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向善sn

向大家真诚推荐一位善知识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2-5 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6.
问题:
我目前既在学唯识佛理,也在修行净土念佛法门。为了进一步掌握法义,您能否给我讲解下关于净土法门的一些认识和看法。阿弥陀佛。

回答:
  念佛是很稳当的法门,具足信愿行便可往生极乐世界。到了极乐世界之后,弥陀世尊自然会為您安排增上的课程。但是修净土的人,最好远离法义的论争,免得不小心毁谤正法。事实上,所有的佛教徒都应该远离法义的论争,除非他已经见道一段期间,有根本智,也有部分的差别智。因為毁谤正法的果报太可怕。



7.
问题:
关于时间的问题,目前属于劫浊中的减劫时期,为什么'古人七十老来稀"呢,而现代社会科技发达了,人们寿命反而提高了呢?特别是原始人的寿命是很短暂的,这与“减劫”说法是否矛盾?或者是说的另外的时空吗?

回答:
增劫和减劫是从最高寿命去看。古代虽然医药不发达,但是食物、饮水皆天然无毒,所以总有些人可以活到百岁以上。现代的医药发达,使得平均寿命提高,但要活到百岁比古代困难。另外,也可以从现代人比较早熟,而判断现在是减劫。有些小学生,就长得跟大人一样。以后人寿越来越短,甚至出生半年就结婚了。




8. 问题:
    既然我们凡夫都处于幻觉中,所有的一切修行都只能算是“在梦中幻修”有无意义呢?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凡夫既然都处于三界之中,也就是处于此山之中,怎么可能了解整个山的情况呢?这种以幻修幻,不是枉然吗,就如蒸沙为饭,沙子是不可能蒸成米饭的啊。

回答:
    修行本来就是以幻修幻,因為「一切有為法,如梦幻泡影」,修行也是有為法的缘故。如果您能够在现量上观察到蕴处界皆是幻法,您已经不用修行了。眾生总会认為蕴处界全体皆是真实,见道的菩萨能够现观一小部分的虚幻(如七住菩萨的身心如幻观,十住菩萨的世界如幻观)但仍然会认為或者觉得某些法是真实法,必须要等到成佛的时候,才能完成圆成实的全部现观。

  真实的心是第八识,它是真妄和合。能藏的心体是无為法,也就是所谓的真心,这个心无法透过修行而改变它。所藏的种子才可能透过行阴的造作而使它改变。所谓的修行,正是修这个部分。因為所藏是依附於能藏的心体,所以修行还是可以使得五蕴趋向於清净和圆满,不会因為是幻法便落空。也就是说,第八识并非全体是幻,因此不会落入煮沙成饭的问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2-9 11:58 | 显示全部楼层
9. 问题:修行佛法次第是怎样的?

回答;
    在唯识里头把修行分為五个阶段,最初是资粮位,资粮位要积集福德、积集信心,才会对比较胜妙的佛法生起信心,才会发菩提心想要修行。再来就是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和究竟位。我们定义的实证佛教,就是见道位以上的佛法,包括见道位、修道位跟究竟位。见道位是从第七住一直到初地都算是见道位。初地以上一直到等觉菩萨,还没成佛以前,都算修道位。究竟位就是究竟佛所演说的最深妙的法义。
  《实证佛教导论》这本书只是导论,所以基本上都集中在见道位上面,没有提到十地菩萨的果证。
大乘法的实证,必须先胜解大乘法的法义,然后发起疑情、参禅而见道(证解阿赖耶识)。见道之后,即可转依於第八识的真如性,修持真如三昧,一路证到佛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2-12 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10.问题:怎样判断一个人是否“开悟”了?
回答:
判断一个人是否已悟,是由他说法的对错去判断的。已悟的人说法,在核心法义的部分,不会违背经教,也不会违背经验和逻辑。增上慢和大妄语的人很多,您不应该轻易相信别人宣说的果证。您若已悟,自然有能力准确地判断说法的人是否已悟,若要人家告诉您,便落入“依人不依法”的陷阱。未悟的人若熟悉经教,也会有部分的判断能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2-13 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10.问题:怎样判断一个人是否“开悟”了?
回答:
判断一个人是否已悟,是由他说法的对错去判断的。已悟的人说法,在核心法义的部分,不会违背经教,也不会违背经验和逻辑。增上慢和大妄语的人很多,您不应该轻易相信别人宣说的果证。您若已悟,自然有能力准确地判断说法的人是否已悟,若要人家告诉您,便落入“依人不依法”的陷阱。未悟的人若熟悉经教,也会有部分的判断能力。



11.问:佛法入门,必须有信心,《实证佛教导论》为什么不重点着墨?

