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至善佛缘

论佛法与情绪管理——圣凯法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4 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四、佛法对常见情绪的管理方法
  
自我管理可以让一个人抓住自己的生命的优先目标,可以帮助一个人掌握自己的时间与生命。

生活中时不时总有一些不良情绪困扰着我们,从心理治疗的理念而言,最好的心理医生就是自己,如果你想做自己的良医,就得学会观察自己,并根据症状为自己的心病开处方。
  

从佛法来讲,佛法的一切法门都是应病施药,都是属于方便法门;

对于凡夫的我们,总有种种心理上的疾病,而佛法的修行即是治病的过程。

所以,我们可以利用佛法的修行法门为自我情绪进行管理,调整、改变我们的不良情绪。

下面,我们从佛法的角度对一些常见不良情绪,说明一些管理方法。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1 收起 理由
慧剑无锋 + 1 感恩善知识转贴好文!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4 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1、无我与自傲、自卑
  

人生宇宙的任何现象生起,绝非孤立突然,都不可作孤立的理解,应该从整体的、延续的与相关的去观察宇宙人生。

从无限复杂的人生中,了知前后延续、自他依存的自己,是因缘和合而有。

作为主体性个体的我们,都有强烈的自尊,如果自己的自尊心受到损害,于是悲伤、自卑等不良便挥之不去。

其实,我们只是普通的人,有时又何必太在意自己呢?

佛法对自我个体性的否定,认为生活中的"我"只是一个四大假合的假名,是各种因缘条件的聚合,并没有真实的实在性,正是要求我们正视自己,这就是无我的智慧。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因至素影响我们的快乐、健康、悲伤、疾病,但是,最大的因素在于自己。

有时,因为我们太在意自己,而伤害了别人,从而影响我们和谐的人际关系;

有时,我们太小瞧自己,强烈的自卑心使我们裹足不前。

自傲、自卑都是不良的情绪,会强烈影响我们生活的质量。
  

自傲的人是自我意识太过强烈,自我中心太突出,以致忽略别人的存在,从而经常会伤害别人。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生活中并太在意自己,要知道世界是一个互相依存的整体,其实所谓的"我"是十分渺小的,欧康诺博士说:
  
人不该对别人的期望耿耿于怀,放开些,让该赚更多钱或成为大情圣的念头随风而逝吧,对自己在意些,但别对自我太在意。追求完整感和归属感并不可笑,但那个微不足道的自我,像汪洋中的一滴水一样,就远不必太在意。[25]
  
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想像中完美的生活,自傲的人沉醉在自己的想像中,或满足于自己的成就,所以成功与快乐对他们来说,似乎已经无缘了。
  

自傲的人,他的人际关系一定是不和谐的,因为他对别人的存在已经忽略了,所以对于自傲的人来说,我想星云法师提出的四点可以作为治疗秘方:你好我坏、你大我小、你有我无、你乐我苦,[26]就是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多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将快乐与大众共享,这样我们能改掉自己自傲的不良情绪。
  

自卑的人也是太在意自己,因为以前的挫折与困难总是难以忘记,所以便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与知识。

其实,自卑的人在情绪上是很悲伤、消极,整天生活在痛苦中,这也是因对执着于"我"而产生另外一种形态。

首先,必须忘记自我,过去的一些事情并不是很重要,世界上还有很多比这更重要的事情等着你去做。

所以,现代情绪管理学家提出"自我解嘲"的方法,放松自己,对于失败的过去,置之一笑,多微笑,让别人看见你美丽的容颜。学会以幽默对待遇人生,普瑞罗斯特说:
  
嘲笑自己意味为自己生活负责,而只有在能控制自己的生活之后,他们才能更能常自我解嘲。……在我的生活中,总是拿挫败与失意开玩笑,我尝试从恶劣情境中找出幽默。我对自己说:好,这回输了,但不次不会。我以希望来处理失望。[27]
  
具有无我智慧的人,知道自己过去的失败只是因为条件的不具足,所以他会更加努力,创造优良的环境,为自己的成功作出充分的准备。

对于自卑的人来说,如果你凡事都从好的方面看,对人生一定有好处;如果你总是往坏处想,日子就难过了。正如你想不想过开心日子一样,这事完全在于你的态度。[28]

