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至善佛缘

[实修交流] 交流学习整理帖,祝愿师兄们得获法益、法喜充满,感恩!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4-24 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安祥禅的知与行

耕云先生讲述

一九九一年五月三日应北京大学之邀说法纪录



导师开示

一、以缘起性空为正见的基础
二、以认识自己为参学的起点
三、以唯求心安为人生取向
四、以和谐的家庭作为参禅的道场
五、以发长远心为见性保证
六、以明心见性为参学鹄的
七、以秒秒安祥为根本正行



介绍词:


我们很高兴能请到台湾中华禅学会的导师耕云先生,来跟我们座谈。



禅学会的宗旨是很符合现代社会人心的。在禅学会成立缘起里面说:‘我们今天尽管利用厚生、成就空前,物质文明,亘古未有,但是富足的生活享受,毕竟填补不了心灵的空虚。’因此耕云先生希望用安祥禅来改变现代社会大众心灵的、以及生理的不协调。所以中华禅学会的宗旨是:‘净化人心,和谐社会;弘扬正法,普利群生。以禅会友,砥砺共进;上成下化,严土熟生。’



耕云先生的禅学讲话,已经陆续在大陆发行。‘安祥集’这本书,经由河北佛教协会、上海佛教协会、三联书店的印刷发行,现在已经有好多种版本了,几万册的书,在短期内就被索阅一空。目前耕云先生的另外两本禅学讲话‘迈向生命的圆满’‘不二法门’也都在出版、赠送中,引起大陆许多佛学研究者、以及一般大众对禅的兴趣,并纷纷撰文发表读后感。今天能请到耕云先生来介绍他的安祥禅,我们感到非常荣幸。让我们热烈地欢迎耕云先生。(北京大学禅学研究会会长楼宇烈)





布施论坛全文:http://bbs.bushinet.com/viewthread.php?tid=125633&extra=page%3D1&page=1
发表于 2011-4-24 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愿我如有不如法,不净布施的事情,皆发广大忏悔心,不再受不净布施果报,如业力果报实在要成熟,也要在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后,阿弥陀佛与观音菩萨护持下的八功德池的莲花中成熟。


愿一切众生如有不如法,不净布施的事情,皆发广大忏悔心,不再受不净布施果报,如业力果报实在要成熟,也要在一切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后,阿弥陀佛与观音菩萨护持下的八功德池的莲花中成熟。

愿我往昔所做布施都如同如来无相布施一般。

愿一切众生往昔所做布施都如同如来无相布施一般。

愿我现在所做布施 都如同如来无相布施一般。

愿一切众生现在所做布施 都如同如来无相布施一般。

愿我未来所做布施 都如同如来无相布施一般。

愿一切众生未来所做布施 都如同如来无相布施一般。

愿我所做无边布施功德皆回向一切如来神通大光明藏。
愿我此世应受的所有恶业障,除了助我成佛的,皆不成熟,实在要成熟,皆在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后,在阿弥陀佛与观音菩萨护持下的八功德池的莲花中成熟.

愿我此生发的不究竟的愿力,皆转为究竟愿力。
愿我一切布施皆如如来无相布施一般,一切不如法不如戒的业力,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在七宝池莲花中,再受业报。

愿我从今天起,身口意每一念,皆不离菩提心,如有离开菩提心的,也能立刻生大忏悔心,回到菩提心位上。

愿因缘成熟之后,这世所造的恶业,及所有和我有因缘的众生,在我这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后,一念间,皆度他们成十地以上菩萨。

愿我一切功德皆回向如来大寂灭海。
 楼主| 发表于 2011-4-27 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愿法界一切众生皆以感恩的心,将甚深般若的光明和佛陀的慈悲传遍世界每一个角落

      

在忏悔的过程中,可以诵一些般若经典,如《金刚经》、《心经》等。这样在忏悔的时候,法力和功德将非常大,可以简单实现有效沟通——沟通无效的原因就是般若功底不到家,说了半天人家不听你的。因为没说到人家心里去。
        


说到别人心里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般若。


      

——摘自回师关于忏悔的开示




感恩本文发布者:忏悔三昧


布施论坛原帖:http://bbs.bushinet.com/viewthread.php?tid=117086&extra=&page=4
发表于 2011-4-29 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稽首本然净心地
无尽佛藏大慈尊
南方世界涌香云
香雨花云及花雨
宝雨宝云无数种
为祥为瑞遍庄严
天人问佛是何因
佛言地藏菩萨至
三世如来同赞叹
十方菩萨共皈依
我今宿植善因缘
称扬地藏真功德

