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真心英雄

人为什么要行善更要求慧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8 18:30 | 显示全部楼层
△ 佛陀的儿子罗睺罗,十几岁时随佛陀出家,很调皮,常喜欢说谎作弄别人,但因他的身份很特殊,因此僧团中无人敢加以纠正,以致日久渐生不良习气。佛知道后决心加以教训。有一天佛命罗睺罗端大盆水洗佛的双足,洗后就问他说:“这些水可以喝吗?”“不,不能喝。”佛说:“这盆水一旦变脏后就不再受人珍惜,而至被人丢弃。同样的道理,一个人如果常常说谎,以后也就不再被人信任,你知道吗?”罗睺罗听后立刻觉得惭愧。佛命他将水倒掉,再问他:“这个盆叫什么盆?”儿答:“这是洗足盆。”佛问他:“这个盆可以用来盛水洗米洗菜吗?”“没有人会用它洗米洗菜了。”佛说:“对。一个人如果心不清净,言而无信,则永远不会受人敬重。自甘作贱的人,只能被人踩在脚下成为低贱的用具,永远不能被人所重视。你如果不改错误的言行,就如同这盆。”佛陀说后又用脚将该盆踢到远处,问罗睺罗:“我现在踢掉这个盆,你觉得可惜不可惜?”“不大可惜,因为它只是一个粗盆。”佛陀说:“对。同样的道理,一个人如不学好,自居下流,令人失望,别人也就不会刻意去爱惜他。”佛指着被踢翻而覆盖着的盆子对罗睺罗说:“现在覆盖的盆子能装下水吗?”“不行。”佛陀说:“你现在正如这个盆,心口均不清净,屡说妄语,颠倒是非,指空为有,指有为空,一如此盆,不值人疼爱。”罗睺罗受到佛陀一连串的教训后,异常羞愧,随即向佛陀表示衷心的忏悔,今后决心痛改前非。后来佛陀赞叹罗睺罗乃“密行无碍第一”。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8 18:30 | 显示全部楼层
△ 香港一位小姐很小就因为家庭的关系而信了一个宗教,然而长大后对于很多的世事及人生的遭遇,都由于无法应用自己信仰的教义加以圆满的解释而常常心生疑问,始终无法释怀。有一次在无意中听到一位佛教法师的演讲,这位法师对于因果的道理阐述得非常精辟透彻,使她觉得心生欢喜,十分折服,后来也就毅然改信佛教,成为佛的三宝弟子。没想到改变信仰后不久,她的眼睛竟发生了毛病,虽然不断地到处求医,后来竟不幸日益恶化,终于完全变成盲目。许多过去的教友听到这个消息后都纷纷前往探望,而且在有意和无意中强烈地暗示她,这是背叛宗教信仰后教主给她的惩罚,因此大家都几乎异口同声地希望她赶快悔悟,放弃佛教早日恢复对原来宗教的信仰。然而这位小姐却冷静而坚决地告诉这些教友:“我的眼睛虽然已经变盲,然而我的心却不盲,我的双眼会变盲一定是有原因的,这原因与我信仰什么宗教并没有什么关系,因此我不会怨天尤人,也不会再盲目地相信宗教。我认为相信佛教是令人心安理得的,我不仅不会放弃佛教,将来更希望能进步加以深入研究,以便获得解脱和心灵的充实。”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8 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 有一次一个外道对佛陀大声辱骂,非常无礼,然而佛陀均始终保持沉默,不加反驳。事后一位弟子就忍不住问佛陀,刚才有人骂您,您为什么都相应不理,不回一句话呢?佛这时反问弟子说:“如果有人送礼给你,而你不愿接受,那么这些礼物要怎样处理呢?”弟子说:“这时送礼的人就会把礼物带回去。”佛说:“对。如果有人骂你,你保持静默,不加反驳,那么这些骂人的话无疑的就由骂人者自行收回。因此有时候沉默乃是最好的抗议。”又有一次佛与弟子走到市场看到一个卖鱼的摊位,佛就命阿难将鱼下面的垫草拿起来,并要他闻闻是什么味道。阿难说:“这个闻起来好腥臭。”他们后来又走到一家檀香的袋子,并且要他闻闻看是什么味道。阿难闻后就说:“这个闻起来好香哦。”这时佛就向众弟子说:“一个物品如果与鱼接触便会有腥臭,如果与檀香接触便会有香味,虽然这些接触为时很短,然而却会立即产生完全不同的味道。人在选朋友的时候也一样,近朱者赤,近墨则黑。一旦与恶人相处,立即便会受到恶的感染;反之,与善知识相处,也会立即受到善德的薰陶,因此一个人在交友方面实在不能不慎重呀!”