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wlxg20130220

[大德开示] 净公上人讲解菩提心集锦卍南无阿弥陀佛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6 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你不能断章取义。你看《无量寿经》的经本“三辈往生”,上辈、中辈、下辈,经文上都说“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菩提心不发行吗?什么叫菩提心?《观经》里面所讲的,“至诚心”,真诚到极处,没有一点虚伪,“深心、回向发愿心”,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讲的“直心、深心、大悲心”。我讲《无量寿经》,我就用《无量寿经》的经题“清净平等觉”,就是菩提心。真诚心是什么?平等。对待一切众生、对待天地万物要用平等心,平等心是佛心。不平,有亲有疏,有远有近,这不是菩提心,六道里头可以,想超出六道这一生去作佛不行,你要有平等心。深心,深心是什么?清净心,没有染污,决定不被七情五欲染污。大悲心是什么?觉心,清净平等觉,帮助众生觉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是大慈大悲。这样我们与净宗才相应,总要与经教相应。四弘誓愿第一愿“众生无边誓愿度”,心量要拓开。我要帮助谁?我要帮助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我能力做不到,我有心、我有愿,我有多大能力我做到多大。四弘誓愿第二个“断烦恼”,第三个“学法门”,第四个“成佛道”。烦恼习气真的要断,不能有。法门无量要学,可是我们现...(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五十九集)  2009/7/17  台湾高雄  档名:12-47-59》)


净公上人讲解菩提心集第一〇卷





...慧的无量寿庄严,无量寿是德,庄严是美好,我们人世间常讲的真善美,庄严是真善美。所以,付之于行动就是断恶修善,断恶修善才能够守护正法。

  第八,“守护正法”。中国五千年来传统的文化就是正法,它要不是正法怎么能传五千年?中国这个社会、这个国家,人口很多,幅员很广,五千年来长治久安,礼义之邦,和谐社会,怎么造成的?守护正法的成就。儒是正法,道是正法,佛是正法,历代的帝王没有不护持,没有不认真学习。帝王当中最显著的、最突出的,不是梁武帝,是雍正皇帝,雍正皇帝他真干,对大乘经教他真研究,对于参禅、念佛他真下功夫,不像梁武帝,梁武帝着重在福报,修福,雍正福慧双修。我们在此地能看到,怎样守护正法?发菩提心、断恶修善,就是守护正法,我们要想在一生当中成就,要把目标定在这个地方。我们这一生到世间来干什么?续佛慧命、弘法利生,这就是真正的守护正法。续佛慧命最重要的是要有传人,中国古人常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什么最重要?你家里要有传人;儿孙多不是重要的,重要的,儿孙里头有没有传你的家道、家学、家业的人,这个重要。如果没有,你就断了,佛法也是如此,世世代代一代一代的祖师,一代传一代。我们现在佛法衰,衰在哪里?没有人才,寺庙盖得多没用,要有人才,人才第一,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培养人才是第一桩大事。现代儒释道都缺乏人才,我们这么多年来大声疾呼,提醒大家帮助培养人才重要。

  第九,“念十方佛...(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五十九集)  2009/7/17  台湾高雄  档名:12-47-59》)


...干,那没忏悔,果报免不了。所以一定要认真,要下定决心后不再造。以前章嘉大师告诉我,忏悔不在于形式,在于实质,实质是什么?就是后不再造。儒家讲的不贰过,犯过只有一次,下次不会犯同样的过失,这就是佛家真正忏悔的意思。

  我们懂得之后要真干,真正忏悔,不贰过就是断一切不善的相续心。善念、善行要相续,不善的念头、不善的思想、不善的言行,决定不能让它相续。我们修净土的人,念念相续就是阿弥陀佛六字洪名,要想就得想《无量寿经》、《弥陀经》里面,世尊为我们介绍的,阿弥陀佛的大德、大慈、大悲、大行。我们想这个好,想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我们应当要效法、要学习,这个相续就好。有这种纯净纯善的相续心,就应当发菩提心。菩提心是什么?完全觉悟,觉悟遍法界虚空界跟自己是一体,这真正觉悟。觉悟之后会跟佛菩萨一样,会把我们这个身,我们现在在这世间,我们变了一个人,彻底转变,以前是自私自利,现在把这个身心奉献给一切众生,为一切众生服务。把佛陀教导我们的,我们认真去做到,点点滴滴做到,为什么?给这些众生做样子,让他们看,做好榜样,“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我们勤学,天天在学习,为什么学习?做榜样。我们学佛、学菩萨,学地藏菩萨、学观音菩萨、学文殊菩萨、学普贤菩萨、学弥勒菩萨,做出样子来给人看。为世间人做好样子,个人是人的好样子,家庭是全世界家庭的好样子。如果你做生意买卖,你的公司行号是全世界公司行号的好样子,都是菩...(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六十集)  2009/7/23  台湾  档名:12-47-60》)


...如果我们对于古圣先贤的教诲能够恢复信心,依教奉行,这个社会能回头。我们在汤池做了三年,肯定了两桩事情,第一个,肯定了老祖宗教给我们的“人之初,性本善”是真的不是假的,人性本善。第二个,让我们肯定了人民是可以教得好的,问题就看你怎么教法,是可以教得好的。现在我们这个机构交给政府,希望政府能够继续推动,帮助世界走向安定和平。世法、出世间法都必须在和平安定的社会才能成长,发扬光大,如果社会动乱,没有法子成就,我们希望社会安定和平。帮助整个世界走向安定和平不能不靠宗教,所以宗教团结是必要的,宗教互相学习是可贵的。从哪里下手?从自己下手,一切法从心想生,从自己的心想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在大乘教里面发菩提心,菩提是觉悟,真正觉悟,自觉而后觉他。

  贤首大师在这一段里面给我们讲四种性德,第一个是“随缘妙用”,第二是“威仪有则”,我们现在在学习。威仪有则最重要的就是戒律,《弟子规》是戒律。《弟子规》是什么?是落实孝亲尊师。“净业三福”头一条讲的“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我们怎么做法?《弟子规》里面所说的,就是详详细细教导我们,怎样孝养父母,怎样奉事师长。慈心不杀这是讲因果,《太上感应篇》,经文不长,也只是一千六、七百字。你真要学会了,在我们儒家讲道德仁义礼,《弟子规》是礼、是义,你看五个,道德仁义礼,《弟子规》是占两个;慈心不杀是仁,提升了,向上提升,跟道德接近了。佛法,十善业道,十善业...(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六十二集)  2009/7/25  台湾  档名:12-47-62》)


...晓得事实真相,他不放在心上。他对于一切万法,他没有占有也没有控制,也没有希望得到的念头,所以他心是清净的,他心是定的。那个心是常住的,它是真的,其他没有一样是真的,只有心是真的。我们在心上起了这层妄念,这就是起心动念、分别执着,这是假的,这叫妄心,这不是真心。把这个东西去掉,真心就现前,真心就是此地讲的大般涅槃,法身、般若、解脱现前。这个东西一现前,大乘教里面就说你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虽然成佛,法身、般若你统统得到了,可是无始无明的习气没断,所以实报土、十法界还是会刹那刹那现前。虽现前怎么样?虽现前你已经跟它不发生关系,你完全了解事实真相。所以在这个阶段,你像以往那些法身大士一样,历事炼心,大菩提心现前,普度众生。

  大乘教里面佛还加了两个字,“普度有缘众生”,这两个字很重要,没有缘你度不了他。为什么?他不相信,他不接受,不是你没有能力,他跟你没有缘。怎么办?佛有智慧、有善巧方便,广结法缘,一面度有缘众生,一面跟自己没有缘的结法缘。结法缘就是通常用的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跟一切众生结法缘。十法界,上面从佛菩萨,十法界里面的佛菩萨,诸位要晓得,他没见性,下面到饿鬼、地狱、畜生,广结法缘,你才能成就普度。菩萨广度众生,诸位一定要晓得,没有时间、没有空间,什么时候现、什么时候不现完全是缘,缘具足就现身,缘不具足这相就没有了。不是自己在做主,自己要在做主你就没出十法界,为...(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六十四集)  2009/7/27  台湾  档名:12-47-64》)


...就像周安士讲的话,“人人信因果,天下大治之道也;人人不信因果,天下大乱之道也”。佛门里也不例外,佛门里为什么不老老实实修行?不相信因果。学佛的人如果深信因果他就会真修、真干,三皈五戒十善他一定认真学习。不信因果,就把修行疏忽,这一疏忽,障难就来了。障缘、灾难就现前,我们不能不知道。这三种书印祖既然是这样提倡,我们要认真学习,要细讲、要深讲,把它当作普及教育来做,认真去做。利用现在的媒体、网路、电视、光碟大量去流通,能救世界,人人相信因果,三皈、五戒、十善真能做到。《弟子规》,圣贤教诲我们可以在四书五经里面节录经句来推动,四书五经的分量太多,我们把它编成节本,大众化,普及大众化,能产生效果。发大菩提心,依教奉行,为人演说,演是表演,做出来给人看,自自然然能得三宝加持。在这个世间推动传统文化不容易,只要真心,障缘决定有,脱节这么多年。所以社会大众对这桩事情产生严重误会,甚至于排斥,这是正常现象。所以我们做得会很辛苦,决定得三宝加持,用清净心做,清净心能除障,清净心跟性德相应,性德是大般涅槃。

  下面一条“虚通,谓此涅槃之理,虚彻灵通,圆融无碍,故曰虚通”。实际上讲就八个字,虚彻灵通,圆融无碍,性德法尔如是,它本来就是这样的,真正发心去做,这一条跟我们讲决定得感应道交。哪些感应道交?诸佛如来、法身菩萨、护法的神灵,乃至于六道里面的善神都会拥护。困难来了,你怎么克服?克服困难就是不...(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六十四集)  2009/7/27  台湾  档名:12-47-64》)


...悲心,然后才能够落实十善业道。十善业道是佛法的根,是佛法的本,大根大本,有这个才能学佛。第二条就学佛了,第二条是小乘,“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入佛门了。入佛门的条件要《弟子规》、要《感应篇》、要《十善业》,这三样东西没有做好,没入佛门。从前,出家、在家学佛的人都有那么样的成就,什么原因?基础好,他真做到。没学佛之前,就把《弟子规》、《感应篇》落实了,《弟子规》是伦理道德,《感应篇》是因果教育。他有这个基础,有这个底子,所以入佛门容易,得到佛法的提携,他决定有成就。

  有小乘的基础才能进入大乘,这就是世尊所说的,“佛子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净业三福最后一条,“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是大乘法。大乘法跟小乘法差别在哪里?头一个,发菩提心,不发菩提心不能成就。菩提心是什么?最简单的跟你说,四弘誓愿就是菩提心,你有没有真发?四弘誓愿第一愿,“众生无边誓愿度”。菩萨,菩萨是什么样子?菩萨是普度众生。这个众生范围大,不是指的人,人是众生之一,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就叫众生。所以众生用现在的话来说,它包括所有的动物、植物、矿物还有自然现象,没有一样不包括。他要普度众生,不但有情众生,这动物,植物、矿物他都要度。植物、矿物怎么度法?就是现在讲的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环保,全包在里头。四弘誓愿这一愿太伟大了,就是发菩提心。要想度人一定先度自己,自己未度而能度人,佛说无有是处,没这个道理。所以菩萨勇猛精进,成就自己的德行、智慧,什么力量在促进他?就是第一愿,他要普度众生,一定先成就自己,就这么个道理。如果单单为自己,无所谓,懈怠一点没有关系,现在你要度众生,你看到众生这么苦,这么多灾难,怎么办?不忍心,要赶快帮助他,那就得赶快成就自己,成就自己你才能真正帮助众生。

  成就自己头一个,圆满德行。德行本来是圆满的,现在不圆满,为什么?烦恼业障障碍它,所以要断除业障,那就是“烦恼无尽誓愿断”。烦恼有三大类,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就是《华严经》上所讲的妄想、分别、执着。这个东西要放下,这些东西自性里头没...(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六十五集)  2009/7/28  台湾  档名:12-47-65》)


...现在是在末法的算是初期,灾难有,不是没有。佛的法运在末法这一万年当中,有起有伏、有高有低,这是早年章嘉大师告诉我的。我们认真努力依照经典的教诲去修行,佛法就起;如果舍弃经教,只讲形式不重实质,佛法就会衰,有兴有衰。我们现在看到,生活在这个世间遇缘不同,我们所遇到的缘不是兴,是衰,可是衰到极处它慢慢又会起来,这中国人所说的“一阴一阳谓之道”,循环,否极泰来。我们能不能往上提升?这在个人的觉悟,真的觉悟了。真的觉悟一定能启发一些人跟着一起觉悟,佛法慢慢就兴旺起来。现在我们看,在中国、在南洋好像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愈来愈被社会大众重视,这是个好现象。从重视、学习,认真的学习,这是瑞相。

  菩提心,我们用现代的话说,要真正发心,我活在世间不为自己,为自己太渺小,为自己就是造业,为一切众生服务,那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为一切众生做好样子,那我们得认真学习,为什么?什么样的身分做出什么样的样子。我们是个人,先要把人的样子做好。人是什么?人者仁也,仁义的仁,二人,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仁,人的样子。仁者爱人,爱人就不会害人,爱人就能够舍己而成就别人,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出样子,孔子、孟子给我们做出样子。在中国古圣先贤,诸位都熟悉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这些无论是在位是不在位,都是以舍己为人为自己生活的指标,他不为自己。提升自己的灵性,修养自己的道德,为大众做好榜样,真的是全心全力为...(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六十五集)  2009/7/28  台湾  档名:12-47-65》)


...虚、量周沙界,究竟美满。所以我说这里面不仅《华严》如是,它有圆满的伦理、圆满的道德、圆满的因果、圆满的科学与哲学,其他宗教、其他族群,传统文化里面有没有?肯定有的。所以我们生在现在这个时代,高科技的时代,应该向这个方向去迈进,向这个目标去努力,这才能真正拯救世界,不至于让这个世界走向末日。唯有传统文化跟宗教可以带给这个世界安定和平。

  从戒得定,“戒为定体”,定到一定的程度,他就开智慧,“慧为定用”,这样才能够摄受一切众生,自然的,没有丝毫勉强,就像父母关心婴儿一样,不附带任何条件,这叫亲,这爱叫亲爱。‘摄生德’离不开智慧与慈悲。所谓‘大智照真名为质直’,“质”是本质,“直”是正直,在菩提心里面叫真诚心。世尊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跟我们讲的发菩提心,菩提心是三心,这个三心是讲体、讲用。菩提心的体就是真诚,用里面又分两种,自受用跟他受用,自受用叫深心,他受用叫回向发愿心,经上说的。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也给我们讲菩提心,也讲三种,名称不一样,意思一样。把经论合起来看,意思就更清楚,论里面讲菩提心的体叫直心,就是此地讲的质直,直心是道场。直是什么意思?没有弯曲,完全是它的本质,没有丝毫东西掺杂在里头,纯真无妄,真心。它的作用,自受用也叫深心,跟经上讲的名称完全相同;他受用,他受用叫大悲心,经上讲的回向发愿心,论上讲的大悲心,就是大慈悲。合起来讲,这意思就很容易体会。

  真心从哪来的?从智慧出来的。智慧不现前,哪有菩提心!世尊在经上告诉我们,阿罗汉没发菩提心,辟支佛没发菩提心。为什么?智慧没现前,自性般若智慧没现前。在三德秘藏里面,阿罗汉只有解脱,不是究竟圆满的解脱,解脱是自在,他得了一些自在,不是究竟圆满,法身他没有证得,般若智慧没有现前,他有没有定?有定,他定功还不够。在楞严...(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六十六集)  2009/7/29  台湾  档名:12-47-66》)


...跟我们讲的发菩提心,菩提心是三心,这个三心是讲体、讲用。菩提心的体就是真诚,用里面又分两种,自受用跟他受用,自受用叫深心,他受用叫回向发愿心,经上说的。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也给我们讲菩提心,也讲三种,名称不一样,意思一样。把经论合起来看,意思就更清楚,论里面讲菩提心的体叫直心,就是此地讲的质直,直心是道场。直是什么意思?没有弯曲,完全是它的本质,没有丝毫东西掺杂在里头,纯真无妄,真心。它的作用,自受用也叫深心,跟经上讲的名称完全相同;他受用,他受用叫大悲心,经上讲的回向发愿心,论上讲的大悲心,就是大慈悲。合起来讲,这意思就很容易体会。

  真心从哪来的?从智慧出来的。智慧不现前,哪有菩提心!世尊在经上告诉我们,阿罗汉没发菩提心,辟支佛没发菩提心。为什么?智慧没现前,自性般若智慧没现前。在三德秘藏里面,阿罗汉只有解脱,不是究竟圆满的解脱,解脱是自在,他得了一些自在,不是究竟圆满,法身他没有证得,般若智慧没有现前,他有没有定?有定,他定功还不够。在楞严会上,释迦牟尼佛讲阿罗汉的定叫第九定,超出六道。六道里面的定分八个阶段,叫四禅八定。实际上,四禅八定就是八个层次,四禅加上四空定,无色界天,四空天,没有出六道。如果更深一个层次的定功,第九定,超越六道了,那是阿罗汉。再深一个层次,辟支佛所证的,第十个等级,辟支佛所证的,智慧还没有开。再深一级,第十一个层次,菩萨。第十二个层次,佛,十法界里面的佛,没见性,智慧不开,所以他没有证得法身,般若...(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六十六集)  2009/7/29  台湾  档名:12-47-66》)


...会上,释迦牟尼佛讲阿罗汉的定叫第九定,超出六道。六道里面的定分八个阶段,叫四禅八定。实际上,四禅八定就是八个层次,四禅加上四空定,无色界天,四空天,没有出六道。如果更深一个层次的定功,第九定,超越六道了,那是阿罗汉。再深一个层次,辟支佛所证的,第十个等级,辟支佛所证的,智慧还没有开。再深一级,第十一个层次,菩萨。第十二个层次,佛,十法界里面的佛,没见性,智慧不开,所以他没有证得法身,般若智慧不现前,他能得什么?能得解脱,不是圆满的解脱,古人有讲,他得半个解脱。再深一层的定功,就出了十法界,到第十三个层次,出十法界,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般若智慧现前,大智照真。

  什么人发了菩提心、真发菩提心?初住菩萨。十法界里面的四圣法界都没有真正发菩提心。四圣法界里面的佛菩萨也有发菩提心,相似位,不是真实位,相似。天台大师讲六即佛,讲十法界里面的佛叫相似即佛。我们六道里面,初学佛的人像我们这个,我们这是叫名字即佛,有名无实。真修行,真的相应,这叫观行即佛,他真正在修观,真正在修行,观行。观行再提升,相似,这十法界里头。出了十法界,真的,那不是相似,虽是真的,没有圆满,叫分证即佛,他是真的,他没有圆满。所以分证是从初住到等觉,都叫分证,四十一个位次,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华严经》上说的,分证即佛。最后一个,那是究竟即佛,那是究竟圆满。也就是说,无始无明习气断尽了,常寂光现前,究竟即佛。天台大师跟我们讲佛,佛有六种。前清时候,慈禧太后叫人家称她为“老佛爷”,那是有名无实,那叫做...(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六十六集)  2009/7/29  台湾  档名:12-47-66》)


...修行,真的相应,这叫观行即佛,他真正在修观,真正在修行,观行。观行再提升,相似,这十法界里头。出了十法界,真的,那不是相似,虽是真的,没有圆满,叫分证即佛,他是真的,他没有圆满。所以分证是从初住到等觉,都叫分证,四十一个位次,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华严经》上说的,分证即佛。最后一个,那是究竟即佛,那是究竟圆满。也就是说,无始无明习气断尽了,常寂光现前,究竟即佛。天台大师跟我们讲佛,佛有六种。前清时候,慈禧太后叫人家称她为“老佛爷”,那是有名无实,那叫做名字即佛。日本这个皇帝称“天皇”,名字天皇,他不是真的天人,他还是凡夫,名字即中。

  由此可知,‘柔和质直’最低的层次是什么人?是真正发菩提心的人,在《华严经》里面是圆教初住菩萨,他已经超越十法界。换句话说,一发菩提心就超越十法界;菩提心没有发,他在十法界里面,他出不去。见思烦恼不断,他出不了六道轮回,见思烦恼断了,六道轮回就没有了,这诸位一定要记住。见思烦恼是什么?我们只要把纲领记住,常常想想自己有没有,身见有没有?还把身体当作自己。边见有没有?边见就是对立,我还有没有对立的念头,我有没有跟人对立,跟哪些事对立,跟一切万物对立,有对立你就晓得见惑没断。还有没有成见?自以为是,因上的成见叫戒取见,果上的成见叫见取见,还有没有?最后一个邪见,不属于上面四大类的,所有一切错误的知见都叫邪见,这见惑。这五样东西都没有了,你才是须陀洹,《华严经》上讲初信位的菩萨,信位是小学,小学一年级,你才入一年级,这五个都没有了。这五样东西都没有...(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六十六集)  2009/7/29  台湾  档名:12-47-66》)


...照真”,这叫质直,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时时刻刻提醒,我们要用理智不要用感情,我们只能这个说法,不用情绪,用智慧,这就对了。在日常生活当中、工作当中,处事待人接物,理就跟智相应,智跟理相应。在事上,像前面所说的,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能够跟《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相应,不相违背,这就是质直,这是真修行,真干。下面‘大悲救物故曰柔和’,这句就是讲慈悲。最近二十多年来,我提出自己修学的纲领,是在美国。早年有同学问我,他说:净公上人,你平常修行是怎样用功?我答覆他二十个字,我说我在日常生活当中就守住这二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是用心,我们用什么样的心待人接物。这十个字就是菩提心,真诚心是体,清净、平等、正觉是自受用,慈悲是他受用,这是讲存心,我们要存个什么心。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老师教导我的,“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当时就提出这二十个字,以后这二十个字流通得很广。我们怎样存心?怎么样生活待人接物?简简单单的,二十个字都说清楚了。下面我们再看:

  【又质直者。约本性不迁。柔和者。约随流不滞。柔则伏灭烦恼。和则顺理修行。用兹调和之法以摄众生也。】

  大师给我们所说的文字不多,义理深广没有边际,我们要记住。‘质直’,我们讲真诚,真诚从哪里讲?是就‘本性不迁’,不迁也是不变的意思。‘柔和’是随缘,我们用经典上两句老话,“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六十六集)  2009/7/29  台湾  档名:12-47-66》)


...。请看《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经文第十三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6 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从第四行看起:

  【三者。柔和质直摄生德。谓大智照真名为质直。大悲救物故曰柔和。又质直者。约本性不迁。柔和者。约随流不滞。柔则伏灭烦恼。和则顺理修行。用兹调和之法以摄众生也。】

  昨天我们学到此地。这里面的意思深广无尽,我们能看出多少,这就是我们自己修学的功夫。功力无限的向上提升,那你就看出无限深广的义理,这些义理都在日常生活之中。凡夫之人所谓心浮气躁,他不能体会;唯有心地清净,慈悲济世,不为自己的人,他能够体会得到。真正体会到这里面有无限的法喜,真的是常生欢喜心。贤首大师在文字里面教导我们‘大智照真’,这就是定慧现前才有智照,菩提心的体就显出来。这个体就是直心、真诚心,直心就是真诚心,真则不妄,诚则不伪,谁能够体验到?法身菩萨。由此我们就明白,在十法界里面都不是用真心,也就是说都不是真诚心。那用的是什么?佛告诉我们,用的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真妄和合,它的体是真,它的相、它的作用不是真,是带着妄,也就是说它带着妄想分别执着。我们不能叫它做真心,有时候称作妄心,虚情假意,都是讲的这桩事情。我们希望用真心用不上,用真心的人就是法身菩萨,就是诸佛如来用真心。想用,为什么用不上?就是它的附加物没除掉,它附加的是什么?妄想分别执着,这个东西没除掉,真心不现前。真心人人都有,一切众生平等平等,这一切众生里头包括无情众生,树木花...(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六十七集)  2009/7/30  台湾  档名:12-47-67》)


净公上人讲解菩提心集第一一卷





...才能转,你见不到你就不能转。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一转一切转,阿赖耶是第八识,跟前五识果上转。你知道果,那你还得知道因,因是什么?因是第六、第七,第六、第七是因上转。换句话说,七地菩萨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这两个转过来,果上马上转,他从七地就提升到八地。

  我们今天在凡夫地,连初信位我们都没有证得。但是《华严经》上又说到,华严会上的当机者是什么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凡夫小乘没分。可是里头有例外,大心凡夫有分,他是凡夫,是凡夫,就说明他的分别执着没断,这叫凡夫,为什么有分?他心量大,他起心动念不为自己,为谁?为一切众生,为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这个心太大!这个心就叫做大菩提心。所以他的分别执着并没有断,他的心量这么大,起心动念从来没有为自己身家着想,真正是为正法久住、为苦难众生,他升得快,他要是遇到缘的话提升得非常快,不断超越。这是大悲救物,这个心是什么?这个心跟一切如来没有两样,差一点是差什么?如来不着相,他着相。虽然发大心,他还着相就差这么一点,这一点修正过来他就成佛。我们想想,不着相难,着相比较容易,从着相慢慢再把执着化掉这就行了。所以‘柔和’是性德,要不要学?我们要学,契入境界的人不要学,为什么?自然流露出来,从真诚心里面流露出来的,柔和。柔在我们中国人讲温柔,温是个比喻,一切众生,人也好,物也好,动物、植物、矿物接近你的时候,都得到你的温暖。现在人...(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六十七集)  2009/7/30  台湾  档名:12-47-67》)


...有悟处,自然就能入佛境界,可是你得一定依照他所讲的方法,就是这个地方讲的修诸行法。

  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通达菩提涅槃的大道,或者我们再通俗一点,门门通达成佛之道,你不要疑惑。八万四千法门是真的,不是假的,方法门径很多,我们是遵守世尊的教诲,遵守诸佛如来的指导,选择净宗法门。净宗的典籍最少,便于受持,少到不能再少的时候,一句名号四个字阿弥陀佛。你真的可以万缘放下,世出世法统统放下,经教也放下,就抓住这四个字阿弥陀佛,能不能成就?给你说,能!只要你念到一心不乱你就成就,事一心不乱你得定,理一心不乱你大彻大悟。修诸行法的最初方便你要具足,如果不具足就很难。最初方便是什么?《无量寿经》上讲“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八个字,你只要依照这八个字,一生一切时一切处都不离开,你决定成就。这四个字,“发菩提心”可重要了。菩提心是什么?不为自己,广利群生,利是利益;换句话说,只为众生,不为自己,这是菩提心。有一点点自私自利就是障碍,你就难了,所以真的要万缘放下。要不要帮助别人、成就别人?要,不是代众生受苦吗?在现前这个时代,随分随力建小道场,印光大师教导我们,在一块真正修行人不超过二十人,超过二十人,另外一个地方再建个小道场。实在讲,我早年读觉明妙行菩萨的《西方确指》,我很喜欢、很羡慕。他们在一起修行,只有十二个人,在一起共修,十二个人个个成就,这叫什么?这叫大圆满,都往生。所以人数愈少愈好。道场必须建立在三皈、五戒、十善、六和敬的基础上,这样的道场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每一天定课,真正发心,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一句佛号就行了。如果还有怀疑、还有夹杂、还会间断,功夫不得力。在现在这个社会...(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六十八集)  2009/8/2  台湾  档名:12-47-68》)


