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8-19 18:06
|
显示全部楼层
修治乐来疏导人的心志(劝人向善),因此观察一个地方的礼乐,便可了解这个国家的治乱(秩序混乱的国家,礼 节简慢,音乐放纵而无节制)。
【原文】子事父母,鸡初鸣,咸盥漱,冠、緌、缨、端、毕、绅、缙、笏,咸,皆也。绥,缨之饰也。端,玄端,士服也。庶人深衣也。绅,大带也。 左右佩用,必佩者,备尊者使令也。以适父母、舅姑之所。及所,下气怡声,问所欲而敬进之,柔色以温之。温,藉也。承尊者必和颜色也。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谏若不入,起敬起孝,悦 则复谏。父母怒,不悦,而挞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挞,击。父母虽没,将为善,思贻父母令名,必果。
【注释】咸盥漱:咸,皆。盥漱:洗手漱口。冠、绥、缨、端:摄冠、垂绥、 结缨、玄端。冠带结于颌下为缨,所余者下垂叫作绥。毕绅缙笏:毕,蔽膝,围于衣服前面的大巾,用以蔽护膝盖。以苇为材料。古时席地而坐,故设蔽膝。绅,大带。缙,红色帛布。笏,竹制的长方 形记事牌。古代官吏插笏于绅带之间,故名缙绅。佩用:佩戴完好,以备尊者使令。以适父母舅姑之所:适,之,前往。舅姑,公公婆婆。下气怡声:怡,悦。和悦的声调。温,藉也:孔颖达疏,「藉 者,所以承藉于物,言子事父母,当和柔颜色,承藉父母,若藻藉承玉然。」怡色:和悦的容色。思贻父母令名,必果:贻,遗也。令名,美名。果,决也。
【译文】儿子事奉父母,鸡叫头遍 时,就应起身梳洗、漱口,戴好帽子,把帽带系整齐、穿上正服,绑上蔽膝,系好大带,把笏插好(咸,皆的意思。绥,缨上的装饰。端,古代的一种黑色礼服,士人的服饰,庶民穿的是深色礼服。绅 ,大带),左右佩戴好日用的佩物(戴上一些必佩的物品,以备长辈随时差遣使用)。然后前往父母、公婆的处所。到了住所之后,和声和气,柔声询问父母、公婆喜欢吃什么,恭恭敬敬地进奉给父母 ,和颜悦色地承事父母(温,顺承的意思。侍奉父母必须和颜悦色)。父母有了过错,做晚辈的要和颜悦色、柔声细语地进谏。如果谏言不被接纳,就要更加恭敬地孝顺父母,等父母愉悦的时候,再进 谏言。即使招致父母生气发怒,鞭打自己到皮破血流的程度,也不应心存怨恨,反而要更加地恭敬和孝顺。即使父母过世了,子女将要行善做好事的时候,想到会给父母带来好的名声,就会坚决去做。
【原文】曾子曰:「孝子之养老,乐其耳目,安其寝处,以其饮食忠养之。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至于犬马尽然,而况于人乎?」
【注释】忠养:指尽心奉 养父母,不仅仅是照顾父母的身体而已。
【译文】曾子说:「孝子奉养父母,备礼乐以使父母的耳目愉悦,要使父母的寝处起居安适,对于饮食各方面,都要尽心仔细地照料和侍奉。父母所钟 爱的自己也应当钟爱,父母所恭敬的自己也应当恭敬,就是对父母钟爱的犬、马也是如此,何况对父母所敬爱的人呢!」
【原文】年不顺成,则天子素服,乘素车,食无乐。自贬损也 。
【注释】年不顺成:年成不好的时候。则天子素服,乘素车:素服,以素色缯制作的衣冠。素车,不上漆彩的车子。
【译文】年成不好的时候,天子则身穿以素色缯制作的衣冠,乘 坐不上漆彩的车子,进餐的时候不奏乐(减少用度责罚自己的意思)。
【原文】君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故,谓祭祀之时。君子远庖厨,凡有血气之类,弗 身践也。践当为翦,声之误。翦,犹杀也。
【注释】君子远庖厨:庖,屠杀牲畜的地方。厨,烹煮牲畜的处所。孟子曰:「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 远离庖厨也。」弗身践也:弗,不。践,当作「翦」,杀的意思。
【译文】诸侯国君没有特别的祭祀时不杀牛,大夫没有祭祀时不杀羊,士人没有祭祀时不杀狗、猪(故,特指祭祀)。君子要 远离杀生、烹煮的厨房,凡是有生命的禽兽,君子都不亲自宰杀(「践」应当为「翦」,读音相近造成的错误。翦,就是宰杀的意思)。
