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wlxg20130220

[其它] [倓虚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一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4-2 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识是平等性智,第八识是大圆镜智,这叫四智菩提证菩提果,这为智德,从智慧这方面证的,涅槃是断德。简单说,断这三种迷惑,断贪、瞋、痴净尽称谓断德,断惑证果,这四智菩提与这个涅槃的断德,是「元清净体」,这是一体二用,清净体是人人本有的,这个元字说当根本上起,原来就是一个清净法身,「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就是三德秘藏,怎么叫三德秘藏呢?人人本具,人人都不明白,藏者藏也,自己就藏起来了,藏在哪里呢?都藏在四相里头,人人都迷惑四相,把这个究竟的性理都迷昧啦,这是佛特意提出来,说二者「菩提涅槃,元清净体」,根本上就是个清净的,也不是现修出来的、也不是现炼出来的,就是人自己没有智慧,所以迷惑啦,迷惑还不要紧,还有一切污染,就不干净了,就堕落啦,所以佛说是无始劫来,「菩提涅槃,元清净体」,不是炼出来的,个个人本有的,你看经一说就说无始,没有说打哪里起头的,什么道理呢?这个理是个圆的,你说这个地球也是个圆的,你看天然生的都是圆的,造做出来的有方的;人的身体都是圆的,脸面也是圆,连头发稍都是圆的,胳膊也是圆时,手指头也是圆的,有长圆、有扁圆,这个圆不一样,这是个天然的,所以这三德秘藏,秘是见不着、藏是藏起来,打哪里成的呢?就是由戒、定、慧所成,要不这个学佛的人,也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都有相当的戒律,你要不受戒、不持戒,你就不明白佛法,也得不着佛法的好处。他怎么样,你还有污染吗?有沾污是你自己染的,你原来是个清净体,你染了就不清净啦,不清净再怎么办呢?你把他再刷洗净了,菩提佛果也不是造出来的、也不是修出来的,本来就有,人自己把自己都污染了,好比一个清净的身体沾了一身的臭泥,就不象样了,这是个比喻。佛说头一样用攀缘心为自性者,就是人正因的理性,上来已经说过啦,二者把这段文念过还没解释,就到了钟点了。二者无始,方才说的那个圆,他没有起头,他那个圆是滚圆,也不是长圆、也不是扁圆,这是叙说前边没解释的这个意思,再补充一下说这个,「菩提涅槃,元清净体」,这本来就是三德秘藏,人人具足,不是炼出来的、也不是修出来的,那么在我们人身上是什么呢?他在哪个地方才是呢?这底下就指出来。

「则汝今者」,这就是你阿难,佛对阿难说,现今这个,现今的是什么呢?说「识精元明」,这个识精若在旁的注解上,他还光说第八阿赖耶识、根本识,按天台教研究这个理,这是八个识都在里头,前五识也常说,有没听过的,也得知道知道,不然马马虎虎的讲过去,也不知讲的什么。这个前五识,就是打这个前五根上: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这说前五识,不说意根。这个识都叫心王,一共八个识、八个心王,余者心所就多了。说这个心王,这个地方表出来说识精,这八个王的这个精纯不杂、不染的这个地方,没有污染的这个时候,精是纯而不杂,就是人的主宰呀!人的这个知识,这根本的知识,这个识精是从哪里来的?说识精是元明,这个元,无始劫来本来就具的,不能说打哪里说起头,要说打哪个地方起头,这个理说不通,你要说打哪里生的,生的那个地方从哪里生的?你说八万名相也没有头,找不着头,他这个理就是个圆理,你看这个圆球,哪面都叫头、哪面也不是头,他是这么一种道理。这人人本具的天性,都是这个样,这个天性要说起来人还不容易信,尽虚空、遍法界,连诸佛菩萨带六道众生,统统都是这一个,大家要知道,你才分开,你一个、我一个,因什么分开呢?一个人一个身体,这个身体是我,他就忘了这个心性,身体是个物,自己不认得自己的性,不认得自己,拿这个物就当自己,身体不是自己是什么?可以说是我的,我也常说,这是谁的身体,这是我的身体,你还有个我呢,那个我就是人的天性,那是主人公,成佛也是他,六道轮回的众生也是他,就在你明白不明白,做的事情污染不污染,就是这么个意思。佛指出来对阿难说,上头这三德秘藏,这个菩提是般若德,是智慧;涅槃是解脱德,世间上一切不受他捆绑、不受他缠缚;元清净体是法身德,清净法身这是人人本具的,不是释迦佛他一个人有,因我们都迷惑了,自己不承认,这个地方是错处。佛是可怜我们这些人们,与他同依一个本体,都是同体的,他所以才出世,劝化人们,人类很不容易劝,因为迷得太深了、太久了,所以这底下就解释,佛对着阿难说,不是旁的,「则汝今者」,就是你现今的这个,现今的什么呢?「识精元明」,这个精纯的一个识,不污不染的这个识,这个地方就叫自证分,到了这个「菩提涅槃,元清净体」,这是证自证分,这就成就了这个根本,你要把这八个心王成就了,要按台教说,这是完完全全的,就是个自证分,所以由这个自证分本来是元明的,无始无终、明明了了,就是一个明白,那怎么办呢?「能生诸缘」,这个识他不守本位,他能生诸缘,这个缘当连络讲,当参集在一块堆,连络在一块就叫缘,这个识精,根本上就是一个光明正大的、明明了了的,就因他这个光明,就发生了知见,就成了见分啦,「缘所遗者」,缘就是所缘、能缘,就是一个知见的一分子,你看我们人的眼睛能见、耳朵能听,你知道这个能听、能见的就是心王,正式的大主宰,人自己都轻慢过去了。他是个大主宰,能生出诸缘来,诸缘所以有一个见分、有一个相分,见分是知见的一分子,见、闻、齅、尝、觉、知,这六样都叫见分,知见里头所缘的地方,就是六尘,要不修行人讲究一尘不染,这六样尘是个总名,色、声、香、味、触、法,眼见色尘、耳闻声尘、鼻齅香尘、舌尝味尘、身觉触尘、心分别法尘,这是六根染六尘,就化成心所,他就降下去啦,不能向上升,这是一定的理,他「能生诸缘」,见分能生四种缘,四种缘是亲因缘、所缘缘、等无间缘、增上缘,连络这四样亲因缘,他亲自打这元明里发生出来的,这叫因缘。亲因缘就现出有见来了,有知见一分子,就有了名字,知见一分子,所以底下就是等无间缘,等者就是多,这个阶级没有间断,一缘一切缘。今天,你看我们眼睛爱看什么、耳朵爱听什么,明天还是这么听,没有闲着的时候,就堕于声色,人都在声音里分别,说的什么话,好听不好听;形色里分别,好看不好看;鼻子分别是香是臭;舌头分别好吃不好吃;身上感觉舒服不舒服;心里分别善恶好丑、是非邪正,说是这么一套,就这样忙活,越忙活越迷惑,越迷惑越堕落,这就是人吃亏糊涂的地方,受苦的地方就在这里。四缘在见分上、相分上就是二缘,什么是相分?我上边说的色、声、香、味、触、法,这是有形相没有知觉,就叫尘,修行讲一尘不染,谁染尘?就是这个无明,他能生出诸缘来,这个因缘就转啦、就迷惑啦,「能生诸缘」,这个相分只有二缘,一个亲因缘,指着这个相说这是一个桌子,这是一个相,亲因缘打这里生起,这个桌子不错,你就和他连合上啦,心里头就有这么个相就叫亲因缘;你今天看这个桌子,明天又看见木头又好,又缘上啦,等无间缘,没有间歇着的时候,这是亲因缘、等无间缘;这底下就是所缘缘,这又深啦,就着到所缘上。

我们人的心都在所缘上,要不这人在世间吃苦呢?所缘头一样执着这个身体是我,这个身体不能独立,得帮忙的,衣、食、住,吃的、穿的、住的,你没有这三样,这身体不能存在,所以为这身体的存在,错认啦,就拿着这个身体就当做我,就为衣、食、住一天奔忙。这时代活一百岁的不多,也就是活七、八十岁还觉着不错,这个寿命还算很可以,还有活不到这个岁数就死了,他根本就是假借的嘛,怎么假借的呢?地、水、火、风这四大,皮肉筋骨这是地大成的,有形质的东西,血脉精液是水大成的,温热燥暖是火大成的,气力动转是风大成的,地、水、火、风结在一块,堆成这一个人,是谁拿这个结在一块呢?就是这个知觉,就是这个心王知识,他打这里一迷惑而生诸缘,就让这个缘,把你迷啦,「缘所遗者」,你这个见分是能缘,你说眼睛能看见桌子,这就是能缘,桌子是所缘,所缘的他打这里生起也叫亲因缘,你看见桌子,桌子是所看见的、眼睛是能看见的,这两样搁在一块堆,就叫所缘缘,所缘缘能缘、所缘,「能生诸缘」,这是个能缘,能缘底下「缘所遗者」,你就有了所缘,能缘是我们的知觉心,随着所缘就转了,随着所缘一转,「缘所遗者」,你这个能缘、所缘不要紧,把你本有的这个元明,「识精元明」就迷惑了,就不认得了,自己就不认得自己啦。你说这个身体,这是我,要分别开说是我的身体,这桌子是我的、这房子是我的,他当然有个主人,主人自己不认得主人,这叫反客为主;身体是客,不能常住,到了时候就得死,你活几万岁也得死,这是一定的道理,佛是说真理的,不是这么一说就算了,我嘴大,我说的就对,这种道理没有人相信,所以你得说出个道理来,这个地方说「缘所遗者」,你这「能生诸缘」,由能缘成了所缘,能缘就遗失了,把你自己的天然的「识精元明」就忘啦、就迷啦,要不怎么叫迷呢?说「缘所遗者」,说到这里,「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这个本明就是元明,原来自己这个明明白白的就弄错啦,都着在所有的这个相上。世间上所有声音也是相、形色也是相、闻的香味也是相、嘴里吃的滋味也是相、身的这个体完全也是相,心里头还有前五尘的影子,一起头的时候就叫法尘,这个法当什么讲呢?给你说不出什么样子来,这外边这五种眼见色、耳闻声、鼻齅香、舌尝味、身觉触,搁在心里头这么一分别,这个相的名字就叫法尘,也叫六尘,外边五尘里边一尘,「缘所遗者」,你这一生攀缘的心,你就把自已的天性,自己的「元清净体」根本就失掉了,就遗掉啦,这叫「背觉合尘」,你把自己本有的知觉违背啦,与世间上有声有色的事情合,把自己说忘了,就上尘世合在一块,「缘所遗者」,这个遗者就是自己遗失的,「由诸众生,遗此本明」,众生是六道的众生,天道比我们人高,福报寿命比我们长,他也是六道之一,我们人在中等,在人道以下还有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比我们人道苦得多,我们人在中等,所以佛出世还好教化,「由诸众生,遗此本明」,你把根本的元明虽然失了,可不是没有,还有,你自己不认得自己,「虽终日行,而不自觉」,像我给诸位讲经,你们诸位听,这是我们终日行的事情,行的什么事情?就是行的这个事,可说忘了自己啦,就都在这个声色货利里头,「虽终日行」,虽然终日没有歇着的时候,「而不自觉」,迷啦!然而每一个人也不觉悟,自己不认得自己是谁,就拿这个有形有相的身体当自己,其实他一天一变,我们这个身体,你假比要是十年不见面,就不认得了,因他的身体都变了,他变大了劲,就变在地里头去,就埋上啦,是不是?现在也有火化的,这就完了,这是个客嘛,他不是主人,这个主人是个常在的,客好比过路店,随住随走,就是这么个意思,所以「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这不是一步一步的挨着吗?「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你这根本上就有,不是打哪生的,本来就有,明明白白的,我这心里明明白白,我们心里明白,明白里头有个物,大家想想我也在内,你说我们这个明白,我说这句话,讲经的义理,你们听了心里说明白了,这不都在你心里头吗?这就染啦,染啦!你给我们讲这个干什么?我说这话就是让你们诸位不染,就是这么一句话,不要拿我说的话就当了道、就当了法,那就错啦!「义在言外」,说的这个义理在言语之外,让你转过来回光返照,你认识自己就对啦,这就叫佛法,「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说人生在世间上,这是从哪里来的呢?就是因「遗此本明」,根本上说是个明明白白的一个知觉心,「由诸众生」这个地方就是六道众生了,「遗此本明」,遗失了自己根本上这个明明白白的心,就是这个知识,指着这个精明说,「虽终日行」,虽然是终日行、住、坐、卧,这是本身能行、所行的事呢?世间上的人类都是国家的政民,士、农、工、商终日行的事情,「虽终日行,而不自觉」,然而你终日行,拿什么行?就是你这个「识精元明」,根本上这个明白,哪天你都用他,你不在他本身上用,而不自觉他自己这个本明,他自己不知道是本明,然而他可不能自觉,该怎么样呢?受苦吧!「枉入诸趣」,这十类众生,也说十二类众生,他怎么去了两类:有这个无情的和无相的两样,虚空他就是无相,没有形相,这也算一类众生,和我们统统是并行的,他也是一样,由这个本明所生的,虚空和土木金石,没有知觉、没有形相的两类众生,都是由本明自己迷惑得深啦,「由诸众生,遗此本明」,把自己这本有的明明白白的知觉,「虽终日行,而不自觉」,转过来一说,然而自己不觉悟自己,不知道自己就是一个本明,不知道该怎么样呢?「枉入诸趣」,枉就是冤枉,谁冤枉你?你自己把你自己就冤枉了,这个人人都是如此,冤枉怎么入诸趣呢?「枉入诸趣」,冤冤枉枉的,大材小用,拿着安乐的事情不安乐,就受了一切痛苦,「枉入诸趣」,六道也叫六趣,有说七趣,六道加上仙人名叫七趣;趣是趣向,我要奔向这个地方去,趣向这种事情。我们现今这个世界上,不是讲究修道的、炼神仙的,佛经上都有说,在「楞严经」最后有十种仙人,有十样的修行,到后边再详细说,又说修成了能升天,这天上不一样,有二十八层天:从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共二十八层天,修成仙位只在欲界第二层天,还不能作天王,他给人效力成了仙。中国人都常说、都承认的玉皇大帝,那叫忉利天,就在须弥山顶,现在的探险家看不着,到不了跟前,那有七重香水海、七重金山,此外还有铁围山,这离的太远,到不了那个地方叫地居天,还在地皮上取住,在须弥山顶十种仙,有飞行仙、地取仙,都是修行错啦,把本明失了,拿身体学修仙,最高修到第二层欲界天,还仍然未脱生死轮回,这叫「枉入诸趣」,冤冤枉枉的自己把自己冤枉的入了七趣里头,六道再加仙道叫七趣;仙人有十种方法修炼,有人说炼长生不死,活几万年死后能可以升天,这都弄错了。人人都有成佛的资格,那二十八层天,大家要知道,要在佛经上判别高低,那都是凡夫,连贤人都够不上,何况圣人?佛在圣人以上,平常修行人修到好处,也只能升到四天王天或忉利天,升到色界天都有禅定的工夫,那禅定是世间禅,不是出世间禅,成佛的出世上上禅,那更谈不到了,差得太远。这是佛给阿难指点出来,说是「虽终日行,而不自觉」,他自己有一个真正的知觉,他自己迷惑了,不认得自己啦,「枉入诸趣」,冤冤枉枉的到了这个七趣里头受苦。

