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cnlions

[地藏法门] 假使热铁轮,在汝顶上旋,终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梦参老和尚传占察法门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5-31 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缘影分别心与法界体性

如果生活中念念不失觉悟,这样即是成就佛道。而禅就是让我们在生活中念念不失,也因此,禅所包含的范围很广。例如,禅堂的前面经常挂着“选佛场”三字,就是让人们明心见性。
“明心见性”中的心,可不是我们身体中的心脏。这个心范围极广,三千大千世界、西方极乐世界等等,凡用语言表达的事物都在心中。这个心,就是心性、体性,或者经上常说的“觉性”,与佛成就的心性平等。凡夫与佛只因此心迷悟之间的差别。而我们现在所用的心并不是这“真心”,而是妄识。这妄识就是将第七识末那识执着为心,而第七识则执着于第八识阿赖耶识。一分真心,一分妄心,妄心是真心所起的影子。

“明心见性”在教义中达到了“十信”的阶位,此时信心具足,便不会再起恶念、再造恶业。成就十信之后就进入了“初住”,住于心上。参禅之人与学习教义之人的差别,就在于禅堂所宣扬的开悟就是成佛;而学教义就知道开悟离成佛差的太远了,明心见性还没达到华严的初住,更不要提《华严经》所说的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位。证据就是入初住的菩萨发菩提心。

我们都说发菩提心,但我们这个发菩提心不是真正的发,叫对佛教有一点奉敬,不是发菩提心,这在教义上是有证据的,发心住的菩萨具有大神通力,能够到一百个世界示现成佛,与大菩萨度化众生。有了这样的神通才表明真正进入了住位,发心住的菩萨初发心时始成正觉。而我们平时也经常说发菩提心,但我们所发的只是“欣乐心”。对佛法诚恳与信乐而已,并不是真正的菩提心。

我们平时所说的“开悟者”只是不再造恶业,明白自己的心性与佛无二无别。但达到开悟之后还需要继续修行。开悟者连发心住菩萨的神通都没有具备,别说一百个世界,就连在这个世界中都无法示现佛身为众生说法。这就像从小学、中学、高中最后到大学的一步步教育,每一步都是为后一步做准备。如果突然有一个天才,他具有了大学资格,但是大学这个过程他没有,他也不会。但是他前生修了,他不迷是比别人聪明,他不见得什么都懂。佛教中的修行也是如此,一位一位而不能跳跃,不是禅宗所说的“顿超直入,立证菩提”。这个成佛只能说是明心见性而已,但是他还得起修。与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的大悟不同,释迦牟尼佛经过了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才获得了大悟,不是我们这个悟。就如神童哪怕在智慧上并不比一位经过一系列教育的大学生差,但他却完全不了解教育的一步步过程一样。因此,哪怕是“顿超直入,立证菩提”也是宿世修行的智慧,在此时得以显现而已。佛教中没有便宜法门。龙女即身成佛,她过去修三大阿僧祇劫就没说了。华严经上说的即身成佛,那是无量劫修的。善财童子即身成佛都是无量劫来修行的结果。所以,顿超直入是由渐而顿。

不仅佛教修行没有便宜,生活中也没有便宜可捡。某些人突然地发财,某些人突然陷入困顿,都是前世与宿世的因缘。学习中也是这样,有的人一学就会,有的人笨得很,怎么学也不懂。一学就会的人因为宿世积累的智慧才能有今天的“顿”。对于学佛的人来说,我们不能贪图便宜。

参禅靠自己,而念佛则是依靠他力。通过观想与称名——阿弥陀佛或观音菩萨,就会得到他们的加持。现在那么多人修念佛法门,就是依靠他力的修行方式。而参禅却完全不同,参禅的道友会说“佛来佛斩,魔来魔斩”,完全是自力的。念佛的人则完全不同,是要求见佛,仰仗佛菩萨的功德。念佛、观想佛才能得到佛的加持力。两者间的区别大家一定要弄清楚。

在生活中,如果前世和佛教有缘,如念过佛、信佛,则今生遇到佛法时便加被欢喜,也能更加投入进佛法中。如果没有这种因缘,就不见得会有这种热情与投入。地球上现在有六十亿人,信佛的人也很多,但真正投入的却不多。我说这话也不怕诸位多心,在座的各位虽然听闻佛法但并未投入。你会为佛法付出很多吗?不付出又怎么得到!信只能得到信的功德,付出多才能有更多的功德。这个与念佛得到的加持是毫不相违背的。今生得到佛菩萨的加持是前生乃至宿世的善根因缘。因为这份因缘的存在,我们才能在今生听闻佛法时有深刻的触动,在开始信佛的时候有种战栗的感觉。产生战栗感觉的原因在于善根深厚,脱离佛法太久,突然得到加持力的缘故。而有的人听到佛号时感觉喜欢,但并没有激动的感情,也没有付出。有时候还到庙里烧烧香,但我们要知道烧香是风俗习惯而非信仰。信仰与习惯是不同的,真正的信仰是要将佛法与生活紧紧地联系起来。这就回到了“禅”。