...面来?我们走错了路,迷失了方向,愈迷愈深,愈走愈错,不知道回头,想回头也回不去。我们只要有想,这个想是什么?这个想就是感,我们想回头,想脱离苦海,佛菩萨就有应。感应,在经教里面跟我们讲有四大类,显感显应、显感冥应、冥感显应、冥感冥应,有这四大类,这我们前面都学过。这四种感应,我们要是细心冷静思惟观察,统统在面前,可能一天我们见到好多次。见到怎么样?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叫愚痴,这叫烦恼习气。可是诸佛菩萨慈悲,一次又一次的示现,一次又一次的表演,永无间断,总是希望有一天你豁然开悟,一下明白,那我们就得度了,套一个宗教的术语,我们就得救了,佛家是得乐。

  契入这个境界之后,最难能可贵的是发菩提心。菩提心是觉悟的心,真心,不是妄心。希望从今而后真心起作用,不是妄心,真心起作用,念念为一切众生,不再为自己。为众生里头还没有忘掉为自己,你的菩提心没有发出来。菩提心发出来,真的,自己没有了,活在这个世间,跟诸佛菩萨应化一样,是来示现的,是来帮助众生觉悟的,绝对没有我。所以学佛的同学一定要记住,我在讲席里常讲的两句话,“别人错了,错也是对的;我做对了,对也是错的”。这个话你能听得懂吗?有人问我,我们自己做对了为什么也是错的?因为你有我就错了。佛法,要想真正契入境界,头一个要把我断掉,《金刚经》上说的“无我相”,第一关。见思烦恼里面头一个就是身相,五种见惑第一个,你什么时候能够把身看破了,身不是我。诸佛菩萨到这个世间来应化,舍身受身,天天在干这些把戏,身不是我,能做出舍身,帮助别人觉悟。所以这个话真正用意是在此地,几时你能把我忘掉,忘我、无我,你就入门了。无...(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六十九集)  2009/8/3  台湾  档名:12-47-69》)


...途地狱,丝毫变化都没有。自性本定,能生万法,能生万法是随缘,前面四条是妙用,我们现在有随缘,没有妙用。我们随什么缘?我们随业力的缘,所以它不妙。诸佛如来是随自性的缘,自性本具的德用,他能做到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所以他能代众生苦。第二德“威仪住持有则德”,无论示现什么样的身相,他有则,则就是规矩、秩序、原则,这什么?这是自性,这是性德。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随顺性德,这叫有则。我们现在?我们迷了自性,所以随缘随着变,苦不堪言!最明显的,起心动念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随顺自己的自私自利在变,那就苦海无边,他不随顺自性,自以为聪明,自以为有智慧。

  第三个“柔和质直”,表现在外面,摄受众生。质直是菩提心,直心是道场。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里面告诉我们,什么是菩提心?菩提心的体就是直心,质直,这里头没有委曲相。什么叫委曲?起心动念分别执着就委曲了,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那叫直心。谁有直心?菩萨才有,阿罗汉还做不到。所以菩提心一发,无始劫的业障就消除,为什么?业障是妄心造的,菩提心一发出来,真心现前,妄心没有了,妄心所造的一些业障全都不见了,这才叫真的还源。妄尽还源,不再用妄心,用真心。用妄心的人在十法界,十法界里面的菩萨、十法界里面的佛都还用的是妄心。不过十法界里面四圣法界虽然用妄心,跟菩萨用真心很像,为什么?因为他学菩萨学得很像。学得很像,他不是真心,在法相宗里面讲,他还用的是阿赖耶识,没有转识成智,阿赖耶是妄心。记住,无明不觉生三细,这个三细就是阿赖耶。阿赖耶,第一个叫“业相”,业相就是振动,就是一念不觉,一念不觉是业相,从业相立刻就发生第二个“转相”,从转相就生“境界相”。转相是什么?我们现在讲的精神现象、心理现象,境界相是物质现象,我们可以说物质的世界出现了...(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七十一集)  2009/8/11  台湾  档名:12-47-71》)


...的不是假的。为什么?因为它没有距离,它没有速度。前面给我们讲的三种周遍,就是说这个事实真相。我们现在起心动念是不是周遍法界?给诸位说,是真的,真的周遍法界,我们不知道。如果不是周遍法界,你怎么能跟诸佛菩萨感应道交?没有速度,现在我们科学里知道速度最快的是光速、电磁波,太阳的光照到地球上来,光的速度还要八分多钟,八分多钟很长的时间!银河系从这一边到那一边直径,用光的速度要走几万年才能走到,我们求阿弥陀佛,我们求观世音菩萨,念头才一动,佛菩萨就现前了,不可思议。为什么?心的波、念头的波是没有限量的,只要一动念就遍法界虚空界。这是事实真相,这是佛经里面讲的科学,不是世俗科学能相比的。

  所以菩提心一发,真心,真心没有边际,真心没有内外,真心里头没有自他,也就是说真心里头决定没有分别执着、没有起心动念,它是真的。迷失了真心,就出现实报庄严土;迷失了实报庄严土,就变现出十法界里面的佛法界;迷失了佛法界,菩萨法界就现前;菩萨要迷了,就变成阿罗汉;阿罗汉要是迷了,就变成天人;天人迷了,就变成我们凡夫;凡夫迷了,就变成畜生;畜生迷了,就变成饿鬼;饿鬼迷了,就变成地狱。就这么回事情,这是真相。什么时候破迷开悟你就还源了,迷是一个层次一个层次迷下来的,悟可以一悟一切悟。佛菩萨的教学没有别的,迷悟而已。怎样转迷为悟?我们迷得太深,迷得太久,经典里面方法太多了,八万四千法门,每个法门都能够帮助你回...(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七十一集)  2009/8/11  台湾  档名:12-47-71》)


...命运,那是假的,那是骗你的,他要是真正高明,他教你改的方法,断恶修善,积功累德,命运就转变了。了凡先生就试试看,真干,第二年就不对了,第二年孔先生算他参加考试第三名,结果他拿到第一名,就不对了,真的改过来了。命里没有功名,他去考,考中了,考中举人,考中进士;命里没有儿子,他积善修德求儿子,真的生了一个好儿子;寿命只有五十三岁,他没有求寿命,五十三岁那一年平平安安度过,他活到七十四岁,多活了二十一年,命可以改。

  你要想了生死出三界,要想去作佛,行不行?行。头一个要发心,第二个要真修行,你就改了,准能一生当中超越六道轮回,下一次再到六道来,你是佛菩萨来度众生的,不是来受报的,不一样了。发菩提心重要,菩提心是什么?菩提心就是真心。真心每个人都有,但是全迷失了,为什么?你起心动念就迷了;分别,迷上加迷;执着,那是最严重的迷惑,完全迷失了。菩提心纯净纯善,中国古人常讲“人之初,性本善”,那个善不是善恶的善,善恶的善是什么?是相对的,有相对的不善。所以它那个善是一个形容词,是个赞美的词,它不是对立的。我们要想发菩提心,实在讲太难了,你看阿罗汉菩提心都没有发出来,菩提心一发就是菩萨位。大乘教里面祖师大德们常常用四弘誓愿来解释菩提心,是正确的,没有错误。菩提心第一个“众生无边誓愿度”,就是代众生苦,你没有这个心,你没有办法提升自己。可是这一句非常难,众生没有边际,众生太苦,你怎么去帮助他?为了要满这一愿,你必须修德,你要先断烦恼,“烦恼无尽誓愿断”,你烦恼不断,你自己成就不了,你怎么能度众生?烦恼里面,第一个身见,执着身是我,从这里面生起自私自利,这是六道轮回的根。

  所以学佛的人头一个要破身见,要舍身。身不是我,身是什么?身是我所有的,就像衣服一样,衣服不是我,衣服是我所有的,别人要有需要,我衣服可以给他。我们能不能做到别人要我们这个身体,我们能不能给他?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表演割肉喂鹰,鹰没东西吃,找不到东西吃,它饿,佛能够把身上肉割一片...(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七十一集)  2009/8/11  台湾  档名:12-47-71》)


...这是烦恼。外面所恼的,五欲六尘、是非人我是外面的,内外都要离。不坚是外面的,坚觉是法性、是自己,你真的能这样做,你才能得最上菩提。换句话说,最上菩提无所得证明了,无所得,你得的是什么?你得的是自性,明心见性。最上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真正是这部论典里面妄尽还源,还源就是得最上菩提,要“离烦恼所恼”。身心世界,身心是烦恼,世界是所恼,你要舍得干干净净。

  舍,要注意,是心舍,不是事舍,事要是舍掉,释迦牟尼佛何必要辛辛苦苦教化众生四十九年?天天给人讲经说法,不是事吗?事没舍,心里面,心里没有,给人家讲经说法,说而无说、无说而说,这就对了,不着相!为什么要这样做?为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这是菩提心,这是大慈大悲。绝对不是为自己;换句话说,在自己分上是舍得干干净净。真的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大乘教里面讲“三轮体空”。无论哪一桩事情,佛菩萨示现做得圆圆满满,一点欠缺都没有,高明高在这里,圆满是圆满在这里,不是什么都不干。示现在家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尊敬长辈,事样样做得圆满,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大方广佛华严”在哪里?就在眼前,就是你的生活。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这第四段,四种行德我们就学到此地。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七十三集)  2009/8/13  台湾  档名:12-47-73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第十四面...(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七十二集)  2009/8/12  台湾  档名:12-47-72》)


...们做这个宣传工作。我不是劝人,你们建一个大的道场来供养我,不是的,我年岁大了,要走了,用不着向这一方面去想。你们建道场要培养年轻的法师,要培养年轻的居士,如果你发现,你要知道该怎么做法。你帮助他就是帮助佛法,佛法遍法界虚空界,你就晓得你做的多大功德。虽然有大功德,不做大功德想,菩萨。你救了多少人,每个法师讲经说法所度的众生都是属于你的,你办学校,你请他来。今天你为什么遇不到,为什么也请不到?是你自己不懂佛法,如果你尊重佛法,你就会尊重法师。出家、在家是平等的,没有差别,只要这个人真的依教奉行、依教宣讲,与大众分享自己修学的心得,自行化他,这就如法。佛在经上常说,“心生则种种法生”,生什么心?生菩提心,八万四千法门就兴起来了。“心灭则种种法灭”,没有这个念头,没有这个心,心里面只有自私自利,只有名闻利养,圣教就灭了。下面解释入字,入五止。

  【所言入者。性相俱泯。体周法界。入无入相。名为入也。】

  这个意思要清楚,什么叫‘入’?这个“入”就是契入,禅宗里面讲明心见性,教下里面讲大开圆解,净土里面讲理一心不乱,这是入的意思。这个入,因为这篇文字是“修华严奥旨”,这个入是入什么?入华严境界,这不是普通的。华严境界是什么?毗卢遮那佛的实报庄严土,不是十法界。所以这个入字含义就很深,因为《华严经》世尊讲这部经的对象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换句话说,听经的对象都是实报庄严土里面的菩...(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七十四集)  2009/8/14  台湾  档名:12-47-74》)


...没破。边见没破,边见是对立,很淡薄,没把它断干净;成见,戒取见、见取见这两种是成见,自以为是。见取见是果上的成见,戒取见是因上的成见,这谈因果。最后一个是邪见,一切错误的知见。这统统断尽,在小乘证须陀洹果,在大乘《华严经》里面初信位的菩萨,这圣人。虽然还没有出离六道,决定不堕三恶道,为什么?三恶道的业因他不会做,他不造这个恶因他就不会有果报,这才算入门。《华严经》里面初信位菩萨,你说不容易!我们不真干怎么行?那怎么能相应。可是我们今天想,我们这一生决定得成就,这是什么缘故?净土法门,修别的法门不行,修别的法门不能带业,要统统把它断干净。但是净土法门带业往生,见思烦恼没断也行,心要发得大,大就跟菩提心相应。

  《华严经》的听众,经上说的十种,最后一种叫大心凡夫,它真正当机者是法身大士,十法界里的人没资格,可是我们人间,大心凡夫也可以参与这个法会。大心什么?不为自己,念念都能想到六道苦难众生,要帮助他,要度脱他。三恶道的苦难你能够体会到,人间的苦难就比较差一点。你说天上天人乐,天哪有苦?天有坏苦,天有行苦。欲界天三种苦都有,比我们轻一点,虽然轻一点,在他那个境界里也觉得苦不堪言。四禅是色界,欲界的苦没有了,他有坏苦,寿命到了他还是要死,还是要搞轮回,他没有到不生不灭。到无色界非想非非想处天,坏苦没有,他没有色身,那叫灵界,完全是灵界,在我们六道里面那是高级凡夫,聪明,他不要身体...(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七十五集)  2009/8/15  台湾  档名:12-47-75》)


...,为什么?你清楚、你明了。可是如果有自私自利,你就不能不动心,你肯定还是被外头境界转,你这一生念佛念得再好,也是跟阿弥陀佛结个法缘,能不能往生?没有把握,跟阿弥陀佛结个法缘。真正想往生,这个世缘要放下,娑婆世界一样都带不走。这里跟我们讲得更清楚,样样都是假的。我们要学佛菩萨,学得不像,学好多就做好多,一定要学,认真努力去做。学什么?学佛的行谊,就是前面讲的四德里行为世则第二条,释迦牟尼佛是什么样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心态工作,怎样待人接物,学这个。

  这些我们在二十多年前,我住在美国的时候,我就把它总结出来二十个字,学真诚、学清净、学平等、学正觉、学慈悲,心要用这个心,念念不违背,这就叫发菩提心,这就是菩提心。违背这个,你的心不真诚、不清净、不平等、不慈悲,没有正觉,没有智慧,念佛不能往生。什么原因?念佛往生,《无量寿经》上告诉我们,三辈九品往生第一个条件是什么?“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八个字,你们去查经,上辈往生是这个条件,中辈还是这个条件,下辈也是这个条件;修其他法门,将功德回向往生净土,还是这个条件,这太重要。所以四十八愿,十八愿是一向专念,十九愿是发菩提心,连在一起,发心多重要。尤其是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告诉我们,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那是发心;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品位高下,那是你念佛功夫的浅深。所以往生是发心为第一,不能不知道,我们要谨记在心头,要认真的去干。

  佛心就是菩提心,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种心在日常生活当中锻炼。我们无始劫以来用的是妄心,妄是虚伪,我们对人、对事是不是用真心?真诚心是永恒不变。我们的心常常变化,今天高兴,对你很好,喜欢你;明天讨厌你,赶快把你赶走,妄心,真诚心不是。清净心不受染污,外面的境界,我们六根接触,见到那个人行善,欢喜;见到那个人作恶,讨厌,这是什么?这是你的心不清净,你被染污。...(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七十七集)  2009/8/17  台湾  档名:12-47-77》)


...提心。违背这个,你的心不真诚、不清净、不平等、不慈悲,没有正觉,没有智慧,念佛不能往生。什么原因?念佛往生,《无量寿经》上告诉我们,三辈九品往生第一个条件是什么?“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八个字,你们去查经,上辈往生是这个条件,中辈还是这个条件,下辈也是这个条件;修其他法门,将功德回向往生净土,还是这个条件,这太重要。所以四十八愿,十八愿是一向专念,十九愿是发菩提心,连在一起,发心多重要。尤其是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告诉我们,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那是发心;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品位高下,那是你念佛功夫的浅深。所以往生是发心为第一,不能不知道,我们要谨记在心头,要认真的去干。

  佛心就是菩提心,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种心在日常生活当中锻炼。我们无始劫以来用的是妄心,妄是虚伪,我们对人、对事是不是用真心?真诚心是永恒不变。我们的心常常变化,今天高兴,对你很好,喜欢你;明天讨厌你,赶快把你赶走,妄心,真诚心不是。清净心不受染污,外面的境界,我们六根接触,见到那个人行善,欢喜;见到那个人作恶,讨厌,这是什么?这是你的心不清净,你被染污。清净心怎么样?见人行善,见人作恶,如如不动。古人有个比喻好,“用心如镜”,像镜子,照外面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行善的,镜子照到;造恶的,镜子照到,镜子有没有分别?没有分别,有没有执着?没有执着。诸佛菩萨用心就像镜子,他照见。我们凡夫用...(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七十七集)  2009/8/17  台湾  档名:12-47-77》)


...家庭教育”。现在是真的,在台湾的社会,讲因果朝野都还不反对,好机会,家庭教育在台湾也没有了,但是可以提倡,障碍还不太大,应该努力朝这个方向去迈进。我这一次回到台湾来,时间很短,没想到能遇到这么多的县市长,有缘我们一起来做访谈,这个缘分想不到,太好了。我都是把这些古圣先贤的东西介绍给他们,每个人都欢喜,都想做。我们在中国做了一个汤池,做了实验,现在很多人都知道,台湾的朋友很多人曾经到那边去学习过,也很想在台湾做,好事。这件事情能做出成绩出来,成败关键在老师,老师要真正是菩萨,要真正懂得因果,净业三福里面讲的“深信因果”。舍己为人,我活在这个世间来干什么?是来帮助世人离苦得乐,要发这个大愿,这就是菩提心。苦从哪里来的?苦从迷来,现在是因果迷了、道德迷了、伦理迷了。伦理迷了,人跟人的关系不知道,父子关系都不知道,这个可悲。

  我听胡小林的一个报告,他说他们公司里一个员工去修锅炉,到一个人家敲门,一个年轻人开门。他们的员工都学《弟子规》,都懂得礼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6 14:48 | 显示全部楼层
给这个年轻人深深的一鞠躬,年轻人理都不理他。问他锅炉放什么地方,他也不说话,嘴巴一转,叫你去看,找那个人,他的爸爸。一会儿老人出来,很客气接待他,告诉他锅炉在厨房。修完之后,换了零件当然要给主人讲解,为什么换那些零件,说明。看到这个年轻人在看电视,腿架在沙发扶手上,态度很难看,就向他,他也是不理,嘴巴一撇,叫老头。然后这个员工修完,给这...(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七十八集)  2009/8/20  台湾  档名:12-47-78》)


...、想控制,把自己的身心搞得非常疲惫,日子过得非常辛苦,道理在此地。为什么佛菩萨那么自在?为什么神仙那么自在?没有别的,他知道事实真相,他把控制、占有放下,所以他得自在。放下之后身体更健康、更长寿,不求,自己得来了,为什么?因为你放下,你不造业了。你没有放下,你造业,你造业你的身体受业力支配,你的寿命也受业力支配,换句话说,业报身。

  如果真的放下了,业报身就转变成愿力身。佛家讲佛菩萨乘愿再来,佛菩萨到这个世间他不是业力,是愿力。愿力,这是佛说话方便起见,他是不是真的有个愿力?真有。真有等于没有,是真有,如果他要起心动念他就没有。他这个真有是怎么回事?是在因地修行时候发的愿。像我们现在发菩提心,发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们发这个愿,真发这个愿,到成佛的时候这个愿自然现前。不是说我过去发过这个愿,现在众生有苦难,我不去怎么行!你要是这个念头一生,你马上掉下来,你是凡夫,为什么?你又执着了,妄想分别执着同时又起来了。有没有这个事情?没有这个事情,断掉之后再不会重生了。佛在《楞严经》上告诉我们,富楼那尊者问的,问的这个问题问得很好,我们都有这个问题,我们无量劫前迷了,在六道轮回受这么多辛苦,将来修行成佛,成佛会不会再迷?富楼那问了这么个问题。释迦牟尼佛举个比喻,譬如黄金在金矿里面不是染污吗?经过冶炼,把里面的渣子全部淘汰干净,纯金提炼出来,纯金会不会再变成矿石?不会。佛举这...(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八十三集)  2009/8/25  台湾  档名:12-47-83》)


...风很多,风灾是愚痴生的,什么叫愚痴?真妄、邪正、是非、利害没有能力辨别,往往搞颠倒,这是愚痴,愚痴感应的是风灾。地震,地震是心不平,贡高我慢轻视别人,这带来地震。如果我们能够把贪瞋痴息灭掉,佛说“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贪瞋痴慢没有了,咱们地球上这些灾难就没有。我们现在这样讲,一般人相不相信?不相信!这个没有科学根据,我们心里面想的,身体做的这些行为,会影响山河大地,哪有这种道理?他不相信,那就没法子。江本博士虽然做了很好的实验,这个实验还有很人不知道,少数人接触到他这个实验,想想是有道理,这佛经上讲的真有道理,他这个信息没有办法广泛的推广。我们明了,我们清楚,我们相信佛菩萨的话,所以要有大菩提心,要有大爱心,《弟子规》上讲“凡是人,皆须爱”,大乘教里面给我们讲的,遍法界虚空界要用我们的爱心把它充满,“爱心遍法界,善意满娑婆”。全心全力为这些苦难众生服务,服务里面最重要的,释迦牟尼佛做出来给我们看,教导他这个最重要。其他的是次要的,最重要是帮助他觉悟,帮助他回头。所以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四十九年讲经说法,最重要的不但言教,而且身教,做出榜样给大家看,好样子!更要注意培养年轻人,不能佛法到我们这一代就完了,培养继承人,世世代代相传,这个功德无量无边,这是世间第一等的好事,如果有这个能力要很认真的去做。今天我们这一段就讲到此地,“理事玄通非相止”,知道性相都不可得,你的心自然就不动,...(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八十四集)  2009/8/26  台湾  档名:12-47-84》)


净公上人讲解菩提心集第一二卷





...法)对所有的动物、对花草树木、对山河大地、对遍法界虚空界里面的一切众生,我们今天讲不同维次空间的众生,唯一真诚清净平等的爱心。这是我们的功课,我们能够学到这一点,毕业了,这个毕业不是小学毕业,不是中学毕业,这是博士班毕业;换句话说,一生当中,大乘教的博士你就拿到了。博士是什么?法身菩萨,分证即佛,我们要干这个。在环境里面随缘,顺境随顺缘,善人随善缘,逆境随逆缘,恶人随恶缘,处处顺,顺这个字不得了!所以中国人讲孝,什么叫孝?顺就孝,没有反抗,没有回避。面对着境界,人事的境界、物质环境的境界,用智慧决定不用烦恼。

  我们喜欢简单,我提出来的最简单,“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是无上菩提心。这个心怎么能生得起来?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教孝悌忠信,古人没有不爱父母的,没有不敬老师的,你能把所有一切人都看作是我的父母、是我的老师,用这个心来对待,真诚心生起来,恭敬心生起来,古时候中国教育。现在麻烦了,我们的传统教育丢掉将近一百年,忘得干干净净,现在学西方人,小孩不知道孝顺父母,这个就难,太难太难!真诚心到哪里去找?找不到。从前父母能把你的真诚心引发出来,因为父子那种亲爱那是真的,没有掺丝毫假,纯真无妄。现在做父母的念念不忘他的儿女,可是儿女不孝父母。做父母的人修行比儿女容易,为什么?你能把常常心里念着儿女的那种心,给你说那种心是真心,儿女不孝你,还是挂念他,还是常常想他,能够把你...(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八十五集)  2009/8/27  台湾  档名:12-47-85》)


...的这些光都是自性的光,随他的烦恼习气变换不同的颜色。真正常寂光是白色的,光是柔和的,不刺眼睛。到常寂光,跟这个光融成一体,自己的身也没有了;不但身也没有了,身是物质,物质没有了,精神也没有,受想行识都没有了。受想行识没有,可是它有见闻觉知,见闻觉知是性德,不生不灭,受想行识有生灭,见闻觉知没有生灭,这是性德圆满的现前。

  修止就是修定,‘对治凡夫住着世间’,凡夫的心是散乱的,妄念很多,出不了六道,这就是住着世间。这个世间是假的,不是真的,你应该要放弃。前面讲的五种止是五大类的放下,你真能放下,世间就没有了。同时‘能舍二乘怯弱之见’,二乘是声闻、缘觉,这个人不错了,他能脱离六道轮回,但是菩提心没有发起来;也就是说,无条件的帮助一切苦难众生这个心没有发起来,所以叫小乘。修止也要把这种心放下。

  【若修观者。对治二乘不起大悲狭劣之过。远离凡夫不修善根。】

  所以要修观,看破,看破才知道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跟自己是一体,要不要帮助?要帮助,一体!没有任何条件,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凡夫看破了能修善根,二乘人看破了能回小向大。所以经上讲小乘人,阿罗汉不发菩提心住偏真涅槃,也不是永恒的,佛讲两万大劫,辟支佛是一万大劫。时间到了他会回头,回小向大,他知道、发现,广度众生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对自己有没有妨碍?没有妨碍,不但没有妨碍,对自己有大利益!这个利益就是在六道、十法界里去磨炼,磨到怎么样?磨到真的不起心、不动念。你出来了再跳进去,如果说跳进去又被染污,你马上堕落,跳进去不染污,那是真的,那不是假的。他为什么到六道、到十法界他不染污?他对于六道、十法界里的状况他真的了解。他了解什么?都是幻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他怎么会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尚且没有,怎么会有分别执着?不会起来的。他来应化,来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他有没有起心...(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八十五集)  2009/8/27  台湾  档名:12-47-85》)


...下是止,不起分别执着。放下起心动念我们做不到,先从哪里起?先从不分别、不执着,从这里下手,真干,那叫真修,管用。你要是真的这样修,在哪里修?在人事环境里修,为什么?人事比物质更尖锐。人事里面最初下手挑两种人,一种最喜欢的人,一种最讨厌的人,这两个极端。最喜欢的人不生贪恋,你能保持自己清净平等,最讨厌的人不生怨恨,也能保持清净平等。修什么?《无量寿经》的经题上讲得好,“清净平等觉”,真诚,清净平等觉就是真诚,真诚是体,清净平等觉是相,慈悲是用,体相用。你要不在这两方面修,那就很难,很难修得成功。这两样摆平了,对其他的都容易,对万事万物你常常用的心是清净平等觉,这是什么?真心,这不是妄心。真心就是菩提心,用这个心念阿弥陀佛才会相应,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大师在此地告诉我们的,底下两句话讲得太好了:

  【若不修止观。无由得入菩提之路。】

  我们要是疏忽了,修行实在讲,八万四千法门,四弘誓愿里面讲的无量法门,修什么?就是修止观。通常我们也讲禅定,禅是什么?禅是观,定是什么?定是止。禅定是从印度翻译出来的名词,止观是中国人的,意思是一样的。观中有止,止中有观,禅里头有定,定里头有禅,活活泼泼,它不是死的。定里面没有观叫无想定,果报在哪里?在四禅天里面有一种天叫无想天,佛法里面叫外道天,心外求法。四禅有九天,五种是修行人,就是道场,叫五不还天。哪些人?将要证阿罗汉的人...(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八十五集)  2009/8/27  台湾  档名:12-47-85》)


...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不贪、不瞋、不痴,诚。大师这两句话,就是我们最近这几年极力提倡的扎根教育,儒释道的三个根,敦伦尽分是儒的根,闲邪是道的根,存诚是佛的根。你不从这上认真去做,这两句话念是念得很熟,没法子落实。所以这三个根要真正做到,百分之百的做到,那你就是很圆满了。