所以,我们必须调整自己的心态,要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要认为自己是最健全的人,要认为自己是最富有的人,要认为自己是世界上第一的人。[29]
  

我们是自己最大的敌人,也是最好的朋友,人生的快乐来自我们对自己正确的判断,不断调整自己不良的情绪,记住:我们的思想能支配着我们的情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14 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勤修戒定慧
熄灭贪嗔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4 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2、四摄与人际关系
  

现代的心理学研究指出,当一个人有良好的人际关系,遇到问题时,有人可以和其讨论,或伸出援手,此人通常较能应付压力,不易被危机击倒。

进一步看,如果要维持"社会支持"的系统(良好的人际关系),你必须具有"爱与被爱"及"付出"的能力。
  

佛法的人际关系学是以四摄为中心,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佛法中经常讲"布施结缘",并且讲布施时应该三轮体空,即没有施者、受者、所施物的相,即没有图回报的心。

其实,现代情绪管理学对布施是极为重视的,即是培养一个人的爱心,一个充满爱心的人,才能快乐地生活。

而且这种爱心是无所求地给予,与别人并无所约定。加州心理治疗师的维史考特医生说:
  
有期望的爱就是有条件的爱,你若需要别人的爱,才会觉得好过,你便迫切地期望他,你是在'害怕'的心情下付出你的爱,你不断担心他会不爱你。这不是爱,是依赖,其中少有快乐和喜悦。[30]
  
佛法中经常提到的一句话"施比受更有福",如果你想借付出获得回馈,那么不必了。付出者真正的收获来自心中的善,而非需求。只有心胸宽大的人才能快乐,在助人时能引发自己对生活的热爱,于是能安妥度过逆境。对于自私的人来说,即是在谈话中经常提到"我"的人,较易得冠心病。自私的人,过度注意自己,可能使孤独感和隔离感加强,而寂寞对人来说,是致命的。
  

一个拥有爱心的人,要从各个方面能关心别人,爱语即是用柔和语、无诤语、质实语等,以鼓励代替责难,使人能从语言中得到益处。

同事即是要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利行即是尽自己的能力,去做利益他人的行为。

我们从帮助别人的时候获得对自己的信心,从而更能爱自己,现代社会学指出利他主义可能是我们生存本能的一部分。
  

所以,对于在人际关系上,佛法与现代情绪管理学,结果与方法都有一定的相同之处。

但在本质上,现代情绪管理学是从自我的快乐出发,因为我们能从帮助别人而获得快乐;

而佛法则从他人出发,这是同体大悲的表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4 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3、以感恩心过好每一天
  

现代心理学指出,我们内心感觉就是改变的力量。

进一步说,创造美好、积极的感觉,让日子值得活下去,正是每一个人自己的"责任"。

许多心理学家提出,让生活中增加一些"浪漫"因素,布兰登博士说:"浪漫是生命能让我们获得快乐热情的承诺。"[31]这就要我们以童真的眼光看事物,保有生活中的美好。
  

在佛法中,经常说"报四重恩":

一、感念佛陀摄受我以正法之恩;

二、感念父母生养抚育我之恩;

三、感念师长启我懵懂,导我入真理之恩;

四、感念施主供养滋润我色身之恩。

我们感念众生旷劫供我所需之恩,感念自然界,太阳供我光明与热能,空气供我呼吸,花草树木供我赏悦。星云法师说:
  
一个人应该时时自忖:自己何功德,而能生存于宇宙世间,接受种种供给,不虞匮乏?因此,每一个人都要抱持感受恩的胸怀,感念世间种种的给予。[32]
  
如果我们时时能感恩的心来看这个世间,则会觉得这个世间很可爱、很富有!即使只是树上小鸟的轻唱,路旁花朵的芬芳,也会令你感到心旷神怡。
  

所以,从现代情绪管理学与佛法来说,培养对生活美好的感觉,一种浪漫与感恩的心态,让自己的意识对生活有种喜悦、兴奋、想法和幻像,对于自尊不足的人来说,是最佳的"补品"。

