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我爱布施

[大德开示] 宗镜录略讲——南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2-18 23:29 | 显示全部楼层
  欲流如旋瀑


  又作是念,一切众生为大瀑水波浪所没,入欲流有流无明流见流,生死洄洑爱河漂转,湍驰奔激不暇观察,为欲觉恚觉害觉,随逐不舍。


  一切众生心理的思想,随时有一股力量在支配,这股思想力量如大瀑布一样进入‘欲流’。欲流不作狭义的解释,男女之欲固然是欲的一种,实际上广义的欲岂只男女之欲,我们随时在欲望的瀑流中宾士。

  ‘有流’,一切想占有,本来这个世界什么都把握不住,可是一切众生随时想占有,当然最重要的是想占有自己的寿命,即《金刚经》所谓的寿者相,想把现有生命留住。当然你会说寿命看得很开,只要孩子们好、学生好,唔!讲得很好听,关键时刻孩子学生都可以不管,还是我最重要。如果把四肢截去才活得了,你一定马上开刀,活著是什么?其实我们并没有找到正命,贪执生命就是大有欲。

  ‘欲流、有流、无明流、见流’的形容是形容词。无明流更普遍,这两天闷闷地,很难过,为什么?既不感冒又不头痛,找不出理由,简单地说是‘无明之流在作怪’,一股无明的力量发起来,你仔细研究,或者属于生理的变化,比如女性比男性明显一点,不是男性没有变化。女性周期性地生理变化,到时间非闷一下、非烦恼一下不可,脾气非来不可,过后一下好、一下坏,这就是无明的作用。男性也一样。许多青年、壮年的朋友,突然莫名其妙地情绪不好,或者胃口不好,饭也吃不下。此种情形皆是这股无明在作怪,它像是一股流水一样回转性地跑,你左右不了它,它左右了你。这就是所谓邪命当中的一股力量,要把这些转过来,才真正是修道学佛的功夫。

  ‘见流’,我们被自己主观的思想、观念如瀑布一般的流水牵著走,这股流进入哪里?进入爱河漩转漂流。爱河也是形容词,爱流与有流是同一个东西,都想占有,所以说爱就是占有。以前在学校教书常说这个话,尤其女同学多,经常要我讲爱的哲学,发表对爱情的看法。我说我这个人上自天文下至地理什么都懂,就是中间不懂这个。

  占有就是私心,也不是私心,就是这个意念,也不是意念。这里头有个东西,这也是生死的根本,及至了生死也是这个东西,这个东西不了,始终跳不出来。我们无以形容它,只好叫爱。

  生死在爱河漂转,‘湍驰奔激,不暇观察’,我们就在这样一个邪命、邪见的生命状态中奔跑,忙得没有时间反省观察自己心理、生理方面的东西。学佛观心,密宗则有所谓修观想,佛法讲净观,就是要把这个东西找出来。这股力量的根本何在?怎么来的?等于我们刚才提到,不管男女,有周期性的情绪变化,你要找出来。像今天我问一位同学跑到哪里去了!他说去验血了。为什么?怕有肝癌!他说感觉到最近很容易疲倦,我说对,应该去验。可见他随时注意自己,反转来观察自己,什么理由!如他检验出不是肝癌,更要进一步找自己心理上是什么原因会形成这样?都有其原因。
 楼主| 发表于 2010-2-18 23:30 | 显示全部楼层
众生的劣根性


  所以我说真正学佛用功的人,是非常严谨地反省自己,随时检查自己生理与心理的变化。学佛是科学的。以现代名词来说,所谓科学就是懂得理论,并从实际实行去实验,不是情感的相信,情感有时是盲目的。没有这个精神,没有时间观察自己,结果不知道自己被欲觉追逐不舍。注意啊!‘为欲觉恚觉害觉,随逐不舍’是贪欲。注意这个‘觉’字,‘佛陀’二字翻成中国文字是正觉,正觉是什么觉?就是睡觉睡醒了!我们都在睡,白天也睁著眼睛迷糊地‘睡’。因此‘佛陀’二字不能翻,中文睡‘觉’、‘觉’悟的觉,含义不能包括完全,知觉、感觉都是这个觉。

  ‘欲觉’,有时候感觉想吃面,不想吃饭,胃肠的食欲来了,这也是欲,饮食的欲,‘饮食男女’是人生基本的欲。今天想吃荤,明天又想吃素;今天想吃甜,明天想吃碱,这固然是心理作用,但是这个欲觉也是周期性的,欲一来你就感觉到要怎么做了,被它所支配。众生聪明得很!