  由这个基础,大师引导你归心净土,劝导我们信、愿、持名,这是净土的三个基本条件,古德讲叫三资粮,信愿行,持名是行。对净土法门要生起信心,一丝毫疑惑都没有。释迦牟尼佛劝导我们,《弥陀经》不长,四次劝导,劝我们求生净土。我们真信,十方诸佛赞叹就是帮助释迦、弥陀劝人,十方佛都劝,这能不信吗?要发大愿,发菩提心,什么叫菩提心?蕅益大师讲得太好了,印光大师赞叹备至。古大德讲菩提心讲得太深,初学的人听不懂,讲直心、深心、大悲心,讲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人家听不懂。蕅益大师讲得好,真正发心求生净土,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我们印祖鼓掌,说得太好了!所以我们想想,真正发菩提心,我不再在这个世间住,我把这个世间所谓是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一心求生净土,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讲得太好了。这里面,经上讲的三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具足了;论上讲的三心,直心、深心、大悲心具足了。蕅益大师讲得好!简单明了一句话。

  特别现在在我们这个世界,这世界太苦,你还想再来吗?再来可以,再来要像佛菩萨一样,明心见性之后再来,不迷了。来干什么?来救苦救难,来普度众生的,不是受报的,这个道理我们要懂、要明了。万缘放下,这个放下真的是要从境界里去锻炼,你才真放下,你没有通过实际上的训练,你怎么知道你没放下。我这一生当中非常感激章嘉大师的教诲,他老人家告诉我,他说你的一生佛菩萨替你安排,只要真正发心学释迦牟尼佛弘法利生,这一生佛菩萨替你安排。所安排的都是在训练,教你放下。一...(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八十八集)  2009/8/30  台湾  档名:12-47-88》)


...不是我们用言说能说得尽的,也不是用我们心理思惟能够想得到的,我们的言语、我们的思考能力非常有限。对于一切法的真相,佛法里面常用六个字来说明,性相、理事、因果,万事万物总离不开这六个项目。它到底从哪里来的?是我们自性变现出来的,自性里头圆满具足。自性不能分割,它是整体,大到虚空法界是一体,小到一微一尘还是整体,这是大乘教里常说的不思议的境界。《华严经》末后一品,《四十华严》的经题就是“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入有能入、有所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是所入,普贤行愿是能入;换句话说,修普贤行愿就能入华严不思议解脱境界。我们可以说不是普贤菩萨就没有办法入,普贤菩萨跟一般的菩萨有什么差别?差别就在圆满的菩提心,这普贤菩萨。什么叫菩提?菩提是梵语,翻成中文是觉悟的意思。圆满的觉悟就是不思议解脱境界,一丝毫妄情都没有,那个妄真的是断尽,干干净净,所以它还源了,彻底明白了。明白法界是什么样子?没有障碍,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为什么?‘法如是故’。佛家名词“法尔如是”就是此地讲的“法如是故”,它就是这个样子,本来就是这样。这里头没有理由,你如果想理由的话,你又在搞分别执着,一有分别执着就处处都是障碍。

  障碍从哪来的?障碍是我们自己起心动念分别执着变现出来的。佛在经上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一切法就是世间法。出世间法,你用的是世间的心,情执,出世间法还是世间法,这个要知道。法实...(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九十一集)  2009/9/2  台湾  档名:12-47-91》)


...,大环境不许可,社会动乱。满清亡国之后,中国社会军阀割据,国民政府刚刚统一,又发生中日战争,八年。所以,都生活在战乱、水深火热之中。支那内学院很了不起,只办了两年就停办,应慈法师办华严大学,都是为了战乱停掉了。

  台湾非常不容易,六十年的安定。社会安定,人心不安定,没有真正得力的护法,护法要护持让你的生活衣食住行不操心,你的心能定下来好好学习,这能成功。在台湾就没有这样的大护法,所以这个六十年,我们现在想想也算是空过。我们还算是不错,可是比起上一代,我们就非常惭愧。我们了解这个事实真相,所以我们有心、有这个愿望想帮助真正有心人。有什么心?希圣希贤,希望自己成圣人,希望自己成贤人,真正发菩提心的人。发菩提心是舍己为人,为正法久住,为救度众生,可以舍自己的身命都能做得到。有这样的人,我们在环境上帮助他,这个我现在能做到。我年轻的时候遇不到这个环境,今天我可以帮助这些人,找个小地方,四事供养我照顾,饮食、衣服、居住学习的环境我供养。真正好学,在这个地方十年不下山,那就很有成就。前些年我到日本开会,我记得好像是第二次去。去参观日本的比叡山,日本人称它为佛教之母,日本佛教十三个宗派,创立宗派的祖师,第一代的祖师,都是从比叡山出去的。他们的方丈接待我,我向他请教,早年日本各宗派的一些祖师,开山的祖师,在山上修行、学习,最长的时间多久?他说三十多年,最少?十六年。真的,这么长的时间住在山上,他心定的,定能开...(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九十三集)  2009/9/4  台湾  档名:12-47-93》)


...教我们放下,他真放下。他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平等的。为什么我们现在有这么大的差距?一语道破,“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说出来了。我们今天有妄想、有分别、有执着,不能证得;换句话说,你只要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你就是如如佛,你的智慧德相跟一切诸佛没有两样,真的,不是假的。所以释迦牟尼佛是大教育家,是世间真正的好人,起心动念是为一切苦难众生着想,从来没有替自己想过。教导我们“随缘消旧业,莫更造新殃”。

  我们一生当中所学的是什么?我学了几十年,总结佛菩萨的教诲,我把它总结十桩事情。佛陀教我们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五项是存心,我们要存这样的心。这个心就是佛经上讲的大菩提心,是我们自己的真心。真诚则不是虚妄,清净,没有染污;自私自利是染污,名闻利养是染污,五欲六尘是染污,贪瞋痴慢是染污,没有这些东西,自性清净心里头没有染污。平等心没有傲慢,大乘教讲“生佛平等”,你看他用的字,先说众生后说佛,众生跟佛平等,没有哪个人比哪个人高,没有哪个人不如哪个人,没有,样样平等!现在现象实实在在是不平等,不平等怎么造成的?佛说妄想分别执着造成的;放下妄想分别执着,平等境界就出现。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极乐世界是平等的,华藏世界是平等的,于是我们就明白,一切诸佛如来的报土统统是平等。又何况这些诸佛如来是我们自性所现,是我们阿赖耶所变,心现识变,这是真的不是假的。真的明白了,像...(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九十四集)  2009/9/5  台湾  档名:12-47-94》)


...闻利养,搞假的,冤亲债主瞧不起你。他现在不来找你麻烦,为什么?你寿命没到,等你寿命快到的时候全来了。《地藏经》上有,我们自己只要细心去观察,你看很多人临命终时说看到这个人、那个人,他所讲的人都是已经过世的亲朋好友来接引他。那是不是真的?不是的。《地藏经》上讲得很清楚,冤亲债主变成他的家亲眷属来引诱他,把他带走之后,再现本来面目跟他算帐。临终关怀,最重要的就是在这个时候提醒他、帮助他,看到任何境界不理会,不要理他,老实念佛,这个现象就不见了。你不要怕他,不要理会他,一个心就是求生极乐世界,就是等待阿弥陀佛来接引,这就对了,不能有杂念。

  知道自己这一生做错了很多事情,得罪很多众生,真正发菩提心求生净土,到西方极乐世界学成之后,倒驾慈航来帮助他们。这就是大乘教里常讲的“佛不度无缘众生”,这些跟你都有缘,无论是善缘、恶缘都一律平等看待。自己修成之后一个不漏,他们不管在哪一道,他有苦难,需要人帮忙,这个信息你就能收到,你就能现身,就能帮助他。到那个时候才真正知道,他跟我是一体。那个时候的感应,无论他有心还是无心,无心都有感应。为什么?曾经有这个缘在。你去帮助他,就跟诸佛如来应化在六道里头没有两样,真能帮助他。所以这些冤亲债主不要害怕,跟你有亲密关系不要欢喜,欢喜是烦恼,错了;被你杀害、被你冤屈的也不要害怕,要承认自己的过失,这是忏悔,他不会再怪你。我现在修学,等我有成就之后一定会帮...(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九十四集)  2009/9/5  台湾  档名:12-47-94》)


...》孙悟空七十二变,那叫神足通,飞行自在,能够分身。最后一种叫漏尽通,漏是烦恼的代名词,在小乘讲,见思烦恼统统断尽,证阿罗汉果,超越六道轮回。大乘佛果上,三明六通,还是这六种,他的能力、作用阿罗汉不能跟他比,差太远了。

  要知道,这是我们的本能。学佛呢?学佛要恢复我们的本能。所以佛法真的是重在实质,就是真干、真修,修什么?我们在二十多年前,我住在美国的时候,有很多同学问我,法师,你这么多年来研究佛法,能不能把佛法很简单扼要给我们提出来?当时我写了二十个字,这二十个字是我修学的心得。前面十个字是讲存心,我们要存好心,后面十个字是行好事。前面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十个字从哪来的?菩提心来的。大乘教里常常讲的发菩提心,什么叫菩提心?我们依照经论、祖师大德来解释、来讲解,听的人听不懂。经论都讲三心,我讲了五个,比较好懂。真诚心就是《大乘起信论》讲的“直心”、《观经》讲的“至诚心”,我们用真诚,这是菩提心的体。下面是作用,“深心”是自受用,也就是真诚心对自己是什么样子。什么才叫真诚?我取《无量寿经》经题上的“清净平等觉”,因为都用两个字,觉上加上个正觉,自受用。我做到清净平等觉,我对自己真诚,我对别人慈悲,真诚心用在对别人是慈悲,大慈大悲。所以这十个字是菩提心,要知道怎么对自己、怎么对别人,这个讲法好懂。自度度他,自利利他,自利是清净平等觉,才是真正的自利,世出世间什么样的利益都不能跟它比。清净平等觉,你六种本能恢复了,这哪能比得上?对待别人一片慈悲,慈悲就是爱,智慧的爱,不是感情的,感情的爱问题很多,那出麻烦,智慧。这是存心。

  行事呢?我初学佛,老师教我看破、放下,真的。看破就是我们这个论文里面的六观,观是看破,放下就是前面讲的五止;止观,止是放下,观是看破。我初接触佛法还不到两个月,懵懵懂懂的,遇到章嘉大师,向他老人家请教,佛法里头有没有一个方法,让我们很快就能契入?章嘉大师就给我讲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就是止观,在这个论里面,...(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九十六集)  2009/9/7  台湾  档名:12-47-96》)


...《无量寿经》;《弥陀经》是介绍,劝导我们往生净土,所以古大德把它列为早晚课,经不长,一而三、三而一。我们要再追问,找第一,首先找到《华严》,从《华严》找到《无量寿》。《无量寿经》四十八品,就是四十八章,哪一章第一?这用不着我们去操心,古大德统统都讲过,四十八愿第一,第六品。四十八愿有四十八条,这四十八愿,哪一愿是第一?古大德也讲,第十八愿。十八愿讲什么?临命终时,十念必生。所以在日本,他们有一派叫“本愿念佛”,他们专讲第十八愿,其他都不要。十念必生,能不能生?古时候可能有,现在人不行,为什么?经上讲得很清楚,十念只是一半,另外还有一半他不具足,所以他有问题。我们看第二十四,经文里告诉我们,“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四十八愿,第十八愿是一向专念,第十九愿是发菩提心,所以至少要依两愿十八、十九,才跟经文讲的相应,否则的话,你只有一半。发菩提心,不念佛也不行;念佛,不发菩提心也不行,这是我们在经文里看到的。十八愿,诸位要晓得,就是一句名号,所以名号功德不可思议,这是大总持。

  在此地,在《大宝积经》里的“总持无碍”,我们可以把它总结为因果,就是《观经》上讲的“深信因果”。念佛也深信,为什么?念佛成佛,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这是大总持门。你专念阿弥陀佛,在临命终时阿弥陀佛来接引你,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决定一生圆满。所以他抓住这个总纲领、总原则。下面讲于种种善法持令不失,修善,专修净业;种种恶法持令不生。我们念佛人,大总持就是六字洪名,我们这句佛号不断,就是种种善法持令不失。为什么这句名号是种种善法?你们想想看,这句佛号扩展就是四十八愿,一句佛号四十八愿都在里头,...(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九十七集)  2009/9/8  台湾  档名:12-47-97》)


...这世界有前途。我们对于整个世界不要看得太悲观,问题在哪里?我们知道没有人去教。我们现在虽然用这些科学技术,我们用网际网路、用卫星电视,没有人去宣传,虽然用了十来年,电视也用了六、七年,很多人不知道这个频道,这叫无缘。我们印赠的光碟、经书分量是很大,但是再大也没有办法人手一册,这个做不到,我们也没有那么大的财力,这一定要知道。在今天,跟我们经常保持联系的,是世界上各个国家地区的净宗学会,我们只能利用这样一个平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6 14:4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我们供给这些学会,这些学会总共合起来不超过五百个单位,不多。你说全世界两百多个国家,六十七亿人口,我们才五百个点,太少了!希望我们这五百个点真的是菩萨道场,修学净宗的同修要发大心,要发大菩提心,要肩负起观世音菩萨眼到手到,看到了就要伸手去援助,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至少我们一个人要当十个人用,天天送这些光碟,没有光碟,我们就印成小传单或者小卡片,印什么东西?印我们的网路网址、卫星电视接收的方法,到处送,让人家晓得他自己在家里就可以收看,很多人不知道。天天发这个心做这个事情,这就是菩萨行,这就真的救苦救难。把附近净宗学会的地址告诉他,希望他有时间来参加活动、参加共修,要养成这个习惯。我们印这个卡片、印这些地址,费的成本很少,卡片印得很精致,人家看得很欢喜,这很重要,不能够草率,印得清清楚楚。附近净宗学会的地址、传真、电话,主要负责联络的人,他就好找人,他就好要东西。这也是“身现刹土...(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九十九集)  2009/9/10  台湾  档名:12-47-99》)


...”,这儒释道的三个根,具足这三个根才叫善人,善男子、善女子。我们经本一打开你看,“善男子、善女人”,这个善有条件的,这四句做到了,这四句就是三样东西,《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才叫善男子、善女人,有具备这个条件才能入佛门。所以净业三福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受三皈就是接受佛的教诲,受三皈是拜老师。拜谁做老师?拜佛做老师。你没有前面基础,你没有办法拜老师,像我们盖三层楼一样,前面的基础是第一层,咱们拜老师是升了一层,到第二层。第二层是佛教的小学,小学修好了再往上提升,佛教的大学,这大小乘,第二条小乘,第三条大乘。大乘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是咱们净宗世尊教导我们最高的指导原则,我们要真干。

  在现前这个社会,学佛的人多,真学佛的人不多;迷信的人多,觉悟的人少!为什么?佛法,我初接触的时候,我跟章嘉大师三年,我佛法的基础是他老人家给我奠定的,我非常感恩。那个时候我还在政府机关服务,小职员,所以我亲近章嘉大师的时候连居士都谈不上,我没有受过三皈五戒。我跟章嘉大师将近一年,还是别人劝我,你应该要皈依,别人想亲近章嘉大师都没这个缘分,你常常跟他亲近,你为什么不拜老师?所以我才正式请他传授我三皈五戒。老师也很欢喜。他告诉我,“佛教重实质不重形式”,这个话特别对我受五戒的时候说的。不重形式,...(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一00集)  2009/09/11  台湾  档名:12-47-100》)


...谈不上,我没有受过三皈五戒。我跟章嘉大师将近一年,还是别人劝我,你应该要皈依,别人想亲近章嘉大师都没这个缘分,你常常跟他亲近,你为什么不拜老师?所以我才正式请他传授我三皈五戒。老师也很欢喜。他告诉我,“佛教重实质不重形式”,这个话特别对我受五戒的时候说的。不重形式,要重实质,这个意思讲什么?传授三皈五戒是形式,传了之后你能不能做到?你做不到不是假的吗?所以老师告诉我,五戒你做到一条,这一条戒你真正受持,你得到了,所以得戒。你做到两条,你就得到两条,那是初学,只有讲五戒,受了做不到是假的。跟我讲重实质不重形式,这个话说得很重,千万不要在形式上,“我去受了戒,我是菩萨,受了菩萨戒是菩萨了”,你连个菩提心都没有,你是什么菩萨?“受了三皈五戒,我是佛弟子”,你要做不到,把佛的人都丢透了,你做不到,你把佛教的形象破坏了,这个罪很重。一般人不讲这个,讲了会得罪人。我尊敬老师就是他跟我讲实话,他不骗我,教导我都是踏踏实实的。我们学佛,他教我第一部看《释迦牟尼佛传》,你得要认识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是什么样的人,要向释迦牟尼佛学习。释迦牟尼佛一生好学。我们中国孔老夫子,他老人家在世,他的学生称赞老师的德行,温良恭俭让。孔夫子日常生活状况,学生们说,夫子温和、善良、恭敬(对人对事认真恭敬)、节俭(生活节俭)、忍让(跟任何人从来没有争执过,都是让),这个让里头有忍让、有谦让、有礼让。我们看看释迦牟尼佛...(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一00集)  2009/09/11  台湾  档名:12-47-100》)


...。所以在果上讲,大乘、无量寿、庄严,那就是极乐世界。极乐世界从哪里来的?经典上祖师大德常常告诉我们,“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你看还是心现识变的。什么心?清净平等觉现出来的,你心真的到清净平等觉,就现大乘无量寿庄严,这么来的。极乐世界现前,极乐世界就是华藏世界,华藏跟极乐是一不是二。差别在哪里?早年我在新加坡讲经,我跟大家说过,华藏世界好比是新加坡这个城市,极乐世界是乌节路,新加坡最繁华的一条道路,就像这个关系一样。所以要知道修什么,我每天念佛念的什么,我每天诵经诵的什么,修清净平等觉。

  我二十多年前在美国,也是有同学问我,希望我简简单单的把修学的纲领说出来。我写了二十个字,第一个是发菩提心,这是大乘教,净土是大乘教,没有菩提心不能往生。菩提心的体是真诚,没有一丝毫虚伪,别人虚伪对我,我要真诚对人。为什么?他没有学佛,他不知道,我们明了,我不能跟他一样。经论上都说菩提心的体,还有相、作用,作用有两个,自受用、他受用。菩提心的相就是戒定慧三学,它的作用,自受用就是清净平等觉,这自受用,他受用是慈悲,大慈大悲对一切众生,特别是对伤害自己的众生,这是你真修。他伤害我,我们要想到,肯定过去我伤害他,冤冤相报,他今天伤害我,我接受了,欢喜接受,没有怨恨,这个冤报到这里就完了、就结束;如果我没有伤害他,那就提升自己境界,好!他是我的善知识。

  你想想看,释迦牟尼佛成佛,要是没有歌利王割截身体,他没那么快,佛自己说的,绝不是妄语。他成佛在贤劫千佛里面原本是第五尊,第四尊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在先,他在后。现在实际上呢?实际上颠倒了,释迦牟尼佛提前,在弥勒佛之前,弥勒佛反而在释迦牟尼佛之后。什么原因?忍辱波罗蜜究竟圆满...(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一0三集)  台湾  2009/9/14  档名:12-47-103》)


净公上人讲解菩提心集第一三卷





...至虚空身。”以国土身作自身,也能够化现作众生身,也能够化现为虚空身,“乃至”当中省略,就是十种身统统可以化现。

  第三个,“业报身。业报身者,谓烦恼为因,所感业报身也。”业报身最标准的就是我们六道当中的人道,我们能看得到的畜生道,畜生道是业报身,我们人是业报身。佛在经上说这么两句话,“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那你就晓得,六道里头的人道,业报里头第一个因素是什么?爱欲,就是情欲,这是你得人身第一个因素,你要没有这种念头,你不会到人间来。我们现在得人身,遇到佛法,知道佛法殊胜,希望在这一生当中能够永脱轮回,往生净土,那你要记住“念不一不生净土”。一是什么?《无量寿经》上所说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就是那个一;换句话说,心里面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放下,你念头一了,这不是一心不乱,这是我们净宗所讲的功夫成片。有这个功夫就保证你得生,生哪里?凡圣同居土。虽然地位不高,可以说是无比的殊胜,为什么?极乐世界是平等法界,这个太难了。释迦牟尼佛四土不平等,极乐世界四土平等的,一生一切生。观音、势至、文殊、普贤这些等觉菩萨,他们住实报土,我们要往生生到凡圣同居土,凡圣同居土里面,你能看到他们都在。诸上善人俱会一处,那个上善是讲等觉菩萨,这是个不可思议的境界,我们要珍惜,希望这一生当中成就。把这个世界,所谓身心世界统统放下,再别执着,再不要分别,如果我们还是分别执着,那你就亏吃大了...(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一0五集)  2009/9/16  台湾  档名:12-47-105》)


...有休息。这里头还有一层很深的意思,佛法是教学,记住,佛的道场是讲经教学。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我常常跟大家说,从三十岁开悟之后,一直到圆寂之前,从来没有休息过。白天我们看到他对人说法,同时也对我们肉眼看不到的众生说法,我们佛门弟子相信。夜晚大家休息的时候,他们休息都打坐,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没有躺下睡觉的,都打坐,打坐的时候佛在定中说法,没中断过,跟此地讲的是一样。我们从这些地方就认识佛法的本质,认识真正的佛法,才知道佛恩广大。

  清凉大师很难得,在《华严经疏钞》里面跟我们举例,跟我们讲如来十种恩,我们要不知恩,你怎么会有报恩的念头?知恩报恩。这十种恩,第一个,“发心普被恩,谓如来最初发菩提心,修习胜行,成就功德,皆为普被法界群生,咸令利益安乐”。从来没有间断,一次一次的重复,为什么一次一次重复?他是众生。特别是六道众生,他有生死,活的时候学,还没学完就死了,寿命到了,再得人身的时候他能再学。虽然佛讲经从来没有间断过,一切时、一切处,但是众生迷惑颠倒,你不能够觉察到。什么人才能觉察到?法身菩萨,统统觉察到了,阿罗汉能觉察少分,不圆满,菩萨比阿罗汉高明一点,也不能到究竟圆满,这不能不知道。所以佛为了普度一切众生,帮助他妄尽还源,教化众生现身说法从无间断。第二,“难行苦行恩”。他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为求法不惜身命,这些事情在经论里面说得很多。古人很难得,因为我们一般人不容易有机会...(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一0八集)  2009/9/19  台湾  档名:12-47-108》)


...?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在鬼道里面度众生一定要现鬼身,现人身跟鬼不相应,度不了鬼,他不是一类。所以在鬼道里面就现鬼王身分,在畜生道就现畜生。猪里面,前世学佛学得不错,临终的时候一念糊涂,到畜生道去了。菩萨知道他有善根,他现在堕在畜生道,也变个猪身,天天跟他一起,天天跟他说法,到他临命终时他就往生极乐世界去了。但是他不是学佛的那没办法,他没有这个善根,必须他有条件。所以佛菩萨无处不现身,无时不现身,这才知道修学佛法的殊胜,不管这一生能不能往生,只要善根深厚,绝对无论在哪一道都会得到佛菩萨帮助。

  第五,“随逐众生恩”,这就是佛门里面常讲的“佛氏门中,不舍一人”。这个人是什么人?这个人是发菩提心的人,是求佛道的人,诸佛菩萨追随他,不舍他,帮助他。可是这个人如果是贪图名闻利养,那就没法子,佛暂时也就让他去,等他什么时候苦受尽了,想回头了,再来。只要有一个念头想回头,佛菩萨没有舍弃他的,这个恩多大!我们今天,好像佛菩萨没有照顾我们,其实错了,你能每天念几句阿弥陀佛,能每天读几段经典,那就是佛菩萨没有离开你。佛菩萨对众生的加被,是自己有一分诚敬,佛菩萨就加一分神力,我们自己有十分真诚,对于佛法的修学能够真正做到乐此不疲,你就会有很明显的感触,佛菩萨在保佑你。所以我们如果说是怀疑佛菩萨不保佑我们,那错了,这种念头、这种行为有过失。这么样慈悲的佛菩萨,肯定我们自己有过失,他的威神加不上,...(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一0八集)  2009/9/19  台湾  档名:12-47-108》)


...想,我们在一天二十四小时当中,偶尔有那么一念回光返照,我要舍识用根,还没用两秒钟又用识去了。如果一天二十四小时,你是用一个小时,不行!不能成就。用一个小时,断二十三个小时,那怎么行?所以真正讲用功,功夫决定不能间断,间断就不叫功夫,功夫要绵绵密密不能间断。在从前丛林寺院当中的日课、平常课程,每天是十六个小时,二十四小时,它功课十六小时,这个力量能够伏妄想,功夫得力。一半一半这不得力,所以我们今天讲修行,用什么功,你怎么能伏得住烦恼。每天早晚课不缺,早晨两个小时,晚上两个小时,二十四小时才四小时,当中要断二十小时,怎么能成功?不能成功。何况用的还是妄心,不会用真心。
  能用真心的人,就叫做发菩提心。什么叫发菩提心?发菩提心的人,就是他肯用真心,他不用妄心。无论在什么时候,真诚待人接物那就是修行。真心里面没有妄念,那就叫『专修圆照三昧』。用真心就是圆照三昧,真心是清净心,真心是平等心,真心是慈悲心。六祖大师说:「何期自性,本来具足」,具足清净,具足慈悲,具足平等,具足万法,所以它能生万法,人人都有!真心是常住的,妄心是生灭的,一个念头起来,一个念头灭了。我们现在用的心是生灭心,刹那刹那生灭,那是妄心。起心动念、分别执著全是生灭心,这个心是假的,用这个心来念佛,可以念到功夫成片,可以念到事一心不乱,但是不能到理一心。一定要用真心,才能够到理一心。所以《楞严经》讲开智慧,是开的这个智慧。舍妄心用真心,这是真正有智慧的...(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四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04》)


...」。西方极乐世界是众生净业所感的,净业所现的,那个地方人人都修净业,你也修净业,与他们志同道合,与他们同一个境界,这才能生。
  所以学佛,特别是有一些学者,他们也读佛经,他也相信,但是他不肯拜佛,不肯受戒,不肯皈依,他觉得这些没有必要,信就行了。经上讲信愿行,我也具足信愿行,他能不能往生?不能往生。他自己认为他具足信愿行,其实信愿行三者都不具足。如果你说信,经里讲得明明白白,《观无量寿佛经》讲的「净业三福」,就是三种必须具足的条件:善根、福德、因缘。第一个条件:「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他做到没有?第二个条件:「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他不皈依,他不肯受戒。第三个条件,「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劝进行者就是弘法利生。你不能依教奉行就是不信,不肯这样做就是不愿,那哪有行?所以世间聪明智慧的人,天天读佛经决定不能超越六道轮回。他自己照这里面去做,没有老师给他讲解,《华严经》说:「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世间再聪明智慧的人,不会懂得佛法的,为什么?因为他有心意识,他有分别执著,他有妄想,他有邪见,他执著这些,他不能成就。佛法需要人讲,什么人讲?舍心意识的人,他真正懂得佛法。离一切分别执著妄想的人,他懂得佛法。
  严格的讲,受皈戒不是容易事情,发心求受三皈,这是入门、入学,发心求受五戒就是考试。现在佛法衰了,衰到只有形式没有实质,在修学上都不如法...(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五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05》)


