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至善佛缘

【禅茶文化】禅茶一味,饮者解脱(禅茶文化大集会,感恩大家参与补充)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赵州和尚:最懂得茶道的禅师 (转)

台山路,两脚走去;赵州茶,一口吃干。

这是清代刘献廷题黄厢岭,见修和尚为路过行人奉茶的“望苏亭”施茶所联。


到台山的路,只能自己两只脚一步步踏实走去;赵州和尚说:“吃茶去!”吃茶,就要一口气连茶渣都吃干。

唐代赵州和尚(从谂禅师)(七七八——八九七)常以“吃茶去”解人迷惑。他终生致力于修道求禅,曾说:“一个三岁小孩,如果比我强,我也会请教他;但如果是一个不如我的百岁老人,我也不怕教导他。”

在他立下这个心愿之后的二十年内,他遍访名僧,年约八十岁到达河北省正定府赵州观音院(今柏林寺)担任主持凡四十年。他讲禅时态度从容,堂堂说出禅的真谛,人们以“唇上发光”称许他的禅风。

不管走路、吃茶或吃饭,都只能靠自己完成,凡事尽心尽力,毫不敷衍,那么无论身在何处,都是真实生命的体现,所谓“路一步一步地走;饭一口一口地嚼。”

赵州茶,也可说根本不是茶,而是佛的生命的滋生,禅者由于感受到其中的美,才一口气吃干,正如马祖禅师所说:“一口吸尽西江水。”正是要人们体证到佛不离万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茶道养心 推动人间生活禅(转)

人遇上茶,或者茶来到生活,心情和氛围总为之一变:亲切,随和,温软,绵长。

“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鲁迅说这话的时候面带笑容吧,我们暂时可以不叫“先生”,取而代之“迅哥儿”。


高冲低泡,旋仰之间,杯中天物起伏翻转,阵阵清淡荷香弥漫开来,奔波一天的人们开始回到夜里某个温软的角落,一片片茶叶这时慢慢落到杯底。尘埃落定,面前一杯普洱。

叶儿毛茸茸的边缘,有一些平缓的银光。绿色的茶水透着微黄,像夜里一些清亮起来的眼睛。一杯润吻喉,有些油而滑的感觉停在舌尖。或者是一杯陈年普洱,红浓明亮,醇厚而綖,淡淡的回甘,是舌头从另一味觉空间醒来,还是茶激活了我们的吻喉?

轻啜细品之间,目光被已被普洱茶轻晃着浸泡着。忙与盲中,我们与普洱茶重建起时间。时间就着样轻而易举的生还在这一杯水里,茶叶迅速返老还童,从润喉吻到两腋习习生风,开放所有的感觉触觉,开始从舌尖到心里的多维之旅。

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积重难返的时间,在一杯普洱茶里举重若轻。在主场的人品味客场的水之时,在主场的水浸泡客场的人之中,时间被时间扣留,时间被时间融化,时间被时间延长。普洱茶越陈越香,越久越有味道,每一片茶叶,都蕴含着过去:清晨,薄曦,霞光,露水,新气,土香……,打包回来,放心交给时间保管。

时间的重量有时候就是这杯水的重量,喝下去,我们就轻松了。冥想之中,明镜止水,证悟自性清静,我们听见净慧法师在讲解他的生活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禅茶一壶,煮沸人生冷漠(转)

茶像一根根悄无声息的血管流进了千家万户,串连起一个个彼此相亲的社会关系。现代社会的发展已经不是一千多年前。在以农耕为主的时代,人们还可以用棒喝顿悟的思辨方式开示,到今天的科技信息时代,“生活禅”、“人间禅”的提出,无疑是禅学的发展。基内涵是引导人们在尽责中求满足,在义务中求心安,在奉献中求幸福,在无我中求进取,将个人融入大众,那么,与人们生活必不可分的茶就是最佳的媒体之一,那是我们需要用心去体悟的。

水是茶之母。水是白的,白色既可视为完满俱足,又可视为空无所有。如果在一碗茶中,它与茶叶平分秋色,就像青山之颠飞过的白鹭予人以高洁远俗感,蓝天中几朵白云给人以悠闲恬静感,深色衣裙上的零碎白花或一缕白边又令人想到是活泼又是静穆。那么在一碗茶中的白水可不可以看作天地宇宙之气在浸泡着我们一个个的人体呢?一碗茶中的你只是一片小小的茶叶,正因为有了你、我、他,我们才能在白色无色的水中浸泡出一碗韵味隽永的芳香。也因为如此,茶中贮满和平、安祥、圆融,为什么人类要在一个地球上彼此争斗呢?


