帝不要做这个工程。」他就说,「皇帝没有听。」判官讲,「虽然没有听,你这一念心是为群众着想的,不是为个人的利益,是为黎民百姓着想。多少黎民百姓,你以真诚心去关怀他,这一念功德超过你无量无边的罪业。所以那一念善大了,平常那些恶念再多,小!」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改过迁善,积德累功,我们就有信心,就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法,晓得忏悔不难。卫仲达他不过是四十年累积的恶业,我们今天讲无量劫积集的这些恶业,一念之间可以悔改。这条公案对于我们改过自新,忏罪求福,带来了很大的信心。诸佛菩萨、天地神明所见的跟我们凡夫不一样,希望我们要好好的学习。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太上感应篇  (第三十四集)  1999/6/21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012-0034

  各位同学,大家好。昨天我们讲到对于善恶、祸福、利害的认知,这说了好几次。其实这个问题是个大问题,绝不是几句话就能讲清楚,尤其是对现代的一些众生,要说得不清楚、不透彻,是很不容易理解的。古时候,佛菩萨、古圣先贤讲经说法容易,言语都含蓄,点到为止,听的人豁然大悟。所以现在众生聪明好像是超过古人,智慧远远不如,这个其中的道理我们都要明了。底下说行善积德有难有易,这个本子里面举出的例子,这是《了凡四训》里面的一些话。什么叫难易?「先儒谓克己须从难克处克将去」,这是儒家教育,儒家所做的功夫跟佛法讲的修行是一个意思。修行,行是行为,错误的行为,对宇宙人生错误的看法,错误的想法,错误的做法、说法,把它修正过来叫修行。什么是错误?什么是正当?正当是善的,错误是恶的,断恶修善要在这里下功夫。我们的恶习气、恶毛病太多了,怎么样去改正?古圣先贤教人,要从最难克服的地方去下手,最难克服的地方你能够克服过来,其它的就容易了。儒、佛都掌握了这个原则。

  每一个人烦恼习气不相同,自己要知道,自己要常常检点,要常常反省,哪一桩是我最严重的毛病,我就从这个地方先下手。贪财的毛病,那我就先从财布施下手;贪色的毛病,远离色下手。总要晓得自己毛病在哪里,知道自己的毛病,这个人就觉悟了;把毛病改正过来,那真的功夫,功夫落实,这是真修。所以修行,诸位千万不要搞错,每天念几卷经、念几声佛号,那叫修行?那是样子,不是实质,要在实质上下功夫。形式是做给没有学佛,还不知道修行的人,做样子给他们看,是属于度他的。实质的功夫才是真正的自利,没有实质的自利,你做出个样子给人看,人家一看就看穿了,假的不是真的,一文不值。这个假象只能骗世间愚人,这个世间真正有见识、有眼光、有德行的人,你怎么能骗过他?人家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说你而已。为什么不说你?说了没用,说了造口业,说了你也不会听,你也不会改,说你干什么?你真正能接受、能悔改,这些人会帮助你,会告诉你。不知道悔改,佛菩萨见到你也一句话都不说,不跟你做冤仇。这里面举的一些公案很值得我们反省。

  能改,是断恶修善第一步功夫,更进一步要能忍,你的功夫才能保持不会失掉。所以菩萨六度里面,布施能修福,忍辱能积德,修福而不能够忍,福德虽然在,功德没有了。我们大家都晓得,福德不能解决问题,生死事大,轮回路险,你没有真实功德怎么办?尤其在现在这个乱世,随时随处不定在什么时候,不定遇什么样的灾难,我们都会丧失身命,命丧之后到哪里去?这是大问题。人生决定有死,我们不要忌讳死,不要怕死,要以高度智慧面对现实,自求多福。真正通达佛法的人,佛法里头没有生死,佛法里讲的是转变,这才是真正的事实真相,生死是个转变。用现在科学家的话来说,不同时空的转变,从人道转到天道,不同的时空。我们生活在三度空间,天人生活在四度空间、五度空间,更高维次的空间,是转变。三恶道的空间比我们人间更苦。佛家不仅讲六道,而且讲十法界。

  遇人身,闻佛法,这个缘不容易遇到,要珍惜这个缘分,认真努力做一个好的转变。最殊胜的转变,佛在经论上跟我们讲得很详细,第一殊胜无过于念佛,念佛往生不退作佛去了,这是无比殊胜的转变,我们要清楚、要明白。不但世缘放下,彻底放下,佛法也要放下,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统统放下。以真诚无比清净的心,信愿念佛,我们这一生才决定成就。念佛不能往生,原因在哪里?原因在你没有放下,你心里头还有牵肠挂肚的事情,外缘还受种种诱惑,内外都不清净,这样念佛不能往生。所以修道的人生活愈简单愈好。

  古时候修行人,虽然不能做到三衣一钵,也多不了好多。我在年轻的时候出远门,那个时候上学念书,住在学校里面,就是一个铺盖、一个包袱。包袱里面就是几件换洗衣服,几本自己念的书。我一个铺盖,我都记得很清楚,三斤重,我母亲给我准备的一床被子,那个被子三斤重,用个灰色的毯子,毯子是垫到底下的,那时候自己还带个蚊帐,非常简单,哪有现在这么麻烦!我们生活在一起,所有需要参考数据有图书室,图书室里面所有数据供给大众使用,无需要自备。样样东西都自备,你说这个累不累人?增加身心的负担,妨碍心地的清净平等觉。我们追求的是清净平等觉,但是在实际生活上,我们制造了许许多多的障碍,这个错了。

  我今天早晨还嘱咐悟忍法师,我在五楼,有不少居士送些东西给我吃,送的供养,一个冰箱放不下,放两个冰箱,放得满满的,我跟你讲这是罪过。我们吃不了的,赶紧拿到三楼来供众,不要放在冰箱,自己也不能吃,大家也不能吃,放在冰箱就烂掉了,那不叫造罪业吗?我住在五楼,我们五楼只有三个人在这里住,用两个冰箱太过分了。而且把冰箱里面东西塞得满满的,人家来一看,这哪里是修行人?这在造罪业,果报都在地狱。供众是福报,我们需要吃的东西到三楼来拿,他也落得轻松,也落得自在。

  古大德教我们,「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无事」,最重要的是身心清净,心净则佛土净,往生极乐世界这是重要条件。信愿行目的就是求一心不乱,求心地清净,信愿行达不到这个目标,得不到一心不乱,信愿行落空了,这个道理我们要懂、要明了。真学佛,真想往生,就要彻底放下,决定没有留恋。念念想别人,念念想众生,才能够与佛菩萨的心愿相应。念念想自己,错了,在家人想家庭,出家人想我们这个小道场、小团体,也错了。所以修道而不能成就,不知道原因在什么地方。这些我常讲的爱欲、嗜欲,嗜是嗜好,嗜好的欲望,贪爱的欲望,这是根本烦恼,这个东西不断你还会有什么成就?要连根拔除。根是什么?念头。日常生活当中,这个念头再也不会生起了,这根拔掉了。这是很难克服的一个关口,我们从难克的地方克服过去,种种贪爱、种种嗜好都把它舍得干干净净,我们才能得清净心。我们要随顺佛菩萨真实教诲,不能随顺世间情俗,随顺世间永远不能够脱离轮回,随顺圣教决定得生净土。你要认识不清楚、不明白,你就不知道如何取舍。我们看看现代这个世间,道场多,修行人多,无论在家、出家,由于信息的发达,科技的方便,但是修行为什么不能成就?诸位想想看,还不就是这两种毛病放不下,这两个是病根。无量无边的这些症状都是从这个病根生起来的,我们能从病根上拔除,就得自在。这是讲到克服自己的毛病习气,要从最难的地方下手,难能而可贵,容易的地方就好办了。
太上感应篇  (第三十五集)  1999/6/22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012-0035

  各位同学,大家好。在「积德累功」末后的这一段,《了凡四训》里面说到「随缘济众」,这句话要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就是为众生服务。为众生服务的事太多,所以他说「其类至繁」。如果没有离开我、人、众生、寿者,《金刚经》上讲的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没有离开,热诚为众生服务,这是世间的圣贤。如果将四相断了,真正做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为法界一切众生服务,这就是佛菩萨,出世间的大圣。这是我们必须要清楚的,世出世间圣人区别就在此地。可是为众生服务,他这里提出了十个项目,也就是十个纲领,概括了一切服务的事项。

  第一个是「与人为善」,起心动念总得以善心待人,以善心来处世,世出世间圣人都是守住这个原则。纵然对待恶人也是用善心、善言、善行,对待仇敌还是善心、善言、善行,这才能称为圣。为什么?因为人性本来是善的。中国童蒙教学念《三字经》,第一句就说「人之初,性本善」。他为什么会作恶?为什么会跟我们做冤家?这是迷惑,这是误会,是不觉。他自己不知道,我们清楚。他以恶心恶行对我,我不可以以恶心恶行待他。这里面的道理他不明了,我们明了。如果常存这样的善心,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没有不能相处的。人不能跟我相处,不要去责怪别人,要回过头来反省自己,自己如果没有过失,怎么会与别人不能相处?有些人不明至理,总是把过失推给别人。所以他自己即使认真修行,精进不懈,也不能证果,甚至于说也不能开悟,原因是自己的业障不能消除,不晓得自己过失在哪里。前面说过,要想积德累功,必须要从最难克服的地方下手。这个以善心、善行对待恶人、对待冤家,这是很难的一桩事情,要从这个地方下手,从这个地方去做起,我们才真正的回头,真正觉悟。

  第二「爱敬存心」,特别是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常常发生误会隔阂,造成许多不如意。原因是对待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群,爱敬的心就没有了。他不知道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一体、是自己,不爱敬别人就是不爱敬自己。佛家讲的法身,法身就是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你学佛,你发愿要成佛,成佛一定要证得清净法身。你对于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要有分别、要有执着,你永远不能证得法身;换句话说,你永远不能圆成佛道,岂不是害自己吗?修行先要觉悟,古德教导我们的信解行证,你没有信解,你的行是盲修瞎练。自己盲修瞎练自己晓不晓得?不晓得,自己以为修行得不错,还要教别人。所以佛在经里头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教我们不要相信自己的意思,也就是说不要相信自己的见解,不要相信自己的思想。佛说的是真话。什么时候你可以相信自己的思想、见解?证得阿罗汉之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28 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相信自己想法、看法没错。

  阿罗汉是什么境界?见思烦恼断了。我们在《金刚经》上看到,「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没有了。不但四果罗汉没有了,《金刚经》上明明告诉我们,初果须陀洹就没有了。换句话说,你还有这四相,须陀洹都没有证得,那么你的想法、看法不是正确的,是错误的。把错误的以为是正确的,正确的永远跟你远离,永远不能证得。所以初学佛法的人,初学就是指没有证得阿罗汉果之前,不能离开佛菩萨。佛菩萨像保母一样,离开他就发生问题,就发生危险,甚至于丧失身命,在佛法里面讲丧失慧命。所以古时候人修行,我们在《高僧传》看到,在《居士传》、《善女人传》里面看到的,在家、出家修行人不离善知识。有亲近善知识一辈子的,到善知识往生了这才离开,才去教化一方。这个意义很深、很大,我们要细心体会。

  第三「成人之美」,必须要晓得自他不二,众生有分别心、有执着心,佛菩萨没有,觉悟的人没有。我们在新加坡与其它各个宗教往来,我们热诚的帮助他们,他们做好事,我们成就他。有许多人问我,「我们佛教徒捐献的这些供养,是要为佛教做事情的。法师,你为什么帮助别的宗教?」我说,「我没有帮助别的宗教。」他说,「你帮助些回教、印度教、基督教。」我说,「那都是佛教,你有没有听说,大乘法里有一句话说,哪一法不是佛法?」他点头,「听说过。」那基督教也是佛法,天主教也是佛法,伊斯兰也是佛法,没有一法不是佛法,我没有替外道做事,我替佛教做事。你有这种错误的想法、错误的看法,你对于大乘经没听懂。佛教我们舍弃妄想分别执着,你还在坚固守住妄想分别执着,你到哪一天才成为佛弟子?

  佛的心量,「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你们都晓得,常常念,挂在嘴边,可是自己心量还是一点点大,还是不能容人,我们没有遵守佛陀的教诲。你们懂得爱护动物,爱护畜生,难道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你就跟他对立吗?那个动物众生也是不同的族群,为什么对牠就爱护,对人就不爱护?佛学到哪里去了?经念到哪里去了?胡涂到所以然处。应当觉悟,展开经卷字字句句多想想,要想清楚、想明白。成人之美,这个地方人是广义的,十法界一切众生都包括在其中。只要是人家做的好事,我们见到、听到,决定没有嫉妒,决定不能伤害,要发心随喜功德,尽心尽力帮助他,成全他就是成全自己,成全自己的德行,成全自己的性德。

  第四「劝人为善」,不但口劝,还要以身劝。口劝是言语,写成书本、做成文字也算是口劝。一定要身体力行,要做出好榜样,身劝。佛在经典里面常常教导我们,「受持读诵,为人演说」,演是表演,表演是身劝,要做出个好样子给人看,给人做榜样,启发人学习的意愿。

  第五「救人危急」,这里面所讲的每一条,意思都无尽的深广,灾难现前了,救援已经来不及,所以救人危急要懂得防患于未然。危急是从什么地方产生的?都是从造作恶业产生的。救人危急真正要紧的事情就是要教导他断恶修善,转迷为悟,危急才能真正消除。可是你想想看,教人断恶修善,自己要不能断恶修善,人家怎么会相信?劝别人转迷为悟,自己还迷惑颠倒,别人怎么会觉悟?所以,诸佛菩萨一切都从自己做起,他教我们放下名闻利养,他自己真做到,三衣一钵,游化人间,真正做到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我们看到这个样子做何感想,有没有在这个样子形象上觉悟过来?真正觉悟过来,一定会欢欢喜喜效法、学习,这是觉悟。如果还做不到,没觉悟,不但没做到,念头还没转过来。头一桩事情念头转过来,然后在事相上就不难做到。我们也有一些同修很想学菩萨行,很想修菩萨道,可是怎么学习都学不像,原因在哪里?念头没转过来,还是一个凡心,还是一个迷心,依旧生活在情执之中,没觉悟!所以学起来非常辛苦、非常困难,容易退转,道理在此地。

  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所以诸佛菩萨的示现,总是以讲经说法为第一个形象。讲经说法的目的就是帮助我们破迷开悟,悟了以后什么事都好办。没悟,难,太难太难!所以佛法,不但是禅宗,教下也是如此,悟后起修。没悟修什么?唯独净宗特殊,净宗是解行同时并进。其它法门里面都是悟后起修,不悟没有下手之处。净宗的殊胜,就是不悟,这一句「阿弥陀佛」也可以老实念,一面念佛,一面求觉悟,双管齐下,这在无量法门里面唯此一门,所以称为教外别传。不是说念佛人就不要求觉悟。尤其是要发心弘法的人,不觉悟拿什么弘法?拿什么教人?所以觉悟是非常重要。真正觉悟,危急才能够离开,你也有能力救人危急。这个十句我们讲了一半,时间就到了,今天就讲到此地。
太上感应篇  (第三十六集)  1999/6/23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012-0036

  各位同学,大家好。昨天说到:

  【积德累功。】

  里面引用的《了凡四训》,我们说到「随缘济众」的救人危急。今天接着底下一条是「兴建大利」,凡是有益于社会的,有利益于众生的,这都是真实的利益。而什么叫做大利?这与前面救人危急有密切的关系;换句话说,能够救济众生的危急是大利,能够防范种种灾害那是大利。帮助众生一定要懂得防患于未然,如何才真正懂得防患?这要智慧,要丰富的学识,于是我们就能想到,教育才是最大的利益。从它的成果上来看,在中国古代,孔老夫子以平民的身分来办教育,虽然自己一生在物质生活上过的是相当清贫的生活,他做的是真正的好事。不但影响当代,影响历史,一直到今天他的影响力还存在,不但没有消失,看样子逐渐还会扩大。诸位想想,什么样的利益能够影响到千年万世?再也看不到了,只有教育才能产生这样深远的影响。在古印度,释迦牟尼佛是个好榜样,也是从事于社会教育工作。孔子跟佛陀做的是同样的一桩事情,影响力同样的不可思议。因为这桩事情真正能够帮助人断恶修善,破迷开悟,就能够免除众生一切灾难,天灾人祸都能够避免。人为的灾难说可以避免,大家会点头,会相信;说自然的灾难,我们中国人讲天灾,也能避免吗?佛家说可以。

  为什么?依报随着正报转,人心端正,行为端正,我们的生活环境也跟着端正,这就是说明天灾会随着人心而产生变化的。众生不明白这个道理,心里面思惟的是恶念,造作的是恶行,就会感召许多的天灾人祸。所以要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唯一的办法就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于是我们晓得,这个兴建大利最重要的是教育。而这个教育,我们也要用外国人的话来说,这世人常常迷信,说外国的月亮圆,七十年代英国汤恩比博士说,「能够解决二十一世纪问题的,只有大乘佛法跟孔孟的学说」,这外国人讲的。我们从这里就体会到,唯有佛陀的教育与儒家的教育,能够建立帮助一切苦难众生最大的利益。谁去做?觉悟的人要去做。没有能力做,有几个志同道合想学的,教三个人,教五个人,教十个、八个,都行。只要自己真正明白,全心全力去做,绝不求名闻利养,决定不求自私自利。我们要知道,释迦牟尼佛当年在鹿野苑,也就教五个人,从五比丘起家的。真正是与人为善,真正是成人之美,自然有一些志同道合的来一起学习。所以世尊当年这个教化,人数逐渐愈来愈多,我们在经典上读到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这是世尊教学,学生最盛的时候有这么多。

  我们看看在中国,历代祖师的教学都是我们最好的榜样。教学的场所没有一定,要建一个道场、建一个学校才能教学,太迟了,来不及了!随时随处热心的教导。至于建道场、建学校,随缘。真正明白人,真正觉悟的人,无不是一生之中随缘度日,所以他的心情清净自在,这一点很重要。稍稍有一丝毫攀缘的心,有一丝毫自私自利的心,你就有忧虑。诸位要知道,忧虑是造业,极其微细的念头都造业,不待行为。我们在前面念过卫仲达的故事,极其微细的念头已经造业了。必须把自私自利的念头从根拔除,纯粹只有一个利益众生的念头,利益社会的念头,这样才好,我们的修学在这一生才有成就。将来走的时候,往生的时候,才自在、才潇洒,自己真正做得了主宰,我们要懂这个道理。这是什么叫大利益要明了。

  第七是「舍财作福」。世间人没有不喜欢财富的,对于财富这桩事情总是觉得愈多愈好,没有厌足之时。财积在那个地方,要不知道去用它,那就造业,就是罪过。今天这个世界还有许多地方,一些人民在饥饿的边缘上,得不到衣食,我们这里偏偏在积蓄,让别人在挨饿,你说你这修的是福、还是修的是恶?财货,古圣先贤教导我们要流通,才能够利益一切众生,所以财决定不能积。用完了好,用完了、没有了是最好,没有是什么?清净,没事了,你说那个多自在!财用是因果,愈舍愈多,愈多愈要舍。舍得这两个字的意思我们一定要明了,这两个字有两重意思在。第一个是讲因果,舍财是因,得财是果报。可是财得来之后还要舍,要把你所得到的也舍掉,你智慧就开了。所以舍法得聪明智慧,舍什么得什么,因果报应丝毫不爽。诸佛菩萨为我们做种种示现,示现里面最多的、最清晰的就是布施、就是舍。

  在《华严经.十回向品》第六回向这一章里面,我们看看,没有一样不舍,样样都能施舍,舍得干干净净,那叫佛,那叫菩萨,那叫真正彻底觉悟的人。迷人患得患失,生活很可怜,一生生活在得失这个圈圈里面,你说多可怜;佛菩萨得失的念头没有了,念念只为一切众生。所以我常说,帮助一切众生,为一切众生服务,可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你还没有放下,你还没有舍弃,你所修的是世间的福报,出不了六道轮回。如果你把四相舍掉,像《金刚经》上讲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发心为一切众生服务,无条件的帮助一切苦难众生,这是出世间的大圣,这个人就是佛菩萨。无论他所示现的身分是男女老少、是哪一种行业,都是菩萨化身。要懂得舍财作福,财不可以积,不要怕,我的财都舍掉了,我明天生活怎么办?明天生活比今天更好,你不相信有什么办法?你要懂得这个道理,要知道怎样去做法。

  第八条是「护持正法」。正跟邪是对立的,在佛法里的标准,要是跟宇宙人生真相相应就叫正法,与事实真相相违背就是邪法。可是这个事实真相不好懂,一切大乘经论里面所说的都是宇宙人生事实真相,要常常读诵。事虽然复杂,也有纲领、也有头绪可循。《金刚经》是中国人最喜爱的一部经典,言简意赅,便于受持读诵,所以人人喜欢,家喻户晓。《金刚经》上告诉我们,事实真相是什么?真相是没有四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那是事实真相。你要是执着人、我、众生、寿者,那就错了!错误的思想、错误的见解就是一切偏邪的根源。佛告诉我们事实真相是「梦幻泡影」,现象的存在是「如露亦如电」,你要把它参透,你真正把它搞清楚、搞明白你就得大自在。为什么?理明白,理明白心就安,我们常说「心安理得」。心为什么安?道理清楚了,搞明白了。《心经》上一开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那个行是什么?行是生活行为,生活行为在甚深智慧之中;换句话说,菩萨过的生活是高度智慧的生活,就是《心经》第一句的意思,过着高度智慧的生活。所以「照见五蕴皆空」,这是通达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下面「度一切苦厄」。世间人生活有苦、有灾、有难,佛菩萨没有苦、没有灾、没有难。由此可知,苦痛、灾难是从迷惑里面生出来的,自在、真乐是从觉悟里面得来的。从这个地方我们就能够体会到护持正法正确的概念。这一句意思很深,我们必须要多用一点时间来说明,对我们生活、处事待人接物、修行证果有很大的关系。
太上感应篇  (第三十七集)  1999/6/24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012-0037

  各位同学,大家好。昨天讲到「护持正法」,这一句意思说之不尽,世尊四十九年的教导也是这桩事情。究竟什么是正法?怎样来护持?前面曾经跟诸位报告过,纯是一个善心,纯是一个爱心,纯是一个利益众生的心,这就是正法,能够将这个心落实就是功德。这里面有一丝毫自私自利的念头就把正法破坏,也就把功德毁灭了,这是我们不能不认识的、不能不明了的。在佛经里面常说到,与一念相应这是正法,一念就是自性,一念是真心,真心是纯善、是纯爱、是纯利一切众生,决定没有虚假,也决定没有造作。

  在佛门教学之中,这一进山门,天王殿里面四天王就是表法的,教导我们护持正法。东方持国天王,东方是开始,太阳初升之处,也就是说护持正法从哪里做起?从这个地方做起,叫护国天王。我们想想他名称的含义,要护国一定先要护家,没有家哪来的国?要护家一定要护身,没有身也就没有家。所以儒家教人「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它有一定的程序。天王表法的含义是负责尽职。一个人生到这个世间有他的职责,中国古代教育里面讲的五伦十义,五伦是说我们的身分地位,你在这个社会上你是什么身分、什么地位,这叫伦;义就是义务,你应当要做的。譬如你在家庭,你的身分是父亲,你的义务就是慈爱,你要爱你的子女,你要爱你的家庭,这是你的职责;你的身分是儿女,儿女的义务是要尽孝。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身分是哥哥,要友爱你的弟妹;身分是弟弟,你对于兄长要尊敬。古时候对于这些教育非常重视,这是做人的根本。

  但是现代教育里面没有了,家里面父母长辈也不教,学校也不说,社会也不谈,于是天下大乱,怎么乱的?伦常乱掉了。人生活在这个世间,只图物质上的受用,那跟禽兽有什么差别?人跟禽兽不同的就是受过圣贤人的教育。人与人之间能够相亲相爱,和睦相处,这是教育的成果。现在没有人教了!佛法里面还有一些,而实在讲现在佛门,对于佛菩萨的教诲、祖师大德的教诲也逐渐淡忘了,形像虽然在,意义没有人懂得。所以护持正法,首先要护持我们自己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觉悟心、慈悲心,佛家常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从这个地方下手。我们的心不真、不诚,虚伪、诈骗,这是造无量无边的罪业。眼前虽然能得一点好处,果报在地狱,不值得!

