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大乘遍照

净慧长老开示:生活禅的四句口诀 (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14 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1-5-14 16:55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1-5-14 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愿法界一切众生皆以感恩的心,将甚深般若的光明和佛陀的慈悲传遍世界每一个角落

生活禅释义 (转)


所谓49度的生活禅,与其它修行方式主要区别是,49度文化不主张委曲求全的修行方式,而是通过自身在生活中印证到内明,获得相对恒定的真快乐,再形于外,达到帮助人的目的。即将禅的精神、禅的智慧普遍地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实现禅的超越,体现禅的意境、禅的精神、禅的风采。49度文化是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禅的方法,解除现代人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困惑、烦恼和心理障碍,使我们的精神生活更充实,物质生活更高雅,道德生活更圆满,感情生活更纯洁,人际关系更和谐,社会生活更祥和,从而使我们趋向智慧的人生,圆满的人生。



创始人及其理念
  


净慧老和尚祖籍湖北新洲,生於一九三三年。一岁半即由父母送入尼庵抚养。十四岁在武昌三佛寺拜师学经,奠定超脱出世的宗教品格和献身佛教的理想。一九五一年十八岁时到广东云门寺受比丘戒,得以亲侍中国现代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因敏悟过人,深受器重,一九五二年即成为虚云老和尚传法弟子。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三年,在北京中国佛学院学习,是新中国第一批佛教研究生。从一九六三年被错划为“右派”,辗转北京、广东、湖北等地接受劳动改造。一九七九年,落实政策后回到北京,在中国佛教协会从事佛教文化宣传工作,参与创办《法音》杂志,并任责任编辑;一九八四年,开始担任《法音》主编,同年,当选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一九九三年当选为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至今。
  



一九八八年,受河北省有关部门之邀和中国佛教协会委派,参与创办河北省佛教协会并任会长,主持河北省佛教的兴复工作。一九八九年创办《禅》刊。一九八八年至一九九一年期间,协助有明法师修复正定临济寺,开展讲经、传授在家菩萨戒等各种大型弘法活动。从一九九一年冬开始,主持赵州祖庭柏林禅寺的兴复工作,使柏林禅寺从一片废墟变成殿堂庄严、规模宏大的丛林,组织僧团,弘宗演教,振兴河北佛教。从一九九三年起,每年在柏林禅寺举办“生活禅夏令营”,倡导以“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为宗旨的生活禅,在佛教界和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一九九八年九月十日,河北省佛学院举行试办开课式。同年九月三十日(农历八月初十日),隆重举行柏林禅寺中兴十周年庆典,正式就任柏林寺住持。二零零零年一月,河北省佛学院获国家宗教事务局批准,五月十五日,正式出任河北省佛学院院长。
  



从一九八二年开始,先后出访亚、非、欧、美、澳诸洲十余国,联谊布道,广结佛缘。
  



现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北省佛教协会会长;赵县柏林禅寺退居,湖北当阳玉泉寺住持、黄梅四祖寺住持;政协河北省赵县委员会副主席、政协河北省委员会七届、八届、九届常委;全国政协第九届、十届委员会委员。
  



担任《法音》主编期间,净慧法师了解了佛教与社会相适应的新情况,更开阔了他的视野。驻锡赵州柏林禅寺后,净慧法师根据佛陀“普渡众生”的本怀,近依太虚大师“人间佛教”的思想,创办《禅》刊,接引众生;弘扬以“平常心、本分事”著称的赵州禅师的禅风,1991年,提出了日后闻名遐迩的“生活禅”理念。




生活禅开题



在生活中修行
  


经常有信徒向我提问:我们应该怎样把学佛、修行落实到实处?我说:应该把学佛、修行与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生活中落实修行。
  


