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8-3-6 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全修在性。【于此可见。类如下,引类释。以有为法,类无为性。一刹那心,初生即灭,两间名住。】两间就是生和灭的中间叫做住。这个字,他写得太简单,所以有时候搞不清楚。初生即灭就是生当下一切一下子马上就灭,生和灭中间为了解释更清楚,他又用了一个“住”,叫两间名住,两间就是生和灭当下就一个住,所以现在我们就是生、住、灭。【不无三相,而在一心。】不能离开,不无就是不能离开生、住、灭,所以来论一心,意思是说要论一心当下有生、住、灭,三相。【三相无常,】生、住、灭这三相是无常,【尚居促念。】还是停在短暂的刹那之间的念头,就是我们如果用【三观称性,】我们如果用三观就是当下空,生当下也空,住当下也空,灭当下也空、也缘起,不起心、不动念,当下就是,称性就是合本性,就是空、假、中用本性去观,本性就是不来不去什么事都没有。【无作无生。具于一心,其义何爽。】其义何爽,爽就是令人快意。【此观下,结成果。如文可知。】所以很简单,不困难。
【二 引中论证】
底下,【中论云:】《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称作三论,加上《大智度论》叫做四论宗,全部讲八不中观的道理思想。《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百是一百两百的百,十二门就是十二个角度去讨论空的思想,叫做《十二门论》。《大智度论》是解释《大般若经》的,像十八不共法、六度、四悉檀等等,所以解释《大般若经》叫做《大智度论》。论就是拿《大般若经》六百卷里面的精华来讨论它,问答、问答叫做论。所以三论宗叫做《中论》、《百论》、《十二门论》,这个都是讲八不中道的思想,加上《大智度论》又名四论宗,所以也可以讲三论,也可以讲四论宗,统统是讲空的思想。中论云:【因缘所生法,】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这个就是在讨论这句话,因缘所生法,这里只是讲第一句而已,我把四句统统念出来:因缘所生法,我们藉着一切条件所造成的统统是刹那间变化的,愚痴的人着相而求,有智慧的人藉着缘起法而悟,意思是说我们如果有智慧,了解这个都是因缘暂时性的,无一法可得,无一法值得我们起心动念去追求,一切随缘度日,洞悉一切缘起性空,如果愚痴的人就在这个地方恩恩爱爱、旧情绵绵、如胶似漆或者是追求金钱,或者是跳舞,或者是游泳,有的人一天不游泳会死,你不知道,如果染上爱游泳,一天不游泳会死。所以一个受菩萨戒的信徒,他游泳二十几年了,问我说:我受菩萨戒不知道能不能再游泳。我说:没有说受菩萨戒不能再游泳,没有这样说。所以我们人如果执着一件事,游泳这种事情是我最不喜欢的,人家也是很喜欢,我一生最怕游泳,我如果跳下游泳池就抽筋,读大学的时候很惨要考游泳,二十五公尺游不完,真可怜,把你带到最深的地方游,逢甲大学的游泳池有一处是浅的,有一处是深的,我每次游都在最浅的地方游,因为我人很高都在最浅的游,要考试就带到深的去游,惨兮兮!跳下去游了十几公尺就抽筋了,看我在那里浮浮沉沉,老师说:怎么了?我说:抽筋了,抽筋了,赶快拉我上来,我的脚以前曾经刺到玻璃,你知道吗?刺到玻璃差不多这么大,脚到现在还有一个窟窿很大,脚底流了很多血。所以我们人很奇怪,只是一项游泳而已就改不掉,我们人对因缘所生法的东西,仅仅这一项他就改不掉了,改不掉了。我有一个学生她如果面对镜子,一定要照一个半钟头,(师拟学生殷勤地照镜子貌,众笑)一个半钟头,吓死人了,改不掉。