  昨天北京有电话打给我,说东北有一些出家人,假借我的名义在那边募捐,募了不少钱,听说有两三百万,说我要到那边去盖道场,要到那边去传戒。这个法师我不认识,他有神通?神通也搞错了,我没有这个念头。我一生没有自己的道场,一生都是住别人的道场,今年七十三岁了,我还要搞道场,哪有这种愚痴的事情?我一生不作住持,不传戒,学印光法师,不向人募捐,不向人化缘,几十年如一日,哪有到晚年还做这个胡涂事情?所以希望各地的同修要明白、要了解,不要受人欺骗。凡是造谣生事的,你们拿钱去供养他,是供养他的,与我不相干。所以希望各地同学了解,不要受人欺骗。我没有用钱的地方,我要钱干什么?什么都不要,希望大家存好心、行好事就好了。

  所以学道之人,尤其是学佛之人,学佛是学觉悟,学真诚,学清净平等觉,学慈悲。慈悲第一个你要爱自己,要保护自己的善心,保护自己的善行,这才叫护持正法。怎样保护?从哪里下手?我常讲,必须放下自私自利的念头,放下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控制、占有的念头,你的心就清净,你的真诚心、真心就露出来。如果还有一丝毫这个念头,你就错了,你所用的心是妄心,虚假的,不是真的。佛菩萨以纯真之心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纯真的心,纯真的爱,纯真的利益大众。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觉悟,他明了,一切众生就是自己。有些人找我给他写字,我也常常写,写一句话,「肯定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就是自己」,这个人就是佛菩萨。凡夫不知道这个事实真相,在这里面分自、分他,干一些损人利己之事,胡涂事,迷惑心干胡涂事,这叫凡夫,不知道事实真相。这是佛在经典里面常常感叹「可怜悯者」,哪种人可怜?这种人可怜,不晓得事实真相。所以护持正法,头一个要知道事实真相,要护持自己的性德。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要真正做到负责尽职,诸佛菩萨给我们做了最好的表率、最好的模范。

  第二南方增长天王,南方是象征智能光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方向都是在南方,它那个南方不是真正的方向,不是东南西北的方向,它是智慧的方向。在中国讲五行,南方是火,火象征光明。善知识住在哪里?住在光明那一方,所以每一个善知识都在南方,我们要清楚那不是真正的南方。一个有智慧的人所住在的地方,那个地方就叫南方,它取这个意思。增长天王,你想想这个名字,希望我们智慧天天增长,取这个意思。这是护持正法。东方天王手上拿的是个琵琶,表法的,绝不是他喜欢唱歌,别搞错了。代表什么意思?代表中道的意思。中国儒家讲中庸,佛家讲中道,琵琶是弦乐器,我们知道,那个弦松了弹不响,紧了它就断掉,要调到适中,这音色就很美。就是告诉我们,处事待人接物要做到恰到好处,不能过分,也不能不及,懂得中道,用中。中它才和,不中就不和,和才能够合作,和合!不和怎么能合作?所以它表这个意思。南方天王手上拿的是剑,剑表智慧,慧剑,断烦恼,取这个意思。

  西方、北方天王讲的是方法、手段,怎样能够达到护法,把护法的工作做好,怎样叫自己智慧增长。下面教给我们具体方法。西方天王叫广目,你想想这个意思,广目是教我们多看,现在人讲观光,多看。北方天王是多闻。这两个天王教给我们,你要多看、多听,要多了解。这几天新加坡宗教理事会举办九个宗教联合展览,这大概在全世界还是第一次,过去没曾见过,也没曾听过,使我们有机会对于每一个宗教很方便的接触到。我们多看、多听,对他们多认识、多了解,才能够和睦合作,社会才祥和。不同的宗教,不同的种族,我们如何真正做到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助合作,共存共荣,新加坡将这个理念落实了。这几天同学们讲经我没有办法去听,我是多多的看看各个宗教,多了解他们,多认识他们,这是教育,宗教教育。同时,我们也把佛教介绍给他们。

  社会是多元的,变化多端。广目天王手上拿的是龙,或者拿的是蛇,龙、蛇都一样。龙、蛇表什么?表变化,千变万化,就说明社会千变万化,你要看清楚。变化当中还有不变的原理原则,他的一个手上拿着龙,一个手上拿个珠,那个珠就是不变的原则,要掌握到,你才能应付多变的社会,它取这个意思,你说多好!北方天王手上拿的是伞盖,伞盖代表什么?防止污染。你接触多元变化的社会,决定不能够污染,污染就错了,在这个复杂社会里头保持清净平等觉,伞盖是取这个意思,这叫护法。不是叫我们不接触,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守住自己的清净、平等、正觉、慈悲,那是真正懂得护法,决定不受污染。什么是污染?自私自利、损人利己、贪瞋痴慢,这个念头是污染。我们在一切人事环境、一切物质环境里面,把这些污染永远离开,你的心才清净,清净心生智慧,这样才能真正护持正法。

  正法,诸位必须要晓得,佛法是正法,佛法之外的是不是正法?佛家常说,「圆人说法,无法不圆」,大乘法里面也常说,哪一法不是佛法!觉悟了,法法皆是佛法,所以说佛法广大无边,常讲佛法无边。如果你要是说基督教不是佛法,那基督教就是佛法的边,它有边!怎么能说无边?天主教、犹太教,昨天晚上我们参访犹太教,今天拜火教,如果说它不是佛法,那佛法就有边了,佛法怎么可以说无边?佛法无边,然后我们晓得,所有一切宗教、所有一切族群统统是佛法。佛是觉悟的意思,你觉悟,你明白了、你搞清楚了,就叫做佛法;你没有搞清楚,那叫世间法,佛法清楚、明白,就叫做佛法。佛教经典摆在我们面前,你对它不清楚、不明白,这不是佛法。所以对于迷惑不了解的人,再问他一句,哪一法是佛法?没有一法是佛法。觉悟了,法法皆是佛法,觉悟了的人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妄想。有妄想分别执着,什么都不是佛法,没有一样是佛法;离开妄想分别执着,法法皆是佛法。这是佛在大乘经上常讲的,我们要懂得。

  我们今天布施供养其它宗教,有很多人奇怪,他为什么奇怪?他是凡夫,他没有佛法,他不懂佛法。所以有很多人问我,「法师,你为什么拿这些钱供养那些其它宗教?」我说,「我没有供养其它宗教。」他说,「你为什么不供养佛教?」我说,「我是供养佛教。」他说,「那明明它是回教、伊斯兰教、印度教。」「那都是佛教,是你自己没有看清楚,统统是佛教。佛教里头有宗有派,你懂不懂得?」他说,「懂得,佛教有十个宗。」那都是佛教的宗派,他们里面崇奉的神,崇奉的上帝,都是诸佛如来的化身。佛家不是常讲吗?你念念《观世音普门品》三十二应,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应以基督教得度,他就现基督教身;应以上帝身得度,他就现上帝身,都是诸佛如来。《无量寿经》上有一句话,「一切皆成佛」,这一切包不包括他们?统统包括。一切皆成佛,你看这个意义多深、多广,多么圆满。小心量分自、分他,你永远不能成就,不但证果你没有分,开悟都没分,自己给自己做了障碍。我们应当要觉悟,应当要明了。好,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
太上感应篇  (第三十八集)  1999/6/25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012-0038

  诸位同学,大家好。「随缘济众」说了十个项目,前面八条介绍过了,这后面还有两条,第九是「敬重尊长」,第十「爱惜物命」。佛教人要随缘而不攀缘,佛菩萨自己圆圆满满的做到,做出一个样子给我们看。「敬重尊长」,尤其是现代人所疏忽的,为什么要敬重?尊长是让我们学习敬重的一个对象,而实在佛的意思是要我们一切尊敬,为什么?因为尊敬是性德。我们学佛目的是要作佛,怎样才能作佛?必须把性德圆圆满满的恢复过来,那就自然成佛了。佛不是勉强成就的,是自然成就的。佛在大经上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本来我们都是佛,现在不是,什么原因不是的?我们的思想、见解、行为违背了性德,所以就不是佛。要是顺应性德,那就是佛,跟一切诸佛如来无二无别。由此可知,佛教化众生,无非是教化人随顺性德而已。随顺性德是自然的,违背性德就是破坏自然。在佛法里面有时候不用自然这个名词,怕大家对这个名词有执着、有误会,用法尔。法尔是什么意思?跟自然意思是一样的。法是一切诸法,尔,就是这个样子,本来就是这样的!

  实在说现代我们对这些意思,体会应当是有相当的深度,为什么?大家常讲自然环境被破坏了,自然环境就是我们生活环境,自然环境被破坏就是我们生活环境被破坏。我们现在生活已经感到相当痛苦,不但饮食里面含着有许多的病菌,叫人吃饭都提心吊胆,水里面也含着有毒素,甚至于空气里面含着有毒素。我们这个时代,饮的水、呼吸的空气,不如古时候时代。古时候时代确实饮的是清泉,呼吸的是新鲜空气,这是我们生活环境远远比不上古人。被谁破坏?我们自己破坏的,真的是自作自受。可是并不是我们人类统统都在做,少数人做,多数人受连累。少数人发明,多数人贪图一点小便宜,贪图一点小利,不知道后面有大灾难在后头,这是愚痴,这是真正的无知。佛教人没有别的,恢复性德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28 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性德是你本有的。你现在迷了,无量的智慧德能不能现前,佛苦口婆心劝导我们。智慧德能何以不能现前?迷惑、愚痴,从痴迷里面生起妄想分别执着、是非人我、贪瞋痴慢,这个东西造业,这就是破坏自然环境。使我们自性本具的德能产生了障碍,不能现前,在这个时候,佛称这些人叫凡夫。只要把这些障碍除掉,智慧德能又恢复了,这个人就叫佛菩萨,佛菩萨跟众生差别就在此地。

  我们只要相信佛的话,理解佛的话,依照佛的话去做,就能够恢复性德。《华严经》,普贤菩萨给我们提了十个修学纲领,第一条「礼敬诸佛」,也就是说真正修行要从礼敬诸佛开端。了凡先生在此地教我们敬重尊长,就是礼敬诸佛的落实,这是初步落实,培养敬重之心,敬爱、尊重,培养这个心,这是性德。然后以这种敬爱,真诚的敬爱、真诚的尊重,对待一切众生,再也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这就是性德的流露,这就是普贤菩萨礼敬诸佛真正落实。只要这一条能够落实,其余的九条就好办,就不难!你的生活,你的工作,你处事待人接物,你的思想、言行,都是普贤行,也就是普贤菩萨修行的办法你得到了。在大乘佛法里面,普贤行是最殊胜的修行方法,这个方法能成佛;换句话说,这个方法能明心见性,所谓成佛就是明心见性。

  我们再细细思惟,这些经论我们读得很多,说起来我们都很熟悉并不陌生,可是始终不能够落实,原因在哪里?原因在行之不力,说实在的话根本没有想去实行,没想去实行,不只是行之不力,根本就没去做,所以我们没有办法契入佛菩萨的境界。说个老实话,十大愿王的真实义我们了解得不透彻,并不是真正明白,真正明白哪有不照做的道理!古圣先贤们用这种方法来培养性德。人如果能够敬重父母,敬重师长,敬重长辈,从这个地方下手容易。可是在今天就难,今天的社会普遍的崇尚自尊,不会尊重别人,自大!所以傲慢的习气不断在增长,总是欺压别人。这样的心态是造极重的罪业,与性德完全相违背。不学佛已经就不堪,学佛还要这个做法,哪有不堕落的道理?所以我们要懂得这个意思,佛为什么要这样教我们,这种教学法不是他创造的,不是他设计的,完全是顺应自然,完全是随顺性德。我们如果明白、了解,自然能够欢欢喜喜依教奉行,认真去学习,在生活里面学习,在处事待人接物当中学习。

  末后一条「爱惜物命」,这一条实在上说劝导我们要惜福。自性里面有无量的福德,我们在大经上看到,《华严》里面讲的毘卢遮那佛的依正庄严,往生经里面讲的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依正庄严,那个福报不是修来的,称性的。也就是说完全是自然的,那个自然生态一丝毫没有破坏,无论是物质环境、人事环境,美好到极处,所以称之为极乐世界。在这个环境里面,佛菩萨为我们示现的还是爱惜物命。何况我们凡夫没有见性,自性的福报一丝毫都享受不到。我们今天享的福报是什么?从哪来的?是从修德来的。这好比你有福报,你有财富,你有亿万财产,但是都在银行里面,身上一分钱也没有,走在街上想吃东西,挨饿,没人给东西给你吃,怎么办?只好临时打工,赚一点钱去吃一餐饭。这临时打工赚一点钱吃饭,是修德;性德虽然有,这时拿不出来,凡夫就好比这种状况。

  我们修这么一点福德,你要不爱惜,这个福很快就享完。古人有一句话说得好,「禄尽人亡」,禄是什么?福报。人寿命很长,你有八、九十岁的寿命,你那个八、九十岁的福报五、六十岁就享完了,不知道惜福,享完了,享完了虽有寿命也要死,福没有了。由此可知,惜福重要,懂得惜福的人,寿命虽然到了,福没享完,没享完他不会死,他的寿命自然延长,为什么?福没享完,他还有余福。所以我们常讲添福添寿,添福有两个方法,一个是自己会修福,一个是自己会惜福,又会修福、又会惜福,他的寿命当然就延长,这是一定的道理。儒、佛都教导我们要节俭。

  爱惜物命,这个物命特别是指动物,这一句里头就含着不杀生,更进一步不食众生肉,不吃众生肉是惜福。吃众生肉,不要以为这很平常,社会上大家都吃。佛经上讲得很清楚,你吃牠八两,将来要还牠半斤,不是说吃了就没事,吃了很麻烦!你这一生吃了多少动物的肉,你要多少生才能还得尽。所以「人身难得而易失」,失掉人身再得人身不容易。就讲个最简单的,这一生吃了多少众生肉,来生再变畜生,生生世世变畜生还债,统统还完了,这才能再得人身,你去想想,这个事情多麻烦!世间人不知道这个利害,佛菩萨知道,真正修行人知道,不跟众生结冤仇,不跟任何人有债务上的纠纷,别人欠我的不要了,这个好。要怎么样?你还要去讨债,你来生还要去跟他两个碰头;不要了,帐了了!欠别人的要赶快还,还得很痛快,我们菩提道上就没有障碍,往生就走得潇洒、走得自在,冤亲债主不会来刁难,诸佛护念、龙天善神保佑。你不知道惜福那怎么行?惜福,点点滴滴都要爱惜,要养成习惯。

  我第一次到加拿大温哥华去讲经,那边的同修告诉我,说温哥华有一位大护法供养宣化法师一栋大楼,当时那个楼是值一百万,我去参观过,美金一百万。什么原因供养的?在一桌吃饭,看到宣化法师用一张卫生纸,就是擦的卫生纸,用了八次,用一次迭起来,用了八次。他受了感动,供养一百万,惜福的果报。宣化法师在美国许多大城市里都有道场,福报大,福报从哪里来的?惜福,他真的节俭,真的惜福。自己生活确实节俭,别人做不到,他们日中一食,不倒单,房间里头没有床铺,持戒很严,这些地方值得我们赞叹,值得我们学习。他讲的那些神通,这个我们不赞叹他,但是在持戒、惜福这一方面,我们应当要向他学习。这个十条我们简单就跟诸位同修介绍到此地,这个批注里面说得非常详细,大家自己可以参考。
太上感应篇  (第三十九集)  1999/6/26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012-0039

  诸位同学,大家好。《感应篇》第十八句是:

  【慈心于物。】

  向下这一段经文是讲养性,修心养性,这一科里头是讲修敬。『慈心于物』,「物」就是众生。佛法里面常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慈悲是德,方便是功,我们常讲功德。前面这一段教给我们「积德累功」,积德就是存心,累功就是行事。慈悲心就是世间人讲的爱心,佛法为什么不说爱要说慈悲?这里面有个原因,世间人这个爱是感情的,爱生于情;慈悲也是爱,但是慈悲是生于智,是理智而不是感情的。凡是感情的很容易变化,所以世间人讲爱情是决定靠不住的,千变万化,自己也不能控制。佛菩萨这个爱心是永恒不变的,叫做慈悲,它是理性的,它是心性、真理自然的流露。真慈平等就是佛。在经典里面,佛给我们讲十法界的因行,当然每一个法界要讲因缘,都非常复杂,《华严经》上所谓的「无量因缘」。无量因缘当中总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所以佛就将最重要的因素提出来教导我们。作佛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真慈平等,真是纯真,前面在积德累功的时候,我们曾经说过。

  一个修行人,一个明白人,彻底了解宇宙人生真相的人,他有三桩事情是我们一般凡夫所忽略的。第一个,他的心是真诚至善,善心,善心达到究竟圆满,至善。儒家也教人「止于至善」,一个纯善的心处事待人接物,纯善心就是此地讲的慈心,这是第一个特色。第二个,纯是一个爱人之心,没有想到自己,就像一个慈母爱护他的幼儿一样,全心全力的照顾,把自己都忘掉了。佛与大菩萨是以这样的爱心爱护十法界的众生。第三个是纯是利益之心。这个三点把诸佛菩萨的心行说尽了。而这个三桩事情,我们细心去观察,几乎通于一切宗教,各个宗教的教义虽然不相同,仪式不一样,但是这个三点是有共通之处,宗教可以圆融和合,可以说这是根本法、基本法,从这个基本法上着手发扬光大。《华严》是一个例子,《法华》也是个例子,看看佛家的大乘经论,一乘教典,无不是以这三个因素融合虚空法界种种不同的族类,我们今天讲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宗教信仰,以这三桩东西融合了。至善、真慈、利益对一切众生,真正做到舍己为人。佛是大智大觉,我们讲他的觉行圆满,凡是大智大觉的人一定具备这三个因素,能以平等慈心于物。

  佛家教人养生,这是一切众生,可以说是不分族类、不分宗教,最关心的事情,怎样保持健康长寿,幸福快乐,养生!要想身体好,健康长寿,最重要的就是慈悲心,这是许多人疏忽了,心地清净慈悲就不会生病。所有一切病痛、烦恼从哪里生的?我们要细心去观察,从污染生的,这个道理不难明了。这几天,我听人家说,报章杂志里面刊载欧洲牛肉又发生问题了,又不能吃了。甚至于葡萄酒里面还掺杂着牛肉的牛血,把葡萄酒染红,大家都心里头慌了,很明显的,污染就是疾病的根源。心地清净,没有污染,就不会生病。慈悲能够化解一切不祥,不但能解毒,对自己来讲你有能力解毒,慈悲心能解毒,慈悲心能化解世间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之间一切误会、歧视,所以种种不吉祥,慈悲心能够化解。

  所以我这个妄想打了好多年,希望能办一个多元文化的学校,多元文化教什么?就是教导至善的心、慈悲的心、利益众生的心。多元文化研究所,多元文化学系,课程内容就是这三点,这三点在佛法里面讲就是菩萨。而慈心里面最重要的,是不杀,你看净业三福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对一切众生,这个物是讲一切众生,不可以有杀害的念头。不但不能杀,伤害都不可以,这才是真正慈心,是所有一切戒律的基础,戒行的根本。佛菩萨教我们养生之道,特别着重慈悲心;世间人养生只懂得生理,饮食要卫生,卫是保卫,保卫生理,求得生理的健康。但是生理健康真正的因素他没有找到,所以选择最健康的食物,他还是会生病,他还是会老死。什么原因?生理健康对于健康长寿不是第一个因,它是第二个因,这是治标,不是治本。由此可知,讲求卫生的人是治标不治本。

  本是什么?本是心。佛经里头常讲「依报随着正报转」,我们这个身是依报,心是正报,所以心理健康,我们生理就健康了一大半,饮食方面稍微注意一点,那就过得非常好。心理不健康,生理怎么调养还是无济于事。这种例子我们看得太多。古代这些帝王将相,对于生理上的保卫,都是找一些专家、第一流的人来照顾他,还不一样短命。历代帝王,诸位去查一查看,活到七十岁有几个人?没几个。大多数四、五十岁生命就结束了,五、六十岁,长寿,七十岁以上的稀有!古人称为古稀之年。什么原因?疏忽了心理的卫生,他懂得生理的卫生,他不懂得心理卫生。所以慈悲心比什么都重要,我们养身体,还要懂得养性情。

  佛家的饮食为什么选择素食?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劝导我们素食,但是他自己没有实行素食,那是生活环境不许可。佛是一个非常慈悲的人,慈悲的人就不愿意麻烦别人,佛每天出去托钵,托钵,人家吃什么就供养什么,这就方便了。如果佛要提倡素食,每一家都还要准备一点素食应付托钵的人,你说这多麻烦?不愿意给人添麻烦。所以这是随缘。诸佛菩萨那些修行人行,随缘没有问题,因为他的心慈悲,他没有分别、他没有执着,他的心清净,不受污染。我们是凡夫,我们的心不清净,我们的心会受污染,所以不能不有选择。中国佛教采取素食,始于梁武帝,梁武帝读《楞伽经》,佛在经上劝勉菩萨不要吃众生肉,他读了之后非常受感动,他自己采取素食,劝勉出家人也采取素食,所以素食运动就这样展开来。全世界的佛教徒都没有吃素食,吃素食只有中国。

  全世界出家的佛教徒,头顶上没有燃香的,燃香只有中国。头顶燃香是什么意思?佛在经上讲的,「燃烧自己,照耀别人」,是我们发愿舍己为人,懂得这个意思就行,不是真的叫你把身体烧掉,身体烧掉了你还拿什么去帮助别人。诸佛菩萨,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服务众生,为众生服务,为人民服务。你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你拿什么服务?佛家讲的燃身、燃指、燃臂,都是取舍己为人的意思。你要会错了意思,真的把身体烧掉,手指烧掉,手臂烧掉,你变成个废物,什么事也不能做。观世音菩萨两只手还不够,要千手千眼,我们两个手还要把它烧掉,这成什么话?意思错会了。祖师大德教我们在头顶上燃香,让你时时刻刻记住,我曾经发愿舍己为人。可是头上有很多人烧了好多个,我还曾经看到有一位出家人,头顶上大概烧了有三、四十个香疤,燃得那么多,自私自利,贡高我慢。为什么?他燃得多,别人燃得少,我比你多。贡高我慢,完全不懂得燃香的意义。所以身上燃不燃没有关系,心里头要记住佛的教诲,真正发心无条件的、无私的为一切众生服务。

  可是素食非常重要,素食养生、养心、养性,性用现在讲是情绪,就是素食里面也有对性情不好的,佛都把它拣择出来。大家晓得,佛家讲的五荤菜,荤是草字头,荤不是肉食,许多人讲吃荤以为是吃肉,错了,荤不是肉,荤是蔬菜。肉在佛家讲腥,荤腥。荤是五种蔬菜,这个大家都晓得,大蒜、小蒜(我们叫荞头)、韭菜、葱、兴渠,兴渠过去中国没有,现在很普遍,我们叫洋葱。这些东西影响生理,没有功夫的人,没有定功的人,它会产生不好的效果,所以佛家把它避免,这五种叫荤菜。《楞严经》上讲得很清楚,生吃容易动肝火,脾气暴躁。所以佛才劝导初学的人,你要保护自己善良的一个情绪,饮食会影响情绪。素食保护慈悲心,不食众生肉,所以素食卫生、卫性、卫心,这是最好的选择,最好的养生之道,它养生、养性、养心,这是大学问。

  从这个地方生起爱护一切众生的心,欢喜、无条件照顾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菩提心就从这里生。佛常常劝我们发菩提心,我们菩提心不知道从哪里发?菩提心要从爱心里面发出来,这个爱心不附带任何条件。有条件的爱心不是菩提心,无条件的爱心才是菩提心。无条件的爱心难发,难在哪里?难在我们不了解宇宙人生真相。如果你明白了,菩提心自然就发出来。宇宙人生真相是什么?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就是自己,这才是真相。我这个讲法大家好懂,佛经上的讲法大家听了很难体会它的意思。佛经上怎么说法?「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这个话听起来不好懂,我把它变一变,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就是自己。你们想想看,你什么时候能够体会到,什么时候你承认、你肯定,你的爱心自然就发出来了,那个爱心是平等的慈悲心,那是真正的菩提心。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太上感应篇  (第四十集)  1999/6/27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012-0040

  各位同学,大家好。《感应篇汇编》第十九句:

  【忠孝。】

  两个字,这两个字实在是德行感应的根本,所以批注里面在全篇是最丰富的一段。我这个本子跟你们用的本子不一样,我这个本子总共有十七页,一页是两面,可见得古德对这两个字重视。『忠孝』,「孝」是诚敬的根本,佛法建立在孝道上,中国自古以来,儒家的教学也是以「忠孝」为中心。所以受教育,什么叫教育?忠孝而已矣,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就是要学忠、要尽孝。古人教我们「为臣尽忠,为子尽孝,这是天理之常,人伦之本」,批注开端就这四句话。为臣尽忠,这句话要用现代言语来解释,佛教人依义不依语,这句话讲得好,你要懂得它的意思。因为语言会随着时代变,意思是原则、是纲领,永远不变的。在过去帝王的时代,为臣尽忠是臣子对于君王要尽忠,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被领导对于领导的人要知道尽忠。这个意思引申来说,就是为一切人民服务要尽忠,这个意思诸位就更好懂。我们服务,服务有对象,对象是什么人?对象是人民,我们为人民服务,为众生服务,要知道尽忠。为子尽孝,这句话好懂,尽忠是依尽孝为根本,如果一个人不懂得孝,他怎么能够尽忠?