  ‘恚觉’,嗔恚,嗔就是发怒、发脾气,莫名其妙,心里一肚子火,看到这个也不对,那个也不顺眼,格老子就是我对,这就是恚心。每个人都有这种心理,大家仔细反省检查一下。尽管有许多人态度友善,那是假的,心里想:‘格老子,我才看不起你呢?你是混蛋!’这就是恚。这一念嗔恚闷在心里非常厉害,尤其在我的感觉与经验看,嗔恚心在内而不外发的人更严重,往往会形成肝脏的毛病。我个人几十年的经验,常常看到许多朋友就说:‘小心肝啊!到中年更要小心。’人家问我:‘什么理由?’‘没有理由。’我不好意思讲,这种脾气压在里头,又不敢发出来,肝不出毛病才怪呢!百发百中。所以,有许多毛病都是恚觉来的。注意‘觉’字,其实你自己感觉得到,力量出不来,有时心里晓得很讨厌,自己没办法去掉。学佛的基本在这里,不是一天到晚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嘴上的那个没有用,要在这里头观察。

  ‘害觉’,害觉厉害了!随时想占人家的便宜,不但对人,对事情也一样,总想占人家便宜,害人家一下才过瘾。乃至在公共场合,只要过团体生活就看得出来,团体生活哪个有公德心?为何没有?明知道不对,会害了别人,几条抹布摆著,没人看到就拿人家的抹布擦,绝不用自己的。‘怪了!为什么自己的东西要保持干净,非要擦人家的?’这样一个微小的心理行为,大家想想看,都有的,怪得很!随时生害,以害他为快乐,这是恶的一面。有时善意的行为也会害他,过份的招呼和关爱,我反觉受害。等于关怀一个孩子,爱心愈重,愈是害了这个孩子。我们的心理行为随时在错误中颠倒行,可是平常却认为这种心理行为是对的,自我解释这种行为不是害他,是爱他。他说我们的心理行为在错误颠倒当中‘随逐不舍’,接续不能停止。下面还有更严重的:

  
 楼主| 发表于 2010-2-18 23:30 | 显示全部楼层
身见罗刹于中执取,将其永入爱欲稠林,于所贪爱深生染著。


  把自己身体看得非常重要。身见是我见最明显的现象,如果对一个学者说他有‘我见’,他一定辩称他大公无私,绝无‘我见’。你既然无我,我要你身上一小块肉、一滴血,好不好?他不甩你耳光才怪,此即身见。别人多坐了你的位子一下,你就起嗔心,公共汽车、火车上经常可见,自身非常严重。能够舍身见那还得了,全体应该顶礼膜拜,此人差不多了!虽然不是什么罗汉果,至少也是个小苹果啦!那已经证得果了!身见是很难舍的。他说我们的身见同罗刹鬼一样,被恶魔抓住。诸位在此打坐修道学佛,为什么不能得定呢?就是‘身见罗刹’这个玩意被你抓住了,结果你两腿一盘坐在这里搞什么?跟身见罗刹玩。身见忘不掉,修什么道?而且,因身见再配合颠倒错误的心理作用,‘其永入爱欲稠林’,心理与生理两者配合,两伙计把我们拖入爱欲的森林中转不出来,我们的生命对出有的贪与爱,深深地生出了没办法,舍不掉。

  住我慢原阜,安六处聚落,无善救者,无能度者。


  一切众生当然包括我们,很可怜,由心理到生理,两方面综合为我慢,在我慢的原始高原上。比如自尊心,本来是件好事,一个人没有自尊心那就完蛋了!自尊心是应该有,但是有许多自尊心理恰是我慢。所谓贪嗔痴慢疑是天生的。婴儿从一懂事开始,我慢就来了,尤其到了幼稚园、托儿所去看看,小孩子早就生起我慢。然而现代的教育都在培养我慢,尤其西方崇尚个人自由,个人自由的我慢越来越大,这里头是个大问题。慢是一个人自我为第一的那种崇高的心理。由于我慢,‘安六处聚落’,就是眼耳鼻舌身意。人生被他这么一描述,真是一无是处。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善于救你,也没有一个人能够度你。

  我当于彼起大悲心,以诸善根而为救济,令无灾患离染寂静,住于一切智慧宝洲。


  学佛最基本的发心,应当发起大悲心。那么,帮助人以何种方法最好?就以一切善根而为救济,是最好的帮助方法,如何运用?那要看个人的智慧了。换言之,利人利世要以智慧行之,六度波罗蜜均须大智慧,如何使人生起善根善性,方法要随时变化,如果跟他打一架而能使他从此发了善心,那你宁可跟他打一架,问题在于你要如何使人生起善根?方法怎么运用?随你方便,此即方便般若。所以帮助众生最好以诸善根而为救济,激发他的善性,其目的就在使他‘令无灾患离染寂静,住于一切智慧宝洲’这是利人利世的目的,所谓度人是如此地度。

