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至善佛缘

【中医药典籍类】历代本草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6 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麻  黄  根(《名医别录》)

麻黄根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木贼麻黄或中麻黄的根。主产于山西、河北、甘肃、内蒙等地。原植物喜凉爽干燥气候,耐严寒,多生于沙质土壤中。味甘,性平。归肺经。功效止汗。临床用名麻黄根。

【本草汇言】

《本草纲目》:麻黄发汗之气驶不能御,而根节止汗效如影响,物理之妙,不可测度如此。风湿、伤风、风温、气虚、血虚、阴虚、脾虚、胃热、痰饮、中暑、亡阳、柔痉之诸证自汗,皆可随证加而用之。当归六黄汤加麻黄根治盗汗尤捷。盖其性能行周身肌表,故能引诸药外至卫分而固腠理也。本草但知外扑之法,而不知服饵之功尤良。

《景岳全书》:味甘,平,微苦微涩。用甘敛药煎服,可以止汗。同牡蛎粉、米粉,或用旧蕉扇杵末,等分,以生绢袋盛贮,用扑盗汗或夏月多汗,用之俱佳。

《得配本草》:甘,平。引补气之药外至卫分而止汗。

得黄芪、牡蛎、小麦,治诸虚自汗。配黄芪、当归,治产后虚汗。和牡蛎粉、粟粉等分为末,生绢袋盛贮,盗汗出即扑,手摩之;夏月止汗,杂粉扑之。

折去茎,不可和入同用。茎能发汗,故去之。

麻黄惟身首拘急而痛,六脉浮紧有力可用。盖北地霜降后,受严寒之正气,为真正伤寒,初起邪在太阳经,用此升散寒气,是其所宜。若但感胃寒湿,或时邪疫症,恶寒发热者,用之则卫气大伤,津液干燥,立毙而不可救。况骁悍之药,过汗则心血动,吐衄不止,过表则真气伤,汗出无了,猝成大患。惟寒水溢于肌肤,遍身肿胀,用此发汗,使水气外泄,亦劫夺之一法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6 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麻黄根有降血压作用。

2.  麻黄根具有减慢心率的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6 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浮  小  麦(《本草蒙筌》)

浮小麦为禾本科植物小麦未成熟的果实。我国各地大量栽培。味甘,性凉。归心经。功效益气、除热、止汗。临床用名浮小麦。

【本草汇言】

《开宝本草》:味甘,微寒,无毒。主除热,止燥渴,咽干,利小便,养肝气,止漏血、唾血。

《汤液本草》:气微寒,味甘,无毒。

《本草》云:除热,止燥渴,咽干,利小便,养肝气,止漏血唾血。青蒿散有小麦百粒,治大人小儿骨蒸肌热,妇人劳热。

《本草纲目》:麸乃麦皮也。与浮麦同性。而止汗之功次于浮麦,盖浮麦无肉也。凡人身体疼痛及疮疡肿烂沽渍,或小儿暑月出病痘疮溃烂不能著席睡卧者,并用夹褥盛麸缝合藉卧,性凉而软,诚妙法也。

醋蒸,熨手足风湿痹痛,寒湿脚气,互易至汗出,并良。

益气除热,止自汗盗汗,骨蒸虚热,妇人劳热。

《本草蒙筌》:先枯未实,敛虚汗获效如神。

《本草备要》:水淘浮起者。咸凉。止虚汗盗汗,劳热骨蒸。汗为心液,麦为心谷,浮者无肉,故能凉心。麦麸同功。

《本经逢原》:轻虚象肺,能敛盗汗,取其散皮腠之热也。

《本草分经》:咸,凉。止汗,凉心,退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6 18:4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现代药理研究】

1. 浮小麦有降血脂作用,可使血清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降低。

2.  浮小麦可使肝组织中的脂质及过氧化脂质含量显著降低,保护肝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6 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椿    皮(《新修本草》)

椿皮为苦木科植物臭椿(樗)的根皮或树皮。主产于山东、辽宁、河南、安徽等地。味苦、涩,性寒。归大肠、胃、肝经。功效清热燥湿、涩肠、止血、止带、杀虫。临床用名有椿皮、樗根皮、樗白皮。