答:信仰是宗教性的,《实证佛教导论》是学术著作,所以不方便写太多,但并不是完全没有。例如,书中将佛经视为正教量而引用之,这就是来自佛教徒的信仰,如果不是佛教徒,就不会承认佛经是正教量。因为非佛教徒不承认佛经的权威,所以在论说的时候必须以理证为主,教证为辅。如果把佛经当成不可置疑的权威,就会使得《实证佛教导论》丧失学术的价值。
在非学术的场合,真观往往长篇大论地讲信仰,例如去年四月十六日曾讲“劝发普贤行愿”,今年一月八日讲“大乘起信论导读”。
强调信心的人,经常引用《华严经》的“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这句话是不错的,只不过一般人的信心是无根之信,所以并不是很靠得住。只有初果人,因为已经分证解脱,才能对佛(圆满的正觉者)、法(事实真相)、僧(证果的圣贤)生起不坏的净信,这种信心不是一般人所能比拟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2-17 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12.  因果法則与回向问题

问:因果法则法尔如是,造什么因,未来缘分成熟之时就自然会结果。但是,修行人每次造善因之后都要做个"回向"。比如,每次布施后,就要念“回向文”把刚才所造善因之功德回向给遍虚空的众生,自己不要。这么一来,所造的“因”在未来世的果报作用将会更加的巨大。做“回向”这个事情,只是一种让修行人时刻放下“我执”的方便做法,还是真的有作用?
这个“回向”的原理到底是怎么一个说法呢?出自佛陀所说吗?

答:回向是指定功德到某一件事的成就,这是佛经普遍的说法,例如《普贤行愿》里面就有“普皆回向”。真观认為,这并不是方便法,而是确实有作用的,不然佛经不会反复提到回向。回向不一定要用语言文字,只要心里有这个意思就行了,这样才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2-26 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13.
問:《实证佛教导论》说逻辑演绎法和归纳法所得的结论也可视为现量,有没有经教依据?

答:《杂阿含经》有一段经文可以证明,佛教的世俗谛与世间智者的看法是共通的:

我不与世间诤,世间与我诤。所以者何?比丘!若如法语者,不与世间诤,世间智者言有,我亦言有。云何为世间智者言有,我亦言有?比丘!色无常、苦、变易法,世间智者言有,我亦言有。如是受、想、行、识,无常、苦、变易法,世间智者言有,我亦言有。世间智者言无,我亦言无;谓色是常、恒、不变易、正住者,世间智者言无,我亦言无。受、想、行、识,常、恒、不变易、正住者,世间智者言无,我亦言无,是名世间智者言无,我亦言无。比丘!有世间世间法,我亦自知自觉,为人分别演说显示,世间盲无目者不知不见,非我咎也。

因为证明五蕴非我所需要的观察方法,与世间智者相同,所以世间智者可以在佛陀或圣弟子的教导之下,立刻证得声闻初果。这说明证出世间智所用的认识方法,与世间智的认识方法,其实是一样的;如果主张要用出世间智才能证出世间智,凡夫就会永远无法成为出世间智者。既然如此,世间智者所承认的逻辑演绎法和归纳法,必然也是佛陀所承认的。

《实证佛教导论》第三章第二节曾经引用《缘起圣道经》做为依据:

在佛教的认识论当中,也承认演绎法和归纳法所得的结论,与现前观察所得的知识,其可靠性是同等级的。《缘起圣道经》记载,佛陀曾经说:“我复思惟:由谁有故,而有老死,如是老死复由何缘?我于此事如理思时,便生如是如实现观:由有生故,便有老死,如是老死由生为缘。”在佛陀的思惟当中,“由有生故,便有老死”,是一个自然规律的归纳,它是观察大量同类的事件,发现都有同样的因果关系,而导出的一个结论,这是归纳法。当确定“必须有生,才会有老死”这个前提可以成立之后,便可得到“如果没有生,就不会有老死”的结论,这是演绎法。因为知识可靠与否,对于心态和行为取向,有决定性的差别,因此依据《缘起圣道经》,将意识的归纳、演绎和现前观察,归类为现量境界。

