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wlxg20130220

净公上人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南无阿弥陀佛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4-27 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此是‘善能觉了’。何况佛在经上开示,一切法从心想生。心想什么就变什么。大多数人死了就堕三恶道,他想贪、堕饿鬼。想嗔、堕地狱。想痴,邪正善恶利害辨不清楚,糊里糊涂,堕畜生。念佛想佛必定成佛,念天想天,一定会生天。基督教天主教生天堂是真的不是假的。如果念佛想佛,而心中又想贪嗔痴,则三恶道仍然有份,西方去不了。这个道理搞清楚,就要一切放下,死心蹋地念这句‘阿弥陀佛’,这一生真能超越三界,同时随缘随份帮助别人开悟,离苦得乐,这是自己的大慈悲心,没有任何条件,本分上应当要作的,因为一切众生与我同体,‘同体大悲’,这里面产生‘无缘大慈’,如父母之爱子女,没有条件。五欲六尘,名闻利养,既皆虚妄,把它舍了。舍了之后,永远没有追念,这叫‘舍觉分’。

  《解》若发诸禅定之时。善能觉了诸禅虚假。不生爱见妄想。名定觉分。

  前面两种作到有真实效果即得禅定,‘除觉分’使内心清净,离开一切分别执著,‘舍觉分’决定不会被外面境界所动,禅定自然现前。除舍工夫深,定功亦深。定是中途站,不是究竟的目标,而且禅定浅深,无量无边,绝不可得少为足,炫耀于人。四禅八定是世间禅定,为什么不能达到九次第定,证罗汉果,超越三界?其病根即是‘爱见妄想’。行者对定中境界非常喜欢,且误解为已入了涅槃。如果不生爱见妄想,禅定能生智慧。念佛人念到工夫成片即接近禅定,念到事一心不乱就是禅定。此时绝不可生起爱见妄想,这句佛号一直念下去,常常与诸佛菩萨比,切莫与凡夫比,以防生起贡高我慢之心,永远保持谦虚,一切恭敬,此是定觉分。

  《解》若修出世道时。善能觉了。常使定慧均平。或心沉没。当念用择法精进喜三觉分。以察起之。或心浮动。当念用除舍定三觉分。以摄持之。调和适中。名念觉分。

  七菩提分应用于平常修行工夫上,用的妥当,于修学有很大帮助。任何宗派法门,毛病有二种,一为昏沉,常觉疲倦,精神提不起来,念佛未久一止静即打瞌睡。工夫一定要保持定慧均平。定多了即昏沉,慧多了即觉心中浮躁,妄念七上八下,如果有这种情况,即用前面择法、精进、喜三觉分以调整之。打坐时有此现象,即起来绕佛或拜佛,或想阿弥陀佛在因地上努力精进修行,见贤思齐。念佛堂古时依众靠众,有好的修学环境。现在大的道场都变为观光区,游览车川流不息,难得清静,今天真正用功还不如在家里,现有录音带录影带念佛机,比从前方便。邀几位志同道合者互相共修。我们达拉斯道场内分三个区,绕佛、拜佛、静坐念佛,各不相扰,无法师领导,放念佛机,佛声不断。进到佛堂一句话不说,见人不打招呼,完全根据佛号念佛,没有任何压力。

  如果心中妄念很多、浮动掉举,此乃无始劫来的习气,在日常生活中修练,用除、舍、定三觉分以摄持之,时时调和适中,作到不夹杂,虽一时不能除尽,切不可操之过急,不可勉强,一定要身心舒畅欢喜,愈学心愈清净,烦恼日减,智慧增长,就对了。