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8 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 有一次一个婆罗门(印度社会中阶级最高的祭司僧侣)问佛陀说:“人一生下来便属于不同的阶级,可见众生并不平等,可是您一再强调众生平等,那么这种矛盾的现象,您如何自圆其说呢?”佛随即回答说:“你虽然是贵族,比社会上其他的人似乎更为幸运,不过我想请问你,你是否可以比其他的人少受一点因果的报应?可以比其他的人少受到生老病死的痛苦?可以比其他的人少一点定业?如果你做了好事或坏事,将来是否跟其他的人一样,都要接受报应?你的肉体是否跟其他的人一样常常会有病痛?将来是否一样会死?你一旦造了业,会不会因为你是贵族就可以受到上天特别地赦免而消除?”这位婆罗门听了佛陀的开示后异常佩服,就向佛陀顶礼答谢,并且皈依了佛教。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8 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 有一次一位弟子问佛陀:“请问世尊,您一生中所有的教化能否用一句话来加以概括说明?”佛说:“可以,我所有的教化可以用一句话,‘一切都不可执著’来说明。”所谓执著即愚痴,无理的固执自己的见解或习性,使自己无法变通,无法客观和虚心,以便接受各种善知识,而提升自己的境界。自然界中有些动物非某种食物不吃,例如蚕非桑叶不吃,猫熊非箭竹不吃,无尾熊非某一种油加里的叶子不吃,结果严重地影响了自己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因此佛在菩提树下悟道时就说了一句非常令人深省的话:“一切众生皆有如来佛性,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正果。”由此可知妄想(对未来的想象)及执著(对过去的想念)是妨碍。此外金刚经上亦一再强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菩萨无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一个人如果要有效地破除各种成见,分别心、人我心、众生心、寿者心,不动辄认为你是外道我是正信,这个有用,那个没有用,一切唯我独尊,我的最好……那么最好的方式便是充实智慧,因为智慧乃是消除执著与业障的最佳利器。正如点灯便可以驱除千年的黑暗,业力一如稻草垃圾,只要点一把火即可将之燃烧净尽,是同样的道理。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8 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 什么是智慧?名作家林清玄曾将它做一个很好的说明,他说智慧依字面的涵意是:正如“日”照大地,产生光明,使人“知”道世间一的真象、真谛、真理、是非、善恶、正邪、真假、美丑、性质和分野,使人的“心”对于各种“非”礼“非”我“非”善“非”德的事务能加“三”思,并能断然加以劝止,不再继续沉迷,而能回头是岸弃邪归正。此外还能深切地了解世间最重要的道理:①一切无常,②人身难得,③因果循环,④轮回痛苦。且能够以戒为师,时时刻刻注意身、口、意的修持,不断精进,如此终必获得无上的智慧。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8 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 佛陀认为世间各种的知识学问均为“有漏学”,而佛法乃是“无漏学”,因为前者的知识,如物理、化学、政治学、心理学等等科学或社会人文的研究,虽然林林总总,内容很丰富,然而却非全然有益于人类或众生。因为它们一方面在造福人类,而另一方面也在为害人类或误导人生(虽然为害或误导的程度并不彼此相同)。然而佛法或佛教的知识却是般若的智慧,是去除自私而从内心获证的知识,与世间的知识大多由外在现象所归纳而得的结果不大相同。佛法强调慈悲、利他、净心、因果、无常、万法唯心造……使人获得真正的解脱和喜悦,因此是世人最值得开发、运用的智慧宝藏。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8 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 佛陀曾经对弟子开示:每一个人对自己的父母都应该以慈悲心和感恩心来加以孝顺,使父母感到快乐和安慰。