【原文】圣人南面而听天下,所且先者有五, 民不得与焉。且先,言未遑余事。一曰治亲,二曰报功,三曰举贤,四曰使能,五曰存爱。功,功臣也。存,察也。察有仁爱者。五者一得于天下,民无不足、无不赡。五者一物纰缪,民不得其死。物 ,犹事。纰,犹错也。五事得则民足,一事失则民不得其死,明政之难也。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矣。人道,谓此五事也。
【注释】南面:古代君主之位坐北朝南,故称「南面」。且 :将要。遑:闲暇;余裕。治亲:指依礼法端正亲属之间的关系。报功:酬报有功者。举贤:选用有德者入朝为官。使能:任用有专长的人。存爱:明察和奖励民间有善心善行之人。孔颖达疏:「存, 察也。爱,仁也。治亲、报功、举贤、使能,为政既足,又宜察于民下侧陋之中者,若有虽非贤能而有仁爱之心,亦赏异之。」一得:指统统做到。无不足:《集解》:「无不足,力皆足以自给。」赡 :丰裕。纰缪:错误。不得其死:不能够寿终正寝。死,此处指人的正常死亡,即自然衰老尽其天寿,无疾而终,古称寿终正寝。
【译文】圣明的天子君临天下,必将先做好五件事情,治理百 姓这件事还不在其内(且先,意思是说暂时还顾不上其他的事情)。这五项是:第一是治亲(依礼法端正亲属之间的关系,确定长幼尊卑的名份);第二是报功(封赏有功之臣);第三是举贤(举荐和 选拔贤德之人入朝参政);第四是使能(适当任用有才能的人);第五是存爱(明察和奖励民间那些有善心善行的人)(功,功臣。存,审察。审察有仁爱存心的人)。这五件事如果能统统做到,天下 的百姓就什么都不缺了,从此家家都将会过上丰裕的日子。如果这五件事有一件做不到,那么人民就将无法尽其天年而终(物,如同事情。纰,如同差错,谬误。这五件事情都能够做到,则人民就会富 足。其中一件事情没有做到,则人民就无从得以尽其天寿。说这些都是为了说明为政之不易啊)。圣明的天子治理天下,必须从人伦之道做起(人道,就是指上面所说的这五件事情)!
【原文 】是故人道亲亲,言先有恩。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爱百姓故刑罚中,刑罚中故庶民安,庶民安故财用足,财用足故百志成,百志 成故礼俗刑,礼俗刑然后乐。收族,序以昭穆也。严,犹尊也。百志,人之志意所欲也。刑,犹成也。《诗》云:「不显不承,无斁于人斯。」此之谓也。斁,厌也。言文王之德不显乎?不承先人之业 乎?言其显且承之,乐之无厌。
【译文】由此可见,人伦大道的根本在于亲亲(孝敬父母)(说的是先从身边恩重的亲人做起,懂得知恩报恩)。孝敬父母必能尊敬祖先;尊敬祖先,必能敬爱 宗族,遵循宗法;敬爱宗族,必能团结族人;团结族人,必能使宗庙肃穆庄严;宗庙肃穆庄严,必能敬重国家社稷;敬重国家社稷,必能爱护百姓;爱护百姓,刑罚必能公平得当;刑罚能够公平,百姓 就能安居乐业;百姓安居乐业,就能使财用充足;财用充足,则各种愿望都能达成。各种愿望都达成,则礼仪风俗就能自然形成。礼俗形成了,然后人人都能安乐(收族,以上下尊卑、亲疏远近之序团 结族人。严,如同尊敬。百志,人的意志所想要达到的。刑,如同形成)。《诗经》说:「文王能发扬光大先人的仁德,承继先人的事业,所以永远有人喜欢他那样伟大的人物啊!」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斁,厌弃,厌倦。意思是说文王难道没有彰显先人的德行吗?难道没有继承先人的事业吗?说他不仅彰显而且继承了先人的德业,并且乐于这项事业而不知厌倦。)
【原文】是故 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礼以导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
【注释】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孔颖达疏,「既六事随见而动,非 关其本性,故先代圣人在上制于正礼正乐以防之,不欲以外境恶事感之,故云『先王慎所以感之者』也。」礼以导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古代的圣人在上,制定正礼正乐以防止 邪恶,不希望外面环境的污染,败坏世道人心。同时用政令和刑罚来加以疏导和约束。其极一也:其目的是相同的。极,归。一,一致。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孔颖达疏,「结四事之功也。言民心所触 ,有前六事不同,故圣人用后四者制之,使俱得其所也。」