  《解》八圣道分。亦名八正道分。修无漏行观。见四谛分明。名正见。

  三十七道品最后一科是八正道,又称为八圣道。八正道是佛门中重要科目,标准很多,小乘也有八正道,大乘每一宗派亦各有八正道,标准均不同。大师在此处所说乃是原则性的,‘修无漏行观,见四谛分明’。‘四谛’是世出世间法的总称,‘苦、集、灭、道’,苦是世间果报,集是世间因缘,说明世间法的真相。灭道是出世间法,灭是灭烦恼,灭生死。灭是出世间果,道是出世间之因。‘苦集灭道’是两重因果,亦是宇宙人生之真相。若想见道,要修无漏行观,此句包括一切大小乘修学方法。‘漏’是‘烦恼’的代名词,与真心本性相违背的名词。此乃比喻真如本性有了妄想分别执著,就把本性中本来具足的般若智慧无量功德有所漏失,与本性相应者谓之‘无漏’,所以要修无漏法才能见到宇宙人生的真相。小乘圣者断了见思烦恼,谓之无漏,与大乘比,断了见思,尚有尘沙无明未断,不能称为真无漏,必须把见思尘沙无明断了,在大乘圆教是十地菩萨的品位。地上菩萨又称‘大阿罗汉’亦称‘无学’,已经毕业了。通常破一分无明见一分真性的菩萨,也把他列入真实无漏行观,即圆教初住菩萨以上,别教登地菩萨。所以八正道之标准很高,在一般宗派达到这个境界不容易。净宗是平等成佛法门,一切众生修平等法,等觉菩萨与凡夫修同一个信愿持名,求愿往生,平等的修学与证得。如对于西方依正庄严能信得过,不怀疑,乃净宗之正见,与诸佛如来见解相同。

  《解》以无漏心相应思惟。动发觉知筹量。为令增长。入大涅槃。名正思惟。

  ‘无漏心’是‘真心’,妄心是有漏不清净的。观经讲至诚心,大乘起信论讲直心,儒家讲诚意正心,亦与此无漏心相似。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无漏心即实智,起作用即权智。‘动发觉知筹量’是指起作用,即心经所说的‘照见’。此处所说‘思惟’并非我们平常所说的研究考虑落在意识中,此思惟是代表一切通达明了,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即通达明了,能增长进入如来果地上所证的大涅槃,此即‘正思惟’。在净土宗即用第六意识,一天到晚想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想阿弥陀佛,就是正思惟。果报是往生净土,往生后一生中必证得大涅槃。

  《解》以无漏慧。除四邪命。摄诸口业。住一切正语中。名正语。

  此‘四邪命’即知见思想以及谋生方法不正。第一、方口食。‘方’指‘四方’,交际应酬,到处游玩,对豪门权贵谄媚巴结,贪图供养。第二、维口食。以咒术治病占卜吉凶,算命看相看风水。第三、仰口食。仰观星象,作吉凶预言,均属迷惑众生。第四、下口食。自己耕种维生。佛教传到中国以后,此四种仍存在。中国与印度不同,印度对出家人非常恭敬。出家人托钵乞食,民众供养,而在中国对出家人乞食多易存轻蔑讥笑之心,恐众生造罪业,故行不通。前面曾经提到憍梵波提是一位得道者,他有个毛病嘴巴常常动,恐怕人家讥笑造罪业,佛不准他乞食,受天人供养。树下一宿在中国也行不通,印度高僧来华是我国帝王朝庭礼请而来,中国人尊师重道,那能叫老师在树下度宿。所以中国对高僧饮食起居应受到优遇,岂可令其树下宿。所以印度生活方式一律废弃。中国道场之建立皆有山有田,租与农民,按期交租,寺庙生活,颇为安定,心安则道隆。今日要依靠信徒供养,故不敢得罪信徒,所以这四种邪命难以尽除。我们离开这四种邪命,过简单生活,也可以过得去。如不能吃苦,则道业难以成就。佛最后叮嘱以戒为师,又在经典中说,以苦为师。清苦生活可使人有出离想,亦可作一般修行人最佳的榜样。一切放下,一心在道,尤其此法门,成就无比的快速。如真肯修,经上讲若一日若七日就能成就。此经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既为诸佛所护念,则一切天龙八部护法鬼神自然一律护持。我们尽管放心,生活统统交给佛菩萨,不必操心。这种说法初机同修听了可能不会接受,也不敢作。第一是对此法门认识不够清楚,第二是善根福德不够。我初学佛时,章嘉大师对我说,你这一生专心修学弘扬佛法,自己身体生活方面都不要顾虑,一律由佛菩萨去安排,再清苦也无所谓,反正自己不必操心。我对章嘉大师非常尊敬,认真依教奉行,我得到一点好处一点自在,皆是章嘉大师的恩惠。‘摄诸口业’,不说人家是非长短,说话不要粗鲁,不要花言巧语。‘住一切正语中’,亦即本份上的言语。不仅是在净宗道场,即一般寺庙出家人彼此问对皆以阿弥陀佛答之,乃一切宗派法门通用的正语。