...清亡国,亡在扶乩上。因为慈禧太后相信,满清政府的王公大臣都相信,国家的决策不敢自己作主,取决於扶鸾。所以扶鸾,把满清政府给扶掉了。《左传》说:「国将兴,听於民(老百姓);国将亡,听於神(鬼神)」。如果你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家要兴,听於家人,家人的意见,什么事情我们开会来决定;如果听扶鸾的,这个家一定灭亡。
  佛法是教你恢复自己的本能,恢复自己本有的神通。他有小五通,你有大神通,你为什么不恢复?智慧德能是我们本性本来具足的,不是外来的。佛法的修学,从戒定慧下手,依教奉行,一定可以证得。学佛要诚心诚意去学,不能投机取巧。这是恢复自己性德,怎么可以投机取巧?有一点虚伪的心,就是障碍,就是性德之贼。菩提心第一条就是「至诚心」,没有一丝毫的虚伪,真诚,才能够恢复自己的智慧光明遍照法界,这就是般若德。
  演【离一切染得大自在名为解脱。】
  这是第二句。唯有自性本定,清净寂灭里面才一切染污都没有了。有一丝毫的染污,你这个心就定不下来;染污就是我们平常讲的牵挂,有一丝毫东西放在心里面,心就不能够安。禅家常讲「一丝不挂」,就是心地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这个就自在了。有一物就有牵挂,有牵挂就不自在。『解脱』就是自在。「解」在此地当动词用,把它解开,「脱」是脱离。解是从因上讲,脱是从果上讲。我们把迷惑颠倒给解开,生死轮回就超脱,这才能得『大自在』。这是要甚深的禅定!阿罗汉有九次第定,超越六道轮回...(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十四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14》)


...,叫做外道。所以我们自己必得要检点自己的心行,有没有与这个原理相应?我们天天修行,修的时候有没有德?修德,这个德是性德,修的是性德。性德是什么?「自性清净」,「性净障尽」。
  我们每天在这里修行,是不是烦恼一天一天减轻?烦恼一天一天少了,这个心在境界里面果然一天一天清净,这就叫修德,你这个修就有了得,得什么?就是性德。烦恼分分减,性德就分分透。如果我们每天用功修行,烦恼不见得减少,性德没透出来,虽然修,没有德,白修了!虽修,拿不出成绩。诸位如果明白这个原理,无论你是念佛、参禅、持咒、诵经、礼拜,方法、手段无量无边,都不离这个原则,不管用什么手段,总是要断烦恼,要证自性清净心。自性清净就是大菩提心,要证大菩提。
  演【互融一句,总顶上三种。互融不二者,谓全性起修,全修即性,性外无修,修外无性也。】
  『互融不二』,这才是真正入门。在执持名号修念佛法门的人来说,这是理一心不乱的境界。事一心,性与修没圆融,还是二,性德不是修德,修德不是性德;功夫成片以及事一心不乱都没有圆融,圆融是理一心不乱。他为什么不能圆融?《疏钞》里面,明性和赞经这两段的意思,他不能够明了通达。这么说来,我们念佛人不能不研究经。其他经我们可以不研究,《阿弥陀经 》不能不研究,而且要深入、透彻的了解它,透彻了解无过於这部《疏钞演义》。
  我们今天一展开《疏钞》,得《演义》,这里面博大精深我们才能够体会得...(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十一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21》)


...
  这几句话是说《无量寿经》,是讲大经。大经里面,我们能够看出阿弥陀佛的伟大,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不能比,这个道理非常的显然。我们在一切经论里面读得很多,所谓成佛,无论从事上讲、从理上讲,无非是破尽二执,我执断尽,法执也断尽,见思、尘沙、无明统统断尽,三德圆证,这就叫无上正等正觉。八万四千法门是修证的手段而已,无论用哪种方法都能成无上道。六波罗蜜,随便用一条都可以!譬如用布施,舍,我把我执舍尽、法执舍尽,见思、尘沙、无明统统舍掉,就成佛了。哪个法门都行!法门平等,殊途同归。成佛之后是佛佛道同,智慧德相并没有两样。
  可是,一切诸佛在因地发心各个不相同。我们现在发这个心太小了,不但不能说是菩提心,我们发的是功利心。我们为什么学佛?希望离苦得乐,离苦得乐是功利心。我现在太苦了,我希望日子过得舒服一点,希望学佛能够发财,希望学佛能够长寿,希望学佛我的家人都能够平平安安,为这个。换句话说,从来没有发过了生死出三界的心,没有!口是心非,口里说我要出三界,心里才不想出三界。口里想往生,我们这里打个佛七,七天就往生,一个也不会来!这还得了,七天就要死了,我的命还长得很!不会有人来的,口是心非!
  我们看六祖的发心,这就太希有了。《坛经》里头记载,他到黄梅,五祖问他:你来干什么?他说:我来作佛。别无所求,只是想来作佛。发这样的心,这样的口气,真的,我们从来没见到过,也没听说过。这个真正是...(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十四集)  1984/12  台湾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24》)


...头讲的,我们有个心,佛问阿难:「心在哪里?」真心、妄心且不谈,先问问你心在哪里?这一下把阿难尊者给问倒,到处找也找不到,不在内、不在外、也不在中间,阿难居然想了七处,七处皆不是。我们没阿难那么聪明,恐怕还想不到七处。所以首先要认得心,然后再修心,修心之后才会用心,整个佛法就是这么一个过程。古大德常讲,「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这是讲认识心,为什么这个人认识心就大地无寸土?这个话是什么意思?心是真如本性,土是相。心好比是金,土好比是器,如果你认识金,器器皆金,全体是金,你这心目当中就没有器了,意思是在此地。
  先要认识,而后自己要修,从哪里修起?从真心的理体修起。真心的本体是什么?本体就是菩提心里面的「直心」,也是《观无量寿佛经》所讲的「至诚心」,真诚到了极处。说到诚心,我们自己都觉得:我的心很诚。其实你的心早已迷惑,你没有诚心。诚这个字怎么讲法?曾国藩在《求阙斋笔记》里面,给诚下了定义,「一念不生谓之诚」。我们一天到晚打妄想,一天到晚起心动念,哪有诚心!诚心是真心,真心里头当然没有妄念;有了妄念,这个心就不诚。有了妄念,诚心就变成妄心;诚心里面不生妄念,妄心里面当然起妄念。所以,心就变成了妄心,也就是从真如本性一变而为阿赖耶,再变为末那,三变为前六识,唯识里面所讲的「三能变」,这是从真起妄,是这么个道理。
  首先要我们认识真心,认识之后再修心。心要怎么修?要在境界里面去锻...(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三十二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32》)


...有这么一个念头,他就不能成就,这就是『画地自限』,大地没有边际,他在地上画个界限把自己范围住,这是比喻守愚之辈。
  其实,佛法的修学比世间任何法门都容易。世间法的成就,得要靠因缘,所谓「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好,不容易求到,恶也很难排除,这里面有果报。佛在《法华经》里面说,「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要改变果报,谈何容易!可是要修行成佛,不难!为什么?因为佛性种子人人具足,这个本钱你有,缺乏的是缘。换句话说,你缺乏的是信愿持名,只要具足这三个条件,哪有不成佛的道理?这样看起来,成佛确实比办世间任何事业来得容易,只要自己肯努力,一门深入。如果你发大心、修大行,像《观经》里面所讲,「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就是发大心、修大行。劝进行者就是要把佛法介绍给别人,讲解给别人听,劝别人学佛,我们今天讲弘法利生,这是大心菩萨所作的。我们自己是不是个大心菩萨?这就问自己,你肯不肯发心?
  愚痴不怕,程度不够也不怕,甚至於年岁老大也不怕,怕的是你高推圣境,画地自限,就怕这个。今天修学比过去方便很多,尤其是愚人,真正有福了。从前愚人苦,听法师讲经听一遍记不得,如果请法师再讲一遍,不容易。现在有录音带,法师讲经把它录下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6 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我这一遍听了没记得,不要紧,我放录音带再听一遍,还记不得,我再听一遍,就像此地所说的「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家一遍听会,我听一百遍。果然有这样的毅力、...(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三十三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33》)


...事情也不要办了,这怎么办?这是你现在初学,你没有功夫;你要是真有功夫,你想事、办事,你这个佛号还是不断。现在做不到怎么办?当你想事情、办事情的时候,佛号就停下来,去想事情、去办事,事情办好、想好了,那个事情放下,佛号提起来,现在只能用这个方法。这个方法用熟了,用上几年,心真正清净了,你一面办事、一面考虑问题,佛号还是不间断。所以,这是功夫的问题。换句话说,你要考虑问题,那就是业障现前,必须把佛号暂时放下。不要著急,慢慢的来,按部就班来。所以一定要懂得「消归自己」,这个佛号念得才有用处。这些事与理,在《疏钞》里面都有很大的篇幅详细的来讨论。
  『有愿皆回向菩提』,菩提是印度话,翻成中文是觉。菩提心就是觉悟的心。菩提是觉,有愿都要觉,不能迷。「有愿皆回向菩提」,有愿都要回向觉道,不能迷惑颠倒。人,不管什么人,中国人、外国人、古人、今人、贤人、愚人,他都有愿,哪个人没有愿?愿太多太多了。今天我想吃个什么,这是愿,你要没有愿,你就不想了。今天我们想到哪里去玩一玩也是愿,愿太多太多了。从早到晚,你的愿望你自己都搞不清楚,不晓得有多少!学佛的人记住一个原则,有愿,这个愿要觉、不迷。不管你什么愿,只要觉而不迷,愿愿都是善愿、都是好愿;要是迷了,你到佛堂来听经这个愿都不是好愿,为什么?你迷而不觉。要紧的是觉而不迷,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是觉;起心动念、分别执著,这是迷。
  清凉...(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四十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40》)


...宝加持!老和尚讲经的时候,自己也有准备,他有《圆觉经》讲义,结果所讲的都是讲义之外的东西,连他自己都不晓得!这是上讲台有神力加持。
  台中李老师也是这个情形,李老师讲经是充分的准备。他星期三讲经,这一天不见客人。一天心定下来,在那里准备晚上讲经,可是上了讲台之后,他所讲的跟他准备的不一样,他准备的都没有讲到,上台讲的都不是他预备的,神力加持,确实是如此。我在台上讲经也是如此,我下了台,你问我讲些什么?我不晓得。通常我讲这些东西都没有准备,尤其是这部经讲了好多遍,可是每一遍都不一样。所以,没有神力加持不行!一定要靠三宝加持。这是举一个例子,这一个例子如此,一切善事没有例外的。所以诸位一定要发菩提心,要修菩萨道,才能感应得十方一切诸佛菩萨护念,龙天拥护。这是一般人所求的,求不到,一定要靠感应。所以此地讲,「必仗佛加」,就是佛力加持。
  疏【菩萨且然,况复凡品。】
  菩萨尚且要求佛加持,何况我们凡夫呢?凡夫更是要求佛菩萨加持。他做这个注解,求佛加持。
  疏【精者无二,诚者不虚。古谓精诚之极,鬼神与通,而况三宝大慈,悯念众生,犹如赤子。】
  这几句是给我们讲感应的。如何求感应?要『精诚』,所谓诚则灵。《了凡四训》里面讲,从前画符念咒,符籙家能跟鬼神往来,他画的这个符灵。其实他画的符灵,你们任何一个人画的符都灵,只要守一个原则:诚,诚则灵。所以平常要练习,符要画得很熟。画...(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四十四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44》)


...么样的果报。我们从无量劫以来一直到今天,一世不如一世,它累积!我们觉得这一生苦,要是不出轮回,来生比这一生还苦,只有一直苦下去,绝对不会苦到最后得乐,没这个事情,乐极会生悲,悲极不会生乐,要晓得这个道理。所以不出轮回,真正不得了!
  演【激者,激励。】
  激发我们。
  演【令人起厌。】
  晓得这个世界的恐怖,这个世界恐怖不是现前这个环境恐怖,是生死的恐怖,是在这个世间轮回一世比一世恐怖。
  演【扬者,鼓扬,令人起忻。】
  就是鼓励的意思。
  演【沈迷自性者,迷者,昏迷;沈者,迷之极也。自性,即注中平等法门。】
  诸位要晓得,平等心就是自性。凡是修学大乘的人都要发菩提心,菩提心,《起信论》里面所说的,第一个是直心,这是菩提心的本体,深心与大悲心都是菩提心的作用,有体有用。往往这些名词,我们看了之后很不容易体会,所以我在讲席当中方便说,用现代话来讲,什么叫做直心?就是平等心,平等心就是直心。什么叫深心?清净心就是深心。大悲心就是慈悲心,能够同情一切众生,怜悯一切众生,那就是大悲心。所以大悲心是平等心的他受用,待人接物用的。平等心,自己的享受就是清净,就是一心不乱。所以平等心是体。
  我们在一切境界里面所看的都是不平,不平那就是用的妄心,这是凡夫心。平等心是佛心,我们既然学佛了,要在一切不平的境界里面修平等心。修行,修的什么行?我们心行有了错误,把它修正过来,这就叫修行。心原本是平等的,现在不平等了,不平等就是过失,能够回光返照恢复它的平等,...(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五十五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55》)


...。心转风水,不是风水可以转我们。风水转我们,我们就太可怜了,自己变现的东西,结果自己还受它的拘束,就好像那个蚕一样,作茧把自己关在里面,这是再愚痴不过了。真正明白这个道理,风水有没有?有!确实有。我们要不要找一个好的风水、好的地理?没有这个必要。从你心地里面去修,你的心好,你走到哪个地方,风水随你的心转,那个坏风水你到那里一坐,两天它就转好了。你那个心要是不好,找到一个好风水,你住下去没两天就转坏了。风水随你心转!
  大环境,就是众生共业所感的。在大环境里面,这个世界大部分人心地都不清净,都是凡夫,所以才有苦域、泥沙、棘林。西方极乐世界个个人心地清净,没有贪瞋痴!个个人心地善良,因为都是发菩提心的,不发菩提心不能往生西方世界。西方世界是大乘佛法,一定要发菩提心。所以西方世界的人个个清净、个个真诚、个个慈悲,因此它的物质环境,就是共业所感也非常的殊胜。这是心分垢净,两个世界不一样。
  演【开折摄二门者。】
  『开』是开启,佛为我们开示。
  演【众生耽恋娑婆,佛则极言娑婆之苦以折伏之。】
  众生在这个苦里头,他不知道苦,他还舍不得离开,他还留恋,还放不下!这么苦,他都放不下,那有什么法子!所以佛不得不把这里面的苦,一样一样说给你听,叫你觉悟!
  演【众生罔知净土】
  『罔』是不知道,不晓得西方有一个极乐净土,所以佛为我们介绍。
  演【佛则极言净土之乐以摄受之。】
  这个事情只有相信佛的圣言量,凭什么我们能相信?凭佛不妄语...(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五十五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55》)


净公上人讲解菩提心集第一四卷





...  正因为小乘人不愿意度化众生,所以他对於净佛国土(就是西方极乐世界)没兴趣。我们为什么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一点要搞清楚,如果不搞清楚,将来去不了!是为了将来要度化众生,完成四弘誓愿里面「众生无边誓愿度」,你要没有这样的一个愿,西方世界去不了。因为西方世界那里面的人个个都是心量广大,都是发愿普度众生的,你发愿到那儿去享福,这个不行,大家没法子容纳你。小乘人他那个心就是自己要享福,不愿意找麻烦,不愿意度众生,这就是志趣不相投,所以他不愿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演【净名经云。】
  『净名经』就是《维摩诘经》。
  演【菩萨取於净国,皆为饶益诸众生故。】
  是为这个缘故。底下是讲三种菩提心:
  演【宝积。当知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不谄众生来生其国。】
  这些地方虽然是佛菩萨的境界,我们现在要明了、要学,因为大环境跟小环境是很相似的,阿弥陀佛在西方建立极乐世界,这是一个大道场,我们今天这小图书馆是个小道场。阿弥陀佛虽然有弘愿要接引十方念佛发愿求生的人,他并不谄媚巴结,「你们一定要到我这里来」,不是这样的。你们愿意来,欢迎,你不愿意来,决不勉强,这个是对的,佛心才清净!如果看到你们愿意来了,欢喜,不愿意来就烦恼了,那佛还是凡夫。诸位明白这个道理,我们此地建的无论道场大小也是如此。中国古时候寺院丛林,来学的都欢迎,不愿意来的一丝毫不勉强,决不到外面去拉信徒,决不到...(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五十七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57》)


...。所以学佛了,不但要懂理论、要懂方法,还要知道境界,自己到什么程度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能把功夫成片当作一心不乱,不能把小小的轻安就当作功夫成片。
  十信位就很了不起!圆教初信位就相当於小乘初果须陀洹,第七信位就等於小乘的阿罗汉,他见思烦恼统统都断掉,八信、九信、十信就相当於藏通菩萨。藏通的菩萨地位,在这样的位次还害怕信心难成就,为什么?他还是进进退退的,难成就!所以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劝这些菩萨们要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到信心成就了,那就是十信心满入了初住。信成发心,所以初住菩萨叫做发心住。为什么叫发心住?底下引用的这一句话,『三心圆发』,这是《观经》上所讲的。「三心」就是菩提心,直心、深心、大悲心,这是《起信论》说的;《观无量寿佛经》所讲的是至诚心、深心、发愿回向心。三心圆发,圆是圆满,统统发了,三心都发了,这叫发心住的菩萨,圆教初住。这些境界,我们一定要清楚。三心圆发,真发了,圆满发了,不是像我们现在发的嘴皮上的菩提心。我们有口无心,没有菩提心!我们发菩提心了,我们对待人那个心还是弯弯曲曲的,不是直心,待人接物还是虚情假意,不是至诚心,对自己心不清净,对别人心不慈悲,那发的是什么心!
  真正到这个地位了,这个地位在念佛人是理一心不乱,待人接物绝对是真诚,没有一丝毫的虚假,自己心地决定清净,一尘不染,对待任何人平等的慈悲,这是一心不乱的人,这就是圆教初住、别教初地菩萨的心,菩萨心。所以从经论上看,圆教初住以前、别教初地以前,统统叫做初发心的菩萨。这些菩萨一定要亲近如来,他才会不退转。从这一段经文,我们得到一个结论,学佛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初心,不能让它退了。如何保持?天天要听经,天天要读经,三天不读经,你必定是倒退了。我们天天听经,还是退!退的幅...(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五十九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59》)


...他们同一会。
  疏【见佛闻法故。】
  由此可知,我们今天在此地修行,实在都是在做预备的功夫,什么时候才是我们真正开始修行?一定是到达西方极乐世界,这是真正开始修行了。前文说「凡夫无力」,没有能力,也就是讲初心菩萨,「唯应专念阿弥陀佛,使成三昧」,三昧就是一心不乱,「临终正念,决定往生,见佛得忍,还来三界救度众生」,这几句话非常的要紧。这是给我们指示出来,我们这一生努力的目标方向。此地又说,『见佛闻法』。
  疏【六心堕落者。】
  什么叫六心堕落?这里面有一段故事,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
  疏【身子发菩萨心。】
  『身子』就是舍利弗,舍利弗尊者他示现的是小乘阿罗汉,小乘人没有菩提心,他忽然发心要回小向大,要修菩萨道,发了大心。
  疏【已证别教六住。】
  六心就是这个意思,他已经证得别教的六住位。别教七住位才不退,别教七住等於圆教七信,到这个时候才不退。他在六住,还没有到七住位。
  疏【因逢乞眼,遂退大心,沈沦五道。】
  《演义》有简单的注解:
  演【已证六住者,别教七住方名不退,今止证第六,故尚有退缘。因逢乞眼者,身子因中发大乘心,因天帝化作婆罗门,为之乞眼,身子与之,婆罗门即弃地践踏,由是退失大心。】
  有这么一段故事。诸位一定要明了,你发心行菩萨道,有些人故意来给你找麻烦,其实那些找麻烦的人往往都不是简单的人。他一发大菩提心,帝释天(忉利天主)化身来考验他发的心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一考就失败了,禁不起考验。如果他知道是忉利天主来考验他,他就不会退心,他不晓得!忉利天主变现一位婆罗门,而婆罗门感觉到非常的痛苦,舍利弗尊者在路上碰到了,就问他:你有什么困难,怎么这么苦!他说:我家里有个病人可怜得不得了,现在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医生,医生配药方需要药引子,这个引子太难找了,我没有办法,所以一天到晚愁眉苦脸。他就问:药引子是什么?他说:要一个真正修道人的眼睛来做药引。他说:这个不难,我是个真正修道人,我舍一个眼睛给你做药引子。他就挖一个眼睛给他。
  眼睛挖下来之后,那位婆罗门说:你老人家搞错了,我要的药引子一定是要左眼睛...(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六十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60》)


...】
  这是讲小乘人多半无法发心修菩萨道。这些阿罗汉当中,有许多是从大通佛那个时候就发心了。大通如来那个时候,释迦牟尼佛才刚刚发心学佛,他老人家已经成佛了,与他同时在一起修行的,还有许多人一直到现在还在声闻位,还在做小乘阿罗汉,原因就是退心。像舍利弗这个示现一样,菩萨道真正难行。所以经上才有这么几句话,『鱼子庵罗华,菩萨初发心,三事因中多,及其结果少』。鱼产卵一次产几十万,真正能长成鱼的也不过是几条而已。罗汉发心修菩萨道也是如此,发心的人太多了,真正能成菩萨的,如凤毛麟角,太少太少了。为什么?重重难关你要能突破,无论什么样的折磨你都不在乎,决定不退心,这样才能成功。说到念佛,念佛求生净土比发菩提心实在是容易得多。我们这一句佛号,在这一生当中真正能把持得住而不退失的也不多!果然不退,像我们前面所讲「不间断,不夹杂」,这一生决定能往生。间断、夹杂就是退心,这也是值得我们警惕的。
  我记得有一年过年,李老师在莲社为大家开示,一开端就说:过年大家见面喜气洋洋,见面第一句话就是恭喜恭喜你,细细想来,有何可喜?寿命少了一年,业障又增加不少,严格的讲是悲哀,哪有什么可喜!世间人颠倒错乱,把可悲的事情当可喜,真正可喜的事情早忘得干干净净。如果我们世情一年比一年淡薄,道念一年比一年浓厚,那是可喜!还在搞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把这句佛号不当作一回事情,哪有什么可喜!念佛人退得多、成就的人少,一样的...(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六十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60》)


...,这也是值得我们警惕的。
  我记得有一年过年,李老师在莲社为大家开示,一开端就说:过年大家见面喜气洋洋,见面第一句话就是恭喜恭喜你,细细想来,有何可喜?寿命少了一年,业障又增加不少,严格的讲是悲哀,哪有什么可喜!世间人颠倒错乱,把可悲的事情当可喜,真正可喜的事情早忘得干干净净。如果我们世情一年比一年淡薄,道念一年比一年浓厚,那是可喜!还在搞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把这句佛号不当作一回事情,哪有什么可喜!念佛人退得多、成就的人少,一样的道理。
  疏【引此以明初心菩萨,犹宜亲近如来,得所依归,终无退转故。】
  佛给我们说经第五个因缘意义就在此地。我们听了之后,最低限度我们这句佛号不要退转。菩提心那是真正会退转,希望这句佛号不退转,希望往生这个意念不要失掉,这样才能『亲近如来,得所依归,终无退转』。我们跟初心菩萨,没有两样!
  玄义【故知念佛,菩萨之父,生育法身。】
  我们这个肉身得之於父母,我们法身从哪里来?得之於念佛。
  疏【菩萨父者,华严十一经,威光童子睹如来相获十种益,首云得念佛三昧,名无边海藏门。】
  华严十一经,就是华严第十一卷。这是说大威光童子,莲池大师引用这段经文来证明初心菩萨应当亲近如来。
  疏【疏谓,以念佛三昧,菩萨之父,故首明之。】
  这个『疏』就是清凉大师的《华严经疏钞》。念佛是菩萨之父,莲池大师说这个话,是根据清凉大师《华严经疏钞...(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六十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60》)


...他不圆,这是没有法子入道,很难很难。『涉事而不即真』,他把理与事、体与用划分成两边,这就是有用没有体。「涉事」是有用,「而不即真」是无体,这个也错了,这是有为法,有为就是世间法,与无为法有障碍、有隔阂,这都不是方便法。佛法讲的方便法,是体用一如,理事不二!有体有用,有理有事,事就是理,理就是事,体就是用,用就是体,这才叫方便。我们要学就是要学这个。
  我们再把这个话说得更具体一点,更容易明白一点,什么是体?体是清净心。什么是用?就是我们穿衣吃饭、待人接物。所谓修行就是在穿衣吃饭、待人接物里面修清净心而已!清净、慈悲、平等,在穿衣吃饭、待人接物里面就学这个。这里面是以平等心为基础,平等心就是菩提心里面的直心,说直心不太好懂,上与诸佛,下与一切众生、情与无情,统统是平等的,这里面决定没有高下,以这个心为基础。
  自受用就是清净,他受用就是慈悲,对待别人一片慈悲,决定平等的慈悲。慈悲不碍清净,清净、平等是体,慈悲是起用,就是用事。慈悲心就是我们世间人讲的爱心。佛法为什么不说爱?怕你迷了。从平等心、清净心里面生出来的爱心,换个名字,叫它做慈悲心,就这么个意思。平常一般人的爱心,从感情里面生的,那个错了,那就是有用无体。如果这个作用同时又具有体,这个用我们就不叫爱,换个名字叫慈悲。其实慈悲就是爱,爱就是慈悲,但是出发点不一样,一个是从清净心生的,一个是从染污心生的,染污心生的就叫**...(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六十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60》)


...佛说得不对,他一定是妖魔鬼怪,为什么?佛的见解完全相同,你既然成佛,那个经典一点没错,跟佛说的完全相同,他才是佛。再看底下这一段,再为我们不厌其烦的发明『三界九品,悉皆度脱』:
  疏【彻上,则三心圆发,直入无生,彻下,则十念成功,亦生彼国。所谓不离一法,巧被诸根。】
  这是解释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什么叫三心圆发?诸位翻开《演义》,此地我们要特别注意,为什么?关系我们这一生能不能往生。不但关系往生,而且关系到往生品位的高下。希望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就用这三种心,这是佛在《观无量寿佛经》讲的。
  演【三心,即观经所云: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
  『三心』就是一心,就是菩提心,就是佛心。佛是什么心?佛就是这个心。我们这个心跟佛不一样,所以我们不能成佛。我们心果然跟佛一样,那就成佛了,成佛不是身成佛,而是心成佛,诸位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
  第一个『至诚』,诚到了极处,诚是真,没有一丝毫的虚假,这个心叫真心。对一切人、对一切物都要用一个真诚之心,决定不欺人。也许诸位认为:我要是用真心、诚心,我什么事都办不通!有人说:我做生意,我要不骗人,我怎么赚钱?其实这个观念错误了,如果说骗人就能赚钱,会骗人的很多,他为什么穷光蛋一个?可见得他赚的那个钱不是欺骗来的。佛在经上给我们说,财富是过去生中修财布施得来的,你命里头有的。你真诚心,你今天做生意赚这么多钱,你用尽欺骗...(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六十二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62》)