  使他生起善根,灭除什么灾患呢?使他离开生死苦海的灾难。世间恶业的灾难、染污太重,把古文‘染污’倒过来念,就变成时髦的名词‘污染’,立刻懂了,此谓新时代,新文化就是那么一回事,新来新去还是那个东西,新瓶装旧酒,酒杯还得歪著倒酒才是时髦动作,不像从前的人两手斟酒,那落伍啦!其实一样。

  要使他离染;使他住于寂静,寂静的涅槃,道的境界,使他住于一切智慧的宝洲。
 楼主| 发表于 2010-2-18 23:3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第二十七章 春去引得千春来

  又作是念,一切众生临世牢狱,多诸苦恼,常怀爱憎,自生忧怖,贪欲重械之所翳缚,无明稠林以为覆障,于三界内莫能自出,我当令彼永离三有,住无障碍大涅槃中。


  这一段引了许多佛经经文,看似重覆,仔细看都不是重覆,那是因为文字翻译得太好、太明白,反而使我们看不清楚。

  佛说一切众生处在这个世界上,就像在一个大牢狱中。没有成道以前,每一个人都在坐牢,所以佛经说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如牢狱,三界包括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太阳系中所有的生命也还在欲界中!我们被判了罪住在大牢狱中,自己不知道。虽然是牢里的犯人,不但凶得很,还管别人。佛说可怜这些众生,现处牢狱而不自知,而且在牢中多诸苦恼。

  更严重的是:‘常怀爱憎’。众生的心理,不是贪爱就是讨厌。我们的心理一天到晚碰到人、碰到事就是两件事:爱与憎。在这种心理状况下,生命都在‘自生忧怖’,被种种贪欲的器械所缚绑住,被无明的稠密森林障碍住,在三界中跳不出来。我们学佛的人要使他永离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住在无障碍的大涅槃中,这是学佛的诚心所在。
 楼主| 发表于 2010-2-18 23:3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五蕴皆空


  又作是念,一切众生执著于我,诸蕴窟宅不求出离,依六处空聚,起四颠倒行,为四大毒蛇之所侵恼,五蕴怨贼之所杀害,受无量苦,我当令彼住于最胜无所著处,所谓灭一切障碍住无上涅槃。


  ‘诸蕴’就是五蕴:色、受、想、行、识。为了修行求证,大家要特别注意‘六处空聚’,六处:眼、耳、鼻、舌、身、意。在我们感觉是有,在佛学的眼光看,假使有人修行真正证道、悟道,会晓得这六处是‘空聚’。空聚不是空,是假有,看起来存在,实际上没有永恒固定的存在。要在六处证到空聚,学佛用功,差不多有点希望了,这一点值得用功学佛的人观察反省。大家学佛打坐用功,并没有了解‘六处空聚’。我们要在智慧了了解空聚,再做功夫,才会进步,这是两层意思。换句话说,打坐、念佛、参禅做功夫,是内在智慧做功夫,要随时晓得在‘六处空聚’求证空性,这才是真正的用功,不要搞错。

  一切众生不知这是空聚,在认识上把它当作实在,所以生起颠倒行,‘为四大毒蛇之所侵恼’,贪、嗔、痴、慢是四大毒蛇。‘五蕴怨贼之所杀害’,五蕴:色、受、想、行、识是怨贼。换句话说人生下来虽然是假的生命,非正命,但是也可以把寿命变成如正命一样,活得很长。为什么不能活得很长?被四大毒蛇之所侵恼,被五蕴怨贼之所杀害,认错了方向作用,因此受无量的苦。这些理论都是功夫。

  ‘我当令彼住于最胜无所著处’,最好就是最好,最好的是什么?是‘无所著’,让一切众生住在‘无所著’,‘所谓灭一切障碍住无上涅槃’。大家找找看,有没有一个无所著的地方?我们盖房子、买房子,经常有所著,怎么去找一个无所著?哪里是无所著?尤其现在年轻同学,喜欢讲禅的,都找到了——《金刚经》上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那个地方就是无所著。怎么去‘应无所住’?你去体会,从这句话就可以找到‘最胜无所著’,灭一切障碍住无上涅槃。

  那么, 永明寿禅师一口气引用那么多经典,目的何在?要我们了解心意法门和生死的重要。他引经据典给我们参考,我们冒然一读,不明白他引用那么多经文干什么?你要晓得永明寿禅师编撰这部书的时候,非常用心,佛经浩瀚,他为什么抽出这几段放在这里?所以不要马虎看过每一句,忘记当时作者与编者的苦心,如果不了解这点,就白读这本书了。而且当时编辑部不只永明寿禅师一个人,他是总编辑,天下高僧一百多人,都是了不起、有成就的,至少在佛学上都有成就。讨论到最后,他引证了这些经典,所以大家不要轻易看过去,每一段都有它的深意。