因为父母生我、育我,费尽无数的心血,是我们这一生中最大的恩人,因此必须认真报答父母的恩惠,千万不可忤逆父母,否则便是罪大恶极。……我回忆过去世时,曾经做过天帝、国王乃至现在成佛,我所以有这种福报,实在都是过去无数前世中诚心孝顺父母的功德所累积得来的。因此你们要记住——孝顺是做人最大的美德。百善孝为先,其道理也在此。反过来说:一个人如果不孝顺父母,其罪过也最大,佛教中最严重的所谓五罪第一个便是杀父母,犯五逆罪的人死后必然要下地狱。 因此一个人如果不孝,则不管做了其他什么布施或善事,都往往无法弥补因不孝所造成的罪业。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8 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 《六祖坛经》上有一些发人深省的内容,很值得吾人的参考:佛陀说西方净土世界,分明去此不远。若论相说里数,有十万八千里。如身犯十大恶业(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嗔恚、痴顽)与八大邪事(邪见、邪思、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者,西方便显得很远。人如能先除十恶,即行十万里,后除八邪即再行八千里。每一心念如果都不离开本性,所作所为也都很公平、正直,则至西方极乐世界便易如弹指,要见阿弥陀佛也在一刹那间。反之,口说修行但心中仍有十恶之心,佛如何能迎你至西方呢?总之,若能了悟心不执著,顿除妄念之法门,则“见西方只在刹那”;如果不领悟这个究竟法门,只想依靠念佛求得往生,则路遥如何得达?因此“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善知识!常行十善,天堂便至”!“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苦口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日用常行饶益(在日常生活中最好能处处助人,做有益社会之好事),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由这些开示我们可以进一步体会:“万法唯心造”,“为善为恶,成圣成凡,天堂地狱尽在自己的一念之间”。“心生慈悲者必登天堂,心生嗔恨者必堕阿修罗,心生贪欲者必堕饿鬼道,心生愚痴者必堕畜生道,心生嗔恶者必堕地狱”。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8 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 最近回国演讲,提倡身心灵整体健康的医学家雷久南博士,曾经表示:宇宙是一大圆圈,你放出去什么,将来都会回到自己的身上,所以你要别人善待你,你首先就要先喜欢别人。你如果伤害了别人,将来别人也会回来伤害我们。因此佛教因果报应的现象是必然存在的。所以一个人如果希望将来有很好的福报,现在便应该赶快种善因,做善事,将来才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然而要如何做善事才好呢?佛教常称布施有三种:财施(用财物助人),法施(劝人为善净化民心),无畏施(安慰别人,使人不生惶恐)。此外,星云法师的建议也很值得参考,他说:“布施法门多,初品金钱与物质,中品发心力供养,上品随缘说好话,上上品恭敬与欢喜。”如果仅仅是出钱或捐献物品救助别人,这种善行就比较属于较低的层次;如果能进一步发慈悲心去救人,为行善而行善,不在沽名钓誉,则更为可贵;如果能随时劝人为善,鼓励别人上进学好,则功德更大(所以教师是行善机会最多的行业);如果能经常保持一个慈悲欢喜与尊重别人的心,随时对人作“语言的布施”(打招呼、问候),“容颜的布施”(含笑、慈颜、注目),“身行布施”(带路、代劳等),“心意的布施”(对人同情、同乐),则是最上乘的善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1 22:43 , Processed in 3.454433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