水是无垠的,茶叶是单个的。关爱人生,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就是生活中的禅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禅茶:轻安滋味妙无穷(转)

佛教崇尚饮茶,有“茶禅一味”之说。“禅”是“禅那”略称,意为“静虑”、“修心”。禅宗自南朝宋末达摩在中国创立,至六世分南北两宗,而南宗慧能的顿悟说较北宗神秀的渐悟说更近禅旨,得以承继五祖弘忍衣钵,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风流所及,宗派纷纭,于南宋传入日本。

茶之作为饮食在寺院里盛行,起始是因为形而下的健胃和提神。禅僧礼佛前必先吃茶,而且学禅务于不寐,不餐食,唯许饮茶。如此修心悟性,以追求形而上的心灵净化,对自然的感悟和回归,在静思默想中,达到真我的境界。禅的意境多少和茶的精神意趣相通,茶的清净淡泊、朴素自然、韵味隽永,恰是禅所要求的天真、自然的人性归宿。

品茶的环境宜清、宜静、宜闲、宜空,而不宜过雅。徐渭说:“茶宜精舍,云林,竹灶,幽人雅士,寒霄丌坐,松月下,花鸟间,清白石,绿鲜苍苔,素手汲泉,红妆扫雪,船头吹火,竹里飘烟。”这里青藤讲的是文人雅士的品茗环境,似乎过于雅致,而难达禅宗论道“自心是佛”的空灵之境。我以为陈继儒强调的“一人得神”和张源讲的“独啜曰神”更近茶道之道。

什么是禅味?就是得到禅定的快乐,得到轻安的滋味。这种滋味奥妙无穷,不可以心思,不可言议,借助茶的帮助,身历其境的人才能体会,才能领受。好像如人饮茶,冷暖自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各位想要知道这种禅味是甜是苦,要努力参禅,到了相当境界时,自然晓得其中滋味,所以要参,参到水落石出时,就得到禅味。禅不是说的,而是参的,所以禅宗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法门。

参禅的人,参到火候到的时候绝对不发脾气,不与人争论,到了无争三昧的境界。也不求名,也不求利,看富贵为花间露水,看功名为瓦上霜片,顷刻就消逝无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公案中的茶道:莫妄想(转)

“莫妄想”是马祖大师(709—788)的弟子无业一生提倡的禅语。

永源寺开山祖师寂室禅师(1290—1367)有偈曰:“无业一生莫妄想,瑞岩只唤主人公。”

以禅宗的教义来解释这“莫妄想”中的妄想,无疑是指抱着二元对立的态度思考问题。生死、善恶、爱僧,这样的对立分别哪个可以舍弃,哪个可以追求,这就叫妄想。“莫妄想”便是从对立之中超越出来,放下这两方面的思考方法,真正做到一行三昧,浑然一體,身心、灵魂全都进入这样的状态,就叫“莫妄想”。

茶道也要将妄想一扫而光,在一行三昧中來完成茶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茶中美与禅:空无与和满(转)

禅的文化与其说是佛教中的一支不如说它是一种智慧的思维,一种对生活的独特观察方法。在中国的唐、宋时代禅风大盛,它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因为它虽然植根于印度禅学,但融进了中国本土的庄老思想,魏晋玄学,还包括了儒学中的一些观点,使它全方位的渗透于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个人修养方式,开拓出独特超越解脱的途径,这种禅不但易于接受还影响到许多东方国家。

据说圆悟克勤禅师曾提出“禅茶一味”,之后,禅与茶便形影相随,并给了茶一种崇高的使命,就是由一片小小的茶叶,承载起了人的一种文明并指导人们思考着生和死、心和色、思维与存在等根本问题。由此,一碗茶水就不再是一种生理需要的饮料了。中国的茶饮源自巴蜀,唐代之后成为比国之饮,这和当时的宗教氛围有很大的关系。我认为,禅就是茶的翅膀。因为茶的本性是冷静的、思索的、理智的。在一年四季变化的大自然中,成片的茶树永远是一片生机勃勃的绿,人们在一叶一芽中看到了希望,得到当下的宁静,这就是一种禅意。