  《解》以无漏慧。除身一切邪业。住清净正身业中。名正业。

  我们在造作时叫‘事’,也称行为,其结果就叫作‘业’,以因果看,行与事是因,业是果,业有善恶,起心动念思惟想像是属意业,意在造业,言语是口造业,身体造作是身业。中国人讲礼节,礼是制度,一举一动都要合乎礼节,维系社会秩序,但不能过份,要恰到好处。现在这个时代,儒家的礼没有了,佛门的威仪没有了。我们无力挽救,但是要警觉,保持自己的节操。对人礼让,自卑而尊人,不造一切恶业,利用这个身体,口念佛,心想佛,身拜佛,按仪规专修礼拜,拜中有观想,夏莲居老居士编的净修捷要有拜佛法,只有三十二拜,在早晚课作亦甚好。

  《解》以无漏慧。通除三业中五种邪命。住清净正命中。名正命。

  所谓‘邪命’是为了名闻利养,即以不如法事以维生活均谓之邪命。现在的话即打知名度,第一、诈现异相奇特。‘诈’是欺骗,‘现’是故意表现与众不同,目的在求得他人对其恭敬供养。第二、自说功德。对自己的修持作不实的表现,亦是为名闻利养。第三、占相吉凶。以看相算命作手段接触大众,希他人恭敬供养,视其为神明。第四、高声现威。大言壮语而现威势,以求利养。听说有出家人喜欢骂人,经常以长者姿态教训人,善知识章嘉大师和李炳南老师对任何人都是和颜悦色,一点架子没有,他教训一个人一定把学生叫到房间,对他一个人训责。教训一个人,乃是真正看得起他。第五、说所得利以动人心。以上五种在佛门中称为邪命,我们要以清净心远离五种邪命。‘住清净正命中’即正常生活维持我们生命谓之‘正命’。最要紧的要勤俭,生活愈简单愈好,所求者少,容易得到,故不必贪求。在此社会保持平安度过,不遭大小横逆之事,必须不造恶业,纵然前生已造恶业,今生诸恶莫作,没有恶缘,不会结果,这不是一句口号。一生中尽量修善,福德天天增长,冤家债主不得其便。为善不必宣扬,免招嫉妒障碍。学佛人全心行善,应三轮体空,一无所求,方是正道。佛在世时,佛的从弟提婆达多想尽方法害佛,自己欲取而代之,佛弟子中亦有专门捣乱破坏僧团者。在中国最明显的例子是五祖传衣钵与惠能时,许多人不服气,不但要把衣钵夺回还要加害于惠能。唐朝时人心淳厚,尚且如此。我们无福无德,与人无争,于世无求,世人所争的名闻利养我们都不要。我们所要的老实念佛,他们不要,各不相碍。

  《解》以无漏慧相应。勤行精进。修涅槃道。名正精进。

  大势至菩萨教我们‘净念相继’,能作到净念相继自然能够‘都摄六根’。‘念’字是‘今心’二字组成,就是现前的心,中国文字充满了智慧,净是清净,清净心中一个杂念都没有,‘不夹杂’即是没有见思尘沙烦恼,‘不怀疑’即是没有无明,此即净念相继。在修学过程中用一句佛号作进修的手段,此句佛号是自性本具性德之总称。换言之,一句阿弥陀佛即可以把我们自性唤醒过来,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求生净土’即是‘修涅槃道’,此之谓正精进。

  《解》以无漏慧相应。念正道及助道法。名正念。

  莲池大师说,信愿持名是正道也是助道。诸佛菩萨在本经、无量寿经及观经中还有许多修行方法皆属助道法,帮助念佛工夫成就,在日常生活中净土五经一论已经够用了。学的太多反而成了障碍。祖师大德开示教我们以经典为纲,以祖师大德语录为目,就不会乱了。尤以近代印光大师文钞最为契机,因其距离我们年代最近,他所见社会的病态与现在亦相近。