  所以如上经云,我当令彼住于正见行真实道。又云,令彼安置清凉涅槃之处。又云,令彼知一切法如实相不随他教。


  ‘所以如上经云,我当令彼住于正见行真实道。’所以说,上面所引用的经典,概括起来是说:我要使一切众生住在正见上,思想观念对佛法的认知要正,然后修行要行真实的道。换句话说,对佛法的认知,对思想、学理的了解不正确,你修行走的路子就不是正道。

  ‘又云,令彼安置清凉涅槃之处。’归纳经典说,都是要我们度一切众生,包括自己,安顿在清凉涅槃之处。

  ‘又云,令彼知一切法如实相不随他教。’他归纳佛经佛所说的话,重覆提出重点。他说佛说的,度一切众生,教化一切众生,使一切众生知道一切法本来是实相,真如实相。真如实相不跟你谈空,也不说有。说佛法是谈空,错了;说有,也错了。形而上本体,生命本有的本来,佛法名词无法形容,只好给它一个名词叫‘真如实相’。换句话说,实相是真有这么一个东西。

  所以,到了中国禅宗禅师们,无法讲。真如啊、实相啊、如来啊、涅槃啊!反正圆的、长的、扁的,都给他们用光了。中国禅师们很简单,就用‘这个’来表示。现在,禅师们也过去了,我们就用闽南语‘按呢生’!就是这个东西,这个东西就是真如,就是道。所以只好用‘这个’,如果连‘这个’都不用呢?就是手拍一拍,脚蹬一蹬,就是它。

  他说,一切诸法的实相不属于他教。刚才我们也强调过这句话,这是佛说的。达摩祖师也说过‘不从人得’,道不是哪个人给你的,你本来就有,你要把自己那个东西找出来。佛的教育就是用种种方法使我们找出生命本来的那个东西,那你就成功了!成佛了!拿西方宗教讲,你就得救了!就安心了!

  又云,令住无畏一切智城。又云,住于一切智慧宝洲。又云,令彼住于最胜无所著处。故知句句悉皆指归宗镜。


  永明寿他老人家很高明,他说,这些经文的重点都在我这本《宗镜录》里。所以我说它为最佳广告公司,事实也是真的。这本书把佛法的重点包括完了,最宝贵的都归到《宗镜录》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2-18 23:32 | 显示全部楼层
心外无法


  何者?若悟自心,即是正见,离颠倒故。《楞伽经》云:心外见法,名为外道。若悟自心,即是涅槃,离生死故。


  这是一切唯心。真正的佛法是绝对唯心、纯粹唯心,包括心物一元的那个心。什么理由?假使真能悟到自心,真正明心见性了,才称得上正知见。在没有明白以前,你佛学讲得再怎么倒背如流,不能算是正知见。真正明心才是正见。得到正见,才离开一切颠倒。

  禅宗与唯识宗都宗奉《楞伽经》,这部经上说,佛以心为宗,佛法以心为宗旨。人家问你什么是佛?‘心就是佛’,这句话是佛说的,没有错,佛以心为宗。《楞伽经》有三种翻译,这一段是说‘心外见法,名为外道’,修法学佛在心外求法就叫外道。

  千万不要带宗教情绪解释‘外道’这个名词。每一个宗教都说自己是正道,你不信我这个就是外道。其实,‘外道’是个通用名称。凡是学过宗教哲学的人,非常讨厌‘外道’这个名词,也可以说,这个名词很丑陋,怎么说?因为这个名词后面就包括了一种人我意见的斗争,实在很讨厌。

  其实佛法所讲的外道并非排他性的。外道有个定义,心外求法都是外道。《楞严经》五十种阴魔,最后,声闻缘觉、四禅八定、阿罗汉、辟支佛都被打入外道,不是我们归类的,因为他们明心见性不彻底,只见到一半。我们了解佛学真正的道理,不要轻易说别人是外道,这不是佛法的胸襟。所以我常劝人多看《华严经》,这部经是什么胸襟?用《金刚经》的话来说:‘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也就是说,一切宗教理论都是对的,只是程度、层次的差别而已!这个胸襟才是佛。