学佛的目的就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世间,有许多迷惑的问题要求得到解决,所以要学佛法;修行的目的就是因为我们生活中有种种烦恼、种种痛苦要求得到解脱,所以要修行。离开了每个人具体的生活环境,不断除每个人当下的无明烦恼,学佛、修行都会脱离实际,无的放矢。所以我经常强调,我们学佛、修行的人必须把佛法净化人生(利乐有情)、净化社会(庄严国土)的精神,完整地落实在生活中,落实在工作中,落实在做人的分分秒秒中;要使佛法的精神具体化,要使自己的思想言行与自己的信仰原则融为一体,实现法的人格化,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我们每个佛弟子能够如是学,如是修,自行化他,令未信者信,已信者增长,就能够使正法住世,佛日增辉,法轮常转。我们之所以要提倡生活禅,其原因即在于此。




禅天禅地
  


所谓生活禅,即将禅的精神、禅的智慧普遍地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实现禅的超越,体现禅的意境、禅的精神、禅的风采。提倡生活禅的目的在于将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相互熔铸以后产生的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禅宗精神,还其灵动活泼的天机。在人间的现实生活中运用禅的方法,解除现代人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困惑、烦恼和心理障碍,使我们的精神生活更充实,物质生活更高雅,道德生活更圆满,感情生活更纯洁,人际关系更和谐,社会生活更祥和,从而使我们趋向智慧的人生,圆满的人生。
  


生活的内容是多才多姿的,禅的内容同样是极为丰富圆满的,而禅与生活(或生活与禅)又是密不可分的。这种密不可分的关系,既反映了二者的实在性,同时也展现了二者的超越性;而人们面对生活进行禅的体验所价入的对象又是无所不包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只有从多角度透视禅的普遍性,才能真正认同生活禅这一法门的如实性和可行性。从自然现象来说,满目青山是禅;茫茫大地是禅;浩浩长江是禅,潺潺流水是禅,青青翠竹是禅,郁郁黄花是禅;满天星斗是禅,皓月当空是禅;骄阳似火是禅,好风徐来是禅;皑皑白雪是禅,细雪无声是禅。从社会生活来说,信任是禅,关怀是禅,平衡是禅,适度是禅。从心理状态来说,安详是禅,睿智是禅,无求是禅,无伪是禅。从做人来说,善意的微笑是禅,热情的帮助是禅,无私的奉献是禅,诚实的劳动是禅,正确的进取是禅,正当的追求是禅。从审美意识来说,空灵是禅,含蓄是禅,淡雅是禅,向上是禅,向善是禅。当然,还可以举出更多现象来说明禅的普遍性,但仅此我们就可以发现禅作为真、善、美的完整体现,它确实是无处不在的。
 


 
运水搬柴
  


我们的生活充满着禅意和禅机,所谓“神通及妙用,运水与搬柴”。但大多数人由于自我封闭,意识不到他本身具有体验禅的潜能,这就叫做“百姓日用而不知”。这里我们不防拈两则古人以日常生活为契机而说禅、悟禅和行禅的公案,应该有助于加深对生活禅的理解。
  


晚唐时期有一位龙潭和尚,他的师父是天皇道悟禅师。他在师身边呆了很长时间,天天侍侯师父。他觉得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师父并没有给他指示禅机心要。有一天,龙潭和尚向师父发问道:“某自到来,不蒙指示心要。”他师父却说:“自汝到来,吾未尝不指示心要。”龙潭问:“何处指示?”师父说:“汝擎茶来,吾为汝接;汝行食来,吾为汝受;汝和南时,吾便低首,何处不指示心要?”龙潭听了师父的开导,低头良久不语。师父说:“见则直下便见,拟思即差。”龙潭在师父逼拶的这一瞬间,不容思量卜度,当下心开意解,悟道见性了,于是他又进一步请教师父:“如何保任?”师父说:“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无别胜解。”
  


这则公案清楚地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作为禅者的生活,它处处都流露着禅机,学人只要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处处都可以领悟到禅机,处处都可以实证禅的境界。同样重要的是,这则公案还告诉我们悟后的保任功夫是“但尽凡心,无别胜解”。
  