《瑜伽师地论》有一段经文也可以证明佛教承认逻辑归纳法:

内法异生,安住上品无我胜解,当知已断如是众苦。所以者何?彼于当来,由意乐故,于如是等诸恶见趣堪能除遣,是故若住初见圆满,能超初苦。又即依此初见圆满,亲近、修习、极多修习,于内诸行发生法智,于不现见发生类智,总摄为一聚,以不缘他智而入现观,谓以无常行或随余一行。彼于尔时,能随证得第二见圆满,及能超第二苦。

“内法异生,安住上品无我胜解”是指初果向人对于五蕴非我的彻底理解。“初见圆满”是指初果向人的知见圆满。“于内诸行发生法智”意思是说,已得初果向的修行人,对于自己的五蕴可以随时现见无常、苦、空、非我,由此而得到法智。“于不现见发生类智”是最关键的一句,也就是说,对于他自己没有办法现前观察的法(例如未来的五蕴),用类推的方法发现规律,得到结论,称之为类智──这里运用的正是逻辑归纳法,而且它的效力等同现量。类,是类推。智,表示它的可靠性同于现量。“总摄为一聚,以不缘他智而入现观”,“现观”意思就是现量,与“缘他”的正教量不同。法智和类智,合在一起,依自己的智慧,得到现量而肯定之,不必依靠正教量。“谓以无常行或随余一行”,能够确认五蕴无常、苦、空、非我。“证得第二见圆满”,就是证得初果。

请注意一下,对于五蕴非我的实证,《杂阿含经》要求必须“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如实观察,非我,非异我,不相在”。其中的“若未来”是指未来的五蕴,“若远”可以远到数百亿光年之外,这些都不是我们可以一一现见的五蕴,然而你却必须完成现观,才能证初果。如果只承认现见才是现量,而不承认逻辑归纳法,就没有人可以证初果了。

《杂阿含经》确认五蕴非我,则是透过二者体性的对比,五蕴无常,而“我”常住,所以五蕴非我。这个推理过程,运用的是逻辑演绎法。反对逻辑演绎法属于现量的人比较少,因为经教运用演绎法的例子非常多。

《实证佛教导论》引用量子力学证明微细的物质的无常。如果只有一个实验报告,可以视为正教量;但是如果分布于世界各国不同的研究机构,做出来的大量实验都得到同样的结论,我们已经可以排除造假或者错误的可能性,这样的证据就达到现量的水平。

上面的道理其实并不难,只要你学过科学研究方法,自然会懂得,只不过有的人很执着经教的语言文字,又没有读到以上所引的佛经,所以不相信逻辑推论的效力,他会一直要求自己必须现见一切法都是无常、苦、空、非我,但这是不可能的事,所以他也就无法证得初果──这是很可惜的事。

对于五蕴的观行已是如此,对第八识的观行更是如此,因为第八识不可见,只能透过作用推论出它的存在。第八识了别根身、器界、种子,以及积集种子生起现行的作用,一向与蕴、处、界诸法同时存在,如果只会现前观察而不会运用逻辑方法,观察到的永远都是蕴、处、界诸法,而不是第八识。这两年有一位现代禅师主张第八识是“立体的、有很多面向”,这种话是覆护密意的偏语,而不是正教。从古以来,一直都有禅师杂说偏语,如果学人盲目崇拜权威,以为禅师讲的话就一定正确,就会被这种偏语困死,无法明心开悟。

因明学很深奥,在三乘见道以前不必学到那么高深。对于大部分的人而言,《实证佛教导论》第三章〈论证方法和解脱的原理〉一文,再加上以上的解说,应该已经足够。如果这样还没有办法说服你,只好请你等待《实证因明学》的详细说明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3-7 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15.

問:知道“我”常住,是否会使得修行人无法断除分别我见?