慈因积善,誓救众生;
手中金锡, 震开地狱之门 。
掌上明珠, 光摄大千世界。
智慧音里,吉祥云中,为阎浮提苦众生做大证明功德主。
大悲大愿,大圣大慈,本尊地藏菩萨摩诃萨。
 楼主| 发表于 2011-5-1 18:2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弘扬文化,传承大爱,延续感恩,承载希望,我们一起来努力

戒是无上菩提本——纪念弘一大师诞生130周年(转)

本文作者:叶瑜荪

11.jpg



弘一大师是一位有着传奇色彩的近代高僧在众多有关大师出家以后的回忆和传记作品中记载下很多为常人所不易理解的逸闻和生活细节。



对此,有人觉得他生性怪僻,有人认为他好极端,甚至有人指斥他是在演戏(范笑我:《笑我贩书》,P302)、作秀……,把大师划为不近人情的冷漠之辈。(王道云:《书法门诊室》,P37)但是,这些论家忽略了弘一大师专攻律学、修持律宗这一神圣的信仰背景。




其实,大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可以在他修持的律宗戒条内追根溯源,理清来龙去脉。



本文即试图通过对弘一大师与律宗关系的梳理,戒律对大师生活习惯影响的探究,以解开对弘一大师认识偏颇的产生原因。



同时证明持律精严的大师是在崇高的佛的精神指导下,发展了他一贯认真的禀性,使他的人格信仰得到了升华。






有关弘一法师的汇集帖


布施论坛原帖:http://bbs.bushinet.com/viewthread.php?tid=126335&extra=page%3D1%26amp%3Bfilter%3Dtype%26amp%3Btypeid%3D14
 楼主| 发表于 2011-5-1 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愿法界一切众生皆以感恩的心,将甚深般若的光明和佛陀的慈悲传遍世界每一个角落

大丈夫,直截了当,修还是不修!


虚云老和尚开示



讲修行,讲不修行,都是一句空话,你我透彻了自己这一段心光,当下了无其事,还说什么修与不修。试看本师释迦牟尼佛的表显,出家访道,苦行六年证道,夜睹明星,叹曰:“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清净智,自然智,无师智,自然现前。”以后说法四十九年,而曰“未说着一字”。自后历代祖师,一脉相承,皆认定“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横说竖说,或棒或喝,都是断除学者的妄想分别,要他直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假一点方便葛藤说修说证,佛祖的意旨,我们也就皎然明白了。





你我现前这一念心,本来清净,本自具足,周遍圆满,妙用恒沙,与三世诸佛无异。但不思量善恶,与么去,就可立地成佛,坐致天下太平。如此有什么行可修,讲修行岂不是句空话吗?但你我现前这一念心,向外驰求,妄想执着,不能脱离,自无始以来,轮转生死,无明烦恼,愈染愈厚,初不知自心是佛。即知了,亦不肯承当,作不得主,没有壮士断腕的勇气,长在妄想执着中过日子。上焉者,终日作模作样,求禅求道,不能离于有心;下焉者,贪嗔痴爱,牢不可破,背道而驰。这两种人,生死轮转,没有已时,讲不修行,岂不又是空话!





所以大丈夫,直截了当,深知古往今来,事事物物,都是梦幻泡影,无有自性,人法顿空,万缘俱息,一念万年,直至无生。旁人看他穿衣吃饭,行住坐卧,一如常人,殊不知他安坐自己清净太平家里,享受无尽藏宝,无心无为,自由自在,动静如如,冷暖只他自己知道。不惟三界六道的人天神鬼窥他不破,就是诸佛菩萨也奈他不何,这样还说个什么修行与不修行呢?其次的人,就要发起志向,痛念生死,发惭愧心,起精进行,访道力参,常求善知识,指示途径,勘辨邪正。“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曝之”。渐臻于精纯皎洁,这就不能说不修行了。





上来说的不免迁上就下,仍属一些葛藤,明眼人看来,要认为“拖泥带水”。然祖庭秋晚,去圣日遥,为应群机,不得已如此啰嗦。究实论之,讲修行,讲不修行,确是空话,直下无事,本无一物,哪容开口。菩萨呀!会吗?