【本草汇言】

《药性论》:使,味苦,微热,无毒。能治赤痢,肠滑痔疾,泻血不住。

《日华子本草》:温,五毒。止泻及肠风,能缩小便,入药蜜炙用。

《本草衍义》:洛阳一女子,年四十六七,耽饮无度,多食鱼蟹,摄理之方蔑如也。后以饮啖过常,蓄毒在脏,日夜二三十泻,大便与脓血杂下,大肠连肛门痛不堪任。医以止血痢药不效,又以肠风药则益甚。盖肠风则有血而无脓,凡如此已半年余,气血渐弱,食渐减,肌肉渐瘦。稍服热药,则腹愈痛,血愈下。服稍凉药,即泄注气羸,粥愈减。服温平药,则病不知。如此将期岁,医告术穷,垂命待尽。或有人教服人参散,病家亦不敢主当。谩与服之,一服,知。二服,减。三服,脓血皆定。自此不拾服,其疾遂愈。后问其方,云:治大肠风虚,饮酒过度,挟热下痢脓血,疼痛,多日不差,樗根白皮一两,人参一两,为末,每用二钱匕,空心以温酒调服。如不饮酒,以温米饮代。忌酒腻、湿面、青菜、果子、甜物、鸡、猪、鱼腥等。

《本草纲目》:椿皮色赤而香,樗皮色白而臭,多服微利人。益椿皮入血分而性涩,樗皮入气分而性利,不可不辨。其主治之功虽同,其涩利之效则异,正如茯苓、芍药,赤、白颇殊也。凡血分受病不足者,宜椿皮。气分受病而郁者,多用樗皮,此心得之微也。《乾坤生意》治疮肿下药,用樗皮以无根水研汁,服二、三碗,取利数行,是其验也。故藏器言樗皮有小毒,益有所试者。

《本草乘雅》:椿樗同种,材臭异形者,牝牡有别耳。樗孕荚者牝,椿无荚者牡,故椿体木性之直,樗体木性之曲,曲直仆伛,木体之全性现矣。故始区芽蘖,直拆者萌,曲生者句,枝干已成,曲直仆伛,四体始备,直无仆伛,曲则兼有,是以椿木体直,精专枝叶,樗木体曲,精专根皮,诚肝木之体用药也。椿益皮肤毛发,正肝以能生为体,荣华为用;樗益血气阴窍,正肝以藏血为体,疏泄为用。内而肠风已,崩带除,滞痢行,癃闭利,遗浊清,神安志悦;外而疮疡净,斑疹消,丁毒解,好颜媚色,以及四体百骸,不言而喻。至若疳虫蛊毒,传尸鬼注,而与物为春,杀厉之气,暖然齐春仁之洁,椿樗之为用溥矣。

《药性解》:味苦涩,性温,有小毒,入心、肝、脾三经。主月经过度、带漏崩中、梦泄遗精、肠风痔漏、久痢脱肛,缩小便,除疮疥,祛鬼疰,杀传尸,解蛊毒,逐蛔虫。

按:椿皮血中之药也,心主血,肝藏血,脾裹血,宜均入之。孟诜云:多食令人神昏血气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6 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草备要》:涩肠燥湿。苦燥湿,寒胜热,涩收敛。入血分而涩血,去肺胃之陈痰。治湿热为病,泄泻久痢,崩带肠风,梦遗便数,有断下之功。痢疾滞气未尽者勿遽用,勉强固涩,必变他证。去疳蛪,樗皮尤良。时珍曰:椿皮入血分而性涩,樗皮入气分而性利,凡血分受病不足者宜椿皮,气分受病有郁者宜樗皮。乾坤生意,治疮肿下药,用樗皮水研,服汁取利,是其验矣。○昂按:樗皮止泻痢,终是涩剂。寇氏曰:一妇年四十余,耽饮无度,多食鱼蟹,积毒在脏,日夜二三十泻,便与脓血杂下,大肠连肛门甚痛,用止血痢药不效,用肠风药益甚。盖肠风有血无脓也,服热药,腹愈痛、血愈下;服冷药,注泻食减;服温平药,则若不知,年余待毙。或教服人参散:樗皮、人参各一两为末,空心温酒或米饮下二钱,遂愈。○昂按:此方仍是作痢疾治。香者为椿,肌实而赤嫩,其苗可茹;臭者为樗,肌虚而白,主治略同。