  所以孝是「天理之常,人伦之本」,忠是做人的大道理。你看看中国的文字,忠这个字是中心,就是你的心要正、要中,不能有偏,不能有邪。古人给我们解释「诚敬」,诚敬是相貌,「一念不生是谓诚」。由此我们就可以体会到忠心就是一心,二心就不忠,二心你的心就偏,忠心是一念不生,生一念就不忠。由此可知,忠这个字是诚敬到极处,真诚恭敬到极处,才叫做忠。儒家的教学,佛家的教学,就是教的这个。这是天理之常,常是常道,永恒不变的,在佛法里面讲的就是法性之常、法尔如是。人能够守着常道,这个人就叫做佛,就叫做菩萨;失掉了常道,违背了常道,这个人就叫众生,就叫凡夫,可见得圣凡就从这个地方一念差别。人伦之本,做人的根本;换句话说,忠孝这两个字没有了,人伦的根本就丧失了。还有人的形状,有人的样子,实际上是不是人?不是人,只是人的样子。

  天台大师讲《法华经》,将十法界展开为「百界千如」,百界从哪里来的?每一个法界里面都有十法界。譬如我们是人法界,人法界里面有人中之佛,哪个是人中之佛?忠孝两个字做到圆圆满满,丝毫没有缺陷,这就是人中之佛。人中之菩萨,忠孝两个字做到五成以上,没有圆满,这是人中的菩萨,人中的缘觉,人中的声闻。忠孝两个字能够做到十之一、二,那才是人中之人,才算得上是个人。能够做到四成、五成,人中的天人。如果做不到,违背了,人中的畜生,人中的饿鬼;完全相违背,大逆不道,人中的地狱。每一法界都具足十法界,所以就有一百法界,每一界里面都具足十如是,所以称为百界千如。百界千如是告诉我们一个原则,告诉我们事实真相。这样再展开一百界里面,每一界里头又有十法界,就千法界,所以法界无量无边。法界从哪里来的?从我们妄想分别执着里面变现出来的,无量无边的法界,变幻无穷,这个变幻里面有一个不变的原则,这个原则就是忠孝。所以在《感应篇》,忠孝这两个字,批注占这么大的篇幅,这是古大德的慈悲、爱护,唯恐我们对这两个字认识不清楚。世出世间的学问能不能成就,关键就在这两个字;修行能不能证果,关键也在这两个字,你说这多重要!

  它底下这几句话我们把它念下去,意思深广无尽。「使为臣不忠,则君复何望于臣,为子不孝,则父复何望于子,畜生禽兽之不如,安可言人乎」。这几句话现代人听到会摇头,听不进去,现代人不以为然,认为说这种话落伍了,这旧文化,应当要淘汰掉。凡是有这种观念的人,有这种行为的人,所以才招来世间的大灾难。懂得忠孝的人,懂得这个道理,懂得事实真相的人,不但不敢为非作歹,连一念邪思都不容许,哪里会造业?更何况造极重的罪业?这些意思我们同学们要多多的去想想,多观察,细心去体会,然后才知道圣人的教诲至真至善。我们绝不能迷于世俗,迷于世俗招来的苦报无有穷尽。诸位也许晓得,古今中外有许多预言都集中在这个时代,都说这个世间会有灾难。我们学佛的人不相信预言,学佛的人相信因果,如是因、如是果、如是报。佛不说预言,佛说因果,善因一定得善果,恶因一定得恶报,因果报应丝毫不爽。

  忠孝是善,忠孝是善之大根大本,这个字不能不多说说,要把它认识清楚。这两个字,在中国制造文字原则里面,都是属于会意,文字是符号,你看到这个符号,体会这符号里面的含义。所以忠是中心,不偏不倚,教我们如何用心,忠是真心,偏了就是妄心,这个字是教我们用真心。诸佛菩萨用真心;声闻、缘觉用的是相似的真心,还没有到纯真;六道凡夫用妄心,不真,所以这个意思很深很深。孝这个字是叫我们体会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是什么样子?你们看看这个字的样子,上面是个老,下面是个子,这意思很明显的告诉我们,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体就孝,上一代跟下一代分家了就不孝。从这个意思再引申,上一代还有上一代,过去无始;下一代还有下一代,未来无终,无始无终是一体。这是什么现象?岂不是佛在经上跟我们讲的,自性、法身的样子。大乘经上常说「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就是这一个字最好的批注,孝是什么意思?就是「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所以我常讲「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就是自己」,这就是孝字。这个符号说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明了这个真相你就认识孝道。

  这两个字合在一起就是圆圆满满的佛法,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说什么?忠孝二字而已。不仅是世尊所说的一切法不离这两个字,乃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无尽的法藏,也是这两个字而已,这两个字怎么说得尽?诸佛如来一起说、共同说,说无量劫,这两个字还是说不尽。我们连这两个字粗浅的意思都不能体会,难怪修学功夫不得力,研经听教不能开悟。研经听教不能开悟是对这两个字不认识,念佛修行功夫不得力,是这两个字丝毫都没有做到。所以这两个字你认识,你会开悟;这两个字做到,你就能修行证果。所以这两个字我们也要多用一点时间,来跟诸位同修介绍。实际上我知道的也不多,我能体会到几分,我也只能做到个一分、二分而已。

  批注接着说,「人虽应登仙品,必须多历岁年,唯至忠至孝,今日谢世,明日便生天界,人知忠孝为臣子大节,岂知尤为超度之本哉」。这个话说得好、说得对,没错,这是讲到什么?讲到修行。《感应篇》是道教的,道教修行目标在生天,进入神仙的俱乐部,也很难得。生天不简单,佛法里面讲欲界天要修十善、四无量心,色界天还要修四禅八定。但是人生在世能够尽忠尽孝,不必修行,死了以后自然就生天。这个话是事实,至忠至孝的人生天的品位也高;换句话说,如果不忠不孝,虽修十善、四无量心也不能生天。同样的道理,不忠不孝,念佛也不能往生极乐世界,你在念佛堂诚心诚意去念,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一样不能往生。所以这两个字不但是做人的根本,也是修行的大根大本,决定不能疏忽。这两个字我们要多用一点时间来研究讨论。
太上感应篇  (第四十一集)  1999/6/28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012-0041

  诸位同学,大家好。昨天讲到:

  【忠孝。】

  这两个字,这两个字无论是在中国固有文化,或者是在大乘佛法里面,都是属于心性之学。这两个字在六书里面都是属于会意,也就是说让我们看到这个符号,体会它所表的意思。心,这个意思很难体会,很难懂得,大家在《楞严经》里面看过,《楞严经》一开端,世尊对着阿难问他心在哪里?并没有说是真心或者是妄心,阿难比我们聪明,说了七个地方,都被世尊否定。这一段文字很长,古人的科判定为「七处征心」,也有人把它判作「七番破处」,都有它的道理。心不但找不到,甚至于心也没有办法想得出来,所以佛经里面常用八个字来形容它,叫「不可思议,心行处灭」,这八个字能够说到一点彷佛。儒、佛讲的心都是讲真心,都是讲的本性,真心、本性遍一切处,佛法里面讲的心包太虚。

  《楞严》尤其说得透彻,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皆是「唯心所现」。所以心是能现,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心之所现。就如同我们作梦一样,我们每个人都有作梦的经验,梦里面有虚空、有法界、有一切众生,从哪里来的?现在人说从意识心里头变现出的梦境。没错,意识心是个妄心,佛法里面讲识心,变现出的梦境。而我们所谓的现实的环境,现实的虚空法界芸芸众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28 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又有几个人知道是我们真心、本性变现之物?这就没人晓得。心没有相,心能现相,心起作用能将这个现象任运变化,所以说是唯识所变,十法界依正庄严。识是什么?识是念头。念头是心的作用,心起作用就叫做念。所以念这个字也是会意,你看在中国文字上,念是今、心,就是现在你那个心,你现在心在动。所以佛说「一切法从心想生」,心想就是念,就是念头。

  心起作用,如何将这个作用用得纯正?世出世间的圣人用心是纯正的,佛菩萨用心是纯正的,纯正就是忠。这个心上如果不加任何符号,那就表的是心,加上符号就是表它的作用。忠是正用,一点过失都没有,一点错误都没有,这叫忠,我们要懂得。所以这个意思无限的深广。在儒家《大学》里面教人,「诚意正心」,诚意是心之体,正心就是心之作用,要用得正,正就是忠。可是我们现在的凡夫,我们哪里知道心?禅宗说得好,「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诸佛如来教人没有别的,就是教人认得心而已,认得心你就成佛。由此可知,除佛菩萨之外,没有人认得心!声闻、缘觉没有明心见性,换句话说,还没有认得心,何况等而下之。

  心起作用就是思想、就是见解,这些思想、见解错了,错在什么地方?佛家讲有无明障碍着,烦恼搅和着。佛这么说,儒家也是这么说。所以儒、佛论修行都是先断烦恼,然后开智慧,智慧开了你就认得心。儒家教人的纲目也是这么个说法,「格物致知」,这个格物多重要!我们今天修学功夫不得力,就是没有从这个地方下手,没有去做。物是什么?物是欲望,物欲。一切众生对物欲深深的贪恋、执着,他的果报生生世世搞轮回,搞三恶道。所以你修行要想成就,你必须把五欲六尘舍得干干净净,你才有救。不但世间法不可以贪,佛法也不能贪,《金刚经》上说得好,「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我们想想,自己为什么不能成就?为什么还造地狱业?学佛的人造地狱业多,我看得太多了。现前造地狱业,将来一定得地狱果报,不晓得果报之可怕,他敢造业,起心动念自私自利,起心动念欺骗众生,欺骗佛菩萨,叫自欺欺人。他用的是什么心?这样的心怎么能成就?以这样的心做一点好事,也有一点果报,果报在哪里?三途六道里面去享受。如果五戒十善不具足,说老实话,五戒十善具足的人不多,第一个就不诚实,五戒里头有不妄语,十善里头也有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我们自己想想,我们有没有犯?如果要犯了,《地藏经》上说得好,拔舌地狱,你能逃得了吗?不要说你有这个行为,起这个念头就造业。这个我们在前面已经读了不少,起心动念都在造业,自己还要想有好的果报,哪有这回事情?

  往年我在休斯敦讲演的时候,遇到蔡老居士,蔡念生老居士的公子,我们在一起吃饭,谈到这个修学之所以不能成就,他说一句话说得好,他说,「人功夫不能成就,原因就是不知耻。」我听了这个话深有感想,真的不知耻,儒家讲「知耻近乎勇」,勇是精进不懈,为什么不能精进?不知耻。我们那天的谈话谈了也有一个具体的结论,希望我们来推行知耻运动,我们搞一个知耻学社,有这么一个念头。人能够知耻,那就是世出世间圣贤的根基,菩萨知耻,所以他能成佛;声闻、缘觉知耻,所以他能够精进。什么叫知耻?不如人是耻辱。要以谁做标准?以佛菩萨做标准。我们样样比不上佛菩萨,就是我们的大耻辱,去向佛菩萨学习,佛菩萨身心清净,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放得干干净净,他能做得到,我们为什么做不到?我们为什么还要贪着,还要拼命在营求,错了。

  佛法讲用心都劝人发菩提心,菩提心里面讲直心、讲至诚心,那是孝,真诚到极处,这是真心、是本性,是菩提心之体。心性起作用,有对自己,有对别人,对自己的是深心,深心是自利心;对别人是大悲心,大慈悲心,这是利他。所以深心跟大悲心都是忠的意思,你的心起这个作用正确,纯正无邪。什么叫深心?古德解释「好德好善」,这个讲得不错,好德好善之心。什么叫德?前面讲过,存心是德。存什么心?我们将世出世间圣贤的教诲归纳成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心里面常存这十个字就是深心,这是自受用。诸位果然能常存这十个字,自然健康长寿,心情愉快,世间人讲的幸福美满,就表现出来了,你的忧虑、你的烦恼、你的罪业就能够消除。如果与这十个字相违背,你造业,你不能离开烦恼,不能离开忧虑,不能离开恶业。心存这十个字,这就是有德,前面文上讲的「积德」,念念不忘这十个字,这是积德;「累功」,大悲心利他是累功。你果然积德,德在哪里表现?德就在你形相上表现。古人所谓是「诚于中而形于外」,你的相貌、你的表态就把这十个字完全表现出来,在你面孔里面。佛法讲「六根门头放光动地」,什么放光?就这十个字放光,动地是感动别人。你的相貌,你的言谈举止,自然显示出「看破、放下、自在、随缘」,这八个字就是放光动地。再加上「念佛」,那就更不可思议,那才达到究竟圆满。

  这个十句,我想我们每个同学都记得很清楚,都能说得出来,可是没有把它放在心上,没有把它放在行为上,因此我们功夫依旧是不得力,依旧在造六道业。说六道业还说得好听,实际上是造三途业,怎么得了?最近这些年来,我们学佛,前天陈大使问我,我们现在这个题目是什么?我就告诉他,我们有个总题目,八个字,「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我们的目的是「知恩报恩」,要把知恩报恩落实。我们学佛的人知恩报恩是挂在口皮上,天天念「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什么叫四重恩不知道。父母对我们有什么恩?老师对我们有什么恩?国家社会对我们有什么恩?一切众生对我们有什么恩?几个人知道?不知道就是耻,知道而不能够做到也是耻辱。要真正去了解它,佛法教学信解行证,你为什么做不到?你解得不够透彻。如果你理解透彻了你一定去做,不需要人鼓励,不需要人勉强,自动自发就去做。解得不够深、不够彻底。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还是一句老话,不好学,不肯学,那就没法子!谁能够学到?好学的人学到。

  我往年在台中亲近李老师,那个时候我在家没有出家,我跟他一年三个月,以后到台北出家。李老师那个时候在台中住了十年,学生十几万人,他很感慨的说了一句,他说,「你们这些人跟我十几年,没有学到东西,学到东西的人走了。」台中同学跑到台北来找我,他说,「老师说你学到东西,你学到什么?」我说,「老师没有特别教我,上课的时候你们大家不都在一起吗?」这说真话,老师从来没有特别教我的,为什么我能学到,你们不能学到?我有心,你们没有心。我想学、肯学,你们虽然天天坐在那里,听得比我多,机会比我多,你们是耳边风,你们听了没有落在心上。所以不肯学,天天在老师身边,守一辈子还是造三途地狱业报,那叫真正可惜了。今天我们看到「忠孝」两个字,我的感触非常深,这一段文的批注也多,三十多面,希望诸位细细去看,看了你再听我来讲解。果然肯学,喜欢学,认真学习,你一定得受用,这个受用不只一生,决定往生不退成佛。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太上感应篇  (第四十二集)  1999/6/29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012-0042

  诸位同学,大家好。《感应篇汇编》讲「忠」字,批注里面总共有四十三条,大多数都是列举历代各行各业尽忠的事迹,给我们做参考,提供我们学习。在修道人,学佛的人,应当怎样尽忠、怎样尽孝?对于「忠孝」两个字应该如何看法?前面曾经跟诸位说过,这两个字都是属于会意,我们从这个符号上要体会其中的真实义。忠这个字的形状是中、心,也就是心起作用要保持中道,佛家讲中道第一义谛,儒家讲中庸。所以要懂得用中,在世法里面就是圣贤,在佛法里就是佛菩萨,世间圣人跟出世间圣人懂得用中。这个世间圣人用中,用的是相似之中,如果我们用天台六即来说,他是相似即中,世间的大圣也能够做到分证即中。而在佛法里面,诸佛菩萨,像《华严经》上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可以说已经达到究竟即中。诸位从我这个话里头去体会这个意思,是一个究竟圆满的中道。中则不偏,中则不曲。

  为什么我们说诸佛菩萨是究竟圆满的用中,超过世圣?佛菩萨的心确实是包虚空法界。这个道理、事实真相世间圣人没达到,世圣所谓天下,实际上是指这个地球,以天下为心,真正能够爱世人。而佛菩萨的心量是遍虚空法界,因为他知道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唯心所现;换句话说,就是心的相分。心没有相,它能现相,所以相是心的相分。在凡夫,我们现在六识感官里面的相分是唯识所现,唯识所现的我们称它作妄相,所以《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妄相之外还有没有一个真相?佛说有,真相是一真法界,华藏世界是一真法界,极乐世界也是一真法界。诸位在这个言语里面有没有听出意思来?你要真正听出来你就明白,相没有真妄,说真、说妄是佛的方便说,不是真实说。为什么说不上是真、是妄?因为心性里头没有相,怎么能说真、怎么能说妄?如果你是一心,现的相就叫一真;如果你是三心二意,现的相就叫妄相。你有没有听明白?相是心现的,是识变的,所以说一切现象从心想生,这是真理,是事实真相。

  诸位如果体会得,你就肯定佛在经上所说的「依报随着正报转」。正报是什么?正报是心,依报是境界,境界决定随着心念转变,所以佛菩萨在境界里面做得了主宰。凡夫不晓得这个道理,也不知道这个事实真相,所以心被境转。听说这个世间有灾难,惶惶不安,忧虑万端,为什么?心随境转,这就不自在,就苦不堪言。诸佛菩萨你问他有没有灾难?没有。为什么没有?他不但没有不善的心,他没有二念,永远住在一心上。所以我们世间人所讲的吉凶祸福他都没有,世间人所受的苦乐忧喜舍他也没有,这叫会用中,这就是中心。我们世间人讲尽忠,尽忠是什么?中用到了极处、用得究竟圆满叫尽忠。真正做到究竟圆满的忠、究竟圆满的孝,是如来果地上。等觉菩萨还有一品无明未尽,他的忠孝还欠一分,还没有做到究竟圆满。这是佛法里面讲忠孝跟世法差别所在。

  但是这个说法高,怕的是我们做不到。做不到也要做,学佛一定要向佛菩萨学习,从哪里学起?要从拓开心量做起。佛家常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诸位要晓得,这两句话八个字,是说的我们真心,是我们自己的本分,我们的真心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现在这个心量为什么变得这么小?小到只知道自私自利,所以才有灾难。如何消灾免难?拓开心量是最好的方法,最有效果的方法,要发心为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服务。这就是四弘誓愿里第一句所说的「众生无边誓愿度」,这句话要用现代话来讲,就是为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服务。佛家讲度是服务的意思,不仅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在十法界里只有一法界,人法界,除人法界之外还有九法界,一切众生就包括十法界,一个都不漏,为一切众生服务,这个心才是真正的菩提心。所以超越世间的圣人,道理在此地。

  我们有没有发这个心?是不是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都是为别人服务?常常怀这个心这就是有德,前面跟诸位讲过「积德累功」。我们也很想学佛菩萨,就是学不来,我们是不是真想学佛菩萨?如果真想学,要把学不来的原因找出来,为什么学不来?何以那些声闻、缘觉、菩萨,他为什么学得来,我为什么学不来?你把原因找出来,把原因消除掉,菩提道上不就没有障碍了吗?你也就会学了,也就学得像。修学成绩,也必定是开始从观行、相似、分证,到究竟圆满,这是我们的成绩不断向上提升。我们的障碍是什么?障碍就是自私自利,只要把自私自利的念头放下,你也跟诸菩萨没有两样,你能学了,你也会学得很像。所以自私自利是菩提道上最大的障碍,一定要觉悟。自私自利的念头,自私自利的行为,我们得到的利益太少了,真正是微不足道。能把这种念头舍弃,你所得的利益是无量无边,你所享受的环境是华藏世界、是极乐世界。为什么贪恋五浊恶世而不肯舍弃?美其名为度众生,这大慈大悲,其实你真做到了吗?诸佛菩萨示现在人间,示现在六道,其实他住的是一真法界。我们看他是住六道,实际上他住一真法界,为什么?他在六道里头一尘不染,清净自在。给六道凡夫示现最佳的榜样,那才叫真正利益众生,真正在度众生。没有智慧,没有德能,不懂观机,美其名说度众生,实际上都在造业。造业哪有不堕落的道理?所以纵然贪得这数十年物质的享受,名闻利养,后果不堪设想。

  我们一定要明了生命是永恒的,绝对不是说死了就了了,死了就了了这个事情就好办。我常讲死了就不得了,这是跟你说真话。学佛的人知道没有生死,生死是一回什么事情?是我们生活时空的转变。现代科学家证实这个世间有无数度的维次,这是科学家证明的,确实可以肯定的,至少有十一种不同的维次。所谓三维空间、四维空间、五维空间,到十一维次空间,也称为十一度空间,这是已经被证实的。在理论上讲,空间维次是无限的,这个说法跟我们佛家讲的相同。佛家不讲维次,佛家讲法界,法界无量无边,十法界是大类。你看天台大师讲的,每一个法界里面又有十法界,所以一百法界,天台家讲「百界千如」。这一百法界里面,每一个法界又有一百法界,重重无尽,这就跟科学家讲无限的维次意思完全相同。科学家还不能完全证实,佛家完全肯定。所以生死只是我们生活空间维次的转变,你要明白这个道理、这个事实,你对生死就不会恐惧,换个生活环境,你会很自在,你不会恐怖。可是维次的转变,有转变得很好的,有转变得比现在生活还差劲的,你不能不知道。有修行的人、有修养的人、善心的人愈转愈好,我们世间人常讲,来生生到天道去了,你看人身脱离,到天道去,那就转好了。

  世间人对于天道含糊笼统,佛家知道清楚,天有二十八层天,欲界有六层天,色界有十八层天,无色界有四层天,你转到哪一层天去,这在三界之内。三界之外还有声闻、缘觉、菩萨、佛,愈转愈殊胜。如果你贪生怕死,你对于死亡恐怖,这个事情麻烦,这个转愈转愈差,你会转到畜生道,转到饿鬼道;如果恶业造得很重,会转到地狱道。所以没有生死是真话,只是生活时空的转变。佛在经论里面,这些道理、事实真相讲得太多了,我们要细心去体会,要认真努力,希望能获得一个自在的转变。诸佛菩萨没有一个不是得大自在,他什么自在?诸位都念过《普门品》,都知道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三十二应就是大自在,三十二种应身,随类化身,随机示现,他这个转变自己做得了主,这就得大自在。我们今天转变,自己做不了主,谁做主?业力做主。这是真的,六道凡夫随业流转,我们起心动念都是造业。造善业得善果报,三善道受身,就转到三善道,造恶业就转到三恶道,转变不自在。诸佛菩萨为什么转变自在?说个实在话,尽忠尽孝。你把忠孝这两个字看清楚、看明白,诸佛菩萨千经万论就是讲这两个字,讲得非常圆满、彻底究竟。所以诸位要想这两个字详详细细的说明,那就是一《大藏经》,都是说这两个字。
太上感应篇  (第四十三集)  1999/6/30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012-0043

  诸位同学,大家好。「忠孝」两个字,前面将这个忠做了简略的介绍。《汇编》里面引用尽忠之事,也就是说把忠如何落实在生活上,落实在工作上,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它举了很多例子,这个例子是举不尽的,理事也是说不尽的,诸位可以从这些例子里面去体会。今天我们再来论这个孝字,孝是根本,忠是起用,《汇编》里面讲「孝」,第一段就用颜光衷先生《孝弟论》,这一段说得很好,跟佛家的思想非常接近。他说「有子说孝弟为仁之本」,《论语》上说的,「孟子说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这是一个读儒书的人,一开端以孔孟的说法为依据,然后将它发明。「孝弟,关涉甚大」,关是关系,涉是涉及,它涉及的面很大,既深又广;「横的纵的」,这是从面上;「往古来今」,这从时间上来说;「无边无际」,这个看法正确;「都是这个物事,然须晓得孝弟是什么物,所以孝弟的是什么根苗,人于天地间一气耳」。我们只念到这个地方,后面诸位自己去看。

  孝这个字也是属于会意,让你看到这个符号体会里头的意思。它的上面一半是老,下面一半是子,老是代表上一代,子是代表下一代。你看看这个字的意思,上一代跟下一代集合成一体,这叫孝;如果上一代跟下一代分了家,就是不孝。所以西方人讲有代沟,代沟就是分家,老、子分家了,那不孝,中国人没有这个话。你再往深处去想,上一代还有上一代,过去无始;下一代还有下一代,未来无终。无始无终就是颜先生所讲的「往古来今,无边无际」。你懂得这个关涉,然后你再从横的方面去观察,就是佛家讲的尽虚空遍法界,就用这个符号来代表,虚空法界一法都不漏,圆圆满满的包含在其中。我在讲席当中曾经说过,说过不只一次,我讲的话容易懂,肯定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自己,这就是孝的意思。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这个一切众生范围广,有情是众生,我们今天讲人、动物;无情也是众生,植物、矿物,乃至于自然现象。凡是众缘和合而生的都叫做众生,众生这个意思很广、很大,一切众生都是自己。