辨析心目

阿难。汝今欲知奢摩他路。愿出生死。今复问汝。即时如来。举金色臂。屈五轮指。语阿难言。汝今见不。

此一节文是重斥妄计非心,怎么叫重斥妄计非心呢?上面佛把阿难已经审斥一回,他是妄想计度,就拿着当自己的心,阿难听佛一说,还仍然是妄计,所以佛又重新喝斥他,佛说你妄想执着,怎么合计也不对,永远也不能是你的心。这个佛法,心就是佛、佛就是心,若是认识本心,说立地成佛,大家要知道,因什么他不能成佛?说是因为不认识自己的本心,就是这么个意思。上面七处征心,他征求了七个地方全不是,他也是妄自计度了。上来他又请示,佛又告诉他说,这不是你的本心,他仍然还是妄想计度,到底也没说出他的真心是什么样,在这个地方大家要注意。所以因他总没有回答佛,说出真心到底在什么地方,所以佛在这时候叫一声阿难,「汝今欲知奢摩他路」,这是佛问他,因为以前你请示佛说「十方如来,得成菩提」是怎么成的?是依着这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成的道,请佛给我解释这个道理,从哪里开始?佛就向他一问一答,把七处征心的地方都说到了,他也没说对,在这时,佛又把他所问的话对他说:「阿难,汝今欲知奢摩他路,愿出生死」,他怕生死轮回,他所以求佛说这个道理,脱离生死之苦,佛把这件事提起来啦,奢摩他路是个简单的名词,上来是阿难问的,说十方如来成佛以这妙奢摩他、三摩禅那,他问的是三样,三样是什么?修行的法,总不出这三样:三止、三观、三谛,这地方我也得略说一说,大家记住,记不住的也得让他知道知道。他问的妙奢摩他就是三止,三摩钵提就是三观,禅那就是一境三谛,这三谛是什么?真谛、俗谛、中谛,怎么叫真谛?真是真假的真,把道理求实了就叫谛,所以一境说是三种三谛之理,一境是指什么?就指世间上所有的一切环境,这一切的环境是什么?眼见的形色、耳闻的声音、鼻闻的香臭、舌尝的滋味、身上感觉的冷热、心里分别的是非,你随举一样,这里头都有个三谛之理,都有究竟的真实义理,这真理有三样:真谛、俗谛、中谛,真、俗、中三谛之理,你说时六尘的境界,我们都迷在这六尘上,不是迷在形色上就是迷在声音上、或者香味上,身上贪求舒服、心里迷在是非邪正上,在这六尘境上你要把道理明白开了,随举一境就有三谛之理,你看这物件不是尘吗?一尘不染,你知道这个尘就是佛法,离开这个尘,你上哪里去找佛法?你得认得,你把这个理得研究真了是这么个道,你要不认得三谛之理,就成了六尘,所以说你举出一境就是三谛,不论是哪种环境,你就是声音形色、青黄赤白、长短方圆,这里头都有三谛之理,真谛就在这个境界上,就是真实的道理,你上哪里找真理去?俗谛,跟着世俗人这个心理,给他解释这个真谛理,世俗的心就是真谛,世俗人认识世俗上的环境-声色货利,这就是真谛,也随着世俗上说;到了究竟,真谛、俗谛都归中道,这就是中谛,究竟归在这个中谛上,是一种环境有三谛之理,这个中谛理呢?真俗这是两边,由浅入深到究竟呢?归这个中道,中道是真?是俗?所以这个地方的中道不是真不是俗,还不离开真俗二谛,说到这个地方怎么讲呢?也不可分别在这个分别相上,把你引到这个不可思议、不可分别的境界,到了不可分别的这个心,大家要知道,这个真心就现出来了。也不管是什么境界,你要分别,说他世俗也不是世俗、说他真谛理也不是真谛理,你拿这两边比,世间上这一切的声色货利都搁在这里,都是不可思议,你挂一漏万,你把这一样挂上了,旁的都又漏下去啦,那么这个不可思议是怎么一回事情呢?这叫一境三谛,这一种境界就是真、俗、中,也可以说真也可以说俗,也可以说中谛,真谛、俗谛、中谛,这个真谛、俗谛,哪个算是对呢?这三样合在一块就归到不可思议,你要着在真上也不对、着在俗上也不对、着在中上也不对,这三样就是一样,一而三、三而一,这一、三你要不可分别、不作思议的这个境界,就是你这一个心,就是三谛之理,所以这个名相不能不说一说,说我也知道,大家突然间一听,很生涩的,到后边,佛也知道法会上当时,一时也是解不开,他用人好明白的,所以一境就是三谛,以不思议心观不思议境,以不思议的行修这不思议的止,一行就是三止。上边一心就是三观,一心三观是空观、假观、中观;一行就是三止:体真止、方便随缘止、息二边分别止。这个名目,我这么一说,还归到不思议上,你要把分别心归在不思议心上,这也得很多的工夫,后边佛可以显出来,这经文上就得这么说说。一心三观就是空、假、中;一心三止:体真止、方便随缘止、息二边分别止;一境三谛:真谛理、俗谛理、中谛理,在这个地方必得这么说一说,你要明白这个理,在下文都是说以不思议心观不思议境,这简单的文,以不思议心观不思议境,起「一行三止」、「一心三观」、「一境三谛」这就是不思议的心。简单说,观这不思议的境,心是个知觉、境就是眼前看见的环境,眼见、耳闻,就拿这两样比这世间上一切环境,说到这里,佛先说了这么一个名词,你阿难不是愿出离生死苦海吗?「今复问汝」,这就拿这个事实比量这个道理,佛也知道当时法会上的人也是不好明白,拿这个好明白的,明白这个理是一样,佛说「今复问汝」,我今又得问问你,连问了好几回了,「今复问汝」,再问问你,说完这话,「即时如来,举金色臂」,佛的身体是金色放光,所以佛伸出这个胳膊、这个手,都是放光的金色,佛举出金色臂,臂说是胳膊,就是膀子和这一个手都举出来了,「屈五轮指」,一只手有五个手指头,佛的手指头都是圆满的,所以称五轮指,「屈五轮指」,俗语说就是个拳头,把这只手攒一个拳头,这是好懂的地方,「语阿难言,汝今见不?」就问阿难:「你看见吗?」

阿难言。见。佛言。汝何所见。阿难言。我见如来。举臂屈指。为光明拳。耀我心目。佛言。汝将谁见。阿难言。我与大众。同将眼见。

阿难回答说我看见啦!佛说你看见什么?阿难又说:「我看见佛,举臂屈指为光明拳,佛通身都是放光,举出来的光明拳,照耀我的心目」,这是阿难回答的话,要紧就在这里,佛特意这么问,阿难明明白白的说出来这耀我心目的话,佛言:「你怎么看见我这个拳头放光照耀你的眼?」你和谁看见,底下阿难又回答:「不但我看见,法会大众都看见啦!」「同将眼见」,都是拿眼睛看见的,还用问吗?这还不懂吗?

佛告阿难。汝今答我。如来屈指为光明拳。耀汝心目。汝目可见。以何为心。当我拳耀。阿难言。如来现今征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穷寻逐。即能推者。我将为心。

佛告诉阿难,刚才你答我说,如来屈指作光明拳,你拿眼晴看见举的拳头放光,你的眼晴可以看见,你拿眼睛看见我的拳,当我的拳耀时,你拿甚么为心呢?阿难说,如来现今又征求这个心,倒是在甚么地方?上边问的七处,我回答都不对,现今问我以何为心?心在何处?我推求穷究这个理,寻找这个理,逐是一样一样向里推求,这「推穷寻逐」四个字,「即能推者」,我拿这个就当我的心,他说的就像很对,他说到这里,佛就要他这句话。

佛言。咄。阿难。此非汝心。阿难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当名何等。

佛是诃斥他,说咄,这又错啦,你说「推穷寻逐」是你的心,这不是你的心,阿难一听,矍然就一害怕,避座就站起来了,这才站起来,合上掌是恭敬,对着佛表白说:「要以我推穷寻逐的这个不算心,佛陀说『当名何等?』应当给他起个甚么名字,这不叫心叫甚么?」

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

佛告诉阿难说,「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要紧就在这句话上注意,佛把真心告诉他就看他怎样接受法,佛说「虚妄相想」就是前尘,前边你所听见的这个话,我问的、你回答的话,这名字都叫前尘,这里有个道理,你不是说,追求的这个心,你拿他当心,这就叫前尘,在前边你知道这是一种尘相,尘相当然是虚妄,虚而不实、妄而不真,是一种形相,这个虚伪的这个形相,在虚妄的相上,起了个思想,就当是你的心了,说「惑汝真性」,他把你自己那个真正的心性迷惑住了,这地方要多说几句话,可以多研究研究。所以佛表示每个人皆有心,有心就能成佛,就是自己不容易承认,怎么不能承认呢?阿难说的统统的都是前尘虚妄的相想,像我们这个世界,不是佛给说开,不但阿难,人人都如此迷惑,拿阿难做样子,佛问阿难,就等于问大家一样,设身处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4-2 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就在这个时候,你听来的话、我问你的话、你回答的话,这都叫前尘,这都在前边,因前边的尘,你心里才有想这个前尘,你知道是虚妄的,就别拿着当真的,这是虚妄相,你起了个思想就迷惑了你,不但你迷惑,世间上的人都这么迷惑的,他迷惑你那个真实的心性,法会那时的听众,不但阿难不明白,法会大众也不明白,就是现在,我这是学佛说这句话,我想大众也不明白,这地方不是随便瞎白、随便乱说、随便乱想的事,这要处处求真。说「虚妄相想」,大家要是研究这部经,佛说了多少经,就是一种事,不管你是横说、竖说、尘说、剎说,都是一种事,早先我说过诸位有听过的,说是释迦佛夜睹明星悟道,我给大家说过这个道理,拿这个大圆镜子,我们这个人一举一动,统统都是影子,镜子里的影子。全世界的人,常说心性是个甚么样,人都迷惑这个心性,也有说是在肚皮里的肉团,是我的心,这样就迷惑啦,如果不对,甚么是个心呢?这道理,我给大家说个证据,光我说的不可相信,依释迦佛夜亲明星悟道,腊月初八里看见一颗明星,就明白了,这就认得本心了,他一见到明星,说奇哉!人人都有心,人人都有知觉,这奇不奇?这心里一触动还没起分别,这地方就对了,一分别说不对,要知道我的心有多大,尽虚空、遍法界,都是自己这个心,你认为心在肚皮里头,有的说在脑筋里头,这也不能说不对,是对了一点,我告诉你吧,人的迷惑劲很大,这种事要不是释迦佛出世,给你说明白了,都得糊涂死。夜睹明星悟道,他是见着自己的心啦,要不佛说这个也不对、那个也不对,他怎么见着心啦,这个心就是这么大,你看见,心就明白啦,明白是谁明白?不是心明白吗?你们诸位想一想,旁人还能明白吗?那不就是你的心明白,你看书上说那个明星,一照多少万里,你那个知觉心,就是多少万里大,这个地方还不承认,还不接受,上哪里接受佛法去?这个地方,要不给说明,人总是糊里糊涂的,怎么回事啦?见了明星怎么悟道呢?我们也看见明星,怎么不悟道?是不是?这个地方没人给点开,马马虎虎不去找真,这事情非求真不可,一步也不许让过,若是马马虎虎就过去啦,这是自己把自己骗啦,要知道,这个「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就好比大圆镜子里的影子,阿难尊者所听的那些话,他说的那些话,连佛所说的那些话,这都是镜子里的影子,这镜子是甚么?说「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真性好比是个大光明镜子,大家在这里要注意,大光明镜有多大-无量无边,说是这么大,普遍的都是,所以你要知道这个意思就好办啦,这镜子里的光,是尽虚空、遍法界,比喻就是人的真性,就是这么个样子。再说阿难他听的话、佛说的话、记得旁人的话、回答的话,这统统都是镜子里头影子,要不佛告诉他说是不对,这个要义就在这里,向这里体会能对啦。

「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佛又说你从无始劫来,顶到现在,你活在世上,是怎么回事?认贼为子,你拿着镜子里的影子,就当了自己的心,这是认错啦,「失汝元常」,把你本来的真常,永远不变的那个真心,你就丢失了,「故受轮转」,你才受六道轮回生死,没有了期,轮过来、转过去的。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佛宠弟。心爱佛故。令我出家。我心何独供养如来。乃至遍历恒沙国土。承事诸佛。及善知识。发大勇猛。行诸一切难行法事。皆用此心。纵令谤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若此发明。不是心者。我乃无心。同诸土木。离此觉知。更无所有。云何如来。说此非心。我实惊怖。兼此大众。无不疑惑。唯垂大悲。开示未悟。

这段经文倒好明白,这是阿难尊者诉说这个原因,让人疑惑,他以上说的本是真事,哪个地方不是用我这个心,佛宠幸的我,我敬爱佛故,才令我出家,我心何独供养如来,乃至遍历这恒沙国土,承事这诸佛及善知识,发大勇猛心,行诸一切难行的法事,皆用此心,「纵令谤法,永退善根」,我不学佛,毁坏佛法,也因此心,说到这里,再转过来说,「若此发明,不是心者,我乃无心」,每人都以这个为心,我不是成了无心的人了吗?没有心的人不是同诸土木吗?若「离此觉知,更无所有」,云何如来说此非心,这是阿难尊者自己说的,他的意思不但是自己心里迷惑,代表当时法会大众,当初也应这样问,现在大家听到这段经文,阿难尊者,也就替现在大家这么问,这个说话的,让人太不平啦,是不是?所以要紧就在这个地方,大家沉下心去,要明白这个真心,就在这段文上,我先说到一个比喻,大家就容易领会了,前文也不用讲不用说,说离此知觉,更无所有,不是知觉就是心吗?怎么说不是心啦?这地方就要研究,知觉二字代表六样:见、闻、齅、尝、觉、知,知觉二字代表六种胜义根,要向好处说就是六种胜义根,胜过一切浮尘根,胜义是真实之义,一点虚假也没有,要研究出这个心来,知觉二字,说一个字也可代表六个字。这见、闻、齅、尝、觉、知要明白了,就是入道的十个门径,真心带偏真的心、妄心、缘影心,这是四层,在这里不怕费事,要多说几句话,大家沉下心去听,慢慢的也能了解。六根就拿一个,眼见的见字代表,他这里头有本见,本知见、本知觉,就照着知觉说,有本知觉、能知觉、所知觉,还有个缘影的知觉,这四层,不但阿难尊者如此,我们都是凡夫,阿难代表当时的人,代表现在研究佛经的,都是这么个心理。我们凡夫,不要说真心,你就是偏真的也不明白,妄想心也不知道,都是缘影心,说这事情,拿甚么分别,你得表示出来,说出个目标,好让人研究。假定说,我们先拿看见的见字也分三样,他说见着了,就好比眼前,你看着佛像了,这见着了,你这一见的时刻,所看见的是个物,你的眼一见这是能见,能所先要分开,见着了,你说明白了;这个了,正式代表知觉,了就是明了,见也不要着能见、也不要着所见,所见的是物、能见的是偏真,你不着物,这是一个偏偏在一块是真的,我不着在所见的相上,这地方关乎目见,那个地方还有影子,这是一个本见、一个能见、一个执所见,这三样就清楚了。甚么是影子?就是你知见的见,好似个镜子似的,明明亮亮的、明明了了的,外面有甚么相,里头就有甚么影子,这个名字,就叫缘影,缘是向一块连络,这叫缘;你见到佛相,这是连络上,在连络一块的时刻,你要不作分别,在能见的这边,这是偏真,我见着佛相,不着在相上,相就是所见,能见、所见先分开,本来就有个明明了了,你要没有个明了,你拿甚么当能见?拿甚么当所见?这能见所见都在后边的了字上,这三样:真心、偏心、妄心,就是真知觉、遍知觉、妄知觉。这个明了的心,不认得明了的心,自己不认识自己这个明明了了的心,认得甚么啦?他把这个所见的相,他执着住了,说见着了,见着了,他不能说回光返照,我还有个能见的见,他就着在这个相上,他一着在这个相上,当时有相,有实在物那不算是影子,他把这个物见完了,他心里头还有这么个影子,大家这个地方明白了吗?见、能见、所见,完了还有个影子,这四层分开了,这是要紧的地方。说真心,就是个了,明了就完啦,你要是所明了、能明了,就错啦!你要着在所上,就是妄心,你看见了,虽然是个所见的妄心,你还有个相在那里对着你,但当你转过脸来,你心里头还有个影子,这是缘影心。你们诸位来此听法,我们这是研究,大家在这个地方,分开这四层,把这四层分开了,说这个修行,怎么叫修行?你明白这个本知觉,就是这个了字,说明了,就在这个本知觉上,你要能观这个明了,就与见性的地方摸着边了,明心见性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明者。在此这是阿难说,要依着佛陀这么一说,我这成了没有心的人,「同诸土木,离此觉知,更无所有」,是不是?我疑惑这个知觉心,佛陀说这不是心,我心里实在是恐怖,不但我一个人,「兼此大众,无不疑惑。」