【译文】因此古代的圣王,对于能够触发人的内心情感的外在环境事物特别注意,所以他们用礼仪来引导人心,用音乐来调和人声, 用政令统一人们的行为,用刑罚防止人的邪恶。礼仪、音乐、刑罚、政令,它们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都是要使人心同归于和,因而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原文】是故治世之音安 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译文】所以太平盛世的音乐安详而欢乐,它的政治是宽和的。乱世的音乐充满怨恨而愤怒,它的政治是混乱的。亡国的 音乐哀伤而忧愁,因为他的百姓是流离困苦的。
【原文】音声之道,与政通矣。言八音和否随政。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怠懘之音矣。五者,君 、臣、民、事、物也。凡声浊者尊,清者卑。怠懘,敝败不和之貌也。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其臣坏;角乱则忧,其民怨;徵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财匮。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 。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
【注释】怠懘:怗懘,敝败,不和谐。商乱则陂,其臣坏:陂,音卑,倾斜。臣坏,臣不治于官,故称臣坏。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 :孔颖达疏:「迭,互也。陵,越也。若五声并和,则君臣上下不失。若五声不和,则君臣上下互相陵越,所以为慢也。崔氏云:『前是偏据一乱以为义,未足以为灭亡。今此以五者皆乱,故灭亡无日 矣。』」
【译文】声音的内在精神与政治是相通的(说明八音的安和或乖错与政治是相通的)。五音中的宫与君相对应,商与臣相对应,角与民相对应,徵与事相对应,羽与物相对应。如果君 、臣、民、事、物这五者都能协调而不乱,民间就不会出现不和谐的音乐(五者,指君、臣、民、事、物。凡是声音厚重表尊贵,清越表谦卑。怠懘,就是破败不和的样子。倾听一个地方的音乐,就可 以从中察知这个国家的治乱)。宫音乱就会显得荒散,表明国君骄恣,贤者离去;商音乱就会显得倾颓不正,表明臣道败坏而国事倾危;角音乱就会显得忧愁,表明人民愁怨而隐忧四伏;徵音乱就会显 得哀伤,表明百事烦苦而勤劳无功;羽音乱就会显得危迫,表明物资短缺而国用匮乏。如果五音皆乱而交相侵犯,就成为一种倾压陵越的「慢」音。国事到此,那么离灭亡时日就不远了(君、臣、民、 事、物,这五道混乱,则与其相对应的音声也会混乱。荒,如同散乱。陂,倾斜的意思)。
【原文】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几,近也。听乐而知政之得失,则能正、君、臣、民、事、物之礼也 。
【译文】国君如果同时深知礼和乐的妙用,就可以称之为有德之君了(几,近的意思。听乐从而知道政事的得失,就能够端正君、臣、民、事、物这五种礼)。
【原文】乐之隆,非 极音;食飨之礼,非致味。隆,犹盛。极,犹穷。是故先王之制礼乐(旧无先王至礼乐六字。补之),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教之使知好恶。