  我说这个话有根据,不是我说的,佛说的。但是佛不是这个讲法,意思一样,我们依义不依语就对了。佛在经上讲,「虚空法界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是自己的真心,是自己的本性;识是心的作用,是心起作用。所以孝这一个字,要用佛法来说,就是一切法的大总持法门,究竟圆满。我们对这个字的理念要清楚、要明了,然后才晓得,应该怎样去学孝、去行孝,希望达到尽孝,孝字做到圆满就成佛了。圆教究竟的佛果,孝道才做到圆满,等觉菩萨还有一品无明未尽,这孝道还有欠缺,还不能做到圆满。由此可知,佛法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经论、菩萨戒里面也是这样说的,我们要能体会得到、要能认知,这是学佛的根本,大根大本。我们想想,佛法当年的传播是向四面八方去传道,佛的这些弟子们到处为人讲经说法,为什么只有在中国扎根,开花结果,发扬光大,其它的地区都没有?特别是在欧洲,在亚洲的西部,连发源地的印度,印度是个特殊的例子。我们很清楚,佛教没有传到中国来,儒家教学就已经特别重视孝道;换句话说,孔孟所教的,这书上说得好,「孝弟而已矣」。所以佛法到中国来,跟中国朝野一接触,我们听了之后非常欢喜。为什么?跟我们的理念完全相同,而且做的方法比我们还要精细,儒家教学只提一个纲领,佛法讲的细腻,所以它的经典丰富。中国人特别欢迎它,特别重视它,这是佛法真正传到中国来。如果这个社会、这个地区没有孝道的理念,佛法在这个地方扎不了根,是这么个道理。

  早年我在台湾,有一些法师到美国去,我认识的人不多,凡是我认识的,我都劝他到美国不要建寺庙,他问我建什么?我说建祠堂,提倡孝道。祠堂里面可以讲经说法,供奉祖先牌位,不是供奉一家的祖先牌位,供奉全国的,我给它起了个名字叫百姓宗祠。不是像我们对面杜氏宗祠一家的,我叫他建中华民族百姓宗祠,所有中国人都在一个祠堂里面,这个好!提倡孝道。我的福很薄,没有福,没有能力做到,达拉斯建了个小道场,我们没有法子,所以里面只供了一个牌位。在台湾做了两个大的牌位,一个是中华民族百姓宗祠,我们住在美国,不能把美国忘掉,所以也供了一个美国百姓祖先牌位,我们供了两个。我们有心,有这个意思,我们没有能力做到。澳洲道场也许你们去过,我们佛堂里也是供了两个这个牌位。在新加坡,你们到念佛堂去看,念佛堂也供了两个这样的牌位,一个中华民族、一个新加坡,百姓祖先神位。这是佛法的根,是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根本,如果根没有了,什么都谈不上。所以孝是根。我们读书看到这个符号,实在讲粗心大意,含糊笼统这么过去,那怎么行?不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教都是讲的这个字,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说无量经法教化众生还是这个字。

  我说这个话有没有根据?是不是我在这胡说?诸位读过《观无量寿佛经》,《观经》里面韦提希夫人遭了家庭的变故,万念俱灰,哀求释迦牟尼佛帮助她。她说这个世界环境太恶劣了,她是佛弟子,知道世界无量无边,向释迦牟尼佛请教,有没有清净的世界、安乐的世界,她很想移民,这儿不住了?释迦牟尼佛听了她的请求,就将十方诸佛世界以神力变现在她面前,让她自己去看,自己去选择。她看了之后,她选择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她很喜欢。向释迦牟尼佛请求,怎样才能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十六观经》是这个因缘说出来。韦提希夫人请教往生的方法,释迦牟尼佛还没有说方法之前,先跟她讲净业三福,告诉她三个基本条件,这三个基本条件里面第一句话,「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你们诸位想想看,这什么意思?头一个就是讲孝,孝亲尊师。所以诸位要知道,佛法是师道,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没有孝哪来的师?不知道孝顺父母,决定不可能尊敬师长。孝道、师道没有了,在六道里面三善道也没有了,换句话说,你的生活环境只限于三恶道。恶道里面,畜生有些还懂得孝道的,还能够孝养父母;换句话说,人连畜生都不如。

  所以社会上很多人不懂,排斥佛教,排斥佛教就是排斥孝道、排斥师道。他们那种想法、做法,我们决定不能怪他,要怪自己,他们对佛法有误会,没有了解。他要了解之后,佛法对每一个众生有真实的利益,谁愿意把自己真实利益毁弃掉?不可能的事情。我们没有尽到倡导的责任,我们有罪过。佛在三福讲得好,第一条是人天福报,也就是三善道的福报,这是最低的水平,「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才能够保住人身,修得更好的可以生天享天福。第二条小乘的福报,声闻、缘觉,「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句话。第三条是大乘菩萨的福报,「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也是四句,总共十一句。佛最后做了一个结论,这十一句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不说尽了吗?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人要修行想作佛,我们知道,三世诸佛所修的法门不一样,就像《华严经》上所说的,每个人修每个人的法门,但是都能够成佛道,所谓殊途同归,法门平等,意思都是讲的这个。无量无边的法门都能够圆成佛道,但是都是建立在三福的基础上,离开这个三福,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都不能成就。

  所以修行开始是个孝,到圆满还是孝道,佛法没有说别的,自始至终行孝、尽孝而已矣。几个人了解这个道理?为什么不了解?我们四众弟子没尽到责任,特别是出家的弟子没有说清楚,自己也没做到,连孝的概念都没有。孝的本意就是圆圆满满的自性,孝的真谛就是佛法当中常常讲的「一心一念」。所以我们要把这个字认识清楚,然后我们来研究、来讨论,这个理念怎样落实在生活上?那就是行孝;怎样落实在佛法修学上?那是尽孝。如果大家把这个道理搞清楚,事实真相搞清楚,我们深深相信,九法界一切众生没有一个不愿意皈依佛法的,皈依佛法是皈依什么?皈依孝道;没有一个不尊敬师长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28 17:15 | 显示全部楼层
用师道来圆满孝道,孝是本体,师道是智慧,我们的法身慧命得自于老师,由于法身慧命才完成孝道,这个道理要懂。这个字我们也要多费一点时间来讨论。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太上感应篇  (第四十四集)  1999/7/1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012-0044

  各位同学,大家好。昨天早晨,我们将「孝」字这个字的含义做了一个简单的报告。这个字的含义无限的深广,它是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一个大总持法门。也就是说横遍十方,竖穷三际,都包括在这个符号之中,佛法就从这个地方建立起来的。所以佛法以孝开始,还是以孝为终极,诸佛菩萨教人无非是尽孝、行孝而已。所以在净业三福里面,第一个就教导我们「孝养父母」,这是教导我们,我们要行孝、尽孝,从什么地方落实?从孝养父母落实,然后扩大到孝养一切众生。《菩萨戒经》,世尊明白告诉我们,「一切男人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这是把孝养父母扩大,扩大到虚空法界,那才能尽孝。所以谁能够圆圆满满的尽孝?如来果地才真正做到了圆满,等觉菩萨还没有达到究竟圆满。由此可知,学佛就是学一个孝字,就是学一个忠字,佛法没有别的,忠孝而已矣。父母对我们恩德太大,我们这个身命得自于父母,所以孝养父母天经地义,这才算的是称作人。从这个基础上修学,才能成菩萨、成佛。

  我们孝养父母,以孝心养父母,儒家说得好,「养父母之身命」,对于父母物质生活要照顾到。还得要懂得「养父母之心」,要让父母没有忧虑,没有烦恼,心情愉快,这就要顺;如果不顺,父母就生烦恼,就有忧虑。所以这个字落实相当不容易,如果没有真诚的心,我们常说至善之心,纯孝之心,纯敬之心,这个字就很不容易落实,总而言之,是要用真心。还要知道「养父母之志」,父母之志是什么?对你的期望。父母那个志,小的是希望你升官发财,那个眼光比较看得远的,中国人所谓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个话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希望你能够出人头地,荣宗耀祖,使祖宗、家族都以你为荣耀,这是古时候一般做父母对儿女的期望。如果父母觉悟,他对你的期望是希望你作菩萨、作佛,达到真实究竟的圆满。我们能不能令父母不失望?作菩萨、作佛,无论什么身分、无论什么样的行业都可以做到。说作佛,不一定是指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那个佛相,维摩居士现的在家佛相,丰干和尚、寒山、拾得现的是很普通人的一个形相,我们今天讲道场义工,示现义工的形相。仔细观察,他们确实是菩萨行,确实是个佛相。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三十二种佛相,三十二类的菩萨行。所以任何身分、任何行业都可以作菩萨,都可以作佛。

  作菩萨、作佛跟凡夫有什么不一样?我想我们同修都很清楚、都很明了,每天我们在读诵大乘经典,在天天研究讨论,应当有相当深刻的印象。佛菩萨没有妄想分别执着,佛菩萨只有一个真诚的心、纯善的心,纯是爱人的心,爱一切众生,纯是为一切众生服务的心。没有一念为自己,念念想到社会的安定,世界和平,一切众生真实的幸福。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佛法所说的五戒十善圆满的相应。所以十善业道我们决定不能够轻易看过,十善业道的圆满是大孝,孝道的圆满,佛道的圆满。我们曾经看过许多的佛像,彩画的佛像,佛顶上有圆光,圆光上面写了三个字,多半是梵文写的,也有用华文写的,这三个字是唵阿吽。诸位看到会念,这三个字什么意思?这三个字就是十善业道的圆满,身、语、意。唵是身,阿是语、口业,吽是意业,这三个字是表三业清净。十善业道里面跟我们讲的身三、口四、意三,你是不是做到真正圆满清净?诸佛菩萨修的就是修这三个字,学的也是学这三桩事,圆满的还是这三桩事。我早年最初接触佛法,很幸运的认识章嘉大师,我请他老人家赐我一点墨宝,他给我写了一张字,这一张搬家搬得太多,搬不见了,就是唵阿吽三个字,他是用藏文写的,送给我之后,给我详细讲解三个字的意思。

  所以我们要晓得,我们学佛学的是什么?如果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这个完全相违背,我们不是在学佛,不是在学佛就叫造业,我们应当要清楚、应当要明了。所以我常常劝大家,我们做人要能做得好,学佛要能学得像,首先要把自私自利的念头舍得干干净净,我们功夫就能得力。念念为众生、为佛法,为佛法久住世间。佛在经典里面讲得很清楚、很明白,释迦牟尼佛的法运还有九千年,现在外面很多预言说世界末日到了,我不相信。我为什么不相信?我相信释迦牟尼佛的话。灾难有,肯定有,为什么?人心不善,众业所感,当然是不能避免的。可是人心要能回头、能向善,这个灾难就减轻,灾难的时间也自然缩短。所以我看中国是一片光明,我从哪里看?念佛的人多了。听说现在在中国念阿弥陀佛的人,念《无量寿经》的人,超过一亿多人。这么多的人念佛,稀有!十个人当中就有一个念佛人,那九个人就沾光。新加坡、东南亚,现在这一带念佛的风气很盛,凡是有正法住的地方,诸佛护念,龙天善神保佑,这个是一定的道理,所谓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我们要有善心,学佛的心是至善之心,但是要学得像,学得不像,那是假的不是真的,要学得像。真正能学得像,就要能放得下。所以我第一次遇到章嘉大师,向他老人家请教,他教我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我这一生,这将近五十年,就是学这六个字,才学得有一点点像。所以我们看看过去这些大德,虚云老和尚、印光大师,他们一生的行谊,也不就是这六个字吗?真正看破、放下。印祖跟虚老和尚一生没有自己的道场,也没有徒众。信徒很多,只是劝导大家念佛修行而已,除此之外,心里头一尘不染。不像现在有些法师们,把信徒的姓名、地址、电话,还要加上照片,你说多麻烦,唯恐忘掉了。我们看看过去这些大德们,信徒不来找他,他已经忘得干干净净,绝不放在心上。所以我说他没有信徒,心地真正清净,一尘不染,他没有烦恼、没有忧虑、没有牵挂,那个心里头充满了智慧慈悲。这是我们应当学的,这真学佛。真正学佛的人多了,这个世间人就有福,佛法才能够久住世间。同学们一定要发心,无论是在家、出家,出家你一定要记住,做出家人的好榜样,出家人最好的榜样是谁?释迦牟尼佛。在家要做在家人的好榜样,在家人的好榜样是谁?维摩居士,这才叫真正学佛!

  要说世尊、维摩长者距离我们太远,我们找近一代,近一代的诸位也能找到,出家人学印光法师、学虚云老和尚,决定不错,这两个人是出家佛的样子。在家学佛,江味农老居士是好榜样,台中李炳南老居士是好榜样,那真正是学得很像维摩居士,念念为佛法、为众生,没有为自己。所以我们学佛,不但在经典上我们有理论依据,佛教给我们很多方法,还要找一个好榜样,找一个模式,依照这个模式来雕塑自己,我们这一生才不至于空过,才真正学得有成绩拿出来,决定往生不退成佛。这个世间,不但是世法,连佛法也要放下,也要舍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我们才会有成就。有一丝毫的染着就是我们最大的障碍,不但佛法不能成就,在世法里面也造无量无边的罪业。这里头的因因果果,《感应篇》说得太多了,我们不能不知道,不能不留意。至于孝行,细节太多了,说之不尽,但是也要提一个纲领,我们怎样奉事父母,怎样对待兄弟,怎样和睦宗族,怎样能给社会、能给众生带来的安定和平,这些都离不开这个孝字,都是属于孝行。
太上感应篇  (第四十五集)  1999/7/2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012-0045

  诸位同学,大家好。前面我们将孝之体介绍过了,孝之体就是一念圆满的自性。孝之相就是世出世间大圣大贤,孝这个字的范围,就是虚空法界一切都包容在其中。孝之行,也是儒家讲的「止于至善」,在佛法里面就是佛行、菩萨行。如何落实在我们生活当中,我们如何来学习,昨天也提示了一点纲领。佛教导我们从孝亲尊师落实,知道孝养父母,「养父母之身」,要细心的关怀,父母年岁大了,照顾父母就像照顾婴儿一样,要谨慎、要细心,饮食起居都要留意。在《礼记》里面,我们读到关于养老的这些教诲很多,尤其是饮食方面,一定要选择他生理所需要的,这一定要懂得。每个人身体健康状况不相同,需要的养分也并不一样,但是总的一个原则,要容易消化的,容易吸收的。现在比过去进步多了,体格检查比较方便,检查之后知道他缺乏些什么,需要哪些营养,在饮食里头如何来配合。这是养身,养父母之身。

  「养父母之心」,父母对于儿孙、对于亲戚朋友没有不爱护的,没有不关心的,总是希望儿女、希望亲朋好友,都能够生活过得很好,事业都能出人头地。人年岁愈大愈慈悲,因为他自己很清楚来日不多了,自己这一生已经过去,所以他的期望都是落实在儿孙年轻人的身上,心地真诚慈悲。我们常讲「老婆心切」,老婆是老太婆,她们的心真正善良,纵然过去做错事情,这个时候也都知道忏悔,也都知道回头。年轻人很难!到晚年的时候容易回头,晚年闻法修行成就的人,我们看到不少!接触佛法时间不长,念佛时间很短,但是往生瑞相稀有,这些道理我们明了。古往今来,我们看到六十岁以上的人,修行成就的很多,修行真正有成就,这是大孝。我们懂得这个道理了,如何帮助这些修行人,这个意义就不一样。所以要懂得父母的心,懂得父母的希望,不要辜负父母,不要辜负老师,老师对学生的期望,跟父母对儿女的期望,没有两样。所以中国古礼,学生对老师那分感恩,跟对父母没有差别,只是在丧礼上,对父母有孝服,对老师没有孝服,除这点之外再找不到两样。人一生能够生在感恩的世间,这是真正有价值、有意义。

  真正明白这个道理,在学校念书的时代,少年,父母、老师都希望你有很好的成绩表现。你书念得不好,父母忧虑,那就是不孝,品行不好,父母也忧虑。孝子时时刻刻要让父母心情愉快,换句话说,样样都要做得让父母快乐。与同学之间不能和睦相处是不孝,不听从老师教诲是不孝。我们有没有做到?当然我们的童年已经过去了,想想看几个人做到?你做不到,不能怪你。为什么?佛法是讲理的,合情、合理、合法,你小的时候没有人教你,你怎么会懂得?没有人教会懂得,那你是佛菩萨再来的,你不是凡人,没有人教导你。成年之后你有了家室,家室要和睦,家室不和,父母忧心;兄弟不和,妯娌不和,哪一样不让父母操心?父母对于儿孙那个操心操一辈子,临终还挂在心头上,谁能够了解?到你自己年老的时候,也许你有所感悟。踏进社会,人在世间一定要有所事事,要有一个正当的行业,正当的工作,为社会服务,为众生服务。你对于你的工作、你这个行业是不是真的尽心尽力去做?没有尽心尽力,不孝!对不起父母,对不起师长。由此可知,孝行也是充塞宇宙,也是遍虚空法界,不但孝心是圆满的,孝行也是圆满的。

  我们在佛经里面看到,诸佛菩萨对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感应道交。我们读过观世音菩萨,所谓「千处祈求千处应」,那是什么?孝行,尽孝而已。我们学佛,如果连这些基本的道理都不懂,这个佛经叫白读了。做佛的学生,没有别的,佛教给我们的,教给我们孝道,教给我们尽孝而已,诸佛菩萨所示现的就是这么一桩事情。懂得孝道的人,行孝尽孝的人,念念普度众生,行行都给世间人做好榜样。所以我们对于诸佛菩萨、历代祖师,要细心体会他们住世的行谊,向他们学习。韩馆长往生的时候,我给她最后做了两个多小时的谈话,希望出家人能做出家人的好榜样,在家人能做在家人的好榜样,道场能做一切道场的好榜样,这是尽孝,这是行孝,这是佛心、是菩萨行。

  我们要找什么人?找孝子。中国古人常讲「求忠臣于孝子之门」,你们晓得,忠臣两个字是什么意思?臣是办事的人员。忠,前面跟诸位讲过,孝这个字落实在生活上,落实在工作上,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上,就叫忠。能行中道,能行中庸,这种人办事最可靠,他能够尽心尽力,没有偏心,没有私心,心里头大公无私,那叫忠。所以忠孝两个字做到就是圆圆满满的佛道,这个人就是菩萨,就是佛陀。

  所以凡夫成佛在一念之间,你念头转过来就是佛菩萨,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放下什么?放下贪瞋痴,放下是非人我,放下毁誉,放下攀缘,放下嫉妒,放下彼我。我常常跟诸位说的,「放下嗜欲」,你的嗜好、你的欲望,放下贪爱,放下狠戾,放下恩怨,一切放下,以清净心、真诚心、大慈悲心为佛法、为社会、为一切众生服务,这个转变,超凡入圣了!无论你是什么身分,无论你从事于哪个行业,你是在某一种工作岗位上,任何的身分都是为众生服务,为社会服务。任何行业也都是为社会、为众生服务,我们出家这是一个行业,这是社会上也担负起一种职责,这个职责要认识清楚,社会教育,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所以我们肯定认知,释迦牟尼佛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的导师,团结不同的族类,融合不同的文化、宗教。昨天晚上我们参观巴哈伊教,他们也是这个理想。但是佛法在理论上、在行持上、在教诲上,比他们更踏实、更出色。

  过去方东美先生讲过,《华严经》里面有真实、究竟、圆满的哲理,他一生所读过的、所学过的世出世间哲学,没有一样能比得上华严哲学,圆满的理论,周详的方法,后面还带表演。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是表演,做出来给我们看,让我们学习。所以他常讲,《华严经》是这个世间最好的哲学概论。他在晚年可以说是完全学习《华严》,在学校里面开华严哲学,介绍《华严》。我们现在示现的身分,出家的佛弟子,如果连这些道理都不懂,佛的教诲记不住,不能够认真努力奉行,这是大不孝,不忠不孝,那还有什么成就?不忠不孝,诸位要记住,我说的话不太好听,也不客气,不忠不孝之人他的前途是三恶道,三善道的分都没有。你以为念这几句佛号就能往生,哪有那么容易?尽忠尽孝,念佛的人决定得生,才能得诸佛护念,龙天拥护。希望我们共同勉励,认真努力来修学。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太上感应篇  (第四十六集)  1999/7/3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012-0046

  诸位同学,大家好。这几天我们都在谈「忠孝」这两个字,这两个字实在说认识的人并不多,能够真正体会到这两个字所表的义趣的人就愈来愈少。我们也是限于时间,只能做一个简单扼要的介绍,这么一个简单的提示,诸位如果能够细心去体会,这两个字包括了一切佛法。不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甚至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所说的一切法都不能超越这两个字。孝是讲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的体相,忠是讲它的大用,要以《华严经》的经题来说,孝这个字就是经题上的「大方广」,忠这一个字就是「佛华严」,孝是大方广,忠就是佛华严。所以它的含义无尽的深广,我们要细心去体会,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大藏教的经典,就是这两个字的详细发挥。忠孝两个字做圆满了,就是无上菩提,就是如来究竟的果地。个人成圣成贤,家庭和合,社会安详,一切众生都能和睦相处,离开这两个字都做不到。所以这两个字我们决定不能够疏忽。

  古人说,「一家仁,一国仁」,仁是仁爱之人,仁这个字也是会意,是什么意思?仁爱就是众生。所以这个字的显示是二人,不是一人,有我还有别人,自他是一体,自他不二,这是仁表的意思。宗门有一句话说,「识得一,万事毕」,佛法常说「入不二法门」,真正识得一、入不二法门,这个人才是仁者。佛家称人称为仁者,这个称呼是极为尊敬,佛在经典里面称菩萨为仁者。我们从字面上来看,仁慈的人,只有菩萨才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我们要一家都做到仁爱,诸位要知道,仁爱比亲爱意思又不一样。亲爱是从情上建立的,感情深厚;仁爱是从理上建立的,知道什么?自他不二,万法一体,那个爱心是从理上、从心性里面流露出来,那是真爱,永恒不变。别人爱我,我也爱他;别人不爱我,我还是爱他。别人以善心对我,我以善心对他;他以不善心对我,我还是以善心对他,那是菩萨,那是仁爱,不是通常讲的亲爱能够相比的。

  情是多变的,所以从情生出来的爱心是无常的,爱会变成怨,会变成恨。这些事情,我想诸位同修都很容易了解,现在社会上大家看看就知道,有多少人初结合的时候好朋友,男女结合的时候恩爱变成夫妻,但是没多久离婚了,变成冤家,变成对头,朋友变成敌人,太多了。什么原因?那个恩爱结合是感情的,表面看的是不错,里面问题复杂,所以它不是恒久的。佛菩萨那个爱心是永恒的、不变的,为什么?表里一如,表是平等的,内是清净的,没有问题。这是我们的自性,这才是我们本来面目,学佛无非是恢复自性,恢复本来面目而已。今天世界不平,人心不平,我心平,我的世界平,以我的平等心、平等观、清净法界,入众生法界,得大自在,《华严》说的「无障碍的法界」。这完全在个人的修养,充满了智慧,充满了仁慈的一生。诸位想想,这是多么幸福、多么圆满,人生的意义、价值就在此地。

  我说一生,这是随俗说,如果真实说,那是永恒的。生命是永恒的,世间人迷惑,以为有生死,明白人知道没有生死。生死是一回什么事情?生死是转变,因与果的转变。转变是必然的、是肯定的,所有一切万物都在变,哪一法不变?除了真性之外,都在变。而且你要晓得,剎那在变,剎那不住,因变成果,果又变成因,因又变成果,永远在循环不住。你能够觉察到这个真相,生死就了了。佛家常讲「了生死」,了是明了,对于生死这个事实真相你彻底明了了。明了的人转变自在。我们佛法有说乘愿再来,愿力受身,诸佛菩萨应化世间,那个转变是自在的。凡夫不了解事实真相,不知道这转变的事实,在这里面打妄想,起分别、起执着,分别执着都是虚妄的,都不是真实的。所以愈转就愈不善,愈转愈不好,不会转。这是说生死流转的一个事相。

  这几天也许诸位同修从计算机里面看到,外国人讲我们这个世界灾难的讯息,有很多同修看了之后,这心里面慌张,无所适从,来问我。我告诉他,如果世间真的会有这么大的灾难,你相不相信有许多佛菩萨应化在我们中国?在世界亦复如是。最近的一位,我们知道,印光大师是西方世界大势至菩萨再来的,他有没有给我们透过这个讯息?有,《文钞》里面说得太多了,说有很严重、很大的灾难。这灾难有没有救?有救。他老人家教给我们《了凡四训》、《感应篇》、《安士全书》,能够依照这三本书去修行,断一切恶,修一切善,从这个基础上老实念佛,这个灾难就化解了。为什么能化解?佛在经上说,「依报随着正报转」,我们曾经读过,「一切法从心想生」。人心天天想恶事,天天造恶行,感召得来的就是灾难。如果从心地里面把恶断掉,想善的、想好的,我们最近几年提倡四好,存好心、行好事、说好话、做好人,劫难就转过来。

  为什么不肯学好?学好从哪里学起?从不自欺,不欺人开始。如果还是自欺欺人,你所做的都是假的,你这个劫难转不过来。所以我常劝人,佛教给我们要破四相。破四相并不是对于高级修行人说的,诸位在《金刚经》上仔细去看,小乘须陀洹就离四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须陀洹就开始了。须陀洹他自己不以为他自己证得须陀洹,这就是离四相。我们对于我、人、众生、寿者有这样坚固的执着分别,佛法的门都入不进去。初果是入门,要是像学校念书一样,小学一年级,才入学。大乘法里面,五十一个菩萨次第,是初信位的菩萨。四相要不舍离,初信位的菩萨你都不够格,你学佛学得再好也不过是名字位中,有名无实。从前李炳老常讲的,「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该怎么轮回还是怎么轮回。」为什么?起心动念、一切造作是轮回业。学的是佛法,讲的是佛法,造的是轮回业,有什么用处?