请求佛大慈大悲,开导指示未醒悟的人,这是阿难尊者,心里不了解,代表大众求佛详细的解释,刚才说过能见、所见、本见、缘影都是这个。阿难尊者对佛说的这个话,「离此觉知,更无所有」,这就是错认名词,他不知道名词里有深浅,他就拿着缘影,当了本知本觉,这不差的太远么,他当然是这么说,「离此觉知,更无所有」,阿难尊者拿着缘影,当是本知觉,其实连能知觉都够不上,他说是「更无所有,云何如来,说此非心?」佛怎么说这不是心?「我实惊怖」,不但我一个人,兼着法会大众,哪个人不疑惑?说到这里,这才请求佛,详细的开示,唯垂大悲开示未悟,还得求佛,发大慈悲心,开导指示我们未醒悟的人,这是阿难代表大众请佛说所以然处。

尔时世尊。开示阿难。及诸大众。欲令心入无生法忍。于师子座。摩阿难顶。而告之言。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

「尔时」就是在阿难请求佛说法的时候,「开示阿难,及诸大众」,佛开示是个甚么宗旨,当然是心里有个宗旨,「欲令心入无生法忍」,佛的心理,都是希望说这个话,使令他们法会上的人们,入无生法忍,这五个字也是最要紧,这五个字分三层解释;这个入字,本代表修证,怎么修怎么证果,先从修入,可以入到究竟果位,入字是修行的因果,无生法就是指人的性理,不但人,连世间上万物,统统是一样,受天然的性理,一点不偏,因为人不知道,佛要让阿难及诸大众,欲希望使令他们入无生法忍;忍字作一个地位讲,在修道的地位上,佛经上都用这个忍字,入是修证的意思,修是入手,证要入理,这是修证的关系,无生法是性理,这个性理是不生不灭的,根本上就没有生灭,人要都明白了究竟的性理,立地成佛,怎么叫立地成佛?这指着上根利智的,根本就清净,如果染污的深、迷惑深的,那就不容易,得慢来,要不怎么叫「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啦?这无生法是人人秉承的天然的理性,人、佛、万物,统统是一个理性,大家要知道,不论是诸佛,无量的众生、昆虫草木都是一个性,就在你用得对不对、认识得真不真,要紧的就在这个地方。所以这个名字,就叫无生法,法字当个样子讲,就是不生不灭的这个样子,这没法起名字,他无形无相不好表示,表示出来,都不是你这个心悟这个理,悟到了就行。你心里有着个甚么样就错了,你一着这个样就是影子,这地方得要慢慢的,后边经文上都有解释无生法忍,这是说佛的希望,就是这么个样子。

佛的座位叫师子座,世间上帝治时代,皇帝叫龙位,大将军大元帅叫虎位,佛坐的法座,称师子座,在座上摩阿难的头顶,这是佛安慰他,因他心里迷惑,「而告之言」,这个地方接着就向他说话,说你们素常不留心,不详细的考查本如来常说,不是现今才对你们说。

这一句话,这就开总诸法都有啦,所有的世间上,尽其所有的宇宙、山河、大地、森罗万象是总说,底下才分开,你怎么说没有心呢?阿难一听,他认为无心,其实佛不是不承认他这个心,佛完全知道他错认他心里头的缘影为心,所以佛才驳他,他拿缘影就当了能知、所知、本知觉啦!其实连妄想心都够不上,不但阿难,连我们世间人,统统都是这样。假比你讲经,我们一听说话,大家记住了,这都是影子,我说的话你往理上会,这就能接受,你把这话记住,你们说的我学会了,学会了还是个影子,你再传给他还是个影子,要紧的地方说在这里,很难明白。习惯性我们人都用常了,人人都用缘影心,他拿这一个心代表三个心:本知觉、能知觉、所知觉,就凭一个缘影心,代表三种知觉,这一错永错,佛先说,阿难一听没有心,说这不是心,这不是没有心了吗?佛说的哪能说没有心呢?这是给他总起来,又分别开说一切因果,这是分别开说世界,大则世界,由因克果,小则微尘,这把世界上分别开说完了,「因心成体」,要没有心,怎么成具体?管你是甚么物、怎么成的,他就因无形相不好表示,人就不承认,人都着在相上,人的迷惑就迷惑在这里,自己的本知本觉就迷昧了,这是根本上的错,在这里说是「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这些东西,是「因心成体」,都是这个心成的体。

阿难。若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叶缕结。诘其根元。咸有体性。

以下又详细说,就如同这个世界上,诸般样形形色色一切所有,「其中乃至」,乃至是超略之辞,说世界所有的这个名字色相太多啦!乃至最微末的东西是甚么呢?「草叶缕结」,一个草一个叶,那也有性,没有性拿甚么成的?那个布缕裁衣裳,绞下来的布条,那不是废物吗?你知道没有用的也都有性,就怕你不追求,你要判问其元,哪个物都有体、哪个物都有性,说是一点布条、一点草叶,都有体性。大家还要知道,这地方一听,恐怕就迷惑啦!草叶的性,同诸佛菩萨那个性一般大,这地方要不注意,在这里要不发疑,佛法就没法明白,这是可疑的地方,常常的疑,就能了然,「诘其根元」,说你盘其他的根元来,「咸有体性」,统统的有体有性,只要有个体,就有个性,体是有所表、性是无所表,他这个无所表,才生出这个有所表的相来,底下又说。

纵令虚空。亦有名貌。何况清净。妙净明心。性一切心。而自无体。

就是虚空也有个名字、也有个相貌,眼前虽看不见虚空,他也有性,「何况清净,妙净明心?性一切心,而自无体」,说到这里是说有体,你怎么说没有心?这地方就怕不到根本上追求,你追求也追求不到。先说纵令虚空也有名、也有相貌,底下又一比况,「何况清净,妙净明心?」要紧就在这里,这个「妙净明心」是指着三因的理性,这是形相,由法身般若解脱,那是三德的秘相,所以这个地方,这三层事情:人与万物、飞禽动植,统统是一样,何况是比喻清净二字?都是清净的,清净的妙、清净的净、清净的明,是这么个简单的名字,就是个心性。这个性是个体、心是个用,这体用是不离的,你那个性一变化发动就是心,心的具体就是性,这心性不二,这一体大用,分开来这说是甚么?是妙、净、明,是这三个字,这妙、净、明从哪里来的?是由人人本具,一切万物统统具足,就是妙、净、明,指着修行说妙、净、明,指着人人本具的,根本上人人皆有,正因理性、缘因善性、了因慧性,正、缘、了三因,这个人人都有,正因理性、缘因善性、了因慧性,这三性不但人人皆有,一切万物都有,一点也不缺。清净两个字,贯着妙、净、明三样,这个妙要在三法里头就证法身、缘因善性就是这个净、这个明亮就是了因慧性,这是「三德秘藏」,修行来证果,要没有妙、净、明,怎么能成三德佛果?这妙净明、正缘了,人人本具来的,就是这么个意思。其实就是这样,不是从小往大处长,本来就是这么大,就因人迷惑的有深浅的关系,说「妙净明心」,拿这个心算个本位,发起这个作用,有了名词,是「妙净明心」,这里是「三德秘藏」的一个修法。三因是成佛的因、妙净明是成佛的法、法身般若解脱是成佛的果,这地方都要紧,所以佛这么一比况,「何况清净,妙净明心?」妙、净、明这个心,这是个知觉,连体一齐说,「性一切心」,「妙净明心」和这个性,他是连着心性不二,所以性是一切心、心就是一切性,这句话,这是说有体,这是佛说的明明白白的有体,你自己糊涂不悟,你就说没有体,拿缘影就当了本来的知觉和能知觉,其实你连所知觉都够不上。

若汝执吝。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别有全性。

此一科文,这是微细发明,分别无性的道理,说明人所用的这个心,你要是用这个分别心,他没有完全的性体,这个题目就是这么个意思。正文上说,「若汝执吝,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这是佛陀承着上文,阿难请问佛法,他完全是以分别心为主,他听闻佛法也是用分别心,以着这个为佛法,所以佛说,你是执着,「若汝执吝,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这十六个字,这是一段文,这四句话,佛问阿难,说设若你执着住,吝是不舍,不舍你这个执着的分别性,你分别所觉、所观,你所知觉的、你所观照的、所观察的,这都是用这个所知觉、所观察的心,「所了知性」,你这个「分别觉观」,这就是「所了知性」,怎么叫「所了知性」?人心中的这个明了,明明了了知道啦!这里是个了知,我了然啦,这道理有三种分析:有所了知、能了知、本了知,简单的说,所了知、所知道的这个事情,我明了、知道啦,是这么句说话。你所了知、所明白的这是世间上有这种事物你才明白,所有的物,就是你所知道的,了然知道,说这个性,这是无着世间上的形形色色,这一切的形相,起的分别心,这不是究竟的真心,佛说「若汝执吝」不舍,你这个「分别觉观」,这都是「所了知性」,所了知道的不是本知觉、也不是能知觉,你先知道所有的东西,不知道能知觉是个甚么样,再进一步,那本来的知觉是甚么也不知道,这是佛对阿难说,世间上的人心都是所了知。大家要知道,这是我所说的话,你们诸位也都知道,所知道的是甚么?我所说的话,这就算是声音,这个声音上的分别成一句话,所以这是形相上,有分别的也是一样,你要再说,身上感觉是冷是热,也是分别,你没离开这六尘,眼见的形色、耳闻的声音、鼻子闻的香、舌尝的味、身上感觉的冷热、心里分别的是非,这都是所了知,你要学佛把所了知放下,要明了本知觉才行,能了知还没到家,这是三种分别。佛者觉义,全在个知觉上,知觉分所知、能知、本知、了知,你见的尘相,借着六尘相,你就起了知觉,你要没有六尘之相,你还有知觉没有?就不知道了,这就是普通人,都是这么样,所以说,「若汝执吝,分别觉观」,所分别的知觉、所分别的观察,都是所了知性,所明了的知道的性,拿这个不是你的本心,人都以这个为心,说「必为心者」,你拿这个一定当心,你永远是凡夫,你不能知道佛的心,成佛也是心,我们在世间上,都把声色货利当是心。你问世间上的心,这就多了,有善有恶,这个善恶里头,就分多少层,善有多少善、恶有多少恶,这还是在人道里说,分善分恶,所以人道里头有苦有乐,作善的人就乐、作恶的人就受苦,跑也跑不掉,佛对阿难说。

阿难是代表法会大众,他就这么问,佛就对他说,法会大众就跟着听,这地方是第一句,说阿难你这个心,若是执吝不舍,「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别有全性」,佛说你要一定执着不舍,你拿着了知性说当你的心,这里头有条件,此心即应离诸一切所了知的心,即应当离诸一切,离开世间上的,诸般一切的甚么呢?是色、香、味、触,这是人所执着的,无非就是这六种事情: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这都是人所执着的六种尘相,拿甚么执着呢?就拿见、闻、齅、尝、觉、知,眼见、耳闻、鼻齅、舌尝、身触、心知,对着甚么?他这个知觉,对着色、声、香、味、触五尘,心里分别是非,佛说你要拿这个所了知的心,必定认为是心,就是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你先要离开色相、滋味、触觉,把这种所知觉都去了,这都是诸尘事业,谓诸尘、色有多少种色?香、味、触有多少样?这叫诸尘事业,每天在这些事情里头造这种业,你要把这个色、香、味、触,诸尘事业你都放下,你得「别有全性」,你特别的得有一个全性,这就可以算是你的心,你六尘放下,你就没有抓手啦!你就疑惑你没有心啦?这就是你的错处,你离开诸尘事业,没有抓手,没有明白的地方,你要是离开诸尘事业,特别的还有完全独立的性,那就对啦!