茶像一根根悄无声息的血管流进了千家万户,串连起一个个彼此相亲的社会关系。现代社会的发展已经不是一千多年前。在以农耕为主的时代,人们还可以用棒喝顿悟的思辨方式开示,到今天的科技信息时代,“生活禅”、“人间禅”的提出,无疑是禅学的发展。基本内涵是引导人们在尽责中求满足,在义务中求心安,在奉献中求幸福,在无我中求进取,将个人融入大众,那么,与人们生活必不可分的茶就是最佳的媒体之一,那是我们需要用心去体悟的。

水是茶之母。水是白的,白色既可视为完满俱足,又可视为空无所有。如果在一碗茶中,它与茶叶平分秋色,就像青山之颠飞过的白鹭予人以高洁远俗感,蓝天中几朵白云给人以悠闲恬静感,深色衣裙上的零碎白花或一缕白边又令人想到是活泼又是静穆。那么在一碗茶中的白水可不可以看作天地宇宙之气在浸泡着我们一个个的人体呢?一碗茶中的你只是一片小小的茶叶,正因为有了你、我、他,我们才能在白色无色的水中浸泡出一碗韵味隽永的芳香。也因为如此,茶中贮满和平、安祥、圆融,为什么人类要在一个地球上彼此争斗呢?水是无垠的,茶叶是单个的。关爱人生,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就是生活中的禅了。

器是茶之父。泥土与火电结合成最质朴的陶或瓷。捧在手上就像托起了大地所有元素。而我们人类生命短暂,躯体渺小,我们必要和手中的茶碗产生一种依恋的亲和力。不要只看成一件容易打研究会或只能盛着茶水的容器。

唐代中国的赵州和尚说了“吃茶去”三字禅,成为一则至今难以破解的公案,我看了许多这方面的书,还要老实承认我看不懂。韩国釜山市已故的茶星崔圭用老师提出他的“吃茶去”,并在山中刻了很大的石碑“吃茶来去碑”,成为两国禅茶文化的交流纪念。但是去和来有什么区别吗?彼此的方位有了变化,去和来有什么影响喝茶的关系吗?

对此,我也作了一偈:“赵州和尚吃茶去,韩国茶星吃茶来。茶碗圆团似明月,欲知西北即东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本草禅茶香】忍却口中苦,灭除心头火

每天在看新闻,每天世界的各个角落都在发生着闹哄哄的事情

看似是“新闻”,但好像“阳光下总无新鲜事”,无论是小到家庭个人的,还是大到国与国之间战场上的硝烟、经济上的债务,,,,似乎一切的纷杂,无非都因各自固守的利益的角逐。而这种利益不单是物质的,还有隐形不见的文化、种族、信仰……的不融合、冲突,压抑的爆发

曾有学者说,看多了历史,人可能会变的麻木、冷漠,似乎一切都理应如此,太多千年承载的阴谋、热血之后,终究化成一堆灰烬,或成为干瘪的墨迹封藏于书页中……谆谆善语嘱咐:一定不要缺失了人文关怀,要知道生命在历史长河中一路跌跌撞撞走来的艰辛、不易!要懂得感恩、珍惜!并锻铸自己,令自己的身心去突破闭塞,走向开阔包容的关爱!

佛家讲忍辱波罗蜜,而对于肉体凡胎的凡俗,忍耐,的确不好受!如剑入炉中,再焠入冷水,在不断的锤炼……

似乎故事、道理大家都清楚明了。但,倘若真到境中,这个肉身凡心,又怎愿经得那如剑未成时的火里去、水里淬、铁锤击的砺炼?才知缺少了真工夫,原来那些口头琅琅而出的祖师典故竟只成了一种“妆点”
茶3.jpg
譬如这盏茶,入口苦滋味,但忍得了这一时的苦味,方知这个“苦头”之后对身心的清凉有益。

不知苦,焉知甜?不经历过颠沛流离之苦,又如何深切感知体会到“家”中一盏灯为你而亮、等你归家的至情???