  为什么我们转不过来?我们自己的罪业太重,无量劫来烦恼习气断不掉,表面上做得好像布施、持戒、忍辱,像那个样子,里面心里像大火一样、猛火一样,不是平静的。佛法的殊胜,殊胜在内部功夫做起,它叫内学。烦恼火,怎么样能够把它熄掉,化为清凉?智慧。所以世尊四十九年讲经说法,讲般若用了二十二年。唯有真实智慧,才能做到真诚、清净、平等、觉悟、慈悲;没有真实智慧,纵然做到,那是外表,那是一个假相,不是真实的。假相虽然也可爱,早晚会被人揭穿,你自己不能修行证果,那是伪装的、是仿冒的,不是真实的。真实,你就晓得,决定不能离开戒定慧。戒,印光大师给我们提示,最浅显的、最基本的,五戒十善,不能不做到,五戒十善就能改造命运,就能够消除劫难。如果想成佛,如果想出离六道轮回,想证圣果,那个基础就是净业三福。所以眼前虽然有众多的灾难,只要真正努力去学五戒十善,这个灾难就能避免。

  所以印光大师一生就提倡这桩事情,五戒十善,老实念佛。你们看看他老人家一生,做的是什么?他的口号是十六个字,他真做到,「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念佛,求生净土」,印光大师一生就这十六个字,真做到,做得圆圆满满。敦伦尽分就是忠孝两个字,伦是伦常,敦是和睦,一家和,一国和,一个世界和合,尽我们自己的本分。我们自己是个什么身分,是在什么工作岗位,要把自己的职责做到尽善尽美,这是尽分。我们现在是出家人的身分,出家人应该做什么事情?要学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言行要给一切众生做好榜样,做真诚的榜样,做清净、平等、觉的榜样,做慈悲的榜样,做看破、放下的榜样,做自在、随缘的榜样,做老实念佛的榜样,这是出家人的本分。

  对于僧团真诚的恭敬赞叹,古德常说,「若要佛法兴,除非僧赞僧」,彼此互相恭敬,互相赞叹,一团和睦,佛法就兴。不但我们这一个团体我们要和睦、要尊敬、要赞叹,扩大到这个世间、这个社会所有一切的团体,我们都要尊重、都要赞叹,和睦相处,互助合作。有些人说不容易做到,我跟他说不难做到,只要你真正做了三桩事情,这个事情就做到。第一个是真诚至善之心,真诚的善心;第二个是真实的爱心;第三个是无私、无条件的供养布施。你只要把这三桩事情做到,天下太平,连妖魔鬼怪都和合。中国谚语常讲「仁者无敌」,你想想这句话,仁在佛法讲是慈悲,大慈悲的人。什么叫无敌?心里头没有敌人。这个意思说大慈悲的人,能够融合不同的族群,能够融合一切众生,这才是把忠孝做圆满,真正是尽忠行孝。这个本子里面批注很多,注得非常之长,非常的详细,这一段我就讲到此地。注子希望诸位同修自己去看,你们有疑惑的地方可以来问,这两个字我就不多讲了。
太上感应篇  (第四十七集)  1999/7/4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012-0047

  诸位同学,大家好。「忠孝」两个字是讲了很多,意思实在是讲不尽,《汇编》里面有一段说到,「大孝便是顺亲养志」,这一段讲得很好,我们应当认真努力的去学习。古德教人基本的概念是「天地同根,万物同体」,这两句话原本是出于老子《道德经》。这个境界跟《华严》所说的完全相同,就是「佛知佛见」。我时常给人家写字,我写的是「肯定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就是自己」,这就叫做「入佛知见」。老子这两句话跟这个意思完全相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28 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孝道,这是真正认得孝、明了孝。以这个心对一切众生就是佛心,从这个心里面生出来的思想、行为是真正的菩萨行。所以这个地方讲到顺亲养志,是从这个观点来说的,决定不是凡夫的概念。凡夫所想的,怎么样养亲,怎么样养自己的志,都太渺小了,总是摆不掉自私自利,哪里懂得这些大道理?可见得圣贤人跟凡夫在心源上就不相同。这个源我们讲源头,比喻水源,发源之处,就不一样了!养亲,亲是什么?是佛性,是我们自己的真心本性。怎样能够养父母的真心本性,这是佛菩萨的尽孝。

  父母是凡夫,在迷,怎样以善巧方便触动他、帮助他觉悟,这是真正圆满的大孝。所以这个顺是顺性,不是顺情,在情里面,佛家常说,儒也讲,通情达变。中国讲孝道,孔老夫子推崇大舜懂得孝,行孝、尽孝,认为是行孝、尽孝最好的榜样,他所做的是帮助父母觉悟。所以父母对待他,在别人看起来,那是恶劣到极处,处处要置他于死地;而他看父母是大圣大贤,是真佛、真菩萨。他们两方面看的为什么这么不同?舜王是从体性上看的,从心性上看的,从心性上看一切众生皆是诸佛如来。所以佛经上讲,菩萨成佛的时候,看大地众生皆成佛道,就是这个意思。而舜的父母是随顺自己妄想、烦恼、习气看众生。所以两个人看法不一样,一个是从心性理体上观察,一个是从烦恼习气上看人。所以舜能通权达变,父母责罚他,能忍受的接受责罚,不能忍受的逃避。不是说不能忍受的也要责罚,那你被父母打死了,活该,你冤枉死了,你大不孝,这个地方就通权达变。能忍受的忍受,不能忍受的避开,尽可能去找机会启发父母。他的父母果然觉悟了,果然明白了,果然成了大圣大贤,这才算是尽孝,才算是顺亲。

  现在我们要顺亲,父母贪心很重,你要赚钱,要赚大钱,要做大官,要贪污。好,你都随顺,你随顺将来堕地狱,你父母也会堕地狱,这不是顺亲。读圣贤书,学佛菩萨,没有别的,只是学做一个明白人而已。人明白了就不会做错事,不会有错误的念头,这叫顺亲。懂得顺亲,将顺亲的理论、方法推而广之,恒顺众生,那就是普贤行,在恒顺众生里面随喜功德。这两句话,佛法还没有传到中国来之前,舜王做到。我们在历史记载里面,读大舜这一篇记载,以佛法的观点来看,他怎么不是诸佛菩萨到中国来应化的?他一生的行谊就是普贤菩萨十愿。普贤菩萨修行这十个原则,他每一条都做到,而且做得那么圆满。所以诸佛菩萨应化在这个世间,我们肉眼凡夫不认识,往往随顺自己烦恼习气,做出许多的恶业,可是诸佛菩萨依旧是那么慈悲来教化我们。顺亲这个意思我们要懂,懂得之后就晓得如何恒顺众生,如何能够圆满菩萨行,能够修成菩萨道。

  说到养志,儒家教人立志,佛家教人发愿,发愿就是立志,立志不是为名利,而是要立大功之志。它这个地方这一句话说得好,「养其彻地通天胞民与物之志」,这句话现在人读了意思很难懂得,我们把它换句话来说,文言文翻成白话文,就是要养成为法界一切众生尽忠尽孝服务之志,就是这个意思。人生以服务为目的,以助人为快乐之本,佛是这么教导我们,儒家、道教也是这样教人。不懂这个意思,你的志跟愿都有偏差、有偏邪,不正,错误了。可是顺亲养志从哪里落实?《大学》里面说得好,《大学》里面教给我们落实的纲领,从「诚意正心」,诚意正心就是佛家讲的发菩提心。可是我们菩提心发不起来,为什么发不起来?有障碍,必须要去除障碍。这个去除障碍儒家讲格物致知,「格物而后致知,致知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它有方法、有步骤的。所以要落实,头一个条件就是真诚,要想真诚必须要格物,物是什么?物是欲望。我在讲《地藏经》的时候,跟大家说出,欲望有两类,一个是爱欲,一个是嗜欲,嗜欲是你嗜好,你能把这两种欲望舍弃,这叫格物。欲望的力量非常强大,无始劫以来的习气,不但障道,而且障世间一切善法。

  你看看佛给我们讲世间的善根,就是所有一切世间善法,它有个根源,根源是什么?无贪、无瞋、无痴,这三善根。你还有贪瞋痴,你纵然做出来的善,这个善是伪善,不是真善。你能够欺人,你不能够欺骗天地鬼神,你不能欺骗你自己的良心。佛法叫断烦恼,儒家讲格物,格物就是断烦恼,格是格斗,格物的意思就是要战胜物欲,用你的智慧、用你的理性克服你的烦恼,是这么个意思,这是佛法讲的断烦恼障。除这个之外还有一个障碍,佛法叫所知障,儒家讲致知,致知是要开真实智慧,真实智慧现前才能够把所知障舍掉。诸位要知道,佛家修行讲求禅定,八万四千法门,就是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手段去修禅定。我们念佛用执持名号,用这个方法修禅定。禅定的目的是什么?破烦恼障。心清净了、心定了就生智慧,智慧能破所知障。

  我们今天用功的方法是双管齐下,念佛堂着重修定,讲堂着重修慧。但是我们的定慧都不能成就,不能成就的原因在哪里?我们没有把爱欲、嗜欲断掉,所以怎么修,修一辈子,外表是很像,实质上内容没有,我们的过在此地。修行修了这么久,功夫还不得力,你还不反省吗?好像我们生病,请一个大夫来诊疗,我们在吃药,药吃了很久,病没有起色,你还不觉悟吗?一定是药吃错了,诊断有错误,病没有起色,赶紧去换个大夫,我们人都有这种常识。自己修行功夫不得力,就跟生病一样,这个时候应该细心去检点观察,我们的毛病究竟在哪里?把毛病找出来,把毛病消除掉,这功夫就得力了!功夫得力这就好像吃药见效,有效果了。

  二障一定要断,断不是那么简单,不是那么简单怎么办?分分断,儒、佛都是这样教给我们。断一分烦恼开一分智慧,断两分烦恼开两分智慧。圣贤人是凡夫做的,佛菩萨也是凡夫成的,他们怎么能成就?分分断,每一天就是在干这个事情。所以烦恼天天轻,智慧天天长,这就是功夫,这就是进步。这也就是当年方东美先生教给我的「人生最高的享受」,世间凡人享受不到的。烦恼轻,智慧长,对于宇宙人生的道理,宇宙人生的真相,愈来愈清楚,愈来愈明白。你的生活,不管是过什么样的生活,富贵的生活也好,贫贱的生活也好;不管是什么身分,你在社会上有地位也好,贫穷下贱也好,那个不碍事,你都能过真实幸福美满的生活,自在安乐的生活。这是过圣贤人的生活、佛菩萨的生活。我们养志要养这种志。

  所以能顺、能养,它的根源都是在对于宇宙人生真相的认知,在佛法里面讲一切众生佛性、法性的认知,然后你才能做得到。可是这个认知得来就不容易,古圣先贤教导我们亲近善知识,亲近善知识的目的何在?无非是借重他的经验,借重他的修持,帮助我们觉悟,帮助我们认知而已。功夫只要得力,不必要很高,就能够生死自在,前途一片光明。这是我们看过去修行人,许多记载里面得到的讯息,得到的结论。他们能有这个成就,我们不能落在他的后面,我们这一生就没有空过,这一生决定往生不退成佛,不再搞第二生,这个身在六道轮回里面,这一次是最后身。我们要养这个志,认真努力奉行,使我们这个志愿得到究竟圆满,这叫大孝。自己会养,也能帮助别人养;自己能顺,也能帮助别人顺,自行化他,这是大乘菩萨道。《汇编》的内容非常丰富、非常精彩,《感应篇》的文字是道教的,这里面的批注是佛教的、是儒教的,真是三教合成一体。这是一本好书,印光大师一生推崇,希望用这个书来化解现代的劫难。我们真正想能够在这个劫难当中,逢凶化吉,遇难成祥,这本书是保证。可是你一定要理解、要奉行,才能够达到消业障、消灾难的目标,做为修行往生作佛的基础。好,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太上感应篇  (第四十八集)  1999/7/5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012-0048

  诸位同学,大家好。佛家讲修行,这两个字的定义我们一定要搞清楚,修行就是修正我们错误的行为。行为太多,佛将它归纳为三大类,身、口、意,行为再多也不会超越这三个范围。身的行为就是我们举止动作,口的行为是言语,意的行为是思想、见解。行为有了错误,把错误修正过来,叫做修行,这是要搞得很清楚、很明白的。祖师大德教导我们修行要从根本修,什么是根本?念头是根本,思想是根本。所以从根本修也就是说明再多的行为,行为之所以发生,都是在思想。思想纯正,一切都纯正;思想偏邪,那一切都不正,这是劝我们从根本修的意思。但是这个说法说得浅,真正的意思,这个根本是什么,我们必须要晓得,也就是所谓「称性起修,全修在性」,这才是真正把根本找到。所以修性,性是心的根本,性是体,心是作用。

  大乘佛法里面常把这个心讲作识,识心,心识,这是一念自性的作用,在迷位,凡夫位,叫它做八识五十一心所。由此可知,它的作用相当复杂。但是它的体是一个,一念自性,十法界依正庄严就是从这个根生的。《华严》说得好,「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十法界的现象是心现的,现象千变万化。这个变化从哪里来的?识变的,识就是念头,就是思想,就是见解。佛告诉我们,十法界的千变万化是从我们念头、思想而来的,这才是根源,修行人要从这个地方下手。

  这种根源正是我们这几天讲的「忠孝」,昨天跟诸位谈到「顺亲养志」,意思就说得深,孝,孝一定要顺,不顺就不叫孝,所以孝顺是连在一起的。要怎样顺才算是真正的孝?要顺性,这才是真正懂得孝、认识孝。大乘佛法里面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随顺佛性才是大孝,才是真孝。我们的父母有佛性,我们随顺他的佛性是尽孝,不是随顺烦恼。父母也是凡夫,他有烦恼,我们不能随顺他的烦恼,而是随顺他的佛性。这个意思我们要能体会到,帮助父母作佛,帮助父母觉悟,这才算是尽孝!由此可知,我们要想帮助父母觉悟,自己不觉悟,你怎么能帮得上忙?所以尽孝、行孝,我们就知道,首先要自己觉悟,要自己成就,这才能帮助别人,帮助别人第一个对象是父母。所以孝这个字就是佛经上讲的一念自性,忠这个字就是佛行、菩萨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就是尽忠。这是这两个字深一层的讲法,是这两个字真正的意思。

  这个真正的意思儒家有没有说?有说,说得不多。为什么不多说?说的人听不懂,所以就不肯深说,浅而言之,教初学。佛法里面讲得多,佛法修学的基础比较上要深厚一些,佛法修学时间也比较长一些。尤其是着重在「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这两句八个字非常重要,我们能不能有成就关键就在此地。佛法修学最忌讳的是杂修,六波罗蜜里面讲精进波罗蜜,什么是精进?精是纯而不杂,杂就不精,一门是精进,二门就不是精进。

  念佛,诸位要晓得,念佛真正成就也是一门深入,大势至菩萨教我们念佛的方法,「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什么叫净念?我们对于西方净土,对于阿弥陀佛,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这个不怀疑、不夹杂就叫净念,不间断就是相续,净念相继,这个样子才能够都摄六根,往生品位才高。有很多人不知道,以为自己消业障要念《药师经》、要念《普门品》、要念《地藏经》、要念大悲咒,念其它的这些东西,错误,都是夹杂,业障能消一些,不能消得彻底。如果他要懂得专精这一句佛号,他的业障会彻底消灭,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品位高增。往生是往生,品位不高,为什么?夹杂,夹杂的人太多!大家不晓得这一句佛号的力量,以为这个佛号消业障还不如《药师经》、还不如大悲咒,你说糟不糟糕?这是怀疑,对于自己的功夫大大的打了折扣。

  慈云灌顶法师在《观无量寿佛经》批注里面告诉我们,他那个批注的名字叫《观经直指》,现在也有单行本流通。我是在这里面读到的,才恍然大悟,他说得好,「众生造作极重的罪业,五逆十恶,所有一切经论消不了这个罪业,所有一切咒语忏法都消不了这个罪业,罪业太重,最后还有一句阿弥陀佛能把它消除」。我们才晓得「阿弥陀佛」这一句,抵得过千经万论,抵得过一切咒语,咒中之咒、经中之经,没有比这个更殊胜。但是没有人相信,以为这一句阿弥陀佛太容易、太简单,恐怕没有效果,还去找别的东西来夹杂。往生是决定在信愿之有无,你没有真信切愿,你的往生品位就大大的降低了。这个现象正是善导大师所说的,「九品往生总在遇缘不同」,你没有遇到善知识,没有人教你,你的疑惑不能断除。我们今天在新加坡建这个道场,我们懂得,深信不疑,所以我们念佛堂一句佛号,讲堂里面就是一部《无量寿经》,一丝毫都不夹杂。

  我们在此地讲完这一部《地藏经》,《地藏经》是为九华山讲的,仁德法师邀请我上山讲经,我没有时间到那边去,所以录一套录像带赠送给九华山,是这么个意思。跟同学们开这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也是不得已,最近十几年来,海内外许多同修见到我都启请,希望把《华严》讲一遍,留一套录像的数据给后学们做参考,我答应了,为这个原因我们才讲《华严》。要是依我自己的意思,老实说我那个一部《弥陀经》讲到底,我不会改变。古来大德有一生讲《弥陀经》讲三百遍的,我看到之后非常欢喜,非常羡慕。而一生当中讲这么多的经论,都是出于不得已,应付大众的祈求。真正成就决定是专精,决定在一门深入,一生绝不改变,这才能有成就。

  一定要效法诸佛菩萨,诸佛菩萨是九法界众生的模范典型,真正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我们仰慕,我们随学,我们也想在这一生当中,能有诸佛菩萨的成就。有人问了,可不可能?答案是肯定的。也就是善导大师所说的「遇缘不同」,你能够遇到缘殊胜,一生成就。善财童子遇缘殊胜,一生成佛,龙女遇缘殊胜,八岁成佛,《华严经》、《法华经》上所说的。凡是佛在经论上所讲的,都是我们这个世间人可以做得到的;我们这个世间人做不到,佛就不会说。佛要是说了对不起我们,说了我们做不到,岂不叫开玩笑、吊胃口吗?佛的言语怎么可以称为真语、实语、如语、不虚语、不诳语!这个标准就达不到了。所以佛菩萨跟我们讲的句句都是真实话,只要我们细心去体会,依教奉行,我们一生能够圆成佛道。

  可是你要想真正功夫得力,最近这几天,有许多从中国来的同修们,跟我谈到用功很难得力。我常常劝勉大家,解行要并重,功夫才能得力,为什么我们的念佛堂,每天还要讲两小时的经?用解来帮助行,用行帮助解,解行相辅相成。你不解义你修行会懈怠、会退转,为什么?过去生中烦恼习气太深,我们这一点点的功夫、这一点点的道力敌不过烦恼,所以天天要听经。念佛是修定,听经是修慧,可是每天念佛、听经功夫还是不得力,毛病到底发生在什么地方?实在讲发生在你没有去照做。念佛心不在佛上,口念佛,心里面打妄想,功夫当然不得力。经虽然天天听,好像是明白了,没有去照做,经上教我们布施,教我们持戒,教我们忍辱,一条都没做到,在日常生活当中还是随顺烦恼习气,这样功夫自然不得力。

  你看看佛经,每一部经最后一句话是什么?「依教奉行,作礼而去」,部部经上最后这一句话教我们要依教奉行。佛在部部经里面,不厌其烦的提醒我们,「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为人演说就是依教奉行,我们没有去做,你的功夫怎么会得力?所以解得一分就做一分,解得两分就做两分。你能够做到两分你就能够解得三分,解得三分你再能做到三分,做到三分你就会解得四分,解帮助行,行帮助解,这样才能达到究竟圆满。解了不能行,那有什么用处?行最大的障碍是什么?是放不下。放不下你所贪爱的,这个事情麻烦,根本的大障碍,所以爱欲、嗜欲(嗜好)一定要舍得干干净净。惠能大师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只要你有一物,你就会惹尘埃,尘埃是烦恼,你的烦恼就不能断。必须舍得干干净净,身心世界一尘不染,你这一生成佛才有指望;丝毫放不下,成佛作祖的希望就没有了。所以依教奉行就是尽忠、尽孝,就是行忠、行孝,诸佛大道忠孝而已矣。希望我们同学们细心去体会,努力认真的奉行,前途无量光明,一切灾难都能够化解。
太上感应篇  (第四十九集)  1999/7/6  香港  檔名:19-012-0049

  各位同学,大家好。《感应篇汇编》说明「忠孝」这两个字的真谛,用的篇幅很大,这其中引用了一句话,「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这一句话很值得我们深思。事实说明了,社会的安定,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领导人的关系最大。如果有一个贤明的领导人,能够教导百姓,天下就大治。这个事实我们在历史上读到过,历史上有详实的记载。古时候这些帝王何以能够做到?现在我们所崇尚的民主,何以不能做到?这又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古时候的领导人,其它的国家地区我们不谈,单说在中国,都是接受过最良好的教育。帝王要培养他的接班人,煞费苦心去寻求国内外最好的老师,道德、学问、经验都是超越一般人的。选这些人来教导接班人,来陪伴接班人,让接班人能够接受到圣贤的教育,真正懂得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的大道理,所以一个政权的建立,能够绵延几百年而不衰。末代的帝王把老师的教诲忘掉,纵情纵欲,随顺烦恼习气,这个国家就会灭亡。

  治国如此,治家也不例外,家庭要兴旺,要能够代代相传,靠什么?好子弟、好儿孙。好子弟、好儿孙也是从教育培养当中成就的,如果不精心的来培养,那也是做不到的。所以贤明的父母一定要求儿女受最好的教育。今天做父母的人又何尝没有这个心?但是我们的观念错误,今天接受的教育是科技的教育,功利主义的教育,这个教育不能持家。古时候老一辈的人培养子弟,是以圣贤的教育。圣贤教育的特色,第一是让他了解人与人的关系,这是大学问,这是高等智慧。人与人究竟是什么关系?讲到极处,人与人是一体的关系。这个道理事实谁懂?今天我们说出来,人家听了哈哈大笑,说我们头脑有问题,那正是老子所说的,「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这个道理儒家、道家有说到,但是最详尽的是在佛家大乘经论里面,给我们说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跟自己是一体。

  所以大圣大贤看到一切众生心行善良,幸福美满,看到欢喜;看到众生造业,在受苦报,见到的时候都痛心,都流泪。这是仁心,仁慈的心,这是真情的流露。真情不是感情,真情是性情,中国古社会常说性情中人,不是感情中人,感情中人变化无常。性情中人,在佛法里是佛菩萨,他们懂得真是非、真邪正、真利害,他们所行的是道、是义,儒家讲的「道德仁义礼」,感情里面这些东西都没有了。感情如果顺道德仁义礼,不背道德仁义礼,这个感情就是性情。在现代社会教学里面,知道的人不多,讲的人就更少了,而一般大众认为这个说法落伍、过时了。我听到这些话也点头,没错,是落伍、是过时了。为什么?承平时代的思想,天下大治的思想。今天把这些思想、理念舍弃掉,造成的结果是世界的动乱,灾难变异会演变成无法想象,整个社会人类要受极大的苦难。

  现在的灾变,我们从信息当中看到,一年比一年频繁,一次比一次严重,我们听到,我们看到,只有惊慌恐怖,措手不及,无可奈何,以为这是天然灾害。天然灾害怎么形成的?为什么会有这些灾害?这些灾害能不能够消除?能不能够避免?世出世间圣人答复都是肯定的,即使我们看到西方一些预言家所说,最后一句话也是认为,我们应不应该接受这个灾难还在自己的行为。这个结论是正确的。但是他没有把所以然的道理说出来,为什么我们的行为可以决定灾难发不发生,道理没说明白。这个道理就是佛家常说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又说「一切法从心想生」。如果我们真正明白这个道理,就晓得我们的起心动念可以改变环境,环境是依报,依报随着正报转。怎么转法?彻底忏悔,真正回头,这才有救,嘴皮上的忏悔无济于事。