所以说因缘所生法,我们如果了解一切法不可得,就没有什么可引诱我们的,举这世间最简单的例子给你们听,更别提吃海产或者是为了金钱名利那种更强的力量,只是一个游泳,只是化个妆这样就改不掉了,别说太多。所以说我所即是空,我说就是释迦牟尼佛所有的说当下即是空性。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也可以说它是假名,第一个名,亦名,名字的名,亦名为假名,也可以说它是假名,第一个名是“说”,亦可说它是假的名相。亦名中道义,义理、意义的义,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义,不是意思的意,亦名中道义。再讲一遍: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所以说因缘所生法【即空、即假、】亦名为假名,【即中。】亦名中道义。所以《中论》论得很好。【释论云:三智实在一心中得。即此意也。】就是这种意思。
底下,【引论。论意通衍三,】衍就是大乘的乘,通大乘,衍三就是三乘,我们说摩诃衍就是大乘意思,摩诃就是大,衍就是乘,通三乘,【今证于圆。】所以要知道钞里面所说的三谛妙观,【须知钞谛妙观,】要知道钞里面所说的三谛是不可思议的妙观,【悉是能观,因缘所生等法,随拈一法为境,】随便拿一法当境,【即属所观。】随拈一法为境当做所观。【前且直云,观于一谛而三谛。即指于阴等境观,】即指于阴等境观,阴就是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一谛即具三谛也。故知因缘所生诸法,一一皆不思议矣。】
【三 约妙结示】
【此观微妙,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一观一切观,一切观一观。非一非一切。如此之观,摄一切观也。】有一个大学教授,我拿一部《金刚经》给他看,他说:你们佛教就像什么?你们佛教就像这一杯茶,说:倒过来,倒过去,(师拿水杯和盖拟交替倒水状)都是你们的道理,一下子一,一下子三,一下子一即三,一下子三即一;数学不同,数学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三就是三。他看不懂,professor看不懂,大学教授看不懂。所以他说《金刚经》就像在倒茶。佛说众生,即非众生,是名众生,就倒过来,倒过去,倒过来,倒过去。。。他说不晓得在倒什么,看不懂,他不知道三观的道理。所以说天台宗的思想非常的重要就是这样子,天台宗的思想,如果研究过天台宗的思想,以后要看《大藏经》,或者是看《法华经》,这样就不必烦恼了,师父现在所讲的经典,这部谛闲大师著的,因为他是属于天台宗的,以后我们研读班会开《教观纲宗科释》,天台宗的大纲,天台思想的大纲,以后你打开《大藏经》来看,这样不会有困难,因为唯识学大家都反应说听不懂,唯识学到现在反应起来都说听不懂。以前有人说慧律法师说的法都很粗浅,都喜欢讲笑话,现在(他们)都哑口无言了,所以说我们如果在学佛,要了解师父的慈悲心。因此,这种不可思议的妙法,除非你真正的深入经藏,为什么师父要讲这么深的法,因为我们佛教的水平会一天一天的提高,你一直逗留在这种粗浅的故事、因果,听都会听腻,他不会去造恶,你一直对他讲因果,他不可能去造恶,你一直对他讲故事。所以有一位老和尚,如果在打佛七,他就:我们来讲这个故事,从前有一只猪。。。就说:师父,你那个故事已经讲六次了。说:讲六次了。所以这种事情不能一直逗留在这种故事里面,不可以。所以我们为了提升佛教的意境,一定要深入,以后你自己看经典,说:哦,这个很简单。
底下,此观微妙,这一观,观到最后空、假、中,不可思议的妙观就现前,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一观一切观,一切观一观,非一非一切,如此之观,摄一切观也。
