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renren

一日沙门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8-6 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日沙门》 途中小站
------------

  春节之前,我乘坐火车离开北京,在回故乡过年的路上,又一次经过了那个名叫“途中”的车站。
  看着“途中”两个字,我忽然想起了多年前邂逅的那位年轻人。
  那一次,火车行至途中站时,停下来。
  刚刚上车在我对面坐下的人脸色白净,眼神里满是落寞,一脸忧郁,令车窗外的春天也跟着荒芜起来。我抬头看他时,他正直直地注视着我。忽然,他开口对我说:“朋友,我心里烦透了,该怎么办呢?”
  我放下手中那本《禅话》,“你可以找个人倾诉一下。”
  他说,自己虽然年轻,却已历尽沧桑,看破红尘,觉得这个世间已然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了,活着真没意思。说这些话时,他的眼睛没有看我,而是专注地看着车窗外向后快速倒退的树,以及远处寂静不动的原野。
  我猜想他刚刚经历了一场爱情雨,心被淋湿了。
  就是这样。接着,他讲述了一个大同小异的爱情故事。美丽的爱,美丽的忧愁。这世界太小了,竟写不下一个圆满的“爱”字,所以,人们才刻意于制造“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神话。
  故事讲完了,他重又沉默不语。
  我试探着问他:“如果那个女孩来找你呢?”
  他眼睛里闪出一星希望,又很快黯淡下去,“不可能。”
  那一星希望,是充满留恋、充满期待的。沧桑还很远,红尘依旧弥漫。
  “你真的这么爱她?”
  他惊诧得像看外星人一样看我。
  “如果你真的爱她,她也同样爱你的话,你们之间面对的是条件不成熟。这就要想办法,让条件具备起来。但像你这样做,觉得活着没意思,不是让条件具备的方法。
  如果她已经对你没有了爱,你这样自暴自弃,恰恰能够证明她对你的放弃这个选择是对的。”
  他张了张口,没有说什么。良久,他说:“命运对我真不公平!”
  “其实世间这样的事很多。想一想,你没有认识她以前,不也是好好地活着吗?再说,爱情不是生活的全部,你还有好多事要做。是不是?”
  他的脸上露出了些微的阳光,他点了点头,但没有说话。
  我晃了晃手中的书,给他读了一个小故事。
  “一位学禅的年轻人为了寻求智慧,奔波在途中,四处参访禅师。有一天,在山西五台山,他向一位老禅师请教什么是解脱。高僧对他说:寺门外那条上山进香的路上,有一块很大的石头,你把那块石头搬开之后,我就告诉你。这个年轻人遵师命,去挖那块石头。没想到,挖得深了,才发现那块石头露出地表的,只是十分之一。他根本无法搬动它。这时,老禅师来到他的跟前,对他说:‘孩子,你不要再挖了。你要的是解脱,而不是这块石头。以后,走在解脱的路上,你还会遇到许多挡路的石头。记住,不要搬它,要绕开走,这就是解脱。’”
  听到这儿,他呵呵一笑,露出洁白的牙齿。
  生活在世上,有时会面对种种意想不到的不如人意,就像响蓝的天空中,有时也会布满阴云。走过去,不远的前面,依然是晴朗的天。
  生命是一段旅途,行走在途中,我们不能以短暂的生命,去移动阻碍前进脚步的巨石,但是可以选择绕行。
  两个人重归于沉默。
  火车晃晃荡荡地前进,到了下一个小站,又停下来。他站起身,对我微笑一下,“我要下车了。谢谢你的故事。再见!”
  站台上,阳光正明媚,他的背影融入了人流,消失了。
  看着“途中”两个字,我忽然想起了多年前邂逅的那位年轻人。我想,那位年轻的朋友应该早已绕过感情的巨石,昂扬地行走在生活的途中。
  或许,他现在已经为人夫、为人父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8-6 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日沙门》 客厅
------------

  推开门,客厅里还有些黑。打开灯,灯光耀眼。你看到,整个客厅像个宁静的小港湾,沙发、茶几、电视静静地站着,保持着清晨离开时的模样。
  茶几上散乱地摆放着几张报纸,一本摊开的书或者杂志。两个茶杯仿佛害怕寂寞,尽管不会说话,也默默相对,互相做个伴。两盏残茶,显示这里曾经坐过两个人,他们是进行了一番隐秘的谈话,是进行了眉飞色舞的议论,还是面红耳赤的争执?你可以随意地展开想象。
  客厅的布置,物什摆放的条理,显示一个家生活的品质和品位。我习惯于在杂乱中生活,是从乡下生活时就养成的毛病。
  我从乡下来到城里生活,在惊叹于城市居室设计的科学合理之余,对于乡土中的自由与随意,更加深了眷恋。
  一开始,在我把书放得到处都是之后,妻子像个客房管理员一样,跟在我屁股后头收拾。后来,她无可奈何地罢手了。她抗议道:你从骨子里还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乡下人。看你把客厅弄得多么乱!这不成了乡下的小院?