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

拿这个做比例,就如同阿难,你现今承听我说法,拿耳朵听,我说的明心见性的法,你要知道,你听,拿甚么听?我说的法,那是甚么法?你当知此是因声而有分别,就因我说法的声音,你心里就起了分别,心起分别,就是所了知、所分别的,因我说的声音而分别,有所了别就不对,要意在言外,佛说法的这种义理在言语以外,佛说法不直接着说,要直接着说就错,他得曲引,绕着弯的把你引到明心见性为止。佛说来说去,说到这里,不容易听懂,我在文外,说上几句话,他那个究竟的理,就是让人认得真心,有一句成话: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哪个人皆有心,心是知觉性,知觉是心简略的名词,广说见、闻、齅、尝、觉、知这六样,再简单说就是个觉,你觉悟不觉悟,这个佛字怎么讲?中国话就是觉字,这个知觉就是人的本心,印度话叫佛陀,我们中国就叫佛,佛是甚么意思?就是个觉字,大家这地方得要知道,知觉的觉,有所知觉、有能知觉、有本知觉,这个真心是本有的知觉。圣人的心,他是了然能知觉,我们凡人的心都是所知觉,完全都是所知觉,世间所有的,我以着这个知觉,所以因此这个所知觉的心,他有三种作用:本知觉、能知觉、所知觉,这三种作用,我们就用一种,就知道所知觉,我所说的话,你们诸位都听见,说我明白了,这是我所说的话,我说话的宗旨在哪里?不知道为甚么说这些话呢?佛也是尘说、剎说、横说、竖说,说了多少的话,为什么?就是让人认得自己这个知觉,认得这个本知觉,这人都有知觉,完全用的所知觉,世间所有的物都知道,我所说的话,你们诸位都知道,那么佛说的话你拿着当所知觉,由所知觉他把你引导那个本知觉去,就是这么个道理。其实没有旁的事情,还就是一个知觉,你从你的所知觉认得自己的本知觉就对啦!哪个人没有知觉?自己的知觉不认得自己的知觉,认得什么呢?认得你所说话的声音,眼睛看见色,青、黄、赤、白;声音,工商交际于大声小声;香有多少种香?味有苦、辣、酸、甜,好吃不好吃;身上辨出冷、热、涩、滑;心里分别是、非、邪、正,这点所知觉,佛为的用这所知觉,把你引到本知觉上,本知觉才是真心,要不怎么说即心即佛?他说真心就是佛,佛就是人的真心,你要能认得自己的真心,你就可以成佛,就因这个真心不好认,所以这个佛就不好成,就是这么个意思。佛说的这许多的话,就是让你从这个所知觉的心,认识你的本知觉的心,就是这么个道理。我这是文外头,添上这么几句话,省得大家头一次听经,因为他不常听,心里头闷的不知道这话从哪里来的?为什么说的?就是因为本知觉难明白,人都用这个所知觉用惯啦,怎么叫所知觉呢?世间上所有的声音、形色,我都知道,这都是叫所知觉,所见所闻,一共这是六样,三六一十八,见、闻、齅、尝、觉、知,见什么知什么,色、声、香、味、触、法,十二样发生了六种认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一共是十八界,我们这个人,就在这里头作活计,每天不知道所以然处,是怎么回事情,佛为的把这种事情说开了、说明白了。「明心见性」,明白自己的心、见着自己的性,你就可以成佛,是怎么个意思?这地方他本真不是容易明白的事情,这个佛,他是千变万化给人说,非让人明白不可,这要有一分真心,上里头一定的钻研,谁都能明白,佛是为的让人明白。你要想着,一听就明白了,那个东西再说一句话吧,你也就不值钱了,唱歌的一听就懂,说诗词的、说书的一听就明白,这个话要是你不常听,也转不过弯来。佛说这个道理也是先说比喻,说我今天给你说法,你今天听见我说的话,我说的话是从嘴里放出声音,因这声音你就起了分别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4-2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出话来你就知道是吗?是个分别心,佛说法,为让你由这分别心上,认识你自己的无分别心,那个真心是无分别心;我们这个妄想心,是个分别心,是这么个意思。你要不把所知所见放下,你不能知道能知能见,你要没有能知能见、所知所见,你不能显出本知本见,这个真心就是本知本见,本来我就知道,就因拿着世间上的环境就迷惑啦,都成了所知觉啦,本知觉就付诸度外了,其实那条路上还都是本知觉,在本知觉发生出作用来,这个人都是这么习惯了,这根本知觉就不知道啦。这里佛说今天我给你们说法,因我说法的声音,你们就起分别,起分别就是所知觉,拿这一样比例,你说话我听见了、你那形相我看见了;你说的话,我心里也有个觉悟,这都叫所觉所悟,底下佛说说-

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

纵让你把眼睛见、耳朵闻、身上感觉、心里头知道,你说这个不对,这都是所知所觉,我都把他灭了,「内守幽闲」,我外边也不听声、也不尝味、也不感觉,我心里「内守幽闲」,幽静闲括一念不起,清清闲闲,你知道,你心思这个就对了,这也是不对,「犹为法尘分别影事」,你是在外头看见、听见、你心里感觉出来,这都是影子,你知道、你听见佛说法、你记住不忘,这不对,佛是意在言外,意思是在言语之外,他就不容易明白了,说你「内守幽闲」,你心理幽静闲括一念不起,你认为对,这还是影子,你就是听过人家说心里一念不起,我这个见、闻、觉、知,把他销灭了,也不对,「纵灭一切见闻觉知」,你灭完了,你心里还有影子,外边不见不闻、不觉不知,你心里不是还有个影子吗?那一念不起的影子就是法尘,怎么叫法尘?外边见闻色、声、香、味、触,心里头还有个影子,这就叫法尘,法尘不灭的时候真心是显不出来的,就叫影子,也叫法尘的影子,见着什么一分别就是法尘,法尘现出相来在心里,好比见着月是个圆的,心里有个月亮的影子,这地方这不是真心。说到这里,佛想给他夺过来,还怕他不明白,不要说我们不容易明白,佛在法会上善巧说法,法会大众跟佛多少年,还不明白,何况我们这时候听不懂呢?因为这种道理是难明白的事情,慢慢的一点一点的就认进去了,这点,佛把头说完了,底下又纵着他说。

我非敕汝。执为非心。但汝于心。微细揣摩。

佛说你这个见、闻、觉、知,本是所见所闻、所觉所知,这不是一个本知本觉,这事情你不信,不容易明白、不容易接受,「我非敕汝,执为非心」,我不是要你执为非心,就照着你那个心说,这就是纵着他说,「但汝于心,微细揣摩」,你别听我说的话「执为非心」,我说的话你不懂,但是你在心里头你微微细细的,你自己揣摩揣摩。

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

怎么叫前尘呢?你前头听见的话,我说话这是声尘,你眼睛见的色相,这是色尘,拿眼见、耳闻两种比喻六尘,但汝于心微知的揣摩,「若离前尘」,若离所听所见的事情,你把见的色、闻的声都离开了,离开前尘「有分别性」,把前尘离了,你不用声音色相,你心里还起了个分别性,「即真汝心」,那才是你的真心,你离开声音和形相,你就不会分别,没有分别心,你还变化不出来吗?你心里头还明白不明白呢?就在这句话上,「但汝于心,微细揣摩」,单单的在你自己心里,微微细细的揣摩揣摩,若离前边的尘相,你还有分别性,若离开前尘,我还有分别性,还有分别没有?没有,哪有分别性呢?那就算你的真心,你离开那个就算有分别性,你离开我说的话、你离开形相,你这个心就没有分别啦。

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

这就显出来啦,若是你的能分别性、所分别性,离开所有的色、声、香、味、触这些尘,若离开前尘,就无有体,就没有你心的本体,什么也没有,你离开世界上的六尘,「斯则前尘分别影事」,你就知道你早先心里的明白知道,看见那还都是分别的影子,那也不是你的本心,因什么?这分别影子的事情就不好呢?是不是?说这个尘。

尘非常住。若变灭时。此心则同龟毛兔角。

你要知道,你不时要常住真心吗?永远不生不灭,根本是想脱离生死,你身上有个不生不死,本来就有,你自己不承认,你承认有生有死的,人的身体到时候就死,随业再投胎,又是生,人人都如此,有生就有死、有死就有生,离不开生死,这生死怎么不好呢?痛苦很多,小孩生下来就哭,人到临死又哭,这个哭不是好受的事情,这不是苦恼事吗?你要想离开这个,你得把这个理明白开了,你那个前尘,那都是分别影子,这个尘不能常住,是个无常,这个人都怕无常,「若变灭时」,那个尘相,我们这个身体,这是六尘成的,所以这个身体都是四大成的:皮肉筋骨是地大成的、血脉精液是水大成的、气力动转是风大成的、温热燥暖是火大成的,还有全身的毛孔都是空大成的。地、水、火、风、空,这五样成的人身,离开一样就得死,你这个知觉用不着的这五样,自己不承认,就是着相着惯了,天天眼睛看见是相、耳朵听的是声音,你离开声和相,你就不承认,你这个无形无相的知觉,不知道无形无相的就是你的本心,你知道在这个地方转个弯,就容易了,若变灭时,有形有色的东西不能长远,「此心则同龟毛兔角」,你拿那个当你的心,那是所知觉的心,所知觉世界上有形相的,都是无常的,到时就坏、到时就变,你看这个人,像我这么大岁数,那还能活多少年,顶多再活三年二年了不得啦,这不是在这里摆着吗?是不是?自己也承认了,你知道这个地方他就变了,幼而壮、壮而老,这就是变,老则死,这就销灭啦,变来变去就销灭,人人都如此。你有不生不死的、不销灭的,你自己不承认,你要是拿着这个有生有灭的这个心,你着在这个有形相的身体上,你脱不了生死,怎么能了脱生死呢?「此心则同龟毛兔角」,那个龟从来没有毛,兔从来没有角,你光说,他是一句空话,你光说我有个心,你心是个所知觉的心,所知觉的东西没有啦,你的心还有没有呢?你心思心思,不也就跟着没有了吗?也就灭啦,那就是个妄想心,佛说的这些话,就是为的这个。

则汝法身。同于断灭。其谁修证无生法忍。

这修行讲证法身,人都是个血肉身体,法身是什么呢?就是人的心,你把这个心不认真了,你哪里还有法身?不认识法身就同于断灭,「其谁修证与生法忍?」你要一断灭,谁还来修证修行证果?这个无生法,就是不生不灭的真心,忍字就当地位讲,就是到了这个地位。

即时阿难。与诸大众。默然自失。佛告阿难。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是故汝今虽得多闻。不成圣果。

此一段文,是第四小科,结斥误执,这是佛呵斥阿难从来就是错误执着。上边经文说,你要起分别心,这个性就没有具足的体了,不是完全断灭,就是没有具足的性体。上边佛就是令阿难及法会大众不用这个分别心,世人都用分别心,因为他有所对的物你才起分别,分别总不出六尘,修行最要紧是一尘不染,这就是自己的清净心,我们人的心,是沾染惯了,他有一定的凭据。大家都知道的六尘,色尘是有形有色的,声尘-说话这也算是声尘,香尘-鼻子所闻的,味尘-嘴里吃的东西好吃不好吃,触尘-身上感觉冷热,这五种是外尘,外尘合在一块,归在这个心意之中。内里头分别这叫法尘,这个法字代表世间上一切名、一切相都叫法,就是方法,你得有个什么方法,就是这么个意思。所以人都迷惑在六尘上,六根对六尘,眼、耳、鼻、舌、身、意这叫六根,色、声、香、味、触、法叫六尘,发生六种认识,这六种识,眼晴认识形色,长短方圆、青黄赤白,耳朵认识声音高、低,鼻子认识香、臭,舌头认识苦、辣、酸、甜,身的认识是痛、痒、酸、麻,心里分别是非邪正,这六根、六尘、六识,这名字叫十八界,这各有各的界限,他每天在一块,天天作用,都在这里作活计,这是人迷惑的地方,所以上文已经说过啦。

我念的这一段文接着上边说,这好明白了,上边说是分别性,「离尘无体」,才刚说的,人在心里起分别心,分别就是妄想,他分别出哪个形相来,就叫缘影,心里头起了影子,我们人都拿着心里的影子,当了自己的心,这是人错的地方,这是人自己吃亏的地方。佛出世说法,并没有巧法,还是人身上所具足的,人用错了,所以不能成佛。你能六根不染六尘,六根有胜义根、有浮尘根,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这意指的肉团心,这叫浮尘根,这地方你不能说他不是、也不能说他全是,说什么才是?这里头都关乎人的知觉,因有六尘,眼晴迷惑了,都说是眼睛能见、耳能闻,谁知眼睛也不能见、耳朵也不能闻,若这样我怎么闻见?怎么看见呢?要知道,眼里有个见性、耳里有个闻性、鼻有齅性、舌有尝性、身上有觉性、心里有知性。见、闻、齅、尝、觉、知,这是六种胜义根,人天天用,天天也不承认,人迷在六尘上,所以见、闻、齅、尝、觉、知,这六种胜义根,胜过一切;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样叫浮尘根,这都是尘劳,地、水、火、风成的,这东西怎么就不对呢?他这东西不能常在,到时候就变坏,人都承认有形有相的,说错在这里,不认得无形无相的真心,这能力都在无形无相上,无形无相是什么东西?是见、闻、齅、尝、觉、知六胜义根,把他记清楚了,就好办了,不然听不明白,这是说这个总题,这地方不大好明白。佛是慈悲,为救世间上的人离苦得乐,在后边分了十番的辩见,见、闻、齅、尝、觉、知就是这个见性,分开十样,一条一条的给你解说,要总说你不明白,后边还有二十五个圆通,一共三十五条,这是为解这个总题,不好懂,佛也知道。别说我们现在的人不能了解,在世时,那些诸大弟子,有证到四果圣人的,还都不容易接受,还不容易明白,何况我们抖然间一听佛法就明白啦,这得长远性,知道根底,慢慢的、自然而然的,就了然啦,就明白佛所说的法,是让人离开分别性,我们这个人就认准了这个分别性,这是根本上的错误。

上文说了两层,是一纵一夺,纵着他说完了,再夺过来,所以这个佛法,夺处即是与处,你心里的执着性,佛拿这个言语,给你夺过来,夺过来怎么办呢?还给个什么?什么也不给!夺处说是与处!你执着的影相,给你夺过来了,这就给你了,不是夺过这个来,还给你那个,不是这个事情,你本来是个具足的,因他无形无相无所表示,自己就不承认,你说眼能见,他怎么就能见?那个人死了,两个眼珠子瞪着,他什么也不能见啦?不是还有眼睛吗?有眼睛也不能见啦!死了这个身体就没有感觉啦,还是那个身体,他的知觉离开了,这是要紧的,要不讲明心见性呢?你明白了自己的心,你见到自己的性,这就是佛法,就为的这个,旁的不为,这个难明白。佛横说竖说、尘说剎说,说了四十九年,度化人可也不少,然而要向世间人一比起来,那就难了,那就尊贵极了,那就是凤毛麟角了,麒麟的角上哪去找?凤凰的羽毛上哪去找?就没有啦。佛当时还就像度化了多少的人,你要拿全世界一比,那个不知道的太多啦,所以佛耐着烦的说,对着阿难尊者一个人说,他替大众代表,是因什么呢?这个事情就难明白呢?说是这个分别性,上文说是离尘无体,说是我会分别就说有形有色的这个尘,尘就是尘土,什么东西也不能照啦,就是这么个意思。我们人的心,无形无相,他好比一个大光明镜子,你弄些尘土,照在这个镜子里头去,你认明白了,其实错认啦。你好比这个镜子吧,有红色、有白色,就这两样,不用多说,都照在镜子里头去,就在镜面上,他自己觉着这个能力还不少,你要把那尘土都去净了,你心思心思,这能照多少,他把世界都照在里头去啦,这意思就这么个比例。佛说人的分别性,从哪里来的?各人有各人的性情,有分别,因什么分别呢?是因为有形相你才有分别,你好比这个人是好是坏、物有大小,这都是对待法,你看见大对着小,这个人一举一动,心里头就是对待,这都是影子,影子不会分别,你那个知觉的心,他能分别或寄托在眼上就能见,青黄赤白、长短方圆,他拿着这个形色,心里头习惯性那个影子,拿着影子就当了自己的心,这都是人的错处,世上的尘,它不能长在,青、黄、赤、白,他一会儿就变啦,长、短、方、圆一会儿就坏了,那不能久存的事。