在生活中体验禅的关键所在是要保持一颗平常的心,所谓“平常心是道”。下面的一则公案所包含的深刻内容,对怎样在生活中保持平常心或许会有所启发。
  


有源律师问慧海禅师:“和尚修道还用功否?”师曰:“用功。”曰:“如何用功?”师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曰:“一切人总如是,同师用功否?”师曰:“不同。”曰:“何故不同?”师曰:“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禅者的吃饭、睡觉与一般人的吃饭、睡觉有着这样大的差距,这就是我们还不能在穿衣吃饭的日常生活中体验禅的根本症结所在。我们如果去掉吃饭时的“百种须索”和睡觉时的“千般计较”,我们当下就可以与历代祖师同一鼻孔出气。
 



 
满天星斗
  


生活中的禅是如此灵动和现成,自然界又何尝不是呢?如果满天星斗不是禅,释迦牟尼佛就不可能因睹明星而觉悟成佛;如果潺潺流水不是禅,洞山良介禅师就不可能因过小溪睹水中影而打破疑团;如果郁郁黄花不是禅,灵云禅师也不可能因见桃花而开悟。大自然到处都呈现着禅的空灵与恬静,悠远与超越,真实与现成,所以陶渊明能留下“采菊东篱下,悠
  


然见南山”的千古绝唱,苏东坡能留下“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的禅苑清音。在中国古典诗词的汪洋大海中,深含禅意的佳篇名句俯拾即是。像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宋代一位比丘尼的悟道诗:“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拾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特别是苏东坡的《琴诗》,直接就是老僧谈禅,空灵绝妙:“若言琴上有琴音,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头上听?”天公造物,缘灭缘生,无处不呈现着禅的生命。昔有座主问南阳慧忠国师:“古德曰:‘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有人不许,是邪说;亦有人信,言不可思议。不知若何?”师曰:“此盖是普贤、文殊大人之境界,非诸凡小而信受。皆与大乘了义经意合。故《华严经》云:‘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翠竹既不出于法界,岂非法身乎?又《摩诃般若经》曰:‘色无边故,般若无边。’黄花既不越于色,岂非般般若乎?此深远之言,不省者难为措意。”在禅者的心目中宇宙是完整的,精神与物质是一体的。所以禅者认为“何处青山不道场”,四时美景充满禅机:“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我们的生活到处充满着禅意与禅境,我们每个人本来都应该生活得非常轻松愉快、潇洒自在,但我们大多数人并没有这种感受,相反地,都觉得生活很累,很累。是什么原因呢?实在是我们的“闲事”太多太多了,所以才觉得“人间”没有“好时节”。如果我们从生活中找回禅的精神(其实它从来没有离开过生活),让生活与禅打成一片、融为一体,我们的生活便如诗如画,恬适安详了。
  


1993年起,柏林禅寺开始创办每年一届的“生活禅夏令营”,经过十余载的耕耘,生活禅的理念已经深深地根植于大众的生活之中。
  


生活禅的概念大概是在1991年提出来的,1993年举办第一届生活禅夏令营的时候,才正式推出这样一个理念。当时我们非常地谨慎,怕这样一个理念提出来遭到教内外人士的反对,那我们就吃不消了。但是由于生活禅这个理念没有违背佛法的精神,没有违背禅宗的精神,恰恰是在这样一个关键问题上体现了佛法的精神,体现了禅的精神,因此能够得到教内外人士的关心重视,也给予了很大的同情和支持。所以生活禅夏令营一直坚持每年一届,而且影响似乎是一年比一年在扩大。
  


每次夏令营结束,净慧老和尚总要一片婆心地叮咛:
  


本届的生活禅夏令营马上就要结束了,希望大家能够把这一份安详的心态,把这一份觉醒的心态保持下去,带回家去;能够把“生活禅”的修持方法,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运用起来,真正做到:“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这就是真正的“生活禅”。








发表于 2011-5-14 15:13 只看该作者  
感恩本文发布者:mawq




布施论坛原帖:http://bbs.bushinet.com/viewthread.php?tid=129624&pid=999020&page=1&extra=page%3D1#pid999020
发表于 2011-5-14 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愿法界一切众生皆以感恩的心,将甚深般若的光明和佛陀的慈悲传遍世界每一个角落!