答:知道常住法“我”的存在,才能护持修行人不落入断灭见;但是,他所知道的常住法必须是准确的,不然就会落入凡夫我见(分别我见)。《杂阿含经》说,五阴“非我、不异我、不相在”。所以,如果学人所认定的“我”是五阴,或者异于五阴,或者在五阴中,或者五阴在“我”,都是错误的见解,这才是佛陀所破斥的“我见”。如果落入这种“我见”当中,就没有办法断除凡夫我见(分别我见)。《中阿含经‧阿梨吒经》说,有的人害怕“我”断灭,因而恐惧──这样的人所认定的“我”其实是五阴,他会认为将五阴灭除掉,就等于将“我”灭除掉,所以他会因为害怕落入断灭而不敢修除对五阴的执着。如果他知道“五阴非我”,五阴虽然必归磨灭,但是有一个与五阴不相异的“我”可以继续存在,这样自然就不会害怕落入断灭,而可以放心修除对蕴、处、界法的贪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3-14 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16.

問:知道“涅槃是不坏法”,也可以护持修行人不落断灭,为什么一定要知道“我”常住?

答:涅槃既是不坏法,就表示涅槃之体一向都是存在的,不管凡夫或圣贤都没有差异。而轮回当中不变易的主体“我”,既然是常住法,阿罗汉死后,“我”一定会继续存在。这样看来,似乎有两个常住法,但是实际上,“我”和“涅槃”指的是同一个东西。所以,涅槃四德为常、乐、我、净,其中之一便是“我”。生死轮回当中不变易的主体“我”,不可能用任何方法将它消灭掉,阿罗汉舍命时,可以灭掉蕴、处、界,却不能灭掉“我”,这个独存的“我”,就改名为“涅槃”。

所以,知道“涅槃是不坏法”和知道“我当后世有,常不变易,恒不磨灭法”完全是一样的。如果修行人不知道涅槃就是轮回当中不变易的主体“我”,他或许就会产生“涅槃就是五阴”、“涅槃异于五阴”、“涅槃在五阴中”或“五阴在涅槃中”的看法,因而落入分别我见之中,而没有办法证得初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3-27 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17. 問:如果有一个修行人突然间被砍一刀,他气起来跟对方拼命,这样是不是可以证明他未断分别我见?

答:用这样来证明未断分别我见,证据是不充分的,因为只观察到瞋心的发动,并不知道他的见地。碰到这种情形,最多只能说:这个修行人未断俱生我见。也就是说,这个修行人在直观上,还是觉得“五阴是我”。断掉分别我见的人,有时候要七返人天才能断掉俱生我见,所以不能因为他有俱生我见,就认定他未断分别我见。

您其实是把俱生我见当成是分别我见,才会有这个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9 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正觉之道,殊途而同归