  我年轻时,如果看佛经也同一般宗教一样,‘信我者得救,不信我者下地狱’,我才不学呢?我宁可下,像下电梯一样,下了我好到马路上,没有什么了不起。为什么这样呢?这太不伟大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2-18 23:33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真正的佛法是:善人要度,恶人也要度;对的要度,不对的更要度,度的方法不同而已。慈悲不分等次的,更不要拿宗教性、排他性来对待别人,这完全错误。一位客观的社会学者、大政治家、思想家都不会搞这种狭隘的事,何况包括三界出世之道。这点特别注意!如果学佛的人有这种观念,非常抱歉,严格地讲,他已经违反佛的教诫,就是犯戒。
  所以我特别提出这点再三强调,尤其一般学佛的同学们,胸襟要放大,更不要在教内搞宗派观念,那更讨厌!一碰到这些思想到我这儿,烦得要死,我就一句话:‘我不懂,你另外去找人。’因为要把他这些不正确的知见改正过来,要动很大的脑筋,与其为一个人花那么大的精神,何不为千万人花精神多好呢!等他自己碰了钉子,受到反面教育,回头再来。

  《楞伽经》说,‘心外见法,名为外道’,换言之,学佛在佛教内心外求法,即是外道的修法。

  ‘若悟自心,即是涅槃,离生死故’,明心见性,悟道即是涅槃。证得自心,悟到了自心,证得涅槃,自然就跳出生死。经典都讲大原则,就是那么简单。怎么样才叫‘悟到自心’?在没有悟道以前,有许多修持的方法,我们依此方法慢慢修行而达到悟到自心。接下来是有关《楞伽经》的论著:

  论云:心外有法,生死轮回。若了一心,生死永绝。若悟自心,即是实相。离虚妄故。


  如果学佛的人,有‘心外有法’这个观念,就是在生死轮回中跳不出来。真悟到明心见性,悟到一心,就脱离了生死。

  假使有人真能悟到此心,就是所谓证到实相般若,那么,就远离虚妄、颠倒妄想,这就是佛境界。永明寿禅师引用《楞伽经》原文,及其经论再三重覆强调,使我们切记:‘心外无法’。佛法的宗旨、真正的中心在这里。还没有完,下面又引用《法华经》两句原文:

  《法华经》云:唯此一事实,余二即非真。若悟自心,即是智城。离愚痴故。


  《法华经》的重点是:世界上所有难以言喻的事都假事,只有一件事是真事,什么事呢?把《法华经》研究完了也不晓得是什么事。《法华经》之妙难以言喻!《法华经》与《金刚经》一样,从南北朝以后,影响整个中国文化一千多年,儒家、道家、诸子百家、民间受其影响至深。

  念《法华经》,有时念得头大,尤其令知识份子头大。因为里面专说神话故事,你要透过神话故事,才晓得这么一件事。等于《庄子》一样,但比《庄子》难读多了!《庄子》都是寓言,以一个故事代表一件事情。《法华经》却拿许多故事代表一件事:成佛。怎么成佛?你要从诸多故事中自己去领悟其方法,这是它的特点。我们年轻喜欢搞佛学的,一看《法华经》就把它‘束之高阁’,懒得看这些神话故事。到了中年,年轻大了慢慢翻来看,唉呀!这里头有东西。你看多难!
 楼主| 发表于 2010-2-18 23:33 | 显示全部楼层
莫把客栈唤家乡


  世界上的真理只有一个,绝无第二个,有第二个不叫做真理,所以‘余二即非真’。翻开《法华经》,这一件事是什么事实?你就找不出来了!全是神话故事。‘若悟自心,即是智城。离愚痴故’,你真悟到了自心,你就达到了智城。《法华经》中讲了许多东西都是化城,化城是沿途的上下站,不是终站。公共汽车到了终站,司机请全体下车,终站就是宝所。

  禅宗也好、净土也好、密宗也好,各宗各派方法不同,佛法的宗旨是一样的,终站的目的是涅槃、实相,那是宝所。公共汽车沿途的站都是化城,你要在哪一站上、下车都无妨,如果你坐这一站觉得不好,下车走二、三站再上车也无不可,那都是化城。所以他说,若悟此心就到了宝所。成佛就是这么回事。在没有成佛以前,佛说众生愚痴——笨蛋,那是很恭维的名词,只有真正成佛,到了智城,大彻大悟的人才不笨。

  《思益经》云:愚于阴界入,而欲求菩提;阴界入即是,离是无菩提。若悟自心,即是宝洲,具法财故。


  《思益经》是大乘经典,全名为《思益梵天所问经》,其中佛说得更妙,他说凡是愚痴的众生,在生理与心理上都是‘阴界入’。‘阴界入’是三个层次,阴是五阴:色受想行识;界是十八界: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以及根尘之间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入即六根,都被佛骂成愚痴;愚痴众生在生理上、心理上求道。佛把我们骂惨了!想想看!我们搞打坐、念佛、参禅,哪个不在这上面求道?真正学佛要提醒自己警觉,两腿一盘,不要在阴界入上面去求菩提;在这个上面求明心见性,求不到的哟!愚痴众生都在阴界入而欲求菩提,这是佛骂的第一句。

  第二句,‘阴界入即是,离是无菩提’,这也是佛说的话。他说生理、心理全体都是道,离开这个生理、心理就没有道,你说佛他老人家说的什么话?都是他讲的,一方面说这个不好,这个不是拳头,是手心;反过来,又说手心握起来就是拳头。这个道理何在?