莲子心中苦,却可以清心火


金银花,也叫忍冬,花开双色,耐寒、可越冬。记得自己最苦时,总是会如引路一般,行至师公那里。欲抬手敲门,却又惭愧搅扰。低头间,师公竟已开门,立我近前,说:我刚起来,你就来了!不令我语,就带我去看“花园”。山上挖的不知名的花草,指一株对我说,你看!这个最不起眼儿的!秃秃的!像死了一般!别看它现在这个样子,还就数它能在外过冬呢!你没法去想象,到了它开花的时候,有多漂亮!

因为感恩,就会珍惜。

也因为懂得慈悲、珍惜,方能真正的从心底感恩万物一切的存在,,,。

【原创&本草禅茶香】忍却口中苦,灭除心头火
http://bbs.bushinet.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6236&fromuid=2279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茶佛千年缘(转)

相传明代洪武年间,安徽休宁县松罗山有一让福寺,寺门前摆着两口年代久远,却始终没人清扫的大水缸,水色碧绿,睡莲飘香。一天,来了位异人,看了看水缸后就出巨资买下,并约定3日后取货。异人走后,老和尚看着这脏得要死的水缸,心想卖的东西总要干净一点吧,于是让小和尚把缸内的水倒了,又刷得干干净净。不料,3天后异人来了一看,直拍大腿,摇头叹息着说:“这水是天上王母娘娘的茶水,有灵丹妙药之功,可是你我都无法消受。你可在倒水的地方种上茶叶,其灵也如天上。”和尚植茶如所示,所产茶果然香味异常,有“盖龙井”之称。后来,休宁地方流行瘟疫,寺僧以茶泡水相赠,施药治病,无不灵验。从这个传说中可以看出茶与佛是有相当密切关系的。   

在我国久远的历史长河上,寺院产茶,和尚种茶、制茶却是真有其事。从明、清书籍上,我们就可以看到当时南方的大寺庙,有分工精细的种茶僧、薅茶僧、采茶僧、制茶僧,各司其职.再往前查,被后人称作“茶圣”的唐代陆羽,他的童年就是在晨钟暮鼓、袅袅香烟中度过的,他的第一位启蒙老师是竟陵龙盖寺的和尚。他就在这个环境中种茶、采茶、汲水、烹茶   
  

佛教与茶叶有缘,因此名茶也大都与寺院有直接关系、如安徽著名的特级黄山毛峰,主产黄山松谷庵、吊桥庵、云谷寺一带;六安瓜片的佳品产于齐云山蝙蝠洞附近的水井庵;霍山黄牙产于太阳乡的长岭庵;黄石毛峰是居住在九华山巅的一僧一道首先采制,并为众人治病而著名的;休宁松萝茶只产松萝山,是明代结庵的旧址;徽州大方也是明代居住松萝山的一个名叫大方的和尚首先创制;在浙江,长兴吉祥寺的紫笋茶,杭州龙井寺的龙井茶,余杭径山寺的径山茶,天台国清寺、华顶寺的华顶云雾茶,临安西天目山禅源寺的天目青顶、天目云雾茶,普陀山普济、法雨、慧济寺的佛茶,斳县天童育王寺的天童红茶,乐清雁荡山合掌峰斗室洞等院庵的雁荡毛峰,景宁惠明寺的惠明茶,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茶与佛教有缘的起始,大概与佛教提倡坐禅有关。世称茶有三德,其一就是坐禅时通夜不眠,佛教取这为已用。同时,僧侣们也视饮茶为一种幸福,是长寿之道。饮茶能达悟道,得到佛的庇佑。旧时杭州龙井茶室有这样一幅墨迹;小住为佳,且吃了赵州茶去;日归可缓,试同歌陌上花来。“吃茶去”三字,至今仍作为日本一些著名茶室的招牌。
  

感茶佛之千年缘,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题词:“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七祖怀让安康茶(转)

禅茶研究   姚
  
安康人喜爱品饮绿茶是有根的。
  

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写道:“茶产金州生西城,安康二县山谷。”即今紫阳、安康、岚皋、石泉几县沿汉江两岸山谷。并将汉江中零水列为名水榜第十三名,今安康城区的水西门东不足50米可见立石标记“烹茶中零水,调羹勒瘼鱼”。
  