2011年5月——净慧禅语【日日生活禅】



5月12日 一切由心造,境由心生,心净佛土净,心秽佛土秽,一切从心开始,这是人类一切问题的根本所在。



5月11日 佛法所要解决的,就是人心的问题。佛教给人类最大的贡献、最杰出的贡献,就是教导每一个众生管好自己的心灵。能够管好自己的心灵就能管好一切。



5月10日 心空者,不是不要这颗心,而是空去自己当下这一念的情识分别,妄想执着。在空掉妄想执着的同时,本有的智慧光明即刻显现。



5月9日 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心心念念想到,当下的修行与过去诸佛、与释迦牟尼佛、与释迦牟尼佛以下的历代祖师,乃至今天的虚云老和尚的传承紧密相连,我们能够与此法流的信息接通了,那就接受了传承,就能得到一切善神的护持,得到诸佛菩萨和历代祖师的加持,修行就会日进千里。



5月8日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如果能在这个问题上,不存任何疑惑,直下承当,然后念兹在兹地保任,人生的问题就解决了。



5月7日 禅宗是人类精神领域的一笔非常丰厚的财富。禅宗的方法是人类精神领域、生命领域迄今为止发现自我、开发自我、创造自我的一个最彻底的方法,也是最管用的方法。



5月6日 人生的道路,不一定起步就辉煌,起步的时候,往往会很艰难,但是只要有心人,一切都可以创造,一切都可以改变。



5月5日 修行要落实在当下,做一切事业,做一切善法都要落实在当下。一个人能够把握住每一个当下,他的修行就到家了。



5月4日 修行能够改变命运,努力能够创造辉煌。世出世间,有为无为,全在于自己的精进努力,没有自然的释迦,也没有天生的弥勒。



5月3日 在修行的路上,只问耕耘,莫问收获;在修行的路上,一直走下去,一直修下去,一直在功夫上、在方法上用下去,家就在身边,总有一天归家稳坐。



5月2日 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从一切有为法的虚幻当中跳出来,能够在喜怒哀乐面前,应付得过去,排解得开,不生心,不动念,那才是真正的自在,那才是我们做功夫所要达到的境界和目标。



5月1日 参禅悟道、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是人类精神领域的一次重大发现。释迦牟尼佛的这一突破性、飞跃性的发现,在人类精神领域是第一次。它在人类历史上具有重大的、特殊的意义。





发表于 2011-5-14 15:11 只看该作者  
感恩本文发布者:mawq




布施论坛原帖:http://bbs.bushinet.com/viewthread.php?tid=129623&pid=998848&page=1&extra=page%3D1#pid998848
发表于 2011-5-15 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发表于 2011-5-18 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19 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愿法界一切众生皆以感恩的心,将甚深般若的光明和佛陀的慈悲传遍世界每一个角落!

净慧长老:谈农禅并重 (转)  【点击打开】

  

2008年12月27日,宗风杂志主编专程飞抵九江,连夜登山,谒四祖寺,拜访净慧长老,谈古论今,阔述宗风,子夜无眠,凌晨方寝。下文据实详录,皆长老真切心声。或与本刊主张出入,依然全文披露,尊其教诲,思其深意,与读者共勉。
  



此《宗风访谈录》作为专栏,今后每期作一专访,倾听各方对"宗风"之高见。
  



主编:尊敬的净慧长老,《宗风》杂志马上就要创刊了,假如看到杂志封面"宗风"这两个字的时候,您会有什么看法,或者说您认为现在需不需要办这样一份杂志。我想,以这样的问题来开始我们的访谈吧。
  