【注释】乐之隆非 极音:孔颖达疏,「隆,谓隆盛。言乐之隆盛,本在移风易俗,非崇重于钟鼓之音,故云『非极音也』。案论语云『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是也。」食飨之礼非致味:食飨,宗庙之祭。此礼的隆重, 在于祭祀者有孝敬的心,而不在于祭品有多么的美味。致,极,登峰造极。反人道之正:反,返归。反人道之正,返归到人们天性的道德正途。
【译文】音乐的隆盛,并非崇尚极致的钟鼓之音 。盛大的祭礼,不一定要有登峰造极的美味(隆,如同盛大。极,如同穷尽,极致)。因此古圣先王制订礼乐,目的不在于满足人们口腹耳目的欲望,而是在于教导人民辨别好恶、爱憎,而返归到人们 天性的道德正途(通过教化使人民知道善恶)。
【原文】乐由中出,和在心也。礼自外作。敬在貌也。大乐必易,大礼必简。易简,若于清庙大飨然也。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 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至,犹达行。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言顺天地之气与其数也。和,故百物不失;不失性也。节,故祀天祭地。成万物有功报焉也。
【注释】大乐必易 ,大礼必简:最盛大之乐仅一唱而三叹。最盛大的祭礼只用玄酒及生鱼、生肉而已。《集解》:「乐之大者必易,一唱三叹而有遗音,而不在乎幼眇之音也。礼之大者必简,玄酒、腥鱼而有遗味,而不 在乎仪物之繁也。」乐至则无怨:孔颖达疏,「至,谓达也,行也。乐行于人,由于和,故无怨矣。」礼至则不争:孔颖达疏,「礼行于民,由于谦敬,谦敬则不争也。」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 :揖让,拱手相揖,互相谦让。百姓没有怨恨纷争的心,则君王无为而治,揖让垂拱而天下自治,这个功效都是缘于礼乐的教化。
【译文】乐是内心的表现(和合发自内心),礼是外在的行为 (恭敬表现于外在行为)。盛大的音乐必然是平易的,重大的典礼必然是简约的(易,平易、简约就像在清庙举行祭礼一样)。乐教通行则人人心情舒畅而无怨恨,礼教通行则人人心存谦让而无冲突。 君王拱手揖让之间,而天下自治,说的就是礼乐的政治(至,犹达到、通行)。盛大的乐像天地一样一团和气,可以生养万物;隆重的礼像天地一样上下各就其位,尊卑有序(说明大礼大乐都是顺应天 地的规律和节奏的)。因为有和谐,所以能兼有万物而不失其本性(没有失去本性);因为有秩序,所以能够祭祀天地(以成就万物本性之功业而上报天地)。
【原文】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 礼。功,主于王业。治,主于教民。五帝殊时,不相沿乐;三王异世,不相袭礼。言其有损益也。故圣人作乐以应天,制礼以配地。礼乐明备,天地官矣。官,犹事也,各得其事。
【注释】五 帝:中国古代的五位帝王,有三种说法,分别是:太昊、神农、黄帝、少昊、颛顼;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三王:即夏禹王、商汤王、周文王。天地官矣:官,各得 其职。孔颖达疏:「官,犹事也。言圣人能使礼乐显明备具,则天地之事各得其利矣。」
【译文】王者功业成就,才开始作乐;社会安定时,才开始制礼(功,最重要的就是统一天下。治,最 重要的就是教化人民)。五帝所处的时代各不相同,所以各不沿袭前代的音乐;夏、商、周三王世事相异,也不沿用前代的礼制(指各有减少与增加)。所以圣人作乐,以对应上天冲和虚静、涵容万象 的胸襟;制礼,以对应大地尊卑有序、万物生长各循其道的法则。礼乐一旦明达完备,天地万物便可各得其所、各安其位(官,也就是任事,各司其职)。
【原文】故乐行而伦清,耳 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言乐用则正人理、和阴阳也。伦,谓人道也。
【注释】伦清:伦,伦类。清,清美。孔颖达疏:「伦,类也。以其正乐如上所为,故其乐施行而伦类 清美矣。」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孝经》云,「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孔颖达疏:「人听之,则耳目清明,血气和平也。乐法既善,变移敝恶之风,改革昏乱之俗,人无恶事 ,故『天下皆宁』矣。」