  我说,我能够从这混乱中找到家的秩序,说罢一笑。她也跟着笑了。
  人在外面感觉了紧张、逼迫,会回到自己的家,寻找慰藉。一关门,就把世间的尘嚣与杂乱关在了门外。现在,客厅宁静着,仿佛一个熟睡的人还没有从梦里醒来。客厅里的物什散乱地摆放着,让心灵感觉到轻松、随意。
  在城市里,孩子在家中所拥有的游戏的天堂,往往是客厅。他可以操纵着他的电动跑车横冲直撞;可以把积木垒高又推倒,任他想象中的高楼大厦一下子四分五裂;可以将多米诺骨牌摆放得挡住父母行进的脚步;可以把弹子球、变形金刚扔到沙发底下,然后费力地用手掏出来。
  在我看来,城市里的孩子的世界被客厅局限住了。
  在乡下,一个孩子的世界,一个孩子的天堂,就是他的双腿能够迈到的地方。他的世界是大片的平原,泛着涟漪的水湾,起伏的堰冈,大大小小、五颜六色的野花,急疾而过的流云,在大地上迅速奔跑的兔子或者狗。如果走累了,就躺在阳光下、绿草上、蝴蝶与蜜蜂的嗡嗡声中酣然入梦。有时,彩色的蝴蝶也会飞进他的梦里!
  人喜欢把自己拥有的紧紧攥在手掌心里,紧紧地,不松开。可是,你怎么可以攥住包容着你的世界呢?你拥有的,不过是手掌心里的那一点儿。如果松开手,你手掌里是空的,但整个世界都在等候你去拥有。
  客厅就是这样一个手掌心。想自己拥有世界的人,大人或者孩子,都走出去吧!
  对于一个家和家中的每个人,客厅都是一道填空题,大多时间没有答案。
 楼主| 发表于 2010-8-6 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日沙门》 和尚
------------

  一提到“和尚”,看着身边的朋友们,我问:你首先想到的是谁?
  答案竟然是“《西游记》里的唐僧”。
  那个俊美的白面唐僧,身披袈裟,骑白龙马,西天取经,相信眼前的每一个人都是好人,结果被种种变化的妖精捆绑起来;他的三个徒弟,嗔怒好斗的孙猴子、贪吃贪睡贪色的猪八戒、愚痴无措的沙和尚,更是跟我们的现实生活搭不上界。
  这三个徒弟,分别代表着佛法中所讲的根本三毒“贪、嗔、痴”。西天取经,成佛路上,唐僧每天都在和贪、嗔、痴打交道。
  问:你知道什么是贪、嗔、痴吗?
  答:我又不是唐僧,贪、嗔、痴跟我们有什么关系?
  笑着摇摇头,且进行第二问,你愿意当和尚吗?
  被问到的都笑着摇头。
  为什么不愿意?答案很多。以佛家观之,人不愿意当和尚,是因为放不下。每个人都有他的放不下。种种放不下,五花八门。
  第三问,如果有个机会,可以当一天一夜的和尚,你愿不愿意试一下?
  被问到的,大都眼睛发亮,“好啊,哪里有这么好的机会?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肯定新鲜、好玩!”
  新鲜与好玩,是现代人所追求的生活意义。因为新鲜与好玩,方才那些放不下的,决定在一天之内试着放下。
  佛教在中国传承两千年,没有能够像泰国、斯里兰卡等国家一样,形成短期出家的习俗。社会上,人们对和尚的了解,大多是在俚语、笑谈、小说、影视中建立的。例如,和尚打伞,无法无天;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和尚拜堂,外行;和尚打架,抓不到辫子;和尚的木鱼,合不拢嘴;和尚分家,多事(寺);和尚买梳子,无用;和尚敲木鱼,老一套;和尚念经,照本宣科;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些,以世俗间的价值衡量佛教,讥笑多于肯定。
  2005年7月,柏林禅寺举办的第十三届生活禅夏令营,增加了“短期出家”一项活动。适逢机缘,我决定“放下那些总是放不下的”,与其他的71位营员一同剃度,做一天和尚。
  当一天和尚,再舍戒还俗。此时发觉,门里门外,感受大不相同。
 楼主| 发表于 2010-8-6 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一日沙门》 剃度
------------

  在方丈寮,找明勇法师剃度时,我还是犹豫了一下。
  做什么,就要像什么。想当一天和尚,怎么还舍不下这些头发?
