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尘客

星 云 禅 话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9-4 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55 禅门问答
  洞山禅师在会见初首座的时候,首座说道:“也大奇,也大奇,佛道世界深不可知。”
  洞山禅师因此问道:“关于佛道世界可不可测知,我们暂且不谈,现在只请问你这个说佛道世界的人,究竟是什么世界的人呢?”
  初上座沉默不答,洞山禅师追问道:“你为什么不赶快回答呢?你说,你是哪里个世界的人呢?”
  初上座道:“你不可以那么急躁!”
  洞山禅师道:“你连我的主题都不回答,怎能叫我不急躁呢?”
  初上座仍然不答,洞山禅师继续追问道:“不论是佛,也不论是道,都只不过是一个名字而已,那你为什么不引用经典来说呢?”
  初上座一听,兴致勃勃地问道:“经典中怎么说的?”
  洞山禅师回答道:“经典中四依止有依义不依语的话,意思是只要把握住意义,就不需要在语言上分别了。”
  初上座不以为然地说道:“你仍然根据经典在心中制造疾病啊!”
  洞山禅师:“你争论佛道世界不可测知的病,这种消极无能,不肯直下承担的病竟又如何呢?”
  初上座现在又在沉默,这不是不答,是已经不能回答。第二天有人说,初上座突然死亡,因此当时禅门人物都称洞山是“问死初上座的良价禅师”。
  初上座的突然死亡,与洞山良价禅师的追问是不是真有关系,这很难下一定论。不过,禅门的问答,确实如石火电光,快得不容你分别,“只要一眨眼,母鸡变成鸭。”佛道世界,不容论深浅,故所谓深浅之外,里外之外,还有这个分别也无?
 楼主| 发表于 2010-9-4 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56 打车?打牛?
  南岳怀让禅师在般若寺住持时,发现每天下午有一位青年在大雄宝殿里打坐参禅,看样子,这位青年很有慧根,因此很关心地问道:
  “请问朋友,你在这儿做什么呢?”
  青年不喜欢有人打扰,勉强答道:“打坐!”
  怀让禅师再问道:“为什么要打坐呢?”
  青年已经很不高兴,但口中仍回答道:“成佛!”
  怀让仍慈悲地再问道:“打坐怎么能成佛呢?”
  青年不再回答,似乎嫌这位老和尚过分噜苏。
  怀让禅师不得已,就拿了一块砖头,在青年座旁每天推磨,经过多日,青年终于非常好奇地问道:“请问你每天在此做什么?”
  怀让:“磨砖头!”
  青年:“为什么要磨砖头?”
  怀让:“为了要做镜子。”
  青年:“磨砖怎能做镜子呢?”
  怀让:“磨砖既然不可能作镜子,那你打坐怎可成佛呢?”
  青年大惊,这么一句平凡的问话,使他傲气全消,立刻恭敬地起身顶礼问道:“那么要怎样才对呢?”
  怀让禅师非常和善地答道:“譬如赶一辆牛车,假如牛车不进,是应该打牛呢?还是打车子呢?”
  青年听后礼拜,跪下来问道:“要如何用心,才能达到无相三昧的境界?”
  怀让禅师答道:“学心地法门,就像播种,我为你讲解法要,就像天降甘霖,只等因缘和合,就能见道。”
  青年终于言下大悟,他,就是禅门一代宗师马祖道一禅师。
  从马祖道一禅师悟道的过程看来,参禅的目的是明心见性,光是打坐,当然不能明心见性,因为禅非坐卧之相,不能把禅限于固定的形态,打坐可以用来通达禅道的方法,但不是目的,牛车不进,打牛即行,不关车事;参禅悟道,用心即是,不关身相。心为万事之王,任何修行,重在明心。
 楼主| 发表于 2010-9-4 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57 飞来佛
  南京栖霞山的栖霞山寺,被誉为是六朝圣地,千佛名蓝的道场。
  栖霞山以石刻的千尊佛像工程为最大,在无人能攀上的最高山峰顶上,有一尊站立着的佛像,庄严生动,在峰下经过的人,无不举目上视。
  一九四一年,有一信徒参观栖霞山时,见到峰顶上的佛像,就问引导的卓成禅师说:“老禅师!那尊佛叫什么名字?”
  卓成禅师回答道:“喔!那尊佛叫飞来佛!”老禅师的意思是说那个山峰很高,人没办法爬上去雕刻,这尊佛应该是从别处飞来的。
  信徒听后,很好奇地又问道:“既然是飞来的,为什么又不飞去呢?”