【初句总叹,】第一句总赞叹说这是微妙观,【次别叹。】分别来赞叹,【一不定一,一即是三。三不定三,三即是一。释论以不决定,解不思议。一观下,对十六叹。上明一三融即,总一妙观也。即此一观,遍入诸门,名一切观,虽入诸门,只一妙观,故名一观。观若定一,莫入多门。】观如果一定是一,莫入,就不能入于多门,它只是一而已,观如果是一就不能够通入多门,意思是说观不是固定的一。底下,【观若定多,】观如果很多,【不可为一。实不可以一多思议,是故双非。】非一也非三,是一也是三,【后二句,结示。虽非一多,能摄一多。是故十六,无非妙观。】
底下是解释无量寿,无量寿。
【四 释无量寿】
【正示三观所观境也。】解释这个无量寿,我们每天称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那么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寿佛,无量寿佛就是。。。经典讲我们临命终如果不能念十声南无阿弥陀佛,若称念南无无量寿佛也可以往生,无量寿佛就是我们所念的阿弥陀佛。每天都念阿弥陀佛、无量寿佛是什么意思呢?正示三观所观境界。【前明三观,】空、假、中,【且以三德】三德就是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三因,】就是了因、缘因、正因佛性。三德就是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三因佛性就是了因佛性、缘因佛性、正因佛性,【而为谛境,】是我们所观的境界,【盖是所观融即,用显】就是用来显示【能观绝妙。】绝妙就是不可思议。再解释一遍:盖是所观融即,用显能观绝妙,意思是说盖是所观是圆融观,这是用来显示能观的这颗心是不可思议;绝妙就是不可思议。【须知性中三德,】就是法身德、般若德和解脱德,【体是诸佛三身。】法身、报身和应身,【即此三德】法身、般若、解脱。【三身,】就是法、报、应身。【为我一心三观。亦可弥陀三身,】同时具足法身、报身、应身,【以为法身。】当下即是。【我之三观,以为般若。观成见佛,即是解脱。】所以现在就是在解释,诸位,把笔拿起来,现在看右边前面一行的右下角,为我一心三观,亦可弥陀三身,以为法身,这个写一个“A”;我之三观,以为般若,观成见佛,即是解脱,我之三观,以为般若,就是写个“B”;观成见佛,即是解脱,写个“C”。这样我们就知道,此三德三身,为我一心三观,亦可弥陀三身,以为法身,这个就是A;我之三观,以为般若,这个就是B,般若德;观成见佛,即是解脱德,就是C。【举一具三,如新△字。】三点再画三条线像三角形,上面是尖底下是平的,画做三角形,三角形的三个角还有三个点。你说这三点要说一也对,都连在一起,你说一也对,因为三点有关系;你说一也不对,说三也不对,说一也对,说三也对。【观佛既尔。观诸依正。理非异塗。】这个塗就是殊途同归那个途,这个塗和我们道路的那个途一样,三途的途一样,没有什么不同。理非异塗,没有什么不同。【此意不明,】现在不是很了解,所以不是很明显。【非今观佛。】非今,非就是不同于今天我们所谓的修行者所观的佛,叫非今观佛。不是像我们今天的修行人所观的这个佛,人家是不可思议的修;我们是一步一步的或者是想像,不是妙观。
(附笔记:
A、为我一心三观,亦可弥陀三身,以为法身
B、我之三观,以为般若
C、观成见佛,即是解脱)
底下,看大字体的,