六大类茶,最可以论品悟道。绿茶什么味?初品清汤碧水如润玉云膏,琼桨之液,感到色淡香幽,味淡甘鲜;再啜感到舌体回甘,满口生津;三品后已是“功夫在诗外”了。无味至味,茶禅一味,味味一味,醍醐法味。我们品到的是茶,又是安康醇厚的历史,汉江春天的气息,茶山盅然的生 机,人生精彩的百味,天地大道的契合,世界万物的圆融,构建社会的和谐。
  

品悟绿茶我们讲究“三品四悟”。
  

汉字品为三个口组成,三品方知味,三番才动心。绿茶适泡三开,皎然三饮便得道,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道”。无论从品饮技艺的需要还是茶饮悟道的体证,绿茶需静品、慢品、细品。一品开汤味,淡雅。二品茶汤味,鲜醇。三品汤后味,无味。正如清人称颂:“茶真者,甘香如兰,幽而不冽,啜之淡然,似乎无味,饮过之后,觉有一股太和之气弥留齿颊之间,此无味之味乃至味也”
  

品茶味:盛夏是品绿茶的绝好时间。我们采用清饮法品饮绿茶要了解茶的色、香、味、形,品出物质属性。茶类、品种、产地、新陈、等级等。如优质绿茶的特点是茶索圆紧、匀直,毫心显露,色泽绿润,香气清爽,滋味鲜醇,茶汤绿色,清澈明亮,叶底肥软,嫩绿匀亮。
  

品茶韵:绿茶清韵,一杯碧波人自映。被英国大诗人雪莱称为“中国之泪水”比喻为“绿茶女神”。把品饮绿茶的茶事上升为品茗艺术。在品绿茶时创设淡雅的环境,清纯的音乐,适美的茶具,审美的茶席,甘冽的泉水,明快的活水,娴熟的冲泡技艺等,使品饮者在茶事过程中获审美情趣和佳味的需求,达到物质的享用和超越物质的满足,精神美质得到提升。可谓“滋味甘香,韵致清远”,“近而不浮,远而不尽”。
  

品悟茶道:这是品饮绿茶的最高层面和境界。在品饮中以绿茶为媒介去沟通自然,形神相融,契合天地,中和人际,返璞归真的心理体验,将生命的色彩定格为绿色,安静而充满希望,使生活艺术化的绿茶“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澹然无极而众美之”的品性同种子般播散在每一位品饮者心中,化为极致的追求与理想的目标。是茶人的直悟自情,本性真心的自悟过程,品茶品人生。
  

四悟
  

茶道属于东方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在于,东方文化往往没有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定义,而要靠个人凭借自己的悟性去贴近它、理解它、实践它、体贴它。
  

悟“清”:绿茶简单,清澈,“江清月近人”;至清,“清江明月露禅心”。在俗世蒙尘中如莲花般雅纯,清致是绿茶带有玄美的清味。
  

悟“和”:绿茶汤和平。宋徽宗大观茶论说,至清导和。炒、烘、晒、蒸工艺共一青;条、卷、针、珠形状色一绿。不偏不倚,和合平常。无论品茗人是谁,一应诚和相待,“中道妙理”。北宋晁补评“中和似此茗,受水不易节”,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庸思想核心的反映。
  

悟“怡”:是品绿茶充满生活命力的茶性,赴汤蹈火涅槃重生的精神以及品饮时的心畅神悦的心身感受。追求“快乐之杯”的理想生活,掘“健康之液”的生命源泉,彻悟“灵魂之饮”的自然大道,获取生命的愉悦。
  

悟“真”:真水无香,真人无形,抱朴含真,返璞归真的“守真”、“养真”、“全真”是茶人品茗的自律。一是真茶、真水、真香、真味……存在的真实,活在当下;二是真诚、真心、真意……泡茶的真情;三是真率、真我、真人……品茗的真性,彻底去掉虚伪人生;四是真悟、真境、真谛……体悟真道。使品茗悟道起始如一,全性葆真。切实感受生命的真实存在。
  

安康人品饮茶汤总是会悟到南岳怀让(677--744)。世称七祖。他是金州人(今陕西省安康市人),俗姓杜。十五岁时,到荆州玉泉寺依恒景律师出家,学习律藏典籍。怀让“厌离文字,思会宗元,周法界以冥搜,指曹溪而遐举”。
  