  参加短期出家的,可以找寺里的任何一位僧人来剃发,虽说哪一位法师都愿意为你剃,我决定找明勇师。一来相熟,二来他做事认真,我得借机与认真结个法缘吧。
  明勇师站在椅子边上,剃刀在手,盛了半盆水的脸盆摆在椅子腿边。
  我用水润湿了头发,涂上洗发露,一番搓揉,满头白沫。明勇师说,可以啦。我走过去,坐在椅子上。
  忽然感觉头皮凉沁沁的。明勇师手法娴熟,刀刃在发根游走,噌噌有声,断发纷纷,落在脚下的脸盆里。
  人生中的烦恼数不清,人头上的头发也数不清。此刻,就这样做了了断。
  斩断三千烦恼丝,是出家必须首先要做到的。佛门讲,舍得舍得,不舍不得。不舍去六根六尘的烦恼,哪能得到菩提智能的清凉?
  正胡思乱想着,明勇师轻缓的声音入耳:抬起头,左边偏一下。
  我看见要一同出家的文友、诗人胜勇,站在椅子的右前不远处,满眼恭敬地望着。
  七月骄阳,暑气相逼。剃发之前,汗藏发中,满头焦躁。剃发之后,新出汗水,马上被风吹走。风在头皮上走过,有丁点儿些微的痛,不太适应。
  用手一摸,滑溜溜的,空空荡荡。
  很快,胜勇也剃净了头发。洗净头上的浮沫、碎发,他抬头看我,见我正在摸头,他也伸手摸了摸。
  两个人对视一笑,恍在梦中。
  一直以为一头长发才叫潇洒,此刻剃去了头发,摸一摸头,感觉也很舒服。
  在《佛遗教经》中,佛陀对弟子的教导:诸比丘,当自摩头,已舍饰好,着坏色衣,执持应器,以乞自活,自见如是;若起骄慢,当疾灭之,增长骄慢,尚非世俗白衣所宜,何况出家入道之人?为解脱故,自降其身,而行乞耶。
  剃发光头,是一种提醒,也是一种界限。
  虽然不改旧时人,但旧时行履处,如今要有所改变了。这个改变,就是要在这一天一夜24小时中,与滚滚红尘、儿女情长划出一道决绝的界限。
  佛门里的一举一动,是真正的行为艺术,都充满了象征。既然要做一日沙门,“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四十二章经》),在这一日一夜之中,是要彻底放下的。
  平日里,上班出门临行前,要照照镜子,把头发梳理得光彩整齐。今日剃发,这层牵挂便随即放下。
  摸一摸头,顿觉已非平日。
  径山禅师有云“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将相之所能为”。虽未能看破红尘,彻底摆脱世俗,发愿投身空门,但能短期出家做沙弥,也是难得的缘分。
  剃度已毕,我与胜勇清扫地面,把碎发放进垃圾箱,洗净脸盆,把椅子搬回原处。
  明勇师说,光头并不是和尚,剃发也不代表出家。明天早晨上早课的时候,净慧老和尚要给你们授沙弥十戒。受了沙弥戒,你们才是真正的出家人。
  受戒之前,记住要去洗一下澡,除却尘劳不净身。
 楼主| 发表于 2010-8-6 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一日沙门》 着衣
------------

  近日的溽热,被一场疾雨驱散。天将晴未晴,云朵飘移,给大地上的众生搭起了遮阳伞。柏林禅寺成为溽暑中的一片清凉世界。
  天色向晚,暮色渐蓝。重楼掩映,佛香四溢,风摇铃铎,静谧安详。
  万佛楼前的广场上,数只盘旋低回的紫燕,飞速地向湿漉漉的青石板做着俯冲,迅即掠起。
  我说,燕子是不是以为这是一片水塘?
  胜勇说,这是因为空气湿度大,气压低,许多小飞虫在地面上飞。
  略一沉吟,他问:这里是佛门胜地,燕子在这里吃小虫子,也是杀生,不应该啊。佛菩萨为什么不出来管一管?
  我无语。
  在思忖间,普贤阁的门打开了,其他短期出家的营员陆续往普贤阁走来,我们也起身过去。
  遵照短期出家的规定,每一个自愿做一天和尚的人,都要把随身携带的衣物、手机、钱物等悉数交由寺院封存。之后,依据各自的身高、脚的大小,领取僧褂、僧裤、绑腿、僧鞋、黄海青、袈裟、香袋、钵盂、斗笠等。
  一位英国营员,因为脚太大,没有合适的僧鞋,满脸遗憾地放弃了短期出家的机会。
  法师为每一个人取了法名,在接下来的一天一夜里,大家舍去俗家姓氏,相互称呼法名。
  在临时的沙弥寮,更换上僧裤、僧褂,穿上海青后,大家又携带上香袋、钵盂与袈裟,到普贤阁集合,学习出家为僧必须具备的威仪。
  法师们教示我们,僧褂、僧裤是常服,海青、袈裟是法服。为尊重法故,法服的叠放是有讲究的,更不能穿着法服进厕所。穿着海青与披搭袈裟有着截然的不同。日常生活中必备的香袋,也不能随意拎在手上。打绑腿前,裤角要如何折都有着明确的规定。
  佛门威仪,尽在细节。
  穿着海青,搭披袈裟,依法折叠,我无师自通。
  见胜勇正为难,便示范他应该如何做。
  他感觉奇怪,问:你以前穿过吗?