【无量寿者:天竺称阿弥陀。】南无阿弥陀佛的意思就是无量寿的意思,印度称为阿弥陀佛。【佛本无身,】因为身体很大,所以不能说他的身是什么。【无寿,】因为他是突破时间的观念,哪里有什么寿命呢?我们如果有一个寿命,就会落入无常,有一个寿命就变成有始有终,有始有终。佛是无寿就是不能以时间来限制他叫做无寿。无就是空,寿就是时间,空掉时间名叫做无寿。无身呢?身就是一个范围,空掉这个色身呢?就是无量的身。【亦无于量。】量就是属于空间,空掉一切有限度的东西,简单讲无于量就是无量,我们这个世间什么都是有量,只要是有形相的东西就有量,相对立的就有量,佛是无身,无寿就是突破时间,突破空间就是无量。【随顺世间,而论三身。】三身就是法身、报身和应身。【亦随顺世间,】阿弥陀佛,【而论三寿。】三寿就是过去的寿命多少,现在的寿命有多长,未来的寿命有多长。【亦随顺世间,而论三量。】三量就是大、中、小,我们这个世间的量不是大,就是中,要不然就是小。亦随顺世间意思是说南无阿弥陀佛本来就无身也没有寿,寿就是生命的长短,也没有量。随顺世间就要来讨论身和寿和量。【法身者;师轨法性,】轨就是遵守,师,效法遵守法性,法性以何为身,以空无相为身,意思是【还以法性为身。此身非色质,亦非心智,】心智就是小聪明,世智辩聪。现在来解释法身者,我们说佛有三身,就法身来讨论,什么叫做法身?师轨法性,轨就像火车的铁轨,火车的铁轨有一定的路线,一定的路线,火车如果超出轨道就会出事,轨就像世间的法律,如果你违背了法律你就会惹上官司,就不能做一个正人君子,遵守法律的好人、善人,修行当中如果你没有遵守法性、空性、无相法来修行,这样你无法成佛。所以说师轨法性,这个师就是用一种尊敬、效法、遵守,轨就是遵守一定的原则这个法性,于缘起法当中一切不执着,无相。还以法性为身,反过来以法性、空、无为法为身体。此身非色质,不像我们世间的肉体有色有质碍的。亦非心智,也不是我们的世智辩聪、小聪明能够了解的。【非阴界入】阴就是五阴;界就是十八界,就是六根、六尘、六识;入就是十二入,十二入又名十二因缘,又名十二处,这些都是同名。五阴就是色、受、想、行、识,十八界就是六根、六尘、六识,十二入就是十二因缘,又名十二处。【之所摄持,强指法性为法身耳。】强指法性为法身,法性就是空无一切相当作是法身,所以法身无一切法。强名,勉强,强指就是勉强。勉强来指法性叫做法身,它本来就是无身的。【法性寿者;】法性的寿命。现在来讨论寿命,法性寿者,寿命【非报得命根,】并非因为有这个果报而得此命根,譬如说凡夫,我们这个色身叫做命根,佛的寿命不是用肉体的生、老、病、死来论断他寿命的长短,因为他无身,没有这个身体,他为了度化大菩萨才显现报身,为了度化二乘和凡夫才显现应化身,因为他证得无相法,所以他的寿命就无量无边,所以这里为我们解释非报得命根,不是因为果报而得到命根,如凡夫这个命根,【亦无连持。】也没有所谓的连续的支持这个色身,连持就是支持这个色身的连续生灭之法。【强指不迁不变,名之为寿。】勉强来讲不迁,不会迁移。不迁,迁就是移动;不变,永恒。名之为寿,这个叫做寿。【此寿非长量,亦非短量,无延】延就是长。【无促。】也是短。延跟促就是长和短的意思,【强指法寿,】勉强指这个就是法性的寿,【同虚空量。此即非身之身;】非身就是空一切法的身,【无寿之寿;】就是空一切时间的寿命,就是无量无边的寿命。【不量之量耳。】不能用任何的去量他。不量就是非量,无法去量他之量。不像我们现在的人活到九十岁,当祖母或者是曾祖母,死后就说恭喜,当了曾祖母死后要出殡孙子要穿红色的衣服,因为高兴,死后不是戴白的就是戴红的,挂红灯表示长寿,我们现在超过一百岁的人很少、很少,说起来实在不好意思,因为我们不懂佛法,如果讲到阿弥陀佛的寿命,一百岁挂红色的,你看,阿弥陀佛要挂什么灯?你看,阿弥陀佛要挂什么灯?他要挂什么灯?因此,我们实在很可怜。人家说学佛的人怕死,对,因为我要长一点的寿命,说:慧律法师,你为什么要学佛?说:我为了长得更俊美。他说:为什么这么说?他说:观世音菩萨美吗?他说:阿弥陀佛美吗?说:有,我以后就是要像他这样,学佛就是要寿命更长、永久的,要学能够更美像菩萨这样庄严,像菩萨这样庄严,要学得更健康永远不会生病,永远不会生病,不像这个色身,腹泻、肠炎,牙痛,扒光光的,没有什么好执着的。