《本经逢原》:性寒而能涩血,治湿热为病,泻利浊带,滑梦遗精诸证,有燥痰之功。但痢疾滞气未尽者,不可遽用;崩带属阴虚者,亦不可服。盖椿皮色赤而入血分,久痢血伤者宜之。

《得配本草》:苦、涩,微温。入手足阳明经血分。治血崩赤带,利肺胃积痰,缩小便,止遗精,去疳蛪,疗久痢。

得诃子、丁香,治休息痢。配苍术、枳壳,治脾毒肠风;配干姜、川柏,治湿热带下。

滞气未尽,脾气虚寒,真阴不足者,禁用。

香者为椿,臭者为樗,椿皮,入血而涩;樗皮入气而利。俱宜丸散。不入煎药。

《本草分经》:苦,寒。燥湿,胜热。涩肠。入血分而涩血,兼去肺胃陈痰,治湿热诸病,有断下之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6 18:50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椿皮有抗菌作用,椿皮100%煎剂在体外对福氏痢疾杆菌、宋氏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中度敏感。

2.  椿皮有抗癌作用,其有效成分是臭椿双内酯及一种未定结构的化合物X,其单体具有很强的抗癌活性,对子宫颈癌有一定作用。

3.  椿皮煎剂(稀释液)有杀灭阴道滴虫的作用;椿皮所含臭椿苦酮有较强的抗阿米巴原虫作用;椿皮有驱蛔虫作用。

4.  椿皮所含鞣质具有收敛作用;椿皮有一定止血作用;干皮的制剂对溃疡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6 18:51 | 显示全部楼层
诃    子(《药性论》)

诃子为使君子科植物诃子的成熟果实。原产印度、马来西亚、缅甸,现我国云南、广东、广西等地亦产。原植物生于海拔800~1800米的林中或林缘。喜高温湿润气候,耐旱、喜霜、喜阳光,对土壤要求不严。味苦、酸、涩,性平。归肺、大肠经。功效涩肠敛肺、降火利咽。临床用名有诃子、诃黎勒、煨诃子。

【本草汇言】

《日华子本草》:坷梨勒,消痰,下气,除烦,治水,调中,止泻痢,霍乱,贲豚,肾气,肺气喘急,消食开胃,肠风泻血,崩中带下、五膈气,孕未足月人漏胎,及胎动欲生,胀闷气喘,并患痢人后分急痛,并产后阴痛,和蜡烧熏及热煎汤薰,通手后洗。

《本草图经》:仲景治气痢有方。刘禹锡《传信方》:予曾苦赤白下,诸药服遍久不瘥,转为白脓。令狐将军传此方:用诃黎勒三枚,两炮一生,并取皮未这,以沸浆水一合服之。若只水痢,加一钱七甘草末;若微有脓血,加二七;血多,加三七。

治痰嗽咽喉不利,含三数枚殊胜。

《药类法象》:主心腹胀痛,饮食不下,消痰下气,通利津液,破胸膈结气。治久痢赤白,肠风泻血。

《汤液本草》:气温,味苦。苦而酸,性平。味厚,阴也,降也。苦重酸轻,无毒。

《象》云:主腹胀满,不下饮食,消痰下气,通利津液,破胸膈结气,治久痢赤白,肠风。

《心》云:《经》曰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以酸补之。苦重泻气,酸轻不能补肺,故嗽药中不用。俗名诃子、随风子。