这个见、闻、齅、尝、觉、知,他永远也不坏、永远也不死,人每天用他每天都不承认,承认什么?我眼能见长、短、方、圆,能看见青、黄、赤、白,他只知道这个,他就认错啦!上来这是佛说的,这个分别性,人心里一分别长短方圆、青黄赤白,拿这个做个比例,这分别性离开尘就没有体,如果说这是青、黄、赤、白,你就知道有个青、黄、赤、白的影子,你就分别开了,这是红的、那是白的,你的分别心照着色相,青、黄、赤、白不能长在,你那个能分别青、黄、赤、白的,这是真的,这道理就在这里,所以说有分别性,「离尘无体」,离开青、黄、赤、白他没有独立的本体,你自己就不认得。人心里有分别就是影子,「斯则前尘,分别影事」,前者你看见的那个青、黄、赤、白,你分别的那个影子,你拿影子当了自己的心,是这么一宗事情,这影子怎么不好呢?影尘不能常住,一会儿就变,我们这个身体要比较起来,也就是光明镜子里头一个影子,这身体到时候就坏,那个见、闻、觉、知性永远是不坏。身体坏了他又找一个投胎,人人都如此,要投胎,从小到大,长大到老,到了时候又死,你自己身上有一个不死的,永远不承认,这是人吃亏的地方。佛告诉人知道这个理,说身体是我就错啦,身体是我的,我是我、我的是我的,好比房子是谁的?我的,你有个我的、还有个我,这个人把我忘了,只是拿着我的就当了我,这个身体是谁的?是我的身体,你知道是我的身体,那个我是谁?我、我的是两样,这个人都糊里糊涂的,就拿着我的当了我啦,说这些话,好接着往下说,这个话上来说过一次,怕大家有没听的、有记不住的,这地方把他重叙一下。底下佛就说,从来说是妄想执着,所以自己把自己错认了,所以这个地方佛告阿难说,「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这地方就分别开啦,阿难是个当机众,佛对阿难说「世间一切诸修学人」,是各样的修行人,有修旁门的,这些都是修行人,他也是为好,但自己弄错啦,说「世间一切诸修学人」,诸般修行学道的人,是怎么错的?「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你就听听这话,这就是说修行人都错啦,九次第定这个法子可以升天,总比人间强,到时候也是坏,无非年限多点,佛对阿难说「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是指着法会那些人,都是修行人去听佛说法,虽然修成了九次第定,什么是九次第定呢?就是色界四层、无色界四层、还有灭受想定,这叫九次第定,再说色界分四禅天:初禅三天、二禅三天、三禅三天、四禅九天,色界共十八天,四种次第,上边有四空天:空与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这又四层次第,六欲天上有男婚女配,寿命也长,色界天,光有男子没有女人,你修行到九次第定就觉着不错,佛说那都误认啦,都不究竟,怎么个理呢?生到天上寿命长、福报大,然而到时候还是死,没脱了生死。佛说修行人,虽然有九次定,不得漏尽还都有堕落,人在世间,做好善乐施有点修行,也能升天,一层一层的高,有九种次第,你虽然修成了九次第,福享尽了,还得堕下来,这叫漏落。九次第定色界四层、无色界四层,是出世间禅定,平常修行人,修行不到灭受想,他把世间上人所享受的,灭是销灭啦、不要啦;想,不但不要,连思想也没有。色、受、想、行、识,这是五蕴,色尘早就灭了,灭受想定,虽然比世间禅高,也不究竟,所以佛说不明白佛法,一修行就容易错,若明白佛法,还有错路的,所以佛这份慈悲心,详详细细的给他说这种道理,这种道理其实人人都应当学,人人都应当知道,以免向下坠落。九次第定,色界四层,欲界不算,无色界四层,说到怎么修行的方法,那得另做研究,没有工夫说那些。最后灭受想定,每个人有身体,就得有享受,衣、食、住、色、受,你有这个享受就得有思想,我把这个形体也空啦,这个色相也没有啦,到了四空天上啦,到了这个地方,仍然还是堕落,堕落就是不得漏尽,不能够得着漏尽成阿罗汉,证到了阿罗汉才离开二十八层天,分这个九次第定,才超出去不堕落三界,阿罗汉是一句印度话,翻华官不生,不在三界内受生,他还没到不灭上,他是光入了寂灭定,这地方说起来很深奥,慢慢再研究。

阿难闻已。重复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而白佛言。

这段文是领旨哀请,阿难尊者,他是个当机众,他领会了佛给他说的这个道理,宗旨是领会啦,他还不知道这个道理的所以然,他所以加上一分哀请,他请求佛把这个道理,实实在在的说明白了,再者上次前段,最后两句话,因未讲完,今天要把他补上。

就是「即时阿难,与诸大众,默然自失」,就是这两句话,前边说了一大堆,就是为这两句话未讲完就下座了,这地方因为上边说这个心实非常住,「若变灭时,此心则同龟毛兔角」,他这是说分别性「离尘无体」,我们这个人心里起分别心,哪个人都有分别心,你不分别怎么做事,这地方最要紧,这是佛明明白白的告诉,前边说的话,所以这个若有分别性,又怎么不让人起分别呢?因为你分别没有旁的,一定是在六尘上起分别,这是凡夫天天所作的活计,你要修行就是这两条路,你要知道你分别都是尘,六根对六尘,要想修行佛法,你得先知道有句常话,是「一尘不染,万法皆空」,说的六尘同是世界上尘劳的事情,尘劳的事怎么就不好呢?你把他着上就是生死的根,怎么是生死的根?就是世界上有漏的山河大地、森罗万象,都有形相,不能常在,你拿它当真的,你就随着受生死,你不是修行怕生死吗?你知生死苦,你修行得要知道生死在哪个地方?就在这六尘上,你执着起分别,拿六尘当自己,这是根本上错误的地方,这地方得怎么办呢?佛说这六尘怎么不好呢?他是无常的,你在这上头一天到晚总关心,你在这上头作活计,你怎么了生死?天天你干这个事情,这个道理得打根本上解决,不是马马虎虎的,说完了就了,这也不是那个事情,你不是要求真吗?诸位善士花多少钱,租这间大楼,各位听众冒着风雨都来,讲经的把喉咙也说哑啦,为什么呢?就是为的明白这种道理,在道上解决,不要把这好时光马马虎虎的混过去,我说这个话是为的什么?可以讲不完,多讲几分钟,你别省的后首再补上,未讲完下座,他也不知道为什么,讲的人觉着我这话还未说完,今天说就为的讲的文要是快、要是短,早下座也不要紧,你假比这段文长多讲几分钟,大家连听的带讲的、带侍候的,把这个宗旨得着了就好了,要不然,弄的前后不相合,所以我把这话说明白了,从漏的这两句话。最后佛说,你不要分别这个影尘的事情,因为这个尘你要是离开了,你就没有本体了,就断灭啦,这个尘不能常住,这道理就在这里,修行讲一尘不染,你执着在这个六尘上头,就随着生死转了。我们人怕生死,才研究佛法,人的身上有个不生不死的,自己不认得、也不承认,所以这个地方,要紧就在后边这一句话上,这是集经人说,这也不是佛说的,这也不是尊者说的,「即时阿难,与诸大众,默然自失」,要紧就在这句「默然自失」,说到这里,佛就为的这四个字,前边说了这些话,六尘是所分别的事情,我们这个人,哪天不是分别心?你分别的事情可有百宗,你离开他,你不是不知道世界上生死痛苦吗?你得离开这个无常的,哪个地方不是无常?这道理就在这里,底下就给点出来,「即时阿难,与诸大众,默然自失」,就在「默然自失」这句,佛说了半天,大家听了佛说的道理,可都对,但是心里不了解,这要点落在什么地方呢?所以这集经的人都是名人,都是大菩萨集这个经,所以「阿难与诸大众,默然自失」,因听佛说的话,他心里没有路走了,也不能心思、也不能分别,心里就停住了,停住的这个地方,就是你自己不承认,你总让这个心乱跑还行吗?默然,你也没有可问的、没有可想的、没有可说的,这叫默;底下然,就是了,在没有说、没有想的地方就是。心里头起妄想、起分别,都是从这个不分别的地方出来的,你心里什么事情也没有,待一会儿,耳朵一听、眼睛一见,这个事情来了,你那分别心就生了,这地方你知道不要紧,分别不要紧,你认得他,你知道这是谁,你不随他转,不随他转就对啦,道理就在这里。说默然,这就是了,佛说的话,你也没有问的、也没有想的,这就是了;自失,你这地方不承认,这「默然自失」,说是自己失误,不能捡起来,自己失掉了,佛说法就为的这些话,这地方怎么我还不明白?不明白不怕,佛在后边说了三十五段,就为的这种难明白的事情,这是人的习惯性,已经久啦,一时半时改不过来,所以你就是明白了,你自己还不信,你自己信了,你还做不到,这宗事情咱们这是为研究会,佛学研究会不是说完了、听完了就算了,咱不是研究吗?所以今天我才敢说这话,要不是叫佛学研究会,这个话就不必说了,多说少说马马虎虎过去就完了,这地方就是为的大家一时不明白,就是「默然自失」,自己把自己的常住真心不承认,把自己就丢失了,这四个字就这么讲,这是一段文。

还有一段未曾讲完,是从「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这是要紧的地方,说你不能证圣果,不能超凡入圣,因什么呢?皆因执,执是抓住不松手,执此什么呢?「生死妄想」,生了死、死了生,生死也当生灭讲,这都是妄想,这地方要注意,六尘这是个有生有灭的,这是所有生,在所上论,这个能分别的,这是说能的方面,佛法种讲能、讲所,究竟处讲能所双亡,把能所都销灭了,怎么叫能所呢?我们的眼睛能见,这叫能,能见种种形色、耳朵能闻声音,你们诸位听到说话的声音,这叫所闻,我们要到所见、所闻都没有的地方;就照着这两样说,一个能、一个所,六尘是所分别的,我们所执着的,六识是能分别的,一个能、一个所,这两种东西,你要不把他销灭了,对于佛法的道理,就没有明白的时候。前边说的「皆由执此生死妄想」,前边说的六尘,那是所迷惑的,我们执着是实有的,其实不是常在的,你生了灭、灭了生;生了死、死了生,就是这个,你这个能明白的,就是妄想,因什么妄想呢?你不应想的去想,这就虚妄了,妄作妄为,不应当想的去想,不是白想吗?这就虚妄不实了,皆因为这个因由,你执此生死妄想,执着住永远不放松,人人都如此,抓住什么呢?生死的妄想。前边那六尘,是所分别的妄想,他有所分别的地方,能分别的就是这个见、闻、齅、尝、觉、知,这是六种根性,人自己迷啦,不会用、不会保守,随着形相走啦,耳朵的闻性,这是一个宝贝,你了生死就在这个地方,你自己不认得闻性,只认声音,随着声音跑,说我记住多少东西、念了多少文章、读了多少经,这都是妄作妄为,那个经文让你明白,你不明白,你念那个干什么?这好比人家是个财主,家里有的是银子钱,他今天赚了五十万又挣了六十万,与你有什么相干?你心思心思,这个心你分别就是妄想,执着就是人的心,人的心是什么?见、闻、齅、尝、觉、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4-2 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这是六样,是能分别的,色、声、香、味、触、法,是所分别的。你要研究佛经,大家知道,这个名相,不怕多说,听了得把他弄熟了,然后你再拿这个东西,显这个不可思议的真理,道理就在这里,讲经的不给人讲清了,人家听不懂白费工夫,这是最要紧的。佛说「皆由执此」,你执着生死妄想不放松,生死是六尘,都是生灭不常的,你跟着这个跑,这个还能好吗?你知道生死是错,你知道错的地方是什么?佛明明白白点出来,这段文未讲完,所以重说底下还有两句,佛说,「阿难,汝今虽得多闻,不成圣果」,这是佛对他说,你阿难虽然听了不少、记了不少,你听完了还是凡夫,你没起观念,你没在见、闻、齅、尝、觉、知上观念,你竟在色、声、香、味、触、法上起分别,错就在这个地方,不把他点清了,不知是怎么回事情,今天补上面的这段文说。

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无劳我修。

阿难听完了,还不知这个要点落在哪里?「重复悲泪」,他自己惭愧的掉下眼泪,这时候「五体投地」,跪在地上,两个胳膊、两个膝盖再加上头顶着地,这是最重的礼,磕完了头,还不起来,「长跪合掌」,在那里长长的跪着,用两手合着掌,这是请教佛,「而白佛言」,对着佛表白说啦,「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无劳我修」,从我发心跟着佛出了家,我心里有仗势,仗恃佛有威德有神通,自己常常这么思惟,用不着我修行,我哥哥成佛啦,还不沾点光吗?不必劳苦我自己去修了。

将谓如来。惠我三昧。

这三昧是修行的好处,翻为正定、正受、等持,得了想当然的定力,这个心不随着六尘转,这叫正定;你得到想当然的正定,身心就有享受得大自在,这叫正受;看世间一切法,相分、见分都是平等的任持,这叫等持;三昧是印度话,中国叫正定正受等持,抓住不松手,这是三昧。阿难对佛说,「将谓如来,惠我三味」,这个东西不用我修,这个正定正受实由修行而得,不起观念不行,阿难心思,不用我修,如来有恩惠,送给我这个正定正受等持。

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虽身出家。心不入道。

我从来不知道,各人有各人的身、各有各的心,谁也替不了谁,「本不相代」,让佛一说我才明白,我自己把见、闻、觉、知这个本心丢啦,拿着这个本心随着六尘就转啦,这是我错误的地方。虽然是我身体出家,俗语说当和尚,和尚这两个字,大家要知道,最贵重的尊称,释迦佛在世时都称大和尚,后来的出家人配不起称和尚两个字,称法师可以,要不是称个僧人,和尚两字是最尊称,到了中国,和尚二字弄的顶没有价钱,一说那事是和尚做的,把糟糕的事加在和尚身上;和尚二字翻中国话叫力生,他能有力量在世间上救度众生,谁配的起叫这两个字?平常人担不起,成了佛才称和尚,这是不明白佛法的人,也跟着叫和尚,出家人也承认,我是和尚,这两个字担不起。所以阿难说,「失我本心」,我把本心丢失啦,怎么丢失的?跟着六尘转啦,「虽身出家」,我虽然出了家,像个出家人的形相,「心不入道」,我这个心不知道修行,分不清哪个是能?哪个是所?有能迷惑的、有所迷惑的,所迷惑的是六尘、能迷惑的是六识,就认识这六样,眼睛就认得色、耳朵认得声、鼻子认得香、舌头认得味、身上认得触、心里头随便乱想,你想想这不是自己与自己过不去吗?这是错的地方。

譬如穷子。舍父逃逝。

佛说这个比喻「譬如穷子」,自己甘心受苦,把他有钱的爹舍了,逃到旁处去,这是说人自己不认得天性,天性就是自己的父亲,是个大父母、成佛的父母、一切众生的父母,就是人的天理,也叫天性、也叫性理,光有这个名,人都知道,不知是怎么回事?不知道怎么用?「譬如穷子」,这是个穷儿子,他有有钱的爹不承认了、离开了,「舍父逃逝」,舍了他爹,他自己逃在远处去,自己甘心受苦,人要不明白佛法,就是这么个比喻,自己有福不会享。