  卓成禅师道:“一动不如一静。”
  信徒再问道:“为什么要‘静’在这里呢?”
  禅师回答道:“既来之,则安之。”
  卓成禅师随意的回答,给予我们很多的启示,“一动不如一静”,这是多么美妙的境界;“既来之,则安之。”这是多么肯定的生活。人,在动的世间上,没有一刻的宁静,就是睡觉的时候,独头意识都会起来活动(做梦),静中的境界才是广大的、平等的;静中的生活才是安详的、富有的。
  所以,参禅,正如飞来佛给吾人的启示,“一动不如一静”、“既来之,则安之。”卓成禅师的妙答,也正是禅的妙用!
 楼主| 发表于 2010-9-4 23:1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58 一路顺风
  洞山良价禅师有一天夜里说法没有点灯,有禅僧能忍问洞山禅师为什么不点灯呢?洞山禅师听过能忍问话以后,才叫侍者把灯点亮,然后对能忍说道:“请你到我的面前来!”
  禅僧能忍走向前来。
  洞山禅师对侍者说:“你去拿三斤点灯的油送给这位上座!”
  洞山禅师的意思,是慈悲?抑是讽刺?或还有别的意思?但能忍甩甩袖子就走出讲堂,经过一夜的参究,能忍若有所悟。于是立刻拿出全部积蓄,举办斋会,供养大众。他在此随众生活,一过三年,三年后他才向洞山禅师告辞,意欲他去。
  洞山禅师没有挽留,只是说:“祝你一路顺风!”
  这时雪峰禅师恰好立在洞山禅师身边,于是等禅僧能忍转身外出,他就问洞山禅师道:“这位禅僧走了以后,不知要多久才能回来?”
  洞山禅师回答道:“他知道他可以走,但他却不知自己什么时候可以再回来。你如不放心,可以去僧堂看他一下!”
  雪峰到了僧堂,岂知能忍回僧堂以后,就坐在自己的席位上往生了,雪峰禅师赶紧跑去报告洞山禅师。
  洞山禅师说道:“他虽然是往生了,但是如果和我相比较,却比我慢了三十年。”
  从这段公案看来,禅僧能忍责问洞山禅师说法开示为什么不点灯,在黑暗的时候需要光明,这是人之常情;洞山禅师因嘱侍者点灯,这种随顺舆情,也是人情之常;但洞山禅师嘱侍者再增加三斤灯油送他,这就不平常了。可以说这是洞山禅师特别慈悲,也可以说,这是洞山禅师讽刺他的贪求。但不管怎么说,禅僧能忍悟道了,施财设斋,这表示舍去了贪求。
  禅僧能忍悟道后,在洞山处一住三年,三年后,世缘已了,告辞入灭,洞山还祝他一路顺风,在禅者眼中,生死如回家一样。但洞山禅师自己还活着,却说禅僧能忍比他迟死了三十年,表示洞山禅师早于三十年前悟知法身理体是无生无死。
 楼主| 发表于 2010-9-4 23:1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59 不变应万变
  道树禅师建了一座寺院,与道士的“庙观”为邻,道士放不下观边的这座佛寺,因此每天变一些妖魔gui guai来扰乱寺里的僧众,要把他们吓走。今天呼风唤雨,明天风驰电掣,确实将不少年轻的沙弥都吓走了。可是,道树禅师却在这里一住就是十多年。到了最后,道士所变的法术都用完了,可是道树禅师还是不走,道士无法,只得将道观放弃,迁离他去。
  后来,有人问道树禅师说:“道士们法术高强,您怎么能胜过他们呢?”
  禅师说:“我没有什么能胜他们的,勉强说,只有一个‘无’字能胜他们。”
  “无,怎能胜他们呢?”
  禅师说:“他们有法术,有,是有限、有尽、有量、有边;而我无法术,无,是无限、无尽、无量、无边;无和有的关系,是不变应万变。我‘无变’当然会胜过‘有变’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9-4 23:15 | 显示全部楼层
60 承受信物
  有一天,沩山灵佑禅师告诉他的弟子仰山禅师道:
  “有一位俗家信徒拿了三匹白绢来,要我为他敲钟祈福,并且希望世人和平、安乐。”
  仰山禅师听老师说后,故意问道:
  “既然信徒对佛法这么诚心,并且又这么希望祈福,老师您收了他的白绢,请问将何物酬谢回报他呢?”
  灵佑禅师即刻以柱杖敲床三下,说道:
  “我将这个酬他!”
  仰山禅师不以为然地说道:“若是这个,用作什么?”