  没有。
  又问:怎么这么快就学会了?
  如果不是出家人,像袈裟等法服是不能穿的。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不学就会。随口吟出:今日既知心是佛,安知前世我非僧?
  众生皆有佛性。世间人,哪一个与佛无缘呢?尘世的爱欲执著,把我们的心蒙蔽得太深。或许这个偶然的机缘,又把某些沉睡的记忆唤醒了。
  胜勇点点头,又问,按佛家的因果来讲,我们今天短期出家,是因是果?
  既因又果。远世种因,今日有果。今日种因,未来有果。
  胜勇说,佛陀太伟大了。但是我还是有许多疑问。
  疑为信门。
 楼主| 发表于 2010-8-6 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日沙门》 威仪
------------

  法师们在我们搭衣后,教示排班了。悦众师手执引磬,引领我们礼佛三拜。之后,从湖北黄梅四祖寺赶过来的明基法师为我们讲解出家为僧的种种威仪。
  佛门威仪,具体来说,就是一个僧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行住坐卧。
  明基法师底气十足,声震屋瓦。他讲话时,不用扩音器。
  佛陀时代,舍利弗见到马胜比丘进止有方,威仪端正,生欢喜心。得知马胜比丘的威仪是师从佛陀所学,舍利弗迅即赶到佛陀座前,请求师从佛陀。
  由此可见,具足威仪,对于佛教、对于僧人的重要性。威仪规范了僧人日常生活的行立坐卧、言谈举止,帮助僧人调摄身心。具足威仪能够产生巨大的感召力,是无声地宣讲佛法,行无言的教化。
  比如,行。走路时,应目视前方七尺,不可左顾右盼,不可低头仰视。穿着海青行进时,应该双手结印当胸。穿着长衫行进时,应该双手下垂,自然摆动。行进间,双手不可置放腰后;不可跑步,若要赶路,可放大步伐,但不可奔跑。走出房门,须穿戴整齐,不可把僧鞋当拖鞋穿。进出大殿,要先迈靠近殿门的那只脚。
  比如,住。站立时,抬头挺胸,姿势端正,双脚前八后二,不可倚墙靠壁,不可双手叉腰。与大德同在时,不可站在大德的上首、高处、对面,或与大德并排而站。
  比如,坐。坐下时,要平肩、收腹、双眼平视、手放双膝。与大德同坐,应坐半座,不可坐满,不可跷腿,并依大德指示的位置坐下,若招呼你与其平坐,应该礼貌遵行,不可违意。
  比如,卧。睡眠时,要右胁而卧(吉祥卧),不可四仰八叉。
  明基法师说,教示威仪,是要大家时时刻刻知道自己是谁,自己是干什么的。比如,眼睛视人时,注视对方的鼻子;走在路上,要照顾脚下,视眼前三尺的地面,不能东张西望、左顾右盼。
  出家为僧,非求安适,非求温饱,非求名利,只为了脱生老病死,断除烦恼,续佛慧命,度众生出三界,转冤亲债主为菩提眷属。
  平日里,大家的眼神、举止、思维、言语,都太放逸了。虽然大家只是出家一日一夜,这一日一夜之间,也要努力地学会收摄身心,一切往解脱道上会。
  听法师讲解威仪时,我挺直腰板,双手在胸前结印,感觉腿麻、臂痛、颈痛,种种不适。
  正想稍稍放松一下时,听到明基师说,大家现在是不是感觉到种种不适了?那是因为平常的生活太放逸,站不是站,坐不是坐,身体向着不正常的方向发展了。现在正是观照身体的机会,把身体调整至本来状态的机会。
  如当头棒喝!
  我选择坚持,打消了放松一下的念头。
  晚钟响起,威仪学习结束。
  回沙弥寮歇息的路上,我平日总不自觉塌下的腰现在自然地挺直了。胜勇轻声地告诉我,穿上这身衣服,感觉真的不一样了。
  昏黄的灯光下,圆顶方袍僧相现,胜勇一派庄严。
 楼主| 发表于 2010-8-6 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日沙门》 受戒
------------

  次日凌晨,天光曦微,醒板响了。大家起身洗漱毕,搭衣前往万佛楼,在拜台上,排班站好。
  地面上湿漉漉的,零乱着一些绿色的叶子。据说,昨夜风急雨骤。我由于劳乏,沉沉睡去,竟浑然不觉。
  这一天,是农历六月十九,观音菩萨修行成道之日。柏林禅寺,古称观音院,唐僧在西天取经前曾在此刻苦研习《成实论》。如今,观音院中观音日,唐僧旧地添新僧。我等72位短期出家的沙弥们要正式得度,并受沙弥十戒。许多老居士见了,双手合十,满脸微笑,以示祝福。
  早课前,净慧老和尚、明海大和尚等法师为我们剃度。我因站在前排,得机缘由净慧老和尚剃度。老和尚念“愿断一切恶”,我念“愿断一切恶”;老和尚念“愿修一切善”,我念“愿修一切善”;老和尚念“愿度一切众生”,我念“愿度一切众生”。
  此时此刻,法王座下又添孙。
  出家为僧,愿告别一切熏染恶习,觉知断除一切恶念;出家为僧,愿观照自己的身心,细心修持,助一切善念得成就;出家为僧,不是为求安乐而来的,要尽心尽力地,为众生做马牛,帮助众生从烦恼中解脱出来。
  扪心自问,这么大的愿望,我能够实现吗?心里没有底。
  难道就因为愿望看起来无法实现,我就退缩吗?