...不通!有人说:我做生意,我要不骗人,我怎么赚钱?其实这个观念错误了,如果说骗人就能赚钱,会骗人的很多,他为什么穷光蛋一个?可见得他赚的那个钱不是欺骗来的。佛在经上给我们说,财富是过去生中修财布施得来的,你命里头有的。你真诚心,你今天做生意赚这么多钱,你用尽欺骗手段,你今天还是赚这么多,不增不减,那又何苦去骗人?没有这个必要。古人说:君子乐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这是你命里注定的,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与用心没有关系的;你用真心,你今天得的这么多,你用假心,得的还是这么多,不相干!可是你用真心,你能成佛,你用假心,你要堕三途,这个冤枉!所以待人接物要用真诚,不要虚伪,这是学佛成佛的基础、根本。这是菩提心的本体,本体就是至诚。
  下面这两种是应用,深心就是自受用的心,自己受用的,对自己,真诚至诚心对自己起作用就叫做深心。所以,深心是清净心。人最乐的就是心清净,这个最乐!身心清净的人,是最快乐的人。深心就是清净心,好善好德这都是深心,自受用。对待别人怎么样呢?至诚对待别人就是回向发愿心。我们的智慧、能力、身体、财富都能贡献给社会,为大众谋福利,这就叫回向发愿心。不为自己而为一切众生,这是回向,回自向他。回自向他,我们的功德是不是都没有了呢?不是的。《地藏经》上讲,如果自己修行不回向,这个利益只能得一世,顶多得三世,如果回向,那真是百劫千生福报享受不尽。
  回向就好比点灯,我这一盏灯...(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六十二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62》)


... 底下这个文是具体指出事实来给我们说。『彻上』,讲到最上面的,什么人?『三心圆发,直入无生』,这是最上上根的人。我们在《坛经》里面看到,六祖大师所接引的众生、学生都是上上乘人,就是这一类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样的人,在佛教里面的地位,以《华严》圆教来说,就是初住以上的菩萨;如果从别教来讲,是初地以上的菩萨,那不是凡夫,比阿罗汉、辟支佛要高得多!这个话有没有根据?《华严》就是根据。《华严》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对象是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就是证明,真的一点不假,从初住菩萨到等觉菩萨没有一个不发心求生净土。由此可见这个法门的殊胜。
  这里说到几个名词,「三心圆发」,三心是菩提心,菩提心就是《大乘起信论》里面讲的直心、深心、大悲心,这叫三心。我们三心发了,但是不圆满,没发足。譬如,对人要慈悲,发了,发了几分钟,看到那个人看不顺眼,慈悲心马上没有了,可见得这慈悲心不圆满!慈悲心都不圆满,深心、直心更不必说了。深心就是清净心,直心就是平等心,佛的心就是平等、清净、慈悲,菩萨的心是六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6 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声闻的心是四谛,缘觉的心是十二因缘。我们今天要想成佛,就要修平等心、清净心、慈悲心,这是佛道。《观无量寿佛经》所讲的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跟《起信论》里意思相同。发这三心,这还没生净土!
  「直入无生」,这是已经生净土,直入无生就是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生实报庄严土,花开见佛悟无生。试问问,我...(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六十三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63》)


...人在生就不要修行了,修行干什么?死了之后请几个喇嘛来一超度就往生西方,你们查查净土经典里面有没有这个道理?不可能。
  你们看《梁皇忏》,梁武帝的妃子死了以后,请宝志公来给她做超度,宝志公是观世音菩萨化身,观世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后补佛,他不能把梁武帝的妃子度到西方极乐世界,只能把她超度到忉利天。从这个例子来看,我们就真正明了,所谓中阴超度,的确是可以超度,只能超度到忉利天;要是讲超度到忉利天以上,超度到西方极乐世界,决定没有这个道理。你要是听了他的话,那你就上了大当,理上讲不通,经典上找不到根据,没有这个说法。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这几天也谈了不少重要的原则,第一个你要发菩提心,中阴身他能不能发菩提心?第二个,他要具足三资粮,中阴身能具足吗?问题多!太多太多了。中阴比我们在人道的时候要迷惑得多,你在作人的时候头脑清醒,你都发不了菩提心,你都不能具足三资粮,迷惑颠倒你能做得到?中阴身比梦境还要差,还要迷惑,他要不迷惑他怎么会到三恶道去?所以到三恶道是糊里糊涂去的。那么迷惑颠倒的人,他怎么会到西方极乐世界去?阿弥陀佛怎么会接引他?决定不可能。如果可能的话,宝志公当年决定把梁武帝的妃子度到西方极乐世界,那我们就相信,在中阴身还可以超度,还能往生西方,我们就相信。
  古往今来,凡是人死了以后超度,《地藏经》上也是这么说,只能超度到忉利天,这是最高的,为什么?这是福报。《地藏经》上讲,家亲眷属为亡人修福,亡人只能得七分之一,七分之六修者自得,经上有明文讲得清清楚楚!所以诸位要知道、要明了,要真正的觉悟!千万不要轻信一般人这种传...(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六十六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66》)


...己的名闻利养。所以《通赞疏》给我们在净土经论、净土修行法门做了一个铁证,《弥陀经》决定是真实的,不是假的,经过玄奘、窥基给我们做了个证明。因此不管什么人要是说这是假的,那都是魔,都是胡造谣言,都是想来灭法,我们决定不上他的当。我们确实有铁证,证明这个是真实不是虚妄。
  疏【今专念佛,发愿往生,生彼国已,华开见佛,识自本心,本自不生,生亦何碍。所谓炽然求生,而不乖於无生之理,终日生而未尝生者,乃所以为真无生也。】
  这是讲到我们学这个法门的人,我们今天是专念佛号,全凭这四个字超越三界六道轮回,全凭这四个字证无生法忍,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所贵的是『发愿往生』,发愿往生正是蕅益大师所说的发无上菩提心。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华开见佛』,那个上品上生的,一生到西方就花开见佛,中品以下的,时间长短不相同。你要问:到那里去,要多久才花开见佛?每个人的情形都不相同,关键在於自己的勤惰。你要是精进不懈,那你很快就花开见佛;你要是懈怠懒惰,你的时间就会延缓。所以时间的早晚是要问自己,不要问别人。
  到花开见佛的时候,就是悟无生法忍。通常讲什么时候花开见佛?初地花开见佛。那个时候虽然悟无生,是无生法忍的明相而已,还要修到第八地才真正证得无生。但是初地菩萨无生法忍的消息就透了,消息就得到了。所以说『识自本心,本自不生』,既然本自不生,哪有灭?就是不生不灭。一切法皆不生不灭,这是证得无生法忍。到...(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六十六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66》)


...很重要。十六观我们不用这个方法,我们用持名念佛,但是三种净业很要紧,我们必须要修。第一种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一定要孝顺父母,要尊重师长,要养慈悲心,慈心不杀。我们现在中国佛教徒都能吃长素,这个很好,但是修十善业不多,我们要修十善业。十善业:身不杀、不盗、不淫;口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意不贪、不瞋、不痴。这种净业修成,人天福报,不堕三恶道。
  三种净业,三个层次。第二种是「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比前面高,这是小乘法,超越世间。受持三皈,受是你要接受,持是保持,三皈是觉不迷、正不邪、净不染,要持戒,这是声闻、缘觉的境界。第三种净业,这是大乘的,「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不发菩提心与西方净土不相应,因为西方净土是大乘佛法,大乘佛法是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础上。菩提心是真诚,待人接物要用真诚之心,这就是菩提心。决定不能有虚妄,不能有虚伪,要以真诚心待人接物,我们在佛法才能入门。
  诸位要晓得,多少学佛的人乃至於出家,到了七十、八十、九十,佛法没有入得进去,原因在哪里?就是没有菩提心。菩提心是真心、诚心,这是菩提心的本体。真诚起作用,对自己是清净心,自受用,清凉自在;对别人是大慈大悲。至诚心它起的作用就是这个,这个不要学的,这是性德,真如本性里头本来具有的;自己一定清净,对人一定慈悲。自己心地不清净,对人不慈悲,你自己就要觉悟,菩提心没发出来。菩提心没发出来是什么心?凡夫心,凡夫心你就不能出六道。菩提心才能出六道,才能明心见性,才能往生西方。
  《观经》里面,这三种净业非常重要。要深信因果,所谓「众生畏果,菩萨畏因」,学佛的人不敢造恶因,造恶因后来会有恶报。恶的果报来了不怕,逆来顺受,那是报,报了就完了,受报当中决定不造恶因。要读诵大乘,《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统统是大乘经。我们修...(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七十四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74》)


...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不发菩提心与西方净土不相应,因为西方净土是大乘佛法,大乘佛法是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础上。菩提心是真诚,待人接物要用真诚之心,这就是菩提心。决定不能有虚妄,不能有虚伪,要以真诚心待人接物,我们在佛法才能入门。
  诸位要晓得,多少学佛的人乃至於出家,到了七十、八十、九十,佛法没有入得进去,原因在哪里?就是没有菩提心。菩提心是真心、诚心,这是菩提心的本体。真诚起作用,对自己是清净心,自受用,清凉自在;对别人是大慈大悲。至诚心它起的作用就是这个,这个不要学的,这是性德,真如本性里头本来具有的;自己一定清净,对人一定慈悲。自己心地不清净,对人不慈悲,你自己就要觉悟,菩提心没发出来。菩提心没发出来是什么心?凡夫心,凡夫心你就不能出六道。菩提心才能出六道,才能明心见性,才能往生西方。
  《观经》里面,这三种净业非常重要。要深信因果,所谓「众生畏果,菩萨畏因」,学佛的人不敢造恶因,造恶因后来会有恶报。恶的果报来了不怕,逆来顺受,那是报,报了就完了,受报当中决定不造恶因。要读诵大乘,《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统统是大乘经。我们修净土的人就读这些经典,够了,不要再给自己添麻烦。净土三经一论,或者蕅益大师所编的《净土十要》,印光大师的《文钞》,都是发明三经、发明净土的宗旨教义,这些我们都可以读诵。印光大师的《文钞》虽然不是经典,但是里面所说的全是大乘教义。「劝进行者」,自己修,还得要劝别人,把这个理论、方法、功德利益说给...(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七十四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74》)


净公上人讲解菩提心集第一五卷





...要能得到短时间的清净。念佛这个心就是清净心,你心里只有一句阿弥陀佛,这是清净心。这句佛号,与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大愿力相应。你要记住,念佛的心是清净心,念佛的时候打妄想,心就不清净了。我们念佛修什么?修清净心。你要明白这个道理。因此,念佛人要把身心世界看破、放下,少一分贪恋、少一分执著,就多一分往生的把握,这一点很重要。
  疏【又此一心持名,即以深心念佛,乃至独入他家,一心念佛,乞食无侣,一心念佛,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是法华义。等者。】
  『深心』,从甚深之理而生的,也是从深厚的善根当中生的,叫做深心。《十地经》上讲:入深广心。《涅盘经》上说「根深难拔」,都是形容深心。这个深心是菩提心之一,是属自受用的心。一心持名就是深心念佛;持名是念佛,一心就是深心。可见得,如果你二心、三心,那就不是深心了。
  菩提心是以直心为体,直心就是《观经》里面所讲的至诚心。这个心诚到了极处,至诚,这是菩提心的本体。有体当然有作用,作用分作两方面,一个是对自己,一个是对众生的。对自己的受用就是一心,一心就是深心。所以我们这个念佛要一心称名。所谓一心,简单的说,就是没有夹杂,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当中没有夹杂,这就一心了。我念这句佛号,我想别的事情,夹杂了,这就不是一心。不夹杂、不间断、不怀疑,这就是一心称念,无量无边的功德。所以,一心持名就是发菩提心。对待别人要大悲心,什么是究竟圆满的大悲心?给诸位说,劝人念阿弥陀佛就是究竟圆满的大悲心。因为你劝他学别的法门,他这一生未必能成就,你劝他念佛,他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成佛了。这个法门是即身成佛当生成就的佛法。所以劝人念佛是真正的大悲心,是诸佛如来彻底的悲心。
  你讲经,讲这个经是彻底悲心,跟讲其他的经不一样。《华严经》虽然也是彻底悲心,太长了,谁有那么长的时间来听?来不及!自古以来祖师大德他们的看法,《无量寿经》就是浓缩的《华严经》、小本的《华严经》,《华严经》是大本的《无量寿经》。这两部经性质相同,目标一致,都是劝我们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华严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劝我...(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七十六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76》)


...懈努力去修持。这是假设的话,如果你自以为根很利,『闻说念佛若将浼焉』,浼这个字的意思是以事托人,拜托人的意思。因为根利的人,他听到这个法门他不愿意学,为什么?我自己修行靠自己就成功了,何必还要拜托阿弥陀佛?这个法门叫二力法门,何必要拜托阿弥陀佛?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们自己一定要晓得,西方极乐世界的类品太多了,完全看我们自己如何去争取。
  如果你修学其他的法门,对於念佛法门不相信,也不发愿,莲池大师此地说,这个人是真正的钝根,绝对不是聪明人。李老师在《无量寿经》眉注上他就写:不求带业往生,非愚即狂。这是这个经文读了之后深深有感。因为《无量寿经》里面举了事实,里头有一些菩萨,这些菩萨们生生世世都发菩提心修菩萨道,在过去生中曾经供养四百亿佛,结果还有隔阴之迷,还有退转。所以李老师说:不求带业往生,不是愚人就是狂妄。此地也是这个意思。勉励我们要仔细的去反省,其他的法门真行吗?
  参禅可以得禅定,腿一盘,坐十天半个月不起来,不要吃饭也不要喝水,这做得到!可是告诉诸位,这出不了三界,不能了生死,断不了烦恼。禅定功夫再深一点的,知道现在、过去、未来,不昧因果,他还是有因果报应,决定比不上带业往生的下品下生。我们为什么不取西方净土?取西方净土才是真正究竟圆满。
  取净土的条件就是三资粮:第一个要深信不疑,第二个要有肯切的大愿,我这一生当中只有一个愿望:见阿弥陀佛,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要想,...(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七十九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79》)


...面说得多么透彻多清楚。所以学佛的人先要把《了凡四训》认真去念一念,然后我们做人真的心平气和,真正能做到随缘而不攀缘,这才能得一点自在。所以修行就是修不迷。
  三皈依提示我们三大纲领:觉不迷、正不邪、净不染,就修的觉正净,就修这个东西,这是三大纲领。而在处事待人接物,这就是我们修行用功夫的地方。佛离开众生,他不能成佛。我们想学佛,离开众生就学不成,到哪里去学?佛是应众生而有,我们修行也是应众生而修,没有众生,我们到哪里去修?没地方修。有情的众生分为两大类:善人、恶人。一切境界也分两大类:顺境、逆境,就是好环境与坏环境。在这两类里面修什么?修自己的清净心、修自己的平等心、修自己的慈悲心,这就叫菩提心。所以菩提心不能离开众生、不能离开社会,离开众生与社会,菩提心到哪里去生?生不起来。所以小乘人没有菩提心,你看一切经里面讲的,小乘人没有菩提心,为什么?因为小乘人脱离人群、社会,他去找一个人迹不到的地方独善其身,所以他没有菩提心,只有大乘菩萨才有菩提心。我们修什么?你要晓得,就修的这个。这是讲通途法门,只要是佛法,不管是哪个法门,统统都是在人事环境里面修清净、平等、慈悲。念佛人还有一个特别的,那就是信、愿、行,我修信愿行也不离开人群,也不离开社会;而且他更妙,他用一句阿弥陀佛去修觉正净,去修菩提心,去修信愿行,这是妙不可言。你只要抓到纲领,就晓得怎么修法,这样才真正能成功。
  「不教之教」,这是最高级的教学法,文殊菩萨那一班人礼请维摩居士升座说法,维摩居士升座,升到座上怎么样呢?一句话也不说。文殊菩萨就敲楗槌,跟大家说:是真不二法门。请维摩居士讲什么叫不二法门,维摩居士升座一句话不说,这就是真正的不二法门。能说就二,开口落二三;不二法门,一句话没得说。文殊菩萨立刻就明了,这就是不教之教,这是最高级的教学法。但是最高级的教学法要最高的学生才有受用,像文殊菩萨才听懂。如果维摩居士给我们这样说,我们就跑掉;我们请你说法,你升座一句话不说,我们谁来听你的。可见得维摩居士碰到我们,一定详详细...(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八十二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82》)


...为宗。】
  『论』就是《往生论》,天亲菩萨所作的。《往生论》也是劝人念佛求生西方世界,因为天亲菩萨本身就是发愿求生西方的。他说西方极乐世界依报、正报清净庄严,我们娑婆世界不能跟它相比,无法相比。有些人就根据《往生论》上这个说法,以此为宗旨。
  疏【而要其所归,为令众生,生彼清净极乐国土,生彼国已,即不退转,以此为趣。】
  以这个为归趣,这种说法也非常有道理。因为菩萨修行如果不在西方极乐世界,必定会退转,这个事情很麻烦。菩萨在十方世界修行要修到什么时候才不退转?要修到八地,八地叫做不动地,不退转了;七地以前,给诸位说,都有隔阴之迷,都退转。所以《无量寿经》里面告诉我们,有无量的菩萨发菩提心,住菩萨道。所谓住菩萨道就是心里面常怀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是用这个心,用这六种心自行化他,这叫住菩萨道。供养四百亿佛,你想想看福报多大!不过印度人称亿,不是万万叫亿,而是十万叫亿,也不得了!供养四百亿佛,还是隔阴,还是退转。
  这就是勉励我们一定要发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即使下下品生,他也不退转,皆是圆证三不退。所以那个地方依正清净庄严,不是『三界所及』。三界,狭义的讲是指我们娑婆世界,广义的讲是十方诸佛世界,十方诸佛世界都是三界,统统比不上西方极乐世界。如果能比得上,为什么十方诸佛都劝大家往生?这道理很显然的。十方诸佛国土比不上西方世界清净庄严。...(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八十四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84》)


...极乐世界是共同的归宿。「十大愿王」是无量无边法门共同的修行纲领,就跟三皈依的意思没有两样。「三皈依」是皈依觉正净,所以它是佛门修行的总纲领,而「十大愿王」也是修行的总纲领。如果我们拿「三皈依」当作纲,「十大愿王」就是目,这条目,依这十愿修觉正净,这是佛法修学的总纲目,我们不可以不知道。
  「十大愿王」第一个是「礼敬诸佛」,内要真诚,外要恭敬。不但学佛要从这里修起,世间法做人也从这里做起,这一点做不到,其余的什么都不必谈,好像盖房子,这是地基,地基都没有,你盖什么房子?很重要!念佛人多,太多太多了,往生的有几个?为什么念一辈子佛不能往生?诸位要记住,他这个基础没有。「礼敬诸佛」就是前面讲的发菩提心,菩提心就是真诚之心,他没有菩提心!心里面谄曲,弯弯曲曲的,这个心不好,这个心不是学佛的心,不是成道的心,当然也不是往生的心。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每个人心地清净正直,你这个心与极乐世界那一边大众人心不一样,所以你就是一天念十万声佛号,古大德讲「喊破喉咙也枉然」,不能往生。这是我们一定要注意的。
  我们处事待人接物要真诚、要恭敬,儒家也是讲这个,诚意正心,也从这里讲起。《礼记》一展开,「曲礼曰,毋不敬」,跟十大愿王第一条用意完全相同。不从礼敬奠定基础,人都做不好,你还成什么佛?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一定要从这里奠基础。
  疏【法华,如云诵斯经者。】
  这是讲念《法华经》的人。
  疏【命终当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是也。】
 ...(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八十七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87》)


...门都好,你要用那个法子修,果然能断烦恼,那就成功了。你用那个方法修,修来修去不能断烦恼,换句话说,你就不成功,你那个药吃了没效。
  这个法门不断烦恼可以往生,妙就妙在此地,除这个法门之外,所谓八万四千法门,任何一个法门都要断见思烦恼才能超越六道轮回,只有这个法门不必。你真正相信、真正发愿、真正肯念佛,你这一生决定成功。你要把一切放下,不但把世缘放下,就是一切所有的佛法都要放下。一切经教我不要去研究,我只要研究这两部经够了,保证你这一生往生。你要再搞禅、搞密、搞教,那你就靠不住,为什么?你的思想混乱了,你这个功夫里头掺杂了,不纯,所以很难得效果。这个法门没有别的诀窍,就像大经里面所说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我们这部经里面讲「一心不乱、心不颠倒」,你只要真正能照这样做,就决定成功,所以说非常非常的重要。
  我跟诸位同修说,我是决定有把握往生,所以我今天这么肯定的来劝你们,就是我决定有把握。我在这个世界上一天到晚欢欢喜喜、嘻嘻哈哈,为什么?我来旅行的,我是来玩的,我无忧无虑、无牵无挂,怎么不自在!要认真努力。我在没得这法门以前跟你们一样,一天到晚胡思乱想烦恼重重,得到这个法门之后,没有了,妄想杂念没有了,一切烦恼也没有了,那个烦恼找都找不到,想一个烦恼都没有、都想不到,这法门的好处,我真正得利益了。
  今天把这殊胜利益贡献给诸位。所以大家要是发心印经,最好就印这两部经,《...(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九十二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92》)


...觉他,内能够把烦恼放下,外面把世缘尽量的减少,所谓随缘而不攀缘,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无事,人家也许看到我们这很消极,这个不妨碍,他说我消极,我就消极,咱们好好的把这个时间拿来念佛。等我们这个佛念好了,纵然灾难来了,我们有好的去处,我们不受这个灾难,那个时候才晓得,我们的消极的确有很多好处。所以说对於世缘要消极,对於念佛要积极。
  再跟诸位说,对於研究大乘经论我们都要消极,为什么?经论虽然很好,很多!来不及了,我们统统把它放下。我们念经只念《阿弥陀经 》、只念《无量寿经》就好,你们不知道这念经的好处,《观经》里面教给我们「读诵大乘」,《观经》里面讲三种福报,三种福报里面第三条就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是无量无边的福报。读诵大乘,读什么?就读《无量寿经》,读《弥陀经》或者读《弥陀经》的注解,都好。你每天去念一个钟点,这个利益非常之大,念一个钟点就等於把西方极乐世界那个影片在你心里面放映一次。天天放映,到以后不知不觉你的心里全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境界,不知不觉就养成,这个养成这就是《楞严经》讲的「忆佛」,我们常常想佛,口里面念佛,「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这是不可思议的功德。所以别的经不必念了,为什么?来不及了。
  我觉得好光景,我们现在要跟自己订时间表,七年,七年决定能念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乱,换句话说,决定能自在往生。往生不要害病,像古来的大德...(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九十三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93》)


...了。他一走了之后,大家一棒打醒了,平常不用功的人拼命的去念佛,四十九天日夜不间断,那度好多人!他一示现入灭就度很多人,连一个老居士都如此,何况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我们能够想像得到的。
  第六是「法身佛」。三身里面,法身、报身、应化身,跟那个法身的意思完全一样,就是「法界一相」,一相就是实相。前面我讲过作梦,你在梦中体会,梦中所有境界统统是自己,你要是体会到了,梦中境界就是我的法身,整个梦境就是法身。如果你再能够联想,把这个扩大,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自己,你要能从这上去体会,从这上去实证,一下相应了,那你就证得清净法身。法身常住,不生不灭。
  第七是「心佛」。这个心特别偏重在大悲心上,就是菩提心里面的大慈大悲,愿度一切众生。
  第八是「三昧佛」,三昧是定,佛是常在定中,行住坐卧都在定中。我们学佛,第一就是要修定。我们在《竹窗随笔》里面看到一个公案,有一个非常用功的学人,他慕名去参访一位老和尚,真正的善知识。老和尚看他来了,也就接受了,就叫他住在寺院里,分配一些工作给他做。他在那里做了三年,有一天他跟老和尚说:我到这里求法的,承蒙老和尚叫我住在这里,可是三年,老和尚你一句话也没说过,我什么也没学到。心里很懊悔,好像白住了三年。老和尚就跟他说:你怎么没学到呢?我天天在教你,天天在跟你说法,你怎么都没听到?说法不一定要用言语!
  从这个地方,我们就能体会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6 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和尚传给他的是活...(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九十四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94》)


...错了。就是他到四禅天的时候,他的功夫是伏烦恼,他烦恼不伏,他不能到四禅天。虽然伏烦恼,烦恼习气没断,所以他出不了三界。如果我们念佛念到烦恼刚刚伏住一点点了,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圆证三不退,就一生作佛,参禅怎么能比得上念佛?比不上!如果有禅宗那个定力功夫,给诸位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品位都很高。
  《观经》跟《无量寿经》里面,讲得非常透彻。净土法门,弥陀四十八愿里面,十八愿、十九愿,这两愿是大愿的精髓。十八愿说什么?五逆十恶的人,临命终时十念往生。这禅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五逆十恶临终遇到善知识,劝他念佛都能往生,你们想想看,哪个人不能往生?没有一个不能往生的。十九愿叫发菩提心,菩提心,我们一听说也吓一下,这东西我们发不起来。蕅益大师一句话道破,只要你真正肯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就是无上菩提心。我们听他这一句话,这块石头落地了,我们无上菩提心发起来,为什么?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我们愈想愈有道理,的确没错。因为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他当生成佛,那个心不是无上菩提心,什么心叫无上菩提心?这是净土不可思议之处,一切经里面没有的,十方诸佛世界里头也没有的。所以诸位要老老实实把握这个真正是无量劫以来难得遇到的因缘,我们这一生遇到了。
  国外人家请我去讲经,我不能不去,就是这个正是无量劫的因缘,我要去告诉他们。他信的人,他就成佛了,只要往生就成佛了;他不信,也给他做了个种子。所以这是一定要去。
  我们到国外讲经,同修们在此地要念佛,不要间断。我再奉劝诸位,希望同修们要真正认真的来,来干什么?读经。《观经》里面顶重要的就是三福、观行,观行有三种,就是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讲这三种方法。从第一观到第十二观是观想念佛,十三观以下是观像念佛,第十六观是持名念佛。《观经》主...(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九十七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97》)


...有三种,就是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讲这三种方法。从第一观到第十二观是观想念佛,十三观以下是观像念佛,第十六观是持名念佛。《观经》主要是讲念佛的方法跟三福。三福,我们一定要牢牢的记住,三福实在讲三个层次,第一个,我们要修人天福报。第一福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你们要不能吃素的,吃肉没有关系,不要杀生,市场买的,已经杀好的买回去吃,可以了,不要买活的回家去杀,慈心不杀;「修十善业道」,这是第一福,人天福。第二福,小乘的福报,这是佛门里面的,「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皈五戒,威仪就是仪表,用现在话讲就是礼仪,我们要守礼节。
  第三福是大乘福,大乘菩萨福,第一句是「发菩提心」,我们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心就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底下还有一句「劝进行者」,劝进是什么?要讲给别人听,劝别人修净土法门。
  所以读诵很重要,读诵就等於听佛教诫是一样的。我们读莲池大师《疏钞》,就等於听莲池大师的开示。你看古德,我们在经论里面、《语录》里头常常看到,听讲经,一部经还没听完,他就开悟、就证果了。诸位同修从学佛听到今天也没开悟,为什么没有开悟?因为你平常没有读诵,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因素。《六祖坛经》里面,你们看到的,法达禅师要不是念了三千部《法华经》,六祖那么讲讲,他能开悟?他悟不了!他为什么会开悟?因为他念了三千部。《法华经》七卷,一天念一遍,念三千部差不多念十年。他有十年读诵大乘的根基,所以六祖跟...(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九十七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97》)