  《解》以无漏慧相应入定。名正定。

  定有邪正,有究竟不究竟,乃是比较性的。在大乘法中皆属正定,佛家常说有八万四千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皆是修定。佛法修行的总纲领是三学,戒定慧,因戒生定,因定开慧。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在许多方法中之信愿持名是无漏慧,此乃诸大菩萨文殊普贤真实智慧之选择,真智慧的选择,决定没有疑惑,也绝无夹杂,所以他很快就成功了。今天我们的大问题是选择并没有错,但不相应,因为与自己的心不相应,我们心不清净。所以仍有怀疑。一生修行只依靠这一部经已足以保证我们一生圆满成佛,如还要多搞其他经典,纵然仍能往生,品位亦不会太高。

  《解》此等道品。依生灭四谛而修。即藏教道品。依无生四谛而修。即通教道品。依无量四谛而修。即别教道品。依无作四谛而修。即圆教道品。

  依据天台宗的判教,天台大师将释迦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典判为‘藏通别圆’四教,最早在印度的结集,只是把佛已往所说的记录下来编成经典流通,并无详细分类,传到中国之后,在隋唐之间各宗各派祖师大德,为了教学方便将经典加以分类,因各人根性不同,由浅而深。藏教是小乘,依佛所讲的经律论,如四阿含经为经藏,毗奈耶为律藏,阿毗昙为论藏,中文所译小乘三藏相当完整,且传至泰国、锡兰等国,所传皆用巴利文,其经典与藏经中小乘经典比较,他们只比我们多了五十几部,可见中国所翻经典相当完整。小乘经在唐朝时曾兴盛一时,后即衰落,因其翻译文字不佳,义理亦不流畅。其次一般出家人多已奠定儒道二家之基础,近乎大乘,不屑于研读小乘经典,且小乘所讲的是生灭四谛,完全由事上著手。通教是大乘的开始,前面通小乘后面通别圆。别教是纯粹大乘,圆教是究竟圆融。四谛与三十七道品,为一切佛法的纲要,通大小乘。三十七道品即四谛的展开。四谛中有苦集灭道。前面曾提到过,‘苦集灭道’是世出世间一切事理的真相,佛所说一切法无他,只是把宇宙人生的真相说明而已。世间人无人能说出,虽有不少宗教家对世间因果亦曾道及,惟只知其当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世尊不得不出现于世间,为众生说明真相,佛虽详细说明,其目的还要叫我们亲证。佛法修学有四个阶段,信、解、行、证,绝不是只有信就算了事,尚须根据理论方法去作,以行持证明其效果。第一种藏教,依生灭四谛而修。若是讲世间果报,有情众生有生老病死,一般不善不恶的凡夫死了之后四十九天内又托生为人,生死轮回没有止境。其他宗教所说的永生只是生到天上寿命长而已,终将五衰俱现,并非真正永生。‘集’是起惑造业。对事实真相不明了,即生妄想烦恼,因而造业。业有善恶,于是有六种果报,上面三种是三善道,天、阿修罗、人。下面三恶道是地狱、饿鬼、畜生。皆迷惑造业所感得的果报,自作自受,此之谓‘集’。

  符按:前谈五衰一词为佛家术语。天人将死时,现五种衰相。涅槃经云:‘释提桓因(忉利天之主,略称帝释),命将欲终,有五相现,一者衣裳垢腻,二者头上花萎,三者身体臭秽,四者腋下汗出,五者不乐本座。’有此五种情况,天人即将命终,随业再入轮回。