想要拥有感恩与浪漫的情怀,就得发展出每天以新鲜感看生活的能力;将意外视为礼物,别怕进入陌生情境,让自己的生活充满美好的感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4 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4、"以禅化欲"的情爱观
  

人生活在世间中,各有不同的愿望,这些愿望一般称为"欲望",有时情感和欲望联在一起的,就叫做"情欲"。

对于人类的欲望,最根本的有两个:

一、维持生命欲,

二、延续生命欲。[33]

马兹罗博士的"欲望阶段论"对人的基本欲望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人的基本欲望有五种:

  1、 生理欲望

  2、 安全欲望

  3、 所属和爱的欲望

  4、 承认的欲望

  5、 实现自我的欲望
  
这些欲望层次逐步提高,最原始的欲望?quot;生理欲望"。[34]性欲、食欲、睡欲一般称为本能或欲望。
  
有关"性"的话题,是非常敏感而又复杂的,但从很早起,人类对待"性"的态度和看法就产生了极大的矛盾和分歧。

有人视"性"为神秘、圣洁的东西,是生命的温床和快乐的源泉;而有的人却视它为肮脏、丑恶的东西,是罪恶的发源地和羞耻的祸根。

所谓性心理,主要是指与性征、性欲、性行为有关的心理状况和心理活动,也包括与异性有关的男女交往、婚恋等心理问题。

它具体为性感知、性思维、性情感及性意识等,其中以性思维起主导作用。所以,对"性"的看法能对许多问题如家庭、社会、教育等有很大的影响。
  
佛教对于"性"的问题给人的感觉似乎是避而不谈或禁欲主义,其实大乘佛教对性或情欲问题是有正面论述的。

而且,从佛教来说,面对情欲问题,出家众与在家众处理的方式自有不同。
  
现化佛教对情欲的讨论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游祥州先生的《五十三与人间佛教》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善知识中,曾有淫女筏苏蜜多,提出"照顾人性阴暗面的情色观"。[35]在《华严经》中,筏苏蜜多自述说:

  
若有众生欲意所缠,来诣我所,而于我身生极爱染,心如昏醉;我为说法,彼闻法已,则离贪欲,得菩萨无著境界。若有众生暂见于我,则离贪欲,得菩萨欢喜三昧。若有众生,暂与我语,则离贪欲,得菩萨无碍妙音声藏三昧。若有众生暂执我手,则离贪欲,得菩萨随顺遍往一切佛刹三昧。若有众生暂升我座,则离贪欲,得菩萨离一切世间光明三昧。若有众生暂观于我,则离贪欲,得菩萨寂静庄严三昧。若有众生见我频申,则离贪欲,得菩萨摧伏一切外道三昧。若有众生见我目瞬,则离贪欲,得菩萨住佛境界光明三昧。若有众生抱持于我,则离贪欲,得菩萨摄一切众生恒不舍离三昧。若有众生唼我唇吻,则离贪欲,得菩萨增长一切众生福德藏三昧。如是一切所有众生来诣我所,亲近于我,一切皆得住离贪欲际,入于菩萨一切智地最胜解脱。[36]
  
这一段叙述说明了筏苏蜜多的行动,在于协助对方出离贪欲之苦,得佛法正觉为目的。

对于"欲意所缠"、"而于我身生极爱染,心如昏醉",面对这种高度的性焦虑,筏苏蜜多既不呵责,也不逃避,而是透过对话使对方消除焦虑,她所用的方法类似现代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

但是有些众生,通过心理咨询仍然不能解决,所以必须"暂见于我"、"暂与我语"……"抱持我"、"唼我唇吻",这是因为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需求,所以需要不同的接触。通过接触,得种种三昧,即是化解了贪欲。

所以,游先生说:"其基本态度则是接纳而非苛责,正视而非逃避。"[37]
  

"性"或"情欲"当然是属于烦恼,但是在大乘佛教的智慧观照下,提出"烦恼即菩提"的重要理念。

大乘对于情欲,应该是正视情欲,提倡以智慧观照情欲,从而超越它们。如《维摩诘经》中说:
  
火中生莲花,是可谓希有;在欲而行禅,希有亦如是。或现做淫女,引诸好色者,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道。[38]
  