  真心忏悔之后,你的言语行为自然就回头,回心向善,自今而后以纯善之心待人接物,以纯是爱人爱物之心处事待人接物,以无条件的心、无私的心、不求任何报偿的心,尽心尽力布施供养一切众生,这才叫真忏悔,这才叫真回头。一个人忏悔一个人得救,两个人忏悔两个人得救。不要以为我们一个人真正忏悔力量很薄弱,尧舜当年也是一个人,问题是你有没有真诚的心?真诚的心自然能够感人。再恶之人他也有佛性,他也有良心,他的佛性、他的天良只是被物欲所迷,被烦恼习气所障。我们以真诚的善心、爱心,无私的布施供养来对待他,初接触的时候他们怀疑,「你为什么对我这样好?你有什么企图?」他还要小心防范。时间久了,他看出来你对他没有企图,渐渐就被感动了。尧舜之道那个动机就在此地,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也在此地。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他为什么来应?我们要明了。

  由此可知,社会风俗道德毁坏,那一念机先是什么?是我们对于子弟没有照顾到。特别是在现代社会,父母疼爱子女,但是不照顾子女,自己忙着去工作,忙着去应酬,雇工人来照顾自己的子女。工人尽到照顾的责任,决定没有做父母对自己儿女那一分爱心,所以底下一代往往就是这个因素被遗忘、被舍弃。子女从小得不到亲情的照顾,长大之后才会不孝、才会悖逆,人品、心术被污染,这个对社会造成重大的灾难。今天这个世间天灾人祸的由来,根源在哪里?我们要细心去探讨,要把它找出来,那个根源都在教育,特别是童年的教育。

  古人了解这个道理,知道因果之可畏,所以对儿童的教养无不是全心全力把它当作人生第一等大事来做。在我们中国自古以来,祖祖相传,我们这个国家民族,在这个世间几千年还没有被灭亡,什么道理?绝不是侥幸,得力于古圣前贤的教育。现代中国为什么这么衰弱?就是最近这一、二百年当中,逐渐把古圣先贤的教育丢掉,一昧的去崇洋,所谓外国的月亮都比中国圆,愚昧到这种程度。所以我们这一代人才过得这么辛苦,受这么多灾难。现在灾难又多、又严重,水灾、火灾、风灾、地震,天然灾害,没有法子防御。佛告诉我们,这个灾害从哪来的?水灾是贪心来的,我们把贪心断除,水患就没有了;火灾是瞋恚来的,战争是属于火灾,生于瞋恚;风灾生于愚痴,地震生于不平。如果大家都懂得修清净平等觉,这些灾难就没有了,纵然有,非常轻微,不会造成损害。这个话谁能信?若不是深入经藏的人,真正明理的人,你给他说,他说你说疯话,你这是迷信,没有科学证据。所以只有深入经藏、心地清净的人,听到这个话会点头肯定,有道理。

  我们同学,我跟大家讲过,披上这件袈裟做佛的弟子,我们要做的是什么?我们的使命是什么?如果不能认真努力完成佛陀教导的使命,那就是古人讲的「袈裟之下失人身」。袈裟之下失人身到哪里去?都到地狱。所以祖师大德、明白的人,为什么不劝人出家?劝人出家容易,这个人出家做不到,不能完成佛陀教导的使命,那你不就是把他送到地狱去了。不出家不一定会堕地狱,出家是决定堕地狱,谚语里面所说「地狱门前僧道多」,这个话说得不是没有道理。所以既然出家,一定要认真好好的来学习,把佛的教诲介绍给一切大众,为一切大众讲清楚、说明白,而且自己还要认真努力依教奉行,这才是佛的好弟子,才真正是天人导师。好,今天时间到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28 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就讲到此地。
太上感应篇  (第五十集)  1999/7/8  香港  檔名:19-012-0050

  诸位同学,大家好。这几天我们早晨所谈到的是「忠孝」两个字,这两个字怎样落实?落实的样子又怎样?在世间法里面,孔老夫子落实了,孟夫子也落实了,他们一生的心行就是落实的样子。在佛法里面,诸佛如来落实了,诸大菩萨也落实了,声闻、缘觉也落实了,他们的形象也就是真正落实的样子。我们学佛,诸位知道,佛教是教育,是什么教育?是圣贤的教育。学佛的目的就是学作圣人、学作贤人,用佛法的术语来讲,学作佛、学作菩萨。佛菩萨是至善之人,儒家讲「止于至善」,这四个字诸佛如来才真正做到究竟圆满,至善是性德圆满的流露;换句话说,我们应该要做一个至善之人,我们应该要作佛、要作菩萨。作佛菩萨,对一切众生来说是天经地义。

  我们现在是凡夫,迷失了自性。尤其是生在现代这个时代,苦难太多了。这些苦难对于人的折磨,固然是可畏惧的,但是也能够令凡夫觉醒,这一棒把我们打醒了;醒过来之后,这才肯回头。真的回头,彻底回头,恢复自己的本性,这就是佛,就是菩萨,就是儒家所讲的大圣大贤。所以我们起心动念,生活行为,处事待人接物,要常常想,哪些是该做的,哪些不该做的?你能够把该与不该搞清楚、搞明白,你就不迷惑颠倒,你智慧就开了,你修学、做人,功夫自然就得力了。这就是佛法教诲当中常讲的,「辨别真妄」,真是我们应该做的,虚妄是不应该的;「邪正」,正是我们应该要做,邪就不应该做;「是非」,是应该做,非就不应该做;「善恶」,善是应该做,恶是不应该做;「利害」,利是应该做,害是不应该做。

  这个利害不是对自己。世间许许多多人学佛,把利害都看作是我个人的利害,错了!这个利害是说,对社会有利还是有害,对国家有利还是有害,对一切众生是有利还是有害,不是对自己。诸位要懂得,如果这个利害是对自己来讲的,错了,那不是佛法,那是轮回法。利害如是,前面所讲的四对亦复如是,真妄不是对自己说的,邪正也不是对自己说的,是非、善恶都不是对自己说的。诸位从这个地方把念头转过来,你就可以学佛了。如果把这些邪正、是非、善恶、利害统统都以自己做标准,你还是个凡夫,怎么学也脱离不了六道轮回。不能脱离六道轮回,我们大家都明白,佛说得很清楚,决定堕三恶道。

  六道众生在三恶道的时间长,在三善道的时间短。我常说,佛经典里头也是这个比喻,到三善道来,就好比是度假观光旅游;堕三恶道,你又回老家去了,六道众生的老家是三恶道。佛在经上虽然常常提示、常常说,几个人把佛所说的当作一回事?如果把佛的教诲认真当作一回事来看,他就会认真努力,想方设法摆脱轮回。然而他没有把佛的教诲当作一回事情,耳边风,听了就忘掉,依旧是为非作歹,依旧搞六道轮回。佛菩萨实在慈悲到极处,我们是如是的悖逆、顽固,佛没有舍弃我们,生生世世还是在我们旁边提醒我们,启示我们,无数次的重复教导我们。佛的恩德不是父母能比,父母对我们的恩德是一生的,佛菩萨对我们恩德是生生世世,无量劫来永远不舍。

  我们要怎样落实佛菩萨慈悲的教诲?我讲到「忠孝」两个字,我把这两个字的内涵范围涵盖了全部的佛法,就是佛家所讲的大总持法门。用中国话来说,佛菩萨教我们,没有别的,教忠教孝而已矣!千经万论不离这两个字。忠是中道第一义谛,孝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诸法实相。实相是什么?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一体,这是实相。从心性理体流露出来的慈悲,流露出来的博爱。博爱两个字,诸位《无量寿经》念多了,你晓得,这两个字是出在《无量寿经》上。清净平等的爱心,纯一的爱心,佛是教我们这桩事情。教我们以纯善的心、清净平等的爱心,爱人,爱一切人;爱物,爱一切物。

  儒家的教学只教导我们三桩事情,第一,教我们明白人与人的关系,这就是伦理的教育;第二,教导我们明白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三,教导我们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佛法的教学也是这三桩事情,比儒家的范围大。佛家教学的范围是虚空法界,无始无终,过去无始,未来无终,真正名符其实,博大精深。这是称性的教学,真实的教诲,归结在忠孝两个字。儒家教我们用中,中庸之道,中和;佛法教给我们用中,菩萨用中道第一义谛。我们到北京去观光旅游,看看故宫,故宫里面有三个主要的建筑物,第一个建筑物是「太和殿」,第二个建筑物在当中,是「中和殿」,第三个建筑物是「保和殿」。如果你能够做到太和、中和、保和,太和是什么?孝,你们想想对不对?中和跟保和是什么?忠。中和是教你用中,保和教你不能失掉用中。这三个大殿放在那里,匾额挂在那个地方,不就是教忠教孝吗?古时候帝王以什么来教化众生?以什么来治国?忠孝而已矣。我们要能体会得到,要能明了。太和是自性,真心本性;中和、保和是性德,真性的德用。

  我们迷久了,迷得太久了,圣贤人教导我们恢复自性,他有方法,这个方法在佛家里面讲善巧方便。教我们礼让,小学教育,教学要从小教起,谚语里常讲,「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年幼的时候教导他,慢慢叫他养成一个习惯,就跟天性一样。所以儒家的教学,从什么时候开始?胎教,母亲怀孕的时候就开始教导。所以母亲心地柔软、慈悲、真诚,影响胎儿,一举一动都如理如法,为的是什么?为的是希望小孩在母胎里面吸收这个气氛,胎教开始。现在的人哪里懂得这个道理?跟他说,他说我们迷信,说我们的笑话。这里头有大道理在。今天人不相信这些道理,相信科学,科学是小道,小道不能解决问题,小道只有把问题搞复杂了,把问题搞糟了。现代科技发达,带来的社会这些现象,诸位亲眼看见,亲身体会到。唯有大道才能解决问题。

  从小学礼让,礼是学规矩。踏进社会,你这一生无论在生活上、在工作上,处事待人接物,你要懂得忍让。到你德行有成就,事业有成就了,你在社会上居于领导的地位,圣贤人教我们要谦让,谦虚。让是不为自己,一切让别人。这是人生三个阶段,三个阶段都让别人。所以你要能够知道让是我们的性德,是美好的德行,你要能够实践落实,这是行让。一生让别人,给社会做个好样子。现在社会竞争,打得头破血流,人跟人争,团体跟团体争,国与国争,这个世界哪里有祥和?哪里有太平?我们常讲,这佛法里头作师作范,做社会一个好榜样,从哪里做起?让。好事都让给别人,我们努力去做,希望别人看到之后会觉悟、会回头。我们做,做了他还是不觉悟,还是不回头,没有效果,不做了,算了!这是我们错了,迷惑了。我们做,他没有觉悟,不肯回头,是我们做得还不够,我们做得不彻底,没有能感化他们。

  舜为什么能感化他的父母,感化他的兄弟,感化他的邻里乡党,感化一个国家?你们想想看,他一生是不是从小学礼让、忍让、谦让?忠孝要落实,你不懂得让,这两个字你就做不到。过去我记得我曾经用一个专题讲「君、亲、师」三个字,我说得很多,这是儒家讲的「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君是领导他,亲是爱护他、培育他,师是教导他。我们在社会上,每一个人无论过的什么生活,无论从事哪个行业,都具足君、亲、师这三个身分。这三个字落实,也都在行让、知让。尤其是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这是一切众生所贪爱的、所争取的,我们要对症下药,从这个地方学忍让、学谦让。我今天跟大家说的忠孝落实,着重在让,礼让、忍让、谦让。
太上感应篇  (第五十一集)  1999/7/9  香港  檔名:19-012-0051

  诸位同学,大家好。佛家的教学,最重要的是要教人认识自性。自性就是自己的真心,就是禅宗所讲的「本来面目」;换句话说,真正的自己。这一桩事情认识清楚、搞明白,这个人就叫做佛,他就成佛,他就证果;证是证明这个事实真相。这桩事情对凡夫来说,确实有相当的难度。难度的形成,是无量劫来的迷惑,生生世世累积的错觉,没有办法一下把它舍掉。所以佛祖虽然讲得很清楚、讲得很明白,我们听了也会点头,也觉得不错,可是在境界里面依旧转不过来,这就是我们不能够明心见性、不能够这一生成就关键的所在。因此在教学当中,解行决定是并重的。清凉大师说得好,「有解无行,增长邪见;有行无解,增长无明」,这都是修学过来人的真心话。我们现在修学,问题也就是出在这个地方。许多人很用功修行,对于教理不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依然是迷惑颠倒,自己觉得修得不错,戒也持得很好,也能够修定,定的功夫也不错,可是是非人我、贪瞋痴慢依旧没有放下,所以还是有很大的障碍,清净、平等、觉还是得不到。另外一类的人,在教理上很认真下功夫去研究,也是相当通达明了,也能够讲得天花乱坠,烦恼习气还是断不掉,问题在哪里?就是偏在一边。

  修行要用中,佛家讲中道。中是什么?中是不偏在任何一边,解行相应,这就是中道。解帮助行,行帮助解,古人比喻,像鸟有两个翅膀,牠才能飞;车有两个轮,这个车才能走。一个轮,一个翅膀,飞不动,这个道理很明显。解是什么?我们讲的看破,看破就是明了。行是什么?行是放下。诸位一定要明了,我们讲持戒也好,持戒是行门,参禅是行门,念佛是行门,做的是不错,可是烦恼习气没放下,这种行门是表面的,也能得一点好处,三界有漏的福报。什么叫有漏?因为你烦恼没断,烦恼是漏,你修行功夫里头还夹杂着烦恼,所以就把它变成福报了。古来的这些祖师大德们,教人着重实质,实质是外表如法,内心清净,万缘放下,一尘不染,这个功夫要解得透彻才能做到。

  因此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经说法四十九年,解里头有行,解跟行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我们现在麻烦就是把解行分作两桩事情,解里头没有行,行里头没有解。世尊教学是解中有行,行中有解。行中有解,就是像惠能所讲的「弟子心中常生智慧」,那是行中有解,常生智慧。解中有行是怎么回事情?随文入观,那是解中有行,随着经典,自己的思想观念就改变了。所以我们读经,经上不只是释迦牟尼佛的思想见解而已,我们读了,随读随变,心理产生变化,变成我们自己的思想见解,随文入观。这种方法就是履行中道。中是因,我们要行中,要效法诸佛菩萨的用中,他们都会用中,中是真心,用真心,一丝毫都没有偏邪,得的果是和。

  我们今天讲六和敬,天天提倡六和敬,为什么大家不和?六和敬挂在口上而做不到,不知道用中。我们每一个人都用中,自然就和。第一个见解和了,这是和睦相处最基本的一个因素,想法看法都一样,那还有什么不好解决的问题。「戒和同修」,当然大家守法了;「身同住,口无诤,意同悦,利同均」,轻而易举,都做到了。最难的是什么?是思想知见,一个人一个想法,一个人一个看法,这个事情麻烦了,所以后面五种和不起来。

  用中,思想就纯正,六和就可以落实。用中是因,六和是果。六和又是因,入了六和的境界,大家心都平静,和平。人人平等,法法平等,《金刚经》上讲的「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不和就决定不平等,和睦才产生平等。平又是因,果是什么?安,平安。你要想得社会安定,世界和平,你不平,你怎么能得安定?法法平等,法界就安定,你看这是因果循环的关系。法法平等之后,这又是个因,后面又产生一个效果,乐,这是真正的乐。佛家教人,教学目标是离苦得乐,所以要真正叫一切众生得乐,前面这四个字一个字都不能漏,要中、要和、要平、要安,才有真乐。前面四个字没有,现在讲享乐,那个乐是什么?那个乐是吸毒,是打吗啡,是刺激,哪里是真乐?我们今天看社会很多游乐场所,年轻人到那里,那是享乐,那是麻醉,是吸毒。精神的麻醉,精神的吸毒,那是找刺激,哪里是真乐?

  真乐是从内心里面流露出来的。真正第一个因素,就是你要懂得用中。什么是中?公就是中,私就是偏邪。念念利益众生,利益社会,这是中。言语造作,为社会、为人民、为众生,你用中。《楞严经》上阿难尊者开悟之后,他说「将此深心奉尘剎」,用中。什么叫将此深心奉尘剎?尘剎就是法界一切众生,奉就是奉事,用现在话是服务。把我的身,口说法,身做榜样,这是为一切众生服务。心是什么?心里面所思的,心里面所想的,无非是为一切众生服务,这是「将此深心奉尘剎,是则名为报佛恩」。为什么这样做法?佛的教诲完全明白了,真正知道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一个整体,就是自己的清净法身。阿难尊者这两句话,诸位仔细看看,那就是证法身了。不证法身,这个话说不出来,这种念头、行为不可能发生。唯有证得法身的人,他有这种思想,他有这种行为。他能够这么做,为法界一切众生献身心来服务,不是佛陀鼓励他的,不是别人劝导他的,自动发心的。从这个地方我们能够体会到,教学的成就,佛陀教育的成就。佛陀教育的成就就是自动自发、舍己为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为一切众生服务。诸位想想看,世出世间还有什么教育能跟这个相比?

  昨天晚上,我们在《四十华严》里面,这几天跟大家介绍「行愿品」里面,不同的族群有二十类,二十类这是大数例举,每一类里头无量无边。我们在二十类里面,为什么佛陀特别拈出来,国王是一类,佛母是一类,太子妃是一类?这个意思好深。社会上各行各业太多了,他为什么不举其它的,他举出这几种?这几种对世道人心有决定性的影响。世道的兴衰,众生的苦乐,与这三类的人有密切关系。印光大师这一部《文钞》,自始至终,可以说篇篇都说到这个问题。君是领导人,各个团体的领导人,各个阶层的领导人,用国王来代表。在一家,国王就是家长;在学校,国王就是校长;在一个公司,国王就是董事长。每一个团体里面的领导人,用这个来表法。过去国王称天子,今天小团体里面的领导人,也是天子的身分。天子是对领导人最尊敬的称呼,不是恭惟,这个称呼是提醒他要替天行道。

  你是天之子,你要替天行道,你要存天心,你要行天道。天心是什么?中国古书里常讲「天心无私」。你有私心,那是凡夫,那不是天神。中国人对于神是有个定义,大公无私,这是神。所以神是公平正直,一个人一生公平正直,死后就作神。也有说聪明正直,这个人作神,聪明是智慧。存天心就是存无私之心,我们前面讲的存忠孝之心,这是天心。行天道,天道是什么?仁民爱物,以仁慈对待一切人民,以爱心对待一切万物;换句话说,他能把忠孝落实,这是行天道,这个人称天子。他的心跟天神、跟上帝一样,他的行为也跟天帝、上帝一样,这称天子,群众的领导人。落实在事相上,那就是他懂得用中,用和,用平等,用安乐;用安,真正得到乐,社会安全,人民乐利。这是君道,是领导人,社会领导地位的人,他所行的大道。这是说明忠孝两个字在君道里如何落实,领导人应该怎样行忠行孝、尽忠尽孝,我们要深明这个道理。

  出家人虽然不是居于领导的地位,但是我们职责是教学,我们没有领导社会群众,我们要教导社会群众,我们要帮助一切大众明了这个道理。个人在个人自己本分上,尽忠尽孝,行忠行孝,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我们的身分就是从事于社会教学,而且是义务的,义务是不求报酬,我们深入社会去劝化、去教导,没有形式。我们细细的思惟观察,世尊当年在世并没有建学校,也没有教室。释迦牟尼佛上课在哪里?草原、旷野,找个石头上坐到,学生们围在一圈,这个教学法。学生们明白了、觉悟了,各个人到村庄里教化众生,你说这个多自在!完全是回归大自然,这是真正的人生。建个房子把自己关起来在里面,不是味道。房子建得再好,金碧辉煌,总而言之,像监牢狱一样。

  想象佛那种生活,与大自然结合在一体,生活在一起,你说那个心胸多么开朗、多么舒适,一丝毫的拘束都没有。我们要多想想,应当要学习。这种生活,叫人贪瞋痴慢生不起来;建筑这些宫殿、道场,贪瞋痴慢就生起来了。释迦牟尼佛当年,他为什么不建个道场?为什么不建房舍?把一切众生贪瞋痴慢那个缘断掉,这个主意好,方法好。我们要觉悟,要明了,他的做法是正确的,我们现在做法是错误的。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太上感应篇  (第五十二集)  1999/7/10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012-0052

  诸位同学,大家好。最近这几天,我们读到《感应篇》「忠孝」这两个字,讲了不少次,《汇编》里面对于这两个字,批注、引证也用了很大的篇幅,这是有道理的。这两个字人人都会念,人人都会说,可是这两个字真正的含义,认知的人并不多。如果真正明白,他一定能够做到;他做不到,就是对这两个字不认识,或者是说认识得不够透彻,这是事实。古人所说,尤其是佛法,「知难行易」,行忠、行孝、尽忠、尽孝不难,对于忠孝这两个字的意义彻底的通达明了,那就太难了。我在前面跟诸位报告过,诸佛如来为法界众生所说无量的经论,总归纳起来也就是这两个字。可见得这两个字的含义,真正可以说是尽虚空遍法界,哪里能够说得尽!世尊说法四十九年,也不过就是为我们提示纲领而已,我们必须从这个纲领当中去体会、去认知再认知,然后肯定就能够依教奉行。

  孝这个字就是佛家讲的心性之全体,《般若经》上讲的「诸法实相」的一个符号。从这个字我们能够体会到它所表的意思,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跟自己是一体,谁能够认识?在佛经上面讲的法身大士。为什么他能够认知?因为他证得法身。什么叫证得法身?肯定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自己,这个肯定就叫证得法身。这个意思我们在前面给诸位做了报告。我们跟一切众生当中,还有许多的矛盾,有许多的误会,有许多的冲突,都是不了解事实真相。了解事实真相,哪里会有这些事情?这些事情的发生,就好比一个人生病,生病是什么?佛家常讲四大不调,这个人生病了。我们与一切众生不能调和,法身生病;与一切众生调和,法身健康。

  障碍法身调和是什么?佛在经上说得很清楚、很明白,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我们在讲席里所讲的妄想、分别、执着,你有这些东西,所以就四大不调,法身不和。因此,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违背了法性,法性就是自性,自性就是真心,我们世间人所讲的良心,真纯的善良,我们违背了,违背就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罪业就感召轮回的苦报。果报怎么现前的?佛说得好,唯识所变,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你思惟善,果报就变善,我们的生活环境就变善;思想恶,你的生活环境就变恶。我们所处环境的顺逆、善恶不是别人做主宰的,是自己,与别人不相干,自己要负责任,不但对自己负责任,还要对一切众生负责任。世间读书人懂得,读书明理,学佛修行人懂得。可是今天读书人也不懂,修行人也不懂,这个原因在哪里?读书人没有读圣贤书,修行人没有懂得佛菩萨的教诲,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哪有不造业的道理?