  不!此生有尽愿无尽。我要努力一点点地去做。
  抬眼望见大殿里的佛像,在三大愿的基础上,我暗暗发了一个小愿。既然此时有缘正式得度出家,成为一名真正的沙弥,在接下来的一日一夜内,我要护诸威仪,做一个真正的僧人。
  得度后,新戒沙弥们移至普光明殿,从净慧老和尚授沙弥十戒。
  进殿之前,有法师站在门畔,提醒大家照顾脚下,要知道进出佛殿时,先迈靠近门框的那条腿。
  进殿之后,礼佛三拜,随净慧老和尚诵《忏悔偈》:“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我闭上眼睛,观想在以前的生活中我的行为、语言、思维中所造的恶业,那些我曾伤害过的、报复过的、抱怨过的、嗔恨过的人,那些我故意伤害的、无意伤害的人,那些由我的贪欲、嗔恨、愚痴而生的所有一切,此时此地,我诚心忏悔,请求谅解。
  一念真忏悔,灭罪十河沙。清净身语业,无上菩提本。
  净慧老和尚开示说,戒律是佛法传承的保证,在《佛遗教经》中,佛陀指出“佛灭度后,以戒为师”。佛制戒律,规定了能够做什么,为出家人提供了行为指南;也规定不能够做什么,为出家人提供了一种保护。所以,佛陀讲要护戒如护目。戒律是保护持戒者的精进铠、柔顺衣、护身宝。受戒之后,新戒沙弥得清净戒体,是成佛资粮。
  净慧老和尚问:“尽形寿,不杀生,汝今能持否?”
  “能持!”座下72人齐声回答。
  这个场面,以前在电影《少林寺》里见过。电影中,有一个镜头记忆犹新。武僧觉远在回答“能持”的那一刻,牧羊女白无瑕站在远处,正泪眼婆娑地望着他,当时,银幕下的观众齐声惋惜,“这么好的一对被拆散了。”
  他们不知道,觉远放下的是自己的私情,承担起的,是度众生的重任。以佛眼观之,诸行无常,情爱也是无常的。然而,在生活中,我们却沉溺于爱欲,离合聚散,逐浪浮沉,无力自拔。
  净慧老和尚领诵《四弘愿偈》:“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一个僧人(学佛者)一生的目标,就是这四弘愿。发愿行愿,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承诺。一个人若舍弃了他的愿望,就是背叛了自己。
  净慧老和尚说,受戒之后,在接下来的一日一夜中,你们要以沙弥十戒作为标准来要求自己。只有守住沙弥十戒,才是真正的出家人。
  受戒已毕,恭送净慧老和尚离开普光明殿后,我等也走出殿门。
  此时,有同戒师弟即现顽皮本相,作拳腿相加势。引领我们的法师即轻声提醒:“护诸威仪。”
  明达(胜勇法名)和我走在队伍后面。他说:“老马,修行真不容易。你看刚才那哥俩儿,他们一不小心就把柏林寺变成了少林寺。”
  我提醒他,我现在是新戒沙弥明博。
  他双手合十,连称对不起。
  受戒是一个形式,光有沙弥的身份不行,如果不按戒律要求的去做,积习难消,便会心生放逸,迷而不觉,最终迷失方向。靠别人提醒,终归是外缘。觉悟是自我的事,须有一颗觉悟的心,行住坐卧中,观照自己,那才是重要的。
  行住坐卧,时时处处,持戒自严,一切往道上会,就是生活禅。
 楼主| 发表于 2010-8-6 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日沙门》 托钵
------------

  俗人吃饭用的是碗,僧人吃饭用的是钵。
  钵与碗有所不同,底大,腹圆,钵口内收。
  钵既是生活器具,又是道器。在物质简单的古代,三衣一钵是僧人仅有的财产,此财产既资身又养道。
  说起僧人与钵,明海法师开示道:“因为是自己拥有的身外之物,这就使得僧人心有所寄、有所凭,而所凭之物负载着道的意义与价值。因此,它会以其特定的意义系统反过来熏陶、训练那本来无规定性(空性)的心,由此构成心物互相增上、心物不二的生活世界。在这里我们看到佛陀教育艺术的善巧与精微,生命的提升并非单纯立足于‘心’或‘物’,一旦找到并归依了生命的‘光源’,则心物同时被照亮,此岸的物与人遂发出彼岸的光芒。
  物被我们创造,它从人类身上分娩,牙牙学语之后,独步而行。继而转身或奴役我们,引我们陷入苦海;或开示提醒我们,引我们走向觉悟、成熟。”
  俗人吃饭要靠自己的力气去挣,僧人吃饭要沿街托钵,向众生乞食。
  托钵乞食,是佛陀制定的僧人的生活方式。僧人为什么要不劳而获?