怀让强调文字语言在表述禅境体验方面的局限性。能够集中体现怀让独特禅学思想,并能够反映其学禅经历和传禅事迹的著名公案有三个:其一,“说似一物即不中”,是怀让和慧能之间的问答;其二,“磨砖作镜”,是怀让与弟子道一之间的言行录;其三,“法眼见道”,是怀让和道—之间的问答。记载怀让事迹的各种禅典籍和僧传大都提到这三个公案,它们共同构成了怀让禅学的主要内容。
  

当我们捧一杯茶香缕缕上升如云蒸霞蔚的绿茶,趁热嗅闻茶汤香气,令人心旷神怡;观察茶汤颜色,或黄绿碧清,或乳白微绿,或淡绿微黄……阳光洒进杯中,可见到汤中有细细茸毫沉浮游动,闪闪发光,星斑点点,杯面根根向阳,摇曳多姿映出“磨砖作镜”的茶境。
  

马祖道一在南岳坐禅,怀让禅师知道他是法器,于是就到他那里问:大德坐禅图什么?道一说:图作佛。怀让禅师就拿一块砖头,在他面前石头上磨,道一问:磨作什么?怀让禅师说:磨作镜,道一问:磨砖岂能作镜?怀让禅师说:磨砖不能作镜,坐禅又岂能成佛。道一问:那应该怎么办?怀让禅师说:如牛驾车,假如车不驶,打车,还是应该打牛。同样的,你学坐禅,希望成佛,可是禅非坐卧,佛无定相,于无住法,不应取舍,因为如果执于坐相,不仅不能通达禅,永远也不能成佛。
  

品茗参禅修道实为一事,心不能有所住,品茗心静无碍,参禅修道心无所住。《坛经》说:此门坐禅,既不著心,也不著净,也不是不动。如果提倡著心,可是心本来是虚妄的,知道了心的幻妄,有什么好著呢?倘若主张著净,人的自性本来清净,因为妄想覆盖真如,才显得不清净,你现在起净著相,这本身就是一种妄想,是会障碍本性的。
  

如六祖接引怀让禅师因缘中:怀让禅师礼祖,六祖问:“何处来?怀让曰:嵩山。祖问:什么物凭么来?怀让曰:说似一物即不中。六祖问:还可修证否?怀让曰:修证即不无,染污即不得。六祖说:就是这个不染污的东西,诸佛之所护念汝(即如是,我也如是)。公案明了修道就是要保持一颗不染污的心。
  

历来寺院崇尚饮茶、种茶的同时,将佛家清规、饮茶读经与佛学哲理、人生观念融为一体,“茶佛不分家”、“茶禅一体”、“茶禅一味”由此产生。茶与佛有相通之道,均在主体感受,非深味而不可。饮茶需心平气静,讲究井然有序地啜饮,以求环境与心境的宁静、清净、安逸。
  

品茶是参禅的前奏,参禅是品茶的目的,二位一体,水乳交融。茶禅共同追求的是精神境界的提纯和升华。茶事过程中,如碾茶时的轻拉慢推,煮茶时的“三沸水”,悬壶高冲的工夫泡,凤凰三点头的观赏泡,和啜饮时观色、闻香、回味、品韵,都包涵了体味领悟自然的大法,生命的真谛,并以此领悟佛性、人性和超凡脱俗的意韵。
  

唐代著名的 “赵州吃茶去” 禅宗公案,正是茶禅一味的表现。说的是河北赵州有一禅寺,寺中一高僧名从谂禅师人称“赵州”,问新到僧:“曾到此间乎?”答:“曾到。”赵州说:“吃茶去!”又问一僧,答:“不曾到。”赵州又说“吃茶去!”后院主问:“为何到也‘吃茶去’,不曾到也‘吃茶去’?”赵州又说:“吃茶去”。
  

赵州对三个不同者均以“吃茶去”作答,正是反映茶道与禅心的默契,其意在消除世人的妄想,不外觅而向内,即所谓“佛法但平常,莫作奇特想”,不论来或没来过,或者相识或者不相识,只要真心真意地以平常心在一起“吃茶”,就可进入“茶禅一味”的境界。正所谓:“唯是平常心,方能得清心境;唯是清净心境,方可自悟禅机”。
  

茶是“形而下”的东西,日本.伊藤古鉴在《茶和禅》书开宗明义地将茶道提升到“形而上”的精神高度:“要想通达茶道的奥义,大致没有十年、二十年的修行是不行的。”茶道不仅仅是喝茶,真正的茶人必须苦心修行,和“茶事融为一体,由此来体悟茶事”,进而达到“茶禅同一味”的境界,领会“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
  