  我们前面跟诸位讲过孝顺,顺怎么说法?古德讲得好,是要顺法性,不是顺人情;要随顺智慧,不随顺烦恼。孔老夫子特别举出舜王给我们做一个榜样,舜王的心目之中,就跟《华严经》上善财童子没有两样,心目当中所看到一切众生都是诸佛如来,人家懂得孝、认识孝,皆是诸佛如来,一点都不假。为什么都是诸佛如来?唯心所现,心是如来,如来所现的,哪有不是如来的道理?古人的比喻说得好,「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们这才明了,虚空法界依正庄严全是自性,全是诸佛如来,凡夫只有我一个。再说得粗俗一点,世间所有一切人,人人都是好人,不好,不好就是我一个,我做人做得不好。舜常常反省,天天改过,善财童子亦复如是,所以他们能够在一生当中成大圣大贤,一生当中圆成无上菩提。没有别的,就是这么一个认知而已,天天反省,天天改过,学忠、效忠、尽忠。忠就是中道第一义,八正道的正思惟、正语、正业,那个正就是中的意思。中就正,偏就邪,就不正了。用心要用中,儒家教人「诚意正心」,诚意是孝,正心是忠。所以人唯有诚其意之后才会用中,儒、佛教学的中心就在此地。

  可是我们现前最大的障碍是什么?分别执着放不下,烦恼习气太重,关键还是我们常讲的,不肯好学。所以你没有能力克服你的烦恼,没有能力克服你的习气。如果你真正好学,你一定能够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别人骂我,他没有道理,我有理,人家骂我怎么办?合掌,恭恭敬敬在听,阿弥陀佛,在听他的教训,有耐心的听,看他能骂几个小时,他能不能骂两个小时,骂二十个小时,骂两百个小时?他能骂多少,我就在那恭敬听,没事!骂不还口。骂完之后过几天他会向你道歉,调和了,问题解决了。他要打你,赶快躺在地上让他打,我告诉你我就是这种人。我过去年轻的时候人家骂我,我恭恭敬敬,那个时候没有学佛,立正站在那个地方听他教诲,骂上半个钟点,他骂完了,再骂不下去。我在我那个团体里面考绩第一,品德第一,怎么来的?那些骂我的人把我捧起来的。他要不骂我,我们的长官哪里晓得我还有这么修养、这么好,还给我第一。所以我那个第一是他们帮助我拿来的,我感谢他、感恩他。真的,三天之后他来向我忏悔、道歉。不能回,一回的时候两个都开除,两个都不要。所以人家打我,躺在上面让他打,打几下之后他手就打不下去了。必须两个人打架才打得起来,一个人打,一个人不还手,打不下去,旁边还有好多人看他。人要好学、要听圣贤的话。五十三参里面历事炼心,你不经历这些事你怎么能磨炼你的习气?怎么能够降伏烦恼?这是懂得用中。这一段里面内容非常丰富,我们的介绍也就到此为止。

  里面提出小不孝跟大不孝,是什么原因?原因非常多,非常复杂,这个地方所提的几点也值得我们做参考。他说小不孝是不良的习惯养成的,第一个是从小父母娇生惯养,养成他一种悖逆的个性,这个不能说没有道理。父母宠爱,要什么给什么,样样都满他的意,到将来有一天不能满意,麻烦就来了。所以儿女要从小栽培,从小要晓得怎样教养,世间不如意事常八九,要让他能有所体会,决定不能够骄纵,合理的要给他,不合理的决定要限制他,现在做父母懂得这个道理的人也不多了。第二个是习惯,古人常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从小要养成他好习惯。小的时候养容易,已经染上坏习惯,要他改过来太难。这是我们对于儿童教导疏忽的地方,没有注意从小养成一个好习惯。儒家的小学懂得这个道理,佛法初出家五年学戒,也是培养好习惯。可是现在这些都没有了,儒家、佛家都见不到,我们的毛病习气天天在增长,念佛、参禅、学教都不管用。上台会讲经,下台一样照旧犯过,什么原因?习惯成自然,这个习气不容易克服。第三个是纵欲,欲望没有止境,不能够知足常乐,这第三条也可以说不知足。第四个是忘恩记怨,这种人怎么能够尽孝?怎么能够行孝?小不孝有这四个原因。

  这四个因素让我们一生生活在严重的罪恶之中,《地藏经》上讲的,「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换句话说,我们的生活是生活在罪报之中。现在这个社会,走到任何地方都人心惶惶,大家都心理上有个预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28 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像世界末日要到了。世界末日要怎么度过?宗教家教人忏悔,教人要信上帝,要忏悔,要改过。他这话说得没错,但是含义很模糊,模糊不清,所以效果还是不容易得到。信上帝,什么叫上帝?怎么个信法?我们在前面讲过,天心正直无私,由此可知,正直无私就是信上帝。我们还有一丝毫自私自利那就不信上帝,你没有改过,你没有忏悔,这个灾难你还是度不过去。所以认识忠、认识孝,能够学忠学孝、尽忠尽孝,这世间哪里会有灾难?灾难就能够消除。中国人常讲的「逢凶化吉,遇难成祥」,什么人能做到?孝子能做到,忠臣能做到,在历史上这些公案太多了。

  为什么忠臣孝子能做到?忠臣孝子的心是纯善之心,纯是爱护一切众生之心,纯是利益一切众生之心,恶劣的环境自然它就变过来,境随心转,就是这么个道理。心转境界,不是境界转心,所以是有理论依据的。我们明理,就知道应该怎么做法,就知道应该怎样化解眼前的灾难。一个人明白,一个人认真去做,这一个人灾难没有了;大家都明白,大家都肯做,这共业的灾难就没有了。水灾是贪心,贪心增长是洪水;瞋恚这是火,火山的爆发,核武器的爆炸,那都是属于火灾,瞋恚变现出来的;愚痴是风;我慢、不平这是地震,什么样的念头感什么样的业报。所以我们真正能够依照佛的教诲,修三善根,无贪、无瞋、无痴;处事待人接物,我讲过,礼让、忍让、谦让。我们的人生过得有意义、过得有价值,这叫学佛,这样才是过佛菩萨的生活。所以一定要回头,一百八十度的回头,我们才能救自己,才能帮助别人。
太上感应篇  (第五十三集)  1999/7/11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012-0053

  诸位同学,大家好。孔老夫子说他一生讲学是「述而不作」,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教化众生也是说述而不作,也就是说他们所讲的这些道理都是过去代代相传下来,没有自己的创见。今天一般世间人常讲的创造,孔老夫子没有创造,释迦牟尼佛也没有创造。孔老夫子所说的,他说是过去黄帝、夏商周、文、武、周公承传下来,释迦牟尼佛讲是过去古佛代代相传下来,决定不是自己创造的。我们要问,这些道理到底是谁创造的?没有人创造,实在讲是从自性里面自自然然流露出来的。谁的自性?是我们自己的自性,决定不是创造的,大乘经上常讲,「自性本具智慧德能」。

  由此可知,世出世间的大圣跟我们所说的全是自性自然的流露,佛家讲「法尔如是」,一丝毫的创意都没有,这才是真的。说是你创造的,那是假的,你创造是你的,不是自性的。自性本具,自性是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共同的本体。所以说你的创造,自然不是一切众生共有的理体,那就不是真的。现在人创造的念头很浓,这是迷,这是分别、是妄想、是执着,从妄想分别执着里面流出来的东西是违背自性的。所以我们有一个创造的念头就迷了,就已经错了。这个错误不但给自己带来了灾害,也给社会大众、一切众生带来无穷的灾害。这个道理与事实真相,我们要多想想,要冷静的去观察,这才能明白。

  儒、佛教给我们要遵循道本,道本是什么?就是大道之根本,就是一念心性,一念心性之体就是孝,一念心性的作用就是忠。所以大道之体、之本,「忠孝」而已,我们起心动念要遵循根本。这是世出世间圣人自自然然流露出来的心行,教我们追源天命。什么叫天命?天就是自然的。由此可知,原来天命两个字就是随顺自然,自然的原则就是天命,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天命。效法自然,随顺自然,这就是最健康的、最幸福的、最美满的。人不分贫富,不分贵贱,懂得随顺自然生活,懂得随顺自然工作,随顺自然处世,这个人就是圣人。由此可知,凡夫完全违背了自然,我们今天讲破坏自然环境。人身两只腿是走路的,走路是自然,坐车就不自然了,就违背了自然。所以常常坐车,到老的时候两条腿不能走动,麻痹了,这就生病了。为什么乡村里面的老农那么健康、那么长寿?他随顺自然。住在都市里面的人,样样享受科技文明,完全违背自然,什么毛病都出生了。这个里面道理太深了,事相太繁杂了,我们多多想想。我说的这些话,正是现在这个世界上灾难的根源,是我们完全违背了自然的生活,破坏了自然的环境,这是人类自作,所以果报还是自受。

  怎么样自救?这些圣贤人教给我们「尚同天志」。我们想想,天神、上帝、佛菩萨之志是什么?以中国话来说,全在忠孝友悌。大圣大贤他们的心是纯孝之心,孝这个字在前面跟诸位讲过,就是《般若经》上讲的「诸法实相」,我们平常讲「宇宙人生的真相」。这个字在中国文字里面,文字是符号,这个符号的含义是虚空法界是一个整体,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孝是表这个意思。大乘经里面讲「我」,有真我,我们现在一般人讲「我」,这个概念是错误的,所以佛说「无我」,「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是佛跟我们讲的。如果你明心见性了,有我,有常乐我净,有真我。真我不是这一个身,真我是虚空法界一切众生,那是真我。我们现在认为自己这个身是我,搞错了,这个身只是虚空法界的一微尘而已,把一微尘认作我,把虚空法界给忘掉了。《楞严经》上佛有个比喻,比喻得很好,他比喻大海,大海是我,可是大海里头起个小水泡,你误会把水泡认为是我,把大海忘掉了。所以凡夫不知道有法身,修行人不能证得法身,原因在此地。

  明心见性的人他觉悟了,他认得了,知道一切众生是我,于是起心动念当然是为一切众生,自私自利的念头完全断绝干净了。这是佛菩萨跟我们凡夫基本的认识上就不相同,人家那是真的事实真相,我们完全堕落在妄想里面,从妄想起分别、起执着。纯正的认知那就是智慧,这个智慧是自性本具,不是从外面来的。以这个认知起作用,孝悌忠信,仁民爱物,这都是随顺自然,没有一丝毫的造作。凡夫迷得太久了,无始劫来就迷失了自性,过的是什么日子?随顺自己的烦恼,随顺自己的妄想,随顺自己的习气,把原本一真法界转变成十法界,转变成六道轮回,转变成三恶道。我们今天过的是什么日子?如果我们看清楚、看明白了,我们今天过的是三恶道的日子,畜生、饿鬼、地狱,不要看到像个人的身体,像个人的样子,他的思想、言行、生活全是饿鬼、畜生、地狱。

  谁知道?佛菩萨知道,明白人看得很清楚。三恶道是什么样子?贪瞋痴是三恶道。坚固的执着,贪名闻利养,贪五欲六尘,这是鬼,他的生活是鬼道的生活。小不如意,瞋恚心就生起来,嫉妒障碍别人,那是地狱的生活。是非不明,正邪不辨,不能亲近善知识,天天跟邪知识,佛经里面讲的「邪师恶友」,跟这些人亲近往来,这是愚痴,畜生的生活。我们想想多可怕!我们自己要时时刻刻反省,不要去看别人,反省自己过的是什么生活?如果你过的是人生活,五戒十善圆满了,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决定与五戒十善相应,决定与孝悌忠信相应。我们孝亲尊师,父母亲在,时时关怀照顾;父母亲不在,要常常念父母的恩德,自己好好的修学。佛家讲以此功德回向给父母,什么功德?穿衣吃饭都是功德,起心动念都是功德,不敢起一个恶念,不敢打一个妄想;起个恶念,打个妄想,做一桩错事,对不起父母。这是真的回向。不是说我每天念多少佛号,念多少卷经,把这个功德回向给父母,父母什么都得不到。为什么?那个佛号、念经是有口无心。真实的功德是你的生活与佛的教诲、与圣人的教诲相应,那叫功德,那个功德可以回向。

  所以真实的功德是在你起心动念,在你言语造作,以纯善的心,纯是爱人的心,纯是帮助别人破迷开悟的心行,完全落实在自己生活里面、工作里面,这是真实功德,这个功德回向才有用处,这是真正孝顺父母,念念不忘。父母往生了,这个功德可以帮助他高升品位;父母不幸在恶道,这种功德可以帮助他超生,这是真正的超度。不是请几个和尚、道士念经就能超度得了,那是迷信。完全在自己实际上的心行。诸位也许念过倓虚法师的《影尘回忆录》,倓老记载他那个朋友刘居士,「八载寒窗读楞严」,你看他怎么超度他的家亲眷属?他怎么超度冤亲债主?没有任何形式,完全靠自己的德行。起心动念,生活行为,如佛所教,学佛所行,这叫孝养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兄弟。能够尊重一切众生,爱护一切众生,无条件的、无私的尽心尽力帮助一切众生,帮助众生离苦得乐,只有这么一个心,只有这么一个念头。

  这个念头、这个心是天志,在佛法里面讲是佛的愿。诸位想想,我们最近在这边讲《无量寿经》,正好讲到四十八愿,愿愿都是帮助众生离苦得乐,「离苦得乐」是个总愿。但是离苦得乐是果,果必有因,要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先要教他修因。因是什么?破迷开悟。苦是迷了,从迷里来的,乐是从悟里面来的。破迷就离苦了,开悟就得乐了。所以世出世间的大圣人,他们一生都是从事于教学的工作,教学是直接帮助众生破迷开悟,其它的这些行业都是属于间接的,教学是直接的。不但教导,还要做出榜样给人看,希望大家看到他自己这个形象,听到他的言论教诲,觉悟、明白了,效法圣贤,向佛菩萨学习,这才能得到真实的果报。

  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尤其我们处在这个世纪末,灾难频繁,灾难也相当严重,怎样消灾免难?怎样自度度他?全在明了宇宙人生真相,彻底回头,回头是岸,这个问题就能够解决了。东西方所有的预言,说了许许多多可能发生的灾难,末后的结论都结得好。预言的目的,不是警告你灾难要来临,是让你了解有这些可能事情发生,我们从心理上做一个转变,赶紧回头,断恶修善。灾难到底有没有?决定在我们自己一念之间,不是决定在外界,决定在自己。我们在讲席当中常说,贪心招来的是水灾,《楞严经》上说的,瞋恚是火灾,愚痴是风灾,贡高我慢是地震。如果我们从内心里面息灭贪瞋痴,对人对物我们学谦虚忍让,这个灾难就没有了。四禅天人,为什么没有水火风大三灾?他的贪瞋痴完全伏住了。所以很有福报的人,居住的地方是福地。我们听佛说了,应当觉悟,应当明了,我们真正从内心里面息灭贪瞋痴慢,以一片慈悲处事待人接物。

  昨天我讲经,劝大家学佛菩萨,佛菩萨用什么眼光看人?看一切众生都是佛菩萨,那是真的。我们看一切众生都是凡夫、都是恶人,是错误的,我们看错了,佛菩萨看得正确。可是一般人听到我这个话,持相反的意见,佛菩萨看错了,我们看得正确,明明这个是好人,那个是坏人,怎么佛菩萨好坏都不分?实际上,佛菩萨看得正确,我们看错了。这个道理很深,要好好想想,改正我们错误的观念,改正我们错误的行为。受人滴水之恩,永远怀念,永远不忘;人家跟我们有什么过不去,绝不能记在心里,把它忘记得干干净净,决定不落印象,你才有条件学佛,才有资格作佛。忘恩负义,常常记住这个人对不起我,那个人对不起我,这个人决定堕三途,天天诵经念佛,还是要堕三途。清朝初年,灌顶法师就是这个讲法,他讲的一点都不错。希望我们记取,我们认真努力学习,赶快回头,消灾免难。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太上感应篇  (第五十四集)  1999/7/12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012-0054

  各位同学,大家好。《感应篇》在一千多文字当中,最重要的一句就是:

  【忠孝友悌。】

  就是这一句,这一句可以说是全篇的核心,关系非常之大。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都在这一句。出家人修行、开悟、证果,作菩萨、作佛,关键也在这四个字。所以世出世间的圣人,我说过太多次,圣贤人的目的、愿望无非是希望一切众生相亲相爱、和睦相处。可是一切众生族类果报不相同,这些差别从哪里来的?是从他过去、现前的因行不相同。所以从果上我们能看到因,从因上能看到果,这个人就有智慧。这桩事情要真正达到目的,政治做不到。所以释迦牟尼佛以王子的身分,政治可以能够达到这个目的,他可以做国王,他知道政治达不到。武力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我们在经典看到,释迦牟尼佛年轻的时候武艺高强,他可以做将军,可以做统帅,他放弃,他知道这个事情武力达不到。现在人讲经济,讲科学技术,统统做不到。唯一的方法,能够收到好效果的,只有教育,所以释迦牟尼佛选择社会教育这个工作,一生一心一意来从事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工作。释迦牟尼佛是这么一个人,我们要认识清楚,他的雄心大志,是要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相亲相爱,和睦相处,他选择这个工作。

  今天在现场许多的老师们都是从事于教育工作者,这个工作非常伟大,今天世界上认识它的人太少了。我听到有些同学告诉我,现在老师不好做,学生不好教,这个问题我曾经也谈过。现在师道衰了,可以说已经没有了,孝道没有了,孝道没有,师道当然就没有,因为师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人不知道孝亲怎么会尊师?这不可能的事情。古时候一个好的弟子,是要父母跟老师密切合作,才把这个幼苗培植起来,使他将来成为社会栋梁之材。我记得我自己大概是在七、八岁的时候,第一次上学,那个时候还有私塾,不是学校,私塾设在一个祠堂里面,一个老师教大概二十几个学生。我父亲带着礼物供养老师,在它那个大堂,大堂就是祠堂里面的大殿,当中供养的供桌有至圣先师孔老夫子的神位。父亲带着我,父亲在前面,我跟在后面,先向孔老夫子神位行三跪九叩首的最敬礼。行礼完毕之后请老师上座,我的父亲在前面,我跟在后面,也向老师行三跪九叩首的礼,然后奉上礼物,把小孩交给老师。家长对老师这样尊重,老师要不能把小孩教好,怎么对得起家长?这个礼节现在没有了。

  我在台中,李老师曾经开了一个班,叫内典研究班,这个班上八个学生,他自己是这个班上负责人,请了五个老师,我也是其中之一。开学那一天,李老师代表家长,代表学生家长,给我们这些做老师的顶礼三拜。这家长不懂,李老师代表家长。我们不敢接受,不敢接受也不行,依教奉行,他叫我们端端正正坐在那里,只好坐在那里让他拜三拜。受这种隆重的礼遇,要不能认真教学,那就是罪过。现在没有了,现在听说什么?老师管教学生,家长还要告状。所以这个世间有极大灾难要现前,这是什么?真是宗教家所讲的上天的惩罚,上帝的惩罚。我们在预言里面看到,它说人家看到将来在这个世间上,许许多多人死去,七个月都埋葬不尽,这果报从哪里来的?不善的因。

  国家,在我们中国古时候,古代,国家最重要的大事就是教学,《礼记》里面的「学记」,是我们中国古老的教育哲学,是古老的教育指导方针,里面很清楚、很明白的写着,「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建立国家,统治这个国家,领导老百姓,什么最重要?教学。一个家庭也是如此,家庭里面什么最重要?教学最重要。人如果不能接受圣贤教育,实在讲跟禽兽有什么差别?比禽兽还狠、还要毒,狮子、老虎,大家看到,吃饱之后跟小动物相安无事,这个小动物在牠周边走来走去,牠理都不理。人不一样,不吃也要杀牠。所以人一定要接受教学,要接受教育。在现前这个时代,能接受的,要尽心尽力教导他;不能接受的,那没有法子,我们也少找麻烦。

  儒家的教学目的是教人作圣作贤,佛家教学的目的是教你作佛、作菩萨。佛家的教学,自始至终,实在讲就是三桩事情,第一桩事情教人断恶修善,第二桩教人破迷开悟,第三教人转凡成圣。什么叫圣?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通达因缘果报的事理,这个人就叫圣人。所以圣跟印度的佛这个意思完全相同,佛是个觉悟的人,圣是个明白的人,明白就是觉悟,觉悟就是明白。宇宙人生的事理太深、太广,不是学得的,学不到的,学,你一生所学的有限,要怎么样才能得到?要悟得。所以世出世间的教学都着重在开悟,不仅仅是佛家讲要开悟,儒家教学也讲开悟,这不悟怎么行?我们今天为什么不能开悟?烦恼覆盖,妄想分别执着使我们不能开悟。佛菩萨教给我们,放下妄想分别执着就开悟,放下一分就有一分的悟处,放下两分就有两分的悟处。这个东西是障碍。觉悟是我们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不是外来的,为什么我们要坚固执着?执着里头最严重的是我执,有我就有私,有我就有欲望。私心是迷惑,欲望是罪业的根源,你造罪业了。

  佛教导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学佛的佛弟子,都要担负起社会教学的工作,这个很了不起。佛法要普度众生,要救苦救难,怎么救法?教学!出家,这就像社会上选择了这个行业,我们必须要有专业的精神,推动佛陀教育。佛陀教育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它不分种族,不分地区,不分宗教信仰,平等的教学。还得要自己以身作则,为社会广大群众做一个好榜样。特别是在《华严经》上,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虚空法界形形类类千差万别,这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信仰,你看看佛都能够圆满教导他们,让他们个个都能够破迷开悟,个个都能够作圣作贤。并没有破坏他们的族群,并没有障碍他们的宗教信仰,也没有丝毫损坏他们的文化,只有帮助他们,更广泛的美化他们的生活,善导他们的文化,所以他成功了。凭什么?真诚的心,佛家讲菩提心,真心待人,真诚接物。中国老子也说,别人以善心对我,我以善心对人;别人以不善心对我,我还是以善心对人。别人信我,我信人;别人不信我,我还是信他。所以圣贤人教导我们,我们要有诚意、有善意,纯是爱人爱物之心,无私的布施,无条件的对一切众生恭敬供养。诸位在佛经上仔细观察,佛是不是这样做的?这是佛的行谊,佛处事待人接物的原则,我们要在这个地方学习。所以我们四众同修,不仅仅是出家,在家同修也要做,认真努力去做,才能挽救这个社会,要以身作则。

  我现在在中国办了十个中学,十个中学都叫「慈光中学」。你们从台湾来的知道,我在慈光图书馆住了十年,我在中国大陆建十个慈光中学,纪念李老师,学生报老师的恩。我在贵州铜仁,是我小时候念书的地方,我念书那个时候是国立第三中学,校长是周邦道先生,他的别号叫庆光,我在铜仁建一个「庆光中学」,纪念我的校长。我为什么这么做?今天学生对老师忘恩负义,我们怎样教导尊师重道,念念不忘师恩?我们做出形象给大家看。我接受方东美先生的教诲,我在方老师的家乡安徽桐城,桐城只有一个中学,我给它建立一个「东美计算机教室」,送他们学校一百台计算机,建一个计算机教室,纪念方东美老师。在山东济南的山东大学,我给它建一个「李炳南计算机教室」,还给它建立一个对民众开放的阅览室,纪念李老师。教我书的老师,现在还有一位还在人间,我逢年过节都问候,也都有供养,这是我在南京念书的时候我的级任老师。这一次我想到了,我在南京母校里面也建一个计算机教室,送一百台计算机,这个教室就用老师的名字,我老师叫涂世泽,「世泽计算机教室」,尊师重道。现在世间人把这些事情忘掉了,所以这个世间会有大灾难。不孝父母,不敬师长,这个社会成什么社会?我们看到这个现象痛心。我们全心全力想到,统统要做到。在中国大陆建立学校,要希望政府帮助。上一次陈大使到这里来访问我,我当面请求他,希望我这几个愿望能够让我赶快落实。现在这两个计算机教室,这一、两个月当中就落实了。

  所以我们教的是什么?教忠、教孝。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乃至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为众生讲经说法,也不过是『忠孝』二字而已。这两个字,实在讲认识的人愈来愈少,能够做得到的人更少。所以我们要教,要努力的去讲解,深入的去讲解,还得要做给别人看。『友悌』这两个字包括在孝道里头,在这个地方为什么特别要拈出来?教我们行孝的方法。孝从哪里做起?从爱、敬做起,「友悌」是对家人。孝这个字,在中国制造文字的原则来说,它属于会意,这中国古时候讲六书,六个原则。这个符号是叫我们看到,体会它的意思,上面是老,下面是子,合在一起这叫孝。这个意思很明显的启示我们,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体,上一代还有上一代,下一代还有下一代,正是佛家所讲,横遍十方,竖穷三际,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是一个整体,这是这个符号象征的意义。就是《般若经》上讲的「诸法实相」,我们平常在讲席里面所讲的,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的法性,哲学里面讲的宇宙人生的本体。

  从这个认知里面才真正生出来爱心、恭敬心,刚才我说的,真诚心、至善的心、博爱的心,无私无条件帮助一切众生的心愿,都是从孝心里头生出来的。你不认识、不懂,所以佛劝你发菩提心,你的菩提心永远发不出来,原因在哪里?你不了解这个道理,不了解事实真相,你的心怎么发都没有办法发出来,你不知道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自己,不晓得;真正明白、知道,菩提心自然发出来。菩提心发出来就是深心、大悲心,深心是好德好善,王阳明讲的「良知良能」。大悲心是利益一切众生的心,没有条件的,不希求任何报酬的。所以佛从事的教育是义务的教育,不接受报酬的,有报酬人家怀疑,不希求报酬,人家才尊敬,你教我是真的,这无条件的。

  我们要想佛法兴旺,真正能拯救这个世间,我们要不认真向佛菩萨学习,做不到!所以第一个要把自私自利那个念头连根拔除。在过去留一点,你还能有点成就;在现在这个时代,留一点点都不行,时代不一样了。也就是说我们面对这个环境,恶化到了极处,佛经上讲的「五浊恶世」,浊恶到了极处,要不是以极清净的心,没有办法帮助这些众生。我们面对着这些,佛家讲面对着要度的这些众生,比过去那个时代要困难太多。所以我们今天在品德、学问、智慧、善巧方便,如果不能超过古人十倍以上,做不到。我们能不能超过古人?完全在自己一念,自己肯牺牲就能超过。牺牲的什么?牺牲的妄想分别执着,舍弃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要把它舍得干干净净。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鹿野苑五个学生起家的,我们今天也不求多,能有五、六个志同道合,就能把佛教再兴旺起来。要怎么做?学释迦牟尼佛,过最低水平的生活,于人无争,于世无求,过原始的生活,游化世间,就能收到效果。所以我们生到这个世间来,不是为自己,为苦难众生,死也为苦难众生,没有自己。有一丝毫好的念头为自己着想,你是凡夫,你不是圣人,你不是真佛弟子。《金刚经》上说得好,「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所以要舍离四相。使自己的心真正达到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要真正做到,百分之百的做到。在外表表演的,是真的看破、放下、自在、随缘、老实念佛,求生净土。这是真佛弟子,这是真实教诲,对自己、对众生、对社会真实的教诲,决定得诸佛护念,龙天善神保佑。

  所以同学们,你们要努力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在讲台上两个小时盘腿做不到,那怎么行?拼命也要把它做到。心清净,心定了,就不难!难,还是在妄想多,还是在欲望多,这是大障碍,不但障碍修道,而且还把我们送到三途,送到地狱。所以爱欲、嗜好不能够不舍,要舍得干干净净,生活随缘,绝不攀缘。诸位在此地学成之后,游化在世间,最好能够恢复托钵,晚上去住大树底下,住小帐蓬就好,现在帐蓬都很考究、很轻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28 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住帐蓬。智慧开了不要书本,为众生讲经说法也不需要预备,都丢得干干净净。释迦牟尼佛当年一本书都没有,孔老夫子也是一本书都没有,要这个东西干什么?所以现在好好的读,好好的学,一定要开悟,大彻大悟之后,自性里头智慧就是圆满的佛法。希望诸位同修要认真、要努力,时间非常宝贵,一分一秒都不可以空过。
太上感应篇  (第五十五集)  1999/7/13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012-0055

  诸位同学,大家好。《感应篇》接着底下一句是:

  【正己化人。】

  前面所讲的都是完成自己的德行,目的是在帮助别人,自己的智慧德行没有成就,就不能够教化众生。所以要想教化众生,先要把自己修好,这是一定的道理。无论是古代的中国人,中国的古圣先贤,印度这些佛菩萨们,每一个人都是这个做法的,乃至于十方世界一切诸佛,也没有例外的。所以我们必须遵循这条道路,一定要先把自己修好。前面跟诸位提到四弘誓愿,四弘誓愿的「众生无边誓愿度」的落实,一定是先断烦恼,成就法门。断烦恼是完成自己的德行,学法门是成就自己的智慧,我们中国人常说品学兼优,然后才能化人。我们身为佛弟子,无论是出家弟子,或者是在家弟子,都有度化众生的使命,出家、在家都是菩萨,所以佛教育的成就是菩萨法界。《华严经》的华藏世界是菩萨法界,极乐世界,《无量寿经》上说得很清楚,不但是菩萨法界,而且是普贤菩萨的法界。「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这诸位都念过,我们想一想,我们有没有普贤大士之德?如果没有普贤大士之德,就不能往生,这点要特别留意。

  「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这是《无量寿经》经文里头的第一句,前面所列的是上首大众,经文这是头一句。佛是怎么样教导我们,我们应该怎样学习,然后再想想,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为什么那么少?稍稍对经文上留意就很清楚、很明白,念佛的人虽然很多,未具普贤大士之德,所以不能往生。普贤大士之德关键在哪里?就在心量,普贤菩萨的心量是跟虚空法界一样,他真正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那叫普贤菩萨。我们心量这么小,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也不能往生,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古大德讲,「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如果有普贤大士之德,念一声佛号就往生了,哪里需要念那么多?他的心行就是佛心、就是佛行,心行相应,愿愿相应,那哪有不往生的道理!我们要明白,天天念《无量寿经》,不修普贤大士之德,怎么能成就?