  难怪清初有我的学者顾亭林,看佛经看得厌烦,他就看不懂,学问那么好,却没有智慧。顾亭林比方得很好,他说佛经没有什么,一个桶装水,一个桶是空的;倒过来是空,倒过去还是空,始终是这么一个东西。他当然看不懂,‘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这是什么话?一桶水倒来倒去。‘愚于阴界入,而欲求菩提’是不对的;接著又说:‘阴界入即是,离是无菩提’;倒过来、倒过去都是他说的。

  对的。其实我们不管怎么样,这些经典我们最容易忽略过去。实际上,想学佛修道,真正踏实的功夫,就要从这个地方去了解。先要离身见、离我见,离开阴界入,空掉了,然后回转来了解这个心理、生理全体都是它,那才可以。你不要只看它反过来、反过去。以求证功夫来讲,先不能空去身心两面,认为这个就是,而在这上面转,那全错了!如果空掉身心,认为空的一面对,那是小乘、罗汉;要反转过来起妙有,才是大每菩萨境界,才能证得菩提。

  ‘若悟自心,即是宝洲,具法财故。’你真正能够悟到自己是佛,悟道、证道了,你就到达空所了,也具备了法财,佛法的智慧福德,你全都具足了!佛再三强调心外无法,离心以外没有佛法。

  接著,引用李长者的《华严论》:

  《华严论》云:宝洲在何处,即众生心是。若悟自心,即是最胜无所著处,离住相故。若心外立法,则随处生著。《法华经》云:拔出众生处处贪著。


  讲了半天,宝洲在哪里?就是我们的心。

  ‘最胜无所著处’,就是刚才讲的《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此即宝洲。如果心外求法,处处都在执著中,执著就不是佛法。

  ‘拔出众生处处贪著’,《法华经》的这八个字很妙,古文很简洁,以现代眼光看有两种释义:一、佛法帮助众生跳出了处处贪著,二、真正超出三界的众生就成佛了。在哪里超出呢?就在处处贪著上。跳出三界外到哪里去?等于平常恭维人的一句话:‘百尽竿头更进一步’,更进一步到哪里去?高明到极点还是下来到平实。跳出三界外,没有第四界哟!第四界也在三界中。《法华经》不但故事妙,经文也妙。

  ‘拔出众生处处贪著’,佛法教众生离开贪嗔痴才能成佛。反过来说,若要成佛却要大贪嗔痴。什么叫大贪?明明知道众生度不完,还要度尽一切众生,这个贪心多大!嗔是发脾气,一切情感,一切世界情欲,拔起慧剑一刀斩断。这是多大的嗔念!金刚怒目,降一切魔。明知众生永远度不完,生生世世永远在轮回中,每位成佛的却都再来,你看这多痴!真是痴到极点!大慈大悲就是大有情、大痴心。

  所以真正成佛,是把个人的小贪嗔痴转化发展到爱护一切众生的大贪嗔痴,升华到如此伟大,如此崇高!这是这个东西。因此真正成佛的人,是‘拔出众生处处贪著’,那才是真贪著,虽然贪著,但是拔出众生种种的苦。
 楼主| 发表于 2010-2-18 23:34 | 显示全部楼层
春去引得千春来


  《金刚经》云: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六祖因《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开悟,这句话是《金刚经》的重点。

  《金刚经》是须菩提问佛修大乘的方法。他问:‘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就像同学问:‘在什么境界才能定住?’打起坐来烦恼妄想不断,怎么把它降伏?佛说:‘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佛答覆得很妙。弟子问:‘老师,心怎么降伏?怎么定位?’佛回答:‘是啊!就是这样降伏,就这样定住。’说了等于没有说。如果你们问我,我这样回答,你不翘嘴巴也会瞪眼睛。你问:‘怎么定?’‘说定就定啊!’‘怎么样把妄想降伏下去?’‘说妄想,妄想就没有啦!’你说:‘不懂。’‘你不懂,我也不懂呢!’其实就是这样嘛!很简单。因为须菩提不懂,佛只好一再说明,最后才说出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加个应该,已经变成方法,落到下一层。此心本无所住,在哪里住?住在哪里?打坐学佛所以不能得定,是你想把心留住啊!留得住吗?任何一法怎么留?‘逝者如斯,不舍昼夜’,留不住的。因为留不住,此心活泼泼的,常生一切法,它本来住在这里,要从这个道理上去悟。