长老:"宗风"二字,我这几年在很多地方强调过。
  



长老:中国佛教,是一个宗派的佛教。印度的佛教也是宗派的佛教,不过印度佛教的宗派,没有像中国佛教宗派这样连绵不断的传承,从古到今一直传下来。因为印度佛教在它的历史上,一次一次地受到打击,比中国佛教受到的打击还要严重。中国佛教在南北朝时期,先是出现了学派,有所谓成实师、俱舍师、毗昙师、摄论师、地论师等,在师说的基础上,形成了宗派。中国佛教的宗派约有1500年的历史。中国佛寺众多,之所以能够辨别哪个寺院是哪一个宗,就是由于在一个寺院或一个地区长期以来师徒摄受之间形成了一些理论的特色和修行的特点,而且这种特色和特点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代代相传,这就形成了所谓的"宗风"。宗风是由某一宗派的信仰取向、理论特色、修学方法在较长时期内通过信仰实践而形成的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信仰形态和生活模式。
  



中国佛教流传二千年,由于有各宗各派的宗风,这样就共同构成了一个所谓的"中国佛教"。中国佛教有别于印度佛教。在当代中国佛教各个寺院的宗风不是很突出,比如说四祖寺是一个禅宗的寺院,它的特色是什么?四祖提出的学风、道风是什么?四祖寺的优势,就要把四祖所建立的学风、道风坚持下来加以发扬光大。学风、道风加在一起就是它的宗风。也可以说,四祖寺的宗风就是四祖禅法的特色,就是四祖之所以成为四祖,四祖寺之所以成为四祖寺,有它的特色,有它的优势。如果四祖寺不将四祖以来形成的宗风特色及其优势加以继承和发挥,四祖寺就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寺院而已,它就没有什么值得人们来怀念的,没有什么值得人们来发掘的,没有什么值得人们研究的东西,其祖庭的地位也就黯然无光了。





发表于 2011-5-19 10:19 只看该作者  
感恩本文发布者:承载




布施论坛原帖全文http://bbs.bushinet.com/viewthread.php?tid=130364&extra=page%3D1&page=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17 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弘一大师改过十训

1、虚心 常人不解善恶,不畏因果,决不承认自己有过,更何论改?但古圣贤则不然。今举数例:孔子曰::“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又曰:“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蘧伯玉为当时之贤人,彼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圣贤尚如此虚心,我等可以贡高自满乎

2、慎独 吾等凡有所作所为,起念动心,佛菩萨乃至诸鬼神等,无不尽知尽见。若时时作如是想,自不敢胡作非为。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又引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此数语为余所常常忆念不忘者也。

3、宽厚 造物所忌,曰刻曰巧。圣贤处事,惟宽惟厚。古训甚多,今不详录。

4、吃亏 古人云:“我不识何等为君子,但看每事肯吃亏的便是。我不识何等为小人,但看每事好便宜的便是。”古时有贤人某临终,子孙请遗训,贤人曰:“无他言,尔等只要学吃亏。”

5、寡言 此事最为紧要。孔子云:“驷不及舌”,可畏哉!古训甚多,今不详录。

6、不说人过 古人云:“时时检点自己且不暇,岂有功夫检点他人。”孔子亦云:“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以上数语,余常不敢忘。

7、不文己过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我众须知文过乃是最可耻之事。

8、不覆己过 我等倘有得罪他人之处,即须发大惭愧,生大恐惧。发露陈谢,忏悔前愆。万不可顾惜体面,隐忍不言,自诳自欺。

9、闻谤不辩 古人云:“何以息谤?曰:无辩。”又云:“吃得小亏,则不至于吃大亏。”余三十年来屡次经验,深信此数语真实不虚。

10、不嗔 嗔习最不易除。古贤云:“二十年治一怒字,尚未消磨得尽。”但我等亦不可不尽力对治也。《华严经》云:“一念嗔心,能开百万障门。”可不畏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17 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生活禅语(转)