所以讲一讲懂了以后,活着也没有什么意思,你觉不觉得活在这个世间没有什么意思,只是这口气活着就讲讲经,要不然活着实在没有什么意思。世间的任何海产也都吃过了,鸭肉、鹅肉也都吃过了,说名也有名了,如果说娶妻会快乐,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自杀?当歌星如果快乐,那么多人要自杀?这个世间就是这样子。如果能够了解佛有无量无边的智慧、无量无边的寿命、无量无边的庄严,哪会执着这个世间小小的五元、十元?说:师父,我忘了带红包袋来。说:我这里有。他说:不能包一千元,因为我还坐车回去,你找我五百元。再找你五百元,收下来再找你五百元。供养还要找钱,我怕他没有车钱回家,还要找他五百元。这样也无所谓,我也很天真,他也很老实,你把一千元拿走,他没钱会走路回去,所以我要准备一些零钱来找钱,找这些要供养的。他天真来,我就天真去,我也不会笑他这样不好。
再来,三十三页第三行,
【首二句牒名从梵。】这是根据梵文,【次下从真出俗。】出就是顺这个世俗,【先明佛本无三,】没有什么法身、报身、应身,这是同一体。【次明随世假立。乃有三身、三寿、三量。】三身就是法身、报身、应身;三寿就是过去、现在、为了;三量就是大、中、小。【据究竟觉第一义谛,则不可言三,以一亦不立故也。】一都没有,以一亦不立故,就是连一都没有,你怎么可以说三。【为度生故,乃顺世立名立相,故说三身三寿三量耳。言佛本无三,乃无有于随情之三,】无有,就是没有随顺世俗之情的三,而不是没有本性具足的微妙的三,【非无性具微妙之三。】这句话可能比较看不懂。无有于随情之三意思是说是:没有随世俗的一二三的三,随情就是随世俗之情,是没有随世俗之情的一二三,而并不是没有本性本来具足的微妙的三。【今立三身释无量寿者,恐执定有,是故先言本无,随世说有。得此意已,方能分说身寿量也。】【先明法三,言师轨法性,是舍通从别,】通是什么意思呢?【通则生佛俱轨法性。】生佛就是众生和佛统统具足,轨法性就是依循法性,众生也本有的法性,佛也是要依循这个法性,统统一样。【然九界虽轨而违,】违就是还有一点点不能顺应究竟之觉,九界就是菩萨、声闻和缘觉,加六道轮回,九界除了佛界。然九界虽轨而违,虽然六凡和三圣除了佛,六加三等于九,虽然九法界也一样依循着这个法性的存在,但是有违背,还有违背;只有佛没有违背,简单讲只有佛没有违背。佛就是究竟觉所以没有违背。【如人依师,不顺师教。唯有诸佛,从初发心】依法【轨法而修,】就是依法,依什么法?空性的法。【今能究竟冥合法性。】冥合就是暗暗的合法性,究竟无相叫做法性,【大经云:】《大般涅槃经》讲:【以法常故,诸佛亦常。顺法性故,名法为师。】以法常故,因为法是永久性的,因为空是常法,诸佛也是一样,顺着法性所以名法为师。【实非所师与能体别,】有差别。并不是说你所师的法,与能师,能遵守的法体有什么不同,这句话要注意听:【故即所师法,而为其身。虽名为身,已出五阴,】:实非所师与能体别,意思是说实在。。。非就是并不是,并不是说你所遵循的法性的东西与你所能遵守的体性有所差别,一样的意思。能思、所思的体都是一样,有什么差别。故即所师法,而为其身,所师法就是所遵循之法,尊重的法,依循的法,而为其身,意思是说依空为身,虽名为身,但是已经超出五阴身。【故非色质心智。】这里的心智就是世智辩聪,世间的小聪明,【既非五阴,亦非界入。】也不是十八界,所以在界的上面要加一个十八,在入的上面要加一个十二,也不是十八界,也不是十二入,【故非三科,】把笔拿起来,五阴一科、十二入一科、十八界一科,五阴、十二入、十八界加起来叫做三科。所以我叫你们买佛光大辞典就是这个原因,就是有这个好处,有时候看不懂你自己查就会懂。【任持摄属。】所以不是三科,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任持摄属。