...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要守这六条才算是一个僧团。一个僧团要四个人以上,四个人以上在一起住,在一起修行,遵守这七个条件,也是七个戒条,这个团体就是「僧团」。所以僧团最少是四个人,多没有限制,最少是四个人。如果修净土,这法门在理上讲就是一个期望「同生西方世界」,这是共同的一个愿望,事上还是这六条。
  在「见和同解」里面,我们这几天读《观无量寿佛经》,我深深有感触。今天我们见不和、不能同解,主要原因就是没有「读诵大乘」。《观经》里头净业三福,那是基本,不但是修西方净土的基本,可以说修学一切佛法的根本,决定不能违背。净业三福,三条一共十一句,末后这一条讲「发菩提心」。如果修净土的人来讲这「发菩提心」,蕅益大师解释得非常好,他在《弥陀经要解》里面所说的,真心要发心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这个解释很简单、很容易明白。「深信因果」。见和同解不能成立,我们疏忽了「读诵大乘」,这就是经要天天念,不能不念经。
  修净土的,念什么经?念《弥陀经》很好。但是《弥陀经》这一天念一遍不够的,为什么?它太短,不能摄心。实在讲《弥陀经》也太简单了,虽然念了,里头的意思都不知道。如果我们念经念《弥陀经》,我觉得最好念《弥陀经要解》,连经带解释一起念。《要解》是蕅益大师作的,印光大师对他的赞叹,说古佛再来给《弥陀经》作一个注解也不能超过他,你想想看这个赞叹是赞叹到极处了,所以我觉得读《要解》好。如果时间更多的话,最好是读《要解讲义》,或者读《弥陀经疏钞》,连《疏》带《钞》一起念。我们现在大家看这...(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0八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08》)


... 》功德更大的,大家不知道!《华严经》都比不上《弥陀经》,《地藏经》、《药师经》那更不必说了,更不如了。第一经摆在面前我们不识货;二流、三流、四流的,认为那个功德很大。不晓得《弥陀经》的功德大,不知道!十方诸佛赞叹,当生成就的佛法。
  希望同修要记住、要认清楚、要努力,方法统统在《观经》里头。一开始就教我们打基础,修三种福,第一种「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要真正做到,念没用处的。第二种「受持三皈」,三皈是觉不迷、正不邪、净不染,要真正做到;「具足众戒」,众戒,我们在家,实在讲现在出家也一样,五戒守好就可以了,五戒也是具足戒;「不犯威仪」,威仪是礼节,我们守礼。第三福,「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总共三种净业十一句。这十一句要统统把它做到,要不能统统做到,你将来往生都有障碍。
  如果你条条统统做到,我敢说你必定预知时至,你临走的时候一定没有病苦,为什么?你有福。这三种福是大福报!福报修成了,生死自在,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想多住几年,不碍事,多住几年干什么?劝进行者,就是为这个理由。不为这个理由,没有在这世间多住一天的必要。多住是想劝大家,多劝几个人、多带几个人走。你有病苦,没福!大家想想,往生的人躺在那里病得那么苦,你只想想这十一句,你就明了了。这十一句他做到哪一句?他一句都没做到,他怎么不害病?怎么不受苦?当然的!没福。
  所以佛...(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0九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09》)


...们真正痛下功夫,确确实实把它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行为,哪有不上品上生的道理!这个很重要。经熟透了,我们就能抓住纲领。《无量寿经》里面,我们学习阿弥陀佛,学习法藏比丘,把四十八愿变成我们自己的本愿,与阿弥陀佛同愿同志,这才行!不能说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的。要把阿弥陀佛的愿变成我们自己的愿,把阿弥陀佛的行变成我们自己的行,这不是做不到,人人可以做得到!
  本经我们读了之后,具足信愿行,《无量寿经》里面明白这个原理,这个原理不但是修净土的原理,十法界依正庄严的原理,「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这是整个佛法的原理,太妙了,两句八个字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实在是妙绝了。把三种净业要切实做到,「三福」,真正发菩提心,依照九品的因果来修行,哪有不成功的道理?搞别的法门真难,真繁琐。这个法门简单容易,人人可以做得到,人人可以求得上品,这是我们决定不能疏忽的。别人不同意这个说法,不能接受,咱们合掌令欢喜,不要跟他辩论,六祖大师说的!他能听得进去,我们劝他,我们勉励他。他听不进去、听不入耳,他要学别的法门,我们合掌恭敬欢欢喜喜,那个法门也非常之好,一切法门都是佛说的,哪有不好的,法门平等无二无别。但是法门里头确实有难有易,这是真的,难易实在讲不在法门,是我们众生的根性。但是再利的根性修其他的法门还是要往生净土,我们在《无量寿经》玄义里面讲的,这个法门是专接上根,什么叫上根?你能信、你发愿、你肯念佛,这个人...(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一一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11》)


...,所以没法子,这是真正可怕!这一生我们总算因缘殊胜,没有殊胜因缘,说老实话,我们这个讲席你遇不到,这是我给你讲真话,你遇不到我的讲席。你遇到我这个讲席,我知道你很有福气,你过去生中很大的善根。
  遇到这个讲席,你能信、能解、能行,那好,你这一生就恭喜你了,你成就了,你这成就是大成就,这是不可思议的成就!连那些已经修一万劫的菩萨、再修三大阿僧只劫的菩萨,看到你都羡慕!他们花那么长的时间,所得的果报跟你今天所修的果报是相同的,你不费力气就得到,他要费那么多力气才能得到。这是真正解,他才能深信不疑。第三:
  钞【发大心。】
  这条很重要,《无量寿经》里面一再说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定要发菩提心,这个『大心』就是菩提心。上中下三辈往生统统要发菩提心,菩提心是什么?上求下化。上求下化怎么讲法?在净土法门讲,好讲,上求就是我要求生净土,下化,我劝别人也求生净土,这是无上大菩提心,你看在这个法门讲多容易!你很容易懂,你很容易做到。其他一切大乘法门里面讲,可麻烦了,讲了半天你未必懂,懂了你也做不到。这个说法是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里面说的,发愿求生净土就是发无上菩提心。所以我们自己要发心往生,要劝导一切人统统发愿往生,这是『发大心』。
  钞【趋大果。】
  趋无上菩提之果报,那就是说我们目标是成佛,我们不希望成藏教佛,也不要通教佛,也不要别教佛,我们要究竟圆满佛,圆教佛。要想成就圆教佛,决定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一生决定得到,不要等第二生。所以这个法门是当生成佛的法门,不是个普通法门。这都是我们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去理解的。
  钞【修大行。】
  『大行』就是信愿持名,菩萨行门里头没有比这个更伟大了,为什么?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华严经》上说的。像刚才讲的,这些菩萨们先修一万劫修到初住,从初住再修一个阿僧只劫修到十回向,再修一个阿僧劫才到初地。信...(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一四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14》)


净公上人讲解菩提心集第一六卷





...将来生生世世与佛同愿同行。这个愿果然不虚,以后他在作菩萨的时候,生生世世果然得这个名号。这个名号,从形相上看是佛过去的因缘,而实际上他修的是『慈心三昧』,心地永远是慈悲。无论是在顺境逆境是一味慈悲,这叫慈心三昧。过去很多的菩萨都是学佛,我们在《楞严经》上看到观世音菩萨,他遇到古观音佛,他也是希望与观音佛同愿同行,所以他生生世世做观音菩萨。像这种情形,不是弥勒佛一个,很多很多这样情形的。第三个意思是:
  钞【又昔为婆罗门,号一切智,於八千岁,修习慈行。】
  第三,是说他过去世中曾经示现外道身,虽然示现『婆罗门』的身分,婆罗门教,他也是修慈悲心。第四:
  钞【又弗沙佛时,与释迦如来同发菩提心,常习慈定。】
  这也是说过去世中的事情,统统偏重在自利行的一方面。从这个地方看,我们就知道弥勒菩萨曾经跟释迦牟尼佛是同学,经上还说,不但同学,他的身分地位资格比释迦牟尼佛还要高一些。释迦牟尼佛比他提前成佛,超越在他前面,他变成释迦牟尼佛的后补佛,这是什么原因?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世尊在过去修菩萨道的时候勇猛精进,所以超过。如果没有勇猛精进,按照顺序,应当弥勒是第四尊佛,贤劫释迦牟尼佛是第五尊,他们现在顺序颠倒了,这是精进不可思议!佛也是勉励我们应当要精进不懈。第五:
  钞【又思益经云:众生见者,即得慈心三昧。】
  这个意思非常明显的是利他,利益众生的。现在佛寺,一进山门第一个...(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一六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16》)


...。
  由此可知,这个法门乃是十方三世无量无边诸佛共同弘扬的法门,不仅是释迦牟尼佛教我们!我们这才体会到这个法门的殊胜,这个法门的不可思议。自己也会感觉到很庆幸,我们有缘有福报在这一生当中能遇到这部经,能遇到这个法门,只要我们好好的依教奉行,我们这一生必定能成就。所以是六方共赞,坚固我们的信念。
  第四大段,「四互彰难事令切感发」。互彰就是佛佛互相的彰明,这个法门难信,难信之法!诸佛称赞释迦牟尼佛能於五浊恶世示现成佛说这个难信之法,佛赞叹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也赞叹诸佛。我们才晓得这是真正难信之法,我们遇到了能信,这是教我们真正发无上的道心。从这个地方有所感动,真正的发起无上道心。「无上菩提心」就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心,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给我们说得很清楚很明白。如果我们从经文里面真正有所感动而发心,这个心是真实的。可是我们看眼前事实,也不见得像莲池大师所讲的,为什么?《弥陀经》哪个人不天天念,有几个人真正感动?为什么不能感动?虽然念,不知其义。所以你那个心还真的如如不动,没有被它感动。这个很遗憾,难怪莲池大师要费这么大的精神给这个经做这样详细的注解,希望藉这个注解帮助你能够感动,你能够真正的发心,真正发心求生净土。
  古今中外的净宗大德都是异口同音的开导我们要专修。专修里面,一定要坚守三个信条:第一个是决定「不怀疑」,断疑生信。莲池大师这第三科里头,「交引佛言令断疑惑...(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一九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19》)


...这个才是大愿。
  你发愿普度一切众生,就是像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乃至到最后「佛道无上誓愿成」,你怎么成法?你要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给诸位说,这四愿都是空的,有名无实。你想度众生,你没有能力,度不了;你要断烦恼,烦恼也断不了。你那个烦恼不增长就算好了,怕的是你那个烦恼天天增长,不是在那里断,是天天增长,不得了!你学法门,法门也学不到,在现在这个世间,好的老师没有,好的同参道友也没有,好的环境也没有,到哪里学去?没地方学!成佛不用谈了,六道轮回,还是搞老套,佛也成不了。所以要想四弘誓愿兑现,唯一的方法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所以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直截了当的解释发菩提心,他说:什么叫发菩提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这个讲法,自古以来祖师大德未曾说过。我们想一想,他讲的有没有道理?真有。因为《起信论》里面讲的菩提心是直心、深心、大悲心,佛在《观经》里面讲的菩提心是至诚心、深心、发愿回向心。一念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三心都具足了。蕅益大师真了不起,一句话道破,我们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点疑惑都没有,而且觉得我们能做到。你讲直心、深心、大悲心,讲了半天,我们搞不清楚,不晓得从哪里学起?愈讲愈迷糊,没有蕅益大师那样简单明了,这个是好处。
  所以蕅益大师《要解》,近代像印光大师,这些祖师大德们公认的,这是《弥陀经》第一注解,最好的注解,注得简单明了。印光大师的赞叹:古佛再来、阿弥陀佛再来,给《阿弥陀经 》做个注解也不能超过它。这是把《要解》赞叹到极处!《要解》简单明了,《疏钞》博大精深。你要想详细的知道,那在《疏钞》里面,你要想很简单的抓到《阿弥陀经 ...(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二一集)  1984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21》)


...到真实,最低限度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样的菩萨无论修学什么样的法门都真实;没有到这个境界都叫做权小菩萨、权乘菩萨,不是真实的。这个标准,如果我们用《金刚经》上的例子来看,就很容易理解。《金刚经》上半部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下半部讲:「若菩萨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菩萨。」由此可知,你要是有四相、四见,四见比四相微细得多,四相粗,四见微细,见是见解,还有这种见解,那么你就不是菩萨。不是什么菩萨呢?不是此地讲的真实菩萨。
  说老实话,不能说不是菩萨,他是菩萨,不是真实菩萨,不是法身大士,此地讲的法身大士所居,他不是法身大士。换句话说,我们虽然发了菩提心,四相没破、四见没断,这个菩萨住在哪里?住在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虽发菩提心,禅定没有得到,这是凡圣同居土;如果得到禅定,就是方便有余土;如果再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本性,就是证一分法身,那就是真实菩萨,住实报庄严土。因真实,果报也真实,就是这么个意思。由此可知,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乱就生到实报土,这个说法是通途的说法。
  十方诸佛都有四种净土,并不是说这四种净土只有西方极乐世界有,是十方三世每一尊佛都有四土。可是一切诸佛的四土不是并列的,它是有上下层次、有高低层次,它并不在一起。实报土的菩萨见不到方便土的菩萨,方便土的菩萨见不到同居土的菩萨,除非有特殊的因缘,否则的话见不到。所以它当中有障碍。西方世界特别,它这四土是并列的,不是一层一层的,换句话说,一生一切生。到了西方...(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二三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23》)


...决定得到的,我们在这《无量寿经》里面所看到的。而四十八愿里面也有,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决定得第一忍、第二忍、第三忍,古大德注子里头说第三忍就是无生法忍。所以西方极乐世界不可思议,哪怕下下品往生的人都是圆证三不退。能证三不退,当然是无生法忍的菩萨,所以他有能力遍供十方诸佛。
  『见卵而求时夜』,时夜是鸡,这个典故出在《庄子》,意思是见到蛋就想到蛋马上长成大公鸡,就天天早晨报晓,你想得太早、太快了。这个意思告诉你,供养十方诸佛这个事情,是咱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后的事情,不是现在的事情,现在你就来做,这太早了一点,与教义不符合。现在没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我们要一定发心专念,《无量寿经》所主张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就是指方立相,住心取境。我们要用这个方法达到西方极乐世界。到西方极乐世界以后,供养十方诸佛是那个时候的事情,不是现在。『何太早计乎』,你计划得太早了。
  钞【又问:然则华严何以普礼刹尘如来。】
  本宗本经与《华严》的关系非常的密切,所以古大德称《无量寿经》为中本《华严》,称《弥陀经》为小本《华严》,为什么?《华严》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本经是《华严》的归宿。可见得这个经在整个佛法的地位是无比的崇高,真正是诸佛度众生第一法门,在《华严》之上!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愿就是「礼敬诸佛」,我们今天为什么单单礼拜一尊阿弥陀佛?莲池大师答覆得很妙:
  钞【...(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二四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24》)


...,都不太可能。所以一定要等佛来接引,平时我们念佛的心要恳切。
  这两位大师,莲池、蕅益在净土宗是了不起的人物,我们不知道他是什么人再来,绝对不是普通的凡夫。像印光大师我们知道,他老人家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的。印光大师对於蕅益大师的赞叹,赞叹到极处,他讲:《弥陀经要解》,就是古佛、阿弥陀佛来,给《弥陀经》作一个注解也不能超过他。这样赞叹的。而蕅益大师写这本伟大的著作只花九天的时间,你想他是什么人?绝对不是一个普通的人。我们应当要相信,他里面字字句句都符合弥陀的本愿,都与阿弥陀佛普度众生的心相应。
  所以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深信切愿,这样的人必定往生。大经《无量寿经》里面提出修行的宗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发菩提心就是信愿,一向专念就是执持名号,这两句就是小本《弥陀经》所说的信愿行三资粮,这三条缺一不可。蕅益大师尤其说得好,「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决定在念佛功夫之深浅」。我们要真正修学这个法门,希望这一生真正有成就,换句话说,一定要放下万缘,在这个世间随分度日,随缘随分,要把念佛当作我们这一生当中第一桩大事。
  我们执持名号是念佛,我们念《弥陀经》也是念佛,我们念「净土五经」依旧是念佛,统统是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的境界。我们研读古大德这些注疏还是念佛,心里面所想的、心里面所念的,甚至所行的,没有离开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的范围,这统统叫念佛。所以愿意执持名号的很好,你就一句名号念到底。如...(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二五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25》)


...,前世误杀别人,今世到这里来还债。真正得道的人他晓得,这命债非还不可,不还,那生生世世没完没了。由此可知,结怨之可怕。所以不要跟人家结冤仇。
  也不要跟人家恩爱缠绵,用不著,为什么?都是假的,不是真的。这个世间人与人在一起,说老实话没有爱,爱是假的,不是真的。你要认为真正是有爱,那真是愚痴。怎么晓得是假的?他那个爱会变!今天爱了,明天就不爱了,今天爱得不得了,两个人结婚了;过两天离婚了,对簿公堂离婚了。可见得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佛告诉我们,没有证得阿罗汉以前,不要相信自己的意思,自己的意思都不能相信,怎么能相信别人?自己意思真的不能相信,它千变万化!
  所以佛法讲修行,第一个要我们发菩提心,菩提心是真心,真诚之心永远不变。凡是会变的心,这个心是假的。所以世间人没有真心、没有诚意,都是虚情假意。你要是看穿、看明白了,虚情假意,我们也跟他虚情假意一下就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6 14:52 | 显示全部楼层
何必认真!你什么烦恼都没有了。明明晓得这些人都是虚情假意,你要样样当真,那你这个苦吃不尽!太苦了。
  讲真正的爱,在佛法里面叫做慈悲,慈悲是真正的爱,永远不变的爱叫慈悲,它是从真诚心里面生起的。所谓「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佛菩萨度众生,这个众生无论在哪一道,无论在什么情况之下,佛眼看得清清楚楚。你起心动念,他也知道得清清楚楚。什么时候你真正觉悟了,真正需要佛菩萨帮忙,他就来了,感应道交,绝对不会空过。我们今天要求佛菩萨来度我们,佛...(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二九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29》)


...毕竟还是很少,原因在哪里?我们发心念佛不如法,这样子造成的。口里念的求往生,心里还留恋这个世界,对於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还放不下,这就不能成就。什么人往生?真正把五欲六尘舍掉。
  此地讲「忻厌取舍」,「忻」是欢喜,对西方极乐世界真正生起欣求之心,希望我真正能生到西方净土,希望自己真正能见到阿弥陀佛,你要有这个心。「厌」是厌离娑婆世界,对於娑婆世界不能有一丝毫的留恋,这样才能往生。绝对不是说一面往生、一面还想留恋这个世界,两者兼而得之,这个便宜事情没有,一定要舍娑婆取极乐。怎么取舍法?在因上取舍,果上自然就得到。娑婆世界这个因是什么?就是贪瞋痴三毒烦恼,一定要舍。西方极乐世界,当然最重要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是我们要取的,菩提心是觉心,觉而不迷。我们今天最大的困难,就是境界一现前就迷了,迷而不觉,这样不能往生。所以《无量寿经》,四十八愿跟诸位讲过,大家一定要牢牢的记住,要把经念熟,我们在境界上才起得了作用,就是见色闻声的时候立刻想到经上的教训。
  特别值得警惕的,四十八愿有两段讲得很清楚:第一段讲阿弥陀佛寿命无量。西方极乐世界最殊胜的,十方一切诸佛刹土不能跟它比的,就是寿命无量,这是它殊胜根本的原因。再乐,寿命短,那是缺陷,那不是真乐!它寿命无量,是真实的无量,绝对不是有量的无量。其次,极乐世界的人数没有人能算得清。世尊在经上告诉我们,假使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众生,这是比喻,统统都证辟支佛果,这还得了!而且神通都像...(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三三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33》)


...佛成佛。真正修净土的人,刚才我跟诸位说了,国外我们成立了七个净宗学会,我们自己当然要成立,不成立说不过去了。净宗学会就是夏莲居居士所提倡的,他希望用这个组织来专修净土、专弘净土,这个构想非常之好。净宗学会提倡的是解行相应,不但求解,重视真修。「解」主要就是依五经一论,我们依靠的理论、方法、境界就是净土五经一论。「行」门里面,这里头有次第,首先要依三福。我们过去讲《观无量寿佛经》,世尊给韦提希夫人的开示,没有讲修行方法之前,先讲三种净业,就是三福。在总结里面告诉我们,这三种(三福)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个因就殊胜了。这三条十一句,我们一定要把它做到,这叫修行!这是修净土的大根大本,是我们「发菩提心,一向专念」的基础。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建立在三种净业的基础上,那你句句佛号都相应,你才能说「一声佛号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才能灭得了!你天天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这三种净业没有,这个佛号没有力量,不起作用。
  三福里面第一条,四句,「孝养父母」,我们有没有尽心尽力去做?你要不能尽心尽力孝顺父母,你那阿弥陀佛白念了,不能往生。「奉事师长」。孝亲尊师,这两句是开头,为什么要孝亲?为什么要尊师?诸位要晓得,孝亲尊师是性德,是本性之德。唯有性德才能开发自性的光明,才能开发自性无量功德,这是工具!你不用性德的工具,你怎能开发性德?不孝亲、不尊师,没有用处,佛来教你,你都没法子成就。我们晓得孝亲尊师真正的意义、真正的道理,我...(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三三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33》)


...十条戒二十四门威仪。
  十条戒里面还有几条做不到的,「手不持金银」,你身上不带钱,你今天在路上就走不通,你非得要带,这一带就破戒了。释迦牟尼佛是在那个时代,如果生活在现在这个时代,大概这一条戒就取消,为什么?这条戒行不通,社会形态不一样。从前那个社会行,那没有问题,出家人可以不要带钱,为什么?走到哪里,人家看到出家人都会供养你。现在不行,社会不一样,这叫开戒。《沙弥律仪》我们能统统做到,那就很不错了。印光大师用《感应篇》、《了凡四训》、《安士全书》来代替戒律。这是许多同修都晓得,印光老法师是西方大势至菩萨再来的,他给我们讲的这些决定不错,我们可以依照这个方法来做。
  第三福一开头讲「发菩提心」,这个不必多说了。第二就是「深信因果」,这句话值得研究,因为第三福是菩萨的福报,对菩萨讲的。对菩萨讲深信因果,那这个因果不是普通因果,普通因果菩萨知道。什么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这个因果的确很多菩萨不知道,如果菩萨知道了,他不会走很多冤枉路,他一生就成佛了,决定成佛。他不会再修其他的法门,还要修其他的法门,就是对於这个因果还不知道,还不相信,不能接受。所以他这一生还是成不了佛,还是不能到西方去。不能到西方去,纵然做菩萨还有隔阴之迷、还有退转,这个很可怕。所以一定要觉悟,这一生发愿决定往生。
  回头来做人,有很多人发心来生要做法师还是弘法利生,那都在做梦!都是迷惑颠倒。来生再做法...(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三三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33》)


...的,他就有拣别,分别执著愈来愈重。再长大一点,他就有得失心,他就有占有,喜欢的他要占有,不喜欢的他排斥,这叫做「取」。「受」是果报,「爱、取、有」这是造业,又再造作了。我们现在讲,什么叫造业?爱取有就是造业,这又再造业了。
  我们学佛的人对这事实真相明白之后,我们爱什么?取什么?有什么?这个重要了。修净土的人,经论上古大德特别教给我们,我们这个「爱」要爱西方极乐世界,我们要「取」九品往生,那就行了。除此之外,统统不能爱,统统不能取,统统不能有,这样的人决定往生。对於这个世出世间法有一丝毫贪爱,就是你往生的绊脚石,你就去不了。所以你要真正舍,要舍得干净,只取西方极乐世界,这是本宗里面所谓「发菩提心,一向专念」。
  大师此地给我们说得很明白,十二因缘配这三种苦,这是六地菩萨的境界,『无明至六入是行苦,触受是苦苦』,触是出胎,受是感受,这个受也是到一生,我们一生都在受,苦受受乐,这是苦苦。其余就是讲的爱取有,是『坏苦』。从十二因缘里面看,这人生哪有乐?只有苦没有乐。这是说明不仅是娑婆世界,十方一切诸佛世界都脱离不了十二因缘。所以一切诸佛世界跟释迦牟尼佛娑婆世界差不多,都是苦苦、坏苦、行苦。
  『我今此心,无无明,乃至无老死等』,这个就成就了无苦,西方极乐世界没有苦。这个意思古德有两个解法:一个从本性上说,一个从修持上说。从本性上说好懂,为什么?真心本来清净,本来没有念头,哪里...(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三四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34》)


...天讲弘扬佛法,讲救度众生,高谈阔论都不切实际,最能对治现代社会,对治现代人心的,说老实话无过於《文钞》。能把《文钞》发扬光大,对世道人心有很大的帮助,也给这佛法奠定很好的基础。
  疏【又大本言。】
  『大本』就是《无量寿经》。
  疏【阿弥陀佛道场树,高十六亿由旬,四布枝叶,八亿由旬,树本隆起,五千由旬,一切众宝,自然合成。】
  这些我们在《无量寿经》里面都读过。『自然』是性德,不是有计画去建造、去培植的,自自然然而且都是众宝合成的。黄念祖老居士在《无量寿经》注解里面引经据典,给我们说得很详细。为什么会有这样殊胜的境界?清净心去往生的,心净则土净。往生到那边的众生,一个个都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都是一心不乱清净心去往生的,这个共业殊胜!诸位,这些话我们都要特别留意,一心就是清净心,你心里还有妄念,心就不清净,这清净心去往生的。所以带业,经论上一再讲,是带过去的业,不是带现前的业,不能带现行,带旧业不带新业。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要认真的去锻炼,炼什么?炼清净心。
  要真正炼清净心,跟诸位说,不能管别人,你管别人心就不清净了。所以家庭、社会、寺院道场都是一样的,有执事。从前寺院执事那是服务的,为什么?他要管事,换句话说,他要牺牲自己。修行是什么人?清众,清众不管事的,真正修行。管事的人在修行上就有很大的妨害,所以执事轮流做,期限是一年,每年要调换的。寺院...(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三六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36》)


...晚生活处事待人接物,我们用唯一的真心诚心,就是称性起修,不欺骗自己,不欺骗别人。佛菩萨用的心就是真诚,我们也用真诚心,跟佛菩萨就没有两样。可是,什么叫做真?什么叫做诚?这个要搞清楚。你们现在一听到都说:我都是用真心待人!说他是真心待人,「我诚心诚意」,其实他也不真,他也不诚。他不晓得「真诚」两个字怎么讲法,他误会了。
  曾国藩在读书笔记里,对「诚」下了一个定义,这个定义下得很好,很简单也很容易明了,他说:一念不生之谓诚。这个念是妄念,心里干干净净一个妄念都没有,这个心就是诚心,诚心就是真心。所以真心里头没有妄想,没有杂念。你有妄想有杂念,这个心就不真就不诚了。你会用真心用诚心就是你已经发了菩提心,那你就是菩萨,不要受菩萨戒。受菩萨戒的未必是菩萨,你要是用真心待人,那你是真菩萨,你不是假的。为什么?发了菩提心。受了菩萨戒,还是以虚情假意待人,那叫什么菩萨?那个菩萨,说得不好听,是骗佛的,实在讲是骗自己的,佛哪能骗得到?佛骗不到,骗自己的。大错特错了!要用真诚心。
  真诚心并不是我一发就发起来,没那么简单!儒家讲诚意正心,跟我们佛家的菩提心一样,没两样。可是儒家修诚意正心从哪里修?从格物致知,你看还做这功夫。「格物」就是佛家讲的断烦恼障,「致知」就是破所知障。你有二障在,你的心怎么会真?怎么会诚?你有二障,你那个心是迷,没觉!真心是觉心。所以你要想用真心,一定要去二障。先断烦恼障,贪瞋痴慢疑,这个不能有,身见、边见、见取、戒取、邪见,不能有。
  这个说起来,我们又感觉得渺茫,没指望了,真的没指望;绝对不是我们这一生能断得了的。所知障不必说了,烦恼障我们就没有法子,就断不了,那菩提心还有指望吗?但是在我们净土法门里面,还给你留了一线的希望。说老实话,修其他的法门,说个不客气的话,真的没有希望,任何一个法门都没希望。唯独净土带...(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四一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41》)