  佛陀曾开示托钵乞食的三层意思:一、少欲知足,专心修行,不贪珍味,美恶均等;二、为破我慢,解脱烦恼,于富贵贫贱等家,皆无拣择;三、去除贪心,慈悲平等,令众生广种福田,大作利益。
  托钵乞食,既利于僧人专心办道,又利于众生广种福田。
  昔读《金刚经》: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
  佛陀着衣持钵的生活场景,深深印入脑海。
  早斋后,72位新戒沙弥分成三组,在净慧老和尚、明基法师、大痴法师的带领下,走出寺门,沿街托钵。
  我在新戒沙弥第一组,跟随净慧老和尚沿街托钵。
  以下是我的“如是我闻”:如是我闻,一时,净慧老和尚在赵州柏林禅寺,与大比丘众一百八十人俱。尔时,老和尚食时,着衣持钵,入赵州县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
  双手托钵,就担当了一种外在的责任。僧人护持钵,如母亲怀抱婴儿,一种责任自然生起,正念与正知自然升起,行止自然会从容专注。
  钵在手中,成为训练身心的老师。
  净慧老和尚步伐坚定沉稳,他双手托钵,缓缓走出山门。一时间,柏林寺门前交通几乎瘫痪。今天是观音菩萨成道日,赵县的和外地的众多善男信女来寺院进香,看到老和尚率领众沙弥托钵乞食,他们蜂拥上前,争相施舍钱财斋饭供养僧众。
  “诚心布施,一元和十元,功德是一样的。”老和尚以平静慈悲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前来的人、每一张脸庞,并在沿途经过的每一家店铺门前驻足,用吉祥的言语为众人祈福。
  走出山门时,我手里所托的钵,空空荡荡。
  一张张陌生的脸庞,一只只往钵里塞供养物的手,不一会儿,钵里就充盈了,馒头、面包、饮料、苹果、香蕉、钱币、防暑药等供养物高高地堆起。身边护法的营员把钵里众生的供养物收到香袋里。
  盛夏之中,一场疾雨,冲去溽暑,顿生清凉。然而,大地之上,布满泥泞。遇到泥泞处,护惜身上衣,提起衣袂,举足落足,轻举轻放,泥泞变得与人无碍。如果落脚重,泥泞会溅到衣服上,也会溅到身旁的人。
  我们继续缓步前行。每迈出一步,即念一声阿弥陀佛。此时,阿弥陀佛就在我行进中,就在我的呼吸中,就在我的生命里。
  我的右前方,有一个老居士跪在雨后湿漉漉的土地上。她的身畔,放着一个装满了赵县特产油酥烧饼的箱子。每过一位僧人,她即取一包烧饼,双手举过头顶,广修供养。
  本来爱流泪的我,再也抑制不住泪水。我弯下腰,让她把这包烧饼放到钵里。我抽噎着说:“阿弥陀佛,祝你吉祥如意。”
  此时此刻,我的心和我手里的钵一样,充盈着。
  我体会到了法喜。我的心是一个小小的盒子,里面盛满了法喜。法喜不只生发在我的心里,还在我的眼睛里,在我的脸上,在我的手上,在我的呼吸间,在我的举足落足中,在我的唇齿间,在我的话语里。
  若见空钵,当愿众生,究竟清净,空无烦恼。
  若见满钵,当愿众生,具足盛满,一切善法。
 楼主| 发表于 2010-8-6 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日沙门》 过堂
------------

  会吃饭吗?
  会。
  如果会吃饭,你就能成佛。
  啊?
  众生本来是佛,只是迷而不觉。
  ?!