我把禅解释为“善因”,过去无量劫以来的善因。这就是为什么见佛会有欢喜心,参禅而能进入。举个例子,“念佛是谁?”反过来说“谁在念佛?”这一问意味着什么?这是在发明我们的心性,寻找我们的本体。我们的身体是变化的,无常的,由前世所造业推动的变化身。

像学生中有正第一名,也有倒第一名。不可能所有学生都是正第一名,也不可能所有人都是倒第一名,必须有一个依次排名的顺序。如果想超越,就必须付出努力。付出的力量越大,超越的越多。我们学佛的人也是这样,必须一步步超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31 23:54 | 显示全部楼层
培养善根  努力参禅

今天的主题是禅,因为禅离言说相、文字相,所以不应找法师讲禅。而应该找一位禅师来“参”,以心印心。所以在禅堂中,如果没有问题,便往往一个星期、两个星期或者冬天禅期的十个星期中绝不会讲话。现在的禅堂和我小时候在的鼓山禅堂很不一样。当时打一个禅期的时候,老和尚可能说一次话,也许一次也没有。原因就在于禅离言说相,心心相契。你在问念佛者谁,我也在问念佛者谁,那究竟念佛者谁呢?大家都在寻找这个答案。等真正懂得了,明了了这个问题也就开悟了。

开悟之后的修行和没有开悟时的修行有着天壤之别,没有开悟时二十年的修行在开悟后只需一分钟。这也就是顿超直入,立证菩提。这样的修行殊胜非常。可惜我们处在了末法时代。有这种善根的人,早就在正法与像法时代证得了菩提。而处在末法时代的我们就要努力地培养善根,努力地参禅。在这样的时代我们会有迷惑,不仅在禅堂中,在社会中我们也遇到迷惑与业障。有的人一生平平安安,有的人一生坎坎坷坷,充满了波折。当我们超不出因果的时候,受因受果。当我们能够顿超的时候就能超越束缚住我们的因果。当然这并非我们普通人所能够达到的,要依靠多生积累的善因。就像我们读书经过小学、中学、大学。当我们找工作的时候,以前学到的知识便都用得上了。修行也是如此的。

有人说:“出家安口锅和在家差不多。”如果出家人还做在家的事,那还出家做什么。如果在家人做出家的事,那就是超脱了,虽然在红尘滚滚之中,却独树一帜而变得不同。因此,大家要懂得万法唯心,心外无物的道理。心即是佛,心即是法。当我们反复谛听这个道理,经常思维,就是修行。如果每天都思维这个,努力不间断,慢慢地就成就了。

我在当劳改犯人的时候种菜,发现菜上有种青虫。于是我就经常观它们。它们在菜叶上趴着,隔几个小时后还在趴着不动。就像人在禅定,它们不想做爬虫,想飞。大约两天两夜,它们破壳而出,留下了青虫的蛹体,变成蝴蝶飞走了。这是想生,想他的变化。咱们人也是想,想的就是佛所批评的“贪嗔痴”。每天爱发脾气,就是嗔恨。特别是对待子女,心里不高兴的时候就借题发挥打孩子。这么做很不对。

佛所说的法,无有定法。不要把佛所告诉我们的东西看成是决定的。要依照我们自己的根基选择佛法,是什么样的根性就学怎样的法。也不要以为我们所行的道毫无效果,这只是没有遇缘而已。道不虚行,遇缘即应。就像我们出家人在五台山或者终南山修行,不接触社会,像个傻子一样。但一入社会,智慧就被开启了。不但做事情头头是道,甚至可能超过了常人。过去讲“十年寒窗,一旦成名”,这里面就有福德的问题。生活中不断积累福德才能转变命运,学佛的弟子一定要相信因果,相信报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如果生心起念的时候总是希望别人得幸福,不为自己求安乐,这就是佛教所说的菩萨。我把诸位道友都看作是菩萨,凡是受过三皈依的道友都是菩萨。菩萨来自印度语的“菩提萨埵”,翻译成华言就是“觉有情”,意思是觉悟一切有情众生,让一切众生都明白因果的道理。

总而言之,禅是佛法,禅是心,禅是密意,禅是性体,我们的一切行为都在禅内。所以我们的行为、思想、行动都在禅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2-19 02:14 , Processed in 0.215575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