...是骗自己的,佛哪能骗得到?佛骗不到,骗自己的。大错特错了!要用真诚心。
  真诚心并不是我一发就发起来,没那么简单!儒家讲诚意正心,跟我们佛家的菩提心一样,没两样。可是儒家修诚意正心从哪里修?从格物致知,你看还做这功夫。「格物」就是佛家讲的断烦恼障,「致知」就是破所知障。你有二障在,你的心怎么会真?怎么会诚?你有二障,你那个心是迷,没觉!真心是觉心。所以你要想用真心,一定要去二障。先断烦恼障,贪瞋痴慢疑,这个不能有,身见、边见、见取、戒取、邪见,不能有。
  这个说起来,我们又感觉得渺茫,没指望了,真的没指望;绝对不是我们这一生能断得了的。所知障不必说了,烦恼障我们就没有法子,就断不了,那菩提心还有指望吗?但是在我们净土法门里面,还给你留了一线的希望。说老实话,修其他的法门,说个不客气的话,真的没有希望,任何一个法门都没希望。唯独净土带业往生,这就是烦恼不断。烦恼不断,我们真正的菩提心,没有!但是我们有相似的菩提心,从相似自自然然就变成真实了。要变得快一点,这一生就变过来了;变得慢的,不要紧,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变过来了。一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变过来,这是比任何一个法门修学要来得快,简单容易。
  所以我们要培养真诚,用什么方法?用读诵、用念佛,古人教给我们「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声佛」,不必要想的东西尽量不要去想,不必要说的话尽量不要说,把你这个时间留下来念佛。你要想,想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就想这个,想阿弥陀佛从发心修行建立西方极乐世界普度一切众生成佛这个功德,想这个!你想这个是真的,你想其他的是假的,为什么?说想这个是真的,因为你想这些你将来可以得到;你想别的,你将来统统得不到。得不到的,是假的;能...(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四一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41》)


净公上人讲解菩提心集第一七卷





...庙你作当家,你作住持,他就交代了。他训练人没有别的,专门就训练忍。这个很有道理!
  往往有人说:老和尚,我跟你这么多年,我什么都没学成。老和尚笑笑,你还没学成?学成了,他自己不晓得!住这么多年,你能忍受得了,你还没走,那就是成功!这么一点,他一想,果然没错,这豁然大悟,平常喜怒挨骂的时候,原来是在上课!这么个上课法。特别是在中国的禅宗,教下当然它是要讲经,它不离开书本的,禅宗的手段很特殊,往往用这个方法成就学生的戒定慧。所以烦恼没有了,自性清凉之德就显露出来。
  『自性无恶,即甘美德』,恶,不仅是讲恶业、恶行,更细一点说是恶意、恶念,这个都没有。所以真正修行要在这里下功夫,我们修自己的菩提心,真诚、清净、平等、慈悲,这样修,你走的是菩萨道。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要用真诚心去做。我们道场同修听经的时间多,在今天全世界来说水准最高,程度整齐,这是因为长时间薰习的原故。虽然如此,真正成就的人还是很少,这个原因在哪里?理虽然明白,一讲都懂得,境界转不过来。一遇到境界又迷了,这是过去这些恶习气太深,没有能把它转过来;所谓变化气质,变一部分,还不能彻底的变过来,所以还带著习气。这个习气就是你的烦恼、就是你的障碍,你现在修行还是有烦恼,还是有障碍。虽然比过去好一点,可是还有。这就是说明我们无恶,不但没有恶行,就是恶意、恶念都没有,这是自性甘美之德。
  『自性无我』,我们这一次读大经才晓...(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四二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42》)


...后面这一段称理,这就是讲的消归自性。前面是消文,解释文字里面的含义,这一段是讲消归自性,是讲真实的受用。这是《弥陀疏钞》的体例,与一般注解不相同的地方。
  疏【称理,则自性平直,是阶道义。自性高邃,是楼阁义。自性具足功德法财,是七宝义。】
  实在说,我们要是追问一句,性德里面为什么有这些依正庄严?依正庄严这是事实,这事实总有个道理,这一段就把这道理给我们说出来了。这三句都讲自性,这就是称性,称性而说,还归自性。
  钞【平直者,自性解脱自在,离诸垢污,旷阔坦夷,无有偏陂,是名阶道。】
  这几句话里面的意思相当之深,整个佛法关键之所在就是「平等正直」,平等心、直心。《大乘起信论》说菩提心,就是直心、深心、大悲心。直心就是真心,真心就是平等心,平等心就是一心。宗门常说:「识得一,万事毕。」真正觉悟到「一」,什么事都没有了,天下太平。这个一就是净土宗讲的一心不乱,只要你得到一心,平等心、清净心、正直心都现前了。为什么?是一桩事情,就是一心不乱,自己的真如本性就显露了。解脱就是自性的性德,所以『解脱自在』。
  『离诸垢污』,这两个字代表烦恼无明,「垢」是无明烦恼,「污」是尘沙、见思烦恼。本性里本来就没有这些东西,是从妄心里面来的,真心里没有这个东西。真心,在圣(在佛)不增,纵然落在三途也不减,不增不减,不生不灭,这是一心,这是佛法最高的原则。如果我们能把握这个原则,一生成...(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四五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45》)


...!所以,学佛要认真干。他往生决定是上品上生,三年的功夫!我们今天人比不上人家,人家是真正是老实念佛,我们不老实!头脑一天到晚胡思乱想。说出这些话,就是莲花大小决定在我们自己,我们要认真的努力,要修真实功德,不要搞假的。
  黄念祖老居士在《谷响集》里面,就是《净土资粮》后面附的最后一段,他说的有几句话很重要,我非常赞同。他说在现代修行,第一,「同修贵精不贵多」。什么叫精?真干!我们十个人在一同共修,十个人将来都能往生,这个了不起!我们今天道场有几百人、几千人,一个都往生不了,将来统统造恶业要堕三途,这个多有什么用?没有用处!所以同修贵精不贵多。第二,「道场重实质不重形式」,实质是真修,真正发菩提心,真正诵经念佛,不在形式。建筑庄严,布置富丽堂皇,香火很盛、徒众很多,都是属於形式,这些形式是什么?热闹的道场,不是真正修行。从前李老师告诉我,真正打佛七,不能超过十个人,超过十个人以上都会变质,变成法会,不是念佛!主七师他的精神能力能照顾到十个人就很不错;人太多了,主七师是形式,没有办法照顾到。主七师对每个人都要观察到他的境界,都要晓得,使他这七天真正能得利益,真正能有一点成就,像功夫成片、一心不乱。打佛七是求的这个,人多了没有办法,都变成形式了。现代人就喜欢形式,不重实质!第三,「真修要著重在一心,著重在清净心」,而不重境界、不重神通、不重视禅定、不重视感应,这些东西都不需要。我到这...(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四六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46》)


...三经,《无量寿经》、《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这是我们的依靠。现存经典当中,原译的经典一共有五种,我们现在新印的《净土五经读本》,这里面很完全,这是我们的依靠。不管什么人说,只要是五经里头查不到的,我们就不要相信他,那叫胡造谣言。十方诸佛来给我们介绍净土,也决定不会违背三经里面所说的,纵然言语说得不一样,意思决定相同。佛跟我们讲要「依法不依人」,不管什么人跟我们讲的,我们不要相信。
  现在有人说:你们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就能往生吗?怎么不能往生,念这句阿弥陀佛往生的人多得是,坐著走的,站著走的,多得很。这一句有没有根据?有,《无量寿经》里面说「临终十念一念都能往生」。大经跟我们说明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是往生必须具备的条件。「发菩提心」就是信愿,「一向专念」就是行,信愿行这三个条件具足了。净土宗里面所讲的「发菩提心」,跟其他一般讲的义趣有一点不相同,蕅益大师在《要解》里说得很好,真正发心求愿往生净土,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所以我们可以说「无上菩提心」就是信愿,你具足信愿,你就是已经发了无上菩提心。一心专念,三资粮具足,没有不往生的。所以他答的是『未见佛说』。
  钞【如上所明,色不止四。】
  前面说过了,莲花的颜色不止四种。
  钞【有七宝华,则知金莲华者,黄色所摄。】
  黄色黄光,白色白光,金是黄金色,黄色所摄。
  钞【玻璃砗磲,及与银莲,白色所摄。】
  『玻璃』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水晶,也称作水玉。『砗磲』是大蚌一类的,蚌壳很大很厚,颜色是白的,很好看。『银』的颜色也是白的。白色莲花是这一类的宝。
  钞【赤珠玛瑙,红色所摄,乃至琉璃,亦黄色摄。】
  『琉璃』就像我们现在的翡翠一样,实在它是绿色的。西方极乐世界是琉璃之地,也是透明的。这个地方讲『黄色』,大...(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四八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48》)


...法没说!大家要明了这个道理。佛菩萨虽然我们看真是大慈大悲,他心里决定没有这个念头,他心里要是有个大慈大悲,他就是凡夫,他心里有一法了,有一物了。六祖说「本来无一物」,他心里还有大慈大悲,这不糟了!这就变成凡夫。佛没有!你要细细体会到真实义。
  佛是什么?就是我们的自性。佛一切没有,就是我们自性里什么都没有。这样「以行教化」,他教化,他自己也常修众行,他并不是不修行,他还是一样修行,一样要教化众生,不落空!虽然修行教化众生,他心地干干净净,一尘不染,他又不著有。空有二边都不著,这才是自性体相作用全体流露,这是性德显现,佛经上讲的「法尔如是」,自自然然,它就是这个样子的。
  『致无量众生发菩提心』,佛这样教化,帮助许多众生,启发许多众生觉悟。「菩提心」就是觉心,换句话说,帮助众生破迷开悟,开悟的心就是菩提心。帮助一些众生开悟,这叫『大行』。再给跟诸位说明,最彻底的觉悟,最圆满的觉悟,就是相信念佛往生成佛,也就是说你能够接受净土法门,这是大彻大悟,比禅宗里面讲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还要彻底,还要圆满。为什么?禅宗里面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悟后还要起修,修行还有退转,还有隔阴之迷。净土里面,虽然没有明心见性,你的见思烦恼一大堆,一品也没断掉,你真正能够相信切愿,你这一生稳定往生了,往生之后就不退成佛,禅宗大彻大悟怎么能跟你比?没法子比!你这一往生之后就决定不退转,决定没有隔阴之迷。纵然你的愿心很大,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还没有成就,就想到他方世界去做菩萨,去度化众生,有没有隔阴之迷?没有。凡是西方极乐世界出...(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五0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50》)


...讲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还要彻底,还要圆满。为什么?禅宗里面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悟后还要起修,修行还有退转,还有隔阴之迷。净土里面,虽然没有明心见性,你的见思烦恼一大堆,一品也没断掉,你真正能够相信切愿,你这一生稳定往生了,往生之后就不退成佛,禅宗大彻大悟怎么能跟你比?没法子比!你这一往生之后就决定不退转,决定没有隔阴之迷。纵然你的愿心很大,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还没有成就,就想到他方世界去做菩萨,去度化众生,有没有隔阴之迷?没有。凡是西方极乐世界出来的菩萨没有隔阴之迷,这是四十八愿里头有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6 14:53 | 显示全部楼层
《无量寿经》告诉我们的。能相信这个法门,能依这个法门修学,是究竟彻底的觉悟。蕅益大师讲,发愿求生净土就是无上菩提心,这个话讲得一点都不错,这是大行。
  钞【言功德者,即此行愿,名为功德。大本云:如是积功累德,无量千万亿劫,功德圆备,方得成就斯愿,而入佛位。】
  这一段是说明法藏比丘功德圆满,成佛了。『功』是功夫,『德』,跟得到的「得」是一个意思。你下了功夫,你自然就会得到;你没有功夫,你得不到。这个地方讲的「功」就是修行,「德」就是证果,这个德也就是说恢复自性。在这部经上,也就是净土法门里面讲的,功德就是讲的行愿,「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就是功德。我们自己这样修,成就自己的功德,劝别人修,是帮助别人成就功德。
  『如是积功累德』,弥陀在因地上那个积功累德,真正不可思议!我们今天积功累德是太容易!为什么?用一句阿弥陀佛的名号,把阿弥陀佛无量劫所修的功德都变成我的功德,这个不可思议。也许诸位说,这能做得到?我举个比喻,现在科技最进步的是飞行,你看那个飞机发明多少年?多少人在那里研究,费了多少时间、多少精力,把它造成功了。如果我们想造飞机,也不需要研究,只要把蓝图拿到就可以了。别人几十年的成果,我们一下就得到了。同样一个道理,阿弥陀佛生生世世累劫所修,我们在一念当中就圆满具足了,全都得到,这是弥陀把功德加持给我...(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五0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50》)


...真实说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因缘所生法是方便说,是对初级来讲,你好懂,你能体会。可见得缘非常重要。
  我们要现什么样的相,那就看你在缘上下功夫,因是本有的,所以决定就在缘上。佛法实在讲,也就因为这个道理,所以才能普度众生。我们今天要成佛,把成佛的缘加强,其他的九种缘把它减少,那你这一生笃定成佛。你要想生天,你把生天这个缘加强,其他的缘减弱,你决定生天。十法界自己想到哪一界去,主宰是在自己,不在别人,这是佛法与其他宗教不相同。所以佛能不能保佑你?不能。佛只能把这个理论、事实真相给你讲清楚,你的前途是由你自己决定,谁都帮不上忙!你自己做你的主宰。
  缘里面最胜的缘,《观经》三福讲:「发菩提心,深信因果」。深信因果是在第三福里头讲的,是对菩萨讲的,不是对别人讲的。我们再看《无量寿经》,经上告诉我们,有许许多多的菩萨,因为这一生当中没有机会听到这个法门,所以有一亿菩萨退失菩提心,退转了。我们又看到阿闍王子过去生中住菩萨道供养四百亿佛,现在还退转,还有隔阴之迷,他这一生到人间来是王子,是居士长者,换句话说,他已经退转了,从菩萨道退转到这种程度。这第三福中讲的「深信因果」,不是别的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这个因果很多菩萨都不知道。
  我们的确非常幸运!知道这桩事情,才晓得怎样才能证无上菩提,怎样才能成佛,你就老老实实这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为什么?我培养这个缘。成佛之因我有,这是真如本性里本来具足,现在少的就是成佛的缘。成佛的缘要如何来争取?如何来培养?念佛,这个不容易!这部经反覆给我们开导、给我们说明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其目的就是使我们对西方极乐生起欣慕之心...(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五一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51》)


...什么对佛这么恭敬?这个有什么意义?那他就会来发问,这叫机会教育。他一问,他来请教,我们就可以讲解给他听了,机会教育。这是引他来发问,诱导他入佛门,是这个意思,这个意义。这是我们一定要搞清楚。所以仪式要隆重、要庄严,启发一些众生向佛的心意。绝对不是佛要的,也不是我们自己修行一定要这样做。大家要是明白仪规的真实义,你就不会拘束在仪规里面,学佛才真正活泼,真正自在。什么时候我知道这里要讲求仪规,什么时候可以不必讲求仪规,无时无处不自在。所以佛法,尤其高级的佛法,给我们讲「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才是真正的解脱自在。
  钞【深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具足功德众生,来生其国。】
  开头就是讲的菩提心,直心、深心、大悲心。『深心』就是清净心,也可以说是好善好德之心。善德到了极处就是清净,清净心最善,清净心是大德。所以菩萨成佛的时候,到他那里去的都是志同道合。佛给我们讲六道,六道怎么形成的?不是佛造的,也不是上帝造的,也不是神仙造的。谁造的?自己造的,这个没法子。你自己跟那一道志同道合,自然就跑到那一道去了。
  譬如我们人间,我们现前这个社会,喜欢念佛的人,一有机会就跑到这儿来;喜欢跳舞的人,他才不到此地来,他一定到舞厅;喜欢打麻将的人,他一定找一批朋友,他是物以类聚。人为什么生天?他有天之德,跟道德水准一般高的人谈得很投机,自然就去了。所以生天不一定说我信了上帝才生天,没有这个道...(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五二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52》)


...菩萨来,统统不要去,还是一心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这一句开示非常重要,这是关键所在。我没有想到龚振华有这种本事,这个也是佛菩萨的感应。他说:我们什么都不求,只求阿弥陀佛,求生西方。念到第三天,阿弥陀佛来了,西方三圣,观音、势至,阿弥陀佛从云端下降来接引他,十多个人大家都看到。而且周居士自从发心念佛,他的痛苦就没有了,这个很不可思议。到最后走的时候,念的那十几声佛号中气十足,龚居士告诉我,他在卧房里面睡在那个床上念佛,外面马路上都听得到。
  所以他打电话告诉我,他说:若一日到若七日,从前只听说书上这样写,没有想到在华府亲眼看到这个瑞相,三天!这三天念佛,实在讲跟《无量寿经》上讲的完全相应,「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他发愿求生净土这个念头,就是无上菩提心,三天三夜没中断,从初发心到往生,佛号没有中断,一向专念,他做到了。DC那边还有不少学密的,看到这个情形,现在死心塌地念阿弥陀佛了,真的亲眼看到了。所以这个事情不假,我们要认真、要努力。所以临命终时看到天花天乐,佛菩萨来接引,跟经上讲的完全相应,完全相同。这个缘太好了,这三种缘他具足。第一种缘,他临终的时候神智清楚,虽然很痛苦,他不迷惑,第二遇到善知识,一开导他立刻就接受,就真念。具足这三个条件,经上讲的七日往生。没有想到在这个时代,这样的一个社会里面,我们还看到这个事实。
  下面这一段「称理」,也就是佛门里面常说的「消归自性」,古人常说看经要懂得消归自性。怎么消归法?这一段就是消归自性...(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五三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53》)


...,这是自找苦吃,不执著就得大自在了。所以要晓得,自性自空,这里面永远没有一物存在。六祖讲得非常有道理,「本来无一物」,觉的时候本来无一物,迷的时候还是本来无一物,绝对不会说是悟的时候本来无一物,迷的时候有一物,没有,迷的时候还是无一物。
  演【心体遍周,本无对待。】
  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体。对待就是相对的,《金刚经》上讲的四相,这是相对的,「我相、人相」,有我相对面才有人相,才产生「众生相、寿者相」这些妄想。如果没有我相,哪来的人相?众生、寿者也不复存在!所以在真性里面没有对待。这几句话要记住,真心是无为的,真心是不动的,真心是空寂的,真心是周遍的,如果我们能用这个心,给诸位说,这叫做大菩提心,无上菩提心。你用这个心念佛,用这个心生活,用这个心处事待人接物,那么要说你是菩萨再来,还嫌不恭敬,你是诸佛再来!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因为佛菩萨跟凡夫就是用心不一样,我们用妄心,他用真心。妄心是什么样子?妄心是分别、执著、妄想,就是这个样子。真心是什么样子?真心是空寂的,是不动的,是周遍的,经上讲这是真心的样子。用这个心,那就是诸佛菩萨再来、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学佛就是要学这个。
  我们心里面还有妄念,还有执著,还会动,用什么方法?统统归到一句佛号。所以这个法门非常妙!以一念代替一切妄念。这句佛号念得纯熟,心就不动了,所有一切境界都不动了。开始学不动,我们远离外缘,因为我们的心做不了主,一接触境界就...(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五七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57》)


... 「此之谓务本者」,孔老夫子讲的有没有这个深度,不晓得,佛法给他一解释,把孔老夫子这个《论语》也变成佛经一样!不但是佛经,也是大乘经典、一乘经典,这个真是佛门里头所说的,「圆人说法,无法不圆」,孔老夫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但是历代儒家学者解释这句话解释得浅,到我们佛门来,那就不得了,解释得非常之深。论语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本是什?本就是《金刚经》的本处,就是《弥陀经》的本国,实在讲就是湛寂心源。我们要问,孔老夫子是不是这个意思?实在讲,真的是这个意思,不过夫子没有详细说,点到为止。因为我们要是把孔夫子这些教训跟大乘佛法来对比一下,实在讲真的是一样。
  譬如,大乘佛法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础上。菩提心,《观无量寿佛经》里面讲的「至诚心、深心、发愿回向心」,孔老夫子教学也是用这个作基础,在《大学》三网八目里面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诚意就是至诚心,正心就是深心,就是大悲心,佛说了三个,他说两个。诚意就是真心,是真心之本体;正心就是诚意起用,诚意起用就是正心。佛说的比较详细,至诚心起作用,一个是对自己的,自受用,深心;一个是对待别人,他受用,叫大悲心,大慈大悲待人。深心跟大悲心,孔老夫子把他合成一个,叫正心。格物就是断烦恼障,致知就是断所知障,二障去了,意才诚!有二障,意怎么能诚?佛家叫你要断烦恼障,要破所知障,菩提心才现出来。你看跟孔老夫子讲的有什么两样?真的是一样。从这个地方来看,《论语学而章》讲「君子务本」确实是这个意思,这个本就是诚意、正心。
  本立而道生,「道」是什么?道就是宇宙万法规律,演变的过程、程序,它很有秩序。所以人要顺自然这个程序,这就与自性相应而不违背。儒家讲五伦十义,这是人道。慈悲方便、六度万行,菩萨道!劝人念这句阿弥陀佛,成佛之道!这句阿弥陀佛不是菩萨道,菩萨道是六度万行。我们念一天到晚念这句阿弥陀佛,是佛道、无上正道!诸位要懂这个意思。《观经》三福最后讲菩萨「发菩提心,深信因果」,深信因果就是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所以念这句阿弥陀佛,你修的什么道?修佛道,成佛之道。你们想想,...(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五八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58》)


...心。格物就是断烦恼障,致知就是断所知障,二障去了,意才诚!有二障,意怎么能诚?佛家叫你要断烦恼障,要破所知障,菩提心才现出来。你看跟孔老夫子讲的有什么两样?真的是一样。从这个地方来看,《论语学而章》讲「君子务本」确实是这个意思,这个本就是诚意、正心。
  本立而道生,「道」是什么?道就是宇宙万法规律,演变的过程、程序,它很有秩序。所以人要顺自然这个程序,这就与自性相应而不违背。儒家讲五伦十义,这是人道。慈悲方便、六度万行,菩萨道!劝人念这句阿弥陀佛,成佛之道!这句阿弥陀佛不是菩萨道,菩萨道是六度万行。我们念一天到晚念这句阿弥陀佛,是佛道、无上正道!诸位要懂这个意思。《观经》三福最后讲菩萨「发菩提心,深信因果」,深信因果就是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所以念这句阿弥陀佛,你修的什么道?修佛道,成佛之道。你们想想,这个重要不重要?你修六度,那修的菩萨道;你每天打坐入定,你是修的小乘道;天天去做好事,帮助别人很热心,到处去布施供养,你修的是人天道,都得要搞清楚!你每天在干什么,修什么道?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君子务本,「然彼以孝悌为本,未真务本也」,这是孔老夫子说得浅,以孝悌为本。虽然是浅,跟佛法讲的还是相同。在「三福」里面,三福是修行根本,这是《观无量寿佛经》讲得清楚明白,三福第一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孝悌,佛法的修学也是建立在这个根本上。诸位想想,我们如果起个恶念,做一桩坏事情...(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五八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58》)


...起一个恶念,不会做一个坏事情,为什么?他常常想到,我要对得起父母师长,我不能做出这个事情叫父母师长没面子,丢人,那还叫什么孝顺!儒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佛道也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所以这是修根本的一个开始,你真正务本要从这个地方做起,这是起端、起步,不是目标、目的。此地这一段是讲本国、本处,是讲到家了、到目的地了;儒家讲孝悌为本,这是开步走,向本源去精进。一个是讲起步,一个是讲到家了,差别就在此地,可以说都是根本。
  演【必也了万法之非真,达本源之一致,荡生灭之妄计,会常住之真心,返本还源,为真务本也。】
  这是到家的根本,从哪里做起?要从孝亲尊师、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要从三皈、持戒、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从这里做起。本立而道生!这个是根本,这个本立了,立了之后,菩萨道、佛道你自然就通达,时时处处心心念念都是一乘佛道,不会走错路。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五九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59
  请看《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会本》,第三四一页:
  经【饭食经行。】
  这经文只有一句,我们看注解:
  疏【承上食时,故次言食。经行者,循环不断义,返已而食,食已而行,彷徉自适也。】
  《钞》里面举《无量寿经》来证明:
  钞【饭食者,大本云:诸往生者,其饭食时,银钵金钵,种种宝...(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五八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58》)


净公上人讲解菩提心集第一八卷





...实在讲,从西方世界应化到他方世界的那些人都不知道有多少。特别是苦难的处所,愈是有苦难,菩萨悲心愈重,示现在这个地区,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有。我们常常读诵大乘经典,能够体会到这个意思。这就是能说能受大乘法味。
  『又正体智受真如味,能住持身命,使不断坏,长养万法,故名为食』:
  演【正体智,即根本智,亦名如理智,此智能证真如。】
  由此可知,这个智慧重要,念佛的人所求的就是这个智慧。念佛的人、修净土的人一定要知道,我们求的是什么?我们所求的是西方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怎样才能求得到?佛在一切大乘经典里讲得很多,「心净则土净」,本经里面告诉我们,「一心不乱,心不颠倒」,在大本里告诉我们,「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总而言之,把它归纳起来就是根本智。根本智是什么?《心经》上讲的「无智无亦得」,无智就是根本智。可是诸位听了这个话,不要发生误会,无智就是根本智,这个世间很多白痴的人都有根本智了,那就错了。这个无智是无邪智,他有正智,这是经上讲的正体智!他有正智,他没有邪智,跟禅家讲「无念」的意思一样,他无邪念,他有正念,这就叫做根本智。
  所谓根本智,实在讲就是清净心。清净心在没有起其他作用的时候,没有起他受用的时候,就叫做根本智,为什么?它自己有智慧,智慧虽然没有作用,它自己智慧表现在哪里?表现在「能证真如」。虽然能证真如,它不执著能所,这才是真的。为什么?因为所证的真如跟能证的根本...(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六0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60》)