发表于 2011-4-30 11:57 只看该作者  

感恩本文发布者:随念





布施论坛原帖:http://bbs.bushinet.com/viewthread.php?tid=126504&extra=page%3D1
 楼主| 发表于 2011-5-1 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弘扬文化,传承大爱,延续感恩,承载希望,我们一起来努力

学禅不能学“残”

  
惟觉长老开示:
  


当人出生以后,不仅要面对生存的问题,还要去面对社会与人群,谁都难以避免,毕竟人是群体的动物。人生的范畴是广泛,而且又是错综复杂,要如何使你在这一生当中过得和谐、安详、舒适、光明、幸福,进而更能提升到解脱、自在的境界?首先必须要有“正知正见”,也就是“正确的人生观”,才能安稳的踏上人生大道,行为有了准绳可依,才不至于迷失,社会也因此而得以安定、祥和。
  




我国五千多年固有文化精髓——伦理与道德,所阐释与发扬的就是这种“正确的人生观”,它使社会、家庭、个人有秩序、纲常与原则。伦理与道德就像一盏明灯,使你的人生有了光明与依循。
  




在佛法里,这种“正确的人生观”叫做“正知正见”,又叫“正智”,将它落实到人生中,对佛法来讲并不是最究竟的,佛法所弘扬的是如何将它提升到“完美人生”的境界,达到至真、至善、至美,这种提升必须具有佛的智慧——清净、光明与慈悲,我们称它为“净智”。“净智”是每一个人的自性里本来都具足的,佛是彻底的契悟它、开发它进而发挥它;而我们则尚不能确实、清楚地掌握它,佛与众生的差别就是在这里而已。
  




智慧,粗略的可以分成四种:一愚智二邪智三正智四净智。“知见”上的偏差而产生执着、是非不明、本末颠倒,就是愚智,就是邪智。这种人生是黑暗、烦恼、苦闷与抑郁的,人格也不完整。缺陷的人格不但影响个人,严重的还会危害到家庭、社会甚至整个人类。“禅”能够破除愚智、邪智,提升正智达到净智,只要你能真正明白“禅”的道理的话!
  




佛经上说:“有智慧就有光明,没有智慧的人生是黑暗的。”可见正智、净智在人生中所占的地位是何等的重要。然而,佛法不只讲“智慧”,而且还讲“慈悲”,智慧与慈悲是佛的本质与内涵,也是学佛、修行者追求的目标。
  




用现代人的说法“慈悲”就是“感情”,“智慧”就是“理智”,有“慈悲”没有“智慧”容易为情感所左右,一生的前途、事业就无法出人头地。只有“智慧”没有“慈悲”,整个人就会冷冷冰冰的,人生也是不圆满的。
  




真正的“禅”是又有“慈悲”又有“智慧”,又能提升正智,又能达到净智-佛的境界,是清净且圆满的。现代的社会里谈“禅”、修“禅”的人很多,至于是不是我们所说的属“正智”与“净智”的禅?那就不太保险了。有些人一听到“禅”会走火入魔,不敢接近,有些人想试,可惜走错了路,找到一个“邪知邪见”的人学禅,一生就真的成“残”了。不但心“残”废了,身体也“残”废了。原因是心中了毒产生了歧见,打坐时就出了问题,整个人也会变成神经兮兮的,佛法所说的“禅”绝不是这种“残”。






发表于 2010-3-20 16:00 只看该作者  

感恩本文发布者:开门



布施论坛原帖:http://bbs.bushinet.com/viewthread.php?tid=92453&extra=page%3D1&page=1


 楼主| 发表于 2011-5-1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弘扬文化,传承大爱,延续感恩,承载希望,我们一起来努力

爱他,就让他劳苦!(转)



——《问佛·观心》笔记之三


弘一法师讲了许多因果事例,其中有一则“愈病”的故事:“杭州叶洪五,九岁时,得恶梦,惊寤,呕血满床,久治不愈。先是彼甚聪颖,家人皆爱之,多与之钱,已积数千缗。至是,其祖母指钱曰:‘病至不起,欲此何为?’尽其所有,买物放生,及钱尽,病遂全愈矣。”(《问佛·观心》,P10)





旁观者言:


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某人卧病,于是大家纷纷前去看望。出于好意,看病人者都要送来若干礼物,或食品或鲜花或钞票。一旦成为习俗,这习俗就很可怕:看望者觉得不送卧病者礼物就是无礼,卧病者则认为看望者不带礼物就是不敬。



他不是养病么?礼物能让他痊愈吗?