  普贤大士之德无量无边,诸佛如来共同来称说也说不尽。世尊为我们归纳为十大类,称作普贤十大愿王,归纳成十大类,我们修学起来比较方便。第一愿「礼敬诸佛」,我们有没有做到?这个意思就是以真诚恭敬心对待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那叫礼敬诸佛。我们没有做到,我们要反省,我们对人、对事、对物这个心态恰恰相反,是大不敬。天天两个眼睛像小偷一样,专门找别人的毛病,专门看别人的缺点,搜集别人的过失,这是大不敬,你喊破喉咙也枉然。

  不要说是菩萨行,世间一个善人君子,我们读儒书,会集儒书德行教训的,最具代表性的是《五种遗规》,清朝陈弘谋先生编辑的,把儒家的经典,历代这些大德们的言行,真实的教诲,分类编辑起来的。过去我在台中求学,李老师指定这本书做为我们学生修身课本。早年我们读的书,是哪一家书局出版的我忘记了,字比较小,分量相当多,很厚的精装一册。以后中华书局从《四部备要》里面抽出来印单行本流通,上下两册平装本,中华书局印的字大,好看。看看世间圣贤人是怎样教导人的。所以我们要常常反省,不可以做缺德的事情。修德都来不及,还专门干缺德的事情,怎么能成就?换句话说,世间善人、君子他们的条件,我们都不能够取得,那距离菩萨、罗汉远之远矣!

  讲台上这些技巧,我们是可以轻而易举能学到的,但是你在讲台上要能够摄受大众,那要靠你的修持功夫,你没有真实修持的功夫,你就不能够摄化大众;换句话说,你所说的话字字句句从内心里头说出来的,不是从口皮上说出来的。心行不相符,言行不相符,没有人相信你,说得再好,人家听了一笑了之。所以无论在家、出家,要有真实修行的功夫,自己不正要叫别人端正,没有这个道理。在这个灾难频繁的时代,自己没有能力消灾免难,帮助别人也没有这个道理。

  所以『正己化人』这一句就很重要,在本文里面,从这一句以下,这是讲化他,这一句是总说。《汇编》里面也注得很详细,它将这两个字解释,什么叫正?「确不可易」,这是正,「化者,自然而然」,这两句话说得很好,正是坚定的信心,坚定的愿心。我们的信愿是在求道,是在求证果,什么是证果?在佛法里面,阿罗汉是证果,菩萨是证果,佛是证果。要想求得证果先要断烦恼,烦恼习气不断,我们的修学就谈不上成绩可言。大家都知道,见思烦恼断掉才能证得阿罗汉果,我们纵然断不了,要向断烦恼这条路上去走,一定要做到烦恼轻,我们功夫才有成就。烦恼一年比一年轻,一个月比一个月少,你的生活就幸福、就自在、就快乐了,佛法里面常讲「法喜充满」,那是真的不是假的。学佛学得很欢喜,很有受用。同修当中有没有?有,也不在少数。他们真有这个受用,来告诉我,我也为他欢喜,他得法喜,他真干!

  从什么地方干起?古德教给我们的很多,但是最要紧的还是讲「从不妄语始」,这是真实教诲。我们修行从哪里修起?从不妄语修起。符合世尊在《无量寿经》上跟我们讲的修行的纲领,「善护三业」,你看它第一句就讲「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古大德教给我们从不妄语始,从这开始,跟经训相应。古德又教给我们修清净心的方法,净宗法门修一心不乱,净宗修学确实目的就是一心不乱,《弥陀经》上讲的「一心不乱,心不颠倒」,一心不乱是定,心不颠倒是慧。如何能够真正成就一心不乱、心不颠倒?当然善护三业非常重要,可是从哪里开始?古人也教给我们,「知事多时烦恼多,识人多处是非多」,何必要知道那么多事情?到处去打听,那你就完了。

  在早年,我们出家受戒,我们有一个同戒的师兄觉斌法师,他受了戒之后不久,大概是半年的时间,到南部去闭关。很好,我们很羡慕他,有这么个福报去闭关。过了一年,我有个缘分到南部去,我特别到关房里面去看他。他闭关的时候向我借了一部书,《中观论疏》,分量并不很大,线装书十二册,他要到关房里面去看。这过了一年,我说,「戒兄,你向我借的书看了多少?」他说,「第一本还没看完。」这个见了面之后,给我说天下事,说道场、说法师,他在关房里消息怎么那么灵通,我在外面都一无所知,都不知道,听他给我讲新闻,那闭的是什么关?所以一点成就都没有。以后他跟白圣法师到南洋槟城极乐寺,白老是住持,请他做当家,在这边没多久他就过世。人是个好人,跟我交情也不错,就是喜欢打听,古人讲「知事多时烦恼多」,他烦恼多,心定不下来。

  我们同修不论是出家、在家,清净心重要,与自己不相关的事情知道那么多干什么?你们大家很多人都晓得,多少人给我写信件,那些信我不看的,为什么?我不想知道那么多事。写信给我干什么?老实念佛就好了。我每天讲经已经是多事,还要搞这些不相干的事,大错特错。认识的人愈少愈好,我给你们看,我身上带的电话号码的小本子,只有二十几个人,这是什么?有的时候联络非要记得不可的我才记住,不需要的我不记。我们自己电话号码我不知道,我们学会的、居士林的,我们楼上的电话号码、传真,我都不知道,记这个干什么?人名字我也记不得,好,见了面很熟悉打打招呼,你姓什么、叫什么名字我不知道。不相关,你一个人多自在!如果说记几个人名字,为什么不记几个佛菩萨的名字?跟佛菩萨做朋友,跟佛菩萨打交道,我们前途才有希望。所以古圣先贤的教训常常记在心中,依教奉行,他们的教诲都是帮助我们得觉正净的,这是真实教诲。人与人之间最大的过失,最大的障碍,就是传播是非,修行人为什么不成就?在一块,你听听,所讲的都是是非长短。

  前面我看到有一则公案,我也跟诸位提起过。它说有一个修禅定的法师,在定中看到两个出家人在谈话,护法神围绕,过了一会,护法神走了;又一会,妖魔鬼怪来了,围绕着他们。这什么缘故?这个禅师说,最初这两个人讨论佛法,所以有护法神围绕。过一会他们两个话家常,话家常护法神就走了,就没有了,话家常之后,他们两个在讲是非,妖魔鬼怪来了。所以常常讲是非的、论短长的,你要晓得,你的周边都是妖魔鬼怪,没有护法神。如何能够得到诸佛护念,龙天善神保佑?心在道上。这是感应道交,我们起心动念有感,诸佛菩萨就有应;如果我们是不善的感,妖魔鬼怪有应。妖魔鬼怪从哪来的?你自己把他招来的,不是他找你,是你找他的,你把他找来了。起一个恶念,说一句恶言,都可以把妖魔鬼怪找来。修行人干这个事情岂不是大错特错了吗?所以记住,古人讲的教训非常有道理,「知事少时烦恼少」,与自己不相干的事情用不着知道。不需要认识的人少接触,接触没有好处,是非多!

  所以古时候修行人为什么选择在深山,人迹不到的地方?他心清净,容易成就。我们现在居住在都市,是最不好的环境,最不好环境里面你还要到处去打听、到处去钻营,这怎么得了?你没有成就的指望了。所以我们要想成就,一定先要懂得怎样保护自己。保护自己的方法,四天王告诉我们。这四大天王的表法,我们明了的时候,他教我们怎样护自己的法,我们要晓得学。弥勒菩萨是布袋和尚的塑像表法,那是普贤的心,量大福大,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在《华严经》末后五十三参,最后的三大士,弥勒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善财童子最后参访这三位菩萨,用意很深。弥勒是表心量,文殊是表智慧,心量不大,智慧不能圆满,智慧的落实是普贤菩萨。末后用三大士代表大圆满,我们读经要能体会到这个意思,自己才知道怎样去学习。这一句四个字,意思很深、很广,我们也要用几次的时间跟诸位同学共同来学习。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太上感应篇  (第五十六集)  1999/7/15  澳洲净宗学会  档名:19-012-0056

  诸位同学,大家好。前面讲到化他,总说义趣是:

  【正己化人。】

  批注里面说得很好,「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也,正己有许多功夫,化人有许多妙用,人能正己,未有不能正物者也」。这些话都说得非常肯定,要帮助别人,帮助这个社会,昨天我们也讲了很多,最重要的还是在自己。自己不正,要想帮助别人就非常困难,当然会遭遇到许多的障碍。尤其是在我们现代的社会,事与理自己都要很清楚、很明白,自己的心正、言正、行正,自然能够得到大众的尊重。不但大众对你尊重,鬼神也对你尊重,冥冥当中自然得到拥护,更能得到诸佛护念。自己要行得正,最重要的是心正。我们每一个人也都想学,很愿意学,为什么学不来?学不来的原因就是自私自利的念头不能放下,都是被这桩事情障碍住,所以要想自己这个心行得正,必须要把这些障碍舍掉。可是有些同修说,我们也很想放下,就是放不下。这个原因在什么地方?实在说原因是对于诸法实相没能够了解。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四十九年说的是什么?一句话,就是诸法实相。用现在的话来讲,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明白了,自然就容易放下,一点难处都没有。

  可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是既深又广,很难明了,所以佛要用那么长的时间,尤其是专说这桩事情,就是《般若经》。佛说《般若经》说了二十二年,说法四十九年《般若经》占二十二年,几乎占全部时间的一半。用这么长的时间,苦口婆心,只有一个目的,帮助我们看破。看破之后,修行菩提道上就没什么大障碍。菩提道是个什么道?是一个幸福美满的生活之道。菩提是印度话,意思是觉悟,我们生活在朗然大觉之中,对人、对事、对物都不会迷惑颠倒,这就叫菩提道。所以菩提道就是生活,就是日常工作,就是对人、对事、对物一种正常的活动。正常的活动就是菩萨的生活、佛的生活,我们学佛目的也就在此地。这是我们首先要认识清楚的,不可以把佛菩萨当作神明来看待,祈求神明保佑我们,这个观念就错了。

  『正己化人』,在功夫上当然首先要建立一个正确的宇宙人生观,也就是说对人生的看法,对我们生活环境的看法,有正确的认识,这是智慧。有了智慧还得要有功夫,功夫是什么?是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这是功夫,必须要克服。烦恼习气无始劫来养成的,儒家讲习性,习惯成自然,习性。这个习性很可怕、很麻烦,很不容易断掉。可是要不断掉,虽理解了也没用处,还是要搞六道轮回,还是要堕三恶道。三恶道怎么去的?是非人我、贪瞋痴慢,这些观念、这些行为是堕三恶道的业因,我们把这个因素消除、舍掉,这才不会堕三恶道。可是几个人能消除得了?为什么不能消除?他不肯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他就自自然然生起贪瞋痴慢,自自然然生起自私自利,这个麻烦可大了!

  所以佛教导我们要做一个转变,这一句话说得好,一定要做一个转变。在功夫上讲要转恶为善,从哪里转起?从念头上转起,从行为上转起。以往我们念头是为自己,行为都是为自己,把这个念头转过来,从今而后我们为别人不为自己。念念为别人想,为社会想,为一切众生想,世间可怜的人太多了。他们为什么这么可怜?没有人教他,不知道行善,不知道积德,恶因感受的果报,虽得人身,衣食常常不足,我们看到了要尽心尽力的帮助他。释迦牟尼佛在世,不但他老人家自己,他的一班学生,不是不能过一点富裕的生活,他办得到,轻而易举。他是王子出身,国王大臣是他的护法,物质上要什么样的享受,对他来说都不是困难的事情。他为什么要去托钵?为什么去过那么清苦的生活?没有别的,无非是想省一口饭,给那些没饭吃的人,帮助他。他是不是真能帮得到?给诸位说,真能帮到,减损自己的物质受用,帮助那些缺乏的人。这个心我们就没有,那菩萨行当然就不可能了!先要有这个心,这个心是纯善之心,纯善之行,所以感动天龙善神都护持,一生当中教化众生才能收到效果。我们学佛要从这个地方学起,要有真正的功夫。

  我们今天在物质上的受用,以饮食来讲,三餐饭还不饱,还要以零食来补充,这是什么原因?这身体是业障身,心有业障,身也有业障。饮食对一个人的生命来说是最重要的,我们的生命,身体是一部机器,这个机器不断的在运作,运作需要能量补充,饮食是能量的补充。业障重的人消耗量大,补充少了他就会生病,他就不能工作;消耗量少的,他工作一样正常。能源的消耗到底消耗在哪里?学佛的人知道,百分之九十以上,大概总能达到百分之九十五,消耗在妄念上,我们常讲胡思乱想。修行人跟一般社会大众比,心地总比较清净,妄念少,妄念少消耗量就少,所以他补充就少。世尊为我们初学的人示现,教我们把一切忧虑、牵挂这些烦心的事情放下,因为那都是不必要的,那么你的身心健康,你的消耗量逐渐就减少。所以一天一餐足够了。这一餐不吃也没有关系,也照样的去运作,这是事实真相。

  我们在经上看到,阿罗汉心非常清净,妄想杂念几乎没有了,他的能量补充,一个星期托钵一次,也就是一个星期吃一顿饭,他那一顿饭一个星期够了,那个养分足够了。辟支佛定功更深,比阿罗汉的心还要清净,半个月托一次钵,两个星期吃一顿饭,他够了!实在讲佛与法身大士,他们要不要饮食?不需要,可以完全断掉的。佛陀在世是示现给我们做榜样的,要是在他那个身分上他可以完全断掉。完全断掉,我们凡夫看了做不到,那还得了吗?所以告诉我们,修行人每天吃一餐够了!修清净心重要,禅悦为食,法喜充满。用禅悦、用法喜来滋养你的身体,用清净心,这是消耗能量最少的,这都是行门上的功夫。

  这个功夫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去锻炼,炼清净心,炼清净行,清净心、清净行没有别的,放下而已。不相干的事要放下,不相干的念头要断掉,常常保持正念现前,正念就是念佛,二六时中,时时刻刻心里头只有一句佛号,这是正念。一切众生不知道佛法的殊胜,不知道念佛的好处,我们以善巧方便帮助他,使他知道念佛的好处,也能够学习效法我们念佛。菩萨帮助一切众生的事说不尽,但是只有一个目的,最后诱导他念佛,这个目的是纯正的目的,除此之外没有其它的目的。所以处事待人接物你要慈悲,要宽宏大量,要认识大体,决定不能随顺自己的情欲。随顺自己的情欲就是随顺烦恼,你会做错事情,佛家讲你会造业。

  所以在日常初步功夫,我们要把是非人我淡化掉,断不容易,先把它看淡。尤其是毁誉,遭到别人毁谤,或者是有人对你的赞叹,毁誉不动心,你的心慢慢就会清净。没有必要的事情不必要去知道,没有必要接近的人不必去认识。古人说得好,「知事多时烦恼多,识人多处是非多」,烦恼多、是非多,你的心怎么能清净?你的心不清净,你的净业就不能成就。我们希求的是西方极乐世界,早一天亲近阿弥陀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唯一的条件,「心净则佛土净」。我们念这一句佛号,效果在哪里?是用这一句佛号把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念掉。心里面才有杂念,「阿弥陀佛」提起来,杂念就放下了。果然二六时中只有一句佛号,妄想杂念不起来,你功夫成就,你往生就有把握,你跟阿弥陀佛就感应道交;一面念佛,妄念不断,功夫当然不得力。

  有人问,学教也分心,是不是杂念?学教要为自己名闻利养是杂念,学教是为光大佛法、普度众生那是正念。由此可知,我不是为自己,我为众生破迷开悟,这就是正念现前。如果为自己名闻利养,那是轮回的念头,讲经说法还是造轮回业,是轮回业里面的善业,果报在三善道。如果名利心太重,大概三善道都没有分,那到哪里去?恶道里面去享福去。总之弘法利生是修福,过分重视自己的名闻利养,贪图五欲六尘的享受,畜生道里享福,饿鬼道里面享福,这个例子太多了,不胜枚举。

  诸位想想,安世高当年他的同学宫亭湖的龙王,畜生道,蛇身。他造的什么业?他是出家人,明经好施,佛法的道理通达,又喜欢布施,自私自利没放下,托钵托的这一顿饭大概不太好吃,不中自己的意思,心里面不太舒服,就造这么个业,来生堕畜生身。畜生,福报大,他明经,他有智慧,所以堕畜生身去做龙王很灵,灵是他有智慧。福报很大,一千里内的信徒都去拜他,都去供养他,福!他喜欢布施。苦不堪言去当龙王。安世高去度他,给他讲经说法,劝他回头是岸,安世高传记里头写得很清楚。小小不如意、不满意,明经好施还要堕三途;我们今天经也不明,也不好施,脾气比他大得多,你将来往哪一道去,不是很清楚、很明白吗?你决定不如他。所以想想这些事情实在可怕,知道可怕就回头,就不敢起个恶念,不敢有恶的行为。所以传记多读有好处,能够时时刻刻警策自己,勉励自己。
太上感应篇  (第五十七集)  1999/7/16  澳洲净宗学会  档名:19-012-0057

  各位同学,大家好。

  【正己化人。】

  落实在生活行持当中,事相繁多,不胜枚举,小注里面给我们举了几个例子,很值得我们学习的。它说「清贵容,仁贵断」,这两句话往往是我们疏忽了的,学佛的人跟世间人最大的差别,是清高,谚语所谓的「清贫浊富」,这些都是千古名言。可是清高的人要紧的是要包容,要有度量。在佛法里面,确实世尊是显示无比的清高,令人敬仰。而佛教教人也是把这桩事情列入教学第一课。我们到一般寺院庵堂,佛家的建筑,第一栋建筑就是天王殿,我们一般称作护法神,也能讲得过去。天王殿里面正当中供养的是弥勒菩萨,中国人造弥勒菩萨的像都取布袋和尚。布袋和尚出现在中国南宋的时代,诸位也许都熟悉,南宋有一位大将岳飞,他跟岳飞同时代的人,出现在浙江奉化。他临走的时候告诉大家,他是弥勒菩萨化身来的。不错,说了就走了,这是真的;如果说了不走,那是假的,那个不可靠。现在我们听说有许多法师、大德,说他是什么佛再来的、菩萨再来的,说了不走,这就靠不住。他说了就走。

  所以中国以后造弥勒菩萨的像,就造他的像。他这个相很有特色,表法意思非常鲜明,他是个欢喜相,所以人家称他作欢喜佛,笑面迎人,法喜充满。第二个表法的特征,他肚皮很大,表有容量,能够包容。所以古德从他的形象题了八个字,两句,这两句话就是教导我们初学,「生平等心,成喜悦相」,这两句教初学,第一堂课。所以一定要有容量,要能够包容,不能包容就决定不能够学佛。为什么?佛法我们现在搞明白、搞清楚了,佛法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多元文化最重要的就是能包容,不能包容就谈不上多元文化的教学。所以把包容放在第一位,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不能不学习的。学佛的人无论在家、出家,学佛没有别的,实在讲就是学一个与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信仰,怎么样能够和睦相处,就这个意思。这第一堂课我们都没有搞清楚,往后学佛才有许多障碍,才会感到许多困难。

  第二句话说「仁贵断」,仁是仁慈,仁慈所贵的是决断。决断什么?是非、善恶、邪正,你要有能力辨别,这个才是真正的仁慈。佛家常讲,「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可是佛家又说,「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但是从反面看,慈悲的确多祸害,方便出下流,这是什么原因?感情用事,没有智慧决断。如果是智慧的决断,这个事情就可以避免。所以佛法是智慧的教学,有真智慧才能融合不同的族群,才能够叫法身健康。我们今天,这法身的范围太大,我们把它缩小,社会健康,这个诸位容易体会。社会大家能够和睦相处,这社会健康,国家健康,世界健康,佛法教学目的在此。对于个人智慧德行的提升要达到圆满,圆满的智慧德行有什么作用?就是世界大同,一切众生和睦相处。

  这个一切众生不仅仅是一切人类,还包括动物,包括植物,包括山河大地,都能够和睦相处。我们千万不要以为动物有灵性,植物没有灵性,矿物没有灵性,要是这样认为就错了。植物也有灵性,矿物还是有灵性,石头都有灵性,如果石头没有灵性,生公说法,顽石怎么会点头?所以矿物都有灵性。你要问为什么它有灵性?同一个法性变现出来的。它的灵性跟我们动物的灵性,说实在话是没有分别的,正是佛家所讲的不增不减,动物并没有增一分,植物、矿物也没有减一分,灵性是平等的,这才是正理、是真理。知道的人不多,只有佛菩萨知道,菩萨里头尤其是法身大士。所以不熟读经书,深解义趣,这些大道理很少人知道。西方人有说人类不爱惜地球,任意糟蹋地球,所以地球要报复,给我们很多的灾难,洪水、地震、风灾,所谓是自然灾害,这是我们现在讲植物、矿物对于动物的一种报复。所以我们不但要爱人、爱动物,植物、矿物样样都要爱护,平等清净心去爱护,那就对了。

  再有,修学佛法要认识大体,要顾大体,什么是大体?法界众生是大体,这是诸佛如来、法身大士他们时时照顾到。对我们初学人来说,社会安全是大体,国家富强是大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8 13:54 , Processed in 0.230945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