【译文】因此正乐通行而人伦正位,万类清美,使人耳聪目明,心气为之和平,良善的风俗随之潜移默化而蔚然形成,天下因此而太平(意思是说实行正乐则能端正人 的道德规范,和合阴阳。伦,为人之道)。
【原文】为人君者,谨其所好恶而已矣。君好之,则臣为之;上行之,则民从之。《诗》云:「诱民孔易。」此之谓也。诱,进也。孔,甚也。民从 君之所好恶,进之于善,无难也。
【注释】诱民孔易:引导民众是很容易的。诱,引导。孔,甚。
【译文】作为一国之君,所要做的无非就是要谨慎自己的好恶而已。君王所喜好的, 臣下一定会效仿;上面的人做什么,下面的百姓都会跟着去做。《诗经》上说:『引导民众其实是很容易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诱,引导。孔,很。人民顺从君王的喜好,因而引导他们去行善,不 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原文】君子曰:礼乐不可斯须去身。致乐以治心,乐由中出,故治心也。致礼以治躬。礼自外作,故治身也。心中斯须不和不乐,而鄙诈之心入之矣;鄙诈 入之,谓利欲生也。外貌斯须不庄不敬,而易慢之心入之矣。易,轻易也。
【注释】礼乐不可斯须去身:斯须,须臾、俄顷、片刻。去,离开。孔颖达疏:「言礼乐是治身之本,不可斯须去离于身 也。」致礼以治躬:致,深审。治躬,治身,调整身体与言行。易慢:轻忽怠慢。
【译文】君子说:「人们不可片刻离开礼乐。致力于乐,是为了陶冶心性(乐从内心发出,所以能陶冶心性) ;致力于礼,是为了调整身体与言行(礼是外在行为,所以能修正身行)。一个人的心中如果有片刻不和顺不喜乐,那卑劣而虚妄的念头就会趁机而入(卑鄙而虚妄的念头趁机而入,也就是说利养贪欲 就会产生)。外貌如果有片刻不庄重不恭敬,那轻忽怠慢的念头也会趁虚而入(易,轻易的意思)。」
【原文】故乐者,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是先王立乐之方也。
【译文】所以音乐能够融洽父子、君臣的感情,而使万民归附亲顺,这是古圣先王立乐的宗旨之所在。
【原文】先王之所以治天下者五:贵有德也,贵贵也,贵老也,敬长也,慈幼 也。此五者,先王之所以定天下也。贵有德,为其近于道也;贵贵,为其近于君也;贵老,为其近于亲也;敬长,为其近于兄也;慈幼,为其近于子也。言治国有家道也。
【注释】贵贵:敬重 有社会地位的人。第一个贵是动词,第二个贵是名词,指有社会地位的人。贵有德,为其近于道也:《集解》曰,「德者,行道而有得于心。人有一德,虽未必遽尽乎道之全,然亦道之所散而见也,故 曰『近乎道』。」
【译文】古圣先王特别重视以下五项来治理天下:一是尊重有德行的人;二是敬重有社会地位的人;三是尊重年老的人;四是敬重比自己年长的人;五是爱护晚辈。这五项是 先王用以安定天下的方法。尊重有德行的人,是因为他们接近于道;敬重地位尊贵的人,是因为他们近于大众拥戴的国君;尊重老人,是因为老人近似于父母;尊敬年长者,是因为他们近似于兄长;慈 爱晚辈,是因为晚辈近似于子女(这是说治理国家和治理家庭的道理是一样的)。
【原文】曾子曰:「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 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于亲,敢不敬乎?」遂,犹成也。
【注释】遗体:父母所遗留下来的身体。莅官:担任官职。莅,临视、治理 的意思。战陈:「陈」通「阵」,即战阵,服兵役之事。五者不遂,灾及于亲:遂,做到的意思。《集解》:「方氏悫曰:『身者,父母之遗体,五者不遂,则灾及其身,是及其亲也,岂孝也哉?』」
【译文】曾子说:人的身体,原是父母的身体所遗留下来的一部分。使用父母遗留下来的身体,怎么敢不恭敬呢?日常起居不庄重,就不是孝;为国君效力不忠诚,就不是孝;担任官职不认真 负责,就不是孝;跟朋友交往不讲信用,就不是孝;作战时没有勇敢的精神,就不是孝。这五点如果做不到,灾祸就会牵连到父母,怎么敢有丝毫的不恭敬呢(遂,如同做到)?