今日乃知。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

这是阿难自己说的话,光听见佛法,不照着修行,也不得受用。「今日乃知,虽有多闻」,我今天才知道,上边佛说的这些话,虽然我听了不少,肚子里记了很多,若不依照起观念,不修行随着六尘转,修来修去,修生修死,到了时候就生,生死永远也没有完,受轮回苦。小孩子生下来就哭,就是难过,这难过是自己找的,你自己不生不灭的性没有难过,这道理就在这里。这佛法并没有什么稀奇的事情,人人应当研究的、人人应当知道的,这除非佛慈悲心重,特意的示现,耐着烦的说法四十九年,佛三十岁时就明白了这个道理,阿难说是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他说了个比喻,就像人家吃了八碗,又吃了十二个菜,即使说人家吃多少好东西,还代不了自己挨饿,「如人说食,终不能饱」,佛说的这个法,阿难也知道、也常听,但是没照着行,这不就是数人家的宝,想人家的饭吗?自己不吃,终不能饱。

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缠。良由不知。寂常心性。惟愿如来。哀愍穷露。发妙明心。开我道眼。

上来这节文还未讲完,这节文就是这个题目,这个宗旨就是领旨哀请,这是阿难尊者领受了佛的宗旨、佛的指教,他自己知道错啦,随跟着又哀请佛,相当详细的指教,上来他自己知道错啦,他自己比喻说,我像个穷子,「舍父逃逝」,自己把父亲舍啦,自己逃在远处去受苦,今日乃知道我早先错误,以多闻为宗旨,多听多闻不依着修行,与不修行者相等,是一样的,与不闻佛法的相等,你闻了修行就对啦,闻听佛法不修行,这比方光说食不能饱,饭吃在肚子里才能充饥、才能解饿,我就是受了这个病,他到了这时候,自己认错。说「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缠,良由不知,寂常心性」,这就是心里头明白,说我等就是我这一类的人,现今受了「二障所缠」,什么是二障呢?障就是遮障,缠是解不开,缠在身上,这种障碍有两种:一是事障、二是理障,怎么叫事障?事障就是烦恼障,理障就是所知障,事障怎么成了烦恼障?我们人在世间上应酬这个事实,当仁不让是有事情做了,你为这个事情,就能起烦恼,若没有事情,他哪里有烦恼?二种是理障,你要明白学习佛法,这个道理可有一宗旨,你要学来的这个道理,要是没悟到这个真理,所学的道理都是障碍,这叫所知障,所以这个理障是所知,阿难尊者就是这样,他说「二障所缠」,他学了不少,不会用,光把名词学会,对自己修行不知道怎么用,这叫所知障,你光知道这是所知道的,他学来的当然是心里头知道了,知道不会用,你不知道这个理究竟在哪里?光学了点所知的事情,这叫所知障,所知道的事情,就把自己的本性遮障了,这二种障,你没从根本上解决,你光学会了,也会说、心里也知道,这正把你那个真理遮障住啦。所以这个佛法的道理,你要学到究竟,你把这一切的言语都得放下,那这话是领你上这条道上来的,你在心里头记住那些言语,你不是把你的本心就障住了,你学的那个、听的那个,佛讲的时候,就让你把心里头的麻烦,把这些葛藤杂性除净了,就对啦!没有另外的道理,你记一肚子所知道的事情,你认为这就是佛法,就把自己误了,就叫所知障,也叫理障。

底下说障碍根本,说「良由不知,寂常心性」,这个良字就做个真实的意思,实实在在不知道,「寂常心性」,寂就是寂然不动、常是常常的随缘,说心是性的用、性是心的体,这四个字是最要紧,所以这个心性是全体全用,这个性为体、心为用,这个性是常常的寂然不动、这个心是常常的随缘,随缘是用、性就是理体,所以在经教上有两句成语,「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早先讲过多次,这个不变就是个性体、随缘就是心上起用,这个体用是不相离的,离开体就不能用、离开用就没有体,体用不相离,然而体还是体、用还是用,这个体用怎么不相离呢?我说个比喻大家就知道。你看我们这个身体,这是个体;行、住、坐、卧,四种威仪是用,这是人的体用不相离,大家要知道,行、住、坐、卧你离不开身体,你有这个身体才有行、住、坐、卧。这体要在道理说,就是人的性,这个用就是性上起的作用、就是这个心的变化,所以一个心、一个性,心性,这是一体一用,这心无论怎么动转也没离开性,离开性,这个心就没有本位,这个性也离不开心,体还是体、用还是用,就是说的比喻,那身体还是身体,行、住、坐、卧还是行、住、坐、卧;行、住、坐、卧离不开身体,身体也离不开行、住、坐、卧,这道理就是这么个意思,所以这种道理得要知道。阿难尊者自己说「良由不知」,实实在在不知道这个理由在那里?就是不知道「寂常心性」,「惟愿如来,哀愍穷露」,怜愍我是穷露无依,他这才求修行的法,一点依靠也没有,就如同穷人没有依止之处,得怎么样去修?还得请佛发明,「发妙明心,开我道眼」,请佛发挥这个不可思议的、明明了了的心,这才能够开我的道眼。道眼这个名词义理很宽,含有三种眼:初一步就是慧眼,二圣人证到慧眼,也叫道眼,就证到法眼,也叫道眼,佛才有佛眼,到了极顶,也叫道眼。说到眼一共有五层:第一种是肉眼,俗语说肉眼凡胎,只见眼前的事物;二种是天眼,能见四天下的事情,以上两种皆是凡夫,都不称道眼;再说到慧眼,阿罗汉证到慧眼,能观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果,入定才能知道前后的因果,也称道眼;菩萨的法眼,不必入定,能见一切众生根性是深是浅,机缘成熟不成熟、前世后世的所以然是怎么回事都知道,这名字叫法眼;到了佛眼,也不用入定,是随便多少万世的事情他都知道,这叫佛眼,这三种皆称道眼。阿难的意思哪一种眼都好,佛眼是更好,说顶不好也叫我开点慧眼,也比肉眼天眼强,这是阿难哀求佛发挥这个不可思议的,这个明明了了的心,我光知道名字,不知道是这么个意思,要开发我的妙明心,不思议的心,然而也能开我的道眼,这道眼不知道哪一步的道眼,可高可低,总比凡夫的眼睛好,这是他恳求的话,以下是佛回答他的话。

即时如来。从胸卍字。涌出宝光。其光晃昱。有百千色。十方微尘。普佛世界。一时周遍。遍灌十方所有宝剎。诸如来顶。旋至阿难。及诸大众。

佛要想回答他,这是个大问题,所以这时放光,这是惊动世间人,不一定说话才能明白,你用眼睛观,更容易明白,所以佛放光,就因为让人认识自己天然的理性。阿难恳求开道眼,佛放光现瑞,观这个祥瑞之相,「从胸卍字」是其中一种相好,这种相好很有意思要研究。从卍字放光,表示人心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周遍法界;这个卍字竖穷三际,表示高级、中级、下级,天、地、人三才的意思;横遍十方,横着又一竖一横,这是个十字,四正隅上下都表示出来,一横一竖,这是个十字,这是横遍十方;还有四个拐勾,这么一转,这是周遍法界。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周遍法界,这就是一个活动性转的都围过来了,他不能把他围严了,围严了就显不出来啦,这是现出左旋右转。所以佛这个光,向左边旋,我们学佛人,凡一切事都向右边转,我们绕佛都是向右边绕,他是表示我们趋向佛道,佛是左边旋,俯就众生,这两下才能接洽我们向着佛走,佛向着我们走这两下才能走对了头,要是顺一边,就不行。说从胸卍字放光,这表示不是一个心,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周遍法界,人人的心都是这个样子,你们不承认,不知道,也不向这上做,所以佛才现出这个样子,拿这个样子做个表示,让大家照样学。你看佛放光,你们也放光,你们看不见,因为你弄错了,不知道,「从胸卍字,涌出宝光」,突然间就像海水潮涌出来,涌出来的宝光不是世间上泛泛的那个光明,这宝光的光明,「其光晃昱」,晃就是放出的光、昱就是站立的住,不是旁的光,一放就完了,这光放出来,还能站立得住,轻易不销灭,所以这昱,这光明就像太阳似的,照的光不是一晃就过去,所以说「其光晃昱」,这个光放出来是什么样,「有百千色」,这颜色就不一样,这表示说人这个心,你别疑惑着,普通人说心在肚皮里头,那都不对,你想想心的现量有多大、有多远,刚才说过,竖穷三际、横遍十方,要对这一切的世界说百界千如,一百法界、一千如是,怎么叫一百法界?每个人的心里,就具足十法界,大家知道,人都是大材小用,怎么叫具足十法界呢?就在你心里的观念,你这个心里头一发平等心,不管他人是远是近,世界上所有一切物都把他看平了,看他是一个样,这就是佛法界的发心,佛就是个平等心;其次发慈悲心,这就是菩萨心,若发独善其身的心,光明就不能周遍法界,你存什么心就放什么光。佛是平等心,这是放佛光;菩萨有慈悲心,他就放慈光;这二乘圣人中乘缘觉,他独善其身,他的光就没有那么大;罗汉的光不如中乘圣人,这是四种圣人;小乘和中乘都是独善其身的心,这个心总是我修成了道,我能够了生脱死、出三界,他就是这么一分心,所以他的光不大,所以佛放光是百界千如。以上说的四种圣人的心,发心积功向善,在世间做慈善事,不知道自己的心,光在外边做功德事情,有这种思想就能升天,要知道做得好,这是升天的心。

今天讲经的规矩,稍微活动一点,我先说几句话,关于「楞严经」的事情,大家既然研究「楞严经」,也有误会的,把这个意思说开了,大家心里有底,这是民国二十七年,有一位日本的僧人,此人叫林彦明,他到了湛山寺找我谈话,他问,你这庙上有僧人学堂?我说是!他说,你们僧人学堂,课程都是用什么经论做正式的课程?我说:「楞严经」、「大乘起信论」,这两样为正课,他一听吓一跳,哈!你怎么拿这个经论做正课?我一看他神气不对,我说怎么回事?他说我日本国,在十年以前,要研究的人,必须先研究「楞严经」、「大乘起信论」,近十年以后,我们都不用了,「楞严经」和「大乘起信论」,一概都免了、都不研究了,我说因什么?怎么不研究呢?他说我们有个考古团体,专门考古,到了印度,就是为日本人研究佛法,先研究「楞严经」、「大乘起信论」,考查这个根本,在古印度,都考察完啦,就没有「楞严经」、「大来起信论」,没有根据,印度没有,就是中国有,我们考古的人,这就追寻根据,印度没有你这个经,从哪里来的?我们日本人,合计出来了,这「楞严经」、「大乘起信论」是中国人伪造的,因此,我们日本人就不研究啦,他说:你们怎么还不知道?怎么还研究「楞严经」和「大乘起信论」?你不知道吗?我说这个事情,早先耳有所闻,他说你早有所闻,你怎么还以这个为正课?我就因为你们贵国说这个「楞严经」和「大乘起信论」是中国人伪造的,我这么一听就高兴了、就欢喜了,他说这个欢喜什么?我们日本人都不研究了,我说我这个欢喜从心里欢喜,你们说是中国伪造的,我还恐怕不是伪造的,我一听是中国人伪造的,我就欢迎了,因此我就给学生上课,转用「楞严经」、「大乘起信论」,他说你这是何所取?研究出来是假的是伪造的,你怎么要以这个为正课呢?我说这个「楞严经」、「大乘起信论」,若果然是我们中国人伪造的,我怎么不欢喜呢?我们中国又出了佛、又出了圣人,我说「楞严经」这种道理,非佛不能说出来,「大乘起信论」这个宗旨,非圣人不能做到,中国又出了佛、又出了圣人,我怎么不欢喜?我说经文上有道理,没有道理,不能讲谁讲,不能以人废言,我说果然是中国人伪造的,我不至于借着释迦佛的招牌,自己直接就独到家门了,他能有这个才学、有这个道德,我何必还用释迦佛呢?这第一个佛又出来了,我说决用不着。他说,你这是个说法,凡是考出根据来方算,我要考根据,我说不是不对,我说就有凭据,他说有什么凭据?我说这个佛法从唐朝大兴,是汉明帝那时才来到中国,到了唐朝才大兴佛法,那时佛法传到日本,你们日本对佛法心很诚,所有的经论、一切典章,从中国无一不有都请到日本去了,后来到了五代残唐,朱温作了后梁,那时刀兵滚滚,兵险非常凶恶,那时中国外道趁着兵劫把佛经都烧了,这是中国。再说印度,我们中国的僧人,唐三藏法师,在唐朝时把佛经才请回来,请过以后不几年,印度就起了兵灾,印度的外道有九十六种反对佛法,那时遇见佛经也就统统的烧了。中国的佛法,到了兵荒马乱的时候,被外道把经典都烧了,印度也如此。我说佛法来到中国,唐朝大兴,日本的佛法在唐朝才入日本,那时佛法很盛,你们考察团,考查到过印度吗?考察「楞严经」、「大乘起信论」完全没有根据,你说是中国人伪造的,我说当下要是在中国五代残唐的时候,因兵荒马乱把所有的经书都烧了,所以也没有根据。你们因为印度闹兵劫,把佛经都烧了,没找出根本来,你说是中国人伪造的,我说要再出来第三者,在你们日本信佛,看了很多佛经,到了中国来找根据,就在五代残唐的时候也是没有根据,你们日本都有,日本没遭过兵灾,那时候第三者也得说你们日本人伪造的了,对不对?你想想这个理,怎能说没有根据说是假的?我说你们日本的佛经都是由中国请去的,要来人到中国考察没有根据,那都是日本人伪造的了,我就这一问,他没有话说了。他以后说你上课,他问有讲义没有,我说有「大乘起信论」讲义片子,订了一本送给他看,我说的道理全凭这里头的真义为主,不能说这个没有根据就算假的,不能说是这个人没有身份,他这个道理就算不对,也不能以人就用言、也不能以人就废言,我说最要紧的,你把这「大乘起信论」、「楞严经」,你从这个文里挑出来,不合理也不合佛法,他就是有根据,那可以说他都是伪的,我说完这话,他没有话说,我解释的那本「大乘起信论」,他说要壹本回去看看,给他看完他也桃不出不对来,遂后他又要十本去,以后他常来又看「楞严经」的道理,我对他说,你把自己耽误啦,这本经不是假的,莫说不是假的,就是假的,也应当遵从,他这个道理说的对,你说哪句话不合佛法?我一说他就没有话说了,最后他说,将来我可以把这个道理对别人说一说,他在日本投降的前二年,已经作故了,他的岁数像我差不多,他叫林彦明。

这部「楞严经」来到中国,有历史可考,他有许多根据,很不容易来到中国,佛经中说的最详细,唯有「楞严经」说的理由最详细,因此这个印度国王以「楞严经」为镇国之宝,不许往别处传。是唐期武则天的时候,有位房融宰相,他被武则天贬到广州,正是般剌密谛尊者,他从印度带过来的,那时就在广州地方翻的,再者在隋朝的时候,有天台智者大师,他研究「法华经」,法师品里有六根清净的道理,讲眼根有八百功德、耳根有千二百功德,这六根有的八百功德、有的千二百功德,三根是千二百功德。这地方解「妙法莲华经」解不通,那时就来了一位印度的梵僧叫般剌密谛与智者大师见面,谈起六根清净的问题。般剌密谛把这个道理解开,并说「楞严经」上说的很详细,就因印度国王以这个为镇国之宝,不许外传,所以再三也带不来,由此智者大师发愿在天台山拜经台,拜了十八年,请佛加被、护法神加被,把这部「楞严经」请来中国普利众生,以后智者大师往生,他也没曾见过「楞严经」,般剌密谛想法要把「楞严经」带来中国,他用印度白绫子,写最小的字,「楞严经」上最要紧的事、不好记的事,都在这白绫子上写好了,两手把臂膀拉开,放在里头拿药线缝上,长好了过来的,这事情艰难带来,都有历史记载;等到了中国,又用刀把胳膊拉开,取出绫子时都与血沾在一齐解不开,后来经过有才学的人说,用妇人的奶才能泡开,果然经人奶泡开之后,又抄写成大字,才翻成「楞严经」十卷,这是人所共知的。