  ‘灭’是要把三界六道的因灭掉,灭烦恼、灭妄想,灭是出世间的果报,灭又译为圆寂或涅槃,‘涅槃’是梵语音译,意思就是死。‘圆寂’,圆是圆满,寂是寂灭,圆满寂灭了妄想与烦恼,以及生死轮回。小乘罗汉所证得的即谓之涅槃。三界六道之因灭掉,果报当然没有了,于是超越了三界。但其灭尚未究竟,他只灭了三大类烦恼之一的见思烦恼。还有尘沙无明未破,只是超越三界,没有明心见性,称之为小乘涅槃。如要达到灭的效果必须修道,道是灭之因,灭是道之果。简单说道是三十七道品,亦即佛所讲的无量法门。对此无量法门,应依自己的根性、生活条件作为选择的标准。佛说了许多方法,由我们选择,有许多人仍有小乘习气,比较保守,重视事项仪规,大乘往往不拘小节,如南传佛教与中国大乘佛法有很明显的区别。小乘根性依生灭四谛修行即属于藏教道品。第二种通教,大乘的开始,有些人对于小乘甚为向往爱好,对于大乘亦甚羡慕,此种根性的人占大多数。故通教前面通小乘,后面通大乘。其根性比前面的人聪明,领悟力强,他所依据的苦谛,可以随缘放得下看得开;至于集谛,他起心动念均不可得,看世间法比一般人淡薄,对修学有很大的帮助;至于道谛,般若经常讲‘不二法门’,与集谛同样如幻如化;灭谛也没有生灭之相,因为佛为我们所说的菩提涅槃也是如幻如化,念佛人如是此类根机,他一定是依通教道品修学,通教与藏教道品须有好老师,承其指点易于成就。通教最怕走火入魔,流于狂慧。怕其无真实智慧误入恶取空。第三种别教是纯粹大乘菩萨法,不通藏教亦不通通教,含无量无尽的法门,别教内容是无量四谛。苦谛有无量相,十法界果报不同。华严有四谛品,其内容完全讲别教无量四谛,华严是圆教大乘菩萨法,圆教可以包括别通藏。果报既无量无边,其因缘当然也是无量无边。一切众生妄想执著分别烦恼,各各不同,法门无量,故道品亦无量。藏教有藏教佛,通教与别教亦均有佛。惟其果位境界不相同。藏教佛比阿罗汉位高,还不如圆教初住菩萨。初住菩萨见性,而藏教佛未见性,藏教阿罗汉等于圆教的七信位菩萨,藏教的佛等于八信九信而已,故未见性。通教佛亦未见性。别教佛等于圆教十行第二行位菩萨。圆教初住,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别教佛四十一品无明只断了十二品,并未完全断,算已见性,圆教佛四十一品无明全断了。

  修净土的大众如果是别教根性,大多数依无量四谛而修,有的偏涉大乘经论,果真是利根,走了一段他会回头。历代祖师们如永明延寿大师,由禅宗回头,相当于通教根性,但他对大乘涉猎甚广,通教讲空,别教讲有,不是完全讲空。又如莲池蕅益以及印光大师年轻时均是涉猎许多大乘佛法,大半都是别教的根机,但是到了晚年根性成熟,把所学全部放下,专学念佛法门,这一专就变成圆教了。由此可知圆教根机是可以培养的。所以莲池大师到了晚年,他说:三藏十二部让与别人悟,八万四千行饶与他人行。自己一部阿弥陀经,一句‘阿弥陀佛’。蕅益印光亦复如是。回头愈快愈殊胜,将来品位必高。真正知道这个世界是苦,必求出离,除一句佛号外,别无他事,乃是真正觉悟的人。

  第四种是圆教,讲三谛圆融,圆修圆证,他看四谛法是无作四谛,真妄一如,性相不二,心地真正清净,自性般若智慧现前,所看宇宙人生确实与他人不一样,所谓‘诸法实相’他看到了。心经中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行’就是‘用’,用最深的智慧观察宇宙人生。五蕴皆空,一切万事万相皆是五蕴组合,亦即万法皆空。‘空’现的是性,‘色’讲的是相。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性相一如;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是理事不二。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凡夫看到是生死,圆教菩萨看到是涅槃。凡夫看到是生灭,圆教菩萨看到是不生不灭。现在科学发达对于佛经中所讲的境界有某些部份提出很好的证明,科学家讲物质不灭,精神亦不灭。圆教菩萨看一切法是缘聚缘散,大乘法重视缘生,缘聚则有,缘散则灭,其实缘聚也未生,缘散亦未灭,此是事实。譬如这本书,许多纸张订成一本谓之书,书相现前,把它一张一张分散,书没有了,其实未灭,现象不过是缘聚缘散而已,若执著书的相是错误的。金刚经讲世界是‘一合相’,‘一’是基本的物质,佛经称之为‘微尘’,相没有生灭,心性亦无生灭。大菩萨神通示现,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明白这个道理,即能控制环境,可以随心所欲变化,此之谓神通。现在科学家说能与质可以互相变换,能是质之能,质是能之质。心能可操纵物质,甚深禅定中可以得神通,随心所欲控制质能,今天科学家尚未能研究到,未能突破到心能。说到道,它是偏邪皆中正,无道可修,修而无修,无修而修。灭谛,生死即涅槃,无证而证,证而无证。净宗学人如圆教根性,会偏重无作四谛而修,即圆教道品,可知净土宗包括藏通别圆,各种不同的根性与层次,圆满包括所有一切法门。