不能!不仅不能,还让他背负起若干“债务”——礼往往不是白送的;



你不是养病么?病好了就是你自己最好的礼物。要别人的礼物干什么?干吗你自己生了病,别人就得跟着你一起“破财”呢?
按照佛家的说法,人为什么会生病?不就是因为人有业债吗?如果是这样的话,疾病的本质就是让人还债,用承受痛苦的方式来偿还罪业。而现在,这个人不但不还债,反而四下索礼,又欠下更多的债!将来怎么还呢?他的病还能“好”吗?你说这个人傻不傻?!



少年叶洪五的病就是这个原因才久治不愈的。



你想病好,想有所“得”,那你就得有所“失”——世界的规则之一是平衡。如果你什么都不想“失”,一味想“得”,那客观世界只能强制你“失”。你就等于害了自己;同样的道理,如果这个人应该有所“失”,但周围的人不允许他有所“失”,实际上是害了这个人!



分析一下少年叶洪五的病是怎么好的——当祖母把已经属于孙子的钱财用于慈善后,孙子的病就痊愈了。这就说明这些钱财本就不应该属于叶洪五。归属到他的名下,就使得早该好的病症一拖再拖,直到他用病痛抵偿掉那些钱财的价值。



如此说来,病床旁的大笔钱财,是一个人的福吗?不!恰恰是灾难。散财后,病症消除,你说是散财,还是祛灾?!(叶洪五祖母的方法不是绝对的:不一定放生,也不一定捐助,形式可能多种多样,但承受痛苦这个道理是通行的)



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这类教训,却屡教不改。很多人都是在拿健康买福享,有的人甚至于用命买福,将寿换禄。



不说常人,也不说疾病,只说追求真理的伟大生命。



一个人在生活中有了苦厄和魔难,到底是不是坏事?



常人会认为是坏事,但真正的修道者不会这样看。不经历风雨磨砺,人怎么成长?不经受严峻的考验,灵性的生命怎么长大?玉不琢,不成器。但既琢又磨,对玉而言,是很痛苦的,可这痛苦却是必不可少的。



孔子说过:“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论语·宪问》)意思是“爱他,能不教他劳苦吗?忠于他,能够不教诲他吗?”这里的“他”指的是能够成就大器的生命。



泰戈尔在《飞鸟集》中有过这样的诗句:“神对人说,因为我爱你,所以,我要惩罚你;因为我要医治你,所以,我要刺痛你。”



纪伯伦在《先知》里也说过:“爱虽给你加冠,他也要将你钉在十字架上。他虽栽培你,他也刈剪你。”



爱他,就让他劳苦!

   

这讲的是修道者的规则,不一定适合常人。对于常人来说,较好的方法是让他吃饱就够了——不要“饿着”他,亦不要“撑”着他!




发表于 2011-5-1 18:17 只看该作者

感恩本文发布者:截流




布施论坛原帖:http://bbs.bushinet.com/viewthread.php?tid=126630&pid=984620&page=1&extra=page%3D1
 楼主| 发表于 2011-5-1 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弘扬文化,传承大爱,延续感恩,承载希望,我们一起来努力

赵州的茶(代序)

明海法师


赵州不产茶,但唐代驻锡于赵州的赵州老人的“茶”却意味无穷,流芳万古,因为它与禅一味。“茶”之为道是与赵州老人的这杯茶分不开的。




那是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赵州老人住在“荒村破院”的观音院(现河北赵县柏林禅寺)接引四方参禅的学人。有一天,有二位刚到寺院的行脚僧迫不及待地找到赵州老人,请教修行开悟之道。赵州老人问其中一僧以前来过没有,答曰没来过。禅师说“吃茶去!”又问另一僧以前来过没有,答曰来过,禅师说“吃茶去!”寺院的监院僧这时在一边满腹狐疑,问道:“师父,没来过的,叫他吃茶,可以理解,来过的,为什么也叫他吃茶去呢?”禅师骤然喊了一声监院的名字,监院应诺,禅师说“吃茶去!”



曾到者,未到者,监院三个人,赵州老人一律捧给他们一杯茶。这杯茶是赵州老人的受用,是他的禅心,他毫不迟疑地拿出来给我们分享。这杯茶,禅林中人名曰“赵州茶”,千载以来,哺育了无数的禅人。此外如果你还要老赵州给你什么修行的开示和指导,那你真是笨瓜,辜负了赵州的茶。



吃茶去!