《本草》云:主冷气,心腹满,下食。仲景治气痢,以诃黎勒十枚,面裹,煻灰火中煨之。令面黄熟,去核,细研为末,和粥饮,顿服。

《衍义》云:气虚人亦宜,缓缓煨熟,少服。此物能涩肠而又泄气,盖其味苦涩故尔。其子未熟时,风飘堕者,谓之随风子。

《本草衍义补遗》:下气,以其味苦而性急喜降。《经》曰:肺苦急,急食苦以泻之,谓降而下走也。气实者宜之,若气虚者似难轻服。诃子即诃梨勒也,六路黑色肉厚者良。此物虽涩肠,又泄气,盖味苦涩。又,其子未熟时风飘堕者,谓之随风子,尤珍贵,小者益佳。冶痰嗽咽喉不利,含三五枚殊胜。又云:治肺气因火伤极,遂郁遏胀满,盖其味酸苦,有收敛降火之功也。

《本草纲目》:诃子,同乌梅,五倍子用则收敛;同橘皮,厚朴用则下气;同人参用则补肺治咳嗽。东垣云嗽药不用者,非也。但咳嗽未久者,不可骤用尔。

《本草经疏》:诃子,其味苦涩,其气温而无毒。苦所以泄,涩所以收,温所以通。惟敛故能主冷气心腹胀满,惟温故能下食。甄权用以止水道。萧炳用以止肠澼久泄,苏颂用以疗肠风泻血,带下。朱震亨用以实大肠。无非苦涩收敛治标之功也。

简误:诃子性温而味涩,涩主敛,不主散。故咳嗽因于肺有实热;泄泻因于湿热所致;

气喘因于火逆冲上;带下因于虚热,而不因于虚寒;及肠澼初发,湿热正盛;小便不禁,因于肾家虚火,法并忌之。至于滞下必本湿热,喘嗽实由肺火,用之立致杀人。不可不深戒也!东垣谓苦重泻气,酸轻不能补肺,故嗽药中不用,亦此意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6 18: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草蒙筌》:味苦、酸,气温。苦重酸轻,性急喜降,阴也。无毒。消宿食,止腹膨,且通津液;破结气,止久痢,兼遂肠风。开胃涩肠,驱痰住嗽,又因其味酸苦,有收敛降火之功。故能治肺金伤极郁遏,胀满喘急咳嗽无休也。

《本草乘雅》:诃,谴也;黎,众也;勒坚柔难断也。味大苦,气大温,对待冷气在心腹,致胀满食卒不得下,变生肠澼喘急,肠风崩带,奔豚霍乱,痰涎胶固,坚柔难断者,谴之断之,少阳胆府决断药也。

《景岳全书》:味苦酸涩,气温。苦重酸轻,性沉而降,阴也。能消宿食膨胀,止呕吐霍乱,定喘止嗽,破结气,安久痢,止肠风便血,降痰下气,开滞涩肠,通达津液,疗女人崩中胎漏带浊,经乱不常。若久痢肛门急痛,或产妇阴痛者,宜和蜡烧烟薰之,或煎汤薰洗亦可。若痰嗽咽喉不得,宜含数枚,咽津殊效。其有上焦元气虚陷者,当避其苦降之性。

《本草备要》:涩肠,敛肺,泻气。

苦以泄气消痰,酸以敛肺降火,东垣曰: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以酸补之。诃子苦重泄气,酸轻不能补肺,故嗽药中不用。涩以收脱止泻,温以开胃调中。治冷气腹胀,膈气呕逆,痰嗽喘急,肺挟普水,或被火伤,故宜苦酸以敛之。泻痢脱肛,肠风崩带,皆取其酸涩。开音止渴。肺敛则音开,火降则渴止,古方有诃子清音汤。然苦多酸少,虽涩肠而泄气,气虚及嗽痢初起者忌服。同乌梅、倍子,则收敛;同陈皮、厚朴,则下气;得人参,治肺虚寒嗽;得陈皮、砂仁,治冷气腹胀;佐白术、莲子,治虚寒久泻;佐樗皮,治肠癖便血;同蛇床、五味、山茱、续断、杜仲,治虚寒带下。从番舶来,番名诃黎勒,岭南亦有。六棱黑色,肉厚者良。酒蒸一伏时,去核取肉用,用肉则去核。生用清金行气,煨熟温胃固肠。海鱼放涎凝滑,船不能行,投诃子汤,寻化为水,其化痰可知。