  灵佑禅师再敲三下,说道:“你嫌这个还不够吗?”
  仰山禅师解释道:“我不是嫌‘这个’,‘这个’是大家的,我只是以为老师不应以大家的东西酬谢他。”
  灵佑禅师道:“你既然知道这是大家的,为什么要我另外找东西给他人呢?你说,除‘这个’外,另外还有什么东西可以酬谢他呢?”
  仰山禅师仍不以为然地说道:“自己已备,何劳他人?”
  灵佑禅师道:“自己虽然已备,但无他人,何缘得识?你忘了当初达摩da师东来我国,不也是如此将‘这个’予人吗?你们每一位禅者都是承受他信物的人!”
  “这个”,是指什么?禅师说的这个,即指吾人的本来面目,既是本来面目,何劳他人赐给?但话虽如此,若无师承,何能得识本来面目?如禅门不着语言文字,所谓直指本心,见性成佛,但若舍语言文字,又何能直指本心,见性成佛?黄檗禅师说:“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僧求,当作如是求!”此一句“当作如是求”,实是着力之处。
  语言文字虽系工具,不是目标,如渡船过河,河尚未渡,何能舍船?但若到达彼岸,即应舍船而去。沩山灵佑站在教育立场上苦口婆心,仰山禅师站在过来人的立场上讲话,虽是所论不一,实则理性一也。
 楼主| 发表于 2010-9-4 23:15 | 显示全部楼层
61 无上法宝
  达摩祖师本名叫菩提多罗,南印度人,出身婆罗门贵族,是香至王的第三个儿子,后来遇到般若多罗,为祖师所器重,而度化出家,改名菩提达摩。
  达摩未出家以前,就具有超人的才智、脱俗的善根,有一次般若多罗尊者,指着一堆珠宝对达摩三兄弟问道:
  “世上还有比这些珠宝更好的东西吗?”
  大哥月净多罗回答道:
  “没有!这些珠宝乃我们王者之家最为珍贵的,世上再也没有什么东西能超过这些宝物了。”
  二哥功德多罗也回答道:
  “我没有见过世上还有比这些宝物更珍贵的东西。”
  唯有老三菩提多罗却不同意这种说法,他道:
  “我不认为两位哥哥的话说得对,这些珠宝其实没有什么价值!”
  两位兄长齐声责问道:“为什么这些珠宝没有价值,你有价值的宝物是什么?”
  菩提多罗说道:“因为这些珠宝它自身不能认知自己的价值,必须假以人们的智能去分辨,否则只不过是一些没有知觉的东西而已。而佛陀说的佛法真理,那是法宝,法宝是由人们的般若所发挥出来的智能,这不仅能自照,而且还能区分各种形形**的珠宝,更能分辨世间与出世间的一切善恶诸法,所以在各种宝物中,真正最尊贵的应该是无上真理的法宝。”
  达摩才智超脱,其见解并不为传统所约束,以此优越的因缘,在出家以后,继承般若多罗的衣钵,成为西天第二十八代祖师,在我国梁武帝当朝时候,东来我国,在少室峰面壁九年,亦即我国所谓东土初祖。
  什么才是真正的宝物?世界上的宝物金银、真珠等七宝,出世间的宝物就是佛、法、僧三宝了。佛、法、僧又称自性三宝,此即人人本具,个个不无的真心本性。金银珠宝有毁坏的时候,真心本性没有毁坏的时候。菩提达摩以年少的才智即有此认识,终能继承祖位,而且东来传授佛法,一花五叶,分灯无尽,所谓一念慧解,光照无尽,亦即真理法宝胜于金银财宝。
 楼主| 发表于 2010-9-4 23:15 | 显示全部楼层
62 多少重
  翰林学士苏东坡因与照觉禅师论道,谈及“情与无情,同圆种智”的话后,忽有省悟,因而作“未参禅前”、“参禅时”、“参禅悟道后”三偈,表明心得。未参禅前的境界是: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到了参禅时,其心得是: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及至归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及至参禅悟道以后,其心境是: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苏东坡自此禅悟后,对佛法自视更高,闻荆南玉泉寺承皓禅师禅门高峻,机锋难触,心中甚为不服,因此微服求见,想要试一试承皓禅师的禅功如何?才初见面,苏东坡曰:
  “闻禅师禅悟功高,请道禅悟是什么?”
  承皓禅师不答反问道:
  “请问尊官贵姓?”
  苏东坡道:“姓秤!乃秤天下长老有多重的秤!”
  承皓禅师大喝一声,说道:
  “请问这一喝有多少重?”