《维摩诘经》中的这段偈语,与《华严经》中筏苏蜜多的观念是相同的。其中,提出"在欲行禅"是菩萨的境界,对于凡夫来说是十分危险的。
  

情欲的产生原因有许多方面,其中对美色的贪恋,也是主要的原因之一。在《维摩诘经》中有天女与舍利弗的故事,天女说:
  
我从十二年来,求女人相了不可得,当何所转?……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有定相,云何乃问不转女身?[39]
  
平常我们所说的"男女相"只是主观意识上的影射,并没有真实的实在性,在般若的观照下,诸法无有定相,女人相了不可得,从而超越了对"女相"的心理投射。
  

从马兹罗博士的"欲望阶段论"来说,性欲是生理欲望,是最低层的;而菩提道的觉悟可以说是实现自我的欲望,是最高层的。

卡耐基认为人的基本欲望是达到第一阶段后才能追求第二个,依次类推,是顺序渐进的阶段式的欲望追求;并且认为几乎所有的人只达到第三个或第四个欲望就止步不前了,而超越低层次的欲望是非常困难的,弄得不好,适得其反。[40]

但是,从宗教的实践来看,超越低层次的欲望并非不可能,在佛教历史上的高僧大德中不乏其人,他们不是顺序渐进地追求欲望,而是直接超越前四种欲望,而追求自我实现的欲望。

所以,对于性欲的追求,不能简单地以世间常识来理解佛教实践者的欲望。

但是,我们也要考虑到人性的普遍性,从而能为现代佛教徒的情欲问题提供比较可行的方法。
  

对于出家人来说,出家道所强调的"禁欲主义"并不孤立的性压抑,如以石压草;而是强调禅定对情欲的强大而彻底的转化或净化作用,即?quot;以禅化欲",如经常所说的"禅悦为食"、"法喜满"等,都是以出世间法的快乐来代替世间法的情欲快乐。
  

对于在家众来说,不能盲目地以出家道的标准为标准。

面对情欲问题,首先应该正视它,跳脱出禁忌与罪恶感的束缚,对情欲有正确的认识,这将有助于在家生活的圆满。所以,在家众应当以"节欲"为目标,虽然有情欲生活,但不能忘记学习佛法的最高目标乃在于解脱道,必须由禅入慧,真正得到佛法受用。
  

所以,对于性或情欲问题,我们既要注意到佛教的特殊性,也要考虑到人性的普遍性,从而建立对情欲的正确认为,采取正确的处理办法。
  
上面,我们从佛法的观点对生活中常见情绪的管理进行了讨论,可见佛法作为东方古老的智慧,对现代社会的情绪管理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从而显示了佛法庄严的现代丰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4 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五、结语
  
情绪管理是一个全新的现代化学问,佛法是东方古老的智慧,我们依据佛法超越时空而不变本怀的原则,从佛教经论中抉择出佛法对情绪管理的超越性智慧。
  
我们以南传佛教的《清净道论》及唯识学经论作为佛法分析情绪的材料,考察情绪的分类与特征,认为除了世间常见的情绪外,由于佛教的特殊性,所以有些是佛教特有的情绪。
我们并且对情绪形成原因进行了考察,以《清净道论》?quot;宿作"、"四界"、"病素"、"二十二根"作为情绪形成原因。
  
对情绪进行分析的原因是为了更好地管理情绪,我们以戒、定、慧作为佛法对情绪管理的总原则,认为佛法是一个全面的身心改造计划。
并且,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情绪,我们从佛法的无我、四摄等提出对这些情绪进行管理的方法;我们特别从《华严经》、《维摩诘经》出发,讨论佛法的情色观,关注现代社会突出的"情欲问题",认为出家众与在家众对情欲应当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提出"以禅化欲"的修行理念,作为现代人修行的用功方向。
  