《本经逢原》:诃子苦涩降敛,生用清金止嗽,煨熟固脾止泻。古方取苦以化痰涎,涩以固滑泄也。殊不知降敛之性,虽云涩能固脱,终非甘温益脾之比。昔人言同乌梅、五倍则收敛,同橘皮、厚朴则下气,同人参则补肺治嗽。东垣言嗽药不用者,非也。然此仅可施之于久嗽喘乏,真气未艾者,庶有劫截之能。又久嗽阴火上炎,久痢虚热下迫,愈劫愈滞,岂特风寒暴嗽,湿热下痢为禁剂乎!曷观世医用润肺丸、益黄散之功过可知。

《本草求真》:[批]收脱止泄,仍降痰火除滑。

诃子专入大肠、肺。味苦酸涩,气温无毒。虽有收脱止泻之功,然苦味居多,服反使气下泄。故书载能消痰降火,止喘定逆,杲曰: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以酸补之。诃子苦重泻气,酸轻不能补肺,故嗽药中不用。且于虚人不宜独用。震亨曰:诃子下气,以其味苦而性急,气实者宜之,若气虚者似难轻服。如补肺则必同于人参;补脾则必同于白术;敛肺则必同于五味;下气则必同于橘皮。至于嗽痢初起,用最切忌,以其止有劫载之功耳。东垣云:嗽药不用者非矣。但咳嗽未久者不可骤用。服此止调胃和中,亦止消膨去胀,使中自和,并非脾胃虚弱,于中实有补也。波斯国人行舟,遇大鱼涎滑数里,舟不能行,投于诃子,其滑即化,番船今多用此以防不虞。则其化涎消痰,概可见矣。第收涩性兼,外邪未除,其切禁焉。

《得配本草》:苦、酸,温。入手太阴、阳明经。敛肺降火。止胎漏,疗崩带。治肾气奔豚,止痰嗽喘急,收泻血脱肛,去心腹胀满。

得橘皮、厚朴,泄气;配乌梅、五味子,敛因;佐肉果,上水泻;佐白术,厚肠胃。

清金行气,生用,温胃固肠,煨用。

元气虚陷者,当避其苦降之性。嗽痢初起,肺与大肠实热。俱禁用。

《本草分经》:苦、温、酸、涩,泄气消痰,敛肺涩肠。生用清金行气,熟用温胃固肠。

《本草思辨录》:诃黎勒苦温能开,酸涩能收。开则化痰涎,消胀满,下宿食,发音声;收则止喘息,已泻痢。然苦多酸少,虽涩肠而终泄气,古方用是物皆极有斟酌。仲圣诃黎勒散治气利。气利者,气与矢俱失也,必有痰涎阻于肠中。诃黎勒既涩肠而又化痰涎,最于是证相得。又以粥饮和服,安其中气。是诃黎勒之泄,亦有功无过矣。《千金》诃黎勒丸,治气满闭塞不能食、喘息不能食。喘息由于气满闭塞,气满闭塞,非有痰涎宿食不尔。然去其痰涎宿食,而既逆在上之气,岂能即返,诃黎勒能一物而两治之。两治之物,无冲和之性,蜜丸又所以和之也。与仲圣用诃黎勒之意,正复无异。若诃子清音汤治中风不语,是但用其泄矣;协以甘桔,则不至过泄而音可开。真人养脏汤治久痢脱肛,是但用其涩矣;协以参术归芍诸药,则不至徒涩而痢可止肛可收。凡此皆用药之权衡,不可不知者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6 18:55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诃子有抗动脉粥样硬化、强心作用。

2.  诃子有止泻、保肝利胆、抗消化道溃疡作用。

3.  诃子有广谱抗菌作用,并有一定的抗真菌作用。

4. 诃子有抗氧化、抗诱变作用,还有一定的解痉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7-18 13:53 , Processed in 0.258763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