  苏东坡无以为对,遂礼拜而退。
  苏东坡参禅三个层次,正如青原行思禅师说的参禅三个阶段,他说:“参禅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参禅时,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参禅悟道后,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禅者经此三关,虽能开悟,但并非修证,悟是解,修属证,故禅者由悟起修,由修而证。如无修证者,若遇承皓禅师此等禅门宗匠,对你大喝一声时,即瞠目结舌,哑口无言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9-4 23:15 | 显示全部楼层
 63 自己的住处
  赵州禅师一生疏散不羁,过着随遇而安、随缘、随喜、随众的生活,从来都是处处无家处处家,而他一生云水,到八十多岁都在外面行脚,有诗说:“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即至归来无一事,始知空费草鞋钱。”有一天,他行脚到云居禅师处,云居禅师问道:
  “你年纪这么大了,仍到处奔跑,为什么还不找个长居安身的住处?”
  赵州禅师听后,像什么都不懂似地问道:
  “怎么样才是我长居安身的住处呢?”
  云居禅师道:“山前有一处荒废了的古寺基地,你可以把它修复好居住。”
  赵州不以为然,反问道:“老和尚为什么不自己去住呢?”
  又有一次,赵州禅师到茱萸禅师处,茱萸禅师道:
  “你年纪这么大了,仍然到处云**脚,为什么不找个地方住下来安心修行呢?”
  赵州禅师感慨地说道:“你说什么地方可以给我住下来安心修行呢?”
  茱萸禅师不以为然地反问道:“你不必问人,总之,你年纪这么大了,连自己的住处都不知道,像你这样说话可以吗?”
  赵州禅师闻言,不禁肃然起敬地回答:
  “我三十年纵马驰骋山水,随缘生活,想不到今天才被驴子踢了一脚。”
  赵州禅师行脚,是因当初有僧问他:“将来劫火焚烧的时候,四大五蕴的身体还坏也不坏?”赵州答说:“会坏。”僧再问:“既然身体会坏,那就随他去了。”赵州答:“随他去!”对赵州的回答,其僧甚疑,赵州也犹豫起来,所以就遍历山川,到处行脚,访师决疑,所谓“一句随他语,千山走衲僧。”赵州年八十岁,仍行径百邑,以求抉择去疑痛快而已。其实赵州行脚,早就找到长久住处,所谓“来时自有去处,动中自有静趣。”驴子踢了一脚,不过多一次提起。
 楼主| 发表于 2010-9-4 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64 艰难一忘
  赵州禅师问沩山灵佑道:
  “什么是历代禅宗祖师的意图?”
  沩山禅师叫侍者道:“快把椅子拿来!”
  赵州禅师说:“自从我成为一寺之主以来,还没有见过一位真正的禅者。”
  此时,正有一位学僧在旁,问道:
  “假如碰见真正禅者,你将要怎样?”
  赵州禅师说道:
  “一把有一千钧力量的弓箭,不会为打一只水沟里的老鼠而发射。”
  学僧再问:“什么人是诸佛的师父呢?”
  赵州禅师道:“南无阿弥陀佛。”
  学僧问:“南无阿弥陀佛是谁呢?”
  赵州禅师道:“南无阿弥陀佛是我的弟子。”
  学僧把这话问长庆禅师说道:“赵州禅师说南无阿弥陀佛是他的弟子,究竟是引导对方的话呢?还是放弃对方的话呢?”
  长庆禅师说:“假如向两头探索,就不明白赵州的真义。”
  学僧道:“赵州的真义是什么呢?”
  长庆禅师终于弹出一指。学僧不明其义,继续随赵州参问。
  有一次,赵王请赵州禅师说法,赵州登上说法宝座,开始诵经。学僧在旁问道:“人家是请老师说法,不知老师为什么诵经?”
  赵州禅师道:“难道佛门弟子不可以诵经吗?”
  又有一次,大家在诵经,赵州禅师忽然端坐不动。
  学僧:“为什么老师不诵经?”
  赵州:“幸亏你对我说‘诵经’,否则老僧几乎都忘掉了。”
  在禅门古德中,赵州是一位非常风趣的人物,他不为打一只老鼠发射他的弓箭,他自语做阿弥陀佛的老师,你请他说法他在诵经,你在诵经他在禅思。他不是与人随便唱反调,禅者要超越对待,而且要做到一个“忘”字,忘你、忘我、忘情、忘境、忘是、忘非、忘有、忘无,“自古艰难在一忘”,诚信然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5 13:33 , Processed in 0.146151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