【原 文】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敷之而横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
【注释】置之而塞乎天地,敷之而横乎四海:置,通「植」, 树立、竖立。塞,充满。敷,铺开,扩展。孔颖达疏:「置,谓措置也。言孝道措置于天地之间,塞满天地。言上至天,下至地,谓感天地神明也。敷者,布也。布此孝道横被于四海。言孝道广远也。 」思:助词。
【译文】孝的意义,树立起来就会充满天地之间,普及起来就会遍及天下四海,孝行传承于后世就会无时不在(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诗经》说:「从西到东,从南到北 ,没有不遵从的。」说的正是这种情形。
【原文】孝有三:小孝用力,中孝用劳,大孝不匮。劳,犹功。思慈爱忘劳,可谓用力矣;尊仁安义,可谓用劳矣;博施备物,可谓不匮矣。 思慈爱忘劳,思父母之慈爱己,而自忘己之劳苦。父母爱之,喜而弗忘;父母恶之,惧而无怨;无怨,无怨于父母之心也。父母有过,谏而不逆;顺而谏之。父母既没,必求仁者之粟以祀之。此之谓礼 终。」喻贫困犹不取恶人之物以事己(己作亡)亲。
【注释】不匮:没有匮乏,无穷无尽。思慈爱忘劳,可谓用力矣:劳,功绩。孔颖达疏:「以庶人思父母慈爱,忘己恭耕之劳,可谓用力矣 。」尊仁安义,可谓用劳矣:孔颖达疏,「诸侯、卿、大夫、士尊重于仁,安行于义,心无劳倦,是可谓用劳矣。」博施备物,可谓不匮矣:博施,以仁德广施天下,德教加于百姓。备物,指仪卫、祭 祀等所用的器物。天子富有四海,用四海之内的物产来祭祀宗庙,并使百姓各自安守本分地礼敬祭祀,是谓不匮。父母既没,必求仁者之粟以祀之:没,去世。仁者之粟,指正当的收入。礼终:有始有 终的孝亲之礼。
【译文】孝道有三等:小孝靠的是劳力侍亲,中孝靠的是建立功劳,大孝是能永恒保持孝心,又能使天下人不失孝心孝行(劳,即功劳)。想到父母抚育的恩德,而忘记自己的 劳累辛苦,这是普通百姓用体力行孝。遵循道德,安于仁义,为国家建立功业,这是官宦用功劳行孝。天子以仁爱广施天下,德教加于百姓,以四海之内的物产来祭祀,并使四海之民各自安守本分地礼 敬祭祀,这就可以称作永不匮乏(思慈爱忘劳,就是说想到父母抚育自己的恩惠,自然就忘记了自己身体的疲劳)。父母喜爱自己,便高兴欢喜而不忘亲恩;父母讨厌自己,便戒惧反省而毫无怨言(无 怨,指没有一点埋怨父母之心);父母纵有过失,只婉言相劝而不忤逆指责(先顺从父母,而后再择机劝谏);父母去世之后,必以自己正当所得的食物来祭祀他们。这才是有始有终的孝亲之礼(意思 是纵然贫穷困顿,也不用恶人接济的财物来祭奠父母)。
【原文】壹举足而不敢忘父母,是故道而弗径,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遗体行危殆。壹出言而不敢忘父母,是故恶言不出 于口,忿言不及(及作反)于身。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径,步邪趋疾也。
【注释】危殆:危险。忿言:指他人的嗔忿之言。忿,愤怒;怨恨。
【译文】做人因为每走一 步都不敢忘记父母,所以走路必定会选择宽广的正道,而不贪图捷径,去走不安全的羊肠小路;过河时必定选择乘船而不轻易游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