【既非三科,】不是五阴、十二入、十八界,这三科,【何以状名。】拿什么来安立这个名呢?【为物机故,】为了众生的根机故,乃勉强立名,【乃强立名耳。连持之寿,亲依命根。】连持就是就像我们的色身有一个开始,然后现在继续的持续下去,有一个终点,亲依命根就是我们最亲来依靠的,亲自来依靠的就是这个色身当做命根,【今非识息暖】就是我们的色身里面包括这三个:第一个就是神识,息就是我们的呼吸,暖就是我们的温度。今非识息暖【报得,】意思是说不是这三种东西构成的色身,意思是说现在佛所得到的东西不是我们的识,不是我们的神识、呼吸、还有暖就是温度所构成的色身,【亦非三事连持。】也不是识、息、暖这三种的连续、持续下去。【为物显德,】为了众生,物就是众生,为了众生来显示德。【乃指法性,非八相迁,】佛的法身也不是来示现人间的八相成道,迁就是移动,有投胎、降生、出家、成道、降魔、转*轮、说法,到最后, 入涅槃这八相成道。不是这样。为什么?法身是如如不动的,示现成道是为了众生才来显示德叫做非八相迁。意思是说不是八相成道那种移动的东西,【非九世易,】九世的意思就是把过去、现在、未来分三个,过去又分成过去的过去、过去的现在、过去的未来,现在又分成过去、现在、未来,现在的过去、现在的现在、现在的未来,未来又分成三个,未来的过去、未来的现在、未来的未来,这样听得懂吧?这个很简单。很简单,easy,easy,no difficult。意思是说过去、现在、未来,过去、现在、未来每一个又分成过去、现在、未来,三乘以三就是九,就是等于上品莲花又分成上、中、下,中品莲花又分成上、中、下,下品莲花又分成上、中、下,意思相同。过去、现在、未来每一个又分成过去、现在、未来,三乘以三叫做九世易。非九世易,就是也不是过去、现在、未来所能改变的,【强名为寿耳。】勉强来说就是有一个寿命。【寿之分量,含论长短延促。今法性寿,实无此等分量。为成观故,强同虚空之量。】勉强说如同虚空之量。【最后三句总示。】
三十四页,【报身者;修行所感。】报身是修行所感,【法华云:久修业所得。】久修净业所得。他修很久的清净业所得到的果报。【涅槃云:大般涅槃,】三大般涅槃的意思就是绝对平等,每一个众生都可以成佛,叫做大般涅槃。【修道得故,如如智,照如如境。】用你如如不动的智慧,来照你如如不动的境界,【菩提智慧,与法性相应相冥。】冥就是合。【相应,】就是有感,【如函盖相应。】就像包容,互相包容,函盖,如函盖相应就是互相包容、互相相应。【相冥者,】就是相合,【如水乳相冥。】就像水和牛乳合起来,和合。
看底下小字体的,
【此言称法有报,】称呼法身而有报身。【引经释相也。法华证智德,】证智德,智德就是先天性的。【涅槃证断德,】断德就是后天修行断烦恼而得这个叫做断德。智德就是先天性本来就有的,本来就有的叫做智德。涅槃证断德就是后天修行而【感报之时,】所得到的,【其相何似。故以一法二喻显之,】就是一法二种比喻来显之。底下,【如名不异,所观差别,不名如境。智外有境,不名如智。】这句话不太好理解。如名不异,如果这个名没有什么差别的话,所观有所差别的话,就不名如境,就不能叫做如境。再讲一遍:如名不异,如果这个名相没有什么差别,但是你所观照的有所差别就不名如境,不能叫做如境。意思就是智外有境,境和智同样同时,如果智外有境就不能叫做智,不能叫如智。意思就是你所观的境界如果有差别,就不能说如如境,你的智慧外面又有境界的存在,意思是说智和境都是同时,智当下就是境,境当下有智,同时,偏一边都不能讲如境或者如智。【各二如者;】变成两个如,这样不可以。各二如者,这样不可以,境一个如,智又一个如,不可以。【境如如智如,智如如境如,】所以这个要会读,你要这样读:境如如 智如,智如如 境如,不是这种读法;要分段念:境如,境界的如,中间那个“如”是连接,如同智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