有读者对《实证佛教导论》这本书有不同的看法,认为:一、四大极微为常住法。二、解说第八识的语言文字教法为胜义谛。三、明朝汉月法藏禅师为真悟者。(参阅〈四大极微是否为常住法〉、〈世俗谛与胜义谛〉、〈汉月法藏是真悟者吗?〉)关于这三个问题,读者并没有提出有力的理由,所以笔者并未采纳。如果有人认同这些看法,请尽快提出理由,只要您能依据三量提出有力的理由,笔者将会在这本书再版的时候更正。如果您没有办法提出理由支持自己的看法,却用其他不相干的借口,抵制正确的道理,这样的过失极为严重。其他人也请注意,“依法不依人”是世尊在《大般涅槃经》所特别强调的,法义的正确性是最重要的,而不是演说法义的人,因此请不要对于说法人的门派、身分、是否得到授权等表相妄起分别,盲从他人的指示而抵制正确的道理(参阅〈道场执事易犯赞自毁他〉、〈请不要抵制正确的道理〉、〈创立“实证佛教学派”?〉)。
教界大多有“依人不依法”的倾向,佛教团体的领袖不但能够掌控教产的支配权,更能决定哪些人可以得到印证、享有“得法弟子”的美名,因为这个缘故,每每有人为了争夺首座弟子或继承人的地位而明争暗斗,最常使用的手段便是挑拨离间及散播不实的流言。禅宗本来是实证的宗派,却因为过度强调传承,所以六祖惠能得到衣钵之后,必须立刻逃走以躲避嫉妒者的追杀。五祖弘忍也知道问题的严重性,特别警告惠能绝对不能再把衣钵传下去,不然的话会有生命的危险。
传承还有另一个缺失,不管前代的禅师多么地小心,还是会发生所传非人和冒滥传承的情形。其结果,就是后代只剩下传承的表相,而丧失证悟的实质。这个时候,自行开悟的人处境反而变得很困难,因为他所悟的内容不可能得到拥有传承者的认同。拥有表相传承的人,便以大师的地位,号召所属徒众,对真悟者进行抵制和打压。这种情形,在末法时代更加地明显。传承,相当于商标。商标本来有品质保证的意味,可是当商标被他人非法取得之后,赝品反而取得合法地位,反过来打击真品的流通。
事实上,佛教一直都主张“依法不依人”。除了佛陀的明示之外,也表现在教制上面。佛陀的首座弟子舍利弗先于佛陀而取灭度,据说这是“诸佛常法”(惯例),这显示佛教不主张由个人领导僧团,否则首座弟子应该是最适合的继任人选。首座弟子依据“诸佛常法”先取灭度,佛弟子没有崇拜的对象,这样就不会形成强势的领导中心,“依法不依人”的原则才容易落实。
“依法不依人”有很多优点:
一、没有争夺继承权的问题。
  二、减轻佛教团体之间的恶性攻讦。
  三、鼓励自由探讨真相的气氛。
  四、适应崇尚理性者的需要。
  五、顺应现代理性的思潮。
  六、符合学术的要求,能够与其他学科建立理性探讨的共识。
  七、分散风险,避免法门过度集中而全面偏离佛教,或被暴动、战争等外力所毁灭。
  八、能够养成修行人从宗出教的气魄,加深其解脱功德与般若慧。
有一句话说得很好:“正觉之道,殊途而同归。”众生心性差别各各不同,初学者大多有依附门派、崇拜权威的倾向,对于这样的初学者,强调尊师、强调传承、强调依教奉行本来是无可厚非的。因为他们的思辨能力不足,没有能力抉择法与非法,只好依附明师,先做一个信行人。但是,对于久学的佛弟子,便应该鼓励他们做一个法行人,严格依循“依法不依人”的原则。
笔者提倡“实证佛教”,强调四依、三量,即是为久学的佛弟子,以及崇尚理性的知识分子,开辟的一条“正觉之道”(趋向真理之路)。虽然相应于这一条正觉之道的人只是少数,但是他们却能够迅速增长智慧,不久之后便能独立荷担如来的家业。信行人若没有老师,便无法修行,远远比不上法行人。法门的延续,必须依靠法行人,而不是信行人。法行人虽然很少,却可以发挥关键的影响力。这就是为什么必须强调四依、三量的原因。“实证佛教”的学术研究,能够将佛教导向正面的发展,所以请大家共同支持。
真观 2011/4/5
真观按,此篇写于三年前,发表于“豆瓣日记”,但是仍然有人没看到,不断在重提此事,只好重刊于此。其说法约略如下:“有一位读者针对《实证佛教导论》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但是吕真观并未采纳。”这种说法省略了最重要的部分:修改意见到底是什么?实际上,真正重要的修改意见只有以上三条,其他皆是无关核心法义的文字与标点符号之修正。真观发表此文,至今已将近三年,《实证佛教导论》初版已全部售完,仍然没有看到这位读者或其他人提出补充理由,所以真观仍然维持原来的看法。这是依照佛陀“依法不依人”的教诫而行,不得不然,若有冒犯,还请见谅!

本文引自《实证佛教通讯》第10期。

附:
1.《四大极微是否为常住法?》http://blog.sina.com.cn/s/blog_7c7df8590101dj13.html
2.《世俗諦与胜义諦》http://blog.sina.com.cn/s/blog_7c7df8590101dj1b.html
3.《汉月法藏是真悟者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c7df8590101dj1i.html
4.《道场执事易犯赞自毁他》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c7df8590101dj1r.html
5. 《请不要抵制正确的道理》http://www.douban.com/note/98957408/
6. 《创立「实证佛教学派」?》http://blog.sina.com.cn/s/blog_7c7df8590101dj25.html
...............................
欢迎大家常进我的空间日志:http://user.qzone.qq.com/372037220/2
我管理的正法佛学群:75649039
我的新浪博客日记 http://blog.sina.com.cn/u/2088630361
推荐电子佛学杂志《实证佛教通讯》 下载地址:http://sdrv.ms/KJq7XJ(目前已经出了1-9期)
推荐一位善知识——吕真观。详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7c7df8590101byf4.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0 03:25 , Processed in 0.114522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