  接著佛提出种种比喻,比如以布施来讲,布施分三种:一是内布施,包括法布施等等;二是外布施,即财物布施;三是无畏布施,包括内外等等。现在我们所讲的比较偏向内布施。

  ‘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布施就是舍。大家念《金刚经》要懂《金刚经》,佛不是把方法传给你了吗?‘心不住法而行布施’,结果你打起坐来、念起佛来,阿弥陀佛一次,阿弥陀佛二次……准备念一万次,你心住于法嘛!念佛只是个法门,念过就念过了,此心就是净土啊!‘有时且念十方佛,无事闲观一片心’,这就是念佛。‘有时’,有的时候,不但念西方阿弥陀佛、东方药师佛、南方宝生佛、北方不空佛,随便你念。‘无事’,没有事的时候,闲观一片心啊!此即‘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

  大家在这里修定慧,定也定不好,慧也慧不起来,换言之,既不定又不慧,什么道理?‘心不住法而行布施’。你不是修大乘道吗?最喜欢禅,‘馋’,给你你又不吃,金刚钻端给你吃,你又吃不下。可见你肚子很饱,不馋;真‘馋’(禅),就吃下去了!

  ‘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果做到这样,此人张开了眼睛,一切道理都看通了,本空嘛!就是金刚般若波罗蜜,这道理不是明白清楚得很吗?《金刚经》都会念,可惜《金刚经》都会念你,你不会念《金刚经》。如果真晓得念经、真晓得修净土,好好体会这两句:‘有时且念十方佛,无事闲观一片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是知心目开明,智日普照,光吞万像,法界洞然。岂更有一纤尘而作障翳乎,如是则空心不动,具足六波罗蜜。


  这是永明寿禅师自己的结论。上面引用那么多‘一切唯心’的经典,就是要告诉我们,真正的心地法眼打开以后,智慧就如朗日普照一切。智慧之光是‘光吞万像,法界洞然’,空空洞洞都明白了,这个时候自然解脱,没有一点灰尘可以障碍。本来无障碍,为什么修行修道会有障碍?因自生障碍、心住于法。要做到‘心不住法而行布施’,那就无障碍!

  这段重点在‘心目开明’。有一点千万要注意!一般学佛的一看到‘心目开明,光吞万像’,都会产生一个有相的观念,闭起眼睛找心,把现有的眼睛当成目。这个心目并不是有相的眼与心。比如人在作梦,在梦境中也觉得有眼睛看到景物,所看之物并非这个肉眼在看,这个眼睛在休息。梦中身也类似于菩萨境界的意生身,意识所生的身,眼、耳、鼻、舌、心都有,有感觉,吃东西也觉得饱,实际上是意境中的东西,那个意不纯是第六意识的明了意识,是第七识缘第八阿赖耶识所生的独影境。我们平常用功做功夫,都是拿现有肉体的心目去找,基本上是个大错误。

  ‘光吞万像’,禅宗引用得很多,大家往往也有错误有观念,追一个有相的光。有相的光不能吞万象。研究地球物理、太空平常的就知道,地球外面到其他星球之间是黑光,超过地球,有一层外面全是黑的,这个黑不像地球上黑夜的黑,那又是另一咱黑。过了这一阶段,慢慢接近其他星球又有光进来了,当然还是属于这个太阳系统。现在科学界又有新发现,太空中另有黑洞,不知道是什么?目前科学界正在追究这个东西,不管什么东西,什么光进入黑洞,全化为乌有。实际上以中国玄学来霁,有太阳有光明,就有黑暗,有阳就有阴,自然有类似黑洞道理存在,跟人体一样。像这类科学知识必须留意,科学知识越渊博,对修持的道理越有帮助。大家学佛打坐,不要拼命把自己投入情绪的迷信,走入宗教的路线,忘记了这是一个最高最深的佛学道理,要搞清楚。因此,对‘光吞万象’一语,不要执著有相的光。
 楼主| 发表于 2010-2-18 23:3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八章 空心具足八万门

  下面一节是《金刚经》的论,就是叫我们‘不住于法’:

  如是则空心不动,具足六波罗蜜。何者?若不见一麈则无所取,若无所取亦无可与,是布施义,是大舍义。


  布施就是舍,换句话说,就是空掉,心不住法而空掉。经常有人说心空了,你有个空心已经著法了。

  这段解释内布施,布施就是舍,舍就是放下,就是丢,什么都丢,文字本身解释得很清楚。‘如是’就是这样。什么叫空心?如如不动,真达到空就是六度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空是般若的实相,也就是万法、一切众生生命本来的体相,这是空。真达到空性不动,已经当下具备了六度波罗蜜;换言之,佛法八万四千法门都包括在内。‘何者’,什么理由?就是六祖悟道后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一点都没有,不过‘一点都没有’这话有语病,不是世俗所说的没有,这个‘没有’,还是形容词,不是断见,真达到空的境界;不见一尘,自然无所取。比如在座各位用功做功夫达到空的境界,实际上你那个空是有所取,有个境界存在。真的无所取呢?无所谓布施,无所谓丢掉,也无所谓放下。‘是布施义’,这样才是真正的大布施、舍。所谓大布施,没有放下,也没有不放下;没有空,也没有不空,在理上,此即谓‘当下即是’,那么,在事上要求证。接下来又引用佛经:

  故经云:无可与者,名曰布施。如是则悭施同伦,取舍平等。不归宗镜,何以裁之。


  这个布施是讲有相布施,把金钱、衣物、饮食布施给他人。在佛法大乘道戒律,学佛的人真布施要三轮体空,三轮是施者、受者、所布施之事。佛法的布施,无所谓施者,无所谓受者,也无所施之事,等于小孩子玩沙子泥巴,玩著玩著随便就把沙子舍掉了,无心的,此即‘无缘之慈’、‘同体之悲’,这样才是真布施。如此,就可了解‘无可与者’,没有东西布施,也没有东西可接受,这叫布施。懂了这个以后,就晓得悭吝与市施,都是属于相对的同等范畴。在中国文化杨朱哲学的一毛不拔,大家耳热能详,其思想即是西方文化哲学个人自由主义,绝对个人自由,拔我一毛利天下而不为;同时也不想拔你一毛而利我,这是杨朱哲学的道理。墨子哲学则是:摩顶放踵以利天下在所不惜。两者皆是孟子痛心疾首所反对:‘天下之言,不归杨即归墨’。杨朱之学即是悭,坚守本位,悭吝到极点;拿墨子道理来比,两者绝对相对,思想、作法都相对,在佛法一念皆空,内外布施、三轮体空的情况下,‘悭施同伦,取舍平等’,无所谓取,无所谓布施,施者受者乃至所施之事,都当下体空,没有事。要想深切了解此理,必须归到《宗镜录》这本书,亦即要了解心地法门的道理,否则,你所讲的道理,都得不到真正的仲裁。接下来引证宋代以前,唐末五代有位禅师一钵和尚的一首歌,歌中提到内布施的事:

  如一钵和尚歌云:悭时舍,舍时悭,不离内外及中间。亦无悭亦无舍,寂寂寥寥无可把。


  这几句我建议年轻同学用闽南语、客家语或广东话来读,比较接近唐音。‘无可把’就是无可把捉,用‘把’字,不用‘著’,是为了诗歌音韵的押韵。‘悭时舍,舍时悭,不离内外及中间’是讲内布施,当我们一念放下,到达内外皆空的境界。‘亦无悭,亦无舍,寂寂寥寥无可把’也讲内布施的道理。

  (编案:据《宋高僧传》<释自在传>里,附带提到一钵和尚歌。话说前蜀乾德初年,高中令骈持不杀戒二十余年,后为男婚娶,礼须屠宰,骈初不欲,亲戚言‘自己持戒,行礼酒筵将何以娱宾也?依违之际,遂多庖割。不数日即得怪病,后为里衣使者所拘。金甲武士扼腕骂曰:‘吾护戒神将也,为汝二十年食寝不遑,岂期忽起杀心,顿亏戒检?命虽未尽,罪亦颇深,须送冥司惩其故犯。’城隍神问曰:‘汝更修何善追赎过尤乎?’骈虽常诵《上生经》,此时却懵无记忆,恐惧之问自曰:‘诵得《三伤颂》一钵和尚歌’,遂合掌向神厉声而念。神与武士耸耳擎拳立德,颜色渐怡。及念毕,神皆涕泪。乃谓骈曰:‘且归人间,宜切营善。’拜辞未毕,即苏醒过来,透露这段冥间之事。自此《三伤》、一钵之歌颂,为人所传写讽诵。自在所著《三伤颂》辞理俱美,而一钵之歌虽较通俗,但激劝忧思,甚为深切。〉

  下来又引用永嘉大师的《证道歌》。不过最近几年有一位和尚说,根据他的研究,《证道歌》不是永嘉大师作的,是荷泽禅师作的,我们懒得去批驳他。

  又《证道歌》云:默时说,说时默,大施门开无壅塞。有人问我解何宗,报导摩诃般若力。


  这个也是讲内布施的道理,禅宗这类语句诗歌,大家都很熟练,不多加解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8 19:02 , Processed in 0.144364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