这是绝待的,不容思量、分别,划除一切疑惑、担忧,一切尘劳妄想,是真实、单纯地活着,活在当下。监院的疑问,是茫茫苦海,是心念的堕落。赵州老人以一杯茶把他救回来。这是赵州老人接引学人的善巧,在电光火闪、一问一答的瞬间将迷失的心唤醒。他曾说:“若随根器接人,自有三乘十二分教,老僧这里只以本分事接人。”所谓“本分事”就是当处,当下的心,勿需向经文中讨寻,是正在进行的,活泼现成的。也可称为绝待之心,称为“自心现量”、“诸法实相”等名目,在佛教理论体系中并有通达它的一系列修行次第,用功方便。在赵州老人这里只是一杯茶——生活与信仰,形而上的与形而下的,最超越的精神境界与最物化的日常生活,就这样水乳交融,一体无间。



这就是禅茶一味的真谛,是茶道的精神源头,是东方智慧奉献给人类文化的最珍贵、最璀璨的瑰宝。歇息一切妄想、分别,以本然、绝待的心自足地活在当下,净土就在脚下,佛祖与我们同行,生活只是个大解脱场。这样一来,何只吃茶是道,生活中的一切无不是道,无不是真实。禅心如同一盏灯把生活照亮,赋予事事物物崭新的意义。



可见,茶,茶道,既是禅,又是通达禅的道路与门户,它要引导我们步入生活之道。



日本民族是深谙此理的。他们从中国祖师学到禅的精髓,但不满足于一棒一喝的表达,似乎觉得不过瘾,于是他们把禅广泛运用到世俗生活的各个方面:插花、喝茶、射箭、相扑……。这其中以茶道最贴近生活,也最深邃隽永,因而成为提升心性,体验禅意的方便之道。



日本茶道,当其滥觞,其生命之所在是禅。“茶道出自禅宗,专于僧行。珠光、绍鸥皆如是。”(《山上宗二记》)早期茶祖都有随僧参禅的经历,他们是解脱自在的禅者,又是生活的艺术家。他们在茶事中任性发挥,自由创造,有“我为法王,于法自在”的气概。他们在茶事中的种种作略是自性流露,任运无伪,于旁人看来则充满了禅的观照、艺术的审美等奇妙的气氛,于是为后人取法。



日本茶道,在其后的发展中(千利休,宗旦之后)分门立派,枝叶流布。茶人们取法先祖,但逐渐失去了先祖光吞万象、随处作主的主人翁精神。茶道内涵似乎偏离了“纯禅”而有太多繁琐的礼仪、细则,虽然也能调柔身心,磨练心性,而且更易普及传扬,但显然的,已非茶道的第一义谛。天津陈云君先生从日本回来到柏林禅寺对笔者说:“日本茶室里的茶道,有太多繁琐的礼仪,真不如在赵州塔畔的凉亭,清茶一杯,茶香袅袅,慢慢啜饮。”



这是一个遗憾,一个似乎无法避免、出现也罢的遗憾。



茶道是心法。通达心法可先遵循古规、取法先人,但必须有全体放下、重新担荷的时刻。对于过去是老师,今天又做学生,学习茶道的中国人,这是值得注意的。



赵州老人临去世前托人把他平时用的拂子捎给赵王,并带话说:“这是老僧平生用不尽的。”且问如何是赵州茶呢?
喝不尽。



2003年6月4日 于柏林禅寺



感恩本文发布者:缘由愿来


布施论坛原帖:http://bbs.bushinet.com/viewthread.php?tid=125786&extra=page%3D1
 楼主| 发表于 2011-5-1 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愿法界一切众生皆以感恩的心,将甚深般若的光明和佛陀的慈悲传遍世界每一个角落

普天三无


证严法师



明理者要有宽大的度量,来容纳世间的人事,不可得理不饶人!



人人皆有佛性,也有相异的习性。此乃众生之习气染浊所致。



处处「理直气壮」,好胜、争赢,则过于刚强,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和睦。若能不执着于自己的理上,时时为对方着想,则「理直气和」,自然能以柔和善顺来引导他人。




「普天之下,无我不爱的人!」

「普天之下,无我不能相信的人!」

「普天之下,无我不能原谅的人!」




愿与诸君共勉: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发表于 2011-5-1 18:36 只看该作者  

感恩本文发布者:截流





布施论坛原帖:http://bbs.bushinet.com/viewthread.php?tid=126634&pid=984631&page=1&extra=page%3D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2-19 10:42 , Processed in 0.184014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