  还愣着干什么,快进斋堂过堂去。记住,过堂时,要保持静默。
  寺院里吃饭叫做“过堂”。
  吃饭时,要恭敬、肃穆。佛门称之为“恭肃斋法”。
  过堂,是僧人五堂功课的内容之一。
  施主一粒米,大逾须弥山。吃了不办道,披毛戴角还。因为僧人的一切,都靠信众布施,所以佛门里的饭,万万不能满怀妄想地吃。
  已经习惯于在酒桌上喧哗叫喊,此刻坐在寺院的斋堂里,感觉有些压抑。心一旦静下来,耳朵里能够听到自己的心跳声,身边同戒师兄弟的呼吸声,外面偶尔掠过的风声,以及檐角下的小鸟吱吱的叫声。
  一片静默中,维那师起腔,“供养——”
  双手合十,和着众僧一起念诵持斋偈。
  “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养。”
  明达悄声问:什么意思?
  答:愿普天之下的众生都不会饿肚子。
  眼前两只碗,一只里面盛着白白的米饭,另一只里盛着青翠的菜肴,有黄瓜段、小油菜等。
  佛法在饮食中。
  “若饭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
  端起碗来,吃一口米饭,挟一口菜,和在一起,仔细咀嚼,感觉滋味与平时大不相同。比平时的饮食简单多了,为什么这么有味道?也许是一上午托钵,走累了,感觉到饿了。也许是越简单的食物,越能够散发出本味。也许是往昔虽然面对一桌子菜肴,舌上的味蕾却因为一直挑拣好吃的,结果把食物的滋味给错过了。也许是因为今天坐在了寺院的斋堂里,感觉新鲜。也许……
  想那么多有什么用?当下要吃饭,就认真地吃。仔细地面对眼前的一粒粒米、一片片菜吧。此刻,我们可以在舌尖上与禅相会。
  感恩十方信众布施的食物,滋养了我们充满妄想的躯体,那么,就让这一口口的饭菜,进入此时此刻的生命,转化成帮助我们去掉妄念的力量吧。
  饭后,众僧排队到大殿里回向。礼佛三拜后念回向偈:“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罪障悉销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看来,明达的感受和我一样。步出殿门,他说:寺院里的饭菜真好吃。
  我告诉他弘一法师吃饭的故事。
  有一次,夏丐尊先生邀弘一法师同往浙江上虞白马湖小住几天。弘一法师的行李很简单,铺盖是用破旧的草席包的。到了白马湖,他自己打开铺盖,先把那破草席铺在床上,摊开了被,再把衣服卷了几件当枕头,然后拿出一条又黑又破的毛巾走到湖边洗脸。
  夏丐尊先生说,“这毛巾太破了,替你换一条好吗?”
  “哪里!还好用的,和新的也差不多。”说着,他把那条毛巾珍重地打开来给夏先生看,表示还不十分破。
  弘一法师是过午不食的。第二日午前,夏丐尊先生送了饭菜去,在桌旁坐着陪他。碗里所有的只是些萝卜、白菜之类。弘一法师喜悦地把饭拨入口里,郑重地用筷子夹起一块萝卜来的那种了不得的神情,真使人见了要流下喜悦惭愧的泪水!
  第三日,有另一位朋友送了四样菜来供养弘一法师。夏丐尊先生同席。其中有一碗非常咸。
  夏丐尊先生说:“这太咸了!”
  弘一法师说:“好!咸也有咸的滋味,也好的!”
  吃完饭后,弘一法师倒了一杯白开水喝。
  夏丐尊先生问:“没有茶叶吗?怎么喝这平淡的开水?”
  弘一法师笑着说:“开水虽淡,淡也有淡的味道。”
  在弘一法师看来,世间竟没有不好的东西,一切都好。破旧的席子好,破毛巾好,白菜好,萝卜好,咸苦的菜好,白开水好。什么都好,什么都有味,什么都了不得。
  夏丐尊先生和弘一法师是青年时代的好友,知道弘一法师在未出家前,风流倜傥过,歌舞繁华过,故有此问。弘一法师的体会已经超越了咸淡的分别,这超越并不是没有味觉,而是真能品味咸菜的好滋味与开水的真清凉。
  “好!咸有咸的味道,淡有淡的味道。这就是禅的味道!”明达赞许地点着头。
 楼主| 发表于 2010-8-6 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日沙门》 无我
------------

  四月爬黄山,忘情北海云水胜境,不知不觉,把脚趾头磨破了。脚上的泡都是人自己走出来的。无法,只好接受。没想到,由于捂得紧,后来化脓、感染。治疗未愈,五月又飞到瑞士,采访公司高峰会,来来去去,走走停停,脚趾头一直处于炎症状态。七月天热,被感染的脚趾头外皮黑乎乎的。就医时,医生警告道,如果不彻底治疗,会引起骨髓炎,必须要截掉脚趾的第一节。
  剃度前,我担心如果与同戒的人住在一起,洗漱不便,会不会感染加剧呢?能不能单独住呢?