由于,情绪管理是一个现代化的学问,至于佛法的一些观点是否与现代心理学具有等同的意义,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考察。
我们主要是从佛法的智慧中透露出佛法对情绪管理的关注与可操作性,这是一个新的尝试,只是希望能为佛法现代化尽点微薄之力。
随着佛法在世界的传播,各种学科的合作与交流,我相信佛法与现代学科之间的沟通一定会日益深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4 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注释:
01、杨傲多主编《卡耐基情绪管理手册》,7页,中国三峡出版社,北京,1997年。
02、杨傲多主编《卡耐基情绪管理手册》,8页,中国三峡出版社,北京,1997年。
03、杨傲多主编《卡耐基情绪管理手册》,8页,中国三峡出版社,北京,1997年。
04、《清净道论》是觉音所著的,是综述南传上座部佛教思想的一部最详细、最完整、最著名的作品,是研究南传上座部教理的必读之书。觉音写《清净道论》,是严格地按照当时大寺派的思想体系来著述的。其组织的次第与内容,有许多地方与优波底沙所著的《解脱道论》相似。汉译本是由叶均于1981年译成的。
05、觉音《清净道论》,叶均译,93-94页,中国佛教协会佛教文化教育基金会印行,1995年。
06、《解脱道论》卷3,《大正藏》卷32,409b。
07、《清净道论》,94页。
08、《解脱道论》卷3,《大正藏》卷32,409c。
09、《清净道论》,98页。
10、杨傲多主编《卡耐基情绪管理手册》,22页,中国三峡出版社,北京,1997年。
11、《清净道论》,94-95页。
12、《清净道论》,458页。
13、《阿毗达磨俱舍论》卷3,《大正藏》卷29,13c。
14、《清净道论》,460页。
15、《阿毗达磨俱舍论》卷3,《大正藏》卷29,14a。
16、《星云大师演讲集》(三),307页,佛光出版社,台湾,1988年。
17、《俱舍论》卷3,《大正藏》卷29,14a。
18、《清净道论》,460页。
19、《罗纳尔多精神崩溃之谜》,《参考消息》1998年8月2日,第5版。
20、(美)帕德丝等著《心灵导师:情绪管理全书》,包黛莹等译,经济日报出版社,北京,1997年。
21、杨傲多主编《卡耐基情绪管理手册》,1页,中国三峡出版社,北京,1997年。
22、杨傲多主编《卡耐基情绪管理手册》,542页,中国三峡出版社,北京,1997年。
23、《清净道论》,79页。
24、(美)帕德丝等著《心灵导师:情绪管理全书》,包黛莹等译,88页,经济日报出版社,北京,1997年。
25、(美)帕德丝等著《心灵导师:情绪管理全书》,包黛莹等译,68页,经济日报出版社,北京,1997年。
26、《星云大师演讲集》(三),477页,佛光出版社,台湾,1988年。
27、(美)帕德丝等著《心灵导师:情绪管理全书》,包黛莹等译,66-67页,经济日报出版社,北京,1997年。
28、(美)丹尼斯·普拉格《快乐不是自来水》,《参考消息》1998年9月2日,第6版。
29、《星云大师演讲集》(二),706-712页,佛光出版社,台湾,1988年。
30、(美)帕德丝等著《心灵导师:情绪管理全书》,包黛莹等译,26页,经济日报出版社,北京,1997年。
31、 (美)帕德丝等著《心灵导师:情绪管理全书》,包黛莹等译,60页,经济日报出版社,北京,1997年。
32、 《星云大师演讲集》(一),163页,佛光出版社,台湾,1988年。
33、戒圆《人生欲望论》,《法音》1995年第7期,6页,中国佛教协会。
34、杨傲多主编《卡耐基情绪管理手册》,69页,中国三峡出版社,北京,1997年。
35、游祥州《五十三参与人间佛教》,《法音》1998年第4、6期,中国佛教协会。
36、《华严经》卷15,《大正藏》卷10,731b-c。
37、 游祥州《五十三参与人间佛教》,《法音》1998年第4期,9页,中国佛教协会。
38、《维摩诘经》卷中,《大正藏》卷14,550b。
39、《维摩诘经》卷中,《大正藏》卷14,548b。
40、 杨傲多主编《卡耐基情绪管理手册》,70-71页,中国三峡出版社,北京,1997年。



参考书目:

佛教典籍:
1、《华严经》,《大正藏》第10册。
2、《维摩诘经》,《大正藏》第14册。
3、《阿毗达磨俱舍论》,《大正藏》第29册。
4、《解脱道论》,《大正藏》第32册。
5、觉音《清净道论》,叶均译,中国佛教协会佛教文化教育基金会印行,1995年。

专著:
1、杨傲多主编《卡耐基情绪管理手册》,中国三峡出版社,北京,1997年。
2、(美)帕德丝等著《心灵导师:情绪管理全书》,包黛莹等译,经济日
报出版社,北京,1997年。
3、《星云大师演讲集》(一)(二)(三),佛光出版社,台湾,1988
年。


论文:
1、游祥州《五十三参与人间佛教》,《法音》1998年第4、6期,中国佛
教协会。
2、戒圆《人生欲望论》,《法音》1995年第7期,中国佛教协会。
3、《罗纳尔多精神崩溃之谜》,《参考消息》1998年8月2日。
4、(美)丹尼斯·普拉格《快乐不是自来水》,《参考消息》1998年9月2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4 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心的管理 (转)

作者:星云法师
  

“管理学”是现代最时髦的一门学科,有所谓的人事管理、财务管理、企业管理、仓库管理、档案管理,乃至学校管理、医院管理、饭店管理等;只可惜一般人都忘记了要“管理自己”,尤其是“心”的管理。
  
“心”是万物之本,没有把根本管理好,只管理枝末,人生怎么会圆满呢?

能够把自己的心管理好,心正一切皆正、心净一切皆净、心善一切皆善,这才是最重要的管理学。
  
佛陀设教,他就是倡导“心”的管理,所谓“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人都有自私心,如果没有把自私的心管理好,怎么有“天下为公”的观念呢?人

都有疑嫉心,如果没有把疑嫉心管理好,怎么能以诚信待人呢?
  
此外,诸如成见、执着、愚痴、谄曲、悭吝、我慢等,都是心中的鬼怪,如果不加以好好管理,让心中藏垢纳污、百病丛生,又怎么能够服务公众呢?怎能担负起济世的重任呢?
  
佛法把心比喻为猿猴、牛马、盗贼,所谓“心猿意马”表示我们的心像猿猴一样,跳动奔驰不已;

又像狂牛一样,犯人禾稼;

更如盗贼,不但抢劫别人的功德法财,也糟蹋自己的福德因缘。
  
俗语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心之不正,何能作眼耳鼻舌身的领导呢?

何能让眼耳鼻舌身成为善良之辈呢?当一个人连自己的身心都无法管好,又怎能管理他人之事呢?
  
我人之心,又如工厂。

好的工厂出产好的产品;坏的工厂只会冒黑烟、排污水,造成环境污染。管理工厂很难,管理自心更难;若无佛法的戒定慧,何能将心管好?
  
我人之心,又如国王。普施仁政的国王,万民受益;暴虐无道的昏君,百姓受害。

所以,“心如工画师,能画种种物”,心的管理比任何学科都难修学;但是,若有禅净的必修课程,又当别论。
  
修学“心的管理”这门学科,不能完全依靠别人,必得依靠自己,把自己的真心、慧心、慈心、信心、定心、忠心等,提升起来,然后由这许多的善心、好心来管理自己、管理环境、管理事物、管理团体。

平日我们参禅念佛、早晚反省、喜舍行善、克己利他,都是为了把心管好,不如此,又如何能修满“心的管理”这门学科的学分呢?

星云大师:心的管理
http://bbs.bushinet.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51518&fromuid=2279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14 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修学“心的管理”这门学科,不能完全依靠别人,必得依靠自己,把自己的真心、慧心、慈心、信心、定心、忠心等,提升起来,然后由这许多的善心、好心来管理自己、管理环境、管理事物、管理团体。

点评

佛教与企业文化(转) 白日曜青春,时雨净飞尘”,这是三国曹植《侍太子坐》里的句子,展现的是一个净化过的明丽清新的景色。因而,希望大家有如是明净之心态,也希望我的演讲能引导大家进入如此明净的世界。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1-9-14 22:41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1 收起 理由
至善佛缘 + 1 修心,修六和敬:)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5 16:19 , Processed in 0.577778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