...阿弥陀佛求往生的。圆瑛法师,一生研究《楞严经》,他二十五岁就留意於《楞严》,《楞严经讲义》是他讲的。他一生专攻《楞严》,在上海办了一个圆明讲堂,圆明就是取《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的意思,办楞严专宗学院。他的客厅挂了一个匾额「三求堂」,他一生求三桩事情:求福、求慧、求生净土。他一生搞《楞严经》,念佛求生净土。这些都是以念佛为正道法,用其他的法门做助道法,助什么?助他身心清净。蕅益大师告诉我们,虽然古今许多大德用其他的法门,用其他的经论来助道法,总不如用一句阿弥陀佛做助道法,那不是更好?正也阿弥陀佛,助也阿弥陀佛,你决定往生。这是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里面劝导我们,符合《无量寿经》所讲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个经训。
  『心不动失故』,这句话非常重要。实在讲,有不少的同学,大概过去世(当然都是学佛的)学得很杂、学得很乱。如果要是不杂不乱,你早就往生,怎么会到此地来?不可能!就是因为你过去生中学得太杂太乱,所以西方极乐世界没去成。这一世遇到,接著再干,虽然再干,对於许多法门、许多经论会动心,看到这个也喜欢,那个也舍不得放下,过去生中的习气,这些习气会伤害你。如果这习气不能断除,你这一生往生没指望,所以要觉悟,要痛下决心,要把这些东西舍掉。这些经论好,喜欢!什么时候再去看它?我往生有把握再来看它,那不怕了!往生还没把握,再搞这个东西,那是打闲岔,更没有把握,更糟糕!这是真正要觉...(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六六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66》)


...没什么大用处。要真正做到「翻邪三皈」,皈是真正回头,断恶修善,从迷惑颠倒回过头来依自性觉,觉而不迷,这是「皈依佛」;从错误的思想见解回过头来,依正知正见,这是「皈依法」;从一切染污,什么叫染污?感情,感情就是染污,贪瞋痴慢,从这里回过头来依清净心,自性清净,一尘不染,这叫「皈依僧」。真正从迷邪染回过头来依觉正净,这叫做皈依三宝。你这个念头一转,所谓依报随著正报转,身光、智光也是依报,这个光大小不相同了,色彩也不一样。一般心术不正,造作恶业的,他的光是灰色的、是黑色的,黑色是最不好的,灾难差不多都来了。殊胜的光是黄色的光、金色的光,这个光明比较殊胜。
  『或发四弘』,发四弘誓愿,四弘誓愿就是菩提心。四弘是以度众生为主,「众生无边誓愿度」,度就是尽心尽力帮助一切众生,只要他需要,我们要尽心尽力帮助他。帮助他里面最重要的是帮助他破迷开悟,帮助他明心见性,这是第一重要,因为开悟之后,一切的烦恼迷惑他都能够断除,智慧德能自然开显,这是佛菩萨帮助一切众生里面无比殊胜的;其余「断烦恼,学法门,成佛道」都是为了第一愿。
  我们要想普度众生,先要度自己,自己没有度,就没有法子度别人。度自己首先要断烦恼,就像《了凡四训》里面讲的次序完全相同,先要断恶。「断烦恼」就是断恶,「学法门」就是修善,积善积德。唯有圆成佛道,我们帮助众生才圆满,不成佛,你的程度还是有限,你能够帮助程度比你低的众生;程度比...(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八六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86》)


...。
  我们要想普度众生,先要度自己,自己没有度,就没有法子度别人。度自己首先要断烦恼,就像《了凡四训》里面讲的次序完全相同,先要断恶。「断烦恼」就是断恶,「学法门」就是修善,积善积德。唯有圆成佛道,我们帮助众生才圆满,不成佛,你的程度还是有限,你能够帮助程度比你低的众生;程度比你高的众生,你就没法子帮助他了。必须成了佛道才能帮助等觉菩萨,等觉以下当然就不必说了,所以才能够普度众生。你要是发真诚的大心,这是很难得的,非常希有。我们学佛虽然每天念这四句,嘴皮上念,没起作用,没有真正发这个心,怎么晓得?如果真正发这个心,他就会认真的去断烦恼,去改过修善。他有烦恼习气,他还不能改,可见得他四弘誓愿菩提心没发,口头上发的没有用处,佛法是心地法门,一定要从内心生起,才能真正的变化气质。『三学六度』,三学是二乘所修的,就是戒学、定学、慧学;六度是菩萨所修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这个地方是四十四门里面略举四科。每一门《华严经》上统统归结到『是故得此光明』,我们从这个地方完全明了,佛的光明是无量劫当中修积而得到的。因为修积,破除烦恼、所知,性德里本具的光明才能开显,我们每个人统统都有跟如来一样的相好、光明。《华严?出现品》说得好,「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可见得光明也一样,光明是德相之一,统统都有,「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为什么光明显不出来?你有烦恼,你有妄想,你...(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八六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86》)


...上讲「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禅定。我们常讲修清净心,清净心就是禅定。这桩事情,我相信同修们听得也耳熟,不晓得听了多少遍,有没有用处?不管用!怎么知道不管用?你从早到晚还是是非人我、贪瞋痴慢,从来就没有真正动个念头想去修定,因此诵经也好、拜佛也好、念佛也好、持咒也好,功夫都不得力,都没成就。一定要晓得,我们现前要修的就是断烦恼,就是把这个障碍去掉。
  昨天南投净律寺慧天法师带了几位同学来看我,他们那边办了一个佛学院,第一届毕业了,带了五个学生来问我:修学要怎么修法?我告诉他:四弘誓愿,就把修行的方法、次第、要领给我们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四愿里面只有第一条是愿,「众生无边誓愿度」,这就是发菩提心,后面三条是行。这三条次序不能颠倒,从断烦恼修起,「烦恼无边誓愿断」。断烦恼之后,才能够学法门,「法门无量誓愿学」。今天大家修行修不成功,愈修愈颠倒,愈修烦恼愈多,原因在哪里?你把次序搞错了。清凉大师在《华严疏钞》经题里面,讲得非常清楚,烦恼没有断,所学的一切法门都是增长邪见。天天邪见已经很多,天天还在增长邪见,怎么能成功!
  《华严》的确是一部好书,过去方东美先生一生赞叹是有道理的。善财童子在华严会上给我们做了一个模范,他是拜文殊菩萨为老师,他在文殊菩萨会下学什么?诸位可以翻开《四十华严》,也可以去查经典,文殊菩萨没教他,一点都没错,他在文殊菩萨会下就是断烦恼,成就这一条;「烦恼无...(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九一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91》)


...鹫山,你看不到释迦牟尼佛,你也没有见到他在那里讲《法华经》,它是真的没散。这也证明一切法不生不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6 14:53 | 显示全部楼层
就看你有没有缘分。
  从理上讲,哪个人没有缘分?个个都有!个个都有,为什么现在没有?现在你的缘暂时中断,怎么断?因为你有二障、三障,你有妄想执著,你见不到;离开一切妄想执著是统统都见到了。诸位想想,要学经、要去读经,何必那么麻烦?心地一清净,什么都是现成的,不要去找那个麻烦!所以佛法到哪里求?自性当中求!不是在心外,心外求法都叫外道。所以自己学佛学成了外道,还不知道,这多冤枉!佛法要在自性当中学。
  智者大师是菩萨,所以他能见得到。我们今天见不到,我们不是菩萨。可是诸位要记住,你要是真正发菩提心,一心专念,那你就是菩萨。可惜天天念经,经上这么说,我们在讲席当中天天也这样大声疾呼,你那个菩提心就是发不出来,就是不肯一向专念,念的时候还要夹杂。觉明妙行菩萨在《西方确指》里面告诉我们,这个法门最忌讳的就是夹杂,我们偏偏要夹杂,那怎么办?自以为聪明、自以为是,这是误了自己。
  演【舍那千丈,乃菩提场所现报身。】
  这是卢舍那佛,这是《华严经》上的境界。毗卢遮那是法身如来,卢舍那是报身如来,千百亿化身是释迦如来,这三身是一而三、三而一,这是《华严经》上所说的。
  演【丈六金身乃鹿野苑所现应身,二始同时,双垂两相也。】
  释迦牟尼佛示现成道,第一部讲的是《华严经》,讲《华严经》所现的是千丈的大身相,这个身相是在定中示现的,凡夫、小乘都见不到。二七日中讲《华严》,听众是四十一位...(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九一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91》)


...问题太严重了。这一生遇到佛法决定要往生,决定要见佛,我们只有这个目标,只有这个方向,只有这个希求,其他的统统没有。所以我们做事,就是弘法利生,这个还不是普通的慈善事业,也要随缘,不能攀缘。稍有一点攀缘,我们心不清净,清净心失掉了,这个不得了!纵然弘法利生,也是世间有漏的善法,也是有漏福报。这一点一定要认识清楚。
  认识清楚就是「觉而不迷」,绝对不迷在这些事相上;一心一意念这句阿弥陀佛,二六时中不间断、不夹杂,这就是「正而不邪」;心里面佛号不间断,烦恼就没有了,就是「净而不染」。我们修什么?我们用这句阿弥陀佛、用这部《无量寿经》、《弥陀经》修觉正净,觉正净圆满就成佛,没有圆满这叫菩萨,真正发菩提心修菩萨道。
  钞【彼太子者,今阿弥陀佛是。以上略举数端,若其多劫多因,亦应无量。】
  要是广说,说之不尽!这是给我们略说弥陀因地,证明他是久远劫前早已经成佛。这一次在西方极乐世界是一期的应现,虽然是应现,也实在是不可思议,寿命不可思议、世界不可思议、庄严不可思议,往生的人不可思议、大众成就不可思议,这个世界比一切诸佛如来一期示现殊胜太多了。
  演【多种因者,一乐说,二发愿,三总持,四供养,五弘经,六念佛,七修禅,八行度。】
  这八种当然是略举,这些也是我们应当学习的。学习,要不著相、要不居功,「我做了多少好事,我做了多少功德」,心地就不清净,就变成有漏的福报。你修积一切善...(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九五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95》)


...03-196
  请看《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会本》,第三九八页:
  演【如上所引诸因,或为国王王子,或为轮王,或为比丘,或为法师,或供养佛,或说法利人,或发四宏誓,或行六度,所谓根深果茂,源远流长,道不浪阶,随功涉位耳。】
  这一段还是解释《钞》里面讲阿弥陀佛因地上修行之事,《钞》里面举《一向出生菩萨经》的一段经文,此地给我们做一个总结,这总结的意思非常广泛,不仅是阿弥陀佛因地一生的修行,而是指弥陀因地生生世世的修行。菩萨应世是随众生的机缘,像《普门品》里面所说,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示现什么样的身分。此地所举,国王王子、轮王,统统是菩萨的示现。由此可知,他在示现的过程当中,生生世世都发菩提心,发四弘誓愿,修六度万行。下面总结说,根深果茂。这些地方都是我们要效法的,要学习的,人家是生生世世的修行,不是一生一世的成就,随著功夫增进果位,一直到圆满成佛。
  演【今人一行不修,欲希胜果,其犹拳石未办,欲累七层宝塔,其可得乎。】
  这是说我们现在,这也是深深警惕我们的。当然我们过去在因中也是生生世世的修行,不过我们自己反省就知道,生生世世的修行,现在还是凡夫,还是业障烦恼重重,不得解脱,绝对不是菩萨乘愿再来的。如果是菩萨乘愿再来,他心地清凉自在,他知道过去现在未来,我们没这个能力。此地这个教训,我们要记取。我们是天天在修,却没有一样是认真在修,不肯认真修、老实修,要想求得殊胜...(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九六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96》)


...讲的,两年以前所讲的都不要去听,为什么?里面有不少错误。这两年错误比较少,自己有了信心,这路子不会走错,那就是一定要从清净心下手。所以《无量寿经》的好处,经题就给我们说明,要从清净心、平等心下手,「清净平等觉」,从这里下手。所以特别强调读经念佛的重要,不要求解,为什么不要求解?我们的烦恼习气没断,妄想执著没断,所有一切的理解统统是邪知邪见,不是正知正见。几时我们心得清净,心得平等,这个时候的理解是智慧。所以清净心非常要紧,这就叫「深入法门」,唯有清净心才能深入,心愈清净入得就愈深。
  你要问这个法门是什么法门?要是用《弥陀经》的话,就是「一心不乱」的法门;用《无量寿经》上的话来讲,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的法门。你入得愈深心愈清净、心愈平等。这深度就是从你心地清净、平等里面去测量,所以他才能够见到一切法不生不灭,「无生」就是一切法不生不灭,你同意、认可、肯定了。如果心不清净,你不可能有这个认识。纵然看到佛这样说,也勉强去接受,是不是真正入这个境界?没有,只听说而已,实际上的境界没有能够见到。必须心地有相当程度的清净,才把宇宙人生的根本认清楚了。
  我们世间这个知识、智慧,说老实话是第二义以下的,不是第一义。佛家讲第一义,第一义是讲根本义。现在的哲学家、科学家、宗教家找不到宇宙的本体,也就是说,他们纵然很聪明,对於宇宙人生,宇宙的起源、人生的意义价值,都在那里研究探讨,几百...(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九九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99》)


...谓「生平等心,成喜悦相」,弥勒菩萨代表这个法门。「法界等故」,等就是平等,弥勒菩萨这真正叫大慈大悲,在他眼睛当中看十法界都是平等的。
  到这个地方,这是二十三个比喻都说完了,这二十三个比喻都是赞叹西方世界,所有一切菩萨他们的殊胜功德,可以说是圆满具足。我们再把底下这一段文也念下去:
  【专乐求法心无厌足,常欲广说志无疲倦。】
  前面一句是菩萨自利行,后面一句是菩萨利他行,自利利他。但是诸位一定要知道,要想利他,一定要先自利,自己没有得到真实的利益,怎么能够帮助别人?自己的心不清净,就不可能帮助别人达到清净;自己不能了生死出三界,也没有办法帮助别人了生死出三界,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发菩提心一定要先修自己,修自己,这两句就很重要了。
  「专乐求法」,乐是爱好,心无厌足。法要到哪里求?诸位一定要记住,法绝对不是在三藏经典里面,三藏经典里面没有法;但是法也不离三藏经典,你要真正求法要一门深入。说明三藏经典里面没有法,就是叫你不要迷信经典,不要样样都学,那就坏了,保证你一生当中什么也求不到,所以说没有法。如果你在三藏经典里面取一部去深入,那法就在经典里面,你要是多学,多学里头没有,学一样,一样里头有,这个很奇怪,大家好好的去想想,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唯有一门才能成就你的「清净平等觉」,学多了不能成就,增长邪知邪见。
  「常欲广说志无疲倦」,这讲帮助一切众生,正所谓「佛氏门...(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00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00》)


...跟阿弥陀佛结了缘分,这个缘或者多生多劫以前结的,或者过去生中结的,或者是这一生当中结的,这个都没有关系。关键在哪里?关键这个缘成熟,虽然久远劫就跟佛结了缘,但是它不成熟,那还是没用处。我们这一生当中才闻到名号,才读到这个经典,这个缘好像比较浅一点,浅一点也许它成熟了,成熟它马上就起作用了。
  什么叫熟?什么叫不熟?如果「清净」这两个字具足,这个缘就熟了。虽然与佛有缘,我心还不清净,那缘就没熟。不清净,不清净就是你不能专心,念佛,虽然一面念阿弥陀佛,一面还胡思乱想,这个心不清净。清净心就是一心称念,「一」就清净,「二」就不清净,「二」属於三心二意,它就不清净。所以大经教给我们修行的方法,「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本经教给我们「一心不乱」;玄奘大师译本里面讲「一心系念」,都有个「一」,这个重要。
  我们一定要觉悟,觉悟人生苦短,人生太苦了,人生太短暂了,愈是年岁大愈容易体会。尤其是现在这个社会,整个社会反常。反常就是违背了自性,这是咱们佛家来说。如果从世法来说,违背了伦常,伦常丧失殆尽,这是一切众苦的根源。所以要晓得这个世间苦,比过去社会要痛苦得更多。虽然物质享受一天一天的丰盛,可是精神的堕落、烦恼邪见的增长,远远超过科技的进步,这是我们要觉悟的。真正觉悟,他才有出离之心,才真正发心,我要超越生死轮回,认真来学佛,才肯死心塌地一门深入。
  学佛最重要的修清净心,心净则土净,我...(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0一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01》)


...有定的人怎么会生气?不会的。能忍的人都不会生气,骂他几句,他还不高兴,这个没有定功,不但没有定功,忍辱都没有修到家,还谈什么定!所以这个考验一试就出来了。
  能忍之后才有「精进」,也就是说才有进步;不能忍的人,谈不上进步。一切法都能够忍,这个人在道业上很有进步。进步里面要紧的,这是佛要求我们的,要精进,精就是精纯,要精进不要杂进,杂是杂乱无章的,那个虽然天天有进步,没有用处,不能成就,这是功夫白费,光阴也会虚度。然后才能得「禅定」,有了禅定才能生智慧,「智慧」是从禅定当中生的。这是佛菩萨教化众生的六大纲领。
  『广行教化』,以这六大纲领普遍推广,在十方一切法界里面教化。『致无量众生,发菩提心』,这一切众生接受佛菩萨教化之后,他有所感动,从此回头,觉而不迷,那就发了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觉心,从此以后,他不会迷惑颠倒,他觉悟了,这是觉心。『行今成就,有斯庄严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几乎每一位菩萨都是上行下化,因为他的神通、智慧、辩才、相好、威神都跟佛差不多,神通尤其不可思议,他能够有无量的分身。本身在佛面前听佛说法,分身到十方世界去度化众生。分身不是分一个身,分无量身,哪个地方众生有求,他就现身去教化,这个众生心里面希望什么身,他就现什么身,就像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身一样,「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楞严》上说的。西方极乐世界下下品往生都有这样的神通、智慧、辩才,他都做得到,所以这个法门、这个世界真正不可思议,西方极乐世界无比殊胜庄严。这是讲「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0二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02》)


...明白白,这叫做「行断知见净」。
  钞【七者涅盘净,以无学故。】
  『无学』就是毕业了。无学有小乘、有大乘,小乘就是四果罗汉,这是无学;大乘是十地菩萨,法云地的菩萨,大乘法他毕业了,他无学了。我们常讲大阿罗汉,大阿罗汉就是十地菩萨。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0三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03
  请看《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会本》,第四0五页:
  钞【愿者,大本法藏愿云:我作佛时,刹中菩萨,神通智慧辩才,相好威神,悉皆如佛,今来成佛,得遂所愿也。行者,大本言尔时法藏教化众生,修行六度,广行教化,致无量众生,发菩提心,行今成就,有斯庄严也。】
  这一段是说明《疏》里面讲的愿行,经上讲「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功德庄严怎么成就的?是阿弥陀佛修因证果,是无量劫来大愿大行所成的。为什么要求生西方?不求生西方,我们能不能成就?在理论上讲,不求生西方也能成就,可是在事实上讲,成就实在不容易,一定要有相当的环境做为修学的增上缘。在诸佛刹土里面,唯有西方极乐世界是最理想修行的场所。它的原因非常之多,这是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的。十方世界法身大士都求生极乐,这是我们在大乘经上常常看到的。《华严经》也不例外,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遵守普贤菩萨的劝导求生西方,普贤、文殊自己也求生西方。我们也多想一...(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0三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03》)


...有说方法之前,先教她修三福,明白的告诉她,三福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我们就完全明了,三福是学佛的基础。不仅是净土法门,所有一切法门都要以这三条为基础,为什么?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我们今天学佛功夫不得力,得不到结果,原因在哪里?修六度不肯打地基,就是我要盖房子,盖得愈高愈好,没打地基,还没盖好就倒掉,一辈子也盖不成功。诸位同修要晓得,学佛从哪里学起?从这里学起。三福第一个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我再告诉诸位,如果没有慈悲心,如果心里还有贪瞋痴慢,那就是不孝,那就是不敬,不孝父母,不敬师长。所以佛法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第二条是「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条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个基础完成,才修六度。『广行教化,致无量众生,发菩提心』,「致」就是劝导。阿弥陀佛行成就了,这是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钞【净华众者,如净名经,七种净华。】
  我们供佛通常是用香花供养,「华」代表什么?代表『七净华』。你天天在佛菩萨面前供花,不知道花是什么意思,换句话说,你所供的花自己得不到受用。「华」是提醒你自己这七个警觉性,这叫七种净华。不管你供养什么花,看到花就代表这七个意思,我们七净是不是现前。
  由此可知,佛门里面包括佛菩萨形像,一切设施都是表法的意思,开启我们的智慧光明。像我们供养灯烛,蜡烛,蜡烛放光明,代表般若智慧。蜡烛愈烧愈少,烧到最后没有了,代表燃烧自己照耀别人,舍己为人,取这个意思。所以供烛、供油灯,意思非常明显,电...(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0三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03》)


净公上人讲解菩提心集第一九卷





...书。他说:周居士这么大年龄,连邪正都不能辨别,这个我不要理他。你就知道一个真正修行人有慧眼,邪正辨别得清清楚楚。这些都是非常有声望,在国际上都有地位的,黄老居士不理;他教给我们的是老老实实、脚踏实地认真去修学。
  所以佛的光明就是圣教,经典是佛的光明,我们读诵经典就是佛光注照;经典在那里,不念,虽有佛光,不照我们。依教修行是佛光注照,诸位要懂这个意思;不是见光、见莲花,见什么奇奇怪怪的,那都没用处。启发我们心地光明,使我们能够辨别邪正、辨别是非、辨别真妄,这就是佛光常照。在西方极乐世界,佛光常照就是阿弥陀佛为我们说法没有中断;佛说法,我们听法,这是佛光常照义。常常听佛说法,破迷开悟,所以『菩提心增进不退』;菩提心是觉心,他心念念觉悟,他不迷了,觉心增上,所以不退。
  钞【今释,谓如大本言,见佛光明,而生慈心。又念佛之人,佛放光明,摄受此人。】
  这是讲冥显加持。冥是暗中佛加持你,所以念经、念佛,佛威神会加持你的。下面是比喻:
  钞【譬如日月,照烛暗途,不堕坑堑故。】
  在黑暗中我们有灯照明,就不会走错路,也不会遇到危险,取这个意思。
  钞【三者水鸟树林,风声乐响,皆说苦空,闻者常起念佛法僧之心,故不退。】
  西方世界一切所为都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换句话说,整个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全是阿弥陀佛的化身;连风声、鸟声都是阿弥陀佛的化身,六尘都宣说妙法,你想听什么法门,它就给你说什么法...(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0四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04》)


...一样。见思烦恼断了,这在净土里面讲就是事一心不乱,念佛的功夫念到事一心不乱,这是生方便土,决定不会退转到二乘位。实在讲西方极乐世界纯粹圆教大乘,决定没有退转的。
  钞【破尘沙,分破无明,生实报土,为智不退。】
  这是理一心不乱,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在西方极乐世界是实报庄严土,这是智,为什么?唯有智才能破沙尘惑、才能破无明。不像前面,前面事一心是定,念佛三昧可以达到事一心,不能达到理一心,理一心一定要开智慧。我们常讲,因戒生定。净土宗念佛人,那个戒是什么?所有一切统统放下,就依一部经、一个名号,这就是戒。你因这个,你才能得定,定就是事一心,戒就是功夫成片,决定专一。本经里面所说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一向专念,你心就清净,功夫成片。由功夫成片到事一心不乱,到定,成就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再开智慧,这个智慧就破无明、证法身,所以这个地方叫『智不退』。
  钞【破三惑尽,生寂光土,为位不退。】
  前面讲的位,像《妙宗钞》讲的位是小乘初果,圆教初信,这个地方讲的『位不退』,这是佛位,成了佛绝对不会退成菩萨。所以,这个位跟前面所说的位完全不相同。
  钞【则不退名同,而浅深自别,如九品义。】
  西方极乐世界四土三辈九品统统都是三不退,可是不退里面功夫、智慧都有浅深的差别。
  疏【又四教不退,非今经义。】
  『四教』是天台家讲的藏通别圆。天台大师就是智者大师,他在...(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0五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05》)


...有个小房子可以遮蔽风雨,吃得饱、穿得暖,足了,这是人生最快乐的事情。所以,「最上善人之会」的确是难遇。
  疏【岂可以少善少福而得生也。】
  善根、福德少了,不行。
  疏【於中。】
  现在要给我们解释什么叫善根,什么叫福德。
  疏【灵芝以善根为正行,属之持名,以福德为助行,属之净业三福。】
  这是讲古大德他们的解释,『灵芝』是宋朝时候人,他对戒律很有研究,所以有人称他为灵芝律师。他认为『善根』是正行,什么是善根?『持名』是善根。『福德』是助行,福德是什么?『净业三福』。净业三福是《观无量寿佛经》上讲的,他老人家认为这个是助行。
  疏【海东,则总以多善多福为正行,云是发菩提心;以少善少福为助行,云是执持名号。】
  这两个人见解完全不相同,海东法师他认为多善根、多福德,这是『发菩提心』;少善根、少福德是『执持名号』,执持名号反而变成少善根、少福德。这两位都是净土宗的大德,他们两个人见解不一样。下面是莲池大师的意思:
  疏【二义相违。】
  他们两个人讲的完全相违背。莲池大师也很圆融,他也不说哪个对,也不说哪个不对,他把两个融合起来。
  疏【今双为和会。】
  他把它和会起来。
  疏【谓欲生彼国,须多善多福。今持名,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正所是谓发菩提心,而为生彼国之大因缘也。】
  他把它一和会起来,『发菩提心』是正行,『持名』也是正行,发菩提心是助行,持名也是助行,正助都一样,统统是「发菩提心,执持名号」。莲池大师这样一和会,我们的疑虑就没有了。下面《钞》再详细说明这个事情:
  钞【相违者。】
  解释二义相违。
  钞【一以持名属正。】
  灵芝这一派所说的。
  钞【一以持名属助。】
  海东这一派主张的。
  钞【二说矛盾。而此经大旨,正重持名。】
  我们从经本来观察,《弥陀经》劝我们执持名号,《无量寿经》也劝我们执持名号,可见得净宗正行确实是执持名号。
  钞【若持名为助行,则下文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义云何通。】
  你把执持名号作为助行,这讲不通的。
  钞...(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0九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09》)


...样一和会,我们的疑虑就没有了。下面《钞》再详细说明这个事情:
  钞【相违者。】
  解释二义相违。
  钞【一以持名属正。】
  灵芝这一派所说的。
  钞【一以持名属助。】
  海东这一派主张的。
  钞【二说矛盾。而此经大旨,正重持名。】
  我们从经本来观察,《弥陀经》劝我们执持名号,《无量寿经》也劝我们执持名号,可见得净宗正行确实是执持名号。
  钞【若持名为助行,则下文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义云何通。】
  你把执持名号作为助行,这讲不通的。
  钞【助行持名,断无此理。】
  这是决定讲不通的,没这个道理。
  钞【又灵芝以观经三福配此福德,则第三福发菩提心乃成助行,与海东菩提心为正行,二亦矛盾。】
  他们两个讲正行、讲助行统统都不一样。
  钞【而观经以三福为净业正因,则助行菩提,亦无此理。】
  如果讲三福之「发菩提心」是助行,也讲不通。《无量寿经》,黄念祖老居士注解里面,讲宗旨,宗旨就是修行的纲领,他老人家是两句话,「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与莲池大师这个意思完全吻合。「发菩提心」是正行,「一向专念」是正行,他这个和会会得好。
  钞【今双为和会者,还以持名为正行,复以持名为发菩提心,则双取两家,而和会其义也。】
  这个大意明了之后,底下《演义》一段要细细跟诸位讲解:
  演【观经三福,为净业正因者,文云: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这三条一共十一句,就好比十一层大楼,后面包括前面,前面不能包括后面,就好像大楼第二层一定包括第一层,第一层不见得包括第二层,因为第二层不盖可以。你就晓得第一是根本的根本,这一条做不到,后面统统都没有。发菩提心是在第八层,前面七层都没有,哪来的菩提心?菩提心没有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7 20:35 , Processed in 0.194825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