  正自疑惑,明奘师讲了一个故事。
  当初,他来柏林禅寺出家时,和净慧老和尚提了许多条件。诸如,一个人一间屋,能有时间安排闭关,能有时间抄写佛经等。净慧老和尚说:“你来出家,是常住(指僧团)安排你,不是你来安排常住。”一句话,让明奘师省悟到他当时的种种想法,其实就是执著于自我,就这样被老和尚轻描淡写地消解了。
  听了他的故事,我的想法也被消解了。
  在生活中,有时,我们太把自己当回事了。
  悄悄地,我在敷药的脚趾头上,多缠了一些纱布。
  尽管如此,走路时,脚触大地,起落间,未愈的伤口处,新生的肉与旧皮发生摩擦,会一阵阵地痛。对于生命来说,疼痛并非都是坏处,它能够让人学会清醒、呵护与适应。
  走路时,我知道了要怎样善待自己的脚,学会了轻抬轻放。
  痛苦也减轻。
  剃发之后,胜勇约我去买顶太阳帽。他说,如果走出寺门,人们一看我们是光头,那多不好意思。我微笑一下,没有说什么。别人看,我倒没有什么不好意思,倒是骄阳如火,没有个帽子挡一下,头皮会难受的。
  我们走了好几家商场,没见到卖太阳帽的。正欲放弃,忽然瞥见路边有个运动服饰专卖店,于是走了进去。
  我选了一顶乳白色的,一戴,挺合适,就到收银台交了款。
  胜勇挑了顶黑色的,对着镜子,看了看,摇了摇头。店员又推荐给他蓝色的,他依然觉得不满意。
  我笑他执著。一会儿怕别人关注光头,一会儿又觉得帽子不好看。何时关注一下我们自己的心呢?光头也好,帽子也好,尽是身外之物,只要无伤大雅,这些小节,不必拘泥。挑来拣去,颜色是捡不尽的,合适就好。
  他笑了,说,有道理,有道理。于是选了一顶和我选的一样颜色的帽子。
  佛说:观身无常,观受是苦,观法无我。
  身体处于发展变化中,是为无常。种种感受都是稍纵即逝、无法拘留的,是为众苦。一切的事物,皆是因缘和合,没有一个独立的主宰,是为无我。
  人不容易做到无我,因为太放不下自己。
  随身携带的手机交给寺院保存。一日一夜没有手机铃声,耳边清净了不少。总觉得自己有多么重要,你看,万人如海一身藏,关了手机,只落个欢喜自在。没有手机,地球依然转动,世界依然有序地运行。
  晚上,沙弥寮中,有三五个同戒师兄弟很兴奋,近子夜时,依然不熄灯,不想睡觉,一味地热聊。
  佛陀时代,有僧人夜诵经,感触很深,念着念着,声调悲怆。念到最后,他万分感慨,想到自己出家以来,这么用功地修行,到头来却是一无所得,既没有证果,也不能了脱生死,因而懊恼生悔,认为当初不出家,就不必吃这么多苦头了。
  佛陀洞悉了他的心理,慈悲地问:你在出家之前,最喜欢干什么?
  这个僧人告诉佛陀,他喜欢弹琴。
  佛陀便就着弹琴的问题来同他交谈。佛陀问:“任何的琴都有弦,弹琴时,如果弦太松了,弹起来是什么效果?”
  僧人答:“弹不出声音。”
  佛陀问:“如果琴弦调得紧绷绷的,效果如何?”
  僧人答:“弦太紧,弹起来容易把弦弄断;同时,弦太紧,琴音尖锐,不好听。”
  佛陀问:“如果把弦调至松紧适当时,弹起来会怎么样?”
  僧人答:“那才是恰到好处,琴音才会和谐、悦耳。”
  佛陀说:“你对弹琴倒是有研究和心得的!现在我告诉你,出家修习佛道,和弹琴一个道理。”
  ——见《四十二章经》。有沙门夜诵经,甚悲,意有悔疑,欲生思归。佛呼沙门问之:汝处于家将何修为?对曰,恒弹琴。佛言,弦缓何如?曰不鸣矣。弦急何如?曰声绝矣。急缓得中何如?曰诸音普悲。佛告沙门:学道犹然,执心调适,道可得矣。
  出家修行,成佛证果,不是一时脑热就能达到的。当然比弹琴更不简单。我们的心,像琴弦一样,要调到恰到好处才是最好。只有把心弦调至张弛有度,才接近佛所说的中道。若心浮躁,不能安定下来,修道心急,急于求成,身体就会吃不消。假如身体承受不了,心理上的负担重,就容易生烦恼。心生烦躁,心境就无法安稳于佛法的修持。这样一来,修持就遇到了阻碍,进而产生退堕。
  即便只是做一天和尚,也要依据所发的初愿,以平常心,做本分事,该起则起,该卧则卧,保持心境平和,既不急躁,也不懈怠,在清净快乐之中平平稳稳地一步步走下去。
  太兴奋,也是执著于自我的感觉。
  我建议睡在门边的师兄把灯关掉,以便大家休息。兴奋归兴奋,该休息时还是要休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5 16:33 , Processed in 0.131693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