  《解》藏道品。名半字法门。净土浊轻。似不必用。为小种先熟者。或暂用之。通道品。名大乘初门。三乘共禀。同居净土多说之。别道品。名独菩萨法。同居方便净土多说之。圆道品。名无上佛法。有利根者。于四净土。皆得闻也。

  ‘半字法门’是比喻,‘半’是不圆满,藏教只断见思,并不圆满,尘沙无明未断。西方净土本来无有五浊,即使在凡圣同居土五浊的现象非常轻微,可以不必用四种道品,惟小乘根性的人,发心念佛求生净土,善知识用这个四种道品迎合他的根性,使他生欢喜心,可以暂时用之,如果不是小乘根性,不必用这个方法。

  通道品名‘大乘初门’,三乘共禀,声闻缘觉菩萨都要修学的,是一个共修的普通科目。同居净土是带业往生的众生所居,见思烦恼未断,只是念佛工夫得力,把烦恼伏著。故通道品有修学的必要,帮助他们了解这些理论与方法。别道品名‘独菩萨法’,乃大乘菩萨法非三乘共修的,同居土与方便土的菩萨有其专修的学科。而实报及常寂光土的菩萨并不需要别道品。圆道品名‘无上佛法’,大乘经中常说,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说法的音声叫圆音,这四种不同行人同时听佛说法,小乘人得小乘利益,乃至圆教人得圆教利益。此种情况不难体会,譬如学校老师上课,学生所领悟的各不相同。圆道品是无上佛法,无论在那一土皆能听到,因西方世界四土圆融。一切经论赞叹西方世界就专对此一点而说。一切诸佛世界亦皆有四土,而不圆融,如圆道品,只有在寂光土及实报土可以听到,此是他方世界的情况。在西方世界,圆教根性者往生西方生到凡圣同居土,亦能听到无上佛法。释迦佛初成道讲华严也是圆道品,在菩提树下说法,有两个说法,一说二七日中,一说三七日中,为四十一品法身大士所讲,在定中讲华严,热闹非凡。而凡夫只看到佛在菩提树下草堆上打坐,众生没有份。小乘人执著在事相上说大乘非佛说,佛灭后六百年,龙树菩萨在龙宫里取出华严经。现在人不承认,认为潜水艇南北极都去到了,未发现龙宫。现在人皆知有鬼,人鬼杂居,而人见不到鬼,因我们住在三维空间,他们是在多维空间。佛可以随类化身,亦能变现六尘说法,皆为阿弥陀佛变化所作。这种情况就是经上所说,以生灭心测圆觉海,无有是处。

  四种净土,凡圣同居土中四教经典均有,龙树菩萨在龙宫里所见到的华严经,其数量之大在地球上无法容纳,中本亦大,只取下本,下本即提要。传到中国,所译者只有原文之二分之一,并非原来的下本。原华严下本有十万偈,诸位欲知其详可参考龙树传。他是八宗祖师。

  《解》如是等法者。等前念处正勤。如意足。等余四摄六度。十力无畏。无量法门也。

  经文有一‘等’字,包括大小乘所有法门,前面三科在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经文中没有,前已介绍过,其他无量法门,也略举几种,如四摄六度等等。‘四摄’即摄受众生,亦即接引众生之义,第一是布施,第二是爱语,第三是利行,第四是同事。布施即予众生以恩惠,慢慢感情深厚,再介绍与佛法,他即容易接受。也是‘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之意。我最初拜章嘉大师学佛,他对我们初学之人非常关心,即用四摄法。他住在台北青田街八号,叫我每星期天到他家去,如有一、二次未去,他即找人向我探询何以未去,这一问我就不能不去。第二是爱语,言语之间对学生真诚爱护使接受的人深为感动。第三是利行,利是利益,世人看利甚重,如有好处,必愿接受教诲。第四是同事,前三项易行,第四同事,自己必须有高度的智慧与甚深的定力,否则必致失败。如某人喜欢打麻将即同他一起去打麻将。此是大菩萨的作为。同事是接引众生最高的方式。‘六度’是菩萨的行法,前面读过。

  ‘菩萨’是觉悟的众生,古译为大道心众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5 09:57 , Processed in 0.118956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