告阿难言。吾今为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众生。获妙微密。性净明心。得清净眼。

上来这节文没讲完,这文是承着上边,如来从胸卍字放出宝光,其光晃昱有百千色,表示百界千如,说十方的微尘、普佛的世界,这是一往之谈,你要按究竟的理,十方的微尘就是普佛的世界,一个微尘就是一个佛的世界,说这事情,人不容易起信心,你这个微尘很小,一个微尘就是一个佛的世界,十方的微尘就是普佛的世界,佛的世界就这么多。人都知道大能容小,谁也不知道小能容大,一个微尘里头,就能含藏这个佛的世界,这个事情就不好信,所以这种道理,有信心他才能听的下去。说「十方微尘,普佛世界,一时周遍」,这是说这个光明一时都能照过来,「遍灌十方」,把十方的世界都灌过来。一个宝剎是一尊佛掌教,所有的宝剎就是无量无边的宝剎,这个光普遍了十方的宝剎,「诸如来顶」,你看这光有多大,所以这个经是惊天动地的事情。佛放光就是让人起信心,起什么信心?这光从胸前卍字涌出来的,胸是人心的地方,外边是胸,胸里边是心,卍字就表示人的这个心,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周遍法界,这说佛心是这个样,我们人的心也是这个样,人都不认得,你看佛这个心放光,人们看见遍十法界。大家知道是能大能小,至关重要人自己都放弃了,有的认为心在肚皮里、有的研究说在脑海里,其实都沾点边,都不完全,完全的这个心在哪里?尽虚空、遍法界都是人的心,自己不承认,承认缘影为心,你听见我这个话,心里有影子,或是你看见什么物的影子,拿着影子就当自己的心,这是人人如此,这是人把心错认了,佛放光,让你认得自己这个心,佛法的道理就入进去了,要不承认就没有办法。佛放光从十方宝剎,佛的头顶上转回来,旋至阿难及诸大众,旋转回来,到了阿难的头上,又到了大众的头上,表示是一个心,连佛带圣人、六道的众生,就是一个心,一个心体大伙用,心体是性,性心不相离,你这个心把性表示出来了,性还是心的体,不可说无形无相,这个心他一发动有表示,心性是全体用,就是心的全体大用。这是阿难及诸大众这个光,转回来,佛就是让大家认得自己的心,就是这么大,你自己别不永认,道理就在这里。所以,「告阿难言」,佛放光遍照各人的头顶上,佛才告阿难说,「吾今为汝建大法幢」,我今天要为你们说至关重要最上大法,让你们容易看见这个法幢,这是表明佛法的一个标准。寺庙里往往有用大石头做一圆柱子,那也叫幢,法幢现在佛殿上,有用幡的,有用绸子缎子做成幢的,做成中间空的圆的也叫幢幡,建大法幢,这个幢是让人人都看明白,拿这个做个比喻,佛现在说法,让人人都要明白,就是这么个意思,不但让法会大众明白,「亦令十方一切众生,获妙微密,性净明心,得清净眼」,「获妙微密,性净明心」,就这两句话,做三个段落讲。获者得也,这个人怎么必定获呢?人自己把自己的心性已经丢了,不承认了,一听佛法,自己也承认自己的心性,这又好比得着似的,获什么呢?「获妙微密」,获这个又妙、又微、又密,这个妙字,就是不可思议的意思,不可言状、不可心思,这叫妙,这个微是无有边疆,这个密是没有时间、没有分别,「性净明心」,说这个妙微密,妙是不能言说、不可思议的,微是不可分别的,密是不可表示的,人要认识这个心,就是这么个样子,妙微密的心是什么?是佛的心;底下的性净,这是菩萨的心性;性明是二乘圣人的心性,这是三层;妙、净、明,这是佛的心性,这三层开三种眼,要能达到这个心不可思议不分别的地方,能开佛的知见,无明就空了,要能够到妙微密的心上,开佛知见,就有清净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4-2 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把无明迷惑都破除了,这是一层。

十番显见
一、显见是心

阿难。汝先答我。见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云何成拳。汝将谁见。

这一科文,这是佛先以拳例见,阿难用眼睛看见佛的拳,以这个世间人的常情,都是这个意思,第二就是引例破执,破除人的执着,正式的显出这个见性。佛经的宗旨就全凭明心见性,这心性是不相离的,性就是体、心就是用,所以这个心与身体放在一块,拿这个做比例,这个全体大用,体用不相离,从这具体起作用,因用显体,这是十番辨见第一科,就因这个道理不好明白,后边又加了九番,说「阿难,汝先答我,见光明拳」,前文上佛引出来,对阿难说,你说见着如来的拳有光明,是因何所有?你看见光明拳「因何所有?」这是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云何成拳?」第三个问题-「汝将谁见?」你见光明拳拿什么见的?以这三个问题,佛问阿难。

阿难言。由佛全体。阎浮檀金。赩如宝山。清净所生。故有光明。我实眼观。五轮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

阿难回答说,「由佛全体,阎浮檀金,赩如宝山,清净所生,故有光明」,这是说佛的拳头光明的意思,佛问是谁见的?「我实眼观」,我是拿眼看见的,看见佛的「五轮指端」,五个指头,「屈握示人」,举出拳头给人看,让人明白这个道理,「故有拳相」,将手屈握就成了拳头的相貌了。这是佛问了三个问题,阿难尊者就用眼前的事情回答了,这为的是拿好明白的明白,这个难明白的,等阿难回答完了,佛这又说。

佛告阿难。如来今日实言告汝。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

佛又对阿难说,「如来今日实言告汝」,如来今日实实在在的告诉你,「诸有智者」,你们在法会的人们,凡是有智慧的人,「要以譬喻」,将来拿我这个拳头,大家都看见了,拿这个做个比喻,这个人人容易知道了,「而得开悟」,拿这个做比喻为什么?就是让人心里醒悟佛的道理,是让人明心见性,让人明白心性本是一体,心是用、性是体,所以有体有用,这是表示出来世间上的事理,代表世间一切,大家要知道这个题目,底下佛又说。

阿难。譬如我拳。若无我手。不成我拳。若无汝眼。不成汝见。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义均不。

说个比喻,「譬如我拳」,这个拳头屈手是拳,「若无我手,不成我拳」,若没有手,不能成拳,这是一种,「若无汝眼,不成汝见」,你要是没有眼,就不能见,就不能成你的见;若是以你这个眼根,就指人的眼睛,人人都有两只肉眼,俗语说,肉眼凡胎,佛说「以汝眼根」,就是浮尘根,「例我拳理」,拿眼做比例,与我这个拳头这个理,「其义均不」,比较这两样理,均不均平呢?

阿难言。唯然。世尊。既无我眼。不成我见。以我眼根。例如来拳。事义相类。

阿难唯然答应世尊,说若没有我的眼,当然是不能成见了,什么也见不着了,说以我眼根比例如来的拳,「事义相类」,说这意思是一样,若没有手就不能成拳、若没有眼就不能看,这先做个定例,拿这个做个比例,好让人醒悟,所以佛把阿难先问准了,然后才好破他这个执着性。这底下,佛按阿难回答的话,随跟着-

佛告阿难。汝言相类。是义不然。

佛告诉阿难说,你答我,若没有手就不能成拳、若没有眼就不能成见,你说这两样相类,是相同的,「汝言相类,是义不然」,这话说的多硬,像我们一听,认为阿难答的话是对,不然怎么破他这个迷惑呢?每个迷惑都在这里,马马虎虎的,你说我也说,所以这是人受苦的地方,佛说阿难回答相类是义不然,佛既然说阿难不对,得说出个理来,要不说出个理来,阿难也不服,是不是?佛说怎么不然?怎么不对?底下跟着讲。

何以故。如无手人。拳毕竟灭。彼无眼者。非见全无。所以者何。

如你所说若是有眼就成见、若是有手就成拳,二者相类,佛说是义不然,这地方大家记住,佛随跟着就说,「何以故?」我怎么说这话呢?是什么缘故?你得把这个缘故说一说,人家好信,佛说你当时回答我,显然就明白啦,「如无手人」,说比如人没有手,「拳毕竟灭」,这是当然的,这容易明白,「彼无眼者,非见全无」,要是没有眼睛,不能说是这个见全无,这是「所以者何?」这个所以然的理在哪个地方呢?佛就告诉他,你要不信,你去问一问。

汝试于途。询问盲人。汝何所见。彼诸盲人。必来答汝。我今眼前。唯见黑暗。更无他瞩。以是义观。前尘自暗。见何亏损。

「汝试于途,询问盲人」,你在路途上,等着瞎人来了,你试验试睑,问问他「汝何所见?」见着什么?「彼诸盲人,必来答汝」,那个瞎眼的人,必定回答你说,「我今眼前,唯见黑暗」,我眼前看不见旁的,唯有黑暗,「更无他瞩」,除去看见黑暗,看不见其他的东西,「以是义观」,以着这种真实的义理,都在这里摆着,有事有理,你观察观察,「前尘自暗,见何亏损?」前尘就是现前的肉眼,也叫浮尘根,人的眼睛的见,是个胜义根,眼睛这个形相是浮尘根,他没有知觉,胜义根是个有知觉的,他寄托在眼上,有见的功能,这是见性。眼睛决没有能见的功能,比如死人,知觉离开身体,瞪着两只眼什么也不能见,你怎么说相同呢?这道理决不一样,佛说这话是提醒人,不让你人说你也跟着说、人信我跟着信,他得有个真正的理,说「以是义观,前尘自暗」,是观前浮尘根,他自己暗,那个看见的见性,他没有亏损,怎么没有亏损呢?明来我就见明、暗来就见暗,来什么我见什么,见性有什么亏损呢?在相上有亏损,有成有破,有形有相的,他有生有灭,这个见性,他没有形相,寄托在眼上就是见、寄托在耳上就是耳的闻性,这个闻是怎么个道理呢?人都忽略过去了,你说我也说、你听我也听、你信我也信,糊里糊涂的,反正是说话的这么个符号,其实他这里头有个真理,你要不在这种研究,怎么叫明心见性呢?怎么看见你的心,哪个是你的见性?哪个地方是你的眼睛的见?在这个地方慢慢的分析开,分看见的见性,一点亏损也没有,是肉眼有亏损,所以那个见性,随着你的眼不好使用,见性不缺,来什么见什么,底下随着又说。

阿难言。诸盲眼前。唯覩黑暗。云何成见。

阿难尊者代表世间一般人,应当要问这句话,说「诸盲眼前」,他看见的唯独是黑黑暗暗的,「云何成见?」怎么还能成见呢?我们一听还想问的对了,这里就得要详细研究,就好明白,「诸盲眼前,唯睹黑暗」,他是见着黑暗了,他要没有见性,谁见黑暗?你们诸位想想这个理,底下阿难还不服,对佛说「诸盲眼前,唯亲黑暗,云何成见?」这是阿难这句话,普通的人当然也认为阿难说的对。

佛告阿难。诸盲无眼。唯观黑暗。与有眼人。处于暗室。二黑有别。为无有别。

这是佛问阿难,拿这个做比例,佛告阿难,「诸盲无眼」,说这些诸盲人「唯观黑暗」,「与有眼人」没有两样,若是有眼的人「处于暗室」,这个没有眼的人和有眼的人,都住在黑暗的屋子里,这二人都见黑暗,「二黑有别,为无有别?」有眼人见的黑和没眼人见的黑,这两种黑暗,还是有分别、没有分别?佛问阿难,以下阿难回答。

如是。世尊。此暗中人。与彼群盲。二黑校量。曾无有异。

阿难说,是呀!如同世尊说的,有眼的人和没有眼的人,都在黑暗之中,两个人都见黑暗,要拿这二种黑较量,从来也没有差别,有眼人和无眼人都住在黑屋子,见的黑没有两样,佛让阿难自己说,他非这么说不可,佛又叫-

阿难。若无眼人。全见前黑。忽得眼光。还于前尘。见种种色。名眼见者。彼暗中人。全见前黑。忽获灯光。亦于前尘。见种种色。应名灯见。若灯见者。灯能有见。自不名灯。又则灯观。何关汝事。

佛对阿难说,「若无眼人,全见前黑」,完全看见面前都是黑的,假比他的眼晴好了,就好比眼上有病,被医生治好了,「忽得眼光」,眼睛看见光明,「还于前尘」,就是于早先的浮尘根,「见种种色」,这是「名眼见者」,这是说没有眼睛的人,他的病治好,看见光明了,能见种种的色相,都分别开了,这个名字就叫眼见,「彼暗中人」,就是有眼的人在黑暗的屋子里,「全见前黑,忽获灯光」,这是指着有眼的人,忽然间得着灯光,「亦于前尘,见种种色」,在暗屋中的他有眼,也是可以看见黑暗,得着灯光,「亦于前尘,见种种色」,亦在浮尘的眼根上,见着各样的形色,这地方这算谁见?得算灯见着的,拿这个灯就比这个盲人的眼,又重治好了眼病,又重见光明,「应名灯见,若灯见者」,没有眼的人就全凭眼见,把眼治好了,说是眼看见了,有个人在黑屋里,什么也看不见,他得着灯光才见,这就叫灯见,没有眼的人,眼睛治好了叫眼见,有眼的人借着灯,当然叫灯见,有这么个理吗?「应名灯见,若灯见者,灯能有见,自不名灯」,这个灯可以能见,自然他的名字不叫灯了,他就得叫见,「又则灯观」,还有个理,你要说是灯能看见,与你有什么相干?这比较那个眼有病的人,他经医生治好了,他能见光明了,没有治的时候,只能见暗,还是有见性,明来见明、暗来见暗,这个比较就在这地方,「又则灯观,何关汝事?」若灯能见又与你有什么相干?这比较说这个眼看见与你这个知觉有何相干?这不是两样事情吗?这个眼睛有形有相,没有知觉、有生有灭的,无形无相的知觉,他无生与灭,明来见明、暗来见暗,你不能说见性坏了,见性没有坏,见性要是坏了,他怎么能见着黑暗?大家想想,他能见明见暗,光是眼睛不可以,你怎么说眼见得这个拳,若没有手,当然是没有拳,若是盲人不能说是没有见,无非是所见不同,不同的地方,这个见性一点也没有亏损,「又则灯观,何关汝事?」