茶禅是文化之缩影,“一沙一世界,一叶一如来”。茶禅又是文化之泉源,儒家以茶规范仪礼道德;佛家以茶思惟悟道;道家以茶羽化登仙,艺术家以茶书画诗文;评鉴家以茶审美鉴赏;社会学家以茶构建和谐社会。茶使人类精湛思想与完美艺术得以萌发创造。
  

“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一杯绿茶、一种享受、一种回味、一种感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和谐—中国茶文化不朽的灵魂(转)

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自由、热爱和平的伟大民族。中国人的性格象茶,总是清醒、理智地看待世界,不卑不亢,执着持久,强调人与人之间相助相依,在友好、和谐的气氛中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在中国土壤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国茶文化,深深地刻下了中华民族的这一性格烙印。和谐,已成为中国茶文化的不朽灵魂。陆羽所创之茶艺处处包含着和谐常言道:“水火不相容”,水与火是两种根本对立,难以相容的事物。但在中国的哲人眼里,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却能相容相济。

《易经》中水火完全背离的是“未济”卦,火在上,水在下,二者相分离,以此卦象,什么事情也办不成;而水火交融,则叫作“即济”卦,水在上,火在下,与前者大不相同,如得此卦象,不仅与事无碍,而且是办事成功的必要条件。我国中医理论对“水”、“火”关系也有十分精辟的见解。中医理论认为,心属火,肾属水,心肾不交则会生病,只有心火下降,肾水上升,两者协调才能健康。所以气功学把这种协调心肾的功法唤为“水火既济功”。天与地的关系也是如此。

《易经》认为,天之气到地下来,地之气到天上去,这是泰()卦,主平安吉祥。相反,天高高在上,地永远压在下面,天地互不通气,表面上看起来天经地义,合情合理,而实际上天地隔离,那叫“否”()卦,是不吉祥的。用这种观点来指导统治术,也就要求帝王将相们要能够体察民情,体恤民间疾苦;同样要求平民百姓能体谅国家的困难,能够顾全大局。只有这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兴旺发达。以国家与国家间的关系而言,“水火不容”的两国,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化敌为友,和平共处。可以说,“大同世界”、“万邦和谐”,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天地自然”、”五形和谐”是中国人辩证的自然观。

以陆羽为首的中国茶人们把这两种观念都引入茶艺之中,他所作的煮茶风炉,除了运用易学象数原理严格制定了尺寸、外形外,主要运用了《易经》中的三个卦象:坎、离、巽,来说明煮茶包含的自然和谐的原理。坎,在八卦中代表水;巽,在八卦中代表风;离,在八卦中代表火。陆羽在风炉的三足之间设了三个窗口,于炉内又设三格,其一格画上“翟”,即火鸟,然后绘上“离”的卦形(),一格画上“彪”,即风兽,然后绘“巽”卦();一格画“鱼”即水虫,绘上“坎”的卦形()。陆羽解释说,这是表示“风能兴火,火能熟水”。故又于炉足之上写下:“坎上巽下离于中”,“休均五行去百疾”。陆羽认为:水、火、风只有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煮出好茶,发茶性,去百疾。同样是水,也要取水质清洁又平和的,因此,对湍流飞瀑评价最低,认为不宜煮茶。
  

历代所行之茶事处处体现着和谐中国号称礼仪之邦。所谓礼,不仅是讲长幼伦序,而且有更为广阔的含义,对内而言,表示家庭、乡里、友人、兄弟之间的亲和礼让;对外而言,则表明中华民族和平、友好、谦虚的美德。中国的传统思想认为子孙后代要孝敬父母、祖先;父母长辈要爱护、关心晚辈,即我们现在讲的要“尊老爱幼”。还认为,兄弟要亲如手足,夫妻要相敬如宾,对客人和敬礼让。即使对外国人,只要不是侵略者,中国人也总是友好地以礼相待。中国茶文化“以茶表敬意”正是这种和谐精神的体现。

和谐—中国茶文化不朽的灵魂
全文:
http://bbs.bushinet.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9949&fromuid=2279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5 16:22 , Processed in 0.786562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