1.生活禅的目标是要实现禅生活。从生活禅到禅生活,其中所要落实的理念,就是“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学佛而能以般若智慧求觉悟,即是从生活禅进入禅生活的过程,学佛而能以慈悲精神度众生,即是从禅生活回到生活禅的过程。“觉悟人生”即是观照在当下,破除烦恼,“奉献人生”即是发心在当下,成就众生。


2.生活禅的次第是:发菩提心,立般若见,修息道观,入生活禅。


3.修习生活禅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净化身口意。身口意清净,身口意清净再清净,就是诸佛菩萨、历代祖师的清净三业。三业清净了,三业都是禅。

所谓生活禅,就是要在生活中勤修戒定慧,在生活中息灭贪嗔痴,在生活中净化身口意。


4.生活禅就是要做到精神生活重于物质生活。我们要把人生的正确修修养看得重于物质生活;要把迷失的生活逐步自觉地转变为觉悟的生活;要把染污的生活逐步转化为净化的生活;要把凡夫的生活逐步转化为圣者的生活,这就是生活禅。生活禅的目的,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做这四件事,就是要把这四件事的位置摆正。


5.将信仰融入生活,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关怀人生,净化人生,觉悟人生,奉献人生。


6.向善、向上,是我们每一个佛弟子时时刻刻不可以忘记的目标。我们做一切事情,既要符合向善的要求,又要符合向上的要求。向善是下化众生,向上是上求佛道;向上是觉悟人生,向善是奉献人生;向善是他受用,向上是自受用。把向善、向上结合起来就是福慧双修,就是正确的修行之路。


7.我们每个人之所以能够安居乐业,是因为有无数从事各行各业的人辛勤劳作和密切配合的结果。我们时时刻刻都有感恩的思想,那么人与人之间的自私自利、欺骗压迫就会逐步缓解和消除,人间就会充满谅解和爱心。


8.作为在家学佛的人来说,首先是要建立一个佛化的家庭。建立佛化的家庭,并不是说家里供满了菩萨,而是在家庭里充满了佛教的精神,有礼让,有关怀,有爱心,这才是佛化家庭的内涵。


9.以三宝为正信的核心,以因果为正信的准绳,以般若为正信的眼目,以解脱为正信的归宿。


10.以感恩的心面对世界,以包容的心和谐自他,以分享的心回报大众,以结缘的心成就事业。

感恩者报四恩:报父母恩,报众生恩,报国家恩,报三宝恩。以此心面对世界及天地万物。

包容者修四行:即菩提达摩大师在《二入四行观》一文所说的四行,即报冤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以此心此行包容一切,和谐自他,理顺关系。

分享者行四摄:即布施摄,爱语摄,利行摄,同事摄。以此心此行,分享成就,回报大众,赢得朋友,赢得人心。

结缘者结四缘:即结人缘,结善缘,结法缘,结佛缘。以此心此缘创造善因善缘,成就善因善果,创造和成就世出世间一切大事因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7 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愿我对无量劫来做的一切不知感恩、报恩的因果都忏悔,如业力果报实在要成熟,也要在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后,阿弥陀佛与观音菩萨护持下的八功德池的莲花中成熟。

愿法界一切众生对无量劫来做的一切不知感恩、报恩的因果都忏悔,如业力果报实在要成熟,也要在法界一切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后,阿弥陀佛与观音菩萨护持下的八功德池的莲花中成熟。

愿我从当下这一刻始,对一切感恩报恩,生生世世乃至无量不可思议劫永感佛恩、父母恩,永报佛恩、父母恩,永远护持佛陀正法,永不失感恩报恩的心,永不失菩提心。

愿法界一切众生从当下这一刻始,对一切感恩报恩,生生世世乃至无量不可思议劫永感佛恩、父母恩,永报佛恩、父母恩,永远护持佛陀正法,永不失感恩报恩的心,永不失菩提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7-17 06:54 , Processed in 0.316606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