是故当知。灯能显色。如是见者。是眼非灯。眼能显色。如是见性。是心非眼。

你若是眼睛提另有个见,就不与你这个知见相干了,「是故当知」,这是怎么回事?「灯能显色」,你要知道,这个灯他没有见,他无非是显出这个色来,有红的、有白的,他祇能显色,他们没有见,「如是见者,是眼非灯」,在这个见的,不是灯见,「眼能显色」,又推下一层去,这「灯能显色」,眼就是能见,你再推进一步去,眼也是能显色,他也没有见,眼能显色,「如是见性」,倒是怎么回事?「是心非眼」,还是心见的,这个万法唯心。说到这个知见,见、闻、齅、尝、觉、知一个名字,就是人的真心,什么是妄想心?不应当想的想,这叫妄想;心里头有这么个影子,这个名字叫缘影,还不够妄想的份量,妄想还沾点边,这个人不认得自己的知觉,这是真觉,没有生灭,你明白自己的见性,根本上就没有生死。四大成的身体有生死,这个见性他是随缘不变,随着眼就见、随着耳就闱、随着鼻就齅、随着舌就尝、随着身就觉、随着心就知,他这个性是不变的,外边的这个相变,性不变。人要知道自己这个心,根本上不生不死,自己不承认,这就是人吃苦的地方,自己自找受苦,他这有形有相的根,到时候就坏,地球也有坏的时候。有、无,是对待法,人的见、闻、齅、尝、觉、知,这六样都是性的作用,他寄托在眼上就叫见、在耳上叫闻、在鼻上叫齅、在舌上叫尝、在身上叫觉、在心里叫知,就是这么一套,自己都弄错啦。

二、显见不动

阿难虽复。得闻是言。与诸大众。口已默然。心未开悟。犹冀如来。慈音宣示。合掌清心。伫佛悲诲。

上文发明这个见性,他本来是心非眼,我们人在世间上,不研究佛经的,普通人都以为眼睛能见,这根本上是错误的地方,所以佛恐怕人不信,在前文上种种的比较显出来决定是见性,是心不是眼,至关重要看见的性,决定是心,决定不是眼睛,眼睛不能见,人都以为拿眼睛看见的,死人虽有眼也不能见,因为见性离开身体了。见性也可说是心性,性是体、心是用,体用决不能离开的,所以佛把这个理说的他没有地方再可以生枝叶,然而那个心,还是没有究竟的透彻,「阿难虽复,得闻是言」,虽然他又得闻着佛说的这个言语,「与诸大众,口已默然」,阿难与大众都没有话可问啦,佛把这个道理说对啦,然而这个还没实在开悟,他所以口没有说的了,「心未开悟」,到底也没开悟是这么回事情,到这时候,「犹冀如来,慈音宣示」,还希望着如来发慈悲的音声,好示给大众听,他求明白,在这时候「合掌清心」,大家都合掌,把这个心清清净净的,不敢胡思乱想,「伫佛悲诲」,恭恭敬敬的等着佛慈悲教诲,好求其明白,就在这时佛又启问。

尔时世尊。舒兜罗绵网相光手。开五轮指。诲敕阿难。及诸大众。

「尔时世尊,舒兜罗绵网相光手」,就在这个时候,世尊舒出兜罗绵网相光手,佛手特别柔软,如兜罗绵一样,「网相光手」,怎么叫网相?如鹅掌相,手指中间都有网连在一块,是一种贵相,这个网相手上有光叫兜罗绵网相光手,佛有三十二相,不暇宜说,要详知可以看「教乘法数」,「开五轮指」,佛的手掌相手指伸开是圆的,不像我们的手指是扁圆,佛手指像轮子似时,是滚圆的,所以称五轮指,「诲敕阿难,及诸大众」,佛伸出手指头来,为的什么?这就指示的意思,口陈指示,好让人明白,教诲令阿难及诸大众听着,佛看第一次发明见性的道理,大家不了解,再变个样说,后边一共是十番辨见,这里说到第二番,这地方,佛诲敕阿难及诸大众说。

我初成道。于鹿园中。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众言。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汝等当时。因何开悟。今成圣果。

「我初成道,于鹿园中,为阿若多,五比丘等」,我就把初成道在鹿野苑中,度了五比丘的那个话提出来,阿若多是佛给他起的名字,证圣果开悟的一个名号,他本有时名字叫憍陈那,他是外道的。佛未出世时,印度人都信外道,外道不是骂人的意思,他是心外求法,不认识自己的真心是名外道,其实心就是道、心就是佛,你去哪里求道?你去哪里求佛?自己不认识,拿这个心到外边去求,叫做外道。佛说唯心法门,由这个道理,谁先开悟的呢?就是憍陈那,他一听法开悟了,阿若多三个字,就是醒悟,他五个人,他是第一开悟的,其他四位比丘的名字:一个叫小贤、一个叫马胜、一个叫摩诃男、一个叫十力迦叶;阿若多、十力迦叶,是佛母家里的人,其余三位是父族的人,佛在雪山修苦行时,父族三人怕受苦先离开走了,母族二人愿意修苦行,所以住在雪山。佛在雪山住了六年苦修,瘦得不象样,喝冷水、一麻一麦度命,在皮骨连立的光景,有放牛的女子供养佛一点牛奶喝,佛喝了牛奶就提起精神,但是母族二人,见佛喝牛奶,说佛图享受、贪保养,也离开佛下山去了。佛住在雪山六年之中,修证到世间禅定,认为都不彻底,不是究竟的了脱生死,无非是多活多少万年,受苦无益,所以佛下雪山,在伽耶城外,一棵菩提树下静坐,经过三七二十一天,夜睹明星悟道,悟道以后到鹿野苑,度五比丘,佛就问他们,开悟的时候是因什么开的悟?佛说,不但给你们比丘,「及汝四众言」,并且还有四众人等,我早先给大家说过「一切众生,不成菩提」,菩提是佛果,翻华言觉道,就是知觉的道理证到了,就叫成菩提,这是大乘,「及阿罗汉」,还可以说小乘及阿罗汉,阿罗汉叫无生,在六道轮回里头,不受生死了,佛说一切众生不能成佛、不能成圣,是因什么?佛把旧话重提,说「皆由客尘烦恼所误」,佛说当初我给大家说的法,怎么才能不耽误?才可以去烦恼?「汝等当时」听我说的话,「因何开悟?」佛是让现在的人好开悟,佛说我给你们讲的时候说,就是因这客尘烦恼,客就是一个行路的人、尘就是虚空中的尘土,这两样成了烦恼了,当初皆由客尘烦恼所误,佛问你们当初怎么开悟的?「今成圣果」,因什么道理成的圣果?当下你们都证了四果阿罗汉,虽然是没成佛果、没开佛的知见,已经是圣人的资格,佛一问,起初是憍陈那先开悟的,他就回答了。

时。憍陈那起立白佛。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

憍陈那就是佛陀给他起的名号,叫阿若多这三个字,中国话就是解字,他先把佛说的道理解悟开了,佛问你们因什么开的悟,现今证了圣人果位?「时,憍陈那起立白佛」,这时憍陈那就站起来了,对佛说,「我今长老,于大众中」,我今为法会中,在这些学道人中算是长老,我在大众中「独得解名」,佛最初说法时,我是第一个得着佛给我解悟的名字,「因悟客尘二字成果」,就因佛说客尘烦恼所误的时候,我因为听佛说客尘二字的时候,我才成就圣果,证了阿罗汉的果位,说到这里就得解释解释,称一声-

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

这是他结实寄旅亭,我说个比喻,「譬如行客,投寄旅亭」,行路的人走在路上,就得投店,寄居在旅亭里,「或宿或食」,宿是在那里住、食就是吃饭,就是这两件事,「宿食事毕」,在那里休息完了,睡好觉了、饭也吃完了,这两种事办完了还得奔路程,这就「俶装前途」,就要收拾行李以奔前边这个途程,「不遑安住」,不暇宜在店里安住,非走不可,说这叫客,「若实主人」,若实实在在的是旅店里的主人,「自无攸往」,他可是没所去的地方,「如是思惟」,我就在这上头,思惟这个道理,「不住名客」,佛陀不是问吗?怎么开的悟?一个人走路不住下名字就叫客,「住名主人」,这个主人就不能随着客跑,所以说「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这是客字,还有个尘字,是怎么个意思?底下又说。

又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佛言。如是。

上边说的客字好明白了,再解释尘字,「又如新霁」,好比刚下过雨,雨过天晴叫霁,「清旸升天」,清旸,这个太阳光出来,清清凉凉的,阳光升天,天上就亮了,雨过去天也晴了,这个清旸之光,「光入隙中」,这是比喻我们住的房子或是门未关紧,或是窗子未关紧,打门窗缝里太阳光就射进来,把屋子照亮了,这叫「光入隙中」,发明看见满屋的微尘,太阳光未进来屋子见不着尘,这是日常的事情,他拿这个作证明,「发明空中诸有尘相」,一个屋子里就见着这许多的尘土之相,这个「尘质摇动」,微尘是摇动的,虚空寂然的就是不动,「虚空寂然」他是不动声色的,「如是思惟」,就照这个意思,客不能常住,尘是要摇动的,主人是不动的,虚空是不动的,这两样都显出来了,憍陈那解释,为让大众听「如是思惟,澄寂名空」,这个澄寂是不动的名字叫空,「摇动名尘」,虚空里摇动的就叫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他说到这种,「佛言,如是」,佛一听,说的对!佛给他证明,说你说的如是。

即时如来。于大众中。屈五轮指。屈已复开。开已又屈。谓阿难言。汝今何见。阿难言。我见如来。百宝轮掌。众中开合。

这段文是开合手掌给他证明,成就了这个客与这个主人的实义,这段文从上来得分动者为客、静者为主,拿这个静-不动的,表示人的见性,这个摇动的就是尘劳,就为这种事情。上来说这个见性是心不是眼,我们一般人都以为眼看见,这是个大错的地方,因此这种意思,法会大众,佛给他们说过一次,不甚了解,因为没有执难问疑的地方,心还是不甚了解,在这时,佛又以着这种意思,「即时如来,于大众中,屈五轮指,屈已复开,开已又屈」,对阿难说,「汝今何见?」你拿什么见着的?这是让阿难说,给法会大众听,「阿难言,我见如来,百宝轮掌」,在「众中开合」

佛告阿难。汝见我手。众中开合。为是我手有开有合。为复汝见有开有合。

佛就是要问这话,说你看见我这个手开而又屈「有开有合」?还是你看见这个见性, 「有开有合」?佛问是让法会大众听,说我的手有开有合,见性还有开有合吗?这显然现出见性不动,哪有开合?

阿难言。世尊宝手众中开合。我见如来手自开合。非我见性有开有合。

阿难说,世尊的尊贵宝手在大众中伸而又屈,我见着如来的手自己开合,「非我见性有开有合」,佛让阿难这样说,让大众听,这还不好明白吗?你们怎么就是不承认这个见性呢?这个见性是心,不是眼,表示这个意思,人要认识自己的见性,就修行,为什么费这么大事,人人都不承认?那么要认得见性,怎么就会修行呢?你天天观念,总在有形相有作为上观念,得不着佛法,向外驰求都是不对,你要认得根本见性,从哪里表示呢?从眼上表示出来,眼不是能见哪?他见有个见性,你这一样明白了,六样都明白,见、闻、齅、尝、觉、知都有个性,这常说六样就是一样,这就叫见分,你要明白这一样,六样都明白了,一样一清净,六样都清净,这里是让大家都明白。认得你自己这个见性,你自己就会修行,你观念你的见性,你别观念那个有形相的,这个见性是无形与相,你说见性还是个什么样?见出什么样来就是相,不是见性,是所见的,这是为的说这个能见、能看见的,费这些事,就是表示这种事情。

佛言。谁动谁静。阿难言。佛手不住。而我见性。尚无有静。谁为无住。佛言。如是。

佛问阿难,是我的手动?还是你的见性动?阿难回答说,佛的手不住,有开有合,而我的见性别说是动,连静都没有,有静他好有个动,根本上我这个见性找不着形相,你向哪里去找个动静?谁为无住呢?「佛言,如是!」不错!是这个道理,这为是让法会大众听。

如来于是。从轮掌中。飞一宝光。在阿难右。即时阿难回首右盼。又放一光。在阿难左。阿难又则回首左盼。佛告阿难。汝头今日因何摇动。

佛这时又从轮掌中放光指示阿难,前边佛用开掌合手的道理,证成了他这个客与主、动与静,证实了如是,于是「从轮掌中,飞一宝光」,这是怎么回事?这又是飞光动头,从佛的手中飞出光来到阿难头的左右,让他见光动摇,这证明这个尘与空的道理,尘是动的、空是不动的。前边经文已经证明了,佛为法会大众都听清楚了,所以如来又放光到肩右,又到阿难的左边,阿难看见放光,当然他右盼左望,借着这个,佛告阿难,你这个头为什么动?阿难当然有说的。

阿难言。我见如来出妙宝光。来我左右。故左右观。头自摇动。阿难汝盼佛光。左右动头。为汝头动。为复见动。世尊。我头自动。而我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佛言。如是。

阿难说,「我见如来出妙宝光,来我左右」,如来的手里,有不可思议的那个宝贵的光明来我左右,「故左右观」,我向左边观一下子、右边盼望一下子,「头自摇动」,头自然摇动了,佛又问阿难,「汝盼佛光,左右动头」,你望见佛的光左右摇动,「为汝头动?为复见动?」要紧就在这句话上,这意思都在见性上,还是你这个头动?还是你这个见性动?阿难当然说了,「世尊,我头自动」,我这个头因左右有光,头自个儿动,「而我见性,尚无有止」,他没有形相,连止都没有,「谁为摇动?」说到这里,佛摇头说这句话让大众听,「佛言,如是!」对的!

于是如来,普告大众。若复众生。以摇动者名之为尘。以不住者名之为客。汝观阿难。头自动摇。见无所动。又汝观我。手自开合。见无舒卷。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从始洎终。念念生灭。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性心失真。认物为己。轮回是中。自取流转。

「于是如来,普告大众」,于是如来就普遍的告诉大众说,这个地方佛都说开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4-2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借着阿难左右动头,阿难回答说尚且没有止,哪还有摇动?佛给印证说对,于是就借着这个,佛就把这个道理结在一块,普遍的告诉法会大众说,「若复众生,以摇动者名之为尘」,世间上众生,以摇动者算是世间上的尘劳,就是以六尘代表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都是摇动的、都是活动的,这就是尘,「以不住者名之为客」,这还好明白,有客有主,主是不动的、客是动的,「汝观阿难,头自动摇」,你们观察阿难他这个头,他自己动摇,「见无所动」,他这个见性是无所动,说「又汝观我,手自开合」,「见无舒卷」,见性没有舒卷,这两种事情,佛就责备大家,你们因什么自己失误了,自己就不承认呢?这个见性,这不是显然的吗?都知道了,「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拿这个动的当了你自己的本身?这个身体是个物,「以动为境」,你拿着动的,这是依报的境界,拿着这个身体当了正报的本体,这不是根本上说错了吗?这都是有相的东西,他就有动有静、有生有死,那是妥妥当当时,「从始洎终」,由这个始以洎这个终,是「念念生灭」,你们这个心都着在相上,随着形相有生有死,这个生死哪能了呢?「遗失真性」,把你那个不动的真性,你自己迷失了,是「颠倒行事」,每天都是做的颠倒事,「性心失真」,你把这个性都遗失了,是「认物为己」,你拿着物当了自己,那就错了,「轮回是中」,是「自取流转」,生了死、死了生,轮过来、转过去,自取轮转于生死,在世间上受生,还怨谁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9 10:08 , Processed in 0.149895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